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轼的诗词人生 六、调赴湖州及贬黄州
六、调赴湖州及贬黄州
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四月,42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其中一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发生了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入狱,十二月二十九日苏轼获释,总共经过了132天的生死煎熬。从轻发落,被贬往黄州(湖北黄冈)充团练副使,但不得签办公事。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苏轼到黄州贬所,至元丰七年(1084)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这里介绍了他在湖州、狱中以及在黄州四年所写下的诗词五十九首,另有短文一篇《临皋闲题》、游记一篇《记承天寺夜游》。(一)调赴湖州
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四月,42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有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不忠皇帝,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章惇(dūn)、沈括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关于“新进”,他曾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吕惠卿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
关于“生事”,这里还有一点背景,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的旧党和变法的新党斗争激烈,两党领袖分别是两位丞相司马光和王安石,因前者给后者的长信中有“生事”二字。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1《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或《南歌子寓意》
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
淡云斜照着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
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注释】
1.风回便报晴:一作“风回忽报晴”。2.斜照:夕阳,斜阳。2.著:同“着”。附着,紧挨,附上。3.细草:尚未长成的草。
4.卯:卯时,相当于早晨五点至七点。卯酒,早晨所饮的酒。5.仙材:据刘尚荣校证《傅干注坡词》此词注三云:“西王母曰:‘刘彻好道,然形慢神秽,虽语之以至道,殆恐非仙材也。’故郭璞诗曰:‘汉武非仙材。”(刘按,事详《汉武内传》,见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十一《游仙》诗并李善注。)6.“蓝桥”句:唐裴铏《传奇集裴航》记载,唐穆宗长庆年间,有裴航秀才,下第回家,与樊夫人同州,航献诗求见,樊夫人赠诗云:“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宅,何必崎岖上玉清。”后来裴航经蓝桥,向老妪求茶,老妪遂唤女名云英者献茶,裴航见其娇媚异常,便向之求婚。老妪提出要他捣药百日,裴航如言,终与云英成婚,后双双成仙。此处意谓自己没有像裴航那样的好运。【译文】
阴雨天色昏暗仍疑是夜,待到风吹云散就是晴天。
淡云斜照山头逐渐明亮。一路上细草软沙马蹄轻。
早晨酒醒还是有些困意,路途劳顿仙村梦游不成。
蓝桥何处可以找到云英?只有流水多情伴我前行。【赏析】
这首词写于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任湖州(今属浙江)知州期间。词中描写了酒后赶路的片断小景,清新而富有情趣。此词通过作者于江南水乡行路途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人生之不得成仙而去的感。
上片首句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由于夜来阴雨连绵,时辰到了,不见天明,仍疑是夜;待到一阵春风把阴云吹散,迎来的已是晴朗天气。“淡云斜照著山明”,把清晨阳光透过淡云斜照远处山色的景象表达得贴切而有神韵。“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这一句写得清新轻快,表达出作者春朝雨后乘马行于溪边路上之情味。此句由景及人,勾勒出一幅清丽优美的山水人物图。
下片借传奇故事而抒情,寓意深远。“卯酒醒还困”一句,写作者早晨饮酒,仍感困倦,非因路途劳顿,而是夜间寻仙梦境使然。“蓝桥何处觅云英”这一问句,借用唐代裴航遇仙女云英之典故:唐裴铏所作《传奇》中,有一篇题作《裴航》的小说,故事离奇曲折,略谓:裴航下第归,与一仙女同舟,得其所示诗,有云:“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及至蓝桥驿,下道求浆,得遇云英,云英,女仙之妹也。裴航经历访求玉杵臼、捣药服食诸曲折,终得结褵而升仙。苏轼此词中所谓“仙村”,即指蓝桥而言;所谓“梦不成”者,谓神仙飘渺不可求,故有“何处觅云英”之感叹。最后,作者觉得路边的溪水也还是有情的,这就是“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这首词的结句——“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与李煜笔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流水这一无情的客体中赋予主体的种种情思,读来意味深长,余韵不尽。欲成仙而不得,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这正是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之写照。从词的意境中,可以看到佛老“静而达”的因子,而无“超然玄悟”的神秘色彩。虽有梦境与幻觉,但终归现实。【背景】
这首词写于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任湖州(今属浙江)知州期间。词中描写了酒后赶路的片断小景,清新而富有情趣。此词通过作者于江南水乡行路途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人生之不得成仙而去的感。(二)贬黄州
神宗赵顼元丰二年己未(1079),公年四十四。八月十八日赴台狱。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沈括也落井下石。
但是,御史台的人也在疯狂行动,他们准备把新法反对派一网打尽。李定奏上一本,要求太皇太后国丧时不赦免涉案人员,舒亶更狠,他奏请将司马光、范镇、张方平、李常和苏轼另外五个朋友一律处死。
宰相吴充对神宗说:“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弥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曹太皇太后(仁宗皇后)病势沉重,神宗赵顼要大赦天下为太皇太后求寿,太皇太后说:“昔仁宗策贤良,归喜曰:‘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今杀之可乎?”又说:“不须赦天下凶恶,但放了苏轼就够了。”
连苏轼的政治对手、此时已然退隐金陵的王安石都上书皇帝,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对于这些,苏轼毫不知情。他在牢狱里不知捱过了多少个夜晚,也只能透过墙壁上薄薄的光线,来感受白昼的降临。有一天,暮鼓已经敲过,隐隐中,一个陌生人来到他的牢房,一句话也不说,只在地上扔了一只小箱子,然后就在他身边躺下,枕在小箱子上,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时,他终于开口了,对苏轼说:“恭喜,恭喜!”苏轼把身子翻过来,面对他,疑惑地问:“什么意思?”那人只微笑了一下,说声:“安心熟寝就好!”然后就爬起身,背起小箱子,走了。
很久以后,苏轼才明白,那是皇帝派来观察苏轼动静的,看他是否怀有怨怼不臣之心。当他知道苏轼在狱中吃得饱,睡得香,酣声如雷,就知道苏轼的心里没有鬼。他本来就舍不得杀苏轼,于是对大臣们说:“朕早就知道苏轼于心无愧!”
最后,还是靠了当时已隐居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二十九日苏轼获释,从轻发落,被贬往黄州(湖北黄冈)充团练副使,但不得签办公事,总共经过了132天的生死煎熬。
受到牵连的人中,三个人的处罚较重。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给苏轼,而且时常与他交往,调查时不及时交出苏轼的诗文,被削除一切官爵。其次是王巩(字定国,一般认为生于1048~约1117),因“坐与苏轼交通,漏泄禁中语,密与宴游,受谤讪文字不缴,又受王诜金,谪监宾州(今广西宾阳)盐酒税”。第三个是子由,他曾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他并没有收到什么严重的毁谤诗,但由于家庭连带关系,仍遭受降职处分,调到江西高安,任筠州酒监。
其他人,太子少师致仕张方平、知制诰李清臣与其他大官都是罚铜三十斤,端明殿学士司马光、著作佐郎黄庭坚和户部侍郎致仕范镇、知开封府钱藻、知审官东院陈襄、京东转运使刘窸、淮南西路提点刑狱李常、知福州孙觉、知亳州曾巩、知河中府王汾、知宗正丞刘挚、卫尉寺丞戚秉道、正字吴琯、知考城县盛侨、知滕县王安上、乐清县令周邠、监仁和县盐税杜子方、监澶州酒税颜复、选人陈皀、钱世雄各罚铜二十斤。
在宋代,罚铜是对官员获罪的一项处罚。当年苏轼在凤翔通判任上,就曾因为没有参加知州举办的官场晚宴,而被罚铜八斤。八斤铜合1600文,当时每个月的生活费最多就是4500文。
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到黄州贬所,寓定惠院(只住了四个月)。五月二十九日,家累到黄,迁居徐君猷借给他的临皋亭(即今儿咀,它不仅临水,而且还在古云梦泽边。苏轼在此住了三年)。1080他向当地官府申请了五十亩的荒地,开展耕种,那荒地都是土地非常贫瘠的,这块地在黄州城东门外边的一块土坡上,所以苏轼把它叫“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此时纳王朝云。东坡在临皋亭北面,中间有一条“黄泥板”卵石路。神宗赵顼元丰四年(1081)正月二十日,往岐亭访陈慥(陈公弼的儿子),潘丙、古耕道、郭遘(gòu)送至女王城东禅院。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公年四十七。正月二十日与潘、郭出郭寻春,和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诗。神宗赵顼元丰六年又有和作。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初,春申君相楚,受淮北十二县之封,盖“楚王城”之讹耳。
苏轼被贬黄州,其正式官衔是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他到离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蕲水等地,途中遇雨,同行人狼狈不堪,他却从容不迫,写下了《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同年七月、十月,两次游赤壁(实际上是赤鼻矶),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举酒属客,听着洞箫如泣如诉,把对人性的透彻认知藏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歌声后。
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于今之县武装部副部长,无“签单权”,精神寂寞,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苏轼撰诗并书《寒食帖》,发人生之叹,写苍凉之情,表惆怅孤独之怀,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异彩,势奔放,无荒率笔,被称“天下第三行书”,墨迹素笺本,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狱中寄子由二首》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2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注释】
1.夜雨:苏轼兄弟有感于韦应物:“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相约异日功成身退、对床而眠,共享闲居之乐。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 2.夜雨对床:郑谷《思图昉上人》:“每思闻净话,夜雨对绳床。”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
3.“百年”两句:时年苏轼四十四岁,家属由自己的弟子,也是苏辙的女婿王适(字子立)安置在南都(今河南商丘南),由苏辙照料,而苏辙当时也是身负债务,因此苏轼说是拖累了苏辙。
4.是处:到处。
5.世世:一作“今世”。【译文】
圣明的皇帝恩泽如天,世间万物都能感受到他的恩泽。我如今自取灭亡全是因为自身的愚钝。
我还没到老年就要死了,没有安排好家人的生活,以后还要拖累你。
我死后不论哪里的青山都可以安葬,以后每逢夜雨,想起我们曾经的约定,你也只能独自伤心。
我希望生生世世都是兄弟,来生也不改变这种情谊。【赏析】
当初从政时,曾寄诗给苏辙相约“寒灯相对寄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郑州别后马上寄子由)前一年在徐州时也说“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上,扶病入西州。”如今功未成,名未遂,结果却得“先偿债”,留给子由的是“十口无家更累人”,让弟弟独自伤心;今生已矣,只有希望来世时,再成为兄弟,好了结兄弟情缘。3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注释】
1.柏台:汉代御史台多种柏树,所以又称柏台,即乌台。2.琅珰:锁,即铁制的锁链。原指屋檐下系的铃铎。
3.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御寒的织物。【译文】
夜晚的御史抬霜气冷冷袭人,月下只有风吹动铁链发出声响。
我思念家乡,每每梦中相见总是心跳不安如同受惊的小鹿,一想到即将接受极刑就胆战心惊。看看自己的儿子仪表出众很是欢喜,但想到家境贫寒,更觉愧对妻子。
我死之后不知魂归何处,希望还是把我葬在浙西吧,权当这里就是故乡。【赏析】
身系御史狱,铁链缚身,几经恐惧,命如待宰的鸡。伤愧没能留甚么给老妻和孩子,狱中又听说:湖州、杭州地方的百姓,为他斋戒作道场以求解厄,月余之久,因此唯有死后,就把他葬在那里,以为回谢。
“乌台诗案”是一场有名的文字狱。作为苏轼主要罪证的《钱塘集》,今天已经失传,但是从宋人当时所纪录的诗文,多数仍可以找到。像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诗:
其一:“吴王池馆遍重城,奇草幽花不记名。青盖一归无觅处,只留双桧待升平。”
其二:“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桧树,即桧、桧柏、圆柏。入苏轼诗的桧,一定是古老的桧,而古桧枝干常呈“卧龙状”,蟠曲伸张,一幅昂扬之态。苏轼观察确实细致,桧是深根性植物,主根一直向下深入。以桧树入诗,本想表达苏轼如桧树一样坚韧不屈。不想因桧与龙扯上关系,被“新进”政敌掏空心思,穷追猛打,引出“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要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震惊朝野。
原本李定、舒亶就极力大作文章,说他“怨诽君父”;此诗一出,副宰相王珪(字禹玉)更举后面三、四两句说:“今陛下飞龙在天,轼欲求之地下之蛰龙,不臣孰甚焉!”结果,连神宗都觉得未免太牵强了,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尔,何预朕事?”(《白日雌黄》)再加之门下侍郎章子厚也从旁大力辩解,说:“龙者非独人君,人臣亦皆可以言龙也。”这样,苏东坡才未受其害。狱中,官吏问他这两句诗有无讽刺之意,苏轼回答说:他是根据王安石的诗句:“天下苍生待晓雾,不知龙向此中蟠”来的。可是,“三旨宰相”王珪等人硬是捕风捉影,要置苏轼于死地,当时朝臣有人避之唯恐不及,也有人上书营救,劝谏神宗,如章惇(章子厚),虽然政治立场是支持新法,但劝神宗,当初仁宗得到苏轼,以为是得到一代之宝,如今把他下狱,只怕后人说皇帝“听谀言而恶讦直”。宰相吴充则举:曹操尚能容忍弥衡为例,皇帝以尧舜为榜样,岂不能容下一个苏轼吗?王安石弟弟王安礼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举人,不以言罪人,若对苏轼判刑,恐后人批评不能容才。甚至养病的仁宗皇后-曹太后亦出面:过去仁宗曾高兴地说:为子孙得两宰相。现在苏轼是否被仇人中伤?这种“落井下石”的作为不要说为许多人所发指,就连章子厚——苏东坡以前的老朋友,如今的“政敌”(变法派的骨干)——也实在看不下去。说:“人之害物,无所忌惮,有如是也!”
至于弟弟苏辙,更写了《为兄轼下狱上书》,说道:“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轼居官在家,无大过恶,为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时,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纳在身官,以赎兄轼。”“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情愿以交回官职,来换哥哥一命,实在哀凄动人,可是没有用,朝廷依然不理。
苏辙另有一组诗《次韵子瞻系御史狱,赋狱中榆槐竹柏》其中《咏榆》写道:“秋风一何厉,吹尽山中绿。可怜凌云条,化为樵夫束。凛然造物意,岂复私一木?置身有得地,不问直与曲。青松未必贵,枯榆还自足。纷纷落叶下,萧条愧华屋。”凌厉的秋风中,万物凋零,凌云枝条也成了樵夫的薪材,贵贱荣辱,完全因所处的地势而然;青松(高官)未必可贵,还不如一树枯榆,能够自保其身。又如《残腊五首》之一:“霜雪何与我,忧思自伤神。忠信亦何罪,才名空误身。”这都是因为哥哥苏轼而发的。最后,还是靠了当时已隐居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起了决定的作用。“以公(王安石)一言而决。”从轻发落,十二月二十九日苏轼获释,被贬往黄州(湖北黄冈)充团练副使,但不得签办公事,总共经过了132天的生死煎熬。【背景】
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入狱,十二月二十九日苏轼获释,总共经过了132天的生死煎熬。
苏轼在途中和狱中,几度欲自杀,可是怕牵连他人,料想弟弟苏辙亦必不肯独生,只有放弃念头。
苏轼自料必死,在狱中,把日常服用的一些丹药藏下,以备定罪后,好超量服用自尽。苏轼曾与儿子苏迈相约,平时送食只送菜肉,若有不测,则送鱼。一次,苏迈有事,托亲友送食,忘记交待,恰好亲友送了一条鱼,苏轼大惊。他给自己最牵挂的弟弟写了这两首诗,偷偷交给一个名叫梁成的好心狱卒,让他转交给苏辙。梁成说:“学士必不致如此。”苏东坡说:“假使我万一获免,则无所恨,如其不免,而此诗不能送到,则死不瞑目矣。”梁成只好接了下来。苏轼出狱后,狱卒梁成从自己的枕头里把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绝命诗翻找出来,交还给苏东坡时,他说:“还学士此诗。”苏东坡把那两首诗稿轻轻放在案子上,目光却回避着上面的文字,不忍再看。
苏轼曾有诗说:“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兄弟情谊,到老不衰。《出狱二首》 4其一平生文字为吾累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注释】 1.少年鸡:指的是唐代长安城里的斗鸡高手贾昌,贾昌年老时告诉人他在少年时曾因斗鸡而获得唐天子的宠爱,而任宫廷的弄臣和伶人。5其二却对酒杯疑是梦
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译文】
面对酒杯,他觉得刚刚过去的事如一场大梦,拿起这支笔,写诗依然感觉到运行如神。
大难过后何必想那么多,人生和官场上的事情难道都一定是有原因的吗? 【赏析】
第一首诗实际上是暗骂朝廷里的谄媚小人,“少年鸡”可引申而指朝廷当政的小人是宫廷中的弄臣和优伶,这又是诽谤!要是由御史台的人检查起来,他又犯了对帝王大不敬之罪,假如被嗅觉很灵的御史们闻出味儿来,又可以上纲上线了。【背景】
苏东坡踏着残雪走出监狱,是在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除夕之前。他的衣袍早已破旧不堪,在雪地的映衬下更显寒怆。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滴污渍,要被阳光晒化了。尽管那只是冬日里的残阳,但他仍然感到温暖和娇媚。到那一天,他已在这里被折磨了整整132天。出狱当天,他又写了两首诗,写罢,苏东坡掷笔大笑:“我真是不可救药!”
