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思考题答案(全)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增加了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赔款,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不适应于近代战争,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及军事战术的落后,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A、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B、1914年至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后,欧洲走向衰落,美国、日本崛起。日本侵略势力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
C、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D、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E、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A、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B、1931年至1945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第三,占世界面积2/3人口,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2)战后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就是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营垒的对立。美国竭力向全世界扩张,扶蒋反共,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是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1)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2)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3)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之后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1930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世界意义上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军民,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
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
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的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过,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繁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 10 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这是的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下编综述: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这就为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2、从新中国成立取得了那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经济体系,使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奋斗,勤俭建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前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世界排名上升到第四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近1700美元,分别是1949年的25.8倍和25倍,是1978年的18.8倍和18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0多年来,在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赢得政治独立的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蓬勃发展。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指引下,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增强综合国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为国内和平建设取得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了不懈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带动了 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倡导改革的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形成了崭新的局面。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是国家面临的中心任务。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近代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告诉中国人民,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50多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等人民武装力量,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两大课题,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不断地开拓前进。
(二)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这一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乐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了可以依靠的阵地,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门益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部门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它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当时物质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1)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A、基本国情: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也很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B、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还需一个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并且认为这个过程的时间很长,任务也很艰巨。
(2)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要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作为努力的目标;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让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3)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要向科学进军,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老路,而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4)关于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同时,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为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行使这个权力,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平等待人;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地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
(5)关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还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方针,并为巩固国防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积累了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相结合的独创性经验。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所以,薄一波同志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于毛,成于邓”。胡绳同志也曾经指出: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强大压力,从而发动并且坚持进行这种探索。所以毛泽东作为这种探索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在史册上。”
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A、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不愧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B、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C、他的后半生,领导党和人民抵御来自国外的威胁和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探索。这些重要的历史功绩和探索的首创精神,是应该充分肯定的。D、他在探索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了大的弯路,这是应该引为沉痛教训的。E、全面评价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是不可磨灭的。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了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4)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5)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6)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迸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1)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大党来说,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有理论指导和理论武装。对于我们的改革大业来说,无论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是作为经济体制等各方面体制的根本变革,都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创新。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实践创新,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改革开放中的运用和体现。因此,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十分重视理论创新。在各方面创新中,理论创新是起带头作用的。
(2)改革实践推动理论创新
回想我们走过的改革开放历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明确地提出了“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这里提出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两项:一是坚持毛泽东思想,二是发展毛泽东思想。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第一项任务,以党的十一届六中 全会通过的历史问题决议为标志,圆满地完成了;第二项任务,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并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为标志,也圆满地完成了。
(2)理论创新促多方面创新
我们这样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理论创新。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论创新,才有了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才有了科技、教育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
(3)创新应以实践为标准
在取得这一系列创新成果以后,我们党没有安于现状、止步不前,而是提出了新的理论创新任务。党的十五大在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的同时,又提出了“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这里提出的是两项新任务:一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二是发展邓小平理论。
十五大以来,我们在面临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考验时,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主心骨;我们在认识和解决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时,始终坚持以实践为标准,不断开拓前进。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2月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最重要的思想成果。
因此,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协调发展的历程。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其原因是什么?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第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第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第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第七、祖国统一大业取得进展。第八、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第九、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第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原因:
第一,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进去所取得的;第二,是中国共产党在妥善处理国内外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问题中,经历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总结治党治国治军新经验,不断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所取得的。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2015最新版)
近代史纲要课后题总结
综述 风云变幻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社会性质是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基本特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科学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封建势力是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具和社会基础。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主要的是发展进步的障碍:
第一,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索要赔款,抢掠财富,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第二,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完整的主权。第三,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形成了对它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第四,在传教的名义下,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然,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也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侵华有功”。
2.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3.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贪图享乐,特权思想膨胀。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犯兵家大忌。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意义: 1.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3.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4.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5.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发起的以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改良运动。
失败原因 :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历史教训:
1.洋务运动并不触动腐败的社会制度,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引入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不可能取得根本性成功。
2.洋务企业的利润,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洋务派没有成为真正的企业家、资本家,而是形成了垄断企业,以此作为自己在旧的统治制度中争权夺利的资本。
3.洋务派办的企业,管理方式落后,导致成本高、亏损大、产量低、质量劣,形成营私舞弊,贪污中饱,用人惟亲,冗工滥食的局面。这是用封建制度经营新式企业的必然后果。实践证明,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就完全办不好近代新式企业。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
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正义性:对于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进步性: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第一,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它有哪些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如下:
第一、国际环境: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这是转变的时代条件。
第二、经济条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撕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第三、政治条件: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随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到了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的壮大,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
第四、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
所以,当时的国际环境、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思想条件都使中国革命必然要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特点:①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③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⑥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⑦时间不同:1840—1919,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进一步加深。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它们为对象。(1)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2)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3)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必须坚决打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的激烈较量,面临着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最后决战。这三种建国方案就是:
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以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土中主张“第三条道路”的人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起支配作用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以美国支持的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国际国内诸多条件的不允许,在两大对立阶级的激烈搏斗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很快归于破灭,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就构成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历史的基本内容。两种命运反复激烈较量的结果,光明的新中国战胜黑暗的旧中国,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反动统治被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胜利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了哪些新面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当时中国的革命前途焕然一新:
一、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二、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三、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二、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援,同时也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③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1)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技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是由国民党政府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不仅使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而且危害群众利益,不得人心,使国民党政府孤立于人民群众之外。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3)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来重要作用,对抗战的坚持起来重大作用。但由于其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也遭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一面消极抗战,一面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重点在准备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1)从实力对比看,抗日战争使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2)从战略对比看,抗日战争使大国对小国的战争。中国虽弱,但很大,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兵源和物资补给充足,能长久坚持抗战。日本虽强,但很小,且是深入中国的广阔领土,使得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
