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导读论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00:2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导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第一篇: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西安交通大学

金融42班

王宝强 学号:2141804050

浅谈《孙子兵法》

(金融42班王宝强2141804050)

【摘要】 《孙子兵法》这本书在历经历史沧桑之后,不仅没有被逐渐遗忘,反而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本书开阔思路、启迪心灵的作用也许更有意义。

【关键词】经营管理

;孙子兵法;五字诀;一法通,万法通;

经济金融;企业管理

【正文】上完这期的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导读选修课,自己对《论语》、《中庸》、《大学》、《庄子》、《墨子》、《心经》、《孙子兵法》、《传习录》等名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先贤们的思想也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虽然有一些的文章确实晦涩难懂,但是自己能够有一些体会。但是我感觉自己对《孙子兵法》还是比较了解,所以接下来讲一下自己对它的理解。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家的必读经典,有的人认为它讲述的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内容,在现在我们研究它已经并无意义,但是我认为不是这样。所谓一法通,万法通。大道如一,《孙子兵法》的内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其价值。《孙西安交通大学

金融42班

王宝强 学号:2141804050 子兵法》着重强调“将”的作用,在经济、管理方面都有不可小视的指导作用。《孙子兵法》的名言“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形篇》)对企业管理者同样十分适用。“修道”,就是树立为社会、为民众服务的宗旨,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使企业在民众中有良好的信誉。“保法”,就是要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孙子的“法”包括“曲制、官道、主用”等项:“曲制”,是组织编制,运用于企业就是把全企业分成很多部门、车间、作业组等;“官道”,是指管理者的职责范围、上下隶属关系,如总经理之下有分管生产、营销等等的副经理,各副经理之下又有许多科长;“主用”,运用于企业是指行政、采购、生产、广告等费用的管理以及有关的各种财务制度。一个企业把这些规章制度健全起来,就能如孙子所说的“治众如治寡”(《势篇》), 把企业管理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运转迅速。《孙子兵法》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最早将《孙子兵法》引入经营管理的是战国魏文侯时的白圭。他将孙吴兵法和商鞅之法的原理,用于生产经营,善观时变,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等策略,取得了成功。目前,有许多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对孙子兵法的商战应用价值有深刻的体会。北京大学北大国际MBA中方院长胡大源说:“《孙子兵法》是对两千多年前大量战争实例的精辟总结。当今MBA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深入观察现实问题进而找出其规律的能力。每个企业都欢迎善于解决问题的经理人。”《孙子兵法》正是教你解决问题方法的本质的一本书。再看看外国人是如何评西安交通大学

金融42班

王宝强 学号:2141804050 价这部书的。20世纪60年代,日本将《孙子兵法》引进了企业管理。日本学者村山孚说:日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两个支柱,一个是美国的现代管理制度,一个是《孙子兵法》的战略和策略。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公开宣称孙子兵法是他们成功的法宝。他说:“中国古代先哲孙子,是天下第一神灵。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对其兵法认真背诵,灵活应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中则说:“你想成为管理人才吗?必须去读《孙子兵法》!” 意大利埃尼公司总裁贝尔纳贝说:“关于战略这一题目,我正在读《孙子兵法》,这是一本关于战略的全面的教科书,今天仍能运用到人类的各种活动中去。”以上那么多例子,均是这一代人类精英对它的理解。可见外国的管理人员对《孙子兵法》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我们作为一名经金专业的一名学生,更是要对它有着自己的理解,因为这可能对我们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开篇提出了为将的五字诀:智、信、仁、勇、严。这同时也是一个合格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五个要素。智,则能制定谋略,引导公司走上正确的道路;信,则深受顾客信任,公司的信誉招牌才可建立起来;仁,则部署归心,上下团结,全公司的力量才可被完全集中利用;勇,是说管理者需有决断,在紧急时刻一定要有当机立断拯救局势的魄力;严,重点强调内部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理人要赏罚分明,有过必罚,有功必赏,切忌公私不分。“凡此西安交通大学

金融42班

王宝强 学号:2141804050 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道理大家都懂,但能做到的人就可以成功。实际上,我个人认为,“信”应该排在第一位,诚信是为商之本,没有诚信,何以行天下?反观现在很多企业,为了短期的利益抛弃了这个安身立命的根本,肆意欺瞒消费者,对大众的财产,甚至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样的行为是极为愚蠢的,身为一个企业家,怎能不知道细水长流的道理?公司的名誉一旦受到损失,则是需要数倍的投入才有可能弥补。

《孙子兵法》强调“将”的作用,自然极为强调用人之道。用人之道是将帅之道的根本“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好的领导者,不会强求部署承担胜败之责,而是通过选择合适的人选来营造有利的局势,伺机以势制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尧虽贤,兴事业不行,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惟在择任将相哉!”相似的,对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来说,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自全体员工的支持努力,如何揽才、惜才、用才对企业的成长尤为重要。卡内基曾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资金、市场全部夺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他去世后,墓碑的铭文是:“这里躺着的是一个善于使用比他自己更能干的人来为他服务的人。”担任一个企业的领导人,一定要有这种能够让别人来为你服务的能力。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西安交通大学

