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法笔记
学法笔记
篇一:学 法 笔 记
学法笔记
----学法、知法、用法、守法
今天上午,街道司法所黄所长,邀请到市司法局领导和律师事务所郑大律师,来我社区开展“律师进社区”座谈活动,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通过社区开展系列的学法和普法工作,充分提高了我们社区干部的法律观念,在实际工作中,我更加认识到要真正做到学好法用好法,体会到:
一、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学法用法的重要意义,增强使命感,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前提。法为国之本,学法用法,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工作。自觉学习、宣传和贯彻法律,关键是要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法治,必须依靠法律手段,来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方针的落实。其次,本职工作的需要。作为一名社区干部,要充分掌握国家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干好本职工作。第三,自身建设的要求。党员干部首先应该是国家法律带头的执行者和遵守者,学法用法这个头带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败,关系到社区形象。四是广大群众的愿望。通过多年来法制教育,广大群众要求社会依法行政,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合格的社区干部,学习法律不是可学不可学的事情,而是非学好不可。
二、坚持与时俱进,讲究学习方法,是学好法、用好法的重要基础。学法是知法、用法、守法的重要基础。在学法上,我坚持紧贴实
际,持之以恒,与时俱进,扎实高效,法律素质得到不断提高。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民主法制的关系,提高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依法办事,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关键。只有将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才能推进事业健康发展。为此我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依法进行决策;坚持依法推动工作;坚持依法解决问题。
四、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充分体现法制宣传为人民的要求,用事实对广大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维护好社会稳定,做到了学法用法的和谐统一。
篇二:普法学习笔记
普法学习笔记(摘抄)
第一讲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述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思想的统一体
一、定义
【一】它具有四个鲜明特征:
(一)它具有人民性。
(二)它具有政治性。
(三)具有法律性。
(四)它具有先进性。
【二】它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
(二)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执法为民
(三)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
(四)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服务大局
(五)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
【三】本质特征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原则。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
【四】必须做到:
1.依法治国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2.执法为民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公平正义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4.服务大局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5.党的领导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的,先进的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念为指导,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经验,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西方法治文明合理因素基础上形成的。它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深化,包括对世界现代法治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符合法治国家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先进的、科学的法治思想和理念。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研究了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法律是以现实物质生活为基础的,即经济决定法律,法律又反作用于经济。这一根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法学还认为,法律并不是超阶级的,而是统治阶段意志的体现。一定阶级的国家和法都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所制定的法也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学说,深刻地揭示了法的阶级本质,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新中国民主法制的实践为基础。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樗着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甚至被中断的过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立法体制不断完善,立法程序日益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物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法治建设的实践,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启示,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实践表明,推进法治化进程,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加强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紧密结合起来,在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之下,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地进行。
