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查与决策――《借力而为乘势而上在川渝合作中加快发展》文(精)
调查与决策——《借力而为乘势而上在川渝合作中加快发展》文库.txt我都舍不得欺负的人,哪能让别人欺负?一辈子那么长,等你几年算什么我爱的人我要亲手给她幸福别人我不放心我想你的时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不许你们欺负他!全世界只有我才可以!放弃你,下辈子吧!调查与决策——《借力而为乘势而上在川渝合作中加快发展》总第361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9期
借力而为乘势而上 在川渝合作中加快发展
--对邻水县在渝邻合作中做强县域经济的调研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在推进“两个加快”的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加快发展,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邻水县在成渝经济区合作中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科学定位,突破行政限制,主动承接经济中心的辐射,不断拓展增长空间,走出了一条借力而为、加快发展之路。该县的一些做法可资借鉴。
一、在渝邻合作中成效显著
广安市邻水县地处四川东大门,南与重庆渝北区相连,在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的空间布局中,是四川环重庆毗邻区块,位于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是重庆向外扩展的经济走廊和川渝合作的“桥头堡”。近年来,邻水依托重庆,接轨重庆,乘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加快发展之势,借重庆倍增的辐射带动之力,抢抓川渝合作机遇,遵循客观规律、找准自身优势,借鉴广东佛山、江苏昆山等地围绕区域经济中心承接辐射积极融入的做法,把重庆作为重要目标市场,形成了以发展内需导向为主的区域经济体,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
1.县域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2008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76.34亿元,比2005年增长47.7%,年均递增13.9%;税收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快速增长。2008年税收达到30054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91亿元,比2005年增长68.2%,年均递增18.9%。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排位从广安市的第三跃居为第一位。
2.工业主导地位有了新提升。2008年,园区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12.3%,园区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达22%。2007年以来全县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24个月保持全市第一。县工业集中发展区被省中小企业局命名为“四川省小企业创业基地”,并即将被列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与重庆长安、渝安、力帆、隆鑫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隆创动力、远翔机械等企业成为长安核心配套厂家,工业经济总量迅速壮大。
3.充分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2005年,面向重庆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排全市第四名。自2006年以来,面向重庆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连续三年均跃居全市第一。2008年,仅面向重庆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就达到11.4亿多元。全县目前共引进重庆隆创动力公司整体搬迁等项目305个,到位资金51.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09个,到位资金33.9亿元,亿元以上项目22个,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4.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新发展。近几年,均每年将工业集中区内土地经营的全部净 收益和城市土地经营收益的5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规模迅速壮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目前,城区面积达到14.7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25.3%,比2005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全面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新建农村公路1500余公里,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公里目标数。建成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以上,城乡建设与管理工作走在了广安市前列。
二、在渝邻合作中突出几大抓手
1.抓规划调整,促进各方无缝对接。邻水县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组,在认真研究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深入分析重庆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城市建设、基础条件等对邻水发展的影响后,重新调整并精心编制了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交通、金融、教育、卫生、扶贫等各种方案。在此基础上,首先加强党政对接。在重庆设置了驻渝办事机构,切实加强渝邻经济合作。与重庆渝中区、大渡口、渝北、长寿、垫江等区县保持紧密联系,并在经贸合作、交通建设、资源共享、发展“飞地经济”等方面达成共识。其次加强企业对接。与重庆企业界,特别是与重庆长安、长龙等大企业、大集团长期保持了良好合作关系。渝中区企业发起成立了渝中区总商会邻水商会,长安集团、长龙集团已成为邻水对渝合作的主要对象,成为了邻水以商招商的重要载体。其次加强社会对接。成立邻水籍人士在渝“老乡会”,加强与邻水在渝老乡、重庆知青等各界人士的联系,为长期稳定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两地联系日益紧密。
