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内在逻辑、时代价值

时间:2019-05-14 00:2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内在逻辑、时代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内在逻辑、时代价值》。

第一篇:“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内在逻辑、时代价值

“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内在逻辑、时代价值 王海滨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学院副教授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共同学习“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历史路径、内在逻辑、时代价值。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显示出对“四个自信”信心满满的状态。“四个自信”为了便于大家理解,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可以给它加上一个定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个主语不能说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对自己自身会自信,它的主语实际上是党和人民,我们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一种自信的状态。

一、“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概括起来看,它源于对苏联模式的反思和扬弃,源于对建国后,改革开放前那一段时期,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以及教训进行的总结和反思。最后一个也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在回应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潮流的过程中,我们对自己实践建设及其经验的提炼。它形成的起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定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那里开始起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也从那时开始逐渐的积淀、沉积形成起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始建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对邓小平理论从党的建设方面、经济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发展的完善。到胡锦涛时期,开始正式的使用自信这样的概念。在2012年十八大报告里,胡锦涛同志说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以贯之的积极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斜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时的界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对我们开辟的这条道路的一个总结。四个自信的第一个道路自信是对我们逐渐形成这样一条探索出来的道路,对它的充满自信的状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八大报告里的界定,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是涉及到理论自信对我们形成建构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的自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界定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界定比较长,概括起来主要是讲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这三个层次。

在十八大报告里,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定这三个自信的同时,越来越开始注重提升提出文化自信,在我们党的第一个重要的文献里,第一次提到“四个自信”,是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建党95周年大会七一讲话里边,当时讲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其中有一个方面强调,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当时还具体的对它进行了一个阐释,说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的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且对这四个自信,从总体上做了一种解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勇气。那么总书记说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通过强调这四个要坚信,实际上点出了“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更重要的是七一讲话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主要包括哪些文化呢?当时总书记讲到,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际上主要就是这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总书记还提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而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判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里边不仅在我们党的重要文献里,第一次把“四个自信”放在一起明确地宣誓出来,而且总书记还对它进行了一个具体的阐释,到十九大报告中贯穿的主线是提出了党最新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这个思想的第一个重要的内容把它概括为八个明确,其中第三个明确提到,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就是 “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简要的概括一点说,就是有着博大精深文明的国家,曾经一度在世界居于世界闻名中心的地位,当然了,那个时候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文明、文化的交流也比较少,文化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在的状态,后来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明文化开始冲突交流,这个过程中逐渐的发现,我们没有落在了西方的后边,在文化上,我们一开始也采取了一种文化投降主义,拥抱西方全盘西化。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逐渐的开始摸索、探索,以中国方式实现现代化这样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段时期的探索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坚定对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这就是“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

二、“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

(一)“四个自信”的基本关系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七一讲话上讲到,当时是三个自信,首先对这三个自信的道路、理论、制度进行了一个非常具体清晰的界定,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本身的表达就蕴含着对这条道路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自信就是对这样的道路充满自信。

具体到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说,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在这条道路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逐渐的建构起来这样的理论的体系,他说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另一个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战略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两大理论成果,理论自信是对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出了具体的概括,胡锦涛同志说,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等构成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对道路、理论、制度这种优势集中的概括,显示了要求对道路、理论制度要充满自信。这三个自信提出来,如何把握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讲清楚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三个方面的自信关系自然也就出来了。

在十八大报告中对道路、理论、制度关系进行了一个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个道路、制度、理论实际上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其中道路是实践层面的,制度也是实践层面,不过道路是从动态来看,制度相对来说是从静态来看,与实践相对应的就是理论,中特理论体系,所以这是道路、制度、理论之间的关系,也是三个自信之间关系的一个基础。

习近平同志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七一讲话中提到文化自信,而且对文化自信和其他三个自信之间的关系用一句话把它揭示出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就是说相比较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独特的精神标识,这里讲的三个更,是理解文化自信与另外三个自信关系的关键。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四个自信”。

第一次将“四个自信”并提,是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到七一讲话,总书记强调,坚定“四个自信”并且说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这三个更,实际上是揭示“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文化自信和另外三个自信之间关系的关键,第一个更基础,讲文化自信是支撑三个自信的基础,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更基础呢?因为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如果缺乏文化自信,那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很难支撑起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进一步做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第二个更广泛,是强调文化自信渗透在另外三个自信之中,文化自信更广泛,可以深入人的一切活动,一切表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不像道路、理论、制度自信都有特定的存在空间,比如说道路自信讲的是路径,理论自信讲的是行动指南,制度自信讲的是行为规范,而文化自信不仅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而且在人的一切活动,一切方面都存在,文化自信的影响更广泛,实际上这里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是五位一体布局里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并列的一个文化,广义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人化,是人的生活方式。第三个更深厚,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将影响深远,因为文化是人各项活动里边的基因,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旦内化于心,就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一旦文化自信树立起来,这个影响不仅是深厚的,而且是长远的,这事是总书记讲四个自信,特别是他用三个更来揭示出文化自信和另外三个自信之间的关系。这是讲四个自信之间的内在逻辑的第一个方面,他的基本关系。

(二)取得的成就为“四个自信”奠定基础

“四个自信”实际上构成了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而这个整体所取得的成就,铸就了我们的自信。建党95周年大会上对这个成就,9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回顾一下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170多年的历史概括的说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紧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倍受奴役,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版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特别是党建立90多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上,七一讲话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哪三件大事呢?第一件大事是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第二件大事是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创造性的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1/10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公约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这是党带领人民,依靠人民完成的第二件大事。第三件大事是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的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的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图景。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在建党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上,对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做了一个概括,说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持续奋斗的结果。回顾了三代领导集体,一步步的在这个积累成就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具体的贡献。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建党95周年的七一讲话中,又一次回顾近代的历史,概括了党依靠人民,领导人民取得的这个成就,讲了三个伟大的历史贡献,第一个伟大历史贡献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第二个伟大历史贡献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那么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他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第三个伟大历史贡献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伟大的胜利,我们用两次建党90周年、95周年大会上的成就来讲,是因为恰恰在我们的道路、制度、理论文化上取得的总体性的成就,使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越来越充满自信。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对自信的状态,讲得很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了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了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对于这样的成就,总结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更加明确“四个自信”,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担,勇于做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历史还告诉我们,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也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我们取得的这些成就,奠定了我们自信的基础。

(三)发展中解决问题为坚定“四个自信”

不仅党和人民取得的成就使我们越来越自信,而且面对我们在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有信心,有能力去不断地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始终不能忘记邓小平同志的提醒,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在共产党内部,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全面从严治党,推动解决好中国最可能出问题的地方,使我们也在这个方面,看到了党有信心,有能力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到2016年底,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提出了中央政治局要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方面,为全党做出表率,做勇于自我革命的战士,再到2017年2月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党最大的优势。

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发扬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精神的重要性,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为扛在肩上的重任和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到八项规定基本精神的扎实有效的贯彻,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这四自能力,再到全面从严治党为主体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精神的落实和推进。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精神呈现于党的建设的诸多方面,并日益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党作为一个有8900多万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党,作为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十八大以来,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特别是抓住重拳反腐,对腐败的零容忍,在这方面使党强化净化自身的能力得到了体现,这也有利于更进一步的坚定我们的四个自信。

