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井下机电硐室防灭火器材配备标准及检查办法
关于“井下硐室灭火器材配备标准
及防灭火检查办法”的通知
矿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矿井下和运销科筛选运输系统的防灭火管理,规范灭火器材的配备、存放和使用,明确管理责任,特制定井下硐室灭火器材配备标准及防灭火检查办法。
1、硐室分类:
小型硐室:采区变电点和配电点,溜煤斜坡、箕斗斜坡和运销科筛选运输系统的给煤机硐室,各个水平的翻罐笼硐室。
大型硐室:火药库及发放点、皮带机机头硐室(包括运销科筛选运输系统的皮带机头)、压风机硐室、中央变电所、水泵房、电机车修理间等。
2、灭火器材配备标准:
小型硐室:灭火器不少于2个,沙箱不少于1个,防火铁锹2把。大型硐室:灭火器不少于4个,沙箱不少于2个,防火铁锹4把。
3、灭火器材完好标准:
灭火器外壳和铅封完好,压力表指针在绿色区,检验有限期不超过1年。沙箱无破损,每个沙箱中沙子不少于0.2m3。防火铁锹锹把无折损、劈裂,能够正常使用。
4、灭火器材存放地点:
采区变电点和配电点存放在硐室入口。
溜煤斜坡、箕斗斜坡和运销科筛选运输系统的给煤机硐室,各个水平的翻罐笼硐室存放在司机操作处2m内。
火药库及发放点存放在专用壁槽或火药发放室。皮带机机头硐室存放在司机操作处2m内。
压风机硐室、中央变电所、水泵房、电机车修理间存放在硐室入风口5m内。
5、防灭火检查由通修段组织,安监站、机电科、硐室和设备使用单位参加进行。
6、采区变电点和配电点,溜煤斜坡、箕斗斜坡和运销科筛选运输系统的给煤机硐室,各个水平的翻罐笼硐室,火药库及发放点,压风机硐室,中央变电所,水泵房,电机车修理间等防灭火器材配备,每月至少检查一次。皮带机机头硐室(包括运销科筛选运输系统的皮带机头)灭火器材配备,每月至少检查两次。
7、矿井防灭火管理认真执行《矿井生产技术管理手册》【2009版】“一通三防”管理规定中“
五、防灭火管理”、大安山煤矿“一通三防”管理规定中“
五、防灭火管理”和大安山煤矿“一通三防”综合管理制度中“
十、防灭火管理制度”的规定。
8、本标准及办法自2010年5月1日起执行,解释权属大安山煤矿。各单位接此通知后,利于5天时间进行自检和灭火器材配备与更换,5月6日起矿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灭火器材配备专项检查。
大安山煤矿 2010年4月28日
第二篇:机电硐室标准化标准
机房、硐室标准化规定
一、机房、硐室内要保持干净整洁、无淤泥积水、无杂物、无淋水,井下每个硐室入口设洗靴池一个。
二、硐室侧壁高1.5米以上应用防火材料喷白,侧壁高1.5米以内贴白色面砖(包括各硐室入口通道);地板铺设绿色防静电橡胶板;电缆沟盖板应用黄色绝缘盖板;室内地板、电缆沟盖板总体要平整划一,无卷角、鼓包、起皮、断裂、高低不平等现象。
二、机房、硐室设备进出电缆吊挂排列整齐,不交叉,弧度保持一致;电缆标志牌要齐全(在改变电缆直径的接线盒两端、拐弯处、分岔处应悬挂标志牌,注明电缆编号、电压等级、截面积、长度、用途、走向等内容);电缆沟内电缆全部上托架,摆放排列整齐,电缆沟内无积水、杂物。
三、机房、硐室内设备摆放整齐成线;外观无锈蚀、破损,颜色统一。井下硐室:高压设备为红色;低压660V设备、照明综保为橘红色;干变为蓝色;主排泵及电机为蓝色;排水管为铁锈红色;供水管为黑色;压风管为黄色;各类闸阀为黑色;各种低压、信号照明、信控、安全监测设备底座规格统一,颜色均为橘红色;各硐室防火门、防水门规格统一,颜色均为橘红色。
四、机房、硐室内的配置:
1、机房、硐室内要配置统一规格的资料柜(放置图纸、资料及各类记录、绝缘用具及仪表等)、工具柜(放置专用工具及配件等)、办公桌、椅子、阻燃垃圾桶、饮水机等物品。
2、机房、硐室门口应设置标明硐室名称的标示牌,两侧并应悬挂写有“要害场所,闲人免进”或“配电重地,闲人免进”字样的警示牌,要求标识牌及字体大小合适,并配套有照明设施。
3、机房、硐室必须挂设如下内容的牌板:⑴供电系统图(或设备流程图);⑵设备布置图;⑶操作规程;⑷交接班制度;⑸岗位责任制;⑹要害场所管理制度;⑺设备定期检修制度;⑻电气试验制度;⑼巡回检查制度;⑽干部上岗查岗制度;⑾设备包机制度等。
4、机房、硐室内挂设的供电系统图(或设备流程图)必须与现场实际情况一致,图中应标明每台设备的规格型号、容量、电压、变比等技术参数及电缆的型号、规格、长度;馈出回路侧可采用能够置换的标示牌,当馈出回路负荷变化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方便的进行更换;设备流程图应标明设备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规格型号、参数、工艺说明等
