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时间:2019-05-14 00:2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篇: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4、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6、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7、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线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8、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9、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其发展过程为: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

11、认知方式的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性;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

12、瑞德的学习风格分类: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和综合型。

席尔瓦和汉森的学习风格分类: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和自我表达型。

13、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水平差异、智力的类型差异和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性别差异。

1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一是要采用与学习者认知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

二是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对策。

第二篇: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哈尔滨学院顾群

前 言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中国教育报的资料显示: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

 广州市1994年对1000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有53.2%有心理行为问题;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为 32.0%。

 2000年北师大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

2.5%。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注意、记忆和思维发展)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三)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发展(亲子交往、同伴交往与同伴团体、师生交往)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性别角色自我观念强烈(爱照镜子、关心自己的长相及体态、对时装、美容广告和杂志感兴趣)

(二)寻求与异性交往,行为群体化和社会化(对异性好奇、关注,开始寻求与异性交往,有性爱追求,部分学生开始初恋。集体或小团体的归属动机强烈,喜欢社交。)

(三)情绪体验丰富,情感体验差(已具备了人类所有的情绪体验,但情感的内心体验还较差,情感的广度与深度也较差)

(四)身心发展不平衡,行为易受挫和失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

(五)智力发展接近高峰状态

(六)对前途憧憬,寻求志愿定向和职业选择

(七)人生观、世界观初步确立

当代中小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学习障碍厌学症学校恐怖症考试综合症

二、情绪问题

焦虑症强迫症选择性缄默症自闭症

三、儿童行为问题

吸吮手指咬指甲癖逃学过分任性

四、品行问题

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说谎偷窃

五、性格问题

自我中心自卑怯懦急燥

学习问题——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等方面的获取和应用上表现出显著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者的统称。

学习障碍的成因:内在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缺陷;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市小家庭的生活方式、溺爱);学校教育的误区。

学习障碍的类型: 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和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

注意力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过去被称为多动症,是一种在儿童期早年发生的并具有遗传特性的发展性精神障碍。以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唤醒不足、角色管理失控行为为主要表现特征的行为——情绪的综合症候群。

成因: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所导致的,特别是执行功能上的缺损等。

表现: 上课不能注意听讲;很难静坐,手脚常有不停的动作,或在座位上扭动;易受外界干扰而分散注意力;粗心大意;不能按要求做事情;行为表现冒险性强,做事缺乏考虑。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的人性化。

2.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3.教师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策略,严禁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心理惩罚或经济惩罚,实现教育的艺术化。

教师要做到三多教育:

多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多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期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三个不批评:

无意识犯错误不批评

早晨犯错误不批评

家长或众人面前不批评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别人因他的存在而痛苦,另一种人别人因他的存在而快乐,批评家就属于前一种,他多么可怜,赞赏家就属于后一种,他多么可敬。

第三篇: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及其教育[定稿]

第二讲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阶段(八阶段)

(1)乳儿期(0~1岁)

(2)婴儿期(1~3岁)------第一个巨变期,生理断乳期

(3)幼儿期(3~6、7岁)

(4)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

(5)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第二个巨变期,心理断乳期

(6)青年期或学龄晚期(14、15~25岁)

(7)成年期(25~65岁)

(8)老年期(65岁以后)

4、中小学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儿童期-----小学阶段

个体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心理特点:

a 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

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思维仍以具

体形象为支柱

b

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c

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表现出明显的依从性或同调倾向 d

个性发展发展方面,此时的儿童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或同伴的评价来评定自我。

(2)少年期(11、12~14、15岁)

心理特点:

a

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幼稚性和自觉性的矛盾

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是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征

b

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做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

c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d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e

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增强

f

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g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3)青年初期(14、15~17、18岁,高中阶段)

心理特点:

A 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B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C 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D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E 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发展

5、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1)学习准备

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心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

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纵向: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2)关键期

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

关键期:是个体生命中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关键期的作用: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以及与之相随而生的注意。

认知发展:指学生认知能力随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

思维的特征:A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B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思维

D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守恒概念出现和去自我中心主义出现,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撑。

守恒:虽然客体在外型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属性不变,获得长度、体积重量等

守恒。

去自我中心主义: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出现的,能够以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可逆思维,和思维灵活

2、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现有的水平和即将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儿童现有的水平和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提出的意义:他的提出说明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他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对教育的启发: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发展区,他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

