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重大变动!张召忠分析国防安全形势

时间:2019-05-14 00:2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周边重大变动!张召忠分析国防安全形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周边重大变动!张召忠分析国防安全形势》。

第一篇:中国周边重大变动!张召忠分析国防安全形势

中国周边重大变动!张召忠分析国防安全形势

中国周边重大变动!张召忠爆料朝鲜最终归宿

张召忠

今天的报告我大致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陆上安全形势,二是我国海上安全形势,三是关于维护国家主权的一些思考。

我国陆上安全形势

陆地上的安全形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印边境的划界争端,二是中亚的一些情况,三是中朝边境存在的一些风险。

第一,中印边境的划界争端

中印边境主要是东中西三段,西段地区在中国新疆,这部分在我们控制之下,但中段和东段12.5万平方公里的地方还在印度的控制之下。这首先是一个历史遗留 问题。1858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了印度,从印度对中国西藏进行多次侵略,1914年,当时英国的占领军和中国的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喜马拉雅条约。当时 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有东中西三段,两千公里长的边境线,这就是当时划分的中印两国的 边境线。

印度比英国做得更进了一步,1947年印度独立后控制了不丹和锡金,1951年开始占领我国藏南地区达旺,1954—1958年占领了东段,1954— 1959年占领了西段,并且开始军事部署。当时为什么印度派兵占领?因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解放军开赴西藏,解放百万农奴,印度对此提出抗 议,他们认为西藏不是中国的,就开始在东中西三段跟中国抢占边境地区。

中方对印度这种无理的指责一贯坚持这么几个原则,一是不承认印度和中国地方政府划定的所谓的中印边境,但可以用外交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但印度表示谈判的 先决条件是中国承认东中西三段和麦克马洪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国家主权,1962年10月20日我国进行东中西三段全线反击,西段新疆部分用了60 分钟就全歼印军。

到11月22日,我们就在战争上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但打了胜仗之后部队又撤回。我们优待俘虏,对印度战俘好吃好唱好招待,印度战俘在中国一年多回去的时候 眼泪汪汪不愿意回去。而且我们还把缴获印度的枪支弹药都修好擦净排列整齐移交给他们,另外整箱整箱美国给他们的物品都没拆箱一并还给他们,印度方面虽然认 同我们优待俘虏,但同时认为我们这么做是对他们的极端侮辱,是对他们民族的不尊重。

为什么占领以后又撤回来?因为我们认为武力只可以临时解决问题,要想长期解决问题还要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最终双方签订一个和平协议。但印 度方面认为,中国之所以撤回去就说明中国只是想教训一下印度,出口气而已,中国占领了以后发现这不是中国的地方,就退回去了,所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印度又开 始派兵占领,到八十年代就逐渐移民,建立了一个行政特区,在那儿修水电、铁路、学校,小孩的出生证明上写的出生地是阿鲁纳恰尔邦,将来怎么弄?

中印边境划界的事实是中印双方从来没有划清过边界,都是各说各话。关于边境的现状,双方谈判几十年,外交部也做了很多努力,花了不少钱,但是没有收获。印 度属于实际占领,我们属于表示遗憾。现在印度问题又有了一个大背景,就是美国和俄罗斯争相控制印度,使其成为遏制中国的一个工具,印度在南亚的作用对美国 来说,相当于日本在东北亚、以色列在中东,这比它直接干涉中国要好得多,另一方面印度也想借助美国、俄罗斯、英国这些国家来制衡中国。

第二,中亚局势

阿富汗战争是 2001年 10月份爆发的,起因是美国认定“9?11”事件是基地组织策划和实施的,而基地组织的大本营就在阿富汗,美国就和阿富汗当局塔利班联系,希望塔利班把 “9?11”罪犯交出来,结果塔利班拒绝交出,所以美国就连塔利班一块儿打,这样就爆发了阿富汗战争。

我们现在分析阿富汗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阿富汗和中国有条瓦罕走廊,有一条50多公里的边境线,这也是当年唐玄奘取经时走过的路。2001年底、2002年初我国国内有一个比较高层的会议,对阿富汗对中国的影响做了一个分析判断。

我认为美国打阿富汗表面上说是反恐,但实质是借“9?1广进军中亚腹地,然后从新疆和西藏侧翼对中国进行战略震慑,同时对俄罗斯的腹地进行战略震慑。因此 阿富汗战争是个持久战,它不会速战速决,有可能持续十年八年或者更长时间,因为美国要在这个地方建立一系列的军事基地震慑中国。

美国说2011年7月份美军要从阿富汗撤军,2009年奥巴马就公布了这个决定,但我认为撤军是不可能的,他现在是增兵三万,怎么能撤呢?美 军用阿富汗战争这样一个理由,在阿富汗的巴格拉姆设了中亚地区最大的空军基地,美国向阿富汗运物资都是通过巴格拉姆。

然后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北部也设了一个空军基地,就是马拉斯空军基地。从马拉斯空军基地和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到我国新疆的乌鲁木齐民航基本上不超过一个小 时,战斗机只需二十多分钟,大家看这个威胁有多大。此外,美国还在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设立了军事基地,对我国西部的威胁是非常大的,将来 如果美国对伊朗作战,这些地方也可以作为前沿基地。

伊朗这个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另外在地理上又是个交通要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现在伊朗和美国关系不好,伊朗要发展铀浓缩,西方国家怀疑它要搞核 武器。这些原因决定了伊朗和西方国家的矛盾是很难调和的,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从2006年就准备对伊朗动武。现在伊朗的形势是西边是伊拉克,美国在那儿十几 万人,东面是阿富汗,美国在那儿也有几万人,两面夹击对伊朗来讲形势非常不利。

美国在西部对我国边境进行震慑,有什么样的战略图谋?我给大家讲两个案例,大家一听就知道了。

铁托创建的二战时期英勇反击法西斯德国的那个南斯拉夫现在已经分裂成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塞哥维纳、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科索沃等国家。分裂出的其他国家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单看科索沃。

科索沃本来是南联盟中的一个民族自治区,这个民族自治区 90%以上的人口是阿尔巴尼亚族,但它的行政管理层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塞尔维亚族,所以阿尔巴尼亚族就经常和州领导闹矛盾,导致民族之间发生争斗,最后造成 群体性事件,形成****、打砸抢烧、滥杀无辜,西方媒体夸大说阿尔巴尼亚族有上万人被杀死,几十万人成为难民。这个形势迅速引起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国际红 十字会和联合国安理会的注意,他们就让欧盟去调查,调查的结果自然是死了好多人。

这时候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决定向科索沃派维和部队,去维持这个地区的和平。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也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于 1999年3月24日对南联盟展开了空袭,空袭一直持续了78天。科索沃战争的最后结果就是2007年科索沃宣布独立,之后西方43个国家马上宣布承认,科索沃这个国家现在是联合国的成员国。

挑起内乱、出兵维和、宣布独立,这是西方人为创造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被不断地复制。2008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在奥运会开 幕之前,刘淇书记在联合国有个倡议,就是奥运休战,这是历次奥运会举办国都会提出的一个倡议。结果格鲁吉亚那里偏偏就爆发了战争。

格鲁吉亚有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两个民族自治区,分家的时候南奥塞梯归格鲁吉亚,北奥塞梯归了俄罗斯,那里的居民都是俄罗斯族,南奥塞梯的居民还拿着俄罗斯 的护照,这些人整天在那儿闹事,格鲁吉亚中央政府看到这些人怎么说教都不行,就趁着奥运会派兵镇压南奥塞梯,镇压以后当地民众群起反抗,就造成了冲突。

格鲁吉亚的政府军进攻南奥塞梯,俄罗斯的五十八集团军就在南奥塞梯北边,他们很快就打过去了,飞机轰炸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差点把他们的总统萨卡什维利 炸死,很快就把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全部占领。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这两个州的领导提出归顺俄罗斯,普京说不行,你们要宣布独立,要像科索沃那样成为两个独立 的国家。这两个州的州长马上就宣布独立,并且成立了内阁,俄罗斯第一个承认他们,还动员其他国家承认他们,到现在全世界只有三个国家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 兹的独立。

最近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地区发生了冲突,这个冲突很奇怪,在一个赌场里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个民族的几个小青年玩着玩着吵起架来,吵架以后打架斗 殴,一直打到街上,打着打着突然出来一群人,戴着黑眼罩,拿着狙击步枪见人就杀,在街上疯狂扫射,打死了很多人,所有人都感觉很害怕。接下来就开始抢劫军 火库,抢夺坦克、装甲车,到处乱杀人,据报道说至少有2000人被杀死。

我国派了南航七八架次的飞机去接那里的华商。为什么事态会发展成这样?我认为背后有可能是美国在策划,明年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他想在另外一个地方点起一把 战火,搞成第二个阿富汗,保证美国在中亚始终有一个立足之地。如果这个分析是正确的话,美国就会利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三国交界的 混乱地区搞民族矛盾,制造民族仇杀,然后美国就装好人去维和,这样就可以赖在那里,进而对中国进行震慑。

美国为什么震慑中国?

他主要是想在中国的新疆和西藏地区也策划类似的事情,制造汉族和藏族、哈萨克族等当地民族之间的矛盾,必要的时候美国出兵,使中国的西藏和新疆地区像科索沃、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那样独立。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北约东扩。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这些是老欧洲国家,新欧洲是指波兰、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一 些原来跟苏联关系很好的东欧国家,1989年以后,它们纷纷倒向西方,有十几个国家加入了北约,比如波兰、捷克、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拉脱维 亚、爱沙尼亚、立陶宛,这样一来北约对俄罗斯的威胁直接挺进到俄罗斯的边境,比如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罗的海三国,他们的兵跟俄罗斯的兵面对面站 岗,其他国家也是这样。

北约的计划还要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也纳入进来,乌克兰差一点就加入北约了,其中它有个问题,就是在乌克兰境内还有一个俄罗斯黑海舰队,它的租期一直到 2017年,北约认为要等到2017年以后乌克兰把它收回来才可以加入北约。今年乌克兰大选换了一个亲俄的人上来,他马上跟俄罗斯搞好关系,说不加入北约 了,俄罗斯的黑海舰队愿意驻到什么时候就驻到什么时候,条件是俄罗斯经常供应乌克兰天然气、石油。

中国和俄罗斯有一个长达七千公里长的边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俄罗斯是侵略中国最多的国家。俄罗斯对中国始终是提防的,比如说它卖给我们的歼击机,敌我 识别器不给我们改。现在怎么看待中俄关系?从长远来讲,七千公里的边界必须保持稳定,中俄必须要搞好关系,这一点我们就不细说了。

在我看来伊朗问题很严重,从现在看伊朗战争在所难免,只是时间问题。如果伊朗出事儿,对中国的影响很大,中国现在在伊朗的贸易额超过伊朗对欧洲的贸易,中 国在伊朗修铁路、修公路、修桥梁、盖房子、开采石油,一些电子行业的生意也不错。如果伊朗发生战争以后对伊朗实施制裁,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中亚已经成为美俄中较量的一个前沿阵地,美国构建新的防线的目的就是全面封锁遏制中国,我估计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以后,就要伺机发动伊朗战争,中亚可能大乱。

