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鄂托克旗节约集约用地土地新机制
创新节地机制 科学保障发展 -鄂托克旗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新机制
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用地需求逐年增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显,用地指标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该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新形势和新矛盾,鄂托克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转变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利用国家、地方出台的一系列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政策和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深挖用地潜力,开展了土地整治、建设用地置换、土地收购储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探索出一套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机制、新模式,较好的实现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双赢,走出了一条既严格保护耕地又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子。
一、我旗节约集约用地中形成的新机制、新模式及取得的成效
㈠政府牵头,层层负责,建立了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新机制
多年来,鄂旗始终把坚守耕地红线,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作为大事来抓,建立了以政府一把手为耕地保护第一 责任人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调动全社会一切力量共同保护耕地,做到了耕地保护责任社会化。
一是以责任促保护。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严格按照“定点、定位、定界、定责任”的要求,层层签订了旗、苏木(乡)、嘎查(村)、户四级耕地目标保护责任书,将耕地和基本农田指标落实到了图斑、地块、村组、农户,实现了图上有界线、实地有标志、台账有记录、管理有制度,形成了“一苏木(镇)一图、一嘎查(村)一档、一户一书”的管理模式。
二是以开发促保护。近年来,共承担完成各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5个,其中国家级项目***个,项目建设规模***亩,总投资***万元,新增耕地***亩;省级项目5个,项目建设规模3987.18公顷,总投资5830.13万元,新增耕地***亩。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不仅实现了全旗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增加了项目区农户的收入。
三是以宣传促保护。以全国土地日、世界地球日等相关节日为契机,通过印发传单、现场讲解宣传等方式,广泛开展了国土资源法律法规进机关、进乡村、进企业、进农户“四进”送法下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干部群众依法依规保护土地的主动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㈡规划引领,指标管控,建立了项目准入新机制 一是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本着“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的原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大力推进蒙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棋盘井高载能工业园区两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向园区分配,引导和推进项目向园区集聚,初步建立了“工业进园区、商业进城区、居民进小区”的用地模式。
二是指标安排有保有压。本着“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将非农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保障重点项目建设,优先保证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工程、国家产业政策鼓励项目、高科技项目、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性项目用地,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生产过剩行业项目用地。一般项目原则上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主要靠内部挖潜,利用现有的存量建设用地或闲置土地。
三是严把项目预审供地关。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中,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盲目扩张、重复建设项目绝不通过预审,不安排用地计划指标,不进入审批程序。对于非限制类建设项目,根据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等五项土地利用控制性指标,严把建 设项目准入关,实行单位面积土地最低投资限度。工业项目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额不得低于规定的最低限额,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多层标准厂房,严格限制单层建筑物,向空中要地,提高土地容积率,提高工业项目用地的投入产出和集约利用水平。
㈢转变思维,着眼内部,建立了深挖存量建设用地新机制。
面对国家日趋严厉的土地管控政策和不断提升的土地监管能力,过去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淡薄,指标不够靠违法的恶性循环模式将不复存在。新形势下,鄂旗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积极转变思维,着眼内部,走出了一条深挖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好路子,逐步形成了一套好的机制。
一是对旧城区改造后腾出的土地,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依法调整土地用途,重点用于金融、商业等服务业发展和商品房开发。
二是在土地利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对批而未用、多批少用的闲置土地采取不同措施加以回收,纳入储备库,重新处置,增加土地有效供给,提高土地效益。如: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以挂牌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面积12.329006公顷,缴纳土地出让金2465.8012万元,后因公司资金不足等原因,一直未开发建设。2011年经旗人民政府批准以原价将其使用权收回并纳入储备库,同年以7847.486万元的成交价将其拍卖,不仅盘活了用地,政府又获得了净收益5381.6848万元。
三是积极争取试点政策和置换指标。2007年以来,共分八个批次组件上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建设用地置换方案559.1120公顷,全部获得批准。复垦地块全部复垦为高标准的农用地,并通过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验收,复垦率达到了100%;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正在争取中。
四是积极实施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整理项目。从2004年起,该旗大力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整治工作,采取“宜建则建、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的方法,对废弃地加以整治,对于整治完成的土地,各种配套设施都齐备并适合直接建设的,重新进入土地市场供地,不适宜开发建设的,用作置换或恢复地质生态环境。2004-2008年五年间,共治理了地面塌陷坑114140.7平方米、露采坑660110平方米;清除矿山固体废弃物753244立方米;建设泄洪渠7260米;绿化面积5665.12亩。同时,通过土地整理建立了1个补充耕地储备库,现有耕地4000亩。
五是尽量使用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占用土地,能使用未利用地的尽量安排使用未利用地,不占用或者少占用农用地,千方百计减少占用农用地的面积。
