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楼宇烈教授的《做人与修身》讲座的感慨(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3 23:5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楼宇烈教授的《做人与修身》讲座的感慨(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楼宇烈教授的《做人与修身》讲座的感慨(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听楼宇烈教授的《做人与修身》讲座的感慨(写写帮整理)

听楼宇烈教授的《做人与修身》讲座的感慨

其中的名言:现在的中国社会不是崇尚圣人,而是崇尚强者。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大家都崇拜“美国模式”了,对于中国古代的圣贤之道,只知甚少,甚至是觉得“落后”,这是国人对于自己文化的不自信造成的。所以说,只有国家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强大的时候,才有可能开始崇尚圣人。现在只是物质的追求,精神道德的追求没有多少人关注,所以说,cctv的《文明之旅》的这个节目推出的还是比较好的。个人认为,这样表明中国已经开始逐步发展强大,适时地开始强调精神追求和道德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双管齐下,稳步前进。

以下是部分转载网上的修身方面的文章,出处就不一一指出了。谢谢这些好心人。

四路:仙人指路,自己上路,贵人相助,小人监督。

“四心”:对父母要有“孝心”,对爱人要有“真心”,对朋友要有“诚心”,对前途要有“信心”

做人的四种境界

也许有的人是自私的,只求索取,不愿奉献。也许有的人是无私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但这不是绝对的,从自私到无私还有两种境界,所以,把做人分成四种境界。

第一种人,也是最低境界——自私透顶,损人利己。这种人,只

考虑自我利益,不择手段,不惜损坏他人利益。这种人是社会的渣滓,害群之马。需要社会教育制裁。比如违法犯罪行为。贪污受贿,谋财害命,偷盗抢劫等等。要避免或减低这类事情的发生,就要做好社会家庭教育工作。使人人都有良好的道德责任感,有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也要多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及时的帮助他们,关心他们。使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和保障。政府和社会有能力的人多关注,出资来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渡过难关。也要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公开化,削弱权利的绝对能力,避免贪污受贿的发生,避免害人害己。

第二种人,比第一种好些——自私但不损人。这种人,很自私,只考虑个人利益,但好一点,他不损人。不做违法犯罪的事。但这种人,因为他的自私,所以也很少帮助别人,别人也很少帮助他,缺少朋友,缺少援助,做不成大事情,爱战小便宜。

第三种人,更进一步——利人利己,实现双赢。这种人一般都有良好的修养,大家互惠互利,和平相处。这种人占社会的大多数。他们靠辛勤工作,在奉献社会的同时,获取应有的报酬。是我们应该鼓励和提倡的。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就是靠这部分人来支撑的。

第四种人,也是最高境界——无私奉献。这种人是少有的社会上的精品人。他们胸怀远大理想,胸怀人类和祖国大业,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和谐无私奉献自己的精力和生命,无怨无悔。很少考虑个人利益。比如曾给人类做出很大贡献的科学家,及领导人。如居里夫人,如一代伟人周总理等等。他们是给人类带来福音,却很少享乐,很少索取回报。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的。

但愿社会越来越和谐,好人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美好。愿我们能远离自私,乐于奉献,做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人。实现共赢,并尊敬和学习无私奉献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对人类和社会有用的人。

做人四个准则

人的一生中,遇到贵人不容易,要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不容易。第一:不要盘算太多,要顺其自然。

做一个人不要盘算太多,只要自身努力够了,就不要拼命去求人,有时想的越多,心越急就越得不到回报;等你不想的时候,它就会意想不到地属于你。有些潜规则与不能把握的东西,还是顺其自然。人的进步与发展是相对的,该是你的东西终归是你的,不要强求。第二:压抑自己没必要,奉承巴结要适度

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巴结别人。乡下与城里、下属与上司、穷人与富人不可能对等,压抑自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相对于趾高气昂的人,你再怎么尊重他,他也不会平等对你。因此,奉承、巴结要适度——他永远不会因为同情而施舍你。不管出身低微,还是处境艰难,都不要寄希望于他人礼遇,惟有保持应有的人格力量,直面人生,当说时就说,当做时就做,别心虚和畏首畏尾,就不会轻易让人看不起,也将赢得更多平等的机会和人的尊重。