(3)从战争性质看,抗日战争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得道多助,会得到广泛的国际援助。而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失道寡助。
(4)从战争结果看,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中国经过14年抗战,以3500万人的伤亡和5000多亿美元的损失,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来抗战的最后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复兴。
历史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
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的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的?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过,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繁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这是的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综述 辉煌的历史进程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的耻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聚喜欢,聚好玩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他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奋斗得来的?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3.为什么说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既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这一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第九章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4)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了可以依靠的阵地,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和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我们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所以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
①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贡献,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反对把马列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领导人;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杰出代表。他把中国革命理论系统化,并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独创性贡献。
③毛泽东晚年犯了“左”的错误。其错误主要是:在党的中心工作问题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在经济建设问题上的急于求成和急于过渡的错误。毛泽东晚年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④综观毛泽东一生,功大于过。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你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系列重大的决议。
(1)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
(2)全会完成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4)从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来说,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综上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它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那些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第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第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第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第七、祖国统一大业取得进展。第八、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第九、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第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原因:
第一,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进去所取得的;
第二,是中国共产党在妥善处理国内外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问题中,经历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总结治党治国治军新经验,不断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所取得的。
3.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为什么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居于根本地位,既是其他成就的必然发展,又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其他成就。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是巩固其他一切成就的根本保证。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党和人民在未来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提供了可能。
一个执政党,确定什么样的执政目标,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选择什么样的实现路径,进行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是衡量其执政能力的几个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和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这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汇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汇总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3)基本特征:
a.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b.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c.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d.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e.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f.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这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压迫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第二,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土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第三,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3)经济掠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4)文化渗透: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2、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1)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2)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斗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刺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3、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1)根本原因: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2)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1、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a.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b.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c.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a.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b.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的发展起来,故要发展近代企业,就要维护民族资本;要想培养洋务人才,就要改变科举制度。c.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故不可一切依赖外国,要独立自主。★★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a.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c.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d.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a.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b.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c.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1、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or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b.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c.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d.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e.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
2、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1)失败原因:
a.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b.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a.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b.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c.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名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d.推翻任何制度都要先充分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它有哪些特点?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A、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B、1914年至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后,欧洲走向衰落,美国、日本崛起。日本侵略势力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
C、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D、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E、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A、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B、1931年至1945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的特点是什么 相同点:
(1)社会性质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任务相同: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统治。(3)革命性质相同:都属于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
(1)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 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为政治目标。
(3)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程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4)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5)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参见教材第63-68页)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1)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2)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3)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第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三,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1)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3)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原因、特点、历史意义?(1)原因:
a.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为了战胜这个敌人,革命营垒需要有坚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第二,面对异常强大的敌人,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b.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建党提供了阶级基础;第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建党提供了思想条件;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2)特点: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而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他们不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期望。(3)历史意义: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厂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5、五四运动的特点、历史意义?(1)特点: a.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b.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c.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2)历史意义:
a.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工人阶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姿态是辛亥革命所不曾具有的。
b.无产阶级开始登山了历史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c.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d.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2、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1)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2)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3)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4)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1)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所进行的理论工作,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满怀信心的去迎接即将到来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1)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
(3)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2)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4)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1)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3)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历史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
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的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过,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2)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繁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这是的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3)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4)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2)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
第一讲
如何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消极影响:
1、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勒索中国巨额赔款,而且迫使中国举借外债来偿付这些赔款。列强的政治贷款常常附有苛刻条件和高额利息,并要求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为担保,这实际上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而外国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成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枢纽,凭借各种特权和雄厚势力,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活动,宣传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并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爱国运动。同时列强还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如支持通过北京政变掌权的恭亲王奕訢和洋务派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等,鼓励他们实行媚外妥协的外交方针。
5、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最直接和赤裸裸的方式是军事侵略。它们倚仗先的武器和军事技术,特别是军舰和大炮,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的内政,直至出兵镇压中国革命。积极影响: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
2、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
3、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
4、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带来了其精神武器,最直接的影响即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洪秀全正是在基督教的影响下,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
虽然帝国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但是列强的这种做法是不耻的,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铭记的。历史不能改写,我们只能在此时奋进,建设祖国。1.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各阶级早期探索国家出路斗争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答:首先应该客观的看到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过程中,任何一个阶级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出过贡献。其中作用最大的是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1、洋务运动
作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局限:(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
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2、辛亥革命
作用:(1)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2)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获得一次大解放。皇帝在过去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如今都可以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汹涌澎湃的思想解放潮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已开始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3)长期束缚民众思想的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教育逐渐近代化;传统的军事制度被打破,军事逐渐近代化;自然科学技术受到重视和推崇,逐渐发展起来;传统思想受到冲击,西方思想大规模传入,民众思想逐渐开放。局限:(1)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2)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3)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
3.你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怎样认识?如何评价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之一?
