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强拆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想到林宣回眸梁在东北大学讲课往事.

时间:2019-05-14 01:5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由北京强拆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想到林宣回眸梁在东北大学讲课往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由北京强拆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想到林宣回眸梁在东北大学讲课往事.》。

第一篇:由北京强拆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想到林宣回眸梁在东北大学讲课往事.

由北京強拆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想到林宣回眸梁在东北大学讲课往事

梁思成是中国现代的建筑艺术大师,能拜在他的门下听课是一种享受,也是终生回味无穷的幸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林宣教授,20世纪30年代初曾就读于张学良将军任校长的东北大学建筑系3班,1930—1931年学习建筑设计必修类课程中,就有梁先生亲自讲授《西洋建筑史》兼及“初步设计”。

据林宣回忆,这个系,是梁思成留美归国的1928年应邀创办的,并在那里执教3年。

林宣对我说:“梁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1924—1928年),西欧的建筑思潮澎湃激荡。无论倾向‘古典主义’者或‘折衷主义’者,都以很高的热情来研究建筑史。于是,建筑史由考古学里分立出来。梁先生师承于欧美最具影响力的学院派中的主流派代表人物Cret。Cret来自巴黎美术学院,法籍、著名美国‘古典主义’建筑大师。”

梁思成讲授的《西洋建筑史》,在很大程度上借鉴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同类课程的学术体系,讲授时又针对中国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力求深入浅出、繁简得宜、简练揣摩、“由博返约”、形象生动。他把教案写在卡片上,按题分类捆扎备用,登台开讲又基本脱稿,即兴发挥,显著特点是高度“视觉化”。那时教室不可能装备电教设施,梁思成便采用少说话、多画图的方式,“化抽象为具象”,几乎每一个典型建筑实例,都在黑板上画出来。他1946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讲授《中国建筑史》,用的也是这个教学法。1984年公开出版的那本建筑“画传”,就是他20世纪30—40年代讲课的成果。

林宣记得梁思成讲授《西洋建筑史》第一堂是“建筑三要素”:“梁先生三要素即实用、坚固和美观(utility,stabilifyand beduty),作为建筑史课的开场白。三要素中,较为强调第三性。他先生将建筑美与维纳斯联系起来,在黑板上写道:Athlng of beautyisa joy foreuer(“美”是永存的)”。

梁思成认为,西方古代建筑的优势在古希腊;希腊的黄金时代在公元前5世纪,即“古典建筑的创制时期”。到了“希腊化时期”,营建工程虽广、影响虽大,仅属于“繁衍时期”。文艺复兴过后,至巴洛克,即接近于尾声。巴洛克风行中,只有意大利建筑师伯尼尼(Bernini)的成名作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后期工程“广场柱廊”,能体现“大尺度空间的构图”特色,“体量配比得当”,从观感上可收衬托主体之效。原作者的设计意图正在于“强化人与物象之间的联系”。梁思成在《西洋建筑史》讲授中,提出了“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延续”的科学思想,并用“人的尺度”、“建筑环境”分析广场与建筑互为表里的关系。他对历史上形成的威尼斯圣玛可广场、罗马卡比多广场、佛罗伦斯的安农齐阿广场,甚为推崇,并以亲身经历的威尼斯水乡之游间接地感染学生。林宣说,梁先生讲述的“叹息桥”的故事,像梦幻一样留在自己记忆深处。

“9·18”前数月,东北气氛紧张。日本侵略军剑拔弩张,驻沈阳的东北军亦暗中备战。林宣记得,梁先生同他正要走出东新村的家门,一架日军法制战斗机俯冲到水塔那么高,又长啸一声,凌空远飞。一抹斜阳在新筑的东北大学汉卿南楼与北楼,留下血的晚照。连天烽火不远,东大建筑系的“弦歌”正处在存亡绝续之中。

国难当头,梁思成用坚韧而远大的情怀为学生授课。他和夫人林徽因、童嶲、陈植一起为两个年级、3个班上建筑“初步设计”。东北大学建筑系当时只有一个制图室,制图室对面有个规模不大的图书室。允许学生借10本书或流行杂志如《建筑沦坛》(Forum)和Pencil POint(《前进建筑》杂志的前身),抱到制图室看。晚自习3个班在制图室由老师指导改图,学生互相观摩。

梁思成规定,学生每四周须完成一个小设计。通常,学生在草图试作阶段,要在图书室“关闭”48小时,通过阅读、思考,以他山之石攻玉,产生设计意念,并画出草图。最初方案代表学生的设计本意与水平,草图上交给老师后,“大局已定”,嗣后只能按一个思路发展下去,不容许改作。梁先生将学生认真思考、不断修改、有所损益的过程,称为“深化”(Study)。深化阶段,鼓励学生广泛看书,收集资料,对比研究,增添新意,弥补不足。

