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述科学发展观对建设“美丽中国”的作用
试述科学发展观对建设“美丽中国”的作用
Q Q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路同时对十八大报告指出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地方官员,一味的追求GDP增长,过度开发资源,忽视环境的保护,造成我国资源匮乏、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现象日益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等矛盾日益凸显。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层面,必将推动全社会形成善待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些都需要根据科学发展管的侧路思想。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其主要表现为:水土严重流失、沙漠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和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环境是一种特殊资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
1、水土严重流失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2、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3、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6、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水。
7、大气污染严重
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中国废渣年产生量已超过5亿吨,处理能力赶不上排放量。1988年全国积存量为66亿吨,人均6吨废渣。据统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为6000万吨/年,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在380个城市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在垃圾包围之中。
8、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提出的具有全局战略意义的重要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科学发展观的七大主题中强调要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因为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美丽中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来把握和统筹解决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着眼着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美丽中国的提出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是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可持续发展时代潮流和当今世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趋向做出的战略抉择;是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干净水源、新鲜空气、洁净食品、优美宜居的新期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是着眼长远,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的客观要求。
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随着全球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未来各国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博弈会日趋激烈。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只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才能在世界上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从而实现国家的永续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美丽中国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加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展望。因为“美丽中国”是一个语言形象、内涵丰富的发展新目标,它既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环境之美,也是生活之美、百姓之美。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变化。由此可见,美丽中国的实现必须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四、结束语
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只是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应该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维系自然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所以当今世界兴起的以绿色经济、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经济发展的现实告诫我们,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去追求经济的一时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不文明、不科学的发展模式,应走适应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中国终将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郭如才.建设美丽中国[J].党的文献,2013(1)[2]史红.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美育[J].高校理论战,2013(3)[3]戴安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4]佚名.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百度百科
第二篇:专题三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美丽中国
专题三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美丽中国
【热点材料】
1.国家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7个地区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近日,试点地区相继进入首个履约期。7月15日为广东省碳交易试点首次履约的时间节点,记者从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处了解到,截至7月15日下午6时,试点企业履约率为98.9%,达到试点预期。
2.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方略和行动纲领,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能源自给能力保持在85%左右。《行动计划》提出了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绿色低碳和创新驱动四大战略计划,为我国能源战略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3.近日,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发布了《201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报告》指出,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总体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03个,工程总规模达到日产90.08万吨,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日产20万吨。
4.广东省节能减排重点示范工程、全球最单厂分布式光伏项目日前在格兰仕集团中山基地正式启动。格兰仕集团将利用中山基地65万平方米厂房、办公楼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组件60兆瓦。
5.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生态文明绿皮书”《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4)》。这是2010年以来的第五部生态文明绿皮书,对全国31个省份的生态文明指数进行排名,河北垫底,还首次进行国际排名,中国位列105个国家中的倒数第二位。
6.国家卫生计生委11月18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该报告认为,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城镇化进入“结构调整为主”、“中小城市”加速发展和“回流”的阶段,就地城镇化条件已基本具备。
7.2014年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的活动主题是“我们的街道,我们的选择”。今年,我国已有154个城市的政府承诺参与“无车日”活动。
8.关注APEC蓝:2014年11月7日至1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会议周举行。习近平说,这几天北京空气质量好,是我们有关地方和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我要感谢各位,也感谢这次会议,让我们下了更大的决心,来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我们今后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得更好。也有人说,现在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我们正在全力进行污染治理,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
9.2014年12月1~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0次缔约方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开幕,与会代表将在12天的日程中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磋商。人们希望这个“通往巴黎的最后一站”,能按照公约相关原则,推动明年的巴黎会议就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进一步行动达成协议。
10.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在2015年3月15日答记者招待会上有强调: 治理要抓住关键,今年的要害就是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对违法违规排放的企业,不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坚决依法追究,甚至要让那些偷排偷放的企业承受付不起的代价。对环保执法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包括能力建设,不允许有对执法的干扰和法外施权。环保等执法部门也要敢于担当,承担责任。对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的也要问责,渎职失职的要依法追究,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
