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初稿)
xx县农业产业化“十三五”
发 展 规 划 xx县xxx 2015年3月
目 录
一、xx县“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二、“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总结
(一)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二)“十二五”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三、“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
(二)经营管理水平低。
(三)加工率低,产业链短。
(四)品牌缺乏,市场占有率低。
(五)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六)原料与加工需求矛盾突出。
四、“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五、“十三五”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水平
(二)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军企业
(三)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
(四)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
(五)抓好技术研发推广
(六)抓好服务平台建设
(七)抓好银企对接合作。重大举措
六、“十三五”重大项目建议
(一)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工程
(二)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
(三)实施土地建设优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先工程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五)大力扶持农民经纪人队伍,做好食品安全认证工作,推动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
(六)建议
xx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5-2020年)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更是发展现代农业、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为引导和促进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充分认识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契机,转变农业发展新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基础支撑,有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xx县“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目前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步入正轨,现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达4家(xx有限公司、xx有限公司、xx有限责任公司、xx有限公司),地区级龙头企业达5家(xx有限公司、xx有限责任公司、xx县x有限责任公司、xx有限公司xx县分公司、xx县xx有限责任公司、xx县xx有限公司),规模(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xx县良种轧花厂、xx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开展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作,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解决了农产品产后损失,发展了龙头企业品牌创建工作,有10多家企业注册了使用申报,2家企业的产品获得新疆名牌产品,有1家企业的商标获得了新疆著名商标称号,扶持龙头企业与打造知名品牌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总结
(一)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乡镇企业经济运行情况
“十二五”期间我县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3550万元,乡镇总产值完成17990万元;营业收入完成19520万元;利润总额完成715万元;上交税金完成415万元;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560人;劳动者报酬2014年达到7100万元,2014年企业发展个数(包括个体户)从3303个发展到3500个。2.农产品加工业
“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5840万元;总产值为43780万元,营业收入43100万元,利润总额达到1000万元,上交税金650万元,劳动者报酬达到2770万元,2014年企业个数发展到310个;年末从业人数为2200人。3.农业产业化
“十二五”期间我县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营组织个数从2012年的35个增加到了50个,同比增长40%;订单带动农户数增加到了98760人,同比增加33%;带动农户新增收入为390元/户,较2012的285元/户同比增加30%。
4.休闲农业“十二五”期间我县休闲农业营业收入为960万元,直接带动当地农户就业人员420人。
(二)、“十二五”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健康稳步增长。乡镇企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与农民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能够健康平稳的发展,更有利于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2.订单农户数明显增加。说明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农民已经逐渐找到了能够保证自己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途径。
3.规模企业是拉动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今年以来,规模企业继续保持增长,对我县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14年我县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家,营业收入为4340万元,占我县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总和的10%。4.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有利的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三、“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全县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有2家,而全地区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就有80家以上;我县农产品加工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加工企业较少。
(二)经营管理水平低。在全县20余家销售收入上1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多数企业生产方式为作坊化、管理家族化、经营摊点化,基本停留在粗加工上;科技含量低、基础薄弱,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较落后,80%处于世界80年代的水平;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不足、缺乏后劲,市场开拓能力较弱;深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严重不足,抗市场风险能力十分脆弱;管理粗放,技术人才缺乏,在职工中,大中专毕业生只占2%左右。
(三)加工率低,产业链短。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仅为2亿元左右,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5%,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全国的比例也在80%左右。全县农产品加工率(粗加工及以上)为40%。由于加工转化程度低,产业链短,综合利用落后,附加价值不高,造成了本县农业综合效益较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四)品牌缺乏,市场占有率低。全县的农产品品牌中,只有2个新疆驰名商标,除xx牌、xx牌红枣等少数品牌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外,多数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导致产品档次不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状态。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重视食品的多样性、功能性、安全性,食品消费将由原料型食品为主向加工型食品为主转变,从粗加工食品为主向精深加工食品为主转变,而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业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企业所占的比重很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五)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农产品生产、加工、检疫监测、销售等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完善,发展不平衡,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低,产加销联结机制不完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瓜果、干果、牛羊肉等还没有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六)原料与加工需求矛盾突出。一是农产品品质不能满足加工需要,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的专用、优质原料。二是原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到影响。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履行合同的信用程度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保障。四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原料产地距离遥远,增加了运输费用。
四、“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发展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现有农产品加工,发展一批适合我县地域标志发展的新型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农产品规模化种殖、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营销,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全面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逐步实现原料生产基地化、标准化,加工产品优质化、产业化,使特色产业成为我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主导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培植龙头、做大产业”的原则。围绕我县红枣业、杏子、马铃薯加工业、果干、棉纺、蔬菜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和鼓励企业做强做大,不断延伸产业链,突出突破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形成大龙头、大基地、大品牌、大产业。
2、坚持“培育市场、发展产业”的原则。立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围绕区域优势特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积极开拓境内和外埠市场,运用市场管理机制和经济运行手段,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3、坚持“打造品牌、做强产业”的原则。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开发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实现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完善农产品质量和检测监督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争创名牌;强化产业生产、加工、管理、研发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做强具有我县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
4、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发展,促进农林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编制好“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规划要坚持正确导向。既要立足当前,也要着眼长远;既要立足农业,又要跳出农业看农业;既要立足国内,也要放眼世界。具体而言,要坚持五大导向:一是坚持战略导向,把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贯穿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围绕“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质量安全、持续发展”的总目标,科学设定各领域发展目标。三是坚持任务导向,抓住各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环节,作出科学合理的任务安排。四是坚持实用导向,谋划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解决一些行业和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五是坚持法治导向,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强化农业法制建设。
十三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产业集中度有较大提高,产业集聚集群有较大突破,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有质的突破,建立健全农产品全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十三五”期间,要初步建立园区化、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式、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利用体系,充分综合利用加工中的副产品,提高附加值。要积极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鼓励外地企业、科研院校和民营企业以入股形式来发展我县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到2020年,在重点培育xxxx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成为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的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产业企业的同时,积极培植产值超规模标准的红枣加工企业2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10家;加快培育规模以上企业5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目标。
五、“十三五”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主要任务:按照上述发展目标,重点突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着力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水平。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环节、重点环节,它的作用极大,可以增加供给、均衡上市,提高质量、稳定价格,保证加工、促进增收。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为契机,要统筹推进综合利用协调发展,研发推广一批综合利用和环保节能技术,实现资源化、高值化循环利用。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不断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多重转化增值。
二是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军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发展成为规模化、集团化、整体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提升领军企业的整体技术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领军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农民有效对接,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
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成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的建设,引导产业园区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延长产业链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发展格局。注重发挥产业元区整体效率,改善软硬件环境,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实现园区内产业的链式构建、企业的规模构建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
四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加强引导和监督,完善标准体系、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指导企业做好环境卫生认证(iso14001)和iso9000、iso22000族系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认证工作,建立健全农产品全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
五是抓好技术研发推广。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研发体系的建设,提升科企对接水平,扩大技术集成和中试基地项目建设规模,争取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加紧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培育一批领军的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水平,主动淘汰小、散、乱等落后产能。
六是抓好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要建立健全对主要农产品加工情况的定期分析、动态报告和及时预警制度,强化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跟踪分析研判,着力打造权威的农产品加工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区域经济合作,继续办好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不断提升会议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七是抓好银企对接合作。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推荐项目,强化政策配套,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协作,争取项目落地和顺利实施。拓宽融资渠道,争取金融资本的支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重大举措:依托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促进农产品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重点发展棉花、果蔬、红枣、杏干、马铃薯产业、畜牧产业等方面的农产品加工业,促使资源优势向经济强势转化,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区位优势。
六、“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议
(一)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工程。以促进产业集群集聚为发展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提高产地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产业发展成本,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扶强龙、引外龙、兴小龙、育新龙”的思路,集中精力财力打造全区一流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喀什疆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发展为主)。
(二)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以解决我县马铃薯、脱水蔬菜、牛羊肉等重要农产品产后处理设施简陋、工艺落后、损失严重、商品价值低、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为重点,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财政补贴政策、农民建设、技术指导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农民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产地贮藏、保险、烘干、分级等初加工设施、推广实用技术,实现提高质量、延长存放期、均衡上市、减损增效、促进增收等一举多得的效果,普惠广大农民。