3、我国古代法律文化和西方法治文明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从总体上看,我国古代法制是为巩固历代帝王的王权统治服务的,人治的色彩相当浑厚;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有其阶级性和虚伪性的一面。但是,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也包括了不少民主性的内涵,是可以合理继承的。如法家提出的以法治治国,礼乐刑政,综合为治;援法断罪,罪刑法定;治法治吏,相辅相成等。中国数千年的法律文化遗产中的有益成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思想源泉。西方资产阶级在几百年的反对封建主义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方面,也积累了不少法治实践经验,有的较为成熟,已经制度化。他们在法治理念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思想资料,如公平正义的思想、尊重人权的思想、规范和监督公权力的思想、尊崇法律权威的思想等。这些,也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我们可以从我国当前的国情和社会制度的特点出发,对我国古代法律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和法治经验进行甄别、吸收,为我所用,丰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总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指导下,坚持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
验,批判继承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法治文明优秀成果基础上形成思想体系,是科学、先进的法治理念。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立法的思想前提。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执法和司法的重要保障。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是会注意守法的必要保证。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律监督的科学指导。
第二讲 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在1999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又被写入了宪法修正案。依法治国方略的最终确立,在我们
篇三:教师法学习笔记
政治学习笔记
主持人:李延敏学习者: 学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学习时间:3月19日
交笔记时间:3月19日
1、《教师法》共九章四十三条,重点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资格和任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教师的待遇、教师的考核与奖励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2、《教师法》总则第2条规定适用范围:“本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这里所指的“教师”是指在学校中传递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员。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基于教师的特定的职业性质而产生和存在的。
4、《教师法》第7条对我国教师的权利作出规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教学权。②、科学研究权。③、指导评价权。
④、获取报酬权。⑤、民主管理权。⑥、进修培训权。
5、《教师法》第8条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②、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义务。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④、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义务。⑤、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⑥、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
6、教师的资格和任用制度是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教师法》在第三章对教师的资格条件、认定办法、过渡办法、职务制度、聘任制度等几个方面作了规定。
7、教师资格的构成要件。
(1)国籍。(2)品德。(3)学历。(4)业务。(5)认定。
8、教师聘任制度必须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聘任双方在平等地位上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对聘任双方都有约束力。
9、教师考核的内容:《教师法》第22条规定考核的内容是“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四个方面。
10、教师的待遇是指教师的工资、津贴、住房、医疗、退休等方面的总和。
第二篇:领导班子学法笔记
领导班子学法笔记
时 间:2009年1月10日(17:00—18:30)地 点:局机关三楼会议室 人 员: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
内 容:学习《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领学人:王冬
一、2008年我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所定“保二争一”工作目标任务,不断创新管理思路,狠抓措施落实,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在全体城管人员的团结拼搏、扎实苦干下,城市管理水平、环卫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容市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我区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优化,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今年我局在强化作风整顿的同时,要加强领导班子的业务学习,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紧抓业务学习不放松,每季度要集中班子成员一起学习城市管理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促使每位领导干部都能将市容环卫条例熟记于心。除集中学习外,班子成员还要加强自学,同时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集体和个人互动,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使全局上下的学习氛围不断高涨。
三、今天我们集中学习《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该条例从2004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与《实施办法》相比,具有新的特点:
1、使我省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管理依据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为城市管理工作者和执法人员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2、进一步强调了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保护。
3、增加了对“市容环卫责任”、“环境卫生设施”及“市容环卫作业服务”等相关内容的规定。
4、加大了对“城市牛皮癣”这一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
5、增加了对媒体义务的规定,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舆论保障,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管理环境。
时 间:2009年3月17日(17:00—18:00)地 点:局机关三楼会议室 人 员: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
内 容:学习《江苏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试行)》 领学人:杜庆华
一、学习《江苏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试行)》的重要意义