小设计的第4周的星期六为交图时间。梁思成走进教室时,带一个小闹钟,拨到4点整(交图的最后时限)。交图前半小时最为紧张,这是决定“画面效果”的背水一战。林宣记得,林徽因到北京香山养病后,布置给他们的最后一个作业是“风景点,小茶室”。梁、童、陈分别指导3个组,每组都出现了“必须补救”的设计图案。梁思成所指导的一个渲染图,调子太暗。他调了一杯花青色,将图浓浓的盖了一遍,吹干后,用水彩画的浅黄原色,把窗与门上段槅心透光的地方染上光亮的黄色。嚯,一幅深有画境的夜景呈现了出来!童巂所指导的一张图,背景透紫,与远山混沌一片。他吹干颜色,拿出随身带的白铅笔略一勾划,设计图便出现了“积雪浮云端”的效果。陈植所指导的一张图,基调太冷,他在前景采用披红带紫的人物点缀——微染(Titn)手法。

东北大学及其校长张学良将军,梁思成、林徽因、童巂、陈植诸名师早已人事皆非,但其携带的民族人文传统,却镌刻在中国高等教育史的丰碑上。林宣对我说:“薪火相传对于我们老东大学生而言,不是一般的名词概念,而是永难忘怀的感念与人生的记录!”

题记

此文写于1992年12日26日,署名刘荣庆。林宣先生系林徽因之弟、梁思成的妻弟。

附梁思成、林徽因北京故居被拆资讯

待定 洛龙 1月

梁思成故居被拆五大疑问待解华润何以如此大胆2012年01月31日 08:47:38

2009年7月11日的梁林故居。本报记者欧阳晓菲摄

2012年1月28日的梁林故居。新华社发

经过持续两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以破败之身残存的梁林故居似乎暂时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新年伊始,这个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的小院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却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惨遭拆除。建设单位是否违规?监管部门职责何在?“维修性拆除”说法是否成立?在各方你来我往的描述中,有诸多疑团待解。

疑问一

华润集团为何如此“大胆”

28日,东城区文化委就此事作出回应,称建设单位(华润集团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为了紧急抢险,才将危房落架拟修复的,但此次拆除未经报批,属“违规拆除”,东城区文化委将对此事依法进行查处。

对于建设单位“未经报批违规拆除”一说,一位不愿具名的民间文保人士表示不解:华润哪来这么大的胆子?该人士表示,如果是一处普通的建筑被违规拆除,似乎也能理解。但作为曾引发媒体论战和各级文保部门极大关注的梁林故居,已然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文保人士人人喊‘保’,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不准拆除,建设单位为何还会公然违抗相关部门政令,不经报批擅自拆除?作为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央企,华润集团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他们底气何在?”

29日下午,华润集团北京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对于是否存在“违规拆除”,公司持保留意见。

建设单位违规与否,一个核心情节在于华润方面对梁林故居“下手”之前,到底有没有履行相关报批手续。本报记者昨天就此致函华润集团有关项目负责人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未获任何回应。

疑问二

免拆“护身符”为何没降临

“不可移动文物”的身份,曾经平息了那场始于2009年7月关于梁林故居的激烈论战。2010年1月,有媒体报道称梁林故居已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相关身份认定事宜“正在走程序”。民间文保人士一度为此欢欣鼓舞,他们期望这一身份能成为梁林故居免遭拆迁的“护身符”。但直至梁林故居碎为瓦砾,走了近两年的程序至今仍扑朔迷离。

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张培表示,一旦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梁林故居便能名正言顺地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保护范畴,有望免受破坏,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至少不用担心会被拆掉”。

那么,梁林故居“临终”之前到底是什么身份?东城区文化委文物科负责人汪源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梁林故居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确被列为新登录项目,但未被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汪源说,依据文物法规定,虽然文物普查项目保护级别较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略低,但仍属于文物建筑,即便要迁移和拆除,也必须在征得东城区政府和北京市文物局的批准后才能进行。从众声喧哗中暂得保全到“无人知晓”中惨遭拆除,梁林故居的免拆“护身符”为何没有降临,个中缘由不得而知。

疑问三

“维修性拆除”说是否成立

据新华社报道,1月27日,东城区文化委在向北京市文物局解释此事时表示,建设单位考虑到梁林故居房屋腾退后,因陈旧、几经翻建、无人居住等原因,易出现险情,因此进行了“维修性拆除”。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拆除是由于建设单位为防止房屋在过节期间出现险情,而提前对房屋进行的“落架维修”,是维修前的一种“前期筹备工作”。

对此,著名文保专家谢辰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维修性拆除”,建设单位必须对整个拆除过程进行严谨的记录,甚至每一块砖头都应该编号记录,所有梁架的位置都要逐一记录,相关录像、绘图、测绘必不可少,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日后科学复原。“有就拿出来,如果没有那就是拆除,叫什么维修?”