根据苏轼后来在诗中的记述,御史台的监狱,实际上就是一口百尺深井,面积不大,一伸手,就可触到它粗糙的墙壁,他只能蜷起身,坐在它的底部,视线只能向上,遥望那方高高在上的天窗。这是一种非人的身体虐待,更是一种精神的折磨。6《南乡子集句》 怅望送春怀(杜牧),渐老逢春能几回(杜甫)。
花满楚城愁远别(许浑),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刘禹锡)。吟断望乡台(李商隐),万里归心独上来(许浑)。
景物登临闲始见(杜牧),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注释】
1.怅望送春怀:截取杜牧《惜春》:“春半年已除。其余强为有。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渲染对酒伤春的情话。2.渐老逢春能几回:此句取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四:“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为杜甫流落成都时所作之绝句。3.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改动了许浑《竹林寺别友人》:“骚人吟罢起乡愁,暗觉年华似水流。花满谢城伤共别,蝉鸣萧寺喜同游。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明日分襟又何处,江南江北路悠悠。”
4.何况清丝急管催:此句选自刘禹锡的《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五首之三:“今朝无意诉离杯,何况清弦急管催。本欲醉中轻远别,不知翻引酒悲来。” 5.吟断望乡台:取自李商隐《晋昌晚归马上赠》:“西北朝天路,登临思上才。城闲烟草遍,村暗雨云回。人岂无端别,猿应有意哀。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 6.万里归心独上来:来自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旧》:“月沈高岫宿云开,万里归心独上来。河畔雪飞扬子宅,海边花盛越王台。泷分桂岭鱼难过,瘴近衡峰雁却回。乡信渐稀人渐老,只应频看一枝梅。” 7.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取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譬溪馆,因题长句四韵》尾联:“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夜凉溪馆留僧话,风定苏潭看月生。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
8.一寸相思一寸灰:结尾之笔取自李商隐的《无题二首》之二:“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译文】
惆怅地望着手中这杯送春酒,逐渐变老又能有几回再逢春。
楚城繁花似锦心却伤愁离别,非常感伤,更何况酒宴上清丝急管奏出的别离之音。
在望乡台断断续续的吟诵着,纵使与故土远隔万里,却仍然归心似箭。此时归心万里,同筵的诸君,闲人从容登临见春日之景物,辗转徘徊,我的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赏析】
“怅望送春怀”,起笔取杜牧《惜春》诗句,点对酒伤春意境。怅望着这杯送春之酒,撩起了比酒更浓的伤春之情。次句直抒伤春所以伤老。“渐老逢春能几回”取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四之句。杜甫此诗是飘泊成都时作。渐老,语意含悲。逢春,则一喜。能几回?又一悲。非但一悲,且将逢春之喜也一并化而为悲。一句之中一波三折,笔致淡宕而苍老。前人谓杜诗笔老,说得极是。东坡拿来此句,妙,正好写照了自己“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的相似心情。东坡黄州诗《安国寺寻春》:“看花叹老忆年少,对酒思家愁老翁”,可尽此句意蕴。此时正是看花叹老,对酒思家,所以下句便道“花满楚城愁远别。”此句取自许浑《竹林寺别友人》诗。时当春天,故曰花满。
谪居黄州,正是楚城。远离故国,岂不深愁!花满楚城,触目伤心,真是春红万点愁如海呵!取此句实切己之至。楚城一语,已贯入词人受迫害遭贬谪的政治背景这一深层意蕴,并隐然翻出之,词句便不等同于伤春伤别之原作,这极能体现集句古为今用之妙。
“伤怀”,短韵二字,分量极重,囊括尽临老逢春远别之种种痛苦。上片有此二字自铸语,遂进一步将所集唐人诗句融为己有。“何况清丝急管催”,此句取自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诗。伤心人别有怀抱,更何况酒筵上清丝急管之音乐,只能加重难以为怀之悲哀。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语意相似,若知人论世,则东坡此句实沉痛过之。
过片着力写思乡之情。“吟断望乡台”,取自李商隐《晋昌晚归马上赠》诗。义山原诗云:“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这里虽是取其下句,其实亦有取上句。东坡宦游本不忘蜀,其《醉落魄席上呈杨元素》:“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退隐还乡,几乎是东坡平生始终缠绕心头的一个情结。
人穷则思返本,何况南迁愈远故国。当饮酒登高之际,又怎能不倍加望乡情切!下边纵笔写出:“万里归心独上来。”此句取自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归》诗。词人归心万里,同筵的诸君,又何人会此登临之意?“独”之一字,突出了词人的一份孤独感。东坡黄州诗《侄安节远来夜坐二首》:“永夜思家何处?”语意同一深沉。万里归心,本由宦游而生,更因迁谪愈切。无可摆脱的迁谪意识,下句进一步流露出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取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盖有深意。原诗云“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两句之中,“闲字”三见。东坡取其诗意,是整个地融摄,又暗注己意。春日之景物,只因此身已闲,始得从容登临见之真切如此。此句虽是言登临览景,其实已转而省察自身。“闲”之一字,饱含了自己遭贬谪无可作为的莫大痛苦。“徘徊”二字,也是下片唯一自铸之语,但它所关消息甚大,暗示着词人此时心态由外向转而内向之一过渡。辗转徘徊,反思内心,正是“一寸相思一寸灰”。结笔取李义山《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诗句,沉痛至极,包孕至广。东坡黄州诗《寒食雨二首》:“君门深九重,坟墓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正是结笔乃至全词的极好注脚。
君门不可通,故国不可还,两般相思,一样寒灰。东坡黄州,自有人所熟知的旷达一面,可也有心若死灰的另一面,此词反映的就是东坡当时心态中灰色的一个侧面。
此词落墨于酒筵,中间写望乡,结穴于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反思,呈现出一个从向外观照而返听收视、反观内心的心灵活动过程。由外向转而内向,是此词特色之一。而此词则证明,东坡词横放杰出风格之外,更有内敛绵邈之一体。若进一步知人论世,则当时东坡之思想蕲向,实已从前期更多的向外用力,转变为更多的向内用力。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中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谱云“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于《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可见此词呈现反观内心之特色并非偶然。同时,词中取唐人诗句无一而不切合词人当下之现境、命运、心态,既经其灵气融通,遂焕然而为一新篇章,具一新生命。集句为词,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如自己出,是此词又一特色。东坡这首集句词之成功,足见其博学强识,更足见其思想之自由灵活。
选取前人成句合为一篇叫集句。这本是诗之一体,始见于西晋傅咸《七经诗》。宋代自石延年、王安石到文天祥,都喜为集句诗,文天祥《集杜诗》二百篇最为著名。王安石以集句为词,开词中集句一体。苏轼作有《南乡子集句》三首,这是其第二首,词中所集皆唐人诗句。详审词意,当作于贬谪黄州时期。【背景】
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这首词便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7《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赏析】
这是写海棠,也是写自己。美丽与悲伤交织在一起,跌宕起伏。其中,“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朱唇得酒晕生脸”,“日暖风轻春睡足”等皆是咏海棠的千古名句。【背景】
在谪居黄州的凄苦日子里,即使过着这样穷困潦倒的日子,苏东坡还不忘欣赏海棠花。可见,苏轼对海棠花一往情深,所爱之至。当然,这种爱与他的遭遇联系在一起。在《游定惠院记》一开头,他就说:“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他有一首海棠诗,题目特别长,即《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也许苏轼觉得,不写这么长的题目,不足以表达真情实感,就是这首诗。8《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注释】
1.为口忙:既指因言事和写诗而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并呼应下文的“鱼美”和“笋香”的口腹之美。2.郭:外城。
3.“长江”两句:句法正如其《南园》:“春畦雨过罗纨腻,夏垅风来饼饵香”,采用举果知因的联想手法。黄州在长江北岸,三面环水,且多竹。4.逐客:诗人为被贬谪的罪人,故自称逐客。5.员外:定员以外的官员。6.置:安插。
7.员外置:唐初只有760员定额编制,后来又有所增加,称“员外置”,且对一些贬谪之人授此虚衔。苏轼此次就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作者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故称。
8.水曹郎:水部员外郎。南朝梁何逊,唐张籍,宋孟宾于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官职,这次苏轼亦是此官职。
9.压酒囊:唐代官俸一部分给钱,一部分给实物,压酒囊即官府酿酒用剩的酒袋。压酒囊是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10.“尚费”句:苏轼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做折支。《宋史职官志》十一:“凡文武官料钱(俸钱),并支一分见(现)钱,二分折支。”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译文】
我因谋生糊口而做官,也因口快笔锐而获罪,这一切可谓荒唐。
此地被长江环抱,鱼儿味道鲜美,满山都是竹林,我似乎都尝到了竹笋的甘美。
受到贬谪的官员被安置成员外郎,诗人照例都做了水曹郎。
我只是惭愧徒有官名不用做事,还要浪费公家这许多薪俸来喝酒。【赏析】
牢骚而出以自嘲诙谐,逆境中多能苦中作乐,这是苏轼人格的基本特征。诗人说自己平生都在为口忙,没料到这次被贬到黄州,反到如了心愿,有水产山蔬。官属员外安置,但这样的官自古就是为诗人专设的,别人还轮不上。你们贬我做散官,让我得着空闲,却还要费你们一些酒袋。这些幽默的说法,虽然实质上仍属于苦中寻乐,但又不能不说反映了诗人勇于面对人生挫折,更能超然自解的乐观态度。
苏轼的一生坎坷,始终在政治浪潮中沉浮不定,在党争中曾三次被贬。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之后,他被贬黄州,次年二月他抵黄后,写下了此诗。全诗以“质而实绮”的语言,从自己的遭际和眼前的处境着笔,反映了作者乐观爽朗、心胸豁达的天性。
首联苏轼自嘲目前的处境,用语平易而入韵。“为口忙”可以说是全诗之眼,一语双关,一指“祸从口出”,自己因出语讽刺遭遇“乌台诗案”,而造成奔忙劳累的现状,句意直贯腹联,二是为口腹而忙,句意直贯颔联,真可说是纲举目张。“转荒唐”:诗人面对自己43岁而前途一片渺茫,百感交集,摇头感叹“荒唐啊,荒唐!”他来偏僻的黄州当一个“团练副使”,一个“无事小闲差”,对于一个昔日的京官、当时的才子来说,当然会“自笑”“荒唐”了。
颔联写黄州美食之福,对仗工整,联想、想象丰富。哀叹不是诗人的人生态度,他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城)”“好竹连山”,顿时产生了“知鱼美”和“觉笋香”的意趣。这城郭之外的江水,江水中的鱼儿,那满山遍野的绿竹,绿竹中的新笋,不正是下酒的好菜嘛!鱼美,笋美,口福之惠实在诱人!作者寻找到了自己的独得之乐。
腹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安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被贬职又怎样呢?我还是回归本原,享受我的鱼笋和美酒,做我的新诗吧!真是酣畅痛快、潇洒非凡啊!
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得很啊!“压酒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费这工资,确实惭愧!这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
总之,全诗语言“质而实绮,癯(qú,瘦)而实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显示了高超的语言技巧;体现了苏诗自然天成,平淡简远的风格。【背景】
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黄州。第二年正月初一离开京师,四日至陈州,二十日至岐亭,二月一日至黄州贬所,寓居定惠院,随僧蔬食。此诗作于初抵黄州时。9《西江月顷在黄州》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由肱,一作“曲肱”)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注释】
1.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2.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3.层霄:弥漫的云气。
4.障泥:马鞯,垫在马鞍的下面,两边下垂至马蹬,用来挡泥土。5.玉骢:良马。6.骄:壮健的样子。7.可惜:可爱。
8.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9.欹:qī,古同“敧”,斜倚。10.杜宇:杜鹃鸟。【译文】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障泥,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赏析】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可与其《记承天寺夜游》媲美。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gǔ,水流的样子)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鞯(jiān),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房玄龄等《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词人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把典故融化于景物描写之中,这是很成功的一个例子。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过片两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溪”作一个量词,巧妙又无痕地把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之感。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莹剔透的珠玉。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由于感情的挚浓,使比喻的客体升到了突出的地位,因而它的形象显得更鲜明,更生动。这种表现手法是从生活中来的,不背理,更不违情。月色皎洁,加之以醉人痴语,怪不得异想天开,这是“理”;十分珍惜美好的月色,这是“情”。“情理交至”,这就更巧妙地揭开了词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帷幕。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如果有一丁点儿外物搀杂,就会被损害,被践踏。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妙在又将展现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却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用丰富的联想去感受它。作者在词中不去写“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的景致,而是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这是因为他是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词人真实地记录了他第一次难忘的感受,因而也就给读者留下了第一次动人的印象。
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词人不论是醉还是醒,是月夜还是春晨,都能“无入不自得”,随意而成趣,逐步展示词的意境。作者善于把意和境浑然凝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背景】
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苏轼生活史的转折点,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从此以后,苏轼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世态的炎凉。但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他住在黄州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东坡”。他有时布衣芒屦(草鞋),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沉重的政治打击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反映在创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风格都有明显的变化。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此词是其中之一。《梅花二首》
10其一春来幽谷水潺潺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注释】 1.灼:燃烧。
2.烁:光亮的样子。3.灼烁:一作“的皪”。的皪,de lì,光亮、鲜明的样子。
4.棘:自然是绿叶尽脱,以衰草瘦棘的背景相衬,梅花则更显得容丽品高,卓然不凡。5.吹石裂:足见打击之猛烈。不难想象,“一夜”梅与风的搏斗是怎样的惨烈。
6.”半随”句:摧落的梅花漫空飞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那瓣瓣梅花是不屈的灵魂,在空中控诉、呐喊。这里的“半”字很值得玩味,深隐的潜台词好象是说:“一夜”的刀光剑影,狂风和全胜,梅花未必全败,你看,不是还有朵朵梅花“灼烁”在枝头吗?一旦日出,她又会让幽谷更加靓丽起来。【赏析】 的皪(de lì)(光亮、鲜明的样子)的梅花生于草棘,已令人心寒,何况又被“东风”吹落殆尽呢?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第一句以动衬静写梅花生长的环境,诗句侧重表现野梅远离人世的喧嚣,冰心玉骨不杂尘的绰约风姿。第二句写野梅蓬勃的生命力与傲然不群的品格。“灼”是燃烧的意思,“烁”是光亮的样子。朵朵梅花像是缀在枝头的团团星火,开放得何等热烈,何等夺目,何等娇艳;而冬末春初的“草”自然是黄白而枯败的。“棘”也自然是绿叶尽脱。以衰草瘦棘的背景相衬,梅花则更显得容丽品高,卓然不凡。她是那样的迷人,却又难以触摸,可远观,而不可近亵。这超群脱俗的“灼烁梅花”显现了幽谷的灵魂,构成了空山的绝唱。
“一夜东风吹石裂”“一夜”足见时间之长,而袭击竟在“夜”里进行,使你难以提防、抵档,足见用心之险恶。“吹石裂”足见打击之猛烈。不难想象,“一夜”梅与风的博斗是怎样的惨烈:狂风将梅花恶狠狠地压在地上,梅却将铁般的腰肢不屈地伸挺起来。再压下去,再挺起来......但终因双方争斗力量悬殊,悲剧的结果是必然的——“半随飞雪度关山”。摧落的梅花漫空飞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那瓣瓣梅花是不屈的魂灵,在空中控诉、呐喊。这里的“半”字很值得玩味,深隐的潜台词好像是说“一夜”的刀光剑影,狂风也未必全胜,梅花也未必全败,你看,不是还有朵朵梅花“灼烁”在枝头吗?一旦日出,她又会让幽谷更加靓丽起来。句句景语皆情语。11其二何人把酒慰深幽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赏析】
第二首诗紧承第一首而来,就像是词的下片。第一首侧重梅花具体形象刻画与不幸遭遇的描绘。第二首则物我合一,更鲜明地坦露出诗人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读这两句诗,不禁使人想起了陆游的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其境相似,怨也相似。两诗几乎可以互释。所不同的是,苏诗对景物没作具体的工笔描绘,而是以反诘句直接喷发出郁郁于胸的愁的愁怨与不平。诗人仿佛凝神于梅花前,默默问:“梅花呀梅花,你这样娇艳可人,你这样零落成泥,又哪得知音呢?你只得无奈地将娇容与泪水静静地留在这深深的幽谷里呀!”“开自无聊落更愁”一句寄托了诗人对梅花境遇的深深同情。其实,梅花不幸而有幸,因为她终究遇到了久伫花前的诗人,而诗人满腹报国之才又有谁能尝识呢?当诗人从“琼楼玉宇”重跌在地时,又有谁同情?诗句流露出诗人心中深深的孤寂与痛楚。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大安山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川。曲曲弯弯的举水河直向黄州边的长江流去。而大安山下的岐亭古镇是个水码头,饱受爬涉之苦的苏轼再可直接乘船去黄州了。惆怅之余又有几分惬意。这两句,诗人将自己与花瓣二合为一了,因为二者遭遇相同,“同是天涯沦落人”;境况也相似-随波逐流。诗人的“无聊”与“愁苦”的处境实有一些可叹、可悲,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地悲观哀叹,而是从哲理的角度作深入的思考:这“幸”实从“不幸”中来,孤芳自赏,言打风吹,花之不幸;才高人妒,世态炎凉,人之不幸。然而,魂落清溪而不陷污沼是花之大幸,摆脱官宦樊笼而得珍贵的自由是人之大幸。“幸”字浓缩了诗人对得失进退漫长而痛苦的思维过程。最后,诗人终于通达了,清醒了,他在长叹一声之后,无奈而且又不无希翼地敞开胸襟,向新的人生道路迈去。【背景】
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写讽诗入狱,执政者欲置于死地,后因亲友竭力营救,才幸免于死。他从御史狱出来被贬逐黄州途中,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正月二十日,过麻城的大安山(又叫春风岭)的百丈街时,一座古寺出现在眼前。只见山谷里寺宇参差错落,宝巍然耸立,松竹小径迂回伸展,漫山的松柏,在风打雪压下更见其不屈的风骨,山坡上簇簇傲寒绽放的红梅,引发了他的诗情,于是写下了《梅花二首》诗。正月二十日,对于苏轼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2《满庭芳蜗角虚名》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注释】
1.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过片二字,亦有不押韵连下为五言句者。2.蜗角:蜗牛角。比喻极其微小。《庄子则阳》谓在蜗之左角的触氏与右角的蛮氏,两簇常为争地而战。
3.蝇头:本指小字,此取微小之义。4.些子:一点儿。
5.“百年里”三句: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6.浑:整个儿,全部。
7.“能几许”三句:意谓计算下来,一生中日子有一半是被忧愁风雨干扰。8.“苔茵”两句:以青苔为褥席铺展,把白云当帐幕高张。【译文】
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名利得失之事自由因缘,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它三万六千场。
沉思算来,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说长说短呢?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江南的生活多好,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赏析】
《满庭芳蜗角虚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由讽世到愤世,下片从自叹到自适,尽情地展示了作者人生道路上受到重大挫折之后既愤世嫉俗又飘逸旷达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全词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情理交融,肆意不羁,用语率真自然,风格奔放舒卷。
此词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同时也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从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来看,它的写作年代当为苏轼谪贬黄州之后。词人以议论发端,用形象的艺术概括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他一开始就引用《庄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以蔑视的眼光,称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着甚干忙”揭示了功名利禄的虚幻,并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也无须过分介意。以上几句,既是对营营苟苟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政治派系内部倾轧的厌倦和批判,大有洞悉人生之慨。东坡感到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梦幻,所以,“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试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求摆脱尘世羁绊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过片“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宦海浮沉,辗转流迁,命运多舛,饱经忧患。这几句是作者的人生自叙,隐含着身受惨祸、壮志难酬的沉痛哀叹。“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此句愤激地表达了词人对于忧患人生的失望和怅惘,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下面笔锋一转,以“幸、无际的绿茵、高张的云幕,与浩大无穷的宇宙合而为一,求得了内心的宁静。结尾“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一句,情绪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至乐之情,表明作者终于摆脱了世俗功名的苦海,获得了精神的超脱与解放。正如有人所说,诗词固然以“主性情”为主,但是“主议论”的诗词如能做到“带情韵以行”,同样可以收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东坡这首《满庭芳》词的成功便说明了这一点。
称这首词是一篇抒情的人生哲理议论,应当是恰如其分的。东坡写此词时,大约也是经历了“乌台诗案”、谪居黄州的众多坎坷,因而大有退避之心。此词全篇援情入理,情理交融,现身说法,真抒胸臆,既充满饱经沧桑、愤世嫉俗的沉重哀伤,又洋溢着对于精神解脱和圣洁理想的追求与向往,表达了词人在人生矛盾的困惑中寻求超脱的出世意念,可谓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的觉醒和呼唤。【背景】
这首《满庭芳》词作于何时已不可考,但从词中表现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看,须是苏轼受到重大挫折后,大致可断为写于贬于黄州之后,当是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之后几年内所作。
《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 13其一久客厌虏馔
久客厌虏馔,枵然思南烹。故人知我意,千里寄竹萌。骈头玉婴儿,一一脱锦衤朋。庖人应未识,旅人眼先明。我家拙厨膳,彘肉芼芜菁。送与江南客,烧煮配香粳。【注释】
1.虏:蜀人谓东北人虏子。2.衤朋:běng。14其二今日忽不乐
今日忽不乐,折尽园中花。园中亦何有,芍药袅残葩。久旱复遭雨,纷披乱泥沙。不折亦安用,折去还可嗟。弃掷亮未能,送与谪仙家。还将一枝春,插向两髻丫。【注释】
1.芍药,樱桃,同时皆尽,而这个时候老朋友又将远行了。【赏析】
此诗应作于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以后。15《临皋闲题》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注释】
1.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2.闲者:在这里指有空闲时间且拥有自由、审美心灵的人。《记承天寺夜游》。3.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
4.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此处是建造宅院的意思。5.胜:优美,美好。
6.两税:新法规定,农民要交春秋两税。
7.助役钱:根据当时的免役法,豪绅、官吏等为免于服役而支付的青苗助役钱。【译文】
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赏析】
苏轼反对两税和助役钱,即新法,以此讥讽。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一切自然界的东西,本来就是没有属于谁的,只要你有闲心闲情去欣赏,你就是整个大自然的主人。表达了人要获得自主权,就是学会悠闲对待生活,不要急于名利。【赏析】
此诗应作于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六月以后。《浣溪沙五首》
神宗赵顼元丰四年(1081)冬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两首。16其一覆块青青麦未苏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来冰颗乱黏须。【注释】
1.徐君猷:名大受,东海人。东坡来黄州,君猷为守,厚礼之,无迁谪意。君猷秀惠列屋,杯觞流行,多为赋词。满去而殂(到湖南任上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坡有祭文、挽词,意甚凄恻。
2.覆块:盖土。
3.雪床:即雪牀。雪珠。苏轼《浣溪沙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雨脚半收檐断线,雪牀初下瓦跳珠。”自注:“京师俚语,谓‘霰’为雪牀。”陆游《雪夜》:“衰迟自笑壮心在,喜听北风吹雪牀。” 17其二醉梦昏昏晓未苏
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轹辘使君车。扶头一盏怎生无?