为切实促进依法行政工作,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再上新台阶,江苏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江苏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江苏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试行)〉的通知》(苏依法办[2008]12号),各单位要结合新工作计划,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市、区局将在执法检查、考核中对《规范》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其结果纳入依法行政考核,作为对基层执法单位评先创优和执法人员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江苏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试行)》的内容
《规范》分五章,共第七十四条,自2009年1月1日起试行。第一章:总则,共5条。
第二章:职业道德和纪律规范,共10条。
第三章:行政执法行为规范(分七节),共45条。
1、第一节
窗口执法行为规范
2、第二节
执法检查行为规范
3、第三节
调查取证行为规范
4、第四节
行政处罚行为规范
5、第五节
行政强制行为规范
6、第六节
执法文书制作规范
7、第七节
执法车辆使用规范
第四章:执法人员仪容规范,共12条。第五章:附则,共2条。
时 间:2009年5月31日(17:00—18:30)地 点:局机关三楼会议室 人 员: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
内 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领学人:高兆旭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于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一、行政处罚法基本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是指行政处罚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它是行政活动合法性在行政处罚领域的具体体现。
2、处罚公开、公正原则。一是对违法行为给予处罚的规定要公开,未经公开的规范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二是对违法行为实施处罚的程序必须公开。
3、一事不再罚的原则。是指对于相对人的一个违法行为,不能给予多次的处罚。
4、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行政主体不能只强调制裁,而应加强对当事人的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危害性,从而自觉守法,以防止违法行为的再次发生。
5、保障权利原则。是指行政处罚中要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二、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责令停产停业;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时 间:2009年7月12日(17:00—18:00)地 点:局机关三楼会议室 人 员: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
内 容:学习《徐州市城市管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意见(试行)》、《徐州市城市管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试行)》 领学人:杨芬
一、为统一和规范我市城管执法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行为,提高执法人员公正执法和依法行政水平,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市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徐州市城市管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意见(试行)》、《徐州市城市管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试行)》,各单位要组织学习,并遵照执行。
二、需要注意的几点:
1、本意见所称自由裁量权,是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在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处罚种类,处罚幅度内,综合考虑违法情节,违法手段,违法后果等因素,按照过罚相当的原则,合理确定处罚的种类和处罚幅度。
2、《参照标准》中所称“重要地区”是指城市主要道路、城市出入口、新城区、开发区建成区、风景名胜区、学校、广场、车站、党政机关、大型宾馆等附近地区。“一般地区”是指上述以外的地区。
3、《参照标准》中所称“以下”不含本数,所称“以上”含本数;所称“至”,除处罚初始起点数额外,含上限数,不含下限数。如《徐州市城市管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试行)》序号4处罚标准“第二次违法处罚幅度50-100”,含100,不含50。
时 间:2009年10月11日(17:00—18:30)地 点:局机关三楼会议室 人 员: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
内 容:学习《城市容貌标准GB 50449-2008》及条文说明 领学人:张庆龙
一、制定《城市容貌标准GB 50449-2008》目的、意义。
为加强城市容貌的建设与管理,创造整洁、美观的城市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二、《城市容貌标准GB 50449-2008》的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容貌建设与管理。城市中的建(构)筑物、道路、园林绿化、公共设施、广告标志、照明、公共场所、城市水域、居住区等的容貌。
三、《城市容貌标准GB 50449-2008》的内容(共分11章)
本规范是一项新修订的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129号公告批准,编号为GB 50449-2008,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5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城市容貌标准》CJ/T 12-1999同时废止。
1、第一章:总则,共5条。
2、第二章:术语,共5条。
3、第三章:建(构)筑物,共9条。
4、第四章:城市道路,共9条。
5、第五章:园林绿化,共9条。
6、第六章:公共设施,共8条。
7、第七章:广告设施与标识,共15条。
8、第八章:城市照明,共8条。
9、第九章:公共场所,共5条。
10、第十章:城市水域,共8条。
11、第十一章:居住区,共8条。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第三篇:2014年第二季度学法笔记
荥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4年第二季度学法笔记
学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解读 学习时间:120分钟(5月28日)学习地点:四楼会议室 学习方式:集中学习主讲人:刘国贤
参加人员:全体行政执法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解读
一、行政处罚法立法目的
1、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
2、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是制定本法的“两保障”之一。
3、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4、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两保障”的另一项保障。
二、行政处罚的设定
行政处罚按其性质划分,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1、涉及人身权利的人身自由罚;
2、吊销许可证或营业执照、责令停产停业等的行为罚;
3、罚款、没收非法财产等财产罚;四是警告、通报批评等申诫罚。
