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QBQ!的五项修炼》有感-新邦物流—电子商务部—李奕
读《QBQ!的五项修炼》有感
这本书对我很是实用,对于QBQ五项修炼:学习、负责、创意、服务、信任,在本书中许多不经意而简单的故事中触动了我的小思想,感触最深的我才发现,原来“我”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亦是解开一切问题的钥匙。书中常常提到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心理会产生“这种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的身上?”这样的反应很正常,假如把同样的问题放在别人身上又回到自己身上,就不一样了;
QBQ通过三个问题来帮助我们思考问题:
问“什么”或“该如何”因为问“为什么”或“谁”只会导致抱怨或者推卸责任的
主词是“我”因为我能改变的只有“我” 焦点放在行动上
通常我们陷入困境中,很容易无法自拔,越陷越深,但如果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个问题,将能找到另一扇出去的门,最后或者我们失败了,但至少我们在改变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为下一次成功储存能量。一种别具意义的“失败中的成功”;
美丽的想法要付诸于行动,才有成真的可能。否则就像美丽的幻想一样麻醉着我们的神经,目标想要达成,就要像船行于大海中,要设定好自己的航线,但也要随着周围环境来调整自己的方向,才能达到目地的,同样的,在工作上,自己和团体也都会设定目标,并思考如何达成的方法,在执行的过程中碰到阻碍时,都会有抱怨和推卸责任的想法,使得工作受阻或半途而废,最后丧失执行力,对此,QBQ建议应把焦点放在行动上,也就是如何才能达到目标或者解决眼前的困难,化消极为动力,把如何解决问题当作一种习惯,使每个人的能力都不断上升,整个团队的力量就会强大。
第二篇:读《教师专业化五项修炼》有感
读《教师专业化五项修炼》有感
近段时间我认真读了《教师专业化五项修炼》一书。读后感慨颇多。知道了教师人格魅力的源于教师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在教学中就可以保有潇洒的教态和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自如,讲起课来就可以纵横椑阖,左右逢源,旁征博引,汪洋恣肆,就可以使教学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通过读此书,我找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比如爱心教育,记得有个面部烧伤的学生,考虑到他的敏感和不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倾注的心血就多一些,于是在和老师对话栏目中他写下了:做你的孩子一定是最幸福的。再比如有个学生在我教他之前数学从来没有超过75分,但是在我教他的整个一年数学都是班级的佼佼者,如果不是他说我还真不知道他以前的事情,别的老师似乎不相信他的进步,我找他谈话,他说第一天就听六年级的说你是最好的老师,你的讲课方式我很喜欢。
通过学习我所反思自己的地方有:一是乐观心态,这里指的乐观主要是宽容---停止抱怨、赏识他人和内心宁静。二是写反思的习惯。自己明知道写反思的好处可是却总是找到这样或是那样不写的借口,于是很多进步的阶梯就让自己放过。新学期要充自己,把反思作为一个作业,我要完成好,争取让写反思成为习惯。
总之,学习后血是热的,心是积极的。在以后的日子里让这种热和积极持续是我要做的。我会进步!
第三篇:读《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有感
读《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有感
有人问我“作为一个老师你辛福吗?”“当然,我应该是幸福的,一份稳定的收入,良好的保障,较高的社会地位,甚至还有两个超长的假期可供休息。别人羡慕还来不及呢,我应该是个幸福的人吧!”我这样回答。然而边回答,我却有一点的心虚。我真得幸福吗?各种检查层出不穷;各种考试推陈出新;各种评价换汤不换药;各种要求变本加厉。时时觉得作为老师就像一头勤奋的老牛,肩负着各界的殷切希望,背负着各种的社会压力,踌躇而行。
看看周围,我的同事们有的心地柔软,在教育过程中却缺乏机敏的智慧,经常被学生气得掉眼泪;有的相当聪明,能力也强,但对于学生,态度过于强硬,甚至非常功利;还有的,只把教书当作谋生的职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既漫不经心,又吊二郎当,根本谈不上情感的投入,素养的修炼。总觉得教师是一直在被推着走,不能够真正的参透内心,真正的去感受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
那么,教师的幸福究竟在那里呢?在迷茫中,有幸拜读了谢云老师的《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书名中的幸福中的二字一下子击中了苦苦探究答案的我,目视封面上那盏点亮的明灯,似乎可以照亮最黑的黑夜。感谢校长馈赠给我们这么好的假期礼物,它陪伴我度过了漫长、燥热的两个月,它使我的心变的柔软,给我指明了方向。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温润、良善、慈爱与悲悯,无时无刻不温暖打动着我的心。
谢云老师在书中每篇文章开篇为一则禅宗里的公案或故事,即为引子,借此引入下文,借禅道引发教育之道。在文字中除了又引入了一些禅宗故事,其他如名人故事、作者身边发生的教育故事随处可见。每篇文章至少有4—6个小故事,没有枯燥的说教,把道理融于一个个故事之中,生动而透彻地诠释了作者的观点,犹如盐之溶于汤,制成了一道道营养美味的“心灵鸡汤”,抚慰着我们教师曾经浮躁的灵魂,温暖着我们日益疲惫的身心,润泽着我们几近干涸的心田,激发着我们日渐的枯萎精神。这一篇篇文章,也犹如一盏盏明灯,也点燃了我们教师的“心灯”,使我们的心灵更丰富、更敞亮、更广阔;使我们的心态更平和、宁静、恬然;使我们言语更从容、优雅、充溢着爱,使我们的行为更富有智慧和创造力。