3、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1、人格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是人格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1)婴儿期(0~1.5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学习信任的阶段),任务:培养信任感(2)儿童期(2~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怀疑感(成为自主者阶)任务:培养自主感(3)学龄初期(4~5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发展主动性的阶段),任务:培养主动感(4)学龄期(6~11岁):勤奋感对自卑感(变得勤奋的阶段),任务:培养勤奋感(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建立个人同一性)培养自我同一性(6)成年早期(18~25):亲密感对孤独感(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7)成年期(25~65岁):繁殖感对停止感(显示充沛感的阶段),(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对绝望期(达到完整的阶段),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先天本能,基本欲望

自我:介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和压抑

超我: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

正常情况下,三者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4、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是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概念)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3)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一岁末开始,三岁左右基本成熟 B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3岁以后,到少年期成熟 C心理自我(主观化时期)——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的差异

(1)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认知方式不存在好与坏,而是看哪一种更适合解决问题(2)认知方式的分类

A: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场独立方式的人:a 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b 独立于他们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分析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的依据,态度易受他人的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B:沉思型与冲动型

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 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类型 C: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个体在解决问题时表现的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合适答案。

发散型:个体在解决问题时表现的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的答案,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2、智力差异 智力:反映了一个人聪明的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来衡量 智商呈常态分布——全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着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智力差异:包括智力个体差异和智力群体差异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性格的含义

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后天形成的,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2、性格的差异

包括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两个部分

(1)性格的特征差异

主要包括:A、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情绪特征 D、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外倾型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3)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A、性格作为动力因素,影响着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影响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和个体社会化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B、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是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三)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之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思维——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只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只能组合。

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语言,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加德纳1955年补充)。

第四篇: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综观本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儿童发展心理与教育心理相结合。本教材突破了过去发展心理、教育心理分别论述的状况,将两者紧密结合,在理论部分既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经典理论,又阐释教育心理的基本原理;同时,两者结合的理念始终体现在儿童心理品质的培养中。一方面,发展为教育提供条件,使教育更科学、更合理;另一方面,教育要依据儿童的发展,充分挖掘儿童的潜力。两者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为开发儿童的智慧之花浇水施肥。可以说,儿童发展心理与教育心理的结合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2.认知与个性培养并重。本书在充分讨论认知的前提下,专门增设了培养儿童个性的第七章“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和第八章“小学儿童社会性发展与交往能力的培养”,保留了传统的“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与行为习惯的培养”(第九章),大大地加强了个性培养的内容,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此类教材重认知轻个性的编排模式。

3.教材与学材相结合。本书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利于教与学。章前有统领全章的名人名言;章始有一目了然的“本章学习要点”;正文中有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有趣的“阅读栏”和富有思考性、将问题引向深入的“讨论栏”;章后的思考与练习题的设计有梯度,既有知识性的题目,也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题目及活动设计;最后安排有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推荐阅读材料及其要点介绍,从多方面为教与学提供了方便。特别是各章设计的“讨论栏”,要么针对教材重点,要么直奔当前热点,既打破了以往教材设计的格局,也为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主题

第五篇:独立本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1、因为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所以学术界

大都认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从产生到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时期。

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④融合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3、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

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结果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4、什么是学习准备?

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称为学习准备。儿童的学习准备受制于成熟水平。成熟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但我们仍须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准备中的作用。过分夸大成熟的作用,有可能使之成为推卸自己职责的借口,因为学生学习的成败固然可能与成熟有关,但大量的事实说明,学生学习的成败与学校教材和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有着重要关系。

5、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称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的八个阶段。每一阶 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①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

这一阶段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时候无助阶段,婴儿需要积极的爱和关怀。此时的婴儿得到母亲有规律地照顾,对世界将会有充分的信任。这样的孩子在孩童期充满着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反之孩子将会出现退缩和对世界的不信任。

埃里克森特别注重第一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在出生的第一年婴儿最需要与父母之间形成一种基本信任感。

②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这一阶段的孩子掌握大量的技能(如谈话,爬,走等),孩子也有自己的“小主意”决定做某是或不做某事。这时儿童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会产生冲突。此时作为父母应该既宽容,应该坚持确立儿童的良好习惯,做到宽严相济。如果父母过分纵容保护,或惩罚严厉不公正、儿童就会怀疑并感到害羞。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豪感来源于未失去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怀疑与害羞来源于外部的过分控制和自我控制力受损害。这阶段的儿童的自主性多于害羞与怀疑,则儿童就形成意志品质,其表现出自我意志和自我选择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这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对于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作好了准备。

③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

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活动更加精细,灵活,语言更加简练,更富于想象。这些能力的发展使儿童更能自主性地思维,行为,幻想和对未来提出计划。这阶段 1的孩子对性别差异有很大的好奇心。他们有旺盛的精力,有很大的求知欲。这时