第三,中朝边境存在的一些风险

中朝边境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中国构成很大的威胁;二是朝鲜一意孤行挑战底线,万一发生战争,大量难民涌入,对中国边境构成很大的威 胁;三是中朝兄弟友谊源远流长,老一代革命家喜欢送座山、送个岛,这样就造成了很多问题。将来南北朝鲜统一或者朝美建交时,那些山呀岛呀都是潜在的危险,不可低估。现在他整天骂美国,好像跟中国关系好,但是也有可能最后跟中国关系最坏、跟美国关系最好,这样的事情在越南、阿尔巴尼亚那里都是发生过的。

我国海上安全形势

我国海上的安全形势简直没有一点点让大家高兴的事情,我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概括一下:主权岛屿被侵占,海洋资源被掠夺,海洋权益被侵犯,海防纵深被压缩,海上通道被控制。大好形势要说,我们面临的危险也要说。

我研究《海洋法》有一二十年了,一个国家划定领海的时候,先找到面向公海最外围的一个有人居住的岛屿,这就是一个基点,然后找出另外一个基点,就是距离这 个墓点不超过24海里的另外一个岛,这两个最外围的岛屿联成一条线,这条线叫做基线,用这个办法连接一系列的基线,这就是领海基线。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领海基线还有大量的地方没有划,比如台湾那边我们还没划,是台湾自己划的。比如在南海我们只划清了西沙群岛和海南岛,其他都没有划。凡是有争议的,没有我国军队站岗的地方都没有划,这是我国领海基线的问题。

还有一个叫做非领海海峡问题,陆地外面有12海里的领海,此外还有300公里宽的海峡,这个海峡就是非领海海峡。对于非领海海峡有这样的规定,就是它不属 于任何一个国家的领海,外国的军舰和飞机可以自由穿行和飞跃。这就出来了一个问题,美国的航空母舰走台湾海峡,国内老有人出来抗议,其实美国有权从那里 走。今年7月初,海军东海舰队数十艘舰艇过第一岛链在东海某海域进行实兵实弹演练,日本外交部就此对中国进行抗议。我说,这是我们走得太少了,他们有点大 惊小怪,以后天天走,他们就习惯了。

从领海基线向海洋方向划200海里,这是专属经济区,如果划350海里,这叫大陆架,专属经济区是指海域海水里的资源,比如说渔业资源等,大陆架则包括海底下面的石油资源。

中日之间的领海基线有点复杂,我们先看中国的领海基线,上海、连云港、温州这块的领海基线划清楚了,以后我们向日本方向划了一条线,这就是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从这线再往右看,我们又划了一条线,这叫做冲绳海槽,这是我国大陆架外围的一条线。

我们划完了以后日本说,你看你这个线划哪了,全都划到我们日本的岛旁边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就跟日本讲,之所以这么划是因为中国的大陆架向太平洋方向自 然延伸到冲绳海槽出现一个海沟,这个海沟深达一两千米,也就是说从这个海沟开始,日本的大陆架和中国的大陆架不在一个大陆架上,所以这个海沟的东侧都是日 本的,西侧都是中国的。

日本不同意这样划,他们提出一个中间线的原则,一家一半,按照这样的原则钓鱼岛就被圈到他们那边去了,这件事情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都谈不下来。

这里还有一个空中识别区的问题,空中识别区是美国的一个概念,美国认为飞机在距离美国国境还有一个小时航程的时候,要向美国进行报告,这叫空中识别区,然 后日本和台湾就模仿美国也划定了一个空中识别区。我认为,首先这个空中识别区是违法的,按照国际法规定不存在空中识别区,其次我们也不承认日本划的这个所 谓的空中识别区,因为它把空中识别区都划到了中国领海。

我国东海也面临一些问题,在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中有一个冲之鸟礁,现在日本想在那个礁上人工设立一个岛,在这个岛上建机场、直升机停机坪、港口等一些军事 设施,使之成为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一个跳板。日本的这一打算我们是强烈反对的,这样一来美国在日本驻军,经过台湾、菲律宾群岛向南就构成了对中国的一道 封锁线;第二岛链主要是以广岛为核心构成一个封锁线,对中国进行封锁。

南海的情况是这样的:上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中央政府成立了一个水陆调查委员会,对中国的水陆情况进行调查。在南海对230个岛礁、沙洲 逐一进行命名,然后划出了九道红线,红线以内所有的岛礁、沙洲都属于中国,这便是中国海上的边疆线,这个九段线以内有曾母暗沙、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 群岛等。到 1976年越南实现统一以后,越南就开始跟中国提出海上主权的要求,这个时候越南就划分了它的专属经济区,菲律宾也划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这样划下来我国 南海100多万平方公里80%都让他们给划走了。

南海石油储量非常丰富,这些油田全都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这些国家划走了,他们有I000多口油井在那儿日夜开采,已经开采了30多年。这30多年里油价不断上升,还好到现在没有出现过墨西哥湾那样的漏油事件,要是出现一次这样的漏油,南沙就完了。

南海的岛屿,越南占着29个,菲律宾占着9个,马来西亚占着9个,再加上印度尼西亚占的岛屿,这些国家占了中国50多个岛屿。总算南海最大的一个岛太平岛在中国手里,太平岛可以起降C130飞机,可以驻守一个连的兵力,现在是台湾占着。

此外还有6、7个岛屿是我们占着,其实我们占的不是岛而是礁盘。上世纪 80年代的时候我们看到南海让人家占领了80%,南海的石油全丢了,南海的岛屿一个都没了,我国的海军也建立几十年了,这算是怎么回事儿?但中央不让打 仗,不能通过武力的手段把我们的岛屿拿回来,于是我们开始抢占了一些礁盘,在这些礁盘上盖一些高角屋,插上五星红旗,宣示我们的主权。

不过这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因为将来礁盘也不可能作为主权的标志,只有岛屿才能作为主权的标志,占了礁盘在法律上没有用。针对目前南海的情况,我们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实际的情况是争议被搁置了,但共同开发却没有,仍都是他们在开发。

现在的形势对我们很不利,中国南海出海的一些通道主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中国经过马六甲海峡的压力越来越大,主要是海上贸易出海的压力越来越大。美国、印度以及新加坡这些国家对中国也很担心,他们对于如何封锁海峡,防止中国南下也有他们的一些想法。中国去年开始索马里海域护航以后,外界都在怀 疑中国海军将来是不是要出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向南要进入太平洋,甚至有可能将来要进入大西洋。

我个人理解,在未来的几十年之内,即便是中国建造了航空母舰,我们都不可能到更远的地方去作战,主要还是保卫自己国家的海洋权益,包括中国进出马六甲海峡的安全,不会诉诸武力到更远的地方去作战。

对待南海争端的隐忧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磨合的方式。磨合的方式应用于台湾,现在台湾奉行“不统不独不战不武”的政策,这是维持和平的一个基本模式。因为只要宣布独立,大陆就要打它。如果台湾同意统一,美国就不干了。

台湾也不想打仗,想要好好发展经济。通过这两三年的情况看,目前这种方式还是不错的,实现了“三通”,符合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一个大局,先把经济发展好了以后再说,这也是一个好的办法,所以台湾的形势暂时被缓和下来了。

再比如和平的方式。南沙这片岛屿被别国占领已经成为事实,国际法规定的所有要件都有利于他们,占领了岛屿以后,周边国家可以把所占领的岛屿作为一个领海的基点,适当的时候可以按照群岛主义的办法去划分,成为他们永久的主权。

所以我判断,和平收复南沙群岛的时机已经过去,靠几个外交官员在那谈判,就想把南沙收回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打算在南沙动武,利益相关国会武 装自己。比如越南今年要买六艘潜艇,买大量的苏

27、苏30,还有好多的反舰导弹,加强自己的海空军力量。菲律宾、马来西亚和东盟这些国家会抱成团准备有 一天和中国斗,他们投靠美国,寻求美国保护,印度给他们提供基地。

第二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朱xx

(莆田学院 土建系)

内容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步入新世纪10年,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态势。在外部因素中,美国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中国 安全形势

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但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形成这一稳定局面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首先,亚太地区安全格局在发展中保持相对稳定。美、日、中、俄、东盟和印度是决定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六大力量。它们在亚太安全事务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复合型战略关系,构成了“一超多强”、合作制衡的亚太安全总体格局。一方面,各大力量之间保持着程度不同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关系。另一方面,各大力量之间又存在复杂的竞争关系,形成相互制约的态势。未来十几年,尽管亚太地区大国之间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但由于在谋求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亚太大国关系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一般不会出现全面性对抗。其次,促进地区稳定的多边安全机制不断发展。东盟地区论坛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目前成员国已发展到23个,囊括东亚所有国家和地区,对推动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进程、促进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6月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对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维护中亚地区和中国西北方向的安全与稳定意义重大。这些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国周边的和平与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在保持总体稳定局面的同时,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仍呈现出局部动荡的态势

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因素。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陆上有15个邻国相接壤,与8个国家隔海相望,地处亚太地区的中心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就了周边环境的复杂性。我国地缘环境可谓先天不足,有后天难补的一面,但也有后天可塑的一面,我国拥有世界第二长边界线,陆地边界长达2.2万公里,海疆线长达1.8万公里,邻国众多,强邻不少,领土领海问题自然存在不好分歧。我国安全环境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三大方向和两个重点地区”。三大方向:东北亚、中亚和海洋,既紧密联系,又相互交叉。

1东北亚方向:影响我安全环境的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朝鲜半岛问题,朝鲜宣布退出六方会谈并再次进行核试验导致一度缓和的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一方面,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韩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二是日本问题。2如果说朝鲜半岛在我周边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仅次于台湾海峡的话,那么日本对我国家安全的威胁就仅次于美国。

