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对策论文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对策
曾几何时,中国的周边安全局势一直是我国值得称道的外交成就。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指导思想,积极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政策,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最好时期。
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
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周边稳定的能力增强了;第二,地区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第三,周边国家对华友好合作仍然是主流;第四,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认同大于疑虑;第五,发展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机会仍大于挑战;第六,巩固、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主动权在我。
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中日关系在21世纪开始就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小泉任期内,由于其一意孤行地参拜靖国神社等不负责任的做法遭到中国等的强烈反对以及日本“入常”的失败,日本“归罪”于中国,中日之间出现冰冻关系。后虽经安倍的“破冰之旅”和温总的“融冰之旅”,但“政冷经热”成为中日关系的一大特点。
近年来,中日关系虽未有大的起伏,但可以说是“旧仇未了,又添新恨”:中日关系撞船事件态度的强硬、地震之后对待中国给予援助的冷漠、灾难之后美日关系的加强、野田上任之后对防卫重点的调整、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
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1、当前,中国周边局势比较紧张,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是有深层次关系的。我们要发展,就要“走出去”,就要有主权意识,和以前相比,难免因此与周边发生摩擦,这属正常!
周边国家对华的“两重性”是重要因素
中国周边国家,除日本以外(日本国力也在萎缩),大都属于综合国力不强的中小国家,都在积极寻找发展之路,而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正在崛起的强国(经济势力位居世界第二),他们在对华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两重性”或称矛盾性:
1、期望与疑虑:期望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得到好处(尤其是经济上),但又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疑虑,特别是跟中国有历史遗留争端的一些国家,或者说占了我们便宜的一些国家,总是担心有一天我们要拉清单。有的国家,占了中国那么多岛礁,他不担心呀,心肯 定不踏实。
3、历史与现在:在历史上,中国周边国家大都曾长时间沦为附属国、殖民地,大都曾遭遇过强权的压迫与蹂躏,因此。他们对强权政治介入地区事务有戒心;有的国家,对霸权主义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搞和平演变,支持分裂势力闹事,颠覆它的政权,心知肚明;有些国家对曾经赶走的外部势力卷土重来,心存顾虑。另一方面,它们又期望把外部势力引进来,平衡中国,这个心态是很矛盾的。
4、中国或美国:现在是,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从政治、安全方面满足了中国周边国家的需要——制衡中国,但是,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他们在经济上还需要中国,依赖中国,而美国,霸主注意、强权政治,且经济不力,是跟中国还是跟美国,有时左右为难。
政治、安全和经济因素是周边国家考虑的因素,显然政治安全资源是更重要的因素,加之中国对周边国家心态的揣摸不够,导致近两年周边环境恶化。
中国的对策
淡定从容,韬光养晦,做好自己的事
解决问题,关键在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应对外部挑战的最根本的法宝。
1、不回避、不着急。周边问题是中国崛起的必经阶段,必须要过这一关,躲不过去的,不能回避。现在问题来了,或者挑战来了,就得去坦然面对,去有效应对,否则永远不会真正的崛起。
2、要有发展战略,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政策要做调整。2010年,我国提出了要“塑造周边”,但是要怎么塑造,我们自己先得有个计划,得先有个模子。连模子都没有怎么塑造?这方面我们得学学美国!
3、“韬光养晦”与“敢做敢为”并重。做任何事情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在整个过程中,“韬光养晦”一定要坚持,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有所作为”、要有威严的一面,就是不能只做“老好人”或是“和事佬”,要能让一些国家觉得中国难以挑战、难以侵犯、难以“忽悠”。政经合一,协调周边关系
在周边问题上,中国以经济促政治合作在过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单纯的经济让利已经不能解决摩擦。中国应该一方面通过继续深化经济联系,巩固与周边关系。同时也要增强周边外交中经济手段和安全政策的协调性,善于将经济手段战略化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通过发展军事力量加强对国家利益的支撑作用,并适度运用硬实力的威慑力以争取和创造更好的周边环境。
第二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对策论文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政治局势
姓名:尼力夏提 班级:普高装饰11-2班 学号:28
曾几何时,中国的周边安全局势一直是我国值得称道的外交成就。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指导思想,积极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政策,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最好时期。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周边关系又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方方面面都在关注,甚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重大焦点和热点问题。掌握中国周边局势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不仅对我国处理好周边关系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宏观外交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本专题讲三个问题: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总体评估、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中国的对策。
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总体评估
评估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首先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国内有一些人士一直鼓吹中国的对外关系很好,周边关系也很好,其实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远的我们看利比亚、苏丹、近看越南、菲律宾等国的行径„我们的对外关系有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很显著的!在看待这些问题时必须实事求是!
