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 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 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认识这些民族的同时,也为随后开展的 深入理解课文铺垫了基础。
在学习文本时,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 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 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 得又整齐又动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突出。教学设计 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我也觉得自己在 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还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 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2.《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是苏联作家描写的一个有趣故事。通过我和弟
弟对蒲公英早晚变化地观察,认识到草地、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文章 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这一维度,教学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课程的实 践性本质。
3.《爬天都峰》教后反思
今天上课分别在两个班讲了《爬天都峰》这一课。开课时以《黄山奇 石》一课为导入,本计划让学生把这篇课文回忆着背一下,结果两班 学生都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只得引学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学生回忆 起当时的金鸡叫天都了。接着以爬的前后为线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理 解。在找自然段时,三班学生先讲学生们说前两段是爬山前,三到七 是爬的过程,我当时觉得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很赞同,然后我们就这 样进行了练习朗读及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爷 爷的对话和动作,说明他俩在比,这一点学生体会得较好,边想象了 当时的情况边述说,不少学生都觉得这两个人很有意思大笑起来。到 第二节在一班讲课时,学生在找时说一到五是爬山前,六七是爬山过 程,并也说了理由,我觉得也算对,也赞许了,当时心里很矛盾:两 个班讲的不一样,但两种答案我也不知到底哪个最准,觉得似乎都有 理,就两种都同意了吧,反正也不影响学生体会文意。学生在读“我 奋力向峰顶爬去„„”时我让他们作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都出 了汗,接着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有的学生就开玩笑似的 说,爷爷也很奋力像老猴子一样„„惹得我和其余学生忍不住哈哈大 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几个说一说,但却和学生一样笑得肚子疼,这时 候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了,过了一会儿我忍住笑说:“看来 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所以他们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山顶。” 然后进行读七八九段,学生就学会了对比。
在一班指导读六七自然段时,有个学生提出来个问题“为什么要
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台阶还有扶的铁链吗?”当时我就鼓励说: “她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她真动脑子!”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 了一下,通过看天都峰的高等,学生知道因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 身子走可能走不动,大都是像猴子一样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了解到课堂必须有一个主要目标把这个目 标记在心里,让学生每上一节课就有一些收获。4.《槐乡的孩子》教后反思
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 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 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 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 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及 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 靠我点出来了,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 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 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 是很快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 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 生具体读,但都是我直接参与指导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属 于半放半扶。下次的略读课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 学生一起学习。5.《灰雀》教后反思
开课前学生准备了部分关于各个名人的故事,所以课前主要以交流有 关于列宁的资料为主,结果发现学生找的并不多,后来我只好给他们 介绍一下,看来学生还是不太会抓住重点进行预习。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最后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然后学 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会,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 话的技巧和爱鸟的真心,最后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雀问,却没问 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答。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起每课时都 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 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是很熟练。6.《小摄影师》教后反思
小摄影师》是第二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 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
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 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 点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由于本课的对话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 大体意思。因此,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并通过小组赛读的方 式,将课文读正确、流利。然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梳理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交流答案。再次,练习分角色朗读 课文,把握人物内心活动。最后,续写《小摄影师》。
因为有了课堂上对课文对话和心理的分析和理解,所以对孩子们 来说,续写就不那么难了。有几个同学写得还很精彩,下面是几位同 学的习作。
7.《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 李四光小时侯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 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 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自己通读了教材,认真钻研了教学用书,确 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 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围绕 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让 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进行探讨。学生抓住“这 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 一块;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 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从老师说的话“这 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明白了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 时间了;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想这么大的 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而且连大人也说不清楚。通过这几 方面,学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确实“怪”。正是 因为这样,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 题。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 过程。虽然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石头的来历,但是李四光没有放弃 求索,我教育学生要学习李四光这种执著求索的精神品质,又引导学 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几段,重点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 门考察”“发现”等关键词语来体会,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解决 了第二个问题,进一步理解了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在教学这一课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抓住重点词 句理解课文内容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和体 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注意这一点 8.《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
