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蝌蚪找妈妈》

时间:2019-05-14 01:1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说课稿《蝌蚪找妈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说课稿《蝌蚪找妈妈》》。

第一篇:说课稿《蝌蚪找妈妈》

哈利波特读后感

很多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小巫师,他鼻梁上有一架黑框眼镜,他总是骑着飞天扫帚在空中飞,在他乱蓬蓬的黑发下面,还有一道神秘的伤疤。这个男孩的名字叫哈利波特。

哈利一岁时便失去了父母,一直在姨夫姨妈的欺凌下生活。在哈利十一岁时,他突然得知自己是一名巫师,于是他开始了自己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学习生涯,并且认识了两个好朋友,罗恩和赫敏。

可是杀死哈利父母的伏地魔却一直对霍格沃茨虎视眈眈,原本在哈利身上丧失能力的他打破了哈利刚开始的平静生活……

看完这套书之后,我很难想象,竟然有这样的随时要面临着死亡的孩子,哈利承担连很多成年巫师都担当不了的责任!有这样勇气的孩子,在现实社会中又会有几人能做到?他所吃的苦,又有几人能承受?

虽然有那么多的考验等着哈利,可是奇迹一次又一次出现,哈利总是逃脱危险。这些,全都是因为爱。

哈利的母亲为了救哈利而死,她对哈利强烈的爱,在哈利的身上留下了印迹。被一个深深地爱过,尽管爱他的那个人已经死了,也会给哈利留下一个永久的护身符。这就是伏地魔杀不死他的原因。

伏地魔不懂得爱,他也是早年丧失了父母,他生活在孤儿院,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他性格很孤僻,独来独往,他也不需要朋友……一个不懂得爱也没有爱的人,会做出无数丧心病狂的可怕的事情来。

这也许就是这套书要告诉我们的,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爱是连最深的魔法,也无法达到的境界。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候,也不要放弃爱与希望,它们可以超越死亡,照亮黑暗,因为爱与希望比命运更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哈利波特》。我非常喜欢这套书,一口气就读完了。

哈利波特的父母在哈利小的时候被伏地魔给杀害了,小哈利自己侥幸逃脱了伏地魔的黑魔法,但是在他的头上留下一道闪电形的伤疤,从此他成了魔法界人人可知的“大难不死的男孩”。哈利的父母被杀了,可怜的哈利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他住在他唯一的亲人姨妈家里,在那里受尽折磨,度过了一个悲惨的童年。哈利十一岁生日的那天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是一名巫师,现在要到魔法界去学习。就这样哈利不平凡的一生开始了„„和罗恩﹑赫敏成为朋友,和马尔福成为对手,误解斯内普教授,认识和蔼﹑可亲的校长邓布利多教授,当然还少不了杀死哈利父母、哈利最痛恨的人—伏地魔„„在充满爱又充满恶的世界里哈利度过了一生。哈利杀死了伏地魔并为自己的父母报了仇。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赞叹:哈利是一个多么勇敢﹑果断的人,自己和两个伙伴对付一个法力高超的伏地魔(又称神秘人﹑黑魔头等),伏地魔有很多食死徒为他效力,有些已经年纪大的巫师都怕他。哈利一年级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却敢于与他战斗,六年级的时候与伏地魔面对面地战斗,那时虽然他已经长大了,可是论法力还是不如伏地魔。七年级的时候,他和他的两个伙伴一起在外面没有上学,寻找着可以打败伏地魔的魂器(他们的校长邓布利多教授在哈利六年级的时候因为寻找魂器而死的)„„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对不幸的命运越是抱怨,就会越觉得痛苦,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哈利波特》。我非常喜欢这套书,一口气就读完了。

哈利波特的父母在哈利小的时候被伏地魔给杀害了,小哈利自己侥幸逃脱了伏地魔的黑魔法,但是在他的头上留下一道闪电形的伤疤,从此他成了魔法界人人可知的“大难不死的男孩”。哈利的父母被杀了,可怜的哈利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他住在他唯一的亲人姨妈家里,在那里受尽折磨,度过了一个悲惨的童年。哈利十一岁生日的那天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是一名巫师,现在要到魔法界去学习。就这样哈利不平凡的一生开始了„„和罗恩﹑赫敏成为朋友,和马尔福成为对手,误解斯内普教授,认识和蔼﹑可亲的校长邓布利多教授,当然还少不了杀死哈利父母、哈利最痛恨的人—伏地魔„„在充满爱又充满恶的世界里哈利度过了一生。哈利杀死了伏地魔并为自己的父母报了仇。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赞叹:哈利是一个多么勇敢﹑果断的人,自己和两个伙伴对付一个法力高超的伏地魔(又称神秘人﹑黑魔头等),伏地魔有很多食死徒为他效力,有些已经年纪大的巫师都怕他。哈利一年级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却敢于与他战斗,六年级的时候与伏地魔面对面地他拥有一把神奇的扫把,骑上它,便可尽情的在空中飞行。他是谁?他便是神奇的小魔法师--哈利·波特。这本书中讲述着一个神奇的故事。所有的虚幻都变成了事实,这儿有妖精,有巫师,有精灵,还有恶魔,画像里的人会动会笑,还会说话。但他们都分善与恶,而这个善良的男孩,就是这本书的主角。整本书主要讲述了哈里·波特和自己两个形影不离的朋友,一个是麻瓜家庭出生的赫敏·格兰杰,虽是麻瓜出生,但在学校中可是排名第一的,可真是令人佩服。另一个则是纯血统——罗恩·韦斯莱,他们在霍格沃茨七年学习生活中的冒险故事。早晨,我来到书柜前,翻开一本名叫《哈利·波特》的书,看着看着,这本书深深地把我吸住了,仿佛“嗖“地一下把我带进了一个魔法世界。

在魔法世界里有一个出生于魔法世家,棕色头发,鼻梁上架着一副宽边大眼镜的男孩。他手持一根神奇的魔法棒,轻轻便能带你进入神奇的魔法世界,让你时刻都为他的神力所惊喜。他拥有一把神奇的扫把,骑上它,便可尽情的在空中飞行。他是谁?他便是书神奇的小魔法师--哈利·波特。这本书中讲述着一个神奇的故事。所有的虚幻都变成了事实,这儿有妖精,有巫师,有精灵,还有恶魔,画像里的人会动会笑,还会说话。但他们都分善与恶,而这个善良的男孩,就是这本书的主角。整本书主要讲述了哈里·波特和自己两个形影不离的朋友,一个是麻瓜家庭出生的赫敏·格兰杰,虽是麻瓜出生,但在学校中可是排名第一的,可真是令人佩服。另一个则是纯血统——罗恩·韦斯莱,他们在霍格沃茨七年学习生活中的冒险故事。

《哈利·波特》这部电影让我从中明白:生活当中难免遇到挫折,这是必然的,然而我们要不畏前方的崎岖坎坷,努力向光明迈进。我们必须向哈利学习,路是我们走的,而正与邪,选择在自己!不如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文章以找妈妈为线索,用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要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课文语言生动,用词准确,插图形象生动。活动准备

1、我准备好了让孩子们欣赏的 《小蝌蚪找妈妈》的图书

2、我准备好了画画的工具

3、我准备好了贴纸作为游戏道具

我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方面设计了教学目标:

1、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2、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

3、在活动中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

这篇课文形象的告诉了学习者蝌蚪成长的变化,身体明显的变化突出。而且插图也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这一点。课程告诉我们了小蝌蚪的妈妈是谁,所以我设计的教学目标2可以达到。课程结束的时候我让幼儿画画,幼儿刚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了解了青蛙与蝌蚪的身体特征有什么不同,应该对他们的形态感兴趣,这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教学重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中身体的变化

教学难点:小蝌蚪与青蛙的身体差别那么大,小蝌蚪的妈妈会是青蛙吗?

二、说教法

本次活动教学,以幼儿指导纲要为指导,根据故事内容的特点,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表演法、视听结合法和分段观察的三种教学方法。

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他们善于想象,好奇心强,我设计课程让他们看故事后先自主根据教材插图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区分青蛙和蝌蚪身体结构之间的明显差异。当然最终结果幼儿要自己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绳梯发生的变化。然后学习绘画,画一画青蛙和蝌蚪,更加形象的区分青蛙和小蝌蚪的区别。

三、说教学过程

(一)用谜语导入:

1、猜谜语

①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②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通过谜语的描述,幼儿各抒己见,猜猜谜底是什么。当然很容易猜出来。同时对这两种生物的身体特点有所了解,对下面的课程内容进行提供了更好的参考。

(二)、完整欣赏故事,幼儿感知故事内容

整体感知是掌握故事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幼儿看课件欣赏故事,幼儿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故事,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故事的整体内容。

教师通过提问:

(1)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2)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碰到了谁?互相说了什么?(3)蝌蚪的妈妈长得是什么样的?

(三)、画一画

让幼儿画一画青蛙和小蝌蚪,从画的过程中巩固复习学习要点,掌握青蛙和小蝌蚪的身体特点,并拿出部分画作进行评比对下面的课程内容

(四)、游戏

老师拿出游戏道具,青蛙图片、小蝌蚪图片、写好青蛙和小蝌蚪身体特点的卡片。让幼儿上台把对应的身体特征卡片放到正确的位置上,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活动延伸

孩子们回家后让自己的家长帮忙找 《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书,让孩子给 家长复述一遍这个故事。

一、讲文明讲礼仪手抄报内容:“五里”与“无礼”礼仪故事

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到了黄昏还没有找到住处,心里很着急。忽然,他看见远处一位老农,便高声喊:“老头子,这儿离旅店还有多远?”老人回答:“五里!”年轻人扬鞭策马跑了十多里路,仍不见人烟。他自言自语道:老头子骗人,五里!什么五里?他猛然醒悟过来,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问路不讲礼貌,怎么能得到正确答复呢?于是,他掉转马头往回赶,见那位老农还在那里,他急忙翻身下马,恭敬地叫了一声:“老大爷!”老农说:“你已经错过了路头,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年轻人问路称呼老人不用敬语“老大爷”,说话、待人粗鲁,其结果是“不施一礼,多跑十里”。

二、讲文明讲礼仪手抄报内容:“一把椅子的问候”礼仪故事

在一个乌云密布的午后,大雨倾泻而下,行人纷纷跑进附近的店铺躲雨。这时,一个浑身湿淋淋的老妇走进费城百货商店。看着她狼狈的姿容和简朴的衣裙,所有的售货员都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惟有一个面露诚恳的年轻人对她说:“夫人,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老妇莞尔一笑:“不用了,我在这儿躲雨马上就走。”年轻人端来一把椅子并说:“夫人,没事的,您坐着休息就是了。”

两小时后,雨过天晴,老妇人向那个年轻人道了谢,并随意向他要了张卡片,就走了。几个月后,这位年轻人收到了老妇人的来信,将这个年轻人派往苏格兰收取装潢一整座城堡的订单,并负责为她所属的几个大公司一个季度办公用品的采购任务,要知道仅这一封信带来的利润,就相当于他们公司两年的利润总和。

后来大家才知道谁次在这里躲雨的老妇人原来是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就是一把椅子的问候,使这位年轻人轻而易举地走向了令人羡慕的成功之路。

同学们制作文明礼仪手抄报的时候,文明礼仪名言是必不可少的手抄报内容,在此,本站为大家收集了100条关于文明礼仪手抄报名言资料。

1、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默生

2、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3、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4、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5、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6、利益,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爱默生

7、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9、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

10、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

11、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神涵光

12、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

13、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郭沫若

14、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德谟克利特

15、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高尔基

16、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契诃夫

17、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马克思

18、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卢梭

19、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邹韬奋 20、知耻近乎勇。—— 孔丘

21、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 谢觉哉

22、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德谟克利特

2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24、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丘

25、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子贡

26、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况

27、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韩非

2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29、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30、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徵

3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

32、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

33、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司马光

34、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萨迪

35、奢侈总是跟随着淫乱,淫乱总是跟随着奢侈。—— 孟德斯鸠 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文明礼仪手抄报图片,请看本站其它文章。

第二篇: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

一、说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34课《小蝌蚪找妈妈》。

二、.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4课,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文章之所以被安排在第八单元里,因为它体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教学理念。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三、说目标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又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小组交流,结合平常的识字方法,会认本课二类生字,会写“有、在、什、么”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变化。同时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及分角色朗读,让小朋友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四、重难点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八个字,会写两个字,有感情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五、说教法: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再现策略。课堂上通过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意境。2.合作学习策略。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具体情节和分角色朗读达到深层体验。

六、结合学情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课的学习方法突出为“看.读.品.演”。看,就是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课文。读,是通过朗读,体验情感。品,是品词析句,积累运用。演,是创设情景进入角色。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知识链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链接,让学生对青蛙进一步产生了解。

青蛙是杂食性动物,青蛙捕食大量田间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它不单单是害虫的天敌,丰收的卫士,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其实就如同是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音乐,是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

青蛙的本领

1、捉虫能手。2、歌唱家。3、运动健将4、伪装高手

七、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和课堂改革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几个环节:

