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月10日上午9时,在蔡际群常务副院长办公室召开药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
简 报
第5期
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深入学习实
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领导小组
2009年4月13日-------
药学院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会议
4月13日上午9时,在蔡际群常务副院长办公室召开药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下设办公室及宣传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
首先,药学院常务副院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蔡际群传达了学校党委制定下发的《中国医科大学开展以“坚持科学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创建有特色、高水平医学院校”为主题的解放思想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在全校开展“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并传达了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党委组织部长牛玉彩同志就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活动”的具体工作指示精神。
会上,蔡际群同志对药学院前一段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前如何深入开展学习调研活动进行部署。蔡际群要求,各党小组的学习活动要与本单位情况、要与学院的发展相结合,各教研室要研讨制定学科定位、发展思路等长远规划;学院要针对学院长远发展、建设新学院、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并设立药学院意见箱;近期,各党小组要组织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并撰写征文;药学院将组织全体党员到制药厂进行参观调研活动。
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9年4月13日
-------------报: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送:学院领导班子成员 发:各党小组
-------------
第二篇: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胡金焱教授在经济学院双学位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胡金焱教授在经济学院双学位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尊敬的王处长、各位老师、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的暑期双学位开学典礼,在座的同学不仅有山东大学的同学,而且有驻济高校的5所大学的同学,不仅有往届的同学也有应届的同学,目前报名参加双学位班的同学达到了六百人左右,规模达到了经济学院的历史新高。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是全校最早开办双学位班的学院之一,几年来,这一开放式、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获得社会的认可,参加的同学越来越多,逐步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在此,我代表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对参加双学位班的全体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同时,借此机会,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的情况。我用这样的几句话来概括我们经济学院:
第一,我们学院拥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学科体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拥有一个从本科生到硕士到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教育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我们设置了7个本科专业,其中一个是与数学学院合作的金融数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基地。
第二,我们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特色。我们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以及金融学专业有鲜明的特色,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财政学、保险学专业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学院各专业中每年都有学生被推荐到国内外的名校访学、深造,接受海外经历和第二校园经历的锻炼。我们的毕业生中每年都有推免到北大、清华等名校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到海外求学的学生也在上升,历年的就业率都比较高,2009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就业率却接近历史最好记录。这充分体现了其他高校和社会对我们学校以及我们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因此,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
第三,我们学院拥有优越和完整的师资队伍体系。学院现有教职工接近90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经超过90%,有长期(一年以上)海外访学经历的教师20余人,多位教师是从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经济学院有充足的教育力量办好暑期学校,能为同学们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服务。第四,我们在双学位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经验。学院对办好双学位高度重视,我们安排专门的班主任,组织班级活动,包括今天的开学典礼,我们对待这个班就像对待学院的学生一样,甚至我们会以更高的标准和质量要求来对待这个班,因为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学院、专业甚至不同的学校,学习基础不一样,我们会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组织安排好教学。
既然同学们选择了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我也想就此机会提几点建议,既是要求,也是希望,也是勉励。
第一,要用理性的心态来对待参加这个班。由于社会对经济方面的人才需求日趋增加,很多同学选择经济学作为第二专业,以便将来增加就业竞争力,但我认为这个只是近期的目标。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完整系统地学习经济学专业知识,我们一定要怀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和理性得心态来对待双学位班学习。
第二,要处理好本专业和双学位专业的关系。学好经济学专业,难度和强度都比较大,要付出艰苦和努力,因此要处理好本学科和我们双学位班的关系。要认真地、积极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学院也会考虑同学们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还要学习双学位的实际,采取集中授课等方式,使大家集中时间段来学习经济学院的专业。同时希望同学们注意学习方法。
第三,双学位班的同学要充分利用经济学院提供的教育资源。同学们到了经济学院学习以后,要经常关注经济学院网站上的一些学术信息,包括论坛、学术讲座和报告,以及一些最新的学术成就,充分利用学院丰富的资源。我们有7个论坛,产经论坛、金融学论坛、经济学论坛、公共经济学论坛、国际经贸论坛、海外论坛、我看经济学论坛等。我们还邀请海外的经济学名家来学校进行学术报告。希望同学们好好利用这一免费的资源和机会来更好地学习和提高自己。
第四.希望同学们以主人的心态来融入经济学院。同学们到了经济学院学习,就是经济学院的学生,就是主人,就是自己的家,你们现在有两个家,一个是主专业的学院,一个是第二专业的经济学院。大家要融入到这个紧张而温暖得大家庭中,融入班级集体中,学院将会对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多与班主任、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找班主任,我们会尽力帮助大家。我们学院是用欢迎和喜悦的心态来接纳大家的。希望大家能在这个双学位的班级里面紧张、愉快地学习,获得知识,取得好的成绩。
谢谢!
