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城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西城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各项重要任务布局落子的关键一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巨大压力,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自觉从首都发展大局出发,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增宜居、提品质,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重点突破,两个转型意识在全区形成共识,区域发展各项事业扎实推进,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任务目标。
一、“高精尖”经济结构日趋完善
一是金融产业和国际影响力规模双提升。引进和培育新兴金融业态,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巩固。截至目前,金融街区域内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超过81.4万亿元,全区金融机构总数达1761家,其中法人机构757家。组织金融街论坛、京交会金融板块系列活动,与伦敦金融城联合主办“北京金融街与伦敦金融城金融合作与发展对话”,金融街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是创新驱动带来质量效益双提升。以西城园为核心,推动创新发展。截至目前,西城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实现收入1584.3亿元,同比增长3.3%,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不断推动区内机构上市发展。区内上市公司总数达49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挂牌企业达9122家。推进西城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区建设,服务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 处。深入推进国资监管改革。
三是融合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双提升。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开发上线ios版西城旅游移动客户端,增加个性线路设计功能,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基本形成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等多个产业为重点,以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中心、天桥演艺区、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等多个园区为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体系,逐步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优势环节集约发展、飞地经济协同发展。成功举办2016北京西单时尚节、文博会、第四届惠民文化消费季等多元化主题活动。率先开创一站式、多业态、强服务的百姓生活服务中心模式,不断丰富蔬菜生鲜、早餐、便利店等多种便民服务业态整合,扩展网络预约、上门服务、为老服务等便利服务功能,实现空间瘦身,服务增效。全年共新建成百姓生活服务中心10家,蔬菜零售网点8家,新增便利店13家,新增早餐规范店8家,进一步方便百姓生活。
四是区域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不断营造公平公正优质便捷的市场氛围。完成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实现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加强政府非紧急救助和12341政府服务热线建设工作,形成覆盖全区的统一高效热线服务平台,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亲切化、专业化、个性化的业务咨询和事项处理服务。梳理完善权责清单,梳理区政府26个相关部门权力清单事项共计728项。落实取消下放审批事项,对照取消4项。强化网上登记工作,初步实现“一次提交、立等取照”的目标。结合网上
112指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2指居民与家庭服务,健康与养老服务,零售与寄递服务,住宿与餐饮服务,旅游、体育及休闲娱乐服务,文化与教育培训服务,交通与信息通信服务,金融服务,房地产服务,其他生活性服务。登记的精细化审核,实现工商登记的全程无见面。全面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持续降低企业制度成本。深化财政改革,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二、城市发展品质进一步提升
一是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道路建设方面,28项道路建设项目如期推进。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地铁8号线三期2个站点和16号线5个站点正处于结构施工阶段,19号线一期新街口和平安里2个站点已开始土方施工。在市政基础设施方面,完成32条道路大中修、52条市政排水管线改造、7处交通疏堵工程和38条慢行系统建设。供热管网改造工程按期推进,涉及总供热建筑面积189万平米。完成129个院落雨污水管线改造和33万户住宅小区铜缆网络光纤化改造。
二是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金名片。以“文道”建设为统领,深化“名城、名业、名人、名景”四位一体工作体系建设,以“全面保护”的理念,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认真梳理文物资源状况,编制《北京市西城区“十三五”期间不可移动文物腾退保护计划》。深入推进文物“解危、解放、解读”,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完成沈家本故居修缮方案的前期专家论证,实施文物腾退16项,再版《文物古迹揽胜——西城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结合新媒体形势深入解读文物古迹。围绕“四节一日”开展好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提升非遗保护整体水平。
三是市容环境整治力度持续加大。“拆违、灭脏、治污、清障、治乱、撤市、缓堵”七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已拆除违法建设6.1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严厉打击各类 违法行为,专项整治露天烧烤和消夏大排档等现象,“门前三包”责任制得到深入落实,各类环境建设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深化。综合治理60条街巷胡同环境,开工修缮29个老旧小区,开工改造34座旱厕,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积极推进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的规范运营,纳入规范收运单位1014个。一批群众身边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四是城市运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立体停车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完成万特商务楼“平改立”项目,新建成立体停车泊位116个,新建居住区停车泊位360个。按计划完成1000辆公租自行车布放,完成1000套(件)节水便器和15255个节水限流器的换装。大力推进燃气管道隐患整治。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切实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扎实做好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严格管理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和场所,继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日常抽检,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8.4%和99.6%,食品药品安全总体稳定。持续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3个街道申报示范街道,17个社区分别被命名全国、北京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不断完善,确保各街道都有一处综合型储备库。扎实推进“智慧西城”建设,启动全区大数据工作方案编制工作,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
五是“平安西城”建设保持良好势头。圆满完成各项国际国内重大活动安全保卫和服务保障任务。深入推进政治稳定维护、社会治安防控、矛盾预防化解、人口服务管理、社会治理创新、基层基础建设六项工程,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全区社会秩序持续良好,接报刑事类、秩序类警情大幅下降。
三、绿色宜居城区建设取得成效
一是绿色宜居品质大力提升。深入推进和谐宜居示范区建设,西长安街两侧景观提升工程、二环路沿线环境问题治理持续推进。如期完成莲花河景观提升工程(二期),立足“城市客厅”理念,新建广宁公园、“百花园”微公园,积极开展35处小微绿地、1万平方米屋顶绿化等绿化工程,完成珠市口绿地和地铁7号线站口绿化环境提升工程。通过拆违还绿、边角地建绿、见缝插绿、立体增绿,共完成绿地建设15.95公顷,新增城市绿地3公顷,改造绿地12.95公顷,为居民提供更多环境优美的公共休闲空间。
二是空气和水体质量持续改善。截至目前,全区细颗粒物(PM2.5)累计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2%。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累计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4.1%、9.1%、10.9%。加强对扬尘污染、工业污染和机动车污染的管控力度,淘汰老旧车15818辆。重点加强水质巡查和监测,扎实推进重点区域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等三项水质指标达标率均为100%。
三是节能降耗取得实效。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积极性,系统推广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合理引导用能单位积极开展节能改造。加强老旧电力线路整治,完成电力应急保障。强化节约用水意识。
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一是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重点推进41项棚改任务,累计完成改造7022户。继续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平房翻建、综合修缮1171间,在施楼房76栋,更换老旧电梯40部。不断加快保障房项目建设,截至目前,昌平回龙观二期、大兴康庄、房山长阳限价房项目及东坝单店二期项目共9812 套房源实现竣工。
二是科教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组织开展“走进科普场馆,体验科技魅力”专项活动,惠及民众500人次。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启动学区制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了学区制由招生机制向属地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有序运行。深入实施“城宫计划”,实现义务教育学校100%全覆盖。全区2016年高考成绩继续位列全市第一,实现了在高端优质中继续提升,在高度均衡中不断发展。
三是健康服务供给提质增效。持续建设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医联体运行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西城区被定为北京市医联体有关推进政策试点区,复兴医院医联体为推进政策试点单位。推动广外医院向以老年康复为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型发展,由护国寺中医医院牵头成立西城区疑难杂症多学科协作研究中心。制定以家庭签约服务包费用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方案。贯彻落实“全面两孩”政策,认真做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期间的办证、特殊家庭帮扶工作。
四是文体惠民力度持续加大。红楼电影院、宣南博物馆改造改造提升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有序推进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强天桥艺术中心品牌建设,“天桥•华人春天艺术节”、“天桥•缤纷童年艺术节”、中拉文化年开幕式演出等活动进展顺利。协调推进艺术中心艺术惠民与普及工作,发售百元以下惠民票万余张。广泛实施文化惠民365工程,共举办各级、各类文化活动2770场次,参与138.5万人次。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共计演 3
34是建设“城市学校少年宫计划”的简称。即让学生在课后和假日,在校内就能依据兴趣、特长,自主选择、自愿参加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特色专业活动。4 2015年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所有夫妇,无论城乡、区域、民族,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是继单独两孩政策之后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完善,这是中央基于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出179场,惠及观众9万余人。完成西城特色原创音乐剧《北京人家之口技人生》创编,在北京天桥音乐剧演出季上精彩上演并获得好评。推进特色阅读空间和书香驿站建设,新增特色阅读空间5家和书香驿站5家,举办活动2000余场,参与人数7万多人次。做强“一区两品”等群众文化体育品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全民健身冰雪季,“冰嬉”运动在隐迹百年之后重回北海公园展示表演,增加市民冰雪活动的参与度。
五是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以创建充分就业区为核心,推进本地化就业,积极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948人,带动就业3092人,开发就业岗位近5万个,再次被认定为北京市充分就业区。截至目前,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92%。构建西城特色养老服务模式。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社会保障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试点街道内大型养老助餐企业提供配送餐服务,满足老年人基本就餐需求。签约家庭医生助推居家“医养结合”发展。进一步夯实养老基础设施,新建4个养老照料中心、8家养老驿站,共建成养老照料中心27个,养老服务驿站26家。充分发挥各类社会救助的兜底作用,积极做好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在椿树街道、月坛街道有序开展“西城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设计”、“社会救助行政执法规范化”两项民政部试点。助残服务效能得到提高,慈善捐赠、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
六是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进一步夯实全响应社会治理体系基础建设,截至目前,收集社情民
55指多年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传统活动,是市民参与率较高,在全市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能够代表本区县形象、特色,提升本区县知名度的品牌活动。因为原西城区与原宣武区合并,所以新西城的品牌是一区两品,即北京西城国际金融体育康乐节和西城区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节。意(含民情日志)94.33万件,解决93.68万件,解决率为 99.31%。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系,探索建立区级行政执法监督员队伍,行政执法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构建“网格问事、协商议事、为民办事、自治管事”的工作机制,有效推进网格由“管理型”向“自主型”的转换。持续开展“百岁老人口述史”和“胡同文化”公益项目,稳步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社会组织活力、社区自我服务管理功能和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试点推进社区居民公约建设,持续深化参与式协商民主,培育和强化居民的参与意识,引导广大居民自治解决停车、老旧小区管理、胡同整治等热点难点问题。
第二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xx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xxxx年,是我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起始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帮助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地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76.3亿元,增长11.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3.5个、1.2个百分点(全国7.8%、全省10.1%),高于省定目标(11%)0.3个百分点。但由于受宏观经济需求不足、主要支撑产业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低于我市年初计划目标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10.3亿元,增长14.2%,低于年初计划0.8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5.1亿元,增长14.3%,高于年初计划2.3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204.8万吨,增产4.3万吨,实现九连增。全年接待游客260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3亿元、门票收入8.3亿元,分别增长14.2%、16.5%、19.7%。
