第一篇:碧桂园杨国强闯出广东山区扶贫新模式
对于碧桂园和杨国强先生的善举,汪洋书记对着树山村民说:
“我们要感谢以杨国强先生为代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通过勤劳富裕之后,没有忘记穷兄弟,拿出钱帮助大家致富。应该感谢这样的人,希望更多的企业家向他学习。”
6月16日对于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的村民来说,是个喜庆的好日子。这天,碧桂园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项目住房改造工程全面竣工,熊屋和罗屋两个自然村举行了隆重的分房仪式,村民们敲锣打鼓,放鞭炮,舞狮子,欢欢喜喜抽签搬新房。
“我们做梦也不敢想可以住上这么靓的房子”,熊屋自然村村长熊水清难掩心中的喜悦,他还主动爆料:“今天搬新屋,明天我们村的兄弟还要娶新娘”。“住新房,娶新娘,欢天喜地”,在新村中的一栋房屋二楼阳台上,笔者看到这样一幅喜庆横幅。一打听,这是熊屋村村民熊洋敏的新屋。熊洋敏早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以前在外打工谈了好几次恋爱,但把对象一带回来,看到破旧的泥砖房,对象就走了。碧桂园帮扶熊屋盖新楼房后,熊洋敏又谈了一个对象,河南姑娘,叫邓玉巧,挺年轻,也挺漂亮,看到熊屋村大建设,熊洋敏家也即将住上漂亮的楼房,还可以在家里种植苗木赚钱,她决定嫁给熊洋敏,一起勤劳致富过有奔头的日子。笔者了解到,熊屋和罗屋众多村民已经领到了钥匙,将陆续搬进新居。
“扶贫济困日”扭转贫困村命运
在一年多以前,树山村的村民根本不敢想像自己的生活将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地处清远英德市西牛镇西的山村,是2007年就挂牌的省级贫困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共347户;11个村民小组是树山水库区建设的移民村,特困户占总农户的30%。由于山多田少,村民主要依托山区资源发展麻竹笋种植,家庭收入来源单一,由于面积不大产量不高,村里一个劳动力的年收入仅在2000-3000元。村里的房屋几乎都是70年代初建的泥砖房,没有自来水,居住生活状况一年比一年差,急待帮扶。
树山村命运改变的契机源于去年6月的首届“广东扶贫济困日”。作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我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施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举措,经国务院批准,广东自2010年起,将每年6月30日设定为“广东扶贫济困日”。这是自2001年中央规范节日、纪念日、活动日设立程序以来,批准在省级区域内设立的第一个活动日,为广东省推进扶贫济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当年“扶贫济困日”活动募集善款将集中投向贫困农村地区的教育、卫生、农村饮水、道路、危房改造等几大项目;将全面面向广东3409个贫困村,70万户贫困人口,致力于改善他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
在“广东扶贫济困日”中,我省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在6月30日活动当天累计募集额项便达到30亿元。其中,碧桂园及其创始人杨国强捐款达2亿元。在公益慈善领域的不懈探索和多年经验,让杨国强脑中的一个想法越来越成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整村扶贫、系统扶贫上,来改变粤北贫困村落的落后状况。这位做事情一向喜欢亲力亲为、勇于大胆实践的碧桂园创始人,随即将自己的想法付诸施行,在亲力亲为实地考察调研后,杨国强选定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肇庆市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作为对口帮扶点。确定扶贫思路和计划后,碧桂园成立了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项目工作组,派出六名工作人员进驻树山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与村民同吃同住,开始了帮助树山村扶贫致富的工作。
五大民生工程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开展扶贫项目一年以来,碧桂园通过实施住房改造、道路改造、饮水、通电及通讯五大工程,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巨大改善。目前已投入1500多万元,对树山村的熊屋和罗屋两个自然村进行整村改造,让123户村民搬进美丽的新村。在整村住房改造第一期工程现场,笔者看到干净整洁的一排排新房,这些新房是按照每家一栋,两层半,面积110平方米的设计标准建设,造价10万余元。熊屋村的村民们向笔者介绍,每户村民自筹3.5万,政府帮扶1.5万,碧桂园每户帮扶约5万。“每户标准都一样,很公平!我们村有在外面打工的人,听到分新屋的消息,都赶紧回来了!”村民熊炳华告诉笔者。
据介绍,在新村建设思路上,采取的是“政府补助一点,企业帮扶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办法,以高标准建设树山扶贫新村,使各村小组全部实现通电、通邮、通讯、通电视广播,村民用上安全自来水。目前新村已竣工交房,熊屋和罗屋两村村民已陆续领取钥匙入住。此外,考虑到村民存放农具、饲养牲畜和存放杂物的需要,项目部和村民利用房屋改造中的旧瓦、旧门和旧木料,统一规划建设了杂物房,每户人家分到一间杂物房作为临时安置房,肮脏杂乱的村容也将变得整洁、漂亮。
在道路建设方面,投入硬底化和绿化建设工程共260万元,通往树山村6.15公里长的道路改造工程已全面完工通行。而在饮水工程方面投入130万元,完成三个供水点的选点和水质检验工作,三个取水点已经建好,正安装输水管道进农户;电网改造方面,南方电网公司正在实施农网改造工程;通讯工程方面,电信部门已架设一条光缆到项目部,保证工作组的通讯需求,将对树山村的通讯网路进行一步到位建设。
而为帮助树山村稳定脱贫,碧桂园还通过“公司+示范基地+农户”的方式,实施绿色产业扶贫,计划用3年时间让花塘(树山)苗业走向市场,形成产业,捆绑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碧桂园还积极吸纳花塘(树山)村的富余劳动力就业,力争做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闯出山区扶贫新模式新思路
