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值堂鉴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时间:2019-05-13 23:0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值堂鉴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值堂鉴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第一篇:保值堂鉴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保值堂鉴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中国传统绘画非常注重色彩的变化,同时也注重空间环境对景物的影响。空间环境变化使景物色彩也随着发生变化,所以,大多画家在作画时,都会随着空间环境的变化对所绘制的景物给予不同的色彩处理。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概括了季节变化对大自然景观的影响:“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冬黯。”清代唐岱在《绘事发微》中也提到:“山有四时之色,风雨晦明,变更不一,非着色以像其貌。所谓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淡、冬山惨淡而如睡,此四时之气也。”

这也是说山水画的一种画法,北宋王希孟就采用这些作画手法,融入《千里江山图》这幅山水画作品中。山水画是自然界美的一种反映。自然山水美是客观存在的,是大自然赋予的。

人们欣赏山水画,往往结合着生活的想象和联想,雄伟变幻的黄山,奇特秀丽的山水,洁白如玉温馨的雪景图就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把它看作是人精神的拟态,自然美是生活美的一种暗示和象征,使人们联想到生活的美而感到了山水画的美。

王希孟,北宋(1096)时人,工山水,作品罕见;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侍奉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技遂超越矩度;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就早逝。

《千里江山图》卷头高大,画布置工整有序,画中景物丰富,青山叠翠,绿水潋滟,村舍俨然,舟楫具备,刻画处精妙自然,没有半点的繁杂琐碎。起伏绵延的峰峦和烟波浩淼的江河,呈现出一派气象万千,壮丽恢弘的景观。高崖飞瀑、曲径通幽之处,作者在山水间还描绘了渔村、渔船、野市、游艇、长桥、水车、茅棚,楼阁等景致和捕鱼、游景、旅行等人物活动。全画绿柳红花配长松修竹,景色明快秀丽。

峰峦绵缈,一望无际;幽崖潜壑,深不可测,壁立千仞,上与云平;溪流飞泉,潺潺有声,远岫烟霭,暗相接引,遥天水色,上下同光;老树新枝,珊瑚礁柯…..千里江山,如此多娇!

这不是隐者的乐园,不是清高者的啸傲之所,是天下苍生的生存空间,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弥漫于山水之间,但见茅棚、亭台楼阁、藏于幽林,小桥卧波,水村临流,渔舟悠悠、游艇泄泄,游人赏景,旅人呼渡。

画中山势高低起伏,景物安排疏密得当且和谐。画家将平远、深远、高远的手法交替运用,使观者有时而行走山经、时而驾舟水间、时而立足于山峦之感,能从不同的角度领略山川的秀丽和壮阔。

在绘画技法上,此幅《千里江山图》画家以传统的青绿勾勒为主的同时,还借助了水墨山水的一些技法。王希孟,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掺杂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勒画轮廓,对远山的处理有写意画的用笔方式,岩石和土坡的处理上用了皴法,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点笔法来画树干时,画家也间以没骨法来画树干,而对浩瀚的江水,画家一律以细笔勾出波纹,连树上的花叶也用色、墨逐一地点出。画家用笔精细,让人叹为观止,比如山中驮运的驴马等,尽管只能以粗略的线条来勾勒,却于笔端尽显负重的形态,远处天空的飞鸟群,尽管只是几个点,却能让人看出它们不同的飞翔姿态,在画卷中活动的人物虽然小,但从服装、举止中仍然可以判断出人物的大概身份。用细如毫发的笔法来绘制一幅近十二米的长卷巨幅山水,画家的绘画计较确实非凡。

在用色上,画家以青绿为主色,但注重施色手法的轻重变化,从而使画面色彩有轻盈也有厚重,再以赭色为辅,使画面色彩层次感分明。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质感凝重,与整幅画的墨青、墨绿基调浑然一体,鲜艳而不媚俗。

从构图上看,画家依据的主题,把平远、深远、高远的手法全部运用于画中,景物安排主次分明,变化有序,给人以“咫尺天涯”的感觉,把日常生活和劳动的场景与自然景象完美的融合,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画家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使作品富有生活气息。该画开辟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新天地,令人百看不厌。