1、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规范现已成立的129个农业合作社,并在此基础上再成立40个合作社,按照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进一步规范合作社的运作,使之达到标准化经营。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内创建5个规范运作的样板合作社。
2、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合作社约束机制,使之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
3、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计划“十三五”期间内创建10个地区级农业龙头企业,6个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成为延长农业产业链,抵御市场风险,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4、大力修建保鲜、烘干设备。计划“十三五”期间内修建保鲜库50吨容量200座、烘干设备400座。
(三)实施土地建设优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先工程。进一步完善加快农产品加工发展配套政策,建立完善的相关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工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努力为投资者提供透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依法办事的法制环境和文明诚信的人文环境。努力解决农产品加工业用地难的问题,按照“节约、集约、高效”的用地要求,千方百计用活土地政策,优先保证农产品发展用地。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和宣传手段,深入贯彻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本规划主要内容,宣传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宣传农产品加工业领域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五)大力扶持农民经纪人队伍,做好食品安全认证工作,推动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①、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懂市场、会经营、事业心较强的农民经纪人队伍,采取必要措施,使农民经纪人队伍相对稳定。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使之树立为农业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做贡献的思想。政府应通过协调金融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帮助他们解决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建立经纪人队伍信用档案,建立信贷激励机制,根据信用度和业务成绩,为其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②、积极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做好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认证的工作,力争在规划内争取完成5个农副产品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志认证。③、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一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产品原材料的规范化生产,改善落后、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协调农技部门,引进施肥、病虫害防治、产品采摘、筛选、烘干等先进设备,保障产品在原料供给阶段的标准化;二是搞好农民生产、采摘等技术培训。通过现场会、观摩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其质量意识。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要积极和销售商、收购商进行跟踪服务、指导,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及时在农田、果园进行现场指导服务,以保证农产品在生长期实行科学管理,在流通源头阶段的高质量,并减少因气候、水情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
(六)建议:
(1)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要切实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基于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所担负的重要作用,恳请县委、政府能够考虑到办公室的实际状况,给予解决部分办公经费,同时解决人员编制,为办公室的运作提供便利,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
(2)县委、政府能否考虑:为保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够产期稳定生产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规避市场风险,望能够从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特别是扶持一批重点、具有拉动、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这种扶持主要建立在保证农副产品不低于市场价的前提下,以弥补企业因生产、销售环节的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损失。
(3)县委、政府应营造一种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的氛围。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人人关心支持龙头企业的局面,为农业龙头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便利,使职能部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及思想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农业龙头企业办理各种手续提供方便,做到有求必应,热情服务,简化手续,提高效率。xx单位
x年x月x日
第二篇:广元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广元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I —
广元市农业局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 II —
目录
一、“十二五”农业发展主要成就..........................1
(一)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1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2
(三)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3
(四)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4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5
(六)农村改革不断深化..............................................................6
(七)农业科研取得新突破..........................................................6
(八)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7
二、“十三五”我市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8
(一)发展机遇............................................................................9 1.宏观政策支持的机遇..................................................................9 2.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9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10 4.消费转型升级的机遇................................................................10 5.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10
(二)面临挑战..........................................................................11 1.农业转型发展面临诸多制约.....................................................11 2.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消除..........................................................11 3.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11 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11
— III — 5.脱贫攻坚任务艰巨....................................................................12
三、“十三五”农业发展思路与目标.......................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基本原则..........................................................................13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13 2.坚持强化农业基础原则.............................................................13 3.坚持突出特色原则....................................................................13 4.坚持绿色发展原则....................................................................13 5.坚持产业融合原则....................................................................13 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原则.............................................................14
(三)发展目标..........................................................................14 1.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14 2.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15 3.确保脱贫攻坚全面完成.............................................................17
四、“十三五”农业发展主要任务与产业布局...............17
(一)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17 1.优质粮油产业...........................................................................18 2.苍溪红心猕猴桃产业................................................................19 3.富硒富锌茶叶产业....................................................................19 4.高山露地蔬菜产业....................................................................20 5.剑门关土鸡产业.......................................................................20 6.生态肉牛羊产业.......................................................................21 7.优质生猪产业...........................................................................22 — IV — 8.道地特色中药材产业................................................................22 9.生态渔业..................................................................................23
(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延长农业产业链条........23 1.实施领军龙头企业培育计划.....................................................23 2.实施产地销售与“互联网+”电商平台相结合计划........................24 3.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计划..............................................24
(三)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拓展提升农业功能............................25 1.强化示范基地创建....................................................................25 2.强化休闲农业品牌创建.............................................................25
(四)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提升特色农产品影响力..............25 1.实施品牌提升计划....................................................................25 2.加大品牌营销推广....................................................................25 3.做大做强品牌企业....................................................................26 4.完善品牌服务体系....................................................................26 5.加强品牌保护监管....................................................................27
(五)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27 1.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27 2.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28 3.加大机电提灌建设力度.............................................................28 4.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28 5.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9
(六)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29
(七)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30
— V — 1.农技服务推广体系....................................................................30 2.植保植检体系...........................................................................31 3.动物疫病防控体系....................................................................31 4.动物卫生监管体系....................................................................32 5.农业信息体系...........................................................................32 6.农业综合执法体系....................................................................33 7.农机安全监管体系....................................................................34
(八)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强化农业专业人才支撑..........................34 1.建设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34 2.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34 3.加快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建设....................................35 4.创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35 5.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35
(九)加快巩固提升农业科研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5 1.全面完成广元市农科院新院的建设工作....................................35 2.新品种、新技术(模式)研究..................................................36 3.科技成果示范推广....................................................................36
五、“十三五”农业发展环境保护措施.....................37 1.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37 2.着力构建科学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38 3.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38 4.推进废弃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收集处理................................38 5.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39 — VI — 6.实施农药减量控害行动.............................................................39 7.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39 8.推进农村沼气建设....................................................................40 9.大力开展渔业生态环境保护行动..............................................40 10.开展循环农业示范..................................................................40
六、“十三五”农业发展重点项目.........................41
(一)基础设施类项目................................................................41
(二)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建设项目..............................................41
(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41
(四)粮油工程项目...................................................................43
(五)特色农业产业项目............................................................43 1.猕猴桃产业..............................................................................43 2.茶叶产业..................................................................................43 3.蔬菜产业..................................................................................43 4.生猪产业..................................................................................43 5.剑门关土鸡产业.......................................................................44 6.草食牲畜牛羊兔产业................................................................44 7.中药材产业..............................................................................44 8.水产业......................................................................................44 9.其他种养业..............................................................................45
(六)农业生态保护项目............................................................45