(二)投资、消费、出口完成情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4.2亿元,增长21.6%,高于年初计划0.6个百分点。重点项目对全市投资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省市重点项目均实现了计划新开工项目百分之百开工、计划竣工项目百分之百竣工,29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4.7亿元,占计划的177.9%,居全省第2位;436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98.6亿元,占计划的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7.2亿元,增长15.4%,低于年初计划1.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新增104.4亿元,增长18.2%。全市直接融资131.4亿元,获得省级银行授信800亿元。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95亿美元,增长22%。出口15.1亿美元,居全省第3位。
(三)节能减排完成情况。大力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工程,我市被列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首批示范基地,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3.6%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5.76%;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预计分别削减7%、8%、10%、12%,均控制在省定目标范围内,我市成为全省四个总量减排试点市之
一、唯一一个环境容量研究及运用试点市。
(四)民生保障情况。“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圆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8.52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参保率99.4%,居全省首位。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102所,职教园区一期15栋主体完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全民医保基本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惠及群众8.3万人。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6559套,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707.5万元。建成新型农村社区住宅20453套,入住人口43372人。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xx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13元,分别增长11.8%、13.6%,高于年初计划2.8个和4.6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当前我市仍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结构不优、创新不足、竞争力不强,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和基础支撑能力有待完善加强,土地、资金、环境等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进一步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xx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xxxx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转型、持续发展,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
xxxx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出口增长16%左右;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现就主要目标作简要说明: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主要基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按照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市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初步测算未来8年我市经济增速必须保持在10%以上。二是从发展实际看,随着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全面展开,各项重大战略举措稳步实施,全市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三是从支撑因素看,工业、投资有望持续较快增长,农业生产、社会消费、服务业平稳增长,将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强拉动。四是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xxxx年翻一番的目标,以及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要求,考虑到目前已出台的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个税起征点等政策性因素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已全部释放,部分行业、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导致城镇职工和外出务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减缓,农民增收空间有限,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面临一定压力。综合考虑两项指标预期增长11%以上。
三、xxxx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初步计划
xxxx年实施市重点项目500个(第一批),总投资2523亿元,当年完成投资612亿元。
(一)新型城镇化方面。重点实施项目44个,总投资233亿元,计划投资46亿元。其中:城镇基础设施方面,开工建设世纪路、神州路、中原路、中南路、文汇路等道路,推进迎宾路南延、锦江商业广场、解放区城际铁路南水北调城镇居民安置小区、德瑞苑小区公共租赁住房、xx铁路电缆工厂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完成山阳路、普济路、南通路等道路大修工程。加快南水北调配套水厂建设,完成45公里输水线路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搬迁、第二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等项目建设,改造老城区供水管网30公里、燃气管网50公里,新增供热面积40万平方米。新型农村社区方面,开工建设投资100亿元的修武周庄新市镇、投资11.5亿元的小徐岗新型农村社区等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孟州市长店示范村、总投资2.3亿元的沁阳和谐家园新型农村社区等项目。
(二)新型工业化方面。重点实施项目292个,总投资1598亿元,计划投资388亿元。其中:开工建设总投资11.5亿元的风神年产800万条高性能乘用子午胎生产线、总投资25亿元的三木表层材料工业园、总投资10亿元的佰利联年产30万吨富钛料生产线、总投资11.7亿元的河南东辰年产40万套汽车厢体总成、总投资2.1亿元的多氟多年产1000万盏高亮度LED照明灯、总投资1.1亿元的河南飞孟年产6700万克拉多晶立方氮化硼磨料、总投资4.2亿元的温县中维药业年产5000吨药用级聚维酮等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23亿元的大江重工(xx)装备产业园、总投资25亿元的奇瑞汽车年产61万台发动机、总投资18亿元的河南三丽年产500万KVAh硅胶体铅蓄电池和年产20万辆电动三轮车、总投资20亿元的河南格林沃特年产125万套汽车尾气净化器、总投资30亿元的河南纳克年产10000吨太阳能电池用晶体硅材料及200MW电池组件、总投资2亿元的河南飞孟年产1500万片金刚石复合片等项目建设。能源保障方面,加快推进总投资51亿元的xx电厂上大压小异地扩建工程、总投资50亿元的龙源电厂等项目建设,总投资27亿元的xx东区热电机组项目建成投运。
(三)新型农业现代化方面。重点实施项目58个,总投资161亿元,计划投资51亿元。其中: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开工建设总投资28亿元的豫农生物科技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的河南亿腾年产30万吨速冻熟食加工、总投资6.2亿元的xx永坤年产9万吨怀药深加工等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修武县伊赛牛肉生产加工基地、总投资5亿元的河南乐食汇怀王怀药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建设。标准化养殖方面,开工建设总投资10.5亿元的修武伊赛年出栏10万头肉牛养殖、总投资2.5亿元的孟州市平康年出栏10万头生猪养殖等项目。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方面,开工建设总投资1亿元的孟香农产品物流中心、总投资1亿元的豫台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中心、总投资2亿元的河南鑫荣源农业生态科技园等项目。生态水系方面,开发建设北部山区影视湖、龙寺水库、圆融水库和新区东湖、灵泉湖等五个水库,改造老城区白马门河、普济河、群英河、翁涧河、李河和山门河,全面完成引黄入焦总干渠工程,6月底前黄河水进入大沙河,灵泉湖年底前形成水面1000亩以上。投资12.4亿元,开工建设南水北调xx城区段绿化景观带工程安置房73.32万平方米。投资1.7亿元,持续推进北部山区生态治理恢复。
(四)交通方面。重点实施项目25个,总投资125亿元,计划投资41亿元。其中:铁路网方面,重点抓好郑焦城际铁路、郑州到太原快速铁路通道xx至晋城段(前期)等项目,郑焦城际铁路xx段建设线路68.5公里,xx东站升级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亿元。公路网方面,重点抓好焦桐高速温县至巩义段、武陟至云台山高速、桃花峪黄河大桥、环城快速通道、迎宾路南延及xx黄河大桥等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3.6亿元的S308修武(市界)至xx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总投资9.8亿元的郑常线xx境马营至小中里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等项目。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启动站南广场征迁及南站房建设,加快总投资4.3亿元的S308冢沁线xx至沁阳一级公路改建工程等项目建设。
(五)服务业方面。重点实施项目46个,总投资314亿元,计划投资61亿元。其中:建成总投资4845万元的xx海关(马村)监管场所,总投资20亿元的立天唐人中心、总投资10亿元的恒桥新生活服务广场、总投资1.2亿元的神农山风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等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云台山大型综合旅游开发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河南德众公共保税中心、总投资20亿元的红星·美凯龙xxHOpSCA街区建筑群等项目。
(六)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方面。重点实施项目35个,总投资92亿元,计划投资25亿元。其中:加快建设总投资6亿元的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区医院、总投资6.9亿元的市技师学院职教园区新校区、总投资1.1亿元的孟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病房楼等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13亿元的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暨全民健身中心、投资1.2亿元的市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暨市人民医院病房楼主体工程、市儿童医院病房楼、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陈家沟太极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等项目。
四、xxxx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内需、稳增长、促转型的全局性和战略性举措,争创城市发展优势,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城乡、提质扩容、宜业宜居,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强力推进14820城市转型工程,优化城市形态,把城市组团作为构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抓手,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组团式发展框架,完成各组团规划编制、审批工作。二是加强城市载体建设。按照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加快xx新区、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等城市载体建设。xx新区作为中心城区功能拓展的主导区域,至少开工建设4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工业或商贸项目,尽快成规模、出形象、聚人气。推动老城区基础设施向新城区延伸、新城区与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有效对接。加快组团与中心城市间快速通道建设,引导产业在组团与中心城区间合理布局,进一步提升组团服务功能和吸纳就业能力。三是完善城市功能。深入开展城市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编制老城区提升规划,加强公共交通、生态建设、污染防治、水电气热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着力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四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已建成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医疗、教育、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服务跟进配套,20个社区达到入住条件。
(二)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把稳增长与增效益、促转型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编制完善《xx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xx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实施工业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高新技术、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提升四个领域,推进一批重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二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企业主体、加强协同创新,力争新建国家级、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10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0家。加快研发平台建设,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2家、省级研发平台10家、市级研发平台40家,全市研发平台数量达到30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30%培育成科技型企业,并建成研发平台。三是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深化完善“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对外公布制、工作台帐制”等工作机制,着重抓好集群培育、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功能配套、集约节约、机制创新等六项重点工作,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创建一批示范基地,每个产业集聚区至少开工建设2个投资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四城区至少开工建设2个投资10亿元以上商贸或工业项目,力争2个以上产业集聚区列入全省“十强”、“十快”、“十先进”产业集聚区,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0亿元。四是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扩能增效和节能减排,创建一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实现企业核心业务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加快十大文化旅游园区建设,重点实施云台山大型综合旅游开发、七贤镇旅游服务区等项目,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积极发展新型业态,推动文化旅游业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加快“两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务区)规划建设,力争6月底前全面完成“两区”发展规划论证、批复工作,研究制定高端服务业项目入驻“两区”优惠政策,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载体。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和农村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推进物流业规模化发展,继续深化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试点工作,推进xx盛通物流基地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启动焦西物流园区规划编制工作。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鼓励发展连锁、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网购等新型业态。
