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三五”期间的五大发展亮点
“十三五”期间的五大发展亮点
“十三五”期间的五大发展亮点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核心提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9日闭幕。北京社会主义学院陈剑副院长针对五中全会会议公报中的五大发展亮点——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以及被广泛关注的人口政策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地解读。
陈剑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我重点讲一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这个《公报》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目标要求,即“五个发展”。在《公报》里,“十三五”规划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划?指的是,从2016年到2020年的五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也是我们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五年。
大家知道,“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来的。正式提出,是在1987年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后来被写进了中共十三大的政治报告。现在我们正在完成的是第三步。
这“两个一百年”中,第一个一百年,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2021年这样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二个一百年是从1949年到2049年,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完成的奋斗目标。就是“两个一百年”。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整个规划都是围绕这个奋斗目标来实现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公报》,详尽的“十三五”规划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正式出台。另外,这个《公报》分析了当下中国的经济、中国的社会发展环境等一些基本特征,也是很有意义的,就是让我们了解当下的中国到底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公报》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非常重要的认识。虽然这个期间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有着诸多的挑战,但是如果我们把握好战略机遇期,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我们就能够开拓发展的新境界。这也是《公报》对我们当下的基本特征做出的一个分析——我们仍然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
一、“十三五”的四个新的目标要求
《公报》讲了“十三五”的新的目标要求,大体有四个方面,我给大家做一个分析。
第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大家都知道,从1978年到2014年,中国的三十六年的发展,年均增长速度是百分之九点几,几乎达到了10%。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从两位数向一位数的转变,特别是近几年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风险,经济面临下行的问题。但是,就全球而言,中国的经济目前仍然处在一个中高速增长的水平上。所以,在今后的几年中,要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水平。《公报》在这里就提出,发展要在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这其中都是有深刻涵义的。第一个是平衡。我们很多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比如产能过剩,它就是不平衡。第二个是包容。发展一定要包容。包容就是要有一个让大家多方都满意的发展。贫富差距太大,就不是一种包容性的发展。第三个是可持续性。可持续性主要是从生态角度来说的,发展不应当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发展是建立在短期的效应基础上的话,那是有问题的。所以《公报》里提出,“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2015年10月23号,李克强总理做了一个报告,专门讲了中国当下的经济。他用了一些数据,比如我们现在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大体上达到了55%。但是,这里面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在城市务工的农业人口,他们在户口上还是农村人口。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城市人口比重是按照常住人口来算的,所以很多没有城市户籍的人口,如果在这个城市居住半年,都算是这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这样算来,按照李克强总理给出的数据,现在中国的城市中,真正属于城镇户口的人口只有36.6%。也就是说,从55%到36.6%,至少还有18%的这样一个相当大的比重的城市人口没有享受到跟城市户籍人口同样的权益。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城镇化的质量的问题。所以,为什么提出要加快提高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大家知道,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权益的不相等。北京市做过一个调查,在北京务工的农民工,和北京市户籍的工人、市民相比,至少在60到70个方面的权益是不同的,有着很大的差异。
第二个,“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战略目标。李克强总理去年在英国伦敦做了一个重要的演讲,他说,30多年来,中国在反贫困方面取得重大的、巨大的进步,解决了6亿多人的贫困问题。在当今世界的30多年的反贫困化运动中,80%的贡献是中国人作出的。也就是说,就全球而言,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做出了80%的贡献,我们解决了6亿人的贫困问题。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现在还有多少贫困人口?还有2.5亿人。但是,按照中国自己的标准,又会是怎样的?我们自己的标准是多少?人均纯收入每年2300元。也就是说,中国还有7000多万的贫困人口。我们要在五年之内让所有的人脱贫,让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大家知道,现在全国还有多少贫困县?民政部按照国务院扶贫办提供的数字统计出,我们还有几百个县没有脱贫。比如北京周边的河北省,就有39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比如这次申办冬奥的张家口,它的17个区县中有10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比如保定,国家级贫困县也有4个。所以说,在五年之内全部摘帽,这个目标是很宏伟的。这是第二个方面的内容。第三,“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不是一句空话。文明的素养是有一系列的指标的。现在,中国在很多方面还会受到一些诟病,比如,中国的游客。中国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每年出境游客的数量都上亿,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值。仅仅在今年的国庆期间,中国就有400万人到全球去旅游。所以,在这七天之内,在全球很多的旅游景点都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人。但是中国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有时候也影响中国的形象。比如说,在航班上,仅仅因为位置的调整等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因而被外国航空公司的乘务员请下飞机去。这类例子有很多,都有损于中国的形象。所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其实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因此,这里提出要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第四个方面,“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这里面实际上有好几个内容。首先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大家知道,这些年中国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环境的污染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这样一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中央也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提出美丽中国、生态中国。在这次《公报》中,关于生态的发展,也被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只有生态的发展,只有生态的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才是可持续的。另外,还提出了“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因为我们的很多制度还不太健全,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所以,在今后五年内,要使这些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以上就是新的目标和要求。(3)
