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在面临经济全球化时应如何把握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面临经济全球化时应如何把握机遇和挑战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同时又给发展国家带来了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符合本国实际的开放步骤和措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以便于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 利弊 对策
我们不能否认,在国际经济领域,全球化的脚步已势不可挡。在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如何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决定了在新的世纪里发展中国家能否产生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能否真正的振兴并立于世界之林。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与全面改革的内在关系以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要求和社会基础,为我们正确处理政治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的关系、正确把握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政策指导,对我们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并且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是利是弊,或是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少数发达国家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弊具有不确定性;关键取决于原有基础和现行对策。所以,发展中国家则要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以促进国家的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面对经济全球化,既要很好地把握它带来的机遇,又要趋利避害,规避它带来的风险。
现在,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采用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在过去的十年里,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稳步增长,经济增长率高出发达国家近一倍。发展中国家整体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已从17.4%增加到19.8%,向工业化国家制成品出口中的份额也大为增加。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得更加明显。毫无疑问,发展中国家群体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是受益者。然而,发展中国家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先天初始条件和后天经济政策的差异使发展中国家个体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有着天壤之别,各国在全球化面前把握机会能力迥然不同。少数新兴国家和地区抓住有利时机,借助于外部资金,技术来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东亚地区为例,发展战略经历了进口替代型转向出口导向型,通过大批吸收国外直接投资,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的资金缺口,提升了产业结构,带动了就业,而且充分享受到跨国公司技术转让效应,打破了本国封闭的技术平台,提高了技术水平,增加了本地区的出口。1980年该地区的出口增长率为21.2%,到1990年已上升到27.3%,到1996年更是达到1.2%。而同期外国直接投资同出口的比率也由1.6%上升到1996年的13.4%。
2.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大量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资本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以中国为例,中国外资依存度(外资投资存量与GDP的比重)1985年仅为1.55%,从1995年起保持在20%左右(1997年为24.4%)。另外,据资料表明截止到2001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4894个,合同外资7319.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58.77亿美元,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3.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以实用技术的进入为例,自1994年以来,加拿大北方电信、美国IBM、英特尔、太阳微、宝洁、杜邦、诺基亚、爱立信、松下等知名公司都相继在发展中国家成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或实验室。
4.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根据“区位优势”理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存在劳动力超额供给和劳动力成本普遍偏低的现象,外资进入得以安排大量的工资低廉的过剩劳动力从事有效就业,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
5.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资本进入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博弈规则和惯例,大大缩短了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能够加快现代经济制度的形成。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越开放,其经济转型的进度越快。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如1995年墨西哥爆发了重大的国际债务危机。墨西哥经济与美国的经济联系紧密,自1994年2月以来,美国连续6次提高利率,造成了数百亿美元从墨西哥等国抽走流向美国,极大地损害了墨西哥的金融和经济稳定。
2.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由于跨国资本“无国籍”和“无民族认同感”,它不可能完全取代民族资本的功能。因此,外资的过度进入有可能挤垮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因而可能损害经济的长远发展。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夕阳产业,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的同时,把夕阳产业带进了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4.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最明显的例子,如上个世纪末发生在东南亚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因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稳定与否,不仅取决于国内因素,还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充满了变数。
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继续扩大。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的比例,1960年是30:1,1990年增加到60:1,目前已扩大到74:1。全球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占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
7.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跨国公司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以多种形式影响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个国家的经济主权。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家们因此担心,当前权力正从政治家手中转向大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室。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往往不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在国家经济主权的让与方面,发展中国家受到的损害较大。
8.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的制约。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投资,贸易和技术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南北经济技术不断扩大,总体上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加紧推行政治,文化霸权和经济上的新殖民主义,导致南北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更加不平等,势必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导致国际社会的动荡。因此,必须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其朝着共存、共赢、平等、公正的方向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9.它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也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据联合国统计,最不发达的国家10年前是36个,5年前是42个,现在则增至48个。从这个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实际上是一个财富不断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到现在的60多倍;发达国家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6,却垄断了全球近80%的收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技术差距,即“数字鸿沟”也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由此看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得与失,已是一个严重失衡的不等式。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变得越来越富;另一方面,却使最不发达国家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其贫困人口的生活更加艰难。在过去的10年里,全世界贫困人口的收入在全球人口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2.3%降到了1.4%。