㈣健全网络,严管严查,建立了土地执法监管新机制 一是成立了以政府分管副旗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土地违法问责机制,只要当年违法用地面积超过本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的15%,相关责任人将被问责;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土地执法监察网络,构建起了以国土资源管理执法监察大队负总责,各基层所、分局负责日常动态巡查监管,聘用的各嘎查村土地监察协管员负责一线监察举报的三级执法监察网络,做到对违法占地现象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三是针对不同违法用地类型,分别采取复垦还耕、补办手续、重新调剂使用等措施加以处置,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最大潜力。对符合规划,且符合土地使用条件的,依法追缴土地出让金等各项税费;对符合规划,但不符合土地使用条件的,强制收回,另行调剂使用。对违反党纪政纪和触犯刑律的,移交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
二、意见和建议
㈠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一是成立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国土资源部门搭建平台、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协同配合能力。针对项 目下马落地、闲置土地清理等重大事项采取集体决议制,既可以提高决策的执行力,又可以使土地得到更为科学合理的利用;二是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畴。从单纯的GDP考核模式逐渐向民生指数,单位资源、能源消耗量,环境保护等综合考评指标过渡。
㈡量化节约集约用地指标标准体系。根据各地区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利用现状,分别制定适当、适量、适中的指标和标准值,用数值将各项指标量化。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适当提高标准体系,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
㈢加大宣传,广泛凝聚社会节约集约用地共识。一是通过发放传单、手册、走访用地单位为其讲解、座谈等方式,大力普及节约集约用地知识;二是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机制,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大力宣传报道,深化用地单位节地意识。
第二篇:节约集约用地
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第三篇:节约集约用地
江阴市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
发布日期:2011-10-25 17:19:34 浏览数:242
字号:〖大 中 小〗
一个钟灵毓秀的江南小城,书写着波澜壮阔的宏伟长卷。
江苏江阴,一个面积仅有988平方公里县级市,2009年却完成171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产出超过1.7亿元,连续八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名列榜首。
近十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倍,9家企业销售超百亿,11家企业挤身“中国企业500强”,14家企业挤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8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
江阴人以超乎寻常的创意之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隔江借地:跨区域联办经济园区
进入21世纪,江阴市的35公里长江岸线开发接近饱和,而一江之隔的靖江,尚有39公里的长江岸线有待开发。敢为人先的江阴人,把拓展用地空间的眼光投向了长江对岸。
2003年2月,在省、市领导的支持下,分属无锡和泰州的江阴市和靖江市签署协议,由江阴出资90%,靖江出资10%,在靖江建立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2003年8月,总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首期面积8.6平方公里的靖江园区正式破土动工。
江阴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20多家重点企业当年落户靖江。2004年,阳光、双良、申达等14家江阴上市公司在靖江的投资总额超过了2亿美元;2005年,靖江园区新批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23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4个,完成总投资10.5亿美元,协议注册外资3.62亿美元,基本形成了以工业气体、焦化、特种冶金、机械零部件、整车装备和造船为主体的产业链。2010年,园区可实现工商销售收入500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在视察靖江园区后作出批示:靖江园区给予江阴新的发展空间,新的创新平台,江阴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空间和平台。
江阴的创新之举在全省引起较大反响,各地纷纷学习效仿。目前,江苏省已有20多个跨区域联办的经济园区。
点评:当资源在更大范围组合的时候,必须突破旧体制的束缚。经济发达地区如何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发展难题?如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江阴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到政区外去寻找投资空间。
集中生地:推进土地利用“三集中”
从2001年开始,江阴市开始推行“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的“三集中”发展思路,努力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营造经济发展新高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阴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一度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工业布局,造成土地资源浪费。2001年,江阴以沿江开发为契机,大力推进工业园区集中,全面提升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沿江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定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重化工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国际制造业基地。在进区项目用地审批中,开发区坚持规划龙头,突出产业特色,大力发展IT、能源、钢铁、化工、新材料等临江优势产业,目前沿江地区已初步形成5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与沿江开发相呼应,全市各乡镇工业园区在建设中不是盲目求大,而是求专求精,建设一业为主的特色工业园区,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二是引导农民向城镇小区集中,营造现代人居新环境。江阴先后出台了《江阴市城市规划区农民房屋拆迁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对农民拆迁安置公寓房统一规划,集中居住,彻底改变农村“独门独院”的传统居住方式,节省出了大量居住用地。同时,把全市28个镇撤并为17个镇和街道,524个行政村撤并为253个村和社区,为镇向城集聚、村向镇集聚、居民向城镇集聚创造了条件。新桥镇通过规划,将全镇19.3平方公里建成工业、生态农业和商贸居住三大功能区。目前,全镇建成了10个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的农民住宅小区,农民集中居住率达80%。农民集中居住区后,全镇农民住宅面积由0.72亩下降到0.25亩,平均每户节约土地0.47亩。
三是实施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营造现代农业新优势。在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江阴把加快建设各类农业园区、生态园区、休闲观光园区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规划,逐步推进。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带动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规模化基地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璜土果蔬、青阳家禽、祝塘奶牛、新桥苗木4个特色专业镇,13个特色专业村,3个出口创汇基地,4个农业示范园区以及十大集约化产业基地。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瘦肉型猪、奶业、优质家禽、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优质水果等八大主导产业。
点评:集中是把金钥匙。当新的发展任务提出用地要求时,江阴的选择是着力调整已利用土地的格局,积极引导“三集中”,不仅有效缓解了发展与用地的矛盾,而且使发展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工业发挥出更强的集聚效应,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有限的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恒久的保障能力。
“三强”盘地: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