二、“十三五”期间的五大发展亮点
这次报告最大的亮点,也是它的新理念、新境界,就是“五大发展”。这“五大发展”就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其中,我个人认为,共享发展非常重要。长期以来,我们的发展只是一部分人的发展,很多人并没有发展。所以,在中国有很多地方的贫困问题仍然非常严峻。虽然中国的增长那么高,但很多人到现在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10月27日,中央电视台做了一台综艺晚会,就是“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这个活动表彰了12个有孝心的少年。但是可以看出,那12个有孝心的少年中,除了一两个家庭条件比较好以外,大部分的家庭条件都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属于赤贫家庭。他们有的住在深山老林里,家庭贫困,有的父母生病,有的父母离异。虽然都表现了孝心,而且这种孝心令人感动,但是通过这12个孩子的事迹可以看到,这种贫困程度,在中国还是非常严峻的。所以我认为共享发展非常重要。下面,我会逐一进行解释。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个人认为,这“五大发展”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会被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这五个方面都有具体的涵义,我们逐一进行解释。
第一,坚持创新发展。大家知道,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成就巨大,中国制造在全球可谓铺天盖地,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二位,占了全球八分之一以上,实在是了不得。但是,中国的发展也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
很多人有质疑,就是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个发展的话,叫复制模仿,或者叫拿来主义——把别人的好东西拿来为己所用,或者叫后发优势。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原创很少。所以,中国现在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局面?长期以来,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叫跟随者,现在有一个重要的角色转化,就是要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化。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了,别人看待中国的眼光、眼神和以前不一样了,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要承担重要的责任。那么,中国作为引领者,就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在全球上,在各方面都要有领先的东西。这个非常关键。所以,角色转换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完成不了这个挑战,中国就很难成为全球经济、政治的引领者。创新发展,应当从国际的大视野来考虑。这次《公报》中指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可见其重要性。什么叫核心?就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东西。在创新发展里提出,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这里面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近年来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的“两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这里面还提出要拓展发展新空间,讲了很多的地域,都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一批国家重点的科技项目,组建国家实验室,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互联网+”是现在最时髦的话语。这些时髦的话语实际上反映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你跟不上这个变革,你就得被淘汰,你就得落后。另外,还讲了“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前段时间,中国的发展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制造业逐步空心化。二十多年前,我在浙江工作过。浙江是一个实体经济非常发达的省份,但是,近些年来实体经济萎缩。为什么萎缩?因为包括虚拟经济、金融债券等在内的很多发展都没有在它们应有的轨道上进行,而是发生严重的泡沫化。这种泡沫化,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对夫妻,丈夫把手里的一点闲钱交给老婆处理,自己打拼做实业。老婆拿这个钱干什么去了?到上海买房去了。过了五年,上海房子涨了好几倍,而丈夫做实业,不仅没有挣钱,甚至还亏损,即使挣钱,挣的幅度也不大。我们很难想象,那个房子在几年间能涨好几倍。而这样的发展就是不正常的。所以,过了几年以后,丈夫说,你看看我辛辛苦苦做实业,还不如老婆买房产。这样一种现象就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在很长时期内,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说股市。像今年中国股市的大起大落——今天全部是涨停板,明天全部是跌停板,在人类文明史上,甚至是在全世界证券史上,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根本找不出这样的案例。
这是什么问题?是我们的监管出现了问题。现在已经查了很多了,查出来以后发现,都是我们自己人和他人勾结,使得大量的国有资产、国家投入化为泡影。这个东西太可怕了,这就是一些蛀虫。所以,实体经济的发展应当有强力的支撑和保障。
另外,《公报》还提出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等等。
还提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大家知道,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和作用,西方国家认为政府是没有什么用的,政府就是守业人。什么叫守业人?就是给我提供警察和国防军,保护我的安全,保护国家的安全、社会的安全,别的事不需要你做。这个观点盛行了几百年,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出现了经济大危机,才出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国家干预政策才粉墨登场。但是,国家干预一定要有严格的限制条件。所以,这次《公报》就指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宏观调控方式是政府“看得见的手”的最重要的活动舞台。但是这个问题,包括在西方社会,到今天仍然都不是十分的完善。所以中国搞市场经济,就是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看得见的手”不能乱动。乱动、好动是非常可怕的,必须得按照市场运作的规则做好宏观调控。这里要特别提出,“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这是非常重要的创新。
10月29日晚上,我在接受中新社的记者采访时说,这次《公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就是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尊重价值规律。就是要放开竞争性领域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过去的价格管控很厉害,既偏离了价值规律,同时还带来巨大的腐败。大家知道,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几乎是被一网打尽。操控价格,既违背了价值规律,同时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比如说药品价格,成本可能就几分钱,卖给消费者就是几块钱、几十块钱。消费者怎么承受得起?所以提出要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这是非常关键的。政府需要把控,但是,把控也要尊重价值规律,对故意抬高价格的要进行打压。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4)
第二,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也是《公报》中,或者说是“十三五”规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协调发展,是指的很多方面的协调,要处理好很多关系。《公报》中提出,“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这里面讲到哪些关系?