(四)从世界眼光看,有利于增强坚定“四个自信” 我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变化,特别是在不断地掌握社会主义因素,也有利于增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重新正确去看待资本主义文明,对它的认识的提高,其中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变化不断地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主张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出国门,到西方国家去看一看,批判的那个资本主义他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副总理王震兼任中央党校的校长,他响应邓小平的号召,说到党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去看一看那里的无产阶级生活是怎么样的悲惨,所以他出访英国的时候,第一站选择了一个失业工人的家里,没想到到那之后一看大跌眼镜,人家是一个失业工人,住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房前屋后花开花落的,而且因为他失业了每个月从政府那领一大笔社会保障金,生活质量维持的很好,王震副总理觉得这些是不是英国政府故意给他安排的,他带着几个随从自己到外面去看一看这个实际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子。到大街上采访了一个清洁工,还问了一个电梯管理工,问人家一个月能拿多少工资,人家告诉他一个月能拿三百多英镑,王震副总理就问身边的随行人员英镑和人民币的汇率是多少,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算人家一个清洁工一个电梯管理工,一个月拿的工资比我们副总理一个月拿的工资还要高,回到国内在几次会议上王震副总理都拍了桌子,说我们做了多年的社会主义,搞的是什么社会主义,我看英国就作得很好,当然他每次讲的时候不忘加上一句,如果再加上党的领导,英国搞得更接近社会主义。实际上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反思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看待资本主义文明,后来在这方面的认识一步步有所深化。

中英大使馆原来的商务参赞余日,他写了一本旅英十年,其中讲到英国实行遗产税,这个遗产税还实行累积税制,税率从15%到50%不等,起征点是30万英镑,那么英国财政部主管税收政策的官员,当时余日看到这种情况很困惑,就去找人家问,说你是资本主义国家,怎么对资产阶级征收这么高的遗产税,因为这个遗产税很显然主要是对资产阶级征收的,无产阶级你才有多少遗产,人家说你说的对,我们恰恰是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办事,他说超高的收入超出了他所创造的必要劳动价值,属于剩余价值,应该拿出来补助穷人,人家说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剥夺剥夺者,这是遗产税,我以英国为例,世界上好多发达国家都实行了这个税收。

再一个,对超高收入者征收的这个税收,我们以法国为例,法国原来在奥朗德政府上台以后,曾经对美元收入在130万元以上的人所适用的个税税率,从原来的46.7%提高到了75%,所以我们在2013年左右看到报纸上经常报道,欧美富豪避税大逃亡,特别是法国平均一天一个富豪外逃,怎么样看待他在税收上这样一个调整呢?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结合马克思主义,贯通认识它,马克思讲得很清楚嘛,他说工人一天劳动10个小时,其中3个小时创造的价值以工资的形式返还给他,保证他能够养家糊口,还得让他能够养小送老,这样是为了这一代劳动力没有了,新的劳动力能够接续上来,另外7个小时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给拿走了,那是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所在,那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我们说那个叫剩余价值,可是今天通过这样一种累进税的调整,是不是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把资本家拿走的这个剩余价值重新进行了切割,切割下来其中很大的一块,用来搞国家福利,社会保障,又用来返还给工人阶级,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对于这样一个变化,我觉得实际上可以说他也是在掌握社会主义因素,他对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因为看看共产党宣言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讲到,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要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十项强制性措施,你看第二项跟第三项,讲征收高额累进税,讲废除继承权,今天资本主义发生的,这种逐渐发生的变化,是不是就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有些方面已经做到了,所以说资本主义社会,也在掌握社会主义因素。

实际上这样一种变化,罗斯福新政是一个显著性的标志。罗斯福新政为了应对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那次大危机,德国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美国搞了个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内容很多,其中重要的就是强调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控制和计划,所以一些资产阶级代言人看到这种情况,和我们的判断一致,他们说罗斯福新政中,搀和了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的东西,他们把罗斯福总统的郭诺霍博金斯视为他们资产阶级的叛徒,发誓要把他送上绞刑架,对此你看罗斯福总统怎么说的,他说为什么我们非要把自己说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呢?他说美国是一个大国,完全可以容纳好几种同时并存的制度,而他有足够的智慧和耐性来使这些体制得以利用,我们不必勉强用教条主义的框框来衡量每一件事,你看从罗斯福总统那时候就开始,美国就开始冲破那种传统的教条的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发展到今天,更没有哪一个发达的国家敢公开的声明,我就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我就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那是在自丢选票。

我们还看到,有一个共产党宣言,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他们还有一个资本家宣言,1965年,资本主义世界在美国费城召开世界资本主义大会,通过了发表了资本家宣言,内容很多概括一下,其中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借鉴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经验,实行股份制的人民资本主义,你看马克思当年他就不是反对资本,他反对的是资本的占有形式,他说劳动创造了资本,资本却被少数资本家占有起来,然后来剥削劳动人们,他要求改变这个资本的占有形式,你看资本家宣言里边,人家这种实行股份制的人民资本主义,那就是和马克思所设想的那个是基本一致的。二是强调借鉴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经验,实行人生到死包下来的福利资本主义。三是强调借鉴计划经济的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的计划资本主义。所以从这些因素里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也在掌握社会主义因素,所以大家不要去抱怨,为什么资本主义还在发展,他怎么不出点什么问题呢?你让他发展,他也要发展,他也要走向社会主义,当年马克思、恩格斯讲得很清楚,马克思、恩格斯说,资本主义文明在高度发达,发达到他的生产关系,不能再继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他将会不断地掌握新的社会因素,最终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这样一种发展变化,全球的这样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是增强四个自信的,抱着世界眼光来看这样一个国际的环境。

资本主义社会来掌握社会主义因素,有利于我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那么现实中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人说好像除了中国之外,说古巴、朝鲜、越南这些国家还在建设社会主义,如果说以前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话,只有中国能够救社会主义,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也要透过表面现象看看它的本质,一方面不能因为有些国家他标榜他是社会主义,承认他是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把眼光放大,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调整上,在掌握社会主义因素,在政治上实际上也何尝不是这样,你看英国的工党,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他们宣称是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因为这个阶级在人口中占绝大多数,可以利用每个人手中有的一张选票,把这些政党选举上去让他们执政,事实上我们也看到这些大党老党,能够长期的多次的和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掌握社会主义因素的一种表现。传统上说,你做的是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我们做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社会主义,那么对它进行批判,实际上如果放大眼光,大家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团结起来,按照总书记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团结起来更有利于看清楚,坚定全球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当然有的同志说,到底怎么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我用一个历程给大家尝试着说明一下,坚定“四个自信”。

假如亲朋好友家生了个大胖小子,都去为他祝贺,祝贺时会说祝福语,第一个封建主义者来祝贺,他会说这小孩长得这么聪明,一看长大就能当大官,封建主义者重视的是那种权利的力量和作用,特别是那种封建的,世袭的,不受任何约束的权利。那么资本主义者来祝贺,他会说这小孩你看长得这么好,一看长大就能发大财,资本主义者重视的是资本的力量,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主义社会,主要就是资本的力量超越了,控制了,压制住了那种封建的世袭的权利的力量。最后社会主义者来祝贺,他会说这小孩长得这么好,但是长大了以后也不可避免的要灭亡,这主人猛一听不太高兴,我这小孩刚出生,你说我要灭亡,但是实际上一琢磨,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社会主义者讲的这话,实际上他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凡是历史性产生的,终将历史性的灭亡,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这才是社会主义者,共产党人应该有的这种胸襟气魄和胆识。