候的儿童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进一步思考他们可能,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了更多的社会意识,他们探索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这阶

段父母应该尊重和培养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这阶段充分发的儿童主动性进入

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他们离开这个阶

段时将缺乏主动性,他们经常有犯罪感,保守,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对自己的信任。

这阶段充分发展的儿童,就会获得“目的”品质。艾里克森把目的品质定义

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期现象的打击,犯罪

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阻止。

④勤奋自卑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弗洛伊德认为俄底浦斯情结的解决,使

早年产生危机的性的驱力和进攻生驱力,暂时蛰伏下来。因此,在本阶段没有利

比多的区位。艾里克森则认为儿童在本阶段继续投入精力和利比多,尽自己的最

大努力来改造自我过程。这阶段是有关自我生长的决定性阶段。这时儿童已开始

意识到进入了社会。他在众多的同伴之中,必须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就会落后于

别人。他一方面在积蓄精力,勤奋学习,以求学业上成功,追求成功的努力中又

搀有害怕失败的情绪。这时候儿童在学习和学习技能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将会

出现自卑,他们会怀疑自己对社会是不是有用的人,甚至会出现“被处理过”的多余感觉。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本阶段的主要危机。其中自卑感的产生

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根源,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前一段任务没有很好解决。

⑤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青春期是一个骚动的时

期。蛰伏的生殖变化突然迸发,似乎要摧毁自我及其防御了。艾里克森承认青年

期的驱力的增加是破坏性的,但他只把这种破坏视为问题的一部分。他认为新的社会冲突和要求也促使青年变得困扰和混乱。因此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混乱

感,是这一阶段的任务。这一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

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发展的人将会出现“同一性危机”。同一性是对自我身份

确定的自我意识,用艾里克森的话说“一种知道自己去什么地方的感觉”。

这个阶段不能获得同一性,那么这个人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的自我意向。

埃里克森除了特别注重第一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之外,也特别注重第五

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这个阶段是同一性整合的阶段,其整合的质量直接影

响到人生的质量。

以上这五个阶段是埃里克森针对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提出来的。那么以下三

个阶段就是埃里克森的独创。由于这三个阶段,使他的发展理论更加完善。

⑥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埃里克森认为这时青年男女已具备能力并自愿准备着分担相互信任、工作调

节、生儿育女和文化娱乐等生活,以期最充分而满意地进入社会。这时,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巩固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得到亲密

感。但由于寻找配偶包含着偶然因素,所以也孕育着害怕独身生活的孤独之感。

这个阶段是发展具有爱的能力和会工作的人。一个人对自己有确定的同一感

才敢与他人建立爱情关系。具有坚定的自我意识的人,才能与他建立起亲密关系。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意味着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这具有牺牲精神,牺牲

精神需要很大的自我确定感,对自己不敢确定的人是没有能力给与他人爱或感情的。

⑦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这时男女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下一代。这里的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

殖力,主要是指关切建立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因此,有人即使没有自己的孩子,也能过到一种繁殖感。缺乏这种体验的人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沉

侵于自己的天地之中,只一心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

如果在这个阶段中,个人具有了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那他就会形成爱的品

质“爱是一种抑制不同机能遗传性的对立而永远相互献身”。

④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体验着

智慧的实现。

6、同化是由皮亚杰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

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

顺应是指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

7、婴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

8、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象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9、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特点(P170)

(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

(2)情感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

(3)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强。

10、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P173-174)

(1)自我评价由他律向自律发展;

(2)从依据具体行为进行评价向应用道德原则进行评价发展;

(3)从根据行为效果进行评价向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发展。

(4)从正确评价别人的行为向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发展。

11、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P261-)

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智力因素的差异和人格因素的差异。学生智

力因素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的个别差异,力结构的个别差异、智力类型差

异和特殊才能的差异。学生人格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类型差异和人格特质差

异。

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确定哪些差异对学校教育工作是重

要的。学校工作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学习生活。

12、什么是学习?(P299-300)

学习是凭借经验在主体身上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可以从以

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①学习必须导致主体的某种变化,但并非所有的变化都是由学习引起的。

②学习主体变化的保持是相对持久的。

③学习主体的变化不同于那些发育成熟所导致的变化。

13、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

联结学派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在刺激与反应(S-R)之间形成联结。

尝试错误学说(简称试误说)和顿悟学说。

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

桑代克认为在试误学习过程中,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①准备律

这里的“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和成熟方面的准备,而是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学习动机。例如饥饿的猫被关入迷笼后,想逃出去获得食物,这就是学习的准备。