在2011年年初,有学者总结2010年的中国外交,用了3个“年”——“周边年”、“海洋年”、“危机年”。2011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召开了一个专题研讨中国周边局势的会议,会后发布了《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与2010年相比较,本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国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二是消极面增多、矛盾复杂、动荡加剧。
(一)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
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周边稳定的能力增强了;第二,地区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第三,周边国家对华友好合作仍然是主流;第四,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认同大于疑虑;第五,发展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机会仍大于挑战;第六,巩固、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主动权在我。
这里面有个基本问题我们需要注意:目前我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我们国家发展过程中(上升)出现的问题,不是中国衰落带来的问题。不是鸦片战争,不是20世纪5、60年代的“帝反修”大包围。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成长的烦恼。”
(二)消极面增多、矛盾复杂、动荡加剧近年来,我国周边发生了很多具有冲击力的事件,周边环境恶化的迹象比较明显:
1、半岛局势僵局难破,未来走向不明
从近代开始,以朝鲜半岛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 2010年,“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的先后发生,使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了1953年朝鲜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加剧了朝韩之间的紧张关系,韩国李明博政府反映强烈,态度强硬!美国和日本趁机迅速介入,在朝鲜半岛西部和东部海域进行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雏形初现。
而朝鲜方面,虽有缓和,但仍然坚持核试验,朝核危机阴云不散,六方会谈终止。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去世,年轻的金正恩接班,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大。
面对东北亚的危机,中国政府游说于美、俄、韩、朝之间,并提议迅速开始六方紧急磋商,但遭到美、韩,日三国的拒绝。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着安全威胁与外交压力的双重挑战。
2、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中日关系在21世纪开始就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小泉任期内,由于其一意孤行地参拜靖国神社等不负责任的做法遭到中国等的强烈反对以及日本“入常”的失败,日本“归罪”于中国,中日之间出现冰冻关系。后虽经安倍的“破冰之旅”和温总的“融冰之旅”,但“政冷经热”成为中日关系的一大特点。
近年来,中日关系虽未有大的起伏,但可以说是“旧仇未了,又添新恨”:中日关 系撞船事件态度的强硬、地震之后对待中国给予援助的冷漠、灾难之后美日关系的加强、野田上任之后对防卫重点的调整、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
3、海上矛盾激化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与周边国家就出现了海上纠纷。进入21世纪以后,纠纷不断升级,海上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最近两年来,矛盾已经突破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公开的、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东海,有中韩渔业资源之争、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和东海资源之争;
在南海,南海领土争端就更加激烈,声索国几乎包括所有东盟国家(越南、菲律宾为强硬派,希望借美国日本印度之力改变现状;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为务实派,试图利用打国力量维持现状;缅甸、老挝和柬埔寨为中立派)
与中国周边其他国家相比,印度虽没那么高调,但也不甘寂寞,不断加快“东进战略”步伐。2011年9月中旬,印越两国外长在河内举行会晤,公然谈及联手开发南海油田。10月4日,印度和阿富汗宣布建立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月中旬,印度与越南、缅甸签署防务协议。11月2日,印媒称印国防部未来5年将斥资130亿美元扩军,其中大部分新组建部队将部署在中印边境。而日印“热恋”,的交集从政治上升到了军事安全核心层面,近期两国关系更是急速升温,高层互动频繁,连联合军演都提上了日程。
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印度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安全与发展,与其他国家进行战略合作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处处视邻居为威胁,并介入与其毫不相干的邻国之间问题,则实属“以邻为壑”。也许,作为和中国一样的新兴经济体,印度制定对外政策时,更应该考虑真正的国家利益在哪里,而不能只一味地追随其他国家的战略,充当“马前卒”。(欲与天公试比高)
针对海洋争端,2011年,中国做了两件事情:一是瓦良格号航母试水,一是9月6日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政府白皮书。瓦良格的试水显然是中国壮大海军势力的一个表现,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界定了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并指出中国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通过简单逻辑推理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南海诸岛和钓鱼岛显然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在西方媒体对此进行了片面解读,导致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产生严重忧虑,害怕中国与之清算,甚至提出“中国军事威胁”,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不断激化。
4、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南亚局势依然紧张
缅甸之变不仅导致难民潮,而且影响到中国在改地区的影响力。
自2008年11月孟买袭击案爆发、印度中止与巴基斯坦的和平进程以来,两国之间时有局部冲突。印巴未能遵守2003年达成的停火协议,在边境地区频繁交火,造成双方武装力量和平民伤亡。2011年5月,印度与巴基斯坦边防军在存在领土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交火,各有伤亡。印巴关系将长期成为地区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自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阿战已进入第10个年头,但阿富汗局势至今无明显好转。相反,随着本·拉登被击毙、美国宣布从阿富汗逐步撤军,该地区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
以上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均会产生很大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南亚水资源问题:雅鲁藏布江、湄公河
二、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三点: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中国周边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因素。
(一)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