金融42班

王宝强 学号:2141804050 之。”孙子这句话旨在点出上下一心的重要性。到了现在,则演变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是引导企业发展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员工的重要氛围。一个长盛不衰的企业,必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美国皮克斯动画公司,其企业文化就非常鲜明,全公司上下充满创意的气息。进入公司,整个空间非常开阔,墙壁也是鲜亮活泼的红色白色,让任何走进公司的人都可以立即感受到企业的活力创意。为了让员工从繁忙的工作中得到释放,皮克斯集合了员工的创意,举办纸飞机大赛、转椅撞击赛等有趣新鲜的活动。在这里,员工的创意被完全地激发,回报给企业的是,皮克斯出品的所有动画,其创意、真善美的内涵都使其受到了广泛欢迎,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功。成功的公司永远只会选择认同并享有与自己同样价值观的员工,以营造并延续自己的企业文化。《基业常青》中说:“只有极度符合高瞻远瞩公司核心理念和要求标准的人,才会发现那里是他们绝佳的工作地点。几乎像教派一样,高瞻远瞩的公司对本身的主张、对本身期望达成的成就极为明确,根本不容纳不愿或不符合他们确切标准的人。”企业领导人,应该拥有此等魄力,“将听吾计,留之;将不听吾计,去之。”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段是我最欣赏的一段内容。孙子早就意识到“以西安交通大学

金融42班

王宝强 学号:2141804050 人为本”的重要性,战争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而是最后的手段。战争开始前,能谈就谈,能不打就不打,因为战争是最消耗双方力量、对双方都有害无益的过程。孙子同时指出,能够不依靠战争手段就达成目的,才是最好的结果。“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与现今商场上的许多道理不谋而合。商场之道,和为贵。“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商场上情况正如战场一般瞬息万变,上一秒还是竞争对手,下一秒可能又成了把酒言欢的利益伙伴。凡事留一线不要做绝,日后或许还会有合作的可能。所以即便是竞争,不到最后,轻易不要撕破脸皮。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让别人坐收渔翁之利是极不划算的买卖。“不战而屈人之兵”,给对手也留点空间,双方各退让一步,互利共赢才是现今商场最理想的状况。

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从《孙子兵法》就可见一斑,其对当等待中国以及世界哲学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认识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如今人们的生活被现代化资源所充斥,在物质方面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方面往往被忽视,希望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尤其是先进的哲学思想,能够被继承和发扬,随社会的不断进步一同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冯沪祥.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西安交通大学

金融42班

王宝强 学号:2141804050

第二篇:中国古代哲学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哲学

在我使用“中国古代哲学”这个词的时候,已经先入为主地承认了中国是有哲学的。而且说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确实有实质的内容与之相呼应。比如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两汉的经学,宋明理学等,也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

稍微细心一点的人会发现,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本没有“哲学”一词。汉语“哲学”一词是1874年一位日本哲学家首先用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的,但他同时声明:它用来与东方的儒学相区别。直到1902年中国人才在《新民丛报》的文章中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的传统思想。问题产生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有可以称作哲学的东西吗?

西方人的答案是否定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的三个条件:惊讶、闲暇、精神自由。中国古代那些“尽人事而听天命”的哲人们,他们难道是那种以闲暇为前提,爱好自然奥秘,追求知识,以知识本身为唯一目的的“哲学家”吗?中国人自己也有这样的疑惑。王国维在他的《论哲学家与美家之天职》一文中得出结论:我国无纯粹之哲学,其最完备者,唯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耳。

当然,当时高涨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是不会允许承认这种重大的文化缺失的。“国粹”派健将刘师培在其《中国哲学起源考》中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中国传统思想叫做哲学。

所以,客观看来,中国的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是百年前的学者们以西方哲学为参照重树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学术建树,对我们沟通中西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许我们可以把西方文化全球化后果的“哲学”一词,用来指称人类思想在“轴心时代”从宗教母体中突破出来的思想形态。我们在泛指以古希腊、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文化后果的意义上,把哲学当做一个共名来使用。然而当我们按照一些西方哲学史家所强调的,把“哲学”当做古希腊独特的突破成果时,把中国的传统细想称作“哲学”,我认为并不是理解中国文化突破成果,而只是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的恰当方式。

回答完中国有没有哲学这个问题之后,我们来走进中国哲学,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要理清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对于这个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硕大命题而言,以时间为轴无疑是切合实际的角度: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先说先秦子学。自夏以来,千年的统治秩序到了东周已经土崩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长期处于大变革和战乱之中。社会向何处去?治理国家的良策到底是什么?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批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我们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界的黄金时代,那是当之无愧的。当时的思想界空前活跃,诸子蜂起,学派林立,著书论说,游学论辩,施展宏图大志。

当时主要的几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杂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等。至今几乎所有的传统思想都来源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这批思想巨人有: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孙子等。他们不仅有思想的睿智,而且身体力行地去实践。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仁、礼、中庸等。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旧的秩序已经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与孔子一样,其他的思想巨人也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在思想的国度里遨游驰骋。老子的天道思想,反与若,无为与自然思想,他批评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小国寡民的社会。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孟子提出性善论和尽心说,主张施行仁政。庄子的主要思想有道与物,齐物论,逍遥游。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和公孙龙,其思想有白马论,坚白论和指物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和天论。法家的韩非子的思想是把法、势、术想结合。这些思想家们为统治者提供了构建新秩序的途径和模式的可能选择。纵观历史,我们知道当时的趋势是封建制度的完善和中央集权的加强。符合时代需要的理论思想被推崇,否则只能被时间的长河冲洗殆尽。