谢云老师提出的“像禅师一样做教师”,如他所说的:“正因山峰高迈,才需要我们不息攀登;正因道路险远,才需要我们不断跋涉;正因教育艰难,才需要我们始终坚持――教育的复杂,决定了教师的尊严;教育的艰辛,决定了教师的价值。”也许,正因职业幸福感不强,才需要我们不断修炼。如果,我们把教书育人的职业,当成终生的事业那样来热爱和完成。投身其中,倾心相爱,即便是繁琐艰辛,困难重重,也会乐此不疲的。因为,职业的最佳内涵,就是体验到内心深层次的愉悦,这种愉悦,就是这种职业的幸福感觉。
谢云老师说:教育就是一场修行,除了技术与能力层面外,还包括生命状态和精神境界,教师应通过“修正行止”,来完成生命的成长和精神的丰富。为此,他提出了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即:修炼一颗柔软心,修得一双智慧眼,修炼一腔宽容怀,修炼一手绝活儿,修炼一副担当肩——这五项,看似简单,真要做到,很不容易。
在书中,作者谢云说了一句话,让我有如参禅者顿悟的感觉。他说:做我所爱,一定幸福;爱我所做,不会痛苦。既然教书已成为我们不可改变的事实,为什么非要如蜗牛那样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艰难行走呢?何不卸掉那名誉、利益、虚荣装成的包袱,轻装上阵,专注教学呢?这样以来,也许不会得到多大的幸福,但至少不会感到痛苦,说不定还会得到不去思虑却不约而至的小幸福呢!
谢云在书中不遗余力地诉说柔软的温度,智慧的力量,宽容的成全,绝活儿的魅力,担当的重要性。每一篇,每一则,都从禅故事引申开来,剖析,诠释,再举例说明,甚至“低声下气”地恳求:我们能不能再温润一些,柔软一些?我们能不能像母鸡孵蛋那样,用生命的体温去捂暖混沌的小生命,在合适的时机,与渴望破壳的生命啐啄呼应?在他笔下,教师应该是温润的、柔软的、宽仁的,如禅师一样淡泊宁静,智慧超然;学生是娇嫩的花朵,不染尘埃的天使,充满生命张力的雏鹰。教育,就是教师用超强的人格魅力和温润的精神光辉去感染和点亮学生,让他们慢慢地觉醒,成长,找到自己。
这本书尤其向我们描述了美好教师的模样,在作者心中好教师也是幸福教师。好教师要保有一颗柔软心,修炼一双智慧眼,拥有一腔宽容怀,练就一手绝活儿,锻造一副担当肩,作者从这五个方面对好教师面貌做了非常细致生动的勾勒,每一章又用八篇文章具体阐述了幸福教师修炼的途径。如在《修炼一腔宽容怀》这一章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做教师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受益匪浅。文章从一个禅宗故事谈起,金代禅师心爱的兰花被弟子打碎,他却心平气和地说:“我喜欢中兰花,为的是用香花供佛,为的是美化寺院环境。当初,我并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呀!”作者由此引申到教师职业,我们并不是为了生气而做教师的,进而引申到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不是为了生气才生活的。文中还分析了导致教师生气的三种主要原因,并引用了一则国外小故事、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的故事和陶行知先生三块糖的故事,进一步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孩子的心灵,比世界上任何物质的东西都要重要,老师和家长要对孩子充分的理解、尊重和宽容,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或错误举动,我们不妨这样想:教师就是帮助孩子改造错误的人。与其动恼,不如动脑;与其让自己生气,不如让学生服气。教育是爱的事业,教育也是智慧的事业,需要我们以智慧去面对和处理。确实,教师平和宽容、豁达的心态能催生出教育智慧。对此我深有体会。在我对我侄儿的教育过程就经历了这样一个从对他的行为非常生气到渐渐地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接纳和尊重孩子,这样才有了沟通和交流,也才有了教育的可能。
曾经读过一句话:教育,就是在学生的心灵上写诗。谢云早年写诗,是“曾经的诗人”,当他把诗意的心境转移到教育阵地上来,对于教育的言说,也既有诗人的丰沛想象,又有诗意的相信与期待。他劝慰和鼓励每一个教师,用一辈子去写教育的诗篇。让自己先“丰满”起来,做好“诗内”的功课,花足“诗外”的功夫,让学生成为个性独特、情感丰富、思想
独立、人格完美、身心健康的“全面”人才。而要把学生培养成这样的人才,身为教师,需要更多的爱心、耐性、宽仁,以及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气魄。这也让我想起吴非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生命中最珍爱的事,总是甘之如饴。你爱它,就没有什么困难可言,一切感受都注定是“套餐”——倘若,我们能用在学生心灵写诗的态度,对教育工作投入最初、也是最深的爱,那么,幸福感也将伴随着“套餐”不请自来。
有人说,幸福是种感觉,与外界无关,与内心相连。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的呐喊。只有幸福、内有涵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睿智的学生。谢云说:“正因山峰高迈,才需要我们不息攀登;正因道路险远,才需要我们不断跋涉;正因教育艰难,才需要我们始终坚持――教育的复杂,决定了教师的尊严;教育的艰辛,决定了教师的价值。”
封底,写着这样一段话:“轮回百世,依然热情不改,我们,都是燃灯人——我们心底,燃烧着坚信的力量;我们用历劫不灭的心灯,照亮自己,温暖别人,也照亮和温暖每一个经过我们身边的人„„”
人生路上,没有谁是专门生下来享福的。人生一世就是一场修行,你想修成一位幸福的旅者,还是一位忧患的行者,那就看你自己的选择了!而我,为了实现我的价值,我会不断地修炼。
余杭中学 倪宏浩
第四篇:读《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有感
读书心得体会
朱丹
