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解析题
辨析题
《第一章》
1.泽东同志的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错误。(1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分)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毛泽东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毛泽东思想不包括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应是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2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正确。(1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2分)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2分)
3.三个代表思想只是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错误。(1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4分)
4.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的发展。
错误。(1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2分)所以科学发展就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2分)
《第二章》
1.实事求是还内在的包括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答:正确。这是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2.标新立异的观点一定是理论上的创新。
答:错误。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有的可能是已经被实践否定的旧的理论观点的沉渣泛起,有的可能是适合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条件的理论观点的简单照抄,也有的可能仅仅是杜撰的新名词的堆砌和脱离实际的空想。在理论创新问题上,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它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指导作用。历史和现实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强调解放思想,就是不能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答:错误。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胡思乱想,它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二是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正确认识。
《第三章》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准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包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两个过程。
整个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一过程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这两个革命既有各自的特定任务,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只有经过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才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阔的道路,是创造后者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民主主义革命的充分准备也必然会过渡于社会主义革命。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不准确。第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本主义包括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部分。第二、在旧中国,阻碍中国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应对其进行革命。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第三、民族资本主义不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过程中对不操纵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在一定条件下是鼓励其发展的。
3、中国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具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不准确。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从革命阵线上说,它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反帝反封建,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因此,它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是,它的目的又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4、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他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不准确。(1)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2)但是,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人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第四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对。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第二,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第三,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第四,文化上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它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对。一方面,就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而且在私营企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错。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此后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不可以进入社会主义。错。列宁批评这种观点是“庸俗生产力论”,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以此为前提。他指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列宁还预言,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列宁的远见卓识。
《第五章》
1.生产力发展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答:错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2.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答.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和优越性所在;但是,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理解为同步富裕,它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应鼓励部分个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3.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答:命题不全面。(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当旧的生产关系不但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政权极力维护旧制度,做垂死挣扎时,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革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除障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从根本上说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否定,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的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所以题目“改革是发展生产力”是不全面的。
4.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答: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江泽民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强大,要体现优越性,关键在发展。(2)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完成中国共产党承担的伟大历史使命的关键。(3)发展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由之路。(4)发展是应对世界形势新变化的需要。(5)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必然要求。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反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此命题正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专指我国的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我国的社会主义起点低,它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极端落后的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间又比较短。因此,当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逾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不能逾越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不可逾越的特定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反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此命题不准确。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之间的矛盾。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地主阶级已被消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质上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此命题错误。(1)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处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者既有历史的联系,也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有:①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所有制占了绝对优势。②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基本消灭。③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而已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心任务也相应地从阶级斗争转变为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此命题错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基点之一。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说,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也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全国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此命题是不全面的。“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小康水平”是指人民生活的水平状况,主要着眼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指标。它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而“小康社会”则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意味着社会全面进步到“小康”状态。“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提高。我们要构筑的全面小康社会是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物质的进步状态只是小康社会的内容之一。
《第七章》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正确。这里讲的“革命”,是从广义上说的,是指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所发生的根本性变革,而不是指社会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因此,从解放生产力的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以及使得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发生根本性变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把一个落后的中国转变为一个发达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原因是农村发展优于城市的发展。错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原因是:①战略地位: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直接影响中国稳定;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直接影响社会发展;②历史原因:人民公社化体制压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贫困;③现实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安徽等地农民已经成功地自发实行了包干到户实验。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以阶级成分的划分来作为我国工作得失是非的标准。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形成了以“以三个有利于为中心的战略思想,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说中国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对发达国家经济的依赖。错误。(1)始终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2)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正确(1)这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2)这是敏锐把握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结果。(3)这是清醒判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
《第八章》
1.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答:正确。①改革开放,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我国体制上积累的弊端已到妨碍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必须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这是我们时代提出的历史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③改革开放中遇到和积累的矛盾与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创造条件逐步解决。2.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答:错误。①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保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 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②重视消费,是由于消费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消费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是最终需求,投资增长最终必须得到消费需求的支持。因此,扩大消费需求,刺激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相反,消费不足则会削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使投资增长得不到最终消费需求的支持,大量的社会产品价值难以实现,严重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畅进行,从分配上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展。3.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因此,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答:错误。①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经济中,职工向企业进而向社会提供劳动,企业依据职工向企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所以,企业职工所得的工资、奖金等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②由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公有制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公有制企业中还存在其他各种分配方式。例如,企业职工认购本企业股票所得的股息收入;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获得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公有制企业职工还可以从企业获得各种福利性收入等。这些都不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③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决定分配关系中按劳分配是占主体的分配方式,从整体上看,按劳分配是公有制企业职工的主要收入来源。
4.市场对于社会资源配置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答:错误。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的作用,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也有盲目性和局限性,国家必须通过宏观调控,对市场活动加以有效管理和正确引导,不这样,经济就会出现混乱。这表明,单靠市场的作用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
第二篇:毛概材料解析题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上进行了哪些主要的改革创新才带来了上述变化?