中亚方向:对我国安全来说,中亚方向的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印巴问题,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包括双方谋求稳定、发展经济的需要和因核武器而形成的不对称均势以及美国的介入等),印巴对话和双边关系的改善有可能在曲折中取得进展,但两国总体对立关系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缓解,今后印巴关系的发展仍然存在变数。二是面临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中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与境外(包括中亚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子相结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恐怖威胁。而伊斯兰原教育主义,以及泛突厥主义在中国西北边疆的传播,严重影响穆斯林群众的思想意识形态,如果这一思潮不能有效遏制,伊斯兰极端势力必将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大患,并危及到中华民族的最高国家利益和国家统一是“三股恶势力”的威胁;三是中亚五国未来的政局走向。特别是美国和西方势力正积极插手中亚国家的事务,企图发动一连串的所谓“颜色革命”,大力扶持那里的亲西方反对派通过“合法程序”的选举夺取政权,使独联体面临解体的危险,也使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和核心作用被大大削弱。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有利于西方的重大变化。这对以中俄为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特别对我国的西部安全环境来说,无疑是新一轮的巨大冲击。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警惕。海洋方向: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南海问题,目前我国南海大部分岛屿被邻国分割占据,我国原为南海问题的长期稳定与互利合作而努力,但从目前来看,实现这些问题的公平合理解决,尚需长期艰巨的谈判。两个重点地区:台湾海峡。近年来,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持续恶化,台独势力铤而走险、制造台独重大事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连宋访问大陆以后,两岸关系虽出现了某些缓和迹象,但总体严峻的局面没有改变。台湾问题仍处于可能爆发严重冲突的高危期。近来美日联手干预台湾问题的势头明显加强,这对我“遏独、止独”的战略意志、决心和战略能力都是历史性的重大考验。钓鱼岛。钓鱼岛的历史遗留问题及现今问题也是中日关系不断紧张。

三、美国是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球境的最主要外部因素

周边国家以及在周边有力量存在与重大影响的区外大国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因素。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共同构成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最主要因素。苏联解体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回缩到从东北亚到中亚一线的中国北部方向,而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通过在韩国和日本驻军、发展同台湾的实质性关系(包括军事安全关系)、加强同东南亚国家的军事联盟与安全合作关系,美国从东北亚到东南亚与中国“近距离接触”,直接影响中国在东部海洋方向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利益。在中国西部和北部陆地方向,冷战结束后,特别是最近几年,美国不断加紧向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地区渗透和扩张,大大加强了在上述地区的力量存在和战略影响,从而使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东急西缓”的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环绕中国周边,美国势力几乎全方位涌进,对中国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潜在战略压力。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在手段和方式上具有多样性。因此,在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也是对中国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 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第三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周边问题主要是朝韩问题、缅甸问题和巴基斯坦地区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美国“上兵伐谋”战略的产物。

关于朝韩问题,很多人把目光集中在核扩散上,但戴旭先生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应该更加关注南北韩的的统一和朝美建交问题,以及建交后的朝鲜政治走向。考虑到朝鲜的综合国力,美国真正惧怕的不是核弹,而是东亚力量格局的改变。核试验只是朝鲜外交战术的虚晃一枪,真正的目的在于提高谈判价码,以为未来国家开放创造和平环境。

缅甸问题的实质是美国想改变其国家政权,换成亲美的,从而威胁中国的马六甲海峡通道,其他的问题都是表象。

现在有些人在设想中美未来开战会怎样,但在戴旭先生看来,中美直接开战只是一种想像。大国的较量目前都在上兵伐谋的层面上,在很多的地方暗中角力。例如在中亚。关于印度,印度对几乎把印度洋当作“印度湖”来控制。为了印度洋的海上油路,需要加强与巴基斯坦的战略伙伴关系。

关于台湾问题,戴旭先生预料台海不会有大问题。原因之一在于陈水扁,他从上台之前就喊着要台独,到现在已经要卸任了,还没有胆量真独立。可见陈水扁实际上是想牺牲自己的政治信用,来为民进党趟路。民进党的真正意图是把持政权,而不是台湾独立。原因之二在美国,美国现在主要忙的是伊拉克和伊朗,无暇东顾,因此中美关系在5~10年之内不会破裂。台湾问题的解决,应当靠多管齐下。日本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日本对中国的战略思想一直以来就是远交近攻,对华真正友好不太可能。日本遏制中国的动机是最强的,但这个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是否会酿成真正的不安定,取决于其他不安定因素的发展。

戴旭先生认为,中国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战略。“韬光养晦”的指导思想公开之后,不仅大国放手挤压我们的生存空间,连一些撮尔小国也敢打上门来。孙子兵法说的是“先胜而后战”,“谋定而后动”,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英国和日本,在崛起之前就有了明确的国家战略,对国家的陆权海权有了详细地分析和明确的定位,并且集合全国人民之力来有计划地稳步地实现。反观印度,其国家战略长期以来就是国际投机,因此难有大的发展。国家战略确定后,是军事战略的制定。戴旭先生认为,中国应树立“蓝色国防观”,向海洋和天空迈进。空军上校戴旭先生应邀到乌有之乡书社,作了题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的讲座。

第四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4月即将在中国海南举行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杨洁篪透露,届时中国领导人将亲自出席,同时,将有多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等领导人与会,还有不少重要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和各国各界朋友与会,会议的规格和规模将会超过历届年会。

中国周边安全局势面临的挑战:2012年,由日本和菲律宾分别挑起的钓鱼岛争端和黄岩岛对峙持续升级,而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动作更是高歌猛进。2013年,奥巴马将开启第二个总统任期,日本与韩国已完成政府换届,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也将产生。在开启外交新政的2013年里,中国将面对一个怎样的周边环境?

两大趋势:中美博弈与海上争端并行:总体看来,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两大趋势:其一,中美之间的竞争加速周边国家的分化;其二,海上争端推动中国海洋政策的调整。

就第一个趋势而言,从2010年至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的核心是中美两国的博弈,双方都在争取支持自己的力量,这也引发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选边站队。明年,这一大格局应该不会改变。

从2009年开始,为了应对中国在亚太逐渐增强的影响力,美国推出“重返亚太”、“转向亚洲”及“战略再平衡”策略以期掌控东亚格局,主导亚太事务。在这期间,中国的近邻日本、菲律宾进一步靠向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左右逢源,远邻澳大利亚也悄悄改变了风向,中国周边国家在美国的挤压下进入了战略再定位阶段

去年11月赢得连任竞选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出访的第一站就是东南亚国家,再次高调展示了美国战略东移的决心。

2013年,美国将继续推行其亚太“再平衡”战略,预计包含三层内容:第一大平衡是战略与安全方面的“再平衡”,包含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武装力量结构、美国的地区战略,以及为此进行的军事方面的硬件、系统和技术投入;第二大平衡是巩固和更新同盟关系,创建新的伙伴关系与同盟;第三大平衡是经济领域的再平衡,比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就是美国实现经济再平衡的“抓手”。

2012年可以说是中国周边海上争端的集中爆发年,日俄的北方四岛(千岛群岛)纷争、日韩之间的独岛(竹岛)争端、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中菲的黄岩岛对峙相继发生,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升级,成为影响亚太国际关系与地区稳定的最主要因素。

涉及中国的海上争端表现出两个新特点:一是高烈度与联动性;二是中国立场的转变。今年以来,中国海监、渔政船只和飞机在钓鱼岛12海里内连续进行海空立体执法,维权力度从未如此强烈。在黄岩岛对峙持续的时间长,对峙双方的应对手段多也达到了历史新高点。其次,2012年中国海洋政策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即从过去的被动变成了主动,中国的海洋政策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和强硬化的轨道。

海上争端仍是影响2013年中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不论是黄岩岛事件,还是钓鱼岛问题,各方都未能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周边部分邻国对中国有强烈的国家焦虑,对海上争端采取的是“能占则占,不能占也要采取干扰措施”的原则。这些做法使得日本以及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在海洋领土争端的立场上会进一步趋同,在外交与军事方面的互动也将增强,它们将谋求建立更加广泛的对华联合阵线。因此,这些国家很可能会将双边问题扩大为多边问题,甚至不惜将国家间的领土争端上升为具有国际和地区性安全格局意义的问题,对中国实施强大的外交和安全压力。

中国重视海空军是大国发展的必然进程,强大的海军保护海洋利益也是职责所在,但是否动用海军则‘主动在我’。目前,中国主要动用海监、渔政等执法力量来宣示主权,而中越之间的高层对话和日本安倍晋三的缓和论调说明各方还没有通过武力解决海上争端的考虑。

中国要继续走出去,对方却要继续强占,这么一来,海上摩擦就不可避免,但因此爆发武装冲突或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很小。

作为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问题的延续,2013年我国周边将面临四大安全挑战:一是如何应对中美政府换届后双方的试探期;二是如何应对来自海上争端的挑战;三是如何应对来自中南半岛的挑战;四是如何应对朝鲜半岛潜在的不确定性。2013年,奥巴马将开始第二个总统任期,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班子也将产生,中美关系转入调整期似乎已不可避免。中美如何尽快走过试探期,增加政治互信将考验双方的政治智慧。随着奥巴马政府最近3年多来大举推进战略东移策略,在中国周边各种动作不断,给中美双边关系的发展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如何拓宽渠道、加强沟通、增加互信事关中美双边关系未来几年的走向。中国可以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姿态,向美国发出更加清晰、明确、连贯的信号。

相较于中美关系的长期性,中国周边的海上争端似乎更紧迫、更直接。由于中国周边海上争端明年会朝着低烈度、长期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在海监、渔政方面也必然会加强维权力度,这意味着明年中国面对的第一大周边现实安全挑战仍是海上争端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国向海上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而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梦想与努力也注定面临着周边国家和美国的直接阻挠。日本长期视自己为海洋强国、中国为陆地强国,作为近邻,中国积极寻求成为海洋强国的努力被日本视为一种对其传统势力范围的严重侵犯与外来威胁。日本自卫队今年12月13日和22日两度出动战斗机对中国海监飞机实施拦截,并扬言在2013年要建立“钓鱼岛专门部队”,一对一盯紧中国公务船只。

日本今年会在钓鱼岛问题上继续步步紧逼,并在南海问题上推波助澜。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明年也会继续将中国周边海上争端作为“迎合点”和“切入点”,继续拉拢亚太盟友,遏制中国的崛起。

第三个挑战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因素来自中南半岛的变局,竞争的双方仍主要围绕中美展开。中南半岛对于中美在亚太安全的博弈意义重大。美国在战略上一直试图将太平洋-印度洋“两洋合一”,而其接合点就在中南半岛。2012年以来,美国在缅甸动作频频且与日本互动效果明显,短期内可能会对中国构成不小的挑战。

日本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重返中南半岛和东南亚,凭借经济实力与软实力的投入,在该地区建立了不错的口碑。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重返亚太”后,日本更是紧密配合。2012年11月18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在奥巴马总统首度访问缅甸时对缅方提供一笔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6亿元)的援助。同一天,日本政府也宣布向缅甸提供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6.6亿元)的贷款,这是日本27年来首次向缅甸提供日元贷款。美日互动效果明显,这使得中国不得不重新思考在缅甸的经营策略,不仅仅是投资,还要转变做法。

与海上争端、中南半岛变局表现出的趋势性不同,中国周边安全挑战中最充满不确定性的则是朝鲜半岛局势。

由于美国及其亚太盟国坚持对朝鲜的敌对政策,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是最大的。2010年,因为延坪岛相互炮击事件和“天安”舰事件,半岛紧张局势达到了朝鲜战争停战后的新高峰;2011年以来,朝鲜领导人新老交替与发射卫星再度引发外界担心。2012年年底,曾访问过朝鲜并与金正日会面的朴槿惠当选韩国总统,似乎让人看到了南北关系有望缓和的迹象,但半岛局势明年如何发展还取决于相关各方的判断。”

