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收银员培训资料

时间:2019-05-13 23:0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收银员培训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收银员培训资料》。

第一篇:新收银员培训资料

收银员培训资料

第一章 收银员概述

收银是一个专业化的职业,收银员要清楚地了解自己职业的基本常识、特点及这个职业的环境,为实施收银规范化服务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第 一 节 收 银 员 简 述

一、收银员定义

收银员是指从事收取现金、支票、信用卡等,为顾客开具发票并对本收银台当班销售额进行核算的人员。其工作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而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收银员从事的主要工作包括:(1)收取现金、支票、信用卡;(2)为顾客提供销售小票和发票;(3)对本收银台当班销售收入进行核算。

收银工作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主要特点是采取价值的形式,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地核算和监督。

二、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收银员

(一)基本要求

在现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收银员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一个收银员的服务态度,在某一程度上决定了顾客是否再来惠顾本店。有很多时候收银员是企业最后的代表,因为顾客对企业的印象会大大地受到收银员与他们接触表现的影响,一家成功的企业有赖于多方面的合作,而收银员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既然成为企业的代表,就应做到以下几项:

1、友善和蔼的服务态度

无论怎样,每位顾客希望得到友善和礼貌的服务,主动帮助有需要的客人、全心全意表示谢意的话,更能赢得回头客。

2、随时准备照顾顾客

照顾顾客与收银有同样的重要性,伤残、年老、有婴儿车的顾客及孕妇应给予协助。

3、熟练掌握收银工作技能(1)一个良好的收银员应在每天工作前10分钟,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 检查收银机是否正常,打印纸是否充足  准备好收银所需的所有用具  准备好足够的零钱

(2)当在收银机上记录最后一项商品后,须询问顾客有没有其它需要,如不需要则按相应的支付方式键进入收付。从顾客手中接过现款时将面值读出,找赎时应读出找赎数额,做到唱收唱付,并清楚的将找钱交于顾客,以避免因找赎错误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3)工作期间暂离开岗位时应注意做到:锁好收银台,并出示“对不起,暂停服务,请到临近收银台付款”的明示牌。

(4)识别伪钞:当收到大面额纸币,发觉有可疑时,应委婉地请顾客调换一下。

(二)收银员的职责规范

(1)掌握收银机系统的使用方法、假钞识别方法、各支付方式的操作技巧、熟悉商品编码等;

(2)收款快捷、准确找赎,遵守公司关于各种支付方式的收付规定,遇到错误操作时应通知有关人员,不得隐瞒;

(三)收银员工作纪律规范

1、严格履行交接手续

交接班时要与主管或领班当面清点支付宝、微信、银联小票、现金、现金卷。认真填写收银交款单,并签上自己的名字。

2、专人负责,严禁离岗

收银工作必须由指定的自己负责,不得交给与收银工作无正式责任关系的其他人代管或者代收。严禁收银员在工作时间内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3、帐款、帐实每笔相符

规范的收银工作不得出现丝毫差错。每笔收银帐目与收入款项必须相符,错帐、长短款必须立即查明原因。

4、先收后付,禁止交叉

收银员的收款程序应为先接受顾客交付的现金,待结算完毕后将需要付给顾客的所有手续材料一次付清,不得先付出后收取,避免跑帐。收银员不得同时处理两笔帐务,以免混淆不同的帐务给顾客与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5、严格汇报总结制度

出现错误及时汇报,迅速处理,并制定出补救或改正措施,以防后患。

6、公私分明,廉洁守法

个人钱财不得与公款混放,收银多款不得私吞,不得私借、贪污收银款项,不涂改、销毁收银凭证。

7、临危不惧,以稳治乱

遇意外事件(特别是恶性犯罪行为)应尽量做到自身冷静、迅速报警、争取援助,与坏人周旋、斗智斗勇,以确保收银款项与凭证完整无缺。

8、简洁环境,防止火灾

收银环境尽量简洁,收银员不得将与收银工作无关的物品带入或存放与收银环境内。收 2 银员应随时注意打扫收银环境,不得随意丢弃废纸废物,如果发现顾客在附近吸烟时,收银员有责任及时劝阻,或告知其到允许吸烟的地方吸烟。顾客当场熄灭香烟时要注意烟灰、烟蒂的处理方式,以防乱丢引发火灾。

9、规范服务,礼貌待客

收银员应依照工作程序和要求提供服务,对待结帐或询问的顾客都要主动热情,礼貌待客,微笑服务,必要时应提供帮助。任何时候都不得敷衍、命令顾客。

(四)收银员语言服务规范

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消费者往往根据语言来评价服务质量。因此,正确的使用语言非常重要。收银员在接待消费者的全过程中,语言要热情、亲切、礼貌、和蔼、灵活运用好“您、请、欢迎、对不起、没关系、谢谢、再见”等十四字文明礼貌用语。

1、不同情况下的用语规范(1)招呼用语

消费者前来付款时,收银员要说好第一句话,打招呼的用语一定要恰当,对顾客可以统称用“您”,也可针对不同顾客的年龄、性别使用各种尊称用语,打招呼的时机和方式也要恰当。

(2)交易用语

向消费者打好招呼,只是服务过程的良好开端。要使消费者更加满意,还必须掌握好交易用语。交易用语是收银员在收银过程拉近中使用的专业语言,是服务的关键环节。收银员要注意说话技巧、语言艺术,不能使用夸张语言、讽刺挖苦语言以及各种不关心语言等。

(3)致谢致歉用语

在服务过程中,对顾客前来付款和在付款过程中给予的合作、支持要表示感谢;对给顾客带来不便,收银过程中的失误等要表示歉意。可以说“谢谢关照”、“对不起,让您久等了”、“请原谅”等。通过这些致谢致歉语言,使顾客感到亲切。(4)道别用语

接待顾客要有始有终,从打招呼到收钱,形成了收银服务中的热情场面。在收银结束后,收银员应主动热情道别,如“欢迎您再来!”“谢谢,您慢走”等。这不仅仅是礼貌性的表示,更重要的是给顾客送去了交易后的愉快,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以后的服务奠定了基础。

总之,服务语言是非常丰富的,用好语言接待好每一位顾客,使顾客满意,不仅是一种柜台本领,而且是服务规范所要求的。

第二章 收银员职业道德规范

一、收银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各种职业都有其相应的职业行为规范和准则,收银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

(一)热爱本职、扎实工作

热爱本职、扎实工作是爱岗敬业的前提。热爱本职是一种职业情感。所谓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好恶态度和内心感受。

收银员如果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收银工作,那么收银工作对他来说就成为一种包袱,一种外在强制,他的职业活动就是被动的,消极的,斤斤计较的。反之,如果收银员热爱、喜欢自己的收银工作,他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并达到乐此不疲的程度,就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所谓扎实工作,就是兢兢业业、不厌其烦的劳动态度。这也是一种职业作风。有了这种作风,收银员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就会当真而不含糊,力求到位而不做表面文章,事事有着落、有交代而不虎头蛇尾。

(二)热爱企业、顾全大局

收银员要正确看待企业、消费者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做到消费者利益至上,维护企业形象,个人利益服从消费者利益和企业利益。

(三)尊重顾客、踏实服务

收银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思想,主动耐心为顾客服务,通过自己的勤奋劳动,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四)勤于学习、提高技能

收银员要努力学习岗位技术知识。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器”就是收银员将优质服务变成行动的手段,而这手段就是过硬的技能、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另外,还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工作,认真研究工作中的新情况,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

第三章 收银员的服务规范

(一)收银台每日工作程序

(1)检查银台

检查收银台,收银机、打印机、POS机是否都正常,如有问题要及时向主管或者领班汇报。(2)备零钱

每天开业前收银员应该换好零钱。(3)备收银用具

开业前收银员应将当日收银所需用具准备妥当。包括印盒添印油、备好顾客用笔、海绵盒充水,检查打印机内打印纸的余量等。

(二)收银员一日工作流程

1、上岗前准备

(1)换装:按规定着装,佩戴工号牌。头发扎起。(2)上班时间:按照商场规定严格遵守上下班及吃放时间(3)打卡时间在规定的上、下班时间内打卡。(4)进场:按员工指定通道进入商场,主动出示证件,2、营业准备:

(1)打扫收银台及周边卫生,清洁pos机显示屏;(2)准备零钞、笔、印台、公章、打印纸等收银用具。

3、早会:准时参加收部的早会,站姿标准,认真聆听。

4、迎客:广播提示声后面向主通道,站姿标准,面带微笑,向顾客行注目礼。

5、营业接待:

(1)站立收银台一侧,迎接第一位消费客人的光临;(2)使用敬语,唱收唱付,规范操作;

6、作用餐、饮水:

(1)用餐:按时按班次用餐,用餐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

(2)饮水:允许将杯具放于收银台隐蔽处,注意饮水时不能当着顾客的面;

6、交接班:

(1)做到帐目清楚,钱款清楚;

7、营业结束准备:核对电脑数据,清点现金等有效票据并仔细填写交款单。

8、送客:广播提示声后面向主通道,站姿标准,面带微笑,向顾客致欢送礼。

10、清场签退:

(1)安全检查:收银用具、收银台抽屉、电源开关;(2)打卡

(三)服务接待程序

1、接待顾客标准:

(1)站姿标准,精神饱满;

(2)表情自然,目光温和,微笑亲切;

(3)顾客临柜时,温馨提示顾客出示会员卡或VIP卡,为顾客提供周到的服务;(4)耐心了解顾客需求,努力帮助解决问题,并耐心接待好顾客的询问。

2、接待顾客要求:

5(1)顾客临柜面带笑容,使用敬语,唱收唱付,将找零及电脑小票一并递交顾客,同时对顾客表示谢意;

(2)在接待顾客时,不得边打私人电话边收款;

(3)上班时间不在营业场地大声喧哗或嬉笑,不得与营业员或熟人扎堆聊天,不得玩手机、吃零食等;

(4)遇到顾客要求补用VIP卡或更换付款方式时,必须耐心接待;(5)不得因无零钱而拒绝或让顾客自己兑换零钱;(6)不得在顾客面前议论或取笑其他顾客;

(7)遇结帐或交接班时,如有顾客付款,必须先接待顾客,后进行结帐或交接;(8)当顾客有疑虑或提出询问时,不应简单地对顾客说“不知道”,“你去问别人”等,应努力地帮助解决问题;

(四)收银员表情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的表达是人们保持正常交往的纽带,它主要是通过言语、声音、表情等方面来完成的。所以,表情在人们的交往中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表情是无声的形态语言,是人们优雅举止与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态语中,面部表情最为丰富且最具表现力,能迅速而又充分地表达各种感情。表情表现的场所和范围相当广泛,只要及时观察脸上呈现的表情特征,就能够准确地接受信息,了解其内心真情实感,这对于服务人员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1、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收银工作中,收银员的目光应是坦然亲切的。每位收银员必须学会准确恰当动用这样的目光迎接顾客,这是交际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具体体现,它与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同等重要。