时间到了汉代。最初的几十年,黄老之学一度受到推崇,其思想对于刚建立的政权有很大的稳固作用。但是其无为的思想并不利于这样集权的加强。统治者更需要为此找到一个理论依据。汉代经学应运而生。

汉代经学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儒学在先秦虽为“显学”,但仅作为诸子百家的一派而存在。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号称“经学”。

汉代经学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经学具有“天人之学”的规模。研究“天人”关系,是汉代学术的时尚,经学也概莫能外。他们都将天道与人事相结合,构筑了天人互动的学说体系。其次,经学治学的手段是文字学的方法。经学家们注释经书,往往从释字出发,通过解释文字的形义关系、音韵关系,达到解释阐发经书义旨的目的。再次,经学在学术传承上重视家法师说。汉代经学发达,一部经书有数家派别,每家派别又有数种解说。

汉代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是汉代经学学术体系的奠基人。董仲舒学说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创造是“灾异说”。通过“灾异说”,董仲舒在人间至高无上的皇权之上又设置了一个更高的权威——“天”,而“天”则是儒家理想政治的体现者,从而保证儒家原则精神在政治上的权威性。此外,董仲舒主张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在统治中坚持“任德不任刑”,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并将这些理想和主张打上“天”的印记,披上神秘主义的外衣。

汉代时,气化思想、宇宙生成论盛行,演述阴阳、天人等论题。而魏晋时期,此类讨论渐往形而上学形式发展,以王弼、郭象为其代表。而汉代对人性的讨论,逐渐发展成为魏晋时才性与人物鉴赏等论题,其中以刘劭的《人物志》为其代表。当时政治势力更替,局势混乱,原有价值体系面临挑战,名教与自然、圣人论亦随之而起。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其主要讨论内容有:(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玄学重视万物根源存有等相关论题,深受老庄思想影响,而有深入发展,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为魏晋玄学重要论著,更为老、庄最首要注疏。而当时名士诠释儒家典籍,如何晏《论语集解》、王弼《周易注》、《论语释疑》、《周易略例》等多以道家思想,援引解释儒家观念。会通孔老仍为当时重要议题。

佛教是古印度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创建的,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佛教学说是一种以追求精神解脱为宗旨的宗教体系和人生哲学。佛学从论证人生皆苦、世界皆幻出发,以超脱现实人生为标的。中国古代思想,也有讲精神解脱的学说理论,如庄子讲“游世”,道教讲“隐逸”,但这种超脱都是此岸性的,而佛学则以彼岸世界为理想,所以它所宣扬的精神超脱更绝对,更彻底,也就更富于吸引力。加之佛学体系宏大精深而富于思辨性,这些特点可补中国传统思想的不足,所以它的传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从另一方面看,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思想,若想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必须要不断进行自我改造以适应中国的国情,所以佛学自进入中国那一天开始,便步入了中国化的进程。这一进程经过了东汉和魏晋南北朝长达五百年的时间,在隋唐时期基本完成,其主要标志是中国自己的佛教宗派的形成。隋唐时期佛学发展到极盛,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最具代表性。

禅宗虽然有所谓“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五祖”的法系传说,但不过是为了扩大影响的虚张声势,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是慧能。慧能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坛经》一书中。

“佛性论”是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思想的核心理论。禅宗理论认为“佛性”是世界的本体和唯一的实在,“佛性”存在于一切众生事物之中,是永恒的。慧能说佛性即心,心即佛性,佛性即人的本性。禅宗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识是唯一的实在。可见禅宗的佛性论是一种典型的主观唯心论。禅宗的佛性论显然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禅宗的“佛性本有”与儒家的“性善论”就有着密切的关系。禅宗的“众生是佛,佛即众生”和孟子的“人皆可为尧舜”的思想有惊人的一致。此外,禅宗对佛性的描述也很类似于道家与玄学对本体的论述,如禅宗认为佛性是“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宣”的。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禅宗的“修行论”是“佛性”的认识论。禅宗的修行理论别具特色,讲“定慧为本”,将禅定与发慧合二为一,取消了坐禅的形式,将修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从平凡的行、住、坐、卧中去体悟永恒的真理。禅宗的修行具有简易的特点,定慧不再是枯燥的宗教形式,而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寻常生活无非禅宗道场,平凡世界佛性无所不在。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超越平凡,在世俗世界中寻求神圣。禅宗的修行理论在形式风格上基本取法于道家,禅宗的证悟和道家的悟道都是一种内向的直觉体认。禅宗的修行讲求“无心是道”、“任运自然”,这种理论显然来自于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而禅宗表现出来的世俗性特征,也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人文主义的风格印记。

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2)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其代表人物有北宋的周敦颐、张载、二程、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的朱熹、陆九渊;明代的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张载为代表的气学、邵雍为代表的数学、程朱为代表的理学、陆王为代表的心学。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老化”改造;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宋明理学是当时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成功地回应佛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

