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腐倡廉在路上--《畸变》观后感
反腐倡廉在路上
---《畸变》观后感
《畸变》讲述的是以为农村孤儿怎样一步一步走向党和政府的高级领导岗位,又是如何逐步蜕变为腐败分子,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的演变过程,令人警醒,发人深思,正如主人公在剧中所讲:“我是什么时候这样了,有些事是不能做的,面具终究有被撕下的一天”。
通过观看影片,主人公的经历令人痛心,一位经验丰富,有闯进、有担当的领导干部,本应在其工作岗位上绘制一幅精彩的画卷,为人生留下丰富多彩的经历,结果由于贪恋金钱、迷恋美色,发送自己而断送了政治前程,身陷囹圄,本应幸福的五口之家支离破碎,代价如此之大,不能不令人痛悟。
纵观主人公的违法轨迹,清楚地看到他本也是一位有追求、有理想的干部,但随着地位的上升,随着手中权力的不断增大,私欲膨胀,为满足欲望,在金钱、美色、权力的引诱下,一步步陷入了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深渊,不能自拔。一个领导干部,组织培养起来很不容易,但自己要堕落下去却很容易。干部堕落,受到处理,个人断送政治前途固然令人惋惜,但党组织受到的伤害同样不能小觑。影片提醒我们:作为一名党政干部,要时刻有一颗敬畏之心,敬畏党纪、敬畏国法、敬畏人民,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越应警醒。影片中有一个词我觉得用来形容党政干部面临的考验和危险特别贴切,“围猎”这个词生动的形容了各种利益对干部的围追堵截,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利益的猎物。权力越大、地位越高这种危险就越大,在用权力肆意的时候,恰恰成了一部分人的狩猎对象,此时谁是局中人,值得每一位领导干部反省。
通过观看影片,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不论你有多少张面具,也不论你的面具多么的完美,终究有被揭下的一天”主人公在市委党委会上的讲话值得每一位党政干部共勉。但其台上大谈反腐,台下大肆受贿的两面作风值得党员干部以之为鉴。当面具被揭下的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他本人都不忍直视的丑恶。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要筑牢防线,防范于未然。人是社会人,人是感情人,不可能密闭的生活,不可能没有弱点,“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自己,不断强化自律意识,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当真正品尝其中滋味时,悔之晚矣。
通过观看影片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首先在思想上要重视,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交友观、金钱观直接影响到他的行为,思想上不重视,就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容易犯错误;其次制度上要健全机制,经常“红红脸”、“扯扯袖”,防微杜渐,让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同时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当你被正确的思想武装的时候,免疫力才会强,与高者为伍,与德者同行,必得善果;同时要守好纪律红线,党纪国法是高压线,谁碰谁触电。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紧守这条红线不过界,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唯有这样才能利人、利己、利国、利家。
第二篇:《畸变》廉政电影观后感
《畸变》观后感
近日我院在周一例会上组织全体党员及行政后勤人员集中观看了廉政电影《畸变》,讲述的是阳关市委书记梁鹏程,从一名原本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逐步蜕变,走上违法犯罪不归路的故事。影片采用相对纪实的手法,真实、生动、全面地再现了梁鹏程腐化堕落的心路历程。
该片内容详实,故事贴近现实,人物真实可感,对观众触动较大。尤其是影片结尾,更是从党纪、国法的高度,以及社会、家庭、人伦等多个角度,对贪腐行为的后果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揭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触动,对党员干部具有很强的教育警示意义。