【自主学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设计意图:因为小学一年级最重视字词的教学,所以在上第二课时前先对一类字进行巩固、联系。

Shén me tiáo jiàn lāmiàn biàn dng

( ) ( ) ( ) ( )

二、我是记忆小能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有了回顾。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的脑袋,()的身子,甩着()的尾巴,()的游来游去。

三、我是一本小字典。(给汉字注拼音)

设计意图:依据大纲的要求,小学一年级把字词放为重点,所以我设计此题:

蝌()蚪()游()什()么()

青()蛙()鲤()鱼()变()

【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的要求、及重难点的编排,我在合作探究方面设计3个问题。

1、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请在课本里找出来,并用横线画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正好和学习目标相结合。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2、通过个人读、老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这一点是个重点。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

3、通过学生对合作探究的1、2小题的学习,充分让学生知道一个道理: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方面,是对本课的一个升华,所以我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自己观察一种小动物,并把他的生长过程描述出来。(可以向爸爸妈妈请教,也可以查资料)

【教师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同时我们又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遇到事情自己多观察、多发现。

【课堂检测】

1、简单写一下小蝌蚪变青蛙是我过程。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长出(),又过了几天(),最后()

2、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明白()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2

一、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成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神,我在平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三、重点和难点:

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

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活动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活动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

(一)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

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老师在这里可以重点指出,要求幼儿按老师的方法来作画。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再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三)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在听过老师的讲解后,请幼儿再次作画。这时可以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

(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

(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教师继续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对幼儿说:“青蛙妈妈看到这么多的宝宝,真高兴啊!一蹦就蹦到了我们小四班来了。请小朋友们赶快把自己变出来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妈妈的身边去吧!”这时,老师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片,贴到教室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都粘贴在周围,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妈妈的身边啦。

4、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法,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七、活动延伸:

在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围坐在主题墙旁边,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对如何更好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展开讨论等等。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3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读懂课文,初步了解从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应围绕读书、识字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1、借助图画,初读课文,自学不认识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悟小蝌蚪的变化及找妈妈的艰辛。

1、读课文,看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2、再读课文,想想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3、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1、认读“条、变”。

2、指导写字。

3、生独立写字,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变—青蛙

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本课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务主线展开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盎然。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活动中的“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指南》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大班幼儿会有条理细致的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也很会用语言及绘画的形式表达动物的外形。而且他们已经听过了相关的故事,歌曲,对《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很感兴趣,如果通过“认识故事--想象发展--创作绘画”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延续幼儿的兴趣,想象力的发展,还可以结合课题,发展幼儿在童话阅读中表现力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

2、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

3、鼓励幼儿交流协商,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连环画。

三、说重点和难点:

大班幼儿在绘画个体动物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了,但是孩子们才创设情境时,绘画出的动物也都是个体的,在画面中缺乏交流,对此我把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图片的对比放大,让幼儿了解情景绘画时,要加强画面中主体物的联系。此外我还将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幼儿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但是如果加上了已有经验的枷锁,大部分幼儿都会照搬经验回忆,而不愿动脑筋创新。对此我将通过提示引导的方式抛砖引玉,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四、说经验准备:

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图书中的故事动物的个体形态及主要线索“如: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等。

五、说教具及材料准备:

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独立动物若干和故事情节的背景图若干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勾线笔,油画棒,衬板。

六、说活动过程:

1、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情节。

出示青蛙妈妈,抛出问题:“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妈妈,看看它是谁的妈妈?”以此来引出本次活动。

教师说:“昨天我们听了《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小蝌蚪们都遇到了哪些妈妈呢?”教师边演示ppt,边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线索“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为创编故事做准备。

用ppt排列出金鱼,乌龟,白鹅说的特征,引导幼儿根据特征猜想类似的动物,创编新的故事情节(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提醒和帮助)。

2、了解连环画的情节性,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小蝌蚪与其他几只动物的交流是面对面的。

教师说:“连环画真好看,我们也来画一画《小蝌蚪找妈妈》好吗?”教师再通过语言引导说:“那你们发现这个故事中,小蝌蚪和其他动物是怎么交流的吗?”(教师演示ppt,放大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出它们是面对面交流的)3、教师示范,引导幼儿了解画面的布局的大小,位置要合理。

出示背景图和独立的动物卡片。

教师说:“连环画要注意点什么呢?老师这有一个小池塘,一群小蝌蚪,两只鸭妈妈,谁来摆一摆,要怎样放在画面中。”通过此环节复习巩固知识点:动物交流时要面对面。

再用同样的方法出示三条不同大小的金鱼,让幼儿来摆放,以此来了解画面中的动物大小要适中。

4、幼儿绘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选择的画面来绘画故事情节,故事内容可以自己创新,根据线索要求绘画出不同的动物。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小蝌蚪整体游动的方向是一致的。(2)每个人要确认自己绘画的画面中,小蝌蚪遇到对象的特征是什么。(3)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5、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画出来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贴到教室的展板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按顺序排列好。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说说哪组绘画的连环画故事有创新,最精彩。然后,教师结合动物的动态和整体画面的布局进行适当的鼓励和点评。最后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六、活动延伸:

在接下来有关“春天在哪里”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板块,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创编出更多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这篇童话故事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配有图文形式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以及最后变成青蛙的有趣过程。从教材编排看,童话中动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幼儿进行表演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童话中对话较多、重复式结构较多,幼儿很感兴趣,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最佳范例,同时活动目标也明确指出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三、说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活动难点: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四、幼儿现状分析

大班幼儿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活动时,幼儿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次活动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次活动的有利因素。

五、说教法学法、

本次活动教学,以幼儿指导纲要为指导,根据故事内容的.特点,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表演法、视听结合法和分段观察的三种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倾听这一途径。教幼儿注意倾听,才能正确的感知语音、语汇和语法规则。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在启发幼儿通过对故事的理解行分角色表演。

七、说活动过程

1、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幼儿的兴趣,并通过提问:“小蝌蚪从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提问:为什么小蝌蚪和自己的妈妈长得不一样?幼儿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幼儿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另外还给幼儿提供了一次自由表达的机会。整整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2、完整欣赏故事,幼儿感知故事内容

整体感知是掌握故事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幼儿看课件欣赏故事,幼儿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故事,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故事的整体内容。教师通过

提问:

1)蝌蚪的妈妈长得是什么样的?

2)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3)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碰到了谁?互相说了什么?

4)它们把谁当成了妈妈?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性提问让幼儿深入了解故事中的运用,感受诗歌中的重复式结构的语句特点,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

3、看图片让幼儿讲述故事。

(1)、小蝌蚪为什么去找妈妈?

(2)、看课件第二段。遇到鱼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放映相应的幻灯图片)小蝌蚪遇到龟妈妈时又会说些什么?一起来说一说。分段欣赏法更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能力,使幼儿头脑中更为清晰,为下面的角色表演奠定基础。

4、在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还有对幼儿进行思维训练。活动中,我通过质疑: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像吗?对其进行思维训练。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回顾故事,自己来解决问题,变幼儿被动求知为主动求知,培养了幼儿的综合判断能力。在次看课件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并让幼儿通过肢体来表示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本节课的难点就轻易解决了。

5、分角色表演故事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表现出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活泼可爱的样子;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这样,充分体现个性化表演,让有儿童在表演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6、小结:教育幼儿要保护小青蛙。

活动结束注重对幼儿的情感教育,教育幼儿要爱护小青蛙,知道保护小青蛙的措施。也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情感目标。

八、活动延伸,拓展创新

课堂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去,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联系,加强语言教学与其它领域的整合。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制作连环画来表现故事的内容。

九、活动反思:

由于课件出现的问题导致课堂出现了停歇,整节课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最后也没有总结。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6

一、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喜欢用语言描述它们。《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因此借着这个契机,伴随着小蝌蚪的变化,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语言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个非常富有童趣的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长成了可爱的小青蛙,并帮助妈妈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里面不仅蕴含着科学知识,同时告诉孩子们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几个目标:

1、看图欣赏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知小蝌蚪找妈妈的一系列经过。

2、借图的暗示以及教师语言的提示,尝试讲述故事中小蝌蚪与妈妈的对话。

3、能较专心得倾听故事,对故事活动感兴趣。并在活动中,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教育于生活情境、语言游戏中。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教学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背景图。

2、小蝌蚪头饰若干个。

3、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青蛙头饰各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老师把图片准备好)

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青蛙妈妈生的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快活。出示图一

(二)中间部分。

1、老师:听,什么声音?咦,小伙伴们,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去问鸭妈妈吧!

2、小蝌蚪们游到鸭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鸭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鸭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

好孩子,去问鱼妈妈吧!

3、蝌蚪们游到鱼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鱼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鱼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

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乌龟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鱼妈妈,再见!

4、蝌蚪们游到乌龟妈妈那儿,小蝌蚪问:乌龟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乌龟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

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鹅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乌龟妈妈,再见!

5、蝌蚪们游到鹅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鹅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鹅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你们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继续游,青蛙妈妈来了。小蝌蚪:啊!我们找到妈妈啦!

7、小结:小蝌蚪们高兴地跟着妈妈游涞游去,并进行有礼貌的对话,有利于幼儿的语言训练。

五、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探索法:

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小蝌蚪进行探索。

2、交流讨论法:

进行了探索操作,我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通过介绍小蝌蚪变成青蛙,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深化了幼儿各自的认识。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音乐游戏的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和教师进行一问一答的表演游戏,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故事中的语言。

4、提问法:

设计提问,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语言教育的任务之一。

六、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方位的参与:

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方式的参与,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了兴趣。

2、师幼合作法:

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小蝌蚪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采用了教师和幼儿合作对答法,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理解并学习了故事的语言。

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极大的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7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三十四课《小蝌蚪找妈妈》。

一、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种写法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乐学,兴趣浓厚。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2)抓住“找”字,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3)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悟情。

情感目标:利用课文内容、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并接受礼貌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经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传递信息、教授知识。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越来越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喜欢小动物,思维活跃,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在教学中我主要选用情境法、,讲授法、观察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我做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一些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因此,上课开始,我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有来游去的画面和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得什么样?让他们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又能使学生在优化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

2、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小蝌蚪找妈妈及生长变化的动画课件,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不仅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知道了它的妈妈是谁,又对“迎、追、游”三个动词有了更形象、更直观的理解,了解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学生通读全文,知道小蝌蚪遇到了谁,最后找到妈妈没有。

这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跟青蛙妈妈的样子不一样?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妈妈的?”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在课件的帮助下,学习的轻松、有趣,通过看、想、说等方式对学习资源进行了分析,培养了学生在快速观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3、图文结合,研读品味

本文内容浅显,语言简洁明了,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叙述方法基本相同,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在读中自探自悟,合作学习,理解内容,品析词句,总结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后面两段。

(1) 教师引导,读中悟情

教学时,用教师引导,读中悟情,图文结合,逐句学习的方式完成,着重学习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幻灯片和鲤鱼对话 “喂,你看到我们的妈妈在那里了吗?”。“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这里,用多媒体出示两种不同的预期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受到文明礼貌教育。“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正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用图画配文字说明来突破难点。

(2) 自探自悟,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1、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2、它们见到谁,问了什么话?3、得到了什么样的回答?然后自学第三、四段。再用提问、讨论的方式检查自学情况。在学小蝌蚪与乌龟的对话时,让学生合作讨论:“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妈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当小蝌蚪找到妈妈时,转换角色让学生做小蝌蚪,老师做青蛙妈妈,让小蝌蚪对妈妈说找到妈妈后的心里话,让书本知识得到升华。在感悟课文用词形象准确的教学过程中我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动画课件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利用课件的直观效果,在突破重难点方面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歌曲欣赏,再现故事: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活跃,枯燥单一的语言文字很难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课文学完,我用三幅图片,以讨论法为主来领悟小蝌蚪再找妈妈的过程中三个动词“迎、追、游”随后,播放歌曲《小青蛙》让学生同小蝌蚪一起享受找到妈妈后成功的喜悦,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形成意念,转化为内在。

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的信息化开阔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视野,我们渐渐具备了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理念,具有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教学服务意识,从而也就具备了敏锐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于是,我们成为了学生学习情境的设计者,更成为了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指导者、帮助者,成为了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信息化教育为我、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与展示的平台,我们便在这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上,感受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推动作用,感受着它带给学科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8

一、设计意图:

这段时间,我们班正在进行《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很多小朋友从家里端来了小金鱼,小鸟,乌龟等小动物放在了教室里的自然角里,文文端来的几只小蝌蚪特别受小朋友的欢迎,小朋友一有空就会围在蝌蚪旁一边指着小蝌蚪边聊自己的发现,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怎么找妈妈的?小蝌蚪游泳的时候尾巴怎么动的?这些都是他们兴趣的话题。《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与需求,很自然的,我们生成了手指点画《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活动。这个活动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这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

2、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3、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三、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四、活动程序:

(一)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我会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我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老师在这里可以重点指出,要求幼儿按老师的方法来作画。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再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三)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在听过老师的讲解后,请幼儿再次作画。这时可以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教师继续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对幼儿说:“青蛙妈妈看到这么多的宝宝,真高兴啊!一蹦就蹦到了我们小二班来了。请小朋友们赶快把自己变出来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妈妈的身边去吧!”这时,老师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片,贴到教室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都粘贴在周围,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妈妈的身边啦。

4、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法,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活动延伸:

在有关“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围坐在主题墙旁边,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对如何更好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展开讨论等等。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9

一.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喜欢用语言描述它们。《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因此借着这个契机,伴随着小蝌蚪的变化,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语言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个非常富有童趣的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长成了可爱的小青蛙,并帮助妈妈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里面不仅蕴含着科学知识,同时告诉孩子们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几个目标:

1.看图欣赏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知小蝌蚪找妈妈的一系列经过。

2.借图的暗示以及教师语言的提示,尝试讲述故事中小蝌蚪与妈妈的对话。

3.能较专心得倾听故事,对故事活动感兴趣。

并在活动中,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教育于生活情境、语言游戏中。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教学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背景图。

2.小蝌蚪头饰若干个。

3.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青蛙头饰各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老师把图片准备好)

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青蛙妈妈生的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快活。出示图一

(二)中间部分1.老师:听,什么声音?咦,小伙伴们,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去问鸭妈妈吧!2.小蝌蚪们游到鸭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鸭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鸭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好孩子,去问鱼妈妈吧!3.蝌蚪们游到鱼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鱼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鱼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乌龟妈妈吧!小蝌蚪:谢谢您,鱼妈妈,再见!4.蝌蚪们游到乌龟妈妈那儿小蝌蚪问:乌龟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乌龟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鹅妈妈吧!小蝌蚪:谢谢您,乌龟妈妈,再见!5.蝌蚪们游到鹅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鹅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鹅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你们快去找她吧!6.小蝌蚪继续游,青蛙妈妈来了。小蝌蚪:啊!我们找到妈妈啦!