【考点链接】
1.我国的环境国情: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逐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污染现象严重,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我国的资源状况: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2.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加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 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努力把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它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自觉地担负起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上述材料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要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即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7.我国人口的现状与特点。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素质偏低,是我国的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通过此次普查还显示了一些新的特点,如: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虽然减小但仍然失衡,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较快但农村人口多,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等。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的影响。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8.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施了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本质上来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只有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提高人口素质的策略。(1)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将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2)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10.我们中学生要不断提高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积极学习和宣传有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知识;自觉树立环保意识,动员身边的人一起加入到节能减排的行动中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等。
【跟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能源自给能力保持在85%左右。《行动计划》提出了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绿色低碳和创新驱动四大战略计划,为我国能源战略的实施指明了方向。这体现了我国坚持的战略是()
A.对外开放 B.科教兴国战略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可持续发展战略 2.为了让“APEC蓝”持续下去我们应该()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就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③控制工业发展,放低经济发展速度 ④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控制PM2.5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工业是我国能耗和排放的“大户”。工业用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其中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四大高耗能产业用能又占工业用能的一半。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单位GDP能耗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较低的能效水平,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有关,但也反映了我国发展方式仍相对粗放、能耗和排放缺乏约束,通过技改推进节能减排的空间还比较大。这告诉我们()
A.经济的繁荣必须以牺牲自然资源和损害环境为代价
B.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C.只要加大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就能解决环境问题 D.树立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4.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和谐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已逐渐渗透到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据,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发布了《201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报告》指出,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总体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03个,工程总规模达到日产90.08万吨,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日产20万吨。这说明()
①发展循环经济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的耗损 ②能够改变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 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④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新“愚公移山” 5.对漫画《新“愚公移山”》理解正确的是()
①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要增强对所面临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的严重性的认识 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④人多力量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单独二胎”政策是指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也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项举措
A.是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调整和完善
B.直接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说明国家将取消生育限制,提高人口数量
D.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改善男女性别比例
7.2014年12月1~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0次缔约方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开幕,与会代表将在12天的日程中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磋商。人们希望这个“通往巴黎的最后一站”,能按照公约相关原则,推动明年的巴黎会议就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进一步行动达成协议。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各国人民都要重视
B.贯彻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C.要控制经济发展速度,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D.要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挑战
代价
8.漫画《代价》警示我们必须()
①走先治理污染后发展经济的道路
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④提高资源和环境忧患意识,积极践行低碳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要解决漫画《危机四伏》中农民的困惑,我们必须
①实行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②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禁止经济开发区和房地产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④ D.①③④
10.漫画反映了我国()
A.生物多样化受到严重破坏 B.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C.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D.水环境污染日趋突出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时政”材料和漫画《雾霾保卫战》,回答下列问题:
雾霾保卫战
(1)雾霾的形成既有气象条件又有人为因素。据你所知导致我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2)怎样才能让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请你出几条好的建议?
(3)学校团委发起“节能减污,从我做起”的倡议活动。请在节能或减排中任选一方面,列举日常生活中你的三种具体做法。
我选择:(节能或减排)。我的具体做法是: 任选一方面,所答只要符合题意均可。
三、实践探究题
12.2014年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主题为“我们的街道,我们的选择!”。“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旨在通过鼓励市民尽可能选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减少对小汽车的使用和依赖。通过进一步加大公交优先宣传力度,在广大市民群众中倡导选乘公交车出行方式和树立“绿色交通与健康”的理念,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营造和谐的交通环境。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想调查人们对“世界无车日”的了解,你可以采用哪些方式。
(2)为了宣传“世界无车日”,使更多的人们加入这个活动,请你设计两条公益词。(3)开展“世界无车日”活动有何重要意义?