(1)正视顾客的眼睛

接待顾客时,无论是答话、递物、收找钱款,都必须以热情柔和的目光正视顾客的眼部,即使言语不多,也要使对方感受的亲切。向顾客行注目礼应成为每个服务人员必须做到的最基本要求。在接待顾客时,同样的言词和姿态,有无恰当的目光的配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2)善于体会顾客目光

目光是人们表情中表达力最强的也是最微妙的。一位优秀的收银员,可以从顾客转瞬即逝的目光中,观察到他的内心活动和需求,不等顾客开口,便能主动询问或主动服务。若服务人员对顾客特意投来的目光视而不见,会使顾客感到不快。

2、微笑

微笑是留存在面部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笑,是人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在面部上的展现,是内心善良和坦诚的体现。

微笑是人类交往的润滑剂,是人际交往中最富有价值的体态语言,是健康、文明的举止。微笑也是一种礼节,它体现着人际关系中友善、诚信、融洽等最为美好的感情。与人初次见面,给对方一个亲切的微笑,瞬时就可缩小双方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和拘束感。甚至还能够打破僵局,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以影响交往对象。

微笑是服务态度中最基本的标准,是良好的服务态度的重要外在表示形式。现在,微笑服务已经引起各国的广泛重视,并把它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和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微笑服务”是评价服务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可以给顾客传递满意的信息和友好、热情的情感。“微笑服务”不仅是一种礼貌,本身也是一种劳动方式,是创造经济价值和精神文明的劳动方式。

要求微笑服务,实际上就是要使每位员工有较高的礼貌修养,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处于安静的心境状态。

微笑给人一种亲切、和蔼、礼貌、热情的感觉,加上适当的敬语,会使顾客感到宽慰。但“微笑要适中、敬语要适当,笑要发自内心,敬语要让人听得见”却不是轻而易举能作到的。每位员工应该懂得笑要自然,因为顾客是“上帝”;笑要甜美,因为顾客是“财神”;笑要亲切,因为顾客是“嘉宾”,笑还要有技巧,不能讥笑,让顾客恐慌;不能傻笑,让顾客尴尬;不能皮笑肉不笑,让顾客无所适从。

(1)微笑要适度

微笑虽然是人们交往中最有吸引力,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但也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笑就怎么笑,不加节制。微笑的基本特征是露齿八颗、不出声,既不要故意掩盖笑意、压抑喜悦,影响美感,也不要咧着嘴哈哈大笑。笑得得体,笑得适度,才能充分表达友善、诚信、和蔼、融洽等美好的情感。

(2)微笑要适宜

微笑是“世界通用语言”,但也不能走到哪里笑到哪里,见谁对谁笑。微笑要适宜,比方说:特别严肃的场合,不宜笑;当别人做错了事、说错了话时,不宜笑;当别人遭受重大打击,心情悲痛痛苦时,不宜笑。微笑要注意对象,两人初次见面,微笑可能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同事间见面点头微笑,显得和谐、融洽;收银员对顾客微微一笑,表现的是服务态度的热情与主动;当遇到一些不好回答或不便回答的问题时,轻轻一笑不作回答,更显它特 殊的功能。

(3)微笑要发自内心

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当一个人心情愉快、兴奋或遇到高兴的事情时,都会自然地流露出这种笑容。这是一种情绪的调节,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决不是故作笑颜、假意奉承。据有关专家观察发现,收银员、营业员、服务人员在开展微笑服务中,人为造作的成分过多,不仅给人一种不真诚的感觉,而且在工作繁忙或与顾客发生矛盾时,这种笑意就会马上消失。我们提倡发自内心的微笑,因为发自内心的微笑既是一个人自信、真诚、友善、愉快的心态表露,同时又能制造明朗而富有人情味的生意气氛。发自内心的真诚微笑应是笑到、口到、眼到、心到、意到、神到、情到。

总之,微笑是一种特殊语言——“情绪语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语言上的更多解释,有时往往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五)收银员举止

举止指一个人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姿态,包括站立、坐、行走、手势等。举止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展示自己才华和修养的外在形式。收银员在工作中的举止要求是既不谦卑,又不傲慢;既热情有度,又果断、谨慎;既敏捷,又持重;既潇洒,又周到;要充分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1、站姿

站立是人们生活、工作、交往中的一种最基本姿态,是人们静力造型的动作。正确标准的站姿,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的体现,站姿要端正,站姿的基本要求:

(1)头正,脖颈挺直,双目平视,嘴唇微闭,下颌微收。(2)两肩放松,稍向下沉,自然呼吸,人体有向上的感觉。(3)躯干挺直,收腹、立腰、挺胸、提臀。

(4)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手指并拢自然弯曲,中指贴裤缝。(5)双腿并拢、自立。(6)双脚呈V字型或T字型。

2、坐姿

(1)上身自然挺直,挺胸,双膝自然并拢,双腿自然弯曲,双肩自然平正放松,两臂自然弯曲,双手放在双腿上或扶手上,掌心向下。

(2)头正,嘴唇微闭,下颌微收,双目平视,面容平和自然。

(3)离座时,要自然稳当,右脚向后收半步,然后起立,起立后右脚于左脚并齐。

第二篇:新收银员员工年终总结

新收银员员工年终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收银员员工年终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是今年三月份到单位工作的,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帮助下,我顺利地通过了实习,个人的业务基础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较好地完成了一名收银员的工作任务,得到了领导肯定和同志们的好评。

好的方面

一、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业务水平大大提高。

酒店的设施、管理和工作都体现了__级的水准,自己以前也有从事收银工作的经历,但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上却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在业务主管和同志们的大力帮助下,我认真地学习,勤奋地工作,有不懂不会的地方就积极虚心的向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老同志请教,在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下,很快就胜任本职,完成任务较好。

二、爱岗敬业,个人能力素质得到不断加强。

来到酒店工作以后,自己对这里的环境和工作内容都非常的喜欢。单位平时注重对员工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学习了礼仪常识、管理课程、安全常识、英语的日常用语和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等课程后,我们的能力素质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大大加强。

三、严于律己,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能够按照酒店的管理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做为收银员,我能够严格落实财经制度,按照职责权限收帐出单,从没有发生侵占单位利益和谋求私利的情况,确保经过自己手的每一分钱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四、尊重领导,团结同志,服从管理,乐于助人。

作为一名员工,我能够自觉服从上级领导和管理,主动配合好工作,遇事常请示汇报。平时生活中,关心照顾身边的`同事,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传播小道消息,不背后议论他人,不拉帮结派,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

五、注重言行,树立文明、健康、良好的员工形象。

在每次上班中,我都十分注重自己的仪容和举止。因为,作为收银员也是展示酒店管理和形象的一道窗口。在每一次替客人结帐时,我都保持微笑,认真对待,耐心的解答客人的疑问,为客人做最满意的服务。

存在问题

一、自身的学习抓得还不紧。

在平时生活中,还不能抽空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充实提升自己,所读的书也多半是一些娱乐和消遣的杂志。

二、工作的主动性、团结协作意识还有待加强。

工作中对上级安排或者本职范围内的事情都能尽心尽力去做好,但在协助他人完成工作和参加单位的一些培训时还表现得不够积极。

下步打算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要加强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外语的学习。争取做到每月读一本好书,每周写一篇小文章,每天看一张报纸。

2、努力钻研本职业务,提升职务技能。

不能满足当前的业务水平,还要虚心的向业务精湛的老同志学习,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提高工作效率,达到零失误、零差错。

3、踏实努力,为单位建设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在单位工作的这一年是我学到知识、增长本领的一年,也是我成长进步、开心快乐的一年,我要继续保持优点,克服不足,为单位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超市新收银员三个月工作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xxx,是家乐店收银员一名入职不久的新员工,虽说是新员工,但在公司工作也将近三个月时间了。转眼间快到年底了,来到本公司的这几个月里,我不仅学会了很多专业知识,而且也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特别是怎样与顾客沟通。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财富,因为曾经我是个不善于交流不爱与人沟通的孩子。或许对大家来说,收银是件很容易的事,收银员只负责收银,其他方面不用多考虑。刚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后来等我成为一名超市员工的时候我才发现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不只是收银,每天早上我们来到店里首先打扫卫生,然后再开会,然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工作时我们也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收银,在面对顾客时要真心的为顾客服务,特别是在顾客到收银台的那一刻我们自始至终都要把最美的微笑最好的心情带给顾客,在与顾客交流的过程中礼貌用语更不可少。如:您好,欢迎光临请稍等,请拿好请慢走,欢迎下次光临。在工作的这短短的几个月中,虽然有时会有些失落,不过,也有过很多的欢喜,特别是每次听到顾客说这小女孩的态度真好,我心里就特开心......还有,每次有不懂得问题时,老员工都会积极的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这都使我特别感动。其实做什么工作都会遇到困难,难免有些失落,不过只要我们能积极的去问努力的去学习,我相信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自己虽然做收银的工作并不长,自己的技术水平跟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但我觉得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就一定能克服困难。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因为我们不仅仅代表着我们自身,更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在工作中遇到不懂问题更要积极的向老员工请教学习。在工作的这段期间中,我觉得对顾客的服务态度是极为重要的。作为服务行业中的一员,让顾客满意而归是我们对自身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好良好的情绪,做到热情耐心的对待每一位顾客,在工作中不要将自己的小情绪带进来,特别是当顾客对你发火时,我们一定要面带微笑真诚的向顾客解释。结账过程中,当商品标价与电脑不符时,我们要及时通知课组人员并进行核实,然后要积极向顾客解释并请顾客耐心等待。还有,就是一定要运用微笑服务,微笑是最为迷人的表情,一个微笑不费分文却给予甚多,懂得对生活微笑的人,将会拥有美丽的人生。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客人,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脾气,针对不同的顾客我们应提供不同的服务,因为这一行业不变的宗旨是:顾客至上。面对顾客,脸上始终要面带微笑,提供礼貌的服务,要让顾客体会到亲切感,即使在服务工作中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我们仍然以笑脸相迎,那么再无理的客人也没有理由发脾气,所谓相逢一笑,百事消,这样一来顾客开心自己也舒心。

在工作之余,自己还应该多学习关于商品和财会方面的专业知识,虽然自己的业务水平离工作的实际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过我相信态度决定一切只要自己用心去做努力去学习,就一定能克服困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收银员。虽然这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收银员,在别人看来是那么微不足道,可是从中却教会人很多道理,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技巧。只有学习才能不断磨砺一个人的品行,提高道德修养,提高服务技巧。