2.抓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邻水县坚持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途径,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重庆。他们根据招商引资需要,调整充实驻渝办力量,并在设立县项目办的基础上,在经贸、交通、工业集中区管委会等16个部门增加编制,配备人员,设立了项目股,强化对外招商特别是对渝招商项目研究、编制和储备。同时,每年定期到重庆开展“招商活动周”、“老乡会”、“知青座谈会”,积极介绍邻水的发展情况和招商的优惠政策,广泛摸排有外迁动向的企业,积极引导企业落户邻水。加强与重庆各方的联系,增进与重庆各大商会的感情,广泛寻求与重庆企业及商会的合作。截至目前,邻水已成功引进隆创动力、远翔机械等重庆的搬迁企业,引进川东麻纺、也美电器等配套重庆的企业。重庆民营企业家联合会也初步确定到邻水办工业园区,重庆市总商会、渝中区商会也准备到邻水办川渝示范工业园,重庆长龙集团已落户邻水发展,现有的落户企业60%以上来自重庆或配套重庆。
3.抓基地建设,切实增强配套能力。一是围绕重庆主导产业,着力打造重庆工业配套基地。实施“筑巢引凤”战略,按照“一区多园,一园一主业”的思路,规划启动了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目前入驻企业达到40户,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78.73亿元。二是围绕重庆农产品市场需求,着力打造重庆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按照“现有农业特色化、特色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已发展以脐橙为主的柑桔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23万亩,实现了特色农产品种植、经营、加工的基地化和规模化。同时,建立特色农产品直销重
庆的“绿色通道”,外销的农产品60%以上供给重庆市场。三是围绕建成“重庆后花园”,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全力抓好景区、景点建设,加快旅行社、旅游饭店、宾馆等服务要素建设,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城镇、餐饮等产业蓬勃发展,重庆游客占全县总接待游客的40%以上。随着三个基地的建成,邻水县依托重庆、借力重庆、配套重庆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4.抓环境优化,不断改善发展条件。邻水县在狠抓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大环境优化力度。一是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和项目服务制度,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协调办事机构”的“三个一”服务机制,限时办结县内手续,全面优化“高诚信、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二是打造政策优惠的良好投资环境。出台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扶持办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建立银政企定期联系制度,搭建企业信贷融资良好平台,设立企业发展贡献奖,鼓励引导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三是打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深入开展平安县的创建,推进城乡社会治安集中整治,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努力营造全社会亲商、爱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四是打造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大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构建整体联动、宣传教育、试点示范、多方投入、日常监管等工作机制,城乡面貌变化明显,环境得以优化。
三、几点借鉴
我省环重庆的毗邻区块,是重庆生产力承东启西的桥梁地带,也是重庆扩展城市发展空间和生产力布局空间的重要地区。该区域所属各区(市、县大多位于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对其而言,重庆就是区域经济中心。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依托重庆、借力重庆和接轨重庆。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邻水县在这方面的几条经验值得借鉴。
1.科学分析自身优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是主动融入重庆,促进自身发展的首要前提。一个地方潜在的发展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邻水县从自身县情出发,看准融入重庆的地缘、交通、资源优势,于2006年就提出了依托重庆,接轨重庆、服务重庆、坚定不移地面向重庆发展配角经济的思路定位。同时,根
据思路和定位,重新调整编制了发展战略,并大做重庆配角文章,打造重庆工业配套、特色农产品供应、休闲度假旅游“三大基地”。实践证明,发展战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只要定位准确,战略得当,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就能加快,发展质量就能提高。
2.切实改善发展环境,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是主动融入重庆,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我省环重庆的毗邻区块大多经济落后,这与较差的发展环境有很大关系。邻水县在融入重庆的过程中,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对集中区实行“无费区”管理;打破区域限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在税收政策上尽量做到与重庆一致;积极向重庆气矿协调,将全县供气纳入国家大管网;出台各类人才引进和培训办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入推进依法治县等等,大力改善发展环境,促进了重庆市的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向本县有效集聚。实践证明,环境也是生产力。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降低发展成本,吸引较多的投资者。