多管齐下与大国自信化解风险:对于如何应对海上争端,除了设计海洋安全战略、增强海军实力外,应吸取2012年经验,完善“多管齐下、多手段并用”的应对模式。2012年,中国在海上争端中化被动为主动的方式可供将来参考。由于日本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对中国妥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中日在东海海域保持对峙或许会成为一种常态。在这一背景下,统筹国家海洋战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主动出击都非常重要。

以“大国自信”来看待问题,对于化解风险、面对挑战至关重要。

以中南半岛的变化为例,缅甸确实是在与美国发展关系,但应看到的是,中国与缅甸接壤,目前在缅投资最多,也是缅甸未来发展的最大依赖,这些是其他国家取代不了的。因而,不必将缅甸与美国发展关系视为与中国敌对。越南与俄罗斯发展关系同样也是如此,积极一点看这或许也是越南拉俄罗斯平衡美国的需要。

中国如果能以大国自信的心态看待中国周边邻国的国际关系发展,就会发现,这些关系并非都对中国不利,这种思维的转变至关重要,否则会损害中国与邻国的感情,并促使它们渐行渐远。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现在需要的是建立起大国的自信,然后是担负大国的责任。

2013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整体趋向是:朝鲜半岛局势因为韩国的选举结果明了而有所缓和;安倍晋三公开表示要跟中国、俄罗斯、韩国改善关系;美国重返亚太会稳步走,不会停止但不会突显什么;南面的印度也释放出与中国进一步加强关系的信号。重要的是,中日韩合作计划、东亚经贸一体化进程都要启动并进行谈判,只要谈就会营造出好的气氛,这对化解中国周边环境的整体风险有好处。

欧债危机性质和前景分析

两年前肇始于希腊的主权债务违约,引发的社会秩序混乱、国民经济运行脱离常轨的状态愈演愈烈,这可以理解为从“问题”向“危机”的发展进程。即使欧盟和IMF 宣布了史上数额最为庞大的低利率救助计划,并且连续向“问题国家”注资,我们还是难以看到危机缓解的前景。相反,它已经逐渐演变为不独欧洲几个“有问题”国家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危机,对整个欧洲和世界也已经展现出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一,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国的转移。过去,主权债务危机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进程中。实行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的结果,导致政府支出急剧增加,而巨额投资形成的生产力又不能在短期内转化为国家可支配的收入。不得不借入天量外债,利率变化和还贷年限就成为两个致命问题,直接拖累经济增长步伐。

相反,今天的欧债危机起源于欧元区国家(都不属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同样以主权债务形式出现,反映的也是政府资产负债表上支大于收、寅吃卯粮问题,但要问及这些“亏空”来源何处,却更深刻暴露了体制、历史、文化、发展战略乃至一体化征程上的综合矛盾,绝非一个“开放进程”能够概括的了。

第二,关联全欧甚至全球的危机。缓解危机的措施,各方执行起来仍存在极大难度,很难说已经呈现的复苏曙光再不会重回动荡深渊。

这里有两个理由:一是,几乎所有欧元区国家在两个重要指标(政府财政赤字/GDP,政府债务/GDP)上都处于“超标”状态。即便复苏相对强劲、经济体量大从而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国如德、法也不例外。假定危机蔓延,那么这些问题必定浮出水面,从而引起市场更大的恐慌。

二是,已经形成密织的债权债务关系链条,牵一发而动全身。希腊主权债务爆发危机,政府由于财政入不敷出濒于倒闭,而德法之所以出手相救,除去害怕欧元区破产和欧盟倒台,关键在于他们是希腊主权债务的重要债权人,持有份额分别为500 亿和300 亿欧元之多。葡萄牙同样被主权债务所累,但后面的债权人却不比其轻松,西班牙和法国分别拥有该国600 亿和300 亿欧元的债权。在欧元区和欧盟走向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前提下,危机的传染必然带有全欧特征,全球国家甚至都不能幸免。此刻IMF 也必须拿出2500 亿欧元,让“问题国家”以“借新替旧”的方法缓解危机。但如果危机继续深入,来自各方的救助资金就如同进入无底洞,连带各国经济复苏无日。

第三,如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形成“后浪更比前浪高”的海啸波及效果。希腊与其他国家的债务关系最脆弱,相对其他国家先行爆发危机。而其他国家的危机因素并未恶化到“显性”,尚处于“隐性”状态。西班牙是欧元区的第四大经济体,财政赤字水平与希腊不相上下,但其主权债务危机暂时还没有爆发,是因为债务没有到期,在短期内还没有支付危机所致。如果支付期临近,其压力必然随之增大,而自己又不能在此期间内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收入,筹措到期日必还的款项,那么不但自己要遭受灭顶之灾,无疑在心理和财政上给整个欧元区更沉重的打击。

如今,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的债务问题也亮起红灯,标准普尔在2011 年9 月19 日将其长期主权评级从A+ 下调至A,长期展望面为负。穆迪与惠誉对意所评级数与标普有微小差别,然长期展望同样为负。众所周知,西、意任何一国,其经济规模要多倍于希、葡和爱尔兰的总和,他们的债权债务与德法等欧元区核心国家甚至美日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一旦倒下,恐怕其他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都无法施救。

当然,后者是否愿意,有无能力也是施救的基本条件。德国和荷兰等条件较好的国家不但力不能及,即便有能力和愿意,也要防止救人时把自己搭进去,不得不从自己今后前途出发决定取舍。所以,今天的希腊和葡萄牙,明天的西班牙、意大利甚至法国,在危机扩散而应对不利的条件下,可能会形成“后浪推前浪”的危机扩大效应。但危机扩大又与“大到不能倒”的重要性增加相关。关键在于解决已经“显性”国家主权危机的力度和时间,否则危机必将蔓延,“大”也不得不“倒”。

与欧债危机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分析欧债危机的起因、发展路径及其各国的应对措施,应当先明确下述问题:首先,两种主权债务危机的危害有别。主权债务是一国以主权担保向外国或是国际经济组织借入的资金。政府资产负债表上支大于收、寅吃卯粮,财政上已经不可持续,这是形成主权债务的第一个原因。

欧元区诸国中,希腊和葡萄牙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财政收入绝对量相对较少,然而它们身处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在一体化的经济政策与对外关系政策背景下,工资和社会福利乃至失业救济等方面都要向德法等核心国家看齐。政府用于这方面支出部分在GDP 中的比重不断增大。由于这些事关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网建设,其特点是不可逆的,这就导致政府债务和GDP 之比居高不下。第二个原因是西班牙和爱尔兰为代表的政府债务危机模式。受美国次贷危机传播影响,国家银行体系中的呆坏帐不断暴露出来,形成大面积银行业危机。政府在救助银行业的过程中,必然出售国债筹措资金,但是举债和偿债的能力及措施(外国和国际经济组织是否愿买、能否到期偿还,都是疑问)却备受争议,实在不易实施。

与主权债务相对的是非主权债务。由于没有国家主权作保,也涉及不到政治与国家形象。在欧盟各国中,一般来说规模都不很大,往往在竞争和危机扩大过程中自生自灭。也就是说,政府债务的形成与商业银行由于不良贷款导致的功能缺失,对于一国危机的爆发的推动性作用,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其次,缓解债务危机办法效力有限。既然欧洲债务危机已呈燎原之势,不管“问题国家”(包括深陷危机和可能陷入危机的国家)还是恐惧蔓延之水祸及自己的国家,都不可能置之度外,必然有所反应。或者承诺在规定期间内削减财政赤字和进行其他改革,比如加税和收紧政府开支等以换取援助,或者为了避免危机祸及本国,从而不得不向问题国提供资金援助。归结起来,缓解危机主要依赖借新帐还旧帐的办法。

以新帐顶老账、以债抵债当然是一个缓解当前到期债务危机的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问题得到暂时的解决,但是内在的矛盾却在不断积累。获得救助贷款难道就能解决危机吗?只能将危机拖长。因为贷款不能降低负债总规模,如果借者不能在约期内偿付,危机势必重来。这和美国的“卖短买长”的“扭转操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过去,欧洲“问题”5 国就以主权担保在金融市场上借了大量的短期资金。然而,由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他们不可能在到期之日支付。如果不想政府破产,必须借新的钱顶替。从长远来看,危机还有爆发的可能。比如现在IMF 以4% 的贷款率向希腊放贷,然而希腊很难利用这些贷款在其到期之日前,使其GDP 的增长率达到4% 以上。如果希腊要从金融市场上去借款,则贷款利率更高,与GDP 的增速差距更大。不论怎样,债务总额都不易缓解。

在这种情况下,希腊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用得到的贷款改善国家经济竞争力适应IMF 结构调整的要求,使GDP 增长率高于贷款利率,否则无法还债反而黑上加黑;二是通过降低利率或是减少债务总量来改善现有债务的还款状况。事实表明,从欧洲央行或者IMF 所获贷款利息较少。

按照杰佛瑞·伍德(Geoffrey Wood)的说法,“假设早期的债务需要在未来5 年内被付清,那么新债将大于老的借债总额。这意味着债滚债将持续更长时间,而且要利息低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新的借债捞出爱尔兰”。

以新帐顶老账,用低利率且长期的贷款方式,看起来是一个唯一的缓解方法。因为即便在欧元区内,每个国家在财政上仍然是不统一,没有共同的财政政策使然。这就又产生两个问题:

第一,由谁来提供。就目前来看,除了IMF 和美国日本甚至中国而外,区内只有德法这样的核心国家有此能力,但数量有限,还要考虑贷款条件是否为债务国所接受。

第二,随着债务问题不断浮出水面,需要获得贷款补充亏空(不论是社会安全网建设亏空还是银行亏空)和用新债还旧债的国家越来越多,如果呈几何级数式的“井喷”增长的话,欧元区和世界经济组织,甚至其他援助国的承受底线在哪里? 2010 年5 月欧盟为防希腊债务危机蔓延就设定7500 亿救助基金。即使这样,还有疑问说,欧洲央行究竟想援助“问题国家”的银行还是整个公共债务,是否对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

第三,信心危机也导致宏观经济和金融秩序混乱。债务危机的爆发,不但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源的失衡,还造成了市场对欧元区债务国家恐慌心理加重。人们认为,政府背负巨额债务,限制了借贷能力,本身调控经济的能力大大受损。同时全球三大评级机构又多次下调希腊、爱尔兰甚至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主权评级(比利时和西班牙等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国家,由于预报国内未来3 年内预算赤字居高不下超过预测,也陷入了危机。根据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政府债务/GDP=60% 是主权债务危机的临界值,一旦超过,该国就面临主权债务危机。而政府赤字,除意大利而外的其他4 国,早就数倍于3% 的临界值。甚至财政状况最好的德国,在2010 年初都预计该年预算赤字将占当年GDP 的5.5%。

