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说实在的,作为当代大学生,不看将改革进行到底,还真的不清楚自己国家现阶段的技术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而其中的“三去一降一补”,让我着实惊讶,“三去一降一补”指的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经济学的菜鸟级选手,我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打算聊一些自己不成熟想法。
“去产能”这方面从最基础的方向上来讲,去除落后技术下损耗大数据的资源,却产出不尽如人意的质量和数量。而这种损耗大量人力物力的费力方法却是中国以往赖以生存的发展经济之路,也许是历史原因,中国太需要发展了,太需要雄厚的经济支撑了,中国像个不服输的要强青年,一味的蛮干想要去超越一些国家,然后重列世界前端,但他却忽视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过剩可能有几个原因。我们用钢铁举个例子。第一,我们国家的技术水平不达标,不能满足许多国家使用要求亦或者是再加工的最低标准。第二,相较于国外同价格钢铁,我国钢铁质量不佳,在如此性价比之下,我国钢铁产能过剩也情有可原。第三,国际钢铁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就我国不成熟的炼钢技术而言,我们与那些拥有技术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是这几年可以拉回的,如此严苛条件之下,市场实属于买方市场,供过于求的市场,给卖方不小的压力。以上三个原因是我自己的想法,可能不太成熟,但市场需求的确是供货方应考虑的因素。而“去产能”这一词,提出的相当有魄力,我们要改变现行的落后,只有进行改革。废除这些高能耗,高污染,低产能的运行方式,不能在纸上写写罢了,只有将许多落后企业推倒,才能够让整个市场有新鲜血液出现,有舍必有得,舍得旧企业才能有新技术新企业的出现。而针对一些相对成熟的企业,我们可以对它进行技术革新。在“将改革进行到底”中我们也看见了,中国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迎接新技术新形势的出现。技术改革,是一剂强而有力的良药,不论是对被否决的落后企业亦或是相对成熟需要技术革新的企业。
“去库存”主要是化解房地产库存。这是我查了一下知道的“去库存”的主要意义,但是就我第一眼看见这个词,我脑中第一反应跳出来的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中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服务的价值的总和)。我所认为的“去库存”中还可以包含尽量合理处理往年所生产的非现期的最终物品,以求现期增长的GDP都是真实有意义的数据。然后,我们可以来具体聊一聊“去库存”本身的意义。其本身主要是化解房地产库存,那么房地产库存基本分布在城镇而非在农村,而城镇现有人口对房地产的需求几近于饱和状态。既然需求不够,那我们就要增加需求,人多的地方需求就会增加,那么我们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并且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及一些非户籍人口拥有城镇户口是否会增加房地产热度,从而对化解房地产库存有所帮助呢?个人认为答案肯定。当市场饱和,增加客户源即农村人口加入城镇户口,那么需求会增加,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或缓慢增加,我认为对去库存确实是有用且有效的。而农村人口入城,没有房子总会没有很多的安全感,从一开始的租赁房屋,到后来的务工贷款买房,无论是从哪个阶段,只要人在城镇那么就会有对城镇房产的需求。
“去杠杆”其实一开始并不理解,可能现在也不是很理解。“杠杆”就我自己理解来讲,就是以小劲来搅动大风云,而就经济学而言,应该就是以较小资本来搅动大资本的晃动。而“去杠杆”就是尽量减少这些小资本能撬动大资本的几率。以一个人为喻,一个人向银行借贷,他用一套在他名下的别墅贷款二十万元,相比一套别墅他所贷的二十万就是一笔小数目,而一旦他未在规定时期内还款,那么那套别墅就会收归银行进行拍卖。这是一个小例子,若是放大至一家公司,几家国企,那么所造成的后果是我们不能预计的。而“去杠杆”实际上就是在阻止一些没必要冒险的企业去冒险,利用自己的优势项目努力弥补劣势项目的缺口,而不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劣势项目去借款,到最后却将优势转化为劣势。这又何尝不像一种赌博,用自己的一切做赌,但自己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如此国家经济稳定的背后实际上是有很多风险和漏洞的。而国家经济,终究是要稳定才好的。
“降成本”于大资料上写的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其实我觉得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同时,其实是在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换一种说法其实是在降低商品的实际价格,其实也是在给消费者福利的措施。回到正题“降成本”,既然说要降成本,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降低成本呢?第一,企业项目在政府各机关审批时间应该缩短,在生产方面,时间其实也是金钱。早一步实施就能早一点得到结果。第二,企业在技术革新方面也可以寻求自动化。自动化的生产会变得十分有效率,有效率的生产会产出数量、质量双高的商品。第三,政府想要降低企业成本,鼓励更多企业家创业,那么由国家发起的降成本,税收是不是也可以降低以激起市场活力呢?国家公共资源的价格又是否可以降低,为解放市场活力更添一把火呢?
