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电子信息教育

时间:2019-05-14 00:2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核心素养与电子信息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核心素养与电子信息教育》。

第一篇:核心素养与电子信息教育

核心素养与电子信息教育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电子信息教育从传统方式和内容逐渐向网络方式转变,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大数据时代下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本文围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对目前青少年学生的信息教育和信息素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教育;信息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确立了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 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而在如今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化教育作为现代化教育重要一环,围绕着核心素养,作为其实施的载体,培养学生的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以及使用信息工具和资源的能力。

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九条信息素养标准:(1)信息素养。标准 一: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标准二: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胜任地评价信息;标准三: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2)独立学习。标准四:独立的学习者要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标准五:独立的学习者要有信息素养,并能评价文献和其他对信息的创造性的表达;标准六:独立的学习者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的产生中做得最好;(3)社会责任。标准七:对学习团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标准八:对学习团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实践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合乎道德的行为;标准九:对学习团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产生信息。

从上述标准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是为了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信息教育应该说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果信息教育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上,那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教育,其结果是,所培养的人就可能会成为电脑的奴隶,因此真正的信息素养教育应通过学习者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利用,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使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信息能力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如同传统社会里要求人们具有“读、写、算” 的能力一样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理应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加以培养。从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出发,根据信息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对青少年信息教育的实施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为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2001年起,我国全面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普通高中以及城市初中开始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如今全国中小学全面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及经济较为落后仍然未有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去并加以整合,这是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举措,这将会为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奠定基础。

(2)在常规的课程和教学中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新的探索 在我国,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方面仍具有主导的作用,这是由中小学教学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应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和建议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教育可以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或以综合课的形式开设,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以游戏软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进行电脑操作实践,接触、熟悉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价值和基本功能,对计算机网络建立一种亲情,产生好感,进而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如用电脑写文章、做表 格、进行信息查询等),同时,又可在计算机网络中学到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的信息教育中,除了把它继续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外,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外,还应包含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要求,譬如如何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对个人信息和著作权的保护,对信息发布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等。这些主要结合问题的解决或项目的研究进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通过这些方面的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过程,优化教学信息交流方式,强化儿童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3)通过基于资源的学习实现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促进青少年信息素养的提高

基于资源的学习,简言之就是与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作用来开展学习。资源包括一切有助于个人有效学习的因素,包括信息、人员、教 材、设备、技术和环境。在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而不仅仅是传统教学的附加物。基于资源的学习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实现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问题的设计者和解答者,教师主宰着学生的学习,学生被动地学习。而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里教师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学习资源成了学生的认知工具,学生采取负责的行为,主动地探求知识,根据个人的情况设计、安排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及时调整学习进程,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学习资源成为学生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学习手段,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通过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逐渐成为自主的、独立的、终身的学习者。

(4)建立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新体系,确保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发展

要改变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注重学生获取了多少知识、技能的做法,将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能力等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重要标准纳入学生学习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各科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确保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并将信息素养迁移到各类学习活动中去。

(5)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 教师是教育变革的动力。没有教师的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教育。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应对职前和职后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在培训的内容中除了专门的信息技术运用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的操作技能,学会使用一些工具性软件外,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的信息为教学服务,学会创设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媒体,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鼓励教师在学科领域中实施资源性学习,给他们提供掌握实施技巧的机会和条件。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再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提高青少年一代的信息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6)在全社会大力营造有利于每个公民都成为有信息素养人的良好氛围 通过向公众开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信息资源,以引起媒体的关注,提高公众的信息意识,培育有利于提高信息素养的氛围。要让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认识到,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技术,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从各种资源中搜集信息、综合信息、解释信息、评价信息,能有效地作出决定,提高学习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全力参与社会的变革,真正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有价值的资源。

结论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及信息教育的普及,使得全民信息素养明显增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是加强学生的现代信息化意识,培养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正确地获取、掌握、分析各类信息,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学习意识,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现代化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随着电子化进程加快和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自觉结合,我国在信息教育方面还有待相关部门和协会组织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才能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体会学习,并立足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地提高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如何理解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北师大基础教育教材.2016 [2]王道俊,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6版 [3] 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2期,(11)[4]翁菊梅,大学生信息素养[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1日第1版