(七)农产品质量安全................................................................46
(八)初加工、冷链及物流建设.................................................47
— VII — 1.农业加工项目...........................................................................47 2.冷链、冷冻库、市场及电商等项目...........................................47
(九)休闲观光农业...................................................................48
七、“十三五”农业发展保障措施.........................48
(一)加强机制创新,增强农业发展活力...................................48
(二)加强项目建设,强化农业投入保障...................................49
(三)加强科技创新推广,提升农业发展质量............................50
(四)加强农业法治建设,促进农业有序发展............................50
(五)加强宏观调控管理,推动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1 — VIII — 广元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战全面脱贫的攻坚时期。“十三五”广元农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加快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民持续增收,对实现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四川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农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方针政策,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自然灾害对“三农”带来的挑战,有效抑制了影响农业发展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十二五”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全市呈现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实施农业“3+5”产业发展战略,稳定发展、巩固提升粮油、生猪、劳务三大百亿传统产业;统筹规划、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红心猕猴桃、蔬菜(含食用菌)、茶叶烟叶、土鸡五大百亿产业;做大做强“广元七绝”、剑门关土鸡、广元高山露地蔬菜、广元纯黄茶等特色农产品。全市传统农产品量稳质升,特色农产品量增质升。截止2015年底,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39.94万吨,油料总产达到21.4万吨,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13.2万吨和2.3万吨;猕猴桃种植面积31万亩,— 1 — 产量8.8万吨,总产值12.3亿元;茶园面积40万亩,产量6740吨,总产值20亿元;蔬菜播种面积58.4万亩,产量243.5万吨,总产值29.22亿元;桑园总面积19万亩,产茧746.1吨,蚕茧产值9873万元,蚕桑产业综合总产值1.5亿元;2015年全市出栏生猪 364.28万头,肉牛7.03 万头,肉羊32.44 万只,小家禽1762.3万只,兔 68.04万只,分别比2010年增长6.4%、9.1%、5.5%、25%、16%,存栏生猪 236.3万头,牛28.02 万头、肉羊39.73 万只,小家禽 1742.17万只,毛兔541.91万只,分别比2010年增长2.1%、16%、24.5%、2.7%、6%,肉类总产量达到29.24万吨,畜牧业稳中有进;全市水产品总量达到5.59万吨,名优品种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43%,水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和农(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坚持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产业基地”发展之路,创新“户改场、场入社、社接企、企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初步形成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领军人、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为依托的“1+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截止2015年底,全市县级以上龙头企业297家(国家级2家、省级24家、市级100家、县级171家),全市创建省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9家(国家级6家、省级23家),全市规范建设各类畜禽生态养殖小区累计达到508个,龙头企业带动农户44.73万户,占全市总农户64.45%,户均增收1.9万元;全市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2358家,注册家庭 — 2 — 农场896家,建成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198家。全市创建中国驰名商标6个(苍溪红心猕猴桃、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紫云猕猴桃、米仓山茶、苍溪雪梨)、四川著名商标28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20个。“广元七绝”被评为“四川20个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全市品牌农业发展已迈入崭新阶段。
(三)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持续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口粮田建设、沼气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等工程,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发展休闲农业,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78个,产业基地面积78.8万亩,示范带动建成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00余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63.72万亩;建成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3个;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64.5万台套,其中农田作业机械和运输作业机械达到了16.4万台,比“十一五”末增长6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265万千瓦,比十一五增长了25%,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45%;全市提灌站达1850处,总功率5.5万千瓦,有效控灌面积40万亩;建设机耕便民道7500余公里,其中硬化2000余公里,农业机械作业条件及农用车辆通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成功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3个,培育休闲农庄、休闲农家、休闲农园和休闲农业企业48个,其中3个休闲农庄被省农业厅命名为省级休闲农庄,培育各种星级农家乐100余家;全市沼
— 3 — 气池保有量37.21万口,沼气工程157处,沼气服务网点750个,全市150万农村人口用上了清洁能源。
(四)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农业信息化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截止2015年底236个涉农乡镇单独建立了农技推广服务站,并挂牌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农业执法部门从完善机构,充实人员,理顺职能,健全制度,完善装备入手,按照“五有”标准,扎实推进了农业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动物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网点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监测样品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更强,科学指导动物疫病防控的作用更加突出,动物疫情预警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全市范围内连续多年重大动物疫情及主要人畜共患病疫情“零”发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规范化建设种畜禽场33个,猪人工授精站(点)274个,规范建设猪人工授精站(点)50个,猪人工授精面达 83%,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化应用基本普及到农业行政、业务管理和综合服务各项工作中,实现“农情调度、广元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全国土壤肥料统计、农经信息统计报表管理平台、农机监理、水产渔政管理、行政权力运行平台”等40余个业务系统上线应用,农业信息体系进一步完善。以网络为依托,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短信、12316三农热线为辅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信息化 — 4 — 普及率超过40%,涌现出苍溪华朴现代农业公司物联网应用典型。按照“立足改革确权,突出成果应用”原则和“一图多用,多权同确,成果共享”思路建立的农村土地确权流转智慧监管平台基本完成;按照“三入三化”要求建立的农产品智慧监管平台得到推广。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并涌现出青川海伶山珍、青川王氏蜂蜜、“广元七绝”、逢集网、京东广元馆等一批电商示范典型。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从建立与完善监管与检验监测体系入手,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执法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着力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5年,蔬菜、水果、茶叶和粮油等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生猪(牛羊)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等“瘦肉精”监测合格率100%,水产品“孔雀石绿”等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9%以上。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88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3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65.6万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1万亩,建立国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区11个、面积60万亩。农药、肥料、兽药等监测合格率明显提高,禁用农兽药残留检出占不合格产品比例大幅降低。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没有水产品安全问题发生,抽检合格率99.8%。建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持续向好。我市已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四川省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化
— 5 — 市”、“沼气化市”,并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个数位居全省第一”等成果,充分彰显了广元“丰泽三农,食安天下”的农业理念。
(六)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所辖7个县区、239个乡镇、2440个村、16879个组、689647户农户、7180998块地块的土地确权,登记面积462万亩。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林权、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含农民宅基地)、农村房屋产权(含农民房屋)、农村小型水利等基础设施产权和农村集体财产权“七权同确”,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基本形成。有序流转农村土(林)地面积达120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现快速发展势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业专项资金打捆下达、全省农村资金互助社改革、农村房屋所有权和集体财产权、政策性农业保险等试点工作分类有序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七)农业科研取得新突破。完成市农科所“所改院”工作。大力推进市农科所新院(所)建设,全面完成新址土地补偿、拆迁、报批等工作,新所建设已初见雏形。大力开展玉米、小麦、马铃薯育种工作,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取得实效,审定玉米品种1 — 6 — 个(巨龙998),累计选育玉米新材料14620份,测配玉米新组合22305个,提供玉米参试品种40个。选育马铃薯品系05-1-17和GY2008-5进入省新品种预试。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1300万粒。研发推广脱毒马铃薯雾培技术,研究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猕猴桃-玉米-海椒”栽培模式、农区种草养畜技术、高效草地农业系统技术、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优质肉鸡生产技术等新技术新模式20项。“十二五”期间获市政府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水产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空前,大鲵仿生态繁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冷水鱼养殖技术日趋成熟。
(八)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十二五”期间,我市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生态立市理念,充分认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为强力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农业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农业行政权力,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从法律和制定的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层面,严格管理和严厉打击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的行为,为强力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制度保障。三是大力开展农田节水、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沼气池建设、有机肥推广使用、化学肥料管理和农药管理等工作,尤其是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集成配套和示范推广。四是大力开展畜禽粪污治理、畜禽
— 7 — 无害化处理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渔业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强力推动白龙湖的网箱拆除工作,确保白龙湖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五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生态保护建设宣传,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通过开展以上工作,我市先后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四川省首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四川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成功创建为四川省沼气化市。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农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五年。全市农业系统始终坚持科学谋划、始终坚持抓主抓重、始终坚持项目建设、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坚持科技支撑、始终坚持建好队伍,农业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农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低,可控性不强;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缓慢;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仍需加强;影响农业增产增收的自然灾害及农产品市场价格、农资价格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更加迫切。
二、“十三五”我市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 — 8 — 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主要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资源利用率、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
(一)发展机遇
1.宏观政策支持的机遇。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连续十三年出台涉农一号文件,连续两年出台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业现代化投资重点转向中西部地区。省委“两个重中之重”要求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和四川省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实施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加快发展川东北经济区等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叠加释放,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2.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当前,我市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双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农业已由自然经济再生产,扩展到适度规模化再生产,已由单纯的种养业生产发展到特色产业全产业
— 9 — 链价值开发,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我市地处秦岭南麓、川陕甘三省结合部,位于成都、重庆、西安、兰州四大省会城市中心地带,也是国家成渝经济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连接纽带,农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唯一将广元农业定位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这对于我市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拓展农产品销售空间、寻求互利共赢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4.消费转型升级的机遇。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高附加值农产品需求旺盛,对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社会消费正加速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对食品的需求已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为优质农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将会极大提高,加之我市生态环境优美,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为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5.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广元是全省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市之一,在土地确权颁证、放活土地经营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扶贫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国家和省诸多深化农村改革试点的“试验田”,必将为农村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社会资本向农业投入的趋势增强,也必将为农业发展带来更 — 10 — 多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
(二)面临挑战
1.农业转型发展面临诸多制约。与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我市连续多年增产增收之后,长期支撑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在消减、制约因素在增多。高成本、高风险和资源要素趋紧、劳动力趋紧的“双高双紧”特征日益显现,农业农村工作不但要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还要承受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两道“紧箍咒”制约。