(三)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可能利大于弊,又可能是弊大于利。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不是取决于发达国家的恩赐和施舍,而是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己。就各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取决于:对什么是全球化有没有全面的和足够的认识;对全球化给本国可能带来的利弊得失有没有符合实际的估计;对本国融入全球化有没有充分的准备;有没有趋利避害的切实措施。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客观历史发展潮流,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审时度势,沉着冷静地予以应对。从目前看,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联合自强的趋势在不断加强。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获得本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并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日益真切认识到联合自强的重要性,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措施回击发达国家的经济全球化。当前,我国尤其应该注重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区域合作,注重加强与APEC的经贸联系。要善于从战略的角度去分析,把进入区域化的APEC作为我国进入全球化的一个“试验场”和“练兵站”。
2.重视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加快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展经济,希望以此为契机,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追赶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和生产力的分配也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更大的动态的调整,我国必须做出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其中要着重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工业和服务业比重。
3.融监管力度,防范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了防止外部因素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吸取金融风暴的教训,纷纷采取措施,促进金融宏观调控,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
4.适时进行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国际竞争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发展中国家通过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改进和加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机制和参与新技术竞争的条件。通过政府率先推进改革,建立和完善开放性制度,确定进入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步骤和方针政策,制定和完善必需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以有效地吸取外来的文明成果,同时减少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确保本国经济安全。
综上所述,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参加经济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国应该采取切合本国实际的开放步骤和措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唯一正确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保持特色,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和平等。善于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才能确保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全球化与中国[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6).[2]曹荣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安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王永贵.当今全球化的特点与实质[J].黄山学院学报, 2006,(12).[4]吴易风.全球化的性质和利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4).[5]魏玉芝.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与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政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4).
第二篇: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学习目标
1、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国际竞争的实质
二、重点、难点: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教学过程
1.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新世纪,国际局势变化
2、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机遇和挑战并存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3、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P74环球视点
立意:
使学生明确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作为国家的未来的主人,中学生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设三个问:
1.根据上述材料,你对当前国际竞争有什么认识?
2.我国应该怎样应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
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
参考答案:
第一,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新世纪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科技和经济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我国要应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第三.作为中学生,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结。
四、练习或作业
第三篇: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解读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把气候变暖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界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都高度关注和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气候、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科技等众多领域,时间跨度又很长,因此,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的制定应从国家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并把气候变化问题放到国家对外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的大框架下统一考虑,以期气候变化问题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是_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消除贫困是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还将增长,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无疑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1.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温室气体限控的压力增大。京都会议后,一些发达国家试图以《京都议定书》已规定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为由,集中全力向中国和印度等“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施压。有的发达国家甚至明确提出将发展中国家“有意义的参与”作为其批准议定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与公约的资金机制挂钩。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减排的理由包括:环境原因、竞争力原因、政治原因等。虽然这些理由严重背离了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公约特别强调的:“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义务,将取决于发达国家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减轻这种压力的艰巨性。
