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公司生产运作方式的两大支柱之一自动化

时间:2019-05-14 00:2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丰田公司生产运作方式的两大支柱之一自动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丰田公司生产运作方式的两大支柱之一自动化》。

第一篇:丰田公司生产运作方式的两大支柱之一自动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

张盛林

姓名:张盛林

班级:10级移动商务2班 学号:201004054242 最重要的是第四章:项目管理

印象最深刻第四章:项目管理

原因:一个项目管理包括时间要素、成本要素、资源要素、质量要素。在这一章,我可以通过较为系统且通俗易懂的文字来了解一个项目管理所包含的的那些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计划技术来安排一个项目的具体时间安排以及操作流程安排,这个很具有实践意义。总之,项目管理这一章让我学到了我想要的东西。《生产与运作管理》

张盛林

中文摘要

众所周知,丰田生产方式诞生于汽车制造企业,理所当然地对汽车制造企业有直接的指导性意义,但是,该生产方式所具有的观念、思路和方法是企业管理领域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因此,丰田生产方式必然对一般制造业乃至所有工业企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性作用。在竞争全球化的今天,借鉴、推广和应用丰田生产方式可完善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基础管理, 增强珠三角地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丰田生产运作方式两大支柱之一“自働化”来进行分析和得到对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启示。

关键词: 自働化,产品质量,标准作业 《生产与运作管理》

张盛林

1.自动化与自働化

自动化是丰田准时化生产体系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通俗地讲,自动化就是用机器代替人工。在这种自动化之下,人们只需按动电钮,机器就会自动地运转起来,完成预定的工作。但是,这样的自动工作机器没有发现加工质量缺陷的能力, 也不会在出现加工质量缺陷时停止工作。因此,这种自动化会在机器出现错误时,自动地生产出大量不合格制品。显然,这种自动化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丰田公司强调的是自动化的另一个含义,即“自动化缺陷控制”,并将它称为“带有人字旁

①的自働化”,或“具有人类判断力的自働化”。丰田公司的自働化不仅仅包括“用机器代替人工”的技术,它更是一种发现并且纠正异常的技术。确切地说,丰田的自働化是一种发现异常和发现质量缺陷的技术手段,是一种当异常或质量缺陷发生时,能使生产线或者机器自动停止工作的技术装置。丰田的自働化与质量管理、制止过量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丰田生产通过现场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哪里出现质量问题,当即在哪里解决。所以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合格制品,生产线或者机器就会立刻自动停下来,安灯(Andon,信号灯)就会发出警报,迫使现场作业人员与管理人员立刻到现场查找原因, 并及时采取措施, 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当过程停止,或者整条生产线都充满车辆时,不仅生产线会自动停止,整个工厂的生产、物流都会在同一时间停止,这样就制止了过量的生产,消除了在制品的库存, 增强了生产系统适应市场的柔性。

2.丰田式自働化的特点

2.1自働化的重点放在了”阻止流动”上

所谓自働化就是指把重点放在阻止生产线的流动,当发生异常状况时,生产线就会自动停止的生产结构体系。

在机器上安装了“能够判断机器作业状况好坏的装置”,一旦发生问题,传感器就会感知到异常,自动停止机器设备的运转。2.2自働化的基本思想

(1)想到把人和机器分开使用,认识到人类的优越性。

(2)加强设备保养,定期检查(油压、气压、更换刀具、添加油、质量相关问题等)。2.3丰田自动化为“人性化的自働化”

(1)机器自己感知到异常,根据自身的判断自动停止。(2)不把不合格品流到下道工序。

(3)可迅速赶到发生问题的现场解决问题,很容易把握真正的原因。(4)可实现省人化。

① 本概念引用齐二石.丰田生产方式及其在在中国的应用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7年第4期 《生产与运作管理》

张盛林

2.4自働化与准时化的关系

准时化和自働化作为丰田生产运作方式的两大支柱,分别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在外界看来他们有时还是矛盾的,但是实际上是相互补充和相互完善。(1)相互矛盾:准时化目的是消除产品在流通环节中时间上的浪费;自动化目的是自动发现异常,停止机器运转,阻止产品流通。

(2)相互融合:自动化使各工序问题及时得到解决,防止了不合格品流入下一道工序,并且通过迅速的彻底的改善,更加能够促进准时化生产的实现。2.5自働化的适应对象

(1)适合自动化生产的生产线

 机器设备、产品质量稳定,生产线因异常情况停止频率低。

 具有专业的,能够迅速解决问题、并予以改善的人员队伍,有迅速恢复生产的实力。

 有完善的标准作业化的生产结构体系。

(2)不适合自动化生产的生产线

 异常情况多,生产线停止频率过高。 应急处理太多,没有实力迅速恢复生产。

3.自働化的实施过程

3.1自働化与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在工序中制造的这一观点无论在什么企业都被提倡,可是,实际上很多企业在检查时都疏忽了这一点。无论多么努力地去检查,都不会产生附加价值,只不过产生了更大的浪费。

在丰田,因为坚持贯彻“不生产不合格产品”而非“发现不合格产品”,所以一发生问题,机器马上就感知到异常状况而停止生产线,或者作业人员马上停止生产线。

停止生产线,期望“能够通过彻底实施对应不合格产品的对策,使不合格产品无限接近为零”。为此,需要引进现场主义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起追踪问题的职场体质。

当产生问题(不合格产品)时,在发生问题的现场,在正在发生的时刻找出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并且加以改善以免问题再次发生。就像制造事端的犯人,如果是现行犯就很容易被逮住,产生了不合格产品时,产生不合格品的现场和时刻是解决问题的好时机,是需要改善的地方。

现场主义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抓住现场,迅速采取行动。这样解决了有时候虽然专家赶来了但是犯人已经跑了(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原因不见了),再去查找原因是很困难的局面。《生产与运作管理》

张盛林

现场主义解决问题的方法:

 5W(不断问5个为什么)。

 现场观察法=4M(作业人员、作业方法、材料零件、机械设备)+环境。3.2作业标准与标准作业②

作业标准是以各道工序的各项作业为对象的标准,即每个人都要遵守的作业规则。

标准作业把一个产品生产所需的时间标准化,不仅以各道工序的各项作业为对象,更是以生产整体为对象,即按照制定的标准化的作业规则进行作业。

(1)标准化实施步骤:

 整理经验成果。 制定标准的工作方法。 按照标准作业。 持续改善作业标准。

(2)制定作业标准的目的:

 明确作业方法。

 缩短不熟练人员教育训练时间。 简化作业指令。 提高作业效率。 明确分工、责任、权限。 提高通用性、兼容性。 推广好的个人技术经验。

(3)重要性:当机器发生异常时,需要根据标准作业基准来判断是否需要停止生产;

(4)标准作业基本要素:

 生产节拍(生产周期)= 一天的劳动时间/一天的需求数量。 作业顺序 :标准的加工作业顺序,标准的作业时间。

 标准存货量:能够作业顺利进行的、最少的、必需的中间在制品数量。3.3标准作业组合表和标准作业表

实行标准作业,需要制定“不同工序能力表”“标准作业组合表”“标准作业表”。

② 本小节本分内容引用齐二石.丰田生产方式及其在在中国的应用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7年第4期 《生产与运作管理》

张盛林

(1)标准作业组合表:各道工序标准作业时间的组合;有利于了解节拍时间内人和机械的运转情况。

(2)标准作业表:把以人的动作为中心的作业的各道工序作成标准作业表,规定每个作业人员的作业范围、使每个人都能明白作业内容。3.4维修保养

所谓维修保养(maintenance)是指为了维持设备性能的活动,如对机械的检查、加油、保养、调整等。在维修保养中,包含自主保养、事后保养、预防保养、改良保养等。

利用丰田生产方式的自働化,在设备发生故障时,感知到异常状况的设备会通过指示灯等警报装置发出警报,然后根据现场判断停止生产线作业。因为生产停止,所以必须立即去处理异常情况。

此时,如果请求外部解决问题就会花费时间和费用,并且不能迅速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丰田在职场内进行了教育训练,自己就能够解决异常状况;并且建立了即使设备发生故障,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原状的体质。

但是,如果设备经常发生故障和异常停止,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要实现自动化,就需要生产线停止使用效率很低的设备。因此,设备的维修保养非常重要。

设备保养的种类:

(1)事后保养

 指设备发生故障后进行修理。

 设备发生故障后,修理时间过长,其间的生产效率就会降低。 在故障发生前后的产品质量低下,有时会造成交货期迟延(2)预防保养

 指设备发生故障前,早期发现异常状况进行修理。 包含日常检查和定期维护等,有望进行自主保养和改善。(3)改良保养

 发生了故障时进行改善,以免再次发生故障,或对设备进行改良使保养和修理变得简单。

 需要建立起在设备发生故障时作业人员能够把握真正的信息的体制。(4)保养预防

 在计划购入新设备的时候,要考虑故障少、持久耐用、容易保养的设备。 需要建立起在设备发生故障时,作业人员能够把真正的信息传达给设计人员的体制。

(5)TPM(全员参加的预防保养活动)《生产与运作管理》

张盛林

 想要通过对人和设备的体质改善,就要改善企业体质。

 以前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都是交给设备维修人员修理,但是现在要建立起“自己的设备自己来维护”这样一种观念。

 当然,操作设备的人(operator)也必须掌握设备保养的技术。 拥有“设备是自己的设备”这一意识,包含对设备进行自主保养、5S管理、微小的改善等自主保养。

 因为把预防保养的活动扩展到了作业人员,也可以叫做人的体质改善。

4.自働化的优点

4.1实现省人化和多能工化、少人化

(1)省人化

是指通过改善,以一个人为单位来节省人员(包含省工的意思),并且被减少的人员不能被闲置,将其合理用到别处,包括同时操作多台相同或相似机器。

(2)人员的多能工化

是指通过培训,使节省下来的人员能同时操作多台种类不同的机械设备。

(3)少人化

是指根据生产数量的增减变动,随时增减人数,建立起可以维持相同水平的生产率的生产线。

(4)省人化与少人化的不同

省人化以节省人数为主要内容,比如以前要5个人做的工作,经过改善现在用3个人就能做了,节省了2个人。少人化是在生产量减少时,生产率维持不变用3个人或4个人就能做了,可灵活应对生产量的增减,减少浪费,更加节省人力。

(5)实现少人化的前提条件

 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传统的生产方式,停止批量生产方式,采用一个流生产,不固定作业人员的工作。

 灵活对应生产线的变更,有效利用自由空间大的人,不固定机械设备和工具。

 合理生产线布局,根据各道工序的顺序来排列设备,使一个流程成为可能。

 消除孤岛作业,U字型的机械设备布局。

 多能工化,实行作业的标准化,使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尽量不要产生不一致。《生产与运作管理》

张盛林

 根据需求量的增减来增减作业人数,活用周期时间。4.2提高工作率和可运转率

(1)工作率:实际生产业绩与机器设备满负荷运转时能力的比率。

如果一台机器一个小时能够生产200个产品,但实际一小时只生产了60个,那它的工作率只有30%。

(2)可运转率:表示开动机器时能否按照其能力生产出顾客(或后道工序)所需要的数量。计算方法与工作率存在本质的区别;如作业时间为8小时/天,顾客共需要40个产品,机器设备的生产能力为80个/天,花费4小时生产完工,该机器设备的实际工作率只有50%,但可运转率为100%。

(3)优缺点:用工作率衡量企业生产时,容易造成生产过剩、库存的浪费;用可运转率衡量能做到均衡化生产。4.3缩短更换作业程序时间

(1)原因:更换作业程序期间,不会产生附加价值。(2)目的:使更换作业程序时间无限接近零。(3)关键点及实施步骤:

 区分步骤,将不停止机器也能完成作业划分为外部程序改变。 将需要停止机器才能完成作业划分为内部程序改变。 把内部程序改变尽可能的转化为外部程序改变。

 利用各种方法缩短内部程序改变时间(功能标准化、活用IE手法等)。 改善外部程序改变作业(排除找东西的时间、高使用频工具就近摆放等)。 实施有关更换作业程序的教育训练。(4)外部程序改变的改善:

 彻底实施3S(整理、整顿、清扫),排除找东西的时间。 把使用频率过多的工具放在附近,消除搬运浪费。 制订作业标准书(包括给模具零件贴上条码)。(5)内部程序改变的改善:

 活用工装夹具,缩短作业时间。 实施并行作业。 排除调整作业。 功能标准化。

 更换作业程序的教育训练,制订作业标准书,彻底实施教育。《生产与运作管理》

张盛林

 活用IE手法。

5.自働化的缺点

5.1实现丰田式的自働化需要严格的前提条件

丰田式自働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建立标准化。通常建立企业标准化,企业必须形成可以以人的运转为中心反复操作各道工序作业的环境,但这个在实际却是比较难实现的。

难以企业建立企业标准化的原因:(1)不能满足标准化作业的前提条件。

(2)部分工序建立了标准化,受其他工序影响,整体也难以实现标准化作业。(3)企业自身水平不足,如人员能力,工作行为习惯、相关体制建立等,都会导致企业建立标准化作业的失败。5.2 自働化自身的弊端

丰田式的自働化虽然说是具备人性化的自动化,但是也是这个具备人性化的特点,成了它弊端。因为自働化指是发现生产线异常状况而停止生产,所以像下面的异常状况一多,就不能正常作业。(1)经常发生机器设备故障和异常停止状况。

(2)没有能力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质量,经常发生不明原因引起的产品质量不合格问题。

(3)没有培养出能够找出原因,进行改善活动的专业人员。

(4)没有培育出能够及时把握异常状况,迅速采取相应对策的职场体质。(5)因为标准作业化不完善,没有形成一种偏离标准就作为异常而停止生产线的结构体系。

(6)生产线自动停止时,指示灯和警报装置等却没有反应。(7)更换作业程序的时间没有被缩短。

如果上述问题没有以高水平加以改善,生产线会频繁停止生产,就不能迅速采取对应措施,机器停止时间就会延长。这样,就不能确保所需要的生产数量,有可能会使交货期延迟。

同时,异常停止经常会造成生产线下一次再启动时产品的质量不稳定,产品质量从不稳定到稳定的一段时间内,会产生大量的不合格产品。生产线异常停止的次数越多,产品的合格率就越低。《生产与运作管理》

张盛林

6.珠三角的制造型企业的启示

放眼当下,广东珠三角制造业已经慢慢失去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加上生产原料成本的增加和出口量严重下降,无疑是雪上加霜。再加上面对发达国家将产业逐步转移到中国中西部和亚洲其他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的局面,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必须逐步转型,引进先进的、适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的生产运作方式。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同时也要有高得生产效率。因此对于珠三角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策略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1)转变观念,下定决心

海尔集团总裁曾说:海尔的成就, 主要不在于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于无形的东西, 这就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彻底全新的变革。引进、推广丰田生产方式,能否坚持下去,能否取得应有的效果,首先需要的是企业最高管理者乃至全体员的决心。丰田生产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是对旧的生产系统、生产管理观念的否定,它的实施必将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企业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 努力消除各种抵触情绪与畏难情绪。最高领导者一定要对引进、推广丰田生产方式给予有利和可见的支持,一定要直接参与到丰田生产方式的实施中。(2)做好全员教育与培训工作③

日本各大公司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教育培训制度。据调查,97% 的上市公司都将教育培训制度化。各大公司在招聘人才时,重点宣传的也是自己独特的教育培训制度。日本企业认为, 教育与培训的最高境界在于,使每一个职工始终保持责任心、理想、活力、创造力和熟练的工作技能,使企业成为充满朝气、和睦亲善、协调统一的共同生活体。培训既是推广丰田生产方式的突破口,又是丰田生产方式自始自终的工作内容,通过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培训, 使公司员工正确理解丰田生产方式的思想, 掌握其工作原理和工作方法, 进而主动参与到丰田生产方式中来。

(3)建立起与引进推广丰田生产方式相对应的企业内部组织

企业在引进、推广丰田生产方式时, 必然要变革过去习惯的生产计划方式、生产流程物资供应、设备布局、作业方法以及营销策略等各方面, 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为了使推广工作取得成功,企业可以建立一个诸如“丰田生产方式推进办公室”的组织,该组织的领导者就是企业最高领导者或其所委托的代理人。组织成员应由各级管理人员组成, 并以高层管理者为中心。组织的工作主要有: 组织关于丰田生产方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制定引进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编制落实丰田生产方式思想的改善小组。(4)开展5s 活动,完善企业的基础管理④

