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叔新先生追悼词
刘叔新先生逝世追悼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追悼会,深切哀悼著名语言学家、我校文学院退休教授刘叔新先生。
前天,8月1日,这是一个天地同悲的日子,刘叔新先生在这个早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了!
刘叔新先生祖籍广东惠州,1934年3月23日生于广州。1952年开始执教小学音乐课程,从事教育工作。1953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学习,1957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59年2月至1961年1月,于北京大学进修学习,受业于高名凯先生和岑麒祥先生。结业后返回南开大学中文系工作,直到退休。1986年刘先生晋升为教授,1996年被评为侗傣语专业博士生导师。1996年刘先生应聘出任日本爱知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赴香港大学任访问教授,先生还曾远赴德国、芬兰的大学做学术讲演。
刘先生的一生是献身教育的一生,他一直脚踏实地地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在平凡的工作上做着其实不平凡的事情,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教学,刘先生共讲授过20门专业课程,培养文学硕士27名、文学博士15名。刘先生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他把满腔的热情全部灌注在教育事业上了。
刘先生兼做过多种社会工作。1980年至1988年任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之后担任过中文系学术委员、南开大学高级职称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语言学学科组长、天津市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顾问、《南开语言学刊》顾问、等。
刘先生的一生,是痴情钻研科学的一生,是“学术园地的忠实守望者。”(陈洪先生语)先生梅妻鹤子,一生潜心于专业研究,视学问为生命,视研究为崇高的事业,他的研究涉及语言理论、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词典学、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等。在诸多领域独树一帜,成果丰硕,著作等身,为语言学研究做出了醒目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刘先生著作30余种,其中语言学著作十多种,发表论文80多篇,另有散文、译文多种。刘先生还主编了多种丛刊和译文丛集,如《语言研究论丛》6集、《语言学论辑》集、《语言学译丛》2集。
1994年作为“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首批五本之一的《刘叔新自选集》出版,1990年《汉语描写词汇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成为汉语词汇学研究著作的经典之作。退休之后,刘叔新先生依然不辍耕耘,1 / 3 勤于著述。如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粤语壮傣语问题》,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汉语语法范畴论纲》等专业著作都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刘先生就是这样专注于学问,几十年如一日地为语言科学的发展而贡献心血。
刘先生的一生也是艺术的一生。他是个学者,也是一位艺术家,他多才多艺,钟情于音乐,他的音乐著作有《民族乐队编配简说》《诗词歌曲五十首》等。他独奏的小提琴曲曾经在天津市的文艺汇演中获奖,他的音乐作品演唱会曾在东方艺术系演播厅公开举行;他醉心于诗文,他创作的诗集有《南北咏痕》《韵缕——亚欧吟草》《兴迹——晚晴咏句》等,他的散文集有《窗前漫笔》《序跋杂综》等;他的诗文语言大有天然之风,富有诗意和纯真。他痴迷于书法,他的书法,风格秀丽刚劲,作品不仅成为亲朋好友珍贵的收藏,也被收录到多种出版物中。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离开我们了,这让我们怎能不痛心?怎能不沉痛哀悼?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缅怀先生的一生,我们会感受到他精神的美好。
先生是一位真诚友善始终如一的人,他从无虚言无套语,从不高高在上,也不会低声下气。他毫无城府可言,他待人接物,清澈透明。先生是我们的良师,也是我们的益友。真诚是最好的教学内容。多少学生得到过刘先生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从而成为一辈子来往的朋友。世界改变了很多,而刘先生则改变得很少。(陈洪先生语)罗宗强先生曾经高度评价刘先生的善。他说:“人性的善良往往给人以生的精神力量,给人以生的美好之感。一个善良的人,他所给予人的,绝非他的学术成就给予人的所能比拟。他所给予人的,是一种安全感,一种生的乐趣,一种无价之宝。”
先生真正是惜时如金的人。他生活简单而朴实,生活中绝无繁文缛节,即使对于民以食为天的饮食,他也简而化之,早饭麦片鸡蛋面包片,午饭面条,晚饭炒两个菜,做个清汤,一碗米饭。常年如此,清苦如此,而他满足于这种生活。这可以省出大量的时间来读书写作。做饭的时候,先生也有时候见缝插针去看书写作,因而常常把饭菜烧糊。有的时候都惊动了邻居和院系领导,以为发生了火灾。先生在世时有言:“太注重生活中的事情,就做不成学问了!”先生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惜时如金,但对于学生的教育则是毫不吝惜了。和学生交谈,常常说至半夜,几个小时下来,口干舌燥是经常的事情。
学生是先生生活中除语言研究之外的另一个中心、重心。不少学生,从比他小几岁的老学生,到比他小几十岁的小学生,都会在先生心中安2 / 3 家。先生会常常念叨一些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对学生的身体、生活、学习、工作也常常关心备至,看作亲人。人间自有真情在!在刘先生身上体现颇多。无论是一般的问寒问暖,还是毫不留情的坦诚的批评指责,都让人感到先生心中没有他自己,只有学生,只有真心实意。这是无私的爱!这是不求回报的爱!这是让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爱!