2.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就三农论三农”的思维定势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道路漫长。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后管理”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难以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比达2.85:1,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2.77:1 和川东北经济区部分市州(如达州2.34:1),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重道远。
3.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5.12”地质灾害重建后,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虽得到较大改善,但因面广底薄、投入有限,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加之地震次生灾害频发,农业设施损毁较大,特别是北部山区、移民安置区、连片贫困地区乡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仍然较差,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种“望天田”的历史仍在延续,基层群众行路难、买难卖难、用电难、饮水难及“最后一公里”等问题还未彻底解决。
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我市农业的弱质产业局面仍未
— 11 — 根本改变,大部分产业仍处于产业化经营初级阶段,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链条短,有品牌无规模、市场竞争力较弱。农业专合组织规范化程度不高,家庭农场与职业农民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仍然滞后,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任重道远。现代农业园区产业支撑、科技支撑力度不强,示范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5.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我市7个县区均属于国家秦巴山区特殊困难片区,目前尚有739个贫困村、22.9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9万农村低保对象和2.4万农村贫困残疾人需要帮扶。农村贫困“面大、人多、程度深”特点突出,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和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突出,集中连片和“插花”贫困问题并存。
三、“十三五”农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按照“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聚焦先进生产要素为手段,以调结构、强科技、育主体、活业 — 12 — 态、创品牌、增效益为重点,构建具有鲜明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逐渐把优势调强、产业调大、链条调长、质量调优、效益调高,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确保优势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坚持农民主体地位,通过政策扶持、项目资金引导、信息与技术服务等措施,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坚持强化农业基础原则。毫不放松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3.坚持突出特色原则。依托广元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坚持走资源节约集约、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农业发展之路,打好绿色、安全、生态牌,持续发展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做强“广元七绝”和剑门关土鸡、广元高山露地蔬菜、广元纯黄茶、白龙湖亭子湖有机鱼等主打品牌,积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4.坚持绿色发展原则。立足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推进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循环化、绿色防控常态化和基地认证绿色化。
5.坚持产业融合原则。积极发展现代种植业、健康养殖业、— 13 — 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生态维育保护功能。
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原则。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职业农民培育,着力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三)发展目标
1.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全域发展优质粮油、剑门关土鸡和道地中药材产业;在苍溪、昭化重点发展红心猕猴桃;在旺苍、青川重点发展富锌富硒茶叶;在利州、朝天、昭化重点发展蔬菜产业;在苍溪、剑阁重点发展规模化肉牛养殖,旺苍、青川、昭化、利州和朝天重点发展规模化肉羊养殖;在亭子湖、白龙湖、升钟湖和柏林湖重点发展有机鱼养殖。二是优化产业结构。粮油:调减普通型,扩大优质和专用型,重点发展优质水稻、双低油菜、饲用玉米、花生和小杂粮。猕猴桃产业:重点发展红心猕猴桃,兼顾发展优质黄心系和加工型猕猴桃。茶叶产业:重点发展绿茶,突破性发展黄茶产业。畜牧产业:稳定生猪产业,优先发展剑门关土鸡,突破性发展肉牛羊。中药材产业:优先发展适应本地优质道地中药材品种,扩大 GAP标准化种植。蔬菜产业:重点发展高山露地绿色蔬菜、生食蔬菜及加工外销出口型蔬菜。水产业:重点建设北部山区冷水鱼产业带和“四湖”(白龙、亭子、升钟、柏林湖)有机鱼养殖。三是加快特色农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产、— 14 — 贮、加、销标准体系,制订、修订和完善一批区域性地方标准,加大标准的培训和示范力度,力争“三园”标准应用率达100%。到2020年,实现特色农业资源大市向特色农业强市跨越。把广元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红心猕猴桃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黄茶生产基地。建成中国西部最大淡水有机鱼产业基地、“川茶”品牌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全国知名绿色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全省特色农业强市和国家畜牧业强市。
2.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一是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健全产业规划,优化区域布局。进一步完善市县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启动全市优势特色产业专项规划的专业化编制,并就优势主导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布局、产业链条形成专业化规划。积极指导县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与环境相匹配的特色优势产业,切实推进产业发展实现区域布局、流域布局和全域布局。推进融合发展,提升农业质效。坚定不移地发展“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在壮大总量、做优质量上下功夫。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和市场销售,全力支持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农业发展功能,落实建设生态康养旅游名市战略部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动农业与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强力推进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业专业村、休闲农庄建
— 15 — 设。二是加速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不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加强种养设施、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大畜禽标准化圈舍建设和现代畜牧新装备的推广运用,强化高标准农田、农机化生产道路、农村提灌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畜禽养殖示范场和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片或示范带。着力构建良繁体系。依托全市现存畜禽和种质资源,加大生猪、肉牛羊等畜禽品种的改良和引进,抓紧水产苗种繁育。加强优质粮油、蔬菜、水果等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和应用推广。力争扶持培育一批畜禽养殖、生态渔业和特色种植业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生产技术装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集约化育苗、喷灌滴灌等现代农业设施推广应用。大力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大力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和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园区,建设大田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畜禽屠宰、农产品初加工等不同类型的适度规模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促进构建农产品电商服务体系。三是加速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切实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认真排查制约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科技瓶颈,确定科技攻关重大课题,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柔性引进一批国内行业首席专家,统筹一批本地产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健全完善猕猴桃、土鸡、中药材三个产业科研院(所)。组建科技攻关团队,力争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充分发挥本地农业科技人 — 16 — 员在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支持各类科研技术人员与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合作。积极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经济,创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提升农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服务组织。积极发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社会化服务、养殖业粪污专业化处理等生产服务。支持开展粮食烘干、水产品加工和仓储保鲜等农产品产后处理服务,新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50个,不断提高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确保脱贫攻坚全面完成。一是坚持五化同步,提升产业扶贫实效。深入落实对象精准化、产业特色化、载体园区化、经营组织化、技能专业化要求,紧紧围绕六大特色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和培育适销对路的扶贫增收产业,着力推进贫困村特色产业示范园建设。二是坚持科技帮扶,筑牢产业发展支撑。深入实施“千人千村”行动,坚持一村一名农技员驻村帮扶,巩固优化市、县、乡专家服务团(队)建设,确保驻村农技员到位率和专家服务团(队)服务面达到100%。着力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育和示范园建设,重点抓好扶贫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技术明白人培养。
四、“十三五”农业发展主要任务与产业布局
(一)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 17 —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广元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主要以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塑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为总体发展方向,以大力培育优质粮油、红心猕猴桃、富锌富硒茶叶、高山露地蔬菜、剑门关土鸡、肉牛羊、优质生猪、道地中药材、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把我市建成具有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优势和食品安全生产典范声誉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
1.优质粮油产业。到2020年,全市建成优质粮油生产基地200万亩,其中:优质水稻生产基地7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基地50万亩,饲用玉米生产基地60万亩,优质花生生产基地20万亩,实现总产量70万吨,产值30亿元,建成全省优质水稻和优质油料生产示范基地。根据产业发展基础,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发展以剑阁县、苍溪县、旺苍县、昭化区为主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以剑阁县、苍溪县、昭化区为主的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以剑阁县、苍溪县、朝天区为主的饲用玉米生产基地;以剑阁县、苍溪县为主的优质花生生产基地。以国颁二级以上稻米水稻品种为主,发展川优6203、宜香优2115、旌优127等品种;以高产优质双低油菜品种为主,发展龙庭100、国豪油8号、川油36等品种;以优质高产和饲用玉米品种为主,发展雅玉4号等品种;以优质高产高油品种为主,发展天府26等品种;以 — 18 — 优质高产大豆为主,发展南夏豆
25、中豆41等品种。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培育发展的种粮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我市“女皇贡米”、“东宝大米”、“碗中宝”、“香浓米业”等知名企业加强产销衔接,做大做强优质水稻精深加工,实现优质水稻品种变优质稻谷、优质稻谷变优质商品大米。
2.苍溪红心猕猴桃产业。到2020年,全市建成红心猕猴桃基地50万亩,实现产量25万吨,综合产值100亿元。重点建设苍溪县东溪镇、石马镇、永宁镇等32个和昭化区元坝镇、柳桥乡、紫云乡等15个猕猴桃优势区域。重点突破红肉品种的提纯选优和猕猴桃溃疡病的综合防治,选择发展金红50号、红什2号等红心系优良品种,加快推进国家级脱毒苗良繁中心建设,突破性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逐步推进果园水肥一体化及果园机械的推广应用。积极宣传推介苍溪红心猕猴桃品牌,打造百亿价值苍溪红心猕猴桃公共区域品牌。培育壮大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把苍溪红心猕猴桃打造成享誉国内的产品。
3.富硒富锌茶叶产业。到2020年,全市建成茶叶基地50万亩,实现产量1.5万吨,综合产值100亿元。重点建设旺苍县五权镇、高阳镇、木门镇等25个和青川县乔庄镇、孔溪乡、桥楼乡等25个茶叶优势区域。稳定提升绿茶产业,突破发展黄茶产业,着力推进机制、科技和管理创新,大力推进产业培育、品牌打造、市场拓展、文化促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走好生态、— 19 — 有机、精品、高端的茶产业发展之路,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互动相融,强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重点突破黄茶产业基地、广元纯黄茶品牌打造提升、有机茶基地建设。
4.高山露地蔬菜产业。到2020年,全市建成蔬菜基地70万亩,实现产量300万吨,综合产值100亿元。重点抓好利州区、朝天区、昭化区20万亩外销时令蔬菜基地建设和朝天区曾家片区30万亩高寒山区夏秋蔬菜基地以及苍溪、剑阁、昭化20万亩外销出口加工原料蔬菜基地。一是进一步加大高山露地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做大“广元高山露地蔬菜”品牌。二是进一步加快新基地的建设,巩固提升老基地功能。三是进一步加强城市调节蔬菜基地建设,力争城市调节蔬菜基地实现上档升级。四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与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增进合作,依托四川省高山蔬菜(曾家山)生产试验站,着力开展蔬菜“四新”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五是进一步推进蔬菜品种结构调整,重点对曾家山蔬菜种植的品种结构进行逐步调整,着力大宗蔬菜与精细蔬菜协调发展。把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高山露地蔬菜基地和生食蔬菜基地。
5.剑门关土鸡产业。“剑门关土鸡”誉满天下,全市要立足自身地域特点和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剑门关土鸡,以规范完善和招商引资建设标准化种鸡场为重点,着力加强全市土鸡良繁体系建设。到2020年出栏剑门关土鸡8000万只,生产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加工产值达到55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达300元 — 20 — 以上。全市建成广元灰鸡原种场1个(存栏种鸡1万套以上),建成父母代种鸡场9个(其中:存栏5万套种鸡的父母代场4个,存栏4万套种鸡的父母代场1个,存栏3万套种鸡的父母代场4个)。全市年可提供商品鸡苗4370万只以上,占全市商品鸡苗供应量的50%以上。大力培育土鸡适度规模骨干养殖农户,努力推进土鸡养殖小区建设,加快土鸡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到2020年全市出栏土鸡1000只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场(户)达3.2万个(户),建成土鸡养殖小区500个。重点推进和完善广元“三企共建”土鸡专合组织发展模式,加快提速产业化发展水平,着力提升产业化经营质量。全市建立规范化运作的土鸡专业合作社100个,适度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5%以上,产业化经营面突破60%。
6.生态肉牛羊产业。大力开拓种草养畜机制,加快推进肉牛肉羊产业发展。2020年全市出栏肉牛20万头、肉羊100万只。实现肉牛羊总产值100亿元,占畜牧总产值的33.3%,其中生产产值50亿元,加工产值50亿元。发展年出栏肉牛15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户1万户,出栏肉羊50只以上适度规模养殖户1.5万户,培育年出栏肉牛500头以上,肉羊1000只以上的养殖小区50个,肉牛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大力推广肉牛冷配改良技术,加快推进和完善牛冷配站建设,深入推进牛羊品种改良工作。到2020年,全市建成牛冷配站50个,母牛繁育场12个,羊一级扩繁场5个,二级扩繁场15个。
— 21 — 7.优质生猪产业。大力培育生猪适度规模骨干养殖农户,努力推进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和现代畜牧园区建设,着力实现生猪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2020年全市出栏生猪达到400万头、年均递增0.7%,生猪产业为农户人均年增收达200元以上,2020年全市出栏生猪100头以上规模户达2.7万户,建成生猪生态养殖小区290个,规模养殖比重66%,2016-2020年年均增长4%。全市建成规范化的良种猪一级扩繁场(纯繁场)3个,二级扩繁场(杂交制种场)17个,存栏优质能繁母猪35万头。培育生猪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全力打造生猪名牌产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着力培育壮大生猪产业;同时积极发展生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完善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生猪组织化程度。到2020年,全市培育5家以上生猪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猪业合作社110个。
8.道地特色中药材产业。到2020年,全市建成道地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108万亩,宏观产量15万吨,产业综合产值105亿元,建成四川省中药材重要生产基地,打响“秦巴药乡”品牌。分重点区域建设道地特色药材GAP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集成创新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技术,高标准建园技术,道地药材GAP生产技术。搞好野生资源的调查和野生品种的驯化研究,抓好优良品种引进和适应性鉴定研究,依据本地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逐步确定适应我市栽培的主推品种和搭配品种。研究探索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智慧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果药、菜药、粮药 — 22 — 等套种模式,提升药园综合效益。抓好康养小镇建设,丰富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内容,解决当地农户就业和增收;建设秦巴山区道地优势中药材品种仓库储流中心,逐步建设成为面向国内外客商的区域性中药材集散中心。
9.生态渔业。坚持以水产产业化发展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到2020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3.5万公顷,实现水产品产量6万吨,渔业总产值20亿元,农民人均渔业收入870元。