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有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山水之美,山水之乐,都沉浸在无边的蔚蓝之中,群山披黛,静水泛绿,杂树生翠,那么明快,灿烂、福利、葱郁,显示了青绿山水的优势。

第二篇:从《千里江山图》谈美术鉴赏

从《千里江山图》谈美术鉴赏

我国山水画在两宋时期达到了巅峰时代,此时有江山无尽,柳堤平远的广袤,也有雪山行旅,秀色湖山的美景。有楼台观瀑,山村放牧的清雅,又有幽奇意境,入山采药的深邃。山水画在表现自然而又超乎自然、营造境界方面达到了一个颠峰。其所形成的山水画的符号系统和审美规范成了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具有特征意义的重要标志。在此当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在中国山水画鉴赏方面绝对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作品全图以概括的手法,精细的笔墨,绚丽的色彩,描绘了祖国千里江山的壮丽雄伟、灿烂辉煌的景象,被称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作。全卷大致分为五段景色:每段以水面、人物、游船、渔舟、桥梁相衔接或呼应。开卷首段景色,高山之巅直人云霄,雄奇山崖屹然耸立,与辽阔的水面相接,山谷村庄座座,人迹稀少,整个环境深远寂静,接着便是波浪起伏的江水,水与天之间远山模糊,更显江面的辽阔无边。第二段景以山水为主: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庭院,山间瀑布,挂挂溅泻,回归大江,从高远直到深远之景,引人人胜,临江山水,远如松柏常青,屋宇桥亭。画面之上,均有人物活动,还有水面渔舟,一座大桥横跨江面,这座巨大的木制结构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间建有宫殿式的两层楼阁,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壮观。第三段景从大桥开始,临江峰崖,险峻而平缓,并出现了许多小港,人物、渔舟、货船行舶江面,沿岸青绿田野,村庄座座,显现出热闹的生活景象。江面展现出第四段景:结构曲折,山势从平坦又转向险峻,行人欲断,四周寂静,但水面仍然游荡各种零星的舟船,山村的房屋、楼阁内也有人依溪居住,中间有一座横跨山间的拦水坝,上面建造了水磨坊,下面水轮在转动,显然是山村居民的生产作坊,这些场景为辽阔的山色增添了生活气息。曲折的江面之中,展现了第五段景:以平远景色为主,江面清澈如镜,水上轻舟荡漾,渔家岸边撒网,游人在亭阁内观景,绿树成荫,翠竹丛生,近山秀丽,远山巍峨,一片繁华茂盛的江南风光,最后从平远的近景和险峻的山景作为结束。

美术鉴赏包含着欣赏与鉴别两层含义:一欣赏,指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对美术作品

从《千里江山图》谈美术鉴赏---1

基本上是采用肯定和赞赏的态度;二鉴别,不仅是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还要对美术作品的表现技巧、形式语言、思想内容、艺术倾向、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判断。《千里江山图》精密不苟,严格遵守格法的画风,是我国绘画中的精品,绝对是非常值得赞赏和肯定的。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意境的表达,这也是山水画灵魂之所在。其主体的确定,构图布局的安排形象的塑造、笔墨及造型的处理无不受它的主宰。所谓“意境”是指画中所描绘物象和画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从上面的五段景象来说,无论是表现技巧、形式语言、艺术倾向、还是社会背景,《千里江山图》都给我们做了一个完美的展示。它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在着重气势的同时,也细致人微地刻画了自然界变幻无穷的壮丽。在自然环境中,还安排了丰富的生活景致,如水村、街市、亭台、楼阁、渔船、小舟、长桥、磨坊等,以及众多的人物活动,如捕鱼、撒网、驶船、幽居、劳动、观景,使画面显得真实自然,富于生活气息。这种优美的山水境界,形象地体现着北宋时期山水画的创作宗旨和审美观念。也因此《千里江山图》被誉为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此而言,《千里江山图》在我国山水画鉴赏方面的地位绝对是不可轻视的。