导致中国周边环境恶化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美国的插手。美国之所以插手东边是其战略调整的结果。美国放手“东边”有两个原因,一是“西线无战事”(伊拉克撤军、利比亚问题解决、伊核危机有欧盟、阿富汗准备撤军等),一是“西边无优势”(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影响很大,欧洲经济大受损伤,美国无利可图)。于是,美国将关注的焦点重新投向亚太地区,积极“重返亚洲”。
希拉里2011年11月在《外交政策》上发表文章称:今后十年美国外交方略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大幅度增加对亚太地区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中美关系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具挑战性和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美国政府亚太战略的目标就是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经济、安全秩序和地区机制上的主导地位,化解中国崛起对美国领导地位的侵蚀和挑战。21世纪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为此美国做了以下深入细致的工作:
1、升级由美国主导的针对中国的“雁型安全模式”
早在2010年,美国就在中国周边构造“雁型安全模式”,以增强对中国的战略挤压,降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雁型安全模式”中,美国是雁首,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印尼、越南和印度的关系。“雁型安全模式”是美国塑造亚太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2011年美国对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进行升 级,主要表现在:不仅美国与各梯队关系加强,而且各梯队间的合作也得到加强。
2、推进TPP框架协定,打造太平洋世纪
2011年11月1 2日在夏威夷举行的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上,美国宣布与8个国家(澳大利亚、文莱、智利、马来西亚、新西兰、秘鲁、新加坡、越南)达成TPP(《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协定,随后日本也正式宣布加TPP谈判。美国希望高标准的TPP能够成为样本,最终形成亚太自由贸易区。如果TPP建成,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对跨太平洋的贸易整合产生重大影响。
美国副国家安全顾问罗兹:亚太经合组织夏威夷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明确发出这样一个信号,即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将全力参与构建亚太地区经济,安全和政治的未来。可见,TPP目的有三:1.分裂APEC非正式领导会议;2.打断中国引领东亚经济发展的势头,使美国成为亚太经贸机制的中心,改写亚太经贸版图;3.实现美国对华的全面包围。
3、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 2011年11月第6届东亚峰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
东亚峰会,英文名称为East Asia Summit(EAS),是每年一次由泛东亚地区16个国家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东盟是该会议的领导者。第一届峰会于2005年12月14日在吉隆坡举行,此后的峰会都于每年东盟领导人会议之后举行。其目标是致力于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实现东亚共同体目标。峰会议题由所有参与国共同审议。东亚峰会目前(2011年11月)有18个参与国,即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俄罗斯8国,因此峰会也被称为“10+8”峰会。
美国和俄罗斯正式参与东亚峰会,标志着东亚峰会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的积极加入,对中国影响很大:
首先,影响东亚合作进程。东亚各国尤其是东盟各国因美国的加入而面临视中美脸色行事的尴尬;其次,削弱中国的地区影响力。美国的加入必然对中国在东亚峰会中的参与力、贡献力和影响力构成限制冲击击;第三,用议题逐步改变峰会的定位:讨论南海议题。
综上,美国从2010年开始积极重返亚洲策略,极大地改变了亚洲的格局,对亚太地区,尤其是对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导致中国周边环境不稳定的最直接因素。
(二)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1、当前,中国周边局势比较紧张,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是有深层次关系的。我们要发展,就要“走出去”,就要有主权意识,和以前相比,难免因此与周边发生摩擦,这属正常!
2、中国自身政策存在一定的失误。过去的“睦邻外交”是否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弄清楚自己真正“要什么”;缺乏长远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外政策如何更有针对性;怎样正确对待美国这个重量级对手?我们的长处是什么,我们的短处是什么?
(三)周边国家对华的“两重性”是重要因素
中国周边国家,除日本以外(日本国力也在萎缩),大都属于综合国力不强的中小国家,都在积极寻找发展之路,而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正在崛起的强国(经济势力位居世界第二),他们在对华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两重性”或称矛盾性:
1、期望与疑虑:期望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得到好处(尤其是经济上),但又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疑虑,特别是跟中国有历史遗留争端的一些国家,或者说占了我们便宜的一些国家,总是担心有一天我们要拉清单。有的国家,占了中国那么多岛礁,他不担心呀,心肯定不踏实。
2、依存与摩擦: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不断上升,但依存度增加的同时,相互摩擦的概率也增加了。就像两个人过去不认识,没矛盾;但现在两个人认识了,谈恋爱了,矛盾就多了,摩擦的机会就多了。
3、历史与现在:在历史上,中国周边国家大都曾长时间沦为附属国、殖民地,大都曾遭遇过强权的压迫与蹂躏,因此。他们对强权政治介入地区事务有戒心;有的国家,对霸权主义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搞和平演变,支持分裂势力闹事,颠覆它的政权,心知肚明;有些国家对曾经赶走的外部势力卷土重来,心存顾虑。另一方面,它们又期望把外部势力引进来,平衡中国,这个心态是很矛盾的。
4、中国或美国:现在是,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从政治、安全方面满足了中国周边国家的需要——制衡中国,但是,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他们在经济上还需要中国,依赖中国,而美国,霸主注意、强权政治,且经济不力,是跟中国还是跟美国,有时左右为难。
政治、安全和经济因素是周边国家考虑的因素,显然政治安全资源是更重要的因素,加之中国对周边国家心态的揣摸不够,导致近两年周边环境恶化。
三、中国的对策
面对不可改变的变化,我们该怎么办?这是问题的关键。我觉得应在下面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正确看待美国及美国的“高调重返”
1、中美差距依然很大,别不把美国当回事
2、放眼世界,别把美国太当一回事。不要把眼睛老盯着美国。我们过去太在乎美国,美国的一举一动,皱个眉撇个嘴,我们都要琢磨半天。不要把美国太当回事。美国是我们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但不等于我们一切都围着它转。我们要把它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要把眼光放到全世界,放到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全方位友好,周边也是全方位友好。把美国晾一晾,没什么坏处。跟全世界的关系理顺了,反过来,也有利于发展与美国的正常关系。
3、正确对待中美关系:中美是对手,未必是敌人。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加深,美国要把中国的崛起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绝不允许中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已经视中国为敌人。美国在恐惧中国军事崛起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同时,也希望中国能够和美国合作来维持国际秩序。