(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扶强扶优龙头企业,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形成大生产、大加工、大流通的产业链格局。
1.实施领军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坚持把发展领军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外抓招商引资,内强培育壮大,着力实施“三个一批工程”,即招大招强“引”一批,千方百计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主动对接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吸引境内外各类资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企业群体;兼并重组“改”一批,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改造提升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把握机遇“建”一批,敏锐把握国家、省级政策扶持导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论证争取实施一批大项目,建设培育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航母,推动农产品加工向
— 23 — 集约经营转变。
2.实施产地销售与“互联网+”电商平台相结合计划。大力实施农产品交易市场与“互联网+”体系构建相结合工程。依托“广元七绝”电子商城、逢集网、京东广元馆、“广供天下”农产品交易平台、青川海伶山珍、青川王氏蜂业、麦味网等电商平台,大力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主体,提倡一村一品一网店模式,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有序、健康发展,使我市特色农产品远销国内外。到2020年,各县区力争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年均销售达5亿元以上;同时建成功能齐备、设施达标、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布局合理、服务完善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形成剑阁活畜交易市场、南河蔬菜瓜果批发市场等7大区域性农产品中心市场。积极发展“产销对接”、“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等经营机制,鼓励农产品经销企业,开展冷藏、冷运、冷销等“冷链”设施建设,实现农产品均衡上市。加快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流通集团参与区域内的农产品流通与销售,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到2020年,全市各县(区)都有1处以上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
3.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计划。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大宗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提高新型农业主体的农户覆盖面、土地覆盖面和产业覆盖面。建立健全农民与合作社、合作社与农业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的话语权,降低农民的农产品交易成本。
(三)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拓展提升农业功能
1.强化示范基地创建。继续开展由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休闲农业景区、现代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的创建工作,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2.强化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培育提升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中国美丽田园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国家级品牌,建设7个国家农业公园、20个省级农业公园、100个休闲农业专业村和1000个休闲农庄,实现一二三产业总产值530亿元。
(四)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提升特色农产品影响力。1.实施品牌提升计划。把创立优势品牌作为提高全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举措来抓,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培育品牌,扩张品牌,提升品牌,保护品牌,面向“三北”市场,大力实施品牌北进战略,继续打造“广元七绝”、剑门关土鸡、广元高山露地蔬菜、广元纯黄茶、两湖有机鱼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一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知名品牌,扩大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2.加大品牌营销推广。整合运用各种宣传媒介,“互联网+”和推介营销活动,形成立体无缝式宣传营销攻势。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电台、广告等传统媒体的作用,扩大品牌外宣营销的影响
— 25 — 力;充分利用各种推介会、展销会、博览会等宣传营销平台,提升品牌美誉度,充分发挥“互联网+”电商平台作用,拓宽品牌的外宣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在我市重要的农产品上市或重要地方农事节庆活动时间节点,通过邀请知名品牌专家调研、开展专家讲座、专家现场咨询和组织记者团采访等形式,集中宣传广元农产品品牌。组织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参加农交会及各类农博会进行产品展示和品鉴推介活动。在央视七套等主要农业宣传媒体上进行综合广告宣传。
3.做大做强品牌企业。鼓励农产品品牌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加工能力,为品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支持开展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形成一批推动农业产业拓展和农产品价值提升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进一步发挥政府招商引资和发挥服务职能,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创建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环境、创新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为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优势明显的广元农特产品品牌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4.完善品牌服务体系。组建农产品品牌服务队伍,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切实履行起服务职责。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扶持培育农产品品牌。一是培育农产品品牌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向特色、名牌农产品及优势农业产业转移,使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生产相对集中、产量较大的农产品品牌 — 26 — 成长起来。二是确定培育梯队。要详细调研和梳理,选择消费者认可、市场信誉好、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农副产品,作为梯级培育对象。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政策帮扶措施,支持具有地理标志商标的农产品得到进一步发展。
5.加强品牌保护监管。加强农产品品牌使用的规范管理,努力探索有效保护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应加强行政指导,全程指导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引导成员间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要建立农产品品牌侵权案件的快速发现机制、信息交流机制、部门之间协作机制,为农产品品牌提供有力保护。
(五)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积极争取实施各类重大农业项目,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农业基地、农机装备、减灾防灾体系、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1.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方针,守住基本农田红线。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率。在全市新建40万亩高标准农田,重点开展坡改梯、田型调整、农田排灌设施和田间道路建设,配套地力培肥建设,实现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灌溉保证率达75%以上,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率达75%以上,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每亩平均提高50公斤
— 27 — 以上。重点以苍溪县所有乡镇,剑阁县、昭化区大部分乡镇,利州区、旺苍县部分乡镇为主。规划承担粮食产能任务108万吨,占全市产能任务的67%。
2.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继续抓住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机遇,持续增加农机总动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装备保障。加大重要农时季节机械化作业力度,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和果蔬特色产业生产环节机械化。力争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建立农机农艺融合万亩示范区3个,推广新增粮油生产机械化播种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械等5000台套。培育农机合作社25个,开展农机操作和维修人员培训1万人次。建设田间机耕道3000公里。
3.加大机电提灌建设力度。加快老旧提灌站更新改造,恢复改善灌面。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园区建设,新建一批技术先进、运行经济、操控简便的骨干提灌工程,拓展保障区域,扩大有效灌面。大力发展机电节水灌溉工程,有序推进机电抗旱服务队建设,努力提高提灌站机具的完好率和运行率,力争到2020年全市适宜提灌的区域基本实现提灌机电化,确保我市粮油生产用水需求。全市新建提灌站100座/3500千瓦,技术改造300座/10500千瓦,组建抗旱服务队20个,机电节水灌溉面积5000亩。
4.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性灾害 — 28 — 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的预警、应急指挥、预防控制等应急反应机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农业抵御灾害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损失。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推行动植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新机制和新措施,加大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疫情。
5.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坚持现代农业园区、村特色产业示范园、户办产业小庭园联建、联产、联利,形成产业大基地,建成100个现代农业园区100万亩,村特色产业示范园2000个20万亩,户办产业小庭园30万个30万亩。坚持“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建现代农业园区,“村集体经济组织+专合社+农户”建村特色产业示范园,农户自主建户办产业小庭园。统筹“三园”联动发展,推进产业、科技、品牌、项目等要素向“三园”集聚。坚持“一园一业”、“多园一业”发展模式和“三园”建设标准,实现特色产业点状发展、带状形成,块状覆盖,逐步构建起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项目、户有增收门路的产业发展大格局。
(六)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 按照“消除隐患保安全、控制源头上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完善制度建机制”的要求,坚持产、管并重,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参照国际标准和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标准,建立健全我市农产品产加储销全过程地方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深入推进标准化示范创建,大力发展
— 29 — “三品一标”认证。深入开展执法监管,严格投入品监管,深化监测检验,不断提升监管效能,推进病死畜禽水产品无害化处理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创建。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通过5年努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执法监管能力显著增强,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 98%以上,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成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和7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
(七)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1.农技服务推广体系。不断强化公益性职能,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着力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条件建设。畜牧、水产整合到农业后,基层站所的职能调整要迅速到位。建设“五有”县、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中心(站),即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有规范的运行机制、有精干的人员队伍、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必要的工作条件。建立反应灵敏、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真正发挥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导作用。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支撑。“十三五”期间, 通过现场培训、集中调训、远程教育、学历教育等多种途径,全市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3000人次;建立现代农业核心科技示范基地50万亩,筛选、推广主 — 30 — 导品种200个,组装集成主推技术100项,培育科技示范户5万户。积极发挥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实验基地的示范作用。到“十三五”末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60%,每年增长1%。
2.植保植检体系。按照现代植保理念要求,完善重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项目,建立常规防治和应急防控机制。积极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示范,扶持植保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防控效果。加强植物检疫队伍建设,完善设施设备,提高行政执法综合能力。在全市增设重大病虫测报站2-3个,群众测报点3-5个,确保重大病虫害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下。重点县区搞好应急防控队伍建设,配备高效植保器械,使之具备快速处置局部突发病虫灾害和检疫性疫情能力。每年开展重大病虫防控示范区建设10万亩,其中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面积3万亩。
3.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十三五”期间,对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进行巩固、完善和提高,形成对重大动物疫病全方位的防控能力。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强化专业技术人员引进,进一步健全完善与工作任务相匹配的兽医实验室和相应的设施设备;建立规范、科学的工作程序和创新、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监测、净化、疫情预警预报和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全面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全面摸清全市辖区内动物多发病、常见病,降低动物发病率和死亡率。
— 31 — 4.动物卫生监管体系。围绕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两个确保”目标,着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两大提升”,保障养殖业生产、动物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三大安全”,深化落实检疫、检验、监督、执法“四项措施”,突出抓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养殖场、诊疗、无害化处理、畜禽收购贩运、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八大监管”。完善动物检验、检疫设施设备,配置与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相适应的执法装备,强化执法队伍高层次人才补充和执法队伍管理,推进动物标识和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动物卫生监督案件标准化、信息化进程。规范化建立区域化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和中队110个,标准化建成动物产地检疫申报点250个,屠宰检疫申报点91个,省际间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指定通道检疫申报点2个,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集中无害化处理场(厂)1-2个,规范化建立区域化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8个,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申报点8个。
5.农业信息体系。我市“十三五”农业信息化坚持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坚持“政府引导、需求拉动;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符合实际、整合应用;信息共享、公共服务”的原则,以实现农业领域里全面智慧、智能、自动、自主的智慧农业为发展目标(参见单独编制的“广元市智慧农业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政务、农产品销售和农业综合服务等领域里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进农业信息化与农业行政、监管、生产、销售、— 32 — 服务以及与农民生活的深度融合。实施农业生产信息化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效益。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信息化水平。在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3S、无人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应用方面取得进展。推进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化,提升市场信息服务和预警能力,防范市场风险;推动信息发布机制创新,提升市场价格监测预警、价格调控及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等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农产品供求、行情、生产等方面决策科学化、智能化。推进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信息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建立广元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包括网格化移动监管系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资条码销售管理系统、标准化生产信息系统等四大系统。推进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信息化,提升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推进农业管理信息化,显著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推进农产品营销网络化,探索适合广元实际的农业电子商务模式。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政策,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参见市商务局“广元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6.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按照统一、规范、高效的原则,在全市建立起职能集中、管理规范、层级协调、设施齐全、装备完善、运行有效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形成一支素质过硬、廉洁公正、作风优良、反应快速的“五有”(有健全的机构、有精干的队伍、完善的执法手段、有严格的监督制度、有高效的管理目标)