美术鉴赏课能更好的培养我们的能力,提高我们的素质,最根本的是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术鉴赏有益于我们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鉴于此,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

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我们的价值取向的问题。提高我们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使我们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我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我们的艺术审美兴趣,而这对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第三篇:千里江山图》解读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後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後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辗转流传至今已有八九百年,画作历经沧桑,保存有大量的珍贵印迹。为了将国宝继续传承下去,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卷後有当时蔡京的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证明此画是真迹无疑。

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第四篇:保值堂鉴赏秋兴八景图

保值堂鉴赏秋兴八景图

(一)人们喜欢秋,是一个好的季节,收获的季节,而秋天对于种庄稼的农民伯伯来说,更是一种大丰收季节,稻子、棉花等都在这个季节获得丰收,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秋天的景色相对于春天来说,大多已经是以黄色为主,树叶黄了,黄叶片片飘,果实累累,象征着曾经的努力地做一件事,而今获得丰收。秋,对于很多人来说,又是一种喜悦的心情蔓延心尖。

在中国书画历史中,描绘跟秋天有关的国画,其数不胜数,五代巨然在《秋山问道图》中以大背景描绘秋天的景色,来感悟禅学的幽深清静,为心灵寻一处净化之地。南宋马远的《溪山秋爽图》所描绘是秋天数株红树,点缀溪山丛莽间,有画龙点睛之妙。元代倪瓒在《渔庄秋霁图》这样描绘太湖晴秋天傍晚的山光水色水墨山水景色,湖水浩渺,遥接逶迤山脉。近处小丘上有嘉树五株,参差错落。

此幅《秋兴八景图一》是明代画家董其昌众多作品之中的佳作,《秋兴八景图》为一套册页画,共八开,作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当时董其昌六十六岁。这套《秋兴八景图》其描绘八、九月间历时二十余天,经过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作。描绘了八幅秋景,各有不同的诗一般的意境,表现技法多样化,集中体现了董其昌的卓越艺术才能。峻拔的山头,深邃的溪谷,弥漫的云雾,各尽其态。既有草木葱茏、风雨迷蒙的江南皇陵特点,又有沙汀芦荻,还岫横理的水乡情调;料有江天楼阁、彩舟,出发的江上景色。构图精巧,意境高还,韵味充足。其山水笔墨集守法之长,形成其苍秀雅逸的画风。笔力运劲、墨气苍润,干笔皴擦、泻染入妙,明洁自然。设色以赭石、花青为主调,局部的林木、山峦,施以石青、石绿和朱砂,浓重鲜丽而柔和统一,更增秋意。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又号香光居士,汉族,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人。才华俊逸,善鉴别书画,并以禅论画,推出南北宗论,推崇南宋为文人正派,绘画吸取各家之长,不重写实,讲究笔情墨趣,风格清润明秀,书法于率易中得秀色,分行佈白,疏宕秀逸。“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

此幅《秋兴八景图一》展现了初秋苍茫的景象,江水茫茫,风急天高。岸边的小草随风倒向一边,沧浪的白水也随风而流向天边。江中还有立着十几颗树木的洲渚,有如杜甫在《登高》诗中提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景象。远处伫立着峰峦山石,江水被洲渚分割而蜿蜒缓流,在远处又汇成滔滔流水,延伸到天际。而更远处云烟缭绕,青山起伏,更衬出了秋江的萧瑟感。山和孤岛远近有致,层次分明,烟波浩渺,瑟瑟的秋叶,浮云游动,浩瀚的江水无涯之势跃然纸上。

画中所体现的秋季风景萧瑟清逸,让观者身临其境仿佛进入了仙镜,尤其是画面飘逸的云雾,不仅令画面产生一种氤氲的气势,给壮阔的山峦形成一种神秘的气势,也使画面呈现多变、动感、虚实、浓淡、层次等效果,并与山水相映成趣。