(4)某校团委为了大力配合社区的 “世界无车日”宣传活动,准备策划一次活动,请写出你的活动方案。
13.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在2015年3月15日答记者招待会上有强调: 治理要抓住关键,今年的要害就是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对违法违规排放的企业,不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坚决依法追究,甚至要让那些偷排偷放的企业承受付不起的代价。对环保执法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包括能力建设,不允许有对执法的干扰和法外施权。环保等执法部门也要敢于担当,承担责任。对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的也要问责,渎职失职的要依法追究,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说明我们坚持怎样的基本国策?实施什么战略?(2)建设生态文明是基于我国怎样的实际所做出的必然选择?(3)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学生能有哪些作为?
【参考答案】
1.D 2.A 3.D
4.B
5.A 6.A 7.C 8.C
9.A
10.D 11.(1)汽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后排出的气体)和粉尘;建筑工地的扬尘等。
(2)我国要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节能减排;要实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执法部门治理脏乱差的制造者;广大市民主动参与并同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3)①节能: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近路可骑自行车或徒步;将关闭电器的插头拔掉;使用节能灯泡;水重复利用;节约用纸(两面用)等。
②减排:不用一次性餐具;不乱仍废电池;选择绿色环保商品;少吃或不吃口香糖等。学生任选一个方面即可,不能只笼统地说节电、节水、环保等措施。
12.(1)问卷调查、现场采访、网络调查、电话调查等。
(2)①少开一天车,你会发觉生活更美好!②选择绿色交通出行创造洁净生活环境!③积极开展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④我骑行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言之有理即可。
(3)①开展“无车日”这一活动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②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路况,缓解交通压力;降低噪音污染和提高当地空气质量。③能减少车祸发生几率,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安全,构建和谐社会。④“健康环保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言之有理,即可。(4)①拉宣传横幅,进行关于“世界无车日”的问卷调查。②制作图表,进行“世界无车日”前后与当天交通状况、能源节约和空气质量对比表。③进行赞同“世界无车日”签名。④发关于实行“世界无车日”期间的出行参考、益处和倡议书的传单。其他方案言之有理,亦可。
13.(1)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再加上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更加剧了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3)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一个具体问题
白
雪
媒介经营与管理1班
32012060034
距离二零零三年十月已经过去了十个年头,距离胡锦涛主席在那年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战略思想也过去了十个年头。在我看来,这个重大的理论在这十年间里不仅在慢慢渗透和传播到每家每户,而且无论是从国家上级的领导干部还是基层的老百姓都已无不知晓并不断在根据党和政府的领导落实到实际。它总结了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二十多年的实际经验,到如今可以说是我国在发展道路上可依据的主导思想,是社会前进的一条主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一个理论的提出和改革总会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背景,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也不例外。在国际环境中,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西方国家为了能够独揽国际事务、实行经济剥削和政治独裁,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策略,这就使我国必须要与敌对势力作斗。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和配比形成了蜘蛛网似的复杂局面。不过这一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主导和左右着,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被迫跟从,压力巨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是在逐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此我国必须需要一个可以支撑的理论来更好的容身于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要想在政治和经济上不被外国侵染,就必须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综合国力。在国内背景中,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我国地区之间依然存在民主不公平的问题,依法治国仍要继续深入。社会中的人员流动性大,人民之间的内部矛盾亟待解决。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全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品不高。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思想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去提升等等。总之,综合以上的背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它的迫切性、及时性和必须性。
胡锦涛主席在那次大会上明确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点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就有发展,发展也是我国这几十年来一直遵循的真理。从毛泽东的“一化三改”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再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跟随时代在发展,实践也随着理论在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就是始终要坚持发展,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优秀文化,这些不仅要在理论上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面,实践上也要有所创新。“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以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尊重人民地位,肯定人民价值,支持人们发展。我国古代就有这样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朱熹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等,都在说“以人为本”的内在道理。