5、机房、硐室应设有规格统一的值班人员上岗牌板,牌板标识内容有:队值班领导、带班班长、当班值班员(操作证)等;井下硐室内的各种通风管理牌板颜色、大小规格统一。
6、机房、硐室应配置有“禁止合闸,有人工作”,“高压危险,止步”、“设备正在运行”等字样的警示牌,同时要求牌板大小规格统一。
7、设备标志牌、完好牌、编号牌齐全,内容填写正确,字迹工整,有规格型号、容量、整定、用途、单位、维护人等,并要统一整齐的粘贴在设备前门上或醒目位置。
8、机房、硐室消防用具齐全,标识明确,并配置合格的沙箱和灭火器,沙箱的容积不小于0.2m3,数量不少于2个,灭火器数量不少于4个。
9、每个机房、硐室应有值班记录、维修记录、停送电记录、漏电试验记录、事故记录、交接班记录、巡回检查记录、设备隐患缺陷记录、保护定值记录、干部查岗记录、要害场所登记薄等与该场所相关的记录,并统一配套蓝色塑料本夹子。
10、机房、硐室内通风应良好,并配置适当照明,照明灯具齐全且光照效果好,重点区域要加强照明。
11、有高压操作的机电硐室要配有合格的高压绝缘手套、绝缘台或绝缘靴、高压验电器(每年实验一次),有验电放电接地装置,有维护负责人。
五、机房、硐室内设备
:
1、配电开关要上架或上台,摆放整齐,排列成线,外观卫生整洁、完整无缺损。
2、保护装置要齐全完整,整定合格,动作灵敏可靠。
3、设备台台完好,设备完好率98%,小型电器台台合格。防爆电器设备无失爆。
六、接地系统:
井下:
1、主、辅接地极设置于巷道水沟内或其它就近的潮湿处,主、辅接地极之间的距离不小于5米,接地电阻值不大于2Ω。
2、设置在水沟中的接地极板应使用面积不小于0.6m2、厚度不小于3mm的镀锌钢板制成,并应平放于水沟深处
3、机电硐室的主接地网应采用50*5mm的镀锌扁铁;电器设备的外壳与主接地极的连线,应采用截面不小于25mm2的铜线,或截面不小于50mm2的镀锌线,或厚度不小于4mm、截面不小于50mm2的镀锌扁钢,低压馈电开关、照明综保等带有检漏保护装置的设备应与辅助接地极相连。其辅助接地线采用4*4mm2
电缆。
地面:
1、避雷针及高压设备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低压配电设备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2、接地系统完整,接地极外露部分要求刷黄绿颜色相间的漆。
七、机房、硐室的过道应保持畅通,硐室内严禁存放无关的设备、电缆、材料等物件。严禁存放汽油、煤油、绝缘油和其它易燃物品。
八、机房、硐室内的所有电气设备都必须符合《机电完好标准》,保护完善可靠。
九、硐室内的各种设备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应留有0.5米以上的通
道,各种设备相互之间的应留有0.8米以上的通道。
十、硐室通风必须符合通风管理要求;安全出口要求畅通,符合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篇: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以下简称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井工煤矿,包括新建和改、扩建矿井。编制依据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05 《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 《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煤安监司办2010第9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修2010〕146号)3 基本要求
3.1 矿井应根据井下作业人员和巷道断面等情况,结合矿井避灾路线,合理选择和布置避难硐室或移动式救生舱。
3.2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硐室,设置位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设置在防逆流风门外的进风流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其他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救生舱 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米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