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控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答案:(1)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克服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注意收入分配中的差距过大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2)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客观性。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便收入差距拉大。(3)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又不能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国家必须采取对低收入者实行补助,征收累进的收入所得税等措施,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3、(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实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
(2)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
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的处理,社会公平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材料分析题
材料题1.下面是有关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材料: 请根据材料回答:(1)概要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2)说明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3)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4)说明国有经济地位的变化。
答题提示:(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调整和改善,已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不但没有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主体地位未变。(3)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4)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强的控制力。材料题2: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请回答:
(1)怎样理解邓小平下列论断:“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2)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说明: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答题提示: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思想主要有下列涵义:第一相对于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来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方法,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区分两种制度的根本标志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与资本主义社会相似,但却有根本的不同。(2)从市场的功能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调节功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实现优胜劣汰,并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与此同时,市场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它也需要与计划手段相结合。第二从市场经济的作用来看,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它并不排斥计划调节。第三从建立市场经济的目的来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调节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只搞计划经济或只搞市场经济不搞计划调节,都会影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材料题
3、关于收入分配问题 请回答:(1)结合材料1、2说明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2)结合材料2、3说明确定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3)结合材料4谈谈应怎样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题提示:(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于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就要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的各种资源,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既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和贡献,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体现科技、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和作用,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同时也体现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贡献,调动生产要素主体提供各类要素参与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以造福于人民。(3)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不合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各类企业职工工资水平较低,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材料题4:这是一组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材料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二从哲学常识角度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结合材料一、二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答题提示: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过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这个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
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 【答案】由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因此,农村改革使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解决了农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问题。
(2)材料显示,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和措施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为此我们应在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基础上,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采取如下主要途径,来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第二,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增长潜力,增加非农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第三,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第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行农村义务教育。
第五,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第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民合理流动,加快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推进农业其他改革
1.从我们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5分)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
(1)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具体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大方面。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覆盖面最广、社会意义最大、涉及内容最多也是最主要的保障形式。一般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大法定保险构成。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这说明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社会保障体系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状况的重要方面,社会保障的功能不仅在于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它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都能够得到保障。而这一点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
(2)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社会保障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它是一张安全网,它能够为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弱者提供安全保障。社会保障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它是一个稳定器,它能够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必然会出现竞争和优胜劣汰,如果企业或者劳动者个人在竞争中暂时被淘汰,就要由社会来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而社会就是通过建立保障体系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只有依靠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只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才能切实地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总之,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越发展,收入分配越多样化,收入差距越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就越重要。必须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论述题
1.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生的变化,论述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
答案要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生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公有制经济采取多种实现形式。应该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虽然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仍然占优势,并且通过改革,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比重尽管有所减少,但始终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控制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控制力增强。公有制采取多种实现形式,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同时也为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公有制经济的变化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并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2.试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正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头,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生活水平还很低,完成现代化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问题在于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础上的速度,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速度。
