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大热点问题及评论
十八大热点问题及评论
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十七大以来的多次会议都提到了不同方面的改革。改革,应该也是十八大的主题之一。毕竟现在是攻坚时期。最近《辩证看务实办》所提及的社会热点,如收入差距、楼市调控、医改、教育改革、道德建设、食品安全、反贪腐等,应该也是党中央最为关注的话题。
五大热点议题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十八大和随后举行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怎样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万众期待,举世瞩目。人们期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紧紧抓住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中央确定,党的十八大代表名额共2270名,由全国40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在十八大会议上,将会选举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层,包括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在之后召开的中央委员会上选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中共中央军委等。
●制定适应人民愿望的纲领和大政方针
民众期待十八大将对过去5年和中共十六大以来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对当今国内外大势作出判断,对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进行分析,从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
●部署「深水区」改革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难度加大,一些综合配套改革因为涉及深层利益格局调整而面临阻力中共十八大有望成为凝聚改革共识的新起点──改革必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结合顶层设计和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人们期待,通过十八大进一步将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加快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的关系,考验着中共的执政能力,关乎着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大「蛋糕」十分重要,没有30多年经济腾飞的积累,持续改善民生的巨大投入就无从谈起;更公平地分配「蛋糕」同样关键,如何保证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如何进一步调节行业收入差距、提高劳动性收入比重?人民期待着在十八大后这些问题的答案能更加明晰,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过去十年间,中共党员人数从6600多万人增长到8200多万人,队伍日益壮大,如何保持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十八大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共十八大将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要把十八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使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十八大热点资料:政改和生态建设到新高度
首先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其一,在十八大报告主题上。主题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特点。报告为大会确定的主题可以四个“关键词”概括之,分别为“举旗”、“改革”、“攻坚克难”和“实现小康”。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客观地看,四个“关键词”中,三个属于传承,分别举旗、改革、小康,为几代(届)党的领导集体提出。另一个是对未来的要求,即“攻坚”。
其二,在十八大报告内容上。主体部分传承了十七大以来形成的战略思路。可概括为三个“关键词”:(1)科学发展观,(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全面实现小康。同时还为下届领导集体提出较为明确的“攻坚”目标。目标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经济持续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协调发展;(2)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同时趟出“资源集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子;(3)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体制改革,促成各方面制度的成熟与成型。
另一个是把政治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将政治体制改革单独列出,作为报告一个重要部分阐述。足见中央对政治体制改革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及共识。就报告要点来看,所提政治体制改革的主线,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改善制度运行的效率。所列举需要加快改革的具体领域,涵盖了几乎所有主要领域。
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这在中共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未有。足见高层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与重视。报告第八部分专门阐述了这个问题。有些提法令人振聋发聩。比如说,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天蓝、地绿、水净”关乎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关乎到“全球生态安全”。这都是前所未有的!
中共十八大对台方针
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八大报告最大亮点。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解读十八大报告对台方针政策内容,可以更深刻领会大陆对台政策取向,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要求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格局下,灵活务实推进两岸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政治领域各项交流不断深化,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持续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决定了大陆对台方针政策以台湾民众利益为关照,以两岸民众福祉为依归。和平发展造福两岸民众,坚持和平发展,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是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核心理念“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科学发展观诉求可持续发展,关注发展的动力、质量和结构。民众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保障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进,做好台湾各阶层民众、各党派的工作,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至关重要。建立在民众认同基础上,两岸关系才富有生命力。一方面,要让广大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分享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另一方面,要做好各基层工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主义“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
十八大对台方针政策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决定了大陆对台政策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灵活弹性,稳健务实和创新进取,保障了两岸民众的福祉诉求,具有稳定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十八大日程安排
【11月15日】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军委主席
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15日上午选举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1月14日】10名十七届政治局委员续入中委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李克强,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岐山、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汪洋、张高丽、张德江、俞正声当选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至此,十七届中央政治局24名委员中共有10人当选为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1月13日】十八届中委候选人名单(草案)获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1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会议,通过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名单(草案),提交各代表团酝酿。
【11月12日】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解析中共新领导层3特点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教授分析十八大代表特点时强调,一批「40后」、「50后」乃至「60后」中共领导干部引人注目。戴焰军称中共新领导层有3特点:经历曲折见证辉煌、基层干起了解民情、国际视野协助施政。
【11月11日】18大酝酿中委人选 步入人事议题阶段
中共十八大主席团10日举行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和中央纪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建议名单,并提交各代表团酝酿,同时通过了大会选举办法和监票人、总监票人名单。这意味着十八大开始进入了人事议题阶段。【11月10日】中国社科院回应“党章或修改删除毛泽东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9日回应记者“党章是否修改删除毛泽东思想”的提问,称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我们的党章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在党章中已经确定了它的历史地位。【11月9日】张德江:根本就不存在“重庆模式”
十八大进入小组讨论议程,重庆团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大家关心在***王立军事件之后,重庆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有没有受到影响。张德江:“第一,***什么时间审判,我不知道,这是司法问题,已经进入司法程序。第二,重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会变。第三,所谓的重庆模式,我认为根本就不存在重庆模式。”
【11月8日】胡锦涛:不走僵化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胡锦涛说,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观察】
十八大观察:多项省、部人事任命料待大会后揭蛊 按过往惯例,在党代会前后,省部级岗位会有多项人事调整,涉及中央部委和地方党政首长。而对于今次党代会,由于大会召开时间仅余3天,而会前一天将有主席团会议等多项大会筹备事宜,因此相关多项省部人事任命事项料将待到十八大之后才会揭蛊。
十八大观察:五届常委齐聚 彰显中共传承
大会开幕前一天,中共十八大举行预备会议,选举出由247人组成的大会主席团,其中41人组成主席团常务委员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名单中,既有现任的十七届24名政治局委员,也有包括江泽民、李鹏、宋平等在内的历任老常委,整个主席团常委会名单构成,沿袭了过往惯例,更彰显了中共传承。
十八大观察:秘书长,中共党代会的操盘手
2270名党代表,38个代表团,七天大会日程,无数的会议文件;组织、宣传、安保,事无巨细,上传下达,联络沟通,所有这一切,都需秘书长统筹安排。秘书长,大会核心角色,如何产生?具体职责如何?其人选又给外界透露怎样的信息?
十八大观察:中共明星官员的“会场政治”
在这个彰显执政党最高权力的政治会场,一些被媒体称之为“明星”的政治官员,他们的政治智慧、沟通技巧,一举手一投足,构成了一幅绚烂的“会场政治”。
是很凌乱哈,真抱歉,之前还真没干过这事。。尽请谅解。。O(∩_∩)O~
第二篇:十八大十大热点问题
十八大十大热点问题
一、党和国家战略新布局:两个“五位一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协商民主制度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六、改善民生
七、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
八、海洋权益与海洋强国
九、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
十、反腐败
一、党和国家战略新布局:两个“五位一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第二大部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即新增“生态文明建设”。
