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谈实事求是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实践意义》
关于实事求是的学习思考
毛主席曾经说过:“党内要是能多几个真正实事求是的同志,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就会大大增强。”对于当今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而言,按照实事求是的标准办事,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入认识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我觉得是一个既深奥高原又紧贴生活的话题,毕竟在今天这种充斥着很多社会转型时期躁动、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浮华的社会中生活,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保持自我,天天向上,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不断提升自我素质,脚踏实地,在每一项实践活动中,首先树立起牢固的“实事求是”观念,时刻保持“实事求是”之心上面。
在最浅显的认识层面来看,与“实事求是”这一概念最相近的就是我们很熟悉的“诚实”,对主观的人真诚相待,对客观的事物尊重规律,总是“求是”,根据客观事实来主导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言行,是人的基本道德规范。看起来,诚实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在阶级社会中利益分配的差异、个体禀赋的区别、评价标准的单一,很容易使人动摇这一基本准则,这样还如何做到“实事求是”呢?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多的不诚实体现在学术上,比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甚而是发明专利。我自己就有亲身的经历,每次看中文论文的时候,总感觉同研究领域的论文有多篇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并且言之无物,根本没有任何实际的参考意义。这些论文的撰写都没有建立在真正的实验基础上,没有任何的事实基础就胡乱发表,只为了一时的名誉,如此的不尊重科学事实,是对于“实事求是”精神的亵渎。所以,我觉得我们学生首先要做到学术诚实,学习的时候做到正确而真实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情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术研究的时候要尊重科学事实,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进展成果。而要做到这些,其实是要从小就开始的,如同美国一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灌输要独立思考,自我创新绝不抄袭的观念,于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就时刻很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渐渐地也就形成一种原则和习惯了。所以,我想说,要做到学术诚实是需要我们时刻把它作为一种信仰和原则明确在心的,在遇到诱惑时,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给自己开先例,渐渐地内化于心,也就成为一种习惯一直延续下去了,如此做到在学术上“实事求是”。
正确认识利益与劳动,从长远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到对客观实际事物的诚实就有了坚实基础。然而,对自己诚实,也就是正确看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负责,就需要更多智慧与勇气。
有一位哲人曾说,人最难认识清楚的其实就是自己。原因也很简单,人总是需要找到各种理由来支持自己的内心,从心理学来说,人总是要不断地自我肯定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定和安全感。而在这个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自我的认为与客观事实不相符,于是“实事求是”就无法做到了,而人是无法直接感知到这一点的,所以这时,我们就需要有一种反省机制。“吾日三省吾身”,反省自己的行为、思想、言论是否与实际相符,是否有夸大和虚浮的情况出现。那么,我们反省所需要的参照物从哪里来呢?首先可以是他人的评价,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般情况下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是具有一定客观性的,广泛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带着一颗虚心接受的心去思考和反馈这些看法,甚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反向思考自我,你就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后还可以通过查看一些书籍和报刊来了解我们想要成为的人应该是怎样的,标准有哪些,再来和自己的现状作一一对比比较,这样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而做到了对自己诚实,正确认识自己,也就能向“实事求是”迈进一步了。
其实,学习就是一个追求“实事求是”的过程。我们学习医科知识,是为了清晰地且客观地认识生命规律,从而将认识成果应用在保证人类健康事业上,从“实事”出发,探求一个“是”字。而学习社科知识,是为了明辨事理,掌握思考这个世界和自我人生的方法,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也就能在分析判断事物时不主观臆断,而是主动去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思路,引导自己的思想走上“求是”的道路。人无知识,则只能胡思乱想,“思而不学则罔”,到最后是无法追求到真理的,这时候就需要广泛地涉猎文化知识,研习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不断给自己的大脑输入正的能量,在这个基础上再形成自己的思想,才能保证不会走偏,不会走向自我而与“实事”背道而驰。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时常与他人多交流多讨论则更好,思想火花的碰撞只会带来更多更新更正确的认识。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事物的真实存在形态和发展规律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而社会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应运而生。我们这些身着白大褂“书生”平时总是只在校园里生活,很少有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这样就导致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只能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甚至是零,以这样的认识去思考社会、思考国家层面上的问题,难免会因为缺少对事实的认知而无法做到尊重“实事”,而没有“实事”的基础也就无从谈起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探究,即“求是”。所以,我们需要好好珍惜进入到社会中去实践的机会,并且在每次实践时要注重对社会的真实状况的感知,越是与自己的想象或是原有的认知不符的地方,就越是要积极地去了解、去挖掘,从而来修正我们认知的错误。