现当下社会的党和政府也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对人民负责”的宗旨和原则。所以人是国家中最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就要使城市乡镇的经济共同进步,民主政治基本覆盖,大小城市的文化相互融合,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全面发展要反对片面追求经济,而忽略了政治和文化,缩小区域间的贫富差距,物质和精神文明要实现双赢。协调发展就是让社会的各个方面相互促进,均衡发展,不能出现“短板效应”而拉低了整体进程。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当今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我们在推动经济进步的同时,也要为后人留下了良好的环境继续生存。统筹兼顾的方法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人和自然、国家领导人和普通百姓、国内外局势等各个方面。东部带西部,带动整体经济;富人帮穷人,减少弱势群体;领导关心群众,始终为人民利益着想;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与国际接轨;珍爱动植物,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当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它的历史必然,也有它的未来影响,它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之所以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是因为只有发展了,事物才能由量变转化为质变,我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才能更高一个层次。科学发展观加快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以前的农业带动经济转变到工业带动再到服务业成为了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随之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大了综合国力;它促进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市与乡镇、东部与西部经济的良性互动;它实现了我们在生态中以自我为中心到人与自然能够相谐的转变。可持续发展观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发展,强调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相一致。它也让中国在更快、更激烈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能够自己掌控自己的经济,减少外界对我们的不利影响。科学发展观在政治方面的重要意义有,我觉得在政治制度方面尤为突出。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在地区的覆盖更深入和广泛,民主监督的影响力得到了准确落实;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听取多党的建议和建设方法,协调各方面利益,来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加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了“以人为本”在地区上的落实,自己管自己,更富有人性化;它也加强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强大民众基础。基于以上几点,它对党的执政能力、政府的行政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对做到为人民服务,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更加严格。我认为科学发展观对于文化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继承和创新。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的重民、贵民价值取向,如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两者都将“以人为本”摆在了重要位置。各地区有各地区的文化,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科学发展观使得多种多样的文化相互传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更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了外国友人的广大爱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秀文化在社会中越来越凸显,腐败落后文化在大众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减少,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化建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中国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加和谐,人民更加融洽,社会更加美好,都是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它可谓是目前最为正确的思想。当然,任何一条理论的提出都是具有一些缺陷的,这就需要我们所有社会人不断地摸索和改革,在维护社会安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多多建言献策。
第四篇:试述对中国纪录片的看法
试述对中国纪录片的看法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记不起这是哪个国家的纪录片名导演说过的名言。这表明纪录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史上应享有的地位。正是由于纪录片的真实性,担负着以独有的创意手法记录真实的使命,几乎所有国家的电影史,都是从拍摄纪录片开始的,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最早的影片就是一部纪录片,即1905年记录京剧表演片段的《定军山》。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开始崛起,大型纪录片在中国一度引起广泛关注。《话说长江》(1983年)、《话说运河》(1987年)、《河殇》(1988年)、《望长城》(1991年)、《毛泽东》(1993年)等一批颇有影响的纪录片问世。
今天以纪录片名义重新“复活”的主要还是新人文纪录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大”:大选题,大手笔,大投入,大制作。经济发展,文化反思,人才保障,是这两年“大片崛起”三大主因。大片涌起,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没有经济快速成长,就难有对纪录大片的投入,而经济崛起所带动的文化反思,是纪录大片成批量出现的精神土壤,此外,中国对纪录片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有20年了,对大片的技术和手段已纯熟掌握,对文化内容的把握和再传播的运用有了足够自信。政论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热播所掀起的评论热潮,是这些年来文化界、思想界、影视界所罕见。这是一种新的历史表述方式。电视也是可以作为记忆而存在,不仅是记忆的载体,而是记忆本身。