— 33 — 专职农业执法队伍。通过执法体系建设,使农业执法能力明显提升,农资市场秩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观,农民和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保障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7.农机安全监管体系。继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管理方针,强化平安农机建设,规范、完善的农业机械即办发证程序,不断提高行政效率;通过改扩培训考试场地、业务用房和安全监理装备、设施等,建立安全监理长效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力争使新增农业机械注册登记95%以上;年检率85%以上;参保率达85%。
(八)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强化农业专业人才支撑 1.建设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以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一主多元”公益性培训资源以及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为依托,巩固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主体地位。
2.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完善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认定标准及办法,保证实训基地具有较大的生产经营规模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从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经营服务等企业、基地或合作经济组织中遴选认定一批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渔场、农业企业、高产创建示范片等为重点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
— 34 — 3.加快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建设。在农业系统内及本市涉农科研院所,精心遴选熟悉“三农”、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进入师资库,把本地产业带头人、合作社领头人、家庭农场主、水产养殖大户、农业企业家、基层农技站技术骨干等优秀人才吸收到师资库,聘请省、市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专家加入师资库。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的业务素质,每年全员开展一次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
4.创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基本情况调查,乡镇、县区、市分级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数据库,实现培训对象的动态精确管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遵循农民教育规律,实行分类教育培训。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把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办到基层去,尤其是要办到乡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渔场(水产企业)和农业园区去。大力推行菜单式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对参加教育培训合格、达到认定条件标准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对获得资格的职业农民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不断稳定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和学历教育。
(九)加快巩固提升农业科研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全面完成市农科院新院的建设工作。将新院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计划投资5000万元。完成新所河堤、道路、电路、— 35 — 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配套基础建设。完成蔬菜、茶叶、水果、玉米、马铃薯、小麦育种实验室、组培楼、材料室、业务用房等功能集一体的育种中心1800㎡基本建设。完成农业科普展览室、学术交流厅、专家休息室、农业科技人员食堂等功能集一体成果转化中心1800㎡基本建设以及2000㎡智能温室、2000㎡网室建设。把新院建成集科研、生态、科普、观光为一体的科技型、外向型、生态型的高标准省级农业科研园区和广元市农业科技孵化中心。
2.新品种、新技术(模式)研究。围绕玉米、马铃薯、茶叶、猕猴桃、蔬菜等作物在三县两区开展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一是引进国内外育种基础材料10份,配制组合1.5万个,筛选出有发展潜力、有质量的育种新组合100个;二是新组合进入联试30个、预试18个、区试8个;三是审定新品种3个,比“十二五”增加1个;四是围绕粮食安全和特色产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研发应用资源节约型、省工节本型、质量安全型、生态高效型、适应农业机械化和加工生产性、标准化园艺等技术、模式12项。五是引进推广水产新品种,利用朝天青川旺苍等地冷水资源,大力发展鲑鳟鱼、鲟鱼、裂腹鱼、多鳞白甲鱼及中华鳖生态养殖,在大鲵深加工方面进一步拓展,推广稻鱼综合种养、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微孔增氧技术。
3.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以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旺苍县青龙山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 36 — 加快广元黄茶基地建设步伐;围绕提升“7+3”品牌建基地,以猕猴桃、高山露地蔬菜为重点建设高科技示范基地2-3个;大力打造白龙湖亭子湖有机鱼品牌,抓好汉王山娃娃鱼、青竹江娃娃鱼地标产品的开发,发展生态渔业。围绕新农村建设建基地,按照广元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科研成果示范基地2个,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围绕南繁建基地,重点加强云南西双版纳南繁、利州区万源、旺苍白水、朝天曾家等基地建设、巩固、提升;围绕扶贫开发建基地,以北部山区、边远山区为重点,推进科技扶贫,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模式27个。
五、“十三五”农业发展环境保护措施
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农业循环经济规划》,以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等循环综合利用为重点,引导农业生产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发展模式,逐步构建循环农业发展链条,加快创建市级循环农业示范区。
1.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据估算,2016年,全市畜禽粪污产生量约700万吨,而综合利用率不到60%,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2017年全面启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70%以上。到2020年,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5%以上。
— 37 — 2.着力构建科学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2017年全面启动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2018年全面建成全市第一个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中心和部分收储站,2019年全面建成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构建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实现病死畜禽处理及时、过程环保、资源化利用。
3.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从2016年起,按照每年提高5—10个百分点,逐步构建以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为主,拓展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等形式为补充的多途径利用格局,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达到172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0%。其中:农作物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量达到100万吨、饲料化利用量达到30万吨、基料化利用量达到12万吨、燃料化利用量达到20万吨、原料化利用量达到10万吨。
4.推进废弃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收集处理。坚持生态立市理念,始终把废弃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作为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市场运作”原则和“村回收、乡(镇)转运、县(区)处理”模式,构建集销售、使用、回收、加工为一体,可持续的废弃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循环利用体系,切实解决废弃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露天焚烧、随意弃置和残留土壤等问题,促进废弃农膜及废弃 — 38 — 农药包装物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变弃为用,有效治理农业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力争2016年底基本建成完备的废弃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循环利用体系,2018年全市废弃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捡拾回收率达到80%以上,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环境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零污染目标,并逐年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
5.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一批水肥一体化、氮肥深施等高效施肥技术。示范推广缓释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推广秸秆还田、沼渣沼液还田、绿肥种植等技术,扶持有机肥产业发展,减少化肥施用量。到2020年,特色农产品产业有机肥使用比重达30%。
6.实施农药减量控害行动。积极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生物防治和生物农药应用试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现代高效施药器械,开展病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扶持培育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防治科学化水平和农药有效利用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7.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摸清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按照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三个类别,有序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在重点区域开展耕
— 39 — 地污染治理修复试点示范,探索不同类型区域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模式。
8.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在四县三区以沼气建设为重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农户家居清洁文明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村环境优良化。奋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新跨越。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将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以“一池三改”(建沼气池,配套改厨房、改厕所、改圈舍)为核心,充分发挥沼气池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的作用。
9.大力开展渔业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科学划定全市重要渔业水体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积极开展科学养殖和生态养殖,组织开展渔业水域新建、改建、扩建和已建排污口项目监督检查,开展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重要渔业水体基本情况的调查监测,严格按照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要求,开展渔业船滤油设备、油污水仓和垃圾储集器等检查,对造成水污染事故的,依法开展调查和处罚。
10.开展循环农业示范。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先进适用新技术(如沼气发电、高温好氧发酵、微生物发酵床等)的推广工作,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畜-沼-粮(菜、果、草、料)”生态能源循环农业模 — 40 — 式。以北部山区为重点区域,每年示范推广2万亩以上,五年累计推广10万亩以上,使循环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到2020年,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70%以上,建成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六、“十三五”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共九大类,314个项目,总投资为189.08亿元。
(一)基础设施类项目
项目总投资15.7965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6万亩,实施田型调整1万亩;新建和硬化农机化生产道路1730公里;新改建提灌站478处;培育水稻、蔬菜等有机农业产品规模达到1万亩;改造下湿田、低产田1万亩;建设渔港码头3个、码头堆场4000m2,码头护岸180m,综合管理区场平5982.98m2及水电、消防等附属配套设施。
(二)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建设项目
项目总投资30.27亿元。新建现代农业园区22个,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32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8个,园区景区化建设,园区改造提升13个,园区农产品速测检验室建设29个,园区全域视频监控。
(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项目总投资7.656亿元。秦巴山区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秦巴山区猕猴桃优质基因挖掘与利用项目、高山露地蔬
— 41 — 菜扶贫项目、特色作物科技园建设项目、菜果茶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项目、国家马铃薯综合试验站建设项目、院士工作站示范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水产科研基地建设项目、川北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剑门关土鸡”科技支撑项目、建农业科技示范园1400亩、广元市农科院搬迁建设;畜牧良繁体系建设12套,引进家禽、畜牧、兽医防疫专家,建畜牧科技创新基地11个,建设种鸡、种兔、种羊场个1个、良种牛扩繁场6个,建生猪人工授精站5个、牛冷配点20个;在优质粮油产业基地建立农业生产服务体系,购置相关设施设备1000套;建红心猕猴桃、蔬菜、中药材等良繁基地5万亩以上;建设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分中心、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新培育300个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检测体系;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4套;建农产品检测机构能力提升4套;完成250万头份动物来源可追溯体系建设;建设适宜我市的各种特色基地45000亩,并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60个,培养科技示范户30000名;农技推广队伍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6500人,发放资料15000份,专项人才引进,专家队伍培养,推广能力提升;改扩建63个乡镇农业服务站;在四县三区分别选择50个村,在人口相对集中的集聚点建设益农信息社,配备必要设备和软件,提供金融、保险、各种便民缴费代理、农村电商代购代销、农业信息咨询、村务公开等方面综合服务。
— 42 —
第三篇: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夯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促进全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和国家推进农业发展的总体部署,编制《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一、“十三五”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强,农业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全省粮食产量时隔18年后再创历史新高,粮食产量达到2700万吨,实现“十二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菜篮子”产品生产实现较大幅度增长,蔬菜、生猪、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23.0%、14.0%、29.1%,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多种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油菜、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0年保持全国第一位,茶叶、柑桔、蔬菜产量居全国第三、第四、第六位。食用菌、蜂蜜、鲜蛋、淡水小龙虾、河蟹等农产品出口位居全国第一位。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全省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2.4%,比2010年增长2.9个百分点。在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经济作物发展速度加快,蔬菜成为产值超千亿元的大产业,特色水果快速发展,特色茶比重显著提高。草食畜牧业呈加快发展态势,2015年牛、羊出栏量比2010年分别增长29.9%、8.1%。水产业名特优品种比例不断提高,形成了河蟹、小龙虾、鳝鳅三大“百亿”产业。“十二五”期间全省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45∶1。休闲农业加快发展,2015年全省休闲农业综合收入190亿元,接待游客近4500万人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农民收入以平均每年超过1000元的势头增长,增速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幅连续5年超过全省城镇居民收入。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2015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7%,比2010年增长2.7个百分点,农科教结合逐步增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6%。农机与农艺加强融合,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实现以机械动力为主的历史性转变。201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468.12万千瓦,农机原值达到413.09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33%和56%;主要农作物农机作业水平达到65.8%,比2010年增长10.8个百分点。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12316热线实现市州全覆盖,农业物联网、遥感监测、北斗导航等信息技术加快应用,农村电子商务迅速发展。
——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在全省全面推进。2015年59个县(市、区)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测面积3013.4万亩,确权249.5万户,订立合同249.5万份,建立登记簿236.5万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达到16.4万家,比2010年增长367.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农业龙头企业人才支撑计划深入实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多农业知识、擅长经营管理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更多有生力量。全省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633万亩,比2010年增长231.5%;全省适度规模经营耕地面积达到908万亩,比2010年增长235.2%。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推进,金融支持“三农”力度不断加大。