至于朴学,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一种以考据为主要治学内容的学术思潮,这种学术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轻义理,因此被称之为“朴学”。由于朴学采用的是汉儒训诂考订的方法治学,所以又有“汉学”或“考据学”之称。在我来看,清代的朴学应该排除在中国传统思想之外。它更接近于考据学,涉及到的思想方面的探究和建树聊胜于无而已。所以在此我们就不讨论。

粗略数完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我们不难发现,从最初诸子百家的寻找理想社会模式到最后宋明理学成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中国的传统思想一直围绕着政治而展开。受政治的影响又引导着政治。从粗线条的治国之道到细线条的修身养性,格物致知。我们大致可以用张岱年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大纲》中的话总结中国哲学的特点: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重人生而不重知论、重了悟而不重论证、既非依附科学亦非依附宗教。

Ps:经过两周的挣扎作业终于告一段落。由于水平限制,文章中难免有错误缺漏。见闻有限,所以难免有引用。

丁胜海

管理学院行政101 1005012028 *** 2012/5/15

第三篇:管理名著导读论文

管理名著导读 课程论文

目: 当代中国式说客的成长路径和影响力

院系名称: 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工商1101班

学生姓名: 赵军辰 学

号: 201117910103 1引言

中国房地产市场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现在已到了一个空前敏感而关键的阶段。以至于以往习惯于“暗中发力”影响中国决策层房地产市场政策的“游说集团”,也不得不跳到前台,“搏击”舆论的制导权,以“内外夹击”之技获取对高层决策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两天,曾“多次上书国务院”、并建议中央暂缓出台新的紧缩性房地产调控政策而在中国网络上引发“沸沸扬扬”骂声一片的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鲜明生动”的样本。

1.1 朱中一介绍

朱中一,男,1944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67年7月大学毕业并参加工作,2004年4月起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1991年5月至1999年12月期间担任建设部体改法规司、政策法规司任副司长、巡视员兼副司长。期间,参与了《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建筑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房地产配套规章的制订、审核等工作;带队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进行了执法检查;全国人民对其的工作评价未定。1997年1月在中央党校学习结业时的论文《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在多家报刊上摘登。有些观点值得讨论。

1999年12月至2006年3月期间担任建设部办公厅任巡视员兼副主任、主任。期间,除负责了部办公厅的日常工作外,还配合住宅与房地产业司等有关司局起草了国务院有关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稳定房地产价格、规范拆迁行为等重要文件和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经济适用房政策实施情况分析、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等报告的草拟与修改工作。

1.2 潜水者

其实,在中国媒体和舆论有关房地产的“口水仗”中,朱中一算得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潜水者”。几乎在所有的房地产政策和市场形势分析的“话语战”中,人们都很少听见他的“发声”。尽管他“贵为”中国房地产协会“驻会会长”(常务副会长),但是在一般的房地产舆论“论战”或是房地产方面的公开活动中,不是见不到他的影子,就是低调到几乎不为媒体察觉。但这不仅没有 丝毫削弱他对决策者和政策的影响力,而且“不露声色”本身似乎更增添了他在业界的“份量”。

1.3 上书

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众多房地产业内人士)可能都没有想到的是,在2008年八九月间关系到开发商命运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之变,正是他给“国务院有关领导”的“上书”的结果,对房市产生了完全相反的“决定性”影响。中央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由“严厉”变身为“救市”。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朱中一当时也是以中房协之名“给国务院有关领导上书了一份房地产政策调整建议,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重视。”据报道,他“上书”的政策建议主调,就是把当时“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改为“适度控制”。具体政策包括:允许地方政府自行救市;降低房地产交易有关税率;鼓励改善性住房需求等。”他在一次公开的论坛上曾就自信满满的表示,他的这个“救市”的政策建议一定“会得到采纳”。当时他就建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始政策储备,择机推出。”

1.4 影响

果不其然,此后中国房地产政策180度的大转弯,不仅证明了他的“预测”,更证明了他的“能量”。

不过,朱中一的“救市上书”,给中国公众、房地产市场本身以及中国经济和社会政治所带来的,可谓是一场“空前的噩梦”。不仅众多大中城市的房价创下了一年间暴涨50%左右的“世界纪录”,而且市场本身也异化成投机者的舞台,成为全球公认的最大的泡沫市场。此前的救市之策,也成了房地产市场调控史上最大的败笔。正是为了扫除“救市政策”的恶果,中国最高决策层才出台“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国十条来加以纠正。

当然,朱中一的“救市上书”给中国开发商阶级所带来的,则是“史上最大的丰收”。据统计:仅2009年中国开发商在商品住宅一项上所获取的“超额暴利”(利润率高于5%国际同行水平以外部分),就高达1.8万亿元人民币之巨。毫不夸张的说,朱中一所代表的中房协及后面的开发商利益集团,正是通过“上书”对中国决策层的影响,使得他们一年的“收获”,远远超过过去几年的“市场努力”(尽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为开发商所垄断,独家经营)。2 来历