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滴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须。【注释】
1.轹辘:lì lù。车轮、辘轳转动之声。2.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以尊称州郡长官。
3.扶头:晨饮少量淡酒以醒神志,谓之扶头。酒醉逾夜,晨以淡酒饮之,便于醉者清醒,俗曰“投酒”。4.怎生:怎么。
5.小槽:小槽红,以小槽榨制所得之红酒。一名真珠红。18其三和前韵雪里餐毡例姓苏 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天寒酒色转头无。
荐士已闻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醉中还许揽桓须。
19其四再和前韵半夜银山上积苏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
20其五前韵万顷风涛不记苏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注释】
1.苏:即江苏苏州市。旧注云:“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这句是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这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第二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
2.“但令人饱我愁无”句:因“人饱”将使“我愁”消除;说明自己的“愁”是对国计民生的忧念。
3.翠袖:指穿翠绿衣裳的歌女。4.绛唇:红唇。
5.樱珠:樱桃。这两句是说歌女的舞袖上萦绕着随风飘来如同柳絮般的雪花,当她举杯饮酒时双唇好似烂熟的红樱桃。6.镊:拔除。7.霜须:白须。【译文】
只记得昨夜风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年,明年麦子定能丰收。
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
歌女临风而立,身边飞舞的雪花如柳絮,喝下美酒的红唇,如樱桃绚烂。
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摸着白胡须。【赏析】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上片写词人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而词人却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捋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这一忧思的形象,衬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对比强烈,含蕴更丰。
上片比较明快,下片更显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发,恰好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上下两片的重点是最末的无声形象。它们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遣词、用字的准确形象,也是这首词的特点。如“不记”二字,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切词序“酒醒”而表现了醉中的朦胧。“但令”一词,确切地表达了由实景引起的联想中产生的美好愿望。“烂樱珠”,着一“烂”字,活画出酒后朱唇的红润欲滴。【背景】
《万顷风涛不记苏》创作于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冬,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苏州,只神宗赵顼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赏析】
苏轼黄州所填《浣溪沙》五首的情怀与审美意义。
苏轼很喜欢《浣溪沙》的词调,以分别在徐州、黄州填写的联章《浣溪沙》五首最为著名。黄州的联章词在“但令人饱我愁无”的忧民疾苦的伟大情怀,士大夫自我形象的展示、语言等方面都有创新,是成功的艺术审美经验的结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情感与思想的高度上远超过徐州的联章词。
《浣溪沙》词牌在宋代词人中的使用非常普遍,苏轼就很喜欢这个调,据学界研究,《浣溪沙》是唐宋词坛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第一调”,苏轼则是《浣溪沙》创作数量最多的“第一人。”苏轼对宋词的发展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即理论上认为词“自是一家”,倡导“以诗为词”,创作上突破传统的“艳科”格局、题材内容的范围拓展、以及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创新等,通过分析苏轼创作中的《浣溪沙》这一词调,我们能够看到这些表现。
词人往往习惯或爱好用某调进行创作,苏轼用《浣溪沙》词牌填词共有46首,主要涉及怀旧、宴游、赠友、咏物、农村等内容,描写的题材范围广泛。在所有这些词作中,又以吟咏农村题材的联章组词最值得注意,如分别在徐州、黄州两地创作的联章词《浣溪沙》五首。《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是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的一次祈雨后到石潭谢雨的路途中所作,主要写他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词描绘徐州夏日农村“深红”、“绿暗”的古朴素淡的农村风光,黄童白叟的怡然自乐,桑姑蚕妇的辛勤劳作,以及醉叟横卧黄昏的逍遥,一派祥和安乐的田园景象。“使君元是此中人”,点明作者作为“使君”也乐在其中,他对自己治下的徐州所展现的太平盛世的自豪感表露无遗,词作的字行之间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词也成为州官“与民同乐”的最好见证,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相比较而言,在黄州时所作的五首《浣溪沙》受到人们的关注就较少。
在“乌台诗案”后,他丝毫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在这个雨雪交加的冬日,他满怀激情地描写黄州的自然景致,“临皋烟景世间无”,欣赏临皋亭的如烟的空濛,“雪床初下瓦疏珠”,抒写雪初下时雪粒打在瓦上蹦跳的景象,还有雪后“涛江烟渚”全无、江天一色的大地。在“乱黏须”的雪中迎接盛情而来的太守徐君猷,他乐呵呵地与太守对酌“扶头”酒,“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须”,只有挑些翠色蔬菜、摘几朵梅花,就着珍珠般的美酒,当然还需“冻吟”填词助兴,写尽了宾主双方的洒脱,体现了作者在窘迫境遇中会友找乐、饮酒赋诗、随遇而安的态度。由于徐君猷的太守身份,苏轼还很应景地用到了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一中谢安与桓伊的典故,酒到微醺之时揽太守须的举动,一方面写宾主二人的和谐与融洽,同时暗暗表明自己被谪黄州忠而见疑的处境。21《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原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注释】 1.满江红:词牌名,宋以来作者多以柳永词为准。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一般例用入声韵。前片五六句,后片七八句要对仗。声情激越,宜抒豪壮情感和恢张襟抱。亦可酌增衬字。南宋姜夔改作平韵,附着于后,则情调俱变,但用者不多。
2.朱使君:朱寿昌,安康叔,时为鄂州(冶所今湖北武汉武昌)知州。使君,汉时对州郡长官之称,后世如唐宋时就相当于太守或刺史。3.鄂州:今湖北武汉市。
4.江汉西来:相对于苏轼谪居的黄州,长江是从西边流来的。5.江汉;指的是长江,非长江和汉水。6.高楼:指黄鹤楼。
7.蒲萄:喻水色,或代指江河。
8.葡萄深碧:指江水像葡萄酒一样清澈碧绿。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出泼醅。”
9.岷峨雪浪:指长江水是从岷山、峨眉山的雪水发源而来。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江带岷峨雪,川横三峡流。”此处暗用其句。10.锦江春色:直用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11.锦江:在四川,为岷江的支流。12.南山遗爱守:在终南有德政的太守。13.遗爱:《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后来指留德惠于民间。朱寿昌曾任陕州通判,地近终南山,故有此称。14.剑外:即剑门外。苏轼的家乡在剑门以西,故称“剑外思归客”。15.《江表传》:记三国时事的史书,已佚。16.狂处士:放荡不羁的处士,此处指祢衡。17.处士:古代指有才学而不出仕的人。
18.空洲对鹦鹉:意为空对鹦鹉洲。祢衡死后埋在汉阳城外的沙洲里,因其写过著名的《鹦鹉赋》,后人以示纪念,遂称其洲为鹦鹉洲。19.争底事:争何事。
20.曹公黄祖:指东汉末年的曹操和黄祖。曹操想收拢祢衡,但祢衡有意触怒曹,曹便借黄祖之手杀之。(《三国志》)21.追黄鹤;指赶上崔颢的《黄鹤楼》诗。李白曾因崔颢题诗黄鹤楼,而己无法超过,便不在黄鹤楼题诗,后作《登金陵凤凰台》而赶上了崔颢的那首诗。此处引李白、崔颢的故事是为鼓励朱寿昌要有豁达的胸怀。【赏析】
上片即地写景,由景到情,把对长江景色的描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朱寿昌的称赞融为一体。但有情就要倾吐、抒发,故有“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以引出下文。
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江汉,即长江、汉水。长江、汉水自西方奔流直下,汇合于武汉,著名的黄鹤楼在武昌黄鹄山岿然屹立,俯瞰浩瀚的大江。此两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葡萄深碧”,化用李白的诗句:“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继续以彩笔为江水染色。李白又有“江带峨眉雪”之句(《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苏轼在此不仅化用前人诗句,不着痕迹,自然精妙,而且用“葡萄”、“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形容“深碧”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词人将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以下由景到人,既上接岷江锦水,引动思归之情;又将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触发怀友之思。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既总束上片,又领起下片,由风景人物引发思归怀古之情。
下片即景怀古。江表传、鹦鹉洲、黄鹤楼等,处处都联系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有机的交融在一起,字里行间流露出慷慨郁愤之气,颇耐人咀咏。“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则是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回忆所下之结论,意在勉励朱寿昌要胸襟开阔,作一个风格超迈的人。
头两句,劝友人休读三国江左史乘《江表传》。该书多记三国吴事迹,原书今已不传,散见于裴松之《三国志》注中。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正要转向三国人物。“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大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杀人之名,故意把他遣送给荆州刺史刘表,刘表又把他转送到江夏太守黄祖手下,后被黄祖所杀,葬于汉阳西南沙洲上,因为祢衡曾撰《鹦鹉赋》,有声名,故后人称此洲为鹦鹉洲。“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以萧索之景,寓惋惜之情,意在言外。接着笔锋一转,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谓书生何苦与此辈纠缠,以惹祸招灾。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虽能称雄一时,不也归于泯灭了吗!此句流露出苏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希望友人超然于风高浪急的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李白当年游览黄鹤楼,读到崔颢著名的《黄鹤楼》,曾有搁笔之叹,后来他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诗,据说都是有意同崔颢竞胜比美的。苏轼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写出赶上《黄鹤楼》诗的名作。这既是勉人,又表露出作者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背景】
这是神宗赵顼元丰四年(1081)苏轼寄给朱寿昌的词作。描写了江汉的壮丽景色,并借古人以抒发自己的苦闷和不满,具有苍凉悲慨、郁愤不平之气。
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词中既景中寓情,关照友我双方,又开怀倾诉,谈古论今。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达意,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在发自肺腑的议论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词中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言直意纡,表达出苍凉悲慨、郁勃难平的激情。
22《南乡子晚景落琼杯》或《南乡子黄州临皋亭作》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
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注释】
1.晚景落琼杯:晚景指夕阳之景。景,日光。琼杯,指美玉制成的杯。此句应理解为景色倒影在酒杯当中。
2.照眼:耀眼。杜甫《酬郭十五判官》:“药里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 3.翠作堆:形容山林青翠茂密、绿色之盛。
4.岷峨:岷山与峨嵋山,谓长江从四川流过来。四川境内岷山山脉北支,峨眉山傍其南。而眉山距峨眉甚近,故作者常以之代指家乡。如《满庭芳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5.渌醅:美酒,此处与“葡萄”均喻江水澄澈碧绿。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6.阳台:传在四川巫山。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此指歌女所处之所,亦即下句之歌楼。7.吹回:指风吹雨散。
8.落照:落日之光。杜牧《洛阳长句二首》之一:“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 【译文】
夕阳美丽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绿了。
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初看,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
阳台山上春雨忽至,胡乱地洒在歌楼打湿了美人的粉腮。
忽然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乌云缝隙中斜射出来,染红了半边天。【赏析】
词的首句谓:端起玉杯,只见落日斜照,青翠的云山倒映在酒杯中,把一杯玉液都染绿了。词人忽然觉得,这杯琼浆是那样熟悉,是那样有情,仿佛是老朋友似的。原来那碧绿的色彩,和满江的春水相似,春水则是故乡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的。
词的上片由倒影看到了天空,由酒的颜色而写到江水,由江水而想到岷峨,最后居然认为江水就是酒,仿佛这个小小的酒杯可以盛下整个世界。如此独特的空间意识,正是苏轼旷达、宽广的胸怀的表现。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用“暗”和“乱”写春雨,抓住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来得突然,使人们不及回避,才能打湿美人的粉腮。既有琼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这场雨似乎扰乱了欢宴,真不是时候。但是,忽然有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云缝中斜射出来,把半边天染红,碧绿的江水也被染红了一半,景色奇丽,更胜于前。
词的上片,由酒杯而云山,而江水,而岷峨,这是词人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词外在的逻辑。艺术联想和想象的动力是情感。罪系黄州的苏东坡,端起酒杯,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这种情感作为动力,他的联想才最终指向故乡岷峨即蜀中,才产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这种奇特的心理。思乡之情是词的上片的内在逻辑。
词的下片描绘倏忽变化的自然景观,给人动荡不定、神奇瑰丽的感觉。在政治斗争中遭到挫折的苏东坡,对自然界倏忽变化的敏感,由此可见一斑。整个一首词神气贯通、融为一体。思乡与人生的感慨尽得表现,正所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背景】 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初夏作于黄州。罪系黄州的苏东坡,端起酒杯,就联想到了家乡,从而产生了思乡之情,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的。
此词作于神宗赵顼元丰四年(1081),系作者黄州临皋亭所作。词中描写一个春日傍晚的即景,上片写春日晚景,下片雨降复晴。
23《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注释】
1.岐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往游。
2.潘、古、郭:苏轼黄州新友,指潘大临(一说为潘丙,大临之叔)、郭遘、古耕道三人。3.女王城:《东坡志林》卷四《黄州隋永安郡》:“今黄州都十五里许有永安城,而俗谓之女王城。”一说为楚王城的讹音。东禅庄院:即定惠院。4.稍:犹“渐”。
5.决决:水流动的声响
6.冰谷:尚有薄冰的溪谷,谷中尚有冰,说明是早春。7.青青:新生野草的颜色。8.没:淹没,覆盖。
9.烧痕:冬日野火烧草的残迹。10.烧:指野火。
11.数亩荒园:即指女王城东禅庄院。12.温:稍微加热。
13.断魂:形容情深或哀伤。【译文】
初春的严寒里,十天来我未曾走出家门,不知道江边柳丝,已摇曳着新的青春。
渐渐听到山谷中流冰融化的声音,原野上一望无际的新草,遮没了烧过野火的旧痕。
几亩荒僻的田园留我在这儿居住,半瓶浑浊的老酒等待友人来温。
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赏析】
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柳树已一片嫩绿。“江柳已摇村”的“摇”字很形象,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
颔联进一步描写春景。早春溪流甚细,故冠名以“稍闻”二字,堪称词语精确。后句说青青新草覆盖了旧有的烧痕。冠以“尽放”二字,更显得春意盎然。
腹联写潘、古、郭三人为他饯行。“留我住”“待君温”,写出了三人对苏轼的深厚情谊。而这个地方正是去年他赴黄州所经过的地方,今日友人的情谊,不禁使他回想起一年以前的孤独和凄凉,因此,尾联转以回忆作结。
去年苏轼赴黄州途中所作的《梅花二首》,写得非常凄苦,读之,催人泪下。其一云:“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的皪(de lì,光亮、鲜明的样子)的梅花生于草棘,已令人心寒,何况又被“东风”吹落殆尽呢?其二云“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开于草棘中,无人欣赏,已够无聊了;而又为“东风”摧落,或随飞雪度关山,或随清溪流黄州,自然更令人愁苦。所谓“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即指此。末句化用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他现在也是“路上行人”,尾联不止是回忆“去年今日”,也是在写今年今日,真是“含蕴无穷”。(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王文诰说得好:“末句暗藏‘路上行人’四字,结住道中。读者徒知赞叹,未见其夺胎之巧也。”(《苏诗编注集成》卷二十一)。
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末两句因饯别而联想到去年无人“把酒慰深幽”。写初春之景,景色如画;写友人之情,情谊深厚。全诗一气贯注,看似信笔挥洒,实则勾勒甚密,有天机自得之妙。【背景】
苏轼的好友陈慥(字季常)隐居于岐亭,苏轼贬官黄州期间,他们经常互访,苏轼这次往岐亭也是为访陈慥。潘古郭三人是苏轼到黄州后新结识的友人,潘指潘丙,字彦明,诗人潘大临之叔。古指古耕道,通音律。郭指郭遘,喜好写挽歌。他们三人对贬谪中的苏轼帮助颇大。苏轼《东坡八首》之七:“潘子久不调,沽酒江南村。郭生本将种,卖药西市垣。古生亦好事,恐是押牙孙。家有一亩竹,无时客叩门。我穷旧交绝,三子独见存。从我于东坡,劳饷同一飧。”苏轼于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赴黄州贬所途中,过春风岭,正是梅花凋谢的时候,曾作《梅花二首》;过岐亭,遇故友陈慥。这次去岐亭访陈慥,正好时隔一年,景色依旧,想到前一年的凄凉境况,苏轼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24《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注释】
1.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
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调名出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此调句读各家不同,《词谱》分立二谱。
起句七字、第二句六字的以苏轼词为正格。一百零二字。上下片各十一句四仄韵。上下片第九句都是一字豆句法。
起句六字、第二句七字者,以秦观词为正格,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后结作九字一句,四字一句。此调气势雄浑,宜用以抒写激奋情思。2.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也叫步韵。
3.杨花: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
4.章质夫:章楶(jié,1027~1102),建州浦城(今福建)人。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常与苏轼诗词酬唱。
5.从教:听任,任凭。
6.无情有思:sì,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用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7.思:心绪,情思。8.萦:萦绕、牵念。
9.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用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10.困酣:困倦之极。
11.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12.“梦随”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3.落红:落花。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4.缀:连结。
15.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16.春色:代指杨花。
17.点点是离人泪:化用唐人诗曰:“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 【译文】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抛离家园且傍在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
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
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清晨雨后何处落花遗踪?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
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
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赏析】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片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指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也指文章的伏笔)。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片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片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背景】
这首咏物词约作于神宗赵顼元丰四年(1081),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章楶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原词曰:“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有人认为这首词作于哲宗赵煦元祐二年(1087),时苏轼与章楶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神宗赵顼元丰四年(1081)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故定为神宗赵顼元丰四年更为妥当。【章质夫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赏析】