纪录了过程不等于拍到了故事,因为“原生态的纪录过程”和“纪录原生态的故事”不是一回事。大凡只纪录事件过程的片子,不但没有可视性,而且反映问题也往往浅显。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开始拿起手中的小DV机,纪录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呈现出全民DV热的势头。目前各种DV大赛火爆举办,各类DV作品不断涌现。仅近期就有中国大学生DV大赛、“我V,我秀,魅力乐山”中国首届DV大赛,“谁不说俺家乡好”DV大赛等赛事。各大电视台也相继开辟DV节目,较为突出的有2004年央视《讲述》栏目举办《DV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DV作品展播暨评选活动,其中《邝丹的秘密》、《俺爹俺娘》获大奖。2005年《讲述》举办“托起明天的太阳”DV大赛。与国外的纪录片相比,冷冶夫先生概括了目前国内纪录片的一些问题。首先,中国纪录片的选材上的创新意识不强,往往局限在“自家门前”,比如某某得病获得社会关爱、山里一家人、民俗葬礼、孤儿孝敬继母等等,选题多不是世界关注的。意大利独立导演J.m认为亚洲的纪录片选题没有国际性,题材与表现手法过于本地化。中国的纪录片表意性与纪实性两种创作形态各走极端,多数纪录片缺乏两者的融合,写实是中国纪录片的“王牌”,但是却往往忽略其它的因素,如灯光、音乐等,缺乏艺术性,创作并不是完全写实。作为业内的专家,冷冶夫对国外的纪录片市场非常了解。他说,目前,国际纪录片领域不仅在形式上突破创新,而且在题材的选择上,时空结构的创新上,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写实派重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派,取前辈众家之长,将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表达出来。
此外,题材自身缺乏艺术性,拥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不多,单一时空的创作方式等也限制了纪录片创作。
冷治夫先生提出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打破了过去一些电视媒体把国家大事、英模人物作为纪录片创作准则的框框,但是平民化、个性化绝不等于随意化。有些民间DV人把流浪汉、三陪女,甚至是同性恋者作为题材拍摄,但这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不能把平民化、个性化与随意化、自由化混同起来。
冷冶夫认为,好人好事不等于故事,纪录了过程也不等于拍到了故事,因为“原生态的纪录过程”和“纪录原生态的故事”不是一回事。大凡只纪录事件过程的片子,不但没有可视性,而且反映问题也往往浅显。在创作中要注意纪录他们中间发生的矛盾和故事,千万不要把过
程和流程当做故事。
当下,中国纪录片在主题挖掘上有回归主流的趋势:纪录片以弱势群体为拍摄主体已明
显减少,不少作品没有满足于对生活状态的表层记录,而是深入制度层面、社会层面和文化
层面挖掘大题材。伴随着中国的电视剧进入一个相对理性的正常期,媒介正为纪录片腾出广
阔空间,当下,正是中国可以大展身手的时候了。
张杭沁
工业7班
9100093
第五篇:浅谈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姓名 张云天
专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号 2013232025 摘要: 科学发展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理论成果,不仅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而且借鉴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渊源。本文简要阐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浅谈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和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产生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同样如此,科学发展观是所处时代的反映,是深刻变化的当今世界的反映。当前我国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等现象严重,这些因素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绊脚石。为此我们党和国家急需一种指导思想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领导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前进和发展。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胡主席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基本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在党的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他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这标志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大战略思想的完善和发展和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确立,体现了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自此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理论成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合理成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指出:“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对“以人为本”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很早便得以形成。西周“民”的地位开始受到重视,主要表现为天民关系。《尚书·泰誓》中讲:“天佑
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意思是上天佑助下民,为立君以政之,为立师以教之。这种天佑民立天民关系,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最初表现。【4】春秋时,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由“天佑下民变为“民为神主”。《左传·桓公六年》中讲:“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于民.而后致力于神。”明确提出“民”是“主”,而“神”则是“民”的从属关系。“民不和,神不享。”就是说,如果人民生活不好,神也不会享受统治者给自己的祭品,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为统治者降福了。
儒家学说形成后,民本思想得到发扬和广大。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并将其推广到政治上,认为要治国首先要重视人民主张实行仁德政治。孟子则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确立了儒学对君民关系的定位,成为民本思想的至理名言。苟子提出了君舟民水的论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最形象的注释,在历朝历代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各个方面,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要求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遵照人性的基本规律,理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体现了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中利民、惠民的继承,是对传统民本思想中重人轻神、人贵物贱的人文关怀的肯定。2.对“中庸”、“和谐”思想的继承