2006年以来,江阴以“三强”举措,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土地的力度,取得了调整使用一批土地、依法收回一批土地、推动新上一批项目的良好效果。
一是强势分割。江阴在政府与企业签订的投资协议中明确载明投资强度、产出标准、开竣工时间等要求;在出让合同和划拨土地决定书中也明确了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土地使用条件,并明确了相关违约责任,保留了政府对批而未用的土地进行分割的权力。2007年,江阴市临港新城的江苏准提机械有限公司,因资金和经济诉讼问题,导致300亩土地闲置未用,临港新城管委会将该宗土地强势分割给了11个急需用地项目。
二是强力征收。对被认定的闲置土地,如该宗土地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则按每年每亩5000元征收土地闲置费;如该宗土地是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则工业用地每年按土地出让金的15%计征土地闲置费,经营性用地和其他用地每年按土地出让金的10%计征土地闲置费。将已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虽然超过应开发建设面积1/3,但未达到4/5的,或者已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虽然超过应开发建设面积4/5,但绝对空闲面积超过15亩以上的土地界定为未充分利用土地。对未充分利用土地,参照法定闲置土地的要求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从而突破了大量的未充分利用土地难以收取闲置费的障碍。
三是强制收回。对闲置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土地,江阴市委、市政府坚持原则,排除干扰坚决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进行配置使用。如:石庄办事处辖区内的外资企业亿诺生化有限公司,由于资金不到位、项目不落实,在责成限期开发无效的情况下,江阴于2007年6月依法收回了该宗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用地面积达500亩。
“三强”举措的实施,既严肃了土地管理法规,又缓解了用地压力,成为江阴破难题、保发展、促节约的一大亮点,被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评为管理创新奖。
点评:“三强”盘地,其实就是对闲置土地进行处置,方法并不新鲜,只是江阴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土地闲置并不可怕,因为市场经济就是生生灭灭,闲了再用起来就是了。怕的是一边闲置不用,一边又去占用新地,里里外外都是浪费。
门槛限地:政策引导节约集约用地
自2004年以来,江阴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文件,以政策为引导,提高用地门槛,保障江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江阴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的意见》,规定企业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10%;对投资额小于1000万元的的工业项目,原则上要求进标准厂房;市开发区工业项目用地,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一般不低于250万元,镇工业集中区工业项目用地,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一般不得低于200万元。
2006年,江阴出台《关于严格土地管理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了用地门槛,规定对达不到江阴市集约利用土地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投资2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企业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
2007年,江阴出台《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规定生产性工业用地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亩均投资强度应达到300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应达到200万元以上,用地规模在10亩以下或总投资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一般不单独供地,一律入驻多层标准厂房。工业用地绿化率不得超过15%,新建厂区的容积率一般应大于0.8,建筑密度一般应大于50%。
2010年,江阴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规定省级开发区与镇(街道)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出必须分别达到390万元、260万元以上和500万元、400万元以上;总投资3000万元以下、工地规模15亩以下的新增工业项目不单独供地。
点评:门槛限地,就是用政策来抬高用地门槛。江阴几次抬高用地门槛,是因为江阴的土地实在太珍贵了,只能让那些少占地、多投入、高产出的项目进来,而不能来者不拒。
论证核地:超百亩用地专家质询论证
2010年,江阴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对用地面积超过100亩的工业建设项目,由市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会同市发改、经信、商务、环保、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论证后确定供地计划。
在项目用地论证中,各职能部门和各位专家在对企业投资强度、生产规模等进行详细分析和精确计算,帮助投资方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核减用地。文件出台后,已先后对3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专家咨询论证,共核减项目用地510亩。
通过实行项目用地专家咨询论证,一是大大提高了建设用地审批效率;二是节省了用地指标,为安排更多项目腾出了空间;三是不仅满足了投资方的用地需求,还给他们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避免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用地单位都很满意,没有一家企业因专家论证而撤销投资。
点评:其实,衡量一个企业的大和小、强和弱,不是看铺的摊子大小,而是要看产出。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产出越大、效益越好,就越能说明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
差别定地:按产业定价、按园区定价
在土地产权明晰的条件下,地租和土地价格是调节土地在各个行业和用途之间资源配置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也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有力杠杆。按照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和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的精神,结合江阴实际市情,2010年,江阴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了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差别定价机制。
一是实行按产业定价。对列入现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江阴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项目,公开出让底价可以在市场评估的前提下适当下浮,其中对项目投资大、产业层次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影响小的工业项目,公开出让底价可以按国家发布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确定。其他工业项目一律以市场评估价为底价进行公开出让。
二是探索按园区定价。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按照园区特色和区位,确定各类园区相对统一的用地基准价格,用价格杠杆显化区位地价,促进工业行业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提升产业集聚程度。
点评:这项政策刚刚实行,作用还不太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创新之举必将对江阴节约集约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次用地:鼓励企业提高用地效率
在江阴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文件中,都明确了对存量工业用地使用的优惠政策。比如:对于企业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位于夏港街道的江阴市精成数控有限公司,受这一政策的启发,于2009年通过科学论证、技术创新、合理布局,拆除原有的一层旧厂房,建起了五层标准厂房。在未增加用地面积的情况下,该公司建筑面积从原来的1万平方米,增加至目前的2.2万平方米,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该企业还计划于2011年将厂区内近3亩地的绿化用地拆除,再次建造3至5层生产用房,并将绿化搬至房顶,在不新增用地面积的前提下,生产厂房增加至3万平方米。