“补短板”其实并不难理解,木桶原理(木桶装水能力由最短的一块板决定。)可以告诉我们,短板的重要性,可以说短板是支撑经济腾飞的重点。就如现在的热门话题,“中国高铁”,在我身边,近几年也由好多地方建起高铁。建高铁是属于国家投资的公共基础设施,而相较于发达国家我们的基础设施是十分落后的,但高铁又是否只是基础设施呢?其实不尽然,它是交通枢纽,为未来经济做出的贡献其实现在的我们是未知的,但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大多都是交通便利的地方,这个不可否认,不是么?而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号召我们注重生态的同时,其实也在提醒我们的环境实际上也是我们要补的短板之一。70后其实应该是感触最深的一代,从他们童年时的绿水青山到现在的雾霾满天飞。而我国的工业起初发展大多不顾环境,只顾一味的发展经济,而如今的确是该放慢经济发展的脚步,补一补我们环境的短板了。就短板而言,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两个例子。
第二篇:《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近日,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了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全面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3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让我对深化改革有了全新的认识。
看了专题片,感受到我们国家越来越富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总体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羡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辽宁舰参加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活动向香港市民首次开放等等,无不证明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路上。我们都为国家能有今天的成绩感到很自豪。总书记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专题片内容丰富、数据详实、语言朴实无华,十分“接地气”,讲的都是身边发生的“小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给中国老百姓在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大家都有目共睹,改革确实给人民群众带来了获得感。专题片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集中反映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的过程,并分别关注经济、政治、司法、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的改革实践,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又讲述了生动的改革故事。专题片从“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入手,多维度地呈现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专题片开篇即毫不掩饰、直截了当地提出这些问题,既说明了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又说明了改革的针对性和紧迫性,引发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鸣与共识。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一种庄严宣告,也是回应时代之问的强音。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所谓全面,因为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等诸多领域,必须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必须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改革已进入利益调整的“深水区”,必须敢闯敢试、向纵深推进,必须敢打硬仗、啃硬骨头。除此之外,党和国家并没有放缓脚步、今后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居民身边:建设法治国家将更好的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京津冀一体化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建设和谐宜居之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等等。
改革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必须认识理解、把握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价值体系与制度体系之间的关系。对于当前的改革任务,更要求我们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恒心,常抓不懈,将基层工作重心转移到改革上来,将工作重点聚焦到改革上来,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如期完成各项工作目标。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必须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二0一七年七月
第三篇: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充分解释了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记录了党中央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央部署、顶层设计以及基层实践,这同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理论、体制机制和实践成果。展示了各领域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关键突破,展示了各地方各部门推进改革落地、见效的积极作为,将改革背后的故事和攻坚克难的历程一一展现。以人民群众的创造、创新、奋斗,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又讲述了生动的改革故事。体现了党改革的坚定决心、方针上的高度智慧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我国在发展阶段经历重大跨越,改革的任务凸显全面,我国已从以满足人自身生存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阶段进入到以追求人自身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改革的重大任务不仅集中在经济领域,而且集中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任务更加全面。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进一步深化改革,要解决的大多是触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的推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此确立的的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分别关注经济、政治、司法、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其中,户籍制度改革是条件,就业保障、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改革一样需要有序跟进;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业是关键,行政体制、金融体制、财税制度等改革也是重要支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得民心者得天下”,各项事业的改革创新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随着改革深入,国家在释放改革“红利”的同时,更希望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并将人民的力量集聚起来为人民造福于“明天”。总之,越是改革情势扑朔迷离、利益格式盘根错节,越要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只有这些领域的改革齐头并进,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深化改革,以实干为主,打牢改革创新基础,才能圆满完成创新改革任务,才能实现祖国富强的伟大中国梦。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如今,我们正奔跑在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中,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进取、机遇、责任“三种”意识,与改革同行,与发展同步,为改革事业添砖加瓦,献智出力。以思想为先,树立自主创新理念。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动力之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奋斗,脚踏实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宏伟目标,同祖国与时代一起进步成长