第三篇:广州市常务副市长苏泽群在2008年市防震抗震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在2008年市防震抗震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广州市常务副市长 苏泽群
同志们:
今天在这里召开我市2008年防震抗震领导小组会议,回顾总结近几年防震减灾工作情况,研究开展工作的新思路,谋划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这次会议是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背景下召开的,同时,也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当前国内面临复杂严峻的地震形势下召开的,可以说是对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具有突出现实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
刚才市地震办何朝晖主任汇报了近年来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情况及2009年主要工作安排。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地震工作者开拓进取,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市地震办提出的下一阶段工作安排目标明确,计划周详,措施有力,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是深刻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发生不可避免,不以人的意志改 变。地震灾害是“群害之首”,具有突发性强、波及面广、破坏力大等特点,强烈地震往往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社会秩序和社会功能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水平最高、地震灾害最重的国家,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征,同时,我国人口稠密、建筑物抗震能力低,相同震级的地震在我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比发达国家要大几倍甚至几十倍。随着现代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并向城市集中,城市地震灾害也在以加速的形势发展,地震和地震灾害问题是我国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发展,特别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急剧发展、我国城市数量剧增的背景下,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后当前国内复杂严峻的地震形势下,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受限于人类当前的认知能力和技术水平,今天我们仍无法把握地震发生的规律,目前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通过准确预报地震来取得减灾实效。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最好的预防手段就是加强震防工作,把房子造结实一点。以前我们经济条件差,这方面考虑得不多,欠账iL较多。现在我们经济发展了,条件改 善了,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我们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这是最好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从历史地震记录看,广州有较长时间没有发生较严重的破坏性地震了,但今天不震不等于永远不震,往往在我们忘记地震的时候,它就发生了,“5.12”汶川地震已经再次敲响警钟。当前,国内外突发事件和各种自然灾害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据专家介绍,我国地震活动进入了新一轮活跃期,“5.12’,汶川地震以及最近新疆、西藏等地区发生的多次强震就是很好的印证,从现在到今后一段时期,全国的地震形势仍相当严峻。防震减灾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此,地震工作者要牢记使命,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是要正确对待取得的成绩,同时要清醒面对存在的问题,不断推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过:“灾前防御不仅比灾后救援更人道,而且更加经济”,汶川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实践也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在平时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加强地震应急准备,所需投入的经费比起抢险救灾的花费可谓九牛一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是必要的,但唤醒防震减灾的意识更关键!我们要树立“宁可有备无震,不可有震无备”的观念,加强震前防御。震前防御主要有两种措施,一是工程性措施,主要是提高公共建筑物、居民房屋的抗震能力,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只要房屋不倒不坏,人的生命安全就会有保障;二是非工程性措施,长期坚持广泛深入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让公众树立灾难忧患意识,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科学有效的自救互救方法,加强应急演习演练等,这些将使公众在地震灾面前牢牢掌握主动。安县桑枣中学在汶川地震中能够做到校舍不倒、师生快速疏散无人伤亡,就是因为学校领导一贯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强调加固校舍、坚持开展疏散演练,把震前防御措施做到位,关键时刻就能挽救更多生命。我知道日本学校的校舍普遍按照较高标准抗震设防,很多校舍甚至可以成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今年3月1日,我参加了市地震办组织的纪念《防震减灾法》实施十周年系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参观了防震减灾工作回顾展。我很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市地震部门一方面注重学习兄弟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先进经验,一方面注重结合我市实际大胆实践创新,很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全省防震减灾工作创造了经验。
