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论】使用武器是法律赋予执法民警的权力 决不能纵容暴力袭警
【评论】使用武器是法律赋予执法民警的权力 决不能纵容
暴力袭警
使用武器是法律赋予执法民警的权力
“庆安火车站事件”调查结果14日公布,调查组认为民警李乐斌开枪是正当履行职务行为,符合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及公安部相关规定。与此同时,现场视频也通过央视向社会公开。至此,一场引发广泛关注的舆论热潮终于尘埃落定。
在任何法治国家,暴力袭警都是违法。面对正在实施暴力犯罪的嫌疑人,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的警察不能果断制止其犯罪行为,就是对犯罪的纵容。从调查结果和现场视频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徐纯合抢夺防暴棍抡打民警李乐斌头部,并试图抢夺枪支。期间,徐纯合还将其母猛推向民警,将自己6岁的女儿举起向民警抛摔……危急情况下,李乐斌在多次口头警告无效的情况下,果断开枪将徐击中。李乐斌开枪行为,符合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及公安部相关规定。
使用武器是法律赋予执法民警的权力。在复杂、严峻的治安形势面前,公安民警肩负着崇高使命和神圣责任。他们在履职过程中,常常会遭遇暴力侵犯。在关键时刻和危急情况下,公安民警必须挺身而出,运用法律和人民赋予的“特权”,依法、慎重、果断地采取措施,正确使用武器,该出手时就出手。只有这样,才能狠狠地打击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有力地维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自身的权益,维护法律的正义与尊严。
任何调查都需要时间和过程。随着真相被查清,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在这十多天里,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质疑,一些不负责任的不实言词更是加重了公众对事件的正确判断和认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特别是在人民群众遭到暴力犯罪侵害时,我们更希望公众对公安工作及民警多一份理解和关注,支持他们依法履职,狠狠地打击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特别是暴力抗法暴力袭警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本网评论员)
庆安事件戏剧性反转凸显视频魔力
从5月2日事件发生至今一共十几天,舆论先是几乎一边倒地质疑警察过度执法,甚至出现以“故意杀人”追究警察的呼声,到昨天网上的态度出现转折,这不能不说是相当戏剧性的一幕。
视频的魔力竟如此之大,令人感慨。但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视频依赖又是从何而来呢?这是否意味着,今后遇事官方只要做不到让大家“眼见为实”,它就一定不被相信呢?
让我们回顾一下整个事情的发酵过程。5月2日警察击毙犯罪嫌疑人发生后,先是庆安县官方网站发布了县领导慰问受伤警察的简短消息,接着就有人通过微博等网上平台传播消息,称警察打死的是一名上访者,而且官方给了受害人家属一大笔“封口费”。舆论的不满开始聚集,多名“人权律师”赶赴庆安县,宣布要为受害人讨还正义。在接下来的事态发展中,不仅一些网络大V发言积极,而且多家传统媒体加入对警察过度执法的质疑或声讨。
庆安县官方几乎失声,该县慰问警察的副县长被网友人肉出违纪问题,被官方宣布停职。庆安县政法系统亦有官员因网上举报受到调查。
不难看出,官方公信力的缺失是事件得以发酵的基础。一些公知大V和“死磕派”律师是积极的推波助澜者。这当中既有网上民粹主义的泛泛原因,亦有反体制积极分子合作引导公众情绪的明显作用。庆安县的舆论应对显然是生疏的,而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一旦网上公知力量大规模攻击某个“出事”的小地方,能够从容应对的基层政府恐怕不多。
这件事的反转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单独这一件事未必能影响舆论场今后的表现。可以预见,当下一个有争议元素的事件出现时,反体制积极分子仍将行动起来,千方百计挑动、扩大公众对官方公正性的质疑。甚至在庆安县的这件事上,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没认输,仍在对官方调查吹毛求疵,而社会上也总有一些只认立场、不问事实的人呼应他们。
然而尽管存在上述复杂性,事实还是非常具有力量的。因此这件事的启示之一在于无论有多少困难,官方今后还是要尽最大努力围绕争议事件在第一时间发声,并在事件的发酵过程中不断发布官方信息,尽量避免或缩短各种猜测畅行无阻、而官方几乎沉默的空白期。
仅仅呼吁意见领袖和媒体“对社会负责任”是没用的,只有官方充分担当起自己引导舆论的责任,并且从一开始就不给悬念太多空间时,其他力量才会有兴趣跟进。舆论场同时是一个利益场,这一点社会越来越清楚,官方尤其不能糊涂。