今年4月12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清远英德市进行专题调研,首站就来到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基地。看到树山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汪洋就明确表示:“我们要感谢以杨国强先生为代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通过勤劳富裕之后,没有忘记穷兄弟,拿出钱帮助大家致富。应该感谢这样的人,希望更多的企业家向他学习。”汪洋强调,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尊重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手段,积极探索稳定脱贫的模式和方法,使“双到”扶贫开发真正取得实效。5月30日,广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团到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项目视察指导工作。对改善民生与发展生产并举、注重产业市场化的绿色产业扶贫模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朱小丹给予了高度肯定。
树山村的整村扶贫、产业扶贫思路,得益于碧桂园在多年来定点扶贫工作中探索出的经验。早在2007年,碧桂园与四川省马边、甘洛两贫困县达成帮扶协议,在4年内捐资2亿元,系统开展两县扶贫工作,实施高山移民、教育、医疗、同村公路、农业产业化建设等系统扶贫工程。三年的时间中,碧桂园除向两县捐款1.5亿元以外,更多次派专家、技术人员及项目专员多次前往两县开展工作。在碧桂园帮扶资金的援助下,百余个移民新村或移民点、数百公里的硬化通村公路、2所容纳千人的职业学校,以及小学校舍、医院等各类基础设施分布于两县各个贫困村镇,极大改变两县贫困人民生产生活面貌。而清远树山村扶贫项目的成功推进,也令碧桂园的系统扶贫思路得到更好的检验。根据三年扶贫规划,树山村村民将住新房,走新路,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通过绿色产业勤劳致富,实现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碧桂园扶贫项目工作负责人对笔者表示,将以最好质量、最快速度、最好效益来实现树山村以绿色产业实现脱贫的目标。
笔者采访了解到,十余年来,碧桂园及其创始人杨国强热心参与各类公益慈善活动,向慈善机构、特困山区学校等累计捐款总额高达数亿元。尤其重要的是,碧桂园在巨额捐款之外,还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国情的公益慈善模式和思路。这些探索,令碧桂园在公益慈善思路和运作体系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在国内公益慈善领域中享有盛名。而随着我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工作的推进,碧桂园在企业参与山区扶贫的成功经验与探索创新的模式,将在促进广东城乡协调发展、全力推进扶贫开发的征途中得到进一步推广。
第二篇:“统战+扶贫”工作新模式(共)
近年来,xx县把统战工作与脱贫攻坚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通过调动非公经济人士、民主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知识分子等多方资源,突出工作重点,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持续发力,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统战+扶贫”工作新模式。
一、发挥非公经济人士力量,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xx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万企帮万村”、省“千企帮千村”、市“百企帮百村”工作部署,动员全县广大民营企业家,非公经济人士积极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目前为止,我县共有40家企业参与“百企帮百村”行动,共计帮扶542个村、23331人。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公益帮扶、技能帮扶等多种形式,打造出1008个扶贫项目,合计帮扶金额152.58万元,参与帮扶的企业数量、帮扶总金额均位居全市前列。为更好地发挥全县非公经济人士力量,为脱贫摘帽再助力、脱贫成效再巩固,县委统战部和县工商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方案》从帮扶范围、帮扶力度、帮扶措施等方面对“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进一步细化,明确最低帮扶金额200元以上即可纳入省帮扶台账,作为将来企业评选推优的重要依据,为尚未加入“百企帮百村”行动中的企业明确目标,消除存疑。
二、深挖民主党派人士潜力,鼓励投身扶贫事业,为脱贫攻坚出计献力
在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民主党派人士从未缺席。xx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民建党成员xxx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自负责xx县社会扶贫工作以来,xxx同志始终将“实”字作为工作守则。一是“干实事”。积极协调动员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及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认真推动全县扶贫微工厂的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分布在全县20个乡镇的262家扶贫微工厂共计带动从业人员25000多人,带动贫困户3100多户,实现年均增收20000余元。二是“抓落实”。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工作,全年累计培训干部、致富能手、贫困劳动力等6500余人。极大的激发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为xx县脱贫摘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讲实效”。