2.对中国现有发展和消费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丰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起点低,到2003年底,仍有59.5%的人口为乡村入口,面临着继续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长期发展任务,人均资源短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传统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一种资源耗竭型、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从发展模式的选择看,虽然各国有权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遵循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很少有国家发生例外。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商品能源消费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明显相关关系,可以说,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消费方式下,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费必然达到较高的水平。世界上目前尚没有既有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人均能源消费和排放水平的先例,中国面临开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新模式的挑战。
3.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继续增长,中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将继续增加。有关预测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可能在2025年左右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十排放大国。尽管中国目前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很低,但由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在203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有可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2002年中国煤炭产量13.93亿吨,接近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30%。同石油、天然气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36%和61%左右。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能源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压力,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使中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前景不容乐观。
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能源发展带来的机遇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给中国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国际社会提出的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主要集中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些不仅符合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需要,而且其直接结果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效能源技术和节能产品更加迅速地向全球扩展和传播,这一趋势也将有利于促进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我们应当抓住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给中国发展可能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发达国家履行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技术环境。
1.有利于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各种影响,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各种趋利避害措施,如改善中国的生态与环境条件,增加生态系统碳储量,从而对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气候公约》背景下,制定和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和行动计划,也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在计划生育、节约和优化能源等方面的进程。
2.有利于获得先进的节能与新能源技术,加快中国能源结构调整步伐。若发达国家能在国内进行实质性减排,无疑将对世界能源产生结构和能源技术产生重大影响。发达国家有可能由以石油为主向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过渡,各种可再生能源也将得到较大的发展,这可能为中国逐渐将目前以煤为主的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结构转向以油气为主要能源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这种减排压力也势必会促进其在节能与新能源技术上的创新,节能与新能源技术的市场竞争力也会得到加强,气候变化无疑将为新一代能源技术发展提供机遇。同时,如果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受到抑制,将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腾出更多的能源消费空间。
3.采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手段,也有利于减少中国大气污染。据分析,在中国目前的大气污染物中,大约75%来自于燃料燃烧,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煤烟型污染。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控制大气污染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采取了法律、经济、技术等多项措施,但大气污染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用低碳燃料或无碳能源替代煤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是未来中国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需要,也是中国保护环境和减少大气污染的需要。
4.积极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履约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国际合作优势。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活动,认真履行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义务,有利于树立中国保护全球气候的国际形象,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努力推动发达国家履行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可争取我国所需要的部分先进技术和资金。
三、中国处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中长期战略框架
1.指导思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指导思想应是:坚持以远促近,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强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中国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保护全球气候奠定坚实的基础。
2.战略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减缓温室气体净排放增长率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显著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近期任务。显著降低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明显提高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要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和加强生态建设为突破口,降低单位GDP的排放强度,不断提高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关于未来中国碳排放的几点对策建议
