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饮食文化对比_毕业论文的中文稿(对应我文档里的英文稿)1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摘 要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世界文化这一大旋窝中,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带来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有自己不同的饮食文化特点。中国是一种农耕文化的陆地文化,而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的海洋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文化更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无论是在饮食观念,饮食对象,厨具,还是餐具等各个方面,这些饮食文化的差异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随着国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中西饮食文化业将会在交流中共同发展,这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将起到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 差异 文化 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首要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在早期的野蛮时代,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饮与食只是他们的本能。但是,当人类开始用火熟食,进入文明时代,尤其是用陶器开始真正烹饪的时候,饮食品就已成为人类自身智慧和技艺的创造,人类的饮食便与动物的饮食有了本质的区别,具有了文化属性。由此,人类饮食的历史成为人类适应自然,征服和改造自然以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而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便逐渐成为了人类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章采用的是狭义的饮食文化概念,即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品消费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关于人类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吃的学问,涉及饮食对象,饮食器具等。
中国的饮食文化底蕴深厚,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面对来自异国他乡的饮食文化的时候,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从而导致摄入过多高热量的食品,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自然也不可对这些新鲜事物盲目排斥。随着入世和全球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世界联系愈加紧密,中西饮食文化不断产生碰撞与融合。诚然,两种异质文化的融合共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其间必然会出现彼此不相适应的一面,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去理解、尊重和容忍另一种文化。
在国际上,一种新的“融合美食”的概念,被称为“无国界美食”,早已在巴黎、纽约、伦敦和悉尼等国际大都市的时髦饮食圈中广泛流行开来。现在这股美食热潮,也在逐渐卷入国内。这种“融合美食”的内涵就是将世界各地不同菜式的原料、香料和烹饪技术进行创新性的融合,运用“拿来主义”——去粗取精,在本地菜式中引入异国风味。这将是一场以“融合”为旗帜的烹饪革命。通过这样的美食融合,带给大家的不只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趣,一种艺术的享受。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文化误区。比如,在很多中国人眼中,汉堡包、肯肯德基、麦当劳就是典型的美国食品。而事实并非如此。美国的食物很杂。美国人一般而言都比较吃墨西哥,中国,泰国和印度食物。
因此,在本文中,主要从双方的饮食观念,饮食对象,饮食厨具,饮食餐具等方面来具体探讨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通过此研究,有利于加强中美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更能够消除两国人民交流中的障碍和误解,让人们对中西饮食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彼此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适应能力,还可以增强我们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宽容和接受。这使中西饮食文化业能在交流中共同发展,相互融合,而且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营养观念
1.1中方的观念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人们对饮食味道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由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产力都处于低下的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人们常说的“色、香、味俱全”,味是最重要的。而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也就在于它的味。中国人饮食重艺术和感性,追求“美味”始终是饮食的最高要义。中国饮食中,为了追求美味,往往会造成部分营养的缺失。菜肴的形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昧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这正是中国饮食观念最重要的表现。但中国饮食并非不重视营养的搭配。唐代时出现了药膳,现在又有“药疗不如食疗”的提法,都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饮食营养的搭配。但中国传统的营养理论讲求的是模糊概念,某种食物有营养,对身体有好处,并没有像西方人那样有具体的数据分析。1.2西方的观念