所谓5S分别取用了日语中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词的字头, 如果用一句话说的话,就是工作场所的净化活动在5S中,素养最重要而且也最难, ③ 本标题以及内容引用冀鸿.我国企业引进、推广丰田生产方式的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6卷3期

④ 本标题以及内容引用王士斌.一切都处在管理中---肖志军谈5S管理[J].企业管理.2002,2 《生产与运作管理》

张盛林

可以简单的定义为“具有经常正确地遵守已经决定了的事情的习惯”。素养是日本式管理的本质。5S 活动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实施5S 活动,可以实现生管理的三大目的—质量、成本、交货期”水平的提高。在开展5S 活动中,要贯彻自我管理的原则, 应当充分依靠现场人员,由现场的当事人员自己动手为自己创建一个整齐、清洁、方便、安全的工作环境。开展5S 活动,必须领导重视,加强组织和管理, 严格执行检查、评比和考核制度, 通过检查, 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

(5)把握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丰田生产方式

企业引进、推广丰田生产方式应首先制定整体发展规划, 搞清处本企业推广丰田生产方式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确定改善的对象与目标,重点攻克快速换模、物流系统设计与改造,信息控制系统设计等问题。应坚持从试点人手,试点与系统开发的并行工程,把握自身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丰田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诞生发展在生产现场,它具有强烈的实践特色,在任何国家都能进行下去。但是,引进、推广丰田生产方式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要注意研究国内外企业推广丰田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要注意丰田生产方式不只是的管理和技术问题, 还需要体制改革的支持, 需要企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生产与运作管理》

张盛林

参考文献

[1]齐二石.丰田生产方式及其在在中国的应用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7年第4期.[2]冀鸿.我国企业引进、推广丰田生产方式的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6卷3期.[3]王士斌.一切都处在管理中---肖志军谈5S管理[J].企业管理.2002,6.[4]山河.日本大企业的“5S”管理[J].中国市场.2003,1.

第二篇:浅议生产物流系统及其运作方式

浅议生产物流系统及其运作方式

摘要:近年来,正确的生产物流的运作和管理给制造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生产物流运作方式的合理化选择问题。本文介绍了生产物流系统的概念,从常见的生产物流系统运作方式出发,通过分析对比的方法比较其运作原理上的差异,总结出不同运作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并对影响企业生产物流运作方式选择和决策的关键性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生产物流;运作方式;MRP;ERP;JIT;TOC

Discussion of the Production Logistics System & Operation Mode Abstract:In recent years,man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made good profit by the proper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logistics,which also improved their marketing competence,so more and more companie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how to choose the suitable operation mode of production logistics system.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ion of production logistics system.After analysis and comparision among the common governance of production logistics with regard to their operating principles,it summed up the advantages,disadvantages and feasibility of different mode and dicussed the key factors,which impacted on the choice and decision-making of the production logistics system’s governance.Key words:production logistics;the operation mode;MRP;ERP;JIT;TOC

1.引言

中国加入WTO后,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降低成本才能生存,因而,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日益受到社会和企业的重视。当前, 物流主要有两大领域[1], 一是存在于流通领域的物流, 或称为面向流通领域的物流, 也即通常所说的社会物流、大物流。另一大领域是存在于生产领域的物流, 或称为面向生产领域的物流, 主要指企业物流,具体包括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到回收物流、废弃物流整个过程的物料流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使得国内许多企业纷纷将目光从流通领域投向生产领域,而生产物流更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选择合适的生产物流系统运作方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2.生产物流系统的定义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生产物流及相关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实体依附,而这就构成了生产物流系统。具体来说,生产物流系统就是将生产目标完成和生产顺利进行必须的物料、设备、部件、动力、加工件等,综合成为一个物流系统并能使生产物流总体最优化和高效化的综合体[2]。生产物流系统的功能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厂内分装、挑拣和搬运、在制品仓储与管理、质量检验与控制等。

3.生产物流系统运作方式

生产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要使该系统物流更顺畅,运作更高效,就必须确定和选择合适的生产物流运作方式。目前,发达国家比较常用的物流运作方式有三种,分别是以MRP、MRPⅡ、ERP原理为指导的推动式生产物流运作方式、以JIT思想为宗旨的拉动式生产物流运作方式和以TOC理论为依据的生产物流运作方式。下面就对它们进行分析对比,指出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3.1 运作模式的对比分析

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物料需求计划)兴起于20世纪60年

[2]代,其基本思想是围绕物料组织准时生产。MRP仅对物料进行计划,MRPⅡ(制

造资源计划)则是在MRP基础上演变得来的,既考虑物料又考虑资源,可以统一规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把企业管理的各子系统都融合入MRPⅡ的系统中,使物料、设备、生产、技术、资金等可以在这个系统中优质高效地运作,以有效使用企业资源,增加利润。ERP又是在MRPⅡ的基础上通过反馈来的相关信息,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活动以及外部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充分遵循客户要求制造的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这三种原理虽然有所差别,但它们的产生均体现出了人们对生产物流认识的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来看,它们均是从构成一个产品的所有物料出发,通过分析系统功能结构,一级一级地制定不同阶段的物料需求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扩大运用范围,从一个企业单独的生产物流延伸至与其关联的上下游的所有生产物流。总的来说,这三种原理的运作都是基于“推动”的生产物流管理理念。

JIT(Just in Time, 准时制)源于丰田汽车公司的“看板”管理系统,是日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制和开始实施的生产管理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生产需要的产品”。基于JIT的运作方式就是以JIT思想为指导,树立市场需求导向的理念,供应链最终端的需求“牵引”产品进入市场,然后由这些产品的需求决定零部件的需求和生产流程,下一道作业工序根据上一道作业工序提供的信息提取材料或零部件,以此类推,层层相依,环环相扣,按照客户需要的时间、需要的地点、需要的数量生产所需的产品,表达和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下游工序上溯,来启动上游的生产和运输的物流组织方式。

TOC(Theory of Constraints,约束理论)是以色列物理学家及企管顾问戈德拉特博士(Dr.Eliyahu M.Goldratt)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实际上是对MRPⅡ和JIT在观念和方法上的发展。TOC认为,一切妨碍企业实现整体目标的现存的或潜在的因素就是企业的约束(瓶颈)。基于TOC的运作方式,就是运用TOC来识别企业的瓶颈或约束所在,并进一步确定如何实施改进以打破和消除这些约束,做好非瓶颈环节的资源配臵,从而实现整个企业的 “有效产出”。

3.2 优缺点和使用范围的归纳

3.2.1优缺点描述

基于MRP、MRPⅡ、ERP原理的运作方式适应面广,增强了改变主计划的能力,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也非常简单明确,这是其优点,同时,这种运作方式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由于受许多因素的干扰,外部需求的波动,内部运行异常情况的出现,都会造成计划变化滞后,使得库存和在制品量大,制造周期延长;另外,实施这种运作方式需要及时精确地掌握各种库存和使用信息,才能发挥正常功能,这就意味着经常需要更改公司的运行方式和更新文件,比较繁琐。

基于准时化思想的生产物流运作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一种运作方式的缺陷,尤其在缩短生产提前期、简化物料流程、降低废品率、减少库存和在制品、快速排除生产系统故障等方面效果很突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生产系统中的不均衡是绝对存在的,JIT对波动和设备故障产生的不均衡的承受能力较低,尤其是瓶颈资源的故障将严重影响产品的交货期;成功实行JIT运作方式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准备;不重视瓶颈资源的控制,致使有限资源分布不合理。

基于TOC的生产物流运作方式优势很明显:充分利用瓶颈因素,灵活安排计划调度;综合了推拉两种方式的优点;认为生产能力不平衡是必然的,保证生产

物流和生产节拍的同步性;生产提前期不需要预先设定;能够柔性地实现计划和控制的集成和统一。当然,这种运作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系统瓶颈的识别需要十分慎重,一旦瓶颈判断失误或出现偏差和滞后等都会对整体效果的优化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存在瓶颈漂移,增加了生产管理的难度;TOC本身存在着操作欠规范的局限性,只着重短期优化,对企业长期战略决策没有任何意义[3]。