第一,提出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城乡要协调。中国的城乡差距巨大,有的城市拥堵,有的城市里过去古老的痕迹没有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在三十多年的造城运动中,有的地方荡然无存,有的地方也消失匿迹,或者说,真正能反映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东西越来越少。另外,还存在很多建设没有规划、不能够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质量不高等问题,所以城乡差距大。现在,中国的农村还有一支部队存留着,叫“三八六一六五部队”,指的就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三八是妇女,六一是儿童,六五是老人。这样的“部队”大量存在。在很多地方,农村一片荒芜,这就是城乡不协调。另外,区域要协调。中国现在有三大区域是最有潜力的,或者说是对中国经济有比较大的推动作用的。第一个是长三角。第二,是珠三角。第三,是京津冀。关于京津冀,大家知道,北京跟周边地区,比如像河北,差距是很大的。河北去年的人均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北京则是全国的两倍多,天津跟北京是一样的,都是17000美元。仅仅一个京津冀地区差距就那么大。刚才我也讲过了,北京和天津周边还有一个“环京津贫困带”,比如张家口的17个区县中就有10个国家级的贫困县,保定也有4个。这都是区域发展不协调。
第二,提出“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什么意思?就是既要经济发展,社会也得协调。社会协调是什么意思?就是社会的活力迸发。所以李克强总理在上任之初提出“两个凡是”——凡是市场能够做到的交给市场,凡是社会能够做到的交给社会。现在的问题是,社会的活力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并没有迸发出来。所以我们的政府仍然庞大。其实,很多工作是可以交给社会去做的,但是由于社会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和发展,所以它很难接手。因此,我们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特别是民间的社会组织,还要推进基层民主协商。基层民主协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NGO、NPO这样的社会组织能够进行承接。如果没有这样的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壮大,社会很难以有充分地活力。这是讲的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提出“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讲的“四化”。这几年我自己也做了很多新“四化”的报告,讲的市场化、全球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有些内容和十八大报告中的是重合的。虽然角度不一样,但都很有意义。这是讲的“四化”的同步。
第四,报告还提出,“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大家都知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面临着一些尴尬。随着中国迅速地崛起,中国的软实力就是一个短板。软实力更重要的在于制度和价值观,这是非常关键的。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时,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一个是资源环境。按照中央协同发展规划提出的内容,我们所在的京津冀地区是人与自然环境最为紧张的地区,另一个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这对我们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大家知道,北京的生活水平比河北高出很多。在有很大落差的情况下,要推进区域公共服务的均等,不可能降低北京人的标准,那么就要迅速提升河北省的水平。河北省有7000多万人,怎么来提升?谁给它提供这么大的实力来提升?北京有2000多万人口,不能让北京等着河北,因为北京也要发展。这样一来,差异肯定是存在的。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这句话说起来真的很沉重,短期内很难做到。但是,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任何一个区域的公民,都应该享受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差异太大了,因此短期内很难实现。而这个较大的差异,正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中国是四个世界的缩影,既有高度发达的第一世界,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城市,人均收入水平已经进入到高收入国家的行列。高收入国家的人均GDP是12000美元,去年北京都达到了17000美元左右的水平。同时,中国还有一些非常贫困的地方。所以说,中国是四个世界的缩影。在这种情况下,要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另外,《公报》中提出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内容真正地落实。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还有,就是提出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当今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也面临周边很多很多的困扰。比如南海。11月2号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司令要到中国来进行军事回访。中美两国,一定要有国际的视野,不应当有摩擦和对抗。现在中国需要理性,我们反对民粹、狭隘的民族主义,有的观念和意识会影响中国持续的发展。这是讲的第二个发展。(5)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关键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这段话语的前面很多内容都是我们熟悉的,比如“双型社会”、可持续、资源宝库等。但这里面讲到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就是全球的视野了,也是这次报告中提出的内容。
过去我们说是为中国,但是现在,中国处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八分之一,并且还在持续地飙升。全球的生态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已经超过了美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过去讲的一些理念,现在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对自身应当有个更高的要求,要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大家知道,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的。空气是流动的,水是流动的。比如说,我们的污染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因此,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如果自己国家的生态环境那么糟糕,它也会影响到周边国家。中国需要做好自己的内功,把自己的事管好,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所以《公报》里提出了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还讲到了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还有农业发展格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等新的提法。这些提法都有很丰富的内容,重点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有句古话,叫“天人合一”。虽然人们的理解不一样,但是有一种理解就是,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我们过去说“人定胜天”,这句话在一定的场合、一定的涵义下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能全盘否认。但是,人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胜天的。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的理念实际上是中国人为全人类的文明做出的一个贡献。
去年,我在《求是》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文中我一共讲了七条内容,其中一条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也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
另外,《公报》里提出,要“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功能区,但是,“主体功能区”这种提法还是比较新鲜的。
除此以外,还提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碳排放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欧盟的很多国家中,如果你的碳排放大,那么对你就要收费。所以,中国也面临这个巨大的挑战。北京的产业结构已经非常好了。今年北京的第三产业有可能达到80%,而第一产业早已降到0.7%以下,制造业现在快低于20%了。北京的第三产业最大的优点就是低碳、低污染。比如说金融、文化创意产业等,它们对能耗的需求量都很低。因此,北京的产业符合轻型、优质、高科技这样的一些要求。当然,跟全国比,北京有这方面的优势。但是和高度发达的国家比,北京的第三产业仍然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多可以继续推进的内容。就全国而言,我们有很多的产业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特别是重化工业。
比如说钢铁产业,河北省的钢铁产业在2013年就达到了近3亿吨,是一个钢铁产业的大省。中国的钢铁产业,在全球早已经是第一位了。但同时,中国现在面临一个情况,就是产能的严重过剩。这种过剩带来巨大的浪费——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产能严重过剩怎么办?只有降低产能过剩。所以,像河北这样的省份,现在面临着产能的调整。因此,低碳循环、清洁低碳都非常关键。