千言万语,说不尽刘先生的美好。先生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一位好朋友,一位可以促膝谈心的知己之人。先生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富有名望的语言学家、一位还有宏大的研究计划未展开的研究者、一位学术领地的忠诚实践者。先生音容尚在,还能让我们再次聆听你的教诲吗? / 3
第二篇:沉痛悼念刘翔先生逝世追悼词
沉痛悼念刘翔先生逝世追悼词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隆重悼念刘翔先生逝世。
刘翔先生于一九六七年古历六月廿六日逝于二O一O年十二月廿九日十三时三十分。享年四十三岁。刘翔先生一九六七年出生,一九七三年在宁乡学庵小学读书,一九七八年在宁乡城西中学毕业,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O年在家待业,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四年在宁乡汽车站上班,从事客运后勤工作。
一九八五年学驾驶员至一九九七年在宁乡汽车站从事客运工作。
一九九八年企业改制下岗去深圳打工,自找就业门路至二OO四年。
二OO五年至二O一O年先后在宁乡、长沙、张家界从事建筑开发工程事业。
二O一O年十二月廿九日十三时三十分因脑溢血抢救无效逝世。
刘翔先生一九六七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干部家庭,出生地深圳罗湖桥边检站,刘翔先生自幼在革命干部
家庭成长,在父母的呵护教育下,在深圳罗湖桥渡过了他幸福难忘的幼年,他有兄妹四人,他在兄弟中为长兄。
一九七二年随父母工作调动到宁乡安居,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先后在宁乡学庵小学和城西中学读书初中毕业,刘翔先生,自幼勤奋好学、聪明,性格开朗,在学校读书期间,学业成绩优良,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每学期都被评为优秀三好学生,深受老师的爱待同学的好评。
一九七八年,中学毕业后在家待业至一九八一年为减轻家庭生活困难,年仅十四岁的刘翔就到宁乡汽车站上班,谋生,主动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在汽车站工作四年之久,一九八五年刘翔为掌握驾驶技术,主动学习驾驶工作,学驾照后自买了一台车辆,自谋生路,从事客运工作。
一九九八年企业改制下岗刘翔先生自找就业门路主动去深圳打工至二OO四年,二OO五年至二O一O年刘翔先生随改革振兴的大好形势,他主动从事建设开发工程,先后在张家界、宁乡大道开发、长沙市政安居工程承包工程挖掘开发,他一生勤奋不畏辛劳,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默默为革命事业和家庭
作出了他毕生尽有贡献。
刘翔先生,克己奉工,关爱他人,广交社会各界朋友,他任何时候总是以朋友为重,亲属为重,帮助他人解决各项难题,他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深受社会亲友好评。
二OO五年五月,在宁乡汽车站处有一位岁的老人不幸被汽车撞伤,兆事车辆逃跑,刘翔先生见义勇为主动将撞伤的老人送往医院抢救,并主动出交医药费用,再通过打听通知老人亲属,这一见义勇为的光荣事迹深受社会好评,湖南日报特为刘翔英雄事迹专题报道,将刘翔先生见义勇为事迹载入史册。
刘翔先生不但是工作先进者,同时也是热爱生活,对家庭极其负责,他在家庭敬老爱幼,任何家庭大小事宜他总是主动以长兄名义承担,在他父亲十年重病期间,刘翔同志总是床前身后,百般孝顺护理。
二OOO年八月刘翔先生与爱人邱照华结婚,婚后,夫妻恩爱,相敬如宾。
二OO一年养育长女刘心钰,刘翔先生爱女如掌上明珠,为了女儿成长,刘翔夫妇俩献出了毕生的父爱和母爱,一手把女儿抚养成人。
刘翔先生因病不幸英年早逝,使亲属失去了一位好亲人,使邱照华女士失去了一位恩爱的好丈夫,使
刘心钰爱女失去了一位好爸爸,使所有革命同志失去了一位好朋友,今天他的爱女跪在灵前为父亲大人上香三柱。
请乐队一奏上香曲,一柱香,深深感谢父亲大人养育之恩,父亲大人教诲女儿铭记在心。