1.应充分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必然性。由于经济结构和用能结构的调整以及能源效率改善等原因,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以较低的能源消费水平,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发展目标。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人口在未来三四十年里还将继续增长,影响未来中国能源需求的其他一些主要驱动因子,如城市化、生活质量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等目前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未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将有一个显著的增长,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也不可避免将有较大的增长。根据美国能源部信息署(EIA)的统计,从1980~2001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3.94亿吨碳增长到8.32亿吨碳,21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3.62%。200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32亿吨碳,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2.7%,在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2位。虽然中国的排放总量大,但人均排放水平还很低。2001年中国人均碳排放为0.65吨碳/人,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1.07吨碳/人)的61%。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的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碳排放也将随之增加。根据《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情景分析》和EIA的情景预测,到202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17亿-18亿吨碳,在全球排放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也上升到18%-19%,仍位居世界第2,但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景下,中国2020年人均排放将达到1吨-1.23吨碳,虽然仍低于届时的世界人均排放水平(约为1.43吨碳),但这将使中国逐步丧失人均排放低的谈判优势。
2.应充分认识到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而且在1990-2001年期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下降了52%,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些发达国家拉、压中国承担有限的减、限排义务的理由。虽然未来20年内,中国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空间及技术节能潜力,GDP能源消费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趋势将会继续。据美国能源部EIA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GDP--氧化碳排放强度将下降到0.40吨碳/千美元,比2000年下降了47%,是世界上下降幅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考虑到中国未来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规模、能源资源、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的初步研究结果,到2020年,三个情景的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为每万元人民币0.56吨碳、0.49吨碳和0.38吨碳,比1998年分别下降了51%,57%和67%。即使未来20年中国有可能继续实现能源翻一番保障经济翻两番,但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速度将减缓,从1998年到2020年的22年里,中国GDP--氧化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幅度将低于1978-2000年的22年,也将低于美国能源部EIA的预测值。
3.应充分认识到美国提出的温室气体强度目标对中国的影响。美国温室气体强度目标不仅使《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和执行效果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而且也使公平、责任分担与承诺方式成为目前气候变化争论的焦点问题。美国温室气体强度目标的提出,使目前公约下的减排目标谈判出现了双规制、甚至多种承诺方式并存的局面,也必将对公约未来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履约进程和方式:有可能把中国是否承诺降低排放强度的政治意愿与美国未来减排承诺目标直接挂钩;也有可能为中国在适当时间承诺适当方式限排义务提供借鉴。
五、关于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1.应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首先,《气候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有效实施,不仅有利于全球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其次,《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有效实施,可以积极促进世界各国的技术进步,从而有可能开创一种低污染、低资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些技术的扩散,也有利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此外,《京都议定书》以定量的方式,对发达国家提出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具体减、限排目标,有利于****少数发达国家对国际能源资源的实际垄断和进一步瓜分,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资源空间提供可能,也为中国利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应对《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积极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并利用上述因素,为中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2.应尽快制定在可持续发展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中长期战略。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指导思想应为:坚持以远促近,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强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保护全球气候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总体目标应为:减缓温室气体净排放增长率取得显著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显著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以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措施为基础,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的贡献。应本着对全球环境负责的精神,在保证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抓住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实施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的速度和力度。应充分利用好外国直接投资,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的步伐,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增长率。应加快退耕还林还草速度,大力加强植树造林,进一步制止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充分发挥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巨大潜力。
4.控制人口增强,提高公众保护全球气候的意识,建立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及其过快的增长速度,给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因此,要继续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同时,要努力提高人们的资源环境意识,应利用电视、报纸、书刊、影像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提高公众保护全球气候的参与意识,引导公众建立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如使用较高效率的家用电器、充分利用公共交通设施、购买和使用再生纸以及分类存放可回收利用生活垃圾等。
5.反对将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发展中国家承诺减、限排义务的方式。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既对当今世界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发展物质文明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又为《气候公约》未来的谈判走向指明了具体方向。由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是必然的。在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并不是优先的领域,而更多关注的是满足基本发展需求所面临的挑战。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从发展的目标出发,寻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且这种道路同时也考虑了气候变化,虽然这是比较容易采取的一步,但这并不意味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必然减少,更不能作为要求发展中国家在下一承诺期接受任何方式减、限排承诺的理由。
六、关于中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对策建议
1.利用CDM项目的资金额外性准则,促进外资的有效利用。首先,应敦促发达国家严格执行COP有关CDM项目资金的相关政策,这是保证CDM项目资金额外性的前提条件;其次,应明确要求发达国家将ODA以及公约资金机制以外的公共资金用于CDM项目活动,这是保证CDM项目资金额外性的前提,至少是用于CDM项目的公共资金应该是额外于目前已达到的0.7%GDP的ODA水平;最后,要求用于CDM项目的私人投资应高于一般商业项目的投资,以克服减排的增量成本,而不能是一般商业项目的“带帽”。