第三:不要对谁特好,也不要对谁都趾高气扬、不肖一顾

拼命三郎值得肯定,但是要掌握好火候,因为有个基本现实是,多数人并不愿意看着你进步。不论你怎么做,最终还是难逃论资排辈、打钩与画圈的命运。你越是想进步就越难进步,越想做事往往越做不成事,个中缘由不言而喻,我们无须埋怨谁,关键是要学会随机应变的能力。工作中不要对谁特别好,也不要对谁特别不好,也不要对谁不好,不要引起公愤,成为公众不愉快的对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任何单位,任何群体,人际关系结构都离不开“三三制”,具体到个人身上就是三分之一的人对你一般,三分之一的人对你不“感冒”,三分之一的人对你好。这与我们常说的“三分之一的人在干、三分之一的人在看、三分之一的人在捣蛋”同理。所以,必须因人而异,好的要保持,中立的要争取,敌意的要宽容。永远不要被少数人所利用。

第四:相信自己比依赖别人重要

做一个人,必须要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相信自己比依赖别人重要。不同的人做事肯定不一样,上司一般都会看出来的。只要尽心尽力做事,就不会被埋没,除非你对自己的能力有怀疑。关键是要摆正心态,有机会时就为社会多做点儿什么,没机会时要记住“为自己打工”,积累更多的有形无形资本,为自己做再多的事情也不过分,不论人生给予际遇如何,及时努力都不会错。是的,不论怎么用尽心机,都不如静心做事。尤其是多做一些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事,这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做人四个“不可以”:

做人要与人为善,做人要从善如流,做人要乐善好施,做人要广结善缘。凡是对人有益的好事、善事、美事,我们都应该尽量去做;反之,如果于人有害的事,即使有利于己,我们都应该断然拒绝,这是做人应该有的道德良知。做人有四不可,提供参考:

第一、不可以趁火打劫

人性有善恶的两面,在面临灾难时最容易看得出来。有的人见人危难,奋不顾身加入抢救;有的人袖手旁观,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有的人不仅做壁上观,甚至趁火打劫,发灾难财。试想,当别人发生困难,你还觊觎他的钱财;当别人发生不幸,你还落井下石;当别人跌倒,你又再踹他一脚。如此顺势欺人、趁火打劫的小人行径,岂不可耻?所以做人不可以趁火打劫。

第二、不可以雪上加霜

俗语说:「济人须济急时无」,当一个人口渴时,送给他一杯白开水,胜于平时的一杯鲜果汁,所以做人能「雪中送炭」,远胜于「锦上添花」。但是现在社会上肯「雪中送炭」的固然有,「雪上加霜」的也不在少数,例如一些残障人士靠著卖彩券,自力更生赚取微薄的生活费,却被恶霸勒索、诈骗,致使血本无归,家计无著,如此岂非「雪上加霜」。所以,做人有能力济人燃眉之急固然好,不能的话,至少不能「雪上加霜」,陷人于绝境。

第三、不可以因噎废食

人的成功与失败,往往机率各半,就看各人有无智能与毅力去突

破困难。有的人做事稍稍出了一点问题,他就停下不干,这种人「因噎废食」,就如小孩子学走路,因为跌倒一次就停止,如此永远只能在地上爬。所以做事碰到困难,应该研究问题症结所在,然后加以解决,而不是因噎废食,否则只有饿死一途。

第四、不可以因人废言

「广开言听」、「察纳雅言」,这是一个成功领导者不可以少的心量。但是有的人听话是有选择性的,例如专家、权威、长官,或是亲信的话才能入耳,对于属下或名不见经传的人所作的建言,总是充耳不闻。所谓「人微言轻」,其实也不尽然,「愚者千虑也有一得」,所以听话应该著重于这句话有无建设性,有无启发性,千万不能因人废言,才不会有遗珠之憾。

做人四要领

做人别太滑,自己像乱麻; 天天算计人,迟早要挨砸。

做人别太装,分清铁和钢; 时代要变迁,早晚要受伤。

做人别太奸,都有一片天; 你若想玩人,山外有座山。

做人别太懒,经常把漏捡; 没事多勤奋,何必去走险。

做人四得:把得稳、行得正、熬得住、算得到

第二篇:听“修身”讲座感想

听“修身篇”感想

在很久以前我就打算写这篇文章了,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直没来得及,现在趁着老师讲的东西还都在脑子里,我尽量写的真实,老师讲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能是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原因,我对于修身这方面尤为重视。

