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2012年5月29日
全面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刘世军
近年来,面对资源硬约束和发展硬道理的双重压力,黑龙江省望奎县积极探求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办法、新举措,走出了一条以规划为统领、以存量挖潜力、以节约集约促发展的新路子。2012年2月,望奎县被国土资源部评为首届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一、控制“总阀门”,把握“三个量”,节流挖潜引导节约集约。一是严控总量。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控制增量、合理布局、保护耕地的方针,借助“二调”、新一轮规划修编有利契机,统筹安排和指导各类专业规划用地,科学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土地供应总量,实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各项专业规划的科学有效衔接。二是用好增量。本着“有保有压、统筹安排、差别供地、保障重点”的原则,用足、用好、用实每寸用地指标。具体做到“三个优先保障”,即:优先保障全县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土地供给;优先保障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升级项目以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土地供给;优先保障解决民生问题的项目土地供给。三是盘活存量。采取征收土地闲置费,督促企业按时开工建设等措施,防止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利用“腾笼换鸟”、“退二进三”以及“增资不增地”等方式,将低效用地企业梯次转移出去,腾出空间发展更高层次产业。几年来,共依法收回国有闲置土地55.1公顷,国能生物发电、热电联厂等大项目用的都是城镇存量土地。
二、勒紧“紧箍咒”,建立“三项制度”,机制约束促进节约集约。一是建立集约集聚机制。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原则,建立了西郊产业集聚示范园区,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区域内的工业项目、招商引资项目集中落户产业集聚区,改变了过去项目“散、乱、小”的粗放发展模式。二是建立实绩考核机制。县政府与各乡镇、各乡镇与各村逐级签订节约集约用地责任状,实行项目建设与节约集约双向考核,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考核、乡镇村的综合考核、乡镇村的创建活动考核等方面的考核,既保证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又做到了土地节约集约使用。三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建立由纪检、检察、公安、电业、水务、工商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动制度,严肃查处各类违规使用土地行为。2009年以来,全县公开曝光土地违法违规案件10起,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物总面积8100平方米。
三、扎严“铁篱笆”,严把“三道关口”,控制审批推进节约集约。一是严把土地预审关。在用地项目预审上,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严把五项控制指标关。对不符合规定、达不到投资强度的,不予通过预审或相应核减项目用地面积。由于在预审阶段把住了节约集约用地关,2011年仅污水处理厂和三精千鹤药业扩建两个项目就节约用地5.5公顷。二是严把有偿出让关。严格规范土地交易行为,强化经营性土地供地管理,充分运用价格机制遏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现象。2009年以来,全县共以“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土地91宗,面积达117.46公顷,共收缴土地出让金2.29亿元。特别是2011年全县土地出让金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7亿元。三是严把用地流转关。坚持建设用地流转统一纳入市场管理,对集体建设用地实行在村民内部流转,将闲置土地用于宅基地建房、兴办企业和以地入股联营联建并按股分红。建立农村宅基地储备库,严格执行一户一宅规定,对新建改扩建住宅,优先使用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几年来,共依法收回农村闲置宅基地56.1公顷。积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和集镇集中。出台对农村住宅拆旧建新安置补偿办法,积极推行城镇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第二篇: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土地资源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正值我市城市化、工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期,用地需求持续旺盛,但随着国家土地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地供应闸门进一步从紧,建设用地需求矛盾十分突出。为此,我们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逐步实现土地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的根本转变。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充分发挥规划和计划的调控作用。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从规划计划抓起,凡项目用地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一律不得通过项目用地预审。在规划布局上,要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集聚效应。要加强用地计划的管理和使用,坚持“从严从紧、依法依规、有保有压、轻重缓急”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重点保障电子信息产业、盐化工产业、冶金机械产业等三大产业项目用地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及重点工程等项目用地,积极为民生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支持农村交通、水利、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有限的用地指标用在刀刃上。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要认真执行国家、省《划拨供地目录》、《限制供地目录》、《禁止供地目录》,对限制性产业要严把土地供应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禁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高尔夫球场、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新建培训中心等项目用地。同时,严格土地供应管理,对经批准可以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建设项目,要按实际需要和资金到帐情况供地,并严格控制规划预留地的时间,超过约定时间的土地不予保留。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严格执行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制度。一是提高用地预审门槛。新上工业建设项目必须坚持立项批文、工商注册、环评报告和投资强度四落实,且首期到位注册资金必须达到市开发区30万元/亩以上,县(区)开发区20万元/亩以上。二是严格执行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市开发区实际投入不得低于180万元/亩,县(区)工业园区不得低于120万元/亩。市开发区总投资额低于5000万元,县(区)工业园总投资低于3000万元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一律进标准厂房。三是大力推进多层厂房建设。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电子、医药、生物等行业新建厂房,必须建造3层以上标准厂房。其它行业除生产安全和工业流程上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一般不得建造单层厂房。对建设多层厂房的企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减免有关规费。四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绿地控制等指标。教育、卫生等公共建筑用地的绿地不得超过35%,工业项目绿地率不得超过25%,新建厂区的容积率一般应大于0.8,建筑密度应不低于50%。工业项目用地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设施用地不得超过用地总面积的7%,禁止在用地范围建造成套住宅、写字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同时,要积极推行“无地招商”、“增资扩股”等措施。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针对我市实际,要进一步研究制定盘活存量土地的具体措施,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积极引导新上项目优先使用存量土地。对投资强度不足的已建成项目,要采取追加投资、二次开发等方法,促使其达到规定标准。