第四篇:新收银员的工作体会-一指遥

新收银员的工作体会

虽然自己做收银工作的时间不是太长,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是自己觉得只要用心去做,努力去学习,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因为我们不仅仅代表着我们自身,更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在工作期间我们要积极的向老员工请教和学习,能够踏实认真的做好这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工作。这是公司的需要更是自己工作的需要。针对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工作总结吧。

在这段工作期间内,自己感觉到还有很大的不足,对于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技能还有待提高,这样才能在方便顾客的同时也方便我们自己的工作,使我们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当然自己觉得对顾客的服务才是最重要的,作为服务行业的一员,我们能做的就是服务顾客,让顾客满意而归。这就要求我们自身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做到热情耐心的接待好每一位顾客,不要在工作中将自己的小情绪带进来,更不能在工作时间内聊天、嬉戏,这样会让自己在工作中出现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了防止自己与顾客之间产生矛盾,我们必须要保持好自己的心态。

在工作之余,自己还应该多学习关于自己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自己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不断的进步,才能立足于如今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之中,这也是我们为自己所做的准备,只有做好这些,有足够的资本,才能在这份岗位中脱颖而出,要知道在一份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不平凡的成绩,这并不是一件易事。

时光飞逝,虽然自己在这份岗位中工作了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但给自己的的感受却很深,无论是在自己做人方面,还是在自己的工作当中都给了自己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自己应该多学习多进步,做好做精自己的收银工作。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们努力吧。一指遥的收银员就是如此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我价值,为了一指遥更美好的明天,我们收银团队将会更加努力。

第五篇:新收入会计准则

财会【2017】22号文解读:新收入会计准则

来源:毕马威 作者:毕马威 人气:23960 发布时间:2017-07-20 摘要:新准则发布背景 财政部今天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财会[2017]22号)(新收入准则)。该准则修订主要是为了与2014年5月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客户合同收入》(IFRS 15)保持趋同。施行日期 该准则自2018年1月1日起施...新准则发布背景

财政部今天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财会[2017]22号)(“新收入准则”)。该准则修订主要是为了与2014年5月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客户合同收入》(IFRS 15)保持趋同。

施行日期

该准则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的企业,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他境内上市企业,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非上市企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衔接规定

首次执行该准则的企业,应当根据首次执行该准则的累计影响数,调整首次执行该准则当年年初留存收益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金额,对可比期间信息不予调整。企业可以仅对在首次执行日尚未完成的合同的累积影响数进行调整。

母公司执行该准则、但子公司尚未执行该准则的,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该准则规定调整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母公司尚未执行该准则、而子公司已执行该准则的,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可以将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进行调整后合并,也可以将子公司按照该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直接合并,母公司将子公司按照该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直接合并的,应当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披露该事实,并且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会计政策及其他相关信息分别进行披露。

企业对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比照上述原则进行处理,但不切实可行的除外。

准则概要

新收入准则提供了一套框架,用以取代现行的收入确认指引。新收入准则引入全新的定性及定量披露要求,旨在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源自客户合同的收入和现金流量的性质、金额、时间及不确定性。

企业将应用“五步法”模型来确定收入确认的时间和金额。根据该模型的具体要求,收入应在企业将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转移给客户的时点(或过程中)以其预计有权获得的金额予以确认。根据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收入应按以下方式确认:

在一段时间内,以一种能够反映企业履行履约义务的方式确认;或者 在某一时点上,当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转移给客户时确认。

新收入准则就众多相关事项提供了具体指引,包括质量保证(质保)和授权许可合同(许可证)。同时,新收入准则还就企业何时应将其他会计准则(例如存货)中未涉及的、为取得或履行合同发生的成本予以资本化提供了指引。

毕马威洞察

新收入准则可能对企业如何以及何时确认收入产生重大的影响,要求企业做出新的估计和判断,并且导致收入确认的进程可能加快或延迟。即使企业发现向新准则的过渡对于企业而言相对容易,企业仍将受广泛的新披露要求的影响。

企业预期将在下述方面可能受到新收入准则的重大影响:

收入可能在某个时点上或在一段时间内确认。当前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的企业将需要重新评估是否应在一段时间内或在某个时点上确认收入。而对另一些企业而言,目前收入是在某个时点上确认,将来可能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确认。

收入确认的进度可能加快或推迟。较现行会计处理而言,对于包含多个组成部分、有可变对价或涉及许可证的交易,收入确认的进度可能加快或推迟。

可能需要修订税务规划、遵循协议的合规方案及销售激励计划。因收入、费用及成本资本化的时点和金额调整而导致的涉税变动可能要求企业修订税务规划。企业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员工奖金和激励计划,以确保这些计划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

可能需要重新考虑销售及签约流程。某些企业可能希望重新考虑现有的合同条款和商业惯例(例如分销渠道),以达到或维持特定的收入水平。

可能需要升级IT系统。在新收入准则要求下,企业可能需要获取更多数据,例如用于做出收入交易估计和支持信息披露的数据。

将需要做出新的估计与判断。新收入准则引入了需要估计与判断的新事项,从而将对收入确认的金额或时点产生影响。

将需要修改会计流程和内部控制。企业将需要制定流程以便从源头(例如销售业务部门、市场及业务开发部门)获取新信息,并做适当记录(特别是涉及估计和判断的信息)。

更广泛的披露新要求。准备新的披露信息可能非常耗时,而且获取所需信息可能需要增加工作量或更改系统。

企业将需要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在新收入准则生效之前,企业的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将希望了解新收入准则对企业整体业务的影响。他们关注的领域可能包括新收入准则对企业财务业绩的影响、实施成本、拟对商业实务做出的变更等。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规范收入确认等问题

2017年7月5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自我国2006年发布收入准则和建造合同准则至今已逾十载,财政部首次对收入相关准则进行了全面修订。该准则规范收入确认、计量以及对相关信息的披露。中华会计网校小编将带领大家看一下此准则的修订改进了哪些方面。

本次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四点:

(一)统一收入确认模型,解决目前收入确认时点的问题。

新收入准则将现行收入和建造合同两项准则纳入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型,要求采用统一的收入确认方法,规范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更好的解决了“在某一时段内”还是“在某一时点”确认收入的问题。

(二)收入确认时点的判断标准由风险报酬转移变成控制权转移。

现行收入准则要求区分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并且强调在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时确认销售商品收入。新收入准则打破商品和劳务的界限,要求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时确认收入,此举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企业的收入确认过程。

(三)解决了包含多重交易安排合同的收入确认问题。

新收入准则对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的会计处理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引,要求企业在合同开始日对合同进行评估,识别合同所包含的各单项履约义务,按照各单项履约义务所承诺商品(或服务)的单独售价的相对比例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进而在履行各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相应的收入。

(四)对于某些特定交易(或事项)的收入确认和计量给出了能更好的指导实务操作的规定。

新收入准则对于某些特定交易(或事项)的收入确认和计量给出了明确规定。例如,区分总额和净额确认收入、附有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附有客户额外购买选择权的销售、向客户授予知识产权许可、售后回购、无需退还的初始费等,这些规定在事务操作中更实用,满足企业收入核算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可靠性。

新收入准则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实施时间,具体如下:

(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将于2018年1月1日开始施行,并允许主体提前采用。因此,所有在香港上市或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境外市场发行权益证券或债券的境内公司,都须自2018年1月1日起执行该准则。

(二)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企业,自2018年1月1日起执行新收入准则,这一要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的生效日期保持一致,以避免该类上市公司境内外报表出现差异。

(三)其他在境内上市的企业,要求自2020年1月1日起执行新收入准则,为这些企业预留两年的准备时间,以总结借鉴境外上市公司执行新收入准则的经验,确保所有上市公司高质量地执行新准则。

(四)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非上市企业,要求自2021年1月1日起执行新收入准则,为这些企业预留近三年的准备时间,以确保准则在该类企业得到平稳有效实施。

(五)对于条件具备、有意愿和有能力提前执行新收入准则的企业,允许其提前执行本准则。

小会计们看过来 新收入准则主要信息都在这

7月19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这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修订完善、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重要成果。其目的在于切实解决我国现行准则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一步规范收入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并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我们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订形成了新收入准则。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一)将现行收入和建造合同两项准则纳入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型。现行收入准则和建造合同准则在某些情形下边界不够清晰,可能导致类似的交易采用不同的收入确认方法,从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新收入准则要求采用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型来规范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并且就“在某一时段内”还是“在某一时点”确认收入提供具体指引,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目前收入确认时点的问题,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

(二)以控制权转移替代风险报酬转移作为收入确认时点的判断标准。现行收入准则要求区分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并且强调在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时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实务中有时难以判断。新收入准则打破商品和劳务的界限,要求企业在履行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时确认收入,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企业的收入确认过程。

(三)对于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的会计处理提供更明确的指引。现行收入准则对于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仅提供了非常有限的指引,具体体现在收入准则第十五条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有关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规定。这些规定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实务需要。新收入准则对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的会计处理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引,要求企业在合同开始日对合同进行评估,识别合同所包含的各单项履约义务,按照各单项履约义务所承诺商品(或服务)的单独售价的相对比例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进而在履行各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相应的收入,有助于解决此类合同的收入确认问题。

(四)对于某些特定交易(或事项)的收入确认和计量给出了明确规定。

新收入准则对于某些特定交易(或事项)的收入确认和计量给出了明确规定。例如,区分总额和净额确认收入、附有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附有客户额外购买选择权的销售、向客户授予知识产权许可、售后回购、无需退还的初始费等,这些规定将有助于更好的指导实务操作,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7月19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这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修订完善、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重要成果。其目的在于切实解决我国现行准则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一步规范收入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并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我们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订形成了新收入准则。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一)将现行收入和建造合同两项准则纳入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型。现行收入准则和建造合同准则在某些情形下边界不够清晰,可能导致类似的交易采用不同的收入确认方法,从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新收入准则要求采用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型来规范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并且就“在某一时段内”还是“在某一时点”确认收入提供具体指引,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目前收入确认时点的问题,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

(二)以控制权转移替代风险报酬转移作为收入确认时点的判断标准。现行收入准则要求区分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并且强调在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时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实务中有时难以判断。新收入准则打破商品和劳务的界限,要求企业在履行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时确认收入,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企业的收入确认过程。

(三)对于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的会计处理提供更明确的指引。现行收入准则对于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仅提供了非常有限的指引,具体体现在收入准则第十五条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有关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规定。这些规定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实务需要。新收入准则对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的会计处理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引,要求企业在合同开始日对合同进行评估,识别合同所包含的各单项履约义务,按照各单项履约义务所承诺商品(或服务)的单独售价的相对比例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进而在履行各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相应的收入,有助于解决此类合同的收入确认问题。