中国古代很早便形成了以“和”为贵的思想,“和”是共生、中和的意思。《礼记》的《中庸》篇中,就阐明了中和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庸》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认为“中和”是天地万物之根本,通行天下之达道,在这里和谐的思想得到了初步的发展。【5】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道家学说形成,进一步发展了“中庸”、“和谐”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明确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和谐”思想的内涵得到深化,作用范围得到扩大。老子明确表达了以 “天人相协”为基本内容的“天人合一”思想。他在《道德经》中写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6】他指出了人在天地中的地位,即在道、天、地、人四大之中,人只是其中之一。但同时,这四者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的。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就应该是顺应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对老子“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齐物论”,认为万物不是上天为供人类享用而产生的。而是与人类一样,都是由自然派生出来的。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万物都是平等的,不能用人的是非来代替万物的是非。因此,人类不应该以强者自居,而应该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万物,善待万物,与万物友好相处,和谐共存。传统文化中“中庸”、“和谐”的思想揭示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天、地、人是一个整体,需要和谐发展,共存共荣,人们从大自然索取时要要适度、适中,不能无节制浪费、不要竭泽而渔。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无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继承。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谐精神而形成的,是古代思想在现代的良性演化。
三,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升华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尊重人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的民本思想产生、发展在封建阶级社会,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有明显的封建价值观,民本思想从根本上来说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中“驭民”、“治民”之术的糟粕更是集中体现了其维护君主统治的根本目的。同时,民本思想带有明显的阶级性,统治者将人民按照士农工商进行分类,不同阶级享受的惠民、利民政策不同,底层人民只能享受很少的惠民、利民政策。此外在古代虽然传统的民本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宣传,但是受制于封建制度,仍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来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民本思想能否得到实施关键在于在位君主是否仁德,能否施行仁政。所以民本思想在大多数时候仅仅是作为一个口号,成为了统治者用来聚拢人心、麻痹人民的工具。
科学发展观产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是对马克思哲学“人学”思想的一脉相承,在理论内容、价值观、精神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 指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将“以人为本”明确地界定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基础,把维护好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切实保障群众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同时在保证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同时,同时也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做是“以人为本”的重要要求。这些无不表明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重视“人”基本权利的保障,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且除了在思想上大力宣传外,也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保证了“以人为本”制度的实施,这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在认识上和行动上的升华。2.对“中庸”、“和谐”境界的提升 “中庸”、“和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中国人为人处世、道德准则和思想方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也促进了中国人独特精神气质和文化的形成。同时,这种以不偏不倚、无过犹不及,强调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府的执政措施,保证了中国恬淡、自足传统农业文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秩序。但同时这种人与自然相统一调和矛盾、折中主义的观念不利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甚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导致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缓慢,使近代中国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科学发展观从社会实践出发,面对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膨胀、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转变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执政理念,重新定义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科学发展观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吸纳了传统文化“中庸”、“和谐”中力求相互差异的事物的融合或平衡的精神和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理;同时抛弃了“中庸”、“和谐”思想中的调和主义和折中主义,在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上赋予马克思主义能动的反映论,使传统文化中“中庸”、“和谐”思想得到了境界的提升。科学发展观在吸取传统文化中“中庸”、“和谐”的思想,并将它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促进了我国人与自然、社会相和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对社会稳定、生态和谐、的高度重视,有利于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能够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走出一条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社会正确社会价值观的树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我国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 李成旺:《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 【2】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1995 【3】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导读[M],人民出版社,2008 【4】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 【5】 王晓文:《大学中庸解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6】 老子:《道德经》,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