小结:小蝌蚪们高兴地跟着妈妈游涞游去,并进行有礼貌的对话,有利于幼儿的语言训练。

五、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探索法: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小蝌蚪进行探索。

2.交流讨论法:进行了探索操作,我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通过介绍小蝌蚪变成青蛙,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深化了幼儿各自的认识。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音乐游戏的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和教师进行一问一答的表演游戏,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故事中的语言。

4.提问法:设计提问,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语言教育的任务之一。

六、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方位的参与: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方式的参与,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了兴趣。

2.、师幼合作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小蝌蚪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采用了教师和幼儿合作对答法,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理解并学习了故事的语言。

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极大的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0

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看图学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涵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借助图画通读课文,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2、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小蝌蚪的独立坚强以及不怕困难的精神,初步懂得如何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这篇课文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学生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识字量大大提高,基本上能读通课文,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又喜欢朗读。因此,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达到教学目标。

说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写字和朗读上,认字写字,读通课文,初步了解青蛙的变化。在自主识字的过程中,归纳识字方法。本课的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学习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3、头饰。

说教学

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归疑。先用课件展示小蝌蚪,接着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通过朗读、画简笔画、表演、讨论等各种形式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学习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最后强调青蛙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外收集有关青蛙怎样捉害虫的资料,告诉学生要保护好青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灰、迎”8个生字,会写“条、变”6个字。借助图画通读课文,初步了解青蛙的变化。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戴头饰表演朗读,感悟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学习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巩固识字。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识字、朗读感悟法为主,以画简笔画、表演为辅。小组合作,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朗读,边读边画,化抽象为具体;戴头饰表演,感悟小蝌蚪的独立坚强。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课件出示小蝌蚪,了解蝌蚪的样子。问:它们的妈妈是谁?指名读课题,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课题。质疑,老师归纳出3个问题: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怎样找妈妈?找到后,发生什么事情?

学生质疑中所归纳的问题正是教学目标中要完成的任务。这时学生想解决这些问题,学习的兴趣由此激发,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学解决这些问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

1、引导孩子说说这篇课文与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交流没有拼音的课文要怎么读。(看图猜一猜再读,猜不出来的和同学一起猜,也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3、数一数课文共有几幅图。(告诉孩子一幅画对应一段文字,读课文时,可以看一幅画,读一段文字。这样慢慢地一段一段往下读)

4、自由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评价。

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感悟青蛙的变化

1、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发生变化的地方做记号。

2、交流反馈。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过了几天,长出几条后腿。”

“过了几天,长出几条前腿。”

“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长成了青蛙。”

“不知什么上时候,尾巴已经不见了。”

3、齐读课文。

在书上画线,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同时,也巩固了识字。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小组合作识字,提示识字方法。

2、抽读生字卡片。

3、认读生字,并组词。

4、指导写字,强调:“条”字上面是折文,不是反文。

5、学生独立写字,老师巡视。写得好的盖红花。

小组合作,会读的做小老师,学生互帮互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盖红花,起着激励作用。

五、小结

1、读课文的方法。

2、青蛙的变化过程。课件出示:按青蛙变化的顺序在里编上序号。

3、认字写字。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参加下一节课配音演员选拔赛。

2、收集有关青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引出小蝌蚪,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他是谁?(出示小蝌蚪)

2、小蝌蚪长得怎么样的?

(出示)池塘里有几只、()、()的小蝌蚪。

3 、对!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就读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小蝌蚪在快乐的同时,他也有自己的伤心事,你们听!

寻人启事

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丁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朋友有困难,我们得顶力相助,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寻找妈妈吧!

3、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他们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4、我们先看看小蝌蚪怎样向鲤鱼妈妈打听妈妈的,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都用笔在书上划出来。交流。

我现在来当鲤鱼妈妈,你们做小蝌蚪,你们向我打听。(师生对读,边读边做动作)

5、谁愿意上来表演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动作都表演进去!

评价一下,他们演得怎么样?动作都到位了吗?怎么样是“迎”?原来这样面对面的走到一起,就是“迎”!小蝌蚪为什么迎上去?他的心情怎样?(急切)用急切的语气读小蝌蚪的话。

再请几个小朋友来演一演。

6、齐读第二段(鲤鱼妈妈的话应亲切、热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出示)

为什么说是“又”长出两条前腿。

2、你真会学习。老师再请你们自己学习下面的课文,划出它们怎么向乌龟打听妈妈?读懂课文再请你自己表演表演。

3、学生表演,评议。

4、连忙追?怎样才是连忙追。小蝌蚪为什么连忙追上去?心情怎样(急切而又高兴的)?

练习读小蝌蚪的话。

他为什么会把乌龟当作妈妈?

5、读乌龟的话。你从乌龟的话中知道了什么?(板书:大眼睛、绿衣服)

6、齐读这第三段。(乌龟的话亲切而温和)

四、小结,学习第四段

1、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又去找妈妈。他找到妈妈了吗?小蝌蚪为什么这次肯定青蛙就是他的妈妈呢?

2、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谁对呢?

3、青蛙的样子,课文上是怎么描写的?让学生比较。

小蝌蚪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正在捉小飞虫。

小蝌蚪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正在捉小飞虫。

哪一句写得好?(课文上写得好,觉得青蛙很美很可爱。)

齐读这一句话。

4、那么课文上是怎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写青蛙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儿?

(板书:蹲 披 露 鼓 )

5、启发:这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都用得很好。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么样?

6、写青蛙身上颜色也是很讲究的。谁能把这些词儿找出来?

(板书:碧绿的 雪白的)

7、比较:

青蛙披着绿的衣服,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

8、指导朗读。突出四个动词和这两个形容词。

9、看图,这时的小蝌蚪变得怎样了?(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这时,小蝌蚪已经变成了小青蛙了。

10、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11、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分角色朗读。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表演能力和朗读水平,增强对文章的感悟。)

五、总结:

1、在找妈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呢?你能看图填一填吗?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又长出(),再过几天,()变短了,不知什么时候,小蝌蚪的尾巴(),变成了()。

3、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和妈妈一起捉虫了。一只青蛙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小朋友要做保护青蛙的小卫士。

六、作业:

课后作业: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或向家长了解有关青蛙的其他知识。

本课总结

学生自主识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朗读能力得到了训练,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1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教材之后,首先就会想到设计语言或音乐活动,而我却选择为小班幼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这个选择首先来源于近十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它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幼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

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成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

神,我在平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三、重点和难点:

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

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活动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活动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

(一) 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

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

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基于这点要求,在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欣赏”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这不仅仅体现在美术这一学科中,在其他的学科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幼儿在初步接触美术后觉得用一支笔可以画出很多的东西,很有意思。他们就拿着笔随意的画啊画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幼儿理解美术,使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幼儿爱上美术。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体现了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依据《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3、作品展示,欣赏作品并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快乐。【依据《纲要》中“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在这里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机会,使语言教育渗透在美术活动中。】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

突出重点的方法: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来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

(2)难点: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

突破难点的方法:幼儿通过观看动画的方式,了解小蝌蚪的各种动态。

五、说教法:

①“直观演示法”,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

②“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

③“示范讲解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

六、说学法:

1、“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操作法”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七、活动准备:

1、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使幼儿熟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

2、教具及材料准备:《小蝌蚪找妈妈》的课件和“青蛙妈妈”的大图片;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八、说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程序概述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观察动画、比较形态→自由讨论、大胆想象→自我创作、示范讲解→作品展示、互相欣赏”五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手指歌。意图是利用幼儿学过的游戏,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课件里出现皱着眉头的青蛙妈妈,教师提问,幼儿带着问题看图。意图是预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3、说《小蝌蚪》儿歌,课件里出现找到妈妈的小蝌蚪图片,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意图是以说儿歌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课件的演示,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二)观看动画、比较形态

动画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意图是用启发性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三)自由讨论、大胆想象

1、幼儿通过观看动画,讨论小蝌蚪的各种游泳形态。意图是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小蝌蚪游动的初步印象,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提示幼儿要说完整话,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

2、总结小蝌蚪游动姿态,幼儿想象小蝌蚪的画法。意图是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我创作、示范讲解

1、把操作材料都利用起来,请幼儿变出可爱的小蝌蚪。意图是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2、幼儿探索画法,教师示范讲解。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难点。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重点指出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意图是避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

3、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请幼儿再次作画,同时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意图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体验创作的乐趣。

请作完画的小朋友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意图是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作品展示、互相欣赏

课件里出现小蝌蚪找到妈妈在图片,为幼儿创设情景。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大图上。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师生同唱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意图是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机会。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九、活动延伸:

充分利用这次绘画活动师生共同布置“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学故事、唱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3

【说教材】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看图学文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下面我重点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随文理解字义。(2)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嫩容的基础上,学会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人物心情,读准相应语气。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分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巧设导言,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前在的内动力,消除大部分城市儿童因地域差异和生活经验贫乏的障碍,我首先播放录象,这段有声有色的录象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所吸引。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巧妙导入新课:青蛙妈妈生下小蝌蚪就离开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它们就到处去找妈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整体感知,明了大意。

这一环节我坚持从整体入手,图文结合的方法。

1、投影演示。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想:每幅图画的是什么?再把这四幅图连起来观察思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就使观察更完整、更系统,在直观上使学生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有了鲜明的感性认识。

2、从图入文。根据低年级儿童爱看动画片的特点,我请学生边看动画录象边听课文范读录音,一方面使学生直观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语音、语调等朗读技巧。看完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重点检查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三、精读品味,参悟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渗透了学法指导,侧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略讲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2、精讲第二自然段,层层深入,渗透学法。

3、首先投影演示,使学生了解小蝌蚪此时长出了两条后腿。

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活动投影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同时在“体会人物心情” 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所限,理性思维尚处在萌芽阶段,于是我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对比理解(“游过去”和“迎上去”换位比较),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紧紧围绕“迎上去”一词及时追问:小蝌蚪为什么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联系你的日常生活体会一下它此时的心情?这样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无疑降低了教学难点的坡度,使低年级的朗读指导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教师小结,回顾学法:

(1)抓住“迎上去”体会小蝌蚪的急切心情。

(2)分清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话声音和速度的特点。

这样的小结使学生对朗读对话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只求领悟,不求硬记)

四、自学点拨,灵活运用。

有了前面学法指导的基础,此时我适当放手,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学法,逐步形成能力。

1、图文对照,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2、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投影出示思考题。

(1)通过哪些词能体会小蝌蚪的心情,你是怎样体会的?