“创新是发展之源、成事之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在自身上,行为贯彻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观,坚定理想,树立信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观点全面进步,以发展和创新的观点看待新问题,团结互助,携手同心,坚持实事求是的行事方法,为祖国复兴事业添砖加瓦
第四篇: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近期《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火热播放,其中涉及了为什么要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政治改革,司法改革,强军强国,党的革新等内容。观看学习后,我深刻认识到了这场改革的价值和必要性,《人民的获得感》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收尾篇,它全景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不同群体的感受再现了改革带给人民的红利。总书记所说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诠释了改革的真正含义。
开篇说,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九十多年栉风沐雨,持之以恒,坚定地践行。“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和宗旨体现,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在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时面对中外记者庄重承诺。
生活在农村的父母是最深有体会,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浃背的辛苦了大半辈子,也许从来没有想过如今的农村生活会让很多城里人羡慕不已。父母每次都说现在国家的政策太好了,很关心农村,城里人有的医保我们也有,不会像以前生病了舍不得去看病„„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前段时间,同事发过来一个链接,点开一看是政府精准扶贫的网站,帮助老乡销售一些特产和滞销的农作物等。云南农村交通不发达,很多老乡一辈子可能都没走出过大山,生活全靠自给自足,政府的精准扶贫,把身在大山的美食带出来,把藏在大山的特色美景开发出来„„给大山的老乡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你呀,不错嘞!好书记呀,我们代表这些群众大家一起欢迎你。现在中央的政策好,对我们老百姓关心都很好。”神山村村民彭水生这么一段朴实的话语,让我们看到改革大旗下“精准扶贫”给困难群众带去的“福气”。
四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魄力和担当打响全面脱贫的攻坚战;以“政府兜底”保障1800万城镇困难群众的生活;以完善各项社保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发展权,在就业、住房、平安中国、教育、医疗、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深化改革,更好造福全国人民;把“共享发展”列入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国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四年过去,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成绩单摆在我们面前。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将改革进行到底,是伟大的历史抉择,是坚持不懈的历史接力,需要攻坚克难的信心。历史在进步,国家在进步,社会在进步,这一切进步的动力,就是要自我改革,谋求发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求进步的国家没有发展,不求进步的民族没有未来,每个人都要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谋求进步。作为共产党员,更要保持革命热情,从身边的每一处微小的事情做起,将改革进行到底。
2017年8月18日
第五篇: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攻坚克难 稳步前行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近期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片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的报道。该片充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震撼人心,催人奋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非凡历程。
曾经的中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封闭自己,不对外开放,不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造成国家落后、人民苦难,所以事实证明,中国需要改革,改革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30年的改革实践经验证明,改革要注重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联动性。改革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总书记在出席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并发表演讲时曾指出:“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拓更好发展前景。”
《孙子兵法》有云:“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时下,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遇到的阻力必然越来越大,深化改革的各项重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没有哪一项可以轻松跨越,任何一项重大改革措施,都可能面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挑战,关键是要求同存异、凝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
当前,我国的改革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改革难度越来越大,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应坚持改革的坚定性,科学性,联动性,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全面深化改革没有现成的理论可借鉴,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效仿,我们只能在不断的一步步摸索中前进。我们要用最大的勇气,增强改革的坚定性,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信心,解决全面深化改革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与问题,打一场改革的硬仗,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改革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只有社会稳定,改革才能不断推进,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当前我们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也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推进全面改革,社会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要把握的重大关系之一。” 要注重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联动性。30多年的改革实践经验表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才能不断推进,经济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有更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稳定是社会改革发展的前提。当前,我们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推进全面改革,社会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正因如此,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要把握的重大关系之一。我们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为此,我们要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切实拥护党中央的领导权威,坚定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信心,全面深化改革,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