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目前大学教育的现状、原因、改革措施与未来前景
前言:大学生,应该是一群拥有智慧、创造力、有思想、有追求、有远大抱负、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群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管理者、主人公、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人群,有着自己的价值观,有着前卫的眼光、有着引导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和责任。可是就是本来应该是这样的一群人却成啃老一族、社会的负担,没能祈祷自己的作用,没有展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他们手握真理却撞得头破血流,他们拥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灵却被社会伤的血肉模糊,他们曾经被社会选出来却逐渐被社会所看不起所淘汰.......不能不说是一种深深的悲哀。作为大学生的一员,我觉得大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了我们自己也为这个社会去去反思,为这些不合理不科学去抗争和呼吁。
正文:作为一个体验者和当事人,我觉得我有自己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希望老师能够认真去看去思考。毕竟这不是一个个体的行为和做法,它以及更成为了一种现象。任何现象的产生一定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原因,必定有着其社会原因、个人原因、群体原因、老师 的原因。
大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标、理想太过高大、丰满,现实却很残酷、骨感。缺乏对自己客观、清醒系统、全面的认识,缺乏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不踏实,好逸恶劳,干着老年人也可以干的事,提前进入养老模式。目标大但是空,没有具体的谋划,没有实践的勇气和行动。我们只看重结果是成还是敗,失去了这个年纪该有的特质。
学与用的割裂、分离严重。学了东西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创造价值,学而不用是一种浪费。不是说专门开设一门实践课或者实验课,专门挑出来,而是说在老师的平时讲课之中稍微或者下意识的介绍一些某些知识点的具体用途和发展前景,告诉我们怎么用、什么地方能用到,让我们相信和意识到这些东西是有用的。只有让我们看到价值和用处,才能够乐于、愿意去学。这个社会最终需要的不是一个会做题能考高分的学生,而是有着创造力、有思想、踏实、理智、敢于担当、乐观高尚人的才。绝对不是一个只懂得机械重复、照本宣科、不懂变通的书呆子。在学校的一切殊荣,当一个人走出校园的那一天就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最多是缅怀一下自己的大学没白过。但是如果对这些东西看得太重、放不下还可能成为我们人生的障碍。
考研与深造目标不明确,不坚定。喜欢跟风喜欢看别人怎么做然后自己随大流,缺少或者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与需要,不知道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盲从而且缺乏自信。 社会环境和大学里营造的环境不够健康。大环境促使大学生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一部分不够自信、不够成熟、不能够拥有健全的判断机制的学生相信了,然后去影响身边的同学..... 游戏成风、精思想缺乏、精神极度空虚,不思进取,缺少上进心,从高中的吃肉的“狼”被驯化成为了现在需要饲养甚至强制喂食的“羊”。老师和学校没能够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缺乏“有效”的沟通,没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他们逐渐被环境改变,变得浮躁、不踏实、缺乏反思和发现问题能力和意识。而且目前中国很少有人去呼唤和唤醒这一群人,知名的专家学者,都在陈述、放大这个问题本身,现在还没有哪个有哪个影响力人站出来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缺少梦想和适当的危机感。
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需要去干什么,没找到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定位存在着严重失误。很少有人懂得感恩(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同学、感恩父母),很少有人懂得尊重(不尊重别人、不尊重自己不把自己当回事)。学习的动机不对(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了谁学的、学了这些东西能做什么、为什么要去学、不知道要学到什么程度)。我认为正确的态度为了完善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基础,绝对不是为了父母的期盼、同学羡慕的目光、拿奖学金。那些从长远来看,注定只能是浮云,是副产品。可