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存量土地,区别情况,采取无偿收回或有偿收购的方式进行处置,统一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引导乡镇招商引资项目,优先使用辖区内关停破产企业、撤乡并镇、中小学布局调整等存量土地。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坚持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要积极推动土地资源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和价格机制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的现象。凡商业、旅游、娱乐和商住房等经营性用地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坚持公开出让,阳光运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今年起,我市工业以及仓储、物流用地,必须一律实行招拍挂出让方式供地,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国家、省公布的最低价标准,坚决杜绝低于最低价标准出让土地或以各种形式给予补贴或返还土地出让金等非法行为。严禁以建设保障性住房名义进行商品房开发,对经济适用房、安置房、解困房等实行“两限两竞”市场化方式供地,即“限套型、限面积、竞房价、竞地价”。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加强建设项目用地批后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批前早介入、批中严把关、批后重监督”的全程监管机制,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管理。建立工业建设项目用地竣工验收制度,实行工业建设项目用地两证分期发放,即建设用地单位在支付全部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费用后,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开工建设。建设项目竣工并经验收,对达到土地批准文件约定的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等条件的,方可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没有取得《建设项目工程竣工用地验收合格意见书》的,不得办理土地分割登记。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坚持和完善考评机制。坚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农用地转用计划安排相结合,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的县(区),在安排农转用计划时给予适当倾斜,并优先办理新增项目用地的农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手续。对闲置、空闲土地较多,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度不高的县(区),严格控制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并限期整改,通过整改仍未到位的,暂停办理农转用及征用土地的报批手续。建立供地率考核制度,凡前两及当年土地实际供应率分别没有达到90%、80%、60%的县(区),暂缓受理新增项目用地的农用地征、转用报批手续,并相应核减下一的农转用计划指标,努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我们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土资源工作,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各项措施,努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来自国土资源文秘网:http:///46/n-24546.html
第三篇:节约集约用地
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第四篇:节约集约用地
江阴市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
发布日期:2011-10-25 17:19:34 浏览数:242
字号:〖大 中 小〗
一个钟灵毓秀的江南小城,书写着波澜壮阔的宏伟长卷。
江苏江阴,一个面积仅有988平方公里县级市,2009年却完成171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产出超过1.7亿元,连续八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名列榜首。
近十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倍,9家企业销售超百亿,11家企业挤身“中国企业500强”,14家企业挤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8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
江阴人以超乎寻常的创意之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隔江借地:跨区域联办经济园区
进入21世纪,江阴市的35公里长江岸线开发接近饱和,而一江之隔的靖江,尚有39公里的长江岸线有待开发。敢为人先的江阴人,把拓展用地空间的眼光投向了长江对岸。
2003年2月,在省、市领导的支持下,分属无锡和泰州的江阴市和靖江市签署协议,由江阴出资90%,靖江出资10%,在靖江建立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2003年8月,总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首期面积8.6平方公里的靖江园区正式破土动工。
江阴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20多家重点企业当年落户靖江。2004年,阳光、双良、申达等14家江阴上市公司在靖江的投资总额超过了2亿美元;2005年,靖江园区新批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23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4个,完成总投资10.5亿美元,协议注册外资3.62亿美元,基本形成了以工业气体、焦化、特种冶金、机械零部件、整车装备和造船为主体的产业链。2010年,园区可实现工商销售收入500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在视察靖江园区后作出批示:靖江园区给予江阴新的发展空间,新的创新平台,江阴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空间和平台。
江阴的创新之举在全省引起较大反响,各地纷纷学习效仿。目前,江苏省已有20多个跨区域联办的经济园区。
点评:当资源在更大范围组合的时候,必须突破旧体制的束缚。经济发达地区如何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发展难题?如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江阴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到政区外去寻找投资空间。
集中生地:推进土地利用“三集中”
从2001年开始,江阴市开始推行“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的“三集中”发展思路,努力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营造经济发展新高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阴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一度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工业布局,造成土地资源浪费。2001年,江阴以沿江开发为契机,大力推进工业园区集中,全面提升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沿江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定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重化工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国际制造业基地。在进区项目用地审批中,开发区坚持规划龙头,突出产业特色,大力发展IT、能源、钢铁、化工、新材料等临江优势产业,目前沿江地区已初步形成5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与沿江开发相呼应,全市各乡镇工业园区在建设中不是盲目求大,而是求专求精,建设一业为主的特色工业园区,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二是引导农民向城镇小区集中,营造现代人居新环境。江阴先后出台了《江阴市城市规划区农民房屋拆迁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对农民拆迁安置公寓房统一规划,集中居住,彻底改变农村“独门独院”的传统居住方式,节省出了大量居住用地。同时,把全市28个镇撤并为17个镇和街道,524个行政村撤并为253个村和社区,为镇向城集聚、村向镇集聚、居民向城镇集聚创造了条件。新桥镇通过规划,将全镇19.3平方公里建成工业、生态农业和商贸居住三大功能区。目前,全镇建成了10个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的农民住宅小区,农民集中居住率达80%。农民集中居住区后,全镇农民住宅面积由0.72亩下降到0.25亩,平均每户节约土地0.47亩。