这首咏柳花的词曾被苏轼赞为妙绝,但词史上,人们多赞赏东坡的和柳花词,而对这首原作却颇多微词。实际上,这首词清丽和婉,不失为词中精品。首句“燕忙莺懒芳残”开篇点题,写燕忙于营巢,莺懒于啼唱,繁花纷纷凋残,表明季节已是暮春:“堤上”,指明地点:“柳花飘坠”,点明主题。破题之后,用“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紧接上句,把柳花飘坠的形状作了一番渲染。它为下文铺叙,起了蓄势的作用。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说:“杨花(即柳絮或柳花)和榆荚一无才华,二不工心计;不肯争芳斗艳,开不出千红万絮的花。韩愈表面上是贬杨花,实际上却暗寓自己的形象,称许它洁白、洒脱和不事奔竞。章楶用这个典故,自然也包含这层意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写到此,词人竟把柳花虚拟成一群天真无邪、爱嬉闹的孩子,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象荡秋千似地悄悄进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渐长,而庭院门却整天闭着。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一样,想探个究竟。这样,就把柳花的形象写活了。“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这几句深得南宋黄升和魏关之的欣赏。黄升说它“形容居”(《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评);魏庆之说它“曲尽杨花妙处”,甚至认为苏轼的和词也“恐未能及”(《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当然,把这首词评苏轼和词之上是未免偏爱太过;但说它刻画之工不同寻常,那是确实不假。这几句除了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外,还把它拟人化了,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下片改从“玉人”方面写:“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称此词为“闺怨词”,估计就是从这里着眼的。到这里,“玉人”已成为词中的女主人公,柳花反退居到陪衬的地位上了。但通篇自始至终不曾离开柳花的形象着笔,下片无非是再通过闺中少妇的心眼,进一步摹写柳花的形神罢了。柳花终于钻入了闺房,粘少妇的春衣上。少妇的绣花床很快被落絮堆满,柳花象无数香球似地飞滚着,一会儿圆,一会儿又破碎了。这段描写,不仅把柳花写得神情酷肖,同时也把少妇惝恍迷离的内心世界显现出来。柳花少妇的心目中竟变成了轻薄子弟,千方沾惹,万般追逐,乍合乍离,反覆无常。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这几句既着意形容柳花飘空坠水时为蜂儿和鱼所贪爱,又反衬幽闺少妇的孤寂无欢。“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借两个典故,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望不见正“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章台为汉代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谓其不欲见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台走马”指冶游之事。崔颢《渭城少年行》:“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即其一例。至于柳与章台的关系,较早见于南朝梁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唐代传奇《柳氏传》又有“章台柳”故事。这首词若有不足,当是上下片主题不一,从而造成了形象的不集中。然而瑕不掩瑜,此词仍值用心玩味。25《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注释】
1.潘、郭:苏轼黄州新交朝夕相从的两人。2.东风:春之信使。
3.女王城:本名楚王城(楚国春申君封地),传说此城住有武功奇高的女子,因名“女王城”。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初,春申君相楚,受淮北十二县之封,盖“楚王城”之讹耳。4.江城:指位于长江北岸的黄州。
5.酽:(汁液)浓,味厚,引申指颜色的浓。温,具见人情,亦是“道人不惜阶前水”之意,平淡有味。
6.故人:意谓朋友们不用可怜他的贬斥而设法把他内调。7.《招魂》:指宋玉以屈原忠而见弃,作《楚辞招魂》讽刺楚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苏轼在这里借指老朋友为他的起复奔走。【译文】
春天的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了。
人可以像秋天的大雁每年从北方飞来南方过冬一样有信,往事却似春梦一般留不下一丝痕迹。
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
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赏析】
首句起笔就是设想去年的“东风”为春之信使,如城里有了春意,当然是这位信使先自东门而入;现在城居的苏轼一点感觉也没有,恐怕是“东风未肯入东门”吧。为什么“未肯入东门”呢?妙在不言中。但“忽记去年是日”出城之前,不也是“十日春寒未出门”,一到郊外方知“江柳已摇村”的吗?就在这年到郊外尚未入城的早春时节,渴望春意的诗人主动“出郊寻春”了。他是旧地寻春,又是“走马”而去,所以次句说“走马还寻去岁村”。
接下去不写寻春所获,却宕开一笔,忽出警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纪昀评曰:“
三、四深警”。人如候鸟,感信而动。鸿雁南来北往,即使年年如斯从不懈怠,在瞬息万变的宇宙中也不会留下什么痕迹。苏轼之所以有“人似秋鸿,事如春梦”之感,究其根源,是由于他遭受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又正在贬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恋和烦恼,都强自推向“春梦无痕”的虚无境地,以解脱失意中难以消除的痛苦。似乎把人生进取、政治抱负都看得淡漠了,于是才有超然旷达、出郊寻春之举,于是才有了下边四句所表达的春游之乐。
“江城”指位于长江北岸的黄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苍颜,既可具体指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可概括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乐趣。总之,他是以此为乐,甚至要以此为归宿了。去年访故友陈慥,有三位新交相送,春涌心头;今年出郊寻春,又有潘、郭为伴,酒醺颜面。山水自然之乐,人情朴野之纯,完全可以驱除那些烦恼的往事,也完全可以冲淡甚至忘却他当前的困境。
诗的最后说:“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指宋玉以屈原忠而见弃,作《楚辞招魂》讽谏楚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苏轼在这里借指老朋友们为他的起复奔走。最后这两句是告慰故人:我在黄州过得很好,已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作此寻春之游,你们不必为我的处境担忧,也不必为召我还京事而操心了。
纵观苏轼在神宗、哲宗两朝党争中几经起落,遂使他一生陷于三十多年的灾难之中,但他仍是“随缘自适”。“乌台诗案”中他自料必死无疑,谁不知不死而贬去黄州,简直恍如隔世;经过这一次打击,“平时种种心,次第去莫留。”他对起复还朝已失去信心。他临死时对儿子说:“吾生不恶,死不必坠。”后人敬仰他、纪念他,一个原因是他的诗、词、文、书、画五艺俱绝,另一原因就是他有一腔正直忠厚的心肠,一种开阔旷达的襟怀。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而能超然其外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旷达洒脱的情怀。颌联言人如鸿雁又应时而到此地,但旧日游处之事恰如春梦一般,时过境迁,再无一丝踪迹可求。该联承上启下,鲜明地道出了诗人的人生感慨。【背景】
此诗作于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正月二十日,对苏轼似乎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作者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八月十八日赴台狱,十二月二十九日准敕,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他从御史狱出来被贬逐去黄州途中,过麻城五关作《梅花二首》诗,正是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正月二十日。那两首诗,都在借“半随飞雪度关山”的梅花形象,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哀怨凄凉之感。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到黄州贬所,寓定惠院。五月二十九日,家累到黄,迁居临皋亭。到黄州次年,即神宗赵顼元丰四年(1081)正月二十日,往岐亭访陈慥(季常,‘河东狮吼’即为苏轼戏弄他的故事),潘丙、古耕道、郭遘(三人都是黄州新交)送至女王城东禅院,作《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正月二十日作《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诗。神宗赵顼元丰六年(1083)又有和作《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苏轼写此诗时,他来到黄州已两年了,“乌台诗案”的骇浪已成往事,《初到黄州》就自找乐趣“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后又自寻精神寄托,手抄《金刚经》,又筑南堂,垦辟东坡;至黄州后续有新交,诗酒唱和。诗题中的“潘、郭二生”即黄州新交朝夕相从的潘丙、郭遘。今天正月二十日想起去年的朋友送出城,突然感觉到春意袭来……
前后三年连续复写,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而能超然旷达并最终执着于现实人生的精神境界,正是苏轼高不可及之处。26《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神宗赵顼元丰壬戌(1082)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注释】
1.斜川: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岁次甲寅(诗序的“辛酉”,据逯钦立考证,应是“正月五日”的干支),作者年五十岁。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他和二三邻里,偕游斜川。作者一面感年时易往,一面喜景物宜人,不禁欣慨交心,悲喜集怀。这诗真实记录了作者刚入半百之年的一时心态。斜川,其地不详,当在诗人陶渊明所居南村附近。【译文】
在世俗沉沉的醉梦里了悟人生真谛的清醒者,算起来也只有陶渊明,是我的跨越时空的知音。
尝尽世态炎凉,宦海浮沉,回归田园依旧躬身耕耘。
欣逢昨夜春雨如甘霖,把我的东坡田园滋润,更有喜鹊报喜来,晴暖气象新。
最爱听雪堂西畔一道幽泉的潺潺;最爱看北山倾斜的身姿,还有小溪横流在山前。
南望亭台丘壑,错落有致,四望亭的后丘耸立高山巅。
这山水田园一一是陶渊明境界,真真是当年斜川再现。叹一声吾老矣,就此寄余年。【赏析】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词。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东晋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在词中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作品平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说只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此句表明,苏轼能理解陶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在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陶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陶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苏轼带着沉痛辛酸的心情,暗示躬耕东坡是受政治迫害所致。“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于一番议论后融情入景,通过对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情景的描写,隐隐表达出词人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片后四句以写景为主,极富立体感。这几句中,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遗物之感。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陶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
这首词的结构颇具匠心。首句突兀而起,议论中饱含感情。其后写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紧扣首句的议论,景中寓情,情中见理。结拍与首句议论及过片后的写景相呼应,总括全词,以东坡雪堂此日春景似陶渊明当日斜川之景,引出对斜川当日之游的向往和在逆境中淡泊自守、怡然自足的心境。“都是斜川当日景”,这看似平淡的词句,是作者面对远去的历史背影所吐露的心声。【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春,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陶渊明当日的境况,是否也会象陶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呢?那时政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结句“吾老矣,寄馀龄”的沉重悲叹,说明苏轼不是自我麻木,盲目乐观,而是对余生存在深深的忧虑,是“梦中了了”者。《红梅三首》
27其一怕愁贪睡独开迟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释】
1.冰容:冰一样晶莹的面容。
2.不入时:不合时宜,不合世俗的时尚。3.小红:即浅红。
4.孤瘦:疏条瘦枝,形容梅枝无叶子孤独而细瘦的样子。5.随:听任,顺从。
6.霜雪姿:经受霜雪考验后劲挺的姿态。或傲霜迎雪的姿态。7.酒晕: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这里指梅花的红色。8.玉肌:玉容。
9.诗老:老诗人,指宋初诗人石曼卿。10.梅格:梅花的品格。11.在:所在。12.更:岂能。
13.绿叶与青枝:苏轼《志林》卷十说:若石曼卿《红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语,盖村学究体也。”苏轼的意思是批评石曼卿的《红梅》诗,只从“无绿叶”这一点来“认桃”,“有青枝”这一点来“辨杏”,确实太简单、太乏味了。石曼卿把梅花与桃杏的区别只在于青枝绿叶的有无,这是专求形似,没有抓住红梅的神韵,没有传红梅之神,所以苏轼讥之为“至陋”的“村学究体”。【译文】
红梅花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独自开放;这是因为它担心自己玉洁冰清的美丽面容会不合时宜而受到世人猜忌。
所以,只得故意妆扮出浅浅粉红般的桃杏颜色。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孤独而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
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现在显露出来浅红的桃杏色,那不过是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美人的面容上罢了。
石曼卿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梅花和桃杏呢? 【赏析】
这首七律《红梅》诗,苏轼既写红梅的外貌,更写出了红梅的内在神韵。在古代众多的咏梅诗中称得上是名篇杰作。
首联写红梅迟开的原因和担心。上句说,梅花害怕忧愁而贪图睡觉,因此才迟迟独自开放。下句说,梅花自己担心冰一样晶莹的面容不合时宜。诗一开始,诗人把梅花比拟为一个心理丰富而调皮的美女,她想用贪睡来摆脱忧愁,又担心自己的冰容不合时宜,可见其心理的矛盾以及解决矛盾的办法的天真。这不就是个调皮可爱的美女吗?
颔联写迟开的红梅的外表与内在品格。上句说,红梅的外表因恐冰容不為世容,只得故作浅红的桃杏色。下句说,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无叶子孤独而细瘦的样子,呈现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显示了坚强的内在品格。
腹联对红梅的外表与内在品格作进一步描写。上句说,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下句说,但是那像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少女的面容上,意思是梅花呈现了红色。这里仍然暗示春天的梅花虽然外貌是红色的,但她的内心是喜寒的。
尾联是诗人对前人写梅花的误区发议论。上句说,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下句补足说,怎么只从外表的绿叶与青枝来看梅花呢?这两句诗通过议论宋初诗人石曼卿写《红梅》诗的固陋看法,认为认识梅花须从梅花独有的“梅格”来品评。这就强调了红梅的内在品格,或内在精神,也就是梅花喜寒凌霜的本质特点。最后两句诗也是宋诗通常喜欢发议论的表现。
此诗既描写了红梅迟开、花色浅红的自然特征,又赋予红梅以少女的某些性情,形神俱备,情感细腻。【背景】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经历惊险的诗人,对忠而获咎的境遇难以释怀。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28其二雪里开花却是迟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不应便杂夭桃杏,半点微酸已著枝。29其三幽人自恨探春迟
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穠香已透肌。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七绝二首》 30其一年年芳信负红梅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令尹,直和根拨送春来。【注释】
1.关令尹:便是苏轼的好友关景仁,字彦长,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多才多艺,音律、历数、草隶、图画无所不精,曾任钱塘县令,尹是古代官名,如府尹、道尹。关景仁曾任县令,故称作“令尹”。关景仁以梅树为礼物相赠,苏轼将梅株栽于堂屋外面向阳的地方,写下《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七绝二首》以表感谢,苏轼在这首诗里以梅花作为思念关景仁的象征物,藉梅花表达对老友的感谢之情。
2.芳信:开花的音讯和春天将要到来的消息。芳:①香;香气。②花卉,花草的香味。宋玉《风赋》:“回穴冲陵,萧条众芳。”信:①诚实;信用;相信。②使者;信息;书信。这里虽然指后者,但应该理解为二者兼有。指的是开放的红梅带来了春天快到的信息。3.负:有三种含义:①以背载物。引申为担负。②背弃;违背。③亏欠;拖欠。这里可以解释为三重含义兼有,但旨在表达“负疚”,即心中感觉不安与抱歉。此处是担当,担负的意思。4.垂垂:是指“渐渐”的意思。杜甫《和裴迪逢早梅》:“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黄庭坚《和师厚秋半时复官分司西都》:“杜陵白发垂垂老,张翰黄花句句新。” 5.直:是径直,直接。《汉书陆贾传》:“平(陈平)常燕居深念。贾往,不请,直入坐。”引申为一经,一直。如:直到如今。《庄子》:“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这里的“直”是“简直”的意思。
6.和:是连带,跟,与。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7.根拨:意思是“根底”,又含“根本”之意。“拨”,在这里作量词,一般用于人的分组,分伙。一拨人。
8.直和根拨送春来:是直接送上连着根的梅花,送上春天的祝福。【译文】
年年早春到来的消息都总是赋予红梅,红梅在江边又渐渐准备绽放了。
珍惜友情的好友关景仁,(知道我喜欢梅花)直接送给我连根的梅树,送上春天将至的祝福。【赏析】
第一联赞颂梅花与写景。
唐人咏梅,多以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为主,亦有模拟物象,含有美的意蕴的佳作。至宋以后,写梅花意象之美,赞梅花标格之贞的吟咏日益盛行。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的陆游,称赞梅花“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在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苏轼亦然。
苏轼一生讲究风节操守,坚持爱民为民原则。他向来嫉恶如仇,对邪恶“如蝇在台,吐之乃已”,不肯“俯身从众,卑论趋时”(《登州谢上表》)。苏轼认为王安石推行新法于民不便,上书反对,故而不容于朝廷,自求外放。后又因“乌台诗案”,坐牢132天。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长达八年),垂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反对变法最坚决的司马光。司马光再度为相,守旧派纷纷上台,苏轼也被委以重任。然而,当他看到旧党拼命压制王安石新党人物、尽废新法,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就站出来猛烈抨击,向皇帝进谏。由于苏轼既难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先后受到两个党派的排挤,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再次远谪杭州。苏轼为了保持本心洁净,付出了极大的政治代价。在纷扰的世俗社会中,苏轼几经仕途坎坷与人生曲折之后,难免感到孤清落寞,他便把目光投向大自然,作品蕴含了更多的人生体悟。正因为如此,他晚年谪居惠州,其诗作中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愈加显露。
苏轼欣赏并追求独立自尊的处世方式,将自己的情思寄寓在咏梅之中。他心怀梅志,以梅自喻:“寒心未肯随春态”,“自恐冰溶不入时”,“尚余孤瘦雪霜枝”。(《红梅三首》)赞颂梅花生命力顽强,卓然不凡,傲然不群的品格:尽管“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梅花二首》)却依然“灼烁”“草棘间”,凛然岁寒,迎接春天的来临。
本文赏析的这首七绝《红梅》,首句“年年芳信负红梅”中的“芳信”一词值得玩味。“芳”与其它词搭配比较多见,如:芳草、芳菲、芳香等,而与“信”搭配则不多见,这就使人不能不联想到“花信”一词。“花信”即“花信风”。梅花为二十四番花信风之首,浓冬时节,万花凋零,唯有梅花不惧严寒,凌寒而开,“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林逋《山园小梅二首》之一)“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帧),年年如期带来开花音讯和春天的消息。
苏轼在这首诗里,藉由梅花绽放于早春,为大地带来生机的特质,将“春汛”的意象赋予红梅。这句中的“负红梅”,有的解释为:梅花担负传递花开的音讯和春天来到的消息的使命,把“负”作为“担负”。如果仅此而已,用“赋”字岂不更好?从这首诗的深层寓意来看,“负”应该有多重含义,还有“亏欠、负疚”的意思。这句是说:年年寒冬季节,红梅迎雪吐艳,凌寒飘香,给人们带来花开和春天的好消息,无暇前来赏梅,心中感觉不安和抱歉。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苏轼有一首古今叫绝的词作《西江月梅》,它是一首以梅写人,因人咏梅的名篇。宋释惠洪《冷斋夜话》中指出:“其寓意为朝云作也”;《野客丛书》(宋王楙)也称:“东坡在惠州,有梅词《西江月》……盖悼朝云而作。”王氏朝云,乃苏轼侍妾。苏轼贬惠州时其妻(王闰之)已故,他不让朝云随行,然而,朝云却义无反顾,万里投荒,来到岭南,抵惠不足两年,香消玉殒,年仅34岁。年已花甲的诗人悲愁千种,先后为朝云写下多首悼亡诗词,撰写《朝云墓志铭》为其树碑立传,又于是年冬天写了咏梅词《西江月》。词中的“晓云”即“朝云”,咏惠梅为其表,悼朝云是其实。
由此,苏轼这首七绝的“负”字,不仅饱含着诗人对红梅的无限深情和爱意,而且暗含着诗人无尽的伤情与苦衷。红梅花开有意,诗人绝非无情,个中原委与辛酸惟有诗人尽知。这个“负”字的妙用,一是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联想空间,二是为其它三句做了铺垫。
第二句“江畔垂垂又欲开”,描写红梅含苞待放的样子。有人把这句解释成红梅“垂柳般的枝叶伸上河面”,“垂垂”被当作低垂,显然十分错误。二十四番花信风,小寒一候为梅花,此时红萼梅犹在含苞之中,“垂垂又欲开”,即渐渐的又要开放了。这里的“又”同第一句的“年年”相照应。
第二联表达忆友之情,是这首诗的精华和关键,末句的解读尤为关键。
“珍重多情关令尹”,表明苏轼十分珍视、珍惜与关景仁的友情。史料对他们之间的交往记录很少,但是,从关景仁以梅花为礼物赠送苏轼这件事,不难判断出两人交往之密深。由于关深谙苏轼的特立人格和高洁情操,深知苏轼喜梅爱梅咏梅,以梅自况,以梅喻人,皆缘于梅花在冰封大地的酷寒中凌霜斗雪,绽放花朵,所表现出来的不畏严寒、坚韧刚毅、奋勇当先的高洁品质。梅花的品格与气节,恰如苏轼其人,所以,他才把梅树作为礼物赠送苏轼。可见关景仁是苏轼为数不多的知音、知己之一。苏轼当然珍惜、看重这位朋友,称其为“多情关令尹”。古人以信物表达友情,常常折柳、折梅相赠,而关景仁赠送的却是梅树,足见其情之真挚深厚,凝重浓郁,这种“多情”非一般儿女情长之“多情”可比。末句“直和根拨送春来”,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眼”,是这首诗中最精炼、最关键的诗句。
这句诗的读法是“直和根拨(儿)送春来”,意思是说:径直从根底送来春天。“拨”在这里作量词,“根拨”即是“根底”,又含“根本”之意。但是,诗人不用“根底”而用“根拨”,显然别具匠心。汉语中,“拨”具有拨动、弹拨、划拨等多种动态含义,作为量词则表示数量之“众多”,诗人用“根拨”这个词,意在表明信物梅树所体现的情谊之“多”之“深”,表达诗人“心底”的由衷高兴,对友人的感激、感谢。
“直和根拨送春来”具有双重寓意:
一是赞颂梅花报春、送春。正值天寒地冻,花木凋零时节,梅花凌寒飘香,傲雪报春,故人们又称“报春花”,视其为吉祥物和吉庆的象征。“根拨送春”隐含冬去春来的自然规律。梅花铁骨冰心,“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唐黄蘖(niè)禅师)。虽然冰封大地,漫天飞雪,寒气彻骨,但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展现出一片生机,让人们看到了“春在枝头已十分”(宋某尼悟道诗)。
二是借“根拨”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和谢意。苏轼众多的咏梅诗作,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品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说明他对梅花情有独钟,自然对关景仁赠送梅树十分珍重,礼物可谓送到心坎里,感谢当然发自肺腑;看到垂垂欲开的红梅,心里充满喜悦,花开可谓开在心坎上。
从表现手法看,末句“直和根拨送春来”既是对第一、二句中“年年芳信”和“又欲开”的回应,又是对首句中“负红梅”和第三句中“多情关令尹”的作答,从而使这首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韵味悠长。
花信:“花信风”的简称,犹言花期。信风:指可信的定期而来的风。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自白沙溯流而上,常待东北风,谓之信风。七月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鸟信,五月有麦信。”花信风:陈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杨慎《咏梅九言》:“错恨高楼三弄叫云笛,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二十四番花信风:从小寒算起至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花候,三候为一个节气,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所谓花信风,就是指某种节气时开的花,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人们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31其二为君栽向南堂下
为君栽向南堂下,记取他年著子时。酸酽不堪调众口,使君风味好攒眉。【注释】
1.攒眉:cuán méi,皱眉,表示不愉快,皱起眉头。不快或痛苦的神态。如攒眉苦脸。【背景】
此词作于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32《定**红梅》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注释】
