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江西九江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虐童事件再现,法律是护幼的最强防线
2018江西九江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虐童事件再现,法律是护幼的最强防线
11月22日晚,十余名北京幼儿家长反映,朝阳区管庄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国际小二班的幼儿被老师用针扎、喂不明成分的白色药片,并提供了孩子身上多个针眼的照片。此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次日,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财经、环球网等多家知名媒体又纷纷在各自官方平台上发表评论、进一步揭露事件进展,更是在短时间内掀起新一轮舆论高潮、引起网友公愤。人民日报针对此事件发表的一篇名为《幼有所育底线不容击穿》的评论,从18时23分上线以来到18时55分止,短短近半小时内就创造了25万+的阅读量。
此事件之所以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度,原因除了在“携程幼儿园”**未平的背景下再次刺痛公众绷紧的神经,还因为在今年四月份,网上已流传过红黄蓝幼儿园的虐童视频。本以为“四月事件”能给“红黄蓝”敲响警钟,谁知其不仅未有悔改且此次更加恶劣。更加讽刺的是,有网友翻出“红黄蓝”幼儿园集团的创始人、总裁史燕来此前的讲话视频,她在讲话中提到,选择学前教育的人是伟大的,不是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的人,“我们是有爱的,我们应该为自己鼓掌。”不知她当初坚定的眼神,放在今天是否仍会那般自信? 老子曾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古至今,尊老爱幼就是人之常理、行之准则。社会道德对普通人的要求已是如此,更不要说从事幼师幼教或是相关行业的工作者。可为什么“虐童事件”还是时常发生,居然还是在孩子们聚集的幼儿园?幼儿园原本是孩子们第一次向世界伸出探索的稚嫩触角的场所,可是,是谁将幼儿园变成了孩子们噩梦的开始?又是谁让孩子们本该五彩斑斓的童年染了灰? 幼儿园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一直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对象,但我国对幼儿园的监管一直不够严格。其中又以私立幼儿园的乱象最为严重。由于缺乏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私立幼儿园的师资质量一直都是令人头疼的大问题。对于一个行业来说,“有证上岗”都不能完全确保从业者能够坚守职业道德、遵守职业规范,“无证上岗”为整个行业带来的风险性岂不是更加令人担忧?那么又是谁将这些“无证狼师”送上工作岗位、送到孩子面前?据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私立幼儿园运营的监管,也是一个已出现在大家面前的迫切需求。确保一个行业的健康运行,不能单靠从业者所谓的“职业理想”,更需要外部力量的监管、法律的约束,确保问题出现后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确保事后惩处不再不痛不痒。
旧话重提,幼儿教育行业相关的专业法律保障缺席已久,急需确立与完善。法律是保障脆弱孩童最有力的防线,更能使有证或无证“狼师”惩处力度的加强有迹可循、有例可依。幼儿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对幼儿的保护事关你我,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敦促。“红黄蓝”事件虽未完全落定,但警钟再响,惊人醒,更要催人行!
第二篇:2018江西九江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又现虐童,让真相抚平质疑
2018江西九江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又现虐童,让真相抚平质疑
22日,有幼儿家长反映,北京朝阳区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的幼儿遭遇老师扎针、喂不明白色药片。据朝阳区政府新闻发言人介绍,朝阳警方接到报警后立即成立专案组,依法开展调查取证工作。目前警方正在工作中。“朝阳区政府禁止任何形式的伤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发生,针对家长反映的问题,一经查实,绝不姑息。”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在虐童事件旋踵而至的现实语境中,从携程亲子园事件到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被指虐童„„无不激起公众强烈愤慨,各种“劲爆”消息井喷而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令人莫衷一是。
越是信息芜杂,越要节制愤怒,避免盲从与冲动;越是群情激愤,越需恪守理性,在众声喧哗时叩问真相。从朝阳警方回应教室内监控视频已被警方调走,到朝阳警方介入事件调查,再到教育部已部署幼儿园办园行为专项督查,信号层层传递,指向真相,问责就在路上。
“一经查实,绝不姑息”“对一切损害幼儿身心健康行为的幼儿园和教职工必须严肃查处,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朝阳区政府和教育部就事件相继表态,以快速反应呼应民意,以峻厉语言表达立场,以坚决行动履行职责,值得肯定。
虐童事件此起彼未伏,不仅让家长伤心、痛心和揪心,也让全社会义愤填膺。处理虐童事件,正需要相关部门不捂盖子,不留面子,不做样子。对于公众而言,也需要多一些耐心和克制,注意分辨信息真假,不信谣不传谣更不造谣。
“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总书记曾如此强调。美好的生活属于儿童,给孩子什么样的现在,他们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没什么比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重要,从依法处理虐童事件出发,让幼有所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篇:2018江西九江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扶贫攻坚重在精准发力
2018江西九江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扶贫攻坚重在精准发力
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八章节《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用208字的篇幅再次部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安排,把扶贫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并对扶贫攻坚提出了新思想、新目标和新征程。“精准扶贫”是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11月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扶贫思想。经过四年多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精准扶贫”思想不仅是我国当前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实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政策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振奋人心。过去5年,中国共产党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让全世界为之惊叹。五年来,在党中央的全面领导下,我国扶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使得“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也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现在,精准扶贫工作进入到脱贫攻坚阶段,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我认为脱贫攻坚可从五个方面下真功:
一是在攻坚思路上下真功夫。要完成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既定目标,可用的时间不多了;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阶段,越往后难度越大。现在亟需脱贫的对象,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都是需要下大力解决的“硬骨头”。做好攻坚思路,既需要广大扶贫干部扎扎实实走村入户,又需要开拓创新,探索科学工作方法。依据入村入户调查得来的第一手扶贫资料。坚持开展信息公示、民主评议等,让群众来评判脱贫对象真不真。每年进行一次精准识别“回头看”,既认真识别贫困户,又跟踪识别脱贫户,清理不达标的对象,及时重新纳入返贫对象。
二是在政策落地上下真功夫。决策贵在执行,政策贵在落实。要学深悟透政策,逐级开展培训,加强政策解读,确保各级干部特别是身处一线的基层干部成为政策的“明白人”,当好政策的“宣传员”。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因此,要创新完善政策,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符合当地实际的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要加强督促检查,对政策托底、资金投向和项目进展等情况跟踪问效,严格问责,严防违规违纪,确保政策落地。
三是在激发内力上下真功夫。打好扶贫攻坚战,在借助外力的同时,更须激发内生动力。“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主要针对贫困户“等、靠、要”“脱贫又返贫”,以及贫困户“有体力、无能力”“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贫困代际传递”等现象。要用好政策激励,让先干的贫困群众先得实惠,增强其脱贫致富信心,调动更多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脱贫致富的榜样,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提高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标准,大力推进“改薄”工程,强化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四是在产业扶贫上下真功夫。“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要精准,脱贫也要精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是短板。脱贫攻坚,“三农”是重点。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新提法。报告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给农民和农业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现代化农业发展起来,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其中有三点尤其值得关注:第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第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第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五是在队伍建设上下真功夫。要实现精准扶贫,人才是关键,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 “精准”人才队伍,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要充实扶贫干部队伍,坚持把优秀干部选派到贫困地区,增强扶贫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要发挥驻村干部作用,科学配备贫困村“第一书记”,明确其职责定位,真正体现“第一书记”的要义,使其工作更接地气,更加务实;驻村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提升工作成效,真正成为一支扶贫攻坚的生力军。
“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 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许下的承诺,再次坚定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这句话既给了老百姓希望和盼头,也为广大党员干部定下了目标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