修身是儒家中的基础,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由此通过“反省内求”的方法,使个人的行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为其封建统治和政权的巩固培养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墨子则要求做到“志功合”兴利除害、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出自《礼记·大学》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对一个有德之人的人生价值的最高、最完美的概括。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至高境界,自然非常人所能及,但在自己的事业范围内,我们应当把它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修身”,则是做人的基本追求。

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无不与“修身”有关。修身,在《论语》中论述得尤其精辟,说一部《论语》半部论“修身”,丝毫没有夸大之嫌。所以,《论语》堪称教人修身的百科大典。日本也好,新加坡也好,香港也好,他们的学校将《论语》作为修身教材,绝不是应景之举,他们是有眼光的。

论语能够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流传于世,并且受人好评是有原因的,自是因为它能够使人拥有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取得好的成果的能力。

他能指导人正确的进行各种活动,即使是在现代,他也依然不过时。

在论语中,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谨信”、“仁爱”,然后“学文”,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仁、义、礼、智、信”被称作中华伦理的“五常”,儒家倡导“仁、义、礼、信”旨在修德。走进《论语》,你会发现,修德之道无处不在。如“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论语》还告诫我们,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乃人之“五德”。至于修智,《论语》不仅指明了学习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正确态度和“举一隅”而“三隅反”的学习方法,更阐明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孔子说过,即使“诵诗三百”,不能用于实践,又有何用?所以他主张读书人要做“躬行君子”。他还教导读书人,知识面不要狭窄,要广博,提出“游于艺”。

由此可以看出,《论语》对修身的评价是相当高的。所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遵循着这么一条古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圣地,修身,自然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无论师生,当“以修身为本”,学会做人。

现在有一种文明修身是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开展的系列活动。它具有较为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意义看,文明修身活动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彰显了我国儒家传统的修身思想。从实践意义看,文明修身活动抓住了大学生的薄弱环节,具有针对性;传承了为人师表的师范精神,具有教育性;创新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具有实效性。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机遇和新挑战。文明修身活动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新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文明修身活动紧紧抓住了当代大学生成长中的薄弱环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当代大学生总体精神风貌健康、积极向上,具有当代青年独特的优点和特征。其次,文明修身活动传承了为人师表的师范精神,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师范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我们把“为人师表”的师范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生的培养中,重视师德养成和思想道德建设,文明修身活动的开展,较好地体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

我们注重文明修身活动的实践性,将文明修身的活动内容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渗透到各个教育环节中去。一个人思想道德是在实践中形成,同时又会在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反映出来。因此我们每举办一次文明修身活动,都要通过宣传教育、讨论交流、征文演讲等形式来提高大家的认识,同时通过公益劳动等环节,促进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内化。

我们应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而且文明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难道,你们还没搞懂文明的真正意义吗?我们中华民族素来就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她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仅创造了灿烂文化,而且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说到“文明”有许多人都不重视,不自觉。有人时“我”就不乱扔垃圾,不乱说脏话;人一走,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脏话,骂人,做出些不讲文明的行为。讲文明要靠自觉,不要因为有没有某个人,而决定讲不讲文明。

在我看来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修身是有最高境界的。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自我修养方法。它最先见于<<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就是说,不要认为别人没有看见,或者事情甚微,就放松,就放纵自已。一个重品行,注重修养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严格要求自己,严格约束自已。

慎独,既是一种思想道德自我修养的方法,也是一种经过长期修养所达到的崇高精神境界。古往今来,凡是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有所作为、有所建树,为人们所爱戴和赞美的人,无不注意这一点,“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品德,为世代所称颂甚至成为人们的楷模。

时光流连到今天,加强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仍需大力倡导、弘扬慎独这一传统美德。一个道德情操高尚、能够自觉慎独的人,是能够坦然抵制住各种诱惑,经受各种考验的。因为他们深知“最隐蔽的地方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事情最能显示出人的灵魂”,所以,品德崇高的人,总能在独处、无人监督、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检点、警惕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原则,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准则行事,实行自我监督,小心谨慎办事、做事。