(2)与小蝌蚪相比,乌龟说话的声音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时采取自己想、同座说、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多种形式,教师巡视,适时点拨。如果学生体会心情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追问小蝌蚪为什么要连忙追上去呢?这样削减了教学难点的坡度,分清人物后采取多种形式朗读。

另外,在回读前三自然段时我还充分发挥学生表演才能,让他们带着头饰进行配乐表演读,充分增强了分角色朗读的效果。

五、巩固练习,强化训练。

语文教学要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在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加强了写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两道思考题。

1、填空

里有()小蝌蚪,大(),()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此题设计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仿写的方法。

2、按照上面的写法仿写两种小动物的样子。

地点数量样子干什么

(1)()有(),大象()()

(2)()()()()

此题设计体现了两个层次,意在由浅入深,拓展学生思维,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时时刻刻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板书设计:

妈清凉的风爱

妈遮雨的伞妈

的滴落的泪妈

爱甜甜的吻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4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讲授】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播放录象,这段有声有色的录象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所吸引。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巧妙导入新课:青蛙妈妈生下小蝌蚪就离开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它们就到处去找妈妈,你们愿意一起帮小蝌蚪找妈妈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教师板书课题。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换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习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习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

(4)“迎上去”和“追上去”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活动投影片直观启发,将两幅图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追上去”就是小蝌蚪从乌龟妈妈的后面游过去。然后再采用分角色表演,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鲤鱼阿姨和乌龟妈妈来表演“迎上去”和“追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4、学习后面几段

(1)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活动3【练习】

5、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6、表演课文

让学生分解色表演故事,注重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再一次的巩固复习。

活动4【作业】

7、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

各位评委:下午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教材之后,首先就会想到设计语言或音乐活动,而我却选择为小班幼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这个选择首先来源于近十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它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幼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成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神,我在平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三、重点和难点: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教法和学法: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活动准备: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第三篇: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八单元的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教学时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本教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语,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抓住“找”字,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我将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了解青蛙生长过程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整合点诊断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整合点的方法:

在教学“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这一环节时,根据一年级孩子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我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动画并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的什么样?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低年级孩子对于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声情并茂的动画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常规的教学手段不容易做到的。因此在教学“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时,我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运用幻灯片展示“迎、追、游”三个动作,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二: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在快速观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图文结合,研读品味”这一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迎,追,游”三个动词,突破教学重点,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三,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动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理解词意,突破教学重点。这是常规教学所做不到的。

小蝌蚪长成青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凭文本的介绍,要使一年级孩子了解相对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再次借助多媒体动画形象、直观的特点来确定整合点之四,播放动画: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及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有了深刻的了解,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活跃,枯燥单一的语言文字很难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注意力,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在歌曲欣赏,再现故事这一环节,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五:播放歌曲《小青蛙》及动画,让孩子们同小蝌蚪一起分享找到妈妈后的喜悦。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意识。从而受到熏陶和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信息、讲授知识。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的信息化开阔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视野,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本节课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处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学习资源作为创设情境,品析词句和扩展学习的有效工具,既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2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三十四课《小蝌蚪找妈妈》。

一、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种写法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乐学,兴趣浓厚。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2)抓住“找”字,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3)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悟情。

情感目标:利用课文内容、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并接受礼貌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经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传递信息、教授知识。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越来越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喜欢小动物,思维活跃,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在教学中我主要选用情境法、,讲授法、观察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我做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一些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因此,上课开始,我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有来游去的画面和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得什么样?让他们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又能使学生在优化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

2、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小蝌蚪找妈妈及生长变化的动画课件,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不仅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知道了它的妈妈是谁,又对“迎、追、游”三个动词有了更形象、更直观的理解,了解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学生通读全文,知道小蝌蚪遇到了谁,最后找到妈妈没有。

这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跟青蛙妈妈的样子不一样?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妈妈的?”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在课件的帮助下,学习的轻松、有趣,通过看、想、说等方式对学习资源进行了分析,培养了学生在快速观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3、图文结合,研读品味

本文内容浅显,语言简洁明了,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叙述方法基本相同,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在读中自探自悟,合作学习,理解内容,品析词句,总结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后面两段。

(1) 教师引导,读中悟情

教学时,用教师引导,读中悟情,图文结合,逐句学习的方式完成,着重学习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幻灯片和鲤鱼对话 “喂,你看到我们的妈妈在那里了吗?”。“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这里,用多媒体出示两种不同的预期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受到文明礼貌教育。“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正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用图画配文字说明来突破难点。

(2) 自探自悟,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1、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2、它们见到谁,问了什么话?3、得到了什么样的回答?然后自学第三、四段。再用提问、讨论的方式检查自学情况。在学小蝌蚪与乌龟的对话时,让学生合作讨论:“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妈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当小蝌蚪找到妈妈时,转换角色让学生做小蝌蚪,老师做青蛙妈妈,让小蝌蚪对妈妈说找到妈妈后的心里话,让书本知识得到升华。在感悟课文用词形象准确的教学过程中我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动画课件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利用课件的直观效果,在突破重难点方面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歌曲欣赏,再现故事: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活跃,枯燥单一的语言文字很难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课文学完,我用三幅图片,以讨论法为主来领悟小蝌蚪再找妈妈的过程中三个动词“迎、追、游”随后,播放歌曲《小青蛙》让学生同小蝌蚪一起享受找到妈妈后成功的喜悦,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形成意念,转化为内在。

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的信息化开阔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视野,我们渐渐具备了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理念,具有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教学服务意识,从而也就具备了敏锐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于是,我们成为了学生学习情境的设计者,更成为了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指导者、帮助者,成为了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信息化教育为我、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与展示的平台,我们便在这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上,感受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推动作用,感受着它带给学科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袋”等14个生字,会写“两、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4、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理解乌龟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三、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朗读感悟,个性展示的方法。让学生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展示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整体感知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学生看课件听范读课文,学生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范读,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习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习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妈妈?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表演“追上去”。

(4)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

(5)分角色朗读

4、学习后面几段

(1)出示课件(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5、总结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这个知识点再一次强化。

6、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交流。

7、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五)板书设计

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片的形式,再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起到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的作用。

六、总结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大自然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语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我运用了相应的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实现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实践的巧妙融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4

一.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喜欢用语言描述它们。《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因此借着这个契机,伴随着小蝌蚪的变化,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语言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个非常富有童趣的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长成了可爱的小青蛙,并帮助妈妈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里面不仅蕴含着科学知识,同时告诉孩子们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几个目标:

1.看图欣赏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知小蝌蚪找妈妈的一系列经过。

2.借图的暗示以及教师语言的提示,尝试讲述故事中小蝌蚪与妈妈的对话。

3.能较专心得倾听故事,对故事活动感兴趣。

并在活动中,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教育于生活情境、语言游戏中。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教学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背景图。

2.小蝌蚪头饰若干个。

3.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青蛙头饰各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老师把图片准备好)

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青蛙妈妈生的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快活。出示图一

(二)中间部分1.老师:听,什么声音?咦,小伙伴们,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去问鸭妈妈吧!2.小蝌蚪们游到鸭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鸭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鸭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好孩子,去问鱼妈妈吧!3.蝌蚪们游到鱼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鱼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鱼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乌龟妈妈吧!小蝌蚪:谢谢您,鱼妈妈,再见!4.蝌蚪们游到乌龟妈妈那儿小蝌蚪问:乌龟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乌龟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鹅妈妈吧!小蝌蚪:谢谢您,乌龟妈妈,再见!5.蝌蚪们游到鹅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鹅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鹅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你们快去找她吧!6.小蝌蚪继续游,青蛙妈妈来了。小蝌蚪:啊!我们找到妈妈啦!

小结:小蝌蚪们高兴地跟着妈妈游涞游去,并进行有礼貌的对话,有利于幼儿的语言训练。

五、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探索法: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小蝌蚪进行探索。

2.交流讨论法:进行了探索操作,我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通过介绍小蝌蚪变成青蛙,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深化了幼儿各自的认识。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音乐游戏的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和教师进行一问一答的表演游戏,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故事中的语言。

4.提问法:设计提问,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语言教育的任务之一。

六、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方位的参与: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方式的参与,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了兴趣。

2.、师幼合作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小蝌蚪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采用了教师和幼儿合作对答法,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理解并学习了故事的语言。

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极大的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5

一、说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34课《小蝌蚪找妈妈》。

二、.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4课,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文章之所以被安排在第八单元里,因为它体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教学理念。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三、说目标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又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小组交流,结合平常的识字方法,会认本课二类生字,会写“有、在、什、么”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变化。同时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及分角色朗读,让小朋友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四、重难点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八个字,会写两个字,有感情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五、说教法: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再现策略。课堂上通过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意境。2.合作学习策略。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具体情节和分角色朗读达到深层体验。

六、结合学情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课的学习方法突出为“看.读.品.演”。看,就是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课文。读,是通过朗读,体验情感。品,是品词析句,积累运用。演,是创设情景进入角色。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知识链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链接,让学生对青蛙进一步产生了解。

青蛙是杂食性动物,青蛙捕食大量田间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它不单单是害虫的天敌,丰收的卫士,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其实就如同是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音乐,是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

青蛙的本领

1、捉虫能手。2、歌唱家。3、运动健将4、伪装高手

七、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和课堂改革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几个环节:

【自主学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设计意图:因为小学一年级最重视字词的教学,所以在上第二课时前先对一类字进行巩固、联系。

Shén me tiáo jiàn lāmiàn biàn dng

( ) ( ) ( ) ( )

二、我是记忆小能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有了回顾。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的脑袋,()的身子,甩着()的尾巴,()的游来游去。

三、我是一本小字典。(给汉字注拼音)

设计意图:依据大纲的要求,小学一年级把字词放为重点,所以我设计此题:

蝌()蚪()游()什()么()

青()蛙()鲤()鱼()变()

【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的要求、及重难点的编排,我在合作探究方面设计3个问题。

1、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请在课本里找出来,并用横线画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正好和学习目标相结合。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2、通过个人读、老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这一点是个重点。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

3、通过学生对合作探究的1、2小题的学习,充分让学生知道一个道理: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方面,是对本课的一个升华,所以我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自己观察一种小动物,并把他的生长过程描述出来。(可以向爸爸妈妈请教,也可以查资料)

【教师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同时我们又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遇到事情自己多观察、多发现。

【课堂检测】

1、简单写一下小蝌蚪变青蛙是我过程。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长出(),又过了几天(),最后()

2、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明白()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6

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看图学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涵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借助图画通读课文,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2、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小蝌蚪的独立坚强以及不怕困难的精神,初步懂得如何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这篇课文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学生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识字量大大提高,基本上能读通课文,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又喜欢朗读。因此,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达到教学目标。

说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写字和朗读上,认字写字,读通课文,初步了解青蛙的变化。在自主识字的过程中,归纳识字方法。本课的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学习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3、头饰。

说教学

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归疑。先用课件展示小蝌蚪,接着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通过朗读、画简笔画、表演、讨论等各种形式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学习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最后强调青蛙和妈妈一起捉害虫,课外收集有关青蛙怎样捉害虫的资料,告诉学生要保护好青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灰、迎”8个生字,会写“条、变”6个字。借助图画通读课文,初步了解青蛙的变化。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戴头饰表演朗读,感悟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学习小蝌蚪不怕困难的精神。巩固识字。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识字、朗读感悟法为主,以画简笔画、表演为辅。小组合作,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朗读,边读边画,化抽象为具体;戴头饰表演,感悟小蝌蚪的独立坚强。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课件出示小蝌蚪,了解蝌蚪的样子。问:它们的妈妈是谁?指名读课题,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课题。质疑,老师归纳出3个问题: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怎样找妈妈?找到后,发生什么事情?

学生质疑中所归纳的问题正是教学目标中要完成的任务。这时学生想解决这些问题,学习的兴趣由此激发,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学解决这些问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

1、引导孩子说说这篇课文与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交流没有拼音的课文要怎么读。(看图猜一猜再读,猜不出来的和同学一起猜,也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3、数一数课文共有几幅图。(告诉孩子一幅画对应一段文字,读课文时,可以看一幅画,读一段文字。这样慢慢地一段一段往下读)

4、自由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评价。

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感悟青蛙的变化

1、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发生变化的地方做记号。

2、交流反馈。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过了几天,长出几条后腿。”

“过了几天,长出几条前腿。”

“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长成了青蛙。”

“不知什么上时候,尾巴已经不见了。”

3、齐读课文。

在书上画线,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同时,也巩固了识字。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小组合作识字,提示识字方法。

2、抽读生字卡片。

3、认读生字,并组词。

4、指导写字,强调:“条”字上面是折文,不是反文。

5、学生独立写字,老师巡视。写得好的盖红花。

小组合作,会读的做小老师,学生互帮互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盖红花,起着激励作用。

五、小结

1、读课文的方法。

2、青蛙的变化过程。课件出示:按青蛙变化的顺序在()里编上序号。

3、认字写字。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参加下一节课配音演员选拔赛。

2、收集有关青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引出小蝌蚪,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他是谁?(出示小蝌蚪)

2、小蝌蚪长得怎么样的?

(出示)池塘里有几只()、()、()的小蝌蚪。

3 、对!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就读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小蝌蚪在快乐的同时,他也有自己的伤心事,你们听!

寻人启事

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丁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朋友有困难,我们得顶力相助,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寻找妈妈吧!

3、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他们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4、我们先看看小蝌蚪怎样向鲤鱼妈妈打听妈妈的,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都用笔在书上划出来。交流。

我现在来当鲤鱼妈妈,你们做小蝌蚪,你们向我打听。(师生对读,边读边做动作)

5、谁愿意上来表演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动作都表演进去!

