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大学本科2.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
2在社 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 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生产工具 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意识作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D.否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
1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具有(D 直接现实性 13.马克思说:一 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 明(D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6.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结果 17.金融资本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B.参与制实现的 18..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 市场经济
19.某资本家投入资本 200万元,其中用于购买生产要素(生产资料 150万元,劳动力 50万元 , 经 过 生 产 过 程 生 产 出 的 商 品 价 值 300万 元 , 其 剩 余 价 值 率 为(C A.100% B.50% C.200% D.150% 20.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是工人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并不否认真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D.检验认识真理型的标准是客观 的
2.人的本质是 B.在于人的社会性 C.是具体的、历史的 D.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
3.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A.它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它调和 矛盾双方的对立 C.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4.超额剩余价值
A.是个别资本家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C.是雇 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5.垄断取代自由竞争的地位,但没有、也不可能消灭竞争,是因为
B.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垄断没有消灭商品经济 C.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企业,它们之 间还存在自由竞争 D.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部门和企业
1.如果我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什么悬崖
错误。这是唯心主义思想。即‘心外无物’。认为存在即被感知,感觉不到的事物就不存在。物质 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3.错误。(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但创造 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 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 英雄史观的错误,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
(3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3.不变资本就是固定资本
错误。不变资本(C :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 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固定资本:投在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4.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上涨;供过于求,市场价格下跌。所以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 的。
错误。商品的供求关系不是影响商品价格的唯一直接因素,国家政策、货币价值、国际价格水平、纸币的发行量都会直接影响商品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决定因素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 物质条件。
(第一,劳动者一无所有;第二,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4.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五、论述题(10分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来说明我们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它无 处不在, 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任 何特殊性都离不开普遍性。两者相互依赖,联系,渗透,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是矛盾的特殊性,但离不开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即社会主义的矛盾普遍性,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应该与社会主义的共性相互统一,不可分离
重点思考题: 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 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
存在的问题。根据前 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 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市 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 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时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 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 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 观实际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要做这种检验, 就是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 对照, 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只能是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 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如何理解什么是生产关系?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价值规律?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 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4.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 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 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
规律的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6.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 质态的飞跃。他们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不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 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7,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 环节。第四,辩证否 =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 保留其积极因素。
12.简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 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 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的社 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 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主要表现,利用这一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 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 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 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正确而充分的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 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
1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 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 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2、上层 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 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16.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 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 大多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7.简述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和商品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 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 的, 19.简述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 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 生产创造条件。
20.简述产业资本的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中职能形式。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 本在循环的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 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即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 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 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 能, 24.简述共产主义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 提高。3.每个人自由全面得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的关系属于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5.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6.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资本积累 7.货 币的基本职能是 价值尺度
8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A.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0.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环节的是(A.生产 11.消费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指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2.社会发展史的两次飞跃是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3.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 C.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主要有 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B.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C.垄断与非垄 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5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 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7.最概括的说,生产资料包括 劳动工具 D.原料 8.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AB A.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
9.“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 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句话说明(ABC A.新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必须以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为基 础 B.只有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新生产关系才会代替旧生产关系 C.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1.中国哲学家朱熹主张的“理在事先”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经济基础是指 D
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 3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一种动力,它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 个 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B 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10.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
三、多项选择题(共 10分,每小题 2分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BC B.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C.“理在事先” 3.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ABCD A.冰---水---汽 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
C.团结---批评---团结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5下列关于生产关系的选项中正确的是(AC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必须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的性质必须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要求
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CD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 教育和培训费用
7.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导致(BCD B.随着社会总资本的增长,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
C.相对过剩人口产生 D.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n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C A.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 新:马克思恩 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 创立了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 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 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四:联系特征
首先, 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③ 在社会领域中, 新事物符合广 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劳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 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九:资本积累
⑴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⑵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 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 c ∶ v 来表示。
⑶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十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十二:经济危机
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马哲复习资料 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本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五:经济全球化 ⑴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⑵ 后 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 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 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 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 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 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六: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 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七: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的资本主义 八: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 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 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 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四: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 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 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1.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2.“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上夸大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 7.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实践的本质问题 1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或出发点是 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特定的两重性,它是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7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所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9.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把它填入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题 2 分,共 10 分)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AB)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 识 B.感 性 认 识 有 待 于 发 展 到 理 性 认 识 3 . 同 一 劳 动 时 间 内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提 高 会 使(ACD)A.单位商品的数量增加 C.价值总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5.垄断利润是(ABD)A 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高额利润 6 马哲复习资料 B 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D 通过垄断价格而实现的高额利润