3.3避难硐室的额定人数,应满足所服务区域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员的避难需要,并考虑不低于5%的富裕系数。其中,采区避难硐室至少满足15人的避难需求。
3.4避难硐室的设置应避开地质构造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威胁区,并要求尽量布置于岩层中,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前后2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符合安全出口的相关要求。
3.5 井下避难硐室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有害气体处理、温湿度控制、避难硐室内外环境参数监测、通讯、照明及指示、基本生存保障等功能,保证在无任何外部支持的情况下维持避难硐室内额定避险人员生存96h以上。
3.6 矿井避灾路线图应包含井下所有避难硐室设置情况。避难硐室应有清晰、醒目的标识牌,并悬挂于避难硐室外。标识牌中应明确标注避难硐室位置和规格、种类,井巷中应有避难硐室方位的明显标示,以便灾变时遇险人员能够迅速到达避难硐室。
3.7 避难硐室内应有简明、易懂的使用和操作步骤说明,以指导遇险人员正确使用避难设施,安全避险。4 设计要求
4.1避难硐室净高不低于2m,长度、深度根据同时避难最多人数以及避难硐室内配置的各种装备来确定,每人应有不低于0.5 m2的面积。4.2避难硐室的形状宜采用半圆拱形,内部顶板和墙壁的颜色为浅色,以减轻受困人员的心里压力。
4.3避难硐室应设置与外界相通的单向排气管,室内一侧的管口靠近避难硐室底板。
4.4避难硐室顶板应安装防水设施,不得有滴水现象。硐室地面应高于巷道底板0.2m,硐室内应设置单向排水管。4.5避难硐室内应设计承重挂钩,以方便设备安装。4.6避难硐室外20米范围内不应堆放易燃物品。
4.7避难硐室应采用向外开启的2道隔离门结构,以形成风障。隔离门不低于反向风门的标准,高不小于1.5m,宽不小于0.8m。密封可靠,开闭灵活。隔离门上应设置观察窗。
4.8隔离门墙体周边掏槽,深度不小于0.2m,或见硬顶、硬帮,墙体用强度不低于C25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体接实。
4.9 压风、供水及信号传输管线在进入避难硐室前应埋设于巷底或巷壁,或采取其他措施保护,确保在灾变发生时不被破坏。埋设或保护距离在避难硐室设计中明确,但至少不得低于200米。
4.10避难硐室应根据不同岩性采用锚喷、砌碹等方式支护,支护材料应阻燃、抗静电、耐高温、耐腐蚀。
4.11在井下通往避难硐室的入口处应有“避难硐室”的反光显示标志,标志应符合AQ 1017-2005标准要求。5 功能及配置
5.1 避难硐室内部与外部巷道相比始终处于不低于200Pa的正压状态,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渗入。5.2避难硐室应配备矿井灾变期间的空气供给装置或设施,在额定防护时间内提供避险人员人均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氧气浓度在18.5%~22.0%之间。避难硐室氧气供给应以压风为主,接入矿井压风管路,设有减压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也可以大直径钻孔直通地面。
5.3避难硐室采用压缩空气供氧方式时,可不考虑空气净化和调节;采用压缩氧供气时,应具备对有毒有害气体的处理能力和空气调节控制能力,对CO2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于每人0.5L/min,对CO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于400ppm/h,在额定防护时间内,避难硐室环境参数应符合表1规定。表1 项目 O2 CO CO2 CH4 温度 湿度 指标
18.5%
~23.0% ≤24X10-6 <1.0% ≤1.0% 330C±20C ≤85% 5.4避难硐室内应配备隔绝式自救器,自救器使用时间不低于45min,配备数量不低于额定人数的1.2倍。
5.5 避难硐室内应配备正压氧气呼吸器,呼吸器使用时间不低于2h,数量2~4台。