再比如北京周边的张家口。明年,我们要在张家口举办一个论坛。张家口已经连续举办了两次,主要是关于冬奥会的。冬奥是个大蛋糕,也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接住。如果你接不住,那么这个大蛋糕就跟你没关系;如果接得住,就有可能使张家口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张家口是河北自然环境保存得最好的一个地方,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只有400多万人口,比我们的朝阳区人口还少。但是它面积广大。3.7万平方公里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中国的港、澳、台加在一起的面积总和——台湾3.6万平方公里,香港与澳门加在一起是一千多平方公里,所以是三地的总和。但是,张家口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好。比如说张北的天路等,现在人们是蜂拥而至。所以,这个城市功能就是四个字:绿色休闲。七大产业都是属于低碳、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也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有广泛的可持续性。这是讲的低碳循环。
另外就是“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这些内容对于中国而言,在很多方面都是巨大的挑战。比如排污,给环境造成了污染,那就要付出费用。水是有限的,那么用水用多了,也要付出费用。丹江口是中国南水北调的中心点,在南水北调的工程中,就有一条是从丹江口引到北京的用水。这样一个巨大的水源到了北京,也是要付费的,不能平白无故地用,因为这里面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因此,要在这方面形成很好的一种体制和机制,也是非常关键的。
另外,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这里面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大家知道,现在的很多环境问题就是由于执法监管不严造成的,尤其是环保局。甚至于污染的工厂就在它的边上,它却视而不见。为什么看不见呢?就是因为拿到好处了。但是,周边的老百姓就遭殃了。所以,这就说明,我们的体制和机制存在巨大的缺陷,需要改革,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水的质量是有问题的,水中含有很多人类不宜饮用、不健康的成分。另外,土壤也有问题。有的地方的土壤,化学污染非常严重,长出来的食物对人的身体有危害,会带来很多的疾病。而且,雾霾情况严重。国家环保总局每个月都要公布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京津冀地区几乎每个月都有六到七个城市排在十大污染城市之中。因此,说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一点都不夸张。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人的健康,所以现在得肺病、肺癌的人数持续增长,这和我们的空气质量是有关系的。因此,《公报》里讲到,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6)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开放发展主要是讲,要顺应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实行互利共赢。这其中的关键是互利共赢。“融入”就是双赢的概念,就是说,你的发展对他人也有好处,这样才能皆大欢喜。如果你的发展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的基础上,那么你的发展只是你自己的发展,跟他人无关,甚至还给他人带来灾难。所以一定是互利共赢。这里面讲到要“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是非常关键的。过去的游戏规则都是别人制定的,中国只是全球化的参与者、后来者。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壮大,中国越来越需要有自身的话语权,特别是制定“规定动作”的话语权、制定标准的话语权。如果标准的制定跟你没有关系,那么这个国家很难说是一个强国。所以,在国际舞台上,最重要的国家就是制定国际规则的国家。因此,我们现在要在国际规则制定中有自己的话语权。
《公报》里提出了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等很多内容。还提出了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这里面的风险也很多。有的国家今天还好好的,也许明天就政变了、换了总统了,突然间整个的经济政策发生巨大的改变。比如说中国在利比亚、伊拉克等一些国家的投入,有时候会损失几百亿。有的国家政府倒台,有其它的一些因素,比如说宗教。所以,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方面,一定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当你不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体制、制度时,是不能融入的,那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中国的一些企业,在国外的一些地方,一开始关系处得很好,后来就出现了问题,最后演变成了很大的问题。为什么?有可能就是因为对当地的文化了解不够,或者是对国际上的劳工权益重视不够。很多时候,我们在国外办工厂,对劳工的权益重视不够,就会出现强烈的对抗。所以,在国际舞台上,我们要走向全球化,要搞“一带一路”建设,就要对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国际惯例有所了解。
《公报》里也提出了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其中,讲了很多港、澳、台的关系。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中国的努力方向。《公报》里有新意的地方,就是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随着国家的崛起,中国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比如说在联合国,中国过去交的会费很少,现在随着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强大,交的会费也需要提升。但是,国际责任一定是与中国的实力相适应的。既然到了这个份上,你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说,你的价值理念应当得到全球的广泛认可,同时也要承担与你自己实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比如要“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侯变化谈判,主动参与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讲的第四点。(7)
第五,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共享发展,我认为是这次《公报》或者是“十三五”规划中写得最好的、最有新意的、最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我们的发展绝对不应当只是少数人的发展,绝对不应当只是部分人的发展,绝对不应当只是城市人的发展,绝对不应当只是城市里的特权人士的发展,而应当是惠及中国的每一个人。因此,《公报》里提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而社会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除了公平正义之外,还有一个是共同富裕。
另外,《公报》中还提出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其中,共享水平可以这样理解,比如说北京集聚了巨大的全国的卫生资源,但不能只是北京人享受,很多地方连基本的卫生资源都没有,这就存在问题了。
另外,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提高教育质量”等。这里面就提出了要“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在2020年要实现。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提法。另外,还提出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要“缩小收入差距”,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等,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跟大家的关联度特别大。中国的医药,长期以来的价格非常高。有些普通药、最基本的药,但是非常重要,就像水一样。水要不要钱?要钱,只有很少的一点,但是它最重要。很多的药都非常重要,但是因为药品价格太低,所以没有人生产,反而生产那些没有什么用、但是价格昂贵的药。这样就苦了老百姓。因为感冒、咳嗽花几千块钱买药,而在过去,几毛钱就能够把病治好的药却没有了。
《公报》里提出人口均衡战略,讲了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我们现在开放“二胎”仍然是计划生育,只不过是生育政策做了调整。这次调整,并不是计划生育的调整,它仍然是计划生育,国家还需要卫计委,只是对生育政策做的调整。没有计划生育就是自由生育,你想生五胎、十胎都可以,那不是计划生育了,是完全把选择权交给家庭和育龄人群了。现在仍然是计划生育,只不过政策调整得更宽一些。(8)
三、2020年中国将呈现的新面貌
下面,我们讲一下2020年中国呈现的面貌。第一个是中国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工业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城镇化将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消费结构将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变。我们要步入更加稳健、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阶段,让全面创新风起云涌。我们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形成了,生态文明蔚然成风。“十三五”期间发展的三大指针:第一,发展要有新境界。第二,发展将有新理念,就是“五个发展”。第三,发展须有新路径。简单地说,新的路径叫“一二三四五”:一面旗帜、两个百年、三期叠加、四个全面、五位一体。
“十三五”叫什么?继往者之业绩,开来者之新局。也就是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今后五年虽然只占千分之一,但是历史意义巨大。
第一个一百年的任务将在“十三五”期间完成,第二个一百年的历史任务将接踵而至。另外,“十三五”期间最直接、最艰巨、最根本的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的经济面临的困难比较多,也有很多的毛病。目前我们面临全球通货紧缩、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从2013年开始,很多省份都没有完成预期增长的目标,2015年也有28个省没有完成年初的预期增长目标。我们的经济增长定调为中高速,目前看来,我们需要保持。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十三五”期间需要达到年均6.53%的增速。
增长质量更为重要,消费结构需要升级。在今后的五年之内,中国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什么我们处在重要的机遇期?因为还有很多的增长空间。
另外,第三产业将会有巨大的发展。虽然今年的经济低迷到这种地步,但是第三产业今年将突破50%。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2013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在2014年达到48.2%,2015年将首次超过50%。北京第三产业超过50%是哪一年?是1995年,北京的第三产业就超过了工业和农业,占到50%。经济新常态有一些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减、放、管。