梁鹏程原本是一名孤儿,从小失去了父母,在孤儿院长大,是党和人民培养他考上了大学,参加工作后,又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逐步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从县委书记到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梁鹏程的成长轨迹表明,他本人是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才能的,为政期间,也确实为地方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许多努力和不小的贡献,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和拥护。但是,随着职位不断的升迁,梁鹏程在和房地产商人、酒店老板等企业人士打交道的过程中,心理逐渐不平衡起来,感觉自己能力不是不强,但和这些人“高大上”的生活比起来,自己挣的那点儿工资简直没法比。由此,在那些别有用心的饭局应酬等一次又一次的“围猎”中,梁鹏程心理发生畸变,突破自己原本清廉的底线,一次又一次地迷失自己,利用手中的职权进行权钱、权色交易,最终,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时,也酿成了自己的家庭悲剧。他本人锒铛入狱,妻子因受贿问题而受到审查,儿子难以承受家庭剧变的压力导致精神分裂。
影片最后,身陷囹圄的梁鹏程在铁窗内,看到儿媳带来的孙子的照片时,终于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他泣不成声,追悔莫及,长长的一声“我后悔呀——”,让人为之动容。可惜,这泪水,来得太晚了,这声长叹,来得也太晚了。相比影片中,梁鹏程口放狂言“能用钱办到的事儿,就不算是事!”而言,梁鹏程已经在这条不归路上走得太远了,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忘记了党纪国法,忘记了当初握紧拳头对着党旗发出的铮铮誓言!这就是腐败的代价,也是贪腐分子的下场和归宿。影片《畸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贪腐行为,党纪不容,国法不许,家庭更是难以承受如此的打击。梁鹏程的故事,可以称之为“双面人生,双料悲剧”。双面人生,指的是他的两面性。一方面在下属和百姓面前,故作清廉,树立自己廉政勤政的好形象,当面拒收钱物,义正辞严。另一方面,背后收受贿赂,贪污受贿,包养情妇,搞权钱、权色交易,不惜违法犯罪做不法商人的黑后台。这说明,梁鹏程自身具有双面性,欺骗党和国家,欺骗人民群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玩弄权力于股掌之中,出事是早晚的。
双料悲剧,指的是梁鹏程的贪腐行为,为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也造成了其家庭的悲剧。原本应该是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由于梁鹏程的腐败堕落,逐步趋于瓦解。尤其是梁鹏程的儿子,难以面对现实,终致精神分裂。梁鹏程被关押期间,儿媳产子,梁家的第三代出生了,遗憾的是,梁鹏程不能亲手抱一抱孙子了,他实在无颜面对儿媳和孙子,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那一声长叹,既是梁鹏程个人发自肺腑的幡然悔悟的悔恨之声,也是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振聋发聩的惊醒之声,催人泪下,又引人深思。
梁鹏程的悲剧,看似是个案,但其实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纵观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斗争一直处于高压态势,但部分领导干部仍然不惜铤而走险,抱着侥幸的态度,以身试法,不得不引人深思。梳理这些领导干部贪腐受贿的案例,不难发现,这与个人丧失精神信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缺失与错位,不无关系。
没有把好思想的“总开关”,就难以树立马列主义的价值观。三关不严,败之必然!梁鹏程不信马列信鬼神,遇事居然向所谓的民间算命大师讨教,在即将被双规的那一刻,仍然不思悔改,打电话向大师讨计问策。置党纪国法于何处?
确然是其精神沦陷,身陷贪腐的污泥之中,难以自拔。结合工作中,梁鹏程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将党纪国法抛之脑后,只在乎个人、家庭与小圈子利益,充当不法商人的保护伞,无怪乎被人称为“梁一霸”。“霸”之开始,终致穷途末路,家庭也随之瓦解破裂,自己身陷囹圄,悔之晚矣。回顾影片开头,梁鹏程镜中那张畸变的脸,是夸张变形的讽喻,是严正无情的揭露,更多的是党纪国法的警示!