评价一下,他们演得怎么样?动作都到位了吗?怎么样是“迎”?原来这样面对面的走到一起,就是“迎”!小蝌蚪为什么迎上去?他的心情怎样?(急切)用急切的语气读小蝌蚪的话。

再请几个小朋友来演一演。

6、齐读第二段(鲤鱼妈妈的话应亲切、热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出示)

为什么说是“又”长出两条前腿。

2、你真会学习。老师再请你们自己学习下面的课文,划出它们怎么向乌龟打听妈妈?读懂课文再请你自己表演表演。

3、学生表演,评议。

4、连忙追?怎样才是连忙追。小蝌蚪为什么连忙追上去?心情怎样(急切而又高兴的)?

练习读小蝌蚪的话。

他为什么会把乌龟当作妈妈?

5、读乌龟的话。你从乌龟的话中知道了什么?(板书:大眼睛、绿衣服)

6、齐读这第三段。(乌龟的话亲切而温和)

四、小结,学习第四段

1、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又去找妈妈。他找到妈妈了吗?小蝌蚪为什么这次肯定青蛙就是他的妈妈呢?

2、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谁对呢?

3、青蛙的样子,课文上是怎么描写的?让学生比较。

小蝌蚪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正在捉小飞虫。

小蝌蚪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正在捉小飞虫。

哪一句写得好?(课文上写得好,觉得青蛙很美很可爱。)

齐读这一句话。

4、那么课文上是怎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写青蛙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儿?

(板书:蹲披露鼓)

5、启发:这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都用得很好。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么样?

6、写青蛙身上颜色也是很讲究的。谁能把这些词儿找出来?

(板书:碧绿的雪白的)

7、比较:

青蛙披着绿的衣服,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

8、指导朗读。突出四个动词和这两个形容词。

9、看图,这时的小蝌蚪变得怎样了?(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这时,小蝌蚪已经变成了小青蛙了。

10、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11、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分角色朗读。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表演能力和朗读水平,增强对文章的感悟。)

五、总结:

1、在找妈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呢?你能看图填一填吗?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又长出(),再过几天,()变短了,不知什么时候,小蝌蚪的尾巴(),变成了()。

3、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和妈妈一起捉虫了。一只青蛙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小朋友要做保护青蛙的小卫士。

六、作业:

课后作业: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或向家长了解有关青蛙的其他知识。

本课总结

学生自主识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朗读能力得到了训练,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7

各位评委:下午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教材之后,首先就会想到设计语言或音乐活动,而我却选择为小班幼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这个选择首先来源于近十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它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幼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成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神,我在平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三、重点和难点: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教法和学法: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活动准备: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袋”等14个生字,会写“两、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4、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理解乌龟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三、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朗读感悟,个性展示的方法。让学生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展示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整体感知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学生看课件听范读课文,学生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范读,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习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习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妈妈?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表演“追上去”。

(4)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 (5)分角色朗读 4、学习后面几段 (1)出示课件(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5、总结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这个知识点再一次强化。

6、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交流。

7、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五)、板书设计 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片的形式,再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起到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的作用。

六、总结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大自然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语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我运用了相应的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实现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实践的巧妙融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生动形象地写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及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几个阶段的形体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和青蛙妈妈在一起去捉害虫的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几只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2自然段写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他们很羡慕,于是向鲤鱼妈妈打听自己的妈妈在哪里,第3自然段写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第4、5自然段写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第6自然段写小蝌蚪成了小青蛙,它们跟着妈妈一起去捉害虫了。根据以上教材特点,我把这一课分成了3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目标:①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会8个生字,②知道他们通过努力找到了妈妈,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第二课时目标:(1)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看图说话、想象说话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平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朗读对话的方法。第三课时目标:①生字书写,指导编排课本剧②对有关作业进行指导。

二、说教法学法:

(1)本课由六幅精美的连环画组成。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看图想象,通过看图说话、想象说话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平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首先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图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做一做,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

2、通过看图想象说话,体会小蝌蚪的心情,看到鲤鱼妈妈教自己的孩子捕食,他们也希望自己也能和妈妈在一起,跟妈妈学本领。

3、对话朗读,分清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话声音和速度的特点。使学生对朗读对话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只求领悟,不求硬记)。知道小蝌蚪们很讲礼貌,鲤鱼妈妈和蔼可亲,从鲤鱼妈妈的话中,小蝌蚪们知道自己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4、因为二、三两个自然段比较相似,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追这个动词,体会小蝌蚪见到乌龟时兴奋急切的心情,以及从乌龟的话中他们知道自己的妈妈大眼睛、绿衣裳。

5、通过提问:为什么你们就那么肯定青蛙就是你们的妈妈,让孩子们发现小青蛙会动脑筋,他们把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话结合起来,再看看自己,所以很确定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

6、在学习第五段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分成了两个部分,先让学生通过小蝌蚪的动作语言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兴奋、快乐、激动的心情。再让学生读读青蛙妈妈说的话,从而引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7、夸夸小蝌蚪是想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体会,小蝌蚪的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8、最后安排青蛙妈妈说话这个环节,是想让孩子们对青蛙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喜欢青蛙,知道青蛙是益虫,我们要保护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基于这点要求,在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欣赏”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这不仅仅体现在美术这一学科中,在其他的学科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幼儿在初步接触美术后觉得用一支笔可以画出很多的东西,很有意思。他们就拿着笔随意的画啊画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幼儿理解美术,使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幼儿爱上美术。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体现了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依据《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3、作品展示,欣赏作品并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快乐。【依据《纲要》中“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在这里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机会,使语言教育渗透在美术活动中。】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

突出重点的方法: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来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

(2)难点: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

突破难点的方法:幼儿通过观看动画的方式,了解小蝌蚪的各种动态。

五、说教法:

①“直观演示法”,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

②“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

③“示范讲解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

六、说学法:

1、“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操作法”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七、活动准备:

1、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使幼儿熟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

2、教具及材料准备:《小蝌蚪找妈妈》的课件和“青蛙妈妈”的大图片;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八、说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程序概述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观察动画、比较形态→自由讨论、大胆想象→自我创作、示范讲解→作品展示、互相欣赏”五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手指歌。意图是利用幼儿学过的游戏,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课件里出现皱着眉头的青蛙妈妈,教师提问,幼儿带着问题看图。意图是预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3、说《小蝌蚪》儿歌,课件里出现找到妈妈的小蝌蚪图片,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意图是以说儿歌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课件的演示,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二)观看动画、比较形态

动画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意图是用启发性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三)自由讨论、大胆想象

1、幼儿通过观看动画,讨论小蝌蚪的各种游泳形态。意图是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小蝌蚪游动的初步印象,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提示幼儿要说完整话,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

2、总结小蝌蚪游动姿态,幼儿想象小蝌蚪的画法。意图是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我创作、示范讲解

1、把操作材料都利用起来,请幼儿变出可爱的小蝌蚪。意图是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2、幼儿探索画法,教师示范讲解。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难点。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重点指出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意图是避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

3、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请幼儿再次作画,同时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意图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体验创作的乐趣。

请作完画的小朋友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意图是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作品展示、互相欣赏

课件里出现小蝌蚪找到妈妈在图片,为幼儿创设情景。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大图上。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师生同唱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意图是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机会。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九、活动延伸:

充分利用这次绘画活动师生共同布置“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学故事、唱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1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讲授】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播放录象,这段有声有色的录象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所吸引。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巧妙导入新课:青蛙妈妈生下小蝌蚪就离开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它们就到处去找妈妈,你们愿意一起帮小蝌蚪找妈妈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教师板书课题。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换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习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习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

(4)“迎上去”和“追上去”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活动投影片直观启发,将两幅图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追上去”就是小蝌蚪从乌龟妈妈的后面游过去。然后再采用分角色表演,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鲤鱼阿姨和乌龟妈妈来表演“迎上去”和“追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4、学习后面几段

(1)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活动3【练习】

5、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6、表演课文

让学生分解色表演故事,注重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再一次的巩固复习。

活动4【作业】

7、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2

说教材: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看图学文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下面我重点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随文理解字义。(2)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嫩容的基础上,学会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人物心情,读准相应语气。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分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巧设导言,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前在的内动力,消除大部分城市儿童因地域差异和生活经验贫乏的障碍,我首先播放录象,这段有声有色的录象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所吸引。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巧妙导入新课:青蛙妈妈生下小蝌蚪就离开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它们就到处去找妈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互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整体感知,明了大意。

三、这一环节我坚持从整体入手,图文结合的方法。

1、投影演示。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想:每幅图画的是什么?再把这四幅图连起来观察思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就使观察更完整、更系统,在直观上使学生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有了鲜明的感性认识。

2、从图入文。根据低年级儿童爱看动画片的特点,我请学生边看动画录象边听课文范读录音,一方面使学生直观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语音、语调等朗读技巧。看完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重点检查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四、精读品味,参悟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渗透了学法指导,侧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略讲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2、精讲第二自然段,层层深入,渗透学法。

3、首先投影演示,使学生了解小蝌蚪此时长出了两条后腿。

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活动投影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同时在“体会人物心情”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所限,理性思维尚处在萌芽阶段,于是我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对比理解(“游过去”和“迎上去”换位比较),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紧紧围绕“迎上去”一词及时追问:小蝌蚪为什么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联系你的日常生活体会一下它此时的心情?这样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无疑降低了教学难点的坡度,使低年级的朗读指导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

4、教师小结,回顾学法:

(1)抓住“迎上去”体会小蝌蚪的急切心情。

(2)分清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话声音和速度的特点。

这样的小结使学生对朗读对话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只求领悟,不求硬记)

五、自学点拨,灵活运用。

有了前面学法指导的基础,此时我适当放手,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学法,逐步形成能力。

1、图文对照,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2、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投影出示思考题。

(1)通过哪些词能体会小蝌蚪的心情,你是怎样体会的?

(2)与小蝌蚪相比,乌龟说话的声音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时采取自己想、同座说、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多种形式,教师巡视,适时点拨。如果学生体会心情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追问小蝌蚪为什么要连忙追上去呢?这样削减了教学难点的坡度,分清人物后采取多种形式朗读。

另外,在回读前三自然段时我还充分发挥学生表演才能,让他们带着头饰进行配乐表演读,充分增强了分角色朗读的效果。

六、巩固练习,强化训练。

语文教学要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在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加强了写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两道思考题。

1、填空

里有()小蝌蚪,大(),()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此题设计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仿写的方法。

2、按照上面的写法仿写两种小动物的样子。

地点数量样子干什么

(1)()有(),大象()()

(2)()()()()

此题设计体现了两个层次,意在由浅入深,拓展学生思维,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时时刻刻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3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读懂课文,初步了解从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应围绕读书、识字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1、借助图画,初读课文,自学不认识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悟小蝌蚪的变化及找妈妈的艰辛。

1、读课文,看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2、再读课文,想想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3、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1、认读“条、变”。

2、指导写字。

3、生独立写字,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变—青蛙

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本课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务主线展开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盎然。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4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也许大多数的老师在看到教材之后,首先就会想到设计语言或音乐活动,而我却选择为小班幼儿上一节简单而有趣的手指点画课。这个选择首先来源于近十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它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我就从“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即幼儿)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各个年龄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在

幼儿听过故事,学过歌曲和基础上,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动姿态,通过“观察——————想象——————创作”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

(二)说幼儿

再来谈谈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即幼儿)之间的适应性关系。《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还记得这个学期,我刚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给他们上美术课时,竞然有大部分的孩子举着水彩笔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无从下笔”呢。我想,主要应该取决于成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的态度。首先是教师,直接参与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那么,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和贯彻《纲要》精神,对孩子的发展就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

神,我在平时的美育活动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简单而有易于幼儿表现的教材,就像今天设计的这节“手指点画”课,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

2、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三、重点和难点:

目标3的实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小蝌蚪的各种动态,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就是难点所在,也是目标1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教法和学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

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五、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六、活动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活动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

(一)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

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老师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首先说一说我对教材的认识,《小蝌蚪找妈妈》选自未来出版社大班语言领域的活动。教材通过图画向幼儿展示了小蝌蚪为了寻找妈妈,途中遇到小鸭,小鱼,小乌龟和天鹅,与之交谈,最后找到妈妈的故事。《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多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其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次活动将运用角色扮演,这样不仅有助于幼儿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还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是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大班的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好学好问,又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但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不足,结合幼儿这一特点,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加深与妈妈良好的依恋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角色扮演,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大胆的进行创造性想象,能够自编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认知目标:观察图画,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能够给其他人讲述这个小故事。

根据上述分析,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故事的内容,幼儿能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本次活动的难点确定为: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够根据图画自编故事。

二、说学情

虽然教材的分析是活动设计的基础,但对幼儿具体情况的掌握也是至关重要的。大班幼儿好奇好问,有强烈的求知欲,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刚刚萌芽,还不能完全理解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讨论活动有助于幼儿认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的应用。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对活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我说一说活动方法,我将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展开。《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要求,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法,寓教育于各项游戏中。因此,我将以游戏法为主,为幼儿创造宽松自然的表达氛围,在欢乐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辅之以观察法,讨论法,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角色之间的对白并围绕画面完整连贯的讲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我将启发幼儿,通过提问、谈话、游戏等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还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四、说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的语言,关键是创设一个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我为本次活动作了如下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教材的图片;