但是,如果人们就此以为朱中一是一个对高层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神秘奇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充其量只是中国房地产利益集团的一个“突出代表”。翻开他的简历人们可发现他的“官员背景”。退休前他的最高官位也就是建设部(现住建部)的办公厅主任。在建设部最多也只能算是的一个“局级骨干”。他的所谓的“能量”,不是来自于他个人,而是他所“代表的组织”——中房协。虽然该协会号称是由房地产方面“单位和个人自愿参加组成的全国性行业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但是,它的业务主管部门是住建部。不仅现任的会长为原建设部的常务副部长,而且该组织人员的任命,还必须“抄报”住建部领导备案。可以说,它是有着强烈官方背景的“民间组织”。该协会的功能主要为:一是“提出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服务”,二是“反映企业(指开发商)诉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所以不难看出,中房协本质上就是一个为了开发商的利益而“上书”(所谓“政策建议”)的“半官半民”的游说组织。住建部官方不好说的话,中房协可以用行业协会的名义“上书”;开发商单位和个人办不成的事,中房协又可以“组织”的名义“马到功成”。而作为中房协“驻会会长”的朱中一,只不过是这个开发商游说利益集团的执行者而已,“小卒”一个。

2.1 事实

实际上,在中国有着这样“半官半民”背景的开发商利益集团的“院外游说组织”,远不止中房协这一个。同样以住建部为“业务主管部门”的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也是另外一个有着官方背景的“民间组织”。这个研究会的成员经常用“更民间、更学术”的身份,高调地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媒体和开发商的活动之中,公开为开发商利益集团的制造舆论。这点,它和中房协“低调的作风”和“关键的作用”(上书等)有着较大的区别,虽然目的和服务的对象都是一个。

不过,最有“资格”为自己“评功摆好”的房地产利益集团的游说者,还当属号称“中国人民最想揍的三个人”之一的任志强。早在几年前,人们在号称“地产总理”任志强的博客和公司的网站的文章就可看见,任本人“多次参与国务院、建设部政策法规的制定,包括2003年国务院18号通知的制定。”而正是“18号文件”的出台,剥夺了一般市民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权利,把中国九成左右的市 民的住房供应都推给了习惯于“暴利运作”的开发商。中国房价的暴涨和开发商的暴富,也正是由此而生。实际上,2008年的“房地产救市政策”,任志强也是其中份量最重的主推手之一。不过,任志强也有自己的“组织”——全国工商联下的房地产商会。作为影响政策的游说者,该组织最突出的一次运作,就是在去年全国两会上,用其所谓的“调查”及提案,把高房价的责任推给了土地出让金上。并以工商联的名义,要求降低地价,以保证开发商利益更大化。好在国土资源部已有防备,以全国性的权威调查反驳了房地产商会的“说法”和工商联的“提议”,才使其“阳谋”毁于腹中。说说

中国的房地产调控历史证明,每当开发商利益集团成功地游说决策层一次,中国的房市就必暴涨和大变一次,不管是2003年任志强的“成功”,还是2008年朱中一的“胜利”,结果都是如此。关键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开发商利益集团的游说,基本上都被采纳,并可以成功地影响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走向?为什么公众的声音,经常在决策过程中被“湮灭”。人们也许还记得今年的全国两会,数以百计的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对高房价问题的提案抨击。但至今,还有多少不是石沉大海!所以,中国的房地产调控若要防止“被空调”、政策和市场的发展要想少走弯路,还必须从“清君侧”开始。

参 考 文 献

〔1〕 新民网评.郑州写字楼网.2010-8-18

第四篇:西方法学名著导读论文

认真对待权力

——读《认真对待权利 》有感

《认真对待权利》一书写作于20世纪60至70年代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在此期间,种族歧视、越南战争、公民不服从等问题成为美国政治的核心。围绕着什么是法律,法律的目的是什么,谁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遵守法律,在没有成文法依据、也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法官如何审判案件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德沃金发表了自己的主张。

德沃金尖锐地批判了美国法律传统中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提出:政府必须平等地尊重和关心个人权利,不得为了社会福利或者社会利益牺牲人权。他在《认真对待权利》中论述的关于个人权利的法律与道德理论使他成为本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美国的法律制度具有自我矫正的机制,可以做到法律和政治、法律和道德的一致,不必经过其他剧烈形式的社会变革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他认为权利是法律的道德权威所在,是人们对法律有信心的理由。权利“可以防止政府和政治官员将制定、实施和运用法律用于自私或者不正当的目的”,或者在这样的情况不幸出现时,能够阻止法律对权利侵害的仍然是权利。本书中文版出版以来的十年,是中国的权利理论和权利保护得到前所未有重视的十年,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对话是如此必要,没有这种对话和交流,我们就无法理解他人的思维,也无法从“他山之石”得到启发。德沃金写道:“西方的很多人能够理解并且学习孔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学习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的观点。许多中国人也从西方人如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弗拉基米尔•列宁的思想和观点中获得重要启示,想一想友谊和婚姻中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的作用,它跨越了多少文化差异。”本书的观点在我国得到广泛的讨论和接受也说明了这一点。

德沃金就曾在《认真对待权利》中要求政府认真对待每一个人的权利,简单地说是因为道德,但这主要不是对个人提出的道德要求,而是对政府提出的道德要求,政府应当合乎道德,亦即平等地对待所有人。在此,权利的提出主要不是为了限制个人行为的,而是为了约束政府行为的。德沃金从一个法学家的观点认为,权利构成了法律的道德基础,他的一个精辟警句是:“如果政府不能认真对待权利,它也就不会认真对待法”。在德沃金看来,这种对政府行为的道德要求的要义是平等,亦即政府必须平等地关怀和尊重所有人。所谓“平等关怀“,也就是把人们作为会受挫折、会有失败和痛苦的人们来同等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所谓“平等尊重”,也就是把人们作为能理智地、自主地制定和履行他们的生活计划的人们来同等地尊重和关照他们的意志和意愿。因而前者较侧重于社会经济利益的公正分配,而后者较侧重于政治和思想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的保障。或者说,前者主要是指经济权利,指对于起码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条件的权利,而后者则主要是指政治权利。