(三)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加快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抓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推进水电路等农田生产设施建设,加快沁北引黄灌区、蟒河等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工程建设,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新增高标准粮田40万亩。二是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通过龙头带动、专业合作、协作配套、精深加工、打造品牌,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快九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加强奶源基地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建成20家主食便民连锁店。三是加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以生物育种为重点,加强小麦、玉米、水稻新品种的选育,通过审定新品种3-5个。推进100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组建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业科技集团,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次,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乡镇全覆盖。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主要粮食机械化水平保持在96%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力争实现动物防疫体系乡镇全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县级全覆盖。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四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3500个以上。五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积极扩大转移就业规模,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强化投资拉动,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六个一”工作机制,确保计划新开工项目百分之百开工、投资计划百分之百完成、计划竣工项目百分之百竣工。一是坚持目标责任制管理。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补充意见》规定,严格考核奖惩。二是落实“三清四通五办”项目审批机制。对所有审批项目做到“三清”,即审批表格一次性给清、办理程序一次性讲清、需提交的申请材料及图纸一次性说清。做到“四通”,即对符合法律规定的项目确保畅通,对前期需协调的项目加强疏通,对需提前介入的项目用足政策灵活变通,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保持沟通。做到“五办”,即资料齐全马上办、资料不全指导办、紧急项目加班办、特殊项目跟踪办、重大项目快捷办。三是强化协调服务。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加强服务协调,加快项目建设。四是坚持媒体公示制度。每月对各县(市)区重点项目投资进度在xx日报等主流媒体排名公示,激发各县(市)区加快项目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五是坚持和完善观摩点评活动。每季度组织一次全市性的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集中观摩点评活动,重点安排观摩竣工投产项目。通过观摩找差距,定目标。六是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稽察和管理。出台《xx市重大建设项目稽查办法》,建立完善招投标监督备案制度,进一步落实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等各项制度,切实加强稽察工作,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严格规范投资行为。同时,继续完善xx市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五)强化开放带动和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动力。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以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为选择标准,突出抢抓机遇、承接转移,盯紧中国和世界500强企业定向招商,加强港澳台和韩国招商,组织好一系列招商洽谈活动和投资贸易洽谈会,推动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六大集群招商,依托厦工产业园、奇瑞发动机、xx兵装产业园进行产业链招商。强化与郑州、洛阳、济源以及山西晋城等周边城市的区域合作。二是扩大对外贸易。加快xx海关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口岸服务体系。一季度建成xx海关监管场所,具备口岸通关能力。全力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深化与青岛港、天津港等港口的合作。积极申报xx综合保税区。争取引进5家出口型企业,新增出口实绩企业10家以上。加快建设国家级皮毛出口基地和河南省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创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食品农产品出口基地和企业,积极创建“四大怀药”、果蔬等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示范区。三是优化开放环境。完善招商信息处理和受理服务机制、联审联批和代理服务机制,维护外来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四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落实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推进直供电改革试点,落实电厂脱销电价政策,推进环保收费方式改革,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结构调整、提高要素保障能力。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健全医保、规范医药、创新医疗为重点,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和实际报销水平,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推进大病应急救助。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行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深化财政、行政审批、事业单位等改革。五是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加强银企对接,提高“四资”运作水平,扩大资本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严格落实建设用地标准,优先支持重点项目和重点发展载体建设用地,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实施人地挂钩政策试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强化人力资源保障,完善提升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六)强化节能减排,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国家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构建“一区两带三网多点”林业生态网络,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宜居舒适生活环境。一是加强资源节约。编制完成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工程,重点加强赤泥技术研发和利用以及氟石膏、硫酸渣等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抓好修武县钜龙科技有限公司赤泥资源化利用、佰利联钛石膏综合利用等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建设。二是加强节能降耗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分解落实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能源评估制度,严格能耗准入门槛,开展列入国家“万家重点耗能企业活动”的能源审计工作,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完善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深化用能在线监测管理。实施节能改造、节能产品惠民、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推广等重点工程,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设备。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大节能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三是加强环境治理。实施污染整治工程,强力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综合治理。严把环境准入关,切实抓好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建设,确保完成省定减排目标。四是加强生态建设。加快城市水系建设,深化北部山区综合治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和城市绿地系统,力争完成造林和森林抚育16万亩。
(七)强化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推进民生改善。着力民生民心,继续集中财力,实施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稳定就业岗位,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培训帮助就业、援助扶持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二是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做好规划选址和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开工16191套。健全建设运管管理体系,严格规范申请、审核、轮候、分配、退出等程序。三是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持可持续性为重点,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优抚对象待遇水平。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启动老年产业园项目建设。全面实现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四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新建、改扩建100所幼儿园;启动xx一中二期项目,完成100个农村中小学校舍优化改造项目;推进人民中学二期、山阳区新城小学项目以及新区文苑小学续建项目,启动建设映湖路小学、丰泽园公办幼儿园、和诚锦江小学项目。完成xx一中体育馆、温县一中新校区二期等工程,职教园区一期项目竣工交付使用。五是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山阳故城保护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任务,开工建设妙乐寺塔、清真北大寺保护设施项目。开展市群艺馆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建成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暨全民健身中心。六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建成已下达投资计划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农村急救体系、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精神病防治机构,启动市妇幼保健机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县级中医院项目建设。基本建成市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暨市人民医院病房楼主体工程、市第四人民医院综合楼等项目,加快建设市儿童医院病房楼、第二人民医院新区医院等项目,开展市第三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市中医院异地建设项目建成投用。七是加强社会服务和管理。提高城乡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市场价格监管,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维护群众切实利益。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力争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完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和应急等管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篇: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1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黔府发〔2011〕3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请结合实际安排好相关工作。
今年是实施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实开展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变;着力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全方位招商引资;着力加强交通建设,促进发展条件根本改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各地、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2011和部署,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完成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起步之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紧紧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为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扎”、“环境建设年”和“项目建设年”活动,着力扩大投资规模,更好更快发展;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
省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 1
印发给你们,“加速发展、“作风建设年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省委、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上来,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决策
二〇一一年二月一日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省发展和改革委员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常委扩大会议、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克服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各种严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增强、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好于预期,圆满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省本完成。
当前,我省面临着既要分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牢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转变;着力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全方位招商引资;着力加强交通建设,促进发展条件根本改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按照上述要求,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重提高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会