三、行政处罚的适用范围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主体适用对象应包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第二,要具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第三,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
四、受到行政处罚者的权利的规定
1、陈述和申辩权。
2、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权。
3、要求行政赔 1 偿权。
五、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二)罚款;(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四)责令停产停业;(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六)行政拘留;(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六、行政处罚地域管辖的规定
地域管辖,也称区域管辖或属地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政府之间横向划分其和其所属部门(含其他有处罚权的机关或组织)在各管辖区内实施行政处罚的权限分工。简单讲,就是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
违法行为地包括违法行为着手地、经过地、实施(发生)地和危害结果发生地。受处罚行为的核心要件是违法。违法行为发现地的行政机关都有管辖权,一般应由最先发现违法行为的行政机关管辖。
七、行政处罚的一事不再罚原则的规定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指对违法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理由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坚持一事不再罚原则,应当把握两个要点:第一是,同一违法行为已经受到行政处罚,不应根据同一法律依据再受处罚;第二是,不同的行政机关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理由,再给予同一违法行为行政处罚。
八、行政机关所依法采取的执行措施的规定
行政机关依法可以采取的执行措施有以下三种:
一、当事人逾期不缴纳罚款,又未提出延期或分期缴纳的申请,或者虽然提出了申请但未获批准的,行政机关可以对当事人每日加处原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的罚款;
二、2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罚款决定,而又无任何正当理由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将拍卖款抵缴罚款,或者依法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
三、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
荥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4年第二季度学法测试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姓名:
科室: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行政处罚的功能在于:()。
A.预防 B.惩罚与教育 C.杜绝 D.警示 2.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行使。A.人民法院B.公安机关C.国务院D.人大常委会
3.下列事项中,行政机关在作出处罚决定前不必告知当事人的是哪一项?()
A.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和理由B.作出行政处罚的依据C.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D.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4.黄州市交警大队以赵某违章停车为由,依有关规定,决定暂扣赵某1个月的驾驶执照。这一行为属于下列哪个选项?()
A.行政强制执行 B.行政监督检查C.行政处罚 D.行政强制措施 5.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是行政处罚法基本原则中的哪个内容?()A.权利保障原则 B.公开原则C.行政处罚法定原则 D.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6.下列关于行政处罚中“一事不再罚原则”的表述哪个是正确的?()
A.一个违法行为不能进行多种行政处罚
B.两个行政机关分别依据不同的法律规范给予当事人两个罚款的处罚
C.对一个违法行为已由一个行政机关依法进行了罚款,其他行政机关不能再对其进行罚款
D.一个违法行为,多个处罚主体不能根据不同的法律规范作出不同种类的处罚
7.某工商局在办理完毕某企业变更法定代表人登记1年之后,发现办理登记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疏忽未认真核实有关材料,导致作出了错误的变更登记。在这种情况下,工商局应当如何处理?()A.撤销变更登记,恢复到原来的登记状态 B.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C.撤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对于由此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予以适当赔偿
D.注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给予企业适当补偿
8.某市欲制定一项地方性法规,对某项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该法规不得创设的行政处罚措施是()
A.罚款 B.没收违法所得C.责令停产、停业D.吊销企业营业执照 9.地方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以下哪种行政处罚()
A.限制人身自由的人身罚B.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C.警告 D.没收违法所得
10.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设定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数额由哪一机关规定?()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属的厅、局。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
11.部委规章可以创设行政处罚的范围是下列哪个选项?()A.警告与罚金B.警告与一定数额的罚款C.警告、罚款与没收财产 D.限制人身自由、吊销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12.下列有关行政处罚设定权,叙述错误的是哪一项?()A.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
B.国务院可以依法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C.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D.司法部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13.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行政处罚的有()A.撤职 B.扣押C.责令停产停业D.开除
14.行政机关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在设定行政处罚上()
A.对较轻微的处罚有设定权B.经法律、法规的授权后有设定权C.经国务院授权后有设定权D.没有设定权
15.我国《律师法》第47条规定:“律师事务所有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执业证书。”此项措施属于什么处罚?()A.财产罚 B.声誉罚C.行为罚 D.人身罚
16.国务院某部制定一行政规章,规定对某种行政违法行为,除处罚单位以外,还要给予直接责任人罚款的行政处罚,但设定这一违法行为处罚的国务院行政法规并没有规定要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这一规章是否违法?()
A.违法。因为规章无权规定行政处罚B.违法。因为规章无权规定罚款的行政处罚C.违法。因为本规章超出了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范围D.不违法