扶贫工作既要久久为功,更要讲究实效。xxx积极协商企业,按时督促完成贫困户资产收益工作,督促企业及时为贫困户分红,今年第三季度以来,已为贫困户追缴分红资金270万元,取消两家效益差的扶贫龙头企业,使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见真章、见效果。像xxx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他们借助自身的优势,积极建言献策,投身扶贫事业,履行社会责任,在扶贫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凝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智慧,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拔掉贫穷的病根。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他们都是所在行业的精英骨干,xxx县将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汇聚到一起,成立新联会,积极鼓励新联会成员集思广益,各尽所能,为全县脱贫攻坚注入力量。新联会成员xxx是一名自媒体行业从事者,他创办的“xxx信息港”公众号将扶贫作为己任,及时传达我县扶贫工作成效、扶贫政策信息,同时他本人还积极筹办各种公益活动、志愿行动,为贫困学生资助学习用品,为孤寡老人发放过冬装备,为深度贫困村提供资金、技术等帮扶措施。
新联会副会长xxx自加入新联会以来,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组织贫困户进行培训,目前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脱贫先立志,治穷先治愚。xxx积极关注教育扶贫事业,2016-2018年先后出资20余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2017年出资3.7万元帮助东关小学建设电教室,带领企业中层干部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帮助解决生活上的难题。通过他们的带头作用,新联会成员踊跃参与扶贫,110名成员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418万元,提供就业岗位800多个,帮助2548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四、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以“泛海助学”为桥梁,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力。
中国泛海集团有限公司与河北省委统战部联合发起的河北省统一战线泛海助学行动已在我县实施两年,中国泛海集团出资2亿元,从2017年-2020年,每年资助1万名参加当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并被录取的贫困家庭本专科考生。两年以来,我县共资助贫困大学生275名,资助总金额达137.5万元,为众多贫困家庭学子圆了大学梦。泛海助学行动与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资助对象主要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家庭、残疾家庭等。通过泛海助学行动,全县因学致贫这一难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资助不是根本目的,为xx县发展留住人才才是应有之义。县委统战部通过泛海助学行动,将新联会成员企业与受助学生有机结合,建立长久联系、打造合作关系,学生与企业签订合作意向书,在上学期间,将学校优秀科研成果项目,创新技术引进到xxx来,企业为这些科研成果提供孵化转化基地。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毕业后的就业提供岗位和机会,积极吸纳本县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双赢”,为大名脱贫攻坚,全面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输入更多新鲜血液。
五、建立多元化扶贫模式,点、线、面相结合,打好全面脱贫的翻身仗。
统一战线自身具有的优势,就是联系广泛,接触面广,统战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如何调动这些社会人士的力量,同心协力,为全县扶贫大事业贡献力量,是县委统战部长期以来的工作目标。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一是寻找产业扶贫突破“点”。xx县是农业大县,发展农业加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县内积极推广农业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以各种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让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的方式拥有自己的产业,实现脱贫致富。xx县华正塑编、河北辰阳农业开发公司、河北易田农村电子商务等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从一点出发,做精做细,与贫困户签订订单,发展订单农业,回收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提高全县农产品的销量,带动了大批贫困户脱贫奔小康。二是建立就业扶贫生产“线”。xx县共有人口100多万,是个不折不扣的人口大县,这也表明全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将这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集中起来进行技术培训,实现科教扶贫,提高贫困户创业脱贫的积极性,鼓励贫困户通过创业、就业实现脱贫致富,为生产发展打下基础。三是画好公益扶贫同心“圆”。脱贫,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充实。通过发展公益扶贫的模式,为贫困群众提供公益岗位,让其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回报社会,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尽到义务,始终保持与党和政府的同心同德,这也从另一方面为维护脱贫攻坚的成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通过点、线、面相结合,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扶贫模式,使产业、就业、公益等各种方式协调联动,保证全县脱贫攻坚不留死角、不留隐患。