请乐队二奏上香曲,二柱香,感谢父亲大人为家庭的关爱、奉献,请父亲大人放心,女儿一定孝顺照顾关怀好妈妈。
请乐队三奏上香曲,三柱香,送父亲大人西行一路走好,望父亲大人在天之灵保佑全家人和财旺万事兴。
刘翔先生安息吧!
二O一O年十二月三十日
第三篇:追悼词
同志们,朋友们:
平湖含怨,百鸟啼哀,草木拭泪,夔龙伤怀。向培英老夫人——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 年 7月15日9时许与世长辞,享年80岁。向老夫人溘然离世,子女遭遇失恃之惨,亲友蒙受永诀之悲,也让我们大家的生活空间痛失一份温暖与慈祥。现在,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向老夫人,追忆生平事迹,缅怀高风亮节,寄托深切的哀思,表达崇高的敬意。向老夫人1933年农历2月 24日出生于本县归州镇百果园村萧家垭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身处困苦的环境,她不能识文断字,但是,她经历了逆境的磨练,接受了家规的训导,明处事为人之理,习茶饭针黹之巧,为推磨舂米之务,受稼穑饲养之劳,成就了淳朴的情感、敦厚的性格、坚韧的意志和耕耘持家的能力。当嫁之年,她与本乡干部熊作虞先生喜结连理。在半个世纪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夫妻恩爱,互敬如宾,相濡以沫,携手并进,分担寒潮、雷霆和风雨,共享阳光、云霞和虹霓,经营了真挚的爱情,创造了和谐的家园,赡养了父母双亲,哺育了儿女后辈。老夫人大半生在农村从事劳动,1997年,迁至县城居住,直至寿终内寝。
向老夫人的生命自然平凡,因为她一辈子耕耘劳作,相夫教子,活在平凡的空间,做着琐碎的事情,而正是这平凡与琐碎,更能彰显一个普通劳动妇女朴实勤劳的本色和贤淑高尚的品质。向老夫人的一生是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一生。向老夫人在农村长大,在农民的家庭里长大,继承和保持了中国农民奋斗的秉性、勤劳的习惯和俭朴的作风。老夫人年幼的时候就担当起一份支撑家庭的责任,她扫地抹灰,洗衣做饭,养鸡喂猪,为父母减轻生产生活的重负。年岁稍长,她便走向广种薄收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饱尝了山区农民劳动的艰辛。成家以后,丈夫在机关工作,老夫人在家独自支撑门户,她带孩子,忙家务,耕地锄草,收获播种,夙兴夜寐,沐雨栉风,吃尽了席不暇暖独桨划船的苦涩。老夫人不仅热爱劳动,也崇尚节俭,一辈子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年轻的时候,她所穿的衣裳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即使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之后,她仍然衣不求华贵,食不求精美,也从不浪费铺张,暴殄天物,自始至终坚守着中国农民最原始的美德。
向老夫人的一生是乐观坚强、百折不挠的一生。老夫人年幼的时候生活在一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家庭,衣不中身,食不果腹,但她总是像顽强的小草,把目光投向蔚蓝的天空,在生活的夹缝里顽强生长。她童音未解就握上锄把,在贫瘠的土地上寻找生命的根据,萧家垭的山前岭后,险壑峭壁,到处都有他瘦小的足迹和咸涩的汗滴。早年的萧家垭是大山深处的穷乡僻壤,自然灾害和人为之祸,使居民的生活艰难竭蹶。尤其是在三年自然灾害之中,白日没有鸡啄米,夜晚没有鼠耗粮,老夫人在这种恶劣环境和艰难岁月中饱受煎熬。但是他总是坚信自己,放眼未来,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和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毅力。集体劳动的间隙,天光灰暗的晨暮,她采野菜,挖山货,跋前踬后,劳碌奔波,用微薄的收获维持着一个大家庭的生计。大山农民的人生旅途,总在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老夫人一生遭遇许多磨难和坎坷,但她一贯藐视困难,战胜困难,为家庭的逐步发展和兴旺鞠躬尽瘁。