2、小蝌蚪,小鸭子,小鱼,乌龟,天鹅,青蛙等的动物头饰若干。

五、说活动过程

活动程序是整个活动的关键,也是活动的中心环节。下面说一说我的活动程序,主要包括如下四个环节:

(一)问题导入,引出活动

在活动开始,我将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在活动之初,我会向幼儿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喜不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啊?如果妈妈不见了,你们会怎么办呢?”这样的导入不仅能迅速的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本次活动中,并能激发幼儿对小蝌蚪找妈妈这则小故事的兴趣,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二)展示欣赏,初步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幼儿依序观察准备好的教材图画,找一找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动物,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角色之间的对白并进行表达。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想象,不仅帮助幼儿初步把握故事情节,同时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自由讨论,深化理解

之后,我会引导幼儿和同伴进行自由交谈,讨论,激发幼儿积极表达的兴趣,同时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图画的基础上,自编故事,和小朋友们分享自己创编的小故事。这样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并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谈,注意倾听别人讲话的好习惯。

(四)角色扮演,丰富想象

在幼儿熟悉故事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在游戏中,我会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并发给他们,同时将幼儿进行分组,分别表演小蝌蚪,以及小鸭、小鱼、乌龟和天鹅等角色,依据之前幼儿的讨论进行角色表演,鼓励幼儿加上自己创编的对话。这样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六、说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特别是对幼儿的能力习惯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在活动结束后,我会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对活动进行延伸,鼓励幼儿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回家讲给自己的父母听。这样一方面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幼儿通过讲述故事内容,感受母爱的温暖,幼儿养成爱父母长辈的良好品质。

第四篇:《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篇(推荐)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十四课。本文是一篇溶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童话,文字浅显易懂。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青蛙,说明了青蛙生长过程形体变化,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通过课文1——3自然段的学习,会认课文7个生字,会写两个生字“有、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三、课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认识八个字,会写两个字,有感情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

教学难点:通过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及采用的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易接受感性的知识,且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表现欲强,爱模仿,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爱说爱问,活泼天真,根据这些特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谈话导入动作演入题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图片感知蝌蚪的可爱,再以情绪去读活课文,接着以动作演示蝌蚪的可爱,最后以妈妈不见了唤起孩童的助人为乐之心,从而开始揭题引入课文。

2、初读感知动作引入文

以师范读之后让孩子初步感知课文,接着亲身读课文,以阶梯式的填空完成对课文的总结归纳,最后以几个难读的动词来串连课文的探究。

3、引导探究开拓现思路

由于低年级学生爱说爱思爱问,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感知课文说自己的所知,而后进行课文的学习,进行探究课文蝌蚪在找的过程中的发现,现出找的思路。

4、生字复习阶梯导书写

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加上孩子易忘的特点,在分散识字之后归总在一起,再现生字,开始学习。接着进行生字的书写,半扶半放,教写一个生字而后让孩子自主探究生字书写的乐趣。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对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实践中认识,在感受中领悟”。

《小蝌蚪找妈妈》是篇科学童话,为体验、感悟型阅读提供了条件。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优化老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课件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学习行为。

1、身临其境,亲近文本

孩子好动,结合其特点,干脆让孩子尽情地表演自己,演活文本,让孩子和文本亲近,融合在一起。

2、加强朗读,感悟语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受领悟课文内容,如带着问题朗读,领会用词的准确性;分角色朗读,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不易,从而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启发教学,提高认识。

根据孩子的提问,顺学而导,启发孩子的知识大门为着自主探究的方向发展,为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而准备,在低段就开始培养这种能力,使高段逐渐能够养成自己学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认识。

六、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课课件穿插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1、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导学生抓住小蝌蚪的脑袋、身子、尾巴的特点观察并说话,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导说的过程中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理解词语“迎上去、追上去”时,以课件互换生字进入情境,让孩子感知用词的准确性

七、教学流程安排

(一)谈话导入

1、看图说样子,情感朗读第一小节,学习生字“灰”

2、揭题,读题。

(二)初读感知

1、先听老师把这个故事读一遍,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小蝌蚪在找妈妈时都遇到了谁?

2、反馈:课件出示:小蝌蚪在找妈妈时先遇到了( ),再遇到了( ),最后终于找到了他们的妈妈( )。

(1)个别说 (2)全班说

3、接下去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课文。

4、初步感知字音:

课件出示出示词语:甩着 摆动 蹲着 露着 后退一蹬游哇游

(1)开火车领读 (2)发现特点 (3)我们加上动作来读读这些词语

(三)学习课文2——3小节

1、衔接上面最后一个词的“游哇游”,问:你们第一个遇到的是谁啊?(同步出示课文第二幅图),(生回答鲤鱼)谁来向鲤鱼打声招呼?当学生说到鲤鱼阿姨您好的时候顺势创设情境:“小蝌蚪,你找我有什么事吗?”,引出“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那鲤鱼阿姨是怎么回答的呢?(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找吧!)

2、出示对话,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3、告别了鲤鱼妈妈,小蝌蚪继续游哇游,他们又遇到了谁呢?会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第三自然段。、

4、反馈:(1)遇到乌龟 (2)出示对话

5、当他们遇到乌龟的时候,小蝌蚪是怎么做的呢?(做动作识记“追”)

(出示迎和追的两句话,将这两个词打错,让他们读一读,懂得意思。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出示图片理解。)

6、朗读指导“妈妈,妈妈!”随机提问:“你为什么要叫乌龟妈妈?”“乌龟是你的妈妈吗?”

7、识记顶(通过组词或换偏旁)识记披(通过实物做动作认识)。

8、同桌练读这段对话,展示表演读。没参加的读旁白。

9、那你从乌龟和鲤鱼那儿知道你们的妈妈长什么样?

(四)、巩固生字、写字

1、出示词语:黑灰色 迎上去 阿姨 追上去 头顶 披着(将卡片双面打好,一面是词语,一面是单个字)

(1)小组单个词轮读 (2)个别读词语送卡片

2、出示要写的两个字“有、在”。

(1)发现异同点,提醒注意点 (2)师范写,生书空 (3)生描一个写一个

(五)、设置悬念引下节课内容

青蛙和蝌蚪明明长得不一样,蝌蚪怎么会叫青蛙妈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八、板书设计

34

小蝌蚪找妈妈

迎上去 追上去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2

一、设计意图:

这段时间,我们班正在进行《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很多小朋友从家里端来了小金鱼,小鸟,乌龟等小动物放在了教室里的自然角里,文文端来的几只小蝌蚪特别受小朋友的欢迎,小朋友一有空就会围在蝌蚪旁一边指着小蝌蚪边聊自己的发现,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怎么找妈妈的?小蝌蚪游泳的时候尾巴怎么动的?这些都是他们兴趣的话题。《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与需求,很自然的,我们生成了手指点画《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活动。这个活动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这些设计意图,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这点不仅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也体现了《纲要》中要求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这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主要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

2、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这点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所在。主要依据《纲要》中提出的: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来定位的。3、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准备好故事和歌曲录音磁带),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和一张“青蛙妈妈”的大图片;主要用来创设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景来贯穿课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盘黑色的颜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笔。

四、活动程序:

(一)开始部分,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幼儿边听歌曲边表演小蝌蚪游动进场入座。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2、老师:“呱呱呱、呱呱呱,谁来了呀?”(课件里出现青蛙妈妈)

老师:“咦!青蛙妈妈皱着眉头,好像有点心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是怎么回事吧!”(课件里播放青蛙妈妈的声音“唉,听说我的宝宝在到处在找我,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到我的身边,真着急啊!”)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赶快找到妈妈好吗?”

3、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儿歌“小蝌蚪,细尾巴,游来游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啦!来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儿歌后课件里出现了一群游动的小蝌蚪。)

老师:“哇!真棒!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它们可开心了,还要感谢我们小朋友的帮忙呢!(这时,课件里的青蛙变成高兴的表情)来为我们自己鼓鼓掌吧!”通过复习儿歌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

老师:“小蝌蚪们快活在水里游来游去。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游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课件里出现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动的画面)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

5、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几个集体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游动的方向都不一样。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边的小蝌蚪是往左边游的。真有趣啊!我们也来学学小蝌蚪游泳好吗?”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掌握手指压印及添画曲线的方法。

1、老师:“每组的桌上都有一盘黑色颜料和黑色水彩笔,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材料都利用起来,变出可爱的小蝌蚪呢?”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在幼儿自由探索之后,老师请画得好的幼儿上来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方法。我会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节课的知识点(难点)。我可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水彩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我们可以一次多压印几个小蝌蚪的身体,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画细尾巴,这样,这群小蝌蚪就会朝不同的方向游动了。如果能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经常有画一下换一次工具的习惯,为了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从小培养幼儿学会统筹安排的好习惯,老师在这里可以重点指出,要求幼儿按老师的方法来作画。

3、老师:“请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方法再试试吧。让更多的小蝌蚪从四面八方游过来,找到它们的妈妈吧!”

(三)幼儿再次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在听过老师的讲解后,请幼儿再次作画。这时可以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蘸颜料压印后,需要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后再拿水彩笔添画。(2)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3)请作完画的幼儿把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用肥皂把手洗干净。这些看似点点滴滴的常规教育,就蕴藏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教师继续利用课件创设的情景,对幼儿说:“青蛙妈妈看到这么多的宝宝,真高兴啊!一蹦就蹦到了我们小二班来了。请小朋友们赶快把自己变出来的小蝌蚪送到青蛙妈妈的身边去吧!”这时,老师出示青蛙妈妈的大图片,贴到教室的主题墙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都粘贴在周围,表示把小蝌蚪送回青蛙妈妈的身边啦。

4、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这个环节又利用了情景游戏法,头尾呼应,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活动延伸:

在有关“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面,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探索“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围坐在主题墙旁边,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对如何更好保护“小蝌蚪”和“青蛙”展开讨论等等。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袋”等14个生字,会写“两、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4、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理解乌龟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妈妈。

三、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朗读感悟,个性展示的方法。让学生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充分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展示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整体感知是学好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我让学生看课件听范读课文,学生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范读,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习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习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要找妈妈?

(4)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5)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表演“追上去”。

(4)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

(5)分角色朗读

4、学习后面几段

(1)出示课件(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5、总结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这个知识点再一次强化。

6、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交流。

7、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五)板书设计

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片的形式,再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起到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的作用。

六、总结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大自然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语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我运用了相应的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实现知识与能力、创新与实践的巧妙融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4

【说教材】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看图学文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下面我重点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随文理解字义。(2)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嫩容的基础上,学会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人物心情,读准相应语气。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分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巧设导言,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前在的内动力,消除大部分城市儿童因地域差异和生活经验贫乏的障碍,我首先播放录象,这段有声有色的录象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所吸引。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巧妙导入新课:青蛙妈妈生下小蝌蚪就离开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它们就到处去找妈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整体感知,明了大意。

这一环节我坚持从整体入手,图文结合的方法。

1、投影演示。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想:每幅图画的是什么?再把这四幅图连起来观察思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就使观察更完整、更系统,在直观上使学生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有了鲜明的感性认识。

2、从图入文。根据低年级儿童爱看动画片的特点,我请学生边看动画录象边听课文范读录音,一方面使学生直观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语音、语调等朗读技巧。看完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重点检查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三、精读品味,参悟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渗透了学法指导,侧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略讲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2、精讲第二自然段,层层深入,渗透学法。

3、首先投影演示,使学生了解小蝌蚪此时长出了两条后腿。

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活动投影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同时在“体会人物心情” 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所限,理性思维尚处在萌芽阶段,于是我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对比理解(“游过去”和“迎上去”换位比较),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紧紧围绕“迎上去”一词及时追问:小蝌蚪为什么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联系你的日常生活体会一下它此时的心情?这样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无疑降低了教学难点的坡度,使低年级的朗读指导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教师小结,回顾学法:

(1)抓住“迎上去”体会小蝌蚪的急切心情。

(2)分清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话声音和速度的特点。

这样的小结使学生对朗读对话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只求领悟,不求硬记)

四、自学点拨,灵活运用。

有了前面学法指导的基础,此时我适当放手,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学法,逐步形成能力。

1、图文对照,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2、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投影出示思考题。

(1)通过哪些词能体会小蝌蚪的心情,你是怎样体会的?