“统战+扶贫”工作模式,不仅一种调动全社会优质资源向脱贫致富发力的模式,也是一种带领各界人士为脱贫攻坚出谋划策的模式,更是一种体现打赢脱贫攻坚战必胜信念的模式。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xx县脱贫出列一定能取得成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也必定能得以实现。
第三篇:从翁源扶贫工作看广东扶贫“双到”纵深开展
从翁源扶贫工作看广东扶贫“双到”纵深开展
——翁源县创新扶贫“双到”工作机制的主要做法与启示建议
翁源县位于韶关市东南部,人口39.8万人,省级贫困村48个。全县人均年纯收入2500元以下贫困户共7155户22831人(含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5.74%,是省际边界欠发达山区县。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中,翁源县从实际出发,创新各项扶贫工作机制,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扶贫工作向着纵深发展。2010年全年筹集扶贫资金5128.3万元,48个贫困村中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全部实现3万元以上;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670元,比2009年增长71%,实际脱贫数2380户、9137人,占贫困村贫困户总数的61.3%,总人数的69%,达到并远远超过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翁源县创新扶贫“双到”工作机制的做法,得到省扶贫办和韶关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翁源扶贫“双到”工作抓手多,载体新,效果好,值得推广。
一、翁源县扶贫“双到”工作呈现“五个新”变化 翁源县在推进扶贫“双到”过程中,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整县推进,统筹布局,并着力在工作机制,归档管理,帮扶规划,激励机制,营造助扶氛围,抓扶贫干部队伍上下功夫,有力地推动了“双到”工作良性开展,成效突出五个“新”。
一是贫困户生活水平呈现新提高。扶贫开发实行“靶向”疗
— 1 — 法,随着帮扶项目的落实,贫困户的人均收入增幅较大,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比2009年增长71%。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已完成去年48个省定贫困村危房改造任务480户,整治了26个旧村庄。2010年以来,加大对老弱病残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救济方式扶贫,做好贫困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贫困户的基本公共服务得到了保障。
二是贫困村面貌呈现新变化。翁源县注重“形象整治”,依靠挂钩帮扶单位积极筹资和发动社会捐助,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实现村组织活动阵地“十有”,使48个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其次加大对贫困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已建成硬底化村道89公里,自然村全面通机耕路,新实施水利项目81宗,水利农田受益面积3.2万亩;完成农村饮水工程19宗,解决了1.68万人饮水安全;实施乡村“清洁美”工程,建立农家书屋37个,贫困村面貌变化大。2010年10月,韶关市扶贫“双到”联合督促检查工作组对翁源48个贫困村进行综合考评,全部贫困村达到优秀等次。
三是特色产业呈现新发展。在扶贫开发中实施产业扶贫,不但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也促进翁源县特色产业发展。全县糖蔗、蚕桑、蔬菜、水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传统种植业平稳发展,避免贫困户返贫现象的发生。2010年全县种植糖蔗达到5.3万亩,扶持410户贫困户种糖蔗,户均增收2600元;种植桑园达到3.2万亩,扶持350户贫困户种桑养蚕,户均增收3250元;种植蔬菜达到14万亩,扶持426户贫困户种植蔬菜,户均增收2500元;— 2 — 种植花卉2.1万亩,产值达到3.3亿元,吸收500多名贫困农户为花卉产业工人,为贫困户增收480万元;水果种植规模已达13.1万亩,扶持200户贫困户种植水果,户均增收3010。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利用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特色产品、“订单农业”,与贫困户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结合起来,互补优势,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构筑了一个共同致富的平台。今年新增加12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完成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11个,获得了“三华李地理标志”、“九仙桃地理标志”。
四是干部作风呈现新转变。翁源县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好干部队伍骨干作用,全县选派了487名政治思想好、责任心强、工作能力较强的干部组成工作组长期驻村,全县3860名干部与贫困户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结对帮扶,要求党员干部要深入一线,一线调研,一线指导,一线协调,各级领导及帮扶干部与当地党员群众一起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为贫困村、贫困户办实事、做好事13674件,密切联系群众,干群关系融洽,干部作风呈现出新的转变。