当年毛泽东在这点上看得比较透,当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我们相对弱小的时候,他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他对共产党人的信念认识特别清。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者来祝贺,他会说这小孩长得这么好,一看长大以后就能当大官,当完大官又能发大财,发完大财之后也不可避免的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讲的就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掌握社会主义因素发展,演化成社会主义,所以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的一种态度。

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当时显然有些条件还不具备,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前面加了个中国特色,特就特在不能教条的照搬马克思主义,把它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特就特在我们也要建设西方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发现的那些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这些好东西,也要大胆的借鉴,但是同时发现像拉丁美洲,印度等一些国家,照搬西方的模式,也没有很好的实现现代化,所以我们仍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但是要把党的领导,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这些都放在一起搞,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所以强调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强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苏联建设多年的社会主义失败了,这个对我国社会主义信念冲击也很大,当然这个问题也不能认识苏联共产党,之所以社会主义建设失败了,他僵化的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观点,苏联共产党执政执久了之后,慢慢地堕落,堕化成了一个维护自身利益的集团,所以他把这个社会主义搞失败了,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者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他把这个社会主义的经给念错了,所以这不能影响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也更不能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三、“四个自信”的时代价值(一)“四个自信”时代价值的意义体现

第一方面,目前中国发展到一个需要自信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来实现这个目标,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到了一个需要自信的时代,他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的需要,在国际上看也是西方的势力不断地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等,为了反击这些意识形态上的渗透对我们的攻击,坚定“四个自信”能够有效的应对这种挑战,从自身来看,也有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上的消极懈怠、理想信念上的动摇,在这时坚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的自信,而在这个问题上好不含糊,向全社会释放正确、明确的信号。

第二个方面,“四个自信”具有世界意义,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优越性,体现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同时对全球化保持一种清醒的反思和批判,不对他亦步亦趋,处于理性的监督之下不使它误入歧途,既要参与这个进程提供他并利用他的机遇,同时也要有效的防对、应对风险,提出形成有效的价值引领。其次我们道路、理论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职业性,体现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利用资本力量的情况之下,同时又注意去规范资本,抑制资本的各种消极的结果,既最大限度的激励市场各个方面需要的创新,又对资本和市场的那种逐利行为进行价值约束、法律约束和制度约束,要充分认识到“四个自信”的四个一,既有助于解答社会主义融合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世界性难题,我们在这个问题之上的探索和所提供的方案,给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也有利于有效的抵御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涌现的这种霸权主义,维护现代化发展的多样性,我们不是抵制现代化,是强调现代化的多元性,强调以中国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化,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提供的经验和发展的方式,突破了历史发展的线性决定论僵化的模式,提供了多样性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三个方面,明确“四个自信”的现实要求,明确其中增强理论自信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十九大上确立了党最新的指导思想武装头脑并指导实践,坚持理论自信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不断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体而言,一方面注意夯实“四个自信”的物质基础、财富基础,只有在这样坚定的、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够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不仅对经济文化、物质文化的需要,按照十九大概括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系列需求的满足,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能力之后,“四个自信”的基础才能够更加的稳固。另一方面加强“四个自信”的教育,形成宣传、解释、阐释“四个自信”中国的话语。

第四个方面,谈两个体会比较深的问题。一个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要在精神世界重建这个问题之上取得成绩,有利的增强“四个自信”在理论探讨上,对现代性、现代化的讨论呈现出了多副面孔,与这个形成相应对照,在这个现代化的征程中,发现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他并没有相应的带来精神世界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精神文化的繁荣,当年马克思曾经用物的世界增值同人的世界贬值成正比,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都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等论断,深刻的揭示了现代化实践单向度的发展。西方的一些思想理论家,比如马克思、马尔库塞和弗洛姆,借助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深刻揭示了现代化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的冲击和对心灵生活的压抑,并从艺术审美和爱欲解放、社会改良和性格结构变革等不同纬度,探寻如何破解现代化的过程中精神萎缩的困境,现代化过程中物质文明单向发展,精神文明相应的不够发展,主要体现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意义失落、价值坍塌、信念缺失等精神文化的深层危机相对应的,供给理性、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浅层次的文化颇为盛行,名、选、钱等这些外来性的东西,成为了衡量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以人们花费在精神文化上的时间作为衡量标准的话,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实际上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追求占有的物化生存方式,成为了世俗化时代的主流生活观念,精神文化上的虚无主义的取向开始颇为流行。

所以精神世界重建,成为中国现代化征程中的其中应有之意,主要基于这样原因,首先西方现代化的单向度的实践,启发我们的现代化的现代性结构,绝不能忽视精神世界重建这个维度,在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无论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还是生存方式、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都已经形成了一个理想的现代化这样的框架。中国的现代性的架构不是只需学习西方就可以,在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看到物的世界的增值,实际上和人的精神世界的贬值并行不悖,这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讲的经济社会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理念,也严重影响了现实生活世界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上的一些覆盖,西方这样一种单向度的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启发着我们现代化的发展和现代性的建构,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其次由于历史发展阶段的错位,西方的思想理论家对于现代化进行的文化批判也不能直接为我们借鉴。比如我们正需大力发展现代化的时期,西方一些思想家喊出了历史步入后现代的口号,等我们喊需要继续深入的进行这个现代性的精神启蒙的时候,西方的一些理论家开始全面的反思,并系统的批判了启蒙的弊病,因为他们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这个阶段,当我们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时,现代西方的一些人文主义思想家看到开始建立后现代性的话语体系,因此不能简单地模仿西方的这个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应该把我们精神世界重建纳入到发展规划,坚持走建构发展与人的发展,尤其是精神文化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再一个,中国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中一直这样追求赶超的战略,实际上挤压了精神世界重建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步于1840年,鸦片战争的震动惊醒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大国,一度基于世界文明的中心,这样一个迷梦给我们惊醒,在我们要重回世界舞台中心这样一种民族意识支撑下的赶超战略,成为了从康有为到孙中山再到中国共产党人塑造中国现代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选择,对于中心地位丧失的痛心以及追赶西方急切的民族心态,使中国的现代化征程,陆续出现的一些先进的思想理念,比如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到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再到五四一时代人的追求的科学民主,都没有通过深层的文化启蒙,渗入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伸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这种时空压缩赶超的心态影响下,一段时期内过于去追求现代化看得见的成果,造成与物质文明建设的高楼大厦相比,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有些人微言轻,尤其是精神方面的成果,以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缺乏深层文化启蒙,又遭到现代性猛烈冲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成为文化的组织。比如党内的精神懈怠的危险,容易导致理想信念缺失和工作热情低迷,在青少年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厌恶劳动,娱乐知识的流向意识,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茁壮成长。在社会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以经验积累抵制理性反思,以循环论反对创新论,以人情对抗法制等等这些现象,以及他所形成的潜规则,既不利于现代性建构所需要的科学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也不利于个人的主体意识、社会契约精神、经济理性化、管理课程化、公共领域治理化等这些因素的支撑。再者,中国现代化的征程离不开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精神世界的重建,这方面,美国社会家英赫尔斯特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很有启发意义,一个国家只有当他的人民是现代人,他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他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开始起伏也不会持久。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果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始终深受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没有支撑现代性的这种文化因子,没有实现精神方面的现代化,那就谈不上人的现代化,而离开中国人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徒具现代化的外表形式,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来真正实现现代化。