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就是要做好制造业。其实,今年的五中全会《公报》中讲了很多内容,就是中国制造2025。(9)
四、生育政策的调整
下面,我讲一下大家关心的生育政策的调整。生育政策为什么调整?中国从70年代初搞计划生育,那时候叫“晚、稀、少”。一个不多,两个正好,三个多了。从70年代初到1980年,这个政策是非常好的,是和风细雨的。
从1970年到1979年,中国妇女生多少个孩子呢?一对夫妇平均生5.8个孩子,到了1980年已经降到2.24个,这就已经很低了。但是,突然政策改向,就又升高了。紧接着,到80年代中期又下降了。到90年代初,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妇女的生育力已经降到更替水平。“更替水平”是什么?英文叫Replacement Level,就是2.16。也就是说,如果妇女总的生育率低于2.16的话,这个民族、族群的人口将不增不减。但是有一个惯性,这种惯性还要维持很长时间。所以,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就降得更低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降到1.18。1.18是什么?是超低生育水平。全球有221个国家,从2014年到2013年,在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很多国际组织连续公布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中,中国都在最低的六个国家之内。最低的全是华人圈。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和中国大陆,这六个国家和地区生育率是全球最低的。在70年代,这些国家也跟中国大陆一样,提倡少生。到90年代以后突然发现不对——生育率降得太厉害了,夫妇都不生孩子了。所以,从本世纪初就开始掉头转向,鼓励生孩子。因此,新加坡、台湾、韩国都是鼓励生孩子的。但是鼓励了半天也没有用,大家还是不生。所以现在全球面临着生育率持续下降的问题。从70年代开始,全球的生育率从6个降到去年的2.2个,很多发达国家都在负增长。
在80年代,包括一些人口学家在内,都对人口长远的发展缺乏基本的认识,对人口的一些规律性的特征缺乏了解。现在看来,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当生育率低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你让他生,他也生不出来了。那么,生育率持续下降带来什么问题?一个是净增人口数量逐年减少。1963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那年出生了2950万,今年他们是52岁。为什么会这样?三年的大饥荒过后,人们开始补偿性生育,因此这一年出生人口最多。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找不到任何一年生育这么多。后来就持续往下走,一直走到今天,以后就更不会有这么多的生育。很长时期内,我们每年出生2000多万,减去死亡的认识,每年净增2000万,后来逐渐降到1500万、1000万,现在已经降到600万了。大概在2020年左右,中国的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将变成负增长,也就是会逐年减少。另一个就是年龄结构的严重失衡。什么叫失衡?一个是老化速度明显加快。1982年,中国的65岁老人所占比重只有4.9%,到2000年上升到7%,2014年达到10.1%,在2035年将达到22%。也就是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老年人口将以3%到近4%的速度增长,是21世纪世界上老化最快的国家。
还有就是少子化问题突出。什么叫少子化?是指0到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少。1990年的时候达到33.6%,到2010年已经降到16.6%,下降速度非常快。现在已经降到12%以内了。现在有一个话题叫拯救东北,说东北面临“沦陷”。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就是经济严重下滑。从人口年龄结构上来看,它的少子化问题非常突出。2010年的时候全国是16.6%,它却已经降到9%了。几乎没有年轻一代了,都是老人、下岗工人,稍微有点本事的都跑到北京、深圳去了。所以,东北的这种经济的下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里面跟人口年龄结构有着巨大的关联。
另外,就是人口红利的结束。从2012年开始,人口劳动力供给不是无限的了,而是大量地缩减。从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可以看出来,印度的人口结构叫金字塔型,而中国的结构则是倒金字塔型。倒金字塔是非常危险的。年龄结构的失衡,将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出生性别结构失衡。长期以来,由于以“只生一个”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性别结构的严重失衡,最高的时候是在2004年,是121.8,2014年达到115.88。一般情况下就是100:102、100:103、100:104,这都是比较正常的。现在出生性别比达到这么高的一个地步,和政策有密切的关联。“二胎”政策会极大地遏制出生性别比的失衡,这是这个政策最大的好处——对于出生性别失衡有巨大的意义。
第二篇: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讲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就是指我们党对发展的新认识、新飞跃。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党队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认识的深化。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导的。“五大发展”新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实践中要贯彻总书记将的“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小姨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一是创新发展,也就是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建议》提出了七个创新发展着力点: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二是协调发展,也就是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建议》指出了要把坚持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到四个方面即“四个推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三是绿色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建议》指出了要把坚持绿色发展贯彻到六个方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也就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血统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建议》对坚持开放发展做了五个方面的部署: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议》提出要把坚持共享发展落实到七个方面: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大环境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还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经济还尚未恢复元气,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的地位不断夯实。就此可以判断,未来五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这一战略机遇期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其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全球经济需要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世界需要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压舱石”。
从现实来看,中国依然是世界上第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实问题。目前,中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期。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还面临结构转型时期的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只有“坚持发展”不动摇,才能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只有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战略机遇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目标来看,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完成我国现行标准下近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也只能继续靠“坚持发展”。
怎么实现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艰苦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有了深刻认识。这次五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充分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概括了针对现实、面向未来的“发展新理念”。全会强调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个发展理念,是迄今为止在党的报告中对“发展”内涵做出的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概括,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力支撑。
上述“五大发展”新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发展新理念的首要和引领地位。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如《建议》指出的“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仅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创新”一词就出现27次。因此,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有创新就有希望。