第二篇:核心素养教育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教育学习心得

电大 范圣平

开学初,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听取了省职教学院院长张自强同志的关于核心素养建设的专题报告会。听完报告,我深有启发。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对于我们职教中心来讲,我以为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因材施教非常重要。我们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开学之初就应该把学生分开层次:层次一:一部分有参加高考的内心意愿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从开始就抓好他们的理论学习,一切都为高考服务。学校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抓他们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流动管理,可上可下。这样的管理可防止有学习意愿的孩子被其他没有学习意愿的孩子带得不愿学习。

层次二:有艺体才能的部分学生,组织各种有益身体健康的各种活动。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多参加各级各类校外社会活动,一方面既锻炼学生,又可以为学校增加知名度,增强学校的信誉。

层次三:培养专业技能。对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学校加强专业设备投入,形成各专业技能课外小组,培养专业方面的人才。

总之,核心素养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具体实施的过程。只有把核心素养教育真正落在实处,架起职业教育的虹桥,才会使职业教育更加辉煌。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知识点繁杂、内容烦琐的人文学科,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历史知识,提高高中历史课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教学,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我们也会发现对历史知识的考察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点的考察,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大历史教师应该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了解和研究人社会的发展进程,认识到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立足现实,创造未来。核心素养品质特征

历史核心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历史学科素养应该具有求真、求证、求智的品质特征。

求真

获得信息和储存知识是一切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管人们对它的评价如何,它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在演绎、发展。学习历史,首先应该精准地解读史实概念,正确地把握历史脉络,这样才能科学地分析历史的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切忌随意性,尤其对各种戏说野史要注意鉴别。教师在教学中则应该尽量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体现历史专业性。

求证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是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历史的长河中,事件层出不穷,史实多如牛毛,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实中找出历史规律,总结出科学结论,就需要有“求证”的素养。历史教学不是把历史事件进行简单重复和再现,而是要通过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阐释,归纳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整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挖掘出历史发展的基本内涵。

求智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其意义在于通过历史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历史虽然不可能重复,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只有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把握未来。提高核心素养的策略

① 借助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授课时,教师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教育,可以借助视频、音频等,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及其背后的历史知识。同时,也使学生的内在品质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得到提高。

② 追溯历史脉络,提高学生的文明认识与感知:历史是对以往实际发生的事物、事

件的一个追溯。以中华文明为例,中华文明是经过几千年的陶冶和传承发展起来的,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提高学生对文明的认识和感知能力。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时候,教师便可以从封建时代之初的秦朝开始进行梳理,一直到封建时代末期的清朝,将所有这些经历过的朝代的经济背景、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制度等相关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比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情况,得出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利用历史追溯法,通过对历史进程的梳理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

③ 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决定学习素养。第一能够认识、分析历史现象和问题;第二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借助历史概念和历史实践等特征解决存在的问题;第三能够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要通过描述或者是解释历史事件实现;第四是对历史的观点和看法,借助归纳、比较和判断等方式,把握历史规律和现象。高中历史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促进智力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是高中教育阶段的重点,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学特色,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逐渐养成高尚的品性、修养与学识。

参考文献

罗淑芬“浅析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教育教学

王玲“浅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四篇:核心素养与读写能力

论坛 | 核心素养与读写能力——五省市十五名师工作室读写专题联席教研活动主题发言选登

(一)2016年12月22日-23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五省市名师工作室读写专题联席教研活动”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来自浙江、江苏、四川、广东、重庆五个省市的十五个名师工作室的领衔名师与骨干成员240多人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特别安排了一场主题论坛,十五个名师工作室各派出一位代表,围绕“核心素养与读写能力”发表看法,兹将各位代表的发言摘录如下,和大家分享。

名师简介

严英俊,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听涛小学校长,开发区引进人才,曾任杭州市小语会、杭州市小管会常务理事,杭州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杭州小语教学名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是浙江省小语会、浙江省青语会会员,浙江省教坛新秀,杭州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杭州市小学语文名师。曾任杭州市小语会、杭州市小管会常务理事。多次参加教学参考用书、地方课程教材编写,出版过十多本(套)教师、学生辅导用书,主持过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特聘培训专家,曾赴全国10多个省市做辅导讲座40余场。