(二)精神世界重建依赖于三大文化生态

精神世界的重建能够助力现代化的建设,一个是充盈着现代化这些因素,能够适应现代化进程的精神世界,他既不会产生抵制现代性的心理观念和价值取向,也能够避免那种赶超心态容易造成的现代化单向度的发展方式。另一个是通过精神世界重建生成的这种新型的精神文化,能够和现实保持一定的间距,通过文化批判对现代化进程进行不断的纠偏,使不至于误入歧途。再一个从传统的精神生活过渡到现代的精神生活,一般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些转变,在欲望情感层面,由禁欲转移向感性重占有、重情倾斜。思维方式由固化、权威向流动瞬间当下转变,价值取向,由超越、崇高向世俗、虚伪位。在精神世界重建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兼收并蓄建构出来一个稳定性与流动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与现代化能够良性互动的精神文化,就能够为人类的文明进程做出贡献,能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特别在精神文化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在这个方面可以优化已经有的三大文化生态,这也是一个独特的优势。精神世界的重建依赖于一定的现实环境和生活条件,比如劳动分工与社会分化、制度结构与规范体系、现代传媒与价值符号、生活世界与生存方式等都会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其中作为第二自然的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重建发挥着直接性和根本性的影响,在当代中国作为这个民族性象征的传统文化,西学东渐以来建设传入的西方文化,以及建国后开始成为国家层面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构成当代中国人现实生活世界中三大文化生态,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建主要依赖于三大文化生态的不断优化,1.作为主流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

以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的形式,主导和引领社会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文化既批判资本主义具有反西方的特征,又批判传统社会具有反封建的特征,符合当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大众的呼声和需求。马克思主义主张超越资本主义向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的文明形态,这契合了曾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华民族,不甘落后喜欢领跑的中心情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这样的哲学方法,实用理性的收益方式,注重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均等的大众理想,在这些方面也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相通的地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能够在中国传播和盛行的这些必然性,使它在中国曾经一度发挥了文化启蒙的作用,并以强大的文化引领和整合作用,成功的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

在当代中国由革命中心转向经济中心,由偏重经济发展到也重视文化自觉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建来说,马克思主义文化整体上也显得有些引领有余,整合不足。也就是说,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继续引领社会思想潮流与价值取向和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甚至于成为一些民众的文化信仰,这两个方面显得有一些并行不悖。

2.作为大众文化形态的传统文化

它主要存在于居住着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以及一些儒学知识分子中,基于这个农耕文明和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有着鲜明的保守主义和等级观念,同时也蕴含着注重个体诚信正义,注重主体之间人文道德的积极因素,它具有坚守生活世界的整合价值取向,维持共同体和谐等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克服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功利化、心灵秩序感性化等这些弊端。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建来说,传统文化显得平衡有余、动力不足,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它注重仁者爱人,以礼待人等理念,有助于平衡人际冲突,不注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坚守中庸之道等倾向,使他缺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在这方面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树明,他曾经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特征,说西方人生的路线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他的要求,换一句话说就是奋斗的态度,中国人生的路线是持中的路线,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这个局面,而是在这种境地上求自我满足,因此我们看到,如果说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为根本精神,那么中国文化实际上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葛兆光也曾经概括过传统文化,偏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相对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他说如果西方民族习惯于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主题与课题对立起来,各种领域中纵向的逻辑关系,习惯于在那一种的基础之上,他说各种事物之间所有的惩治关系,历尽所能的符合这种关系的客观秩序,中华民族习惯于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文学艺术等这些重叠起来,探索这里的横向的网状连构,习惯于在伦理道德的原则之下,探索各种事物之中所蕴藏的总体精神。

3.作为精英文化形态的西方文化

他主要存在于相对发展起来的城市地区和广大知识分子中,我们知道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和古希伯来的信仰传统,犹如西方文化行走的两条腿,人类历史进程进入现代化以来,这两大文化传统,逐渐演化为西方文化思潮中,并行不悖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比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表征西方历史与科技领域发展新特征的后现代主义,也逐渐成为当代思潮中颇具影响的文化氛围,西方的各种思潮,在中国可以说都有信奉者和追求者,西方文化在当代中国和在西方一样,也发挥着重要的文化批判的功能。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西方的现代文化也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标杆,成为一些知识分子评判中国,中国方式现代化的文化武器。现代化也离不开文化批判,文化不能亦步亦趋的追随现代化,它应该以现代化,不管这个现代化处于上升期,平稳期还是矛盾凸显期,始终保持一定的间距,以在若即若离中保持反思和批判,这个批判是现代性自我的批判。

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建来说,从总体上来看,西方文化显得有些批判有余,建设不足,作为历史性凝成的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总书记谈到文化自信时,曾经涉及到这三个方面的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三大文化生态在各自的领域从不同的纬度,发挥着文化自觉、文化启蒙和文化整合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三者之间还相互监督,互相交流,彼此融入,对于当代中国,这三大文化生态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发展趋势,有的学者主张综合创新论,有的学者主张马魂、中体、西用核心价值观,我们强调的核心价值观是在综合吸纳不同文明因素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共同的价值取向,那么从不断的优化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建来看,针对前面概括的传统文化,平衡有余动力不足,西方文化批判有余建设不足,马克思主义引领有余整合不足,那么我们应该一方面继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传统文化的平衡作用和西方文化的批判作用,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去探寻构筑三大文化生态,能够互相交融、互相融合具有整合功能,建设作用和动力驱动的文化机制。

(三)注重建构中国话语,使“四个自信”更加稳固载体

正如在国际物质生产分工体系中一样,发展中国家都在从原材料供应到高端成品供应的链条中,大家都寻求转型、寻求上升。在国际精神生产分工体系中,当代中国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从原总体而言,在不断优化三大即有的文化生态和中国方式实现现代化这样的建设实践互动的过程之中,经受历史的考验,逐渐的积累出凝聚人民力量的中国精神,在此基础上,塑造具有世界话语权的中国话语,这对于维护“四个自信”、坚定“四个自信”是一条很重要的道路和方案。材料供应国向成品供应国的位置去提升,这就需要转变西方学者研究自己的问题,我们在满足于解读西方学者的著作,或者总是用中国的资料、数据和实力来验证西方的论断理论和命题,或者是用西方的原理和方法套着过来解释中国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和历史演变,这样的研究方向研究理论,但是不充分、不全面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应该面向中国的问题并吸取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理论上的中国,建构中华民族的学术自我,一个民族他要能自信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是必要的基础,同时学术的自信,思想的自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关键性的因素。我们能否像曾经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消化融合了佛教,从汉朝末期,到魏晋南北朝隋唐,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压力也很大,但是最终消化了它、吸纳了它、消融了它,今天我认为也是这样,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我们能否也进行一种消化和重构,再呈现中华文化包容性之国,融合力之伟,思想生命力之旺,创造力之强的过程中,既延续中华文明的血脉,又引领对现代化实现方式的新探索。我们能否协调处理好,构成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传统,凝聚出新型的特色文明,我们能不能建构出既全面理解和把握西方现代文明,又面向中国问题,能够延续中国文明基因和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中国话语体系,并在世界闻名国家中拥有影响力和辐射力都不断提升的话语权。这个作为面对后发现代化国家和日益觉醒的一个使命性文明的中国之问。