全省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增长较快、“转”、又要“赶”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我们既要充又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有利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紧紧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为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环境建设年”和“项目建设年更好更快发展;着力调整产业结构,13%;工业增加值增长2
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紧紧围绕年初安排“十一五2011”活动,着力扩大投资规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20%,占生产总值的比3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省委活力牢“加速发32
”规划主要目标基年经济工作的总深入贯彻落实、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节能减排指标按国家下达任务落实。主要工作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工业增加值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城镇化率达到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
预期目标是硬任务、现实要求,必须全力争取实现,其中投资增长目标要确保实现。为此,要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以开展“项目建设年一是抓好重大项目谋划。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设,谋划一批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大项目;利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重点领域,发展能力,谋划一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的重大项目;围绕实施十大民生工程,谋划一批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重大项目,在较长时期保持较高水平。都要明确建设进度和具体责任人,抓进度,形成尽可能多的实物工作量。发挥效益。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和工作推进力度,办理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支持,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按照大平台,实现大融资”的要求,整合政府掌握的资源、资产和资金,把融资平台做实,增强政府投资能力;加强政银企合作,努力扩大信贷规模,满足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千方百计扩大民间投资;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方式,扩大债券融资规模,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高、必须确保完成。工作目标是缩小与全国差距的”活动为抓手,大力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围绕加快黔中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谋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形成滚动机制,狠抓在建项目进度,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收尾项目要确保按期竣工交付使用,进一步规范和简化项目三是多渠道筹措项目同时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紧紧围绕我省发展的重点领域,3
围绕交通、水使投资强度每一个项目抢工期、尽早采取“搭建谋划硬指标,围绕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谋划一批带动力围绕增强可持续二是抓好项目建设。确保更多的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产业链长的项目对外开展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引进省外、国境外有实力的投资者到我省投资兴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争取中央企业扩大在我省的投资规模。按照“有意向的项目不签约不放松,签约的项目不进资不放松,进资的项目不开工不放松,开工的项目不投产不放松”的要求,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投产率。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和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积极性。五是优化投资环境。切实增强各级政府服务意识,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能放则放、能简则简、能免则免”的原则,与投资主管部门同步配套下放项目管理权限,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坚持依法行政,执法检查。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资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度,划,将推进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地区和部门,部门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完成投资目标任务。
第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源产业。重点抓好清镇、兴义、都匀、桐梓电厂建设,力争机容量180万千瓦以上。推进盘县电厂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一批电源项目。矿建设力度,打造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矿项目,力争新增煤炭产能快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核电项目前期工作。二是优势原材料产业。推进毕清、六兴、黔北等煤化工基地建设,建成兖矿开阳年产50万吨合成氨等一批项目,加快水矿老鹰山煤化工、黔桂天能煤焦化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开工建设中石化织金煤制醋酸等项目。推进开磷、瓮福、织金等精细磷化工基地建设,抓好瓮福、目。抓好贵阳、遵义等铝工业基地建设。提升改造钢铁工业,调整优化铁合金产业,推进贵钢迁建新特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造业。推进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造等民用航空产业项目。大力推进毕节力帆电机公司汽车电机电器高技术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做优贵烟品牌,做大做强白酒产业,重点实施贵州茅台酒技改工程。推进赤水20
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六是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抓好落实。推进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上大压小争取国家尽快核准肥田、2000万吨以上。加大煤层气开发和利用力度,加开磷集团食品级和电子级磷系产品产业化等项4
编制全省重大工程项目推进计建立健全责任到人、”改建、六枝电厂、织金电厂等加大煤矿资源整合和大重点抓好民用无人机制12万辆载货汽车生产线、贵阳航空四是特色优势轻工产业。“十二五规范行政建立固定资产投全程跟进、一是能2011年新增电力装龙凤等一批大型三是装备制做强”新增2万千升明确职责,万吨竹浆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中冶纸业黔东南林浆纸一体化工程项目。推进制药企业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生产基地。五是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在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快自主创新及产业化发展。推进振华集团年产1500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产业化、贵州科学院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百灵制药原材料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六是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编制和实施全省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扩区调位,进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
第三,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是编制和实施《贵州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推进城乡规划的全覆盖。的同时,加快把其他八个市(州、地)政府所在地发展为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扎实抓好贵阳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的一批重点县城和中心镇加快发展。道建设,围绕城市骨干路网,系统抓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城镇化融合发展,镇辐射带动能力的载体。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快把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的政策措施。半径的黔中经济区建设,设和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加快六盘水、合配套改革。编制和实施验区建设,加快发展的政策支持。育特色产业,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和产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二是加快重点城市和城镇基础支撑能力建设。—遵义、贵阳—安顺、贵阳三是发展城镇经济。使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商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四是创新城镇化发展机制。五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编制和实施黔中经济区总体规划,制定遵义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方案,“东南部特色综合经济区六是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加快发展中小企业,—都匀、凯里黔中城市带建设,支持快速完善农民工在住房、大力推进以贵阳为中心、“毕水兴经济带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毕节试验区和安顺试验区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5
管理和配套服务平台建设,促在推进贵阳城市发展推进城市之间的连接通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工业化和增加就业、壮大城镇经济和提升城充分发挥服务业带动就业和提升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各项政策,加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一小时经济圈为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规划修编和实施工作,支持毕节、推进统筹城乡综”规划,支持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培对县域经济发
黔西南加快发展。促进东南部加速发展。
第四,夯实发展基础,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一是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稳定农业生产。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落实支农惠农各项政策,扩大农业补贴范围,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强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确保杂交水稻和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50万吨以上。二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以原产地引种和良种繁育体系、防疫体系、饲草饲料体系建设为重点,实施生猪养殖“5511”工程、“1000万头肉牛”和“1000万只肉羊”工程,水果和中药材为重点,产规模,确保蔬菜、油菜、烤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万亩。继续推进油茶基地建设。产业化发展,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民财产性收入。乡村旅游,引导农民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第五,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重点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内完工,新增铁路通车里程渝黔等铁路项目建设。水至普安、普安至兴义等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大力实施高速公路”工程,凯里至雷山5个项目至江底、杭瑞高速遵义至金沙段和省高六盘水至盘县、等项目,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水运出海中线通道。场扩建,开工建设六盘水等机场。二是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推进黔中水利枢纽和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完成275座病险水库治理。万亩。积极开展毕节夹岩水库、200加强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和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支持农村集体和农户在当地资源开发项目中入股,加快改善发展的基础条件。110公里。加快推进贵广、长昆客运专线和成贵、开工建设贵阳市轨道交通235公里。建成国高沪昆高速贵阳至清镇、汕昆高速板坝49410个中型骨干水源工程,新建新增烟水配套工程面积普安五嘎冲水库、以蔬菜、油菜、烤烟、1200万亩、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385亿元。三是努力拓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
确保黄桶至织金、1号线。推进遵义至黔江、驾欧至荔波、黎平至洛香、加快推进贵阳龙洞堡国际机20个续建骨干水源工“五小”水源工程11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六盘水双桥水库等一批大中型
茶叶、辣椒、努力扩大生800万亩、六沾复线年“县县通松桃至铜仁、晴隆至兴义10278六盘140肉类总产量达到万吨。增加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一是推进以快速开工建设沿河至德江、独山至平塘、公里。加快建设乌江航运工程,建成西南争取建成遵义机场改扩建工程,万个,水库的前期工作。抢抓国家编制《中小河流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山洪灾害综合防治规划》机遇,加强沟通衔接,推动我省相关项目的实施。三是加快电力、通讯、邮政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城市配网建设与改造的同时,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省内500千伏主网架和“西电东送”主通道建设。继续实施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工程。推进“三网融合”和物联网建设,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第六,大力发展服务业,业。组织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专项规划,金马物流中心、铜仁金滩物流配送中心、发市场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引银入黔产品和服务,扩大保险覆盖面。积极发展信息、研发、设计、商务、咨询、会展业。二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红色旅游、民族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交通体系向旅游景区延伸。能力。继续办好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加大旅游商品研发、生产、营销力度,加快旅游商品产业化步伐。州城等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影视数字化制作基地、动漫产业园区。做好2011年首届中国(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博览会相关工作。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四是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强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推进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政服务和社会养老服务业。稳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第七,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排。按照国家下达我省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细化措施,明确责任,确保完成。加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节能工程,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生产。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工程,推进贵阳国际金融中心项目建设,支持保险公司创新推动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三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万村千乡市场五是启动贵阳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优化商品住宅供应结构,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管。一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推进贵阳二戈寨物流配送基地、毕节远航物流园区、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提高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接待开工建设贵州文化广场、”、“农超对接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淘汰落后产能,7