一个思想道德品质低劣、不能慎独的人,一旦稍有机会来临就心荡荡、意迷迷、手痒痒、脚歪歪地乱跑,难以自主自制,在自以为无他人知晓的境遇中,越出“雷池”,超越最低限线,最终堕入万丈深渊。

要做到慎独,首先是必须“诚意”,即真心诚意把慎独奉为人生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作为一种信念来追求,作为一种境界来超越,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其次是要“正心”,即心要端正,不要有私心,始终把慎独作为思想道德自我修养的方法,摆正位子,忠实执行,长期修养。再次是从“隐”处下功夫,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贵在具有自觉性的品格,要在隐蔽处、无人监督、无人知晓的地方修身养心,这是进入崇高精神境界的具体表现。再次就是从“微”字着手,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牢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最后是时刻自制,严于律已。慎独是人的修身唯一下手之处。唯有坚持慎独,一个人的修身才能作出真正成效,修成正果,用自已的一言一行书写完美的人生,塑造品德崇高的人,功德圆满。

第三篇:听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听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2015年8月21日,我非常荣幸的聆听了来自佛山市教授精彩的讲座,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听起来毫无累感,相反,我从中受益匪浅,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从中也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以下便是使我印象最深刻的: 一,我从教授口中得知的“牛人”

“牛人”对于我的理解是不甘平庸,努力向更高更险的山峰攀登,才能欣赏到更美好的风景。正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教授向我们介绍的“牛人”也正是经历了完美的蜕变,然后才得到了应有的成绩。他从最初的英语口语老师到班主任,再到备课组长,接着到教高三,然后到教奥数班等。这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挑战不正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吗?

学无止境,每一位教师都要保持一颗终身学习的心态,然后永远不要自甘平庸,努力的踮起脚摘美味的水果。二,一生只做一件事

当教授讲到台湾那位生物教师与他的蝴蝶标本时,我除了震惊更多的是敬佩。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生物教师,但却有着滴水穿石之毅力,一生都尽心尽力的倾注于他所喜爱的蝴蝶标本,以至于最终获得了台湾最大的蝴蝶标本博物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灵魂工程师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教育之路是平凡而伟大的。只要你不抛弃不放弃,努力的坚持,一定会有巨大的收获。三,关爱学生

“像关心自己的小孩一样关心学生,像教育自己的小孩一样教育学生。”这是石门第一任校长李景宗先生的言论。在此之前,我并不明白爱生如子是一种何等的心态,现在我有些明白了。每个孩子都需要归属感,记得教授讲到学期结束,所有的孩子都喝到了以为老师亲手煲的鸡汤。我感动了,感动的是这位教师竟做到了如此境界,而让我们望尘莫及。因此我学到了永远不要让教师的光环蒙蔽了你的双眼,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他的价值体现在学生身上。一个教师是否是成功的,在于它的学生是否有所成就。我想这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吧。

教授所讲我获得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我相信事在人为,只要你想把一件事做好,并努力不懈的朝着那个目标奋斗,总有一天你会收获到意外的惊喜。因为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感情就在哪里;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机会就在哪里。

王白雪

2015,8,21

第四篇:楼宇烈: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

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

楼宇烈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为什么能和中国本土文化很好融合,并产生出极有生命力的宗派——禅宗呢?

要弄清这一问题,先必须讲清楚禅宗的精神。而要讲清楚禅宗的精神,又必须交待清楚禅宗和禅的关系。

禅是印度古代宗教中相当普遍的修行方法,不是佛教独有的,佛教只不过继承发展了这一方法。佛教有很多修行法门,常称“八万四千法门”,禅修是最普通、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禅常称定,要求修者保持头脑的专

一、清净、安宁,通过这种专一可以发生智慧,故又称“静虑”、“思维修”。修禅者在安静的意识状态下,发挥想象,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对各种现象的本质进行观照,后来还发展为对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观想。禅最后要达到一种认识现象本质的智慧,佛教称这种智慧为般若,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是平等的、无分别的智慧。这种智慧在不同宗派里,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强调觉,有的强调悟。总之,是通过定来发慧,禅或定只是达到慧的方法、途径、工具,不过也是不可缺少的。佛教之根本可概括为戒、定、慧三学。首先要守戒,在此基础上坐禅、入定,最后达到慧,即正确认识到现象世界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因缘和合所成的,是假象、幻象,没有独立自性。