(四)对于某些特定交易(或事项)的收入确认和计量给出了明确规定。

新收入准则对于某些特定交易(或事项)的收入确认和计量给出了明确规定。例如,区分总额和净额确认收入、附有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附有客户额外购买选择权的销售、向客户授予知识产权许可、售后回购、无需退还的初始费等,这些规定将有助于更好的指导实务操作,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新准则之影响

新收入准则将会影响很多行业的收入确认时点和金额,收入确认的进度可能加快或推迟。其中,影响较大的行业包括房地产、建筑施工、制造业、零售、电商、网络游戏、软件、电信等。收入确认的变化则会影响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企业需要考虑对信息系统及内部控制流程进行调整,则需要对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税务筹划、投融资安排、内控系统等方面尽早筹划,对现有的商业模式与合同条款进行梳理和调整,为新收入准则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很多企业高瞻远瞩,积极面对新手入准则的变化,提早准备,从容的抢占先机,为企业带来利好。2017年9月11日,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号:2007.hk,以下简称碧桂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布《2017中期报告》(以下简称中期报告),披露了2017年上半年业绩。

碧桂园在中期报告中披露:“由于提早采纳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的影响,本集团于2017年1月1日的权益中的留存收益期初余额增加了人民币3,152.3百万元。鉴于上述提到的本集团留存收益的一次性增长,董事提议本期派发更多中期股息”。

根据上述碧桂园披露数据估算,由于提早采纳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调增期初留存收益人民币31.5亿元,调增本期收入147.5亿元,调增本期净利润33.3亿元。新准则之工具

实施新收入准则后,对企业财务系统的要求变得更高,企业利用信息化工具应对新准则的需求更加迫切和尤为重要。用友NC产品针对新收入准则,推出了“收入核算与报告”软件产品及相关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新收入准则调整带来的相关工作处理。

收入核算与报告产品按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收入的核算要求,作为中间系统将企业的业务系统(NC供应链)、财务系统(NC财务)集成起来,对收入进行计量、确认。支持收入确认计量的五步法: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识别合同中单独的履约义务、确定交易价格、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单独的履约义务、履行每一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支持收入会计、收入主管两类角色的应用。支持按照角色设置工作台内容,满足不同角色对收入核算工作的诉求。结合新技术,帮助管理咨询方案快速落地,为用户创造价值。

为了帮助中国企业更精准的应对新收入准则,用友公司会持续推出相关软件产品及实施服务,并与普华永道战略合作,提供新收入准则从咨询导入到落地软件系统的全面解决方案。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财会[2017]22号)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规范收入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第三条

本准则适用于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但下列各项除外:

(一)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规范的金融工具及其他合同权利和义务,分别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

(二)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范的租赁合同,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三)由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准则规范的保险合同,适用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准则。

本准则所称客户,是指与企业订立合同以向该企业购买其日常活动产出的商品或服务(以下简称“商品”)并支付对价的一方。

本准则所称合同,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订立有法律约束力的权利义务的协议。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以及其他形式。

第二章

第四条

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是指能够主导该商品的使用并从中获得几乎全部的经济利益。

第五条

当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同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一)合同各方已批准该合同并承诺将履行各自义务;

(二)该合同明确了合同各方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以下简称“转让商品”)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三)该合同有明确的与所转让商品相关的支付条款;

(四)该合同具有商业实质,即履行该合同将改变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

(五)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在合同开始日即满足前款条件的合同,企业在后续期间无需对其进行重新评估,除非有迹象表明相关事实和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合同开始日通常是指合同生效日。

第六条

在合同开始日不符合本准则第五条规定的合同,企业应当对其进行持续评估,并在其满足本准则第五条规定时按照该条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对于不符合本准则第五条规定的合同,企业只有在不再负有向客户转让商品的剩余义务,且已向客户收取的对价无需退回时,才能将已收取的对价确认为收入;否则,应当将已收取的对价作为负债进行会计处理。没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确认收入。

第七条

企业与同一客户(或该客户的关联方)同时订立或在相近时间内先后订立的两份或多份合同,在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当合并为一份合同进行会计处理:

(一)该两份或多份合同基于同一商业目的而订立并构成一揽子交易。

(二)该两份或多份合同中的一份合同的对价金额取决于其他合同的定价或履行情况。

(三)该两份或多份合同中所承诺的商品(或每份合同中所承诺的部分商品)构成本准则第九条规定的单项履约义务。

第八条

企业应当区分下列三种情形对合同变更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一)合同变更增加了可明确区分的商品及合同价款,且新增合同价款反映了新增商品单独售价的,应当将该合同变更部分作为一份单独的合同进行会计处理。

(二)合同变更不属于本条

(一)规定的情形,且在合同变更日已转让的商品或已提供的服务(以下简称“已转让的商品”)与未转让的商品或未提供的服务(以下简称“未转让的商品”)之间可明确区分的,应当视为原合同终止,同时,将原合同未履约部分与合同变更部分合并为新合同进行会计处理。

(三)合同变更不属于本条

(一)规定的情形,且在合同变更日已转让的商品与未转让的商品之间不可明确区分的,应当将该合同变更部分作为原合同的组成部分进行会计处理,由此产生的对已确认收入的影响,应当在合同变更日调整当期收入。

本准则所称合同变更,是指经合同各方批准对原合同范围或价格作出的变更。

第九条

合同开始日,企业应当对合同进行评估,识别该合同所包含的各单项履约义务,并确定各单项履约义务是在某一时段内履行,还是在某一时点履行,然后,在履行了各单项履约义务时分别确认收入。

履约义务,是指合同中企业向客户转让可明确区分商品的承诺。履约义务既包括合同中明确的承诺,也包括由于企业已公开宣布的政策、特定声明或以往的习惯做法等导致合同订立时客户合理预期企业将履行的承诺。企业为履行合同而应开展的初始活动,通常不构成履约义务,除非该活动向客户转让了承诺的商品。

企业向客户转让一系列实质相同且转让模式相同的、可明确区分商品的承诺,也应当作为单项履约义务。转让模式相同,是指每一项可明确区分商品均满足本准则第十一条规定的、在某一时段内履行履约义务的条件,且采用相同方法确定其履约进度。

第十条

企业向客户承诺的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作为可明确区分商品:

(一)客户能够从该商品本身或从该商品与其他易于获得资源一起使用中受益;

(二)企业向客户转让该商品的承诺与合同中其他承诺可单独区分。

下列情形通常表明企业向客户转让该商品的承诺与合同中其他承诺不可单独区分:

1.企业需提供重大的服务以将该商品与合同中承诺的其他商品整合成合同约定的组合产出转让给客户。

2.该商品将对合同中承诺的其他商品予以重大修改或定制。3.该商品与合同中承诺的其他商品具有高度关联性。

第十一条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属于在某一时段内履行履约义务;否则,属于在某一时点履行履约义务:

(一)客户在企业履约的同时即取得并消耗企业履约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二)客户能够控制企业履约过程中在建的商品。

(三)企业履约过程中所产出的商品具有不可替代用途,且该企业在整个合同期间内有权就累计至今已完成的履约部分收取款项。

具有不可替代用途,是指因合同限制或实际可行性限制,企业不能轻易地将商品用于其他用途。

有权就累计至今已完成的履约部分收取款项,是指在由于客户或其他方原因终止合同的情况下,企业有权就累计至今已完成的履约部分收取能够补偿其已发生成本和合理利润的款项,并且该权利具有法律约束力。

第十二条

对于在某一时段内履行的履约义务,企业应当在该段时间内按照履约进度确认收入,但是,履约进度不能合理确定的除外。企业应当考虑商品的性质,采用产出法或投入法确定恰当的履约进度。其中,产出法是根据已转移给客户的商品对于客户的价值确定履约进度;投入法是根据企业为履行履约义务的投入确定履约进度。对于类似情况下的类似履约义务,企业应当采用相同的方法确定履约进度。

当履约进度不能合理确定时,企业已经发生的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的,应当按照已经发生的成本金额确认收入,直到履约进度能够合理确定为止。

第十三条

对于在某一时点履行的履约义务,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点确认收入。在判断客户是否已取得商品控制权时,企业应当考虑下列迹象:

(一)企业就该商品享有现时收款权利,即客户就该商品负有现时付款义务。

(二)企业已将该商品的法定所有权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拥有该商品的法定所有权。

(三)企业已将该商品实物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实物占有该商品。

(四)企业已将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取得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

(五)客户已接受该商品。

(六)其他表明客户已取得商品控制权的迹象。

第三章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按照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的交易价格计量收入。

交易价格,是指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预期有权收取的对价金额。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以及企业预期将退还给客户的款项,应当作为负债进行会计处理,不计入交易价格。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合同条款,并结合其以往的习惯做法确定交易价格。在确定交易价格时,企业应当考虑可变对价、合同中存在的重大融资成分、非现金对价、应付客户对价等因素的影响。

第十六条

合同中存在可变对价的,企业应当按照期望值或最可能发生金额确定可变对价的最佳估计数,但包含可变对价的交易价格,应当不超过在相关不确定性消除时累计已确认收入极可能不会发生重大转回的金额。企业在评估累计已确认收入是否极可能不会发生重大转回时,应当同时考虑收入转回的可能性及其比重。

每一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重新估计应计入交易价格的可变对价金额。可变对价金额发生变动的,按照本准则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五条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第十七条

合同中存在重大融资成分的,企业应当按照假定客户在取得商品控制权时即以现金支付的应付金额确定交易价格。该交易价格与合同对价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

合同开始日,企业预计客户取得商品控制权与客户支付价款间隔不超过一年的,可以不考虑合同中存在的重大融资成分。

第十八条

客户支付非现金对价的,企业应当按照非现金对价的公允价值确定交易价格。非现金对价的公允价值不能合理估计的,企业应当参照其承诺向客户转让商品的单独售价间接确定交易价格。非现金对价的公允价值因对价形式以外的原因而发生变动的,应当作为可变对价,按照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单独售价,是指企业向客户单独销售商品的价格。

第十九条

企业应付客户(或向客户购买本企业商品的第三方,本条下同)对价的,应当将该应付对价冲减交易价格,并在确认相关收入与支付(或承诺支付)客户对价二者孰晚的时点冲减当期收入,但应付客户对价是为了向客户取得其他可明确区分商品的除外。

企业应付客户对价是为了向客户取得其他可明确区分商品的,应当采用与本企业其他采购相一致的方式确认所购买的商品。企业应付客户对价超过向客户取得可明确区分商品公允价值的,超过金额应当冲减交易价格。向客户取得的可明确区分商品公允价值不能合理估计的,企业应当将应付客户对价全额冲减交易价格。

第二十条

合同中包含两项或多项履约义务的,企业应当在合同开始日,按照各单项履约义务所承诺商品的单独售价的相对比例,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企业不得因合同开始日之后单独售价的变动而重新分摊交易价格。