《我不能失信》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故事 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浅显易懂。我主要是鼓励学生运用默读、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对话 和动作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使 他们在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并让学生进行表演,从学生的表演中,引导学生思考: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她父 母是怎么劝说的?她又是怎么说的?然后再针对“庆龄这样做对不 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辩论,又给学生创设情境:“如果你是宋庆龄,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 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学生在思维火花不断的碰 撞中感悟体会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有两点思考:一是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始终贯穿 于教学活动。二是关于教学过程中角色定位的思考。在本次课堂上,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 性。同时,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对课堂上的“另类”声音不粗 暴对待,通过反复品读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既使 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明晰道理,又给了全体学生一个展示与锻炼的机 会,效果较好
9.《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 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 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王祥光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 到的写了下来。这时有的学生一想也开始赞同了他的意见,我舒了口 气随即赞同了王祥光的意见,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 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 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 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 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 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 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 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 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 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 上半句学生就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自学成功。10.《风筝》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上得成功在于: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 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 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要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 扬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 颗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 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在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的基础上开始上新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 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 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 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 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贾平凹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未免太难了。因为贾平凹先生的文章 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 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 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 “这句话强调地指出: 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 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 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 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我去查有关的 资料,作者写这篇的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 除此之外,同学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 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 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 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对一节课成功了,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 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找准症结所在,以便于弥补不足。教学第 四自然段“风筝事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上台表 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几分钟后,全班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只好点名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结果效果相 当差。两位同学用非常生硬的动作、语言,断断续续地说完整个过程,引得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十分尴尬。课后我自我反思:学生 表演时没有道具,凭空想象,加上也没有对话描写,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因此,学生做起来困难。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通过表 演来增加学生的空间,要因文而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便取得 更好的学习效果。
11.《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解读文本还是不够深入,比如在仿说练习时,完全可以将课文中另外 几个句子进行类似的仿说训练,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课文中为 什么没用同一种句式去描写秋天的景物。在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读时,学生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因而,学生还不能创造性的将课文中的语言 加以运用。
12.《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所有学生体验了做诗人的感觉。同时,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 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基本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还没 有完全融入进去,合作意识不够,另外,学生想象力丰富,但语言贫
乏、口语表达能力也跟不上,导致了“我口难表我思,我手难写我想”这些都是我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日后语文教学努 力探索并积极改进的方向。13.《花钟》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读一读讲一讲说一说”,可以根据兴趣爱 好自由选择“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可以在想象的召唤下,转换角色 变成小喇叭;可以身临其境徜徉在百花园中观看花儿绽放的美姿;还 可以通过朗读的表现力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老师在课堂中是引导 者、倾听者、合作者。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研究探讨中,体验了学的 过程,实现了教材的开放,课堂的开放,获得了自由的学习空间。本课的不足之处有很多,如施教过程中,曾有学生说艳丽的蔷薇绽开 了笑脸。他把蔷薇说得很美,美在把蔷薇比作了笑脸。在学生的理解,水平说把蔷薇比作了笑脸未尝不可,但是从老师的经验来说这就是错 误的,因为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拟人句,那这就要想是不是需要把这个 修辞手法告诉学生呢?如果不告诉那万一考试时碰到又怎么应对 呢?告诉吧,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能接受吗?犹豫不决,课堂时 间可是有限的,只有含糊其辞课后再说。