画家董其昌是明朝中国画坛上最典型的画家之一,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他提倡将绘画语言视为审美对象,而不是将其仅仅作为描绘形体的手段。在中国绘画史上,他提出“画分南北宗”倡导文人风格,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讲究书法用笔,作画的目的不为形似,而是借笔墨抒发胸中的逸气。这正如他在其著作《画旨》中所提到:“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

山水画,是一种表现山川景色妙处并能为人类寻求某种精神寄托的画种。该作意境温馨,清幽淡雅。

山与水,在《墨子·明鬼下》文中提到:“古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吴 蜀 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皆难卒谋也。” 唐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泛指有山有水的风景。《宋书·谢灵运传》:“出为 永嘉 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 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

山水画,表现了自然山水的壮美,也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中国山水国画的构图讲究经营,即透视上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布局构图。《秋兴八景图一》在布局上虚实相合,蕴藉有致,给人以协调舒适之感,可谓是充满了闲适高雅之致,奇趣无穷。

尤其是画面飘逸的云雾,不仅令画面产生一种氤氲的气势,给壮阔的山峦形成一种神秘的气势,也使画面呈现多变、动感、虚实、浓淡、层次等效果,并与山水相映成趣。

第五篇:“深藏不露”的《千里江山图》:徽宗师徒的“梦里江山”

“深藏不露”的《千里江山图》:徽宗师徒的“梦里江山”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转载到朋友圈。2017年9月15日至12月14日,“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和东西雁翅楼展出,分前后两期,共展出文物86件套。

在一般人看来,《千里江山图》的名气没有《清明上河图》大,如果让他们在这两幅名画中只能选择其一来观赏,或许多数人会选择《清明上河图》。但两幅画曾经共同的主人宋徽宗却不这样认为,这从徽宗将两幅画所赐之人即可看出来,《清明上河图》赐给向宗回,尽管向氏也是爱画收画之人,但与徽宗并无翰艺之情,而多半是出自对其家族的“照顾”和对其宦海生涯沉浮的一种“补偿”。而政和三年(1113),徽宗将《千里江山图》赐给蔡京。蔡京可是徽宗艺术上的知音,两人堪称是一对志趣相投的玩伴。徽宗对两幅画的定位,由此可见一斑。新中国成立至今,《千里江山图》公开展出的机会并不多见。所以,不只是普通观众,就是故宫的专家们,也很难有机会看上一眼。

是什么原因导致《千里江山图》如此“深藏不露”?专家表示,极易剥落的画面颜料是其中关键。由于《千里江山图》使用了很多矿物质的颜料,颜色很厚,时间长了以后,只要打开画卷,颜料就会掉落,损伤画作原貌。另外,这幅画是绢本。绢本是蚕丝,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这上千年的保存就很困难。开一次卷就会有丝折断,可以说每次开卷都是有成本的。一些专家也坦承,现在的装裱技术实际上没有超越以前的水平,特别是在古画修复上没有重大技术突破。所以,对于开卷就会受损的《千里江山图》,首要任务就是保护。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能见到《千里江山图》的真迹,一定要抓住,不然可能就真的遗憾终生了。进得一图身便死 空教肠断太师京 《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的生平及相关资料在史籍中也无记载。唯一可靠的依据是在其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卷后有蔡京的一段题跋,曰:“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载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千里江山图》的第一个收藏者蔡京的题跋,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作者王希孟唯一的文字资料

从这段题跋可知,王希孟年少时是画学里的一名学生,学成后被召入宫中的文书库,即宋代的中央档案馆,这里是存放尚书省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档案之所在。按理说,画学里的生徒本应向翰林图画院输送人才,而王希孟却未能进入翰林图画院。

这是什么原因呢?或许是他未能通过进入画院的命题考试;再者就是因为其画“未甚工”,徽宗对画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状物精准、写实入微,缺乏工致的写实技巧也给他带来不利影响。王希孟进不了翰林图画院,而只能去文书库供职,文书库不是宫廷绘画的创作机构,只是承担抄帐、编目等书吏的活计。为了改变命运,他只有屡屡作画呈献,引起徽宗的关注。随后,皇帝认为王希孟为可造之才,于是亲授画艺。王希孟也不负厚望,不出半年即以《千里江山图》进献,大受徽宗褒扬奖赏。