第二十一条

企业在类似环境下向类似客户单独销售商品的价格,应作为确定该商品单独售价的最佳证据。单独售价无法直接观察的,企业应当综合考虑其能够合理取得的全部相关信息,采用市场调整法、成本加成法、余值法等方法合理估计单独售价。在估计单独售价时,企业应当最大限度地采用可观察的输入值,并对类似的情况采用一致的估计方法。

市场调整法,是指企业根据某商品或类似商品的市场售价考虑本企业的成本和毛利等进行适当调整后,确定其单独售价的方法。

成本加成法,是指企业根据某商品的预计成本加上其合理毛利后的价格,确定其单独售价的方法。

余值法,是指企业根据合同交易价格减去合同中其他商品可观察的单独售价后的余值,确定某商品单独售价的方法。

第二十二条

企业在商品近期售价波动幅度巨大,或者因未定价且未曾单独销售而使售价无法可靠确定时,可采用余值法估计其单独售价。

第二十三条

对于合同折扣,企业应当在各单项履约义务之间按比例分摊。

有确凿证据表明合同折扣仅与合同中一项或多项(而非全部)履约义务相关的,企业应当将该合同折扣分摊至相关一项或多项履约义务。

合同折扣仅与合同中一项或多项(而非全部)履约义务相关,且企业采用余值法估计单独售价的,应当首先按照前款规定在该一项或多项(而非全部)履约义务之间分摊合同折扣,然后采用余值法估计单独售价。

合同折扣,是指合同中各单项履约义务所承诺商品的单独售价之和高于合同交易价格的金额。

第二十四条

对于可变对价及可变对价的后续变动额,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三条规定,将其分摊至与之相关的一项或多项履约义务,或者分摊至构成单项履约义务的一系列可明确区分商品中的一项或多项商品。

对于已履行的履约义务,其分摊的可变对价后续变动额应当调整变动当期的收入。

第二十五条

合同变更之后发生可变对价后续变动的,企业应当区分下列三种情形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一)合同变更属于本准则第八条

(一)规定情形的,企业应当判断可变对价后续变动与哪一项合同相关,并按照本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二)合同变更属于本准则第八条

(二)规定情形,且可变对价后续变动与合同变更前已承诺可变对价相关的,企业应当首先将该可变对价后续变动额以原合同开始日确定的基础进行分摊,然后再将分摊至合同变更日尚未履行履约义务的该可变对价后续变动额以新合同开始日确定的基础进行二次分摊。

(三)合同变更之后发生除本条

(一)、(二)规定情形以外的可变对价后续变动的,企业应当将该可变对价后续变动额分摊至合同变更日尚未履行的履约义务。

第四章

合同成本

第二十六条

企业为履行合同发生的成本,不属于其他企业会计准则规范范围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作为合同履约成本确认为一项资产:

(一)该成本与一份当前或预期取得的合同直接相关,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或类似费用)、明确由客户承担的成本以及仅因该合同而发生的其他成本;

(二)该成本增加了企业未来用于履行履约义务的资源;

(三)该成本预期能够收回。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在下列支出发生时,将其计入当期损益:

(一)管理费用。

(二)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或类似费用),这些支出为履行合同发生,但未反映在合同价格中。

(三)与履约义务中已履行部分相关的支出。

(四)无法在尚未履行的与已履行的履约义务之间区分的相关支出。

第二十八条

企业为取得合同发生的增量成本预期能够收回的,应当作为合同取得成本确认为一项资产;但是,该资产摊销期限不超过一年的,可以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增量成本,是指企业不取得合同就不会发生的成本(如销售佣金等)。企业为取得合同发生的、除预期能够收回的增量成本之外的其他支出(如无论是否取得合同均会发生的差旅费等),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明确由客户承担的除外。

第二十九条

按照本准则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八条规定确认的资产(以下简称“与合同成本有关的资产”),应当采用与该资产相关的商品收入确认相同的基础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条

与合同成本有关的资产,其账面价值高于下列两项的差额的,超出部分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并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一)企业因转让与该资产相关的商品预期能够取得的剩余对价;

(二)为转让该相关商品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

以前期间减值的因素之后发生变化,使得前款

(一)减

(二)的差额高于该资产账面价值的,应当转回原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但转回后的资产账面价值不应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资产在转回日的账面价值。

第三十一条

在确定与合同成本有关的资产的减值损失时,企业应当首先对按照其他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确认的、与合同有关的其他资产确定减值损失;然后,按照本准则第三十条规定确定与合同成本有关的资产的减值损失。

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测试相关资产组的减值情况时,应当将按照前款规定确定与合同成本有关的资产减值后的新账面价值计入相关资产组的账面价值。

第五章

特定交易的会计处理

第三十二条

对于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销售,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按照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预期有权收取的对价金额(即,不包含预期因销售退回将退还的金额)确认收入,按照预期因销售退回将退还的金额确认负债;同时,按照预期将退回商品转让时的账面价值,扣除收回该商品预计发生的成本(包括退回商品的价值减损)后的余额,确认为一项资产,按照所转让商品转让时的账面价值,扣除上述资产成本的净额结转成本。

每一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重新估计未来销售退回情况,如有变化,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进行会计处理。

第三十三条

对于附有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企业应当评估该质量保证是否在向客户保证所销售商品符合既定标准之外提供了一项单独的服务。企业提供额外服务的,应当作为单项履约义务,按照本准则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否则,质量保证责任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在评估质量保证是否在向客户保证所销售商品符合既定标准之外提供了一项单独的服务时,企业应当考虑该质量保证是否为法定要求、质量保证期限以及企业承诺履行任务的性质等因素。客户能够选择单独购买质量保证的,该质量保证构成单项履约义务。

第三十四条

企业应当根据其在向客户转让商品前是否拥有对该商品的控制权,来判断其从事交易时的身份是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企业在向客户转让商品前能够控制该商品的,该企业为主要责任人,应当按照已收或应收对价总额确认收入;否则,该企业为代理人,应当按照预期有权收取的佣金或手续费的金额确认收入,该金额应当按照已收或应收对价总额扣除应支付给其他相关方的价款后的净额,或者按照既定的佣金金额或比例等确定。企业向客户转让商品前能够控制该商品的情形包括:

(一)企业自第三方取得商品或其他资产控制权后,再转让给客户。

(二)企业能够主导第三方代表本企业向客户提供服务。

(三)企业自第三方取得商品控制权后,通过提供重大的服务将该商品与其他商品整合成某组合产出转让给客户。

在具体判断向客户转让商品前是否拥有对该商品的控制权时,企业不应仅局限于合同的法律形式,而应当综合考虑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这些事实和情况包括:

(一)企业承担向客户转让商品的主要责任。

(二)企业在转让商品之前或之后承担了该商品的存货风险。

(三)企业有权自主决定所交易商品的价格。

(四)其他相关事实和情况。

第三十五条

对于附有客户额外购买选择权的销售,企业应当评估该选择权是否向客户提供了一项重大权利。企业提供重大权利的,应当作为单项履约义务,按照本准则第二十条至第二十四条规定将交易价格分摊至该履约义务,在客户未来行使购买选择权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或者该选择权失效时,确认相应的收入。客户额外购买选择权的单独售价无法直接观察的,企业应当综合考虑客户行使和不行使该选择权所能获得的折扣的差异、客户行使该选择权的可能性等全部相关信息后,予以合理估计。

客户虽然有额外购买商品选择权,但客户行使该选择权购买商品时的价格反映了这些商品单独售价的,不应被视为企业向该客户提供了一项重大权利。

第三十六条 企业向客户授予知识产权许可的,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九条和第十条规定评估该知识产权许可是否构成单项履约义务,构成单项履约义务的,应当进一步确定其是在某一时段内履行还是在某一时点履行。

企业向客户授予知识产权许可,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应当作为在某一时段内履行的履约义务确认相关收入;否则,应当作为在某一时点履行的履约义务确认相关收入:

(一)合同要求或客户能够合理预期企业将从事对该项知识产权有重大影响的活动;

(二)该活动对客户将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

(三)该活动不会导致向客户转让某项商品。

第三十七条 企业向客户授予知识产权许可,并约定按客户实际销售或使用情况收取特许权使用费的,应当在下列两项孰晚的时点确认收入:

(一)客户后续销售或使用行为实际发生;

(二)企业履行相关履约义务。

第三十八条

对于售后回购交易,企业应当区分下列两种情形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一)企业因存在与客户的远期安排而负有回购义务或企业享有回购权利的,表明客户在销售时点并未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企业应当作为租赁交易或融资交易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其中,回购价格低于原售价的,应当视为租赁交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回购价格不低于原售价的,应当视为融资交易,在收到客户款项时确认金融负债,并将该款项和回购价格的差额在回购期间内确认为利息费用等。企业到期未行使回购权利的,应当在该回购权利到期时终止确认金融负债,同时确认收入。

(二)企业负有应客户要求回购商品义务的,应当在合同开始日评估客户是否具有行使该要求权的重大经济动因。客户具有行使该要求权重大经济动因的,企业应当将售后回购作为租赁交易或融资交易,按照本条

(一)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否则,企业应当将其作为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销售交易,按照本准则第三十二条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售后回购,是指企业销售商品的同时承诺或有权选择日后再将该商品(包括相同或几乎相同的商品,或以该商品作为组成部分的商品)购回的销售方式。

第三十九条

企业向客户预收销售商品款项的,应当首先将该款项确认为负债,待履行了相关履约义务时再转为收入。当企业预收款项无需退回,且客户可能会放弃其全部或部分合同权利时,企业预期将有权获得与客户所放弃的合同权利相关的金额的,应当按照客户行使合同权利的模式按比例将上述金额确认为收入;否则,企业只有在客户要求其履行剩余履约义务的可能性极低时,才能将上述负债的相关余额转为收入。

第四十条

企业在合同开始(或接近合同开始)日向客户收取的无需退回的初始费(如俱乐部的入会费等)应当计入交易价格。企业应当评估该初始费是否与向客户转让已承诺的商品相关。该初始费与向客户转让已承诺的商品相关,并且该商品构成单项履约义务的,企业应当在转让该商品时,按照分摊至该商品的交易价格确认收入;该初始费与向客户转让已承诺的商品相关,但该商品不构成单项履约义务的,企业应当在包含该商品的单项履约义务履行时,按照分摊至该单项履约义务的交易价格确认收入;该初始费与向客户转让已承诺的商品不相关的,该初始费应当作为未来将转让商品的预收款,在未来转让该商品时确认为收入。

企业收取了无需退回的初始费且为履行合同应开展初始活动,但这些活动本身并没有向客户转让已承诺的商品的,该初始费与未来将转让的已承诺商品相关,应当在未来转让该商品时确认为收入,企业在确定履约进度时不应考虑这些初始活动;企业为该初始活动发生的支出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七条规定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计入当期损益。