点评:鼓励企业在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对原有土地进行二次利用,企业在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既解决了生产用地,又节约了用地成本。想方设法让企业立足现有土地谋发展,可以说是节约集约用地的一个方向。江阴乡镇企业发达,许多在上世纪80年代拿到土地的企业,手里都或多或少有着存量土地,或利用不太充分。把这些土地盘活了,就是下好了保障发展的一步绝妙好棋。
分期供地:杜绝假借项目圈占土地
江阴强化对建设项目的审查,坚决杜绝假借项目圈占土地的现象,对企业的新增用地需求,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对一些分期实施的大型项目,江阴按照整体规划、总量控制、分期供地、限期开发的原则,按照其实际到账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
江阴市吉鑫风能科技股份公司于2009年年初提出了265.16亩的用地需求,江阴国土部门通过详细地考察和周密的论证,最终在2009年4月、9月和2010年2月和6月分四期对企业进行了供地。江阴贝卡尔特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于2008年提出了349.97亩的用地需求,江阴国土部门根据其资金到账情况,分别在2008年8月和2010年的6月及8月分三期对其进行了供地。
同时,对企业申请增资扩建用地的,江阴国土部门要求必须优先使用已有建设用地,并将已有的土地与新申请用地数量一并核算用地指标。对同一企业有多处土地,部分土地尚未落实项目投资建设的,或已批土地尚未建设的,不再安排新的用地。
点评:项目到底需要多少地、每一阶段土地建设利用得怎样、如何防止假借项目圈占土地,江阴分期供地是一个应对的好办法。按照企业实际到账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大手大脚用地、违法违规用地就没了市场。
合并省地:拆迁企业集中安置
南闸街道是江阴的南大门,为打造江阴城市“南花园”,江阴启动了老镇区改造工程。街道镇区北部,北新街两侧,是原南闸镇办企业的密集区域,农机站、供销社、食品站等30多家老企业都集中在这里。低矮陈旧的厂房占居着南闸的北大门,且土地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借着镇区改造这一契机,按照新的规划,南闸把北大门的老企业进行拆迁,集中安置到街道工业集中区内。
搬迁过程中,南闸街道对涉及的国有土地全部进行回购,对涉及的企业则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安置。除少数企业选择货币补偿和货币安置外,大部分企业都接受了集中安置。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被安置到街道工业集中区,建起了标准厂房,有的还共用了办公大楼、职工宿舍和食堂,与原来相比,节省了近一半的土地。
点评:老镇区改造,是许多城市都会碰到的问题。江阴南闸街道在老镇区改造工程中,特别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压缩工业用地数量,提高用地效率,整个镇区改造涉及30多家企业搬迁,没有新增一分建设用地,而且工业集中区内有些土地和厂房原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现在因搬迁企业的进驻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回头”找地:低效用地退出,闲置土地处置
每年年初,江阴都要组织“回头看”活动,由市长率领监察、财政、发改、招商、规划、国土等部门领导,深入各镇、街道和开发区,检查企业投入产出情况和用地情况,督促企业及时开工建设和缩短投入产出的周期,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
对查出的部分投入产出达不到要求或存在闲置、浪费土地的企业,由原招商部门与企业签订补充投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约定要达到的最低投入产出标准和开竣工日期。对不积极主动配合、无正当理由的,收回其土地使用权或转让调剂给其他急需用地的单位使用。
同时,对各镇、街道和开发区处置闲置、未充分利用土地工作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单位,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处罚。
通过开展“回头看”,督促部分企业盘活利用了闲置土地,促使部分低效用地企业增产增效。
2008年,江阴加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在“回头看”检查后,将大部分厂房由原来的一层改建成以二至四层为主,容积率达到1.96,并将闲置的空地充分利用起来,还根据企业自身特色,建造了一些存储池,对地下空间进行了充分利用。现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6200吨,2010年7月底已完成销售额近7.5亿元,亩产出超过600万元,成为江阴高效利用土地、高投入、高产出的典范。
点评:低效用地要退出,闲置土地要处置。道理大家都明白,关键是怎么落实。“回头”找地,其实是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联合查地,督促企业及时开工建设和缩短投入产出的周期,从而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说到底,土地就应该是这样“多家用、多家管”。
规划控地:划定“不开发区域”
科学规划是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江阴市一直以来都将用地规划作为各项规划的龙头,建立了以规划为中心的宏观调控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工业聚集区规划,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钢铁产业基地、电力能源产业基地、石化产业基地、包装新材料产业基地、物流(仓储)产业基地等8个主题园区,基本形成了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发展模式。2010年实施新兴产业“445计划”,用4年时间打造低碳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石化)产业、现代物流业等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意、地区总部经济等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进一步发挥了土地资源集聚利用效益。
不开发区域规划,提升节约用地水平。江阴市按照全面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要求,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规模化模式。2010年,江阴编制完成了《南部地区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规划》,扩大了集约用地的内涵,在顾山、长泾、祝塘、徐霞客、青阳、月城等6个镇专辟200平方公里列为禁止建设区域,按各自特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农业经济,不适合的工业项目一律撤出,以保护促节约,进一步提升集约用地的水平。
点评:划定“不开发区”,是件新鲜事。按照各自特点划定禁止建设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农业经济,提高土地产出率,本身就是集约用地,也拓展了集约用地的内涵。
履约取地:用地先交履约保证金
从2010年起,江阴对企业拿地实行合同履约保证金制度。对办理出让的工业用地,要求企业必须签订收取履约保证金协议,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20%向企业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10%考核按时开工,10%考核集约用地)。依据出让合同约定按时开工和在规定时间内经项目用地竣工验收,达到出让合同中约定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条件与相关集约用地要求的,履约保证金本息分别全额退还(利息按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结付);未按时开工或集约用地指标不符合出让合同约定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上缴市财政,并须按出让合同的约定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对办理出让的经营性用地,必须签订收取履约保证金协议,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10%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5%考核按时开工,5%考核按时竣工),按时开工和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综合验收的,履约保证金本息分别全额退还(利息按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结付);未按时开工和竣工验收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上缴市财政,并须按出让合同的约定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点评:对土地加强批后监管,用好经济手段非常有必要。江阴通过实行履约保证金制度,强化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督促了企业按时开竣工和严格履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促进了土地高效利用。
宕口垦地:挖掘新的发展空间