在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人们对食物营养的追求远远超过了色香味形.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西方人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及搭配,把饮食当作一门科学,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去注重饮食的营养功能,追求“营养”是饮食的最高要义。食物营养成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科学要求,是西方人评价美食的核心标准。西方人通常认为饮食仅是生存手段,比较重视食物营养素和能量的供应状况,而很少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在一起,这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西方人吃东西时,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而对于食物的色、香、味却不是那么在乎。即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比起中国的美味佳肴来,简直单调得如同嚼蜡,但理智告诉他: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说得不好听,就像给机器加油一样。对西方人来说,食物的味道则是次要的。如果加热烹调,会造成营养损失;那就半生不熟,甚至于干脆生吃。为了更好的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西方人对很多食物选择生食或者烹至半生半熟。因此,西方人的饮食可以用“方便实用”来概括.面包、果酱、奶酪、黄油、生蔬菜等进行简单的组合就可以构成一顿有营养的早餐. 2.1主要材料
中国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饮食结构以农作物为主,肉类为辅。而且中国地域广阔,土地肥沃,种植技术较高,自然粮食作物产量多和种类丰富,相反动物的养殖较少,故食粮食较多。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因此中国人在备餐时,饮食是以植物为主、动物为辅.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饮料主要是茶和酒水。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理环境多样,物产丰饶,民族众多,动植物品种繁多。这些都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物产资源。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士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作物“南稻北粟”的分布局面形成了中国饮食主食以水稻和小麦为主要原料的状况。中国人以素食为主。据西方的植物学者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
西方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畜牧文化,畜牧文化决定了西方饮食结构尤其偏重于肉类与乳制品。西方国家因气候因素不适合农作物的种植.故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动物的养殖技术较高,肉类产量较多,农业产品主要是小麦,葡萄等,故饮食以动物为主。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具有“三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特点。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入的高.因此西方备餐时的饮食主要是以动物为主、植物为辅,主食是面包和肉类(牛、羊、鸡肉)。饮料主要是咖啡,葡萄酒和牛奶。
在西餐中.肉类原料无可否认是用料的代表,欧洲人从古时候起.便以肉类作为主菜。他们讲究不同肉类的滋味和不同部位的肉的特点.也就是说,无论用怎样的方法来加工,都希望能把每种肉的”韵味”充分发挥出来。推崇倍至的各式奶酪是西餐筵席必备之上品,而对于中国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因不习惯其异味,却是难以消受的。
2.2在饮食对象上使用的调料
中西方在菜肴方面使用的调味料也不同。在中国,“味是菜点的灵魂”,所以中餐习惯上分为酸、甜、苦、咸、辣、鲜、涩等7种。调味的目的就是通过适当加入调味品,使菜点增香去异、去腥减腻,改善菜点的色泽,来达到“五味调和百味香”的效果。所以调味料的选择以姜、葱、蒜、酱、酱油、醋.味精等为常用调味品。偶尔会使用粮食酒类来调味。
而 西餐大多为肉食,而且被加工成大块状.厚片状。这样带来了调味上的难题,其块大片厚不易入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餐里采用沙司单独烹制并和主菜伴食的办法来弥补这个缺陷.从而形成了西餐独特的调味方式。所以西餐在甜、酸、苦、咸、辣、金属味等6种味的习惯基础上,讲究口味有刺激性、有开胃增加食欲的效果。选择调味料以奶油、黄油、沙司、柠檬、洋葱、芹菜、香叶等为常见调味品。另外,在西餐中,香料与酒是西式烹饪的两大要素。由于香草与香料有特殊香味.因此.它对于菜肴的风味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如马佐林与阿里根奴常组成混合香料.用于调制杂菜汤、意大利粉及汁料、酿馅、沙拉等等。如百里香可用于调制汤、野味类、禽类、炙烤食品。鼠尾草主要适用于猪肉类莱肴及其馅料。Majoram Oregano百里香(Thyme)、鼠尾草(Sage)香叶(Bay Ieaves)
2.3在饮食对象上使用的配菜
中西方饮食材料的不同还体现在中西方的配菜当中。中餐配菜是指单只菜肴的原料组合(包括冷菜与热菜)和整桌筵席莱肴的组合。整桌筵席菜肴的配莱是在单只菜肴配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配莱的最高形式。现以热莱的配菜为例作一比较:中餐热菜的配菜是根据菜肴的质量要求,把加工成形的一种或数种原料适当地配合,烹制出一份完整菜肴的过程。作为配菜的厨师,既要精通刀工,了解原料加工的形状,又要熟悉烹调方法.掌握原料在烹调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还要懂得配菜的基本规律.如色的配、形的配、香的配、滋的配、昧的配和养的配等:这些配合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荤料与素料的配合上,即动物性原料与植物性原料的配合。特别是“养”,既包含着对烹饪原料中不利成分的制约、消除、矫正等作用,也包含着营养互补、膳食平衡的原理。而西餐配菜也是热菜菜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般西餐热菜是在莱肴的主料烹制完毕装盘后,还要在盘子的边上或是另一盘内,配上少量加工成熟的蔬菜或是米饭面食等食品.从而组成一份完整的菜肴,这种与主料相搭配的莱品就叫做配菜。在肯德基或麦当劳的快餐厅中.薯条与蔬菜沙拉就是炸鸡或各式汉堡的配菜。由此看来.中餐里的”配菜”与西餐的”配菜”的形式是有一定区别的,但它们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有补充营养、平衡膳食、增加美观、赋予风味的功效。另外,西餐中配菜的搭配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各种配菜多数是用不同颜色的蔬菜制作的.而且要求精细,一般要加工成一定的形状,诸如:条状、橄榄状、球状、棋子状、腰鼓状等。大部分煎炸、烤的肉类莱肴都配以3种配菜。即土豆与其它两种不同颜色的蔬菜为一组配菜,如:炸薯条与煮豌豆、橄榄状胡萝卜为一组配莱:烤土豆与黄油菜花、西红柿片亦是~组配莱。特色莱肴为保持风味特点单配一种土豆制品.如煮鱼配煮土豆。汤汁较多的莱肴配以米饭或面食。以意式菜肴较为常见,如咖喱鸡配黄油米饭、意式煸牛肉配通心粉等。2.4饮食对象的相伴---酒
在中餐里.烹饪用料酒种类不多,用酒量亦不大,常用的为绍兴黄酒。而酒的用料与品类上,中国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以粮食为原料酿造的黄酒、白酒,习惯上称作粮食酒。中国地域广大,气候温和,有许多良田沃土,极适宜农作物的耕种,农业发展极快,很早就成为农业大国,五谷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人们便大量用粮食酿造出很有中国特色的白酒、黄酒。