17.在某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规章中明确规定,将对某一违法行为的罚款权“委托”给某一组织。根据这一规章,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组织()
A.应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B.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 C.可以自由地行使罚款权D.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独立地承担法律责任 18.某厂因污染事故被环境保护部门作出以下处理:(1)责令限期治理;(2)罚款5000元;(3)赔偿受污染单位损失6000元;(4)要求赔礼道歉。上述决定中属于行政处罚的是:()
A.责令限期治理B.罚款5000元C.赔偿受污染单位损失6000元D.要求赔礼道歉
19.郑某携带港币9万元出境,未向海关申报,海关认定郑某构成走私,对其作出没收9万元港币、并罚款1000元人民币的处罚。海关的上述处罚()
A.是错误的,只能实施没收8.1万元港币的处罚 B.是错误的,只能实施罚款1000元人民币的处罚 C.是错误的,只能在没收与罚款中选择一种实施处罚
D.是正确的,不违反《行政处罚法》所规定的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20.某县技术监督局委托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对贩卖假种子的单位和个人行使处罚权,技术推广站应当以谁的名义行使处罚权?()A.县技术监督局B.农业技术推广站C.农业技术推广站执法队D.县人民政府
二、判断题(每题1分)
1.行政处罚只能以法律的形式设定。()
2.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后,按照当事人要求举行的听证会均应当公开进行。()
3.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4.某市城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遭遇一商贩抵制,便依法将其带回执法大队讯问。()
5.听证必须由当事人亲自参加。()
6.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精神病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
8.行政机关收集证据时,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7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9.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10.对当事人作出罚款的行政处罚后,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应当在二日内将所收缴的罚款上缴国库。()
11.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2日内,交至 8 行政机关;在水上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抵岸之日起2日内交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当在2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
12.行政机关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3.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对行政机关应给予行政处罚而没有给予行政处罚的人,可以直接给予行政处罚。()
14.某县药材公司因不服该县卫生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向县法院提起诉讼。在县法院审理期间,原告县药材公司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应受到行政处罚,于是主动向县法院申请撤诉,县法院有权决定是否准予撤诉。()
15.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变更仅限于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
16.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
17.听证主持人可就听证内容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18.工商所不能以自已的名义作出吊销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
19.只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行政机关就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无须查明事实。()
20.行政处罚应当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
三、论述题(20分)
1、某省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在解决机动车超载的执法检查活动中,个别行政执法人员,让运煤的车主先交一个月的超载罚款,理由是,免得天天停车检查,交罚款费事,当地群众称之为“罚款买月票”.这种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 ?
四、案例分析(20分)
2000年个体户李某与某镇政府签订了对1000亩荒滩50年承包经营的合同,并规定李某每年上交承包费10万元。2003年底镇政府要求李某每年上交承包费增加到30万元,否则终止合同,李某不同意。镇政府于2004年3月20日单方撤销了该承包合同3月28日李某知道这一事实,并于2004年5月22日向上级行政机关提出复议申请,5月27日上级机关发出受理通知。并向李某收取5000元的复议费,李某收到通知后处于等待状态,下月10日李某尚未筹到复议决定,便决定向人民法院提出起诉。问:(1)该纠纷是否属于行政复议的范围?
(2)李某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是否有效?
10(3)李某于7月10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是否受理?
(4)复议机关收取复议费是否应该?
行政处罚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C;
4、C;
5、A;
6、C;
7、A;
8、D;
9、C;
10、C;
11、B;
12、D;
13、C;
14、D;
15、C;
16、C;
17、B;
18、B;
19、D;20、A;
二、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错;
5、错;
6、对;
7、错;
8、对;
9、对;
10、错;
11、对;
12、对;
13、错;
14、对;
15、对;
16、对;
17、错;
18、对;
19、错;20、对;
三、论述题
答:答:不合法。因为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纠正,预防行政违法,维护良好的社会管理秩序,是实施行政处罚的目的,如果当事人交了罚款,可以“买到违法权”,就背离实施行政处罚的根本目的。
四、案例分析
答:问:(1)该纠纷是否属于行政复议的范围?
答:该纠纷属于行政复议范围。《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关于变更或盲目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2)李某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是否有效?
答:李某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有效。法律规定,申请人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
(3)李某于7月10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是否受理?
答:李某向法院提出诉讼,法院不予理。因公民、法人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已经依法受理的,或者法律规定应先申请行政复议的,在法定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捍诉讼,否则,法院不予受理。本例中,李某的行政复议申请已受理,且在60天的复议期内。(4)复议机关收取复议费是否应该?