1.好睡:贪睡,此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2.慵:yōng,懒。3.怜:爱惜。
4.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5.小红:淡红。
6.闲雅:文静大方。闲,通“娴”。7.沁:qìn,渗入。【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
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放,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
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所在,只看重绿叶与青枝。【赏析】
上片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结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首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梅好唯伤白,今红是绝奇。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烘笑從人赠,酡(tuó,饮酒后脸色变红)颜任笛吹。未应娇意急,发赤怒春迟。”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石延年(994~1041)北宋官员、文学家、书法家。字曼卿,一字安仁。原籍幽州(今北京市一带)人,后晋把幽州割让给契丹,其祖举族南迁,定居于宋城(今河南商丘南),屡试不中。真宗年间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累迁大理寺丞,官至秘阁校理、太子中允。北宋文学家石介以石延年之诗,欧阳修之文,杜默之歌称为“三豪”。石延年,屡举不中,宋真宗选三举不中进士者授三班奉职,他耻不就任。
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背景】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苏东坡因受到政敌的迫害有了“乌台诗案”,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经历惊险的诗人,对忠而获咎的境遇难以释怀。
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贬官在黄州,因读石延年《红梅》诗引起感触,遂作《红梅》诗三首。稍后,作者把其一改制成词,即取调名《定**红梅》。33《洞仙歌冰肌玉骨》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注释】
1.眉州:今在四川眉山境内。
2.孟昶:五代十国时后蜀末代君主,在位三十一年,后国亡降宋,深知音律,善填词。3.花蕊夫人:孟昶的妃子,别号花蕊夫人。
4.摩诃池:故址在今成都昭觉寺,建于隋代,到蜀国时曾改成宣华池。5.具:通俱,表“都”的意思。6.足:补足。
7.冰肌:肌肤洁白如冰雪,《庄子逍遥游》:“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8.水殿:建在摩诃池上的宫殿。9.欹:古同“敧”,斜靠。10.河汉:银河。11.金波:指月光。
12.玉绳:星名,位于北斗星附近。《太平御览天部五》引《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玉之为言沟,刻也。瑕而不掩,折而不伤。”宋均注曰:“绳能直物,故名玉绳。沟,谓作器。”玉衡,北斗第五星也。秋夜半,玉绳渐自西北转,冉冉而降,时为夜深或近晓也。13.流年:流逝之岁月,年华。【译文】
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身骨,自然是遍身清凉没有汗。宫殿里清风徐来幽香弥漫。
绣帘被风吹干,一线月光把佳人窥探。佳人还没有入睡,她斜倚绣枕钗横发乱。
他起来携着她的小手,走出无声的庭院,随时可见流星横穿河汉。
试问夜已多深?已过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向下旋转。
她掐着手计算,秋风几时吹来,不知不觉间感到,流年似水,岁月在暗暗变换。【赏析】
此词描述了五代十国时后蜀末代君主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两句写她的绰约风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意境。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钗横鬓乱”,来反衬她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起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时见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在艳羡、赞美中附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值得注意的是,花蕊夫人本是孟昶的宠妃,后蜀灭亡之后,花蕊入宋,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诗句令赵匡胤大为倾倒。不久,孟昶暴亡,花蕊成了太祖的贵妃,据说跟太宗赵光义也有瓜葛。对这样一个与三个皇帝有绯闻的“亡国之妃”,苏轼坦然地把她刻画得几近仙女,且毫不避讳地写她与孟昶的爱情。此词在宋朝广为传唱,还没有一个道学家跳出来说三道四。【背景】
苏轼在小序中交代了写此词之缘由,词人在七岁之时曾听过后蜀末代君主孟昶的《洞仙歌令》,而四十年后,只能隐约记住首两句,词人便发挥他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他的文思才力,补足剩余部分。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公生丙子,七岁为壬午,又四十年为壬戌也。”他定此词作于1082年(元丰五年,壬戌),时作者正谪居黄州。此词虽于小序约略交代了写作背景,其实自隐杼机,让人睹神龙之形而不能察神龙其身,从而为自己逸兴走笔、暗寓情怀创造了条件。34《黄州寒食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注释】
1.燕支雪:即“胭脂雪”。【赏析】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的诗,也是书法作品。黄庭坚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时为太子少师,故称杨少师。朱温篡唐,其父代表旧朝传送国玺,杨凝式力谏父亲不可,为防殃及全家,患下佯狂之疾,常称疾告归。工书法,尤精行草,常在光洁的壁上恣意挥洒,壁尽方止,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有《夏热帖》、《神仙起居法》、《韭花帖》传世)、李西台(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汉族,京兆人。北宋书法家。曾任太常博士、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职。被人称“李西台”。流传至今的李建中书法墨迹比较少。代表作品《同年帖》、《宝宅帖》、《峄山碑》、《千字文》等)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庭坚《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鲜于枢将其称为继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其实这《黄州寒食诗帖》所写作内容只是苏轼《寒食雨二首》之一。【背景】
此诗作于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35《寒食雨二首之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赏析】
苏东坡抱病卧床,惦记着赏海棠。海棠花像是雪上搽胭脂,极为美丽。美丽的海棠花与抱病的苏东坡两相对比,其情其景,令人潸然。
这第二首写了谪居黄州的凄苦日子。【背景】
此诗作于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36《醉蓬莱重九上君猷》
余谪居黄,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栖霞。今年公将去,乞郡湖南。念此惘然,故作此词。
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华发萧萧,对荒园搔首。
赖有多情,好饮无事,似古人贤守。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
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摇落霜风,有手栽双柳。
来岁今朝,为我西顾,酹羽觞江口。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注释】
1.醉蓬莱:词牌名,又名《冰玉风月》,双调九十七字,前片十一句,后片十二句,前后片各四仄韵。
2.君猷:yóu,徐大受,当时黄州知州。
3.栖霞:栖霞楼,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在黄冈市赤鼻矶上。今年公将去,乞郡湖南:今年徐守将离开黄州,要求到湖南作知州。4.惘然:wǎng,恍惚,忧思的样子。5.华发:白发。
6.萧萧:稀疏的样子。
7.落帽:代指宴饮。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所部参佐官吏全都到齐,他的四弟二甥也都在坐。当时下属官员都穿着军装,一阵风将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娶的是陶侃的第十女,也就是说陶渊明的外祖母就是陶渊明的姑奶奶。孟嘉有脚疾,陶渊明也有脚疾,不知是否遗传所得了。)的帽子吹落在地,桓温目示左右及宾客不要讲话,以观孟嘉的举止。孟嘉开始并没在意,过了好一阵子起身上厕所去了,桓温叫人把帽子捡起还给孟嘉。廷尉太原人孙盛任谘议参军,当时在坐,桓温使人拿来纸笔,让他写文嘲笑孟嘉。文章写好后给桓温看,桓温把它放在孟嘉的坐处。孟嘉返回坐处,见嘲笑自己的文章后,便请求纸笔作答,细毫不加考虑,文辞超众卓越,四座之人为之赞叹。” 8.烂醉:痛快饮酒。
9.重嗅:反复闻嗅。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10.西顾:徐君猷赴任湖南,在黄州之西,故名。
11.酹:lèi,饮酒前把酒洒在地上或水上以祭神祝福。12.羽觞:shāng,酒器。13.州人:黄州人。
14.饮:喝,这里指享受。
15.遗爱:官员有德政,给后人留下仁爱。16.醇酎:chún zhòu,反复酿造的醇厚老酒。【译文】
自笑劳苦的生涯如一梦醒来,原是留在他乡流浪过三次重九节的人。
发花白又稀疏,面对荒废的园圃搔头。
幸运有多情谊的人,喜欢饮酒而无诉讼事,好像古代无为而治的贤明太守。
年年登高,年年宴饮,那美好的景物依旧不变。
这次登高宴会按理要痛饮,照常佩带紫菊茱萸,还要细看多嗅。
草木凋零,秋风为霜,其中有我俩雪堂前栽的两棵柳树。
明年的今天,我为你行而饯行,洒酒于江口。
我将和黄州的人共同享受您留下的恩惠,如饮长江水般的美酒。【赏析】
《醉蓬莱重九上君猷》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从三年贬居生活体验着墨,写对徐守君猷的深厚情谊;下片以节传情,以酒寄情,写在痛饮中淋漓尽致地一吐为快。
上片从三年贬居生活体验着墨,写对徐守君猷的深厚情谊。开头三句,自嘲劳苦的生活如一场梦,贬居三年,成为他乡的游子。“笑”字一领对仗句,心思全出。接着两句,进深一层,写人生易老天也老。“华发”、“荒园”均是衰老的象征,“搔首”也无可奈何,抗御不住。“赖有”三句,笔锋一转,颂扬徐君猷的功德。值得庆幸的是:酒在肚里,事在心头,不因喝酒而糊涂误事。我遇到了徐守这样“多情”的人,“好饮无事”的人,“似古人贤守”的人。作者在《遗爱亭记》亦歌颂了徐君猷这些方面的功绩:“知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啸咏而已。”好一个贤明的太守。最后三句,照应序言“每岁”之笔,岁岁年年登高宴饮,“物华依旧”,情深谊长。
下片以节传情,以酒寄情。在痛饮中淋漓尽致地一吐为快。酒中多少事,酒中多少诗。开头三句,就点明此次相会宴饮极不平凡。酒逢知己千钟少,“应须烂醉”;此次登高观赏“紫菊茱萸”也不一般,应须“细看重嗅”。此处他点化运用了杜甫“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诗句,不露痕迹,且把“烂醉”与“细雨”、“茱萸”的内在联系巧妙地揉和起来了:除祸免灾。接着两句,醉里吐真言,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有“摇落霜风”的物候作证,“有手栽双柳”作证。“来岁”三句,发出深深的祝愿与希冀:“来岁今朝”,我为你西行而饯行,把酒洒满于江口来一个更大的“烂醉”。最后三句,总写徐守君猷的功绩,也是这首词的主题概括:我会和黄州的人,忘不了享受您的“遗爱”,如同痛饮“一江酹酎”的美酒,君子情谊,源远流长。“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遗爱亭记》)这首词表面看来,系例行重九登高宴饮之作,实是借题发挥,以节传话,以酒寄情,表达他们那样“惘然”之情和崇敬徐守君猷“相待如骨肉”和“狱草烟深”的功德。正因为酿酒、饮酒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社会、求生存求发展的一种高级意识形态的历史活动,唯有酒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的酵酶,唯有酒中人方能领略其中的韵味,所以东坡才写出如此真情实感、意境高超的词章来。【背景】
这首《醉蓬莱》作于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九月。从序言中可知:这是一次例行的重九宴饮徐太守于栖霞楼的活动。它不同于往常重九宴饮,而是为徐守即将离任赴湘前作的赠别词。
37《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余谪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
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注释】
1.闾丘大夫孝终公显:闾丘孝终,字公显,曾任黄州知州。致仕后归苏州故里。2.危柱哀弦:指乐声凄绝。柱,筝瑟之类乐器上的枕木。危,高。谓定音高而厉。3.“艳歌”两句:用秦青“响遏行云”典。《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4.“五湖”三句:相传范蠡相越平吴之后,携西施,乘扁舟泛五湖而去。这里借此想象闾丘公显致仕后的潇洒生涯。
5.云梦南州:指黄州,因其在古云梦泽之南。6.武昌东岸:亦指黄州。7.端来:准来,真来。
8.参差:依稀、约略。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9.“料多”三句:悬想对方梦见自己。【译文】
小舟悠悠荡荡,横渡碧水潺潺的春江,斜卧在舟中,翠壁红楼遥遥在望。
太守在楼中宴客,一片笑语空中回响,美人微微醉酒。
丝竹管弦悠扬,萦回于江水之中,缭绕于白云之上。
想老朋友年岁日增,风流情怀,和当年一样,回首如烟往事,似江雾一片迷恫。
从梦境中醒来,枕席边空空荡荡,只有一轮皓月,静静地映着千里空江。
听说你和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携心爱的人儿,泛舟五湖上。
想当年结伴而游,足迹在云梦、武昌。
我想你也会——梦中有情,千里迢迢来看我,大约和我在梦中见你一样。【赏析】
苏轼这首词中写了一场梦,而梦的对象是早先曾在黄州任知州的闾丘孝终(字公显)。公显知黄州期间建栖霞楼,为郡中胜景。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公显已退休,居住在苏州。词中所写之梦,显然是因为怀念公显和两人在黄州的旧游所致。
这首词前面的小序交代了背景和写作经过,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词人的情怀。虽然是写梦,但一开篇却像是正在展开的令人兴致飞扬的现实生活。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横截春江”,就是序中所说的“扁舟渡江”。长江波深浪阔,渡江的工具不过是古代的木帆船,而句中所用的警示极快当的“横截”二字,课件词人那种飘飘欲仙的豪迈之气。“卧看”,意态闲逸。又因在舟中“卧看”高处,岸上的翠碧红楼必然更有矗天之势。春江水是横向展开的,翠碧红楼是纵向的。一纵一横,飞动而开展的图景如在目前。
“云间笑语”等六句写闾丘公显在栖霞楼宴会宾客,席上笑语,飞出云间;美人半醉,伴随弦乐唱着艳歌,歌声响遏行云,萦回于江面。这里从听觉感受,写出乐宴的繁华。而由于词人是在舟中,并非身临高会,所以生出想想和怅望:”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前两句由对宴会的描写,转入对公显的评说,着重点其”风流“。后两句回首往事,从怅望里写出忙忙烟波和渺渺情怀。虽是那种特定环境中的情与景,但扑朔迷离,已为向下片过渡做了准备。
下片开头,把上片那些真切得有如实际生活的描写,一笔启开。“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仅仅十三个字,就写出了由梦到醒的过程,乃至心情与境界的变化。“惘然不见”点心境,与下句“空江、月明千里”实际上是点与染的关系。醒后周围景色空旷,与梦中繁华对照,更加重了惘然失落之感。不过,正因为茫然失落,而又面对江月千里的浩淼景象,更容易引起浮想联翩。以下至篇末,即由此产生三重想想。“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是想象中公显的现实境况:他过着退休生活,像范蠡一样,携同西子(美人),游览五湖。“扔携西子”应上面”风流未减“、”佳人半醉“等描写,见出公显的生活情调一如既往。“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追思公显作者曾在这梦之南、武昌之东的黄州一带游览,其情其景,仍然留在公显与作者记忆里。” “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进一步推想重拾情谊的老友,会再梦中前来相见,刚才那真切的情景,差不多就是吧。
这三层,由设想对方处境,一直到设想“梦来见我”,回应了上片,首尾相合,构成一个艺术整体。而在行文上,由“江月”到“五湖”,到武昌东岸,再由昔游引出今梦。种种意念活动互相发生,完全如行云流水之自然。
作者写一场美好的梦。所梦的故人风流自在,重视情谊。彼此间既有美好的昔游,又有似真似幻的“梦来见我”的精神交会。给人的直感是浪漫的,令人神往的。因而有人认为这首词带有仙气。这从作者精神活动的广阔自由,从笔致的空灵浩淼看,并非没有根据。但如果因此认为词中所梦所想,都是也在一种神仙般的快乐心境上产生的,恐怕也不符合实际。苏轼谪居黄州,是他受打击非常沉重的时期。在实际生活中孤独寂寞,与亲朋隔绝离散,甚至音信不通。而另一方面,苏轼性格中又有豁达的、善于在逆境中自我派遣的特点。因之象词中所写的梦境和梦醒后的怀想,实质上是在孤独寂寞中,对自由、对友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作者实际处境的孤独寂寞,虽然被他所写的色彩缤纷的梦境、昔游等所笼罩,但又并非掩盖无馀。
上下片衔接处的“空回首,烟波里”与“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感情之怅惘,身世之孤孑还是很清楚的。结尾处不说自己梦故人,而想象故人梦来间自己。正像一切事物在超负荷重需要有超剂量的补偿一样,是由异常寂寞的心境上产生出来的浪漫幻想。这使得本篇在风流潇洒中又有沉郁之致。这种沉郁,正式诗人实际处境、心情的一种反应。
此词手笔、章法都得到评家称赏,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突兀而起,仙乎仙乎。‘翠壁’句崭新,不露雕琢痕。上片全写梦境,空灵中杂以凄厉,过片始言情,有苍波浩淼之致,真高格也。‘云梦’两句,妙能写闲中情景,煞拍不说梦,偏说梦来见我,正是词笔高浑,不犹人处。” 【背景】
这是一首记梦的词,写于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东坡时年45岁,也是在谪黄期间所作。
神宗赵顼熙宁七年(1074)五月,东坡在苏州饮于旧友闾丘孝终大夫家。贬居黄州后,必然忆起公显曾守黄州旧事,作此词以怀念之。
序言,交待了作词的原因与词作的内容与结构。于我们理解《水龙吟》词起了提示作用。38《渔家傲赠曹光州调寄》
些小白须何用染。几人得见星星点。
作郡浮光虽似箭。君莫厌。也应胜我三年贬。我欲自嗟还不敢。向来三郡宁非忝。
婚嫁事稀年冉冉。知有渐。千钧重担从头减。【背景】
曹九章,神宗赵顼元丰年间(1078~1085)光州(州治在今信阳市固始县城)知州。《栾城集祭亲家曹演甫文》,述及“东坡在黄州,因与结姻之事,而作合者,则李公择也。光,黄接壤,光州即浮光,九章正守光州,故往还密熟。”《苏诗总案》载: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六月,王适与曹涣从光州来黄州看望东坡,东坡即作这首《渔家傲赠曹光州调寄》词,让曹涣寄其父。
39《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注释】
1.蕲水:qí,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浸:泡在水中。
3.净无泥: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 4.潇潇:形容雨声。一作“萧萧”。
5.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 6.子规:杜鹃,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
7.无再少:shào,不能回到少年时代。8.尚能西:《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9.白发:老年。
10.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黄色羽毛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11.“唱黄鸡”句: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
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
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赏析】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片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片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引用古人的一句话,也是元曲开篇常用的一句话。由于原诗已遗失,故后人就默认为此句为关汉卿所作了。)”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背景】
此词是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东坡志林》卷一云:“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臂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这里所说的歌,就是这首词。40《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于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注释】
1.念奴娇:词牌名,相传是根据唐代一位叫念奴的歌姬取的调名,传说唐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之取念奴为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一韵到底。本调不甚拘平仄,但常用入声韵。上下片后七句字数平仄相同。名篇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2.周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授建威中郎将,……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郎”亦是尊称。
3.赤壁:作者所游的赤壁在黄州城外,也称赤鼻矶,与三国时赤壁之战云在嘉鱼县者不同,范致明《岳阳风土记》有较详的辨证;但词人吊古,每借以咏怀,即地望稍误,正不必以词害意,且着“人道是”三字,见得当时人有这样的说法。作者《与范子丰书》:“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本未作决定。4.淘:冲洗,冲刷。
5.风流人物:指杰出的人物。6.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7.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8.卷起千堆雪:形容浪花。李煜《渔父词浪花有意千重雪》:“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9.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即回忆。10.小乔:乔是姓,史作桥。《周瑜传》:“时得桥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注引《江表传》:“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11.雄姿英发:fā,《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载,孙权和陆逊评论当时人物时,说吕蒙“言议英发”不及周瑜。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言谈吐不凡,见识卓越。12.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13.纶巾:guān,丝帛做的便巾,一般以青丝为之,有青白织纹的,名白纶巾。亦有紫色的。14.羽扇纶巾:古代儒生的便装不是戎服,形容姿态潇洒,与“轻裘缓带”用法相似。这里承上周郎说。
15.樯:挂帆的桅杆。16.橹:一种摇船的桨。17.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这里指代曹操的水军战船。18.“樯橹”句:说火烧战船。李白《赤壁歌送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一本作“强虏”,恐非。
19.故国:本意为旧都,这里不过说旧地,古代赤壁战争的所在。20.神游:犹言神往。于想象、梦境中游历。21.“早生华发”句:这是倒装句法。“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即“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也。
22.华发:fà,斑白的头发。谁在笑?是自己笑,却不曾说呆了,与上文年少周郎雄姿英发等等,虽不一定对比,亦相呼应。晚唐刘驾《山中夜坐》:“谁遣我多情,壮年无鬓发。” 23.酹:lèi,以酒浇地。这里只是赏月饮酒而已。《念奴娇》后来一名《酹江月》,又名《大江东去》,即从此词句摘出。本篇传诵很广。当时人以此篇与柳永《雨霖铃》词对比,“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亦见俞文豹《吹剑续录》。【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片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片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七月的作品。苏轼20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42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41《李委吹笛》
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译文】
李委的笛声是那样的超逸绝尘,令人沉醉其中,飘飘欲仙!笛声中,我仿佛乘着孤鹤来到九嶷山下,仿佛听到娥皇、女英那哀哀的歌哭。
啊!如此凄美的笛声真好似来自那琼楼玉宇的月宫仙境,又好似来自龟兹古国的宫廷深处(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赏析】
看起来,赤壁不仅是苏轼感悟生命的圣地,还是他举办生日宴会的胜地。赤壁的名气因此变得更大了!【背景】 赤壁的三次歌咏标志着苏轼开始走出“乌台诗案”的阴影,走出精神危机的陷阱,走向思想人格的成熟,走向更开阔的人生境界。也许,是为了纪念这三篇将错就错的杰作,这一年(1082)的十二月十九日,黄州的朋友们专门在这个充满疑惑的赤壁为四十七岁的苏轼举办了一个生日宴会。