在不同的菜点中加入不同的酒.这是西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由于各种酒本身具有醇厚、芳香、甘冽、浓馥、清凉等特点,加入菜肴之后,与菜肴的原汁及香料香气混合,便形成了该菜肴独有的风味特色。在烹饪用酒中.有一定的用酒规则。在西餐著名的法式菜中,清汤类以雪莉酒、白葡萄酒提味;海鲜与水产类则加入白兰地、白葡萄酒调味。而西方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葡萄酒、白兰地等,不妨统称作葡萄酒。西方国家大多以畜牧业或商业为主、农业为辅,许多地方的气候和土壤等不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却十分有利于葡萄的生长,致使葡萄的产量和品质首屈一指,因此人们可以大量地酿造葡萄酒。
三.厨具 3.1中方的厨具
在中国,烹饪方法多种多样,然而,中国的炊事用具却是千年一贯制,自我们祖先进入铁器时代后,炊具即不再改变面貌了。我们使用的厨具主要是,马勺,铲,灶,蒸笼,铁锅,新石器时代的鼎,该鼎为圆形陶质,是当时主要的炊具之一。为了使各种食物及配料充分作用,体现出中国饮食的美味,反映在炊具设计上就是要尽可能让各种食物在烹调过程中充分混合,中式厨房中的炒锅和马勺就显得十分具有代表性。圆底炒锅,让厨师能够充分地搅拌锅内的食物,马勺既可炒菜也能汤,还可以用于添加佐料,能够适应各种名目繁多、大小不
一、形状各异的菜肴配料。
除此之外,我们有两种西方人不用或使用比较晚的烹饪方式:蒸和炒。这两种独特方式的形成,是和中国古老炊具的使用和发展分不开的。蒸的使用离不开釜甑,作用类似现代的蒸锅,是中国古代普通百姓最为常用的炊具。即使是现代,蒸笼也是家里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厨具。炒的发明离不开铁锅,而铁锅的生产是与中国古代先进的生铁冶铸技术分不开的。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生铁最早的国家。西汉时,铁锅已在民间普遍使用,并延续至今。“炒”也就成了最为主要的菜肴烹饪方法。无论是平民百姓日常佐餐做菜,还是王孙贵族所做名馔佳肴,大多离不开炒或炒的变形烹饪法。无论过去现在,蒸笼始终是中国厨具中一大特色,即使西方现在对蒸笼有所认识,但他们还是不能经常运用蒸的技术来烹制食物。而我们经常能吃到用蒸笼蒸出的美食,例如包子,鸡,鱼等等其他的都可以。而用锅炒更是西方无法比拟的,无论什么我们都可以放进锅里炒,就算是小件带骨的也没关系。这点西方更是无法做到的,因为他们习惯吃大块不带骨的肉,而蔬菜他们都爱生吃,很少放进锅里去,这跟他们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有关。
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许多便捷的家用电器开始流入中国市场,例如微波炉,电饭煲,烤箱等西方习惯用的厨具。但是,我们主要的厨具还是我们自古流传下来的。即使我们会使用电磁炉来做菜,但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没有脱离轨道。有些人认为,铁锅比煎锅更能炒出中国菜的香味。当他们用煎锅/不粘锅的时候,他们觉得炒出来的菜好像缺少了点什么似的。他们还认为,用不锈钢煮出来的汤远远不够用中国一直以来用的那种瓦锅煲出来的汤好喝。除了电饭煲之外,很少有中国家庭利用微波炉或是烤箱或者其他西方厨具来制作主食。
中国人的饮食从古至今表现为感性对理性的超越,致使中国饮食文化充溢着想象力和创造性。不过,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对厨房用具的不同要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中国的消费群对于烹调类厨房家电的便捷的产品功能并不排斥。但是由此带来的速食化的食物结构并不能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饮食需求。亚洲的稻米化主食谱并不能很好地与这些西方厨房家电制作的烹调效果相融合。结合实际情况对两者差异性加以分析,充分地研究两个差异人群的生活方式,能对厨具产品设计提供很大的帮助。充分考虑了文化差异性的设计指导方针可能对面临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冲击的东方民族来说更为重要。厨具的设计是和具体的饮食文化环境相适应的。针对不同的饮食文化环境,进行有意识的设计或改良将会获得很好的效果。
3.2西方的厨具
在西方,烹饪的方法也很多,但烤、煎、炸是最为主要的烹饪方法,所以他们使用的炊具主要是煎锅,汤锅,烤箱。这跟他们的饮食对象,进餐工具及烹调方法有密切关系。他们大多吃肉食,少吃蔬菜类的,用刀叉进食,原料的形状处理偏大较为适合他们.而且不能有太多的骨刺,所以加工成大的块状、厚的片状是最佳的选择。他们较少将几种食物混合起来烹调,他们的功夫多花在研究组合的形式上,讲究菜之原料在形、色方面的搭配,多是将各种配料分别烧好之后再摆到餐盘中。另外就是讲究味道的单纯,如何使一种食物的本身的口味得到充分的表现。这些习惯决定了西方厨具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烧煮的功能,而不是在煮熟食物的同时想中国人那样去充分搅拌食物,因此多为圆桶形及平底居多,以利于加大加热面积,加大炊具的容量。
另一方面,西方比中国要早进入电气时代,所以电器的发明以及应用也比我们早。在科技的发展以及他们的饮食观念下,微波炉,烤箱,搅拌机等渐渐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并为他所用。通常他们烹调扒类的,煎饼类的时候,他们一般都会用煎锅,并加入一些香料及配菜。配菜一般都有土豆泥,土豆泥用搅拌机。当然,他们非常喜欢自己烤东西吃,尤其是烤面包,烤鸡。除此之外,西方人偏爱吃甜食,所以他们一般都用烤箱制作蛋糕,小点心之类的,然后配个咖啡或红茶当作是下午茶那样。所以,咖啡机也是西方家庭中不可缺少的。而这些厨具,包括微波炉,烤箱等,都体现了西方饮食文化中对于烹调需快速、定量、准确、简便等要求。
四.餐具 4.1中方餐具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各异,适用于各式各样的餐饮场合。并且中国烹饪讲究餐具与菜肴协调搭配,讲究”美器”,精美的食物要有精美的器具搭配,并且要注意搭配和谐。菜肴与器皿在色彩纹饰、在形态上、在空间上都要讲求和谐相配,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让人在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其中,中餐中最有代表性的进食工具,是一双筷子(箸)。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推测,当时人是用手把饭送入口的。后来由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肉块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逐渐学会用竹条来夹取,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中国的餐具是一具多用.即一种餐具拥有众多用途.如筷子可以夹饭,夹面条又可以夹菜等。但筷子能流传至今并成为中国人最主要,不可缺少的餐具的原因是,中方餐具有其浓厚的文化渊源。农耕文化奠定了中国膳食组成中素食的主体地位,也塑造了中国人含蓄,内向型性格。中国人属于灵巧型,为人内敛,委婉含蓄,讲究互帮互助。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素食的主体地位,含蓄内敛的性格特质,“天人合一”的思维观念,相互融合,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中进食用具的突出特色。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中国自古主张“以和为贵”。倾向安居乐业,和平共处,反对侵略,体现在餐具的使用上选择文雅的、没有杀伤力的、较为温和的筷子。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法国著名的文学思想家、批评家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在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戳,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成为和谐地被传送的物质”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的餐饮器具正以“专业化、多元化、组合化”的新面孔亮相,不仅为日常家庭用餐增添了新意和情趣,而且更把具有中国特色元素的餐具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国文化。