禹州市中心医院 2018年6月28日
第三篇:长征在路上观后感
《长征在路上》观后感
印江五小 戴薇
红军长征,被誉为“一场最辉煌最悲壮的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跨雪山,过沼泽,穿越枪林弹雨,经受血与火淬炼。斯诺在上个世纪赞叹:“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抚今追昔,心潮澎湃。一提到长征,我们会想到什么?“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吃草根、煮皮带,绝非虚言。比条件艰苦更可怕的是敌人封堵围截。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所谓的“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说明追兵之凶残,也可见长征之不易。
我们会想到“革命理想高于天”。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哪会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没有理想信念,哪能“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张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着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这是王愿坚小说《七根火柴》中的情节。星星之火终能燎原,正是火种的力量,也是理想信念的力量。
举行纪念大会,不只是感叹当年那个年轻的党和军队如何奋斗,而是重温长征精神,传承长征基因。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说过:“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诚哉斯言!在革命战争年代,长征精神不可缺席。今天我们行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同样需要长征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原因很简单,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
日前,长征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起航,两名中国航天员踏上了探索太空的新征途。这不正是新的长征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不也正是新的长征吗? 长征精神不是泛黄的回忆,而是永不熄灭的火炬。新时期,我们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一路上也有各种艰难险阻,我们也需要不断闯关夺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以长征精神为养料、为信念,就能不断翻越千山万水,一步步靠近奋斗目标。
第四篇:《财富故事会》 “在路上” 观后感
观《财富故事会》“在路上”有感
最近看了“财富故事会”中的一些节目,不得不说,我被这里面的故事吸引了。
这里有许多不同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故事,他们的财富路上遇到过许许多多不同的挫折,但是总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的故事都同样精彩,同样励志,同样让人亢奋。这里的每一个主人公都坚韧、认真、肯干、而且聪明,每一个人都让我肃然起敬。他们的故事为我们真正诠释了“阳光总在风雨后”的含义。
但是今天我想说的不是他们某个人的财富故事,我要说的是“财富故事会”中一期叫做“在路上”的特辑节目。讲的是一群北大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商学院的EMBA学员(高级工商管理硕士)们一起参与的一次玄奘之路的徒步行走,平时在高楼林立,钢筋水泥的大城市中,他们坐在办公室,被人称作总经理、董事长。毫无疑问,他们都很成功,但这里没有讲没个人成功的故事,只有他们在路上时,对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我觉得这里面所体现出来一些东西是非常值得寻味的。
他们从甘肃和新疆的交界处红柳河出发,经过四天五夜的徒步跋涉到达了目的地新疆 哈密 小南湖佛寺。这一路叫做“玄奘之路“,是严格按照当年玄奘大师的取经之路作为行走线路。这些整天忙于公司事务以及各种应酬的各行业精英们,能够放下手中的工作,行走在荒无人烟的戈壁,静下心来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重新的审视,谈一谈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所体会到的酸甜苦辣,对于他们自己是一种享受,而对于我们,即将走出校园,即将走向自己人生舞台的大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启发和激励。