五是基层组织战斗力呈现新增强。翁源县注重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结合、双促进”,基层组织建设有了较大的成效。通过抓好贫困村干部培训工作,提高了村级班子素质。结合扶贫工作在农村党组织范围内开展了争当“三强”支书活动,涌现了一批科学发展能力强、民主管理能力强、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强的党支部书记。同时,在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实施“四议两公开”
— 3 — 民主议事制度,加大对村务、财务公开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了村班子的民主管理意识。通过实施党员创业示范工程和实行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发挥党员创业先锋和带头致富的作用,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早日脱贫,基层组织战斗力呈现新增强。2010年贫困村新发展党员108名,培育入党积极分子186名,平均每村至少发展了2名新党员,并保持了3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的常态数,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
二、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有效增强扶贫力度
翁源县为避免各帮扶单位缺乏协调,项目无法实现聚集效应的问题,在扶贫工作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有效增强了帮扶效果。
(一)实施“三个一百”示范带动。利用党员创业,脱贫先锋,村貌引领的先进典型示范带动,有效的解决没目标,没学习对象,没对照的问题。
百名党员创业示范带动:积极开展“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以“帮一户,带一村,兴一业,富一方”为主要内容,通过为农村党员提供贴息信用贷款、技术支持等来帮农村党员创业致富,让创业致富的党员来帮带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解决了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致富能力弱、发展没思路、种养没技术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已帮扶党员创业示范户310户,提供贴息贷款1200多万元,党员创业示范户帮带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1850户,为有资金需求的130户贫困党员和群众帮助解决生产资金200多万元,有效地发挥了党员的创业示范带动作用。
— 4 — 百户脱贫致富示范带动:每村挑选3—5户贫困户培养成脱贫致富示范典型,帮扶责任人为贫困户“出点子、给票子、找路子”,从资金、项目、市场信息、科学技术等多种渠道多方位地提供扶持,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改善贫困户的生活条件,并力争脱贫致富,为其他贫困户脱贫带好头,树立榜样。
百村面貌变化示范带动:根据各贫困村的情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选择班子战斗力强,群众基础好的村作为扶贫开发示范村。单位出资和发动社会捐资集中投入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村干部承诺、评议、考核制度”、争当“三强”支书活动,推行“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在硬件和软件上实现双得效,为其他贫困村树起典范。
(二)实施“四个一千”活动项目。县级整合资源,大力推进技能培训、劳力转移、农房改造、学子受助项目的实施,有效的解决项目推进推动力不足的问题。
千人技能培训:积极整合各部门培训力量,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发挥农村远教平台等作用,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到目前为止,已组织15208人次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贫困家庭应届初中毕业生418人就读扶贫技校。
千名劳力转移:制定“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积极与用人单位、城市劳务中介组织建立联系,加快劳动力转移。到目前为止,共向珠三角输送1889人,向本地企业转移3455人。
千户农房改造:对需要修缮或改建危房的贫困户给于资金补助。目前,已规划今年48个省级贫困村危房改造任务480户,— 5 — 整治了26个旧村庄,筹集432万元对“5〃6”特大洪灾中216户全倒贫困户住房进行了补贴建设,筹资补贴修缮1336户贫困户住房。
千名学子受助:为促进教育公平,翁源县以“创教育强县”为抓手,积极调整校点布局。2009年以来,全县共撤并教学点3个、小学高年级16所。帮扶干部对1643名贫困户在读子女直接给予资金、书籍、学习用品等扶持,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上不起学、读不好书,全力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力。
(三)实施“五个万亩”增收计划。翁源县大力实施“五个万亩”工程,实现扶贫开发的联动效应,打破村村帮扶不具有整体性、规模化的难题,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
万亩糖蔗增收:把糖蔗种植作为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引导,并依托茂源糖业龙头企业,合力抓好技术指导、蔗种供应、肥料保障、资金等各个环节,大力支持贫困户加入糖蔗产业行列,增加贫困户在发展糖蔗中的收入。
万亩蚕桑增收:发挥国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单位——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带动作用,通过实施“支部+协会”、“公司+研究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构筑助农增收平台。
