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院期刊卷首语大全
卷首语
美术学院是一个做学术的地方。她的使命是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美术学院的“根”是文化。往大处说是华夏文化,相对而言则是湖湘文化。作为一所传承文化与培育人才高度统一的知名学府,她的风貌无疑是儒雅的、博大的、纯净的、热烈的„„她,永远都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状态。
正是因为如此,作为美院学子的我们有着不胜崇高的俯仰之情。„„„„
东方已破晓,古国正新装。这两句话大致可以说明今天的中国吧!然而,当下中国的“人才摇篮”——大学——如果可以这样笼统来说的话,几乎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重技轻文”的毛病。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抱怨这个教育制度,改变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
先天“营养不良”必定会导致后天的“畸形”。学院正是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所以要求我们“怀文抱质,厚德载物”。这个“文”既可以理解为“文化”亦可以理解为“后天的修养”。“质”就是指人的本质,或者说是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论语》有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所以,我们只有做到了“文质彬彬”,才能“然后君子”,才能“厚德载物”,从而使我们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个“彬彬”就是相对平衡、和谐的状态。
于是,我们成立了和风诗文社,有了这本《和风》„„
“和风”不是某些人概念中的“从日本来的风”,而是“和风容与,明日映天”、“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的“和风”。她是温润的春风!这一点至少是代表了我们美好的希冀。“和”是一个立体的字,它有一面是“和谐”,比如“音声相和”。(《老子》)这样的和谐是求同存异与倡导学府精神的结果,所以,“和风”是“百花齐放”的。它的第二面则是“调和”,“文”与“技”,“文”与“质”的关系。当然,以上所说的还只是“至少是代表了我们美好的希冀”。至于“希冀”的实现则是一个十分长久的过程。摇篮中的“和风”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希望是无限的!为此,我们真诚的期待着大家的指导与批评,还有宽容。我们把每一位读者都当成朋友,朋友的意见和关怀自然是永远永远都乐于接受的。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诚然如斯!我们始终相信,“和风”能为你送去一份宁静、蕴藉,而你的到来亦能使“和风”多一份美好。既然我们要“共同‘富裕’、共同进步”,那就让我们一道为美院的建设贡献绵薄!学院人,艺术的推崇者和创造者„„
最后,我们谨以《美院赋》中的几句话来作为本篇的尾声:
看湖湘之璀璨兮,载拱载拜; 沐文苑之温馨兮,亦颂亦尊;
趁年岁之方壮兮,以横以纵; 托东方之既白兮,且唱且奔!
和风诗文社 2011年6月
第二篇:期刊卷首语
做一个矜持的奢侈品消费者
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一次在下午六点半要去巴黎福布街24号HERMES旗舰店购买手表,适逢六点半左右是店里准备打烊的时间,已经在店里的客人可以继续挑选,但是再要进店购物是不可以了。“六点半只出不进”是每天都在执行的惯例。奥普拉虽报上大名,仍被婉言拒绝。她一怒之下取消了之前十多个BIRKIN包的订单,并对HERMES口诛笔伐。但是在法国人看来这很平常。而一次一个旅行者自驾车路过此地,车子抛锚,情急之下他向HERMES旗舰店寻求帮助,同样是这家店的员工,热情的为他提供帮助并奉上热茶,招待有礼,最后在他们的帮助下,旅行者得以重新上路。
这一个小故事体现的就是奢侈品的服务理念:平等、教养、坚持、友好—
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其所体现的是艺术、是文化、是时间积累和素养熏陶的产物,而在中国则彰显的只是身份。世界奢侈品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在钟表和2010年内地的个人奢侈品消费额排名已升至全球第五,而包括香港和澳门在内的大中华区奢侈品消费额已跻身全球三强。去年内地豪客的奢侈品消费总额约2120亿元,其中内地市场规模为871亿元,而今年增幅为25%-30%。这意味着内地奢侈品市场规模今年将首度突破1000亿元规模。毫无置疑,中国人以庞大的消费力促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具购买力的奢侈品消费国家。这一个庞大的数字背后不禁要深思:国人真的理解奢侈品背后的品牌理念吗?了解奢侈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吗?很显然大多数的消费者是盲目的。
其实,国人忽视了奢侈品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一味的购买却不知其根本内在,忽视文化智慧而尽显平俗。国人更多的只是让世人看见中国人强大的购买力,仅此而已。
奢侈品是精致生活的体现,而精致生活却不仅仅是购买奢侈品而已。相对的,在购买奢侈品的时候我们更多的需要矜持、理智、的消费,需要摆正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念。而今,《消费者》杂志特别推出四月奢侈品专刊为您着重介绍各大奢侈品品牌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分别通过时尚奢品、奢侈品攻略、名品文化、时尚解读、时尚消费推荐、奢侈品买手等栏目和版块详细解说世界各大奢侈品的故事、起源、创始人、企业文化等。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能从中真正感受奢侈品的内在“美”,领会其深层次的消费品位,端正原本盲目的消费观念,做一个矜持的奢侈品消费者!