例如,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化地震监测网络、率先完成活断层探测等震灾防御工程。这里我希望地震部门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加强地震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培养一批地 震监测专业技术骨干。另一方面加强与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充分应用活断层探测的成果,为城市规划、建设、土地利用和减轻地震灾害、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又如,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建设应急避险场所、创建科普示范学校和科普宣教基地等工作,都具有鲜明的广州特色。显然,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和熏陶。市地震办通过创建科普示范学校和科普宣教基地等工作,从小培养防震减灾意识,使之成为学生自觉行为的主莘;同时面向社区,贴近群众进行宣传,无疑会形成近距离的灌输效应,使防震减灾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得到增强。要多建一些这样的示范点,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因时间关系,在此不一一例举。前期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值得肯定。但攻城容易守城难,要保持排头兵地位和荣誉,我们还要付出更多的汗水。
实际上,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远远不足以与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华南地区最大中心城市的地位相匹配。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包括:第一,地震工作部门被授权不足,表现在区、县级市地震工作机构设置不平衡,职能不健全,资源(人力、财力)投入不足。第二,地震 部门自身工作能力不强。第三,地震工作环境不佳,主要表现在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视不足。第四,城市防震抗震综合能力不强。
提交会议审议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针对上述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有关措施和办法,对于今后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我完全同意。从经济社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看,防震减灾工作虽然不是中心工作却深刻地影响着中心工作,防震减灾作为公益事业,其社会效益在短时间内很难体现出来,但从长期来看,扎实工作的结果必将对保障社会安全产生深远影响,由此决定了地震工作者必须甘于寂寞、艰苦创业。地震部门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市地震办级别低、人员少,工作协调起来有难度,区、县级市机构不健全,人员、经费没有保障,这些都给我们防震减灾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在这里我想对地震部门寄予几点希望:小部门要牢记大责任,小岗位要胸怀大境界,小事业也可以有大作为!我希望大家都要有信心!三是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共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新局面。防震减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单纯是地震部门的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共同承担责任。成立市防震抗震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就是要求大家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形成 防震减灾工作的合力。市地震办虽然工作人员少,机构规格不高,但它是代表市政府行使防震减灾管理职能,防震抗震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都由地震办具体实施,各有关委、办、局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地震办的工作。
本次会议后,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地震办提交的关于下一阶段主要工作安排,与地震办紧密配合,做好有关工作。地震办更要主动积极地与有关部门沟通衔接,大胆开展工作。我认为2009年的工作一定要抓住重点,对于时效性要求比较高、需求较为迫切的工作,比如,开展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普查、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启动实施亚运会地震安全保障计划、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和全市地震应急综合演练等工作应该抓紧开展,扎实做好。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防震抗震领导小组的各成员单位、各部门要牢牢树立“有备无患”的思想,做到知责尽责,把平常的工作做好,汶川地震是血的教训,不能等到出事了才召开紧急会议。市地震办尽职尽责做了大量工作,平常领导有事情问到,都能及时回答反馈,发挥了作用。客观上讲,市地震办级别不高但地位高,权力不大但责任大!你们不要因为级别低,就在工作中放不开手脚,以后在工作中要注意做好“三个及时、两个加强”。“三个及时”,一是要及时提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领导重 视涉及到地震三大体系建设的事项;二是要及时沟通上级地震部门和市政府,把市政府及上级地震部门的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基层,做好上传下达;三是及时协调全市范围内涉及到防震减灾工作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并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要及时报告分管市长。“两个加强”,一是要加强各项工作机制的建立;二是要加强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
同志们,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很多大事,比如应对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等,与广州密切相关,汶川大地震更是与我们防震减灾工作密切相关,地震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汶川地震所凸显的问题,科学谋划下一步工作。温家宝总理讲“多难兴邦”!我相信,由于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必将催生国家在相关领域体制和机制上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必将给防震减灾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值得地震工作者深入思考和科学实践的命题。居安恩危,未雨绸缪,立足于平时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长期任务。下一步就是要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按照计划安排,逐一落实各项工作。
谢谢大家!