树立五个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可以说,这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新思维”。有了这样的“发展新思维”,不仅会破解我国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也会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十三五”规划和《五大发展理念》学习心得
“十三五”规划和《五大发展理念》学习心得
酒泉第四中学 马富国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取得的成果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全会精神的灵魂和主线,“十三五”规划建议就是按照这条主线来谋篇布局的。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重要的是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切实落实到各方面实践之中。
经过对这次会议的学习和体会,认识到有3点的具体要求。1.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2.深入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3.领导干部要增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素养和能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五大发展理念,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统一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这五大发展理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开辟未来发展前景的顶层设计,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把握好五大发展理念,要树立全面系统的思维,掌握科学统筹的方法,一起用力贯彻落实,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绝不是文字游戏,而是现代中国人基于民族深厚底蕴做出的智慧提炼和科学判断,可谓字字珠玑。为此,每位中国人当对此五大理念深思之、辨明之、躬行之。教育作为文化高地,自然不能落后。每个教育人应立足岗位,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深刻领会,扎实践行。创新发展。首先要守住传统,盯紧课程、课堂、课题,向课程要学生素养、向课堂要教学质量、向课题要教育效益。重点是不能机械重复、不能因循守旧,要不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不断增大、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让教育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让学校内涵更加丰富,让孩子们的童年多姿多彩。
协调发展。首先要做好常规,做好制度体系建设。规矩可以界定各种权力、义务,可以厘清各种边界,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个人的自由。个人自由、负责,自然顺畅。重点是分清轻重、主次,让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让教育和社会相得益彰。
绿色发展。首先是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让意识、知识在运用中巩固,形成思想。重点是让孩子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多动手、多运动。
开放发展。首先是做最好的自我,不固步自封,不自以为是。重点是树立学习意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知困能否产生学习欲望是关键。愿意学习,心态自然放开,新鲜空气也就进来了。
共享发展。首先是做出自己的贡献,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重点是求同存异,各取所需,抱团取暖。学校与社会其他单位之间各有优势、老师与家长各有所长、老师与老师各有特色、老师与学生之间各有所依,当共赢成为共识,成果自然共享。
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是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纲领,《建议》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问题意识谋划未来,体现了宏伟蓝图壮观;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体现了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体现了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强决心。
“十三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的目标要求,拓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体系的内涵,意义重大。党的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必将为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供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决战决胜,离不开目标指引。“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就是展示前景、凝聚民心、激发斗志、催人奋进的旗帜。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挺进的新号角已经吹响。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不懈奋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学习中,认真学习新的知识和本领。以发展的眼光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任职负责的态度工作,配合好身边同事,协调好人际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
第四篇: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十三五气象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十三五”气象发展
2016年8月23日,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从《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来看,“十三五”期间,五大发展理念将引领气象事业发展,为“十三五”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提供根本理论指导,也是“十三五”气象发展的根本方向。
一、《规划》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是《规划》指导思想的核心。指导思想明确提出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期间,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气象发展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突出“双轮驱动”(突出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着眼“两个突破口”(以气象核心技术攻关、气象信息化为突破口)和“两个切入点”(以有序开放部分气象服务市场、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为切入点),做好“四项工作”(加快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全面提升气象预报预测预警水平,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构建智慧气象),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不断提升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规划》明确提出“四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气象发展必须遵循的五个方面的发展理念。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统筹开放、坚持气象现代化不动摇。发展理念包括:突出创新发展,着力激发气象发展的活力;推进协调发展,着力补齐气象发展的短板;重视绿色发展,着力引领气象发展的新领域;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拓展气象发展的新空间;强化共享发展,着力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
二、《规划》发展目标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
《规划》在充分考虑“十三五”气象发展形势的基础上,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的气象发展目标,勾画了未来五年气象发展蓝图。
《规划》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由“四大体系”构成的气象现代化,业务初步具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能力,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规划》同时提出了综合先进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集约共享的气象信息化、效益显著的气象防灾减灾、高效普惠的公共气象服务、功能完善的生态文明保障、科学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优先发展的科技人才体系、科学法治的现代气象管理等8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和13项主要指标。
发展目标突出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突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突出了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力求可操作、可检查、可评估。
三、《规划》主要任务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规划》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新的布局,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对应的将“十三五”气象发展主要任务明确为“改革创新”、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统筹协调、推进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保障气候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开放合作、构建气象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共享共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气象服务”五个方面。五个方面的任务相辅相成,共同支撑气象现代化“四个体系”建设。