2.利用CDM项目的技术额外性准则,加速国际技术转移。首先,应要求CDM项目执行理事会制定一些减排潜力比较巨大的行业技术先进性标准,如火力发电行业等,以确保不同国家或地区同一类型CDM项目技术水平的整体一致性,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技术相对而言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落后技术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减排量的现象,这种规范的CDM技术先进性标准有利于保证真正的减排技术通过CDM项目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次,由于CDM项目是缔约方间的双边项目,CDM项目的技术额外性不仅要求发达国家政府通过CDM项目转移公有技术,也要求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私人企业为了获得CERs而转让一些通过正常商业途径无法转让或企业不愿转让的减排技术,这就要求发达国家缔约方政府为了确保CDM项目的技术额外性,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并建立具体的机构,促进与CDM有关的技术转移活动,为这种先进技术的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
3.从促进可持续发展出发,加强CDM项目的科学评估。COP7通过的有关CDM的决定序言中,重申了东道缔约方有权确认某一CDM项目活动是否有助于实现本国的可持续发展,这是CDM的一项重大原则。因此,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判断CDM项目能否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应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CDM项目是否有助于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等原则进行评估。具体来说,对能源领域的CDM项目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增加经济产出;增加有效能源供应总量;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减少局部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评价的指标建议采用:产值/CERs;有效能/CERs;CERs/基准排放水平;污染物/CERs;就业人口/CERs。
4.加强组织机构和能力建设,做好参与CDM项目应对措施。参与CDM项目活动是近阶段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有必要在CDM相关的组织机构、管理办法、能力建设以及备选项目评估等各个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由于参与CDM项目的缔约方被要求指定一个CDM的国家主管机构,履行参与CDM项目活动缔约方政府的职责,为此,建议在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下,成立专门的CDM项目管理机构。考虑到一些缔约方政府已经就合作开展CDM项目进行了类似的招投标工作,这就要求国内有关部门做好CDM备选项目的评估工作,结合国内的结构调整和西部发展战略,尽快提出可供谈判人员选择的、具体的CDM项目库。
第四篇: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杨方伟
摘 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利益的扩大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关 键 词:经济全球化 机遇 利弊 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是:“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合组织认为:“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发生的无数有关技术选择、市场结构、通信形式的决定都在推动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入世”谈判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似乎这样评论全球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我也自然也以这样一句话来开始我这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
双刃剑,自然有其利有其弊,自然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我先从利说起,也就是从机遇开始说起。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当然,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国家似乎很得益于全球化。在美国,几乎各大超市卖场都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商品,美国人没有了中国商品似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那我们中国应该从中得益良多吧!可是事实上,我们并未从中获益多少。因为我们出口的并不是高新技术、品牌,或者是专利。我们输出的是我们国家的原材料,还有廉价的劳动力。国与国的合作是建在各自的要素禀赋上,所以发达国家可以把工厂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看似各得其所,但是实质上发展中国家是有着说不尽的苦楚的:我们的工人一个星期工作七天,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为国外大品牌制造服装和电器等,因为我们没有brand name,所以我们出口一件服装只能获益两美元,而在美国销售可达60美元,我们得到的是微薄的利润和严重的污染,因此有中国成了世界工厂的说法。
说到这,我就不得不提及又一道横亘在中国玩具出口商面前的障碍物了,这个即将在本年5月1日发挥效力的计划将致使很多中国的玩具厂商很难在美国做生意了,而很多玩具商竟然浑然不知。
美国玩具协会与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日前共同宣布了一项新的玩具测试和安全认证系统计划草案。这一草案将进一步提高玩具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虽然这项计划并不只针对中国,但是玩具“中国造”可是一项传统的输美产品。这不得不导致中国制造的玩具增加成本。可见,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上立于不利地位。
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与大国合作呢?我想,可能是因为国内市场有限,为了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所以我们不得不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想,在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确可以从中获得利益,但是此时的利益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经济上的利益,我想,那是对高新技术的掌握和先进管理经验的熟习。
例如,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得益于因特网和光纤技术,发达国家甚至可以利用时间差而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源。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对外输出的已经不局限于廉价的体力劳动和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甚至白领服务也可以输出了。Outsourcing 成了一种经济全球化的典型模式。发展中国家可以在本国内为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发达国家做会计核算等技术性服务,在发达国家,当上层领导人员睡觉的时候,地球的另一端已经有人把明天开会将会使用的数据整理完毕,这样,时间延长了,一天24小时都在有人工作,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我个人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这样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好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机遇吧。例如日本在中国的大连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基地,当然,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并不甘心于做这种看似体面的低等脑力工作,他们在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在训练专业人才,在推动地方教育,大连不是日本的变相殖民,而是一个充满机遇的训练场地。当初日本人是拿着枪来到中国的,现在日本人是拿着皮包穿着西装来到中国的,当时的中国人用镰刀大棒抵抗日本人的侵略,现在,中国人也同样面临这样的挑战,而这种战争是看不到的,是货币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力量的悬殊还是存在,不得不说,现在中国人的境地和当初有相似之处,但是我知道,中国人当初可以打赢那场仗,现在也可以,但是可能会更艰辛。
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弊端我们也不能忽视,并且是我们应该加强防范的,这就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了。
也许当我提到当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不少人依然会心有余悸吧。当时我们中国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因为我们的货币市场生存在在政府的保护伞下,政府的干预在此时发挥了作用。但是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影响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国采取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幅减息,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其结果是美元大幅度贬值,从而推高国家大宗商品价格,至少在客观上向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输出通货膨胀。本轮大宗商品与农产品的通胀与美元完全同步开始”。这是来自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哈继名的答记者问。所以,我们从这件事情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可见一斑了。所以,如何使我们的经济结构更完善更能抵御国外投机者的投机活动显得更为重要,而不简单的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否则,我国的经济肯定会面临一次“硬着陆”。
