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时间:2019-05-14 01:1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篇:《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15.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词有关知识,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方法手段】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二.讲解《观沧海》

【知识链接】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一)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二)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三)研读与赏析

4,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讲解《次北固山下》

作者介绍: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

(一)疏通文意,作朗读指导并齐读。划出节奏。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自主学习,感悟抒情

1,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3.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5.“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6.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7.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的诗句?

(三)研读与赏析

8.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四.新课总结

1.《观沧海》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五.达标检测 1.填空: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

客路青山外(客路:)

乡书何处达(乡书:)

海日生残夜(残夜:)5.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6.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检查课文背诵 二.讲解《钱塘湖春行》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一)自主学习,1.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2b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二)研读与赏析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

3.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4b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三.讲解《天净沙•秋思》

【知识链接】 作者和元曲介绍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即要一韵到底。三是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一)初读古诗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5.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6.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请赏析。

7.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8.“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9.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四.新课总结

1.《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2.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提升了我们的文学素养。

五.【反馈练习】

你还可以联想出一两句关于思乡主题(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的诗句吗?你还知道哪些新诗?

六、达标检测读

(一)《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该诗押的韵是,韵脚是。2.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

阴: 3.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4.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二)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这首曲的曲牌名是,曲名是。

6.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7.前三句用了 个

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8.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三)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9.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古代诗歌四首答案

第一课时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二)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研读与赏析 4,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三.讲解《次北固山下》

(二)自主学习,感悟抒情 1,(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4.(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

5.(残冬腊月)(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6.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7.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8.“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五、达标检测

1.略 2.D 3.B4.次:停泊;客路:旅途;乡书:家书;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6.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1.(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b(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二)研读与赏析

3.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4b“最爱” 三.讲解《天净沙•秋思》(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5.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6.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7.明确:深秋郊野晚景图、古道·秋风·独行客、凄苦羁旅图 8.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9.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10.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11.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

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五.【反馈练习】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六.1.i;低、泥、蹄、堤2.玩不够;同“荫” 3.春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4.“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5.天净沙;秋思 6.名;老树、老树上的枯藤、老树上的昏鸦7.三;名词;苍凉、幽静 8.断肠人在天涯;古道西风瘦马。9.C 10.C

第二篇:《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Ⅰ《观沧海》

一.简介曹操及其作品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2.作品风格

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情调为慷慨悲凉为特色 3.《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4.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听录音)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碣()石

澹()

竦()峙()

萧瑟()水何澹澹:

以观沧海:

山岛竦峙:。

萧瑟:

幸甚至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2.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4.本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5.《观沧海》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主要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怎么样表达出来的?

Ⅱ《次北固山下》 一.简介王湾及解题

1.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2.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二.整体感知诗文

1.听录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在,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

2.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些字用得妙?

4.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涵的普遍含义是什么?

5.尾联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写法?

四.作业

Ⅲ《钱塘湖春行》 一.解题及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2.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相宜”。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3.《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字音:啄()

没()马蹄

白沙提()节奏划分:

七言诗句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三.整体感知诗文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5.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6.“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7.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Ⅳ.《天净沙•秋思》 一.简介作者和解题

1.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着名散曲家。一生着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2.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二.整体感知诗文

1.全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为哪些句子?

3.“小桥流水人家”有展现了衣服什么样的画面?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小令结尾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5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

四.作业

第三篇: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教师版)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陈劲松

姓名 班级

一、学习目标

1、背诵这四首诗歌,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课前检测 复习检测 1.解释加粗的字

(1)栖息(居住)(2)肥硕(大)(3)枯涸(干)(4)寥阔(静寂)预习检测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碣()石 竦()峙()萧瑟()澹澹()

二、相关知识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汉乐府:汉乐府最初是汉时乐府官署名,后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

2,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A、古代是诗歌分类。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著有《白氏长庆集》。

三、课堂问题 《观沧海》

问题一:朗读整体感知全诗? 问题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sè)问题

2、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问题

3、解释下列字词?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星汉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问题二:品读全诗,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

1、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明确: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问题

2、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题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问题

4、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王湾)

问题一: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问题二:鉴赏诗句,完成下列问题?