3.狠抓资源资产整合,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主动融入重庆,促进自身发展的根本路径。资源资产优势,是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但资源资产没有有效整合,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结构不尽合理,发展难以维系等问题。邻水县在探索实践过程中,瞄准重庆市场,大力解决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资源结构脱节的问题;立足县情,大力解决所有制结构与市场结构、工业结构与农产品供给结构不一致的问题等等,不断整合资源资产,挖掘结构优化的潜力,使资源资产所提供的增长潜力和潜在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实践证明,将优势资源有效整合能够带来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将资源整合成资产能够促进潜在的生产效应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4.加强区域分工协作,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是主动融入重庆,促进自身发展的最 终目的。承接产业转移不只是流动性要素的集聚,也是区域之间的多向开拓和优势互补。邻水县依托重庆、借力重庆和接轨重庆,但不“挂靠”重庆,而是将自身摆入川渝合作的大区域内,立足全国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的优势,强化区域定位,加强区域分
工与协作,配套重庆、服务重庆,走出了具有区域特点、自身特色、开发合理的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区域合作需要相互竞争,也需要分工协作。只有强化区域内部分工,形成有序竞争,才能增强和放大国民经济的整体功能,提高区域整体竞争能力和赢得区域竞争的主动权,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几点建议
成渝经济区作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在优势。为推动我省环重庆毗邻区块借力重庆、依托重庆、接轨重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克服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双方政策接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川渝两地在税收、金融、土地使用、交通运输、水电气等方面的政策差距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庆企业到我省毗邻区县落户的积极性。因此,建议省委、省政府与重庆市委、市政府加强川渝双方的政策研究,打破行政壁垒,消除政策差异,完善配套政策,有效整合资源,尽可能地建立政策上的“绿色通道”,实现川渝双方政策接轨,促进企业实现大跨度、宽范围的资产重组和整合,从而实现川渝两地间的优势互补和双赢。
2.推进统一市场建设,建立公平合作环境。调研发现,在川渝合作中还存在部分商品因市场准入不一而流通不畅等问题。为此,建议省委、省政府与重庆市委、市政府合力推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在川渝两地形成商品自由流动、合作不受体制和其它人为限制的统一市场。并遵循市场规则,完善区域合作相关政策措施,规范包括区域协作在内的经济活动,做到所有合作主体权利平等、义务一致、标准同一,创造公开透明高效的区域合作市场机制。
3.建立产业分工体系,推动各级有序竞争。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现我省毗邻重庆各地与其合作方式不一,合作无序,甚至有的地方为引进重庆企业而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阻碍了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因此,建议省委、省政府与重庆市委、市政府加强双方的规划研究和对接,力争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局面。特别是要指导各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遵守市场经济规则,建立完整产业体系。并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川渝合作不断深化。
组长:萧少秋 成员:周黎明胥树伦
(提供单位: 发布时间:2009-11-19 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调查与决策——《借力而为 乘势而上 在川渝合作中加快发展》文库
调查与决策——《借力而为 乘势而上 在川渝合作中加快发展》总第361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9期
借力而为 乘势而上
在川渝合作中加快发展
--对邻水县在渝邻合作中做强县域经济的调研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在推进“两个加快”的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加快发展,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邻水县在成渝经济区合作中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科学定位,突破行政限制,主动承接经济中心的辐射,不断拓展增长空间,走出了一条借力而为、加快发展之路。该县的一些做法可资借鉴。
一、在渝邻合作中成效显著
广安市邻水县地处四川东大门,南与重庆渝北区相连,在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的空间布局中,是四川环重庆毗邻区块,位于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是重庆向外扩展的经济走廊和川渝合作的“桥头堡”。近年来,邻水依托重庆,接轨重庆,乘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加快发展之势,借重庆倍增的辐射带动之力,抢抓川渝合作机遇,遵循客观规律、找准自身优势,借鉴广东佛山、江苏昆山等地围绕区域经济中心承接辐射积极融入的做法,把重庆作为重要目标市场,形成了以发展内需导向为主的区域经济体,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