1.答:成功:辛亥革命是中国第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2)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3)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失败:(1)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革命。辛亥革命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绝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主观上:资产阶级派本身存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第二,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辛亥革命是中国第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2)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3)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孙中山评价:
(1)他的确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为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画上休止符。(2)他的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是却想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点是行不通的,没有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
(3)在那个动荡时期,孙中山在全世界各地的所有民主联盟中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为中华民族的自治打开了大门,解放了部分从封建过渡到近现代的许多劳动力变为了生产力,而在经济方面,由于小资产阶级和个体户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现代商业发展的基础 总结: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所以他的功大于过。第二讲
1.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在开辟革命新道路中的重要作用?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是会有何现实意义和启示?
答:(1)1927年,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从领导城市武装起义中认识到中国武装斗争方向必须放在农村,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
(2)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思想。毛泽东在1928年到1930年,写了四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系统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批评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3)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他告诉我们不管是革命还是今天社会主义建设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结合抗战史实,客观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答:(1)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技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3)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来重要作用,对抗战的坚持起来重大作用。但由于其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也遭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一面消极抗战,一面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重点在准备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1)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2)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4)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如何总结抗战胜利的经验?作为大学生如何弘扬抗战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的民族精神?
答: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由于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严重压迫,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是十分广泛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2)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胜利。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工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要求党员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产阶级思想,解决思想上入党问题;培养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评价的作风;在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并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
弘扬民族精神: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自己思想实际谈其如何弘扬这种精神)
4.如何正确认识抗战胜利后三种建国方案及其结局。为什么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答: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的激烈较量,面临着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最后决战。这三种建国方案就是: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以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土中主张“第三条道路”的人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无产
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起支配作用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以美国支持的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国际国内诸多条件的不允许,在两大对立阶级的激烈搏斗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很快归于破灭,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就构成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历史的基本内容。两种命运反复激烈较量的结果,光明的新中国战胜黑暗的旧中国,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反动统治被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胜利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四讲 1.如何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我国所形成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有一个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程,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课题。为了解决这个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首先对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作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科学理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3、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答案不是很详细,请慎用)第五讲 1.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早期的三大积极成果
答:(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此外还提出了经济、政治以及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陈云还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它提出了社会制度下人民内部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其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的主题;还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思想,即发展经济、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全)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11)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p16)、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p12)?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他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 :(p17)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相互关系:
前任务为后任务的实现扫清障碍,并创造必要的前提 后任务是前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p18-27)
(1)积极作用: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仅仅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地工具”。
(2)消极作用: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所以,封闭守旧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只有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才能富强。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 中国的图谋。
p29)
第二、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p34)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p31-32)
政治腐败 经济落后
教训:
中国人民必须进行反帝和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p71--74)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状况:
A、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B、1914年至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后,欧洲走向衰落,美国、日本崛起。日本侵略势力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社会注意革命及影响:
C、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D、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E、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A、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B、1931年至1945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的影响:
(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第二,苏联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第三,占世界面积2/3人口,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战后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逐步形成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营垒的对立。美国竭力向全世界扩张,扶蒋反共,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是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p74-80)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1)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2)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3)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1、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近代以来中国人探索救国真理努力的先后失败,使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的必然。
(2)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以及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
“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的意义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2)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3)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群众路线方法)。
(4)沟通了中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为中国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提供了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并为大革命的发展做出独特的、重大的贡献。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中期,中共党内为什么连续发生“左”倾错误?
(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2)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3)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
(4)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党还处在幼年,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1)从世界意义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的胜利,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维护世界和平产生巨大影响。
(2)从战争性质看,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和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3)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制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日的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指明了方向。
(2)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开辟和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对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发挥了伟大的战略作用。
(3)组织和推动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
(4)采取正确的方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提供了政治基础。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抗战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片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其次,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阶段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的统治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已严重丧失人心。
—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
—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危机 第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第三.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第四.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第五.民主党派抛弃国民党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怎样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
第四,1948年4月30日,中共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等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响应。1949年1月,中国民主党派领导人和著名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等。
之后民主党派参加了新政协并在新中国参政,这标志着民主党派由以前的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p170)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 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