在对待中美关系上要“树立一个基本观点、保持一种良好心态、采取一些必要技巧”: 一个基本观点:“和则共赢,对抗则两败俱伤。”一种良好心态:美国依然最强大,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大国。一些必要技巧:中美关系需要重新平衡:要随时加强危机管控,把握大局,注意分寸,适可而止;要用好现有机制,不断增强双边互信;要加强合作与协调,努力扩大双边关系的增长点;要深化沟通和交流,加强对两国舆论的积极引导。
最近,习近平副主席访问了美国,白宫前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亚洲事物资深主任迈克尔.格林说:“就像一场约会。美中关系或许曾经发生了许多不愉快,但每隔一段时间两国领导人都要聚在一起,告诉对方‘我仍然爱你’,或者即便‘我不爱你’,但至少我仍然会与你合作,我们还要保持这种关系。”
4、“高调重返”难以短期实现。美国面临的问题是很多的,西方困境并为真正解决,美国经济的问题,财政赤字、政府债台高筑。这些对它来说是比较深层次和长期的制约,使得它难以顺利地推进它“重返”的计划,有很多因素还在制约着它,所以我觉得对美国重返亚洲还是应该理性、冷静地看待,而不要过高地估计它,认为它是完全冲着我们来是、对我们完全不利等等。
(二)淡定从容,韬光养晦,做好自己的事
解决问题,关键在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应对外部挑战的最根本的法宝。
1、不回避、不着急。周边问题是中国崛起的必经阶段,必须要过这一关,躲不过去的,不能回避。现在问题来了,或者挑战来了,就得去坦然面对,去有效应对,否则永远不会真正的崛起。
2、要有发展战略,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政策要做调整。2010年,我国提出了要“塑造周边”,但是要怎么塑造,我们自己先得有个计划,得先有个模子。连模子都没有怎么塑造?这方面我们得学学美国!
3、“韬光养晦”与“敢做敢为”并重。做任何事情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在整个过程中,“韬光养晦”一定要坚持,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有所作为”、要有威严的一面,就是不能只做“老好人”或是“和事佬”,要能让一些国家觉得中国难以挑战、难以侵犯、难以“忽悠”。
4、要讲“巧实力”,对周边国家区分对待。
(三)政经合一,协调周边关系
在周边问题上,中国以经济促政治合作在过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单纯的经济让利已经不能解决摩擦。中国应该一方面通过继续深化经济联系,巩固与周边关系。同时也要增强周边外交中经济手段和安全政策的协调性,善于将经济手段战略化以实现自身 的政治目的。通过发展军事力量加强对国家利益的支撑作用,并适度运用硬实力的威慑力以争取和创造更好的周边环境。
第三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对策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对策
我国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这21世纪的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下面就围绕着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当前现状以及相关的应对策略作出浅析。
一、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
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我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近期我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情况,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加新的变数,不稳定不确定性有所上升,究其原因,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周边的整体安全环境可谓喜忧参半,总体上呈现“北稳”、“西热”、“东闹”之势。
1、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2、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3.美国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谐在对手。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及中美战略结构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国从战略上防范中国及对华施压的政策不会改变,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二、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
从苏联解体以及冷战历史教训得出,国家的竞争主要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发展中心,以军事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
1、自主建新,建立军事新思想
在科技强军上,向跨越式发展道路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宏集型向科技宏集型的较变,以信息化作为军事建设的发展方向,建立一支远洋海军,应考虑建造航母舰队,以捍卫中国海洋,国土和重要海上通道安全。建立一支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信息化高的陆军部队,以及战略空军部队,全军提高军事感慑和作战能力。
2、中国应理直气壮的发展国防现代化
当代中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中国相对于欧美国家以及日本,中国国防力量依然落后,而中国威胁论对制约着中国国防建设。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没有必要过于关注别国言论,威胁论是它国面对大国崛起由不习惯到习惯,有反对遏制到逐步接受的过程。中国就是在威胁论中发展起来的,现在西方国家逐渐接受中国的崛起,威胁论反而下降。只要我们国防力量保持在积极所规定的合理水平,我们就应该大胆投入,不必顾虑中国威胁论。中国通过积极军事外交,宣传我国和平崛起国策,并且在国际社会担负起负责任大国,国际社会会把中国军力发展视为正常的。3.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军事领域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信息化时代对军事人员的要求也是全面的,除了政治素质上,最重要的是科技素养,军事院校要从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开始,加大培训力度和培养步伐。同时建立一种能留住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这样才能培养大批军事人才,提高国家军事力量。
三、结语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需要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睦邻外交下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增强军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
第四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指导思想,积极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政策,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最好时期。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周边关系又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方方面面都在关注,甚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重大焦点和热点问题。掌握中国周边局势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不仅对我国处理好周边关系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宏观外交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总体评估
评估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首先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国内有一些人士一直鼓吹中国的对外关系很好,周边关系也很好,其实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远的我们看利比亚、苏丹、近看越南、菲律宾等国的行径„我们的对外关系有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很显著的!在看待这些问题时必须实事求是!