1.县域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2008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76.34亿元,比2005年增长47.7%,年均递增13.9%;税收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快速增长。2008年税收达到30054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91亿元,比2005年增长68.2%,年均递增18.9%。综合目标考核排位从广安市的第三跃居为第一位。
2.工业主导地位有了新提升。2008年,园区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12.3%,园区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达22%。2007年以来全县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24个月保持全市第一。县工业集中发展区被省中小企业局命名为“四川省小企业创业基地”,并即将被列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与重庆长安、渝安、力帆、隆鑫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隆创动力、远翔机械等企业成为长安核心配套厂家,工业经济总量迅速壮大。
3.充分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2005年,面向重庆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排全市第四名。自2006年以来,面向重庆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连续三年均跃居全市第一。2008年,仅面向重庆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就达到11.4亿多元。全县目前共引进重庆隆创动力公司整体搬迁等项目305个,到位资金51.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09个,到位资金33.9亿元,亿元以上项目22个,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4.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新发展。近几年,均每年将工业集中区内土地经营的全部净收益和城市土地经营收益的5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规模迅速壮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目前,城区面积达到14.7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25.3%,比2005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全面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新建农村公路1500余公里,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公里目标数。建成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以上,城乡建
设与管理工作走在了广安市前列。
二、在渝邻合作中突出几大抓手
1.抓规划调整,促进各方无缝对接。邻水县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组,在认真研究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深入分析重庆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城市建设、基础条件等对邻水发展的影响后,重新调整并精心编制了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交通、金融、教育、卫生、扶贫等各种方案。在此基础上,首先加强党政对接。在重庆设置了驻渝办事机构,切实加强渝邻经济合作。与重庆渝中区、大渡口、渝北、长寿、垫江等区县保持紧密联系,并在经贸合作、交通建设、资源共享、发展“飞地经济”等方面达成共识。其次加强企业对接。与重庆企业界,特别是与重庆长安、长龙等大企业、大集团长期保持了良好合作关系。渝中区企业发起成立了渝中区总商会邻水商会,长安集团、长龙集团已成为邻水对渝合作的主要对象,成为了邻水以商招商的重要载体。其次加强社会对接。成立邻水籍人士在渝“老乡会”,加强与邻水在渝老乡、重庆知青等各界人士的联系,为长期稳定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两地联系日益紧密。
2.抓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邻水县坚持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途径,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重庆。他们根据招商引资需要,调整充实驻渝办力量,并在设立县项目办的基础上,在经贸、交通、工业集中区管委会等16个部门增加编制,配备人员,设立了项目股,强化对外招商特别是对渝招商项目研究、编制和储备。同时,每年定期到重庆开展“招商活动周”、“老乡会”、“知青座谈会”,积极介绍邻水的发展情况和招商的优惠政策,广泛摸排有外迁动向的企业,积极引导企业落户邻水。加强与重庆各方的联系,增进与重庆各大商会的感情,广泛寻求与重庆企业及商会的合作。截至目前,邻水已成功引进隆创动力、远翔机械等重庆的搬迁企业,引进川东麻纺、也美电器等配套重庆的企业。重庆民营企业家联合会也初步确定到邻水办工业园区,重庆市总商会、渝中区商会也准备到邻水办川渝示范工业园,重庆长龙集团已落户邻水发展,现有的落户企业60%以上来自重庆或配套重庆。
3.抓基地建设,切实增强配套能力。一是围绕重庆主导产业,着力打造重庆工业配套基地。实施“筑巢引凤”战略,按照“一区多园,一园一主业”的思路,规划启动了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目前入驻企业达到40户,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78.73亿元。二是围绕重庆农产品市场需求,着力打造重庆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按照“现有农业特色化、特色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已发展以脐橙为主的柑桔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23万亩,实现了特色农产品种植、经营、加工的基地化和规模化。同时,建立特色农产品直销重庆的“绿色通道”,外销的农产品60%以上供给重庆市场。三是围绕建成“重庆后花园”,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全力抓好景区、景点建设,加快旅行社、旅游饭店、宾馆等服务要素建设,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城镇、餐饮等产业蓬勃发展,重庆游客占全县总接待游客的40%以上。随着三个基地的建成,邻水县依托重庆、借力重庆、配套重庆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4.抓环境优化,不断改善发展条件。邻水县在狠抓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大环境优化力度。一是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和项目服务制度,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协调办事机构”的“三个一”服务机制,限时办结县内手续,全面优化“高诚信、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二是打造政策优惠的良好