万亩蔬菜增收:把企业作为拉动农业增效的龙头,通过落实各项鼓励扶持政策,翁源县先后培育了翁源宝源市场开发有限公司,是粤北最大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之一,是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还积极的扶持新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帮助建立蔬菜绿色种植种苗基地,培育的种苗无偿提供给贫困户种植。还建立了5000亩有— 6 — 机蔬菜生产示范区,发展无公害蔬菜,积极与家乐福对接,让贫困户农产品直接进入家乐福,免去相关服务费用,在采购价格、结算方式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收入。
万亩花卉增收:翁源县把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龙头,建设江尾镇境内省道S245线两旁的万亩花卉栽培示范区和周陂镇华力花卉园艺基地现代花卉栽培示范区,辐射带动官渡、江尾、坝仔镇境内省道S245线两旁的花卉长廊建设,初步形成了“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花卉产业大格局。同时,坚持与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相结合,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花卉产业,不断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万亩水果增收:引导贫困农户为水果的产、供、销提供劳力服务。同时,还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名牌战略,重点培育三华李、九仙桃等优质品牌,增加竞争力,并发挥“三华李地理标志”、“九仙桃地理标志”的优势,提高附加值。
此外,翁源县还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扶贫开发“情暖滃江”主题实践活动。专门研究制定了《翁源县开展扶贫开发“情暖滃江”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及《关于扶贫开发“情暖滃江”红旗团队、帮富使者、脱贫之星的评选办法》,认真组织省、市、县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和被帮扶对象争当“红旗团队”、“帮富使者”和“脱贫之星”,有效推动扶贫“双到”工作向纵
— 7 — 深展开。
三、翁源县扶贫开发对全省扶贫“双到”工作的启示及建议 翁源县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扶贫“双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得益于扶贫工作机制的创新。翁源县扶贫“双到”工作的经验与做法,对全省扶贫“双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扶贫“双到”工作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借鉴作用。
启示一: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形成齐抓共管格局。为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效开展,翁源县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责任机制。一是建立领导责任机制。结合目标任务,逐级分解任务,层层明确责任,工作落实到人,定期召开情况分析通报会、工作现场会,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各级班子共同抓,驻村干部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组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督导组,对帮扶单位和各镇(场)的扶贫工作进行了每月1次以上的检查、督促、指导,考核其责任制落实情况和落实帮扶任务情况。同时,规定督导组长列席参加各镇(场)党委讨论相关扶贫开发工作的会议,指导各镇(场)制订各阶段工作计划,管理好帮扶干部。三是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定期与帮扶的省直单位、江门单位、市直单位相关负责人召开情况通报会。县委书记朱余旺等主要领导经常深入贫困村看望驻村干部,经常与帮扶单位的负责人联系或登门拜访取得支持。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双到”工作的领导,健全扶贫“双到”各项工作责任机制,明确责任,注重协调,及时研究和解决扶贫“双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 8 — 启示二:在帮扶规划上下功夫,确保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三大功能区的规划,翁源县因地制宜,因规划布谋,在以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为主要载体的翁北片现代特色农业生态发展区,进一步做强农业经济,引导片区内的贫困户着力发展糖蔗、蚕桑、蔬菜、花卉、特色水果等特色农产品,提升其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在以县城新老城区为载体的翁中片新型服务业优化发展区,发挥旅游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引导部分贫困户转移就业。各帮扶单位结合自身优势和地方特色把开发项目作为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收入的重要渠道,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44个,其中农业项目90个、工业项目41个、商贸旅游项目2个、招商引资项目11个。建议省委、省政府鼓励各帮扶单位在研究制定欠发达地区每一贫困村、每一贫困户具体发展规划和脱贫措施的同时,要将帮扶规划与贫困村所在市、县(市、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与贫困村所在市、县(市、区)主导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分类指导,从而确保帮扶规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启示三:在归档管理上下功夫,为扶贫工作打牢基础。