——现代农业发展新样板不断涌现,典型示范作用不断增强。启动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省土地确权工作中,推行随县“九步工作法”,广泛宣传土地按户连片耕种的“沙洋模式”。探索形成了土地存贷合作的“彭墩模式”、服务组织托管的“双丰收模式”、社区股份合作的“檀溪模式”和“兴工业、强城镇、带农村、富农民”的“福娃模式”、以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为主导的“华山模式”。这些模式成为带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的典范。
——强农惠农政策强化落实,依法治农取得新进展。配合相关部门积极稳妥地开展农业补贴“三补合一”试点,加大农机“一站式”服务推广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了湖北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方案,推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在恩施州开展金融支农创新试点,在襄阳推行“商圈贷”试点,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在全省开展农民负担执法大检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法治建设,先后出台了《湖北省动物防疫条例》《湖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条例》《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湖北省畜牧条例》等4部地方性法规,清理省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精减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
——农村能源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省清洁能源入户达到417万户,建设各类供气工程6532处,为30万农户集中供气。大力推广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以“三沼”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面积达到1300万亩,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大力改善,有力助推了新农村建设。稻田综合种养等高效模式快速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以多种方式开展,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稳定提升。
(二)有利条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机遇。“十三五”期间,中央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国际国内农业资源配置、三次产业之间资源配置、农业内部产业之间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供给端化解农业过剩产能,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业有效供给,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将有利于湖北省加快农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农业比较优势,提升农业竞争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省委提出,“十三五”时期,湖北省要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农产品消费总量将进一步增加,对多元、高质、优价、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更大。为农业规模经营、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功能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产业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十三五”规划纲要把产业扶贫放到了八大重点工程之首,将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项涉农政策和各类项目资源,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多重发展战略叠加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湖北省茶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中部崛起战略有利于巩固湖北省大宗农产品适宜区发展地位。长江经济带战略有利于凸显湖北省农产品流通“枢纽”作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推动湖北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跨区域产能合作。
——新技术普及应用为农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信息化技术加速普及,“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开创了大众参与的“众筹”模式,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业生产与管理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有利于打破小农经济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枷锁,将成为打造湖北农业升级版的新引擎,实现湖北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不利因素。
——国际竞争压力剧增,农产品市场风险凸显。国外大部分农作物价格持续走弱,国内同类产品价格大多已经高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攀升基本见顶,而由于农业要素投入成本趋高,农业生产成本“地板”抬升,两者对向挤压,农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窄,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受限,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此外,受美国主导建立的G7协定、TPP、TTIP等高标准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全球气候变化、金融资本投机、跨国公司控制农业产业链等非传统因素影响,未来农产品市场面临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加剧。
——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面临调整,农民增收压力加大。我国农业补贴幅度已逼近国际贸易“黄线”,补贴空间受限。财政收入增幅放缓,农业补贴支出压力加大。受农业补贴政策与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调整影响,未来新增农业补贴将逐步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农产品价格改革步伐加快,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进而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运行产生较大的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失衡,农业发展面临人才缺口。全省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农村劳动力呈现出年龄、性别、素质等结构性矛盾和农业用工季节性短缺问题,特别是农村实用型人才“青黄不接”,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后续乏人问题较为严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全省农业发展面临人才缺口。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业发展面临“最后一公里”瓶颈。基层农业公益性服务缺失严重,人员断档,服务缺位,手段落后。在经营性服务方面,偏重于农机服务、农资供应等产前服务,缺乏现代农业急需的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营销、保险等产后服务。经营性服务组织发育缓慢,实力弱小,市场开拓及抗风险能力较弱。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总体水平较低,供需矛盾突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实际需要。
——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刚性,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长期靠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导致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年排放量、农膜年残留量过高,农药化肥利用率不高,耕地数量减少、质量总体下降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舌尖上的安全”备受关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更大挑战。全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不强。一些地方缺乏基层监管机构、缺人员、缺经费、缺手段,监管能力薄弱,监管者作为不够,来自农产品产地污染的安全隐患较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更大挑战。
面对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湖北省农业不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还要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拓展农业农村投资空间,为稳增长增添新的动力。
二、“十三五”发展总体思路
“十三五”期间,湖北农业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加快推动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目标多元,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厚植优势,转型升级,奋力开创农业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稳粮增收为重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依法兴农为保障,充分发挥湖北农业发展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产能、调优结构、提高质效、激活市场,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稳定粮食产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二是坚持提质增效,因地制宜、有保有压地调整优化种养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治理水平。四是坚持市场导向,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五是坚持改革创新,激活各类农业生产要素,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三)发展定位。
积极打造“四区四中心”:努力将湖北打造成全国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先行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试验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农村改革先导区;努力将湖北打造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南方现代种业中心、华中地区农产品加工中心、长江流域农产品流通集散中心。进一步提升湖北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力争湖北农业发展位居中部前列。
(四)发展目标。
1、农产品供给目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建成全国高产稳产优质的粮棉油种植基地、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名特优水产养殖基地、农区精品畜牧业生产基地,巩固淡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一,食用菌、禽蛋、蜂产品、小龙虾等出口全国第一的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三品一标”产品数量达到510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初步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业,到2020年,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1。农业的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拓展,农业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亿元。
以上并位居全国前列。
3、农业科技与人才发展目标。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业农村发展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能力大幅度提升。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大于6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29万人。
4、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目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国有农场规模经营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农业生产的格局基本形成,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20年,农民合作社数量增长到8万家,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数量增长到6万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农村产权交易额达到500亿元。
5、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增长目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促进农民增收获得新成效。“十三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左右,2020年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40亿美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入户,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发展种、养、加项目,确保全省59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
6、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新突破,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基本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化学农药使用量进一步减少。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85%。清洁能源入户普及率达到45%以上。表1“十三五”时期湖北省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类
别指
标2015年2020年年均增长(%)农产品供给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27032650-棉花产能(万吨)3030-油菜籽产能(万吨)2552600.39蔬菜产量(万吨)3852>3850-生猪出栏量(万头)436345000.62肉类产量(万吨)4324802.13禽蛋产量(万吨)1651700.60水产品产量(万吨)4555202.71“三品一标”产品数量(个)438651003.06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98.8>97.5-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42.445[2.6]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2.453[0.55]农业休闲旅游综合收入(亿元)30050010.76农业科技与人才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6.7>60[>3.3]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4650[4]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总产量(万吨)6808505.0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446850002.3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5.8>70[>4.2]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万人)1021294.81现代农业
经营体系
建设农民合作社数量(家)60756800005.66农户入社率(%)4060[20]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数量(家)202966000024.21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家)751005.92经营耕地30亩以上的农户比重(%)3.03.8[0.8]农村产权交易额(亿元)188.450021.55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增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341740583.5农产品出口额(亿美元)184017.3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844182239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2>95[>3]化肥利用率(%)35.1>40[>4.9]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3850[12]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1030[20]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35>40[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0>95[15]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5585[30]清洁能源入户普及率(%)33.4>45[>11.6]农村能源后续服务网点覆盖率(%)54.5>90[>35.5]注:带[]为五年累计数。
第四篇:浅谈农业产业化发展
浅谈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逐步推进,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效益,为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不容忽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题。从整体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存在着;培植主导产业难。生产基地规模受土地流转和农民传统生产观念等诸因素的影响,尚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瓶颈”,真正成为能支撑区域经济状况和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还不多,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发展龙头企业难。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但一些地方呈现出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实力弱、素质不高,离现代企业管理有一定差距;拉长产业链条难。农业产业化就是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产品,使农业成为包括种植、养殖、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产业系列。产业链条的长短、“链条节”的多少,决定着农产品转化增值的大小,目前存在着农副产品的粗加工向精加工不够,链条短,各环节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整体效益不高,农民在产业链条中资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部分农民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等等,要真正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向新台阶,保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理清思路。
一、我村基本情况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我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市东郊,为大唐华银XX电厂新址所在地,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全村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63人,628户,耕地总面积400亩,林地面积2980亩,2011年平均人收入7500元。我村主要分为五个集中居住区,分别为移民区、木香口、老屋冲、烟坳冲和S312线沿线。其中新建的移民区,是全市少有的高标准统一规划的新型居民生活区。村民勤劳淳朴,现村办企业主要有祥波选煤厂、背后冲煤坪、农兴煤炭有限公司、鑫盛贸易有限公司等。按“六室一园一超市一中心”的模式,完成了村级医疗卫生室、计划生育室、综合服务部、幼儿园、农村超市和村民活动中心的建设。