投资环境。出台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扶持办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建立银政企定期联系制度,搭建企业信贷融资良好平台,设立企业发展贡献奖,鼓励引导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三是打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深入开展平安县的创建,推进城乡社会治安集中整治,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努力营造全社会亲商、爱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四是打造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大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构建整体联动、宣传教育、试点示范、多方投入、日常监管等工作机制,城乡面貌变化明显,环境得以优化。
三、几点借鉴
我省环重庆的毗邻区块,是重庆生产力承东启西的桥梁地带,也是重庆扩展城市发展空间和生产力布局空间的重要地区。该区域所属各区(市、县)大多位于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对其而言,重庆就是区域经济中心。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依托重庆、借力重庆和接轨重庆。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邻水县在这方面的几条经验值得借鉴。
1.科学分析自身优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是主动融入重庆,促进自身发展的首要前提。一个地方潜在的发展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邻水县从自身县情出发,看准融入重庆的地缘、交通、资源优势,于2006年就提出了依托重庆,接轨重庆、服务重庆、坚定不移地面向重庆发展配角经济的思路定位。同时,根据思路和定位,重新调整编制了发展战略,并大做重庆配角文章,打造重庆工业配套、特色农产品供应、休闲度假旅游“三大基地”。实践证明,发展战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只要定位准确,战略得当,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就能加快,发展质量就能提高。
2.切实改善发展环境,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是主动融入重庆,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我省环重庆的毗邻区块大多经济落后,这与较差的发展环境有很大关系。邻水县在融入重庆的过程中,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对集中区实行“无费区”管理;打破区域限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在税收政策上尽量做到与重庆一致;积极向重庆气矿协调,将全县供气纳入国家大管网;出台各类人才引进和培训办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入推进依法治县等等,大力改善发展环境,促进了重庆市的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向本县有效集聚。实践证明,环境也是生产力。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降低发展成本,吸引较多的投资者。
3.狠抓资源资产整合,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主动融入重庆,促进自身发展的根本路径。资源资产优势,是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但资源资产没有有效整合,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结构不尽合理,发展难以维系等问题。邻水县在探索实践过程中,瞄准重庆市场,大力解决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资源结构脱节的问题;立足县情,大力解决所有制结构与市场结构、工业结构与农产品供给结构不一致的问题等等,不断整合资源资产,挖掘结构优化的潜力,使资源资产所提供的增长潜力和潜在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实践证明,将优势资源有效整合能够带来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将资源整合成资产能够促进潜在的生产效应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4.加强区域分工协作,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是主动融入重庆,促进自身发展的最终目的。承接产业转移不只是流动性要素的集聚,也是区域之间的多向开拓和优势互补。邻水县依托重庆、借力重庆和接轨重庆,但不“挂靠”重庆,而是将自身摆入川渝合作的大区域内,立足全国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的优势,强化区域定位,加强区域分工与协作,配套重庆、服务重庆,走
出了具有区域特点、自身特色、开发合理的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区域合作需要相互竞争,也需要分工协作。只有强化区域内部分工,形成有序竞争,才能增强和放大国民经济的整体功能,提高区域整体竞争能力和赢得区域竞争的主动权,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几点建议