巴克莱资本亦表示,美国银行业在希、爱、葡和西班牙的风险敞口达1760 亿美元),股市因此而暴跌,市场信号预示着宏观经济下行接近谷底。

众所周知,危机肇始于希腊,但希腊的经济规模(GDP 总量)只占欧元区17 国的2%,为什么蕞尔小国的财政问题会燃起遍及全欧乃至世界的燎原烈火?两个重要的推手:一是恐慌链条的蔓延,二是评级公司的作用,而这些背后的原因都是不相信政府能够有能力有步骤来挽救本国危机。小国依靠强大的国际援助尚不能缓解危机,大国就更不可能例外了。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由于恐慌心理蔓延,投资者怎可能安心充当“问题债务”的债权人角色,非但不会购买反而会尽力抛售欧元区资产。而怀有“恶意”和打劫心理的投机者则从欧元贬值中看到机会,多家机构均表示看空欧元,并采取实际行动“做空”欧元,造成欧元对其他货币的比值呈不断下降趋势。这就使欧元区原本“问题国家”问题加大,数量不断增加,当然危机也就呈现出放大发展的态势。

第四,债务危机令国际关系倒退。总的看来,各方面(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对待债务危机国的态度是救助,不希望看到希腊政府和其他“问题国家”由于主权债务危机而破产,也都表示,应继续保留希腊等问题国家在欧盟和欧元区的位置。受一体化框架约束,欧元区核心国家不得不出手相救。

但这里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受援国能否实现承诺(削减赤字实施财政紧缩方案来换取欧盟和其他国家的紧急货币援助),德法能不能继续容纳慢增长且“不负责任”的国家存在于欧盟之中,总是拖伙伴国的后腿?现在欧盟及其核心国的领导人担心的不是财政援助,而是怕危机蔓延。特别是西班牙和意大利,如果危机也由隐变显,将由于两国债务规模太大无法救助。二是救助人家的同时自己要承受多少损失,也有个数量界限。这个问题源于欧元区的制度设计是建立在经济景气情况下。在世界经济景气时,统一的货币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而在危机时,由于各国受统一货币(因为已经让渡了部分经济主权,放弃了本币)的约束,无法通过货币贬值的方法来缩小债务规模,应急性地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只能紧缩财政,扩大税收,压缩总需求。但这又使得经济雪上加霜。

要获得援助,贷款利率也要相应降低,使受援国获得债务具有较低的执行成本相应增加还款能力。但是将这些优质资源挽救不好救助的国家,核心与表现好的国家是否愿意忍痛割爱,政府和国内民众的意见不一,矛盾激化。

所以,尽管大家都知道主权债务是一个毒瘤,不割不行,但是割了又怕殃及自身,只好先进行适度的“止血”。欧盟各国在援希问题上迟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反映。

人们把正在蔓延的欧债危机理解为,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由于欧洲国家主权违约而引发的危机。如果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特别是从危机国家自身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相伴的危机传递机制角度看,可能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首先,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是决定一国是否存在“问题”的基础。规模大实力强的经济体如此,欧洲“问题国家”也可以从反方面证明这个道理。金德尔伯格认为,一国经济健康和可持续的重要表现就是“生产性”。从生产性到非生产性的转变,意味着霸权国家由盛变衰。虽然他这里说的是霸权国家实力变化的线索,但是衡量任何国家的国际竞争实力的变动又何尝不是如此。

按照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解释,一国怎样能够将比较优势动态地导向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在要素禀赋稀缺条件下提升本国的要素素质,并且在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潮流中适时补充稀缺要素,运用一体化所内生的“贸易创造效应”来为自己竞争优势建立提供条件,这个思想尤其适应参与一体化进程中的规模较小的国家——类似于希腊、葡萄牙等国家。

也就是说,创造并保持有特色的“生产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立身之本,“生产性”的建设才是参与一体化进程的“本钱”和竞争力的体现。否则就成为“搭便车”——过度依赖来自伙伴的要素供给与出口之便,其他伙伴也不能容许。危机条件下,希腊等国之所以还能获得贷款就说明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改善国家经济竞争力适应结构调整的要求,使GDP 的增长率快于贷款利率或者是改善现有债务的还款状况,减少债务总量。

但方案执行的症结在于,“问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都在持续下降(相对施救国而言。难怪施救国不愿意救助这些“扶不起来”的伙伴。以希腊为例,它并不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来成为欧元区一个强有力的成员国,而是靠财政与经常项目双赤字,以及加入欧元区后更容易获得的廉价贷款带来的基础设施拉动,过高的信贷消费,才有今天的债台高筑现象)

表现在,R&D在GDP 中的比例长期低下(没有达到3% 的目标),产品无竞争力,高科技人才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不足40%(这是指欧洲总的情况,在问题国家,这些指标更加恶化);在国民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传统产业,缺乏现代化的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很小(用希、葡与北欧国家相比);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流动不足,竞争不够;严重的并不断增大的养老和社保负担(党派为了获得选票而许诺过大的政府支出数额),致使公共财务支出扩大成为净债务且没有GDP 增速的支持;等等这些,都逐渐丧失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如此迅速进入一体化过程,当然也给其他国家带来众多的负面影响。

其次,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一体化模式存在弊端。欧债危机的爆发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少国家放弃了本国货币而采用一体化的欧元,让渡部分经济主权以获取一体化带来的贸易投资收益。但从根本上看,自身缺少将经济和制度一体化变成现实的手段和功能。不错,欧洲(除正在转型的东欧国家外)多数国家都具有福利国家的特点,高税收高福利甚至“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生命征程都不用个人操心。

如果高福利建立在高竞争实力的基础上,则还可持续。然而在人口红利消失、医疗和养老费用持续上升的大背景下,一个经济竞争实力衰退,又没有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安全网的国家,再强硬地追求向核心国家和经济表现好的国家看齐,必然加大政府的赤字支出。明斯基认为,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成为政府赤字的主要来源。转移支付是一种单方向的让渡。其直接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但对就业和GDP 却没有直接影响。

从根本上说,欧元区当前混乱的根源,令人怀疑在其诞生时,设计者们注重的是将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组织在区内的政治考虑,而忽略其巨大的经济差异。过度相信经过一体化的整合,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将会逐渐趋同,生产效率保持一致,从而得到理论认同的贸易、投资和金融一体化之便。然而,欧元区10 年的运行却与此相悖。外围国家在福利、政府开支和工资收入上都靠近核心国家,但生产效率上却渐行渐远,甚至失去原有的特色。

当赤字超过一定比例(稳定和增长公约所规定的数额),矛盾便突然爆发。而核心国家毕竟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来拯救外围国家的危机。德国总理默克尔就认为,应将希腊等国开除出欧元区,不但反映了危机面前先要自保的需要,也相当于承认将发展水平相异、竞争力提高不利的国家强行纳入一体化进程,必定埋下危机的种子。

很多人也认为,欧债危机是欧洲各国尤其是“问题国家”各国政府过度干预造成——用国家力量强行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用财政赤字与社会安全网的完善相交换,而由此而来的赤字则等待一体化的援助来解决。在这样打算下面,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执政者为了连任需要,推出过度的社会保障、退休保险等措施,已经使政府债台高筑。

如今为了获得来自他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贷款需要,又改弦更张,不得不放宽退休年龄,不得不搞劳动市场的自由化,将竞争机制引入某些封闭的行业以及国有资产私有化。这个情况也说明,过去的发展模式之弊端实在是根深蒂固,是侵蚀市场经济的作用而盲目追求一体化的结果。

第三,全球应对欧债危机做法内含的矛盾-利率上的博弈。除了“阴谋论”的论调而外,没有人愿意看到欧元破产和欧盟解体——尽管“问题国家”可能在贷款到期日时发生违约,尽管贷款在短期内难以带动GDP 的增速超过利率的变动程度。其中,一个较好的解释就是避免他们同时违约,那样欧元区必然解体。但在实施救助时,又不能让跨洲商业银行持有主权债务的份额太大。

否则,这些“垃圾债权”将冲击银行的资产平衡表,造成全球银行业未来危机,从而危害国际经济。因此一些欧洲国家(也包括美、中、日等国家),如德法(尽管两国在动员欧盟各国出资主体和援助形式上分歧严重)才力排本国内部非议,对“问题国家”施以援手。然而在提供贷款时候也必须从自身利益出发,并非无偿而是遵守市场利率和汇率的调控作用。

有两个和债务相关的问题:一是市场真实利率应当反映援助资金的供需情况。如果利率较低,债务国借入贷款的执行成本就低,对需要获得贷款的“问题国家”就比较有利。但是援助国援助金额巨大,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当然希望抬升贷款利率并提出相应条件,这方面双方存在巨大的讨价还价空间。另外,不管是借方还是贷方,在进行决策时必须看到全球资金市场的供需变化。为了解救问题而借贷,也可能造成滥发货币的全球通胀现象;二是利率的变动应当先于债务水平的变动,但这又很难做到。美国金融危机拉动了各国“去杠杆化”的实行,强制性地要求利率回归真实水平,可以说,如果去杠杆率没有发生,则债务水平一定存在于更高的危险状态上。利率涉及到市场资源配置,而债务和赤字则是各国财政问题的反映。它来源于人口老龄化推升的医疗成本和养老成本,造成货币供给小于需求,也引导主权债务的利率上升,最后由于支出极度增大导致债务危机。

因此,利率在这里,起到一个杠杆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问题国家(希、葡、爱、西和意大利等国),其国内市场的利率水平都高于经济表现好的德法等国,资金的紧缺由此可见。这就导致他们不得不向IMF 和欧洲央行甚至他国求助,获得一些利率低的贷款以平衡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由此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启动了有极大风险的杠杆工具。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国家必须做出承诺并由国家背书,提高购买政府债券的回报率,否则投资者就不会购买而为其分忧。但是在主权信誉降低的条件下,投资者还能否相信政府信用,就成为问题。另外,由于福利国家的缘故,欧洲很多国家的债务表现为国家债务(与美国不同),需要国家充当最后责任人。因此入不敷出时直接就是主权信誉大伤,导致政府调控无效。

由于欧债危机还在发展过程中,预测其前景的根据尚不充分。但是从近几年发展历程已经显露出的端倪上看,可以做出以下结论:第一,存在危机修复的条件,但很不完善。此次欧债危机系欧元区建立10 年以来第一次以主权债务形式表现出来的危机。它伴随着一体化取得的成就而来,但是其一体化功能受制于各国条件未能充分发挥。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是建立了危机应对机制(比如欧盟的金融稳定机制-4400 亿欧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债务总额还不及美国联邦债务总额的一半,而GDP 总量却与后者相差无几,存在修复的基础。之所以说不完善,是因为在救助过程中,援助国和被援助国,援助国之间从各自利益出发激烈地讨价还价,不易寻找各方都能接受的均衡点。在这样的条件下,核心国家能否起到防止危机蔓延的作用,采取什么措施挽救颓势于即倒,势必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第二,政府的赤字开支避免了地区和世界经济滑向大衰退的深渊,起到了刺激经济活力的作用。用低利率来吸引私人投资者来购买国债,可以分摊政府支付风险,但是私人投资者的债权具有比政府债权更加刚性的特点——到期必须兑现。所以,如何提高私人投资者的信心,还要看政府的举措。