第三篇:法律期刊卷首语
下一次还参加选举吗
龙年伊始,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播报有关人大开会选举新闻,总觉得这些事与自己无关。上个月某天的下午,我被“拿到”一张选民资格证,此时办公室亦热闹非凡。有的同事因没领到资格证叫着要提起选民资格诉讼,有的因第一次被通知参加选举而好奇,而最大的疑惑是侯选人名单,谁都没见过啊!于是,有同事就说不去投票了,随手将选民证交与他人。笔者一向本分,再说是去行使共和国“主人”的权利,便“欣然”前往。
为了“神圣”的一票,我放弃双休日美好的清晨,又为准时而一路狂奔,最后还因停车心急如梵。签到,领选票。选票上印有三名,除一位似曾相识,另二位不知何许人也,同事也都说不认识,怎么选呢?只能随便画两个圈了事,有卖弄文采者称要像阿Q在判决书上那样“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然后投票封存结束散会。
我和我周围的绝大多数选民一样,对投票之前的事一概不知,对投票之后的事也一概不知。似乎做了一回不计报酬(还不如社区里的老太太,去画圈时会有毛巾牙膏及现金以“资”鼓励)的群众演员,无需事先排练,剧情和你无关,亦不知结果如何,按要求动二下即可退场;又似乎是被通知来凑一下人数。可我依稀记得大学的宪法课本上讲,为了赋权于民,我国实行符合国情的、与西方的议会制度相比堪称完美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按选举法选出的代表是人民的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可见,人民代表选举至关重要。
此事让一向以拿法律武器为当事人维权而自诩的我感慨万分!“主人”自己的民主权利可以如此滥用呢?对照选举法,心存疑问:选民登记,事前无人告知我已被作为这个区的选民进行了登记;选民名单,我不知道要和哪些人一起选举自己的代表;选票,我太容易地就得到了选票,没有人验证我的身份;侯选人名单,候选人基本属于神秘人物,对其一无所知;选举结果,投票后当场密封票箱转移出会场,之后如何处理选不得而知道。这难免让我这个“主人”平添几多悲哀:
其一,我为民主程序的简略或省略而悲哀。CCTV几乎天天播报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而实际运作上,民主越来越成为华而不实的口号;人民代表的产生也没有在选民中公开进行,选举大会简单快速地按程序走完,远远赶不上一次招商活动或一个重点工程开工仪式的隆重。总感觉有人在有意淡化,给人藏着掖着的感觉。
其二,我为人民民主意识的淡化而悲哀。虽然封建思想毒害了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民主意识滋生的土壤尚不肥沃,但在动员参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实行民主的要求还是强烈的,组织选举的声势还是颇大的。21世纪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家心知肚明,所以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才有了何必较真的诘问。这与具体的工作人员无关,与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存在缺陷有关。没有人认真对待神圣的民主选举,政治能量无法从选举中累积和爆发,必然会从其他渠道显现,所以信访、群体性事件、维稳、和谐成为热点!
其三,我为老百姓的命运而担忧,为制度的明天而担忧。当今社会的老百姓一方面对社会有着强烈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忽视自己的民主权利,认为民主选举这个最基础、最安全、最有秩序的维权渠道太不实际。这只能有一个解释:老百姓呢,压根儿也不相信人民代表这个事儿;而当政者,根本不想让人民自己选这个代表。这是很危险的!
最后借助法学家江平教授的话结束本文,并与君共勉。“当国家出现不同的声音,是国家的幸运而非不幸。为了中国的法治,我所能做的是呐喊。”
第四篇:遇见——文化期刊卷首语
遇见
遇见,是缘分的开端,是生命的转折,是无数奇迹的源头。正如花蕾遇见春风便绽开,一如人心遇到情感就柔软„„遇见,总会带来两种化学试剂碰撞在一起所形成的强烈的反应,也会带来化茧成蝶般的新生。
诚然,每个人的生活并不是为了“遇见”而存在,但是,它总是出其不意地到来。细碎的浪花以及天边的霞光,一声鸟啼或一场倾盆大雨„„悄悄地嵌入我们的生命,成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意向。
繁忙的都市人常常在喧嚣中旋转,以至于无暇静思,长此以往,让心灵蒙尘。所以,如果可能,愿我们都能在忙碌之外,遇见一缕清风。它轻轻地吹拂,像孩子的手,消解了我们内心的浮躁;它微凉的气息使人头脑清醒,耳聪目明;风中夹杂的淡淡的花果香是大自然本真的味道,慷慨的馈赠„„
这是我所认为的清风,我所能想象到的最美的遇见:钢筋水泥之外,留一方天地,春播秋收;工作应酬之余,泡一壶清茶,笔耕不辍。在这个盛夏季节,惟愿清风吹遍——那些一度荒芜的心田,至此,乐享笔墨下的欢愉,记录这神奇的邂逅!
第五篇:法律期刊卷首语2
卷 首 语
——编者按
小时候常被老人们笑骂“刚过完节又在盼望过节了”,待到自己过了而立之年时才发现,其实这是大人们以孩子为借口述说自己的期盼。佳节是人人都盼望的,虽然明白不盼也会来,但不盼的东西就算来了也没有兴趣。【法·势】九月刊就如中秋佳节,在期盼中如约而至。
这本刊物如稚嫩的幼苗还不健壮,但它却已成为我们鼎昆人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把我们凝聚在一起,它带给我们共同的话题,它让思想碰撞出火花。因为大家的关爱,刊物有了小小的成长:从简报到期刊,从不定期到定期。尽管还略显粗糙,但我们办刊的热情如故,初衷不改。只是奢望期刊能和它的读者们一起关注立法的变迁和执法的宽严,一起解读最新的法律资讯,一起面对法律的公平正义和现实间的落差,一起经历经济发展同时伴随的社会阵痛,一起承担整体和个体的行为后果责任。我们愿倾盖如故,相互体恤。
鼎昆所的成长离不开每一位读者的关心和支持。回顾走过的岁月,我们在努力为客户服务的同时,也如这金秋时节收获颇丰。客户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成长的启示,也让我们有了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一路走来,我们有付出,也有收获;有艰辛,也有喜悦。为了鼎昆的理想,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有多少崎岖坎坷,我们仍将继续前行。
我们期待着每一位发现者,不管是偶然捡拾随意翻看者,或是特意开卷希骥解惑者,能看到【法·势】散发的微光闪过眼前,就如浓郁的丹桂之香飘过鼻尖,让您有所回味,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