读过许多关于教育教学的书籍,每本都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读了《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一书,让我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知识。这本书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教师人文素养修炼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评析和经典的论述,给予中小学教师进一步开展人文素养新修炼的新策略,实现教师主动探究、合理进行人文素养修炼和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目的。这本书的编写体现了新颖、可读、实用、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为教师人文素养新修炼提供了最佳的操作策略,是教师了解和掌握教师人文素养,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最佳读本。
作为教师,应该了解教师人文素养的具体内容。《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一书告诉我们,教师人文素养的具体内容包括:首先教师必须有雄厚的人文知识,有关于历史、关于艺术、关于语文、关于创造的充分多的知识;其次教师必须具有真诚的人文态度,例如以人为本、教育热情、幸福感等;再次教师必须具有人文精神——自由精神、自觉精神和超越精神;最后是对学生的爱。一种无比完美的知识、态度和精神的融合,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根本。
当读完《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这本书后,我深深的了解到:“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合,“人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
文素质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人文知识,二是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不一定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虽然构建在人文知识之上,也隐含在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实践活动当中。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显而展示个人。教师是人生中的一面镜子,如果要让孩子做什么,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因此,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需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要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应该具备四种人文修养。一是:具有美好的情趣。广泛阅读,丰富文化底蕴,才会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二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创新精神无私地传授给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三是:学习名师。学习名师的优良品质、为人处事的态度,豁达的思想,先进的育人理念等,提升自己的修养。四是:具有优良的反思意识。学会反思自己的为人处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育人过程与手段等,及时反思,在反思中纠正,在反思中前进,才能使自己的为人和教育工作日趋完美。除此之外,还必须塑造好教师的人格,诸如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态度、积极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性等。这些因素在不同教师身上的不同结合,使教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是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内在表现。
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
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越高,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越有成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越深入,教师的人文素养越能得利有效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教师人文素养的修炼成为当代教师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教师要有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崭新的知识观,只有用全新的知识、全新的理念来教育富有新时代精神的学生,从而为学生树立“学而不厌”的榜样,才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做到在教育的实践中游刃有余。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他是一个榜样,一座灯塔,一面旗帜,一个活生生的人文载体。教师具有了较深厚较广阔丰富的人文素养,不仅会提升学术视界,而且也具有把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至于方法、技巧、技术、媒体的应用与组合,便触类旁通,巧思妙用。作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等。教师良好的生活情趣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引导学生乐观向上、健康生活。其次,教师要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喷薄荡漾的热情和激情,用自己的良好心态去影响和教育好学生。课堂上热情的表现方式:抑扬顿挫的话语;张弛有度的课堂结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教师人文素养的修炼。总之,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第五篇:谈备课——读《教师新师德六项修炼》有感