成渝经济区作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在优势。为推动我省环重庆毗邻区块借力重庆、依托重庆、接轨重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克服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双方政策接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川渝两地在税收、金融、土地使用、交通运输、水电气等方面的政策差距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庆企业到我省毗邻区县落户的积极性。因此,建议省委、省政府与重庆市委、市政府加强川渝双方的政策研究,打破行政壁垒,消除政策差异,完善配套政策,有效整合资源,尽可能地建立政策上的“绿色通道”,实现川渝双方政策接轨,促进企业实现大跨度、宽范围的资产重组和整合,从而实现川渝两地间的优势互补和双赢。
2.推进统一市场建设,建立公平合作环境。调研发现,在川渝合作中还存在部分商品因市场准入不一而流通不畅等问题。为此,建议省委、省政府与重庆市委、市政府合力推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在川渝两地形成商品自由流动、合作不受体制和其它人为限制的统一市场。并遵循市场规则,完善区域合作相关政策措施,规范包括区域协作在内的经济活动,做到所有合作主体权利平等、义务一致、标准同一,创造公开透明高效的区域合作市场机制。
3.建立产业分工体系,推动各级有序竞争。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现我省毗邻重庆各地与其合作方式不一,合作无序,甚至有的地方为引进重庆企业而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阻碍了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因此,建议省委、省政府与重庆市委、市政府加强双方的规划研究和对接,力争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局面。特别是要指导各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遵守市场经济规则,建立完整产业体系。并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川渝合作不断深化。
组长:萧少秋
成员:周黎明 胥树伦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9-11-19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调查与决策——《主动融入重庆经济圈 打造川渝合作桥头堡》文库
调查与决策——《主动融入重庆经济圈 打造川渝合作桥头堡》文库.txt49礁石因为信念坚定,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青春因为追求崇高,才格外地绚丽多彩。50因为年轻,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年轻。调查与决策——《主动融入重庆经济圈 打造川渝合作桥头堡》领导论坛
调查与决策 8 主动融入重庆经济圈 打造川渝合作桥头堡
□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刘国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了当代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是国家继长三角、京津豫、珠三角之后着力培育的中国第四个增长极。当前,由国家发改委主持编制的《成渝经济区规划》已呼之欲出,四川省作出了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一极”是指成都都市圈增长极,“一轴”是指成渝通道发展轴,而“一区块”则指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建设的战略部署,把泸州的江阳、纳溪、龙马潭三区和叙永、古蔺二县列入成渝通道发展轴,泸县、合江两县列入环渝腹地经济区块。作为成渝经济区重要成员的泸州,应立足自身优势,提前思考和谋划,主动融入重庆经济圈,抢占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一、泸州融入重庆经济圈的优势和实力
泸州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位于长江、沱江交汇处,是四川突出南向的“桥头堡”,成渝经济合作的前沿地。泸州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泸州老窖”和“郎酒”两种不同香型的国家名酒的城市,被誉为“中国酒城”;是规划和建设中的“四川西部化工城”。2009年,全市GDP实现587.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65.7亿元。
泸州融入重庆经济圈,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历史传承。自古以来,泸州是川滇黔渝结合部和重庆物资与产品交换的集散地,这也是宋明时期泸州成为与成都、重庆鼎立的全国著名的33个商业都会之一的主要原因。区位优势。泸州是四川唯一同时与滇黔渝三省市接壤的市,其中,所辖的泸县东与重庆永川连界,北与重庆荣昌毗邻;合江县东北部与重庆江津接壤。交通联接。泸州通过长江黄金水道与重庆一脉相连;长期以来通过泸州-永川、泸州-江津等高等级公路紧密交流与合作;在建的泸渝高速公路在2012年通车后,泸州至重庆距离缩短为100公里左右。合作基础。泸州是重庆西向的重要交通枢纽,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周边城镇密集,是重庆这一特大城市的重要补充,也是重庆辐射滇黔的极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二、全面加强与重庆经济圈的交流与合作
成为区域合作“二传手”。立足于泸州的区位优势,应进一步加快推进泸渝高速公路建设;争取早日实施渝(泸)昆客运快速铁路建设;进一步加快长江航道泸渝段整治、泸州机场迁建、泸县神仙桥、合江李子坝码头等重点项目建设进程;改造提升境内现有泸县-永川、合江-江津等主要通道。形成直达重庆的快捷立体交通网络,加强与重庆腹地的联系,使泸州主动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泸州要主动承担起“二传手”的作用:即泸州承担起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及成渝经济区与南贵昆经济区的资源、产品等交换重任;在融入重庆经济圈,全面提升自身产业、技术、人才等综合实力基础上,辐射和带动滇黔毗邻地区实现共同发展。