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美丽中国”已成为网络热门词汇。
意味着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不大协调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演进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日益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 一起抓。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在建设“两个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成了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颇有深意的是:两个“五位一体”都有一项具有净化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表述的创新——“三增一减”。“一减”:减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三增”:增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报告准确概括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主要贡献,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内在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十八大报告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报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胜利。
需要把握八个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决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等重大论断。这一部分中的一个鲜明亮点,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概括。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有助于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以“两个开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社会上和学术界有一种看法,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并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多种概括。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吸收全国各方面意见,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
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24字进行分析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概括,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属性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循和维护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属性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概括。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道德行为方式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是核心,后者是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一个社会主义囯家公民素质高低的坐标和尺度。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面精神旗帜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民族在一定时代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我们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四、协商民主制度
协商民主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第五大部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的第二条即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报告中的一大亮点。
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把它与选举民主结合起来,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之所在。
确认“协商民主”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进而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行规划和部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最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对于中国应该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需要经历的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过程。
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一是“政治参与”,二是“有序”,并使这两个方面能够有机统一起来。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在为人民民主奋斗的过程中创造的民主形式,其优势在于能够在很高的制度层次上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第一,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第二,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
第三,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
第四,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
从党委和政协组织 健全协商民主制度 从党委来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关于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的原则,确保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真正发扬民主。
从政协组织来讲,应以改革精神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建设,使协
商民主有制可依、有章可循。应从制度上确保政协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中形成“睿智之言”和“务实之策”,提高建言献策的水平和质量;
从制度层面 健全协商民主制度
从制度上推进民主监督,对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大决策及其执行成效进行监督,并通过适当形式向决策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示;
从制度上拓宽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的渠道,充分反映民意。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部署,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不断完善各种协商形式,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要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更好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成效和水平。要紧紧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开展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
协商民主,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伟大历程中的一大创造,将协商民主制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探索和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报告“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单独将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组成为第四大部分:“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央四个着力加快经济方式转变
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四个更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发展方式粗放的特征比较明显,发展效率总体不高,发展代价过高过大,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十分突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然艰巨。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发展方式的竞争。
要在更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趋利避害,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必须加快构建更具活力更富有竞争力的发展方式。从国内看,经济发展内生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快,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弱,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能源资源约束更趋强化,潜在增长水平趋于下降,这些都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
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强化创新驱动的教育、人才和科技基础。把增强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增强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努力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与人才队伍。
二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方面,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巨大的内需潜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把巨大的内需潜力释放出来。把扩大投资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结合起来,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促进增投资与扩消费的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必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整体素质;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创新价值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城镇化将形成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是我国最具潜力的内需所在。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在城镇化中释放内需潜力,并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是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空间,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下大力气推动外贸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我国产业在全球分工中提升位势。在继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大国转变。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五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当前的形势变化,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时间窗口。应紧紧抓住有利时机,下决心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目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源还是市场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完善市场机制,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六、改善民生
在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总结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阐述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民生问题的篇幅,所占的比重较多,提出了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内的一些新的提法和观点,奏响了“民生改善”的时代最强音。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执政为民的根本落脚点:改善民生