从这个方面说,赤字开支促进了国有资产的私有化潮流,这个情况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持续下去。另一方面,通过援助国“买长卖短”的方法来延长危机,其制约条件是受援国在还款到期之日的生产力增长必须超过债务总量(包含利息的累积)的增长,这又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获得款项的使用效率和政府在危机条件下推出怎样的改革措施,将成为观察未来危机走势的关键。

第三,债务危机导致贸易摩擦加剧。欧洲很多国家政府必须减少政府开支,以应对债务危机的挑战。由此产生的负面结果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收入水平很难提高。不但消费且投资亦呈疲软之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增长保持增长速度,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有必要对进口产品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从而导致贸易摩擦加剧。

第四,运行10 年的欧元能否稳定,欧元区17个成员国要么解体,这个问题已经突出地提到了欧元区领导人的案头。可能实行有条件的政治与财政集权解救危机。原本的宏观经济安全问题——主要指宏观经济和金融秩序的混乱,现在已经开始向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转化,多国国内同时爆发的示威游行和集会已经对社会经济运行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国际间的摩擦不断深化就是证明。

另外,欧盟一体化进程也到了一个关键时刻,问题国家为了得到更多的援助来缓解危机,也需要更多地让渡经济甚至政治主权,而援助的提供国可能趁此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经济政治权力。欧元区和欧盟国家将进入一个按照“国家竞争力”为基础的权力和地位的重新组合的一体化进程。

紧密结合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部署,加强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有效引导:一要结合学习“两会”精神,深入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理解党和政府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问题1: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00多年间,许多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进行了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在这期间,先后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政治实体,包括各色各类政党,但最终大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顽强斗争,牺牲了2000多万革命先烈,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把一个贫困交加、四分五裂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前途光明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确立和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从党的产生和壮大,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取得和巩固,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莫道人心同此理,雄风今已靡前贤。”这是后来任民革领导人的李济深在1947年3月所作诗中的两句,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包括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戴。正如1949年9月宋庆龄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讲话时所说,中国共产党“是唯一拥有人民大众力量的党”。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只有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后,才真正开启了中国驶向现代化的历史航船。那么,今后我们是否还需要中国共产党这个“舵手”掌舵呢?

首先,中国现代化的性质决定了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近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证明,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企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是根本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新中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真正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现代化之路。要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必须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其次,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需要共产党的领导。翻开我国历史,不难发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往往是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是这样。相反,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之时,必定导致国力衰弱,人民苦不堪言。

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发展又很不平衡的国家里搞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离开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不可能保持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就无法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三,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共同奋斗,需要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亿万群众的事业。只有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组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情况十分复杂的大国,如果没有一个核心力量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发动起来,实现现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当代中国,谁最有资格和能力做到这一点? 第四,应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挑战,也需要共产党的领导。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矛盾都比较复杂。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来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长期积累的许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办呢?

问题2:当今中国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局面该是怎样呢? 问题3:如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来自人民,由人民中的优秀分子组成,必然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植根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党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服务人民,一切工作都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3年2月27日,新当选的2987名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代表资格,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确认后正式公布。这个名单最大的亮点,在于人大代表构成结构的变化。其一是首次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其二是基层代表比例提高、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下降。这一变化,对中国民主政治进程和中华民族复兴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之重大,是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其中的最大亮点是,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简称“城乡平权”、“城乡同权”)。这也结束了实行近60年的城乡居民在选举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上“一人一票、但同票不同值”的不平等局面。

1953年我国第一部《选举法》公布实施时,农村与城镇每一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选举法》将这一比例调整为4︰1;2010年,新修改的《选举法》,明确了实行 “城乡同比”的原则。从8︰1到4︰1再到1︰1,城乡居民“同票同权”终于变成了现实。“人口比例”和“地区平等”原则

但是,如果完全按照人口因素来分配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势必造成另外一些问题。譬如,像河南、河北这样人口较多、且农业人口也较多的省份,其代表名额可能大幅攀升,而那些“人口小省”或者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其代表名额会大幅下降。所以,仅仅依据人口因素来分配,也不尽合理,且会遭到一些地方的强烈抵制。

如何协调发展程度不一致、利益诉求有分化的不同地方的意见,这就考验着立法者的政治智慧。最终,全国人大的立法者们想出了一个更具平衡色彩的分配方案,并写入了《选举法》:各个省份应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由“根据人口数计算确定的名额数”、“相同的地区基本名额数”和“其他应选名额数”三部分构成。

为了确保“地区平等”,使各个省份无论人口多少,均有一定的人大代表名额数,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决定,每个省份的“地区基本名额数为8名”。在扣除掉香港(36名)、澳门(12名)、台湾(13名)、解放军(265名)之后,其余的代表名额,则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灵活调配,以确保“人口特少的民族、地区和各方面代表人士比较集中的地区都有适当的代表名额”。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顺利实现了“两升一降”的目标。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401名,占代表总数的13.42%,比十一届提高了5.18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工代表数量大幅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10名,占代表总数的20.42%,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党政领导干部代表1042名,占代表总数的34.88%,降低了6.93个百分点。

代表中有“80后”代表74名,还有2名“90后”代表。年龄最小的代表陈若琳生于1992年12月.同为“90后”,20岁的铁飞燕是一名普通的公路收费站收费员,她用弱小的身躯救起落水的修桥工人,用微薄的收入收养弃婴,被称为“最美90后女孩”。

两会不仅仅是代表委员的事,他们必须关心被代表者所关心的事。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你关心什么?

问题3:近年来,我国在民生问题上的出台了哪些有力措施?你如何看待?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3日召开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稿。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举行的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拟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建议人选和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建议人选,审议讨论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稿。

2013年2月9日,农历蛇年春节前夕,国务院批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将30条政策措施分工部署,目标直指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就业机会公平,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完善公共资源占用及其收益分配机制,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和处罚措施,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等。

国家今年将全面实行一般诊疗费制度; “异地高考”方案实现“破冰”;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

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推出“十大热点问题调查”,社会保障、反腐倡廉、收入分配、医疗改革和住房保障分别位居前五位。全国两会上,有哪些改革举措将要出台、改革如何闯过深水区、人民群众将分享到哪些改革红利,人们都倍加期待。

十八大报告指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改革,解决长期以来一些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

问题4: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问题上 你希望迫切解决哪些问题?

在学有所教方面:要均衡教育资源,全面取消择校费,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把幼儿教育列入义务教育范畴,改革大学教育模式使其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尤其是要解决务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不要让务工人员高不可攀。

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长期以来是“择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英才教育体制,属“教有所学”的范畴,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有所教”相去甚远。

转变命题思想,少一些学了之后多数人一辈子也用不上的知识难题,多一点应知、应会、应当面对、应当思考的现实问题,由注重考察解题能力,转换为注重考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在劳有所得方面:尽快出台《工资条例》,提高员工的话语权,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强对企业尤其是建筑工地工资支付检查,避免恶意欠薪事件发生;建立企业用工环境基本标准,确保体面劳动,落到实处,同时搞好困难群体尤其是残疾人就业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养老保险金区域统筹乃至全国统筹问题。在病有所医方面:在做好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和城镇医疗保险的同时,要建立大病救助基金,完善大病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病致贫现象;要均衡医疗资源,建立知名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帮扶机制,并充实社区医疗力量,使群众花小钱看大病,不出门能治病。

在老有所养方面:要提高农村养老金额,加大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数量,适当加大公益性敬老院建设的力度和数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要紧紧围绕老年人口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积极探索家庭社区养老的养老,使养老不是负担,而是幸福!

在住有所居方面:扩大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不但在公职人员中推行公积金制度,在非公职人员也要推行这一制度,同时要改革公积金使用范围,允许父母、子女首套住房使用公积金;要调控好房价使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加大保障机制房的投入,使困难户都有房可居,体面生活。问题5:如何看待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

“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就会‘人亡政息’。”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腐败现象的增生,从中央到地方反腐败的力度逐年加大。近几年,一些老百姓总在抱怨,觉得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反腐反腐,怎么越反越腐?”老百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其实,这种现象深层原因在于,我国当前反腐败已进入了深水区。

所谓“深水区”,有两层含义:一是深水中的鱼藏不住了;二是一层层地撕剥,让某些鱼感到疼了,由此抵抗加大,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加剧,利益相关人增多,廉政建设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除了这个因素,老百姓感觉腐败现象增多了,还有两个原因:一是腐败官员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很多以前存在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浮出水面;二是现在很多大案都是“案中案”,查处所需时间较长。

实际上,我们这么些年的反腐成绩是非常突出的。据统计,仅2010—2011年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277480件,处分289410人,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进入关键期,主要表现为:

一是少数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岗位的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突出。二是一些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很多腐败分子贪污受贿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上亿元,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比如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在2001年至2009年期间,先后多次收受相关人员给予的财物折合人民币3318万余元;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宋勇在2000年至2009年间,先后多次收受相关人员钱款折合人民币1022万余元;今年6月,甘肃省国土厅原副厅长张国华因受贿罪被判无期,其受贿金额高达4287余元,另有9737余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三是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与民争利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如对征地拆迁、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一些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往往隐藏着官商勾结、以权谋私等问题。

四是在落马官员的级别升高的同时,也出现了腐败“落势化”倾向。也就是说,腐败现象从较高职位向下移落、向基层渗透的变化趋势,腐败现象所涉主体可能就是科级干部甚至是普通人员。

五是出现了一些被媒体称为“个性贪官”的人物。所谓“个性”是指官员贪腐行为的特殊性,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他们也具备其他贪官的共性,即在共性下发展出的“个性”。比如利用情妇腐败,以前常见的是贪官让情妇的公司包揽工程,而“个性贪官”杭州市江干区城建办原主任乔志东不是这样,他让情妇直接出面,向老板、包工头索贿。万一事发,他可以以“不知情”来辩解。

其二是腐败形式的特殊性,这些“个性”手段本质上属于腐败分子的“创新”方式,即由贪官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贪腐形式,用来达到以权谋私的目的。这些手段有别于以往,带有一定的隐蔽性,在监督时,往往会被忽略。

广东省增城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邱伙胜“含泪”索贿,称如果不给钱,他和他老婆就要跳楼了,“以情动人”地去索贿。过去贪官习惯一次腐败出“天文数字”,现在则是“蚂蚁啃骨头”。河南省封丘原县委书记李荫奎在任职期间贪污受贿总额上千万元,但分为1575次受贿,创下县委书记受贿次数之最;以往官员落马重点查的是个人名下资产,但广东省中山市原市长李启红案发后查出了整个家族资产达20亿。