3.2.2 适用范围区别

第一种运作方式属于计划主导型管理方法[4],其核心为“计划”,它集中于计划和流程,擅长于解决手工难以实现的详细的生产计划安排,因此主要适用于大批量生产产品的工厂企业,对于生产规模较小的公司,其作用不大。在以装配为中心的企业,使用价值更高,其余类型的公司则较低;第二种运作方式属于需求拉动的现场执行与控制主导型管理方法,其核心在于“控制”。它集中于生产过程本身,侧重于生产运作流程的简化和控制,因而主要适用于少品种、大批量、重复性生产类型,需要非常稳定的生产周期,但难以适应较大的需求变化;最后一种种运作方式是一种能力计划和现场作业管理动态结合的方式,尤其适应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规模及产品生产的随机性强,计划制定、执行和调度工作复杂的场合。

4.生产物流运作方式的选择

企业选择生产物流运作模式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首先最主要的是技术性因素,即从生产物流运作方式本身的优劣势和适用性来考虑是否和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规模及目标等相适应。在技术可行性确定以后,就要考虑经济性因素。反映运作方式经济性的指标主要包括投资额和盈利性等,投资额就是采用某种运作方式的成本,包括不同运作方式下设施设备所耗费资金的多少、物流成本的大小、人力资源投入状况及顾客服务的成本状况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所以盈利性也是很重要的指标:在自营方式下,盈利性主要表现为某种运作方式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节约,以及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的提高,企业信誉和形象的改善等[5]。最后要考虑的就是管理性因素,即评估企业对运作方式的运用和管理能力,包括企业对设施设备的保养维护和管理能力如何、企业现有员工业务知识、技术水平和管理沟通能力如何、企业自身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管理能力大小等。这就是要考虑的三方面因素,只有从这三方面着手,定性或者定量分析,才能为企业选择一个可行性强、效果好又经济实惠的运作方式。

5.结束语

运作方式的选择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决策过程,除了把握以上原则,更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量体裁衣,因地制宜,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优运作方式,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和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徐辉,梅强.中国制造企业生产物流发展分析与研究[J].江苏商

论,2007,(2):53-

54XU Hui,MEI Qiang.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Production Logistics

Developmentment in Chinese Manufaturing Enterprises[J].JiangSu Commerical Forum, 2007,(2):53-54

[2] 邵建平,郭超英,崔明等.生产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王军强,孙树栋,余建军等.集成化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

系统,2005,11(9):1223-1228

WANG Jun-qiang,SUN Shu-dong,YU Jian-jun,et al.Integrated production

planning management & control mode.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J],2005,11(9):1223-1228

[4] 陈建华,彭鸿广.基于时间竞争的MEPⅡ、JIT与TOC集成化生产管理模式[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6):75-79

CHEN Jian-hua,PENG Hong-guang.Integrated Production Management

Model of MRPⅡ,JIT and T0C in Time-based Competition[J].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4,(6):75-79

[5] 李敬,司银霞.现代制造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探讨[J].商场现

化,2008,(5):88-89

LI Jing,SI Yin-xia.Discuss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mode in moder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J].Market modernization,2008,(5):88-89

第三篇:权社会主义生产的两大支柱效用增殖和劳动产

文章标题:权社会主义生产的两大支柱效用增殖和劳动产

摘要:

1、学术界忽视了效用对经济产生的作用,本文作了初步的探讨。

2、很多经济问题只有将价值与效用联系起来看,才能有合理和可信的推测。才能有深刻的分析和预见。

3、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推进,实际就是沿着效用增殖的方向发展的。

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本身至今还没有清晰的说法。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曾说过“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句话已经点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依靠内需增长的特征和高技术特征,但具体运作规律是如何体现?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追求有何区别?没有进一步的说明。“天下富庶”是历代封建君王宣称的治理目标,“繁荣富强”难道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宣称的追求?私有经济也可以自称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我们不能因此说他们实行的就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了。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劳动效用是关键性的中介。

一般而言,效用是指物的社会有用性,是物的使用价值。从社会生产的高度去评价,效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外在表现,效用是人类知识的物质载体。劳动效用则是一切财富效用的源泉。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物质催化为社会财富。劳动是从两方面对物质发挥催化作用。一是劳动时间的催化条件。当劳动效率不变时,我们看到产品形成量与劳动时间消耗量线性相关;二是劳动效用的催化作用。在单位劳动时间里,我们看到产品形成量可以因劳动效用的变化而增减。劳动的这两方面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分割、连为一体发挥作用的。但我们分开解析,因为时间的不可逆转性,在生产中劳动量作为生产条件始终是以消耗和成本的角色出现,所以劳动个性的差异总是以劳动量的形式反映。而劳动是有用还是无用,则是由社会规定的标准衡量。这就是说,个别劳动的效用从一开始就是被社会效用体系所检验所规定。所以劳动效用反映的是劳动的统一性和共性。劳动在量上反映了个性,而在效用上反映了共性。社会生产,从根本上说,是劳动量与质的对立统一展开,也是劳动个性与共性对立统一矛盾的展开。

我们以往经济思想的重点是围绕价值运动展开分析,既围绕劳动的量与个性展开分析,没有注意劳动的共性和效用的经济作用。这种看问题的方式是有深厚的经济史作背景的,那就是社会生产历来是以个别生产为主,以私有制生产为主,经济的研究对象自然就以价值运动为主。只是到近代工业生产的展开,在马克思的揭示下,我们才感觉到自己的经济“视野收窄”。在当代经济学说中,这种“视野收窄”突出表现在财富增殖上,只重视剩余价值积累方式,完全忽视效用提升对财富增长是否会形成机制的问题。

因为社会生产从本质而言,是人类依靠自己能力的生存活动。能力者,就是效用的体现。所以一切生产方式的本质,都是效用增殖生产。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其实只是效用增殖的极狭隘与落后的运用。那就是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只是专注于对人的体力效能的剩余利用,专注于局部生产的剩余利用。而现代生产给我们展示的活动空间是:社会有多强的知识创新能力,生产就有多强的财富创造能力。体力效能敌不过智力效能,局部生产只不过是知识生产的实践基地。而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积累行为都要服从知识创新的要求。因此理想的局部生产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并不是从分配关系、税收关系开始,而是从生产过程的前端:科技创新阶段就已经开始。在较高层次上的利益共享、生产共赢的生产方式开始形成。而这种生产方式将导致公有制广泛出现。

效用的基本经济作用可以分四个层次来认识:

1、效用提升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大于因提升效用所产生的劳动消耗量和物质消耗量。原因很简单,效用提升依托于经验积累和知识创新,而与知识创新中劳动消耗或生产消耗的比例并不是线性相关。换句话说,并不是提升了多少效用就必须相应花费多少劳动与财富。社会生产进步的标志,就是劳动效用不断趋于无穷大而劳动耗费时间不断趋于无穷小。消耗总是暂时的局部的,而效用进步则是不断提升了社会整体能力的平台。因为效用体系相互衔接,“牵一发而动全身”。小小马蹬的发明,会造就强大蒙古军队的崛起;蒸汽机的完善,会支撑起几个世纪的工业社会。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当我们从宏观层次认识社会生产时,剩余价值积累正越来越多的由效用提升所产生。这一点可以从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中看出,现在不是都承认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70吗?正因为效用更新所产生的效益要大过效用更新的费用,社会生产才有持续扩大的物质基础。这种效用增殖生产方式实际正在淘汰资本生产方式。

2、效用左右了交换价值。在市场经济中,“优质优价”是永恒不变的。因为效用是价值的物质依托,又是买方确定交易的首要条件。市场行为实际是以效用为中心展开。产品的价值多少,自然要视效用状况而定。由此产品效用的标价会形成三类情况。一是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产品效用远高于产品价值。价格高涨。二是在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效用贬值。既使产品的成本都无从补偿,也没有办法。价格下跌。三是在产品供求大体平衡的情况下,效用基本反映价值含量。如果是从效用更新的角度看交易,那么更容易看出是效用主宰价值回报,而不是反过来由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主宰效用交易。效用在交换过程中:第一、优质效用会造成该类产品在消费领域的垄断地位,因此在交易中会产生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第二、效用的经济有效期有限。这不仅仅是指支撑效用的物质实体有自然损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旦有新的更优效用形成,旧效用就会发生贬值,就会退出社会生产领域。例如我们淘汰了“水壶”大哥大,并不是因为该产品市场饱和的缘故,而是因为更优秀的产品取代了它。第三,效用会左右价值流向。价值的驱利性并不仅仅局限于资源或劳动力的“质优价廉”,在现代生产中,它更侧重于知识资源或知识优势所带来的“质优价廉”。知识不过是效用的文化载体,所以价值运动围绕创新展开,实际也是围绕效用展开。