在2011年年初,有学者总结2010年的中国外交,用了3个“年”——“周边年”、“海洋年”、“危机年”。2011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召开了一个专题研讨中国周边局势的会议,会后发布了《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与2010年相比较,本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国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二是消极面增多、矛盾复杂、动荡加剧。
(一)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
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周边稳定的能力增强了;第二,地区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第三,周边国家对华友好合作仍然是主流;第四,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认同大于疑虑;第五,发展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机会仍大于挑战;第六,巩固、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主动权在我。
(二)消极面增多、矛盾复杂、动荡加剧
近年来,我国周边发生了很多具有冲击力的事件,周边环境恶化的迹象比较明显:
1、半岛局势僵局难破,未来走向不明
从近代开始,以朝鲜半岛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 2010年,“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的先后发生,使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了 1953年朝鲜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加剧了朝韩之间的紧张关系,韩国李明博政府反映强烈,态度强硬!美国和日本趁机迅速介入,在朝鲜半岛西部和东部海域进行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雏形初现。
而朝鲜方面,虽有缓和,但仍然坚持核试验,朝核危机阴云不散,六方会谈终止。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去世,年轻的金正恩接班,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强。
面对东北亚的危机,中国政府游说于美、俄、韩、朝之间,并提议迅速开始六方紧急磋商,但遭到美、韩,日三国的拒绝。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着安全威胁与外交压力的双重挑战。
2、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中日关系在21世纪开始就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小泉任期内,由于其一意孤行地参拜靖国神社等不负责任的做法遭到中国等国家的的强烈反对以及日本“入常”的失败,日本“归罪”于中国,中日之间出现冰冻关系。后虽经安倍的“破冰之旅”和温总的“融冰之旅”,但“政冷经热”成为中日关系的一大特点。
近年来,中日关系虽未有大的起伏,但变数很大,中日关系撞船事件相互态度的强硬、地震之后对待中国给予援助的冷漠、灾难之后美日关系的加强、野田上任之后对防卫重点的调整、以致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
3、海上矛盾激化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与周边国家就出现了海上纠纷。进入21世纪以后,纠纷不断升级,海上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最近两年来,矛盾已经突破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公开的、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东海,有中韩渔业资源之争、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和东海资源之争;
在南海,南海领土争端就更加激烈,声索国几乎包括所有东盟国家(越南、菲律宾为强硬派,希望借美国日本印度之力改变现状;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为务实派,试图利用打国力量维持现状;缅甸、老挝和柬埔寨为中立派)
与中国周边其他国家相比,印度虽没那么高调,但也不甘寂寞,不断加快“东进战略”步伐。2011年9月中旬,印越两国外长在河内举行会晤,公然谈及联手开发南海油田。10月4日,印度和阿富汗宣布建立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月中旬,印度与越南、缅甸签署防务协议。11月2日,印媒称印国防部未来5年将斥资130亿美元扩军,其中大部分新组建部队将部署在中印边境。而日印关系的交集从政治上升到了军事安全核心层面。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印度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安全与发展,与其他国家进行战略合作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处处视邻居为威胁,并介入与其毫不相干的邻国之间问题,则实属“以邻为壑”。也许,作为和中国一样的新兴经济体,印度制定对外政策时,更应该考虑真正的国家利益在哪里,而不能只一味地追随其他国家的战略。
针对海洋争端,2011年,中国做了两件事情:一是瓦良格号航母试水,一是9月6日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政府白皮书。瓦良格的试水显然是中国壮大海军势力的一个表现,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界定了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并指出中国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通过简单逻辑推理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南海诸岛和钓鱼岛显然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在西方媒体对此进行了片面解读,导致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产生严重忧虑,甚至提出“中国军事威胁”,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不断激化。
4、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南亚局势依然紧张
缅甸之变不仅导致难民潮,而且影响到中国在改地区的影响力。
自2008年11月孟买袭击案爆发、印度中止与巴基斯坦的和平进程以来,两国之间时有局部冲突。印巴未能遵守2003年达成的停火协议,在边境地区频繁交火,造成双方武装力量和平民伤亡。2011年5月,印度与巴基斯坦边防军在存在领土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交火,各有伤亡。印巴关系将长期成为地区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自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阿战已进入第10个年头,但阿富汗局势至今无明显好转。相反,随着本·拉登被击毙、美国宣布从阿富汗逐步撤军,该地区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
以上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均会产生很大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南亚水资源问题:雅鲁藏布江、湄公河
二、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三点: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中国周边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因素。
(一)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
导致中国周边环境恶化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美国的插手。美国之所以插手东边是其战略调整的结果。美国放手“东边”有两个原因,一是“西线无战事”(伊拉克撤军、利比亚问题解决、伊核危机有欧盟、阿富汗准备撤军等),一是“西边无优势”(08年开始的全球 金融危机对欧洲影响很大,欧洲经济大受损伤,美国无利可图)。于是,美国将关注的焦点重新投向亚太地区,积极“重返亚洲”。
希拉里2011年11月在《外交政策》上发表文章称:今后十年美国外交方略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大幅度增加对亚太地区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中美关系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具挑战性和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美国政府亚太战略的目标就是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经济、安全秩序和地区机制上的主导地位,化解中国崛起对美国领导地位的侵蚀和挑战。21世纪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为此美国做了以下深入细致的工作:
1、升级由美国主导的针对中国的“梯队模式”
早在2010年,美国就在中国周边构造“梯队安全模式”,以增强对中国的战略挤压,降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梯队安全模式”中,美国是幕后操纵者,第一梯队是日本,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印尼、越南和印度的关系。“梯队模式”是美国塑造亚太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2011年美国对其主导的梯队安全模式进行升级,主要表现在:不仅美国与各梯队关系加强,而且各梯队间的合作也得到加强。
2、推进TPP框架协定,打造太平洋世纪
2011年11月1 2日在夏威夷举行的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上,美国宣布与8个国家(澳大利亚、文莱、智利、马来西亚、新西兰、秘鲁、新加坡、越南)达成TPP(《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协定,随后日本也正式宣布加TPP谈判。美国希望高标准的TPP能够成为样本,最终形成亚太自由贸易区。如果TPP建成,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对跨太平洋的贸易整合产生重大影响。
美国副国家安全顾问罗兹:亚太经合组织夏威夷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明确发出这样一个信号,即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将全力参与构建亚太地区经济,安全和政治的未来。可见,TPP目的有三:1.分裂APEC非正式领导会议;2.打断中国引领东亚经济发展的势头,使美国成为亚太经贸机制的中心,改写亚太经贸版图;3.实现美国对华的全面包围。
3、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 2011年11月第6届东亚峰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
东亚峰会,英文名称为East Asia Summit(EAS),是每年一次由泛东亚地区16个国家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东盟是该会议的领导者。第一届峰会于2005年12月14日在吉隆 坡举行,此后的峰会都于每年东盟领导人会议之后举行。其目标是致力于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实现东亚共同体目标。峰会议题由所有参与国共同审议。东亚峰会目前(2011年11月)有18个参与国,即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俄罗斯8国,因此峰会也被称为“10+8”峰会。
美国和俄罗斯正式参与东亚峰会,标志着东亚峰会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的积极加入,对中国影响很大:
首先,影响东亚合作进程。东亚各国尤其是东盟各国因美国的加入而面临视中美脸色行事的尴尬;其次,削弱中国的地区影响力。美国的加入必然对中国在东亚峰会中的参与力、贡献力和影响力构成限制冲击击;第三,用议题逐步改变峰会的定位:讨论南海议题。
综上,美国从2010年开始积极重返亚洲策略,极大地改变了亚洲的格局,对亚太地区,尤其是对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导致中国周边环境不稳定的最直接因素。
(二)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1、当前,中国周边局势比较紧张,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是有深层次关系的。我们要发展,就要“走出去”,就要有主权意识,和以前相比,难免因此与周边发生摩擦,这属正常!
2、中国自身政策存在一定的失误。过去的“睦邻外交”是否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长远战略意义需要考虑。
(三)周边国家对华的“两重性”是重要因素
中国周边国家,除日本以外(日本国力也在萎缩),大都属于综合国力不强的中小国家,都在积极寻找发展之路,而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正在崛起的强国(经济势力位居世界第二),他们在对华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两重性”或称矛盾性:
1、期望与疑虑:期望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得到好处(尤其是经济上),但又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疑虑,特别是跟中国有历史遗留争端的一些国家,或者说占了我们便宜的一些国家,总是担心有一天我们崛起对他们不利。
2、依存与摩擦: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不断上升,但依存度增加的同时,相互摩擦的概率也增加了。
3、历史与现在:在历史上,中国周边国家大都曾长时间沦为附属国、殖民地,大都曾遭遇过强权的压迫与蹂躏,因此。他们对强权政治介入地区事务有戒心;有的国家,对霸权主义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搞和平演变,支持分裂势力闹事,颠覆它的政权,心知肚明;有些国家对曾经赶走的外部势力卷土重来,心存顾虑。另一方面,它们又期望把外部势力引进来,平衡中国,这个心态是很矛盾的。
4、中国或美国:现在是,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从政治、安全方面满足了中国周边国家的需要——制衡中国,但是,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他们在经济上还需要中国,依赖中国,而美国,霸主主义、强权政治,且经济不力,是跟中国还是跟美国,有时左右为难。
政治、安全和经济因素是周边国家考虑的因素,显然政治安全资源是更重要的因素,加之中国对周边国家心态的揣摩不够,导致近两年周边环境恶化。
三、中国的对策
(一)正确看待美国及美国的“高调重返”
1、放眼世界,摆正姿态。要把眼光放到全世界,放到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全方位友好,周边也是全方位友好。
3、正确对待中美关系:中美是对手,未必是敌人。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加深,美国要把中国的崛起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绝不允许中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已经视中国为敌人。美国在恐惧中国军事崛起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同时,也希望中国能够和美国合作来维持国际秩序。
在对待中美关系上要“树立一个基本观点、保持一种良好心态、采取一些必要技巧”:一个基本观点:“和则共赢,对抗则两败俱伤。”一种良好心态:美国依然最强大,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大国。一些必要技巧:中美关系需要重新平衡:要随时加强危机管控,把握大局,注意分寸,适可而止;要用好现有机制,不断增强双边互信;要加强合作与协调,努力扩大双边关系的增长点;要深化沟通和交流,加强对两国舆论的积极引导。
前一段时间,习近平副主席访问了美国,白宫前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亚洲事物资深主任迈克尔.格林说:“就像一场约会。美中关系或许曾经发生了许多不愉快,但每隔一段时间两国领导人都要聚在一起,告诉对方‘我仍然爱你’,或者即便‘我不爱你’,但至少我仍然会与你合作,我们还要保持这种关系。”
4、“高调重返”难以短期实现。美国面临的问题是很多的,西方困境并为真正解决,美国经济的问题,财政赤字、政府债台高筑。这些对它来说是比较深层次和长期的制约,使得它难以顺利地推进它“重返”的计划,有很多因素还在制约着它,所以我觉得对美国重返亚洲还是应该理性、冷静地看待。
(二)淡定从容,韬光养晦。
1、不回避、不着急。周边问题是中国崛起的必经阶段,不能回避,现在问题来了,或 者挑战来了,就得去坦然面对,去有效应对,否则永远不会真正的崛起。
2、要有发展战略,从大局出发。对自己的政策要做调整。2013年,习主席提出“中国梦”这个梦的实现需要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的有效统一。
3、“韬光养晦”与“敢做敢为”并重。做任何事情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在整个过程中,“韬光养晦”一定要坚持,与此同时也要“有作为”。
4、要讲“巧实力”,对周边国家区分对待。
(三)政经合一,协调周边关系
在周边问题上,中国以经济促政治合作在过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单纯的经济让利已经不能解决摩擦。
综上,中国应该一方面通过继续深化经济联系,巩固与周边关系。同时也要增强周边外交中经济手段和安全政策的协调性,善于将经济手段战略化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通过发展军事力量加强对国家利益的支撑作用,并适度运用硬实力的威慑力以争取和创造更好的周边环境。
第五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论文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一、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海之争等。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这不仅打通连结扩大了北约和强化了北约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还可以以中亚为地缘战略支点,以北约组织和美日安保同盟为两翼,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