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有据可查的文字资料当中均未提及王希孟后来的绘画创作,在存世的宋代绘画中也没有王希孟的其他作品。清代的才子、收藏家宋荦有一首论画的绝句提到了王希孟,诗云:“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并自注云:“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如果宋荦所言属实,真可谓天妒英才,这位天才少年做完此图不久,便撒手人寰,成为画坛的一大憾事。咫尺有千里之趣

《千里江山图》局部,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是以南方清丽秀润的山水为主体,但在表现方法上还带有北方山水的特征 山水画萌芽于晋,最初是作为人物画的衬景而出现的,到了隋代,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而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主要有青绿、浅绛、水墨等形式。青绿山水是山水画的初始形态和古典样式,它是以矿物颜料石青、石绿作为主色。青绿山水在盛唐时期一度辉煌,后受到水墨山水画的冲击,渐趋衰落。直到《千里江山图》的出现,堪称是当时青绿山水画坛中的一朵昙花,光彩夺目。

受《千里江山图》的影响,南宋赵伯驹以及赵伯骕,也创造出了“水墨苍劲,青绿柔美”的青绿山水画风格。正如清代王闿运评论的那样,初唐诗人张若虚只留下一首《春江花月夜》,但“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元人李溥光在《千里江山图》卷后的跋亦云:“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气短。”王晋卿就是北宋王诜,赵千里就是南宋赵伯驹。王希孟虽只留下这一幅画作,但却以孤篇压倒两宋,而论设色之明艳,布局之宏远,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不为过。

作为徽宗朝大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采用大型长卷式构图,以游走观看山水的方式表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将视觉移动过程中的连续画面统一在想象的空间中,描绘了千山万壑、江河交错的壮丽河山。画作构思缜密、笔法细腻、气氛谐和、色彩艳丽,把饱含诗意的整个画面,统一于大青绿的基调当中,比之前青绿山水上了一个新高度。《千里江山图》(局部),北宋,王希孟,绢本,青绿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卷首有乾隆御题:“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北宋院诚鲜二本,三唐法从弗多皴。可惊当世王和赵,已讶一堂君与臣。易不自思作人者,尔时调鼎作何人?丙午新正月御题”,可见乾隆帝对此画十分喜爱,推崇至极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渺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全画景物丰富,布置严整有序。依据构图的变化,可以将画面大致分为6个部分,几个部分之间以水面、游船、沙渚、桥梁相衔接。打开画卷,首先便是峰峦岗阜,其间散落着丛林、村落、小桥、水榭。一条小路由近处低矮山坡上的小树林通向远方石雾弥漫的山谷。峰峦旁边是一大片水域,水面碧波涟漪,偶有小船往来。再往左看,是一小片群山,江岸平缓青翠,水草丰茂;小路沿着山壁蜿蜒而上,通向群山环抱中的古寺;在一处山涧,瀑布从峡谷间逐级而下,泻入水中;旁边,还有几间楼阁屋舍零散坐落于山间平坡处。在群山左岸,一座木构梁柱式长桥横卧江面,连接着两岸,中间还建有一个“十”字形的两层楼阁,非常壮观。而在桥的左岸,便是画面的第三部分。画面中,山势由近及远,并向画面左上方延伸,瀑布、廊桥、渔舟、屋舍分布其中。隔江展现的是第四部分景致。在这部分景致中,群山高低错落、连绵不绝,中央耸立着一座巍峨高峰。跨过蜿蜒曲折的水湾,便是第五部分场景,它由一片平缓的山岭和延伸在水面上的半岛组成,水边多处都坐落着连片村舍,并时有行人驾着轻舟,准备上岸,岸边的小路从江边蜿蜒通向山后,直至画面深处。岛上还有渔民围栏捕鱼,呈现出一片繁华景致。最后一部分,则又是近景山冈,从平缓坡岸到起伏丘陵,至最后孤峰陡起。山间、桥下,行人、舟船忙碌。江水浩渺,开阔千里,境界雄奇壮阔。