不足之二:每次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之时,学生们就睁大眼睛看着 我,其时我心里也急呀,于是乎急着想给学生一些启发,急着想看到 学生举手,话不知不觉就多了起来,于是乎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来说 少了许多,他们只是围着我的思路在转,思维空间也少了许多,所以 得到的答案也就单一了许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而且是非常要 不得的,以后即使冷场也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14.《蜜蜂》教学反思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 人的创见和疑问。因此在在教学《蜜蜂》这课时,我在直接引入课题 后,就设置了学生质疑问难这一环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蜜蜂》这 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有几只小手马上举 起了。一个学生问: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我一听,真感 到了一份惊喜,好极了,正好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问的。我马上非常 地肯定了他的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你真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呢?”由此我带领孩子们进入了第一段的学习,抓住“听说”这一词语,让学生理解了因为法布尔不相信蜜蜂真 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这一个试验,并告诉孩子们不能轻易相 信别人的话,要像这位生物学家法布尔一样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做 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 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 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 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 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 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 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 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 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 提得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 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 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 样做是不是对的呢?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 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 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15.《玩出了名堂》
新课程标准就阅读要求我们做到: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尝 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重视默读,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 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读书的训练,力求读 透、读精,即要通过阅读培植学生自我感受以及理解、欣赏和评价 的能力,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体验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的积累。《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为实现这个要求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课文时,进行一个说话训练:你们玩时爸爸妈妈会怎么样说你? 说时加上爸妈说话时的动作或表情,然后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 文大概内容,谁玩出了名堂?玩什么呢?怎么玩的呢?玩出了什么名 堂?学生都能够答出来,可都说是做出显微镜,发现微生物,为了区 别发明和发现,我顺势引导,我让学生补充板书, 显微镜,填上
一个用“发”字组成的词。突破了词语关。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很简单 我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式。而第4自然段是难点,我递进式的提出几 个问题:怎样玩放大镜?有什么新发现,后来又有什么新玩法?结果 发现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资料袋,了解微生物。总结课文时,让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会玩出名堂?带着赞叹的语气读文后的泡泡,最 后对学生温馨提示:玩可要节制哟,否则的话就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哦。在教学中,既注重了学生基础知识词语的理解,又进行了学生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教育。课前的说话训练教给学生描写人物的方法,注重突 15 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表情以表现人物,实质上这是一个写作方法的培 养,总结时,让学生用赞叹的语气读泡泡,充分运用教材,提升了学 生情感。尤其是最后的温馨小提示,根据学生特点说明玩的两面性,又提醒学生如何合理的玩,用温馨提示的方式出示出来更能易于接
受。遗憾的是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有点脱离学生,没能融于课堂。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16.《找骆驼》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而字词的训练退居其次。尽管如此,我仍然对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 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了训练,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 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 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 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 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 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 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的 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 解和指导。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 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 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 16 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 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 以为然。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 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17.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 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 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重点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相关句子感悟孔子的品 行。在汇报过程中,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谦虚好学,有的学生看出了 孔子有礼有节。当学生说到“孔子是个有礼貌的人”时,我又通过读 对话,结合“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这 一句感悟。在孔子老子见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礼的一位学者。这样,学生能从简单的语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 识丰富,还很有礼。就势总结到我们的学习与做人。一个人要想受到 人们的尊敬,需要丰富的学问,但只有学问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品行。教学中,我还结合作业中的练习,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学习是无止 境的”。有的学生说:“我爷爷虽然年纪大了,可还在学习电脑。” 有的学生说:“妈妈一直在学习,还经常要参加考试。”最后引读相 关名言,如: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本以为经过这样的 引导,学生应该在作业中表现得很好。但在批改中,我发现学生的思 维却局限在上课说过的那几个例子中。有时候真觉得,在指导学生写 作上,不指导,学生无从下手,指导得多了,就怕局限他们的思维。真是两难!
18.《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一、新颖的开课方式,使学生兴趣盎然
二、识字写字与读文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读中品,读中悟。
三、自主、互动、情趣盎然的课堂环节 19.《赵州桥》教学反思
《赵州桥》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世界闻名” 一词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凭借 着什么而闻名于世呢?学生一时语塞,引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粗知 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 我在教学中设计中体现以下两点: 一在内容上,粗知课文大意,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二在方 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22.《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老课文,课文按海面、海底、海中、海 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 丽;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由于有课件,所以在 教学本课时我决定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 进行充分的整合。这样,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课 堂效果非常好。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 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一段视频的播放立即 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读出了海水的美,读出了鱼的种类繁多。另外,许多相关资料的浏览 使学生开拓了眼界,课文内容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23.《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这必将起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乐学的学堂,是我设计这节课的想法。
24.《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反思
1、创情激趣,促进学生朗读
2、加强课内外结合,拓宽知识面
这堂课教学环节清晰,课件制作优美,但还有很多的不足。有遗憾,有缺陷的课才是真实的课。只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并用心不断地去探 索,去实践,去改变,我相信,明天的课堂教学将更加丰满、精彩!