向老夫人的一生是胸怀宽广、慷慨奉献的一生。在夫人的意念里,作为家庭主妇,奉献是她的立人之本,也是她人生中最神圣的使命。老夫人是一位孝顺的女媳,在生活极其艰苦的年代,她把粮食让给父婆,把野菜留给自己;把温暖让给公婆,把寒冷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公婆,把困难留给自己。老夫人是个普通的农民,乌鸦反哺的古训她说不出多少,感天动地的典故她记不得多少,但是,她用她最朴实的行动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儿女们做出了最真实最生动的表率。夫人也是最优秀的妻子和母亲。身为人妻,老夫人知道,“贤惠”二字最为可贵。丈夫奔波在外,身心疲惫,每当丈夫回到家中,老夫人总是让丈夫感受到家的温暖,周详照顾,举案齐眉。为了不妨害丈夫的工作热情,老夫人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背负多大的压力,蒙受多大的委屈,在丈夫面前总是不动声色,守口如瓶。她爱着丈夫,尊重丈夫,理解丈夫,无怨无悔地支持丈夫从事公务。为了让丈夫无后顾之忧,她用她辛勤的劳动撑起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用她柔韧的肩膀扛起山一般的重负。夫人一生养育了熊海、熊仁凤、熊俊、熊琼、熊晓琴等五个儿女。她把所有的儿女都当作掌上明珠,当作不可重复的孤本。在儿女成长的过程中,他用真挚的情怀关心儿女,用朴实的语言教育儿女,用严谨的家风规范儿女,用美好的德行影响儿女,用毕生的力量支持儿女。有夫人的精心培育和鼎力支持,儿女们知书明理,健康成长,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成为祖国的建设者,成为优秀的丈夫、妻子和称职的父亲、母亲。儿女们登高眺远,母亲是他们的第一级台阶;儿女们艰苦奋斗,母亲是他们永不衰竭的动力。
向老夫人的一生是忠厚淳朴、正直善良的一生。老夫人是一位忠厚的公民。她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崇尚公德,严守法纪;她光明磊落,正直无私,诚恳待人,乐善好施。老夫人性情直率,与人相处,讲究友谊和诚信,一贯尊重他人,乐于助人,构建了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受到乡亲和朋友的衷心赞美。
向老夫人就是这样,一辈子勤劳俭朴,一辈子乐观坚强,一辈子无私奉献,一辈子正直善良。虽然她生活在最平凡的空间,头顶没有耀眼的光环,甚至连名字也鲜为人知,但是,她以沉稳的脚步走完人生道路,走出一段健康充实的生命历程;她用一颗诚挚的爱心拓展了生命的宽度,强化了生命的亮度。
向老夫人一生艰苦奋斗,辛勤付出,她的奋斗和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夫人的儿女们络绎问世,平安成长,男婚女嫁,安家立业。独子熊海大学毕业,投身秭归教育,成为宜昌名师,颇多建树,名噪桑梓。儿媳刘红梅美丽温柔,为熊氏家族平添风景。夫人的女婿刘志学、屈定礼、卢耀清和聂家勇,皆为勤谨丈夫,可靠良人,夫人的四位女儿都成为幸福家庭的贤妻良母。更有孙辈熊棋、刘永进、刘永晶、刘小萍、屈鹏、卢希、聂一洲等,聪慧伶俐,知书识礼。老夫人晚年尽享天伦之乐。老夫人的人生是充实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是功德圆满的人生。
黄金虽贵,难买健康二字,扁鹊纵高,不治大限之人。向老夫人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爱她敬她的子孙,离开了她无比眷恋的世界,但她留给我们和后世子孙的精神遗产弥足珍贵。我们悼念向老夫人,就是要铭记向老夫人,铭记她正直善良的人品、坚忍不拔的意志,铭记她勤劳务实的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悼念向老夫人,就是要以向老夫人的精神为人格的坐标,勉励自己在各自的人生舞台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勤奋的人,一个坚强的人,一个大写的人,把我们的路走稳走正,把我们所从事的光辉事业进行到底!向老夫人安息!