氛围创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问题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明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问题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问题

3、颔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问题

4、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问题

5、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问题

6、《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问题一:品读全诗,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

1、诗人是骑马游西湖,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题

2、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析: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问题3“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说“云脚低”? 析: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补: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问题4“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 燕子多不多呢? 析: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题

5、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析:“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问题

6、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 浅草有什么用意? 析:花草; 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问题一:朗读全诗把握诗歌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最后让学生齐读。问题二:整体把握,疏通诗意? 问题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前三句写景,渲染悲凉气氛。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主旨:借一幅深秋晚景图的描绘,抒发了他乡游子深沉的思乡愁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怀。问题三: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问题

1、这首小令描写了怎样的景?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游子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û)而行。(一幅悲凉的秋景图)问题

2、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四、目标检测

1、从诗的体裁看,《观沧海》是一首 四言题 体乐府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抒情 写景诗。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本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国的豪情壮志。

2、《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3、《次北固山下》表达出游子思乡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 曲牌名 “秋思”是 题目。作者 马致远 是 元 代著名 词曲 作家。

5、《钱塘湖春行》选自《 白氏长庆集 》,作者是 唐 代著名诗人 白居易(姓名),字 乐天,号 香山居士。

五、配餐练习配餐练习A 1.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 登上 ②以观沧海 来 ③水何澹澹 多么 ④山岛竦峙 高......高地挺立 ⑤星汉灿烂 银汉 ⑥若出其里 好像 .......⑦幸甚至哉 非常幸运 ⑧歌以咏志 写诗歌 ...

2、读《观沧海》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以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沧海》中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 动景,“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 静景.4、《钱塘湖春行》以 春行 为线索,描写了西湖 早春 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 喜爱大自然 的感情。第3句和第4句是颔联,颈 联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

5.《天净沙·秋思》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昏鸦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昏鸦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瘦马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小桥流水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断肠人在天涯。” 配餐练习B 1.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C)A.日、月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2.对《观沧海》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D)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3.下列对《次北固山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D)A.首联先“客路”,后“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4.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C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5.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6.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配餐练习C

一、积累句子。

①积累两句有关“秋”的诗句或词句。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2积累两句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四篇: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

教学案 4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古体诗:诗歌体裁的一种。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学法指导:

1.写景抒情一类的诗歌,重点不在于字词训诂上,而在于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品味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因此,不妨将诗歌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还原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如此更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2.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子规”等。

学习内容

一、基础梳理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海

(jié)石 sǒngzhì()

(cháo)平

归yàn()

水何dàn dàn()()

xiāosè()()2.解释词意 澹澹: 竦峙: 星汉: 杨花: 客路:

二、课内探究

3.用/划分这诗的朗读节奏: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读《观沧海》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5.《观沧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6.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7.《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8.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分析其首句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9.《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三、能力训练 11.请尝试写写一首小诗。

参考答案

1.沧 碣 竦峙 潮 雁 澹澹 萧瑟

2.水波荡漾的样子;耸立;银河;柳絮;旅人行的路

3.(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4.(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6.“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7.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8.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10.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11.略

第五篇:《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五课,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3.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4.激发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赏析关键字词,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采用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质疑法、诵读法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拟定三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

2.解释题目

3.《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学生齐读《观沧海》,老师点评,教正读音。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占主体地位。)5.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归纳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6.赏析诗歌(结构、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1.讲解古代诗歌常识

2.判断这首诗的体裁,标出各联。

3.学生齐读《次北固山下》、听录音泛读。老师点评,教正读音。4.理解字词

5.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分组讨论,各组派代表回答。)

6.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简要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导读《钱塘湖春行》 1.题解 2.作者简介

3.学生齐读《钱塘湖春行》、听录音泛读。老师点评,教正读音。4.理解字词

5.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6.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7.研读与赏析: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指导学习《天净沙·秋思》

1.介绍作者(补充:作者号东篱。)2.题解

3.学生齐读《天净沙·秋思》、听录音泛读。老师点评,教正读音。4.理解字词

5.同样是写乡愁,《天净沙·秋思》与《次北固山下》相比较,有什么异同?(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6.哪些写客观景物的句子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

7.哪一句直抒胸臆将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8.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第三课时

一、背诵默写这四首诗歌。

二、以《钱塘湖春行》为例,分辨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做练习题,巩固字词音义、诗歌的作者姓名、字、号、朝代,诗歌体裁,以及诗歌内容。

下载《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15.《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NO:710305-1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习总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有感情......

    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最终定稿]

    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感知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教学目的: 1、 了解作家作品; 2、 学习文言字词句; 3、 理解是个内容; 4、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5、 欣赏名句; 6、记忆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是个内容及体......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范文)

    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识记作者、作品; 2. 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 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诵读﹒意象﹒联想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5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