3、指数型增长特征。任何效用本身都是经济运动的一个物质消耗依托平台。当某一个效用因制度革新或技术革新得到提升时,与之相衔接的整个效用体系都会随之改进和适应。形象的说,电的发现与运用,会导致生产生活的一系列进步。这种链式反应表现为社会财富因一个效用点的突破而大面积呈指数型的跳跃式增长。它远胜过剩余价值增殖机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剩余价值增殖,是以生产体系中点上的呈自然数的利润递增累积方式增长财富,所以资本经济增长方式是“点受益”,通过“点积累”达到社会经济总体增长。而效用经济增长方式是通过效用提升的“面受益”效应,达到社会整体和个体的共同增长)。如果我们对此作用感受不深,可以想想现实生活中大桥和水库所产生的广泛经济作用,想想科技的作用,就可以理解了。

效用经济作用的第四个特征:多方利益兼顾的枢纽。价值的作用是把人们的利益区别开,而效用又把人们的利益综合起来。(1)、因为个别效用变化会影响整体的生产消耗,所以个别效用是社会生产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结合点。只要抓住提升效用这个关键点,就会带来国家与企业在利益上“双赢”的结果。我们在许多科技应用和基本建设中都看到了这个效应。(2)、对效用的鉴定与引导过程是在消费阶段完成的。所以消费过程是效用提升不可缺少的生产环节。效用,由此也成了生产利益与消费利益的衔接点。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科技推广中总是看到这种交易方式,既以科技专利入股或以先行使用的方式将科技成果交由消费方使用。在专利使用中产生了效益再由双方分成。在这里,生产与消费双方再也不是尔虞我诈的敌对利益关系,而是利益一致的对效用提升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效用增殖方式中,消费也是生产行为,也是财富增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3)、如果说重复性劳动仅仅是在维持效用,复制效用。那么开发性劳动则是在更新效用。效用成了两种劳动方式既冲突又相互依托的焦点。(4)、从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看,效用又是承前启后的衔接点。这四点对人们建立生产上的长远规划和战略规划有着重要作用。

正因为效用在经济运动中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经济状况,效用成了生产力的综合指标。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过程中,效用实际起到了中介的传递作用。以下我们从效用的角度分析这一中介传递过程。

劳动动作重复往返的劳动方式,我们称之为重复性的劳动方式。传统生产一直是由重复性劳动方式支配的。由于这种劳动的效用僵化,(机械重复的完成生产对效用的要求),其在生产中的作用其实就是人格化的工具作用,但这个工具与一般物质工具又有不同,它又具有高度的效率弹性(人毕竟不是机器,其效用水平受自身主观意识支配)。由于劳动是生产的原动力,僵化的生产效用与高度弹性的劳动效率之间的矛盾,在生产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基本的环节)就迫使生产效率必须围绕这种矛盾展开。例如工具运用的是否熟练?劳动者是否尽力而为?生产规模大一点,还要强调劳动的协调等等。生产效用与劳动效用之间这种矛盾是个别对应的,因此围绕这种矛盾所形成的生产效率追求就有了个别对应的基础。而支撑生产效率持续运行的生产利益,(无论这一利益归属于何方,是公有或是所有),也具有了个别对应的条件。

重复性劳动方式所产生的这种矛盾,从根本上说,是劳动差异在生产水平落后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只有在智能化机器大量取代一般活劳动的状况下,我们才能感觉到重复性劳动在效用上的落后性。但在目前,重复性劳动还是整个世界经济秩序的基石。也就是说,在生产史上,社会生产最初对财富的追求,是通过对人的生理效用压榨来实现的。

无论生产的权益归属于何方,生产利益的基石是落在劳动的这种效用矛盾基础之上,对外就呈现利益私有特征。“他们必须互相承认是私有者。这种权力关系——不问是不是依法成立的,总归是在契约的形式上——是一种意志关系,在其中,有经济关系反映出来。这种权力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也就是由这种经济关系规定。”【《资本论》1953年版第一卷第69页】。

由生产力所决定的重复性劳动方式,使社会生产形成了一大批立足于自我改进效率、自我提升利益的微观生产过程。生产活动以自身利益为评判标准,对外就表现为“争夺与私有”:对劳动效率的追求以自我为中心展开,(在私有制条件下,这个自我利益是由生产私有者的私欲来体现,来推动),这种内向的劳动效率追求也就成为生产经营以自我为中心的客观依据,成为生产经营对外实行“自私”法则的客观支撑点。所以一个生产过程无论怎么细分解开它的生产环节,各生产环节都会马上具有独立的、“自私”的经营机制,具有独立的“自私”的利益实体。为什么同属一个产权的企业集团,其子公司也会有各自的经济“私利”?为什么公有制制约下的国营企业也有局部利益?根本原因也就在这里。说到底,在重复性劳动水平的制约下,劳动是通过“自私”的经营法则来体现差异。

当具体的物质生产条件决定了劳动状态时,这一劳动状态会依据生产条件形成特定的生产效率机制和利益机制,并由此形成特定的经济形态与结构,这些形态与结构反过来又规范了人们自身的经济行为。(劳动分工只不过是其部分表像而已)。这跟具体的交通工具决定了人们的交通行为,而人们又根据具体的交通行为制定了交通规则和管理机制,这些交通规则反过来又深深影响和制约了人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一个道理。

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社会生产是先有了一大批效率机制独立的、对外排斥的经济利益主体诉求,然后才会有这些“自私”的经济权益、经济秩序和经济形态诉求。没有前者,后者根本就不能存在。生产效率机制越要求独立,生产所有权的排它性也就越突出。在微观的、具体的生活中我们所感觉的事实是经济权力决定生产单位的归属,在宏观上抽象上我们认识到的事实却是生产力决定生产机制,生产机制通过效用矛盾决定了生产权益形态以及人们自己的经济关系。

众多私有生产过程最终构成私有的经济秩序和私有制形态。在私有资本生产方式中,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生产私有者对人(劳动者)的生理或体能效用剩余的无偿占有方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看作是生产私有者对劳动的知识效用提升而产生的剩余财富的无偿占有方式。

在私有制生产的最高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劳动效用大幅提升,对社会生产形成这样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是社会生产普遍有了超过购买力需求的供给能力,由此产生了预先调控和主动调控生产资源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效用提升所需要的经济规模,例如铁路、飞机、核电站、航天等等,也不仅仅局限于个别生产或个别资本的力量,它需要社会其他系统的协调与合力,例如教育、国家科研等等。因此,工业革命以后的生产力运动,实际已突破了局部生产的层次,它必须从社会视野、社会规模去审视局部生产运动,必须顾及社会利益。这就是大工业时代为什么会走向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根本原因。

二、开发性劳动方式决定了效用增殖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制度

重复性劳动只是在复制效用,而在现代生产中,开发效用成为生产进步的方向。支持效用开发的劳动,我们称之为开发性劳动。在传统的社会分工中,开发性劳动一般表现为脑力劳动,例如科研、管理等等。劳动成果高度抽象(也许几年的劳动成果只不过是一纸公式和数据)。但由于在经济活动中劳动日益围绕社会效用展开协作(尤其是在公有制条件下),各行各业的劳动都因此具有向开发性转化的趋势。产品效用是知识的物化,而知识又不过是开发性劳动的物化。所以开发性劳动也是知识体系更新的主力。由此,开发性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的自由追求,它也成为世俗财富增殖的源泉。

换一个角度看,开发性劳动与重复性劳动的生产关系,是劳动对物质改造互为里表的作用关系。前者开发了物质属性的新领域,后者就以重复的方式落实对物质属性新领域的运用。所以在经济效益上二者要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要完整地考察它的经营状况。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这二者在效益关系上的主次地位也不同。尽管现阶段大多数效用开发是依靠资本力量各自分散独立进行,重复性劳动方式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方式。但由于生产力进步,重复性劳动迟早要被机器人等生产工具所取代。(由于机械与逻辑电路的结合,产生了智能化工具,现在在理论上已经可以取代生产领域中大部分动作重复的劳动任务)。所以目前社会生产以重复性劳动支持为主的状况,会不可逆转的转向以开发性劳动支持为主,我们对经济运动的认识,必须转到开发性劳动和效用增殖方式上来,才能正确应对眼前的经济矛盾。