第四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2012年7月2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三周年庆祝晚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三周年
庆祝晚会上的讲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报》编委会主任王伟光
(2012年7月20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三周年庆祝晚会。在此,我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同志,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向《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三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向参加今天庆祝活动的全体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的成功创办和快速成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界结出的硕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取得的重要成就。
三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报》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坚定的政治性寓于深刻的学术性之中,以学术的方式,培育浩然正气,唱响主旋律,努力成为中国 1
学术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培育和发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意义的当代思想和智慧的重要窗口,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平台,在引领当代中国理论学术健康成长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三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报》坚持立足当代、立足国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一大批编辑记者带着真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引导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和支持他们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的智慧和源泉,努力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持。
三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报》始终不渝地坚守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一丝不苟地保持自己鲜明的学术品位,努力将自己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精神家园,在世界报界中别具一格,独领风采。它立足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前沿,依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源远流长的悠久学术传统、深厚而丰富的学术积累,全面反映最新学术成果,形成了以哲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为代表的学科版块,基本覆盖了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领域;它坚持以学术的视角报道中国、观察世界,形成了以学术新闻为重点,以“对话”、“特别策划”、“独家报道”、“社科学者走基层”等特色品牌栏目为重点的学术资讯报道框架;它始终站在国际学术的前沿,及时反映国外最新学术动态,努力搭建中外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
界,创办了以美国站为主体、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聘记者网络,扩大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回顾《中国社会科学报》三年的创业和成长历程,到现在,我们大体可以说这一份报纸办出了特色,办出了风格,创造了学术报刊史上的“社科速度”和“社科奇迹”。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的关心和领导,离不开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离不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支持,离不开兄弟媒体的扶持。在这里,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代表陈奎元同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全体同志,三年来,发扬忠诚、敬业、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报纸创刊、杂志社整体搬迁至CBD核心区、建立覆盖国内外的记者站和特聘记者网络、由周二刊改周三刊,并在广州、西安和南京等地实现落地印刷等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艰巨任务。在这里,我向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全体同志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为一份年轻的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未来的路还很漫长,任重而道远。对今后的发展,我提出以下几点要求和期望。
第一,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方向问题,从来都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也是理论学术报刊的根本问题。128年前,恩格斯在回忆《新莱茵报》的创办时曾说:“当我们在德国创办一种大型报纸的时候,我们就有了现成的旗帜。”《中国社会科学报》必须认清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学术的旗帜和灵魂,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应该贯彻到具体的学术实践之中,以学术的方式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在历史新时期,要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基础理论体系,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学术资源和智力支持。《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这一宏伟进程中,要努力发挥引领、推动和阵地的作用。
第二,要坚持“二为”方向,引导学者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理论智慧,是新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保持生命力,拥有创造力,赢得发展,取得进步的基本前提。当前,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开辟了极其广阔的空间。《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关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引导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当代、立足国情,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认真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认真研究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认真研究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努力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独有的时代价值,并从中获得继续前进和进步的动力。
第三,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大力推进理论学术自主、理论学术创新,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当前,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学术创新成果日益丰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正处于呼唤创新、也能实现创新的大好时期。我们的报纸,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坚持解放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善于利用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努力开发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返本开新,古为今用;正确处理中外文明关系,批判地吸收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精华,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努力概括、提炼出新的学术理念、学术话语、研究范式,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学术文化,具有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