十六大以来,中央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首位。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投入等手段全面建设新农村,使农民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不管是农民还是市民,作为中国的公民,人民的幸福说到底还是民生的改善,是党和政府把大力促进民生建设作为执政为民的根本落脚点,持续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使得人民的幸福指数能够不断提升。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民生”这一词汇。民生问题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求真务实,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造福祉的最直接、最生动、最现实的体现。按照民生优先、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党的十八大继续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对“民生改善”的再动员、再部署。
民生是国之根本,只有民生得以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而这已经成为现代国家执政党最为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民生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
随着一系列改善民生政策措施的出台,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农民不交税了,义务教育免费了,公务员增加工资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也有基本医疗保障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也已经形成。桩桩件件,落实在百姓心坎上,温暖到群众心窝里。
十八大关于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决策 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党的十八大对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有待于各级各地党政部门、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到底,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中国
教育、就业、分配、养老、医疗保障、收入分配改革等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件件都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党的大会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措施、制度办法,必将进一步凝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激励、鼓舞人民群众投入更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一个国家昌盛,人民和谐美满,幸福安康的崭新时代正在到来。
七、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义。
会场内外,“美丽中国”是名副其实的“高频词汇”,为着我们共同的家园,为着迎接社
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十八大代表纷纷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言献策。
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单独将其成为第八大部分:“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传统的不惜代价的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无以为继。“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刀林荫代表说:“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哪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好,哪个地方就具有发展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明晰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应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代表说,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使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发展路径,也是当代中国当仁不让的选择。
八、海洋权益与海洋强国
海洋强国的必要性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
未来国家海洋局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动海洋强国的建成。
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既要注重开发能力的提高,又要注重开发格局的优化。要统筹陆海资源配置、经济布局、环境整治和灾害防治、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统筹近岸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
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实现海洋强国的主要措施 其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其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其三,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第一条中明确提出“维护国家海
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概念进入十八大报告,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九、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十二部分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其中明确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问题。这“三型”目标,表明我们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
十八大报告的表述
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居安思危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我们党已成立91年、在全国执政63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坚持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加强和巩固,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
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必须看到,我们一些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面对各方面考验,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党同志必须居安思危,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掌握和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着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概念。为谁服务、为谁谋利是执政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庄严使命。在实践中做好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应该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方面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
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要求
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求党组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
要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使党员始终能够感受党组织的温暖,在困难的时候能够得到组织的帮助。这也是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要求。
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要求
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求我们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
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我们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都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十、反腐败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十二部分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将反腐败问题提到不解决就“亡党亡国”的高度。
“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推进预防腐败体系的制度化、法制化,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的方向。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有这样一句话: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房叔”蔡彬到“表哥”杨达才,再到之前查办的“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近两年因网上热议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最终处理的腐败问题成为新时期的一种现象。
加强反腐败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
二是必须坚持整体推进、系统治理,全面贯彻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堵疏结合,注重用系统的思维、统筹的观念、科学的方法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改革的推动力、纠风的矫正力、惩治的威慑力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工作整体效能。
三是必须坚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把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既做到以重点带全面、逐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又不断以反腐倡廉建设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四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创造的新鲜经验,深入研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探索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
五是必须坚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抓组织领导、抓任务落实、抓监督检查,增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整体合力,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发展。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也将对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作出新的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总结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经验,推进工作创新,狠抓工作落实,坚定不移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推向前进。
第三篇:学习十八大热点问题的心得体会
十八大热点问题的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于2012年11月8号正式召开了, 十八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00多名代表已齐聚北京。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继往开来的盛会承载着亿万人民怎样的期待?
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今天的中国,既有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起来的丰富物质和精神财富基础,又面临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等多重考验。人们期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绘制新蓝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党的十八大,对过去5年和党的十七大以来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对当今国内外大势作出判断,对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进行分析,从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