首先说到时卫旭东,上海朵万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提到自己在第一年因为公司事务没有完成行走,第二年又回来接着走,就是为了完成当年没走完的路。这让我看到他对于任何事情都很执着的品质。他日本的一家大企业辞职,自己创业,所做的是第三方的品牌电器维修的业务平台,公司还未开张,他就来参加这次的行走活动,一路上其他老板们都羡慕他,因为一直有他团队里的人打电话或者发信息关心他的旅程,我觉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自己
团队中的地位和他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特别重点要关注的一部分。
第二个说到的是曲向东,此次活动的发起人,中间出现一个小插曲,他选择了退出,当他坐在车上一个个的经过他队友的身边的时候,有人说鄙视他,当然看得出是在开玩笑,但是他说了一句话说当你能够接受那么多的鄙视的时候,也需要很强的心理状态。当然这是在他放弃的时候说的话,但是这让我想到了当我们面临创业起步难的时候,白眼,鄙视,不理解一定是躲不过去的,所以心理状态一定要好,这样才能抵得住更大的压力。选择自己要走的路,不管是坎坷还是荆棘密布,都要坚持,因为那才是我们心灵的方法向。最终曲向东归队,选择继续坚持。他说想要找个理由放弃,看订可以找到,那太容易了,但就是自己也觉得别扭。是的,如果你还有那么一点念想,想要坚持下去,那就赶紧上路,不要给自己留太多遗憾。
张启明,浙江启明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在短片中讲到自己的创业路最艰难的一段,没有资金,被骗,听起来已经没有办法活过来的一种状况,但是他没有放弃,一直在坚持,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坚持不是一句话,而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张启明的公司在最艰难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亲自来,晚上设备出了问题,马上自己骑车去动手修理。所有的事情会的自己来,不会的先学还要自己来。我真的没法想象,我们在说要坚持什么什么的时候,是否想过会有怎样的艰难困苦在等着我们,知道以后还有没有继续向前的勇气。
温涵竹,一名职业经理人。大家都说她是理想主义和较劲主义的化身,有一天负责人卫旭东说让大家都走,最后的那段路都不要理温涵竹,说要让她感到绝望,要看看她会是什么表现,结果她依然拖着受伤的脚坚持走完了所有路段。她的这种较劲,的确很美丽。节目中卫旭东说到,如果你没有一种较真较劲的精神,那就没法去创业。我也觉得,有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如果你认为是对的,那就要较这股劲,把它坚持下去。
陈日铃,广东一家箱包企业董事长。他在有一天决定离队自己走,因为对线路不满。他觉得行走戈壁就要在戈壁上走,但是他觉得大家都走在大路上,所以他要自己走。他说戈壁很纯洁,没有脚印,没有车轮,行走戈壁就是要走在这样的地方。我没法理解他的这种一意孤行,但是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没有谁对谁错,不过是内心的选择罢了。创业时也许我们是在一个团队当中,如
果有自己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毕竟人多力量大,要团结团队中的每个人,要多听听听大家的意见。
等等等等,这个团队中,我觉得每一个人的经历拿出来都是一部励志大片,值得我们品读与学习。我没有一一列举,但是看过这个短片以后,他们在我心中都有印记,他们的故事会激励我努力向前。
最后我想附上他们在出发前所读的诗句:所有的忧郁和彷徨,都已经丢弃在来时的路上;我多想把生命交给你,追随你,即使风满胸膛;一股精神在我们血液中奔腾,一种责任被我们扛在肩上;走过去,我们坚信,路的终点必定是晴空!!
第五篇:在上学的路上观后感
学校教育心理学作业
题目:《上学的路上》观后感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姓名:王转转
学号:1211410145
《上学的路上》观后感
大风凛冽、黄土漫天、土地干涸、沟壑纵横这就是我的家乡西海固。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家乡,西海固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地带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西海固地区贫困现象十分严峻。
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固然是形成贫困的的主要原因,但是思想闭塞劳动力素质不高和人才匮乏也阻碍着人们脱贫致富的步伐,那里的高中生数量和初中生数量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孩子们读小学初中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和贫困地区的“两免一补“政策。而告终没有义务教育的保障,学费昂贵加学生的住宿费用这无形给家里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作为一名从西海固走出来的我,当看到影片中的主人公王艳为了24.8元的学杂费想尽一切办法赚钱的经历,让我回想起我小时候上学的情景,由于我家孩子多,父母又都是农民,所以家里很困难,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让我们上学,为了让我们接受教育,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不仅要种植庄稼还要照看六个孩子,西海固地区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地方,但是那里十年九旱,田里收成根本就不能满足我们这么一个大家庭的需求,我上学时,并没有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学费全部由家里出,父母为了让我上学,不得不让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大姐辍学,在家帮母亲干农活。就是这样我们家的日子还是很窘迫,懂事的二姐也自动辍学回家帮母亲了,虽然他们对学校是那么的向往,对知识是那么的渴望,但是为了生存,为了她们的弟弟妹妹们她们不得不放弃。