第六章

第四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企业履行履约义务与客户付款之间的关系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合同资产或合同负债。企业拥有的、无条件(即,仅取决于时间流逝)向客户收取对价的权利应当作为应收款项单独列示。

合同资产,是指企业已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收取对价的权利,且该权利取决于时间流逝之外的其他因素。如企业向客户销售两项可明确区分的商品,企业因已交付其中一项商品而有权收取款项,但收取该款项还取决于企业交付另一项商品的,企业应当将该收款权利作为合同资产。

合同负债,是指企业已收或应收客户对价而应向客户转让商品的义务。如企业在转让承诺的商品之前已收取的款项。

按照本准则确认的合同资产的减值的计量和列报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第四十二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收入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收入确认和计量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对于确定收入确认的时点和金额具有重大影响的判断以及这些判断的变更,包括确定履约进度的方法及采用该方法的原因、评估客户取得所转让商品控制权时点的相关判断,在确定交易价格、估计计入交易价格的可变对价、分摊交易价格以及计量预期将退还给客户的款项等类似义务时所采用的方法、输入值和假设等。

(二)与合同相关的下列信息:

1.与本期确认收入相关的信息,包括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该收入按主要类别(如商品类型、经营地区、市场或客户类型、合同类型、商品转让的时间、合同期限、销售渠道等)分解的信息以及该分解信息与每一报告分部的收入之间的关系等。

2.与应收款项、合同资产和合同负债的账面价值相关的信息,包括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应收款项、合同资产和合同负债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对上述应收款项和合同资产确认的减值损失、在本期确认的包括在合同负债期初账面价值中的收入、前期已经履行(或部分履行)的履约义务在本期调整的收入、履行履约义务的时间与通常的付款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此类因素对合同资产和合同负债账面价值的影响的定量或定性信息、合同资产和合同负债的账面价值在本期内发生的重大变动情况等。

3.与履约义务相关的信息,包括履约义务通常的履行时间、重要的支付条款、企业承诺转让的商品的性质(包括说明企业是否作为代理人)、企业承担的预期将退还给客户的款项等类似义务、质量保证的类型及相关义务等。4.与分摊至剩余履约义务的交易价格相关的信息,包括分摊至本期末尚未履行(或部分未履行)履约义务的交易价格总额、上述金额确认为收入的预计时间的定量或定性信息、未包括在交易价格的对价金额(如可变对价)等。

(三)与合同成本有关的资产相关的信息,包括确定该资产金额所做的判断、该资产的摊销方法、按该资产主要类别(如为取得合同发生的成本、为履行合同开展的初始活动发生的成本等)披露的期末账面价值以及本期确认的摊销及减值损失金额等。

(四)企业根据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因预计客户取得商品控制权与客户支付价款间隔未超过一年而未考虑合同中存在的重大融资成分,或者根据本准则第二十八条规定因合同取得成本的摊销期限未超过一年而将其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的,应当披露该事实。

第七章

衔接规定

第四十三条

首次执行本准则的企业,应当根据首次执行本准则的累积影响数,调整首次执行本准则当年年初留存收益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金额,对可比期间信息不予调整。企业可以仅对在首次执行日尚未完成的合同的累积影响数进行调整。同时,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收入相关会计准则制度的原规定相比,执行本准则对当期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影响金额,如有重大影响的,还需披露其原因。

已完成的合同,是指企业按照与收入相关会计准则制度的原规定已完成合同中全部商品的转让的合同。尚未完成的合同,是指除已完成的合同之外的其他合同。

第四十四条

对于最早可比期间期初之前或首次执行本准则当年年初之前发生的合同变更,企业可予以简化处理,即无需按照本准则第八条规定进行追溯调整,而是根据合同变更的最终安排,识别已履行的和尚未履行的履约义务、确定交易价格以及在已履行的和尚未履行的履约义务之间分摊交易价格。

企业采用该简化处理方法的,应当对所有合同一致采用,并且在附注中披露该事实以及在合理范围内对采用该简化处理方法的影响所作的定性分析。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准则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财会〔2017〕22号文解读:新收入准则下收入确认的五步模型

来源:安永 作者:安永 人气:12146 发布时间:2017-07-22 摘要:概述 2017年7月5日,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进行了修订(以下简称新收入准则),取代了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以及于2006年10月30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新...概述

2017年7月5日,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进行了修订(以下简称“新收入准则”),取代了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以及于2006年10月30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

新收入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2014年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客户合同收入》及2016年发布的《对<国际财务报告第15号——客户合同收入>的澄清》保持了趋同。由于新收入准则的要求与现行准则相比有较大变化,且该准则适用于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投资、金融工具、租赁、保险及部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合同除外),因此各行各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需要对财务、运营、税务、内控系统等方面尽早筹划,为新收入准则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主要修订内容 ► 主要变化

1、现行准则区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和建造合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收入确认模式。新准则不再区分业务类型,采用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式。

2、现行准则收入确认时已“风险报酬转移”为判断依据,而新准则以“控制权转移”为判断依据!

3、引入了“履约义务”的概念,明确了如何识别是否存在多个“履约义务”,以及如何将交易价格分摊到多个“履约义务”。

4、引入“履约进度”计量方式。对于在某一段期间履行的履约义务,企业应当考虑商品的性质,采用产出法或投入法确定恰当的履约进度,并且按照该履约进度确认收入。

5、企业为取得合同发生的增量成本预期能够收回的,应当作为合同取得成本确认为一项资产,并且采用与收入确认相同的基础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6、明确了企业应该根据其在交易中的角色是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来确定其收入的金额是总额还是净额。【这将使很多企业的收入金额产生数量级变化!影响巨大!】 ► 五步法模型

新收入准则下,收入确认的核心原则为“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时确认收入”。基于该原则,新收入准则下收入确认分五步走。一是识别客户合同,二是识别合同中包含的各单项履约义务,三是确定交易价格,四是把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五是根据各单项履约义务的履行确认收入。上述五个步骤所体现的收入确认思路与现行实务中进行收入确认时的分析和考虑是类似的,但在每个步骤下,新收入准则对于一些具体的实务问题进行了明确规范,并提出了更多涉及判断和估计的新的要求,下表仅举例列示主要变化领域。

► 其他特别规定

新收入准则还对于某些特定事项或交易作出了具体规范。例如:合同成本、质保金、主要责任人和代理人的区分、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销售、额外购买选择权、知识产权许可、回购安排、预收款、无需退回的初始费等的处理。► 列报和披露

新收入准则下,企业应当根据履行履约义务与客户付款之间的关系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合同资产或合同负债。同时,新收入准则还对于与收入相关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要求,例如相关会计政策、有重大影响的判断、与客户合同相关的信息(本期收入确认、合同余额、履约义务等)、与合同成本有关的资产的信息等。

衔接和生效

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的企业,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他境内上市企业,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非上市企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允许企业提前执行。首次执行新收入准则的累积影响数,调整首次执行当年年初留存收益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金额,对可比期间信息不予调整。但需在附注中披露,与收入相关会计准则制度的原规定相比,执行新收入准则对当期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影响金额,如有重大影响的,还需披露其原因。

2017年新收入准则重大变革与实务应对-欧理平

大成方略纳税人俱乐部

一、新准则收入确认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变化

1.整合现行的收入准则和建造合同准则,用统一的收入准则规范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

2.以控制权转移替代风险报酬转移作为收入确认时点的判断标准 3.规范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的会计处理

4.对于特殊交易(或事项)的收入确认和计量提供标准

二、以案说法:新收入准则确认收入的精髓 ——“五步法”模型 案例:销售自产产品+软件+安装+运行维护的收入确认 第1步 识别与客户之间的合同 第2步 识别合同中的单独履约义务 第3步 确定交易价格

第4步 将交易价格分配至合同中各项履约义务 第5步 在履行履约义务的某时点(某段期间)确认收入

三、新收入准则“五步法”模型:实践运用和疑难问题解析

(一)经济合同识别

1、符合收入准则条件的合同条款五个必备要件

2、与同一客户先后订立两份或多份合同(即:合同合并处理)的收入确认及处理

3、合同变更收入确认及处理

4、不符合五个必备要件或不具有商业实质的经济合同的收入确认及处理

(二)合同履约义务识别

1、如何识别合同条款中单独的履约义务?

2、如何理解“可明确区分”?

3、如何理解“客户承诺”?

(三)合同交易价格确定

1、存在可变对价时的交易价格确定

2、合同中存在重大融资成分时的交易价格确定

3、客户支付非现金对价时的交易价格确定

4、企业应付客户对价时的交易价格确定

(四)合同交易价格的分摊

1、单独售价界定的三种方法

2、合同折扣的分摊

3、可变对价及其后续变动的分摊

(五)收入确认的条件认定

1、在某一时段确认收入的条件

2、在某一时点确认收入的条件 四、八种特殊交易的收入确认和计量的具体规定

1、客户有退货权的销售业务处理(常规情形)

2、客户有额外选择权的销售业务处理

3、多方交易主要责任人或代理人身份识别与处理

4、客户有未行使合同权利的销售业务处理

5、预收款销售业务的处理(常规情形)

6、附有质量保证条款业务的处理(常规情形)

7、售后回购销售业务处理

8、涉及知识产权许可的销售业务处理

五、新收入准则下合同成本的确认

1、取得合同环节:成本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确定

2、履行合同环节:成本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确定

3、与合同成本有关的资产摊销和减值事宜

六、企业财税管控升级与财务人职业判断的危机

1、会计核算规则变迁

2、公允价值及计量

3、经济合同签订

4、财税协调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归集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40号

2017.11.8

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管理、案例及风险提醒 <甘肃国税>

国科发政[2017]115号 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的通知

国科发政[2017]211号 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

除政策落实工作的通知

为进一步做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切实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97号)等文件的规定,现就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归集范围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一、人员人工费用

指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一)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辅助人员。研究人员是指主要从事研究开发项目的专业人员;技术人员是指具有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中一个或一个以上领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在研究人员指导下参与研发工作的人员;辅助人员是指参与研究开发活动的技工。外聘研发人员是指与本企业或劳务派遣企业签订劳务用工协议(合同)和临时聘用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辅助人员。

接受劳务派遣的企业按照协议(合同)约定支付给劳务派遣企业,且由劳务派遣企业实际支付给外聘研发人员的工资薪金等费用,属于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二)工资薪金包括按规定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对研发人员股权激励的支出。

(三)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外聘研发人员同时从事非研发活动的,企业应对其人员活动情况做必要记录,并将其实际发生的相关费用按实际工时占比等合理方法在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间分配,未分配的不得加计扣除。

二、直接投入费用

指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不构成固定资产的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调整、检验、维修等费用,以及通过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租赁费。