东城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发后,东城区文化委已书面通知建设单位,不得继续拆除现存院落的原有历史建筑,并对落架后的全部传统建筑材料妥善保存,以便修建时使用。昨天下午,本报记者前往梁林故居进行探访,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记者在现场看到,胡同口确有两名保安值守,他们自称是富恒公司派来的安保人员,但对来这里执行什么任务“不太清楚”。记者穿过胡同走进已成废墟的梁林故居,没有受到任何阻拦。院内满是碎砖烂瓦,与一般拆迁现场并无二致。外来人员均可随意进入废墟。昨晚8点左右,本报记者离开现场时,胡同口的两名保安已不知去向。

前天,有文保人士前往现场探访时也发现,现场来来往往有不少人参观,还有很多人从废墟里收集砖瓦带走。“在现场参与拆迁的两个工人说,天天如此,这些砖瓦大家随便拿,又没有人不让拿。”该文保人士在微博中这样写道。

疑问四

谁为文物被拆负责

对于下一步工作,北京市文物局表示,无论是“维修性拆除”还是其他原因,文物修缮必须先报文保部门批准,文物局已责成东城区文化委到现场检查拆除单位保存的砖瓦木料,按照文保要求进行编号保存,为复建留存历史依据。同时,由东城区文化委督促、委托有文物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对拆除建筑按照文物建筑规范进行修复设计,东城区文化委应监督复建全过程。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表示,上述意见已下达给东城区文化委,并向北京市政府和国家文物局上报。

东城区文化委则表示,将对此事依法进行查处。

但对“违规拆除”结论持保留意见的华润集团北京公司将为此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目前不得而知。

据现居于此的住户介绍,梁林故居的倒座房和第二进北房其实早在去年10月左右就被拆掉了,并非春节期间所为。然而直到数日前媒体向北京市文物局了解此事,得到的答复仍然是“不知情”。

有评论就此追问:文保部门如此“后知后觉”,在监管上是否存在失职?他们又该为梁林故居之死承担什么责任?

疑问五

还有多少类似文物

“这件事让人想起来就觉得后怕!”对于梁林故居被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间文保人士表示,目前在东城区乃至全北京,类似普查登录保护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有很多,很多都和梁林故居一样,处在等待身份认定的过程中,如果都像梁林故居这样不知不觉悄然被拆,又有几处这种最低保护等级的文物能有机会得以复建呢?

去年年底,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具体普查数据。根据最终的统计结果,全国范围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766722处。其中,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001处,梁林故居此次列为新发现文物项目。同时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而在这类消失的文物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消失的情况几乎没有,大量消失的是没有任何定级、只是被区县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根据最新的数据,北京地区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969处。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要求普查工作完成后,各地将陆续公布名录,目前还没有具体时间表。上述民间文保人士表示,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不可移动文物,在文物普查完成与数据公布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而这一时间环节,正是新增文物保护工作的薄弱期。由此,要求各级政府尽量缩短这一时段,担负起保护文物的责任。

民间文保人士、“老北京网”负责人张巍呼吁北京市尽快公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查清的不可移动文物“家底”。

■故居“生平”

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号四合院(现为24号院)在1931年至1937年期间曾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租住。这一时期是两人对中国建筑史及文物保护作出重要贡献的时期。他们从这里出发,完成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群落的大部分考察。2009年,因涉及商业项目,24号院门楼及西厢房被先后拆除。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同年7月10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叫停了对梁林故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同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发布通报称,该局已会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专题研究了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保护问题,并责成建设单位调整建设方案,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到保留。

今年1月27日有媒体报道称,梁林故居已被拆除,但北京市文物局并不知晓。

北总布胡同24号院原是一座两进四合院,坐北朝南。现在,四合院第一进北房的位置是一座3层小楼,3层小楼前后的建筑全部被拆。在被拆掉的建筑中,一部分为红砖建筑,一部分为青砖建筑。梁林故居南临的一栋居民楼上,写着红色的“拆”字并用圆圈圈起来,但并没有被拆除。