一个生产企业,如果仅仅是复制产品的社会效用,那么它适合私有化,因为依据第一章的分析,从微观上说某生产仍以重复性劳动为主,劳动差异、劳动利益就需要以“私”的方式体现。这决定了它的生产目的还是以局部利益为主。价值增殖、资本增殖是其扩大再生产的唯一途径。但由开发性劳动所支持的效用增殖方式却有不同。

对效用增殖方式可以这样表述:由于知识的介入,生产过程在同量的劳动投入下,产出更多的物质效用。而更多的物质财富形成,又为更多的知识形成创造条件。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导致经济增长。资本增殖方式属于效用增殖方式中的特例。资本增殖是通过对人的生理效用压榨(表现为剩余价值)来达到财富增殖目的。而在一般的效用增殖机制中,对自然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财富形成的深度和广度。不是对人力压榨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财富形成的深度与广度。这是效用增殖与资本增殖的第一个区别。因此,剩余价值积累并不是财富增长的唯一源泉和方式,知识创新、知识效用增殖是广阔得多的价值增长源泉和方式。这也是资本机制不得不向效用增殖机制转化的根本原因。

效用增殖的第二个特点:以人为本。一切效用最终都归结为人的效用。生产效用最终服务于人的效用提高,而人的效用提高又推动生产效用的提高。所以人的生活消费过程也是生产过程。对人的价值投入,都属于生产性投入。在效用增殖方式中,人的利益直接体现为生产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也联在了一起,愈公正就愈有效率。帮助对方也就等于是帮助自己,奉献精神不再是傻子精神,而成了劳动创造的支撑点(任何物质回报都无法衡量劳动的创造价值)。高尚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成了经济高效率增长、世界资金、人材、技术持续涌入的前提,而不是结果。“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60页)。而在资本增殖方式中,人的利益属于生产成本,人的利益必须先与资本利益联在一起,方才能与生产利益联系。

所以在效用增殖方式中,人只要正常出生,就意味着有了社会赋予自己的购买力并开始参与社会生产。就像买了市场经济中的股票一样,这部分由全民劳动权力股份构成的购买力,由生产系统的赢利带动增长。生产增长,人的基本生存保障就直接跟着增长。

以效用增殖的观点看待社会经济,经济开支都具有了投资属性。因为货币只是财富创造过程中的媒介,它无论是作为开支还是收入,都是要服从效用提升的要求的。例如医疗保险与义务教育的问题,如果这笔开支真正统由国家支付,那么在城乡居民手中省下来的这笔开支,也会通过其它消费渠道返还给社会。社会经济繁荣了,财政收入增加,意味着这笔钱又返还给了政府。更不用说这笔开支能缓解多少社会矛盾,对中华民族的素质提高有多大好处了。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生产与消费,不过是效用这个硬币的两面。不断提升效用规模和能力,生产与消费能力自然随之扩张。

所以对宏观经济而言,要象资本追求利润那样,持续不断和顽强的追求效用水平的提升。整个社会的价值运动本质上要围绕效用而不是利润展开。在效用增殖看来,象资本运动那样以利润吸取为唯一,大部分经济活动实行的都是利润转移,而不是利润创造。例如争夺市场份额,只不过是在争夺大部分生产利润的集中权罢了;或是通过垄断手段将大部分居民收入转入少数人手中等等。这些只不过是社会生产的幼稚阶段。只有看到利润背后的主宰——效用,通过效用引导利润,扩张市场,才能将社会生产引向理智高效的发展时期。

由于效用兼顾多方利益的特点所规定,效用增殖机制第三个特点是兼顾多方利益的发展模式。单一目标的生产方式(例如资本机制只追求利润目标)已不适合现代生产中多方出力,其效用多方受益的现实。这是一个通过知识生产将个人努力、试验室努力、资本努力、乃至国家政权努力都结合在一起的财富增长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效用增殖不仅仅是指科技创新,社会制度的进步与革新,也属于效用增殖的范畴。

效用的增殖作用由于量大面广,(指数型增长)。导致社会货币量也快速增长。这部分购买力的增加,与资本增殖方式不一样,它是物质增长在前,货币增发在后,增长模式是“以货带币”。资本增殖方式也能产生货币增发的行为,但它的财富增长不是依靠效用提升所带来的价值呈指数型的大面积增长,而是依靠局部剩余劳动时间积累增长,这部分增长量不仅量小,而且积累周期长,经常要通过适度通货膨胀的方式予以消化。其增长模式是“以币带货”。所以在资本增殖条件下,宏观管理机制主要依靠传统的税收、地方财政收益上缴的方式维持社会管理开支。而在效用增殖条件下,财富增长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企业的利润收入;另一个是国家财政为适应创新增长以货币增发方式所表达的社会利益增收。这也是效用增殖在价值社会中以价值增殖方式运行的特征。

在效用增殖方式对社会发挥影响的同时,支撑效用提升的开发性劳动方式也对社会经济展开影响。因为一切效用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效用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社会生产力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教育、医疗、环保等等社会系统都因此有了生产属性。开发性劳动所要求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素质,成为社会制度为劳动环境改进的方向。在生产竞争中,一方面劳动效用的生产主导地位加强,资本主导地位减弱。所有的劳动权益在局部生产中普遍股本权益概念出现。劳动权力法人化,资产化,由此劳动产权得到广泛承认;另一方面,面对自然世界的未知领域,开发性劳动所具有的协调性、整体性也得到社会肯定。劳动共性的扩张是无止境的,而生产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则不断给这种扩张提供现实条件。在劳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局部生产是通过“人帮人”的方式来发展,而不是通过“人吃人”、“人踩人”的方式来发展。资本利益的界限被效用利益打破。

效用增殖与劳动产权的关系,可从几个方面认识:1、生产的社会效用只有依靠劳动效用才能得到彻底的支持和推动。资本效用只体现在资本利润目标上,这远远不能满足和反映社会效用的要求。2、在第一条明确的情况下,社会需要劳动主导生产。因此劳动权利不是走向施舍化或照顾化,而是走向产权化。劳动报酬以权益“分红”为标志。

3、劳动产权中包含劳动差异和对立,但这种差异与对立,是以效用作标准来划分的。也就是说,劳动的共性(劳动效用)是劳动个性对立的基础。它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平均分配。但这种财富分配差异是符合社会共同利益的差异,是社会效用提升(表现为社会平均劳动效用提升)所需要的差异。例如,对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军烈属,对老工人老干部,对劳动能力低下的五保户,对复转军人和老劳动模范等等,它反而坚持给予财富倾斜。

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其实就是效用增殖方式,由社会平均劳动效用进步引导价值运动,金钱就被打上了社会责任的烙印。依托知识进步来取得社会进步,应该是公有制经济得以成立的依据。“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既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遇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75页)

在毛主席领导的经济建设中,有两条成功的战略方针也验证了这点。一是在经济建设中强调人的因素第一,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实际展开的也是以效用为中心的生产增殖方式,但人们却总是从政治和社会理想的角度去理解这一切,承认主席的做法体现了劳动者主人翁的地位,承认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等等。但这种以人为本的战略举措如何与“锱铢必较”的价值核算方式相衔接?学术界没有系统的阐述与探讨。要公正就阻碍效率,要效率就没有公正。或者强调公正与效率哪个应该优先或摆第一位的说法都出来了,两个对经济运动都有正面作用的指标,在经济学中却成了你死我活的冤家对头。不是现实世界乱了套,而是我们自己的认识出了问题。效用,这个社会生产与消费的物质载体,这个社会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的中介,其作用被当代经济学大大忽略了。

二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重工业在二十世纪既是劳动效用最高的产业,又是各类生产效用提升的物质基础。把重工业定为我国当时社会生产的主要追赶目标,就等于抓住了社会效用提升的主要矛盾。事实表明,在我国大力对重工业发展的推动中,有力的带动了社会各行业的经济发展。

三、效用增殖生产方式在当前经济中的运用

效用增殖并不排斥资本生产,因为尽管复制效用在今后主要是机器人的任务,但目前复制效用还是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大量效用提升(科技进步)还需要在局部生产内部完成。这都是社会生产力需要依托资本生产方式推动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就判定社会生产是以资本生产方式为先进,以私有制为先进了。