就像当代中国正处于由文明大国向文明强国迈进的一个关键时期,我们的学者包括政治家再这方面应该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学术上、思想上的支撑,有的学术研究,实际上存在着耕了别人地,荒了自己田的研究短板。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后,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和文化,我们的思想理论界比较关注西方的学术著作、学术概念、学术思想、名师大家,这对于开拓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水平,了解西方思想文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方面还应该继续的研究,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有些人身上出现了某种西化的倾向,对西方的概念,范畴,命题,思想,理论,思维比较了解,比较注重西方议题,对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我们的问题缺乏真正深入的研究,没有形成自己的概念范畴体系,也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结果是理论创新动力不足,缺乏真正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和思想。

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曾经带有一种急迫的心态,要求我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际上也是表达这方面的一种隐忧。实际上我们有的学术研究还存在着学术、政治和大众三者相对脱离的这样一种研究短板,要么有学术没有政治、没有大众,既不关注政治,也不关注大众需求,要么有政治,没有学术、没有大众,缺乏学理支撑,缺乏大众化,这两种现象都会远离学术,理论研究的初心,我们的理论研究能否有所突破,比如说转变像马克思当年写资本论那样,多关注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时候,他通过研究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的逻辑写出来的,形成了一系列的新概念、新论断、新思想,我们关注中国的发展逻辑,研究中国的议题,提升中国的理论,建构理论上的中国。先发的现代化国家我们看到,他们在奠定科技和物质生产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也确立了在精神生产领域的优势地位,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精神产品上的依附,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率先开启了迈向现代化的大门,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现代文明的经验,这里有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认真去学习积极去汲取的成果和智慧。但是后发的现代化的国家,在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跟着西方亦步亦趋,应该面对多样向的价值,坚持自己的主体性来进行自我选择,尤其是在思想理论和精神文化领域,既要避免对于西方现代文明囫囵吞枣,或者思想不化,也要注意,不要让自己的脑袋成为西方思想的跑马场,当然也要注意克服妄自尊大,或者唯我中华,文明独尊的野狼心态,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摆正心态,对于现代西方文明,既要把它放到历史境遇,客观环境和时代条件中进行客观和合理的解释,也要在思想史和文明语境中,对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更要重视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消化和重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汲取文明的成果,为我所用。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类似的错误倾向。比如把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移植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中,成为了我们的问题,有的不经批判就借用西方的理论,来对中国的问题进行这种似是而非的判断和分析,有的离开西方学者著作的时代背景,在解读西方的文本和他的理论成果过程中,试图洞察中国问题的实质,那么这些南辕北辙,中国问题研究恐怕难以真正推进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和民族复兴的事业,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文明的交流离不开一定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当今中西方在理论、思想、文化上的交流、交融、交锋,往往背后蕴含着话语权之争,其中就涉及到话语体系的问题,在世界闻名交流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和我们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不相符合,日益成为大家开始关注的一个问题。黑格尔西方伟大的哲学家,在1805年5月一封信中说到,“路德让圣经说德语,您让荷马说德语,这是对一个民族所做的最大贡献,因为一个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语言来习之那最优秀的东西,否则那些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他的财富,他还将是野蛮的”。如果你认为这两个意志都已经成为过去了,现在我想说,我也在力求教给哲学说德语。如果哲学一旦学会了说德语,那么那些平庸的思想就永远也难以在语言上貌似深奥了。在坚持中华民族学术主题,思想主体地位的同时,兼收并蓄世界闻名智慧,构建我们的话语体系,无疑是推进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时期的重要环节,也有利于使“四个自信”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四个自信”的时代价值,最重要的方面是看一个人、一个民族、党是不是真正树立起来了“四个自信”,在今天有一个重要的检验的方面,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意识上,我们是否有清醒的认识、坚定的认识,真正对理论、道路、制度、文化有了深刻的自信之后,能够坚决地去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四个意识”包括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能否真正在内心深处形成对这四个意识的认同和接受,这是 “四个自信”的一个重要表现。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朱镕基当总理的时候有一个经济学家说:“中国政府看到外汇储备已经足够多了,但是还在不断的加大外汇储备,这是违反经济发展的规律的”,他反复讲这个观点,后来党中央国务院找到他说你不要这样讲了,中央有中央的情报和信息,而这些信息现在又不能够告诉你是国家机密,中央有中央的考虑但是他不听,他说我是研究经济问题的我有数据,作为学者我是独立的是自由的,应该允许我发表自己的观点。1998年的时候,美国索罗斯携带他大量的量子基金,以及背后跟风而动的大量国际游资到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利用他非常娴熟的一套手段买入这个国家的货币,给你炒上去再给你打压下去再还你的货币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把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给洗劫一空,但是唯独到了中国的香港后,这一套手段玩不下去了,香港政府当时紧急向中央政府救援、求助,中央政府说我们早有准备当时紧急的允许香港政府可以调用中国所有的外汇储备,中国共产党的这样一个决策力、执行力,当双方的金融战争进行到最惨烈的时候,当时用那个大飞机,乘飞机的现金外汇储备往香港运,最后是抵住了索罗斯量子基金的冲击,使他唯独在中国的香港不仅没有赚到钱,而且赔了十多亿美元,撒羽而归,事后索罗斯每次回忆起来这件事,他用惨烈来形容那是一场惨烈的没有硝烟的金融战争,没想到共产党有这么快速的决策力和执行力。

不说金融战争了,回到经济学家事后反复讲这个经验教训,不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去妄议中央的精神、中央的决策,因为中央掌握的信息更多,更全面,更权威,而在一定时期之内可能有些国家机密又不可能告诉你,这个经验教训我用今天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几句话把它概括出来,就是对于中央的精神,我们要自信,相信中央对于中央的精神包括十九大的精神,我们理解的要很好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理解,真正有了这样的意识后,才能树立起来“四个意识”,而有了“四个意识”在今天也是“四个自信”真正树立起来的,在内心深处能够树立起来的一个重要表现。

今天围绕着“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内在逻辑、和它的时代价值,给大家汇报了一下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其中也汇报了一下也包括个人的想法,可能有些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各位,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