采矿业和砖瓦窑业曾经为江阴工业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作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行业成为了两只吞噬土地的“老虎”,引发了土地资源浪费一系列问题。2004年,江阴市政府作出了全面禁止开山采石的决定,将全市91家矿山企业全部关闭。2005年,又对砖瓦窑厂进行专项整治,先后关闭砖瓦窑厂71家。
关停矿山宕口后,对部分在建设用地规划区内的废弃地,国土资源局积极引导进行盘活,先后建成火车站、垃圾发电厂、殡仪馆等一大批建项目,盘活存量土地3800余亩,保障了发展用地。
同时投入环境整治资金1.875亿元,先后完成矿山整治,复垦土地13251.32亩,完成窑业整治,复垦土地6929.79亩。
经过整治,原来犬牙交错、怪石林立,浅坑深潭、砂土遍地的矿山宕口废弃地,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农用地;通过环境整治,先后建成了周庄生态园、南闸狮子山生态园等一大批规模宏大、环境优美、深受入民群众赞偿的集休闲、娱乐、健身、观光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实现了废弃地整治、土地盘活、环境保护多赢。
点评:关停矿山、窑业,整治废弃地,既有效增加了土地,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这是真正的民心工程。“虎口”夺地,方法并不稀奇,关键是有没有去做、有没有真正去做。江阴做得早、做的实,所以收获大。
向天要地:建立高层农民公寓
享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江阴华西村,曾被人们称为“别墅村”。如今,别墅村不再盖别墅,一幢幢高层农民公寓让华西村“长”高了。
上世纪80年代末,华西人提出了“多借天,少占地”的发展理念。2001年,华西把周边16个村并入,组成了一个拥有3万人口、30平方公里面积的大华西村。合并前,16个村共有113个自然村8417户村民,农民居住分散,住宅占地面积达6210亩。合并后,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了两个集中居住区、近百幢6层以上的农民公寓,节约土地4800多亩。
2006年,华西建成了9座“塔楼”式农民公寓,每座15层、占地面积仅2.4亩,可住48户村民。2007年,华西村节约用地又添大手笔,一幢74层、高328米、名为“增地空中新农村”的农民公寓破土动工。大楼占地面积23.89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容积率达到12.4。大楼将于2011年投入使用,届时将有200多户村民搬出别墅,搬进高楼,此举可为华西村节省近400亩土地。
华西村走过的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是江阴大多数富裕起来的农村用地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每个乡镇都建设了颇具规模的高层农民公寓,新桥、申港、南闸等镇的大型农民公寓,将几千户农民集中居住,既节约了土地,又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
点评:有钱了盖别墅,这是中国农民最大的住房消费逻辑。然而在江阴,这条逻辑行不通,因为江阴人多地少,盖不起那么多别墅。江阴停建别墅建高层农民公寓,是可贵的觉悟和理智的选择。
考核节地:以考核促节约集约
2004年起,江阴成立了由“一把手”市长任组长的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领导、任务下达和监督管理。领导小将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按照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等相关指标,每年对镇(街道、开发区)实行分级考核,严格落实责任考核与奖惩制度。对考核不达标的地区,根据差距程度,市政府不予安排或减少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国土资源部门暂停受理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土地审批等相关用地手续。同时,每年对各镇(街道)工业集中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投入产出、土地资源消耗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评价,并进行综合考核,将全市工业集中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对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进行奖励,对集约利用水平较差的责令整改。对市各有关部门执行不力的,将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相关责任,有效促进和全面提升全市的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点评:不以GDP论英雄,以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等相关指标论英雄,是江阴的一大创举。难得的是,江阴出台了这项政策,并不折不扣地落到了实处。
置换增地:向农村土地要潜力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江阴市打响了以土地整治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综合战,率先开展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农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身份的“三置换”改革试点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
按照“先试先行、积累经验、梯度推进”的原则,江阴选择了5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开展“三置换”改革试点,通过农村住宅置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根据规划,5个试点村共可节约土地2200多亩。其中周西村积极实施镇村规划对接,打破行政界限,向邻村调剂168亩土地集中建设小高层安置房,至2012年,可将全村958户、3525户村民全部安置进新型小区,预计可节约705亩土地。
2008年10月,江阴启动万顷良田一期工程,总面积18331亩,位于徐霞客、青阳、月城镇范围内,分别命名为高效设施农业区、优质粮油生产区、生态经济林果区。投资总额达5.6亿多元,目前已基本完成,可新增耕地1500多亩。
据统计,近年来,江阴市累计共完成复垦整理土地2.4万余亩,净增耕地有效面积1.15万亩。
点评:统筹城乡发展,开展“三置换”改革试点,既挖掘出了一些建设用地,增加了数量可观的优质耕地,还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是一项利在当前、公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科技管地:摸清全市土地家底
为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全市节约集约用地,2003年,江阴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投资3500万元,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大比例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程,建立了城镇1:500、农村1:1000的全数字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并于2005年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验收。该项目无论是工程总量还是技术含量,都属全国领先,被广泛用于土地登记、土地利用管理、建设用地审批和规划修编等国土资源各项业务工作领域,为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报批、违法用地查处等国土资源业务提供了高效的服务,使江阴国土资源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也对提高全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该成果填补了国内大比例尺调查的空白,被国土资源部领导誉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获得了“2005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江苏省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
点评:土地怎么用,家底须摸清。建立城镇1:500、农村1:1000全数字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对依法管地、节约集约用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点供奖地: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2005年以来,江阴对投资达到较高规模,且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及环保要求的高新技术类工业项目,采用向省国土资源厅争取点供用地计划指标的创新办法予以重点保障,提高了有限计划指标的使用效益。
自2005年省国土资源厅实行点供办法以来,江阴共争取点供项目25个,涉及新增建设用地计划8300亩,涉及总投资额34.8亿美元、243.9亿元人民币。