三、辨析题(先判断下列问题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共 20 分)1. “仁者见仁,智者见 着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
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 性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当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 定客观真理。不同的看待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侧重于强调由于知识构成不同而形成的不 同反映,但有一点“仁”和“智”都是正确的;指一个人看待某件事物,从自己的认知体系出发,以自我客观的方式,得到某种结论。2. 中国古代认为,“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 存在的。3.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必要前提 正确。资本指的是能够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意味着货币要能够产生剩余价值 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所以货币只有购买到了劳动力才能产生剩余价值从而成为资本 要购买到 劳动力必须要劳动力成为商品 4. 资本主义工人的工资就是工人劳动的报酬。错误。资本主义工资:其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 资,也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四、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 5 分,共 20 分)2. 什么是生产关系?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定义: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是最基本的,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主要内容: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 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②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 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3. 什么是价值规律?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定义:其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其二,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 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表现形式: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 价值是一致的 4. 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什么? 定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可 以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 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无论采取国有经济的形式和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形
式,还是国家在私人垄断企业外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总之,所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 式,其实 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 7 马哲复习资料 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 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 种形式。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
(资料中字体不同的部分是老师未涉及的,只是在整理过程中觉得比较重要留了下来!分享一下吧,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是:(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第二问题的不同回答,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试论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
(d)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3.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质是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4.什么是实践?为什么?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客观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因为: 第一,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第二,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第三,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第四,实践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5.什么是联系与发展?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条件性。
发展:发展是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产生的灭亡。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如何理解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发中一方的发展是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发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五,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的辨证关系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8、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9、如何理解和谐的含义?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P44)
10、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共有五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
(一)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的关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就是透过现象发现事物本质的过程。1.定义: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其中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与真象一样都是客观的,现象不是反映而是表现本质。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2.辩证关系: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决定现象,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列宁:“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
3.方法论意义: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灭亡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
1.含义: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影响作用,使事物的发展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2.辩证关系:两者相连联接而存在,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克思、恩格斯:“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马克思:“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3.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三)原因和结果——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1.定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2.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3.因果联系是客观普遍的,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因果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杂因果)。4.方法论意义:
(1)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确认识因果联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和调控性。
(四)可能和现实——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
1.定义: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2.把握“可能”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
(1)区分可能和不可能(看有无现实根据);
(2)区分现实的可能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看现实根据是否充分,条件是否齐备);
(3)区分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
(4)区分大的可能和小的可能(看或然率的大小)。
3.辩证关系:可能离不开现实,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现实离不开可能,没有可能就不会有新的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方法论意义:
(1)一切工作都要立足于现实,只有从现实出发,才能展望未来。
(2)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五)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1.定义: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的方式。2.辩证关系:
(1)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3.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1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及如何发挥其能动作用 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发挥意识能动性: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P58)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时间为认识提高哦你好了可能(3)时间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2、简述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3、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辨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老师未涉及)。关系: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意义:(1)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2)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5、试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意义: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总是具体地表现为无数个别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6、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与价值评论的含义(p79)人类的实践活动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认识性认识。
7、如何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其表现在: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原理?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管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点、心里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2.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2.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规律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简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袄的的存在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斗争甚至革命,进而促进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4、简述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答: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5、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P123)(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改革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变革,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变革.(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全球问题”。
6、简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是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始终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的基本矛盾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的社会制度和旧的社会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斗争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第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如何理解商品的价值及使用价值?(P144)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2.价值规律的双重作用是什么?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的消极后果。1. 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 简述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P147)价值形式发展共经历一下四个阶段:
简单价值形式:商品价值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扩大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许多商品表现出来 一般价值形式 :一切商品都通过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货币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或银表示。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固定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4.如何理解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及货币转化为资本?(P153)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的自由人;
第二,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及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5.什么是剩余价值?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及方法(P157)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用的超过劳动力家合资的那部分价值。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这个一丁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6.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P158)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 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 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7.什么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8.什么是资本积累?什么是资本的有机构成?(P162)
资本积累即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C : V表示。
9.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P177)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它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文学艺术思想、道德现、哲学世界观相宗教世界观等各种理论和观念。它是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斗争中形成,有过积极作用。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什么是垄断?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
垄断的含义: 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P183)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P184)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P185)