三是实施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营造现代农业新优势。在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江阴把加快建设各类农业园区、生态园区、休闲观光园区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规划,逐步推进。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带动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规模化基地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璜土果蔬、青阳家禽、祝塘奶牛、新桥苗木4个特色专业镇,13个特色专业村,3个出口创汇基地,4个农业示范园区以及十大集约化产业基地。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瘦肉型猪、奶业、优质家禽、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优质水果等八大主导产业。
点评:集中是把金钥匙。当新的发展任务提出用地要求时,江阴的选择是着力调整已利用土地的格局,积极引导“三集中”,不仅有效缓解了发展与用地的矛盾,而且使发展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工业发挥出更强的集聚效应,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有限的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恒久的保障能力。
“三强”盘地: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
2006年以来,江阴以“三强”举措,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土地的力度,取得了调整使用一批土地、依法收回一批土地、推动新上一批项目的良好效果。
一是强势分割。江阴在政府与企业签订的投资协议中明确载明投资强度、产出标准、开竣工时间等要求;在出让合同和划拨土地决定书中也明确了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土地使用条件,并明确了相关违约责任,保留了政府对批而未用的土地进行分割的权力。2007年,江阴市临港新城的江苏准提机械有限公司,因资金和经济诉讼问题,导致300亩土地闲置未用,临港新城管委会将该宗土地强势分割给了11个急需用地项目。
二是强力征收。对被认定的闲置土地,如该宗土地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则按每年每亩5000元征收土地闲置费;如该宗土地是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则工业用地每年按土地出让金的15%计征土地闲置费,经营性用地和其他用地每年按土地出让金的10%计征土地闲置费。将已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虽然超过应开发建设面积1/3,但未达到4/5的,或者已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虽然超过应开发建设面积4/5,但绝对空闲面积超过15亩以上的土地界定为未充分利用土地。对未充分利用土地,参照法定闲置土地的要求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从而突破了大量的未充分利用土地难以收取闲置费的障碍。
三是强制收回。对闲置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土地,江阴市委、市政府坚持原则,排除干扰坚决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进行配置使用。如:石庄办事处辖区内的外资企业亿诺生化有限公司,由于资金不到位、项目不落实,在责成限期开发无效的情况下,江阴于2007年6月依法收回了该宗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用地面积达500亩。
“三强”举措的实施,既严肃了土地管理法规,又缓解了用地压力,成为江阴破难题、保发展、促节约的一大亮点,被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评为管理创新奖。
点评:“三强”盘地,其实就是对闲置土地进行处置,方法并不新鲜,只是江阴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土地闲置并不可怕,因为市场经济就是生生灭灭,闲了再用起来就是了。怕的是一边闲置不用,一边又去占用新地,里里外外都是浪费。
门槛限地:政策引导节约集约用地
自2004年以来,江阴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文件,以政策为引导,提高用地门槛,保障江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江阴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的意见》,规定企业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10%;对投资额小于1000万元的的工业项目,原则上要求进标准厂房;市开发区工业项目用地,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一般不低于250万元,镇工业集中区工业项目用地,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一般不得低于200万元。
2006年,江阴出台《关于严格土地管理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了用地门槛,规定对达不到江阴市集约利用土地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投资2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企业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
2007年,江阴出台《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规定生产性工业用地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亩均投资强度应达到300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应达到200万元以上,用地规模在10亩以下或总投资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一般不单独供地,一律入驻多层标准厂房。工业用地绿化率不得超过15%,新建厂区的容积率一般应大于0.8,建筑密度一般应大于50%。
2010年,江阴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规定省级开发区与镇(街道)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出必须分别达到390万元、260万元以上和500万元、400万元以上;总投资3000万元以下、工地规模15亩以下的新增工业项目不单独供地。
点评:门槛限地,就是用政策来抬高用地门槛。江阴几次抬高用地门槛,是因为江阴的土地实在太珍贵了,只能让那些少占地、多投入、高产出的项目进来,而不能来者不拒。
论证核地:超百亩用地专家质询论证
2010年,江阴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对用地面积超过100亩的工业建设项目,由市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会同市发改、经信、商务、环保、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论证后确定供地计划。
在项目用地论证中,各职能部门和各位专家在对企业投资强度、生产规模等进行详细分析和精确计算,帮助投资方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核减用地。文件出台后,已先后对3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专家咨询论证,共核减项目用地510亩。
通过实行项目用地专家咨询论证,一是大大提高了建设用地审批效率;二是节省了用地指标,为安排更多项目腾出了空间;三是不仅满足了投资方的用地需求,还给他们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避免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用地单位都很满意,没有一家企业因专家论证而撤销投资。
点评:其实,衡量一个企业的大和小、强和弱,不是看铺的摊子大小,而是要看产出。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产出越大、效益越好,就越能说明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
差别定地:按产业定价、按园区定价
在土地产权明晰的条件下,地租和土地价格是调节土地在各个行业和用途之间资源配置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也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有力杠杆。按照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和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的精神,结合江阴实际市情,2010年,江阴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了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差别定价机制。
一是实行按产业定价。对列入现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江阴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项目,公开出让底价可以在市场评估的前提下适当下浮,其中对项目投资大、产业层次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影响小的工业项目,公开出让底价可以按国家发布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确定。其他工业项目一律以市场评估价为底价进行公开出让。
二是探索按园区定价。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按照园区特色和区位,确定各类园区相对统一的用地基准价格,用价格杠杆显化区位地价,促进工业行业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提升产业集聚程度。