同时,江阴以点供政策为导向,建立了项目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机制,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不仅要看项目的规模和科技创新含量,还要看项目的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环境影响和节约集约用地指标。点供政策不仅保障了江阴重大项目的用地,同时也提高了项目质量,促进了投资规模和集约用地水平的提高,点供项目的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300万元/亩,产出率达450万元/亩。同时,点供政策也促进了产业层次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成为点供的重头戏,25个点供项目中,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有17个,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市的产业布局,提升了产业层次。
点评:通过“点供”,不仅保障了重大项目用地,破解了发展中的用地难题,更重要的是,助推了全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四篇: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共)
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自查报告
我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市域纵长横窄,土地总面积1627.5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21.5%,平原占25.0%,滨海低洼地占53.5%。全市耕地面积1105066.35亩,占农用地88.4%,占土地总面积的45.27%,人均耕地1.9亩。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重,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配合支持下,我局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千方百计争取建设用地指标,深入挖掘用地潜力,严格土地审批管理,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从管住总量、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处置闲量入手,多措并举,集约用地成效显著,把有限的土地用在“刀刃”上,保障了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为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空间保障。
一、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为促进我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我市建立起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将节约集约用地目标纳入当地政府考核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政府优惠政策作用,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08】90号),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厂房建筑容积率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建设三层以上厂房的,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引导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和各镇街工业区块的厂房建设向高空发展。通过在原厂区翻改扩建,增加容积率,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增资盘活”、高效利用存量土地的目标。
二、推行“零增地”投资优惠政策,鼓励挖掘存量土地潜力。
一是通过开展存量土地专项摸底调查处置工作,在全面摸清和掌握存量土地底数的基础上,将闲置土地按照使用现状情况和闲置原因,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分别加以处置。既缓解地根紧缩的矛盾,又走出一条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对闲置的存量土地,分别进行督查会办,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难以到位的,重新组织招商,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腾笼换鸟”、“移花接木”等项目置换方式,将存量变增量,全程服务依法办理。今年来我局积极协调有关镇街和企业,成功处置闲置土地331亩,既实现了盘活土地资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投资强度的目的,又实现了由资源供给服从需求向资源供给引导需求的转变。二是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严格土地供应。我们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控制作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把土地预审、规划审查和计划指标等“四道关”,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坚决做到 “六个一律不批,一个从严”。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其用地申请不予受理,对于符合规划的项目,认真审查其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三是建立国有建设用地开竣工申报、竣工核验和诚信管理等批后监管制度,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有效地督促了用地单位按集约用地规定开发利用土地,对批多用少、占而不用的土地,坚决依法收回,重新配置,确保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土地的闲置与浪费。
三、建立围填海造地和滩涂围垦形成海域使用权转国有土地使用权长效机制。
现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沿海城市和地区普遍将大海作为城市空间的拓展方向,填海造地的现象越来越多。但在围填海造地管理中,用海管理和用地管理的衔接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滩涂是海域或土地的划分,海域使用权人是否因填海造地而自然取得土地使用权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地围垦项目的法律适用。滩涂应认定为海域,海域使用权人不因填海造地行为而自然取得土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转换为土地使用权应该有政策措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海域使用权人应当自填海项目竣工之日起三个月内,凭海域使用权证书,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土地使用权。根据以上规定我市建立围填海造地和滩涂围垦形成海域使用权转国有土地使用权长效机制。一是围填海建设项目属于公益性项目,且符合土地划拨目录的,填海造地项目竣工后,由海洋主管部门注销海域使用权证,注销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划拨手续。二是围填海造地建设属非公益性项目,但符合土地协议出让条件的,填海造地项目竣工后,由海洋主管部门注销海域使用权证,注销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协议出让审批手续,签订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再办理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三是围填海造地建设属于经营性项目的,填海造地项目竣工后,由海洋主管部门注销海域使用证,实施围填海造地的海域使用权人无权直接自然取得土地使用权,只能通过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方式取得。
四、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增减挂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市场交易机制。
为稳步推进我市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确保项目资金筹措及时、到位,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增减挂钩涉及到的迁建村庄向各商业银行融资,待项目通过验收建设用地挂钩周转指标使用后还贷,并逐步积累资金,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可以让有建设用地指标需求的企业或个人提前投资于项目建设,在分配建设用地挂钩周转指标时优先使用。
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增减挂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市场交易机制。建设用地挂钩周转指标入库后推入市场,走市场竞价的路子,即在土地招拍挂时附带建设用地挂钩周转指标同时招拍挂,公开、公平、公正,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廉政建设。
五、完善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办法,用好增减挂钩政策。