谈备课——读《教师新师德六项修炼》有感
张运明
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工作之一,也是司空见惯的一个话题。尽管备课备受关注,但仍然存在着认识不足、备课不深、检查死板等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
有人认为,自己本科、专科毕业,教个中学、小学什么的不在话下,备不备课没什么关系。又有人认为,自己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轻车熟路,没必要备课了。也有人认为,计划不如变化,备好的教案在课堂上往往用不上,简单备一下就OK了。有了这些糊涂认识,导致在行动上松懈、散漫、飘浮,备课随意甚至不备课了。
要知道,教师的知识有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学校所学只是沧海一粟,更多的知识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懈学习,而且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这样,当面对充满着无限想像力和好奇心的学生时,才会有备无患,教学更有把握和效率。即使教学已有多个轮回,但知识在更新换代,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情境等都在发生变化,自己不备马买鞍快马加鞭,怎跟得上时代车轮?至于课堂不在预设轨道也不是借口。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刘勰也说:“木体实而花萼振。” 刘勰还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课上的精彩源于课下的日积月累的功夫,缘于课前精心的准备。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作准备。狭义地理解,是为一个课题、一个单元、一节课作好准备。广义地理解,是为一届学生、各届学生、学生的未来作好准备,而且是终生都在为教学理想作准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论及备课时所说:“他确实一生都在为上好一节课而准备着,他的精神生活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识的源泉,就要永远处在一种丰富的、有意义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这类优秀教师不仅备课是如此,而且在整个教书育人工作中,都是一丝不苟,呕心沥血,形成敬业、精业、乐业的递进,形成职业、专业、事业的修炼,课堂因预设而精彩。
二是备课不深。
传统教学提倡“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很多教师习惯于在教学参考中找寻教法,缺少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没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东拼西凑,亦步亦趋,东施效颦。他可能由新任教师转为熟练教师,进而成为专业教师,但很难成为专家型教师,甚至名师,更难成为教育家。
新课程背景下,备课要做到“八备”,即备自己、备学生、备内容、备教法、备学法、备情感、备语言、备教具,各种因素构成一个系统,优化组合,形成最优化教学和有效性教学。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广泛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游刃有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于漪老师为了“使人昭昭”,上一堂课常常花10个小时、20个小时、乃至更多的时间去备课。为了弄清楚鲁迅《药》中“什么都睡着”一句中“着”的读音,竟然查阅了外文本。如此“庖丁解牛”,潜心钻研、透彻理解,课堂上自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只有深入思索、改革、创新,教师才会沿着“模仿→独立→创新→特色→个性”的路径,塑造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当然,希望教师无所不知只是一个理想,有时,老师不如“高徒”,教师要像手压式抽水机械一样,善于用自己的有限的“引水”引出“源头活水”。
集体备课群策群力,有利于集思广益,但不能代替教师的个体劳动,教案只能是“个案”,而不是“共案”,大同中要有小异。
三是检查死板。
教案是教师履行职责的重要凭证,检查教案是行政人员管理教学、强化过程管理的重要措施。但一些行政对教案的死板检查和一些教师对受检的应付态度,让这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流于形式。我们知道,教案是有个性的预案,优秀的教师一生都在作准备。既然有个案,就不能强求一律,应允许不拘一格、百花齐放。既然是预案,就不能囊括所有情况,否则,课堂就失去了教学机智和灵性。邓小平说:“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条文的、表格的,详细的、简约的,课本的、教案本的,书面的、电子的,WORD的、PPT的,因科而定,因人而异,“不看广告看疗效”。对同一版本教材有丰富教学经验并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学校完全可以“免检”。如此按教育规律检查教案,为教师减负,教师就完全没有必要去抄教案了。
作为学校行政,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上,唤醒其教育良知,开发其“内源”,增强内驱力和责任心。教师自知、自觉、自律、自由,把整个身心都投身到教育事业,为之求真、创新、献身,还有必要担心他无案上课、敷衍塞责吗?
总之,重备课轻教案,重头脑轻手臂,内紧而外松,能让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