5、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答案要点: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它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我们必然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它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6、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布置。(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还不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三篇:毛概题
答: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经济实力位居世界前列。但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要看到我国文化发展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一些文化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要看到,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已经具备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我国的文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要清醒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文化的自觉自信,更好的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文化力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国民素质。发展文化产业,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但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还不够稳固,一些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
具体的做法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第四篇:毛概材料题
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的学习外国经验的方法。
答:毛泽东提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一定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历史发展到今天,能否对外开放,能否正确对待一切外来的东西,已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我们今天之所以实行改革、对外开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待外国经验上,应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学习外国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外国经验可以向本国的独立自主的实践发生转化,第一,学习外国有助于打开眼界,看到差距,从而激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决心,第二,学习外国有助于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要正确地认识一切外来的东西、真正地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所短,这对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 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一、不要四面出击;
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三、积极引导,稳步前进;
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结合材料1、2、3,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分别指什么?二者关系怎样?我们的态度应怎样? 答:积极因素就是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的总和;消极因素是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力量的总和。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对立,又统一,且互相依赖;在特定条件下;积极因素可以、转化为消极因素,消极因素也可以转化成积极因素。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和农民是是基本的积极因素。工人阶级;但由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导致的缺陷,由于官僚主义作用的存在,由于工作上的失误等等,可能在工人阶级内部产生某些消极的因索。这就是积极因素暂时地局部地转化为消极因素。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相反,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大多数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化,做出对社会主义有益的事情,这就是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总之,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根本对立的,有着确定的界限,但这种对立并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的,互相转化的,所以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要尽量避免和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转化,努力促使更多的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措施有: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历史经验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告诉我们,哪里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哪里就会出现不稳定、不安宁的局面。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上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不仅是强调不同之处,而是突出强调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不是将世界的多样性看成是对抗和摩擦,而是把此看做世界发展的活力。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平等协商,集中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单靠世界上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是无法根本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新安全观认为:政治和军事仅仅是安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它的全部内容,综合性是新安全观的基本特点。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新安全观是指除了以主权概念为核心的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之外,还有经济、环境、文化、社会等一系列方面的安全。国际安全与国内安全的关系日益紧密。国际安全包括世界性的和地区性的。国内安全构成国家安全的核心,内部稳定是中国前进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所谓和谐世界是指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中国将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相协作,继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1、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力量深深认识到,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很显然,这些都是党的根本纲领、政治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顺利实现党提出的战略目标,始终保证我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顺利前进。
3、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
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战。
第五篇:毛概(材料题)
三,材料分析题
(一)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摘自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 月30日)
请回答:
(1)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这段历史,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答案:(1)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这段历史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前提和来源。毛泽东思想离开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斗争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毛泽东思想体现在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的著作和党的历史文献中,这些著作和文献,有的是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有的是深入实际斗争、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有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而作的指示和决议。可见,中国革命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基础,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直接推动力。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虽然最终未能在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但他在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对后来者,却具有基础性、铺垫性的作用,从内容上、理论上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莫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毛泽东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的探索上的初步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第二,毛泽东探索的初步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第三,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邓小平的成功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探索是一种开拓,总会有成功和失误,探索本身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毛泽东在一些问题的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为后来者在同一问题上的成功探索提供了重要借鉴。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存在着一种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二)下列是摘自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材料:
材料1
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材料2
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材料3
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这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但是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这两个阶级的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如果我们处理不当,那么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会变成敌我之间的矛盾。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结合所学的知识,分别指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的范围、敌人的范围。
(2)分析材料1、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包括的范围。