——改革创新,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使之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时期,面向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发展目标,需要借助改革和创新的强大动力来解决我国核心业务技术能力存在的问题,以提升我国气象现代化水平。因此,将“改革创新,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作为“十三五”气象发展五大任务之首,重点包含四项主要内容: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实现气象核心业务技术新突破、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强化科技引领和人才优先发展。旨在强调通过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积极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创新环境,以气象核心业务技术攻关、气象信息化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第一生产力,以人才为支撑,真正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气象现代化道路。
——统筹协调,促进气象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是推动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气象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内容。“十三五”时期,气象部门在适应国家协调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急需紧扣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不断提高气象事业整体发展水平,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因此,将“统筹协调,促进气象可持续发展”作为“十三五”气象发展的第二大任务,重点包含四项主要内容:加快气象事业协调发展、推进气象资源统筹利用、强化部门间协作机制、依法依规推进气象协调发展。旨在树立协调发展理念,依法依规,统筹推进气象区域、气象各领域、气象行业、气象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强化气象部门法治建设、气象智库建设,实现气象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保障生态建设和气候安全。绿色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生理代谢、运行机制和行为方式等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有利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时期,推动绿色发展,要创造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繁荣的良性循环,绿色发展理念将对做好气象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因此,将“绿色发展,保障生态建设和气候安全”作为“十三五”气象发展的第三大任务,重点包含四项主要内容:加强环境气象与生态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作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序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旨在引导“十三五”时期把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促进绿色发展贯彻到气象事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重点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气象保障能力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序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保障生态建设和气候安全,在保障国家绿色发展的同时,实现气象自身的绿色发展。
——开放合作,构建气象发展新格局。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赋予了比原有的开放更丰富的内涵。“十三五”时期,气象部门践行开放发展理念,推动由气象大国迈向气象强国,必须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开放发展。因此,将“开放合作,构建气象发展新格局”作为“十三五”气象发展的第四大任务,重点包含两项主要内容:融入国家开放发展新布局、深化国际气象合作。旨在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气象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气象开放。突出以战略思维和全球眼光,研究制定气象全球战略,深化国际双向开放交流合作,构建气象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气象开放程度,为气象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共享共用,提高以人民为中心的气象服务能力。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公共气象是社会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是气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更好地促进社会共享气象发展成果是气象“十三五”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将“共享共用,提高以人民为中心的气象服务能力”作为“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第五大任务,重点包含三项主要内容:提高气象防灾减灾保障能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专业气象服务。旨在倡导全民全行业的共享共用,突出把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作为实现气象共享发展的首要任务,提高以人民为中心的气象服务能力,促进优质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社会供给和公众共享,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共享发展。
四、《规划》工程项目充分体现五大发展理念
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十三五”气象发展主要任务,《规划》提出了气象创新发展项目、气象协调发展项目、气象绿色发展项目、气象共享发展项目四类发展项目,共计16个重大工程项目。其中,气象创新发展类项目包括气象卫星探测工程、气象雷达探测工程、气象综合观测设备设施建设工程、气象信息化系统工程和气象科技创新工程5个工程,气象协调发展类项目包括区域协调发展气象保障能力建设项目和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两个项目,气象绿色发展类项目包括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建设项目、粮食生产气象保障能力建设项目4个工程项目,气象共享发展类项目包括气象防灾减灾预报预警工程、海洋气象综合保障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项目、现代气象服务能力建设项目5个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充分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涵盖“十三五”气象发展的关键领域,将带动或促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和《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
着力发展智慧气象 打造气象现代化的“升级版”
《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由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现代气象管理体系构成的气象现代化”。“智慧气象”成为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规划》提出“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发展目标。为什么要在《规划》中把智慧气象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面对加速到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国际气象科技竞争,我国气象部门必须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信息管理理念,通过资源集约、系统智能化、流程优化等途径,把气象打造成为一个完整的、内在联系的“感知系统”,进而使气象工作实现观测弹性化、预报精准化、服务敏捷化、创新便捷化。
《规划》将智慧气象确定为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体现了气象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的责任担当,顺应了科技变革潮流,契合了以气象信息化带动气象现代化的发展内涵,适应了气象科技的时代特征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新要求,是气象与科技、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实现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第一,从气象工作的根本宗旨来看,发展智慧气象就是在践行“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服务理念,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气象服务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提供让人民满意的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气象工作的出发点。通过发展智慧气象,气象信息获取将更加智能、精准、大众化,气象预报预测将更加准确、精细、多样化,气象服务将更加个性、贴身、敏捷、普惠化,气象观测将更加标准、智能、信息化,气象管理将更加科学、高效、法治化。可以预见,在智慧气象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将享有更加丰富多样的气象服务产品、更加便捷流畅的气象信息服务、更加愉悦贴心的用户体验。