正当大家把酒临江,谈笑风生的时候,忽听有一阵清亮的笛声从遥远的江心传来。在座几位精通乐器的朋友说:“听这笛声,绝非一般的乐工能吹奏出来的。”不一会儿,随着越来越近的笛声,一艘小船乘风而来。但见船头站着一位少年书生,他头扎青色头巾,身着紫色布袍,神情爽朗,气质不凡。小船渐渐靠近赤壁,少年在船上拱手向苏轼行礼。原来,这位书生名叫李委,进士出身,平素仰慕苏轼,却一直无缘相见。今日听说苏轼与朋友欢聚赤壁,庆祝生日,特意谱新曲《鹤南飞》前来祝寿。李委首先献上《鹤南飞》,接着又即兴吹奏几曲,笛声嘹亮高亢,穿云裂石,在座的人全都听得入了迷。几曲吹过,大家连声叫好!应李委的请求,乘着酒兴,苏轼挥笔写下了这首诗。42《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注释】
1.桂魄:月亮的别称。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2.“冷浸”句:秋天的碧空浸透着清冷的月光。
3.玉宇琼楼: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的楼宇。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4.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5.清凉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 6.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
7.历历:清楚可数。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举怀”三句:李白《月下独酌》:“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9.“便欲”三句:化用《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李白曾被称为“谪仙人”,谓如神仙谪降人世。苏轼也自比谪仙,故称归去。
10.“起舞”句:与上“我醉”句关联,化用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11.翻然:回飞的样子。12.鹏翼:大鹏之翅。
13.“水晶”两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擗,其笛应声粉碎”。李牟,或作李谟。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译文】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
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
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
起舞徘徊风露下,不需要知道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
渴望乘风归去,何用乘大鹏之翅。
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赏析】
古往今来,中秋之月激发过文人多少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苏东坡在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写过的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尽情驰骋对月宫的幻想,表达超脱尘俗和依恋现实的矛盾,倾吐对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词的开头“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是写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本来在中秋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是人们常见的,没有什么稀奇。但这里作者加上“凭高眺远”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得长空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写到明月。古时称月为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意思是说,月儿的光辉从天上飞来,它所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照耀的清辉夜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这竟引起了作者无限的幻想,以寄托着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作者让他的想象翅膀飞翔,幻想出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一个清凉的境地。据《异闻录》记载,唐玄宗一次游月宫,“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所以用“飞鸾而去”,想象月宫中仙人乘鸾自由来往。作者这样想象,究竟有什么意义?从他当时所处的黑暗现实、不得自由的环境来看,不能说和现实无关。应该说,正是由于他处在那样一个不得自由的闲官职位上,才有向往月宫清静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然而,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写道:“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给人有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作者之所有“举杯邀月”,正是意味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恶,意味着他对权贵们的讨厌。
苏轼尽管邀月赏心,把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今夕”句化用《诗经国风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表示这是一个良宵。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平之气。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么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令人读之神思飘渺。当然这种追求是虚幻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作者这样写,正是人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安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狂放不羁。洒脱飘逸的作品。当时,苏轼居住黄州,政治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为了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闷,为了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于是他越发热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虽然是带有消极成分,不值得称颂,但它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黑暗现实所促成。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背景】
这首词是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作者仍在被贬谪之中。43《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或《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注释】
1.重九: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2.涵辉楼:在黄冈县西南。宋韩琦《涵辉楼》:“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山光遍轩楹,波影撼窗牖。”为当地名胜。苏轼《醉蓬莱》序云:“余谪居黄州,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西霞楼。”
3.徐君猷:名大受,当时黄州知州。
4.水痕收:水留下的痕迹下降,指水位降低。
5.“霜降”两句;霜降节气一到,水位落下来,如鳞文的碧水远处露出了沙洲。6.浅碧:水浅而绿。
7.鳞鳞:形容水波如鱼鳞一般。
8.“破帽”句:房玄龄等《晋书孟嘉传》载孟嘉于九月九日登龙山时帽子为风吹落而不觉。《世说新语识鉴一六》刘孝标注引《嘉别传》“(孟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僚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风吹嘉帽堕落,温戒左右勿言,以观其举止。嘉初不觉,良久如厕。命取还之,令孙盛作文嘲之,成,著嘉坐。嘉还,即答,四坐嗟叹。”后世重阳词,多用此典写名士风流气度。但东坡谓不落帽,颇见新意。9.恋头:指风吹不动帽子,留恋脑袋。10.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11.断送;发付、度过、打发。
12.休休:不要,此处意思是不要再提往事。13.明日;九月初十,指花残时。
14.黄花:即菊花。谓明日之菊花,色香俱减,故蝶见亦愁。15.“明日”句:郑谷《十日菊词》:“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空枝。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cuī)。”黄庭坚《南乡子黄菊满东篱》:“寂寞酒醒人散后,堪悲。节去蜂愁蝶不知。”此词更进一层,谓重阳节后菊花凋萎,蜂蝶均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译文】
霜降时分水位收,碧江水浅露远洲。
微风吹醒醉中汉,仍觉轻风凉飕飕。头上破帽风不动,只因风轻帽恋头。
如何酬谢重阳节,举杯满盏度清秋。
既然万事都是梦,放到脑后不去究。佳节黄花转眼去,今日何必去匆匆。待到枝残花已落,蝴蝶看了也发愁。【赏析】
上片写楼中远眺情景。首句“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描绘大江两岸晴秋景象。江上水浅,是深秋霜降季节现象,以“水痕收”表之。“浅碧”承上句江水,“鳞鳞”是水泛微波,似鱼鳞状:“露远洲”,水位下降,露出江心沙洲,“远”字体现的是登楼遥望所见。两句是此时此地即目之景,勾勒出天高气清、明丽雄阔的秋景。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此三句写酒后感受。“酒力渐消”,皮肤敏感,故觉有“风力”。而风本甚微,故觉其“力软”。风力虽“软”,仍觉有“飕飕”凉意。但风力再软,仍不至于落帽。此三句以“风力”为轴心,围绕它来发挥。晋时孟嘉落帽于龙山,是唐宋诗词常用的典故。苏轼对这一典故加以反用,说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抵死不肯离开。“破帽”这里具有象征隐喻意义,指的是世事的纷纷扰扰、官场的勾心斗角。作者说破帽“多情恋头”,不仅不厌恶,反而深表喜悦,这其实是用戏谑的手法,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可奈何。
下片就涵辉楼上宴席,抒发感慨。“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两句,化用杜牧《重九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句意。“断送”,此即打发走之意。政治上所受重大打击,使他对待世事的态度有所变化,由忧惧转为达观,这乃是他黄州时期所领悟到的安心之法。
歇拍三句申说为何要以美酒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是化用宋初潘阆“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句意。“明日黄花蝶也愁”反用郑谷《十日菊词》中“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句意,意谓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已非今日之菊,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为之叹惋伤悲。此句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此时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这与苏轼别的词中所发出的“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古今虚名”等慨叹异曲同工,表现了苏轼后半生的生活态度。他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如果命运不允许自己有为,就饮酒作乐,终老余生;如有机会一展抱负,就努力为之。这种进取与退隐、积极与消极的矛盾双重心理,在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重阳日在郡中涵辉楼宴席上为黄州知州徐君猷而作。词中抒发了作者以顺处逆、旷达乐观而又略带惆怅、哀愁的矛盾心境。作者以诗的意境、语言和题材、内容入词,紧扣重九楼头饮宴,情景交融地抒写了自己的胸襟怀抱。
44《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或《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注释】 1.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准备躬耕。白居易在忠州(重庆市中部的忠县)时亦有东坡,苏轼仰慕前贤,即引来作为自己的别号。这里写从雪堂新途径归临皋,行踪正和《后赤壁赋》所云相同。据《年谱》,神宗赵顼元丰四年(1081)营东坡,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筑雪堂。盖其时雪堂尚未造好,故夜归临掩埋住宿。“东坡”,这里作为地名解。
2.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韩愈《石鼎联句序》称衡山道士:“倚墙睡,鼻息如雷鸣。”
3.“长恨“两句: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学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此身非我有:《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熟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译文:舜向丞请教说:“道可以获得而据有吗?”丞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据有,你怎么能获得并占有大道呢?”舜说:“我的身体不是我所有,那谁会拥有我的身体呢?”丞说:“这是天地把形体托给了你;降生人世并非是你所据有,这是天地给予的气凝聚于你;即使是你的子孙也不是你所据有,这是天地给予你的蜕变之形。所以,行走不知去哪里,居处不知持守什么,饮食不知什么滋味;行走、居处和饮食都不过是天地之间气的运动,又怎么可以获得并据有呢?”)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竞逐钻营。《诗经小雅甫田之什青蝇》:“营营青蝇。”据《庄子庚桑楚》载,南荣趎(chú)蹴然正坐曰:“若趎之年者已长矣,将恶乎托业以及此言邪?”庚桑子曰:“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若此三年,则可以及此言矣。”南荣趎曰:“目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聋者不能自闻;心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狂者不能自得。形之与形亦辟矣,而物或间之邪?欲相求而不能相得?今谓趎曰:‘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趎勉闻道达耳矣!”庚桑子曰:“辞尽矣。日奔蜂不能化藿(豆类植物的叶子上的虫。)蠋(zhú,蝴蝶、蛾等昆虫的幼虫。),越鸡不能伏鹄卵,鲁鸡固能矣。鸡之与鸡,其德非不同也,有能与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见老子?”(译文:南荣趎虔敬地端正而坐,说:“像我这样的人已经年纪大了,将怎样学习才能达到你所说的那种境界呢?”庚桑楚说:“保全你的身形,护养你的生命,不要使你的思虑为求取私利而奔波劳苦。像这样三年时间,那就可以达到我所说的那种境界了。”南荣趎说:“盲人的眼睛和普通人的眼睛,彼此的外形我看不出有什么不同,而盲人的眼睛却看不见东西;聋子的耳朵和普通人的耳朵,彼此的外形我看不出有什么不同,而聋子的耳朵却听不见声音;疯狂人的样子和普通人的样子,彼此之间我看不出有什么不同,而疯狂人却不能把持自己。形体与形体之间本是相通的,但出现不同的感知是外物有什么使之区别吗?还是希望获得却始终未能获得呢?如今先生对我说:‘保全你的身形,护养你的生命,不要使你的思虑为求取私利而奔波劳苦。’我只不过勉强听到耳里罢了!”庚桑子说:“我的话说尽了。小土蜂不能孵化出豆叶虫,越鸡不能孵化天鹅蛋,而鲁鸡却能做到。鸡与鸡,它们的禀赋并没有什么不同,有的能做到有的不能做到,是因为它们的本领原本就有大有小。拿现在说我的才干就很小,不足以使你受到感化,你何不到南方去拜见老子?”)4.夜阑:夜尽,夜深、夜将尽。
5.縠:hú,有皱纹的纱,即绉纱,如绮罗绫縠。縠纹,比喻水波细纹。【译文】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到临皋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
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
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
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余生。【赏析】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背景】
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住在江城南长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称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履,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首词作于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九月,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这首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ná,同“拿”,牵引,纷乱)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醒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45《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第二篇:宋诗导读——苏轼黄州诗词浅析
苏轼黄州诗词浅析
苏轼虽然少年天才,但究其一生来说,毕竟历经磨难,而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同时,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也有重要的意义。他前后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此番贬谪使苏轼遭到严重的政治和人生打击,于是他开始思考和探索许多问题。黄州是荒僻之地。在此期间,鉴于混迹官场的诸多教训,苏轼不接人事,少作诗文,在同亲友通信以及赠和诗文时,他惟恐“言语之间,人情难测”,总是一再叮嘱对方“勿以示人”、“深藏不出”,深怕“好事者巧以酝酿,便生出无穷事也”。可见苏轼当时已经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
虽然诗文创作已经不多,可是苏轼黄州词的创作却达到了一个巅峰的境界。身为罪人的苏轼时常表现出对淡泊功名的想法,并且更多地关注于个体人生底蕴和价值,其作品也常常直接抒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回想自己的人生历程,苏轼深深地感到一种空漠、无聊、孤寂与忧郁。然而,在黄州的生计、游历、与儒释道思想的接触,苏轼也表现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与超然淡泊、旷达豪放的一面。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期间,虽然有一些朋友来探望他,他也经常与朋友们游玩于黄州山水之间,并写下好些脍炙人口的豪放之作,但准确地说,他在黄州期间心情基调大部分是处于忧虑之中。
苏轼初到黄州,开始寄住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生活十分寂寞。这时的处境使得苏轼一下子跌入到了人生的低谷。别说致君尧舜治国安邦的抱负化成了泡影,就连保全自身,养家糊口都很困难。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这首词中,苏轼托物抒情,抒发他初来黄州时的孤高、凄清、寂寞的情绪,是他贬谪生活中的苦闷、孤独心理的写照。苏轼是在借“缺月挂疏桐”来表达自己生活清冷,借孤鸿状写自己的心境凄凉。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一作“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此词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一个中秋前夕。词的上片写景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月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下片前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苏轼虽然仕途坎坷,历经患难,贬所黄州亦为荒僻之地,苦闷凄悲的心情不难理解,但他并没有消沉颓废,失魂落魄,却能够通变达观,热爱生活,甘苦自适。
到了元丰四年(1081),苏轼的日子十分贫困。他的朋友马正卿,为他去郡中请得城东的坡地五十苗。对于“平生未尝作活计”的苏轼来说,亲自参加劳动,自然是一次重大的思想变化。事实上,辛勤劳动,获得成果,增加收入,正好表明他选取的是一条既可解决生计,又能解脱内心苦闷、开阔思想境界的道路。
初春时节,苏轼居于雪堂,感到东坡之景宛如陶渊明当日斜川之游,因而作了此词,用来纪念渊明,抒胸臆,表志向。陶渊明和苏轼在仕途中同样尝遍酸甜苦辣,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愿随波逐流,“却躬耕”便是他们“了了”之后的选择。渊明是自愿的,苏轼却为环境所迫。此时他已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地道的田间老农,亲身参加体力劳动,但紧接着,夜来一场春夜喜雨,东坡上洁净无尘,空气清新,使人心旷神怡,一派和平繁荣的景象。一个“足”字,透出了作者平和满意的心境,苏轼毕竟是个旷达乐观之人。不以为苦,反倒以春雨降临,雨洗东坡而欣喜,为自己能拥有这份宁静平和的生活而欣慰。
同一年,东坡在游清泉寺时,见到寺前兰溪水向西倒流的特殊现象,大生感慨,又作《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春兰茁壮生长,一片勃勃生机。山寺清幽之景亦不难想象。兰溪倒流的特殊现象使词人展开丰富的联想:时光也可以倒流。人只要乐观、自信,就能老当益壮,重新恢复青春年少。伤痕可以复原,病体可以重振,青春可以焕发。一句“休将白发唱黄鸡”,既是自勉,表达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仍渴望成就一番功业的乐观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拨开雾障,步出低谷的东坡,是一个灵魂重铸、神清气爽的东坡。苏轼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处处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能发现美好的事物。这曲生命常青的颂歌,更表达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哲理。
在这种探索和追求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苏轼都一一写进了他的著名的劳作诗中:《戏作种松》、《东坡八首》、《东坡》、《浚井》、《蜜酒歌》、《向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次韵孔毅甫久早巳而甚雨三首》、《元修菜》、《南堂五首》苏轼正是在这样贫瘠的黄土坡上,从事着辛勤的劳作。开垦东坡的土地,真是如同“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东坡八首之八),难怪苏轼在劳作时,时常累得精疲力竭,丢下锄耙,望天兴叹。尤其不幸的是这一年又发生了大旱。尽管如此,苏轼还是很有信心,坚信劳而有获:
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
下隰种粳徐,东原莳枣栗。
苏轼过去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做官时,做过许多有益于农民的事情,也写过不少反映民间疾苦的诗词,但却没有亲自参加过体力劳动的实践,缺乏种植知识。在他躬耕东坡时,就多亏附近老农对他的帮助指导了。
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
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
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
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
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
再拜谢苦言,得饱不相忘。
在给章子厚的信中,苏轼生动地描叙了这样一件事:一日,苏轼刚刚买回的一头牛突患重病,几乎要死。请来面诊的牛医,也识别不出牛病的症状。正在这时,只见一位老年农妇走上前来,把牛上上下下端详了一遍,说:苏居士,你这
头牛害的是痘斑疮。只要以青蒿粥治之就行了。苏轼又按照老农妇的话去医治牛病,果然见效。
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被贬黄州期间的苏东坡,其诗的创作主题已经远离喧嚣的朝廷斗争,变得富有农家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字里行间,充满着与农民水乳相融的真情实感。它充分地反映了苏轼在黄州的诗作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关于苏轼这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还有一个突出的例子。元丰四年冬,大雪纷飞,他考虑的是:“今年黄州大雪盈尺,吾方种麦东坡。得此,固我所喜,但舍外无薪米者,亦为之耿耿不寐,悲夫!”瑞雪兆丰年,东坡可望丰收,固苏轼所喜,也是所有农民之喜;但积雪盈尺,则是舍外无薪米者所忧,苏轼亦为之耿耿不寐。这时的苏轼,至少在对待大雪这件事情上,不是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感情么。
从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傲视磨难艰危,谈笑生死,履险如夷,把儒家士大夫“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浩然之气”的精神与佛家“当下即是”、“看穿顺逆”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更为超脱达观的人生哲学。同时,依靠艺术 的激情来完成心理上的宣泄,苏轼曾经自述:“吾酒后,乘兴作数千字,觉酒气拂,从十指出也。”也依靠佛老,保护了自己幻想中的具备完整人格的心灵世界。试看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者甚干忙?前事既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罪,三万六千场,一叶轻舟穿淼茫。”
“君看岸边苍石上,石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往,造物虽弛如吾何?”