德沃金是在与“功利”对立的意义上使用“权利”一词的,但他又指出权利与功利之间的明显对立仅仅是表面上的,权利的观念和总福利的观念同样根源于一个更基本的价值,而且,它们可以在这一根本价值、根本观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这一根本观念就是平等。这种统一表现为: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以一般利益作为政治决定的正当理由,但在特殊情况下又把个人权利作为不理会一般利益、超越这种正当理由的一张王牌。

在疑难和有争议的案件中,法官是否总是遵循规则?或者他们有时自己制定新的规则,并以追溯既往的方式加以运用?实证主义者仅仅承认“由与其内容无关但是与制定或形成这些规则的系统或方法有关的检验标准,加以确认和区别”的规则承认为法律。德沃金道,无论是法律实证分析法学还是现实主义法学,都忽视了法官判决的正当理由问题。德沃金认为“正当理由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它不仅影响司法权力可以延伸多远,而且影响个人遵守法官制定法的政治与道德义务的程度。它也影响一个有争议的观点可能受到的挑战的基础。”在这里,德沃金实际上是从人民对司法权力的预期以及法官角色的预期中提出了正当裁判问题。紧接着,德沃金进一步指出,正当裁判问题实际上是和司法责任问题相联系的。“如果说在疑难案件中,一个法官应该遵循已有的规定的说法是有道理的,那么,法律上的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在疑难案件中法官只能制定新的规则,那么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如果法官在实证主义意义上的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拥有自由裁量权,那么法官直到“未来的案件创造一新的规则之前,不存在法律上的义务。”而如果法官在判决中不受法律约束,那么我们事后也就无法追究法官滥用这种自由裁量权法律上的责任。这种法官不受法律制约的观点,是和法治直接抵触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实证分析法学的第一个要点即法律的概念理论(仅仅承认“由与其内容无关但是与制定或形成这些规则的系统或方法有关的检验标准,加以确认和区别”的规则承认为法律)提出了批评,而指出了法律的概念不仅仅包括规则,也包括原则。

德沃金认为“在一个表面上是语言学的问题的深处存在着道德原则问题”对不同“法律”概念的理解进行选择“对于法律责任的分析有着极大的影响。”德沃金认为,事实上,法律原则在法律上也是一直存在的。在第二章分析亨宁森案件的时候,德沃金说了这么一段话,说明了法律原则事实一直存在于法律概念之中以及这种存在的重要意义:“假设在亨宁森案件中,法官对汽车制造商对他们的用户负有特别责任的原则未作任何考虑,或者,未能考虑法院力求保护那些在交易中处于弱者地位的人们的原则,而是仅仅援引合同自由的原则作出对被告有利的判决。那么,他的批评者决不会满足于指出他没有考虑别的法官有时注意考虑的事情,大多数批评者们会说,采取这些原则的措施是他的责任,原告人有权要求他这么做。”通过把法律原则重新引进法律的概念里,德沃金否定了实证分析法学的第二个观点,即在疑难案件中,对具体案件没有明确的规则可以适用的时候,法官存在强势意义上的自由裁量权。因此,法官就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法官在裁量的时候就是在履行他的法律义务,考虑那些他应该考虑的原则。因此,实证分析法学的第三个要点也遭到了德沃金的否定。

总体上看,德沃金的权利理论融合了人们对于秩序的追求和对于正义的向往,颇为有效地解释了当代美国法律的权威问题和发展问题。原则要素的存在为个人主张权利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通过由原则构成的严密的网,即使在疑难案件中法官也可以发现先在的权利;这是法律的宗旨,也是法律能够获得权威和尊崇的原因。政府必须平等地关心和尊重它的人民,这是文明社会的前提,它提供了用以评判现有政治法律制度的标准,即保障权利原则,使人们得以抵御政府权力、批评现存政治制度和法律实践,并为其发展、更替提供建设性意见。

更笼统地讲,德沃金所言的原则指的是在制定某些规则时所依据的一种抽象标准或理由:它说明一项政治决定之所以是合理的,并不是因为其促进了或保护了某些集体目标,而是因为其尊重了或维护了某些个人权利。在这种意义上,原则就蕴含在过去的一切成文法和先例中,存在于整个法制传统中。