我们在前面已分析过,资本生存所依托的劳动方式是重复性劳动。这种以效用僵化为特征的生产方式怎么能适应现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要求?资本属性本能的要求科技垄断而不是科技共享,在科技创新已成为生产主要动力的今天,这是生产方式落后于生产力的重要特征。由此引出的话题是:当经济学者在津津乐道资本的杠杆游戏和“借壳上市”的魔术时,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隐藏在利润后面的效用主导因素?否则如何解释目前社会资源会主动向科技创新聚集的现象呢?那么在考虑效用因素时,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效用的提升机制和增殖功能?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公有制在效用提升上的优势?货币是有货才有币。不在“货”上面下功夫,不在效用上下功夫,单纯依靠价值手段和熟练的市场操作手法是找不到出路的。

以就业问题为例,在效用增殖生产方式中,是知识掌握的越多,自然中未知的东西也就暴露得越多,这为知识生产发展提供无穷空间;另一方面,新知识介入导致物质财富超常规增加,又为更多的人参与生产提供物质条件,为知识的扩张提供生力军。所以对效用增殖机制而言,是参与生产的人越多就越有活力,本能的要求全面就业,充分就业,各尽所能。而资本增殖机制中的就业机制,从局部利益出发,对劳动要素要求的是能力尽量强,开支尽量少。因此资本机制本能的需要质优价廉的失业大军作基础。

经济利益在“点”“面”上一齐受益,是效用增殖的特征。但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这个“点”“面”同时受益有一个发展过程。当生产单位是以重复性劳动为主时,资本增殖机制是提升效用的主要机制。当效用提升冲破了个别生产单位的局限,要在更高层次展开协作时,其利益分配就需要分为协作与自主两个层次。所以对效用增殖机制而言,利益分配主要的是采取比例分割方式。企业税收可以视作是利益按比例分割的一种方式,其他还有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割比例、企业与劳动者个人的分配比例等等。

这些利益分配比例是依据什么确定呢?因为一切效用最终都落实为劳动效用,所以社会平均劳动效用成为利益分配的依据和尺度。这个尺度表达为:劳动的社会平均投入与物质的平均产出比。社会经济总状况如何,要以这个尺度考察。社会资源的分配合理与否,也要以是否最大限度的提升这个尺度为判断依据。在价值社会中,劳动效用优势同样是作为价值优势或利润优势表现出来。当某地区某行业的劳动效用高于全国水平时,全国同行业的价值量与资源自然向其流动。当高于国际水平时,则是国际的价值量和资源向其流动。因为在市场产品比较中,劳动效用高的产品能代表更多的价值量,其货币含金量更高。由于效用增殖紧紧抓住劳动效用比这个关键,优质高效的劳动耗费自然成了社会价值运动的风向标和衡量尺度。如果国家坚持以平均劳动效用这个尺度来主导利益分配,则整个国家经济都会转向效用增殖机制。哪些该计划,哪些该市场,也就有了一个判断的合理依据;“鞭打快牛”以及无原则照顾垄断型行业的现象都会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从大的发展趋势上看,市场经济正在不可避免的转向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我们现在在利益机制上主动用平均的劳动投入产出比去引导“平均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这个价值尺度转向,是符合经济运动发展趋势的。尤其是公有制国家,通过以效用增殖机制去引导市场经济和资本机制的社会化,将显示自身的优越和效率。

经济权力从来都是现实经济关系的反映。全民资产的生产运用,既然呈现为劳动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那么绝对私有的产权,不适宜行使全民资源。只有在私有的生产关系中,才会形成个人对个人的法人代理。因为这二者的授权关系是私人交易,经营动力是私人利益。而在公有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局部生产的委托,只能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委托来实现。一方面因为局部劳动差异不是经营者个人的差异,而是生产组织集体的差异。另一方面因为这二者的授权关系是公有性质(不是拿自己的企业给人代理),经营动力以公共利益为基础。各种矛盾与问题都是公对公的协调。所以国营企业的法人是局部劳动者全体,其代表机构是职代会。厂长经理个人只是法人的托付人。其年薪制或股份奖励的高低,由职代会决定。劳动产权主体地位在企业的确立,是通过职代会责、权、利相对确立的方式表现。在中国,则是党委领导下的职代会负责制。

就现代生产水平而言,局部提升效用的适当组织形式是“官产学”、“产学研”。如果说,物流是日益全球“扁平化”,那么生产机制却是在日益立体化、金字塔化。在生产系统的扁平交流基础之上,是科技开发系统在引导,而在科技开发系统之上,又是核心技术或基础研究的系统在引导。公有制的责任之一,是适应和健全生产机制的这种发展趋势。

在教育都具有生产性因素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置身于生产活动之外。资源公有只是公有制成立初期的标志。公有制的本质特征,不是看政府控制了多少资源和企业,更重要的是要将生产社会化的效率优势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国家在微观上成立以劳动产权为主体的企业,因为任何个别效用都是整体效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劳动产权所主导的局部劳动效用,通过实践会自觉的将局部利益与社会利益相连,会自觉的协调社会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国家在宏观上则围绕提升社会平均劳动效用构建经济秩序和展开经济布局。

在效用利益的主导下,企业利益在资本利益面前表达的是资本利益,而在同是劳动产权主体的企业面前,却先天的结成了科技创新的联盟。劳动产权从三方面支持了企业的这种竞争优势。一是劳动者集体的积极性,要比少数个别人(如资本家与管理者)的积极性作用大。因为多数效用配合肯定高于单个效用。二是在企业内部的分配上(第一次分配),就已经落实了财富的社会责任,实行按劳分配。(提升了物的社会效用,也等于增加社会财富)。三是同类企业之间体现公正合作的科技协作与推广,打破了专利的垄断价格地位。(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刁难对方也就等于刁难自己)。以劳动产权为主体的企业越多,科技创新的能力就越大。私人资本也将在这种以劳动产权主导的市场竞争中被社会化。不分种族、国界、所有制的企业劳动产权主体联合,终将主导世界生产的潮流。

在此基础上,大量现在需要宏观管理出面组织的事情,如资源调配,都交由科技创新去引导,都交由市场机制去引导,都可以由微观经济实体在行业内部或行业之间自己主动出面协调解决。地方的财政收益与当地的劳动效用水平挂钩,而当地的劳动效用水平又是与社会整体的劳动效用水平挂钩的,经济利益上的条条块块矛盾因此有了正确的化解依据。因为大家的经营目标都是集中在提升效用上,宏观管理的主要精力则放在基本经济制度的调整和组织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协调上。

就企业经营本身而言,生产愈是关注于效用提升,利润来源就愈是社会化。反过来影响资本本身走向社会化。但是,在效用提升尚未突破资本规模的生产时期,资本机制强而效用机制弱,致使公有制的建立是非常艰难,公有化与私有化的较量将是反反复复。会出现重复性劳动与开发性劳动既相互依托又相互排斥,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既互惠又对立的特征。而以科技为支点的生产力运动,会从经济基础的角度不断增强公有化力量,直至最后战胜私有制。由此可见,公有制与效用增殖和劳动产权,是互为依托,生死与共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也可以从新的角度认识西方福利制度的困境。由于大量重复性劳动并未被机器人所取代,价值形成低效而价值消费高效。(大量的福利享受者处于资本生产环境中的失业状态,他们应发挥的高过福利开支的效率没有发挥出来)。两头挤压,导致福利支不敷出。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跳出资本利益的框框,由社会各系统协调,人为的组织劳动产权主体,从科技创新入手,以开发性劳动带动重复性劳动的市场,形成效用增殖机制。从根本上说,生产中同量产品劳动耗费愈低,社会消费中人们可享受的物质财富就愈高。福利开支困境自然得到化解。如果能源技术得到突破,机器人生产运用得到普及,就会出现物质财富持续大量涌流的现象。

只有在先进合理的企业机制基础上,才能形成先进合理的市场机制和经济秩序。理性化、有序化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市场经济终将要表现为直接的效用创新经济、知识经济。人只有不断的从自然的束缚中取得自由,才能在人们自己组成的社会束缚中取得自由。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借助效用增殖和劳动产权,我们实际离共产主义更近而不是更远。

《权社会主义生产的两大支柱效用增殖和劳动产》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权社会主义生产的两大支柱效用增殖和劳动产。