就我本人而言,我认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还是好事,因为我们中国的本土产品在国外也拓展了市场,万事开头难,但是我们利用这样一个机遇也创造处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百度掌门人李彦宏就是做的非常好的,谨慎睿智的他两年前开始了百度的国际化步伐。去年初百度斥重金正式出击日本市场,并且不断加大投入,李称,欧洲市场将是百度的下一个目标。我相信百度在日本一定会像在中国这样有市场:百度凭借自己的灵活人性的风格打动着中国人,我相信在日本的发展也会很顺利,尽管有google 和雅虎在日本搜索市场占据大片天空,但是他们不是日本公司。因此,百度和这些公司在日本竞争时,没有先天的弱点,我想,百度会凭借实力打造出自己强大的搜索帝国。
总之,我对经济全球化是又爱又恨的心理,但是爱大于恨,的确,因为中国加入WTO了,中国的政府不可以再为了保护本土产品而实施行政垄断了,政府也不能过于干涉市场了,这对我们本土产品来说是一种冲击。可是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所以,我们在获得机遇的时候,一定要装备好自己,蓄势待发,迎接挑战。
第五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怎么样把握和对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和挑战的策略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的历史性巨大变动之中,世界经济不断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势在必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世界经济而言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所以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首先讨论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实质,接着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且提出了我国应该如何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述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1985年由T.莱维最早提出“经济全球化”这个词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可以包括一下三个方面:第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第二,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第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企业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以上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六个方面的特征,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经济生活的全面概括。现实的经济运行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这几个特点而发展变化着,并且它们各自都发挥其独立的作用,又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
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就经济全球化本质而言,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更是严峻,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对本国经济的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在不断的加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了一下机遇:
第一,我国可以更好的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自主创新,扩大对外投资。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其表现在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第二,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能够进一步得以发挥,而短缺资源则可以通过国际交换得到弥补,将使我国自由主要被动接受国外投资,到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加大对外投资力度。
第三,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建立现代经济结构。国家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现代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变革,而不仅表现在其经济总量的增长。我国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一行动,就可以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提供更多更好的机遇,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经济,直接利用最新或较先进的科技成果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不走传统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弯路,减少曲折,发挥“后发优势”,使我国更好的优化经济结构从而不断加快建立现代经济结构的步伐。
(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时我国应该将经济安全和风险摆到重要位置。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应该把一下几点作为对外开放工作的重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增强国家的经济安全监督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能力,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体制机制;更加重视保护我国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以下三点是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具体挑战细节:
第一,在国际市场上,由于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会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增强,这可能会带来更多其的负面效应。国际市场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中国市场对外部能源、资源依赖程度也不断地加大,从供需两个方面对国际市场构成影响。在这种国际市场变动形势下,我国将面临更多的经济问题,例如部分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非贸易壁垒限制加大、反倾销案件增多;竞争对手纷纷将经济、文化等问题泛政治化,使得国与国之间连接关系摩擦增多等。
第二,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的国内外经济一体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世界经济波动将更多的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可能性影响。在某些方面夫人国际市场特别是在以石油、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国际市场上,随着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的加大,这必然会传导到我国内,动荡我国的经济并且会推动国内物品价格上涨。世界经济从2002年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已持续了5个年头的快速增长,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周期史上较长的一次长周期扩张。在经历一个增长周期后,全球经济有可能减速并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增大,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可能性增加。
第三,其挑战表现在国际政治中,恐怖主义、民族、宗教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于现在而言许多的这些问题都无所解决。从地缘政治看出,近年来和平崛起的中国改变了旧的世界政治格局,增强了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为增加全球性的稳定性因素提供了一些辅助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瓶颈:某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故意歪曲、夸大中国的发展,制造中国威胁论,使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实行和睦相处的外交政策增加了回旋难度和复杂性。
三、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这种趋势下,我们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的策略总得几句话来说: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防范风险、趋利避害。为了使我国经济能够更快更好的而发展,我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一下措施:不断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强对外开放力度、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经济法制改革等。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所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战略选择:
首先,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地同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且融入其中,抓住机遇发展我国。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不可逆转的深刻革命,也是时代的潮流,如果有任一国家消极回避或抗拒这一潮流,最终受损的只能是自己,况且这种行为既不现实也无可能。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面对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潮流时,惟一的也是正确的选择只能是积极参与,依靠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力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用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提供的有利条件,摆脱自身不利的条件和所处的边缘化地位,使我国尽快走向世界经济的前沿。为了应对经济
全球化,我国应该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集体地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团结起来,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力量不足,声音微弱的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不足以推动不利于自身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只有敢于、善于对现存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争,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削减发展中国家债务,使世界资源(市场和技术)充分的使用,这样才能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其次,在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前提下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全球经济竞争也一定意义上说是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经济主权是否稳固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所以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增强综合国力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做到一下几点;
一、加速我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结构。
二、坚持扩大开放,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我国还应进一步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否则,没有发言权,就不能争取和捍卫自身经济利益,也就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四、最主要的一点是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并且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再次,我国应大力对国内经济结构的进行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看,经济全球化是一场发达国家主导下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调整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规模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发达国家间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另一种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发达国家越来越倾向于控制某一产业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而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劳动和资源密集的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但发展中国家两大历史任务--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可避免的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时,必须注意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只有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才能解决产业结构审计的问题:第一、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第二、充分利用经济全
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最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好的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其有效途径包括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首先应该具备较为实际、较为稳妥的做法及着眼于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有较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对较好的保证。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有利条件,还为我国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巩固的大后方。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选择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区经济合作既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初始或过渡阶段,也可以用来抵御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从实践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利用集体力量一致对外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目前,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一些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如东南亚的东盟,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非洲的“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非加太集团,南美的“共同市场”等,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面向全球化竞争,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有力手段。
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其机遇包括一下:
一、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
二、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三、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四、它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它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国民产业的发展,并且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和我国政治稳定提出了挑战。
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的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经济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第一遥测要诀就是首先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 的我国要通过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等以上措施来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可以考虑以下方法来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与风险:建立新的经济金融秩序与制度,防止或降低世界经济金融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冲击;在地区范围内,考虑创建地区性货币基金组织等。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主要做法之一是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因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国际组织应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而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李勇军.《全球化浪潮——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抉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余斌,魏加宁主编.走向富强社会——30年宏观经济回顾.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4]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翟芳玲,王珺.经济全球化及对我国的影响.《发展论坛》2008年第8期
[6]吕洪坤.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辽宁经济》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