佛教各宗派都重视禅修,但各派之间对禅修的认识却不同。禅宗强调的,不是一般的禅,是最上乘禅。慧能在《坛经》中把禅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小乘禅是“见闻转诵”,只知道念经,生吞活剥,不能很好地理解经文的意义。中乘禅是“悟法解义”,能领悟佛法,把握佛法的意义,不过也只是对佛教表面意义的一种了解。大乘禅是“依法修行”,能按照正法进行修行,很多大乘禅师都是这样做的。最上乘禅则是“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最上乘禅实质上是一种对佛教根本精神的全面把握,“万法尽通,万法具备”就是说明这一点。再说“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般修行求解脱的人,大多以分别见设想有一个彼岸、菩提、涅盘在那儿,因此就想求得菩提、涅盘,到彼岸去。但是大乘般若经和《维摩诘经》等经认为,一切法的实相都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空即色,非色非空,强调不离烦恼而得菩提,不离生死而得涅盘,要在烦恼里求得菩提,在生死中证得涅盘。“一无所得”是指求菩提没有得到菩提,求涅盘没有得到涅盘,一切无所著。我们可以看出,慧能所标榜的最上乘禅和前三种禅相比,已有很大的改变。慧能的弟子神会进一步发挥了最上乘禅的思想。《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载:(有人)问(神会)曰:大乘、最上乘有何差别?(神会)答曰:言大乘者,如菩萨行檀波罗密,观三事体空,乃至六波罗密,亦复如是,故名大乘。最上乘者,但见本自性空寂,即知三事本来自性空,更不复起观,乃至六度亦然,是名最上乘。这是对慧能最上乘思想的较准确把握。

大乘禅要观,最上乘禅连观也不要。大乘禅要观察分析:某个东西依赖各种条件,条件一旦不存在,它就不存在。最上乘禅则直接去把握:一切本来自性空寂。慧能有一位师兄叫神秀,他修的就是大乘禅,他写的得法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认为神秀对禅的根本精神没有真正彻底把握,误把尘埃和清净看成两物,没有达到不二境界,是一种起心看净,不是最上乘禅。他自己的得法偈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敦煌本《坛经》)或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见宗宝本《坛经》,这一偈讲“本来无一物”对空表达得更彻底、明白了。)慧能这里认为,清净和尘埃是两个相对的东西,不是绝对分别的,它们是二而不二的关系。这是最上乘禅的主张。《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载:崇远法师问(神会):云何为空?若道有空,还同质碍;若说无空,即何所归依?(神会)答曰:只为未见性,是以说空,若观本性,空亦不有,如此见者,是名归依。这个道理,还可用一个比方再加以说明。比如,我们说一件衣服脏,这是相对干净来讲的。如果把脏东西洗掉,此时干净也就无从说起了。神会说:“我心本空寂,不觉妄念起;若觉妄念者,觉妄自俱灭。”(《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这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总之,禅宗把大乘佛教的自性空、本性空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强调对空的本性的自我体悟,因此他们不拘泥于具体的禅的外在形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禅作为佛教其他宗派及印度很多宗教的重要修行方法,非常强调形式。禅宗着重强调领会禅的根本精神(诸法皆空,一切现象自性本空)从注重禅的践履形式的追求过渡到对禅的根本精神的把握。永嘉玄觉据此提出: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正是从这种根本精神,禅宗发展出其他的丰富内涵:禅是智慧的象征,禅是心性的把握,禅是生命的安顿,禅是自我的超越。禅宗的禅破除了对外在一切神圣权威的迷信,追求对自我本性的根本认识,是对自我能动性的最大发挥,是对自我面目的真正把握。《景德传灯录》载有一千七百多则禅师悟禅公案,这些公案强调,要参悟自性空的道理,要充分调动自我的能动性,要自性自度,觉悟的历程是谁也代替不了的。这里讲一个故事。有一位禅师名道谦,他的师父让他去远地送一封信,他不想去,哭着对他的朋友宗元说:“我一生参禅,殊无得力处。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应去? ”宗元劝他说:“途中可替底事,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道谦问哪五件事,宗元说:“著衣吃饭,屙屎**,驮个死尸路上行”。道谦言下大悟,不觉手舞足蹈。(《五灯会元》卷二十)这个故事就是说明,自性还得自己艰苦切实地自己去度,别人是代替不了的。元代明本禅师说:“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再讲一个俱胝断指的故事。有人问俱胝禅师什么是禅,禅师常举一指头回答别人。他有一个小弟子,当别人问他佛法大意时,就模仿他的老师,也出一指示人。俱胝禅师听说此事,于是一日袖中藏好一把刀,召来该弟子,问他说:“闻你会佛法,是否?”弟子说道:“是。”师问:“如何是佛?”弟子竖起指头,师以刀断其指,弟子叫唤跑出。师叫弟子回来,弟子回头。俱胝师问:“如何是佛?”弟子再举手,不见指头,豁然大悟。(《五灯会元》卷四)这个故事看起来有些残酷,不过它说明了一个道理,不能用模仿代替自我觉悟,每个人的道都要自己体会出来。

