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选择读后感1200字:我眼中的钱学森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它叫《历史的选择》。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很奇怪: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它的选择对吗?
在《历史的选择》这一书中,我最喜欢的是钱学森爷爷了。钱学森爷爷1911年出生,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他在班上可以说是名列前茅,正当他准备安心毕业时,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思想。因为那个时候,日寇在疯狂蹂躏着中国人,抗日战争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可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中国的大片国土被日军占领,他们的飞机肆无忌禅地轰炸着无辜的中国人。这一切都在拷问着年轻的钱学森,他觉得一个国家应该拥有着强大的军队。抱着一腔爱国热忱,1935年钱学森进入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之后再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深造,他拜著名的航空科学家冯.卡门为师,学习航空工程理论。他学得非常努力,仅三年时间便考取了博士学位。当我读到这里,我被钱学森爷爷渊博的学识和惊人的毅力所感动,我崇拜他的爱国热情。
在美国的15年里,钱学森在学业上有很大的成就,生活上有着丰厚的待遇,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始终想念着祖国他对夫人蒋奇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但是美国佬用尽办法不让钱学森夫妇回国,逮捕、特务但这都阻止不了钱学森回国的步伐。终于,在我国政府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平安回国,我可以想象出当钱学森夫妇站在天安门下那种激动的心情。
钱学森回国后,立即投入了导弹、核弹的工作。当看到神州大地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时,那些不可一世的霸权国家不得不承认:沉睡的东方雄狮崛起了!钱学森也被人们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
钱学森是位爱国的科学家,回国后的亲身经历,使得他产生了加入共产党的强烈欲望,我在书上看到,钱学森在回国路上,曾经有过一位外国记者问他:你究竟是不是共产党员?钱学森回答: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我还没有资格当一名共产党员呢!最终,钱学森爷爷以他崇高的爱国热忱和卓越的科技贡献向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一生敬佩的人。我向往他的渊博学识,感动他的爱国情怀,崇拜他的人格魅力。从钱学森爷爷传奇的人生经历,我找到了答案: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完全正确的,钱学森爷爷更是为这辉煌历史添上了绚丽夺目的一笔。
第二篇:《历史选择》读后感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邢台市临西县吕寨校区曹村小学五年级一班:张明月
辅导教师:杜素华
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颗星星冉冉升起,她就是---中国。《历史的选
择》这本书主要讲述中国从古到今经历的风风雨雨,以及不同时期的爱国英雄事
迹。看了这本书,我感触很深。
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
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
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历史的选择》里有许许多多英雄人物为新中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历史选
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山。例如:董存瑞在危难时刻为战友开辟了一条安全通道,而自己却因为炸弹爆炸而
牺牲了,那时他年仅十九岁。再比如:雷锋,他终生爱党,在他的一生中帮助了
许许多多的人,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去!可是后来因为发生了事故而丧生了,那时他年仅也只有二十二岁。
《历史的选择》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祖国的英雄人物,还让我学到了很多
精神,我们要学习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英雄坚持不懈,有永不言败的精神。既然历史选择了中国,我们应该把这些精神发扬光大,使生活更加美好!
当“春天的故事”响彻了大江南北,随着党的“十七大”召开,中国已经完
全融入到了国际大家庭里。如今,我们的祖国国力强盛,无论是在民生、外交、科技、工业与经济上,中国的声音已响遍了世界。祖国,真正的强大了!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中国的少先队员,我们应牢记党和人
民的重托,跟随着共产党前进的脚步,当好接班人,做一个热爱祖国的好少年,撑起祖国的明天!
联系电话:0319---8582071
第三篇:历史的选择 读后感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府前街小学
五三
臧一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历史就像一条弯曲而宁静的长河,悄无声息地在我们的身边蜿蜒流淌。他守护着先祖的荣耀与光辉,铭刻着民族的伤痛与灾难。是什么让英雄们奔赴刑场而面不改色,面对敌人的屠刀而毫不畏惧呢?因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
英雄们虽然出身不同、经历各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有热爱祖国的崇高品质和心怀天下的宽广胸襟。
刘胡兰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和坚强的革命战士。他为掩护其他共产党,不让村民受到伤害,面对敌人的铡刀,他从容不迫、英勇就义。毛主席为他题词:“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用短暂的生命和不朽的精神,谱写了一首悲壮、动人的诗篇。是什么让刘胡兰拥有如此执着的信念?因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
陆游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有一天夜里,陆游病倒了,但他心里想的却依然是杀敌报国,他孤身一人,只有风声雨声和他做伴,他在睡梦中“铁马冰河入梦来”。于是,便有了这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称:“为国效劳是他人生的头等大事。”他临死时,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有一颗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的赤胆忠心,便有了这首家喻户晓的名诗《示儿》。是什么让陆游如此热爱祖国?因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
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昨日的英雄也是今日的楷模,昨日的传奇也是今天的经典。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美好生活是这些英雄和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坐穿牢底、横尸战场而争取到的,他们用花样的年华和美丽的青春,留住了春天,留住了光明。没有英雄们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就没有我们今天和平、快乐的幸福生活。
今天,冲天的狼烟已尘埃落定,历史的号角也渐行渐远。今天的我们生活在繁荣富强昌盛的新中国,我们不必为衣食发愁,我们没有刻骨铭心的丧国之痛,我们无疑是幸福和幸运的。但是,我们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同学们,我们要记住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英雄先烈们的遗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做一个积极向上、身体健康、热爱祖国,开拓创新的好少年,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第四篇:历史的选择的读后感
历史的选择的读后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梅花一样,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不低头。
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因为她有 “千磨万韧还坚劲”,“粉身碎骨全不怕”的精神。1840年由于清政府的无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外国侵略者打开,他们抢占我们的土地,拿走了我们的钱财,还火烧圆明园,给我们带来不可挽回的局面,从此以后中国走向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人民也过这水生火热的生活。直到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无数次的斗争,我们
取得了胜利。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一刻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从此中国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旧中国的耻辱十天也说不完,新中国的光辉十月也数不清。大庆油田的发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2001年的申奥成功,到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神五,神六成功发射,在太空烙下中国印,再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圆满闭幕时……这一切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不再是东亚病夫,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只会一天比一天更好。
我坚信,在不久之后中国一定会站在世界的最高峰。
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第五篇: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阅读历史,能够了解事情的真相。何况读史使人明智,所以我喜欢阅读历史书籍。今天我读了《历史的选择》一书,了解到许多英雄的故事,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讲了中国的历史上的英雄事迹,我一看便爱不释手了。我读到了这样的知识:多少年前的中国清政府,是那样的无能,面对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清政府领导下的我们却毫无反击之力;面对封建社会的腐败,清政府却不管不问。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91年,终于在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领导下,推翻清王朝,破除了陋习,然而,由于那是的中国人民对解放思想不是很能接受,所以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终于,在1949年隆隆的礼炮声中,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新的台阶,到了新的起点。
在阅读《历史的选择》一书时,除了以上的知识,我还认识了许多伟大的英雄人物,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她——刘胡兰。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这首先在于她从儿童团起就接受了党的教育,并看到了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给贫苦农民带来的根本利益。为了捍卫本阶级的利益,她既不贪财、又不怕死,最后面对敌人的利诱,只回答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在刑场上,她大声喊道:“怕死不当共产党。”当时,国军曾从群众中拉出几个人去打刘胡兰。毛泽东主席,都赞赏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呢!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与英雄事迹,我喜欢这本书。
六年级三班•耿硕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