遵义都匀农产品综合批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推进多彩贵”等工程。积极发展家六是促进一是深入推进节能减实施重点全面推行清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编制实施清洁生产推进规划,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企业建设,争取将六盘水市纳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培育一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实施粉煤灰、磷石膏等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低碳技术。三是加强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工程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公益林建设,完成营造林35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市“两湖一库深入开展“整脏治乱和铜仁、毕节等地锰、汞、铅、锌污染区域为重点,深入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第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实施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新建或改扩建300余所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公办幼儿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断完善和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学校创建工作,中职招生校聚集区建设。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在职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特色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育工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社会发展科技保障工程和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组织实施好进卫生体育事业发展。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病、传染病、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体育运动会。”、中心城市和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重点,抓好环境污染治理。”行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以乌江、三岔河、都柳江等流域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三是推
1100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万人以上。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推进花溪高组织实施一批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继续推进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做好向城乡居民提供计划免疫、扎实推进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办好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8
“两基”教育成果,不实施农村推进重点实验实施产业创新能力培妇幼保抓好重大疾平方公里。四是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以贵阳继续开展示范性中等职业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职业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第九,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深化省直管县改革,稳步推进强镇扩权试点,认真落实支持贵阳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推进城乡统筹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稳步推进医疗卫生和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环保收费改革,合理调整城镇供水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对居民用电逐步实行阶梯电价。与对口帮扶城市的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台,深化与周边省市及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作的能力。争取国家支持建立综合保税区和出口加工贸易区。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和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电力、铁路、公路、通信、社会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等行业。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全民创业计划计划”、“骨干企业培训计划
第十,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工程。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抓紧编制武陵山区、乌蒙山区、苗岭山区区域扶贫专项规划。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做到扶贫到户、措施到人,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扶农村计生户10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和促进劳务输出。促进持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员实现就业,扶持移就业工作示范县。三是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人以上。新建11术培训和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落实《贵州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总量和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万户小老板工程”、“重点领域扶持计划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做好高校毕业生、100个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创建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二是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泛珠三角”、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合作平提高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个体经济腾飞计划”,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3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5万人。二是实施就业和创业工程。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6万人以上,帮助2010—20209
三是加快非公有制”、“私营企业倍增一是实施扶贫脱贫攻坚50万人,帮提高非公有制企3万就业困难3个省级农村劳动力转认真贯彻继续完善覆
推进 万万户,支持自15所中职学校建设项目。整合培训资源,大规模开展农村适用技)》,不断提高全省人才四是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省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60万人、150万人、159万人和166万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1%。扩大新型农村社会保险试点范围,力争参加新农保人数达到260万人以上。提高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五是实施“一危三棚”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万户,力争将所有一级危房改造完毕。万套、公租房082万套,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工程。难、农村行路难问题。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新增解决问题。完成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投资5%以上。加大农村地区网络建设和改造力度,站、3200个农村移动通讯基站,新增然村通电话。七是实施生活环境改善工程。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加快村庄道路硬化,推进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建设农村沼气池15万户。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面源污染治理,完成个村的村庄整治任务,完成料试点工程范围。八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抓好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做好市(州、地)级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建设的规划和前期准备工作。建成个农家书屋、10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个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电影放映,组织“文化三下乡程。抓好7600名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务室。组织实施万名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建一个安康医院。十是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创建工程。城区城镇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保护站,基本完成全省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695万套、经济适用住房282万套,基本解决我省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505亿元,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新建300850个行政村实现光纤接入、80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建设。扩大小水电替代燃推进省博物馆新馆建设,333个农民文化家园、40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个县级体育场馆“雪炭工程”,完成”演出500场次以上。九是实施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工新建和改扩建新建或改造2建成3个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前端监控点达到10
136981000个自100400020024万场农村公益500个村级计生服新4个地级市中心2个救助10万个以上。
新开工建设廉租房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六是实施基础推进国省干线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切实解决商品运输个乡镇广播电视服务个民政精神病院,完成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防止出现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强化市场价格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切实抓好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全力推进“平安贵州”建设。
第四篇:关于西城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
关于西城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
西城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于学强
(2004年7月30日)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200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决议和部署,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实施经济强区、文化兴区和环境优区战略,创新体制、提高质量、优化环境、全面发展,全区经济社会持续稳步较快协调发展,各项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均好于预期,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是近年来计划执行较好的一年。
(一)经济实现快速高质增长,发展动力持续稳步增强
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1.5亿元,同比增长11.2%,完成计划的50.1 %。
第三产业摆脱“非典”影响恢复快速增长。完成增加值168.5亿元,同比增长11.5 %,占GDP比重达88%。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开发业在宏观调控形势下仍实现较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75.3亿元,同比增长20.5%;占GDP比重同比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39.3%。房地产开发业完成增加值15.3亿元,同比增长34.4%。商业稳步发展,完成增加值22.6亿元,同比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88.2亿元,同比增长13.4%。旅游业实现收入44.6亿元;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35万人次。第二产业平稳发展。完成增加值23 亿元,同比增长9.5%,占GDP比重达12%。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13.9亿元,同比增长15.1%。建筑业完成增加值9.1亿元,增幅与去年基本持平。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三级税收达到 276.49 亿元,同比增长17%。区级财政收入完成20.9亿元,同比增长15.7%,完成计划的55.3%。其中,区国税局完成3.7 亿元,占17.7%;地税局完成17.2亿元,占82.3%。支柱税种营业税、房产税和增值税增长较快,分别完成10.01亿元、3.7亿元和1.72亿元,分别增长了21.13%、26.61%、20.69%。新增税源户的数量和税款规模都有较大增长。新增税源户5665户,同比增加1364户,增长31.7%;完成区级税收4166万元,同比增长65.5%。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果。配合北京市成功举办了2004年北京国际金融论坛,精心组织参加北京市奥运经济推介会,扩大了我区尤其是金融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际利用外资2278万美元,完成计划的91%。合同利用外资5886万美元,完成计划的235%。新审批外商投资企业29家,投资总额同比增长三倍多,达到8975万美元。新注册内资企业2171户;各类企业总数发展到21621户。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8198户。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以及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秘书处等国际性组织相继入驻西城。
(二)贯彻落实中央调控政策措施,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5亿元,同比增长40.3%,完成计划的55%。城市建设开复工面积793.5万平方米,提前完成全年700万平方米的目标;竣工面积14.6万平方米,完成计划的10.4%,同比下降了13.5个百分点。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对涉及到的92个单位、157个项目进行了清理,总投资达到985亿元。从项目清理情况看,基本都符合国家的要求。