2、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实质(主要形式)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以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主要形式: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3.垄断资本主义如何向世界范围扩展及其经济后果是什么?(P191)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后果:对于资本输出国来讲,资本输出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加速了资本积累,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资本输出带动和扩大了商品输出,巩固和扩大了垄断资本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大大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垄断优势地位。
对于资本输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来讲,资本的输入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吸收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引进了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同时培训了一批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和企业管理干部;利用外资和技术,建立一批现代工业,改造老企业和旧设备,优化了产业结构;利用外资扩大生产,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
资本输入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以及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消耗的代价;产业调整和布局有可能受制于外资的投资战略;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冲击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债务负担加重,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国际资本的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等。
4、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表现、动因及后果。(P194)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起化过程。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动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1 积极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1)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消极方面: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断加剧,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在继续发展。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实质是什么?(P157)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这种占有关系反映了个体资本家同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和对立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再统一。二战后,法人资本所有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国家资本所有制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其一,职工参与决策。其二,终身雇佣。其三,职工持股。当代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国家承担起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表现: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6.简述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国有化将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直接的物质前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入口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阻碍者,资本主义在造就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指出:“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组成部分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答: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阶级)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践)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后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物质的定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知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
一、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性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5、联系的定义
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6、联系的特点
答::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7、发展的实质
答: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8、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答: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9、什么是规律以及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答: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10、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一是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二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答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4、真理的检验标准
答: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5、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答: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及设施。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他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2、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2、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答: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3、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4、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他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5、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式
答: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6、生产剩余价值
答:生产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7、资本积累
答: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进一步加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8、资本的有机构成
答: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才c:v来表示。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答:目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确保我们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只有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的主旋律,才能有效地整合格中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意志。根本方法: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实用主义,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研习马克思主义的书,学以致用,有的放矢。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现实意义
P33-34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67 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与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对立统一规律及其运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矛盾的内外、主次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P47-P52(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②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③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2)矛盾的内外因:
答: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相互制约,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是:(1)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根据(2)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
答: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和意义P51 答: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食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6、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P52 答: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理及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历史意义。P78-79 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
8、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P109-110 答:(1)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与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2)在当代中国,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原理。P113-116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实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4)社会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0、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2-123 答:(1)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重要动力,它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2)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有效途径和手段。(3)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1、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131-132 答:(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作用。(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精神生活的主体是人民群众。(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4)当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政治条件)的制约。
12、群众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P133-P134 答: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它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路线:(人民群众至上)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3、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P144 答: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得以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是:(1)社会分工的出现(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4、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
P148-150 答: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有支配商品的流通。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德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5、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P158 答:⑴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⑵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义主要形式、本质和对它的评价P188、P189 答:(1)主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本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3)评价: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17、经济全球化内容及其后果P196-199 答:⑴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⑵ 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18、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及其实质。P204-P207 答: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实质:(1)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金额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它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长生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复写、摄影、反映。2.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3.联系: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
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4.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5.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6.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
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的中断。
7.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过程。8.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9.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0.自由: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
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1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
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12.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
量。
14.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5.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
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
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16.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
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17.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因
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8.资本:资本是增殖价值的价值,它反映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
社会历史形态的生产关系。
19.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20.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
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
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简答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和这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其二,我们关于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该着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什么。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
5、价值、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评价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致,要以人们的真理性认识为依据,真理评价高于价值评价,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价值评价的三个特点:第一,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第三,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6、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8、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9、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什么具有多样性。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的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过你额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10.马克思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