2、我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村坚持把发展壮大绿色产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2.1、发展战略初步形成
我们立足村情实际,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区域优势,利用土地资源,反复进行论证和优 势比较,制定了绿色产业富民战略,按照“择优开发,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绿色产业建设步伐,形成了以茶油、林果、苗木三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开发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2、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我村把产业基地建设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来抓。先后制定了三大主导产业开发的扶持激励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产业上规模、增效益。截止2011年底,全村种植油茶树木1200亩,林果500亩,苗木300亩,油茶、林果、苗木三大特色主导产业提供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2.3、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村委会确定2—3名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担任村级产业开发技术员,从产业发展前期、中期、后期全方位开展指导服务。同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以及传、帮、带等方法,加强产业开发技术人员的培养。
2.4、市场体系不断健全
根据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不断健全市场体系,积极开拓市场,初步形成了以销带产、以产促销的市场化运作新路子。开通了电子农务、农信通,为产业发展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服务。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村绿色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效益,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许多问题。
1、规模效益不明显
长期以来受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我村的产业规模小而且分散,形不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各产业化基地建设不平衡,规模效益始终得不到显现。
2、经济效益不突出
我们的干部群众大部分还是按照“就农业抓农业、就种植业抓种植业”的传统模式来抓产业,在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上,积极性不高,接受能力弱,导致产业质量和效益低。从纵向发展看,我村产业的经济效益有了一定提升,但从横向比较看,与先进村的相差仍然较大,还有很大的差距。
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我村绿色产业过去只注重于产业本身的生产和销售,而不重视产业的加工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全村没有一家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已成为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4、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农业产业中介组织处于萌芽状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不健全、不规范,农民与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服务体系。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我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没有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专业市场。产业防灾抗灾体系不健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5、产业化建设资金不足
虽然沙塘湾街道办事处在产业发展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财政支农力度明显加大,但这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着力点,而农民的资金积累不足、再生产能力弱是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农村信贷门槛高、农民还贷意识差、信誉度低等方面的原因,农民贷款难度大,加之农民自筹资金十分有限,而社会上的民营企业认为农业投入大、效益低、收回限期长,一般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发展上来,造成农业产业投入明显不足。
6、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在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差,以贷款扶持、财政补贴和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使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由此,一部分农民产生了严重依赖政府的思想倾向,只要出现问题就看政府怎么办,等政府来解决,把自己的事情当成是政府的事情。没有形成农户自主发展产业的意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三、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体现了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由单项突破进入到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它体现了“生产力标准”的原则,首先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下力气搞好生产力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调整其他相应的方面;它贯穿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方针,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基本经验运用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农业产业化又是和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相结合的“三化一体”进程,全面描绘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农业产业化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宏观环境,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有新思路。看来农业产业化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思路。
四、农业产业化在农村工作中地位 我们已经明确,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为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而努力。我们也已经明确,要实现这个目标,各方面要更加重视农业,要加大农业的投入,但基本的途径,还是把农民引进市场,靠农民自己致富。如果我们的农业还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上,农民不仅难以真正进入市场,就是进入了,只是一家一户的小船,也很容易被市场海洋的风浪打翻。所以,只有靠农业产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并在市场的海洋里扬帆远航。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主要方式和主要依托。可见,农业产业化是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最终落实之点,最主要的实际操作之点,内容丰富,前景广阔。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今后我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总的思路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村”主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起强有力的产业化组织体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打造产品品牌,主动培育农产品产地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我村经济大发展和农民收入大提高。
1、抓基地,扩大产业化经营规模
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经营效益,要继续认真实施《太坪村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生产基地,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力争三只特色农产品无论发展规模还是档次上都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2、抓龙头,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坚持“引大龙、育新龙、带小龙”的发展思路,继续坚持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发展一到两个龙头企业,积极探索灵活高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引导和鼓励原有企业与基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完善农业订单,实现农业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双保险”,实现互动发展。重点培育和扶持带动农户力强,技术开发能力强的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培育与扶持以出口为导向的农业企业,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二是继续引导培育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专业协会,进一步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要把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我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处于起步发育阶段,首先要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强引导、扶持与服务,通过引导服务促其发展,做到引导而不强迫,4 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其次加大扶持力度。要以扶持农业企业一样扶持合作组织。再次要规范对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通过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努力延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链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3、抓精品,提升产业化经营层次
发展精品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是要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种子种苗也是一个“龙头”。一个好的品种能创专利出品牌、增效益。要把种子种苗产业作为效益农业的一大新兴产业来抓,充分发挥这种对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关系作用,着力从市内外、省内外引进一批优质、高效,市场前景看好的种子、种苗、种畜,着力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着力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应的名特优新品生产,着力打出一批在省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太坪农产品知名品牌。二是要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农业,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农艺规范或技术规程,建立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推广使用高效、安全肥药,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污染,确保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顺利进行。三是大力实施品牌工程,有了“品牌”,农业商品才有具体的目标,质量农业、精品农业才能落到实处。因此,十分有必要选择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或有地方特色的,或有新技术含量的农产品,通过注册商标,通过改装包装等产业化经营手段,创造有声誉的品牌,在市场上树立起亮丽的形象,给消费者以特别的品味吸引与享受。四是培训好农民加快科技入户。只有培训农民才能转变农民,只有转变农民才能提高农民,注重实效,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
4、抓市场,拓宽产业化经营空间
市场是市场经济的载体,是市场农业的基础。培育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既要加快有形市场的开发建设,又要重视无形市场的建设,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一要统一规划,加强立项管理,逐步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要扶持市场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重点扶持市场的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推行电子统一结算管理系统等现代交易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系统,为农民、经营户、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服务。三要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重点以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窗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加强管理着手,配置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进场交易。四要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组建农产品贩销户行业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引导贩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参考文献:
[1] 张壬午,生态农业产业化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14-15.[2] 张进忠、吕有军、吴宏伟,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战略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904-906.[3] 张宏伟,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机制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6):154-156.[4] 王金玉,农业产业化及其支持系统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
41、123.[5] 刘葆金,中国农业产业化理论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22(4):93-96.7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目前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词藻。结合“新丝绸之路功能转型”的提出,中国——中亚地区经济带凹陷的现状,如何高效、科学、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是所有人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提供方案将有效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并带动其他产业链的发展,从产品原材料、农资产品价格、农药、化肥、棚膜、等诸多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不高都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是由于延续了多年的以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国家发展策略造成的长期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分散而力量薄弱,且进入门槛较低,并不具备产业链的议价能力。
此外,原材料、农资产品价格普涨,化肥、棚膜、柴油的价格在过去的几年里都有比较明显的价格上涨,推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尽管农产品的价格也有所上涨,但是由于农业关乎数以亿计民众的吃饭问题,因此政府对终端农产品的价格增长采取了一定的调控措施,将对农业整体的利润水平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政府政策方面。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建立设施农业协调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形成稳定、统一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制定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厂商企业、外资企业投资设施农业,推进产业化进程;积极争取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生产机具进入政府补贴目录,加大对农户购买装备机具的补贴力度;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汇集社会资金,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等多种形式,扶持设施农业发展。
(2)设施农业技术方面。研发推广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温室(棚)结构及其配套设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对环境污染清理和控制装备、农产品冷藏保鲜设备的推广应用。各地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包括技术培训和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完善监测系统,加强对设施园艺生产作业过程的监测和对设施养殖室(棚)环境建设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设施农产品的卫生质量监测,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3)市场经营方面。打造品牌战略和特色农产品战略,在引导设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序发展的同时,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饲料生产企业、营销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和吸引外资来开发设施农业,提高设施农业工业化水平;建立“国家——省——县”三级设施农业信息网络,加强设施农业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促进产销的流畅和衔接,积极向外界发布销售信息,解决农民的销售难题。
除了以上政策信息,如何更加科学、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带动整个片区农业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个国家农业总产值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根据13年来的经验而言,开展国际、国内农业博览会无疑是广大社会群体的选择,并且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厂家、商家更乐意通过一项开放的形势将现代化的产品和更有利的方式介绍给每一位存在于社会的人民。农业博览会的盛开,鉴于各省级、厅级乃至农业厅、畜牧厅、科学技术厅等多方政府扶持,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每年8月参观农业博览会,用现代化的视角重新觉察国内农业行情,用高度关注的心态体察农民越来越好的生活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位于新疆的企业也将展现本地独有的特色农业,将新疆的农业特产盛情展示给来此参展、参观的各
位朋友们。
国际(国内)农业博览会由振威展览集团主办,每年8月定期在乌鲁木齐举办,已成功举办至第十三届;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业盛会。作为国家最大的农业展会,本届
(第14届)农博会展位数将突破2000个,届时启用5个展厅,1个室外广场。参展企业将达
到2000家,展出面积达到36000㎡。展会同期将举办:全疆十佳优秀经销商、十佳优秀组
团单位评选等活动。
【采购与参观】
组委会将组织13个师、174个团场、23个农场、18个专业农资市场组团参观采购;邀请
9600家种植大户、5783个农业合作社等专业买家到会参观采购,参观人员达35000人次。专业为新疆1000万农牧民服务
【展示内容】
○ 肥料专业展区
磷肥、钾肥、复合肥、控释肥、叶面肥、以及各有利于作物增产和改善品质的生物技术和产
品等。
○ 农药专业展区
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原料和制剂、植保机械等。
○ 种子展区
大田种子、蔬菜种子、种苗加工、包装、包衣剂机,穴盘、苗盘、水稻育秧钵体软等。
○ 现代设施农业及节水灌溉展区
各类农业设施、节水设备、温室材料、园艺器械、等先进设施农业的技术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