功能街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金融街地区国际金融城A座进入地上12层施工 阶段,鑫茂大厦等即将竣工交用。西单地区浩阳大厦等顺利在施,安福大厦开工。西外地区动物园交通枢纽投入运营,华正大厦一期工程开始地下结构施工。德外地区B区(学校)完成结构封顶,德胜尚城进行地下结构施工。阜景地区历代帝王庙完成修缮并对外开放,白塔寺文保改造规划已获市政府批准,正办理立项审批手续。什刹海地区烟袋斜街四合院保护区试点正进行前期准备。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年初计划续建新开道路14条,目前在施的续建道路7条。后广平路即将竣工通车。冰窖口路计划8月份竣工通车。党校东侧路北段主体工程已完成。白云路、金融大街进展顺利,年底将实现竣工通车。东教场路、北营房中街正抓紧拆迁。德内大街、赵登禹路、党校东侧路中段等5条道路前期准备工作按计划推进。地铁四号线西四站区拆迁基本完成。
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新启动灵境北、复兴园2片危改项目。危改开复工面积达到369.1万平方米,完成计划的92.3%。公告动迁居民4938户,完成计划的61.7%。和平门小区、北广家园等回迁楼建设速度加快,946户居民回迁。社会事业项目进展顺利。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进入装修阶段。复兴医院、展览路医院新病房楼投入使用。
坚持“建”、“管”并重。积极创建“国家健康城区”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区”。成立了区城市环境秩序整治办公室,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迎接国庆55周年。月坛公园、北中轴路等7项市、区级重点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启动。全区共拆除违法建设2.2万平方米,完成全年计划的119%。新增绿地面积7.55万平方米,完成计划的94.4%。控制大气污染第十阶段各项治理工作稳步推进。整治裸露地面9.8万平方米。改造燃煤锅炉22台90蒸吨。在大、小金丝套地区推进煤改电试点。全区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102天,同比增加了17天。完成二类以上公厕改造升级14座。主要大街机扫率达到93%。
(三)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区域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新组建了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区商务局和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行 政管理体制更加顺畅。
组织开展《行政许可法》宣传学习和培训考试工作。为确保7月1日《行政许可法》的顺利实施,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行政许可法》形式多样的宣传学习活动。举办了“西城区国家公务员《行政许可法》骨干培训班”,450余人参加了培训。对300名直接办理行政许可工作人员进行考前培训。全区2354名公务员参加了《行政许可法》开卷考试,合格率达到100%。全区37个单位387名直接从事行政许可工作的人员参加了《行政许可法》闭卷考试,合格率达到100%。
积极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全力推进全程办事代理制和网上互联审批工作的意见》,全区各有关部门基本都设立了受理窗口(室),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程办事代理。网上互联审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41个部门、114项行政许可项目上网审批,上半年办结审批事项10760项。全面清理涉及企业的年检事项。撤消、合并年检事项68项,精简幅度达到61%。区经济服务大厅接待214708人次,办理证(照)7352个。
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国有企业经营预算、股份期权激励及向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委派监事会等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区属国有企业中的骨干企业全部完成了公司制改造。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为重点的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制定并实施了《关于改革西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模式构建投融资平台的方案》。
营造区域政策新优势。落实《关于促进税源发展和鼓励吸引资金的试行办法》,对215家企业法定代表人和8位中介人进行奖励,奖励金额达到1282万元。认真落实《关于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为部分新入驻的金融保险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办理了北京户口和工作居住证,并为其子女入学提供了便利。
努力净化市场环境。以建材市场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为重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继续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培训、乱签责任书”行为。加强价格监督检查,查处价格违法案件78件,涉案总金额达 156.04万元。加大审计监督,完成了34个项目的审计,查处违规金额183万元。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加大安全生产监察力度,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18次的安全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了事故预防和应急能力。以小商品批发市场消防、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为重点,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遏制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认真做好“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申报准备工作。加大“什刹海水质改造”等实验项目成果转化的力度。德胜科技园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4家,园区各类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41亿元。组织参加了2004年“北京科技周”活动。举办了北京市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展各种科普活动700余次,参与群众达到27万人次。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完成北海小学与厂桥小学、长安中学与161中学合并工作。接收了铁路系统划转的铁二中等4所铁路学校。不断改善基础办学条件,积极推进长安中学、育民小学改扩建工程建设。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校长资格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83名校长、923名教师进行了资格认证。成人教育稳步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37000人,民办高校学历文凭考试报名26000 人。
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成立了“西城区文学艺术联合会”。举办了第十八届白云观民俗迎春庙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扫黄”“打非”取得积极成效,共收缴盗版图书6万余册,盗版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4万余张。加大对火神庙等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力度。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举办了“西城区全民健身周市民健步行”活动,参加群众达到13200余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月坛综合训练馆即将竣工。月坛体育馆改造工程下半年启动。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以 及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信息和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三个体系的有效途径。落实区属医疗机构发展和建设方案,区老年医院二期改建工程、丰盛医院的拆迁工作进展顺利。充分发挥区卫生监督所和疾病控制中心作用,提高了疾病预防能力。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全市最低水平,计划免疫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新出生人口1336人,计划生育率达到99%。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区,通过了中央文明办对我区的中试测评。以“公民道德实践年”为契机,加强居民文明素质建设,全区有14个单位被评为“创建文明行业示范单位”,10个街道被评为“文明街道”,50名市民被评为“文明市民标兵”。认真做好优抚安置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活动。稳步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在厂桥等街道实施了居委会议行分设“三元组织”体系试点。荣获了“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称号。积极创建“全国老年示范城区”。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开发、置换11300个社区就业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7550名,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了63.64%,登记失业率为0.75%。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社会保险“统一征缴、一单托收”试点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同比增长30%以上,收缴率保持在98%以上的较高水平。基本医疗保险及补充医疗保险改革基本完成。
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50元,同比增长12.8%。恩格尔系数为31.7%。特困群体和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为6035户、12059人发放了213.5万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5913户、12006人发放了48万元的粮油帮困卡。腾退了2712户标准租私房。为101户住房特困户办理了廉租房配租或续租合同。13户住房特困户获得廉租房资格。
二、下半年面临的发展形势和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今年以来,全国经济局部“过热”加剧,突出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特别是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相当严重。为保持经济 稳步较快发展,中央果断采取了加强大金融调控和信贷管理、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整顿以及清理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方针和政策措施。目前,宏观调控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释放效应,消除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全国经济发展增速达到9.7%,继续保持稳步较快增长。
下半年,在国家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的发展形势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首先,与全国和北京市一样,我区经济整体仍处在平稳增长的区间,仍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阶段。其次,今年北京有较大的资金投向奥运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旧房改造上,必将对全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对我区影响轻微。宏观调控对我区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构性影响。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对投资的影响大于消费的影响;对今后的影响大于当前的影响。但从经济发展惯性、区域特点等方面因素分析,对我区的发展影响不大。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制约我区发展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仍然存在,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到今年各项发展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下半年急需解决的有:
(一)国家宏观调控造成的滞后影响。一是对相关产业的影响。金融保险业看由于国家严格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可能会造成金融机构信贷减少、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对房地产开发业而言,融资难度将加大,开发资金的匮乏势必制约投资的增长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二是从目前执行国家重点清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政策情况看,虽然我区涉及的157个项目都基本符合国家的要求,但各项清理后遗留的诸如补办手续等问题需要认真妥善处理。
(二)北京市有关规划、政策调整可能产生的影响。受市里对城区规划调整及实施拆迁新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半年我区城市建设推进的难点增多、难度将加大。其中最大的难点是拆迁。全市实施拆迁新政策后,由于相应的政策不能及时配套,造成我区拆迁工作有所滞后,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区建设及危改的主要矛盾。另外,由于文保区政策不配套,造成白塔寺文保区试点项 目、烟袋斜街文保区试点项目不能按时启动。
另外,发展中还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就业矛盾依然突出;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继续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宏观调控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积极有力措施,逐步加以克服和解决。
三、努力完成全年发展预期目标的主要措施
从目前看,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个别指标完成全年目标有一定的困难,但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对年初确定的全年发展预期目标原则上不做调整。即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左右,完成383.7亿元;区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左右,完成37.8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左右,完成17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0亿元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左右,达到15400元;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7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需要说明的是,今年5月份,区统计局按新的统计办法,最终核算出200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48.8亿元,比初步核算的347亿元增加了1.8亿元。按增长10%计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标由原定的382亿元相应调整为383.7亿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保持我区经济稳步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要提高思想统一认识,围绕发展抓调控,抓好调控促发展,确保全年各项发展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以扩大总量、完善链条为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和科技信息咨询业的快速发展。抓紧落实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认真组织参加国外招商活动,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来金融街投资发展。把握土地利用和经营性项目清理整顿时机,梳理问题、加强调控、优化结构,保持房地产开发良好的发展势头。积极筹划参加“京港合作研讨洽谈会”,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中关村德胜科技园,实现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和税费增幅保持在50%以上目标。进一步繁荣消费市场。依托首都市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促进消费总量扩张,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西单地区和“新街市”等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实现新增商业设施10万平方米的目标。积极开展“金九银十”等促销活动,利用历代帝王庙开放,促进商品消费和旅游消费规模的扩大。完成2家市场功能的提升和20家便利店的建设。积极培育平安大街餐饮和什刹海、白云观街等特色经营。