观点概要

从课文中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怎么学习?从哪里入手学习?本文以例举的方式,阐述在课文学习时,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方式,学习有特点的段落的、篇章的写法,以促进有效阅读,有利习作。

阅读教学的内容,我认为至少有如下几点:(1)了解、体会文本的内容和主旨;(2)品味语言,交流阅读感受;(3)积累典型语言;(4)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前的某些阅读教学,我的感受是:(1)了解、体会文本的内容和主旨,所花时间过多;(2)品味语言,交流感受,办法不多;(3)积累语言,侧重于读背,偏向于应考;(4)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研究不多,效果不佳。

说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研究不多,有两个层面的意思:(1)没有意识或关注不够。按传统,凭经验,以前怎样,现在依旧,习惯于走老路,以致教学没有相应的设计,课堂没有相关的环节。(2)没有办法或办法不多。有意识了,知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很重要,但感觉无从着手,不清楚要做哪些,从哪里做起,也不知道怎么来引领学习活动。实际工作中,我们关注更多的还是字词和句子,即学习构词方式,仿照例子句子等,对课文有特色的表达方法关注不多,或者说,关注的办法不多。

怎么来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课文中哪些表达方法可供我们学习?怎么在教学中渗透基本表达方法的关注、了解、揣摩和感悟?这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课题。人教社郑宇老师曾有专题发言:阅读教学要立足用好教材。她说,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有两种语言现象特别值得关注:一种是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一种是“陌生化”的语言现象。

我们来读这段话:“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人教版五下《人物描写一组》)

临死前的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的两个指头代表什么意思?我们读了课文很容易就能知道。知道了,还可以做些什么?——感悟课文的写法。它的写法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有老师这样教:(1)严监生的两个指头代表什么意思呢?读读课文,找到依据。(2)课文不是直接写赵氏,而是先写了一大段的其他内容:众人的猜测;请你按“谁、怎么猜”填写下面的表格;(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写?即“为什么要写一大段旁人的猜测,而不直接写赵氏说的话?”

课文不是直接写赵氏说的话,而是先写了众人(大侄子、二侄子和奶妈)的猜测。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不一定能说明白这样写的好处,目的是提醒学生关注这样的写法。一提醒,学生发现了,“如果直接写赵氏说的话,直接把原因写明,就没意思了。”这表明,学生开始了解这种铺垫写法的特点了,领会到这样间接衬托的作用了,这对学生的习作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关注之后,推及其他。我们会发现,类似的写法,普遍应用于文章的写作。如《落花生》(人教版五上),父亲说:谁能说说花生的好处,接着写姐姐说,哥哥说,最后写了我说。为什么不直接写我说,或者先写我说?道理与不直接写赵氏说是一样的。

还有,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教版四上),魏校长让诸生说说为什么而读书。课文先写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最后,再写周恩来怎么说。同样的提示:为什么不直接写周恩来怎么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们知道,作文之法关键一点是:制造情节。这样的写法值得关注和学习。再如《画家与牧童》(人教版二下),课文这样写:围观的人看了,纷纷称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了……

前半文在写戴嵩如何画画,众人在如何称赞他画画得好,突然——“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了…… 这是转折,这一转,又转出一片新天地。众所周知,文章的情节推动有重要一法:风云突变。教学中,我们如果引导孩子关注这些,并经常强化,从而形成意识,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定能获得快速的提高。

进入高年级,我们总在为学生的作文写不好而犯愁,我的一个基本的思考是,阅读教学中,课文学习时,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方式,学习有特点的写法,尤其是段落的、全篇的。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对阅读教学有利,对习作教学也有利。

读写结合,是传统、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重点在结合,怎么结合?读是基础,读出什么?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是重要内容。读出了方法,才能运用这种方法练写,才能更好地完成读与写的结合。