从中央近年出台的一系列反腐倡廉政策措施和雷厉风行的举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绝无“容忍度”的鲜明立场。具体来说:

一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包括六项主要任务: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惩防体系”是我们党现阶段反腐倡廉建设内涵的集中体现。其中,教育以信念为重;制度以落实为重;监督以实效为重;改革以治本为重;纠风以民利为重;惩治以查案为重。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惩治腐败,另一个是预防腐败。

二是深化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阳光下的权力,是腐败的克星;暗箱中的权力,是犯罪的温床。“三公”是指公款消费、公款旅游或出国、公车购换,每年在这方面消费的公款高达干亿元以上。这些年每届纪检部门都将治理“三公”作为大事抓,但始终难以根除之,相反愈演愈烈,发展到公款点歌、公款追星、公费开销高尔夫球场、公款出镜,甚至公款赌博和公款嫖娼。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内部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体系。反腐败要取得成效,必然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政府唱独角戏是不行的,这也是全球反腐败的一条基本经验。

三是突出重点,狠抓专项治理。除了加强日常管理的监督以外,对国家重大政策、重要工作、重大活动及时跟进、积极开展监督检查、严格行政纪律,维护政令畅通,确保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减少腐败。

四是深化防治腐败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011年7月23日,潜逃加拿大12年之久的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首要犯罪嫌疑人赖昌星被加拿大有关部门遣返回国;2012年5月18日,赖昌星被判处无期徒刑。赖昌星案件的审判,显示了中国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也表明,在中国和国际在反腐领域开展的合作日益密切和广泛的背景下,“外逃”已不再是贪腐者的天堂。

腐败是“越反越多”吗?结合你了解的身边情况谈谈认识。

问题5:怎样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用专章论述。生态文明 地位的“升格”,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呼唤。

生态文明是中国转型发展大势所趋,也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因此,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目标,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才会引起如此强烈而广泛的共鸣,开启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从生态文明的内涵看,主要包括先进的生态伦理、完善的生态制度、发达的生态经济、适度的生态人居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目前,我国能源年消耗量占全球的19.5%,煤炭消费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石油消费量一半以上靠进口。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是西方发达国家的4-5倍甚至更高,铁矿石、粗钢、氧化铝、水泥等的消耗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粗放的发展方式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必然是难以为继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很可能是大多数人还没有享受到工业化的成果,而工业化的代价却已经把人们推向了绝境。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尖锐的矛盾,根本途径就是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例:东莞知名网友“肖功俊”发出微博,出10万元邀请东莞市环保局局长到寒溪河游泳。温州企业家拿出20万 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

未来一段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索实践。立足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以下方面开拓创新、有所作为: 第一,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第二,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第三,进一步强化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第四,以环境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第五,创新机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力度。

第五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讲义

在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国新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总书记说:”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已是当务之急.”并用了两段文字来解释国家安全委员会,指出国安委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评论形象的称国安委为”安全之盾”,其职能双向特定:对外维护主权安全,对内维护政治安全.从党的层面来统领协调党政军群等各个层面的内外安全工作.国安委的成立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新时期国家安全工作的更加重视,在某种意义上也表明了新时期我国国家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今天,我们就来简略的了解一下当前我国安全形势.提纲: 一 我国周边环境 二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三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挑战 四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形成的原因分析 五 应对中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策略

我国周边环境(一)中国的地理环境

处在欧亚大陆的亚洲,位于亚州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东临太平洋,在地域上既在亚太地区,也包含在东北亚地区.处在亚洲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海洋板块的交接部位,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集大陆性与海洋性于一身.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中就包含着海陆权二元结构,安全环境包含陆地和海洋两大方向.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另有岛岸1.4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超过3.2万公里.(二)主要邻国

陆地相邻15个:东临朝鲜,南接缅甸,老挝,越南,西南和西部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锡金,尼泊尔,不丹接壤,西北和东北面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正北面为蒙古.大家请看图片一: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日本,韩国.大家请看图片二:(三)中国周边环境的特点 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陆地边界22000多公里,海岸线18000多公里,周边国家多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就有15个.2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周边不少国家与我国交往很深,接触很广,历史上的一些恩恩怨怨现在仍有影响.3 周边的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集聚在我国周围.4 世界各主要大国利益交汇之地,冷战时期曾形成不少热点,有些至今仍没有彻底解决.总的来说,我国的周边环境堪称----”世界最复杂的环境”,中国不仅是被核武器包围的国家,而且是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地区冲突,宗教极端势力,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国际分裂主义活动,毒品生产与走私等热点问题多发生在我国的周边地区.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一)东线:总体不太平,形势吃紧

南线:危机四伏,合作仍在 西线:非传统安全问题升温

北线:在稳定的环境下进一步深化合作

东线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 日本(钓鱼岛,”冲之岛”之争与油气争端)朝鲜半岛(朝核问题,朝韩关系)南线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 南海问题,中印领土边界纷争,印巴冲突 西线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 “三股势力”对于中国新疆的渗透(所谓三股势力是指暴力恐怖势力如基地组织,塔利班,民族分裂势力如俄罗斯车臣非法武装组织,宗教极端势力如乌兹别克斯坦的伊斯兰运动组织)阿富汗战乱 北线: 中蒙,中俄之间经济,政治,安全形势均趋于稳定,边界划分也已全确定,目前不存在重大热点问题和安全隐患.三.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主要挑战: 1.中日关系存在历史问题,钓鱼岛主权之争和东海大陆架划分问题 2.朝鲜半岛(朝核问题,朝韩关系)3.南海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存在岛屿主权和海域划分问题 4.中印关系存在严重领土争端以及”西藏问题” 5.美国力图建立新的反华包围圈以全面遏制中国.具体而言: 1.中日之间是历史问题,东海问题和钓鱼岛主权问题 请看图片五:中日东海之争 钓鱼岛主权问题:如图片六所示: 日本处心积虑的侵占钓鱼岛的企图:

在政治,经济上,日本认为:包括尖阁列岛(日本对钓鱼岛及附近岛屿的称呼)一些存在主权争议而位置重要的岛屿是日本扩大海洋经济区的关键所在,如果对这些岛屿的主权要求不能实现,日本将减少2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经济区.在军事上,日本占据钓鱼岛,就可将其防卫范围扩大到日本四岛之外,向西扩展300多公里,建立一个既利于防御又利于扩张的前沿军事基地.军事专家认为,钓鱼岛既适合建立电子警戒装置,又可以部署导弹.一旦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强占钓鱼岛,将对我国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前段时间,日本防卫省宣布对”侵犯”其领空的外国飞机采取措施,包括击落,我国随后宣布,日本如果击落我无人机,将被视同开战.就在上周六,也就是11月23日,中国政府发布公告,宣布划设东海航空识别区,于当日上午10时生效.我东海航空识别区涵盖钓鱼岛,并与日本航空识别区有多处重叠.同时,我国空军已于当日出动多型军机巡逻我东海航空识别区.东海航空识别区的划设,充分显示了我国新一届领导人在维护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的坚定决心.2.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图片十五,十六和十七)

图片十六是由新华社和路透社刊发的朝鲜核设施的卫星图片,图片十七是由路透社刊发的有美国间谍卫星拍摄到的朝鲜宁边地区的核设施.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开发核武器,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进行检查.朝鲜则宣布无意也无力开发核武器,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由此爆发.2006年10月9日,朝鲜宣布成功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这是朝鲜第一次核爆.2009年5月25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发表新闻公报说,朝鲜当天”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6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874号决议,对朝鲜5月25日进行核试验表示”最严厉的谴责”,并要求朝鲜今后不再进行核试验或使用弹道导弹技术进行任何发射.自2013年2月13日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爆以来,朝鲜半岛局势持续恶化.韩美连续进行军演,引发朝鲜对自身安全的担忧.朝鲜对美韩发出了核威胁,美韩日则部署更先进武器,形成对朝更强势的战略威慑.朝韩关系:关于朝韩关系,今天我们主要来了解一下今年以来的情况.而在了解今年的朝韩关系时,我们提到最多的,恐怕就是开城工业园.开城工业园位于朝韩边境,是双方目前唯一的经济合作项目,于2004年开始运营,目前有超过120家韩国企业入驻经营,雇佣约5.4万名朝鲜工人,属于两国经济上互利共赢的项目,也是南北合作的重要标志.2013年2月份朝鲜第三次核试爆后,3月份,韩美启动两场联合军演,朝鲜半岛局势日益紧张,4月3日,朝方决定,韩方人员在开城工业园只许出,不许进,8日,朝方宣布撤出园区全部工人,暂时关闭开城工业园.当地时间27日下午两点(北京时间下午一点)开始,首批127名韩方员工开始撤离.朝韩关系:关于朝韩关系,今天我们主要来了解一下今年以来的情况.而在了解今年的朝韩关系时,我们提到最多的,恐怕就是开城工业园.开城工业园位于朝韩边境,是双方目前唯一的经济合作项目,于2004年开始运营,目前有超过120家韩国企业入驻经营,雇佣约5.4万名朝鲜工人,属于两国经济上互利共赢的项目,也是南北合作的重要标志.2013年2月份朝鲜第三次核试爆后,3月份,韩美启动两场联合军演,朝鲜半岛局势日益紧张,4月3日,朝方决定,韩方人员在开城工业园只许出,不许进,8日,朝方宣布撤出园区全部工人,暂时关闭开城工业园.当地时间27日下午两点(北京时间下午一点)开始,首批127名韩方员工开始撤离.9月16日,开城工业园区恢复试运营,这标志着经过了几个月的紧张局势后,朝韩关系终于走向正常化,朝韩停止争议开始关注相互利益.10月30日,韩国国会议员代表团穿越朝鲜半岛军事分界线,访问朝鲜开城工业园区,这是朴槿惠今年2月出任韩国总统以来,韩国议员首次考察这一硕果仅存的南北经济合作项目,预计将有助于缓和开城工业园区恢复运营后,因9月21日朝鲜推迟朝韩离散亲属团聚和南北工作会谈而再次降温的朝韩关系.3.南海地区的岛屿主权和海域划分问题

A.南海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现状

南海是中国最大的海域,占中国海域的一半左右,南海诸岛由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组成.(如图片七所示)几乎大部分南海海域,包括南海诸岛,都存在着争议.东沙群岛为我国台湾占据,西沙群岛基本在我控制之下,争议最大的就是南沙群岛,称为”六国七方”之争.(如图片八和图片九所示)B.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的重中之重: 南沙群岛是重要的国际航道,它号称”南海的钥匙”,控制着南海的国际航道,每天约有400艘船只穿梭其间.大家请看图片十(南海战略形势示意图)南沙群岛是重要的海洋资源开发地区,目前已经发现的石油有500多亿吨,不算天然气,已经相当于第二个中东,如果再扩大一下区域,很可能超过中东.C.我国在南沙海域主权的现状:岛礁被侵占(如图片),海域被瓜分(如图片),资源被掠夺,形势十分严峻.在越南首都河内,反华示威游行事件也