而如今众所周知,受教育权是人的一项基本人权,是人生存、发展与完善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条件。无论是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人权公约,还是我国宪法和法律,都对受教育权这一基本人权作了明确规定。从世界人权公约与我国宪法与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第一,受教育权是人人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第二,权利平等与成绩面前机会均等是受教育权的核心,高等教育应当根据成绩而不是职业、家庭出身、地区等因素向全社会平等开放。权利不平等与机会不均等现象,不仅背离了世界人权公约的人权精神,也违背了我国宪法与法律的基本原则,准确地说是一种严重违宪与违法行为。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从制度上根本消灭了人人不平等的起源,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体、政治上人民当家作主,都使不平等的根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人权利面前、法律面前平等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赖以维系的根本准则。相同的人相同的对待、类似的情况类似地处理,既是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又是社会主义的正义要求。在今天,如果谁还平等着但却差别着甚或歧视着,就是对平等这一根本准则的最大破坏。只有认识到人人在根本上是平等的,才能奋起反对对人一切的差别与不平等的制度或现象。仅仅由于出身与出生地即籍贯不同而导致分数比值的差别,实际上就为受高等教育的人在权利平等的原则前提下人为地又划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权利不平等的分界线,这样所谓的“权利平等”最终会因籍贯和出身的不同而走向更大的不平等,这大概出乎所有善良的人的愿望。英国历史学家梅因在其名著《古代法》中曾把人类社会的进步运动归纳为“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主体身份不同,权利享有的量即不同,这是封建专制社会的典型特征。如果我们至今还缠绕于身份不平等的现实社会中,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比传统社会进步了多少呢?也许我们有我们的国情、省情、县情,抑或还有乡(镇)情、村情乃至家情,但无论如何,都不应成为权利不平等的新的起源,成为权利不平等甚至歧视的借口。

即便有差别、有不平等,那也是权利平等原则的例外或有益补充,即这种不平等必须遵循着罗尔斯所说的社会正义原则:机会均等应向那些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人倾斜而不是相反。只有对处于最不利地位者给予更大的关注与照顾,才能使人们趋于平等。这种措施被描述为“鼓励行动”。实际上这种做法遍及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每个角落。我国法律和制度对处于社会弱势的群体如老人、妇女、儿童及残疾人等权利的特殊保护,就是基于一种“不平等”的保护,其目的在于使他们的权利不致因事实上的不平等而陷入更大的不平等的事实之中,所以这种“不平等”事实上反而是对真正平等的追求。然而我们目前各省市区在高考录取中存在着的考试分值不平等的现象却恰是一种价值颠倒,越是发达地区的考生、越是处于有利地位的考生,反而越是受到社会的照顾与优惠,从而致使事实上不平等的现象愈趋不平等、不公正。大家知道,欠发达或不发达的地区在经济条件、师资力量、仪器设备、教育理念与教育投资等硬软环境方面都普遍存在着落后局面,与发达的地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地区的考生的受教育权事实上已经处于极不对等的竞争劣势地位,因此,法律和制度在被平等地实施着的同时可能就包含着不平等,那么在类似情况类似处理并不足以保证实质的社会正义时,就应当向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的考生实行政策及措施倾斜,从而实现或体现社会真正的平等与公正。然而遗憾的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着的“权利平等但差别”现象,非但没有使他们享受到优惠待遇或同等待遇,反而使他们陷入了事实上本来就不平等的更加不对等的境地。这样,在导致贫富两极分化日渐扩大的同时,使这种高等教育的两极分化亦愈趋严重,远远驶离了权利平等这一基本社会价值的航标。

权利平等即法律平等是法治的基石。权利不平等不但破坏了社会公正原则,而且也破坏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权利不平等即意味着权利歧视,法治原则要求的是权利主体的普遍性,而权利的普遍性一旦被破坏,法治大厦即会坍塌。所以,不平等是法治的死敌,只有平等地适用法律和平等地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获得权利救济。

权利,人们为之向往与追求的东西;法律,人们为之信仰与尊重的东西;无论怎样,人们都应认真对待它们。因此,我们每个人必须为权利也就是为法律而斗争。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

第五篇:名著导读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名著导读

考试说明:识记课表推荐的课外读物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常识。考试范围:

《朝花夕拾》、《繁星春水》、《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格列佛游记》 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

1作者:英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2、主要内容:全书共有四个部分,写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慧駰国等地的经历,反映了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现实,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及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3、主要人物形象:

格列佛是一个有质疑精神、聪明机智、酷爱真理、有忍耐力的游者 4主要情节及对应寓意:

①描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讲述小人国利里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当时英法两国之间的连年征战。

②在大人国,格列佛洋洋自得的介绍却招来质问,大人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他们认为英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及其产生的恶果。

③小说第三卷,通过对飞岛国等五国的描述,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殖民统治。

④第四卷更是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格列佛和慧骃之间的对话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无情鞭笞。

6、艺术特色:①将虚构情节、幻想故事和对现实的揭露巧妙结合

②点面结合,对照写作,四部游记一正一反地排列③绝好的想象,生动的细节

7、阅读感受:①小说充满了奇异的想像和童话色彩;②辛辣、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是小说的灵魂所在;③小说的讽刺饮包含某些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在尖刻与悲观的态度背后,却隐藏着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④小说作者借游记、借外人之眼来评议自己国家的现状。《水浒》:反抗封建保证的英雄传奇

1、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阅读感受:

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智深(花和尚): 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 松(行 者): 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 用(智多星): 智取生辰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 冲(豹子头): 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 逵(黑旋风): 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 江(及时雨): 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 志(青面兽): 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1、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2、体裁:长篇神话小说

3、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4、精彩情节点击: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

5、悟空形象:

①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②出世:仙石化成。③本领:手持一根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金箍棒;能耍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四十九天不死,反而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世间一切妖魔鬼怪。④性格:桀骜不驯、忠心耿耿、聪明幽默、爱憎分明、勇敢机智。

7、猪八戒形象:

①身世:原是仙界天蓬元帅,因醉调嫦娥,被贬下凡,投错了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脸的模样。

②性格: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忠勇、善良、勇敢、知错就改、淳朴憨厚。

8、艺术特色(成功之处)(阅读感受)①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

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③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相关练习:

1、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2、《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

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赏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例: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大闹天宫。或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如三打白骨精

4、选择《西游记》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结合社会生活,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

参考示例: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人物性格)。今天,能有孙悟空这样的人来执法,社会就会多一些公正(联系社会生活)。

5、《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6、列举《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一、作者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著名作家。

二、主要内容: 本书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三、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熔炉里,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了一个无产阶级战士。

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文学为继续战斗的武器,靠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既是作者的真实写照,这种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精神也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四、写作特点:

1、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

2、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3、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4、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五、经典名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1、名著背景: 作者罗曼罗兰,20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作家。1915年因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著名的反战主义者。《名人传》是《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的总称。

2、中心思想:本书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真实的苦难使他们直面人生,而与苦难的搏斗,则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3、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贝多芬(1770—1827),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德国音乐家。

性格: 桀骜不驯,普通乖僻,不幸孤独,自强不息,伟大的音乐之神,坚忍不拔的巨人形象。

贝多芬的故事主要侧重“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以他的意志,以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扫空忧郁的思想,战胜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酒神巴库斯》、《哀悼基督》、《大卫》、《摩西》、《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和《末日审判》。他的艺术创作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顶峰,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珍贵的遗产。

性格:慈祥,博爱,善良,孤独,多疑,懦弱,有毅力,身体力行,家庭富有自己却贫穷,屈服于教皇势力。

米开朗琪罗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悲剧,展示了一个天才为了征服世界,为了创造不朽的杰作而流出惨痛的鲜血。内容主要分为上篇“战斗”,下篇“舍弃”和尾声“死”。托尔斯泰(1928—1910),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主要作品有《安娜卡列宁娜》、《战争与和平》、《复活》。性格:博爱,敏锐,自我完善,具有虔诚的宗教观点。

托尔斯泰的故事主要的内容是:童年,高加索纪事,哥萨克,塞白斯多堡纪事,爱情与婚姻,对社会的忧郁等等,是三篇故事中最长的一篇,也是对主要人物的生平和所创作的东西描写最详细的一篇。

4、写作特点: 采用了大量的引文,抓住传主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使之成为统领全篇的灵魂,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多侧面地去表现传主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名人传》中的名人都是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时代而不衰。作者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

5、阅读感受:

1、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

2、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3、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一、思想内容

《骆驼祥子》是以旧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祥子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信心。到小说结尾,祥子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小说批判了那个不让好人有出路的社会。

二、主要人物

祥子------一个曾经是那么要强的洋车车夫,最后却还是没有挣扎出悲惨的命运。起初)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最后)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自甘堕落。

虎妞-----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中年妇女。

小福子——一步步走向毁灭。刘四——残忍霸道的车主。

曹先生——旧社会较为正直和进步的小知识分子。

孙侦探——诈骗祥子,直接的两次使祥子的梦想破灭。

三、推荐理由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①通过祥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这个吃人的社会;

②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怵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

③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④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四、小说的题目“骆驼祥子”主要包含哪些含义?

明确:以“骆驼祥子”来命名有三层含义:(1)点明小说的主人公——祥子;(2)概括著作的一个主要情节——骆驼祥子称号的得来。(3)揭示主人公的性格——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沉默憨厚。

五、介绍小说围绕祥子主要讲述了哪些故事?

明确:三起三落

(1)奋斗三年挣钱买了车→被十几个大兵抢了车;(2)卖骆驼又攒了买车钱→被孙侦探抢了买车钱;(3)结婚后靠虎妞买了车→最后下葬虎妞卖了车。

六、合祥子的相关事例分析其形象性格前后有着怎样的变化?

明确:由人变“兽” ,人生道路上的三部曲:(1)在自食其力的劳动中充满自信与好强;(2)在畸形结合的家庭中痛苦无奈地挣扎;(3)在极度绝望中扭曲了灵魂堕落成走兽。

下载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导读论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导读论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 七年级: 一、《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1、作者:冰心2、体裁:诗歌(“小诗”)3、成因:受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4、内容:(1)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2)对大自......

    名著导读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一定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

    名著导读

    《巴黎圣母院》高频考题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文艺评论家和政论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

    名著导读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1、作者:高尔基(苏联),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体裁:长篇小说。 3、内容:小说讲述阿廖沙(作者乳名......

    名著导读

    四.《名人传》相关练习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 2、《名人传》叙述了( )国音乐家( )、( )国画家和雕塑家( )、( )国作家( )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

    名著导读

    课题: 名著导读 学习目标: 了解《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 了解《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的内涵和寓意 学习指导: 重点知识识记 一.《繁星·春水......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提纲 一、《爱的教育》 1、原名:《心》 2、作者:德•亚米契斯(意大利) 3、体裁:日记体小说 4、内容: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全书100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恩利......

    名著导读

    《繁星》《春水》: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这两作品 是在受到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