履危难而处之泰然,历沧桑而洞观人生,心胸豁达,情趣潇洒,恬淡自适。
苏轼曾写到:“承喻慎静以处忧患,非心爱我之深,何以及此,当谨臵之座右也。”(《与章质夫三首》之一)正是他人生这里的核心所指——“慎静以处忧患”,他历经磨难,始终保持着旷达开朗性格的奥秘也就在此!故能在写完“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以雷鸣,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适,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后,“折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甚至把县太爷都吓了个半死,到处派人寻找,但当人们发现他之时,却“鼻鼾如雷,犹未兴矣。”只不过发发感慨,以期获得平衡和宁静罢了。
总的说来,黄州时期虽是苏轼政治上的失意期,却是他艺术创作上的成熟与丰收期。正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所说,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得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到黄州是苏轼的不幸,也是他的万幸,因为在此他实现了自我尊严,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超脱。
第三篇:浅谈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诗词风格
浅谈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诗词风格
【摘要】苏轼的诗感情奔放,胸襟洒脱,善于抒发个人感情,并将儒释道的思想融合到他的诗词当中;但是苏轼的仕途却是异常坎坷,屡遭贬谪的,本文从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中分析他的诗词的风格。
【关键词】贬谪
诗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画、书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成就。其诗题材广阔,风格别具一格,善于应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豪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虽然苏轼在诗词方面成就非凡,但是仕途却异常坎坷。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一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参加礼部的考试,因一篇《刑赏忠厚之之论》获得欧阳修的赏识,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京考察”,入第三等,为 “百年第一”、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其父病故,服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自此之后,苏轼的坎坷仕途已拉开帷幕。以下,将从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分析其诗歌的风格变化。
元丰二年,(1079年),因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从湖州知州任上被解压进京下狱,侥幸释放后,贬谪黄州。苏轼被贬黄州后所作的诗文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满庭芳》、《满庭芳》、《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西江月》、《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定**》、《浣溪沙》等,每首诗分别作于不同时期,抒发了苏轼当时的心态与心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诗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诗词上阙写景,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风突开,气势豪迈,颇有气势;“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处引用赤壁之典故,为下阙写周郎这一人物做铺垫;“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了一副壮阔的景象,“乱石、惊涛、雪”这些意象壮阔而又美丽;“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的壮阔景象,引出下文的人物描写;下阙写人,“遥想公谨当年……樯橹灰飞烟灭”则写周郎年少气盛,风流倜傥,面对大敌,谈笑自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则写诗人自己年老却被贬,政治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诗人思想突然开阔,人的一生既然像梦一样,为何不放开胸怀呢?
整首诗诗风大气,情感豪迈,虽有消极,但最终诗人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被贬的事实,这也与诗人思想中的儒释道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诗萦绕着一种轻快的气氛,上片虽遇雨,但是诗人乐在其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出了诗人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下片虽有“料峭春风”但也有“山头斜照”,虽有“风雨”但也无所畏惧,写出了诗人阔达的胸怀及其独特的人生感悟。
整首诗轻盈欢快,丝毫看不出诗人是被贬谪到黄州的,虽身处在困境之中,但亦会为自己找到乐趣。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贬居黄州时,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上片写景,从“落日”“卷帘”“亭下”等意象的描写,转入对平山堂的回忆以及对“醉翁”欧阳修的追忆;下片写湖面静谧,却突然波澜汹涌,从湖面到渔翁,引出最后三句的抒情,表现了诗人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完全看不出诗人被贬的处境。
满庭芳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这是苏轼发配黄州的作品,因其他人怕株连,或避嫌,都远离他,只有同乡陈糙和他关系亲密,此诗是王长官送陈糙时苏轼所作。上阙写王长官的饱经沧桑的形象,并且将王长官与长江相提并论,对王长官给予了高度评价,“苍桧”、“竹坞松窗”则写出了王长官的傲然奇节,“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写如果不是王先生送人来黄州,这一生恐怕都不能见面,写出了诗人对王先生人品的赞扬;“愿持此邀军,一饮空缸”写出十几人与王先生相逢恨晚的情怀,“居士先生老矣”是诗人对人生的感叹,“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写出诗人对客人的惜别。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后,开篇引用《庄子》中的寓言故事,讽刺那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人,进一步联想到他在党争中收到的伤害,又说“事皆前定”,但也不需要过分在意,写出了诗人对世俗的不屑,“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则写出诗人想远离官场,不问世事,洒脱的形象,“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这可以看作诗人这一生的经历,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但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写到“清风皓月”、“千钟美酒”,诗人心情豁然开朗,终于摆脱了世俗的约束,获得精神的解放。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 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此诗是诗人贬谪黄州期间作给鄂州太守友人朱守昌的,上片先写景,由景及情,最后一句“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承上启下,由人到怀古,下阙,引用典故,叙述古人之事,全诗萦绕着一种悲凉的气氛。
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这是首寄情山水的诗,作于贬谪黄州期间,上片前两句写诗人途中所见,点明时间地点,下片写“马”与“芳草”表达了诗人的对景色的喜悦之情。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诗是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苏轼虽生活困难,但是他生性乐观,这首诗全诗气氛凄凉,本诗写出了诗人内心孤独与寂寞,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展现了自己孤高的形象。“缺月”、“孤鸿影”、“寒枝”等意象处处显示出环境的凄凉,以景写情,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感。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诗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苏轼的诗多以豪放著称,但这首诗却给人以婉约的印象,借暮春之际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为点睛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诗作于被贬黄州之时,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开头七个字既写出游的时间,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上片写实景,引起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从而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
这十首诗均作于诗人贬谪黄州之时,通过对这些诗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被贬初始,诗人处于一种孤独,寂寞,凄凉的环境之中,但后期诗人的心态乐观,积极向上,和友人一起游玩,虽也偶有露出寂寞之情,但也被此时的情景影响,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
诗的风格也多有变化,虽以豪放著称,但在贬谪期间,也不免流露出婉约之情,其中包括对环境的描写,对友人的期盼,对官场的蔑视以及对人生的思考。但诗人总体的作诗风格略向婉约派发展,这也是诗人在被贬期间心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浩 辑注 孔凡礼 校点中华书局(2)林语堂 百花文艺出版社
注:另参考网上诗词分析
第四篇: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1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
摘要:在乌台诗案中苏轼不幸被贬黄州,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对他的政治、生活、诗词创作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尤其是词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在黄州时期,苏轼不但开拓了诗词的题材内容,还突破传统,提出“以诗为词”,“诗词一体”等新颖的创作理念。这一时期苏轼的诗词作品表现出一种旷达、清空的风格,打破了婉约豪放的界限,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词;乌台诗案
Abstract: n Wutai poem Su Shi was banished to Huangzhou Unfortunately, he suffered the first major setback in life, for his political life, poetry writing, etc.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During this period, Su Shi wrote many works of poetry, especially the creation of the word has reached a climax.Huangzhou period, Su Shi poetry not only opened up the subject matter, but also traditional, that “Taking Poems,” “poetry one” and other new creative ideas.Su Shi's poetry works of this period show a broad-minded, clear style,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graceful bold, the later poetry writing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Keyword: Sushi;Huangzhou poetry;Wutai poem
引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嘉祐(1056~1063)年间中进士。1079年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时期,由于在政治上、人生中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苏轼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以致词人的作品风格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词人黄州时期的诗词在文坛上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的,相关的著述十分丰富,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苏轼黄州时期的诗词进行了研究探索。本文结合黄州时期苏轼心态的转变、创作特点以及作品的风格等方面来研究该时期苏轼的诗词作品,以期对苏轼以及他黄州时期的诗词作品做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黄州时期苏轼诗词创作特点
苏轼一生中多次遭遇贬谪,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陷入低迷之中,而是逐渐走向了一种旷达洒脱的心态,纵观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诗词作品,不难发现其极其复杂的思想变化,儒、佛、道各家思想对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忧谗畏讥,隐喻自况
元丰二年,苏轼受乌台诗案的牵连而被捕入狱,从原本生活无忧,前途光明的京官瞬间变成了一个前途未卜的阶下囚,仕途上遭受了十分沉重的打击。虽然在这件事中他死里逃生,但却被贬到了一穷二白的黄州,元丰三年春到达了黄州。刚到黄州之时,由于政治上遭遇的不公平和生活上的突变,使苏轼陷入了极度的消沉和无助之中。朝廷奸佞当道,像自己这样的清流之士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反而受到政敌的打压、陷害,而沦落到被流放黄州的悲惨下场,这时候的他感到世态炎凉,因此,此时反映在他的诗词作品中的是孤寂、不平之情。如他初到黄州时所写下的《卜算子》表面是写景咏物,但实际上是在以物喻人,词的开头两句写了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写出了作者孤寂凄凉的心境。下片的“拣尽寒枝不肯栖”,表面上是在写孤鸿不愿意选择高枝栖息生活,宁愿默默忍受让人难耐的寂寞和寒冷,但实际上却是在写作者遭到贬官之后内心的孤苦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的思想感情。作者用“幽人”和“孤鸿”来自喻,写出了苏轼此刻的心情,一个劫后逢生而被贬于偏远鄙陋的地方的人,一个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和人生自由的同时却还拥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对前途的迷茫,对命运的感叹,对于心中有万千恨意却无处可以抒发的无奈、痛苦之情,以及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不肯向权贵低头屈服的坚持都委婉地表达在这首词之中。
与这首词题材相似的还有一首咏海棠的咏物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这首诗全诗都以物喻人,海棠花开的时候难免遭遇风雨的摧残,在雨中孤独开放的海棠给人以一种凄凉悲切之感。当苏轼想象到这株孤寂的海棠在风雨中遭受着无情的摧残的痛苦遭遇,便悲从中来,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了自己不公、不幸的悲惨遭遇,他感到这株生长于黄州这鄙陋之地的海棠与自己的命运十分相似。苏轼表面上是在哀叹海棠的不幸,实际上是在悲叹自己的谪居,他在诗中借为海棠鸣不平来宣泄自己的沦落之恨。
(二)怀古伤今,感悟人生
苏轼在刚到黄州的一年时间里他像一只惊弓之鸟,惊魂未定,一直无法走出乌台诗案的所带来的阴影,这时候的他没有知己,精神得不到任何寄托,几乎陷入了一种穷途末路的地步。面对自己家人饥寒交迫的窘迫,他只能在黄州东坡亲自耕种,只能这样自食其力,还自号“东坡居士”。与此同时,作为一个饱读诗书文人,读书写作,赋诗交友已经是他的一种天性,表面上的淡泊宁静,并不意味着他内心已经没有了苦闷和焦虑。尽管他说:“得罪以来,身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1]从这些看来,他好像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的乡俗之中,适应了这样一种不受关注,平淡的普通生活,实际上他的思想感情还是处于十分苦闷的一种状态,只是想通过忘却过去来麻醉自己的痛苦。一旦他遇到某种特定的环境,某种能引发他内心情感的事物,便会触动他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痛楚,使他产生一种超然出世的幻境。所以当他游赤壁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之时,他回想起了那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此时的他把对历史和人生感慨都凝聚在了这赤壁之上,才会发出人生如梦这样的感叹,才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千古绝唱的佳作。就风格而言,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这首词开头就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人以一种豪迈之感;但是从题材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睹物思人的词作,三国英雄豪杰周瑜在这赤壁创下千古功绩,而苏轼蹉跎半生,却依然老大无成,最后只能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
“人生如梦”这一感叹还存在于苏轼其他词作中,如《西江月》这首词的上片作者采用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冬去春来这样不断的交替来感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凄然的笔调写出了永远无法摆脱人生烦恼的惆怅之情。下片所表达的有对亲友充满念想的无限情思,有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奸佞横行的不满情绪,有渴望被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孤寂落寞和无法得到世人理解的痛苦哀怨之情。这些都是作者在不称心之时,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解脱,一次次来麻痹自己痛苦的情感,发泄自己对残酷不公的现实生活的种种不满之情。
(三)洒脱归隐,歌咏自然
一开始踏入仕途苏轼似乎就已经产生了归隐情结,并且这一情结伴随了他的一生。在谪居黄州时期,苏轼的归隐情结有了内涵的深化和拓展。所谓的深化,就是此时的他既有思念家乡的痛苦乡愁,又有躬耕于田园的美好心境。苏轼黄州时期的代表诗词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表现他洒脱、归隐、旷达、忘情等思想感情,如他的《定**》,这首词是苏轼元丰五年的作品,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词,上阕表达出的是一种敢于和风雨搏击、笑对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的风风雨雨联想到自己的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而依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表现出了作者旷达超然的胸襟,充满着清旷豪放的气概,寄寓着词人独到的人生感悟。最后词人悟出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哲理。经过两三年凄清艰苦的谪居生活后,苏轼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这时候的他已拥有了平静的心境,对于的自己的处境他已经能安然接受,平和应对了。
元丰五年是苏轼创作的一个高峰期,在一时期的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不同题材的诗词作品,其中包括一些歌咏自然、歌咏农村生活的诗词。在这一年中,有一次由于淋雨他生病了,去麻桥求医,病愈后他与名医庞安常一同去游清泉寺,并作诗歌《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这首词上片写自然环境,下片是借景抒情。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古人们都习惯河水自西向东流,当苏轼看到兰溪水向西流时,他感到十分惊讶、意外。因此在这首诗歌中苏轼借白居易的诗反其意用之,白居易在《醉酒》中表达的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当苏轼见到溪水向西流时,他异常兴奋,感觉岁月好像可以重来,劝人不要因为头发白了就唱“黄鸡白日”歌,要积极向上,要有乐观的心态。苏轼将悲观变成了旷达。由此可见,这时候的苏轼真的已经看开了一切,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激情。他歌咏自然,歌咏人生,体现了苏轼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除了这两首诗作外,还有很多诗词作品出现了清旷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空的意境。从而表现出苏轼旷达的情怀。
(四)患难见真情,吟咏友情
苏轼贬谪黄州之时,以前的朋友几乎断绝了来往,在黄州能够真正与苏轼交心对话的大儒没有几个,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苏轼在黄州结交朋友。苏轼与左邻右舍友善相处,不论身份。比如潘丙,原是个书生,因为久试不第,只能以买酒为生;郭遘贵为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代,可他却只是个药店老板,苏轼在《东坡八首》其七写他们并称赞他们之间的友情。在这首词中苏轼写道“我穷交旧绝,三子独见寸存”,这里是说潘彦明、古耕道、郭兴宗三人在苏轼孤独无助困苦的时候伸出了热情之手;“从我于东坡,劳饷同一餐”是说这三人与自己同甘共苦;“四海皆弟昆”是苏轼对人间真情的赞叹。
元丰四年五六月间某日,苏轼因思念老朋友朱寿昌,作《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词抒怀。这首词寄情于景,关照友我双方,又开怀倾诉,谈古论今。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情深谊厚,又从发自肺腑的议论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整首词表达出了词人苍凉悲慨、郁勃难平的不平之情。
(五)游山玩水,记游抒情
文人大都钟情于游山玩水,写词作诗,苏轼也不例外,虽然他贬谪在黄州这鄙陋之地,政治和生活上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但这似乎丝毫没有影响他寄情山水。在黄州时期,苏轼写下了不少记游的诗词。
如苏轼第一次游武昌西山时,看到那美不胜收的景色时,觉得比他想象的更好,比他听到的更美。他站在西山顶上,遥望黄州,此时感慨万千,于是就写了一首题为《游武昌寒溪西山寺》的诗,来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再如,苏轼第一次游览佛教圣地黄梅五祖禅寺,当他踏上冯茂山时,内心就十分的激动,便随口占《游五祖寺》。除了以上这些创作题材外,还其他很多题材的作品,与兄弟、朋友的唱和之作,如苏轼与弟弟苏辙同游西山时,因想到弟弟即将离去,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作《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诗寄怀,当天苏辙也就作了一首《黄州陪子瞻游武昌西山》来和对苏轼的诗;也有描写自己爱情的诗词,如元丰二年七月初七之夜,苏轼带着王朝云登上黄州南城朝天门楼上,在与王朝云的对话中,被她的真情感动,在朝天门上,苏轼即兴作了两首《菩萨蛮》词,其中之一记下了王朝云的纯朴表白。总之,在这一时期苏轼的创作题材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态势。
二、黄州时期苏轼诗词的创新及原因
(一)苏轼对词的创新及表现
苏轼诗词的豪放风格一直是学界公认的,他开创了豪放一派,然而真正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出了他的人生理念,他的性格特点,他的理想和磨难的却是他的婉约词。苏轼的婉约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传统,将婉约词推入了高雅的文学殿堂。苏轼的婉约词打破了宋词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缠绵悱恻的抒情,语气变的爽快利落,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和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入其中。关于人们对于苏轼的诗词有一种豪放的认识我们可以用王国维衡量诗词美学特色的标准来进行解释。王国维曾说: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无大误矣。”[2]不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苏轼绝大多数作品都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进行衡量,每一种都给人以一种震撼和美感。这也正是苏轼对诗词的创新之处。