认真做好增收节支工作。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特别是要强化房地产和建筑施工企业属地纳税工作,加大异地经营清理力度,该收的钱一定要收上来。同时,下大力气吸引和培育税源,确保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加强预算约束,用好财政资金,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把钱用在刀刃上。加强对财政性资金支付环节的监控,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围绕城市建设目标,抓好工作思路调整和推进机制创新,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确保全年各项重点工程建设任务的圆满实现。
加快事关全局的重点项目建设。功能街区方面:鑫茂大厦、金泽大厦、新盛大厦、盈创大厦实现竣工。金融大街、金融家俱乐部等项目要实现时间进度。西单地区西西9号地“敬远国际公寓”实现开业。积极推进西西4号地项目建设。抓紧地铁四号线宣内站区拆迁。西外地区西环广场完成初装修。站区东广场实现结构施工。德宝5号地开工。德外地区确保G2、E区公建等项目竣工。德胜科技大厦实现结构封顶。阜景地区“茗园”配套项目按计划推进。什刹海地区完成火神庙周边环境整治和前海绿地的更新改造。市政基础设施方面:冰窖口路、后广平路、白云路竣工通车。启动党校东侧路中段、赵登禹路、德内大街、北营房中街拆迁。加紧做好新街口东街、真武庙路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积极调整危改工作思路,适应新的拆迁政策要求。在认真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基础上,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予以综合集中解决拆迁中出现的问题。启动的黄瓜园、北营房和建工集团三片危改片,力争下半年拆迁取得新突破,确保今年动迁居民8000户目标的完成。加快启动白塔寺文保区房屋修缮试点。加紧实施烟袋斜街文保改造规划。
抓紧做好土地和投资项目清理的后续工作。按“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做好相关政策的衔接。凡符合此次清理政策要求的项目要加紧推进。需要补办有关手续的项目,各职能部门要积极协助开发企业与市有关部门加紧协调,力争早日开工建设。适应国家和市里发展政策要求,积极推进开发项目的结构调整,抓紧筛选并做好项目储备,争取国家和市里支持,适时启动和推进。
继续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完成月坛公园、北中轴路等7项市、区级重点整治工作。继续抓好白云观绿地等大绿地建设。以改善大气环境为重点,积极推进第十阶段大气污染治理各项工作,强化对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和噪音污染的监测和控制。烟尘、噪声控制区覆盖率分别保持在100%和92.5%。完成50座公厕升级改造。
(三)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市政府公布的行政许可事项清理结果,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对涉及行政许可事项的区政府行政措施进行清理,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组织对实施《行政许可法》的监督与检查,确保《行政许可法》的顺利实施。
深化各项改革。认真落实区委九届三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意见》。发挥新组建的区国资委的作用,尽快理顺关系,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继续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为重点,加快财政体制改革。以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功能为重点,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提高为市场主体服务水平。把全程办事代理制不断引向深入,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以扩大审批项目规模为重点,加快网上互联审批步伐。立足“完善、提高、科学、规范”,大力提升经济服务大厅和各类服务大厅的服 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改进服务手段,采取增设服务项目、提升便利程度等措施,努力提高各类“一站式”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的同时,注重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认真做好“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申报工作,争取西城区被列为第一批全国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全年技术合同认定达到1500份,技术合同交易总金额达到12亿元。
积极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组织召开区教育大会。抓好161等初高中示范校的建设。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政府管理教育职能的转变。以课改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西城区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管理规定》,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
积极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认真做好国庆55周年游园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各项庆祝活动圆满成功。组织参加北京市“祖国在我心中”庆祝建国55周年大型群众歌咏活动。抓紧对清真永寿寺等隐患突出的文物保护单位抢险修缮,确保文物建筑安全。积极推进“体育六进社区”活动和体育健身周活动。月坛综合训练馆工程竣工。启动月坛体育馆改造。
积极促进卫生事业发展。认真做好“国家健康城区”和“全国中医卫生示范城区”的创建工作。落实全国和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通过改革、改制和改造,优化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在对区属医疗机构资产进行评估基础上,加快区属医疗机构改革步伐。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推行全科医生和居民家庭固定服务。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区”的评估工作。落实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服务政策。
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活动,力争2005年首批跨入全国文明城区先进行列。继续争创全国双拥“六连冠”。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积极推进部分街道建立公共服 务社的改革试点。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加大车辆管理、公共卫生保洁等社区岗位开发力度。解决好低保人员、“4050”人员、残疾人和社区矫正人员的再就业。认真做好低保人员就业能力的鉴定工作,严格实施低保人员“分类救助”。继续扩大“统一征缴、一单托收”试点,积极推进“四保统收”,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征缴率在98%以上。稳步实施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全面推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五)积极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加紧成立“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进一步确定“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在全面对“十五”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和根据发展的需要,确定重点调研课题,启动“十一五”规划编制前期调研的有关工作。
(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迎接国庆55周年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积极开展“迎国庆、创首善”,加强城市秩序整治工作。重点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学校周边、地下空间和宗教场所周边的治安秩序,特别是要加强对市里挂帐的重点地区进行整治。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消防、交通、文物、地下空间、居民小区以及重点场所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下半年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加快实施“十五”计划和《迎奥运行动计划》,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现将我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8年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07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三个适宜”的奋斗目标和市人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积极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努力巩固和发展良好的局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好,三大需求旺。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左右,连续15个季度增长速度超过13%,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 增强。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8%,削减水、气污染物排放0.53和1.5万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增长50% 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0,同比提高20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居民 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5%左右。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区域发展日趋协调,支撑条件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大灾之年粮食总产量仍达到97.5亿公斤,为历史上第二个 高产年。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预计增加值增长17%,机械、医药、食品、化工等优势产业实力进一步提升,全球第1000架ERJ145支线喷气客机在哈交付 使用。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黄金周以及哈洽会、制博会、糖酒会等一批大型展会相继举办,会展、旅游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 18%。扩权强县,加大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东北区域“4+3”合作模式得到加强,东北亚区域对俄、对韩经贸科技合作逐步升 级。大顶子山航电枢纽首台机组并网发电,苇亚铁路全线贯通,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桥、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三环路哈阿立交桥等工程开工建设,磨盘山水库供水二期 工程加快推进,发展的支撑条件进一步改善。
调整改造步伐加快,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开放水平稳步提高。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稳步推进,预计国家批复资金申请报告的46个工业国债项目累计 完成投资56亿元,占总投资的48.7%,22个项目竣工投产,6个项目完成验收。哈大齐工业走廊启动区建设预计完成投资28.5亿元,五大工业新区初步 形成园区相互呼应、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东轻、哈轴等重点企业改制重组不断深化,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非工业企业改制重组正在启动,企业配套 改革进程不断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取得进展,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8%,国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到位资金增长32%。
城乡居民实惠增多,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 增长15%。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预计分别达到117、182、135和6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部城镇居民。城市低保人员20
万人,月人均补差额115元,实现动态下应保尽保。全面 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11.6万人纳入农村低保,年人均补差351元。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 生活费。投入资金3400万元,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3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到所有区、县(市),参合率达到94.1%。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 228万人,占城区人口的76%。全市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 21亿元,新建农村公路3233公里,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66处,新建沼气池9890个,建成新农村示范住宅200多座,转移农村劳动力120万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尽管我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但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与同类 城市比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相对较低,市场化程度和开放水平不高,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县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 共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还比较多。
二、2008年计划安排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对保持我市经济发展良好态势,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并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2008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市属外贸进出口总 额增长15%,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增长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4.6%,人口自然增长率 4.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4%,水、气主要污染物总量分别削减3%和1%。
为实现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市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优质粮食工程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粮食总产量保持在90亿公斤左右。突出“良种繁育、规模饲养、疫病防治”三大重点,加快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养牛超万头、养猪超5万头、养禽超50万只、养羊超万只的专业乡镇或养殖合作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 设施建设,推进龙凤山、倭肯河、友谊等大型灌区建设,利用大顶子山水利枢纽工程完成“旱改水”30万亩。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增加农机总动力550万千 瓦以上,机械作业水平提高5个百分点。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以县域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支持乳制品、畜禽产品等优势产业提档升级,促进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支持国家、省和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抓好已经确定的八大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培育经营大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 类协会为纽带,推动“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大发展。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122万人,培训农民工35万人。
加快农村公用事业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争取2008年农村公路建
设计划1500公里以上。抓好试点村、镇主要街路和自然屯间相连的 道路建设,尽快形成镇村相连、村屯相通的农村道路硬化主骨架。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20处,解决1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加快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示范项 目建设,搞好村屯绿化和生态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态环境。