名师简介

魏强,“行思语文”名师工作坊领衔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启源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开发区第一层次名师、浙江省小学语文高端班学员。多年来潜心于语文教学研究,系统研究小学阅读理解层次教学,探索有效途径和策略,论文获奖发表几十余篇,参与编写著作两部,先后在浙江、江苏、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辽宁、黑龙江等地作课交流,为推动区域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多新意和参考。目前主持“行思语文”工作坊,旨在探索研究以语文学习为主体的语言思维发展。

观点概要

读写能力的核心是发展思维能力

——魏强行思语文工作坊

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发展思维能力,无论哪一种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发展思维能力,核心素养三个维度六个方面十八个点,也都离不开思维能力这个本质。对此,语文教学专家也都有共识:

思维是核心竞争力,语文教学要抓住这个本质(特级教师沈小玲);

语文教学培养全面语文素养,包括一主两翼三个方面,一主是思维,两翼是语言和情感(特级教师刘荣华);

人的能力核心是思维,思维能力的核心是概括,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培养(特级教师曹宝龙); 思维能力的培养,价值指向核心素养,是应时应景。语言是思维,思维是语言的外形。语文是人的语文,有情怀、情感。语文是交际的语文。语文是思维的语文。语文是文化的语文,传承文化。(特级教师滕春友)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思维能力的思考: 语言与思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出现的语言表达问题,与思维能力有什么关系?例如,表达不清楚,表达不准确,表达不细致,这些是思维的哪个方面出现了问题?

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与年段课程目标的要求是否一致?不同年龄段的思维特点是否影响了目标的达成?

思维是复杂的体系,在语文教学中怎样研究思维能力的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行思语文工作坊采取序列化的研究路径。

首先,学习思维的内涵与原理,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语言思维特点,分析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的关系。

第二,参照已有的思维教学经验,如中学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教学,如思维导图在学科中的借鉴。

第三,寻求点上突破。工作坊成员结合自身特点在“识字写字”“语境理解”“观察”“培养概念”几个点上进行研究,立足语文教学,让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行语文教材的校本整合,实现“课堂——课程——教学”与语言思维发展的融合。

我们行思语文工作坊认为,发展语言思维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根本办法。我们经常被一种假象迷惑,一张图片或者一段视频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了,这样设计未必会让学生继续保持注意力,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学习下去。只有想办法让学生的已有经验进入了新的东西,才可能促进思维发展,发生有效学习。如果长期在学生已有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平面上教学,学生的求知欲就会下降,思维发展停滞。因此,读写能力的提高要在思维的发展上下功夫,不断产生新问题、思考,唤起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让思维停滞、懈怠。

语言思维的研究既是传统的研究话题,也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

名师简介

曾海玲,省级骨干教师,广东省继续教育专家库成员,深圳市中青年骨干,福田区首席教师,福田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福田区优秀园丁,福田区小学语文核心教研组成员。她以课题研究带动教育教学实践,先后主持和参与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的多项课题,多次承担省、市、区观摩课任务,主讲的优质课曾荣获省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在《语文教学通讯》《教育科研论坛》《班主任》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先后有40余项教育教学成果获得区级以上奖励,出版10万字童话习作教材一部,24万字个人专著一部。

观点概要

建构科学的体系,让习作教学找到载体

当下,随便走进一间教室,问一问学生,“最不愿意写什么作业?”答案常常是惊人地一致,那就是:习作。随意采访一下语文教师,“最怕教什么内容?”,回答多半也是习作。中、小学生厌恶写作,已经是很广泛的事情; 中小学语文教师害怕上习作课,同样也是普遍存在的。

导致这一现状的根源是什么?

我认为是习作教学没有得到根本的重视所致。众所周知,现行的语文教材侧重阅读教学,没有专门的习作教材,习作只是跟在阅读教材的后面,成为阅读的附庸。而现行的阅读教材都是以不同的人文性主题为线索来组织内容的,这样的体系就决定了它很难科学规划语言发展的线索,更无从体现螺旋上升的语言发展体系。仔细分析现行的几套小学语文教材,习作训练的内容是杂乱、无序的,要求也不够明确、具体,还有重复现象,缺乏可操作性,让教师难以实施。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习作教学是没有教材的。

怎样才能切实改变习作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能力?