(2)与小蝌蚪相比,乌龟说话的声音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时采取自己想、同座说、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多种形式,教师巡视,适时点拨。如果学生体会心情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追问小蝌蚪为什么要连忙追上去呢?这样削减了教学难点的坡度,分清人物后采取多种形式朗读。

另外,在回读前三自然段时我还充分发挥学生表演才能,让他们带着头饰进行配乐表演读,充分增强了分角色朗读的效果。

五、巩固练习,强化训练。

语文教学要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在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加强了写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两道思考题。

1、填空

里有()小蝌蚪,大(),()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此题设计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仿写的方法。

2、按照上面的写法仿写两种小动物的样子。

地点数量样子干什么

(1)()有(),大象()()

(2)()()()()

此题设计体现了两个层次,意在由浅入深,拓展学生思维,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时时刻刻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板书设计:

妈清凉的风爱

妈遮雨的伞妈

的滴落的泪妈

爱甜甜的吻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5

一.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喜欢用语言描述它们。《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因此借着这个契机,伴随着小蝌蚪的变化,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语言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个非常富有童趣的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长成了可爱的小青蛙,并帮助妈妈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里面不仅蕴含着科学知识,同时告诉孩子们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几个目标:

1.看图欣赏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知小蝌蚪找妈妈的一系列经过。

2.借图的暗示以及教师语言的提示,尝试讲述故事中小蝌蚪与妈妈的对话。

3.能较专心得倾听故事,对故事活动感兴趣。

并在活动中,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教育于生活情境、语言游戏中。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教学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背景图。

2.小蝌蚪头饰若干个。

3.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青蛙头饰各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老师把图片准备好)

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青蛙妈妈生的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快活。出示图一

(二)中间部分1.老师:听,什么声音?咦,小伙伴们,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去问鸭妈妈吧!2.小蝌蚪们游到鸭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鸭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鸭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好孩子,去问鱼妈妈吧!3.蝌蚪们游到鱼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鱼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鱼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乌龟妈妈吧!小蝌蚪:谢谢您,鱼妈妈,再见!4.蝌蚪们游到乌龟妈妈那儿小蝌蚪问:乌龟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乌龟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鹅妈妈吧!小蝌蚪:谢谢您,乌龟妈妈,再见!5.蝌蚪们游到鹅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鹅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鹅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你们快去找她吧!6.小蝌蚪继续游,青蛙妈妈来了。小蝌蚪:啊!我们找到妈妈啦!

小结:小蝌蚪们高兴地跟着妈妈游涞游去,并进行有礼貌的对话,有利于幼儿的语言训练。

五、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探索法: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小蝌蚪进行探索。

2.交流讨论法:进行了探索操作,我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通过介绍小蝌蚪变成青蛙,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深化了幼儿各自的.认识。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音乐游戏的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和教师进行一问一答的表演游戏,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故事中的语言。

4.提问法:设计提问,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语言教育的任务之一。

六、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方位的参与: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方式的参与,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了兴趣。

2.、师幼合作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小蝌蚪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采用了教师和幼儿合作对答法,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理解并学习了故事的语言。

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极大的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6

一、说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34课《小蝌蚪找妈妈》。

二、.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4课,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文章之所以被安排在第八单元里,因为它体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的教学理念。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三、说目标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又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小组交流,结合平常的识字方法,会认本课二类生字,会写“有、在、什、么”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3、抓主线“找”,在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变化。同时告诉学生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及分角色朗读,让小朋友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四、重难点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本课制定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八个字,会写两个字,有感情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告诉学生遇事主动探究。

五、说教法: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再现策略。课堂上通过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意境。2.合作学习策略。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具体情节和分角色朗读达到深层体验。

六、结合学情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课的学习方法突出为“看.读.品.演”。看,就是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课文。读,是通过朗读,体验情感。品,是品词析句,积累运用。演,是创设情景进入角色。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知识链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链接,让学生对青蛙进一步产生了解。

青蛙是杂食性动物,青蛙捕食大量田间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它不单单是害虫的天敌,丰收的卫士,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其实就如同是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音乐,是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

青蛙的本领

1、捉虫能手。2、歌唱家。3、运动健将4、伪装高手

七、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和课堂改革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几个环节:

【自主学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设计意图:因为小学一年级最重视字词的教学,所以在上第二课时前先对一类字进行巩固、联系。

Shén me tiáo jiàn lāmiàn biàn dng

( ) ( ) ( ) ( )

二、我是记忆小能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有了回顾。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的脑袋,()的身子,甩着()的'尾巴,()的游来游去。

三、我是一本小字典。(给汉字注拼音)

设计意图:依据大纲的要求,小学一年级把字词放为重点,所以我设计此题:

蝌()蚪()游()什()么()

青()蛙()鲤()鱼()变()

【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的要求、及重难点的编排,我在合作探究方面设计3个问题。

1、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请在课本里找出来,并用横线画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正好和学习目标相结合。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2、通过个人读、老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这一点是个重点。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

3、通过学生对合作探究的1、2小题的学习,充分让学生知道一个道理:遇事要主动探究,学会礼貌待人。

【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方面,是对本课的一个升华,所以我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自己观察一种小动物,并把他的生长过程描述出来。(可以向爸爸妈妈请教,也可以查资料)

【教师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同时我们又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遇到事情自己多观察、多发现。

【课堂检测】

1、简单写一下小蝌蚪变青蛙是我过程。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长出(),又过了几天(),最后()

2、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明白()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考官,你们好,我是X号选手。抽到的题目是故事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我将年龄班定在大班。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制定、活动方法、活动准备、活动设计、活动延伸几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交代清楚教学的具体内容

2.交代清楚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

《小蝌蚪找妈妈》是大班教材语言领域的一个童话故事。这篇故事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主线,讲述小蝌蚪在寻找妈妈过程中误把其他动物当成自己的妈妈,最后通过努力找到了妈妈的经历。该故事中还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即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经历。《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所以我选择了这一篇优秀的、有价值的教材。

二、说学情

1.说幼儿年龄及年龄特点

2.说幼儿认知能力、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方式和特点

3.说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指出教学要求

大班幼儿喜欢小蝌蚪,对小蝌蚪大脑袋、长尾巴的形象很感兴趣,且理解能力大幅提高,在以往类似的语言活动中,大多能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但是口语表达方面有所欠缺,会出现语言流畅度不够、用词不恰当等情况,根据幼儿的已有水平,本次教学我会引导幼儿学习小动物的对话,使得幼儿在口语表达方面有所进步。

三、说活动目标及重难点

1.活动目标制定要全面,从三维角度考虑

2.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有可操作性,便于活动过程中实施

3.活动目标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幼儿,目标表述以幼儿作为行为主体

4.活动重难点源自活动目标,但区分清楚有利于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分清主次,活动重点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活动难点是幼儿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内容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对小蝌蚪的初步认识,我将活动目标设计如下:

1.情感目标:喜欢讲故事,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及找到妈妈的喜悦之情。

2.技能目标: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讲述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3.认知目标:理解故事内容,知道青蛙的外形特征及生长过程。

本次教学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能够理解故事内容,因此把“喜欢优秀的文学作品,对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感兴趣”定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定为“能够不同的语音语调表现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四、说活动方法

1.说教法要说明选用怎样的方法,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运用此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2.说学法要说清楚指导幼儿学会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幼儿哪种能力

3.说教法和学法不必面面俱到,要阐述本次活动主要采用的方法,一些辅助方法点到即可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一)教法

1.讲述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故事,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讲故事中我要注意控制语速、音量快慢、大小和抑扬顿挫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音色来讲述不同角色的对话,从而更好的表达作品的情感。

2.直观教具法:活动中主要运用故事绘本和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对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有了直接认识。

(二)学法

1.谈话交流法:由师生相互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所组成。恰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

2.游戏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充分地表现自我,大胆说话,充分体现《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精神实质。

五、说活动准备

1.重点说明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如纸笔之类不用赘述

2.活动准备要与幼儿的能力、兴趣、需要相适应

围绕活动目标,进行了如下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歌曲《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绘本、动物头饰若干、20秒变身视频等。

2.经验准备:幼儿见过小青蛙和小蝌蚪。

六、说活动设计

1.说“教什么”

说过程的整体思路和基本环节。即如何导入、基本部分如何展开,如何结束

2.说“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

说清楚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如何进行师幼互动,以及这样安排的目的和可以达到哪些教学目标或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示:①教什么;②怎样教;③为什么这样教)

下面我详细地说一说每一环节的教与学的过程。

(一)活动导入——歌曲导入①

②教学开始,以歌曲的方式地引入故事主题。我会带领幼儿一起演唱歌曲《小蝌蚪找妈妈》,然后巧妙引出话题:小蝌蚪还没见过自己的妈妈,它们商量要去找妈妈,它们的妈妈长得和它一样?它们能找到自己的妈妈吗?③通过设疑,孩子迫不及待的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到底长什么样?为下面的故事学习做好了准备,这个时候自然过渡说:“那就让我们来听听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吧!

(二)展开部分

1.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前三段,设置悬念。①

③《指南》教育建议指出: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如:讲故事时,尽量把故事人物高兴、悲伤的心情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②因此本环节我会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绘本,边声情并茂地讲故事边指着相应的绘本图片,帮助幼儿建立图画与口语之间的关系,讲到故事第三段后提出疑问:小蝌蚪为了找妈妈都想谁打听了?他们都说了小蝌蚪的妈妈长什么样子?然后用图片的形式罗列出小蝌蚪妈妈的特征(四条腿、宽嘴巴、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等),请幼儿来猜测到底谁是小蝌蚪的妈妈?③这一做法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设置了悬念,让幼儿对后续故事产生极大的兴趣,迫不及待想验证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进入下一环节。

2.教师讲述后两段故事,幼儿完整感知故事内容。①

②承接上一环节,首先将故事继续讲完后验证幼儿的猜测:你们猜对了吗?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一样吗?请幼儿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并出示青蛙和小蝌蚪的对比图,询问小蝌蚪是如何变身为小青蛙的呢?其次带着幼儿欣赏动画视频“小蝌蚪变身记”,③从而帮助幼儿回顾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先变出两条后腿→再出现两条前腿→之后尾巴变短,颜色变绿→最后尾巴不见了,变成小青蛙。

②③上述的两个环节是该节活动的重点,我采用了讲述法、谈话法、直观教具等形式,通过这两个教学环节,完成认知目标,即知道青蛙的外形特征及生长过程。

3.律动游戏,巩固青蛙的生长过程。①

②这一环节我采用了游戏的方法,带领幼儿一起做游戏小律动“小蝌蚪变身操”:我是一只小蝌蚪,摇摇尾巴点点头,啊呜啊呜吃水草,像颗挥舞的小顽豆,嗬嗬后腿变出来,踢踢腿呀,伸伸腿;嘿嘿前腿变出来,踢踢腿呀,伸伸腿;嗬嗬尾巴不见了,眼睛变鼓了,小小蝌蚪长大拉,变成可爱的小青蛙,也找到了妈妈。

③儿童教育家“卡尔维特”认为唤起儿童兴趣的最好方法是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育。通过该游戏既巩固上一环节孩子对于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又让幼儿知道小蝌蚪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的妈妈,体验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之情,初步实现情感目标。

(三)结束部分——角色扮演结束活动①

②结束环节我组织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提供足够数量的小蝌蚪、鲤鱼妈妈以及青蛙的头饰(或胸饰),让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并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地学说完整的角色对话,尝试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表现故事中的角色。

③游戏的形式活跃了氛围,充分调动孩子模仿对话的积极性,通过表演活动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与体验,培养幼儿与人交往以及大胆表述的能力,初步突破该活动的技能目标及难点。

等幼儿角色扮演结束后,我们的活动也将接近尾声。

七、活动延伸

1.活动延伸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家园共育②区角渗透③延伸到日常生活、游戏及其他领域活动中

2.说清楚活动延伸的方式,活动延伸与活动目标达成的关系

对于幼儿来说,单靠这一次活动不可能完全掌握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变化,需要在实践和操作中才能真正理解。因此活动结束后,我延伸到自然角:在自然角饲养小蝌蚪,让孩子们喂养小蝌蚪,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同时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以上是我对“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设计,感谢聆听!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活动中的“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儿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脑袋,细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教育资源”就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适应了《指南》对艺术活动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点要求。大班幼儿会有条理细致的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也很会用语言及绘画的形式表达动物的外形。而且他们已经听过了相关的故事,歌曲,对《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很感兴趣,如果通过“认识故事--想象发展--创作绘画”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积极性思维及操作能力。这样不但可以延续幼儿的兴趣,想象力的发展,还可以结合课题,发展幼儿在童话阅读中表现力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

2、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

3、鼓励幼儿交流协商,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连环画。

三、说重点和难点:

大班幼儿在绘画个体动物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了,但是孩子们才创设情境时,绘画出的动物也都是个体的',在画面中缺乏交流,对此我把培养幼儿绘画连环画的技能,能根据故事内容合理的分配画面主要动物的位置和大小,并表现出情景中动物对话时面对面的动态。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图片的对比放大,让幼儿了解情景绘画时,要加强画面中主体物的联系。此外我还将在熟悉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线索创编出新的故事内容。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幼儿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但是如果加上了已有经验的枷锁,大部分幼儿都会照搬经验回忆,而不愿动脑筋创新。对此我将通过提示引导的方式抛砖引玉,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四、说经验准备:

要求幼儿在课前已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和歌曲,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图书中的故事动物的个体形态及主要线索“如: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等。

五、说教具及材料准备:

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课件、独立动物若干和故事情节的背景图若干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勾线笔,油画棒,衬板。

六、说活动过程:

1、以课件导入课题,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情节。

出示青蛙妈妈,抛出问题:“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妈妈,看看它是谁的妈妈?”以此来引出本次活动。