(一)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同时用于非研发活动的,企业应对其仪器设备使用情况做必要记录,并将其实际发生的租赁费按实际工时占比等合理方法在研发费 用和生产经营费用间分配,未分配的不得加计扣除。

(二)企业研发活动直接形成产品或作为组成部分形成的产品对外销售的,研发费用中对应的材料费用不得加计扣除。

产品销售与对应的材料费用发生在不同纳税且材料费用已计入研发费用的,可在销售当年以对应的材料费用发生额直接冲减当年的研发费用,不足冲减的,结转以后继续冲减。

三、折旧费用

指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

(一)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同时用于非研发活动的,企业应对其仪器设备使用情况做必要记录,并将其实际发生的折旧费按实际工时占比等合理方法在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间分配,未分配的不得加计扣除。

(二)企业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符合税法规定且选择加速折旧优惠政策的,在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时,就税前扣除的折旧部分计算加计扣除。

四、无形资产摊销费用

指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包括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的摊销费用。

(一)用于研发活动的无形资产,同时用于非研发活动的,企业应对其无形资产使用情况做必要记录,并将其实际发生的摊销费按实际工时占比等合理方法在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间分配,未分配的不得加计扣除。

(二)用于研发活动的无形资产,符合税法规定且选择缩短摊销年限的,在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时,就税前扣除的摊销部分计算加计扣除。

五、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指企业在新产品设计、新工艺规程制定、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过程中发生的与开展该项活动有关的各类费用。

六、其他相关费用

指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如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研发成果的检索、分析、评议、论证、鉴定、评审、评估、验收费用,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差旅费、会议费,职工福利费、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

此类费用总额不得超过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总额的10%。

七、其他事项

(一)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会计处理时采用直接冲减研发费用方法且税务处理时未将其确认为应税收入的,应按冲减后的余额计算加计扣除金额。

(二)企业取得研发过程中形成的下脚料、残次品、中间试制品等特殊收入,在计算确认收入当年的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时,应从已归集研发费用中扣减该特殊收入,不足扣减的,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按零计算。

(三)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其资本化的时点与会计处理保持一致。

(四)失败的研发活动所发生的研发费用可享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五)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97号第三条所称“研发活动发生费用”是指委托方实际支付给受托方的费用。无论委托方是否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受托方均不得加计扣除。

委托方委托关联方开展研发活动的,受托方需向委托方提供研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研发项目费用支出明细情况。

八、执行时间和适用对象

本公告适用于2017及以后汇算清缴。以前已经进行税务处理的不再调整。涉及追溯享受优惠政策情形的,按照本公告的规定执行。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事项按照本公告执行。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97号第一条、第二条第(一)项、第二条第(二)项、第二条第(四)项同时废止。

国家税务总局

2017年11月8日

关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归集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的解读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1日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

一、公告出台背景

为进一步做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切实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97号,以下简称“97号公告”)等文件的规定,制定本公告。

二、公告的主要内容

本公告聚焦研发费用归集范围,在现行规定基础上,结合实际执行情况,完善和明确了部分研发费用掌握口径,在体例上适度体现系统性与完整性。

(一)细化人员人工费用口径

保留97号公告有关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范围的界定和从事多种活动的人员人工费用准确进行归集要求,增加了劳务派遣和股权激励相关内容。

1.适当拓宽外聘研发人员范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等支出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34号)将劳务派遣分为两种形式,并分别适用不同的税前扣除规定:一种是按照协议(合同)约定直接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费用作为劳务费支出在税前扣除,另一种是直接支付给员工个人的费用作为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在税前扣除。在97号公告规定的框架下,直接支付给员工个人的工资薪金属于人员人工费用范围,可以加计扣除。而直接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费用,各地理解和执行不一。考虑到直接支付给员工个人和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仅是支付方式不同,并未改变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的实质,为体现税收公平,公告明确外聘研发人员包括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务用工协议(合同)的形式,将按照协议(合同)约定直接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且由劳务派遣公司实际支付给研发人员的工资薪金等,纳入加计扣除范围。

2.明确对研发人员的股权激励支出可以加计扣除。由于股权激励支付方式的特殊性,对其能否作为加计扣除的基数有不同理解。鉴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我国居民企业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8号)已明确符合条件的股权激励支出可以作为工资薪金在税前扣除,为调动和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公告明确工资薪金包括按规定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对研发人员股权激励的支出,即符合条件的对研发人员股权激励支出属于可加计扣除范围。需要强调的是享受加计扣除的股权激励支出需要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8号规定的条件。

(二)细化直接投入费用口径

保留97号公告有关直接投入费用口径和多用途的仪器、设备租赁费的归集要求,细化研发费用中对应的材料费用不得加计扣除的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材料费用跨事项的处理方法。

97号公告规定企业研发活动直接形成产品或作为组成部分形成的产品对外销售的,研发费用中对应的材料费用不得加计扣除。但实际执行中,材料费用实际发生和产品对外销售往往不在同一个,如追溯到材料费用实际发生,需要修改以前纳税申报。为方便纳税人操作,公告明确产品销售与对应的材料费用发生在不同纳税且材料费用已计入研发费用的,应在销售当年以对应的材料费用发生额直接冲减当年的研发费用,不足冲减的,结转以后继续冲减。

(三)细化折旧费用口径

保留97号公告有关仪器、设备的折旧费口径和多用途仪器、设备折旧费用归集要求,进一步调整加速折旧费用的归集方法。

97号公告明确加速折旧费用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的原则为会计、税收折旧孰小。该计算方法较为复杂,不易准确掌握。为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公告将加速折旧费用的归集方法调整为就税前扣除的折旧部分计算加计扣除。

97号公告解读中曾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甲汽车制造企业2015年12月购入并投入使用一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设备,单位价值1200万元,会计处理按8年折旧,税法上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为10年,不考虑残值。甲企业对该项设备选择缩短折旧年限的加速折旧方式,折旧年限缩短为6年(10×60%=6)。2016年企业会计处理计提折旧额150万元(1200/8=150),税收上因享受加速折旧优惠可以扣除的折旧额是200万元(1200/6=200),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时,就其会计处理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150万元可以进行加计扣除75万元(150×50%=75)。若该设备8年内用途未发生变化,每年均符合加计扣除政策规定,则企业8年内每年均可对其会计处理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150万元进行加计扣除75万元。如企业会计处理按4年进行折旧,其他情形不变,则2016年企业会计处理计提折旧额300万元(1200/4=300),税收上因享受加速折旧优惠可以扣除的折旧额是200万元(1200/6=200),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时,对其在实际会计处理上已确认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但未超过税法规定的税前扣除金额200万元可以进行加计扣除100万元(200×50%=100)。若该设备6年内用途未发生变化,每年均符合加计扣除政策规定,则企业6年内每年均可对其会计处理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200万元进行加计扣除100万元。

结合上述例子,按本公告口径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时,若该设备6年内用途未发生变化,每年均符合加计扣除政策规定,则企业在6年内每年直接就其税前扣除“仪器、设备折旧费”200万元进行加计扣除100万元(200×50%=100),不需比较会计、税收折旧孰小,也不需要根据会计折旧年限的变化而调整享受加计扣除的金额,计算方法大为简化。

(四)细化无形资产摊销口径

保留97号公告有关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口径和多用途摊销费用的归集要求,进一步调整摊销费用的归集方法。

明确加速摊销的归集方法。《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27号)明确企业外购的软件作为无形资产管理的可以适当缩短摊销年限。为提高政策的确定性,本公告明确了无形资产缩短摊销年限的折旧归集方法,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归集方法保持一致,就税前扣除的摊销部分计算加计扣除。

(五)明确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和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口径

此类费用是指企业在新产品设计、新工艺规程制定、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即,包括与开展此类活动有关的各类费用。

(六)细化其他相关费用口径

保留97号公告有关其他相关费用口径等内容,适度拓展其他相关费用范围。

明确其他相关费用的范围。除财税〔2015〕119号列举的其他相关费用类型外,其他类型的费用能否作为其他相关费用,计算扣除限额后加计扣除,政策一直未明确,各地也执行不一。为提高政策的确定性,同时考虑到人才是创新驱动战略关键因素,公告在财税〔2015〕119号列举的费用基础上,明确其他相关费用还包括职工福利费、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以进一步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开展研发活动。

(七)明确其他政策口径

1.明确取得的政府补助后计算加计扣除金额的口径。近期,财政部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与原准则相比,修订后的准则在总额法的基础上,新增了净额法,将政府补助作为相关成本费用扣减。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应确认为收入,计入收入总额。净额法产生了税会差异。企业在税收上将政府补助确认为应税收入,同时增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应以税前扣除的研发费用为基数。但企业未进行相应调整的,税前扣除的研发费用与会计的扣除金额相同,应以会计上冲减后的余额计算加计扣除金额。比如,某企业当年发生研发支出200万元,取得政府补助50万元,当年会计上的研发费用为150万元,未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则税前加计扣除金额为150×50%=75万元。

2.明确下脚料、残次品、中间试制品等特殊收入冲减研发费用的时点。97号公告明确了特殊收入冲减的条款,但未明确在确认特殊收入与研发费用发生可能不在同一的处理问题。本着简便、易操作的原则,公告明确在确认收入当年冲减,便于纳税人准确执行政策。

3.明确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时点。税收上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时点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公告明确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其开始资本化的时点与会计处理保持一致。

4.明确失败的研发活动所发生的研发费用可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出于以下两点考虑,公告明确失败的研发活动所发生的研发费用可享受加计扣除政策:一是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不可预测性,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政策是对研发活动予以鼓励,并非单纯强调结果;二是失败的研发活动也并不是毫无价值的,在一般情况下的“失败”是指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可以积累经验,取得其他有价值的成果。

5.明确委托研发加计扣除口径。一是明确加计扣除的金额。财税〔2015〕119号要求委托方与受托方存在关联关系的,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研发项目费用支出明细情况。实际执行中往往将提供研发费用支出明细情况理解为委托关联方研发的需执行不同的加计扣除政策,导致各地理解和执行不一。依据政策本意,提供研发支出明细情况的目的是为了判断关联方交易是否符合独立交易原则。因此委托关联方和委托非关联方开展研发活动,其加计扣除的口径是一致的。为避免歧义,公告在保证委托研发加计扣除的口径不变的前提下,对97号公告的表述进行了解释,即:97号公告第三条所称“研发活动发生费用”是指委托方实际支付给受托方的费用。二是明确委托方享受加计扣除优惠的权益不得转移给受托方。财税〔2015〕119号已明确了委托研发发生的费用由委托方加计扣除,受托方不得加计扣除。此为委托研发加计扣除的原则,不管委托方是否享受优惠,受托方均不得享受优惠。公告对此口径进行了明确。三是明确研发费用支出明细情况涵盖的费用范围。由于对政策口径的理解不一,导致对研发费用支出明细涵盖的费用范围的理解也不一致,诸如受托方实际发生的费用、受托方发生的属于可加计扣除范围的费用等口径。在充分考虑研发费用支出明细情况的目的和受托方的执行成本等因素后,公告将研发费用支出明细情况明确为受托方实际发生的费用情况。比如,A企业2017年委托其B关联企业研发,假设该研发符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相关条件。A企业支付给B企业100万元。B企业实际发生费用90万元(其中按可加计扣除口径归集的费用为85万元),利润10万元。2017年,A企业可加计扣除的金额为100×80%×50%=40万元,B企业应向A企业提供实际发生费用90万元的明细情况。