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②。在此背景下,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与境外(包括中亚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子相结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恐怖威胁。而伊斯兰原教育主义,以及泛突厥主义在中国西北边疆的传播,严重影响穆斯林群众的思想意识形态,如果这一思潮不能有效遏制,那么,伊斯兰极端势力必将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大患,并危及到中华民族的最高国家利益??国家统一。
中亚国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作为中国的邻居,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日趋增加,进入21世纪,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前的咄咄通人。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③。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90年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储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④。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谐在对手。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及中美战略结构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国从战略上防范中国及对华施压的政策不会改变,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二、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
从苏联解体以及冷战历史教训得出,国家的竞争主要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发展中心,以军事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
1.促进经济稳固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能力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是否安全,已经成为世办各国,面临重大问题,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安全战略的突出任务,在21世纪,我们经济发展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一)石油、土地、水战略性矿产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
(二)而在金融领域,中国财政到地方财政,存在大量赤字成为威胁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存在因素;人民币浮动汇率出现经常性的汇率波动,导致国际游资投机行为,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产生金融风险,而中国金融体系内部积累了制度及金融风险,金融体系脆弱性比较明显,“地下钱庄,洗钱和员金外逃现象愈演愈烈”。
(三)国民经济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加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和矛盾,且对国际市场产生依赖性。
(四)我国产业创新能力低,在国际竞争中处不利地位、缺乏经济安全保证。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经济安全面临更大的挑战,必须探原新的方法和有效途径解决面临的弊端。
(一)增加经济安全观念。就是把经济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之中,做好预防,保障国家须介安全免受威胁,或把威胁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不受破坏性的冲击。
(二)把科学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打造创新国家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由传统的主要依赖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扩张来完成发展的途径向以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制度创新,为主的新途径,经济发展以人为本,追求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
(四)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用信化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提高我国整个产业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以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增加社会吸纳社会闲散劳动力,更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五)进一步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以及中部崛起战略。这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必经之路。
(六)加强金融全权制改革,监对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加以完善,特别是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革,使金融体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从而规避和降低金融风险、改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2、加强国防建设,维护中国的安全
国防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台湾地区的台独势力及其活动,国家的领土、领海及海洋权益不断被侵蚀,面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在军事上对中国的围堵,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传大复兴。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对维护中国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应理直气壮的发展国防现代化
当代中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中国相对于欧美国家以及日本,中国国防力量依然落后,而中国威胁论对制约着中国国防建设。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没有必要过于关注别国言论,威胁论是它国面对大国崛起由不习惯到习惯,有反对遏制到逐步接受的过程。中国就是在威胁论中发展起来的,现在西方国家逐渐接受中国的崛起,威胁论反而下降。只要我们国防力量保持在积极所规定的合理水平,我们就应该大胆投入,不必顾虑中国威胁论。中国通过积极军事外交,宣传我国和平崛起国策,并且在国际社会担负起负责任大国,国际社会会把中国军力发展视为正常的。
(二)自主建新,建立军事新思想
在科技强军上,向跨越式发展道路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宏集型向科技宏集型的较变,以信息化作为军事建设的发展方向,建立一支远洋海军,应考虑建造航母舰队,以捍卫中国海洋,国土和重要海上通道安全。建立一支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信息化高的陆军部队,以及战略空军部队。
全军提高军事感慑和作战能力。
(三)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军事领域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信息化时代对军事人员的要求也是全面的,除了政治素质上,最重要的是科技素养,军事院校要从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开始,加大培训力度和培养步伐。同时建立一种能留住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这样才能培养大批军事人才,提高国家军事力量。