教师说:“昨天我们听了《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小蝌蚪们都遇到了哪些妈妈呢?”教师边演示ppt,边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主要线索“大眼睛,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为创编故事做准备。

用ppt排列出金鱼,乌龟,白鹅说的特征,引导幼儿根据特征猜想类似的动物,创编新的故事情节(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提醒和帮助)。

2、了解连环画的情节性,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小蝌蚪与其他几只动物的交流是面对面的。

教师说:“连环画真好看,我们也来画一画《小蝌蚪找妈妈》好吗?”教师再通过语言引导说:“那你们发现这个故事中,小蝌蚪和其他动物是怎么交流的吗?”(教师演示ppt,放大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出它们是面对面交流的)3、教师示范,引导幼儿了解画面的布局的大小,位置要合理。

出示背景图和独立的动物卡片。

教师说:“连环画要注意点什么呢?老师这有一个小池塘,一群小蝌蚪,两只鸭妈妈,谁来摆一摆,要怎样放在画面中。”通过此环节复习巩固知识点:动物交流时要面对面。

再用同样的方法出示三条不同大小的金鱼,让幼儿来摆放,以此来了解画面中的动物大小要适中。

4、幼儿绘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选择的画面来绘画故事情节,故事内容可以自己创新,根据线索要求绘画出不同的动物。老师巡回观察,适时的加以指导:(1)小蝌蚪整体游动的方向是一致的。(2)每个人要确认自己绘画的画面中,小蝌蚪遇到对象的特征是什么。(3)要求幼儿保持画面和桌面及周围环境的整洁。

5、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画出来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贴到教室的展板上,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按顺序排列好。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说说哪组绘画的连环画故事有创新,最精彩。然后,教师结合动物的动态和整体画面的布局进行适当的鼓励和点评。最后夸夸自己能干的小手。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六、活动延伸:

在接下来有关“春天在哪里”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布置的“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板块,复习有关故事、歌曲,学做“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游戏。并且可以请幼儿继续创编出更多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9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讲授】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播放录象,这段有声有色的录象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所吸引。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巧妙导入新课:青蛙妈妈生下小蝌蚪就离开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它们就到处去找妈妈,你们愿意一起帮小蝌蚪找妈妈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教师板书课题。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换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识字教学。

我采用儿童的语言,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和培养好的识字习惯,循循渐进,教会学生学习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规律,主动识字。

(四)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因为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所以在学这段课文前,我用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孩子们观察图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再结合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在孩子们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课文读好,读出小蝌蚪快活的心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读,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的'话。

(2)这幅图上的小蝌蚪和前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对比图)

(3)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阿姨的话,有没有找到妈妈呢?

(1)出示图,先观察图,小蝌蚪遇到了谁?再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读,画出小蝌蚪和乌龟说的话。

(2)观察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

(3)指导朗读好本段,(重点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

(4)“迎上去”和“追上去”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活动投影片直观启发,将两幅图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追上去”就是小蝌蚪从乌龟妈妈的后面游过去。然后再采用分角色表演,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鲤鱼阿姨和乌龟妈妈来表演“迎上去”和“追上去”。通过亲身演绎,使得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比苍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4、学习后面几段

(1)总结前两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观察图,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看到了谁?用笔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读一读。画出青蛙妈妈对小蝌蚪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去干什么了?

活动3【练习】

5、课件出示课堂作业(填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帮助孩子记忆。

6、表演课文

让学生分解色表演故事,注重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再一次的巩固复习。

活动4【作业】

7、实践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青蛙的哪些知识,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八单元的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教学时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本教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语,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抓住“找”字,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我将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了解青蛙生长过程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整合点诊断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整合点的方法:

在教学“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这一环节时,根据一年级孩子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我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动画并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的什么样?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低年级孩子对于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声情并茂的动画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常规的教学手段不容易做到的。因此在教学“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时,我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运用幻灯片展示“迎、追、游”三个动作,这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点之二: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在快速观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图文结合,研读品味”这一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迎,追,游”三个动词,突破教学重点,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三,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动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理解词意,突破教学重点。这是常规教学所做不到的。

小蝌蚪长成青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凭文本的介绍,要使一年级孩子了解相对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再次借助多媒体动画形象、直观的特点来确定整合点之四,播放动画: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及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有了深刻的了解,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活跃,枯燥单一的'语言文字很难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注意力,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在歌曲欣赏,再现故事这一环节,我确定了整合点之五:播放歌曲《小青蛙》及动画,让孩子们同小蝌蚪一起分享找到妈妈后的喜悦。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意识。从而受到熏陶和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信息、讲授知识。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的信息化开阔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视野,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本节课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处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学习资源作为创设情境,品析词句和扩展学习的有效工具,既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1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看图学文的最后一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教材编排看,本篇课文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课我分两课时完成,下面我重点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习实际,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变”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 “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演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2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三十四课《小蝌蚪找妈妈》。

一、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看图学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种写法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乐学,兴趣浓厚。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理清课文条理;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2)抓住“找”字,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3)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读、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悟情。

情感目标:利用课文内容、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并接受礼貌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等有限形式,经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传递信息、教授知识。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使教师、学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发生了变化,越来越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喜欢小动物,思维活跃,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在教学中我主要选用情境法、,讲授法、观察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我做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一些形象直观的物体感兴趣,因此,上课开始,我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有来游去的画面和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设下悬念:“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它长得什么样?让他们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又能使学生在优化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

2、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小蝌蚪找妈妈及生长变化的动画课件,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不仅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知道了它的妈妈是谁,又对“迎、追、游”三个动词有了更形象、更直观的理解,了解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学生通读全文,知道小蝌蚪遇到了谁,最后找到妈妈没有。

这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跟青蛙妈妈的样子不一样?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妈妈的?”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在课件的帮助下,学习的轻松、有趣,通过看、想、说等方式对学习资源进行了分析,培养了学生在快速观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3、图文结合,研读品味

本文内容浅显,语言简洁明了,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叙述方法基本相同,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在读中自探自悟,合作学习,理解内容,品析词句,总结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后面两段。

(1) 教师引导,读中悟情

教学时,用教师引导,读中悟情,图文结合,逐句学习的方式完成,着重学习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幻灯片和鲤鱼对话 “喂,你看到我们的妈妈在那里了吗?”。“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这里,用多媒体出示两种不同的预期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受到文明礼貌教育。“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正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用图画配文字说明来突破难点。

(2) 自探自悟,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1、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2、它们见到谁,问了什么话?3、得到了什么样的回答?然后自学第三、四段。再用提问、讨论的方式检查自学情况。在学小蝌蚪与乌龟的对话时,让学生合作讨论:“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妈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当小蝌蚪找到妈妈时,转换角色让学生做小蝌蚪,老师做青蛙妈妈,让小蝌蚪对妈妈说找到妈妈后的心里话,让书本知识得到升华。在感悟课文用词形象准确的教学过程中我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动画课件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利用课件的直观效果,在突破重难点方面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歌曲欣赏,再现故事: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活跃,枯燥单一的语言文字很难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课文学完,我用三幅图片,以讨论法为主来领悟小蝌蚪再找妈妈的过程中三个动词“迎、追、游”随后,播放歌曲《小青蛙》让学生同小蝌蚪一起享受找到妈妈后成功的喜悦,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形成意念,转化为内在。

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的信息化开阔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视野,我们渐渐具备了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理念,具有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教学服务意识,从而也就具备了敏锐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于是,我们成为了学生学习情境的设计者,更成为了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指导者、帮助者,成为了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信息化教育为我、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与展示的平台,我们便在这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上,感受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推动作用,感受着它带给学科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3

一、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喜欢用语言描述它们。《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因此借着这个契机,伴随着小蝌蚪的变化,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语言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

这是一个非常富有童趣的故事。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长成了可爱的小青蛙,并帮助妈妈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里面不仅蕴含着科学知识,同时告诉孩子们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几个目标:

1、看图欣赏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知小蝌蚪找妈妈的一系列经过。

2、借图的暗示以及教师语言的提示,尝试讲述故事中小蝌蚪与妈妈的对话。

3、能较专心得倾听故事,对故事活动感兴趣。并在活动中,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教育于生活情境、语言游戏中。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教学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背景图。

2、小蝌蚪头饰若干个。

3、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青蛙头饰各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老师把图片准备好)

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青蛙妈妈生的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快活。出示图一

(二)中间部分。

1、老师:听,什么声音?咦,小伙伴们,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去问鸭妈妈吧!

2、小蝌蚪们游到鸭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鸭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鸭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

好孩子,去问鱼妈妈吧!

3、蝌蚪们游到鱼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鱼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鱼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

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乌龟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鱼妈妈,再见!

4、蝌蚪们游到乌龟妈妈那儿,小蝌蚪问:乌龟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乌龟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

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鹅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乌龟妈妈,再见!

5、蝌蚪们游到鹅妈妈那儿,小蝌蚪问:鹅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鹅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你们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继续游,青蛙妈妈来了。小蝌蚪:啊!我们找到妈妈啦!

7、小结:小蝌蚪们高兴地跟着妈妈游涞游去,并进行有礼貌的对话,有利于幼儿的语言训练。

五、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以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探索法:

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小蝌蚪进行探索。

2、交流讨论法:

进行了探索操作,我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通过介绍小蝌蚪变成青蛙,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深化了幼儿各自的认识。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音乐游戏的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和教师进行一问一答的表演游戏,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故事中的语言。

4、提问法:

设计提问,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语言教育的任务之一。

六、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方位的参与:

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方式的参与,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了兴趣。

2、师幼合作法:

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小蝌蚪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采用了教师和幼儿合作对答法,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理解并学习了故事的语言。

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极大的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4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读懂课文,初步了解从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应围绕读书、识字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1、借助图画,初读课文,自学不认识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悟小蝌蚪的变化及找妈妈的艰辛。

1、读课文,看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2、再读课文,想想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3、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1、认读“条、变”。

2、指导写字。

3、生独立写字,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变—青蛙

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本课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务主线展开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盎然。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生动形象地写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及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几个阶段的形体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和青蛙妈妈在一起去捉害虫的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几只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2自然段写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他们很羡慕,于是向鲤鱼妈妈打听自己的妈妈在哪里,第3自然段写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第4、5自然段写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第6自然段写小蝌蚪成了小青蛙,它们跟着妈妈一起去捉害虫了。根据以上教材特点,我把这一课分成了3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目标:①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会8个生字,②知道他们通过努力找到了妈妈,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第二课时目标:(1)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看图说话、想象说话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平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朗读对话的方法。第三课时目标:①生字书写,指导编排课本剧②对有关作业进行指导。

二、说教法学法:

(1)本课由六幅精美的连环画组成。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看图想象,通过看图说话、想象说话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平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首先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图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做一做,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

2、通过看图想象说话,体会小蝌蚪的心情,看到鲤鱼妈妈教自己的孩子捕食,他们也希望自己也能和妈妈在一起,跟妈妈学本领。

3、对话朗读,分清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话声音和速度的特点。使学生对朗读对话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只求领悟,不求硬记)。知道小蝌蚪们很讲礼貌,鲤鱼妈妈和蔼可亲,从鲤鱼妈妈的话中,小蝌蚪们知道自己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4、因为二、三两个自然段比较相似,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追这个动词,体会小蝌蚪见到乌龟时兴奋急切的心情,以及从乌龟的话中他们知道自己的妈妈大眼睛、绿衣裳。

5、通过提问:为什么你们就那么肯定青蛙就是你们的妈妈,让孩子们发现小青蛙会动脑筋,他们把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话结合起来,再看看自己,所以很确定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

6、在学习第五段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分成了两个部分,先让学生通过小蝌蚪的动作语言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兴奋、快乐、激动的心情。再让学生读读青蛙妈妈说的话,从而引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7、夸夸小蝌蚪是想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体会,小蝌蚪的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8、最后安排青蛙妈妈说话这个环节,是想让孩子们对青蛙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喜欢青蛙,知道青蛙是益虫,我们要保护青蛙。

第五篇: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目标

(一)、基础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3、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学习兴趣。

(二)、发展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从小就要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2、体验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3、树立环保意识,教育学生要保护有益的动物。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区别“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不同,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应围绕读书、识字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二)、图文对照,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1、借助图画,初读课文,自学不认识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悟小蝌蚪的变化及找妈妈的艰辛。

1、读课文,看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2、再读课文,想想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3、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1、认读“条、变”。

2、指导写字。

3、生独立写字,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变—青蛙

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贴图)《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本课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务主线展开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盎然。

下载说课稿《蝌蚪找妈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说课稿《蝌蚪找妈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1 一、说教材时下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活动中的“小蝌蚪”、“青蛙”作为表现“春天”的......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 一、设计意图。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喜欢用语言描述它们。《纲要》中指出:幼儿......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供......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说......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1 一、说教材:这篇童话故事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配有图文形式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以及最后变成青蛙的有趣过程。......

    白鸽妈妈找蛋说课稿

    中班语言活动《白鸽妈妈找蛋》说课稿 城关镇中心幼儿园 罗华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常常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经常会找不到自己的东西,比如有的小朋友......

    《小蝌蚪找妈妈》优秀说课稿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