悲而且可怕的是好像大家潜意识里都是在舍本求末、本末倒置。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好但是也没有的人说的那么烂,我们还在不断进步、成长,我们有着理由去犯错、荒唐,应该得到原谅,但是绝对不能成为我们自我放纵、自我原谅的理由和借口,否则我们真的只能被同情而永远得不到应有的的尊重。我们没有学会从一件事的本身去收获快乐,而总是盯着结果不放,没看到、没有想过从经历中收获。
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虽然开了一些课,但是远远不够,而且学生和老师都没当回事。试问,一个不成熟、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缺乏自信、不懂得与人相处的人学了再多东西、成绩再好、再能考试再有能力又有多大的作用?人是群居动物,总要面对社会、面对他人、面对领导、面对同事。这个社会情商不高的人是很难生存的很好,智商高情商不高的人只适合去研究所一个人面对没有感情的东西一辈子(但是这类人很少能够做出恨的成就,因为科学的最终问题是哲学问题,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必定是一个哲学家,而哲学家都是一群情商高到爆表的怪物)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了解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属于那种一知半解的状态,老师说的很少、很大、很空泛,不具体。学生只能够从学长、家人、网络媒体那里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心理学表明人们《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对于好的信息本能的过滤掉,对于不好的信息记得特别清楚,我们是一个喜欢批判的民族,而且喜欢把问题放大,这样好像是一种民族劣根,原因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能明显的感觉到)。
关于学生会、社团开展的很多活动,老师没当回事,学生也没当回事。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价值和意义。某些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心态有问题,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应该怎么样去做,总是被别人逼迫着甚至还有反抗(基本上没有人考虑过自己反抗的到底是什么,反抗的对不对,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什么对与错)。很多时候,不是活动没有价值和意义,而是大家发现不了,又没有人来引导和表达,于是大家自然而然的觉得自己没有收获纯粹是浪费时间。学校看重结果和数量更多一点,缺乏从学生角度思考学生到底要的是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对学生的哪些能力有好处。
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全面的认识,抗拒、恐惧社会。因为未知,因为不确定,导致大家觉得还是学校比较好,不会有那么多潜规则、只要努力做认真学了就能得到认可。因为未知、因为恐惧、因为没有人逼迫,所以大家都做了鸵鸟,开始逃避,开始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结果都是大家都在提前养老,都在过着乌托邦的生活,不愿意走出学校,喜欢呆在“羊圈里”,做一只羊圈里比较好的那一只羊,可是那还是羊啊。
大学生的功利心太重,别社会上那些迂腐不成熟不正统的商业思想染黑、毒害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缺乏耐心和坚持。道德和使命感严重缺失,害怕担当,没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中国的未来交给一群不愿意担当、没有责任感的人来,中国还有好的未来吗?
缺乏对本土文化的学习和思考。中国目前总是在强调要弘扬本国文化,可是大部分的行为都是在喊口号,很少有人潜下心来去思考怎么样弘扬、怎么样教育我们、应该教育我们一些什么内容。我们学的基本上都是外国的理论、看的大多是外国人的研究成果、喜欢的都是韩国的潮流、花大把时间学习着美国的文化和语言。虽说知识是世界的,文化却是民族的国家的,我们很少去认真强调中华文化,总是走形式讲理论。结果社会花了大把的时间培养了一大批一大批的外国人......缺乏对未来的思考,有危机感但是不够强烈,要么就是有危机感但是不去做准备做努力、整天活在对未来的恐惧之中选择逃避和等待,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怎么还会走的快走的远?