5.6避难硐室应设置内外环境参数检测仪器,至少应对避难硐室内的CO、CO2、O2、CH4,避难硐室外的CO、O2、CH4、CO2、温度等进行检测或监测。在避难硐室设置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终端,各种探头与矿井监控系统联网运行。5.7避难硐室应设有与矿井调度室直通的电话,保证灾变期间通讯可靠。
5.8避难硐室应配备在额定防护时间内额定人员生存所需要的食品和饮用水,食品不少于2000kJ/人•天,饮用水不少于0.5L/人•天。避难硐室具备直通地面的大直径钻孔时,可不配备。
5.9避难硐室应采用一体式矿灯照明,并储备逃生用一体式矿灯,数量不少于额定人数的25%。
5.10避难硐室配备急救箱、工具箱、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等设施设备。
5.11避难硐室用电气设备、高压容器、仪器仪表、化学药剂等,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和国家有关管理要求,纳入安全标志管理的设备应取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5.12在两道隔离门之间设置喷淋装置。5.13避难硐室基本装备配置见表2。
表2 序 号 产品名称 型号 主要技术参数 备注 1 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 KDDxxxx 定制 2 矿用隔爆兼本安直流稳压电源 KDWxxxx 定制 矿用隔爆型空气循环净化装置 FBFN0xxx 定制 压缩氧供气时选用 矿用防爆空调装置 ZSK-xx/380 定制 压缩氧供气时选用 5 压缩氧供气系统 定制 压缩氧供气时选用 6 红外甲烷传感器 GJG100H(A)测量范围:0~100% 7 氧气传感器 GHY25 测量范围0~25% 8 一氧化碳传感器 GTH500(B)测量范围0~500PPm 9 温度传感器 GW50(A)测量范围0~50℃ 10 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 GRG5H 测量范围0~5% 11 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终端 KJ251 12 矿用红外摄像仪 SBT127/220G 13 矿用电话 符合MT/T 289 的有关规定。自动苏生器 MZS-30 自动肺换气量调整范围:12~25L/min,呼吸阀供气量:>15L/min,吸痰器吸引压力(-60~-3)kPa 15 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 ZY45 额定保护时间45分钟 16 压风自救器 ZY-J 输出压力调整范围:0.09Mpa,单个装置耗气量150~200L/min 17 隔绝式正压氧气呼吸器 HYC120或HY4 正压式 有效防护时间2~4h 18 集便器 自带集便箱,脚踏式打包,材质不锈钢 19 矿用防爆日光灯 符合GB3836-2000,IEC-60079S标准要求 矿灯 KL2M(A)食品及饮用水 符合食品卫生有关规定 22 急救箱、担架、工具箱 5.13避难硐室布置示意图见图1。
图1 避难硐室布置示意图
1、隔离门
2、喷淋系统
3、**食品柜
4、供水管
5、压风管
6、人员管理系统终端
7、压风自救器箱
8、座椅
9、压缩氧供气系统
10、担架
11、环境参数监测仪器
12、矿用荧光灯
13、空气过滤系统
14、防爆空调
15、电源箱
16、矿用红外摄像仪
17、集便器
18、排水管
19、排气管 20、自救器及工具柜 管理与维护
6.1避难硐室应专门设计并编制施工措施,报矿井总工程师审批后施工;竣工后由安全副矿长组织通风、安全及生产部门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6.2矿井建立避难硐室管理制度,设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按相关规定对其配套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或调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设施完好可靠。
6.3避难硐室配备的食品和急救**,过期或失效的必须及时更换。6.4避难硐室保持常开状态,确保灾变时人员可以及时进入。6.5矿井应对入井人员进行避难硐室使用的培训,每年组织一次避难硐室使用演练,确保每位入井员工都能正确使用避难硐室及其配套设施。
第四篇:2015年矿井防灭火器材检查记录(本站推荐)
