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湟遗风:家祭诵词悼故人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进行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生活在河湟岸畔的汉族人民,深受内地传播来的儒教、道教、佛教等不同门类宗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丰富多彩的信仰活动,十里的乡俗,五里的地道,每个地方,或多或少,都有不同信仰的民俗活动,家祭是儒家表现在汉族丧礼习俗的一种,是儒家之礼仪的具体体现,家祭之俗当自中原传来,宋代诗人陆游就有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诗句,这也是家祭习俗的在当时比较盛行的真实写照。
河湟地区,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先后经历西羌文化、鲜卑文化、吐蕃文化、中原文化等等,它们曾经有过自己辉煌时期,到中世纪,逐渐形成多民族长期共存的局面,汉藏土回撒拉族将成为世居河湟的五大主体民族,尽管这种多民族地区,但汉族民俗与汉代人们被贬充军在河湟开荒种地,从内地带来的乡风民俗紧密相连,不可隔离。汉代时期中原人民倡议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文化信仰的传播,他们代代相传,使尊老爱幼、扶危济困、乐施好善成为河湟地区人们的美德。而对亡着的祭祀活动,也是一种文明礼仪、孝悌的具体表现,更是对亡故者的一种怀念形式。因而,家祭一直流传至今兴盛不衰。
敬天尊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而这种纪念活动名曰祭祀,在《说文解字》解释祭的意思是从示,以手持肉,祀的意思是祭无已也,后者又说;祭祀没有间断,再追溯到殷墟甲骨文,祭祀两字仍旧是同样形状。河湟地区的家祭仪式,由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先生来做。当家里老人亡故了,孝子们便请阴阳大师或道士来择日子下葬,一般留给后人五天至七天的日子,举办丧事祭祀活动,这期间请阴阳、喇嘛、嘛呢阿奶等诵经念嘛呢,有经济条件的家庭同时请来家祭先生做祭祀活动。
邀请家祭先生老人亡故后,孝子们在家务或者庄员中选一名精明能干、懂得民俗活动,且威望较高的人员担任主事,主事按照孝子的意愿,指派人员去请家祭先生,去请的人不能空手去,必须带上冰糖茶叶之类的小礼物,然后叩首作揖,说明邀请的日期等回来,家祭先生准备好自己使用的东西应约而至。
书写悼念祭文祭文是古代祭祀天地鬼神和死者时所诵读的文章,他是中国儒家在民间习俗的具体表现,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歌而写成《九歌》就是最早的祭文体,这种哀悼性的祭文在唐宋最为兴盛。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流传至今最著名的哀悼性祭文是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欧阳修的《蔡石曼卿》,韩愈的文章为散文题材,面对死者倾诉衷肠,字字真切感人,而欧阳修的文章则以韵文体裁,敷衍华丽,文辞体现对亡者吐露真情实感。社会在变,而祭文从古代的文言文,到现在的白话悼词,说明民间习俗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
在河湟地区,事主家将通过庄员家务将两名家祭先生请到家里,先好酒好肉招待一番,然后专门安排一两间房屋给先生使用,家祭时,首先要书写好祭文,主要用品是新毛笔,祭祀用的白斩鸡白纸,这种祭文主要以抒情为主,文章简明扼要,用语精练,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顺耳和谐,同时用词大都忧伤悲哀,表达亲人的情感。
祭文主要有:子女祭父母文的《祭母哀词》、《子祭父哀章》、《女祭母奠文》、《媳祭公婆文》、《侄子侄媳祭祀伯叔文》等十多种文本。如《祭母哀词》:三代宗亲并慈母大人灵柩前曰:呜呼!祖宗恩泽兮浩荡无边,尤其慈母之恩兮深入海渊。养育儿辈兮重如泰山,十月怀胎兮受尽苦难,脚步未离兮挪湿就干,兴家置业兮千难万难,供给读书兮操烂心肝,喂鸡挡狗兮一世未闲,抚养儿孙兮明珠一般。前逢乱世兮迁移期间,安家立业兮五十余年。男婚女嫁兮心血费完,忙忙碌碌兮一日未安,务农理家兮沐雨林风,儿婚女嫁兮才落清闲。谁料一病不起兮子而登天,天不加寿兮夺我慈颜,胡天不叫兮怎到此间,深恩未报兮抱恨苍天,天隔一方兮遇见无缘。若要相见兮南柯一梦间。慈母跨鹤西去,丢下儿女泪涟涟。越思越想兮肝肠寸断。哀之词曰:红尘渺渺路茫茫,吾母兮往何乡,今朝至祭并朝荐,吾母灵魂返家乡。陟彼屺兮陟彼岵,审诸阴兮审诸阳,付讫闻经声而早至,嗅炙肝来享受。又曰问曰何事似毕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又曰:昨夜鹜星损中天,吾母遽而忽登仙,七三年光今已矣,而今永作远行焉。教训恩德重如山,养育恩深似海渊,从今不理红尘事,稳骑鹤背上九天。呜呼,哀哉。