第四,要始终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弘扬优良学风和文风。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纵观我们党几十年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学风正,则事业兴旺,无往而不胜;学风不正,则事业蒙受损害,遭到种种挫折。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优良的学风和文风。今年6月,我院和中国科协、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五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打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这场
攻坚战和持久战,坚守科学道德,倡导优良学风。过去三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学风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今后,要把学风问题进一步抓好、抓实,要带好头,发挥表率作用。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倡导良好文风。既要突出思想性和学术性,也要重视大众化和可读性,多发短小精悍、轻松活泼、言之有物的文章,力戒冗长晦涩、僵化守旧、肤浅空洞。要大兴严谨求实之风,倡导和培育浩然正气,杜绝浮躁虚华,使我们的研究成果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使我们的学术界成为为世人景仰的净土。
同志们、朋友们:
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全国学术界对《中国社会科学报》充满关爱,充满期待。我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兄弟单位和兄弟媒体继续关心和支持《中国社会科学报》。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全体同志牢记陈奎元同志在报纸创刊一周年时的题词——“永葆科学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弘扬优良文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大胆探索,勇于奉献,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将《中国社会科学报》越办越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第五篇:王伟光常务副院长2011年4月2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论坛——苏联解体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在“中国社会科学论坛——苏联解体20周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
(2011年4月23日)
同志们:
今年是苏联解体20年。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20世纪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20年前,苏联解体曾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学术精英弹冠相庆,福山自信地宣称: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大规模失败,标志着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最后一种政治形式和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自由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在全世界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就是历史的终结。因为,虽然历史的自然过程还会继续,但历史的所有大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不再有重大事件发生。20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美国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表明,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不但没有解决世界面临的所有重大问题,而且带来了资本主义世界更大一场灾难,使西方资本主义面临全局性的衰退趋势。而苏联的解体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失去了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但与此同时,它也失去了自我克制的动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不可抗拒地遵循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规律,亦步亦趋地走向衰退。短短20年的历史,我们眼见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制造的局部战争连绵不断、贫富鸿沟日益增大、各类危机频繁爆发等一系列人类社会危机问题。
苏联的解体并没有终结也没有改变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今天生存的世界仍然是一个由资本扩张主导的,人类利益被迫服从于资本意志的世界,这不仅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视野,而且可以说,当今世界是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描述和科学预期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资本积累的实质推断出的全球化、全球范围的两极分化、金融资本的恶性膨胀等现象必然出现,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的激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制度性危机的爆发越发显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年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预测在今天越发显示其科学的预见性。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结构性制度危机,西方“自由民主”所标榜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一整套理念、制度体系无法给予有效答案,以解决人类
1面临的种种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包括由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由利益争夺、价值冲突、两极分化导致的局部战争和贫困饥饿,由过度追求物质生活方式导致的环境和能源危机,以及人们对人类生存状况失望而产生的悲观厌世和愤世嫉俗的情绪……要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人类必须要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寻求解决思路,必须要认识到资本主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这些主导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已经造成了人类灵魂的深刻异化和人类社会的深重灾难。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亟须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智慧。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曾经说过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任何超越它的企图,不是重复马克思主义早已说过的东西,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陈旧观点上去。苏联解体后20年的历史进程再次向我们证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解决资本主义现存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人类的未来,而对未来的开拓是建立在对历史正确解读的基础之上的。苏联解体、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解放事业遭遇的重大挫折,而深刻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它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
在苏联解体20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苏联解体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目的就是为国内外对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命运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这次会议得到了国际友人的积极支持和热烈响应。国内知名学府、杂志社也都踊跃参与。我们此次会议就由12家单位共同举办。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陈奎元院长,热烈祝贺“苏联解体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向国内外为推动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付出辛勤劳动、作出重大贡献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祝愿这次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