第二,从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趋势来看,这为发展智慧气象提供了很好的科技基础,以气象信息化带动气象业务智慧、智能化。从全球来看,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带来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智慧”特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与气象工作的不断融合,气象工作也逐步呈现出“智慧化”特征。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技术等推动下,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气象服务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这为智慧气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基础,给气象数据的采集和气象服务带来相当大的便利,为发展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智能服务提供了可能,是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的强大驱动力。
第三,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来看,发展智慧城市、智慧行业等,不仅为发展智慧气象带来了新理念和新动力,而且也将为气象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平台。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强调要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气象现代化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跟上甚至引领智慧时代步伐。
第四,从世界气象科技发展潮流来看,发展智慧气象将使气象科学与技术更加紧密交融,气象业务与服务更加交互,气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融合。现代气象本质上就是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分析、发布、应用。从全球范围看,“智慧”正在引领着各个领域的创新方向。美欧等气象强国非常重视信息新技术的应用,并已用于实践,并且在数值预报等气象核心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我国要实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业务现代化,关键还是要在气象预报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发展智慧气象,在观测、预报和服务等各领域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平台,有助于增强创新能力,实现在气象科技领域的新突破,进而掌握全球竞争先机。
《规划》如何部署和要求,推进智慧气象的目标实现?
《规划》提出,新时期要建设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即要着力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无缝隙、精准、智慧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主体、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着力构建聚焦核心技术、开放高效的现代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着力构建以科学标准为基础、高度法治化的现代气象管理体系。同时,中国气象局已印发了《中国气象局气象现代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建设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进行了明确部署。
一是构建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以信息化为基础支撑,推动发展“智能感知”和“智能预报”。既要实现对气象要素、经济社会影响、用户需求和工作运行状态的智能化感知,也要实现对气象要素、气象灾害、气象影响的精准预测。面向业务和服务需求,抢抓智慧业态发展先机,优化业务布局。构建天地空一体化、内外资源统筹协作的气象综合观测业务,敏捷响应需求、时间空间可调、云计算技术充分利用的智能预报系统,资源集约、流程高效、标准统一的气象信息业务系统。
二是构建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以精准智慧为导向,要求能够敏捷响应和有效适应社会个性化、专业化需求,依靠信息化智能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依靠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精准型、个性化、按需响应”的智慧公共气象服务,将智慧气象的元素融入到各行各业。
三是构建现代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是发展智慧气象的重要基础。《规划》把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放到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下大力气在智能观测、精准预报、智能服务等方面研发关键技术,大力发展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气象应用技术,实现国家级气象业务核心技术的突破。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十三五”期间,还要不断创新气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培养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四是构建现代气象管理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气象管理体制机制,转变管理职能。从注重发展规模、硬件建设,转向更加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队伍素质提高,更加注重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从主要依靠部门管理为主,转向充分融入各级政府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社会各类资源,全面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建立新型的现代气象运行管理机制,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建立与气象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完备的气象法律法规和标准。
《规划》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推进智慧气象?
推进智慧气象,对于《规划》实施来说,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和工程项目两个抓手。以规划统领智慧气象发展,以工程项目带动或促进智慧气象发展。
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智慧气象的顶层设计工作,为更好推进《规划》实施和智慧气象的发展,正在编制气象信息化发展规划等17项配套专项规划,这些专项规划涵盖气象业务服务、科技和人才等关键领域,统筹谋划和支撑智慧气象的发展。同时,中国气象局还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准确把握气象现代化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各地实际需求,努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智慧气象,推进气象与科技、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让“智慧”体现在气象现代化的各个环节。鼓励开展智慧气象先行先试工作。
在工程项目方面,《规划》提出了气象信息化系统工程等20个工程项目,涵盖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综合观测、预报预测、科技人才等《规划》的重点任务领域。这些工程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带动或促进智慧气象的发展,从“智慧”的角度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的气象预报服务水平,促进气象观测更加智能化,有效提升气象服务能力,提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高效的普惠气象服务等。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11月30日四版 责任编辑:张林)
第五篇:工伤保险条例2010五大亮点
工伤保险条例2010五大亮点
发布时间:2010-12-26 19:43:00 要评论
阅读次数:7772次 作者:张士谦 我 工伤赔偿法律网12月8日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2010年12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工伤保险条例》作出修改。
针对工伤保险制度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修改后的条例草案有如下几大亮点:
(一)扩大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
除现行规定的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外,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也应当参加工伤保险。
(二)扩大了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范围。
除现行规定的机动车事故以外,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也应当认定为工伤。
(三)简化了工伤认定、鉴定和争议处理程序。
1、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认定决定;
2、明确了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时限;
3、取消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
(四)提高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
1、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调整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2、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按照伤残级别增加1至3个月职工本人工资。
(五)增加了工伤保险基金支出项目。
1、将工伤预防费用增列为基金支出项目;
2、将由用人单位支付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住院伙食补助费和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改由基金支付。
还加大了对不参保单位的处罚力度,加强了对未参保用人单位工伤职工的权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