习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围绕这两个核心目的,我们潜心探究,试图在遵循儿童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找到小学习作训练的科学序列和训练重点,使小学作文教学体现序列清楚、重点突出、教法明确、训练扎实的特点。首先,我们对现行教材中的习作内容进行梳理,把每个单元的训练内容、训练要点明确化、具体化,再根据发展需要增补了一些语文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然后打乱现有的杂乱体系,建构了科学、高效的习作教学序列和框架。

习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成就扎实的言语表达功力,而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包含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基本的语言能力。基本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积累,句型,标点符号的使用,段落的构成和章法。基本的语言能力从低级到高级,大体又有:遣词造句的能力,有条理表达的能力,生动表达的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等。我们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与语言能力的训练这两条线索有序地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训练要点之中,织成一张完善的、系统的知识与能力训练网络。

在小学阶段,按照学期,分为12个阶段,我们给每一个阶段设定一个训练专题,突出训练重点。每一个训练重点就作为学期的训练专题,以训练专题为主线,贯串读、说、听、写活动,编制本学期的习作教材。以此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突破,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累积,至小学毕业时,让全体学生,全面达到小学习作训练的要求。

名师简介

廖永琴,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教师,成都市双流区“周晓玲名师工作室”学员,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廖老师在周晓玲导师的引领下一直致力于“双融语文”教学研究,探寻“双融语文”教学理念,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读与写”、“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自主与合作”有效融合教学主张,强调语文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和策略方法的“多维融合”。

观点概要

“双融语文”聚焦核心素养,读写结合提升语文能力

——周晓玲名师工作室读写能力提升研究

探源:语文核心素养之读写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我情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它是通过人自身的言语活动逐渐建构起来的,可以通过学生具体的听、说、读、写等行为表现出来,最直观、显性的表征之一便是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破译:“双融语文”内涵追溯

周晓玲工作室自2009年成立起,探寻“双融语文”教学理念,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读与写”、“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自主与合作”有效融合教学主张,强调语文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和策略方法的“多维融合”,着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研究,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三、载体:“双融语文”聚焦课题研究

工作室于2011年确立《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实践研究》市级课题,立足于研究多元类型的课外阅读课,探索多样化的课外阅读策略与途径等,以阅读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海量阅读培养其真正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四、致用:“双融语文”读写“三路径”

(一)读中积累,写中运用

读是输入,即语言积累。我们通过定类积累和定期积累来引导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将积累对象固化,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强化其积累语言的意识和习惯,并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写是输出,即语言运用。我们梳理出训练书面语言表达的几种方式:及时迁移,牛刀小试;读书分享,我型我秀;诗意前行,笔下生花。我们也在低段口头语言表达训练方面实施创新举措:利用家长资源,分享“长了腿的新鲜事”;通过欣赏评价,演绎“课前三分钟,趣文齐分享”。

(二)读中悟法,写中用法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在课堂研究中,我们提出“读中悟法,写中用法”,通过“认知——实践——迁移”的三段式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感悟、认知文本写作方法,并当堂练习运用方法进行实践、迁移,形成习作能力。

(三)读中得意,写中达意

既得言,也得意,是文本教学的美好追求,也和“双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的主张相吻合。研究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情感,领悟文章主旨,让学生在“得意”中享受文本的情感滋养。在此基础上,设计练笔活动,引导学生将“意”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语言方式尽情抒发,有效提升表达能力。

名师简介

刘俊,男,1979年10月出生,句容市白兔中心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孟纪军工作室成员。本科学历,一级教师,1998年从教。从教19年来,多次获镇江市、句容市级课堂教学评比一、二等奖;多篇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师》《基础教育论坛》《中小学教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或获奖;曾在2006年江苏省第七届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

观点概要

抓表达 促读写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读写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了学生应具备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在培养科学精神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方面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了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可见,学生素养的形成应落实到语文实践中,而学生读写能力的不断攀升成为了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为了在课堂中更好地落实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发展,孟纪军工作室提出了“关注文体,聚焦表达”的教学主张,旨在通过不同文体呈现的特质表达,选择有效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学生读写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整体关注思维