答:复议机关收取复议费错误。法律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的,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所需经费,应列入本机关的行政费,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四篇:公务员依法行政学法笔记
《依法行政》培训讲稿
一、依法行政的含义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公务员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办事,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
二、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一)依法行政是约束政府工作人员避免出现违法行政,以免对社会、人民造成严重后果,同时也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情况下保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二)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切实保障。
(三)依法行政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证。
(四)依法行政是提高政府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
(五)依法行政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要保证。
(六)依法行政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保证。
三、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依法行政包含四方面的内容:
(一)提高政府立法质量,是切实推进依法行政的前提;
(二)严格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关键;
(三)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是切实推进依法行政的保障;
(四)加强对依法行政的领导。
依法行政的六项基本要求,即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一)合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意味着行政机关行使任何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利的行政权力时,都必须取得法律的授权,符合法律的规定。
(二)合理行政核心内容是行政活动必须公平正义,不偏不倚,符合比例。
(三)程序正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提高程序意识,严格按照行政活动必须遵守的步骤、方式、方法、顺序、时限等规则进行。
行政决定的作出者应当是中立、公正、不偏不倚的,不能与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之间有私下接触;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时,应当允许受决定影响的公民提供证据,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听取公民的意见,公民有权要求参加行政决定的过程,有权参与和监督行政决定。
(四)高效便民,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法定时限,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法的核心价值:一是公正,二是效率。
高校便民的具体制度包括:时限制度、代理制度、不停止执行制度,此外还有紧急处置制度、委托制度、联合决定制度、行政协助制度等。
行政许可的最长时限规定为30天和60天。
(五)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既是政府机关的道德准则,也是最基本的法律义务。
政府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这就是行政法上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六)权责一致。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特别
需要强调的是,政府的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赋予的,最终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行使权力必须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四、行政许可法
中国第一部行政许可法从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
(一)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目的:行政许可法第1条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为了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规矩宪法,制定本法。”
(二)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
1、行政许可法定原则。
2、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
3、便民原则。
4、当事人程序性权利保护原则。
5、信赖保护原则。
6、禁止随意转让原则。
(三)行政许可设定权和实施权的分配
行政法规只能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才能设定行政许可。行政法规的名称有三个,即条例、规定和办法。
只有在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时,地方性法规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在尚未制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章才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设定行政许可的限制包括:
1、前提限制。
2、期限限制。
3、内容限制。
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主体:
(1)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通过为行政机关;
(2)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和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的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
(3)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
(4)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功能是控制、保障和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
五、行政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自1996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行政处罚法是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规定制定的法律。
(一)行政处罚的追究时效是指在违法行为发生后,对该违法行为有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未发现这一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事实,超过法律规定的期限才发现的,对当时的违法行为人不再给予处罚。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第二款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二)《行政处罚法》的意义
1、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廉政建设;
2、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法律责任制度;
3、推动行政程序法制建设。
(三)法定原则
1、制定处罚的权力是法定的;
2、决定处罚的依据是法定的;
3、实施处罚的程序是法定的;
六、影响质监队伍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主要因素
从内部因素看:一是思想认识片面。二是队伍整体执法素质不高。三是运行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从外部因素看:一是社会群众行为不正当。二是被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三是政府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所造成的执法环境不良。
七、质监队伍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主要方式
(一)强化行政许可观念,杜绝行政许可的随意性。
(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三)健全民主监督,强化依法行政效果。
(四)加强内外协调,扩大依法行政影响。
八、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一)依法行政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二)依法行政也是实践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第五篇:公务员学法笔记4
公务员、行政执法人员学法专题讲座
《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培训讲稿
讲座时间、地点:2007年11月22日上午、12楼会议室 主 讲 人:孙标(市质监局法规科科长)
参加人员:市局机关公务员、行政执法人员
一、行政诉讼和行政诉讼法概述 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应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请求,通过法定程序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从而解决特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活动。行政诉讼法是由国家制定的调整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行政诉讼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调整的对象是各种行政诉讼行为和各种行政诉讼关系,主要内容是规定行政诉讼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现行的第一部行政诉讼法是1990年10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二、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是指由行政诉讼法确认和体现的,在整个行政诉讼过程中,或在行政诉讼的主要阶段起指导作用的准则。我国行政诉讼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一)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行政审判权原则。我国《行政诉讼法》第3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该原则具体包括行政审判权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案件审判独立、合议庭审判独立和审判人员独立等内容。