第二篇: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与时代价值探讨

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与时代价值探讨

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人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而兹伯里热烈赞扬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毛泽东曾说:“长征事前并无计划,没有让我参加准备工作,我到最后一刻才接到撤离的通知。”但是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事实证明,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标志着伟大的长征胜利了,这是中国革命转折性的一个伟大胜利,为以后抗日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和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长征中广大指战员所表现出的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英雄气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活动史上树立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据杨成武回忆讲:“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召集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总结了长征精神,毛主席说,长征的同志都是英雄汉,长征是播种机,播下的种子将来是有收获的。”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概括起来,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长征精神的本质,就是让劳苦大众摆脱剥削和压迫,求生存获解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对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认识提出了更深更新更高的要求。弘扬这个时代精神,科学地认识它的时代价值,已经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科学深入地认识研究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必须把长征精神的价值研究与长征精神内在逻辑结构的研究结合起来,因为长征精神的价值就存在于它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我们只有认清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才能按照长征精神的本质内涵去研究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科学地把握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及其精神的集中体现之一,它作为一个历史的生成物,作为一个客观的有生命的认识对象,人们对它的理性认识,特别是价值功能的认识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应该说,对长征精神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人们认识成果逐步积累的过程。另外,长征精神作为一个发展着的精神存在物又有一个自我逐步成熟展开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它的深层次认识,特别是价值认识需要一定时间。以往我们对长征精神的研究,基本上是外在特征、外在整体风貌的研究,因此对长征精神的价值研究有待深入。因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外部特征尚不足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有揭示事物的内在逻辑结构,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深化对事物价值的认识。长征精神作为一种实践精神、行动哲学,必然有它科学的体系,有它独特的内在逻辑结构。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具体内容都应该在长征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及其内在逻辑结构中去研究。我们认为,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

1.理想信念的灵魂支柱层。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的胜利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胜利,是矢志不渝革命精神的胜利。长征的两年时间里,环境虽然险恶,但红军指战员仍然是视死如归,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大家继承发扬了井冈山讲理想、讲信念的精神。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也证明:伟大的理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努力,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力量源泉。然而,正是因为在长征精神中包孕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长征精神具有巨大的凝聚向心的力量、感召激励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就是长征精神现代价值中的重要的作用。

2.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生死观念层。长征中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我们知道,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经历和承受了中外历史上罕

见的艰难险阻。那么大家究竟靠的是什么?除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而外,靠的就是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后才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奇迹般地克服了无法想像的困难,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之所以大家有这样一种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关键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长征精神深深地涵养在马克思

主义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之中,这就是长征精神的观念支撑,是长征精神相对稳定的部分。同时这个层次还要不断地接受社会生活的挑战,根据不同的时代问题不断地解释自己,充实自己,超越自己。从这种意义上讲,长征精神总是在不断地表达着一种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育规范价值。一是长征精神体现为一种对民族生存、国家前途及人的自身价值的深切关注的精神;二是长征精神总是一种包含着自觉的非凡的生存智慧和勇气,以及符合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的精神;三是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精神的升华。长征精神所体现的为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象征。也正是因为长征精神具有如此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所以长征精神不仅具有凝聚向心价值、感召激励价值,还具有教育塑造价值、规范导向价值。

3.守纪团结的保证层。对一个事业的发达来说,严守纪律和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长征的历史表明,紧密团结、顾全大局是革命胜利的保证。红军长征充分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互助、不谋私利的精神境界。例如,党中央为了以严明的军纪保证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要求红军必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三大禁令、四大注意”。因此,守纪团结问题仍然内含着理想信念的能动性价值,是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也是事业永存生机的永恒的主题。

4.正确的领导策略层。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文中指出:“回顾长征的全部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长征是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的领导,才取得胜利的;长征是在与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和他的分裂阴谋作了坚决斗争,并坚持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才取得胜利的。”拥有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是工农红军创造奇迹的主要内在优势。长征的历史也证明:“长征的胜利,关键在领导。在'左'倾错误领导下,我们就遭受挫折,就失败;在毛主席正确领导下,我们就主动,就胜利。”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指出:“渡过湘江,中央红军只剩下三万多人,这使我深为焦虑不安,我躺在担架上冥思苦想,为什么不能让毛泽东来领导?”长征的胜利说明了一个真理:农民起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近代的革命运动没有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不能成功的。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就集中地说明了红军长征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稳定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骨干队伍。遵义会议后的领导策略,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这三者的结合统一。这三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因此,最富有科学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典范而成功的坚持与运用。长征精神最为深刻地体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其要害是在艰苦卓绝的历程中创造着自身,并把自身的创造与自身更新和自身的不断丰富统一起来。研究长征精神,只有深入到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才能发现长征精神的无限生命力,才能发现它无比巨大的时代价值。正是因为长征精神具有富有生命活力的内在逻辑结构,所以它才具有如此丰富的价值。

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

科学的理论是最能说服人的理论,因此它是最能统一人们思想灵魂的理论。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中作用的意义表现。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具有生成的科学性和存在的广泛性的特点。长征的历史表明: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科学性的特点。这个价值本身的产生过程,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地武装、教育、塑造、规范、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们心理上归属感、亲和感不断得到满足,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存在的广泛持久性指的是它在社会群体中的长期的普遍渗透。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无产阶级的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武器低劣,衣食匮乏,但靠的就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长征精神表现出的理想、信念、情操、气概、风格、作风等等,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诞生以来的高尚品德,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的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革命理想和信念为支柱的长征精神:越来越“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总之,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一种让人“亲和团结”的价值。

(二)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生动概括。几十年来,在中国一提起长征,几乎妇孺皆知。“继承红军传统,学习长征精神”,“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已经成为全国最富号召力的鼓动口号。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长征精神对人们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它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感召激励价值是红军广大指战员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召唤人、鼓舞人,给人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第二,激励人、鞭策人,给人以火热旺盛、必夺斗争胜利的工作热情;第三,感染人、鼓动人,给人以蓬勃向上、永不倦怠的精神状态;第四,感动人、激发人,给人以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乐观豁达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全面丰富的感召激励价值,才使得长征精神能够把人的活力、人的激情、人的信念、人的力量鼓动起来燃烧起来的精神。总之,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让人“振奋燃烧”的价值。

(三)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

是什么力量促使广大的红军指战员能够经受住那样艰难困苦的考验,表现出那样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并创造出那样惊天动地的业绩?这就是因为中国工农红军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井把它渗透到整个红军指战员战斗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成为规范广大指战员思“想和行为的无形力量。

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对人的信仰的确立,人格的形成和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方面发生规范引导作用的意义的表现。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在其实现上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精神价值的实现与精神价值创造的统一。精神价值实现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精神的哺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格。精神价值创造是指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全面发展的精神内容的创造。长征精神通过规范引导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勇于克服困难,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真正体现精神价值在人的进步和完善中的实现,同时也正是这些实现了精神价值的人,在具体实践中又时时在更新精神的价值,创造出新的精神价值。总之,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是让人”优秀纯洁“的价值。

(四)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

长征精神和教育塑造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发生教育塑造作用的意义表现。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对于用长征精神教育人培养人有着重要的意义。长征精神对人的教育塑造是根本性的教育塑造。这种对人的根本性的教育塑造,就是对人的行为形式、情感寄托、价值根基上的教育塑造,就是对人的理智、情感、意志都以”善“的价值为目标和指向,从而被塑造成一种深厚的,有着与社会责任、民族命运相通的旷达胸襟的精神品格。长征精神对人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对人对科学的价值理解过程中的情感归化,是一种精神家园的依归。长征精神可以从本质上促进一个人整体精神的内在生长,帮助一个人自我完善。长征精神扩大了人们的精神空间,消融私利计较造成的狭隘、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分融。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方式中充满了主体的道德自觉,同时也有浓厚的生命本体意识和自然情感基础。总之,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是让人”目标一致“的价值。