现在回到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合这一主题上来。禅宗对禅的理解(如上述),对佛教的宗教性有很大的超越。大乘佛教的发展有两个路向,一个路向就是把佛神化。原始佛教只承认一位佛,即释迦牟尼,并且佛主要是一位导师形象。后来大乘佛教主张十方有无数的佛,而且诸佛都被神化了。佛教的许多理念也具形化了,如智慧具形为文殊菩萨,大慈具形为观音菩萨,大愿具形为地藏菩萨,大行具形为普贤菩萨等。西方极乐世界也由一种理想发展为一种非常具体的净土,净土经对那里的环境和人都作了非常具体而美妙的描写。大乘佛教还有另一走向,即把原始佛教空的思想充分发展。原始佛教兴起时就反对婆罗门教的有神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通过对四谛、十二因缘道理的认识,以及通过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达到涅盘寂静的境界。大乘佛教有空有两系(通俗地说),空系(般若和中观)主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法实相是毕竟空,诸法自性本来空寂,领悟及此,就证得实相涅盘。大乘有系主要是瑜伽行派,要求信仰者,通过缘起的道理,领会到,一切唯识所起,都是八识的显现,本质上无我无法,我法皆空。还要领会三性学说:以依他起性为核心,不把虚幻的妄想当成实有的,去除遍计所执性;认识到诸法皆缘起而生,诸法皆空,从而达到圆成实性。空有二系目的皆是一样,都是要证空,只不过方法不同,空系用的实相理论,有系用的是缘起理论。佛教本来有这两种路向,禅宗把空这一路向发展到了极致。因此,禅宗主张直接把握世界的实相,对事物本质要有透彻的了解,从而自我把握,自我解脱,自我主宰。这样,一方面就破除了对权威、对神的崇拜、迷信和依赖,另一方面也破除了对一种形式化的净土的执著。因此,禅宗主张自作主宰,自性自度,又主张心净土净,唯心净土。

禅宗向自我的回归,对宗教是某种程度的超越,走上了人文化的道路,这就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人文精神吻合了。禅宗能在中国获得成功发展,此为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不管是儒还是道,都富有人文精神,既不为神役,也不为物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文精神,在西方两度被重视。一次是在启蒙运动时期,当时伏尔泰、狄德罗等都推崇儒家的人本道德,并据此来批判神本主义。第二是在本世纪,如海德格尔等发现西方文明在摆脱神本主义以后,又过分地被技术、知性、物所统治,因此他们又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摆脱物役的文化资源。不为神役不为物役的禅因此也就格外地受重视。在未来的现代和传统的整合中,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机遇很大。附:部分提问的解答。

问:请介绍一下入定的基本方法。

答:最基本的方法是数息观。其他的方法有很多,可参考智者大师的《童蒙止观》和《摩诃止观》,这两本书介绍的禅定方法很全面。我个人感觉自然放松最好,让脑子完完全全休息。这也是需要磨炼才能做到的,开始往往想放松,想休息也不行,昏昏沉沉的杂念去不了。

问:禅宗和儒家的人文精神有何区别?