记得我上五年级时,那是五月份,父亲因外出打工出了车祸,卧病在床,这对我们来说就像天塌了一样,为了给父亲看病,母亲是看尽了别人的脸色,受尽了凌辱,虽然有好心领居借钱给我们,但是面对昂贵的医药费我们还是束手无措,最后母亲不顾父亲的反对,每天四点多起床去县城里打工赚钱,就在这么艰苦的日子,我们班级要订资料,资料费只有十一块钱,这十一块钱在别的孩子眼里是不值得一提的,但对于我跟三姐(我跟我三姐在一个年级一个班上学)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和三姐知道家里没钱,所以就商量好不告诉家里班级收钱买资料的事。就这样我们对老师撒谎说家里没钱,我们不想订,虽然遭到很多白眼和老师的批评,但是我们坚信没有资料我们依然会考的很好。
有一天早上我跟姐姐很早就来到学校,我们在校园里看书,我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打扫卫生了,在我打扫时班主任向我询问家里不同意买资料的原因,到我说家里没钱是,老师很生气,当他从我口中的知父亲在家时,他表现得更火了,他狠狠地说了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当他说完那句话时,我扔下笤帚哭着跑回了教室,从那刻起我发誓我一定要证明给我的班主任看,没有资料我依然可以学的很好。
我很努力地学习,在七月份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我以全校的三的成绩被乡里的一所中学录取了,不知道为什么一向比我成绩好的三姐却只考了第十名,当我们去学校领录取通知书时,我的班主任表现得很友好,并且还夸奖我们。就算这样我依然对他充满着仇恨。
经过几年的变迁,我的家境并没有得到好转,在这期间三姐和哥哥依次辍学在家,就连未成年的大姐也出嫁了,这使我感觉很承重,好像一种无形的鞭子在抽打着我。我跟妹妹依然在努力的学习,我们知道只有我们的成绩才能报答哥哥姐姐们的一片苦心。经过不懈的努力我考上了西吉县第二中学的尖子班,妹妹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初中。最后我考入了东北师范大学,妹妹在上高二的时候由于忍受不了学校以及家庭的各种压力,选择了放弃学业,从而步入社会。
我还能清楚的记得小时候二姐烙完饼后,分饼的情形,我们每人得到的饼只有我们的手这么大块,但是我们依然很满足。
在影片中主人公是一个12岁的叫王燕的女孩。她聪明好学,有不认真学习、非常顽皮的两个弟弟。暑假开始了,王燕告诉母亲她下学期还想继续上学,学费是24块8,而母亲以“家里没钱”只够供弟弟们念书用的和“女孩读书没用将来也是人家的人”“早点出嫁”等理由不想她再继续念书。王燕不服气与母亲争论,最后母亲说“想上学,自己挣钱去”。就这样,王燕为了下学期的学杂费而开始想尽办法。她想去摘枸杞,需要坐车去而车费就10元,她没有钱要先攒够车费钱才能去摘枸杞。为此,她开始做起了一系列的简单的小买卖。但是在这条小买卖的路上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拿鸡蛋去集市卖,被踩坏了,好不容易人家才肯赔钱。卖圆珠笔,不小心丢了,千辛万苦才找回来。买卖小羊,被弟弟欺骗,没挣到钱。经历了一些的周折她终于攒够了10元的车费钱,一路飞奔终于赶上了去摘枸杞的车。在学校举行开学典礼之际,王燕终于赶了回来。满头大汗地把皱皱巴巴的24块8毛钱交给了王老师,于圆上了的她的梦想,她终于可以继续行走在上学的路上。
不是我们不想改变,而是我们抗争不过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不了缺少资源的土地。我们缺少生活的来源,我们被贫穷圈了起来怎么也走不出来。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温饱能解决都已经非常不容易,何况再拿钱去上学呢?男孩子很早就不上学,然后娶妻生子,女孩子早早就嫁做人妇,周而复始,同样的情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我们也能在影片中看出,重男轻女的现象依旧存在着。不难说明,偏远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落后。供孩子上学是从男孩子优先的,总认为女孩子学了再多也没有用将来也是给人家的。这样的观念也是女主人公能不能上学的因素。
作为一名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免费师范生,我有责任且有义务回到家乡,为家乡的教育尽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那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看到更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