孔凡礼认为: “东坡在文学创作上的革新精神,更为突出地表现在词上,他扩大了词的领域,解放了词体,开创了豪放一派。”[3]对词的解放是苏轼在文学艺术上不断大胆创新的最高成就,他不但积极扩大了词创作的题材范围,词创作的新的表现手法,而且还冲破了词法与韵律的一些束缚,形成了一种与“柳词”相对抗的新的词风,并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有浪漫主义色彩特征的创作流派——“豪放派”,他为从根本上改变词的面貌,扭转词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而摆脱了“花间词”对词创作的的束缚,使词真正的成为一种能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时代精神文学样式。
苏轼对词的创新并不是开始于黄州,也并不是在黄州时期就停止创新了,但是,黄州在苏轼对词的创新道路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黄州时期他对词的创新体现了他对词的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黄州时期对词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完全打破了过去文人对“词为艳科”这样一种偏见,打破了词创作的困扰,词的题材范围也更加宽阔;二是有了一种全新的词的表现手法——以诗为词,不但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还提高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三是依然继承沿用传统的创作题材但却又被赋予了某种新的思想内容和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元素。
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的高峰时期,四分之一的词作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而且经典作品也十分的多,此时的词作不论豪放还是婉约,抒情还是写景,都可以用“前所未有”这一个词语来评价。苏轼在他的词作中注入了他自己的一些思想现状,融入了孤鸿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有着英雄的情结,也透着社会生活、人生理想等这些复杂思想和情感,他的创作风格表现出了婉约中渗透出一股大气,豪放中流露出一丝忧伤,这些东西都没有表现在过去词作中,都是苏轼对词创作的创新。
创新一词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更新;第二,是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是改变。苏轼对词的创新并没有表现为他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东西,而是他对词作创作进行了“改变”,即在传统的词的文学样式上作出了一些重要的改变,这里我们也可以说他对词进行了“更新”。他对词所做出的这样的改变或更新他并没有刻意的去追求,更不是他完全否定他的过去,抛弃所有以前的东西,主要是因为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使他有了不同生活境遇,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使他的思想情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再加上词创作的成熟和他所具有的独特创作观念,这种种因素融合在一起所产生的一种新结果。
被贬黄州的苏轼在仕途上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使他的人生之路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他的生活态度和思想以及文学创作都随之发生了全新的改变。对于文学史和此后学者来说,苏轼在仕途的不幸遭遇却成了诗词大幸,他开创了一个新的的创作流派,并成功将它推向了高峰;对苏轼来说,这段历程让他在宋代文坛乃至整个词坛上确立了崇高地位。
(二)苏轼黄州词创新的原因
苏轼对词做了题材范围和表现形式的创新,在这些创新的背后有着许多复杂的原因: 首先,仕途上的不幸遭遇使他的生活环境和身份地位都发生了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成了苏轼对词进行创新的一种外在驱动力。
因“乌台诗案”成为阶下囚后,虽然死里逃生了,但被贬到了黄州。元丰三年到达黄州后,这时候的他的身份地位和以前已经截然不同了,从之前拥有实权并主政一方的地方长官成为了一个毫无实权徒有虚名的团练副使,实际上他就是一个被流放者,仅仅是一个罪臣。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他的人生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
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他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让苏轼改变了他的生活态度,他的思想情感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创作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他词的创作变多了,诗的创作变少了。在“乌台诗案”中他是由于诗作而获罪被贬的,因此这时候的他对诗的创作有很大顾虑,而当时的词还不属于正统文学,文学地位不高,并不会引起朝廷士大夫的过多关注,他觉得填填词这种小众文学并不会对自己的生活仕途产生多大影响,所以黄州时期的他加大了对词的创作,通过词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黄州时期所创作的词占他整个人生词作的四分之一。并且,在这一时期无论是词的内容、风格还是题材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过去的诗作中多包含讽刺寓意,揭示社会一些黑暗的方面,常常有一种“言必中当世之过”的济世思想,他认为这样能让圣上及时准确的了解国家的状况和臣民的思想,对国家国事有帮助;然而被贬后的他明白那仅仅只是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社会而已,这样的理想不仅不可能实现反而还会被小人利用,他知道他不能再这样沉浸在自己美好的理想当中了。因此,这时候的不仅很少写诗,而且即使偶尔写诗也会非常的小心谨慎。
苏轼的创新之路也可以说是开始于他躬耕于东坡,他相信他能够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靠着自己的努力来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开创一种新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使他对社会以及对自己的人生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遭遇到现实的沉重打击时,他可以选择佛道,从佛道中去追求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心灵上的安定。他在东坡亲自耕种,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生活,还自号东坡居士,在这以后所作的诗词大都是他黄州时期创作的代表作。他亲自耕种于东坡解决了生活问题,筑雪堂改善了生活环境,这时候的他思想渐渐变得平静了、精神也得到了安慰,有了寄托。这一年他填词十数阙,具有代表性的有《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江神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其次,对诗词具有独特观念是苏轼对词进行创新的一种内在原动力。
一是“诗词一体”的创作思想。苏轼是在柳永之后又一位对词进行全面改革的人,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 柳永虽然对词的意境进行了开拓,从而使词风发生转变,但是这只是在风格上有所改变而并没有改变词的实质,因此并没有从根本提高词在文坛上的地位;而苏轼却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这种传统格局,从而提高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使词从音乐的一种附属品转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在根本上改变了词发展的方向。这种创新原因在于苏轼“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主张词的创作“自成一家”。诗尊词卑的观念在理论上得到了彻底破除,他认为诗词本就同源,词就是诗,是“长短句诗”。把诗的表现手法和创作题材融入词的创作中,使苏轼笔下的词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人格个性。梅大圣教授在评论苏轼的《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时说:“这首苏轼自称平生最得意诗,全面而又形象地把他贬居黄州后的幽独、生不逢时的遭遇以及自己的高尚节操表现了出来。”[4]可见,苏轼到达黄州后的词作,在一开始就打破了题材的限制,他“以诗为词”,在他眼里诗与词额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诗词处于同等的地位,词应该和诗一样得到世人的尊重。
二是苏轼在词的创作中大胆采用“以诗为词”这一创作方法,这不仅是东坡词的语言运用问题,也不仅是文章体式和创作方法的问题,更体现了苏轼对词的美学追求,苏轼认为词是诗的后裔。把词提高到与诗的同等地位后,由于抒情和言志的需要,就要采用“以诗为词”的艺术手法。苏轼把词看作是“古人长短句之诗”,为了使自己的理论站住脚,他就要用写诗的方法来填词。
在题材上,苏轼突破了传统词狭窄的局面,在他的词作世界里创造了一个个生动的“东坡居士”形象,与苏诗一样,他的词也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叹,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的词既向内心世界扩展,也朝外在的世界开拓,他将笔触延伸到了大自然中去,塑造了三国古战场的雄伟场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词的形式上,苏轼用诗的形式对词进行了改造,使诗词在形式上达到统一。苏轼对词最显而易见的改造创新是在词之前加上了序言。词适合抒情却不适宜用来叙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轼在词中采用了大量标题和小序,使词的题序和正文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并且他的题序不仅仅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而是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功能——揭示创作动机和原因,使读者对其所抒发的情感指向一目了然。
三、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的影响
苏轼一生坎坷,磨难重重,而贬谪黄州无论对苏轼的仕途还是文学创作都有重要的意义。黄州时期苏轼的诗词创作达到顶峰。苏轼在黄州时期创作的诗词,无论是对苏轼的文学人生,抑或是整个文学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苏轼在黄州的心态发生变化,吸收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在诗词的创作主题上,由复杂的朝廷的斗争变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扩大了词的主题,开阔了词境,开创了黄州诗词平淡古朴、清空旷达的艺术境界,从而使他的诗歌风格更加丰富多变,打破了也开始了诗词史上的新篇章。
苏轼对词的创新表现为大大扩大了词的表现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也提高了词的地位与品位,也确立了苏轼本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也因此使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与诗平等的地位。并且为此后以辛弃疾为代表的历代词人的创作,指引了一条新的道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苏轼不仅开阔了词境,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而且在黄州时期创作的诗词给苏轼的文学史画上了绚丽的一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四、结束语
黄州是苏轼人生仕途中的第一次贬谪,对苏轼而言定是个非常大的打击。但是苏轼到了黄州,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养成了淡泊宁静的性格,苏轼的这种心态肯定经过了一个超然的心理转变过程。苏轼到黄州后,无论是身份、环境、生活态度,还是思想感情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苏轼诗词的主题、题材、风格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环境、身份的变化具体反映在作品上是风格旷达,感叹人生如梦,意境深远、宏大。思想感情的变化表现在题材的开拓,唱出了诗人心中最真挚的曲调。
苏轼黄州词的创新和实践对后世词人的创作及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深远。
注释:
[1]康震·康震评说苏东坡[M]·北京:中华书局,2008.1,第67页。[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第238页。[3孔凡礼·《苏轼诗集》校注本前言,中华书局,1982。
[4]]梅大圣·《论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与创作》(前言),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参考文献:
[1]张利华·《论苏轼黄州词的主导风格》,《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蒋扬帆·《旷达:东坡词的本质风格》,《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3]冯红的·《浅析苏轼黄州时期诗歌风格》,《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4]何念龙·《真放与旷达—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山东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5]杨蓓蓓·从黄州词看苏轼旷达词风的形成,《美与时代(下)》,2012年第8期。[6]王红升·佛教思想对苏轼黄州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邯郸学院报》,2007年第10期。
[7]赵凌宇·坦落的个性旷达的风格— 从苏轼黄州时期的词看苏词的艺术风格,《河南电大学院报》,1994年第4期。
[8]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9]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10]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李钟镇·《论苏轼黄州时期的词》,《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19卷第2期。[12]梁丽丹·《苏轼黄州词的美学风格及其艺术手法浅析》,2008年第6卷第6期。
[13]郭杏芳·《苏轼黄州词题材内容及创作思想分析》,《黄冈师范学院院报》,2010年8月第4期第30卷。
[14]康震·康震评说苏东坡[M]·北京:中华书局,2008.1。
[15]王琳祥·苏东坡谪居黄州·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6]王启鹏·苏轼文艺美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2。
谢辞
时间转瞬即逝,大学时光已接近尾声,所有的付出与努力,即将随着本次论文的结束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毕业论文是在吴晶老师的精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的,无论是从课题的选择还是具体的写作过程,从论文初稿到最终的定稿都凝聚着吴晶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吴晶老师为我提供了很多相关专业知识的指导和富于创造性的建议。用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刻的启迪,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对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我要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五篇: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仁宗景佑三年12月19日出生于四川眉山镇的诗书世家,因而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的影响最深。苏轼因散文写得出色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是一个文艺全才的人,诗、散文、词、绘画、书法都有杰出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均对当时与后世有深远影响。由于他一生屡遭贬谪,阅历复杂深广,其作品往往视野开阔爽朗,风格豪迈豁达,意趣横生,思想上常常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失意时仍不绝望,而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个人得失的倾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根源。
二、思想根源
苏轼的思想根源来源于他的家庭文化背景。苏轼出身于一个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在《三字经》里有个说法,“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轼受父亲的示范影响,7岁知书,10岁能文,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打下了浓厚的文学功底,儒学也成了他生命的底色。母亲程氏识文断字,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正是因为父亲的培养,母亲的教育,让苏轼从小就打下了独特的思想基础。
因此,苏轼在苦难中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苏轼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儒家思想的一个美好的理想,这种理想来源于家庭文化的链接,也是儒家文化的显现。例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的《浣溪沙·徐门石潭》共五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在这首词的下片,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看到苏轼的思想与他所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古代,封建官员对待人民都是作威作福的。可是这里的太守却不一样。他们想要口茶喝,还得“敲门试问”呢,在这一“敲门”、一“试问”里,既让我看到了他们的谦让,也看到了他们的文明。历史已经证明,苏轼一生的政治活动,基本上按照儒家的仁政爱民行事,在他长期的地方官任上,确实为人民做了些好事,如救灾、治水、请免赋税、整顿军纪等,得到了人民的普遍好感。所以他的“敲门试问”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思想根源的。这种处事待人的思想与苏轼的家庭文化有关。有一次,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时,他感慨颇深,不自觉的叹息起来,并对他的母亲说:“他日儿作范滂,母亲能作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倘若能作范滂,我怎么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呢?”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明,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得非常快。
这些都是苏轼人生志意的一面。他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所以他才能在王安石的新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司马光的旧党当政的时候,他也不苟从于旧党。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是回到朝庭上来,仍然是坚持政治上的理想,不盲从那当权一派的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他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自己的理想、操守始终一致。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 笔者认为,苏轼的思想根源的产生来源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文化的熏陶,母亲教育与父亲的指点,形成了性格耿直,敢说实话的个性特征;二是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内化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品牌,两者整合,形成了苏轼的思想根源。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根源”支配着人生的行动,从而导致了他坎坷的人生。
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坎坷人生
苏轼少年时期,一直受到儒道两家的美好品格的熏陶,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从不对封建势力谄媚从就,真正做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式的胸怀,对那些看不顺眼的,扰民害民的举动,他能直言不讳地痛斥当朝权贵,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才导致他屡遭贬谪。例如:熙宁元年,神宗即位不久,为了挽救面临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并推行其所提倡的新法。当时,苏轼出任监官浩院(掌管官吏辞令书的官)。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制,而在于吏治,他希望以较缓和的方式改革,若要改革也应逐步进行,而非王安石的变法般急于求利。因此他不断上书神宗,呈奏《谏买浙灯状》,后又上《上皇帝书》及《万言书》,不但未被神宗接受,反而成为当时反对王安石等新法派的旧法派的一员,在政治上受到排挤„„ 熙宁四年,苏轼见变法大局已定,反对也没有用,也不愿陷入新旧两派斗争的漩涡中,便请调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心中虽有些难过和挫败感,但当看到杭州的湖山之秀丽,街道之繁华,庙宇之闳壮,他甚至感到了一种归宿感,他刚到杭州便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魂牵梦萦的故乡竟比不上仕途驿站之一的杭州,就是这不经意的一瞥,杭州俊秀的湖山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以至于要在这里安家落户。
因此,苏轼在办完公务后,换上便服,或在湖滨小亭里坐坐;或在荒山幽涧中走走,累了,在虎跑寺沏茶品茗。倘若兴致犹盛,就会邀几位同僚泛舟湖上,吟诗作画,尽情挥洒在青山绿水之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从而也形成了忧乐两忘,放荡不羁的性格。这一时期的作品更显现了他潇洒的生活,如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
又如:神宗元丰2年3月,苏轼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而被贬谪黄州。初到黄州时,苏轼陷入了不能维持家人生活的困境。他在给秦少游的信里说:“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省,日用不得百五十。”一个堂堂的文化名人,携妻带子地来到黄州,生活状况却到了“日用不得百五十”的地步。
此时的苏轼,不得不脱去文人的长袍,摘去文人的衣巾,改穿农人的小褂子,在耕作之暇,偶尔喝得微微醉意,躺在草地上便悄然熟睡,直到暮色降临,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生活虽淡泊名利,但他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农田式的耕作生活使他的诗情勃发,半公半作的闲暇生活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思古通今,在这一时期,中国词史上豪放词的奠基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还有散文名篇《前后赤壁赋》。„„
像这样的经历可以列举很多,如果再列举下去似乎有点繁琐,读者再看下去,心情也越发的沉重。在苏轼流放的历程中,他的路途一次比一次难走,以至于在他年逾花甲的时候,还被远谪到儋州(今海南岛儋县)。苏轼在海南岛居留三年后遇赦北归,归途中吟出了这样的诗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两句诗可作为他坎坷仕途的总结,在此,我们也不难想像苏轼的悲壮而又诗情澎湃的一生。如果说儒道两家的思想播洒了他诗情的种子,正是由于“种子”的萌芽,让苏轼在坎坷的人生中打造了留传千古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