一只吃得很饱的猫被放入笼中后,根本不想逃出去,此时也就没有触动机关的准备。

因此,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

击”。

②练习律

指导人们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练。对教师总的劝告是“集

中并练习那些应结合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如不停地重复乘法表,并且老是提供奖励,形成了刺激(7×7=?)和反应(49)的联结。在阅读中,让学生在不同的年级上学习高频词汇也正是强调了重复。一个人S-R联结越多,他就被认为越聪明,因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拥有更多的联结。

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

习。

③效果律

是指一种行为后面如果跟随着一种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行为

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如果跟随的是一种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

将减少。(例如,要是猫逃出迷笼后得到的是惩罚而不是奖励的话,那么猫就不会逃出迷笼了。)这说

明当前行为的后果对未来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

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得到消极后果。(如,指导人们使用一些具体奖励如金

星、口头表扬等。)

14、斯金纳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所以,他的学习理论也可称为强化理论。

15、布鲁纳认为,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成为发现者。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布鲁纳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从学习问题转向

教学问题,这种转变是由于布鲁纳的研究而引发的。

16、行为主义是美国最主要的一个心理学派,也是对整个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精神分析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二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

17、学习策略是指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和调整,特别是指依据个体学习能

力的差异而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与调整。(379)

学习策略中有一策略叫复述策略,即复述的次数以刚刚能背诵所需要的复述

量为基础的150%左右为适宜,即过度学习。

18、技能是个体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动作方式或智力活

动方式。(P299-300)。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操作技能的学习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P268,《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伍新春

操作定向:指对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的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操作模仿:指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通过模仿把“知”转变

为“行”。

操作整合:把在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系统。

操作熟练:把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执

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19、负加速是练习曲线的典型势态。

20、什么是迁移?迁移的种类

从学习的效果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P418(学过电子琴的人再学钢琴会

更容易)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P418(学会汉语拼音后,对学习26

个英语字母有干扰作用。)

从学习迁移的内容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指在一种学习能够对范围比较广泛的学习产生迁移。如基本概念、原

理、能力、方法的迁移就能对比较广泛的学习产生影响。

特殊迁移:是指某种学习向特定学习内容的迁移。如写毛笔字、钢笔字对写粉笔字的迁移。

21、什么是心理定势?(P315《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伍新春)

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从而影响当前的知觉是心理定势。

2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P32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伍新春)

创造性思维指有创见的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成分。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

维的结晶。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也

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在诸多思维的协同作用中,发散思维是主要成分。

23、什么上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对榜样的模仿和认同获得社会行为方式进而内化为人格

品质。

24、皮亚杰运用临床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儿童的公正观念以及面

对惩罚的态度等,揭示了儿童道德认知的一些特点,他将儿童品德的发展划分为

以下四个阶段:(P443)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25、如何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P461-463)(例子分析和展开论述)

(1)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

(2)榜样示范

(3)给与实践的机会

26、造成学生品德不良主要有哪些原因?

品德不良指个体具有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品德。造成学生品德不良主要有

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的原因(P465)

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2)道德意志薄弱。

(3)受不良行为习惯的支持。

(4)性格缺陷。

(5)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父母的溺爱、迁就等

(2)社会方面:

(3)学校方面

27、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把学习分为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技能学习三大领域。(P367《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伍新春)

28、学习评价是在对学生学习测量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发展情况做出的价值判

断。一般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P569)

诊断性评价:以诊断学生学习现状为目的的一种评价。如单元测验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的进行中进行的评价。

(既不是在教学之前也不是在教学之后)

终结性评价:是在一阶段的教学过程结束时,为了解学生掌握该阶段教学目标情

况所做的评价。如期末考试。

下载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现象是指人在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心理的本质: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的结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

    2009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模拟试题1(范文)

    2009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模拟试题(一) 本试卷仅供学员参加"两学"河北师生网培训辅导练习使用,不做其它使用,特此说明.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模拟试题 (一) 一、选择题:在......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本站推荐)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发展理论】 一、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二、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 1、由于初中生生理发展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剧烈变化,使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表现出以下特点:(过渡性 )、(闭锁性)、( 社会性 )、( 动荡性 )。 2、初中生情感发展的内容有( 表情......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发展理论】 一、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P3 二、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第五章《儿童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1、认知方式 2、场独立型 3、场依存型 4、气质 5、智能 二、选择题1、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A.能力B.气质C.性格......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心理

    第四章学习心理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