第二篇:教学反思
《在大海中永生》第二课时教案
及教学反思
久隆镇那庆小学
黄伟誉
《在大海中永生》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人民为失去了邓爷爷这一位伟人而悲痛的感情。
3、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1、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2、有感情的朗读表达人民与邓小平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一个多媒体课件。
2、课前阅读有关邓小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在上课前教室里洋溢着《春天的故事》的旋律。
一、导入复习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1997年3月2日那个难忘的日子,生接着背诵(音乐春天的故事)
二、第二段的学习
1、范读
(配有录象)
2、你们想不想也来读一读|?把你们从文章中体会到的感情都朗读出来。
3、现在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吧。
4、学生交流:A、悲伤——盘旋:飞得很低很慢。
你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一下吗?指名读
(飞机飞得真慢呀!人们的心情多么悲伤)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B、悲伤——呜咽:低声地哭。大海仿佛在说“。。。。。”
C、悲伤——痛悼:沉痛的哀悼。寒风仿佛在说“。。。。。”
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一下大海的悲伤吗?指名读
(听出来了,你和大海、寒风一样的悲伤呀!)
5、在你们的心情一定也象大海一样的悲伤,让我们再来描述一下这悲壮的场面吧。
齐读
三、第三——四段的学习
1、邓小平,这一位世纪伟人他离我们而去了,多少人为之而哭泣,多少国家为之而半降国旗以示悼念,人们实在是不忍这位伟人的离去,连大海和寒风都如此的悲伤这是为什么呢?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搜集了有关邓爷爷的丰功伟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出示:追忆邓爷爷的画面伴有《二泉映月》
2、指名几个学生来交流交流(从外交、改革、爱学生、香港、澳门问题上谈)抽三四位。
(你真会学习呀,会丛网上找资料了!
是呀!邓爷爷很关心我们的少先队员。
这可以说是国际上的一大壮举。
正因为这样,现在中国的国际关系相当的不错。)
3、老师也在网上找了一些有关邓爷爷生前的事迹。让我们看看他生前那忙碌的身影,端详他和蔼的笑容。
(录象:邓小平简介)
师配解说词:这是„„
4、现在邓爷爷离我们而去,他的骨灰伴着鲜花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波翻浪涌,带着骨灰向前奔腾,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读第三节,想象那一幅景象。
生轻声读:也许„„插话:是呀!邓爷爷,全国人民会永远记得你的 生轻声读:也许„„插话:邓爷爷,你放心,香港,澳门已经回归。
生轻声读:也许„„插话:总有一天,台湾也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生轻声读:也许„„插话:邓爷爷你会永远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
5、浪花啊!你带着邓爷爷的骨灰奔向前方,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呢?
(想到:邓爷爷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还牵挂着祖国人民。
所以说:生读
出示(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随机加点:万里海疆
想到:邓爷爷生前没有见到香港、澳门回归,现在要去看看祖国怀抱中的香港、澳门。
因此,生接读
出示:(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
随机加点:澳门、香港
想到:台湾还没有收复,邓爷爷还一直牵挂着。
这可是他的心愿呀,所以:生读
出示:(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
随机加点:宝岛台湾
想到:邓爷爷主张和平的外交政策,要和世界各国保持和平
他也多次出访日本、美国、苏联、加拿大、英国
邓爷爷多么关注中国的和平外交呀,因此,生读
出示:(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随机加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想到:邓爷爷„„
6、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很多很多,的确,从邓爷爷他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热爱和平,他对每一块土地都有着深情厚意。
你们想把这种感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吗?准备一下吧!
(自由读)
7、从祖国的怀抱到澳门、香港;到台湾、到世界,浪花把邓爷爷的骨灰越送越远,让我们一边想象一边来读读课文。
齐读
8、对无垠的大海我们再把心中的怀念表达出来
看录象“大海”学生接背:
(填空;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也许,-----------------;也许,-----------。)
9、是呀!多少年来,邓爷爷穿梭在祖国的每一个城市,忙碌于世界各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出示:邓小平爷爷的影响(),(),他不仅属于(),也属于()。
学生齐声填空板书
(师点评:老师好像听出了影响力越来越深,越来越广。)
谁再来表达一下?„„.完成填空
(师评点:多么巨大的功绩,多么深而广的影响力呀!)