建立资源能源保障地。攀西-六盘水地区资源丰富,其中煤炭探明储量638亿吨,是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基地,对于重庆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泸州恰好位于这一资源富集区与重庆之间,并且是陆运与水运的交汇点。泸州自身的能源资源储藏量也相当丰富,境内古叙矿区无烟煤探明储量69亿吨,煤层气1001亿立方米,硫铁矿资源探明储量32亿吨,水能资源蕴藏量400多万千瓦,天然气储量650亿立方米。通过泸州这一重要“中转站”和“加工厂”,可为重庆及下游地区加快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为此,泸州应依托港口岸线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成为攀西-六盘水地区面向重庆经济圈的能源、资源集散地;应结合重庆对能源、资源产品的需求结构,对经由泸州进入重庆的能源资源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可在泸州的合江、纳溪规划建设年造煤气100亿立方米的大型煤制气中心,除满足泸州目前10亿立方米天然气缺口外,可向重庆经济圈年供50亿立方米的煤制气;同时,还可依托泸州化工产业优势,规划和建设大型煤制甲醇基地,使之成为重庆经济圈的重要清洁能源库。
打造生活休闲后花园。应加强与区际合作,合力打造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线、中国名酒“金三角”国际旅游专线、西南红色旅游精品线、川南历史文化旅游线、长江水上风情旅游线等精品旅游线路。泸州自身要重点打造中国酒城、原始林海、四渡赤水、川南农家等旅游品牌,不断完善交通及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重庆1小时可达景区的旅游快速通道,使泸州成为重庆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后花园”。依托泸州土壤肥沃、气候湿润的特点,加快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努力建成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发挥好泸州农产品品牌优势,加强与重庆主城区和相关市、县的市场对接,打通特色农产品直销重庆的“绿色通道”,把泸州建成重庆的“米粮仓”、“蔬菜地”和“鲜果园”。
建成产业合作大平台。重点发展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泸州经济开发区、泸州轻工业园区、泸县中小企业创业园区“七大园区”,打造沿江经济带,夯实与重庆合作的平台。围绕重庆的化工产业,发挥泸州的化工优势,通过大力延伸化工产业链条,加强与重庆化工企业的合资合作,形成与重庆化工产业互补性强的化工产业集群。根据重庆机械产业发展完善、规模较大的实际,加快发展我市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等配件和配套产业,形成服务重庆、配套重庆的机械产业集群。立足重庆重化工业发达的实际,加快发展纺织、箱包、白酒等轻工业,增强与重庆产业的互补性。借力重庆经济圈带动能力,依托泸州沿江临港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港口物流、仓储配送、金融信息、科技培训、电子商务、中介等涉港现代服务业。发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合江少岷职校、泸县建筑职业学校等优质职教资源的作用,为重庆培育大批产业工人。
合力构建城市群。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期,城市化是推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强大引擎。泸州要在城市快捷通道构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文化打造等方面与重庆经济圈的城镇进行深度合作,形成以重庆这一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泸州、永川、江津、荣昌等大中城市为极点,以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以城镇间快速通道为轴线的城市群。为了承担起促进重庆经济圈城市群崛起的重任,泸州应紧紧围绕“双百”和“双两百”的发展目标,尽快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即到2012年城市人口达100万,城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初步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综合交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组织中心;到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150万,城区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初步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辐射功能较强的综合服务中心;到2030年城市人口达200万,城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全面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要加强城市品牌构建,提升城市竞争力,把泸州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酒城,生态优良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服务体系完善的“健康城”,以特色鲜明、服务完善、房价适中的城镇服务体系,吸引更多重庆居民到泸州居住和投资。
完善合作发展新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合作领导协调机制。应建立两市毗邻地区市、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协调领导工作机构,并进一步完善互访对话、沟通协调、部门衔接等合作机制,解决好泸州与重庆毗邻地区合作与发展中政策措施、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合作项目等重大问题。二是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努力突破行政区划制约,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强两市在市、区(县)、乡镇等不同层面的深度合作,尽快推动两市的一体化进程。重点在降低户籍准入门槛、统一电话区号、实现电视节目共享、建立无障碍旅游服务区,以及推动医保、社保等公共服务实现互认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三是努力实现政策对接。泸州作为成渝经济区、南贵昆经济区叠合部的次中心城市,是四川与重庆合作的前沿地,迫切需要赋予该区域更加自主灵活的政策。为此,应比照和执行成都、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相关政策,对泸州融入重庆经济圈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和支持。
责任编辑:王艳
(提供单位: 发布时间:2010-09-19 录入用户:admin-swz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