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故居院子里的很多建筑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上世纪80年代垂花门、东厢房被拆除后原地盖了一座三层小楼,目前院子里的住户都是在那时陆陆续续搬过来的。据新华社电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北京故居

文 祁建

梁思成与林徽因合影

北总布胡同3号(现在北总布胡同24号)外观

年初,梁思成和林徽因北总布胡同故居要被拆毁之际,引起社会关注,最终得以保全。

最应该纪念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的不是我们,而是一座城市——北京,但北京“消失”了,只留在梦中。故都的逝去,让一个人痛心疾首,但他无能为力今天的北京,还记得这个人吗?北京不是梁思成的故乡,但北京“消失”的时候他最心痛,依稀听到他的叹息声,北京,你真的就这样“消失”了吗?

当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曾经竭力想保留其历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夫妇,就注定要成为人们不断提及、不断感叹的人物。当历史的风烟散尽,人们回忆起这位中国建筑史上的国宝级人物,这两位真正的建筑大师文化大师时,这片他们深深挚爱的土地上,仿佛看见了人间四月天。

北总布胡同:林徽因“我们太太的客厅”

梁思成、林徽因长期在海外生活,是喝过洋墨水、吃过洋面包的,然而他们更钟情的却是中华民族的建筑和艺术。从1930年至1945年的15年间,他们的迹遍及中国15个省的200多个县,测量、摄影、研究的古建筑和文物达2000处。这些丰富的积累和深邃的建筑理念,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1901年,祖籍广东新会的梁思成出生在东京,此时他的父亲正在日本担任《新民丛报》主编他是12岁时才随母亲回到北平的。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的梁思成赴美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硕士,继而就读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东方艺术业。与他同行的是被称为“旷世美丽、才华绝代”的林徽因。不同的只是林在大美术系读学士,后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研修舞美设计。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原籍福建闽侯。父亲林长民是诗人兼法家,早年留学日本,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林尹民是堂兄弟。祖林孝恂为清朝翰林,进士出身,他本给孙女取名“徽音”,出自《诗经·大雅之“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是美誉的意思。她从17岁开始发表新并爱好戏剧和绘画,后来改名徽因,是在她大量发表文学作品后,与一同名同的男性作者经常相混,排印也常发生错误,于是在1931年10月5日《诗刊》第期上,由主编徐志摩将女作者林徽音改为“徽因”。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似乎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她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斐然,还致力于建筑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代才女”。她几乎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号(现在北总布胡同24号)的故居,是林徽因梁思成1931年到1937年间的住处。这方院落里曾经有过名噪京华的“太太的厅”,聚集过中国文化界名流,承载着林徽因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她家的客厅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俱乐部和文学沙龙,经常集聚着一批文人墨客此高谈阔论。每当这时,正如费正清所说的:“她交际起来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部围着她转。”林徽令大家瞩目,是个活动中心,因为“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萧乾也说:“她说起话来,人几乎插不上嘴。别说沈(从文)先生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赏。”而金岳霖则说:“她是全身都浸泡在汉朝里了不管提及任何事物,她都会立刻扯到那个遥远的朝代去,而靠她自己是永远回来的。”林徽因身边大多是男性朋友,她的聪明和高傲隔绝了她和一般人的距离几乎圈内女性都对她敬而远之。

北总布胡同3号从前的院子是个宽广、温馨的地方,院子四边各有一排单层平房,灰瓦……

北总布胡同3号(现在北总布胡同24号)外观

1931年梁思成在北平总布胡同3号梁家的起居室里

梁思成与林徽因合影

……铺成的屋顶,房屋之间铺砖的走廊也是灰瓦顶子。面向院子的一面都是阔的门窗,镶嵌着精心设计的窗棂。院子中间种着几株开花的树,林徽因和梁成的一双小儿女常在树下嬉戏。

就是在这间客厅里,每到周末,金岳霖、徐志摩、萧乾、沈从文……这些中文化史上杰出的人士就会聚集一起,在阳光中畅叙,间或飘起几杯刚煮好的咖的浓香。而聚会的主角自然是林徽因。梁思成说话不多,他总是注意地听着,尔插一句话,语言简洁,生动诙谐。