指名几人
我们一起来读,一定会把这影响力读的更深更广。
齐读
四、第五——七段的学习
1、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谁也不会忘记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位伟人——邓小平
(音乐《春天的故事》、配上朗读:时近中午,专机盘旋着向大海告别。透过舷窗望去。。。。。。。
2、你们想不想也来把读一读?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读读,议议,把文中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相信你们会比我读的更好。
3、现在我们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爱人民的情谊
▲我读:„„
你为什么要读这几句呢?
我在文中体会到了邓爷爷爱人民的情谊
变红句子: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奥!刚才我也体会到的,你能读出这种情谊来吗?(读一下)
邓爷爷已逝世了,谁能为他把他爱人民的情感再来表达一下吗?(指名读)
你也想读,能读的更好吗?
你们想为邓爷爷表达一下感情吗?一起来读读。
师评:同学们不仅体会的好,读也读的好,真棒!谁还想来谈谈?
▲人们不忍和邓爷爷分离
我从“„加点:盘旋„„„”,觉得人们不忍和邓爷爷分离,我想要读一下„„读
谁也想读这个句子的?读
真是难以分舍呀!
你们舍得和邓爷爷分别吗?相信你们能读好这几句的。(齐读)
▲人民爱邓爷爷
我体会到了„„
读:
师评点:听出来了人民真爱邓爷爷
谁也体会到了这一点?你来读读。评点„„
你们爱邓爷爷吗?
那我们就站起来一起来把心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点题:邓爷爷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却在大海中永生。
4、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一幅依依惜别的场景。
伴着低低的音乐《春天的故事》飞机盘旋——无垠的大海——邓小平的遗像涌出水面)
5、此情此景,我们再用朗读来表达邓小平爷爷和人民浓浓的情谊。
(配上音乐让学生齐读)
五、最后一部分
1、邓爷爷走了,但是他却会永远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此时此刻,你想对邓爷爷说些什么呢?
交流:„„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反思
那庆小学 黄伟誉
《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对于十二、三岁的小学生来讲,比较深奥,较难理解。因为邓小平这个人对于他们来说,太陌生了,邓小平逝世的时候,他们还是“哇哇”啼哭的婴儿呢,所以,对于他的“一国两制”和“改革开放”政策学生真的是很难体会到。因此,为了使第二课时分析课文时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对他的情感,在上第一课时时,我准备了详实的资料作补充,通过丰富而直观形象的材料,借助查、读、想、说、写等多种方法的整合,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邓小平爷爷对中国、对世界作出的丰功伟绩,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伟人的情感,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深情地去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本文情思深沉,语言厚实,极具震憾力。因而教学此文必须扣住一个“情”字层层铺开,步步深入。
1、入“情”诵读。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再通过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把伟人离去时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领悟。如第一自然段的“低低地、缓缓地、崭新历史、最后一个篇章”;第二自然段的“呜咽、痛悼”“伴”以及后面的“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等,都是字字千钧,情境尽现,只有通过满腔深情的朗读方能展示文章的气势和抒发人们的深情,才能充分表达对伟人邓小平的永远怀念之情。
2、忘“情”想象。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联想的翅膀,把自己融入课文之中,自由地、忘情地想象。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积极创设情境,所以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再现“骨灰撒大海”的情景,通过充满深情的语言和一些特定的句式引导学生想象:想象大海在“呜咽”、在“痛悼”,想象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送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想象伟人所到之处人们在说些什么,想象“鲜花送伟人”的悲壮,想象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得到了“永生”„„通过一连串的想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感受深情、感受“永生”的深远境界。
3、传“情”说话。当学生对伟人邓小平有了一定了解并产生了崇敬的情感之后,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有了“说”的冲动和需求,此时惟有一吐而快之。所以课堂上要随时让他们表达心声:说伟人的不朽功勋,说人民对伟人的无比感谢,说人们心中无尽的思念,说我们的祖国因为有了邓小平爷爷而日益强盛,人民的生活因为有了邓小平爷爷而更加美好„„用“说”传达对伟人的爱戴,用“说”升华对伟人的崇敬,让真情“尽在其言中”。
第三篇:教学反思
对中职《医用化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平罗职教中心
孙学琴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撰写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的很好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讨,使自己在教育理论、实践经验等方面不断充实、更新与积累,以期得到课堂艺术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就《医用化学》的课堂教学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前反思:
在授课前,我对自己每次课的教案都有严格要求,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专业特点,在课上可能会有的反应等都做了充分的反思。包括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探讨,乃至教学语言、板书、演示操作、媒体运用,以及师生互动、情景创设、评估反馈等多方面,都要进行反复思考。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于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力求使课堂教学简明、生动、和谐而新奇,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主的良好学习氛围。
同时,还考虑到《医用化学》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中等卫校化学课我认为有三个特点:一是学生在初中仅学过一点无机化学基础,但中专医用化学内容大多与大专教材相仿;二是《医用化学》不同于高中化学,许多内容与医学知识相联系;三是职业学校学生基础程度普遍偏低,学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有效、科学的教学反思,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减少遗憾,使每次课堂教学高质、高效、顺利地进行。