4.2西方餐具
西方人的餐具以刀叉为主,辅以各种类别的杯、盘、碟、匙和盅。他们的餐具可以分为五大类:瓷器、银器、金属器、玻璃器皿、上菜盘和厨房用具。其中,瓷器、金属器和玻璃器皿又有不同的种类和用法。如茶杯和咖啡杯多为瓷器,刀叉多为金属器,而水杯和酒杯则多为玻璃制品。
其中,西餐中最有代表性的进食工具,是一对刀叉。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人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刀叉能流传至今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餐具原因是,游牧文化奠定了西方膳食组成中肉食的主体地位。西方的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学会使用锐器捕猎。而肉类原料的形体通常比较大,切割和进食过程中对刀具的依赖性较强。这种倾向反映到餐具中就是又切又割、又戳又扎的刀叉,让人感到与自然界抗争时的一种残酷和暴虐。游牧文化也塑造了西方人粗犷,外向型性格,西方人属于力量型,为人直率,敢作敢为,讲究分工明晰。肉食的主体地位,粗放外露的性格特征,工业文明的技术成果,相互融合,形成了西方饮食文化中进食用具的突出特色。而西方刀叉作为餐具带来的分餐制,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西方的餐具是多具一用,即多种餐具拥有一种用途,分工细致,如刀是切割,叉是进食,合起来供进食用。西方使用刀叉不过四五百年历史。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西方人使用刀叉时又切又割,让人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物。尽管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性喜吃肉,但表现得非常含蓄、婉转,丝毫感觉不到那种血淋淋的“厮杀”和“搏斗”。
由于他们都使用刀叉,所以美国人在肉类烹饪和食用前,都先剔除骨头,鱼去头尾和骨刺,虾蟹去壳,而中国人习惯带骨头烹饪食用。比如在中国饭馆,如果你点鸡肉,得到的往往是一只带着头和脚以及骨头的整鸡。这时刀叉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而美国的厨师在烹饪牛扒或其他大肉类时,都会剔除骨头,并选取最恰当或者最好吃的部分入菜。随后,再用各色调味品、香料和蔬菜进行装饰,使菜品以艺术品的面貌出现。这时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而刀叉则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
而西方也开始注重对餐具的设计,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餐具,这些餐具通常都带有色彩和图案,这些色彩图案包含这西方的文化特色,并以各种不同的样式出现,具备了观赏性、趣味性等特点,更有人把餐具作为礼品来销售。四.总结
中西方饮食在饮食观念、饮食对象、饮食厨具,饮食餐具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各有长处。当然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具有相对性。饮食文化的研究,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在面对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的时候,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信息高度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中西方饮食文化必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而研究跨饮食文化差异,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而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俱全的艺术境界发展。只有使中西方餐饮文化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也才会享受到更美味、快捷、营养、健康的食品。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充当着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问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垒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可以预料和展望,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将会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富有魅力。
第二篇:(英语毕业论文)论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母性与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共)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
幸福婚姻中爱情与金钱并重——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网络广告在中国营销中存在的弊端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老人与海》的家园意识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
词汇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野性的呼唤》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英汉动物习语的隐喻认知分析
澳大利亚文学中的丛林文化—以亨利.劳森《赶牲畜人的妻子》为例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女性的“物化”现象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
《呼啸山庄》中嵌套式叙述的美学功能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 从惩罚角度看中美育儿观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成语翻译初探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
从《远大前程》看狄更斯的家庭理想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对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的研究