1936年10月,各路红军到达陕北大会师的时候,周恩来提出,”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长征精神!“岁月更替长征精神不能丢,环境变化长征精神不能变。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千百万将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造的,是人类历史上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精神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作风的突出反映和光辉结晶。现实一再表明,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优良传统的生命就在于升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提出的”五种精神“和江泽民提出的新世纪的'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都是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如何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和平年代的新长征。这场新长征虽然没有雪山草地、战火硝烟,但却面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考验和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威胁,仍然需要长征精神并从中汲取信心、智慧和力量。弘扬长征精神这一政治优势,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大胆探索、奋发拼搏、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与时代价值探讨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人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而兹伯里热烈赞扬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毛泽东曾说:“长征事前并无计划,没有让我参加准备工作,我到最后一刻才接到撤离的通知。”但是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事实证明,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标志着伟大的长征胜利了,这是中国革命转折性的一个伟大胜利,为以后抗日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和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长征中广大指战员所表现出的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英雄气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活动史上树立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据杨成武回忆讲:“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召集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总结了长征精神,毛主席说,长征的同志都是英雄汉,长征是播种机,播下的种子将来是有收获的。”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概括起来,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长征精神的本质,就是让劳苦大众摆脱剥削和压迫,求生存获解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对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认识提出了更深更新更高的要求。弘扬这个时代精神,科学地认识它的时代价值,已经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科学深入地认识研究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必须把长征精神的价值研究与长征精神内在逻辑结构的研究结合起来,因为长征精神的价值就存在于它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我们只有认清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才能按照长征精神的本质内涵去研究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科学地把握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及其精神的集中体现之一,它作为一个历史的生成物,作为一个客观的有生命的认识对象,人们对它的理性认识,特别是价值功能的认识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应该说,对长征精神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人们认识成果逐步积累的过程。另外,长征精神作为一个发展着的精神存在物又有一个自我逐步成熟展开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它的深层次认识,特别是价值认识需要一定时间。以往我们对长征精神的研究,基本上是外在特征、外在整体风貌的研究,因此对长征精神的价值研究有待深入。因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外部特征尚不足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有揭示事物的内在逻辑结构,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深化对事物价值的认识。长征精神作为一种实践精神、行动哲学,必然有它科学的体系,有它独特的内在逻辑结构。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具体内容都应该在长征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及其内在逻辑结构中去研究。我们认为,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

1. 理想信念的灵魂支柱层。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的胜利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胜利,是矢志不渝革命精神的胜利。长征的两年时间里,环境虽然险恶,但红军指战员仍然是视死如归,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大家继承发扬了井冈山讲理想、讲信念的精神。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也证明:伟大的理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努力,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力量源泉。然而,正是因为在长征精神中包孕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长征精神具有巨大的凝聚向心的力量、感召激励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就是长征精神现代价值中的重要的作用。

2.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生死观念层。长征中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我们知道,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经历和承受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那么大家究竟靠的是什么?除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而外,靠的就是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后才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奇迹般地克服了无法想像的困难,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之所以大家有这样一种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关键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长征精神深深地涵养在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之中,这就是长征精神的观念支撑,是长征精神相对稳定的部分。同时这个层次还要不断地接受社会生活的挑战,根据不同的时代问题不断地解释自己,充实自己,超越自己。从这种意义上讲,长征精神总是在不断地表达着一种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育规范价值。一是长征精神体现为一种对民族生存、国家前途及人的自身价值的深切关注的精神;二是长征精神总是一种包含着自觉的非凡的生存智慧和勇气,以及符合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的精神;三是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精神的升华。长征精神所体现的为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象征。也正是因为长征精神具有如此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所以长征精神不仅具有凝聚向心价值、感召激励价值,还具有教育塑造价值、规范导向价值。

3.守纪团结的保证层。对一个事业的发达来说,严守纪律和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长征的历史表明,紧密团结、顾全大局是革命胜利的保证。红军长征充分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互助、不谋私利的精神境界。例如,党中央为了以严明的军纪保证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要求红军必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三大禁令、四大注意”。因此,守纪团结问题仍然内含着理想信念的能动性价值,是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也是事业永存生机的永恒的主题。

4. 正确的领导策略层。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文中指出:“回顾长征的全部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长征是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的领导,才取得胜利的;长征是在与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和他的分裂阴谋作了坚决斗争,并坚持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才取得胜利的。”拥有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是工农红军创造奇迹的主要内在优势。长征的历史也证明:“长征的胜利,关键在领导。在’左’倾错误领导下,我们就遭受挫折,就失败;在毛主席正确领导下,我们就主动,就胜利。”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指出:“渡过湘江,中央红军只剩下三万多人,这使我深为焦虑不安,我躺在担架上冥思苦想,为什么不能让毛泽东来领导?”长征的胜利说明了一个真理:农民起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近代的革命运动没有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不能成功的。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就集中地说明了红军长征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稳定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骨干队伍。遵义会议后的领导策略,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这三者的结合统一。这三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因此,最富有科学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典范而成功的坚持与运用。长征精神最为深刻地体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其要害是在艰苦卓绝的历程中创造着自身,并把自身的创造与自身更新和自身的不断丰富统一起来。研究长征精神,只有深入到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才能发现长征精神的无限生命力,才能发现它无比巨大的时代价值。正是因为长征精神具有富有生命活力的内在逻辑结构,所以它才具有如此丰富的价值。

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

科学的理论是最能说服人的理论,因此它是最能统一人们思想灵魂的理论。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中作用的意义表现。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具有生成的科学性和存在的广泛性的特点。长征的历史表明: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科学性的特点。这个价值本身的产生过程,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地武装、教育、塑造、规范、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们心理上归属感、亲和感不断得到满足,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长征精神凝聚向心价值存在的广泛持久性指的是它在社会群体中的长期的普遍渗透。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无产阶级的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武器低劣,衣食匮乏,但靠的就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长征精神表现出的理想、信念、情操、气概、风格、作风等等,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诞生以来的高尚品德,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的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革命理想和信念为支柱的长征精神:越来越“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总之,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一种让人“亲和团结”的价值。

(二)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生动概括。几十年来,在中国一提起长征,几乎妇孺皆知。“继承红军传统,学习长征精神”,“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已经成为全国最富号召力的鼓动口号。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长征精神对人们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它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感召激励价值是红军广大指战员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召唤人、鼓舞人,给人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第二,激励人、鞭策人,给人以火热旺盛、必夺斗争胜利的工作热情;第三,感染人、鼓动人,给人以蓬勃向上、永不倦怠的精神状态;第四,感动人、激发人,给人以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乐观豁达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全面丰富的感召激励价值,才使得长征精神能够把人的活力、人的激情、人的信念、人的力量鼓动起来燃烧起来的精神。总之,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让人“振奋燃烧”的价值。

(三)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

是什么力量促使广大的红军指战员能够经受住那样艰难困苦的考验,表现出那样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并创造出那样惊天动地的业绩?这就是因为中国工农红军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井把它渗透到整个红军指战员战斗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成为规范广大指战员思“想和行为的无形力量。

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对人的信仰的确立,人格的形成和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方面发生规范引导作用的意义的表现。长征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在其实现上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精神价值的实现与精神价值创造的统一。精神价值实现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精神的哺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格。精神价值创造是指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全面发展的精神内容的创造。长征精神通过规范引导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勇于克服困难,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真正体现精神价值在人的进步和完善中的实现,同时也正是这些实现了精神价值的人,在具体实践中又时时在更新精神的价值,创造出新的精神价值。总之,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是让人”优秀纯洁“的价值。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四)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