接连发生.(如图片十一)并且,那些相对弱小的国家,如越南和菲律宾还采取”抱团合围中国”的策略,试图利用以众敌寡的”群狼战术”对抗中国.如图片十二: 与此同时,来自域外的势力,如美,俄,日,澳和印度等,也借机介入南海争端,把本来属于中国同有主权诉求国家之间的双边问题扩大化,国际化和复杂化了.请看图片十三和十四: 南海局势的动荡,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4.中印之间领土争端和印巴冲突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1962年10月的中印边境战争,实际上就是为了争夺阿克赛钦地区,而中国和印度之间还有一块地方也是要争的,那就是藏南地区.中印争夺阿克赛钦地区主要是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因为阿克赛钦是中国通往南亚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新疆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而藏南则永远是中印边境最热的话题,藏南的墨脱县和错那县就像两颗钉子一样插在印度的版图上,这就是争议的原因所在.历史上,西藏政府曾经对藏南的门巴和洛巴两族征过税,在法理上可以主张对藏南地区的主权.印度在1998年5月核爆炸试验成功之后,正在积极发展导弹技术;2012年4月烈火-5发射成功;大家请看图片(图片十八).作为中国的两个邻国,印巴之间一旦爆发战争,必将影响到中国边境的稳定,而在印巴冲突中,中国支持巴基斯坦,一是因为印度野心太大,一直威胁着中国南疆地区,如果巴基斯坦被印度吞并,那中国的西部边疆和新疆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对中国在一直很友好,在中国落后的建国初期,就把当年英国人侵占的中国土地还给了我们,所以中国对巴基斯坦援助不断,甚至帮助他们制造核武器以抗衡印度.另外还有”西藏问题”:西藏**分裂集团一直在印度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给我国西藏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5.中国周边安全问题背后的美国因素:美国力图建立新的反华包围圈以全面遏制中国.具体表现为:(1)”新月形包围”,请看图片(图片十九): “新月形包围”:冷战结束以后,美国试图利用与中国周边国家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建立起一个以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为支撑点的新月形反华包围圈,从外部来遏制中国.(2)”c形包围”: 所谓”c形包围”,是指近年来,在中亚及阿富汗地区,美国则又借助反恐的名义建立新的军事基地,与上述新月形战略防御连遥相呼应,顺势完成了对我国的战略合围.这个c形包围圈以日本为起点,经南海周边国家和印度,再到阿富汗对中国形成包围之势.美国在中国周边部署反导系统,正好可以印证c形包围圈.大家请看图片(图片二十): 美国的反华战略和总目标: A.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是综合性的.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战略基本上是经济掏空,地缘包围,军事遏制,政治高压,内外夹击,持续干扰,还要加上一个贸易围堵.B.美国对中国总的目标:美国准备按照日本富而不强的模式塑造中国.所以,中国如果还要坚持你的独立自主,还要维护民族的尊严,那美国就是会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对你进行遏制,包括挑起周边国家对你进行战争,包括直接的军事干涉,直至最后的”肢解”.四.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形成的原因分析(一)国际局势的变化 1.国际局势的总体特征

“一个主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两大公害”: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

“三种态势”:总体缓和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而局部动荡,总体和平而局部冲突

“四股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五大特点”:a.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b.科技发展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力量.C.局部地区动荡局势短期内难以扭转.世界上目前还存在几个火药桶,战火往往一触即发.D.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发展问题进一步突出.E.中国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上升,成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和国际体系变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2.欧洲统一及经济实力下降

A.由于欧洲统一,美国在欧洲的影响下降.B.由于欧洲经济实力下降,美国也无力”救助”,从而转向亚洲寻找最大化利益.3.美国”重返”亚洲

2011年11月10日,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夏威夷大学的东西方中心发表演讲.当日,希拉里克林顿在夏威夷檀香山说,亚太地区将是美国今后外交战略的重心,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原因分析:美国在欧洲的影响下降,转向亚洲寻找最大化利益.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亚洲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标志是日本经济的腾飞,”四小龙”,中国).此外,美国要寻找所谓的”绝对安全”.新年伊始,刚刚从十年伊战的泥潭中走出的美国将目光转向了亚太地区.2012年1月5日,奥巴马会同时任美国防长帕内塔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一道在五角大楼举行了记者会,公布一份酝酿了七年之久的美国新军事战略报告----<<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根据报告,美国将裁军50万,美国还将大幅消减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但唯独却要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并进一步提升海空军作战能力.如同众多国际媒体所评述的那样,”中国或许不是美国重返亚太的唯一原因,但却是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即便中国没有敌意,但追求绝对安全的美国也会将中国列为主要威胁之一.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美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全面遏制中国的发展(“老大打老二”).随着中国崛起以及与东盟国家关系越来越好,美国感觉中国越来越可能对其霸权构成威胁.因此,美国战略东移的目标实际上是牵制,遏制中国,平衡中国的发展.而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逐渐从一个以内陆为主的国家转变成为以海洋为主的国家,在能源和航道上比过去有更多的要求.因此,必然会与传统的”海洋国家”发生矛盾,特别是与日本,菲律宾和美国在亚洲的利益发生冲突.而亚洲诸国则”借”美国的力量来抗衡中国,以获取经济政治利益.那么,对于东海和南海争端,我们的理据在哪儿呢?我们的理据就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最后会议上通过,1994年生效,已获150多个国家批准.公约规定一国可对距其海岸线200海里(约370公里)的海域拥有经济专属权.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所有缔约国必须在2009年5月13日前提交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案给联合国划界委员会,让委员会审议划界案.对于南海争端,菲律宾新闻部长兼马拉坎南宫发言人雷蒙迪表示,菲律宾要赶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定的期限前,提交菲律宾的”海洋基线法案”,之后的一切争议将交由联合国仲裁.菲律宾参议员曼努尔.劳萨斯更表示:”别太把中国的抗议当回事.”菲方认为,中国不会动用武力,中菲之间的问题不必靠战争解决.五.应对中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策略

(一)总论

当前我国发展外交关系的方针是:”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针对周边国家,提出了”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安邻和富邻”的政策,对中国进一步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战略契机.A.睦邻(和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原则下,共贮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B.安邻:积极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为亚洲的发展营造和平安定的地区环境.C.富邻: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二)”韬光养晦”,”和平崛起”的外交和国际战略

不当头,不称霸,低调行事,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戒心,但也要有所作为.(三).加强自身硬软实力建设是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强有力的支持.硬实力:资源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 软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制度实力(四).具体策略 1.在战略安排上,应分清主次,尤其要明确重点

鉴于中国处于俯瞰亚太,总揽亚太全局的枢纽位臵,中国实现全球大国目标的路径不在于直接经营全球,而在于直接经营亚太.因此,中国在战略上要收拢拳头,稳住重心,力戒目标太多,太大,谨防拉长战线,分散力量,尤其要避免四面树敌.最少在一代人之内,中国应立足于做一个亚太大国,抵挡刻意和急于追求全球大国地位的战略诱惑.2.解决好与日印俄澳美等周边大国的关系.其中对日战略要着眼于亚太合作大局,不忘历史旧账,但又不受历史旧账长期困扰,鼓励日本进一步”脱美入亚”.对美国由于历史原因在亚太形成的特殊地位和特殊利益关切,中国不应一概采取直接挑战姿态.对美在亚太的地缘战略活动也要具体分析,搞清楚哪些是刻意针对中国的”战略防范”,哪些是出于其他原因,不必风声鹤唳,事事回应,搞得满天风雨.积极推进以东亚为圆心的多层次,多样式区域一体化进程,由近及远,由易及难.包括和组织合作,在区域一体化问题上尤其要持开放心态而不是封闭心态,不搞关门主义,不谋求把美俄印澳等排除在外.此外,在大国关系中,特别要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在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美国对中国经济,贸易总量及国际影响力超过美国的戒心还会加强.中美虽然战略合作领域甚多,但在战略性领域也存在冲突隐患,如亚太主导权,发展模式竞争,经贸竞争和汇率之争,战略安全等问题,都是战略问题.对中国而言,美国既是战略伙伴,也是战略对手,中国在寻求与美合作的同时,也应加强对美战略防范,尤其要防范美在中国周边的国家”塑造”及谋求控制世界资源等战略动向.3.积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

“居安思危”,”为了和平,就要备战”等观念在当前历史条件下仍有其生命力.为保障贯彻以和平,睦邻为基调,以亚太为经营重点的全球地缘战略,中国不能不拥有让任何和平破坏者望而却步的,不可侮的战略能力.但这种战略能力又是取守势的,不张扬的,因而具有”外柔内刚”特性.美国实际上大大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能力,但其针对中国的军事力量绝对规模并未明显增加,其接触距离还有所后撤,如战略重心由日本撤到了关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中国可能会面临一场战争.其一,美国是一个军工综合体的国家,通过战争拉动它的工业发展,拉动它的科技进步.打仗美国可以要别人的命,不打仗就要美国的命,它一定会打仗.其二,战争总是跟着财富走,这是世界经济规律,就像食肉动物跟着食草动物走一样的现在又是第三次大的财富转移,就转移到了亚太,转移到了中国,世界财富的中心.其三,经济危机一般都导致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因为英国的经济危机导致的,第二次的世界大战是1929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到1939年一场大的战争结束了.2009年又发生的危机,兰德公司又提出来了,与其用7000亿美元救市,不如用7000亿美元打一仗.所以美国现在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在哪儿打,找谁打,打谁的问题.4.解决南海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中国在领土问题上与邻国纷争不断,与日本有钓鱼岛之争,与韩国有苏岩礁纠纷.面对周边海域的利益被侵犯,中国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领土主权呢? A.加快确定领海基线,这对于与其它国家的外交斗争以及谈判桌上的争辩,至关重要.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区域,都要定位坐标.B.敢于适当碰硬,对部分国家的无理侵占行为,给予坚决回击.

下载中国周边重大变动!张召忠分析国防安全形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周边重大变动!张召忠分析国防安全形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引言: 中国在建国初,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中国与苏联站在了一起,与资本主义阵营为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

    2012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2012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上周上了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节课,但是从老师的讲课和有关视频,我深刻的了解到我们国家周边安全所面临的重重危机与挑战。中国作为......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近几年来,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周边复杂的安全形势一直妨碍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

    目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在意识到威胁的同时,我们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形势发生的新变化,观察......

    2011-2012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的陆上邻国有14个国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

    2016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周边安全热点问题观察 2015年以来,南海、朝鲜半岛、钓鱼岛及东海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演进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南海问题热度上升,朝鲜半岛冲突风险增大,钓鱼岛及东海风险......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精选5篇)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摘要:受地缘环境的影响,我国是一个邻国众多、国际关系复杂的国家。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虽然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表面的和平形势下隐藏着巨......

    目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jiao权端势力、民族fen裂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