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飞洋-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看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质量提高
形势与政策论文
题目: 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看中国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质量提高
姓名:孙飞洋 学号:20110070 班级:保险一班 学院:金融学院
近些年来,面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全球性的经济、军事、政治竞争、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对策,人们把目光投向教育,把希望寄托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未来人才培养上。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态势: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课程的综合化,高等教育的科研、教学、生产一体化等等。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那么,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应走向何方?姜书记的报告中讲述了这个关键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改革与提高质量。
我国古代经典《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教育思想与1000多年后发祥于欧洲的近代大学开启智慧、弘扬文化和传播知识的精神相通。千百年来这一传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而历久弥新。现在历史的脚步已经迈入了一个新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扑面而来,时代赋予了大学新的使命,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要求。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姜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学校要创新教育教学理论,坚持以学生为本,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加大实施政府、学校、学生、企业的联动力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流程;建立更为密切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并将其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学校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大学制度,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推动校院管理制度建设,激发学院教学的活力与激情;加快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扩宽国际视野,培养国际性的人才。姜书记在报告中紧紧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以十分尖锐的目光提出我们学校在改革发展和提高质量的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让我感觉眼前一亮,目前安徽财经大学就像1978年的中国一样,需要像邓小平爷爷一样的改革总设计师。听了姜书记富有激情的报告,我非常期待姜书记就是我们安徽财经大学的那位改革的舵手,带领着我们安财这条大船乘风破浪,走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这是我们所有安徽财经大学同学的福音。
姜书记援引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强调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促名师、育英才、创一流。
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我非常期待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质量的提高,更期待我的母校安徽财经大学因改革提高质量而新生的一面。
第二篇: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中文摘要: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的介绍了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特点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特征,展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道路。
一、前言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个相对崭新的教育领域,它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出现并逐渐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教育领域。近二三十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使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生相伴,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其所揭示的规律逐渐为人们所理解、接受、运用,对规范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可否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历史还不长,理论探索还不深入,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还很严重,许多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还亟待研究解决,许多研究也还停留在一般现象、经验的层面上。因此,如何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深入地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世界各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自60年代以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尽管进步不是太明显。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96年撒哈拉以南非洲职业教育学生占中等教育阶段学生数的比例为5.3%,阿拉伯国家15.3%,远东及太平洋13.6%,南亚1.5%,拉美及加勒比26.3%,欧洲26.7%,世界平均13%。情况表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同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也就是收入水平和中等教育水平越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这反映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受着外在和内在需要的拉动。撒哈拉以南非洲自60年代以来,南亚自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下降的趋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国别间的差距也很大,高的达到60%以上,如德国、部分东欧国家及个别拉美国家,低的不足10%,如一些非洲、南亚国家及个别拉美国家。在经济增长强劲的国家和地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它对促进就业增长起的关键作用。欧盟的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越高,失业的风险就越小,青年人的失业率高于年长的人,1995年欧盟国家20—29岁年龄组中仅受完义务教育的人的失业率为22%,而具有高中学历的人为14.1%。在30—59岁年龄组中,仅受完义务教育的人的失业率为11.4%,具有高中学历的人为7.6%,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为4.7%。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年轻人的职业教育被视作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1.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确立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一级教育相互衔接沟通。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职业教育被看作是人整个一生中所接受的一部分教育,一个阶段性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机制。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吸引力是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变终结性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的教育,为职教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机会,大力扭转中等职业教育入口大、出口小的局面,进一步拓宽出口,解决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问题,允许中等教育学生报考高等院校。
2.发展综合高中,推迟分流时间,提高学生普通教育水平,兼顾升学和就业。高中阶段选择什么样的办学模式是由各国教育传统和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的。目前各国高中阶段大致有这样四种办学模式:普高、职高和综合高中并举,普高和职高二分制(含双元制模式)、普高占主导和综合高中占主导。在高中阶段办学以综合高中为主流形式的国家都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综合高中主要是解决好高中学生特别是职业定向学生的升学与就业的关系。综合高中的特点是:分班不分校,一所综合高中一般分为普通班和职业班,两班学生都在同一所学校就学,不再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所有学生在第一学年都学习相同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定向性课从第二年开设,形成高二分流,比初中后分流推迟了一年,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普通教育水平;实施宽口径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有效机制,处理好职业班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班学生的毕业出路是面向就业,兼顾升学,允许职业班学生直接或经过补习后报考高等院校,增强职业班的吸引力。瑞典和挪威发展综合高中具有代表性。
3.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教育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各国改革的重点拓宽专业面向,增强适应性,注重加强职业教育中的环保教育和外语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特别是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
4.加强企校结合,发展现代学徒制度。
学徒制是一种传统的职业教育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国家在吸取借鉴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化学徒制度,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以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面对日益严峻的青年就业形势,许多国家高度重视学徒制培训在增加就业机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学徒制培训。为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除传统产业外,一些国家开始在朝阳产业实施学徒制培训。不少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学徒制培训是实现产教结合的一种好形式,在个别国家它已成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主流形式。1996年欧洲理事会要求欧洲委员会就“学徒制在增加就业机会中的作用”进行调研,受欧洲委员会委托,1997年荷兰经济研究所提交题为“学徒制在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中的作用:学徒制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性”,报告的结论是学徒制培训对改善青年人的就业前景起着关键作用。1996年欧洲委员会发表《教与学:迈向学习化社会》白皮书,强调大力加强企校结合,发展各种形式的学徒制培训,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欧盟各成员国建立学徒制培训网络中心。
5.发展全民技术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机会均等
机会均等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全民教育概念后,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发展全民职业教育概念,并作为大会的6个议题之一。按照大会的《建议书》,全民职业教育概念是指建立全纳性职业教育制度,面向全体,满足全体学习者的需要,努力发展面向边缘群体的职业教育,增加妇女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同时转变观念,鼓励男性进入以女性为主导的培训和职业领域,培养男女职业教育教师积极,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事业。