第四篇:追悼词
吕吉贤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上的追悼词
(3月8日上午)
各位领导,各位尊长,各位来宾,各位亲友: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此深切悼念吕吉贤同志。
吕吉贤同志,于2015年3月4日凌晨2点30分与世长辞,享年56岁。
吕吉贤同志生于1959年7月,宁海县王爱吕家村人。197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3月参加工作。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在旅顺市三七0九二部队当兵。
1984年8月至1992年5月在王爱乡人民政府工作。1992年6月至1997年7月在岔路镇人民政府工作。1997年8月到桑洲镇人民政府工作,先后任农经员、农经站站长等职务。
吕吉贤同志为人忠厚,襟怀坦荡,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他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子女个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事业有成。吕吉贤同志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虽然他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的好丈夫、这样的好父亲而惋惜。我们单位,为失去他这样的好同志而痛惜。吕吉贤同志的去世,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心中的悲痛,要以更加高昂的热情加倍工作,再创佳绩,以慰吕吉贤同志的在天之灵。
吕吉贤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兢兢业业为民服务的一生。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吕吉贤同志致以深切的哀悼,向吕吉贤同志的亲属及至亲好友致以亲切的慰问!
吕吉贤同志安息吧!
第五篇:追悼词
沉痛悼念谢万选同志
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父老乡亲:
在这个天人同悲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一起来到这里送别我们的一位挚友、一位教育界的精英谢万选同志。
此时此刻,亲人掩面,朋友伤怀,同事哽咽。在此,请允许我代表红光小学的全体师生及横水镇全体教育界的同仁向谢万选同志的亲属致以亲切的慰问!
往事依稀,泪眼朦胧。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他的思念。谢万选同志生于1939年3月15日,毕业后先在常袋乡从事党的医学事业,后弃医从教,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于教育事业。1999年3月谢万选同志光荣退休,退休后他还不间断的从事家乡人民的福利事业,后来身患恶疾,医治无效,于2016年12月7日凌晨与世长辞。
在他一生的教育生涯中,工作上:他执教严谨,工作勤恳,任劳任怨,大公无私。生活中:他不存欺心,平易近人,谦虚谨慎,和蔼可亲。对学生:他充满爱心,教书育人,爱生如子,德艺双馨。他酷爱书法,练就一手好字,特别是他的毛笔书法,厚实凝重,流畅自如,如行云如流水,独成一体。并且他平时还义务为家乡父老乡亲书写实用对联,有求必应,深得家乡人民爱戴。
树欲宁兮,风不止,子欲养兮,亲不待。长生百年岂足,哀哉天降不幸,竟然撒手长去,留下满目凄清,谢万选同志走了,带着对美好人生的无限眷恋,永远地走了。从此,横水镇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好教师。
医可治病,遂修医学几春秋,给一方百姓治病除疾,赢得美誉传四方;教可治愚,弃医从教三十载,为家乡父老无私奉献,终育桃李满天下。谢老师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淡泊名利的一生,是以德育人的一生。他以德立身,坚持原则,明是非,知荣辱,定方向,修言行,堪称育人楷模。
高风传乡里,亮节启后人。谢万选同志音容虽逝,但德泽永存!在此我代表各位教育同仁,代表各位父老乡亲再次向你致敬!
横水镇中心校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