从《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谈英汉文学作品中数字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rketing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近年来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简析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吉的悲剧成因
Symbolic Meanings of Babel in The Dogs of Babel 论英语专业八级口语测试的内容效度 浅析《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现代主义特征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 英汉广告文化和翻译
中西方数字“九” 的文化对比分析与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44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
《红字》中珠儿和相关元素的象征涵义 46 《动物农庄》中的象征意义研究 47 商务信函中的语气结构分析 48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
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从视觉和听学的角度 50 从清教理想主义角度解读《红字》中的和谐思想
埃德加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在《厄谢府倒塌》中的应用 52 浅谈涉外谈判礼仪的重要性 53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言语交际 54 论《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56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57 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 59 《理智与情感》中的姐妹情谊
从彼拉特透视托尼·莫里森的妇女主义 61 简析《蝇王》的象征主义 62 企业资料的翻译原则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64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准则
时事政治汉译英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66 浅谈《基督山伯爵》的主要宗教思想
从中外节日看两种文化—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 68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69 曹禺与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悲剧观比较 70 On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Scenic Spots 71 《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情节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名称的英译 73 生存与对话—浅析《非笑之事》
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论研究及应用现状评述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76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On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Type of J.M.Coetzee’s Disgrace 78 隐喻视角下奥巴马就职演讲辞的分析 79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分析 80 论应变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 82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The Temptation and Disillusionment of Gatsby’s Pursuit of Dream 84 试论英语中的歧义与翻译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商标词翻译的本土化
论功能对等原则下的商标翻译
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 89 浅谈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 90 浅议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 92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研究 93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95 日常生活中隐喻的认知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ldren’s Characters in Dickens’ Three Novels 97
Motivation’s Cultiv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English Learning 9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 101 论《动物庄园》的反讽艺术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 103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比较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105 论男权主义在圣经语言中的体现
On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07 身势语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08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109 《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 110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112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 113 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 114 解析《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115 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艺术
挣扎与妥协——浅析达洛维夫人的内心矛盾 117 《杀死一只反舌鸟》文本和电影的比较研究
A Paralysed Wilderness—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Symbols in Araby 119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 120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121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 122 浅谈《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美国个人主义 123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