警察是维护中国各地社会秩序的关键性力量,他们的权威是公众安全的重要来源。庆安火车站的视频展示了警察权威所受到的挑战,而这些年“仇警”舆论的积累显然鼓励了这类挑战。让我们彻底结束这样的鼓励。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法律需要比在庆安火车站所显示的多得多的威严,我们不可一方面要求法治,一方面对执法者发出嘘声。
视频很重要,但我们的心不糊涂更重要。相信依法治国的努力正在贯穿中国上下,我们即使在某一刻离开视频的帮助,也不会在一个执法者和被执法者的矛盾说法中不加思索地将质疑目标对准前者。(环球时报评论员)
决不能纵容暴力袭警
5月2日,发生在黑龙江省庆安县火车站的枪击案,在经历了十几天的舆论发酵后,终于由央视公开了相关视频资料,还原了当时现场的真实情况。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在事实面前,尊重事实就是尊重人类共有的理性。从视频资料看,民警在整个处警过程中表现出了执法者应有的谦抑和克制,而徐纯合的表现则是出人意料的不理智,在其一再挑衅下,终于酿成了一场不可挽回的悲剧。
事情起因是徐纯合在火车站寻衅滋事,阻碍旅客进站安检。徐纯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莫名其妙的行为,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解释,但从其家属和周围人的讲述中大致可以推断出可能是其酒后行为失控所致。但不管怎样,民警采取了恰当的约束措施,制止了他的行为,保证了车站的正常秩序,并且在秩序恢复后放开了徐纯合。
如果徐纯合能就此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收敛一下,那么后面的事情就不会再发生。可是徐纯合被放开后不但不收敛,反而一再追打民警,还打老人、摔孩子,甚至夺过警械殴打民警,在民警举枪警告的情况下,还击打民警持枪的右手,至此民警终于开枪将其击毙。
从法律上讲,民警开枪击毙徐纯合的行为正当合法,这一点已经在新华社记者对相关法律专家的采访中说明了,这里无需多讲。需要指出的是民警已经尽到了法律对警察用枪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和义务,绝不是如有些人恶意推测的那样“滥杀”。
到目前为止,在各方的努力下,此案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结论,综合现场视频和目击证人的描述可以认定,徐纯合的行为已属袭警。我国虽然没有袭警罪,但包括袭警在内的各种暴力抗法行为已被归入妨害公务罪。而关于袭警在一些西方国家属于严重犯罪行为,在法律上大都设有专门的罪名,但在我国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一些民众的足够重视。
事实上,近年来,群众当众辱骂甚至殴打民警的事情并不少见。以往碰到此类情况,只要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就是个治安处罚问题。对于群众打骂民警的事情频繁出现,而且不能得到有效地惩处,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袭警行为的纵容。
有人认为,与普通老百姓相比,警察是强者,所以一旦发生了警民冲突,总会有人理直气壮地站出来,指责警察执法有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袭警问题的关键绝不是强者与弱者的对峙,而是事关法律的权威。警察执法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国家的形象和法律的尊严。我们无法想象在一个警察没有权威与尊严的国家,国家和法律会有权威与尊严,更无法想象在一个警察没有权威与尊严的国家,民众会有法治的信仰与法治的精神。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并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如果说“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中国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那么维护警察执法权威就是这个重要环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法治社会建设必须要迈过的一道门槛,不容忽视。
不可否认,庆安枪击案在舆论发酵的过程中掺杂进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包括死者是否是访民、庆安官场存在种种问题等等,但是这些都与枪击事件本身无关,与民警执法无关。就事论事,整个事情是非对错非常清楚,警察的执法行为和目的无须质疑。如果一定要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的话,那就是面对警察执法,民众不能任性,要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警察执法有权威,国家的法律才有尊严,人民的安全才有保障。
(法制晚报评论)
庆安枪案,我们该从中看到什么?