3.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作为国家力量的软国量,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有力保障和国家安全运用的手段,是一个民族必须守望好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五大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⑤自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一切可能利用手段对我国文化进行渗透。西方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传播其民主思想和价值观念,力求使之成为加强接触、落输思想,移植观念的主要渠道。在现代宗教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中国西北地区迅速蔓延,鼓吹“圣战”,采取暴力手段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但某些西方国家还继续利用宗教干涉我国内政,把宗教作为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种手段,而我国新疆,西藏等地之所以出现民族分裂活动,与某些西方国家利用宗教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进齐”。⑥因此,我们要制定独特的文化战略,以维护中华文明。
(一)弘扬中华文明,认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的情感认同,而民族认同是民族传统中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产物。民族精神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去汲取体现最深刻的人生和灵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为贵的人际观。“自强不息、厚德戴物”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都迫待弘扬,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的精神情怀,复原力和凝聚力,中国要实民族的崛起,必须利用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实现民族的崛起。
(二)加强文化间交流,促进相互了解。
在文明多样性的今天,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文化间的理解,从而实现不同文明间互知、互谅、互补,进而达到共识,共存的目的,让世界人民各国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提高我国的软实力,促进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传播,提高国家形象。在文明交流中,我们必须克服文明狭隘主义,心怀开放精神,学习西方文明中的追求幸福、崇尚智慧,热爱自由,践行民主,张扬正义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等人文类文明精华。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
(三)要坚持文化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但是,社会在进步,历史在发展,文化在继续,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也应该创新,在中国传统中,我们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传统文化精华,摒弃糟粕,同时大胆汲取最先进的文明成果,融入中华文化,才能进一步壮大文化的整体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加强中国安全的国际举措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我们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因此,我们要把握发展机遇,努力营造一个国际安全环境,对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家利益的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睦邻外交
中国一贯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国,以维护地区和平等稳定出发,妥善处理与邻国的领土,领海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暂时解决不了问题暂时搁置,待历史事件成熟解决,防止霸权主义从中得利。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睦邻外交。
(二)积极开展首脑外交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生了疑虑和戒心,而美日等国家发表所谓“中国威胁论”,企图破坏中国与周边关系,因此,为了消除周边国家的戒心和疑虑,积极开展首脑外使双方准确地了解双方的政策意图和政策方针,加强国家间的关系。首脑外交对于中国和邻国之间增加信任,巩固关系起促进作用。
(三)积极开展经济合作和经济援助
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且历史上有着悠久的经济交往,因此,双方经济往来能促成双赢,在经济外交中,我们坚持“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进入21世纪,我国与东盟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在上海组织加强了地区经济合作,倡议与印度和巴黎斯坦等南业国家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促进经济外交,从而促进国家安全。对于周边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援助,加大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各类人才,以此增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影响,争取和掌握国际安全运筹的主导权需要发展中国家。
(四)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增强军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维护一个国家的安全需要国际的合作,在东亚复杂的国际格局中、中国只有通全广泛的军事合作来维护地区稳定。努力同周边国家在安全与防劣的双边及多边的战略磋商和对话,增强相互了解信任。尤其同周边国家加大国际反恐合作力度,参与海上搜救,打击海盗,打击贩毒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维护和行动。此外,中国不断扩大多种形式的对外军事交流,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与义务等国际军事合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平做出自己贡献,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出安全国际环境。
(五)积极利用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经济一体化和多边安全协商机制
随着国际性组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为了积极参与自己周边地区和经济发展的区域对话和合作,于1996年参与组建了上海合作组织,并积极成为东盟的对话国。中国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为中国和周边国家提供了一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提倡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新型安全观,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国家关系,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⑦。上海合作组织还在反恐打击分裂势力,国际犯罪,以及军事互信做出了贡献,但还应该加强这方面合作,但还应该拓展上海合作组织在经济合作功能、促进多边机制基础的巩固还要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以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上海组织,“准成员”地位争取中立“8+1”机制,以此同周边地区建立多边机制框架。在东南亚地区,充分利用东盟组织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双方的经济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1年11月6日,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第五次会议上,双方决定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标志着中国在区域一体化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随经济关系的紧密,双方的认同点逐渐增多,中国多次在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阐述方在新形式下的安全观念和政策主张,双方对此达成了一种共同认同,因此,中国利用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地区安全机制,以带动周边地区和平安全进程。
四、结语
因此,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