从卷头至卷尾,整个画面构图布置精心,既严密紧凑又疏落有致,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力图将自然山水描绘得细致入微。其中道路蜿蜒曲折,条条皆有来龙去脉,或指向某一村庄,或指向寺庙楼观,或隐于山后通向山间。村庄、人物布置让人如见真景,各段之间群山与群山相连处以水面隔开,上有长桥相通或舟船往来可通彼此。其构景部分并不是出于对景写生,而是一种诗意的想象,但其造型却生动自然,了无程式化痕迹。布置在峰间、坡岗之中的曲径、水口、栈道、瀑布、房舍、寺观等都曲尽变化,似乎有着自然的原型。作者在构图上将高远、深远和平远之景共同融于画中,运用全景式的表现方法展现了江河山水的磅礴气象,被誉为“咫尺有千里之趣”。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继承了唐以来大青绿山水画的用色特点,采用皴法与青绿设色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山头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以赭石染出坡脚,以汁绿、苦绿染天及水色,矿物质颜料的纯度极高,增强了画面鲜艳绚丽的色彩效果。他运用大量的矿物色石青石绿,同时也用了植物色花青和墨,通过两类不同颜色的结合运用,尽管年代久远,画面部分颜色脱落、消退,但总体上还是保持着艳丽夺目的本色。反复积色加上石青与石绿相互交错,形成了节奏上的变化,也增强了画面的装饰性趣味。这样的用色效果显得分外浓郁、强烈,有研究者认为,《千里江山图》可能借鉴了民间画工装饰性的用色方法。奉旨“创造”的江湖 《千里江山图》并无作者款印,清初梁清标签题为王希孟作。卷后有蔡京、元代溥光和尚二跋,钤“缉熙殿宝”(缉熙殿为宋理宗时期修建的经筵开讲之所,收藏有不少珍贵字画)、“乾隆御览之宝”等印28方。经宋代蔡京、内府、元代溥光、清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等著录。

我们并不知道王希孟是哪里人氏,但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傅熹年先生认为此图山水具有类似江南山水画的成分,他通过对图中建筑的考证发现,除了主峰边上的楼阁,其余多为山庄村舍,其建筑形式与考古发现的北宋江南民间建筑形式相吻合,表现了东南一带江野水村景色。在地处中原的北宋宫廷,竟出现了《千里江山图》这样明显带有江南特质的宫廷山水画,与习见的北方山水颇为不同。《千里江山图》作于政和三年(1113),政和七年(1117)徽宗开始动工修建艮岳,以倾城倾国之力,花费6年的光阴,让平洼的开封城东北角凭空增添一座大型皇家御园。《易·说卦》:“艮,东北之卦也。”艮岳位于汴京城东北隅。宣和四年(1122),徽宗自为《艮岳记》,以为山在国之艮,故名艮岳。艮岳初名“凤凰山”,即因山形取象余杭(今杭州凤凰山得名),兴建之初就体现了一种明显的江南趣味。艮岳所搜罗之天下奇石,以江南的太湖石最多。

北宋自真宗开始,诸帝就一直醉心于江南山水。运送东南地区为主的花木奇石在徽宗以前的近百年间不绝如缕,一直是讨好皇帝、权贵谋求晋升的工具。到了徽宗时的《千里江山图》以及艮岳的营造都是这种江南趣味的体现。

《千里江山图》极有可能是王希孟这位“天子门生”的奉旨之作,体现了徽宗想象中的“梦里江山”,是宋徽宗、王希孟师生共同“创造”的江湖。(参考资料:张翀:《从到:宋徽宗历史命运中的两件重要作品》;余辉:《丹青不负少年头——王希孟赏析》;童书业:《宋徽宗和宋代院画》;叶海晨:《尽览多娇江山——赏王希孟》;郑瑞利:《浅析的色彩语言》;郑瑞利:《构图千里江山——解析》;马邦乐:《北宋书画鉴赏中的江南趣味——以为中心》等)

下载保值堂鉴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值堂鉴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