(二)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原告提起行政诉讼,不影响被告(行政主体)具体行政行为的先行执行力,即行政主体在人民法院作出裁判之前,可以照旧执行原具体行政行为。
但是,也有些例外情况。我国《行政诉讼法》第44条将这些例外情况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形: 第一,被告基于正当的考虑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第二,原告申请停止执行并经法院裁定宣告停止执行的;第三,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三)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举证责任原则。在行政诉讼中,被告行政主体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
(四)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这一规定决定了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权,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客体和对象,也明确了人民法院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范围。
(五)合议审理原则。根据《行政诉讼法》第46条规定: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必须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来进行,或者由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来进行。
(六)不适用调解原则。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行政诉讼中既不能把调解作为行政诉讼的必经阶段,也不能把调解作为结案的一种方式。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但该原则也有例外。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7条第3款规定:“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
(七)司法有限变更原则。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人民法院对被诉违法具体行政行为原则上只能确认其合法与否,宣告其无效或撤销,但不能直接代替行政主体作出一个行政行为,或对该行政行为的内容加以改变。但对“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行为,人民法院有权以判决形式加以变更。
(八)复议选择原则。我国《行政诉讼法》第37条第1款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37条第2款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这说明我国的行政诉讼以“复议选择”为原则,以“复议前置”为例外。
(九)两审终审原则。根据《行政诉讼法》第6条规定:行政诉讼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的审理即告终结。当事人对第一审行政判决、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启动第二审程序。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局判决、裁定,对此,当事人不得再提起上诉。另 外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上诉。
三、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受理行政争议的种类和权限。它是解决人民法院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处理行政争议的分工和权限的问题。它规定着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和监督程度,也规定着行政终局裁决权的范围。在理解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时还必须将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与单行法律法规进行整合协调,不能将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孤立起来。这就需要注意区分“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法定受案范围”两个概念,后者大于前者,具体表现在公民合法权利、规范性文件、事实行为、内部行为、法定最终裁决行为等。
(一)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 1.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 5.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二)人民法院不受理的事项。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5.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6.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7.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8.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9.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四、行政诉讼的管辖
行政诉讼管辖是指不同级别和同级别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行政诉讼管辖可以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裁定管辖。
(一)级别管辖。级别管辖是指上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
1、基层人民法院的管辖。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3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所以,除法律规定由上级法院管辖的特殊情形之外,行政案件都应由基层人民法院的管辖。
2、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4条规定,应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有:(1)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2)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3)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3、高级人民法院的管辖。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5条的规定,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的管辖。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6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作为我国的最高审判机关,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各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二)地域管辖。地域管辖是指同级别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地域管辖又分为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
1、一般地域管辖。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7条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1)原告未经复议直接起诉的,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2)经过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特殊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是指因为某种特殊因素的存在,不必根据一般地域管辖的原则,而是按照法律规定的特殊规则确定的管辖。具体包括以下三种:(1)经复议由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选择管辖。(2)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3)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三)裁定管辖。裁定管辖是指在特殊情况下,由人民法院以移送、指定等行为确定的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转移。
1、移送管辖。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1条规定,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移送。
2、指定管辖。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2条规定,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人民法院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它们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3、管辖权的转移。管辖权的转移是指经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或同意,把对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审判权由下级人民法院转移给上级人民法院,或由上级人民法院转移给下级人民法院。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3条规定,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判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移交下级人民法院审判。下级人民法院对其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决定。
五、行政诉讼参加人。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在整个或部分诉讼过程中参加行政诉讼,对行政诉讼程序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和诉讼代理人。
(一)原告。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4条、41条和《行诉法解释》的第12条规定,行政诉讼原告是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侵犯,依法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保护其合法权益,从而引起行政诉讼程序发生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作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行政相对人地位的原告,就涉及到一个在行政诉讼活动中原告的确认问题,根据《行诉法解释》的第13-18条的规定,原告的确认包括九类:
1、受害人的原告资格。
2、相邻权人的原告资格。
3、公平竞争权人的原告资格(人身权和财产权)。
4、投资人的原告资格。