点评:这项政策刚刚实行,作用还不太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创新之举必将对江阴节约集约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次用地:鼓励企业提高用地效率
在江阴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文件中,都明确了对存量工业用地使用的优惠政策。比如:对于企业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位于夏港街道的江阴市精成数控有限公司,受这一政策的启发,于2009年通过科学论证、技术创新、合理布局,拆除原有的一层旧厂房,建起了五层标准厂房。在未增加用地面积的情况下,该公司建筑面积从原来的1万平方米,增加至目前的2.2万平方米,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该企业还计划于2011年将厂区内近3亩地的绿化用地拆除,再次建造3至5层生产用房,并将绿化搬至房顶,在不新增用地面积的前提下,生产厂房增加至3万平方米。
点评:鼓励企业在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对原有土地进行二次利用,企业在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既解决了生产用地,又节约了用地成本。想方设法让企业立足现有土地谋发展,可以说是节约集约用地的一个方向。江阴乡镇企业发达,许多在上世纪80年代拿到土地的企业,手里都或多或少有着存量土地,或利用不太充分。把这些土地盘活了,就是下好了保障发展的一步绝妙好棋。
分期供地:杜绝假借项目圈占土地
江阴强化对建设项目的审查,坚决杜绝假借项目圈占土地的现象,对企业的新增用地需求,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对一些分期实施的大型项目,江阴按照整体规划、总量控制、分期供地、限期开发的原则,按照其实际到账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
江阴市吉鑫风能科技股份公司于2009年年初提出了265.16亩的用地需求,江阴国土部门通过详细地考察和周密的论证,最终在2009年4月、9月和2010年2月和6月分四期对企业进行了供地。江阴贝卡尔特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于2008年提出了349.97亩的用地需求,江阴国土部门根据其资金到账情况,分别在2008年8月和2010年的6月及8月分三期对其进行了供地。
同时,对企业申请增资扩建用地的,江阴国土部门要求必须优先使用已有建设用地,并将已有的土地与新申请用地数量一并核算用地指标。对同一企业有多处土地,部分土地尚未落实项目投资建设的,或已批土地尚未建设的,不再安排新的用地。
点评:项目到底需要多少地、每一阶段土地建设利用得怎样、如何防止假借项目圈占土地,江阴分期供地是一个应对的好办法。按照企业实际到账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大手大脚用地、违法违规用地就没了市场。
合并省地:拆迁企业集中安置
南闸街道是江阴的南大门,为打造江阴城市“南花园”,江阴启动了老镇区改造工程。街道镇区北部,北新街两侧,是原南闸镇办企业的密集区域,农机站、供销社、食品站等30多家老企业都集中在这里。低矮陈旧的厂房占居着南闸的北大门,且土地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借着镇区改造这一契机,按照新的规划,南闸把北大门的老企业进行拆迁,集中安置到街道工业集中区内。
搬迁过程中,南闸街道对涉及的国有土地全部进行回购,对涉及的企业则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安置。除少数企业选择货币补偿和货币安置外,大部分企业都接受了集中安置。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被安置到街道工业集中区,建起了标准厂房,有的还共用了办公大楼、职工宿舍和食堂,与原来相比,节省了近一半的土地。
点评:老镇区改造,是许多城市都会碰到的问题。江阴南闸街道在老镇区改造工程中,特别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压缩工业用地数量,提高用地效率,整个镇区改造涉及30多家企业搬迁,没有新增一分建设用地,而且工业集中区内有些土地和厂房原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现在因搬迁企业的进驻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回头”找地:低效用地退出,闲置土地处置
每年年初,江阴都要组织“回头看”活动,由市长率领监察、财政、发改、招商、规划、国土等部门领导,深入各镇、街道和开发区,检查企业投入产出情况和用地情况,督促企业及时开工建设和缩短投入产出的周期,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
对查出的部分投入产出达不到要求或存在闲置、浪费土地的企业,由原招商部门与企业签订补充投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约定要达到的最低投入产出标准和开竣工日期。对不积极主动配合、无正当理由的,收回其土地使用权或转让调剂给其他急需用地的单位使用。
同时,对各镇、街道和开发区处置闲置、未充分利用土地工作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单位,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处罚。
通过开展“回头看”,督促部分企业盘活利用了闲置土地,促使部分低效用地企业增产增效。
2008年,江阴加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在“回头看”检查后,将大部分厂房由原来的一层改建成以二至四层为主,容积率达到1.96,并将闲置的空地充分利用起来,还根据企业自身特色,建造了一些存储池,对地下空间进行了充分利用。现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6200吨,2010年7月底已完成销售额近7.5亿元,亩产出超过600万元,成为江阴高效利用土地、高投入、高产出的典范。
点评:低效用地要退出,闲置土地要处置。道理大家都明白,关键是怎么落实。“回头”找地,其实是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联合查地,督促企业及时开工建设和缩短投入产出的周期,从而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说到底,土地就应该是这样“多家用、多家管”。
规划控地:划定“不开发区域”
科学规划是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江阴市一直以来都将用地规划作为各项规划的龙头,建立了以规划为中心的宏观调控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工业聚集区规划,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钢铁产业基地、电力能源产业基地、石化产业基地、包装新材料产业基地、物流(仓储)产业基地等8个主题园区,基本形成了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发展模式。2010年实施新兴产业“445计划”,用4年时间打造低碳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石化)产业、现代物流业等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意、地区总部经济等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进一步发挥了土地资源集聚利用效益。
不开发区域规划,提升节约用地水平。江阴市按照全面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要求,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规模化模式。2010年,江阴编制完成了《南部地区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规划》,扩大了集约用地的内涵,在顾山、长泾、祝塘、徐霞客、青阳、月城等6个镇专辟200平方公里列为禁止建设区域,按各自特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农业经济,不适合的工业项目一律撤出,以保护促节约,进一步提升集约用地的水平。
点评:划定“不开发区”,是件新鲜事。按照各自特点划定禁止建设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农业经济,提高土地产出率,本身就是集约用地,也拓展了集约用地的内涵。
履约取地:用地先交履约保证金
从2010年起,江阴对企业拿地实行合同履约保证金制度。对办理出让的工业用地,要求企业必须签订收取履约保证金协议,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20%向企业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10%考核按时开工,10%考核集约用地)。依据出让合同约定按时开工和在规定时间内经项目用地竣工验收,达到出让合同中约定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条件与相关集约用地要求的,履约保证金本息分别全额退还(利息按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结付);未按时开工或集约用地指标不符合出让合同约定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上缴市财政,并须按出让合同的约定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对办理出让的经营性用地,必须签订收取履约保证金协议,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10%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5%考核按时开工,5%考核按时竣工),按时开工和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综合验收的,履约保证金本息分别全额退还(利息按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结付);未按时开工和竣工验收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上缴市财政,并须按出让合同的约定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点评:对土地加强批后监管,用好经济手段非常有必要。江阴通过实行履约保证金制度,强化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督促了企业按时开竣工和严格履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促进了土地高效利用。