从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看违反合作原则的言语幽默 125 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 127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
A Freudian Psycho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小妇人》结局分析
英语歧义现象及其在广告中的应用 131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 133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l Aesthetics 136 英美小说《傲慢与偏见》和《飘》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分析 137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 138 英汉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139 目的论指导下的报刊新词英译
公众演说中修辞人格的研究——以丘吉尔《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演讲》为例 141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 142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 143 中西方创世神话文化的比较 144 称呼语中的语码转换解析
电影《闻香识女人》中弗兰克的人物分析 146 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对比研究 147 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149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atitude Expressing Approach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Relatives 15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
152 A Comparison of Advertising Cultur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53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154 《在路上》:垮掉一代的反叛与追求
155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
156 Golding’s Perception of Human Nature Viewed from Lord of the Flies 157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 158 英语文化中的禁忌语
159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160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61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 162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开题报告+论)163 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64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谈品牌翻译策略
165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开题报告+论)166 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作用及相对应的培养策略
167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 168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 169 英语委婉语浅析
170 寂静的声音——《送菜升降机》中的沉默 171 Reflections on the Inner Beauty of Jane Eyre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2 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 173 《红字》中作者霍桑对清教认识的模糊性 174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75 On Translation of Symbolism in Pop Songs with a Case Study of Hotel California 176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爱伦的悲剧原因
177 A Study of Luxury Situations Nowadays in China from Sister Carrie 178 商务信函中的语气结构分析
179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180 英汉招呼语对比与应用研究
181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 182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 183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184 The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ndia 185 语境视角下《边城》中对话翻译研究 186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187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典型语法错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188 《到灯塔去》中的两性主义—抵达人类和谐的完美道路 189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190 中美文化视野中对个人主义的认同差异 191 中西酒店文化比较及探讨
192 论译语本土化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193 委婉语的适用性原则和策略
194 接受美学视角下美剧《吸血鬼日记》的字幕翻译—以疑问句为例 195 觉醒的灵魂——解读《兔子归来》中的女性主义 196 《呼啸山庄》的女性主义诠释
197 从《恋爱中的女人》看劳伦斯的男性霸权意识 198 从中英文动物隐喻看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199 一个女性的悲剧—从人性角度浅析苔丝的悲剧 200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