给曾祖母的祭文:呜呼祖母。一梦黄梁。无病而终想是生平修到,含怡未报忧从何日能忘。祖母仙游千载去,诸孙泪洒几时干。祖母在世,重孙是小郎,祖母年高迈,重孙膝下沾恩光。青鸟来接引,瑶池做寿星。酷暑痛伤心,八秋余年乘鹤去。新秩垂泪眼,一堂五代群孙效鹃啼。从今不见面,两地各一方。今日空祭奠,辞世不能忘。祖母若有灵,来个不能忘。痛哉,哀哉,伏维、尚食。
祭祖父文:先祖父大人之殡床前曰:呜呼,祖父仙逝好凄凉,追慕吾祖在天堂。食则多分甘,睡则又同床。姑息多施惠,沐恩且沾光,七孙合七子,三世振三纲。祖父之德泰山重,苍天应赐福寿昌。祖父花甲,身体平康。一年最好春三月。痛哉吾祖父,医病奉药汤,济求无妙术,调治少良方。寿满弃孙郎,跨鹤飞去脱福乡。冷落诸孙等,哭跪大灵旁奠酒三杯,钱纸化十张,祖灵不昧来格洋洋。痛哉,哀哉,伏维、尚食。
设置家祭之棚如果事主家的善事规模较大,祭祀用的祭棚就搭的豪华气派。祭棚像一个彩门,门头和左右扎上彩花中间扎上一个大花圈,这样,形成左右有人进出的两个门,一个是礼门,一个是仪门,总称为礼仪之门门两旁贴上对联,如竖联想从前娘为儿女辛苦千难万难;思今日儿给母行孝道初献亚献。丧以礼祭以诚灵何止;儿思德女思恩珠泪不干。横联有礼路仪门丧敬其礼祭敬其诚。
举办家祭仪式家祭时,首先摆好亡故先祖的灵位,灵前摆上祭品,即十二样的干果,摆好酒肉和茶水,所有孝子们柱上黄香,跪在灵前,家祭先生身着蓝色长衫,头戴礼帽,俨然像一位秀才,或者富有学问的先生,他先是自己行完大礼,再完成祭祀之仪式:
一、就位,指孝子们各就各位,认真跪着。
二、奉馔,端上准备好的干果、酒肉之类的东西,喊一样用筷子拨动一下。如清酌(酒)茶茗(茶水)油食(油炸馍)肴馔(肉菜)等。
三、上香,点燃黄香,插在事先准备的香炉里。
四、斟酒,给先祖们奠酒。
五、诵读祭文。事先写好的祭文读完。
六、叩首,给亡人磕头,再给家祭先生磕头,以表谢意。
七、礼毕。
像以上的礼仪活动,由以下人一遍一遍去完成。
初献(是指子女们给父母敬饭),然后是骨主、庄邻、兄弟、未亡人(去世者的丈夫或妻子)、亚献(孝子第二次敬饭)、外甥和女婿、姑女、孝侄子、孝侄媳、外孙子、孙女孙婿、终鲜(孝子第三次敬饭)。最后还有侑文是向亡者劝食、燎文是祖孙三代的祭文、礼成是完成所有礼仪后烧焚祭文,家祭结束。
家祭活动的范围家祭日期在一年之中,不外六节,即清明、端午、中元、下元、冬至和除夕六天,另外还有祖先的生卒忌辰均设祭祀,谓之家祭。但是,在河湟地区,如果不是大的活动,为了减少开支,一般不请家祭先生,但有祭文,如《冬至祭祖文》:
维,公元某年,岁次某某,某月某日。孝裔孙某某敢昭告于列祖列宗尊灵。曰:时维冬令,一阳初生,南枝春到,北陆日行。追维祖德。既厚且深。报本之典。罔敢不遵。虔修岁祀。聊答先灵。餈盛必洁,黍稷维馨。恭伸奠献。尚其来饮。
家祭活动中,还有祭祀神位的。《河湟古今民俗礼仪》:敬天尊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固有信仰,这种信仰本源于天性,贯彻于所有风俗习惯之中,成为文化的基础。一家一姓崇拜者谓之祖,众家众姓所崇拜者谓之神。祖是功垂于一家一姓,神是功垂于众家众姓。《礼记.祭法》所谓:圣王之制祭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灾则祀之。
在河湟地区,人们所信仰的神很多。由于多民族混居,形成多元化的民俗文化,人们对神的来历鉴别也不很严格,就拿我所在的家乡村庄来说,人们既信仰鹫峰寺的藏传佛教,又信仰三霄娘娘及黑池龙王等的汉传佛教。在祭祀时,还要祭祀神位。其主要有:在道士朝请的那天晚上开始,先生开始祭祀门神、灶神,在出殡下葬时还要祭祀皇天后土;在道士喇嘛们巡香告庙时,祭祀山神、土地、城隍、护法等所有信仰的一切福神。而对他们的祷告文章又称告文。
道谢家祭先生灵柩入土的第二天,所有参加活动的人们吃一顿饭就散伙了,孝子们还要和主事商议着道谢家祭先生,先是炒上四个小菜,孝子们敬酒道谢,然后盘子里盛上茯茶2包、毛毯2条、人民币400元等,具体数量按其家庭经济条件而言,孝子手端盘子,跪在地上,并请事主代言,说上些表示道谢的言辞。先生接到钱物,并不全收,而是适当回退一部分,并说了些祝福家眷幸福和睦,佛祖保佑孝子空怀出去满怀进来等的言辞,孝子叩首相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家祭先生不收钱财,孝子们只好用上好的布料、毛毯、被面、茶酒等来道谢,现在受经济的影响,家祭先生转变了观念,开始挣工资收费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社会大力倡议薄葬厚养,如今简单文明的丧葬活动,导致以往那些繁杂有趣的丧葬民俗活动逐渐被人们遗忘,现在,由于对民俗文化的淡泊,加上对迷信色彩的排斥,在我们这些古朴的家园,难以寻找过去比较盛行的丧礼习俗,频临失传的民俗文化,不得不引起我们这些后代的担忧,许多民间习俗瞬间在我们的记忆中流逝,而留给我们的是诸多的遗憾,抢救民俗文化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