宕口垦地:挖掘新的发展空间
采矿业和砖瓦窑业曾经为江阴工业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作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行业成为了两只吞噬土地的“老虎”,引发了土地资源浪费一系列问题。2004年,江阴市政府作出了全面禁止开山采石的决定,将全市91家矿山企业全部关闭。2005年,又对砖瓦窑厂进行专项整治,先后关闭砖瓦窑厂71家。
关停矿山宕口后,对部分在建设用地规划区内的废弃地,国土资源局积极引导进行盘活,先后建成火车站、垃圾发电厂、殡仪馆等一大批建项目,盘活存量土地3800余亩,保障了发展用地。
同时投入环境整治资金1.875亿元,先后完成矿山整治,复垦土地13251.32亩,完成窑业整治,复垦土地6929.79亩。
经过整治,原来犬牙交错、怪石林立,浅坑深潭、砂土遍地的矿山宕口废弃地,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农用地;通过环境整治,先后建成了周庄生态园、南闸狮子山生态园等一大批规模宏大、环境优美、深受入民群众赞偿的集休闲、娱乐、健身、观光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实现了废弃地整治、土地盘活、环境保护多赢。
点评:关停矿山、窑业,整治废弃地,既有效增加了土地,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这是真正的民心工程。“虎口”夺地,方法并不稀奇,关键是有没有去做、有没有真正去做。江阴做得早、做的实,所以收获大。
向天要地:建立高层农民公寓
享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江阴华西村,曾被人们称为“别墅村”。如今,别墅村不再盖别墅,一幢幢高层农民公寓让华西村“长”高了。
上世纪80年代末,华西人提出了“多借天,少占地”的发展理念。2001年,华西把周边16个村并入,组成了一个拥有3万人口、30平方公里面积的大华西村。合并前,16个村共有113个自然村8417户村民,农民居住分散,住宅占地面积达6210亩。合并后,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了两个集中居住区、近百幢6层以上的农民公寓,节约土地4800多亩。
2006年,华西建成了9座“塔楼”式农民公寓,每座15层、占地面积仅2.4亩,可住48户村民。2007年,华西村节约用地又添大手笔,一幢74层、高328米、名为“增地空中新农村”的农民公寓破土动工。大楼占地面积23.89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容积率达到12.4。大楼将于2011年投入使用,届时将有200多户村民搬出别墅,搬进高楼,此举可为华西村节省近400亩土地。
华西村走过的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是江阴大多数富裕起来的农村用地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每个乡镇都建设了颇具规模的高层农民公寓,新桥、申港、南闸等镇的大型农民公寓,将几千户农民集中居住,既节约了土地,又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
点评:有钱了盖别墅,这是中国农民最大的住房消费逻辑。然而在江阴,这条逻辑行不通,因为江阴人多地少,盖不起那么多别墅。江阴停建别墅建高层农民公寓,是可贵的觉悟和理智的选择。
考核节地:以考核促节约集约
2004年起,江阴成立了由“一把手”市长任组长的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领导、任务下达和监督管理。领导小将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按照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等相关指标,每年对镇(街道、开发区)实行分级考核,严格落实责任考核与奖惩制度。对考核不达标的地区,根据差距程度,市政府不予安排或减少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国土资源部门暂停受理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土地审批等相关用地手续。同时,每年对各镇(街道)工业集中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投入产出、土地资源消耗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评价,并进行综合考核,将全市工业集中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对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进行奖励,对集约利用水平较差的责令整改。对市各有关部门执行不力的,将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相关责任,有效促进和全面提升全市的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点评:不以GDP论英雄,以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等相关指标论英雄,是江阴的一大创举。难得的是,江阴出台了这项政策,并不折不扣地落到了实处。
置换增地:向农村土地要潜力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江阴市打响了以土地整治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综合战,率先开展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农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身份的“三置换”改革试点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
按照“先试先行、积累经验、梯度推进”的原则,江阴选择了5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开展“三置换”改革试点,通过农村住宅置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根据规划,5个试点村共可节约土地2200多亩。其中周西村积极实施镇村规划对接,打破行政界限,向邻村调剂168亩土地集中建设小高层安置房,至2012年,可将全村958户、3525户村民全部安置进新型小区,预计可节约705亩土地。
2008年10月,江阴启动万顷良田一期工程,总面积18331亩,位于徐霞客、青阳、月城镇范围内,分别命名为高效设施农业区、优质粮油生产区、生态经济林果区。投资总额达5.6亿多元,目前已基本完成,可新增耕地1500多亩。
据统计,近年来,江阴市累计共完成复垦整理土地2.4万余亩,净增耕地有效面积1.15万亩。
点评:统筹城乡发展,开展“三置换”改革试点,既挖掘出了一些建设用地,增加了数量可观的优质耕地,还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是一项利在当前、公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科技管地:摸清全市土地家底
为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全市节约集约用地,2003年,江阴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投资3500万元,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大比例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程,建立了城镇1:500、农村1:1000的全数字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并于2005年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验收。该项目无论是工程总量还是技术含量,都属全国领先,被广泛用于土地登记、土地利用管理、建设用地审批和规划修编等国土资源各项业务工作领域,为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报批、违法用地查处等国土资源业务提供了高效的服务,使江阴国土资源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也对提高全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该成果填补了国内大比例尺调查的空白,被国土资源部领导誉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获得了“2005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江苏省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
点评:土地怎么用,家底须摸清。建立城镇1:500、农村1:1000全数字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对依法管地、节约集约用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点供奖地: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2005年以来,江阴对投资达到较高规模,且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及环保要求的高新技术类工业项目,采用向省国土资源厅争取点供用地计划指标的创新办法予以重点保障,提高了有限计划指标的使用效益。
自2005年省国土资源厅实行点供办法以来,江阴共争取点供项目25个,涉及新增建设用地计划8300亩,涉及总投资额34.8亿美元、243.9亿元人民币。