1、教学活动中的情景设计与启发式教学
如在《医用化学》氯气这节课中,我首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第一步先以屏幕展示,让学生观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利用“氯气”的毒力制造了残无人道的化学战争,同时又介绍了“氯气”在药品生产和医疗卫生、水源消毒等方面为人类做出的贡献。通过故事及图片提示,让学生对氯气有所初步认识,了解“氯气”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巨大作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开展启发式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想一想”、“试一试”等栏目,有重点地提出富有想象力并与学生内心需求相适应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巧妙设置疑点,有意制造“矛盾”,在学生的逻辑思维上留下“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协作精神。对于某些问题的设计,为避免造成部分学生“启而不发”的局面,有时我便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启发。例如,让学生回忆在初中学过的闻氯气的方法,然后播放图片示范,让学生自己回忆并与大家共享。
2、对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角色的把握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本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所达到的效果,根据学生的情绪和反映,适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对教材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启示下,先让学生自己积极地进行思考,做出答案,而后引导全体学生对所做答案进行研讨、评定,然后教师给予补充、矫正、强化与完善,让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融洽、活跃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兴奋、愉快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进而牢固地掌握知识。
3、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及难点突破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又便于将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借助于自制课件声、像、图、文刺激,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认知活动,大多数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更有利于师生互动开展创新性学习,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例如“氯气”的化学性质,是课堂教学讲授的重点,其中“氯气”与金属的反应、与氢气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与碱的反应几种反应现象,是教学的难点部分。单以语言和板书描述,很难得到预期效果。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笔者采用了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播放各项实验反应的全过程,让学生直观、感性的接受知识。大部分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再进一步理解、概括,多数同学可以当堂吸收,牢固掌握。使学生从“间接实验”中学到“直接知识”,同时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即经历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过程。在课堂教学和演示实验中,有时候我还刻意创设疑点,有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思考、练习并解答问题,使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进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学生在这一自学及思考练习中,可能会碰到些疑难一时不能解决。此时,我再根据这些疑难问题,抓住关键,强调重点,围绕这些知识点再度启发、再度讲解,直到水落石出,突破难点。
三、教学后反思:
实践出真知,教然后而知不足。经过教学后的反思,会发现自己许多地方做的不尽人意。其一,在“氯气”这节课乃至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课前预习不够重视,影响听课效果,以后应在这方面加以强调。其二,应进一步扩大实践性教学,开展更多的化学实验。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应扩大教师本身对医学方面知识的了解,以便在教学中与医学专业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需要我们随时进行教学反思,随时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查漏补缺,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优化课堂教学。
对中职《医用化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平罗职教中心孙学琴
第四篇:教学反思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固始县黎集一中
俞
霞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固始县黎集一中
俞
霞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一﹑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介绍毛泽东:
3、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4、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解题并整体感知:《沁园春 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雪在词中,已不再是陪衬物,不再是一种逆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咏的对象。置身于毛泽东描绘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无寒冷之意,而且会油然而生壮美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红日的照耀,“妖娆”、“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要求看课本上的彩图或放幻灯片)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二)、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三)、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1、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1、提问:下阕可分几层?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逐层理解下阕: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五)学生再读两遍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内容小结: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一、当堂检测:
1、写出含“雪”的四句古诗词。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千里 冰封,万里飘雪()
二、作业:背诵本首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通过诵读进一步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和远大抱负。【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 小组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本文背诵得又好又流畅,然后全班齐背。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本词虽为咏雪,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上阙写景,即景生情;下阙抒情,寓情于景。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语言形象、精警、优美,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四边互动: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 明确:冰
雪
银
蜡
素
2、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明确:动词-飘
舞
驰
封 形容词-莽莽
滔滔
-惟 顿 略 稍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明确:“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夸张,写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比喻,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明确:上阙写景部分,严寒的冬天没有一点凄凉枯槁,恰恰相反,使人的乐观使北国冬天的风光雄壮朴素美丽动人,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虽然句句写景,可是抒情的味道很浓重。下阙评论人物,不流于枯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理有情,极有分寸。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三、比较阅读。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作业
1、学习这首词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请你也试着用诗样的语言给各科老师写贺卡。
第五篇:教学反思
六年级体育“蹲踞式跳远”教学反思
蹲踞跳远运动作为一项锻炼价值极强的项目,在平时教学中深受学生的喜爱,表现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乐于接受等特点。但由于其技术动作都是在瞬间完成,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使成绩的提高不理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所以我的教学设计使用多种多样场地和游戏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半节课的教学。
我认为上完本节体育课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讲课有以下几个看法和反思,具体如下:
优点之处:
一、打破传统跑步方式,使用了花样跑步热身是学生感到新鲜感、大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多种队列活动方式防止了学生的偷懒。
二、节奏性音乐给学生有个明确的节奏感。助于助跑的控制和协调带来很大的帮助。
三、多元化的场地设计让学生忘记了害怕,发自内心的去尝试蹲踞式跳远的动作要领和其他辅助动作的操作。
四、学生的活动量达到预设目标,活动参与指数98%,有个学生因身体的原因未能才能参与活动。
五、分组练习动作设计4个练习场地,让学生有了多几次体验和练习动作的机会。
六、强调准守游戏规则,提醒关注体育项目等方面微微的给学生
带来一定的守纪律、讲文明文明、爱国主义等教育。
不足之处:
一、语言表达能力受到限制,心里想的和需要传达的东西未能那么理想去描述。
二、对学生的个体差以上考虑的不是很完美,对于有的学生跳跃和越障碍物的时候有点吃力。
三、没有利用专用跳远场地设计了4个临时场地安全性减低了,安全保障方面虽然没有出什么问题但是操作时候有些漏洞。
本节课由以上几个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学效果非常理想,教学流程顺畅,学生学习的兴趣极高,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今后的学教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拟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努力工作!
阿木古楞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五日
1、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实践课
2、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体能普遍较好,对跳绳有关的练习方式都有较强的兴趣。跳绳方面,基本的正摇跳,长绳的双人摇跳、多人摇跳等技术动作有较好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向较高一层次难度发展的条件。比如:正摇跳,长绳的双人摇跳、多人摇跳多跳等,这些技术动作学生都有较浓的兴趣。
3、学生学习跳绳的热情、组织纪律、认识能力、身体素质相对七年级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本次课的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八年级学生灵敏,协调素质的快速增长特点,跳绳恰好有此方面的锻炼价值,这更加提高了学生对跳绳的热爱。同时也使我国民间体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到跳绳运动对人体的锻炼价值,并积极参与锻炼;发展学生的协调性,上、下肢肌肉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原地单人跳绳的不同玩法,尝试1---2种原地双人跳绳的技术,努力掌握快速跳绳及绳间最佳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创新的精神,感受与人合作的快乐,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跳绳是我国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具有较大的锻炼价值。跳绳对学生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体育活动。根据本课的指导思想,将民间体育跳绳安排在教学单元计划中,促进民间体育更好的发展。复习单人跳绳,跑步跳绳,尝试双人跳绳和快速跳绳技术。跳绳可以促进青少年生长发育,使其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跳绳练习能够使速度、力量、灵敏、弹跳力、耐力等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通过跳绳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发展灵敏性等身体素质,提高技能的一个缩影。双人跳绳、跳长绳还可以促进同伴间密切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