(3)结合材料1、2与3,指出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1)抗战时期,敌人是指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人民是指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解放战争时期,敌人是指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人民是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敌人是指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人民是指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2)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农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
(3)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别是相对的,也可以发生对抗的现象,尽管这只是局部和暂时的现象,但也是不可忽略的。
三,材料分析题
(一):
材料1
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自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久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2
江泽民在 “七一” 讲话中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很长历史过程”,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材料3
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
(2)分析我国一再强调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意义。
答案:(1)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国情思想决定的。第一,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 上搞社会主义的,因此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社会化、现代化;第二,我国的现实国情是我国的生产力还很落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很不完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第三,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它的标准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化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
(2)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有助于理解和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能够促使我们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以下是关于党的纲领的一组材料
材料
一、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们党的纲领如下: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2)直到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至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和征用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
(4)加入第三国际。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
材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着想,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摘自《中共二大宣言》(1922年7月通过)
材料3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它在现阶段为实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而奋斗。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
摘自《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1945年6月11日中共七大通过)材料4
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去的,这是确定和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对于任何一个共产党人及其同情者,如果不为这个目标奋斗,如果看不起这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对它稍许放松,稍许怠
工,稍许表现不忠诚、不热情,不准备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忠诚的共产主义者。
摘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材料5
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的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请回答:
(1)阅读材料1、2、3,比较这三个要材料对党的纲领的阐述。
(2)阅读材料5,怎样理解江泽民所说的“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的论述。为什么有了党的理论、路线后还要有党的纲领。
(3)阅读材料4、5,并参考材料1、2、3,阐述我们党在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主要经验。
(4)怎样理解材料5中江泽民所说的“我们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结合材料说明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关系。
(1)阅读材料1、2、3,比较这三个要材料对党的纲领的阐述。
答案要点:(1)材料1说明党的一大提出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纲领,但这个纲领只笼统地提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没有明确区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材料2说明党的二大开始把党的纲领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个方面,最高纲领是“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材料3说明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把党的纲领写入党章,明确阐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正确制定党的纲领,明确区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无产阶级政党成熟的标志。材料1、2、3说明从一大到七,党逐步地成熟起来。
(2)阅读材料5,怎样理解江泽民所说的“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的论述。为什么有了党的理论、路线后还要有党的纲领。
答案要点:党的纲领集中体现了它的主张性质、任务和目标,体现了它代表什么人的根本利益,通过纲领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党也正是通过其纲领来号召、吸引群众,从这一意义来说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党的纲领与党的理论、党的路线是相辅相承的。党的理论是党的路线、纲领的指导思想,党的路线是党的纲领的核心。而党的纲领是理论、路线的展开和体现,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路线,而且要有正确的纲领。
(3)阅读材料4、5,并参考材料1、2、3,阐述我们党在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主要经验。
答案要点:实现党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党应该根据党的根本目标制订相互联系、渐次包容的纲领。党的最高纲领体现了党的最终目标,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但党的基本纲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必须在每个历史阶段制定适合当时的基本纲领。要把实现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既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立足于现实,脚踏实地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4)怎样理解材料5中江泽民所说的“我们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结合材料说明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辩证统一的。党的最高纲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我们党的最低纲领总是和最高纲领相联系的。忘记最高纲领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同时只有脚踏实地贯彻党的基本纲领,才能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离开党的最低纲领去谈最高纲领是不工发实际的。
(三).材料1,《2004全球财富报告》,给出一组让人震惊的数据。2003年,在中国,拥有超过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富裕人士数目为23.6万人,而这些富裕人士拥有的总资产已经超过了9690亿美元,请注意:2003年中国个GDP是1.4亿美元。也就是说,这些仅占中国总人口的99.98%的人,却仅仅占有相当于该年中国国民生产总量的30%。2003年,有两组数字曾激起社会公众的极大公愤,一是说,中国银行里的10万亿元的存款中,80%的财富为20%的人所拥有;二是说,富人们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仅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总额的10%.材料2.中国奢侈品市场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是世界增长最快的,奢侈品市场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富有阶层的生活状况,说明中国的富人越来越富,根据最保守的统计,中国现在个人资产超过5亿元美元有100多人,百万富翁有30万个,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世界上是最小的国家之一,解放前夕,中国50%的土地属于仅占人口4%的地主所有,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成功的时期,却又产出富人和穷人这两个基层,并且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1、请回答:(1)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怎样的社会现象。
(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应该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3)谈谈我国有哪些措施缓和或解决这一社会现象。
(四)材料1: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自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久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二2: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很长历史过程”,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材料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请回答:(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2)分析我国一再强调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意义。
答案:(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国情决定的。首先,我们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搞社会主义的,因此,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下已经实现的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其次,我国的现实国情是生产力还非常落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很不完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进入到成熟的社会主义是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的;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的标准是不断提高的,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
(2)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首先有助于我们克服过去经常出现的急躁冒进情绪;其次,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第三,要求我们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