全民职业教育就是要拓宽覆盖面,特别是要面向边缘群体、妇女群体和残疾人群体。边缘群众指的是失业者、过早离校的学生和失学青年、边远地区人口、农村贫民、土著居民、城市贫民、在非正式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但不具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劳工,从事有害工作的童工、难民、移民和经历武装冲突的退伍军人。《建议书》指出:“技术教育是使社区全体成员能面对新的挑战和发挥他们社会生产性成员作用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是实现社会聚合、整合和自尊的有效工具。”《建议书》还指出,实施全民职业教育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措施,增加投入,实现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男女职业教育机会均等,提高职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企业参与。
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大环境下的发展现状
1.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法律法规上来看,我国高职教育由高等教育的补充地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主渠道的组成部分。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问题。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第一次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这就真正确立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从经济社会发展上来看,发展高职教育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就业再就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因此,我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5年11月,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走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使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2.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经过近几年探索,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日益清晰。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推进高职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高职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高职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推动高职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这些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已逐步成为各级政府和高职教育界的共识,并引导着高职教育不断深化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3.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办学规模迅速形成。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这种办学体制促进了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在数量、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方面与本科院校持平或超出,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1999年,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以多种途径发展高职教育,国家决定改革现行管理办法,以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职教育。经过积极探索,目前形成了“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速度;有利于扩大省级政府对发展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和统筹权,使得地方政府更积极探索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和多种机制发展地方高职教育。200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5]。目前,全国多数地方都建立了省级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强化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促进了政府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沟通与协调,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体制创新,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展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之路
根据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拟提出以下若干政策建议: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地规划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合理确定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生的比例。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生的比例差异很大,目前仅有少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和奥地利及部分东欧国家达到60%的比例,象韩国和芬兰在40%左右,而日本仅为24%。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基本是以学校为主的、终结性的教育,缺乏吸引力,供给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衡,高中阶段职教学生比例目前确定在40%左右为宜,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高的地区还可适当降低,分流的重点放在高中后,其他地区则放在初中后。
——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职业教育作为人生中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结性教育,建立职业教育纵向横向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新机制,特别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有关政策,等值承认职教和普教学历资格,允许优秀的职教学生报考普通高等院校,打通、拓宽职教出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持续保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
——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理顺办学管理体制,加大地方统筹力度,形成以普通高中、综合高中和职业高中为主的办学模式,逐步将中专、技校调整合并为职业高级中学,同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同现代比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调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增加适应性。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议,开发编写面向21世纪的,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课程和教材。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要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开辟就业的新途径。注重环保教育和外语能力的培养,了解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建立和完善职业指导和咨询制度。
——大力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建立一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加快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步伐,形成和完善重点和一般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网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同国外联合培养培训职教师资,进一步提高教师全面素质。
——加强产教结合,发展现代学徒制培训,逐步扩大实施规模,争取到2005年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生接受现代学徒制培训的比例达到5—10%,提供实训的企业要录用其中大部分学生,建立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强有力联系。同时借鉴国外经验,以法律的形式硬件约束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实训场所、设施和人员。参考文献: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上海高教研究[J].1997,(11):59.[2]罗云。国际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2002,(2):2—3.[3][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人们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6,105.[4]赵中建。从一所学校看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01,(1):56.[5]林亚坤。欧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评析[J].教育评论,1994,(5):64.[6]韩延明。大学教育现代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45.[7]王修娥。美国人眼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高教探索,2001,(4):42.
第三篇: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看如何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看如何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摘要:
近年来 ,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区域化和全球化的相互促进 , 凸显了社会生 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本质性特征。一方面 , 在贸易 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突破国家和地域限制 , 各国及各地区之 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条件下 ,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运作 , 协调和规范了国 际贸易发展的秩序 , 推动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时的中国如有一颗闪亮的新星出现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国不仅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和排名不断攀升,而且对全球贸易增量的贡献也更为显著,2010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其中货物出口15779亿美元,排名全球第1位,占世界比重10.4%,货物进口13948亿美元,排名全球第2位,占世界比重9.1%,中国以其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为优势理所当然引来不少外资商的青睐,并随着出口的大量增长中国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但随着国际经济陷入低迷,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恶化,中国制造是否还能成为拉动全球贸易增长的强劲动力,能否继续保持强劲的势头,不少人表示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堪忧,我将从几个方面提出我个人的观点,中国制造应如何在当今国际市场中继续保持竞争力。
关键词:
中国制造 国际竞争力 对策
一.
1.2.3.4.国际对外经济的大环境及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 国际贸易的由来和历史发展 当今国际贸易的布局和各国需求 中国制造的发展 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
二.
中国国内市场的经济状况及产业链的分布
1. 国内产业链的分布及产品出口情况
2. 国内的消费、投资
3. 中国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状况
三.
1.2.3.4.中国制造业的出路 审时度势,全面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中国制造出口结构如何更加平衡 抓住机遇,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打创中国自主品牌
四. 结论
总结中国到底能担负起世界工厂的重要职责吗,中国制造发展的对策
与摘要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