三、明确执行时间和适用对象

在执行时间上,公告适用于2017及以后汇算清缴。本着保护纳税人权益、降低税务风险的考虑,明确对以前已经进行税务处理的,均不再调整。财税〔2015〕119号文件中明确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可以追溯享受。由于本公告放宽了部分政策口径,本着有利追溯的原则,对企业涉及追溯享受情形的,也可以按照本公告规定执行。从适用对象上讲,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事项也应适用本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24号

2017.6.19

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10个实务问题总结 <小陈税务>

为贯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根据《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16〕32号,以下简称《认定办法》)及《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2016〕195号,以下简称《工作指引》)以及相关税收规定,现就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一、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自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注明的发证时间所在起申报享受税收优惠,并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备案手续。

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期满当年,在通过重新认定前,其企业所得税暂按15%的税率预缴,在年底前仍未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应按规定补缴相应期间的税款。

二、对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且享受税收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部门如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发现其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或享受优惠期间不符合《认定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认定条件的,应提请认定机构复核。复核后确认不符合认定条件的,由认定机构取消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并通知税务机关追缴其证书有效期内自不符合认定条件起已享受的税收优惠。

【附录——国科发火〔2016〕32号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 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企业申请认定时须注册成立一年以上;(二)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

(三)对企业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四)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五)企业近三个会计(实际经营期不满三年的按实际经营时间计算,下同)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5%;

2.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亿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

(六)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七)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应达到相应要求;

(八)企业申请认定前一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三、享受税收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汇算清缴时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76号)规定向税务机关提交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备案表、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履行备案手续,同时妥善保管以下资料留存备查:

1.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 2.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料; 3.知识产权相关材料;

4.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范围的说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及对应收入资料; 5.职工和科技人员情况证明材料;

6.当年和前两个会计研发费用总额及占同期销售收入比例、研发费用管理资料以及研发费用辅助账,研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具体格式见《工作指引》附件2); 7.省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资料。

四、本公告适用于2017及以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2016年1月1日以后按《认定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本公告规定执行。2016年1月1日前按《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仍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03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76号的规定执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复审期间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号)同时废止。

特此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

2017年6月19日

关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的解读

2017年06月27日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一、公告出台背景

为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有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创造新技术、新业态和提供新供给的生力军,促进经济升级转型升级,2016年,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16〕32号,以下简称《认定办法》)及配套文件《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2016〕195号,以下简称《工作指引》)。

《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出台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03号,以下简称“203号文件”)作为与原《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相配套的税收优惠管理性质的文件,其有关内容需要适时加以调整和完善,以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和税收优惠管理的有效衔接,保障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此,特制定本公告。

二、公告主要内容

(一)明确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优惠的期间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所得税按纳税计算,因此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按年享受税收优惠。而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上注明的发证时间是具体日期,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纳税,且有效期为3年。这就导致了企业享受优惠期间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的有效期不完全一致。为此,公告明确,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自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注明的发证时间所在起申报享受税收优惠,并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备案手续。例如,A企业取得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上注明的发证时间为2016年11月25日,A企业可自20161月1日起连续3年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即,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为2016、2017和2018年。

按照上述原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发放当年已开始享受税收优惠,则在期满当年应停止享受税收优惠。但鉴于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仍有可能处于有效期内,且继续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可能性非常大,为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的利益,实现优惠政策的无缝衔接,公告明确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期满当年内,在通过重新认定前,其企业所得税可暂按15%的税率预缴,在年底前仍未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则应按规定补缴税款。如,A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在2019年4月20日到期,在2019年季度预缴时企业仍可按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预缴。如果A企业在2019年年底前重新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其2019可继续享受税收优惠。如未重新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则应按25%的税率补缴少缴的税款。

(二)明确税务机关日常管理的范围、程序和追缴期限

在《认定办法》第十六条基础上,公告进一步明确了税务机关的后续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后续管理范围。《认定办法》出台以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对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优惠期间是否需要符合认定条件存在较大的争议。经与财政部、科技部沟通,《认定办法》第十六条中所称“认定条件”是较为宽泛的概念,既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的条件,也包括享受税收优惠期间的条件。因此,公告将税务机关后续管理的范围明确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和享受优惠期间,统一了管理范围,明确了工作职责。

二是调整后续管理程序。此前,按照203号文件的规定,税务部门发现高新技术企业不符合优惠条件的,可以追缴高新技术企业已减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但不取消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按照《认定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公告对203号文件的后续管理程序进行了调整,即,税务机关如发现高新技术企业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应提请认定机构复核。复核后确认不符合认定条件的,由认定机构取消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后,通知税务机关追缴税款。

三是明确追缴期限。为统一执行口径,公告将《认定办法》第十六条中的追缴期限“不符合认定条件起”明确为“证书有效期内自不符合认定条件起”,避免因为理解偏差导致扩大追缴期限,切实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三)明确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备案要求

《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出台后,认定条件、监督管理要求等均发生了变化,有必要对享受优惠的备案资料和留存备查资料进行适当调整。公告对此进行了明确。在留存备查资料中,涉及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所属领域、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及对应收入、职工和科技人员、研发费用比例等相关指标时,需留存享受优惠的资料备查。

(四)明确执行时间和衔接问题

一是考虑到本公告加强了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管理,按照不溯及既往原则,明确本公告适用于2017及以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二是《认定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但按照《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仍在有效期内。在一段时间内,按不同认定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还将同时存在,但认定条件、监督管理要求等并不一致。为公平、合理起见,公告明确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处理原则,以妥善解决新旧衔接问题。即按照《认定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本公告规定执行,按国科发火〔2008〕172号文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仍按照203号文件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76号)的有关规定执行。三是明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复审期间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号)废止。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通知

财税〔2017〕34号

2017.5.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科技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科技局:

为进一步激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科技创新,现就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以下简称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在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上述期间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其他政策口径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规定执行。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条件和管理办法由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发布。科技、财政和税务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共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加强协调配合,保障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

2017年5月2日

[政策解读】

关注点一 比例与执行期

自2017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至75%。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及改革创新试验区种子期初创企业按投资额70%抵扣纳税所得额,缘于我国推出“万众创新”经济战略,科技创新企业创业风险较大,政府用减税手段,其实具有与财政补贴相等的政策功效。

关注点二 无形资产摊销的执行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2019年12月31日以前形成的无形资产,在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的摊销费用,可适用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比如,某科技型中小企业在2016年1月通过研发形成无形资产,计税基础为100万元,摊销年限为10年。假设其计税基础所归集的研发费用均属于允许加计扣除的范围,则其在2016按照现行规定可税前摊销15(10×150%)万元,2017、2018、2019每年可税前摊销17.5(10×175%)万元。

再如,某科技型中小企业在2018年1月通过研发形成无形资产,计税基础为100万元,摊销年限为10年。假设其计税基础所归集的研发费用均属于允许加计扣除的范围,则其在2018、2019每年均可税前摊销17.5(10×175%)万元。

关注点三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

1.入库编码的取得

企业可对照国科发政〔2017〕115号文件规定自主评价是否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条件,认为符合的,可在服务平台上注册登记企业基本信息,在线填报《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表》。

各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对企业填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表》内容是否完整进行确认。内容不完整的,在服务平台上通知企业补正。信息完整且符合条件的,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在服务平台公示10个工作日。

公示无异议的企业,纳入信息库并在服务平台公告;有异议的,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进行核实处理。

省级科技管理部门为入库企业赋予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登记编号(以下简称“登记编号”)。

有关单位可通过服务平台查验企业的登记编号。

2.信息更新 已入库企业应在每年3月底前通过服务平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表》中的信息进行更新,并对本企业是否仍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条件进行自主评价,仍符合条件的,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按国科发政〔2017〕115号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规定程序办理。

3.编码撤销

已入库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撤销其行为发生登记编号并在服务平台上公告:

(一)企业发生重大变化,不再符合第二章规定条件的;

(二)存在严重弄虚作假行为的;

(三)发生科研严重失信行为的;

(四)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

(五)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

(六)未按期更新《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表》信息的。

提示:不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条件而被科技部门撤销登记编号的企业,相应不得享受《通知》规定的优惠政策,已享受的应补缴相应的税款。

关注点四 享受优惠管理规定

1.备案管理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76号)规定办理备案时,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相应登记编号填入《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备案表》“具有相关资格的批准文件(证书)及文号(编号)”栏次即可,不需另外向税务机关报送证明材料。

比如,某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办理2017优惠备案时,应将其在2018年汇算清缴期内取得的登记编号填入《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备案表》规定栏次即可。

下载新收银员培训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收银员培训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9年收银员年度工作总结

    2019年收银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9年收银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来,在科长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事们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帮助下......

    2018年收银员工作计划

    个人的发展要讲长远的职业规划,对于一个不断发展壮大,人员不断增加的企业和组织来说,计划显得尤为迫切,下面给大家分享了收银员工作计划,一起来看看吧!收银员工作计划1我是今年三......

    2022年收银员辞职报告范文大全

    2022年收银员辞职报告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2年收银员辞职报告,供......

    xx年收银员工作总结

    xx年收银员工作总结撰写人: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xx年收银员工作总结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xx年即将结束,xx年脚步将至。光阴荏苒,我是去年末参加的集团招聘,今......

    xx年收银员年终工作总结

    xx年收银员年终工作总结撰写人: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xx年收银员年终工作总结(一)不知不觉,在超市工作也已经一个多月了。从刚开始的生疏到后来慢慢的熟练,也经历了一番磨练......

    2018年收银员个人工作总结

    2018年收银员个人工作总结 【第1篇】2018年收银员个人工作总结我从事收银工作的时间不是太长,只有寒假短短一月时间,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离工作的实际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

    xx年收银员个人总结

    xx年收银员个人总结撰写人: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xx年收银员个人总结个人总结范文沉思回顾,在总站超市这个大家庭里使我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学习了更多的知识,积累了更多的经......

    XX年收银员工作总结_1

    XX年收银员工作总结 XX年收银员工作总结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X年收银员工作总结我是一名入职不久的新员工,虽说是新员工,但在公司已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