同时,江阴以点供政策为导向,建立了项目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机制,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不仅要看项目的规模和科技创新含量,还要看项目的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环境影响和节约集约用地指标。点供政策不仅保障了江阴重大项目的用地,同时也提高了项目质量,促进了投资规模和集约用地水平的提高,点供项目的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300万元/亩,产出率达450万元/亩。同时,点供政策也促进了产业层次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成为点供的重头戏,25个点供项目中,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有17个,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市的产业布局,提升了产业层次。
点评:通过“点供”,不仅保障了重大项目用地,破解了发展中的用地难题,更重要的是,助推了全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五篇:江苏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方案
江苏省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
2014年07月14日 21:12:34 来源: 江苏国土资源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重点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八项工程”新部署,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切实做好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改革创新工作,现就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为路径保障科学发展,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将节约集约用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按照“坚守底线、积极稳妥、试点先行”的原则,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严守耕地保护数量和质量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发展边界线,全力实施 “空间优化、五量调节(控制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提升质量)、综合整治” 节约集约用地三大战略,整合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体系,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简称“双提升”行动计划),在更高层次上探索建立具有江苏特色的节约集约用地模式,着力形成规模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新格局,推动“八项工程”取得更大成效,努力开创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二)主要目标
——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健全耕地保护责任制度,严格划定和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落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优化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保障粮食安全。到“十二五”期末和“十三五”期末,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分别达到2365万亩和4275万亩。——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体管控,优化空间结构,控制开发强度,严格划定城市发展边界,促进人口有序集疏、产业合理集聚、空间高效集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认真落实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确保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20%。
——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显著提升。全面推进“空间优化、五量调节、综合整治”三大战略,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保持全国前列。“十二五”时期,全省单位GDP占用建设用地降低31%,建设用地地均GDP产出水平力争提升50%,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总规模80万亩;在此基础上,“十三五”时期全省单位GDP占用建设用地再降低33%,建设用地地均GDP产出水平再提升50%。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保持全国前列。
——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机制更加健全。落实和完善“规划管控、计划调节、标准控制、市场配置、政策鼓励、监测监管、考核评价、共同责任”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全面推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法制化、信息化、规范化建设,为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创造条件。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统筹协调区域土地利用。试点“多规合一”,探索形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统筹谋划人口城镇化、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国土集聚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节约集约型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各种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功能的破坏。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开发强度,科学配置土地资源。苏南地区与转型升级率先发展目标相适应,编制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苏南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区,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城乡建设用地整治挖潜力度;苏中地区与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相适应,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推进土地资源综合统筹和合理配置;苏北地区与跨越发展全面发展相适应,适度增加新增建设用地,重点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鼓励合理使用未利用地。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区位独特、后备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坚持依法依规、科学合理综合开发利用滩涂资源,优先保护生态空间,合理拓展农业空间,统筹安排建设空间。按照陆海统筹要求,编制实施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促进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探索实行人地挂钩政策,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为目标,从严合理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科学划定城市发展边界,调整优化现有城镇各业用地内部结构,着力促进人的城镇化,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城镇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挂钩,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鼓励引导有条件地方的农户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空间布局,开展建设用地普查,摸清建设用地存量家底,为盘活存量奠定坚实基础,着力释放存量建设用地空间,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在土地供应总量中的比重,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强化规划管控引领作用。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涉及土地利用的内容,应当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制定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对城乡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的统筹管控作用,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完善规划目标实现措施。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管制分区以及地块所在区域的规划主导用途作为土地审批土地利用规划审查的依据,增强规划实施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修改制度,全面评价规划实施情况。确需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在不突破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前提下,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理。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集约布局。