人总是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容易趋于大众化,意即其观点和思想容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而将自己的想法弱化了,而谁又能保证大多数人掌握的意见就一定是对的呢?“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量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十分正确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让他人的观点凌驾于自己的深思熟虑上呢?要“实事求是”就需要我们拥有批判性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时候对待事物都要持有批判和怀疑的精神,不要轻易地下结论,也不要随意“跟风”,将他人未经检验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而要从不同角度、辩证地去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结合事实、结合多方的观点,再加上自我的思考,慎重地得到结论。对待事物,如果能总是做到这一点,克服轻易下结论、顺从他人观点的弱点,就离“实事求是”不远了。
创造性的思维和工作总是需要以事实为基础的,脱离了“实事”的创造性是幻想,是空中楼阁,于实际、于社会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要做到创造性首先就需要我们努力去做到“实事求是”。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大的创造性体现在学术和社会工作上,比如说学术上,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前人的成果,其中有很多地方是空白的,或者是没有研究清楚的,还有待我们去探求、去发现。
以上便是我认识到的我们想要达到实事求是所需要学习和发展的地方,时刻把握这些要点,就能在追求“实事求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报告
“毕业就失业”,貌似无稽,却成了当代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究其原因,让人自然联想到了目前的高校扩招政策使大学生人数飙升,与金融危机下的用人公司空缺职位短缺情况背道相驰。
所以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积极做好就业准备,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的调查。
调查形式:
调查问卷共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高达83.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方式来设计问卷。于2009年10月14号,随机抽取河北工业大学四个校区120位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数据分析: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加之近期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空前严峻。而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从而产生就业盲目性。
调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调查结论及建议:
一.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的比较少
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30%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0%的同学并未关注过。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的工作有担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缺少了这种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现。
总结造成这方面的原因:1.因为学生现在仍在安逸,舒适的校园中生活,对激烈的社会
生活没有足够的了解。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每天仍是如中学生活,上课、下课,对就业缺乏了准确的了解和认识。2.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到位。同学们表示,虽然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只是泛泛的讲些大道理,缺少了实际的操作能力。
二.大学生对就业准备不足
调查表明,只有27%的同学做过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兼职,20%的同学参加过人才市场的招聘,而大部分同学没有做过相应的准备。
然而大学生自我认识、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的了解,发现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讲诚信,善于协调、容易与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调查显示,有62%的大学生认为就业难,原因包括社会压力大,企业用人少的因素,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自身的工作经验的缺乏,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多数同学认为自我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关系是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大学生对职业期望状况
我们调查了影响职业期望因素的两个方面,社会地位因素(职业)、外在价值因素(家庭的经济条件、薪水和福利、)。在调查中,被调查者薪酬和福利、单位性质、自己的理想、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因素、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按自身在选择工作时所起作用从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薪酬和福利、单位性质,接下来是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男女生没有显著的差异。
据调查发现,以往的学生对自己就业后工作的要求,无论是单位性质反面还是薪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但现在的就业形势似乎不允许初出茅庐的学生有挑工作的机会了,大学生们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对于以后将从事非专业的工作,有63%的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看招聘单位给出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
但在就业公司选择时,有45%的同学希望今后能从事白领职业,只有25%的同学表示会考虑蓝领职业,这也是大学生好高骛远的表现,似乎也有点不切实际。
几点意见:
从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就业的态度表现为:1.对就业形势的关注度比较少。2.对就业情况准备不足,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因素,没有准确的目标3.大学生的职业期望还是比较高。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3)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