5、合伙组织的原告确认。
6、股份制企业内部机构的诉权。
7、非国有企业被行政机关分立、终止、兼并、改变隶属关系时的原告确认。
8、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独立诉权和代位诉权。
9、农村土地使用权人的原告资格。
原告资格在以下两种情况发生转移:第一,有原告资格的公民死亡,原告资格转移给其近亲属(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第二,有原告资格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原告资格转移给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二)被告。行政诉讼被告是指由原告认为其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并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应是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和诉讼后果的行政主体。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5条 规定,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为以下几种情形: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2、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3、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
4、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是被告,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5、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三)第三人。行政诉讼的第三人是指同原被告诉讼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参加诉讼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就是说,只要是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即涉及当事人法律权益的关系,都可以成为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在行政诉讼中第三人都有独立的诉讼地位。第三人在总体上可以分为原告型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和证人型第三人。根据《行政诉讼法》和《行诉法解释》,第三人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政处罚案件中的受害人和加害人。
2、行政处罚案件中的共同被处罚人。
3、行政裁决案件中的当事人。
4、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相互矛盾的具体行政行为,非被告的行政机关可以是第三人。
5、与行政机关共同署名作出处理决定的非行政组织。
6、应当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法院应通知其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四)诉讼代理人。诉讼代理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受当事人的委托代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根据代理权产生的不同基础,可以分为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
1、法定代理人。法定代理人是指依法享有代理权限,代替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公民进行行政诉讼的人。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存在亲权或监护 关系。如果被代理人没有作为监护人的亲属,则由其所在单位或居住地居委会、村委会作为其监护人。法定代理是全权代理,在诉讼中,法定代理人与当事人居于同等地位,可以代理当事人为一切诉讼行为。
2、指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是指由人民法院指定代理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进行行政诉讼的人。指定代理人的代理权限非常复杂,一般认为,指定代理人如属于法定代理人,则其权限就是原法定代理人的权限;如属于法定代理人以外的人,法院在指定时应予以明确。指定代理人权限消灭的情形是:案件终结;当事人产生或恢复行为能力;当事人的法定代理人可以行使代理权等。
3、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人就是指受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进行行政诉讼的人。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9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委托一至二人代为诉讼。律师、社会团体、提起诉讼的公民的近亲属或所在单位的推荐的人,以及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托为诉讼代理人。委托人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亲笔签名或盖章的授权委托书,受委托代理人代为承认、放弃或变更诉讼请求、提起上诉等必须有被代理人的特别授权。
六、行政诉讼程序
(一)起诉和受理。起诉和受理是行政诉讼开始必经的两个环节,起诉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要求法院启动行政诉讼程序的主张,受理则是法院对符合法定条件起诉的认可和接受,二者共同作用构成了行政诉讼程序的开始。
1、起诉。起诉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而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未经复议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经复议的一般起诉期限是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提出;复议机关逾期不做决定的在复议期满之日15日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此外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复议在某些情况下是提起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的,对复议不服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
2、受理。受理是指人民法院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起诉进行审查,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决定立案审查的诉讼行为。人民法院对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从收到起诉状之日起7日内立案。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7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起诉如果基本符合立案条件,只是某些条件还有欠缺,应当限期令起诉人更正或补充,人民法院应在起诉人更正或补充后之日起7日内立案。
(二)第一审程序。人民法院对于已经受理的行政案件,经过诉讼前的准备之后,应当指定日期开庭审理。庭审程序包括开庭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合议庭评议和宣读判决。
法院经过审理之后,根据案件不同情况一般可以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四种类型的判决,即判决维持、判决撤销、判决限期履行和判决变更。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行政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行政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延长审理期限,应当直接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同时报中级人民法院备案。
(三)第二审程序。行政诉讼第二审程序是指当事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尚未生效的第一审裁决,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一级人民法院据此对案件进行再次审理所适用的程序。在行政诉讼活动中,当事人上诉是引起第二审程序发生的唯一原因。上诉一经受理,案件即进入第二审程序。在行政诉讼第二审程序中,被诉行政机关不得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
第二审法院审理上诉行政案件,根据不同情况可以作出维持原判和依法改判两种判决以及撤销原判、发回重审的裁定。第二审法院审理上诉行政案件,应当自收到上诉状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行政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四)审判监督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检察机关的抗诉或法院自己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依法对案件再次进行审理的程序,也称再审程序。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3条和6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是否再审。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 院再审。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调解书认为确有错误的,可在裁判、调解书生效2年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再审案件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的,必须在3个月内作出裁判;再审案件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的,必须在2个月内作出裁判。
(五)执行程序。行政诉讼的执行是指当事人逾期不履行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并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人民法院或有关行政主体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从而使生效的法律文书得以实现的活动。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5条规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行政机关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赔偿金,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帐户内划拨;2.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按日处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3.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4.拒不履行判决、裁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