答:儒家在伦常中,禅宗跳出伦常外。儒家从肯定现实出发,对现实部分进 行否定,最后还要建构一个肯定的秩序。佛教和禅宗则从否定出发,认为现实虚幻,然后又部分地肯定现实,并以假名施设来救度众生,但最后仍要破除掉对一切事物的执著,达到真正的证悟。可以这么说,儒家和西方的很多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佛教和禅宗的思维方式却相反,这是很有特色的,是人类思维的另一半。对这两种思维方式,我们不要肯定这个就否定那个,而是要强调它们的互补性。

问:老庄哲学的道,和禅宗的自性状态好象是一回事,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答:各种人文学说的最高理想状态都是对现象自我的超越,这是相同的。但各种学说达到超越的方式和道路却不相同。我认为,这条条道路都通真理,通过哲学、宗教、艺术、道德修养等都能超越自我。基督教有一种向外超越的倾向,主张启示真理、原罪、救赎等。禅宗则是向内超越,要求自己认识自己是怎么回事。有些基督教信仰者不太能相信自我超越的可能性,不太能体会“尽心、知性、知天”和自性自度等境界。今天我们学习禅宗的超越自我的态度,就是就做到悲智双运,自觉觉人,自度度人。河北省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把从悲智双运的精神发展出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作为标帜,这两句话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只有觉悟人生,才能奉献人生。只有奉献人生,才能觉悟人生。

第五篇:听宗教授讲座有感

听宗树兴教授“双有效教学”专题讲座有感

2月23日上午,有幸在馆陶宾馆聆听了宗树兴教授“双有效教学”专题讲座。

宗树兴教授是河北省教科所所长助理、研究员,著名的教育教学专家。讲座中,宗教授就双有效教学实施的背景和原因、双有效教学的内涵和特点、课程教学对双有效的落实、双有效实施的区域和学校管理的层面要求、双有效教学与三维十度的关系、实施三维十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六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宗教授的讲座思路清晰,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听完后深受启迪。邯郸市永和中学副校长张建华围绕“校长听评课”做了专题讲座,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对三维十度评课表进行了细致讲解。

两位专家的讲座内容丰富有极强的指导和实践意义,为我县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回来后我们积极组织讨论会,深入学习讲座精髓并认真落实张局长“十字”要求,总结感悟,明确方向,制定工作方案,以骨干教师为龙头,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三维十度”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对照三维十度评课表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教师引导和课堂呈现等不同层面下功夫,使教师的课堂评价水平得以提高,教学方法与双有效教学融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提升。

魏僧寨实验小学 张庆全

2014-2-26

下载听楼宇烈教授的《做人与修身》讲座的感慨(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楼宇烈教授的《做人与修身》讲座的感慨(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彭教授讲座有感

    听彭贤智教授讲座随笔 10月31日,河北省初中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彭贤智教授应邀到我校指导教育科研课题工作,并作......

    听刘教授中华文化经典讲座心得

    听刘教授关于“诵读国学经典,培育祖国栋梁”的讲座 ,感受颇深,启迪颇多。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对小到个人人格完善,道德重建,大到民族崛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

    听张学政教授讲座心得

    听张学政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2014年8月8日—11日,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清华大学主办的教练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由新华大学王文槿、张学......

    听吴军其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听吴军其教授讲座 心得体会 博爱县光智中学崔大斌 2015年1月14日上午,在市实验小学树人堂聆听了华中师范大学吴军其教授的讲座,包括信息技术和课堂的整合,电子教案的准备,颠倒课......

    听张雪龙教授讲座有感

    听张教授讲座有感 何川新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邀请到上海市教育界专家,张雪龙教授为我们作了精彩的讲座。张教授堪称教育界的太斗,他介绍说:他主持研究的课题多次曾获上海市教育......

    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

    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 从听到叶澜教授要来师大开讲座,心里顿时欣喜,自从接触教育学开始,就知道“南叶北裴”的说法,叶澜教授是华东师大博导,从考研之初,就拜读过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

    听刘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

    听刘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 2011年6月27日和28日下午,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听了天津医专刘紫萍教授的讲座,听后我感受颇多。经过总结,写了一点自己的体会: 作为一个教师,要学习和掌握的......

    听国培教授讲座有感

    听国培教授讲座有感 国培一班三组 云梦杨海燕 7月5日,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姜勇教授的专题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启示良多。 在偌大的汇报厅里,来自湖北省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