第四篇: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管理方式

丰田公司生产管理模式

通过及时生产(JUST IN TIME)和在生产过程中保证质量的一系列手段,丰田汽车给汽车工业中的质量、可靠性和制造成本等标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由此带来的种种好处使许多制造型企业都争先恐后地学习并且实施丰田生产系统(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以增强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但令人失望的是,许多企业在努力之后得出了一个悲观的结论:“丰田生产系统不适合本公司和本行业的实际情况。” 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在精益生产领域的多年研究以及对几十个涉及不同工业领域的公司精益实施成败的调查表明:精益思维对贵公司是适合的!精益思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灵活,并且在不同程度上给各行各业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下面,我们将就精益思维做一个深入浅出的探讨:

许多对精益生产是否适用于您公司业务所产生的怀疑起源于“到底什么是精益?”。如果精益只是一套丰田汽车用于供应商管理、整车装配以及零部件供应的特定工具和技巧,那么如果您的业务与丰田模式不匹配,移植这些工具与技巧无疑是有相当难度的。这里列出了丰田汽车公司的一些基本特性:

1.成熟工业,渐进式的产品更替。比如:车型三年一小改,六年一大变;

2.大批量高速生产,每分钟一辆车下线是普遍现象;

3.选装件有限:虽然整车配置可以有上万种变化,但是对于每个零部件只有几种选装配置(比如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座椅);

4.许多小型零部件,虽然车身结构件和覆盖件相对较大,但是大多数的零部件都能放在小型的标准化料箱中;

5.通过分销商实现最终销售:根据分销商的订单建立生产计划,如果直接向最终

用户销售将会增加难度;

6.均衡的生产计划:丰田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均衡生产计划,尽量保证在每天的生产计划中的生产数量和不同车型的混合比达到均衡。这样能够保证所需要的零部件库存维持在一个最优和最低的数量;

7.具有高度工作积极性和自主权的员工:这在日本几乎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企业文化,在丰田的海外工厂中,丰田通过自身的评估中心来招募适合丰田企业文化的当地员工;

8.长远的眼光:丰田不用担心每个季度的华尔街盈利状况汇报;

对于一个非汽车行业的制造企业来说,如果上述几大特性不符合您企业的情况,那么实施丰田生产系统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丰田使用看板拉动系统和“物料超市”来对生产线旁的零部件进行补充。零部件供应商每隔一至二个小时会对该“物料超市”中的几千种零件进行补充。所以当您去参加了一个研讨会,学习了拉动系统,兴冲冲地回到本公司,希望建立一个“物料超市和看板拉动”系统。但是当您花费了相当的金钱与精力后,却发现无法实现真正的业务运转,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 您没有一个均衡的生产计划: 在物料超市中的库存水平是直接由贵公司的生产计划的波动(FLUCTUATION)来决定的。您必须保证一个最小的最大库存量来维持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如果您的生产计划波动过大,那么所有涉及到的零件的最大库存也要相应增加,这样您最后可能会发现自己被淹没在零部件的海洋之中;

• 您的工厂可能有上千种最终产品,由此牵涉到的零部件可能会达到几万甚至是十几万种。某些用于特殊订单或季节性订单的零部件一年甚至只会用上一次,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丰田生产系统适用于大批量、少品种的稳定生产情况(比如电脑、家电行业);

• 您的物料部门员工认为物料拉动系统是一种麻烦,不予以采纳。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呢? 您可以由此得出结论:精益生产不适合您的情况,并且决定尝试其他方法,如限制理论、六西格马理论、电子排序等等,或者您可以退一步问自己:丰田生产系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适用于我们的情况?我希望您的选择是后者。如果您意识到精益是一种哲学思想,并且能将丰田的那套工具因地制宜地加以实施的话,您的精益转化是能获得成功的。

★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成功实施精益转化呢?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精益生产并非是一套您可以从其他企业照抄过来的一成不变的程序,甚至连丰田生产系统的根本原则您都必须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调整来适应您的具体情况。精益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其根本决定因素还是集中在“通过消除非增值(浪费)活动来缩短生产流程”。其实施过程则因地而异,您必须根据您的业务内容和生产技术来制定出适合您具体情况的解决方案。

最终的解决方案仍是“一物流”,丰田至今仍在努力向该方向迈进,但是丰田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意识到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看板拉动系统(某些人将它与丰田生产系统的实质相混淆)只是一种妥协的手段。当一物流在现实中不可行时,退而求其次的是控制原材料和在制品库存,并将库存逐步缩小。看板则是一种为达到该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简单的目视化管理系统。实际上,有许多方法来控制厂内的物流——用看板控制小包装零件,大的零件则可以用按灯系统来进行物料填充,通过排序将大的零件或分总成送到生产流水线旁,目视化管理的先进先出缓冲区等等。设计一个精益系统意味着决定什么样的控制手段或工具适用于什么样的零件。

迄今为止,我们所知对此进行分析的最有力工具是“价值流程图标”(VALUE STREAM MAPPING)。价值流程图标起源于丰田开发的一种用来描述物流和信息流的方法。在价值流程图中,各生产工艺被画成由箭头连接的方框,在各个工艺之间有代表在制品库存的三角框。各种图标表示不同的物流和信息流,连接信息

系统和生产工艺之间的折线表示信息系统正在为该生产工艺进行排序等等。在完成目前状态的价值流程图绘制工作以后,您将描绘出一个精益远景图(FUTURE LEAN VISION)。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图标用来表示连续的流程,各种类型的拉动系统,均衡生产以及缩短工装更换时间。其典型的结果为操作工序缩短,推动系统被由顾客为导向的拉动系统所替代,生产周期被细分为增值时间和非增值时间。

当然,如果不付诸实施,一张规划得再如何巧妙的图表也只是废纸一张。精益远景图必须转化为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必须包括什么(WHAT),什么时候(WHEN)和谁来负责(WHO),并且必须在实施过程中设立评审节点。当该计划付诸实施后,精益远景图逐步成为现实。在价值流程图标的指导下,各个独立的改善项目(KAIZEN)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比如,大家就会十分明确为什么要实施全员生产性维护系统。这并非是一套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措施。有了全员生产性维护系统,我们能够提高机器开动率,用来支持低库存率的物料超市,并且保持我们对客户的成品供应。

在车间现场发生的显著改进能引发滚雪球效应般的一系列企业文化变革。但是如果想象由于车间平面布置和定置管理上的改进就能自动推进积极的文化改变,显然是不明智的。

当别人问我“精益在XX公司是否可行?”之类的问题,我本能的回答是“当然可以”,接着提问者往往会给我种种做不成的理由:我们的生产计划无法均衡,客户需求季节性变化太大,我们员工队伍素质不行,我们的最终产品有几万种,我们的需求只是我们供应商业务量的1%,所以他们不肯及时供货。必须承认,所有这些情况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但这些理由更加说明了为什么不能生搬硬套别人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具体操作程序。在此,我想再次强调精益不是一套可以硬性拷贝的工具,而是一种灵活的理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可用来帮助您持续改进的强有力工具。您首先必须理解这种理念,再学习使用这套工具,然后构筑您自己的精益系统,价值流程图标必须成为您工具箱的一部分。组织持续改进研讨会以及让合适的人参与其中也应该成为您工具箱的一部分。学习如何实施精益的最佳手段是身体力行,从一个先导(PILOT)项目开始,使样板线(Model Line)迅速成功,然后将样板线推广至整个生产系统,并且边干边学---就象丰田那样!

第五篇:生产助理岗位职责(自动化设备公司)

1.对生产人员出勤进行统计,配合人事行政处理相关事务。

2.负责生产处的日常事务及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工作。

3.协助生产人员的管理和生产设备等资源的管理。

4.随时与生产部协调联系,跟踪当日生产计划的实施情况,调度安排好生产计划。

下载丰田公司生产运作方式的两大支柱之一自动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丰田公司生产运作方式的两大支柱之一自动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本丰田公司的生产决策分析[小编推荐]

    日本丰田公司的生产决策分析 一、企业基本情况 日本丰田公司创立于1937年,汽车是其主要产品,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丰田公司年产汽车400万辆左右,销往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

    自动化科技公司生产运营管理细则

    自动化科技公司生产运营管理细则一、生产计划达成率管理 1.公司统筹各订单的优先排序,按完成各工序所需的合理周期制定生产计划,并通知到各相关岗位,各岗位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