(二)切实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加强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和基本农田划定任务,以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实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目标,确保粮食安全。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探索逐步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促进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探索“以补代投、以补促建”土地整治模式,促进和落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为主体,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投入,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投资,共同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将土地整治形成的优质耕地及时划入基本农田管理,归并整合零散基本农田。健全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体系,动态掌握全省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加大补充耕地力度。部署开展耕地后备资源专项调查,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补充来源。重点实施沿海滩涂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和黄河故道流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适时提高耕地开垦费标准,调动各方开展土地整治的积极性。实行补充耕地指标市场交易机制,完善易地补充耕地激励机制。落实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单位的耕地占补平衡法定义务,强化耕地占补平衡数量和质量整体考核。强化补充耕地后续培肥,提高补充耕地质量。
(三)实行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
——加强土地利用计划调节。完善土地利用计划分配办法,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安排与区域资源环境容量、土地开发强度、产业结构优化、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和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以及依法用地情况相挂钩,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规模的安排相统筹。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重点支持民生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用地。支持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建设,推进创新型园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实施土地利用计划指标预下达制度,有效提高计划使用效率。建立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建设项目用地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安排建设规模和开工时序。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消耗量下降幅度和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提高幅度较大的地区,给予适当奖励。
——严格落实供地政策。建立健全产业用地节地准入体系,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修订完善并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动态调整《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实行建设项目用地负面清单管理,凡纳入负面清单和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建设项目,不得办理土地审批和供地手续。建立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制度,全面开展城市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促进各类主体节约集约用地。对尚未发布土地使用标准、建设标准和因安全生产、地形地貌、工艺技术等确需突破土地使用标准的建设项目开展节地评价,依据节地评价结果办理供地手续。严格落实净地供地规定,禁止“毛地”出让。全面推行工业新增用地预申请制度,各地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新增工业建设用地亩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建设强度、工业项目达产后的产出效益标准,不符合标准或适宜使用标准厂房的工业项目,不再单独供地。
——引导土地立体开发利用。鼓励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研究制定促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促进城镇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利用、综合利用。鼓励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定条件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对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现有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依法办理出让、改变用途等相关用地手续的工业用地,鼓励改造升级和集约利用。全面推进四层及以上配工业电梯的高标准厂房建设与使用。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地上地下分层设立的,可以根据当地基准地价和不动产实际交易情况,评估确定分层的出让最低价标准,取得方式和使用年期参照在地表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相关规定执行。
(四)强化土地资源市场配置
——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推动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用地有偿使用。各地可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促进形成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合理比价机制。强化土地利用全周期管理,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法定最高有偿使用年期内,根据产业生命周期合理确定工业用地有偿使用年期。探索工业用地实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工业用地可以先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租赁取得,并明确约定正式投产后转为出让建设用地的条件,达到约定的受让条件后,签订出让合同,转为出让建设用地。强化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和税收等产出效益的硬约束,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应当明确对达不到投入产出标准或约定要求的工业用地,采取有偿收购等方式收回的内容,探索实行土地出让合同履约保证金制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改革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落实征地补偿标准调整机制,提高农村集体和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严格执行征地补偿资金预存制度,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即征即保,应保尽保。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办法,依法规范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加强市场动态监测与分析研究,引导土地市场健康平稳发展。逐步建立标定地价体系,各地可以制定发布科研研发用地基准地价,实现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市场交易地价等信息定期发布。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制定工业用地回购和转让政策。加强储备土地管理,各地应当编制土地储备规划和土地储备计划,科学确定储备土地的总量规模、融资需求和实施时序,合理编制资金收支预算,严格规范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五)实施土地综合整治