(二)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加强自主创新,整合集约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工业增加值增长15%。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重点产品为依托,培育拥有名牌产品、先进技术、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支撑的优势产业。积极引 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把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做强,把食品产业进一步做大,把医药产业进一步做优,把化工产业进一步做精。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抓好 4G15发动机、250兆瓦等级燃气轮机、生物工程产业基地、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等一批重大项目,全年重点监控工业投资项目100个,投产达产项目 50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
实施产业科技支撑战略。以解决支柱产业以及战略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培育一批经济增长点、储 备一批前沿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力争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哈兽研兽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我市,支持哈焊 接研究所优质焊材国家工程中心二次能力建设,哈药集团现代中药粉针剂国家工程中心、动物细胞制药国家工程实验室,哈轴集团特种轴承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一 工具精密复杂数控刀具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以机电、汽车等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壮大医药食品集中区,改造提升化工园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板块,整体提高县域 工业园区的规模和实力。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严格执行园区规划,做好产业细划,突出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规划开发区铝镁合金工业园、平房航空产业 城,完善呼兰大学城和地理信息产业基地、香坊出口加工园区建设。加大力度,整合资源,规划风电产业研发和建设。制定工业布局导向政策,从土地、税收、资金 等方面支持布局优化调整,有序推进老企业向专业园区搬迁集聚。
(三)围绕第三产业壮大规模、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政府引导、开放带动、市场化促进、产业化发展,培育新兴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以上。
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发力度,争取更多国内外银行在我市设立分行或代表处。推动江海证券在增资扩股基 础上实现综合性经营。支持哈商行在省外设立分支机构。谋划建设群力金融商务区,制定鼓励金融产业发展政策。发挥地方金融的整体合力,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 务。
发展现代物流业。认真落实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若干实施意见》。组织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高层论坛,为制造企业和物流业企业融合、项目对接搭建平台。加快公路总枢纽、新香坊集装箱节点站、龙运物流园区及粮食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物流业的整 体水平。
发展外包服务产业。落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着力培育服务外包大企业,加快黑龙江动漫与网络游戏产业基地和哈尔滨服务外包产业核心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
发展会展旅游业。提升展会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会展搭台,经济唱戏,通过各种会展窗口,吸引中外客商和游客,接待国内外游客增长13% 以上,旅游总收入增长17%以上。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亚布力旅游度假区、以劳模主题公园为重点的太阳岛风景区西区、龙凤山风景区、侵华日军 “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发建设工农业旅游项目。
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和扶持东鹏肉类、尚志宝兴农产品、金谷粮食等现代化大型批发市场。鼓励城市连 锁经营、超市向农村延伸,支持农村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加快发展社区商业,优化老社区商业布局,完善新社区商业服务功能。
(四)围绕强化投资需求拉动,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以大项目建设为牵动,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和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全年谋划亿元以上项目150项,10亿元以上项目15项,推进重点项目100项。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谋划和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大项目,实现建 成投产一批,加快建设一批,新开工一批,前期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路网改造、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桥、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成高 子至宾西铁路、哈齐城际铁路、群力热电厂、磨盘山水库供水二期、水源地污染防治、何家沟综合整治、群力新区开发、危房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做好哈尔滨西站、轨道交通一期、三环路西线跨江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全力推进老工业基地国债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35个以上,10 个项目通过验收。
拓宽投融资渠道。做好向上争取工作,千方百计落实配套资金和建设条件,争取国家和省把更多的项目摆放在我市。探索银政合作新模式,争取与开 发银行再签署一个额度在200-300亿元的合作协议。加大金融和资本运作力度,充分发挥现有融资平台的作用,加快融资改革和创新,扩大专业性融资公司的 领域和规模,提高市场化融资水平,积极谋划企业上市融资。争取增量、整合存量、挖掘潜力、促进合作,解决土地瓶颈制约,增加土地收益,为基础设施大项目筹 措建设资金。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运作,全面开放城市建设投资领域,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完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的意见》,强化项目谋划生成机制、推进协调机制、监管服务机制和 考核奖惩机制。继续实行市领导研究大项目推进工作的例会制度,固定资产投资“在地统计、在地考核”制度,完善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平台。
(五)围绕进一步扩大开放,在创新招商引资工作、优化进出口结构上实施突破。坚持借助外力求发展,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逐步形成经济全球化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振兴、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以及扶持优势产业发展等有利政策,抓住战略机遇期,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继续 巩固日、韩、港澳台等传统优势引资市场,有计划的开拓欧美市场,逐步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设立招商代表处。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和资源,积极寻求同世界500强企 业和国内500强企业合作的契机,面向关联性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实行产业链、价值链招商,点对点招商。按市场原则策划、包装项目,统筹、合理确定园区 定位,形成以市开发区为主体,各类园区为补充,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内部竞争最小的园区发展格局。完善招商引资责任、激励和重点项目服务机制。
促进对外贸易增长。强力开拓国际市场,重点扶持有规模、有实力、有品牌的优势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加快建设 对俄、对韩出口加工基地、科技合作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全面优化出口结构,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支持汽车、医药、电子产品、电站成套设备、深加工农副产品等 商品出口,扩大生物制药等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配套能力。落实扶持政策,建立重点出口商品跟踪制度,制定《哈尔滨 市出口企业奖励管理办法》。
(六)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发展的硬性指标,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的各项措施,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加速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广,着力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重点耗能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 快淘汰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中的落后产能。关停200兆瓦小火电机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0 户。加大分散供热锅炉联片并网改造力度,淘汰50台7兆瓦以下燃煤供热锅炉。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
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出台《哈尔滨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建设一批以资源节约型、综合利用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色的循环经 济项目。开发风能、太阳能和地热等可再生资源,建设依兰、方正等3个风力发电厂项目,新建、改建3个热电联产项目。启动建设市开发区和利民开发区循环经济 专业园区,推进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7.8%。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综合治理。推进《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实施,文昌污水处理三期、延寿污水处理配套管网项目投产运行,双城、阿 城污水处理项目加快建设,群力、平房、信义沟、松北松浦、呼兰、太平中水、污泥处置、文昌配套管网等8个项目开工建设;哈药、哈高科、省生物一厂、东轻、华尔、气化厂等6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竣工运行,三精制药、济仁药业、中石油哈石化分公司污水治理项目开工建设。
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财政、税收、信贷支持节能减排的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给予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示范工程以及产业化项目最大限度 地支持;加大监控力度,对违法和超标耗能排污单位加大惩治力度,实行严打重罚;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将节能降耗目标当成各级领导的头等任务 来抓。
(七)围绕激发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及农村改革为重点,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为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提供体制保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 审批效能,推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深入进行。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行政机关领导问责暂行办法,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县(市)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和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各项改革。
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制定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方案,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深化国企改革,加快未改制企业的 改制工作,推进物业供热、供排水、公交等公益性国有企业改革,对已改制企业进一步明晰产权制度,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全力推进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实施和完
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跟踪4户企业的试点情况,加大国有股分红、国有产权转让收入收缴力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业 绩考核体系和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等。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化解乡村债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国有农场改革,落 实国有农场的补助政策,促进国有农场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做好国家级发展改革试点镇的申报落实工作,稳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
(八)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务求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取得明显成效。坚持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眼点,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建立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坚持市场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制定出台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零 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式安置,力争充分就业社区新增5%以上。落实好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和社保补贴,加大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力度,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培训高技能人才7000人,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力争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0万人、188万人、139万人 和70万人。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建立城保与农保之相互衔接、顺畅贯通间的通道,把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巩固城市低 保制度,完善住房、教育、就业、供暖、供水、供电、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开展就学、法律援助、劳动力输出等 农村救助工作。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民办教育。改善城乡医疗服务水平,组织 实施农村乡镇卫生院、县级卫生医疗机构、县级计生服务站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建设,加快乡镇文化 站、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建设,推进哈尔滨艺术中心、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和省、市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 展,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提高承办大型赛事的能力,做好大冬会各项筹备工作。加大市场监管和调控力度,保障市场供应和物价稳定。全力消除社会生活中存在 的安全隐患,切实化解影响全局、带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不稳定因素,努力营造安全保障型生产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