学校、老师扮演的角色有待反思和重新定位。一个老师的角色不应该是一个“驯兽师”一个批评家,需要去而且很有必要去引导、教育我们,而不是强制性的训练与毫无感情的灌输。我知道也很清楚我们群体目前的欣赏水平有限而且很浮躁,但是老师应该有点耐心,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短期内不会有收获,但是难道就不去做了么?老师应当在学生的一生中扮演辅助的角色,是帮助学生做的更好,给我们在失败的时候给他们鼓励,在我们远离道路误入歧途的时候把我们拉回来。虽然我知道这很遥远,但是并非空想。正是每一个人都觉得太遥远、觉得它不可能,所以它才没有实现的可能。改革,一定是从外而内的。学校和老师应当有一颗仁慈和负责人的心,不能总把一切全都归咎到学生身上,学生是不敢说,也反抗不了,同时确实是学生自己占了主要责任,但是学校和老师就真的一点责任没有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每一个人,要给我们机会,如果真的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也请老师和学校能够在反思了自己之后再决定是否应该把这个学生放弃。
班级内部的学习环境,大家的精神面貌、精神状态不健康。一个集体的进步当然是每一个个体进步的累计,但是个体的进步同时也依赖着集体的进步。只有当集体进步了,每一个个体才能更进一步,否则大家都是集体落后,即便在这个群体中是前几名又怎么样,集体的平均水平制约个个体的进步。只有集体上升到了一定的水平,每一个个体才能真正获得长足的进步。
大学教育模式本身——填鸭式的教学,我们自己学习的能力还没培养出来,老师确实做了努力和引导,但是还不够;老师对我们真实地情况把握有误。我们还没有达到那样自主、变通的境界。我们从高中那种环境里走过来,思想观念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调整和适应,但是老师却总是认为只要是个大学生就会自主、变通,这是一个悖论,老师把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当做我们的前提条件来要求我们,不得不说有点荒诞。从被动式学习做到自主高效的学习,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老师的推动和支持鼓励。但是老师总是以为我们应该掌握了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一技能,于是就用老师以为的我们来对待——用填鸭的模式来教育我们,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和学习。这显然不符合我们真正的水平和状况,真正“有效的”沟通又缺乏,于是大家各走各的路,走到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谈谈我认为的中国大学教育的未来(不一定能够实现,但是我觉得可以做一个参考)
未来中国教育需要用企业管理的思想和手段、公益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健全的机制、负责的态度来教育大学生。培养出一群具有很强可塑性、学习的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与人沟通和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为他人思考和服务的能力、演讲和表达能力、思辨和反思自己自我批判、自律的人。大学我感觉更像是一个成长和分化的过程,大学本身是一个学校与社会的缓冲,是一个建立学与用联系过程的一个阶段(所谓的创造与创新,一定不是空想出来的,一定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进入大学之前我们都是干细胞,需要在学校里边成长边分化。可惜的是中国现阶段的大学教育很难能做到这一点,大部分人都是怎么进去的怎么出来,最多再长大了一点,远远达不到社会的需要。最后被社会环境强制催化成为另一种人甚至是我们很讨厌的一种人。与其被迫成为那种人,不如在大学里主动成为那种人,这样就可以更轻松的迎接未来的挑战更有底气。
未来大学的校长应该像一个企业家或者去学习做企业的思想(但是千万要抱着公益的心态,否则就真的变味了),辅导员应该精通心理学和成功学,老师都应该学会哲学思想、思辨意识、平等和尊重、现实但不势利、冷静但不冷血。大学生就想一张张白纸,如果没有在洁白时被画上美好,那么有一天很肯能会强行覆盖上丑恶;如果在还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没有让他明白什么是对的,那他很可能会在某一天变坏。有一句话说的我感觉挺对的:“年轻人总是喜欢相信错的,老人总是喜欢怀疑对的”,具体什么原因,我也解释不清楚。未来大学说的最多的就是真话,讲的最多的就是可以唤醒智慧的清楚透彻的知识而不是一些宽泛的让人茫然的理论,知识不会使人迷惑,知识是用来唤醒智慧的,只有说的不透彻、不深刻、不具体的知识才会让人无所适从。
大学学了什么不重要,学会了、记住了、懂得如何使用什么才重要。为什么没上过大学的人也可以很成功?因为他们会用,用的出神入化、变化万千,而我们学了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沉睡和封藏的。就像有人交给了我们一个宝库,但是我们没有打开大门的钥匙,所以只能纠结和自我安慰:我们比他们富有,你看我们拥有一个宝库呢。我们很少有人想着并且做到了打开这个宝库,于是大家都觉得自己很富有,但是都过得很穷。其实大家都不明白:一切用不上、用不了的的东西(只针对未来而言的),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浪费。人生的赢家总是在整合并且很好的利用了现有和潜在的资源,因为他们运用了,所以他们富有,所以他们成功。任何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不是说具有和占有了我们就真的拥有了,而是我们利用了多少、为我们带来了多少的价值才是决定拥有与否的决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