——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运用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等政策手段,发挥政策组合优势,提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水平。制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坚持政府统一组织和农民主体地位,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为前提,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整合涉地涉农资金和项目,因地制宜整村整乡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紧密围绕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结构更优化。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探索增减挂钩指标合理使用范围和方式。在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的,在确保先垦后用、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由省国土资源厅统筹安排、严格监管,纳入国土资源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监管平台。
——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按照“明晰产权、统筹规划、利益共享、规范运作”的原则,创新存量建设用地利用和管理制度,稳妥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推进旧城镇、旧工矿和“城中村”改造,积极推进建设用地“退二进三”,提升城镇土地的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保持城乡特色风貌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采取协商收回、收购储备、调整用途等多种方式,推进城镇更新和用地再开发。在充分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前提下,鼓励采取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多种模式,分类开展“城中村”改造。加快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消化利用,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规定,依法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对闲置土地足额征缴闲置费,达到收回条件的依法予以收回。对供地率较低和闲置土地率较高的地区,核减下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探索矿地一体化统筹管理的新路径,综合运用土地复垦、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矿业用地方式改革等政策手段,全面推进新建在建和历史遗留矿区土地综合整治,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制定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管理办法,规范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加大土地复垦的财政投入,在国土资源部批准的规模和范围内,有序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加快历史遗留、有合法权源的废弃矿山、采煤塌陷地和废弃盐田等的复垦利用,及时做好上图入库。严格落实矿山企业复垦义务,确保新建在建矿山全面复垦。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建立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定期沟通工作情况,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地要建立政府主要领导总负责,牵头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保障必要的工作条件,切实将节约集约用地要求落到实处。
(二)落实共同责任。构建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节约集约用地共同责任机制,发改、经信、农业、人社、商务、财税、环保、国土、住建、规划、交通、水利、金融、监察、审计、海洋渔业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分工责任,尽快制定相关办法和措施,协调联动,形成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整体合力。各级人民政府签订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要增加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的内容。
(三)提升管理水平。按照职能转变、权责一致的要求,优化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前提下,推进城市批次用地审批改革,提高审批效率。推进城乡一体化地政管理,完善土地产权管理制度体系,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做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建立健全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制度,实行建设项目开工申报、竣工验收和诚信管理制度。夯实国土资源业务技术基础,充分利用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推动和鼓励信息技术创新,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动态监测,加快建设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构建土地 “批、供、用、补、查、登”监管综合平台。坚持依法用地,严肃查处违法用地。深入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营造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社会氛围。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科技创新,研究、示范和推广各类工程设计和建设节地新技术、新方法,推行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层剥离办法,探索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模式。
(四)统筹推进实施。省国土资源厅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江苏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方案的批复》(国土资函〔2014〕54号)精神,细化落实本意见的相关要求,针对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和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尽快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分别制定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空间优化”、“五量调节”、“综合整治”三个战略实施方案,并会同苏州市、南通市和淮安市分别制定“三优三保”行动、陆海统筹和新型城镇化中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三个工作实施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后报国土资源部备案。其他各市也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积极稳妥、一市一策、以点带面、先行先试、统筹推进的原则,制定本地区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工作实施方案。适时开展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研究确定“十三五”时期节约集约用地的创新示范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2020年全面总结工作成效。
(五)强化绩效考核。将节约集约用地主要指标纳入全省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立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制定相应的考核奖惩办法。省政府每年对各市、县(市)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实行激励政策,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解下达、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和资金安排等相挂钩。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及依法用地情况纳入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并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及下降率监测考核和评估,评价结果予以公开,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地要定期将节约集约用地和土地执法检查情况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