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办法,应对按期完成增减挂钩项目,一次性通过最终验收的镇街区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并将项目进度、建设等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成绩。对全市行政村摸底调查,按照利于实施、有一定难度、有较大难度进行分类,并建立增减挂钩项目信息库。在项目申报之前,早计划,早行动,把前期工作做扎实,积极申报增减挂钩项目,用好、用活现有增减挂钩政策。
近年来,我市节约集约用地的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仍需加强。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观念还未能完全深入人心,在具体的落实上还仍然存在差距。有些人还停留在过去那种好大求全、用资源代价换取经济短暂繁荣的粗放利用模式上,干事先要大派头,“开疆拓土”,以备后用,扩张心态作怪,不愿做“水磨”功夫,精益求精,只成其物,不致其精,导致了土地利用中的浪费、闲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些时候成为空谈,直接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有待提高,低效利用现象仍然少有存在。许多项目用地宽打宽用现象突出,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偏低,使得原本就十分紧张的存量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在项目用地上不能严格执行集约用地的控制标准,没有精打细算、深挖潜力的考虑,粗放用地现象比较突出。一是部分企业规划宏大,但资金有限,寄希望于以地招商或者银行贷款,想借鸡下蛋。在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银根紧缩,贷款困难,一旦招商失败,即造成土地闲置。二是有的企业资金链断裂,建设一半被迫停工,成乱尾之势,有的只能部分使用,造成征多用少,使“可持续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用地控制指标落实需进一步科学化。国土资源部对容积率、建筑密度和投资强度有严格的规定,在用地审批时,企业提供的数据都能达到要求,项目批后,由于没有强有力的处理手段,无有效制约措施,而且投资额也难以核实,致使用地控制指标难以落实。
(四)土地违法现象虽然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禁止,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尽管相关法规对土地违法行为明确了处置办法,但可操作性不强,往往是清理容易处置难。在供地环节上,虽然要审查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但企业取得土地后,达不到报批时的标准,国土、规划等部门监管工作存在难度。
总体来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土地的合理利用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要认真总结前段工作,在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规模。要求这两个制度同时实行,变过去的单边约束为现在的双边约束,共同构建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体系。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用地的自觉性。我市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要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只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才能有效缓解这些矛盾。要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对节约集约用地的认识,坚持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路子,要把节约集约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的主要指标,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要求。
(二)科学规划,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纲,要努力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从单一项目选址向功能分区转化,调整各类用地标准,做到集约用地。要全力推进节约集约示范区,以开发区为重点将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建成节约集约示范区;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将农民居住分散向集中转变,建成节约集约示范区;以盘活存量地为重点,将各类存量地整理利用,建成节约集约示范区。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探索建设新农村居民点与土地整理项目结合实施的办法,解决拆迁补偿及新居民点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应坚持规划先行,从规划开始予以控制;在政策上鼓励节约集约用地,探讨通过优惠政策对工业项目用地进行调节;在布局上采取新的方式,对道路、绿化等公共配套设施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减少单宗地或厂区内的绿化等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对各企业生产用地再行分设。通过以上手段,最终达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的。
(三)盘活土地,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坚持“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用地原则,建立健全项目用地准入制度,加强新进项目的用地管理,严格进行土地预审,对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非生产性用地比例等四大指标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通过土地预审。一是严格控制建设单层厂房,严格按照项目的实际建设规模、用地规模和投资规模进行供地,有效防止圈占和批多用少、闲置浪费土地,杜绝利用土地寻租和投机行为。二是加大对城中企业 “退城进区”工作力度,通过采取置换、优先供地、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积极引导。三是对腾出的原址采取招拍挂的方式供地,盘活存量。四是通过鼓励使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压缩建设项目对耕地的占用量。五是联合相关部门切实加强新增建设用地批后核查、跟踪检查工作,按照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对已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超过一年没有进行开发建设的,收取其土地闲置费,并督促用地单位尽快开发建设;超过两年未开发的,依法收回。
(四)完善体制,切实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更要学习掌握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干部队伍。同时要大力抓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舆论宣传工作,要不断总结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节约集约用地氛围,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珍惜和节约每一寸土地的良好风尚,形成保护资源、合理使用集约用地的强大合力。
昌邑市国土资源局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第五篇:节约集约用地资料
全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座谈会议材料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2008]3号文件 和国土资源部[2008]16号文件的情况汇报
晋城市国土资源局(2008年4月23日)
切实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是我国的一条基本国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和迫切要求。在当前坚守耕地红线、加强宏观调控、用地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省厅组织召开节约集约用地座谈会,分析形势,共商对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势性,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下面,我着重从三个方面作一汇报:
一、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好的经验和做法
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土资源部16号文件,对节约集约用地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近年来,在节约集约用地上,我们做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概括起来,基本做法主要有六条:
(一)规划约束,主动介入,把握土地管理的主动权 围绕一切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它规划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建立了“三横一纵”的规划约束
引导选址“上山”,避开了基本农田。
(二)严格管理,规范运作,经营性用地公开出让一步到位 为了形成我市土地市场的“小气候”,我们牢牢把握政策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规范秩序,堵塞漏洞,健全制度,使土地市场逐步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统一有序。
1、查处大要案,打开市场局面。2002年初,针对当时存在的违法占地、非法转让土地和擅自改变用途现象,我们进行了集中中土地市场治理整顿,重点查处了14起大要案,与纪检、监察、公检法等部门联合行动,强制拆除,召开公处大会,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打开了工作局面。
2、实行 “三个暂停”、“三个一律”,扭转了被动局面。为了堵塞漏洞,在治理整顿的基础上,我们断然采取措施,实行了“三个暂停”,暂停了村(居)委用地、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和单位集资建房的审批。实行了“三个一律”,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招拍挂,经营性基础设施(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和非政府投资公益事业用地(医疗、学校)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同一宗地有三个以上用地意向者一律以拍卖、招标方式出让。
3、建立健全制度,实现了规范运作。一是规范了公开出让。从公开出让方式、出让程序、底价的确定和出让金的缴纳等方面都作了严格的规定,杜绝违规操作。二是规范了协议出让。在实际工作中严格地价评估备案,出让合同编制,土地使用条件,供地信息发布,每一宗地实行了逐级备案制度。三是规范了改变用
难而上,依靠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和深入细致的工作,完成了这场攻坚战。从市区城中村改造的效果看,运营了土地资产,体现了集约用地的效益,取得了政府、回迁户、市民多方满意的共赢局面。
其次,探索“村为主体、自我改造、自求平衡”的新模式,以点带面、多种模式、向广度发展、向深度推进。以这种方式对泽州县杨洼村进行了改造,再次获得了成功。市区内中后河、白水等8个城中村、各县9个城中村改造全部进入实施阶段。全市系统作为工作目标,每年都要抓一批城中村改造试点。目前,城中村改造在我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产生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环境效应日渐显现,许多村民盼拆迁、盼改造愿望非常强烈。
(四)政策引导,放开搞活,解决集体建设用地管理薄弱环节
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是整个土地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当前用地指标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既要管的住,又要放的开,不能一管就死,不能一放就乱,在管住的情况下必须解决放开搞活的问题。近几年来,在农村建设用地管理上,采取了10条措施:
一是严格居民点用地规模。人均建设用地超过150㎡的不供地,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村内空闲地解决。从2007年开始我们开展了居民点用地调查,凡用地的村居委,首先要对村内的各类用地进行调查。
(五)有压有保,先期开发,妥善解决建设用地供需矛盾 最近几年,我市经济迅猛发展,煤层气开发渐呈规模,一大批招商引资项目签约,给土地供应造成极大压力,而省里给我市下达的用地指标很有限,如何妥善解决用地矛盾,我们主要是采取了三条应对措施:
一是有压有保,先压后保。压的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场所、娱乐和环境污染、能耗大的项目,坚决砍掉了20多个179及318冶炼项目、2个公墓、1个影视城等建设项目,取消了市区内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楼用地;保的是重点工程、基础设施、调产项目、民生工程,有力保障了晋济及晋候高速路、天脊搬迁项目、阳电二期、城市垃圾处理厂、秀水苑中学、中原街中学等项目用地。
二是先期开发,缩短工期。从工作实践看,一些建设项目都想早上马、先开工,预审批复之后便开始动工建设,形成了未批先占事实。为扭转这一局面,促进建设缩短工期,我们对建设项目拟占用的土地先期进行了一定开发,通过招标按项目设计进行出让前的场地平整。高平民旺肉联厂、陵川孟电集团水泥厂等项目,都是采取这种办法,把毛地变成熟地,赢得了用地单位的好评。
三是积极主动,开发利用。近年来,省厅给我市下达的用地指标,农用地转用指标严重不足,而未利用地指标又用不完。把未利用地开发成建设用地,是节约集约用地的一条有效途径。沁
二是建立13项制度。三是查处大要案。
最后概述三级一体依法行政体系(全市一盘棋)
二、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矛盾、有关建议
一是山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先天不足,没有预留建设用地,规划影响了建设项目用地,基本农田划定又影响了规划,互相影响造成了土地管理的被动局面。建议尽快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是在当前中央采取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情况下,建设用地指标明显不足。建议对1999年以来结余的建设用地指标,经请示批准后继续使用。
三是重点工程未批先占制止难度大。建议采取高层运作的办法,按国办64号文件精神,协调各有关部门形成共同责任体系和联动工作机制。
四是部、厅对基层解决用地矛盾、把握政策指导不够。建议多下基层调查研究、帮助指导工作。
三、盘活存量土地和利用未利用地的有关建议
一是国土资源部门对未利用地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评价,主动抓好未利用地的先期开发,开发费用从国土收益中列支。
二是建议省政府每年下达未利用地的开发任务,完不成任务的不予批准农用地转用。
三是建议出台奖励政策,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使用达50%以上,在下增加农用地转用指标。
水端氏煤层气首站项目,用地单位通豫公司主动选址55.7亩未利用地,减少投资167多万元;西气东输增压站晋城煤层气末站为同一家用地单位,为了节省投资成本,两站合一,节约耕地40余亩。
(三)挖潜改造,以点带面,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
在我市的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城中村包裹其中,仅市区内就有43个“城中村,总面积8400亩,土地利用率极低,土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运去曾采用“毛地换工作”的做法,没有取得预期效果。2003年我局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以土地收购储备为主体”的模式,实施了市区黄华街西区城中村改造工程。
(四)政策引导,堵疏结合,抓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土地管理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针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点多、面广、线长、量大的实际,我们在进行一户多宅调查、居民点用地调查、空闲地和废弃地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措施,积极抓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
结合我市实际,对农村建设用地管理上作了四条规定:①人均现有建设用地超过150㎡的不供地,在现有建设用地、村内空闲地解决。②农村建房指标集中下达,由县、乡政府统一调配使用;③土地臵换,④新增建设用地,至少要盘活20%的存量土地。
按照这四条规定,开展了村庄整理、移民并庄、煤矿用地臵换等工作。一是坚持“内部挖潜、拆旧建新”原则,从2002年以来全市每年完成15个以上旧村整理。泽州西岭村、阳城西沟村、1上做了两个方面的尝试。
一是把未利用地开发成建设用地。近二是建设项目用地先期开发。
(七)落实责任,严密监控,有力维护土地管理良好秩序
二、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矛盾、有关建议
(一)用地指标严重不足。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
(三)可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四)执法监察仍需严密监控。
三、盘活存量土地和利用未利用地的有关建议
国务院3号文件对盘活存量土地,开发未利用地提出了明确要求,这给我们节约集约用地指明方向、理清了思路。结合工作的实践,我们建议:
一是抓好空闲地和废弃地的调查、评价、规划,为盘活存量土地做好基础性工作。
(三)充分运用好建设用地臵换政策。
(四)国土收益及有关资金一定比例用于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
3准有关问题的通知》,针对全市基准地价区外无地价标准的问题。三个调查是:2006年在全市开展了,做到了一户一档;2007年在全市开展了居民点用地调查,分门别类按住宅、公益、道路、企业,对150多个;2008年在全市开展,重点对关停的小煤矿、小高炉、小砖窑等“五小企业”用地情况进行了调查。“三个调查”都建立了数据库,并在图上标绘,为加强土地管理、制定政策提供了翔实、准确、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