5月14日,哈尔滨铁路公安局调查组公布庆安枪击案调查结果。调查认为,民警李乐斌开枪是正当履行职务行为,符合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及公安部相关规定。与此同时,现场视频也向全社会公开,一场引发广泛关注的舆论热潮终于尘埃落定。
事实应该是作出判断的唯一根据。从现场视频与调查组公布的详细内容来看,无论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堵住安检口,还是暴力袭击执法人员;无论是将6岁女儿挡在身前、抛向地面,还是抢夺防暴棍、猛击民警要害部位,被击毙者的行为显然完全丧失理性,不仅严重扰乱公共秩序,而且严重危害执法人员生命安全,民警开枪属于正当执法。
枪声远去了,真相大白了,但思考仍在继续。一次正当的履行职务行为,为何却演变成一波三折的舆论**?
回顾这次事件,“复杂性”可以说是其最大特点。长期上访的传闻,精神疾病的猜测,警察持枪的边界,弱者权利的保护……种种敏感因素相互叠加,加上“当场击毙”的不可逆后果,使得问题错综复杂。在此情况下,引起关注,引来议论,甚至基于对弱者一方的天然同情而产生负面猜想,似乎并不奇怪。
真相大白,正应该是舆论反思的起点。在事件进程中,理性的声音有,但也有不问是非的有罪推定,也有不讲证据的负面猜想,也有选边站队的极端对立,喧嚣的舆论有太多情绪化的道德义愤,却少了等待调查结果的耐心。处理此类事件,专业的调查是基础,而调查是需要时间的。调查的过程需要分析所有的视频资料,需要走访已经四散天涯的目击证人,需要进行严谨专业的司法判断,这些都需要时间,急躁、匆忙不可取。这在任何国家都是通例,别国类似案例实在很多,对比一下就清楚了。
可是,国人工作生活的快节奏已成习惯,对案件真相的追寻也急不可耐,舆论场上要求尽快公布真相的声音呈压倒性优势,满足不了就作负面推定,在各种各样的猜疑中损害政府公信力,这样的情形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舆论的呼吁对促进调查进展、真相公布也许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反思,如何让舆论更加理性、成熟、健康,更好地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
事实有其复杂性,而情绪往往简单,惟有不让情绪遮蔽理智,不让感情影响判断,时时用理性冷却不明真相下的道德激愤,才有助于我们的成熟。这次事件的复杂性,正是转型社会的一面镜子。很多时候,真相并不是非黑即白,价值也不是非此即彼,认识真相需要我们抛开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给专门机关进行专业调查足够的时间,也给我们自己多一些等待的耐心。比如说,讨论警察开枪是否合法,能否抑制道德义愤,从更加专业的角度进行审视?还原事件的逻辑链条,能否克制同情心的泛滥,从更加客观的立场进行分析?抑制“下判断”的快感,不让价值倾向走在事实前面,我们才能在遇到同类事件时变得冷静和理性。
诚然,在处理这一事件过程中,政府部门也有需要反思提高的地方。比如,是否可以多几次提请公众耐心、冷静地等待调查结果?
这次事件就像一面镜子,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舆论,都能从这面镜子中看到存在的短板,看到更加理智、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必要性。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在法治的轨道上处理问题,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文明进步。
《 人民日报 》(2015年05月1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