整体永远大于部分之和。比如一件瓷器,一旦打碎,无论碎片如何精美,其价值也会一跌千丈,欣赏每个碎片,只会劳而无功。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也是在这样的整体中不断丰厚的。

二、精准知识表达 1.依文而定

文章是个例子,我们就是要依托文章的独特价值,设定学生素养发展的目标。教师将文章这个例子与学生对接时,关键在于“把读本当成什么”,其答案的丰富与单一决定了结合方法的丰富与单一。

2.依生而设

新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有时一篇文章的说明方法有好几种,我们必须有所侧重,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进行取舍,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只有明确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才可以有力地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理性思辨明晰 1.异中求同找规律

教会学生学会比较。比较是策略,有比较才有思辨。学生有了比较,学会判断,才能有效地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2.同中求异寻个性

核心素养指出,要让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教学中,我们运用比较策略,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这种个性的选择与判断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体现。

第五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

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的核心任务。

目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违背了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又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必须改变目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学习就是自我建构,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接收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用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道德体系。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如果面对所有的学习者,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

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是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的最基本策略。我们千万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解成办尖子班,在实践上更不能用拔尖的教师去教拔尖的学生,而是用同样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各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

2、整体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

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认识,再认识事物各个具体的部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路径实现的,而不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路径实现的。

现实中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学习许多碎片化的知识,反复进行一些碎片化的训练,也就是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先把握事物的整体构架,再进行部分学习和研究,这样学生很难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可能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整合,采取单元式教学方式,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3、主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

学习者掌握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还不够,还要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整体化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那么如何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呢,这个联系在哪里?这就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大知识观,由这个大的知识观产生的大的教学观,就是主题式教学方式,以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自身的逻辑规律,不断挖掘和整合教材,按照一系列的主题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都是在期末或者高考复习中运用,平时总是打牢双基。一些有经验的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往往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就要进行一次主题式或者是专题式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在关系,让知识形成大的模块,从见树木到见森林,再从见小森林见到大森林。

4、问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纵联系

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学习,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间解决问题,又在解决新问题中发现新问题。通过解决外部世界问题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问题化学习既能体现知识系统化,又是一个在探索外边世界中自己个人精神家园建立的过程。

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靠问题化学习。我们从讲授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中心的课堂,中间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问题化学习。因为问题化学习让我们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线去设计,必须以学生的问题展开,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知识要从碎片化、断点化的知识转变为结构化的知识,而结构化的知识其实就是问题化的学习,把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找到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

5、情景化教学,实现由学习走向生活

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生在学校学过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过程缺少真实的情景,只是把知识符号化。知识符号是表达知识体系的,这个知识体系如果不同生活建立联系,只是把知识符号背熟、认知、复述,去对付考试,就很难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最重要途径就是情景,因此我们要设置大量的情景化的教学过程,让孩子真实的学习能够发生。要通过实验教学,学科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应用价值和隐含着的文化精神。让学习者的价值观、情感、人生态度建立起来。

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落实核心素养,一方面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学习,真正实现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习者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下载核心素养与电子信息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核心素养与电子信息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核心素养(范文模版)

    浅谈核心素养      核心素养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根本性,能够以一知十、以一当十;二是生长性,能够促进成长、持续生长,滋养整个人生;三是贯通性,能够融会贯通、成就整体生命。 教......

    核心素养(范文模版)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府东街小学 李彩霞 通过学习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读本”的学习,感到内心很受触动。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

    浅谈核心素养

    浅谈核心素养 时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大家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有何特定内涵?笔者对......

    美术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美术.核心素养.探究教育 ——高中美术教育对话与思考 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 蒋华剑 摘要:当前美术教育迈入核心素养时期,亟待对美术教学进行改革,重视美术基础教育改革中,对学......

    核心素养的内涵反思与教育启示范文大全

    核心素养的内涵反思与教育启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简称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质是对“面向未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3月26日,我有幸聆听了曹老师关于《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的专题讲座, 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素素养及其在教......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心得1 在假期的第一天,选定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为寒假阅读的开端,余文森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关键词道德品质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团结友善、爱岗敬业心理健康自尊自爱、情绪情趣、乐观向上、坚强意志、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