长征精神和教育塑造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发生教育塑造作用的意义表现。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对于用长征精神教育人培养人有着重要的意义。长征精神对人的教育塑造是根本性的教育塑造。这种对人的根本性的教育塑造,就是对人的行为形式、情感寄托、价值根基上的教育塑造,就是对人的理智、情感、意志都以”善“的价值为目标和指向,从而被塑造成一种深厚的,有着与社会责任、民族命运相通的旷达胸襟的精神品格。长征精神对人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对人对科学的价值理解过程中的情感归化,是一种精神家园的依归。长征精神可以从本质上促进一个人整体精神的内在生长,帮助一个人自我完善。长征精神扩大了人们的精神空间,消融私利计较造成的狭隘、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分融。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方式中充满了主体的道德自觉,同时也有浓厚的生命本体意识和自然情感基础。总之,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是让人”目标一致“的价值。

1936年10月,各路红军到达陕北大会师的时候,周恩来提出,”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长征精神!“岁月更替长征精神不能丢,环境变化长征精神不能变。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千百万将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造的,是人类历史上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精神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作风的突出反映和光辉结晶。现实一再表明,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优良传统的生命就在于升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提出的”五种精神“和江泽民提出的新世纪的’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都是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如何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和平年代的新长征。这场新长征虽然没有雪山草地、战火硝烟,但却面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考验和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威胁,仍然需要长征精神并从中汲取信心、智慧和力量。弘扬长征精神这一政治优势,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大胆探索、奋发拼搏、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第四篇: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形成、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

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形成、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

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1年05月13日07: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梁振堂摄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升华,是值得全国人民珍视的精神瑰宝,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艰苦卓绝的铸就过程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不仅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而且孕育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的产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遭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审时度势,率领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在白色政权的四面包围之中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党领导红军连续击退了反动势力的四次“进剿”和三次“会剿”,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创设了一整套红军建军原则,提炼了红军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初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通过不断克服盲动主义、冒险主义错误的干扰,尤其是在反对教条主义的过程中,井冈山精神得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井冈山精神从孕育、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了以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艰辛探索和对社会理想、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丰富深邃的精神内涵

作为我们党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着极为丰富深邃的精神内涵。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的革命斗争靠什么燃起“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照亮中国革命的前程?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正是因为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才会产生在艰难困苦环境中战胜一切困难的超凡勇气,产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顽强斗志,产生在敌人屠刀下慷慨就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才能经受住血雨腥风的洗礼和考验。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井冈山斗争始于革命低潮时期。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大无畏的革命胆识,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独特道路,创造性地制定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和纪律,引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等党和红军领导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井冈山军民克服种种困难艰险,打破重重包围封锁;我们党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关心和帮助群众,同广大人民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

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

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优秀传统与人文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彰显和高扬。同时,井冈山精神又是具有原创意义的当代民族精神,是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优良精神传统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链的伟大开端。

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在开创中国革命崭新时期和开辟中国革命独特道路上所具有的示范性和先导性。中国革命道路的开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业之间,在历史进程上前后相继,在社会理想和目标追求上高度统一。因此,井冈山精神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与品格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精神支撑作用。

井冈山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完善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熔铸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宝贵资源,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继续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

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井冈山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内涵,使之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执笔:姜 玮

黎 康)

第五篇:论毛邓理论各自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并结合历史实际阐明其价值和历史意义

论毛邓理论各自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并结合历史实际阐明其价值和历史意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近代以来我国最伟大的思想,是马克思普遍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其形成和发展都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并对新中国的建立和强大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产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临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大任务,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需要,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成为世界东方各种矛盾的焦点,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的先进分子透过战争和战争带来的严重危机,看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实质,从而失去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信心和追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启示,中国的革命开始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促进下,中国人民开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追寻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2)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3)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4)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人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在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初步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应当怎样走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1929年的古田会议在他的主持下确立了农村与战争环境下建设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思路。1930年初,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实际确立了“以农村为中心”的观念,并且把小块红色政权的发展同全国政权的取得联系起来,初步形成了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切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理论。更为重要的是,1930年5月,他撰写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深刻阐明了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的事业在本质上是国际性的,需要学习别国的经验,但是,这种学习并不是要求人们去照抄书本上的某个结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其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这些论述,已经包括了后来中国共产党称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基本因子,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伟大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落后而又极不平衡,毛泽东思想成功地解决了在这样的国家中,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孕育和启迪了对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人民革命的理论,找到了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和胜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推播了国内外反动势力,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

旗帜。第三,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毫无疑问,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基础。第四,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两者又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前者的许多重要思想,为后者提供借鉴、启迪并被吸收;前者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后者所继承和发展。第五,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和政治优势。毛泽东思想中所倡导的许多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等,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局面和成就,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

我们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首先就要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邓小平理论则是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观点。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历史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这次飞跃,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确立。

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科学结晶,开始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探讨,形成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讨。这一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从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难看出,邓小平理论更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新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形式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中心课题。邓小平作出了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从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

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以当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同年3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为基础,对邓小平理论从九个主要方面作了更为全面的阐述,并提出要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二)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正确认识时代的基本特征,准确把握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出发点和依据。邓小平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为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二战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时期的新的历史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邓小平从这种世界格局的变化出发,以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当代世界的矛盾和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不开中国。邓小平正是以此为立论的基础,以这种时代眼光和世界历史眼光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可以说,对世界历史主题变化的深刻把握和准确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的时代根据,也使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和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都要求我们:要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头30年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也发生过严重的曲折。建国以来特别是1956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所的一切积极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正面的历史经验。正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和开放的问题。

第三,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迫切的理论需要。就前者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最新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原则、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理论的基本框架。就后者来说,邓小平理论是适应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对人民群众的迫切理论需要而做出的积极回应。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社会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又十分突出地摆在大家面前:中国的国情到底有什么特点,中国社会到底处在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那个阶段上,社会发展的目标、动力、战略到底应当怎样认定等。这一系列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做出正确的解释和回答,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实践的需要呼唤着新理论的诞生。在上面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指导中国实践的邓小平理

论。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纲领,并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党的这一理论体系,必定能够引领中国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邓小平理论对于我们党、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原则上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科学地揭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对100多年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作出回答。解决这些问题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这里的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结合得好就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并不断取得胜利;相反,采取教条主义、生搬硬套的态度,必然会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挫折和失败。这已为无数的事实所证明。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经过不懈努力和多次曲折,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的成功。毛泽东同志对此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来说,也同样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在这方面,我们曾走过不少弯路,有过不少曲折与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20多年的实践,正确地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才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用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其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愈是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就愈能深刻领会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理论和路线的关系上,我们党是有过教训的。党的八大曾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尽快地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但是,八大以后不久,党就在指导方针上背离了八大路线,以致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错误。八大路线为什么未能坚持下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我们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搞了阶级斗争扩大化。这种错误的理论最后发展成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我们终于从迷雾中解脱出来,找到了正确的理论,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制定和执行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党的理论和路线,取决于党同人民的团结奋斗。这里,路线是关键,理论是根本。理论和路线是党能够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基础。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以这个理论为指导的基本路线,坚持用这样的理论和路线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就是无限光明的。

下载“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内在逻辑、时代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内在逻辑、时代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