对“深水区”改革作出部署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改革能进一步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能进一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的关系,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关乎着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大“蛋糕”十分重要,没有30多年经济腾飞的积累,持续改善民生的巨大投入就无从谈起;更公平地分配“蛋糕”同样关键,如何保证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如何进一步调节行业收入差距、提高劳动性收入比重?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新形势下,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将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要把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使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人们期待着,党的代表大会能够更好地总结各地党建的新探索和新经验,有效增强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体制、加强反腐倡廉等社会关注度高的方面作出新部署,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向前进。
第四篇:十八大材料
十八大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八个坚持: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两个“百年”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4字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八项规定:1.改进调查研究
轻车简从、减少陪同、不迎送不宴请
2.精简会议活动 3.精简文件简报 4.规范出访活动 5.改进警卫工作 6.改进新闻报道 7.严格文稿发表 8.厉行勤俭节约
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文件、简报无实质内容一律不发 严控随行人员,不安排留学生等迎送 减少交通管制,一般不得封路清场 进一步压缩会议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除统一安排外,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 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待遇规定
第五篇:中国教育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评论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一
党的十八大决定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顺应时代发展,合乎党心民意,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举起的又一面思想旗帜。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基本国情,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凝聚着我们党的集体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用理论创新成果去指导新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党和国家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更加深入地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完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面向未来,实现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发展,必须把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教育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构建充满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改革发展稳定、规模效益质量,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着力缩小教育发展中的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
科学理论指方向,科学发展铸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推动教育事业步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二 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部署。这意味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信心更充足。这是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对世界的庄严宣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总揽全局的战略部署,吹响了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进军号角,谋划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教育肩负着重大责任和使命。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人民群众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充分程度是反映社会公平和“五位一体”建设水平最重要的标志。
教育要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要积极主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要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服务。把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协调起来,与政治建设、党的建设协调起来,在服务中谋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基。
教育的发展决定经济发展的水平。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要有所作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要着力提升支撑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着力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把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和贡献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内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撑。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号召“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的根基在教育。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中小学德育工作,引领广大学生成长,培养有理想、有抱负,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斗的年轻一代。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自觉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优秀传统,做一个面向世界的中国人。要积极酿造新的教育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铸造共有的精神家园。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是创造梦想的事业。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就是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让更多的孩子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为更多的人点燃人生梦想。
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复兴的征程再次开启。让我们高举旗帜,按照党的十八大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论述,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部署、新要求,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信,为新时期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指明了正确方向。
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国家统一稳定的精神纽带,凝聚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全体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灵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对于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团结一致,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阵地,学校是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教育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教育工作者要勇挑重担、切实履责,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推向深入。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融入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青少年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知党、爱党、跟党走的信心和信念。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和提炼,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系统要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活动,为培育可靠接班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更大的贡献。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四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我们指明了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
教育是民生之首,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期盼着孩子们更好地成长。这些期盼正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持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践行。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持教育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通过深化改革,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整体设计改革,系统推进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持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孩子的公平发展权。当前,我国教育公平正处于由入学机会公平向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发展过程中,要大力推进规则与制度创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向薄弱学校倾斜,向农村倾斜,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倾斜。要进一步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持提高质量,实现我国教育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要把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树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鼓励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要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师德水平与专业业务能力。