北总布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北起大雅宝胡同,南至东总布胡同,东有两支巷通先晓胡同,西与向春胡同、后赵家楼胡同、前赵家楼胡同、小羊宜宾胡相通,属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因位于东总布胡同北面得名。总布胡同,清属镶白旗,清乾隆时称城隍庙胡同。因街内有一城隍庙得名。此庙建于明万历八年(1590)。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修,彼时香火甚盛。次年,八国联军侵北京,香火自此开始萧条,宣统时称城隍庙大街。民国八年(1919),因庙有交通,遂拆毁。民国三十六年(1947)称北总布胡同。北总布胡同内2号原是用协和医院的余料所建,是美国煤油大王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为其父母盖的。日战争时一个日本官僚曾经在此居住。日本投降后,此宅被收归国有。根据停协定,为调处国民党、共产党之间的军事冲突,成立了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调部。中共代表叶剑英、国民党政府代表郑介民、美国政府代表罗伯森,美国统特使马歇尔也参加。民国三十五年(1946),此宅为军调部国民党代表驻地,又归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居住,解放后成为某单位宿舍。北总布同32号曾是北平国立艺专的旧址,后来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社址,直至今日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居有好多故事,比如1933年11月1日,沈从文将正在读燕京大学新闻系三年级的萧乾的短篇小说处女作《蚕》,发表在他主编的天津《公报》文艺副刊上。几天后,读了这篇小说的林徽因对沈从文说:“萧乾先生章甚有味儿,我喜欢。能见到当感到畅快。”沈从文随即写信告诉萧乾,说有“绝顶聪明的小姐”喜欢你的小说,要请你到她家去吃茶。就这样,兴奋而有紧张的萧乾,穿着自己最好的蓝布大褂,与师傅一起叩响了北总布胡同3号院的门扉。

那天的情景萧乾一直记忆犹新,“她刚刚骑马归来,身上还穿着骑马装,显格外潇洒轻盈,哪看得出是个病人。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后来聊起天来,谈锋甚健,几乎没有别人插的机会。别说沈先生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赏。”

1937年,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逼近之时,他们不堪沦落日寇之手,操起行远赴深山老林,抢救祖国的建筑遗产。自此,他们再也没有回到北总布胡同住过

林徽因与冰心的祖籍同为福州,算是同乡。二人的丈夫梁思成和吴文藻是清华住一个宿舍的同学,是真正的同窗。

当时,冰心发表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发表后引起平津乃至全国文化界高度关注。那么,这篇引起外界高度关注的小说里究竟写了些什么呢?

在《我们太太的客厅》中,关于人物的介绍是这样的——

“我们的太太自己虽是个女性,却并不喜欢女人。她觉得中国的女人特别守旧,特别琐碎,特别小方。”在我们太太那“软艳”的客厅里,除了玉树临风太太,还有一个被改为英文名字的中国佣人和女儿彬彬,另外则云集着科学家先生、哲学教授、文学教授,一个“所谓艺术家”名叫柯露西的美国女人,还一位“白袷临风,天然瘦削”的诗人。此诗人“头发光溜溜的两边平分着,白的脸,高高的鼻子,薄薄的嘴唇,态度潇洒,顾盼含情,是天生的一个‘女人男子’”。只见:诗人微俯着身,捧着我们太太的指尖,轻轻地亲了一下,说“太太,无论哪时看见你,都如同一片光明的彩云……”我们的太太微微一笑抽出手来,又和另一位文学教授把握。

教授约有四十上下年纪,两道短须,春风满面,连连说:“好久不见了,太太,你好!”哲学家背着手,俯身细看书架上的书,抽出叔本华《妇女论》的译来,正在翻着,诗人悄悄过去,把他肩膀猛然一拍,他才笑着合上卷,回过身来他是一个瘦瘦高高的人,深目高额,两肩下垂,脸色微黄,不认得他的人,总为是个烟鬼。后来,诗人笑了,走到太太椅旁坐下,抚着太太的肩,说:“美让我今晚跟你听戏去!”

文中无论是“我们的太太”,还是诗人、哲学家、画家、科学家、甚至外国的风流寡妇都有一种明显的虚伪、虚荣的色彩。

但林徽因并不在乎,还特意将从山西带回的一坛陈醋送给冰心食用。由于林徽因喜欢交际的性格,产生一些意料中的故事便不足为奇了。

对于林徽因,与她过从甚密的作家李健吾有过这样的描述:“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为此李健吾还加以举例说明:“我记起她(林徽因)亲口讲起一个得意的趣事。冰心了一篇小说《太太的客厅》讽刺她,因为每星期六下午,便有若干朋友以她为心谈论时代应有种种现象和问题。她恰好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平,带了一坛陈又香的山西醋,立即叫人送给冰心吃用。”对于这一趣事,李健吾得出的结是:林徽因与冰心之间“是朋友,同时又是仇敌”。

下载由北京强拆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想到林宣回眸梁在东北大学讲课往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由北京强拆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想到林宣回眸梁在东北大学讲课往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