仁寿县复合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2015年1季度矿井防灭火器材检查记录
一、检查时间:2015年1月1日
二、检查负责人:郭良俊
三、检查记录人:宋
均
四、参加检查人:罗远超、曾先进、阳廷建
五、检查地点:主扇风机房、监控室、地面抽放泵站、主提升绞车房、二井井口、290东机电硐室、290绞车硐室、290东液压泵站硐室、井下防灭火消防器材库、290东8233机电硐室、290东8237机巷、290西8102检修硐室、290西8232液压硐室、290西8118机电硐室、290西8132机巷、262皮带运输巷、8229皮带运输巷
六、检查内容:消防管路、防灭火器材、铁铲、河砂、干粉灭火器、防灭火砂车、箢篼
七、检查结果:无隐患
八、1季度对矿井防灭火器材、设备、设施的检查,验收合格,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通风管理科 2015年1月1日
第五篇: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4.11在井下通往避难硐室的入口处应有“避难硐室”的反光显示标志,标志应符合AQ 1017-2005标准要求。5 功能及配置
5.1 避难硐室内部与外部巷道相比始终处于不低于200Pa的正压状态,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渗入。
5.2避难硐室应配备矿井灾变期间的空气供给装置或设施,在额定防护时间内提供避险人员人均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氧气浓度在18.5%~22.0%之间。避难硐室氧气供给应以压风为主,接入矿井压风管路,设有减压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也可以大直径钻孔直通地面。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5.3避难硐室采用压缩空气供氧方式时,可不考虑空气净化和调节;采用压缩氧供气时,应具备对有毒有害气体的处理能力和空气调节控制能力,对CO2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于每人0.5L/min,对CO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于400ppm/h,在额定防护时间内,避难硐室环境参数应符合表1规定。表1 项目 O2 CO CO2 CH4 温度 湿度
指标 18.5%~23.0% ≤24X10-6 <1.0% ≤1.0% 330C±20C ≤85%
5.4避难硐室内应配备隔绝式自救器,自救器使用时间不低于45min,配备数量不低于额定人数的1.2倍。
5.5 避难硐室内应配备正压氧气呼吸器,呼吸器使用时间不低于2h,数量2~4台。
5.6避难硐室应设置内外环境参数检测仪器,至少应对避难硐室内的CO、CO2、O2、CH4,避难硐室外的CO、O2、CH4、CO2、温度等进行检测或监测。在避难硐室设置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终端,各种探头与矿井监控系统联网运行。
5.7避难硐室应设有与矿井调度室直通的电话,保证灾变期间通讯可靠。
5.8避难硐室应配备在额定防护时间内额定人员生存所需要的食品和饮用水,食品不少于2000kJ/人•天,饮用水不少于0.5L/人•天。避难硐室具备直通地面的大直径钻孔时,可不配备。5.9避难硐室应采用一体式矿灯照明,并储备逃生用一体式矿灯,数量不少于额定人数的25%。
5.10避难硐室配备急救箱、工具箱、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等设施设备。
5.11避难硐室用电气设备、高压容器、仪器仪表、化学药剂等,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和国家有关管理要求,纳入安全标志管理的设备应取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5.12在两道隔离门之间设置喷淋装置。5.13避难硐室基本装备配置见表2。
表2 序 号 产品名称 型号 主要技术参数 备注 1 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 KDDxxxx 定制 2 矿用隔爆兼本安直流稳压电源 KDWxxxx 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