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只要我们坚持以育人为本为核心,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工作重点,以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为根本保障,就一定能够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宏伟目标。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五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出发,明确强调了教育在国家战略中优先发展的地位。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必将有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党的十三大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五大再一次强调这一指导方针。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教育优先发展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做出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决策,这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认识一以贯之、不断深化。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谋划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教育肩负着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必须进一步凝聚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也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承担的任务十分艰巨,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更加迫切。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未来的观念,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优先发展教育纳入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制度规范,创新工作方法,确保改革发展目标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同时,要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目前,困扰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不少,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形成推动优先发展教育的合力。
我国现代化建设迈向了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增强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在新的起点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两个服务”推动教育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两个服务”之后,党和国家对教育方针的重申强调和深化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总方向和总指针。为谁服务,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人民这一根本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
教育必须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向。党的十八大谋划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教育要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任务,积极主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服务。高等教育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有所作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质量,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是辩证统一的。培养人才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直接的服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不动摇。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平与人民群众享有教育的程度密切相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不断满足和全面适应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落脚点。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扶持困难群体力度。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奋斗的方向已经明确。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将之作为教育发展始终不渝的正确方向,贯彻落实到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化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强大动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的动员令,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素质教育也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只有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有盼头。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要问题,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真正把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先后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各地也大胆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应试教育在很多地区仍然存在,人民群众对学生负担重、城市“择校”热等问题反映强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和艰巨性愈发凸显。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良好育人环境,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
政府是主导。让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各级政府应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对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学校是关键。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树立正确办学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真正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学习,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社会实践,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要改变以升学率“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方式,建立以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的指挥棒下解放出来。
家庭是基础。家长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不能揠苗助长,“学校减负、家长加压”。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为根本,自觉成为素质教育的“推手”。
社会是保障。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正确的人才观,改变单纯追求学历、追求文凭的倾向,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实际能力的观念。努力消除社会浮躁功利之风对教育的侵蚀,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八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为未来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日益巩固,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当今的中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教育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情况下,教育事业发展要越过“高原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我们重视教育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教育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配套,否则就很难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等进行统筹设计、系统推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相结合,着眼于事关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教育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推动教育事业整体、和谐、可持续发展。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和推动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切实解决好“入园难”、“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把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检验教育改革的根本标准。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我们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我们要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突破口,以制度建设为导向,推进本科教育改革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系统依法行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教育事业要发展,改革创新是根本。让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矢志不渝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注入不竭的前进动力。
着力提高质量推动内涵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九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对于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党和国家把提高质量确立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出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是在充分洞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没有一流教育就没有一流人才,就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提高教育质量是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新期盼做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当前,我们必须切实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
各级各类教育应自觉遵循科学的质量观,学前教育要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义务教育要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都接受良好的教育,高中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技能,高等教育要努力营造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同时,要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测评估制度,推动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高中教育多样化,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质量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教育事业发展到新阶段,必然要从重数量规模向重质量内涵发展转变。外延式发展强调数量增长、规模扩大,而内涵式发展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必须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要更多地关注教育教学,要引导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积极探索发展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切实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人才培养的水平,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一切工作都应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面临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的种种困难,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综合改革既包括教育内部诸方面相关联的改革,又包括教育与政府、社会等利益群体关系的改革。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突出重点,攻坚克难。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创新素质、创新能力仍然是我国当前乃至长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一个主要着力点。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应当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常抓不懈的一项根本任务。
方向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