翁源县在推进扶贫工作中,严格实行户有卡、村有册、镇有薄、县有库的管理模式,确保电脑记录与卡、册、簿、库数据一致,并且总结坑尾村归档管理中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推广。翁源县统一印制《翁源县“双到”工作考评纸质资料规范要求》,进一步规范各被帮扶村和帮扶单位的档案项目,将资料整体分为三大项,并细化为20小项,统一台账,统一立卷规范,保证档案质量。对规档的文件资料统一纸质,统一格式。针对档案动态管理上存在— 9 — 的薄弱环节,加大对台面工作的规范力度,确保卡、册、表内容有真实性、有针对性、有逻辑性、有一致性。建议省委、省政府完善扶贫“双到”动态档案和帮扶台账制度,逐村逐户将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登记造册,同时建立实时联网监测系统,确保扶贫“双到”工作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启示四:在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营造争先良好局面。翁源县把开展“情暖翁江”主题实践活动作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通过一评、三年总评来激励帮扶单位、个人和被帮扶对象分别争当“红旗团队”、“帮富使者”、“脱贫之星”。活动对评为“红旗团队”、“帮富使者”、“脱贫之星”的除颁发锦旗、荣誉证书、奖牌、奖金,以及汇编获奖单位、个人事迹材料,利用报纸、电视、专刊等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外,还对评选为“帮富使者”的机关工作者,县级的将呈批表归入干部现实表现台帐并作为提拔使用重要参考;省、市直单位、江门市及中直驻粤单位的由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领导小组向各单位发出记功函。让有为的有名、有位、有誉,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良好局面。今年,翁源县共评出了10个“红旗团队”,20名“帮扶使者”,66名脱贫之星,极大的鼓励了先进,激励了后进。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扶贫“双到”工作与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鼓励各帮扶单位、个人和被帮扶对象强化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对照先进、查找差距,完善激励机制和评议制度,争先进位、争作贡献,进一步提高全省扶贫“双到”工作的效果和成效。
启示五:在营造助扶氛围上下功夫,激发社会帮扶热情。为— 10 — 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动员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力度, 翁源县想方设法策划活动,搭建平台,积极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氛围。一是拓宽资金募集渠道,引导外出乡贤,企业为扶贫开发捐资捐物。二是建立完善帮扶企业关护机制,给予帮扶企业优惠政策,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关爱企业的人文环境。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在电视广播设立“情暖滃江〃在行动”专题报道栏目,拍摄制作《情暖滃江》电视专题片,通过开展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构建扶贫“双到”文化。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政策措施,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贫困村、贫苦户所在市、县(市、区)动员有能力、有意愿的民营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到全省扶贫“双到”定点帮扶工作中来,汇聚帮扶力量,提升帮扶成效。
启示六:在抓扶贫干部队伍上下功夫,提升扶贫工作战斗力。针对一些帮扶干部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村“两委”干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配合的问题,翁源县多管齐下,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促进扶贫干部队伍建设上水平。一是强化责任领导示范。29名县四套班子成员对挂钩帮扶的贫困村,必须亲自过问、亲自深入贫困户、亲自制定措施;二是建立驻村干部现实表现台账,组织部门注重跟踪掌握干部在扶贫工作当中的突出表现,对那些政绩突出,对能干事、埋头苦干、善于开拓创新、敢于攻坚克难的干部进行表彰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用人有权机关,— 11 — 在扶贫工作中涌现了一批办法多,奔波能力强的“帮富使者”,起到了模范作用。三是按照“面向农村党员、强化党性锻炼、注重基础理论、突出实用技术”工作思路,翁源在全县建立了村“两委”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和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整合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加大农村干部党员教育培训力度,实现“建立一个基地、带动一批党员、带富一方群众、带强一个镇村”。四是建立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和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帮扶各方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党员干部考核评价制度,通过上党课、座谈会、交流会和联谊会等形式增强帮扶各方的认识,增进友谊,形成共进退,共奋斗的良好精神状态。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强化责任领导示范,进一步加大扶贫干部队伍培训力度,进一步转变省、市、县、镇、村各级扶贫干部作风,打造扶贫优秀团队,全面提升扶贫“双到”工作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