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管理专科实践
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一、社会调查的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各方面建设速度加快,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各种劳动
力需求不断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农村土地集约化管
理,大幅度采用机械代替原有的手工作业使农民受益增加,同时机械代替人力使得广
大农村有剩余劳动力闲置,这部分闲置劳动力为更好的改善生活条件,农村剩余劳动
力出现城乡转移。
另外政策放宽进城务工限制,由此形成农村劳动力向城乡大量转移 的社会现象。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因生活环境背景的差异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他们大部分从
事比较辛苦的工作,也有的找不到工作,从而流离失所。
给社会增加了诸多不稳定因
素。
因此为适应与时俱进的需要,提高社会生产率的关键是提高农民工文化水平。
本
次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农民工继续学习的需求情况,包括:
农民工继续学习的意愿、愿
意继续学习的农民工的学习形式、希望提升学历的农民工需求的学历层次、学习科类、学习学校或机构。希望参加短期培训的农民工需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能更
好地帮助农民工提升各种工作能力以及提升综合的素质,从另一个角度也为社会的建
设与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二、社会调查的过程
(一)调查的时间、地点、方式
时间:
2011 年 月
地点:南京
方式: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 份,收回 份。
(二)调查的范围、对象
(三)调查的内容
三、针对农民工的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项:
(一)基本情况:
据目前了解,到城市务工的青年中男性占了
%以上,平均年龄偏低。受教育
程度:有约
20%
农民工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约
80%
为高中(包括职高)。受调查的
个人当中,其中男性 名,女性 名,大多数务工青年未婚,少数已婚并带有子女,有的农民不止一个子女。
这些农民工子女大部分在原居地就读,变成了留守儿童。
由
于我国农村人口过多,机械化耕种已全面实施,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是农民工外出务
工的主要原因。
而在选择所去的地方当中,珠三角的发达城市和长江三角占了大部分,而选择去西部地区的几乎没有。
选择工作区域的决定因素是年龄和文化程度。
在南京
调查的农民工税后工资一般为
2500
元左右人民币。
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其中有
78% 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来提高文化水平。
希望通过提升学历获得更好的工作。
另
外的一部分则希望通过参加短期培训学习一些专业技能,从而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二)学习需求:
在调查的
个人当中有一人不愿再学习,是已婚并且有子女的,因为有家庭和孩
子自己的时间较少经济收入不太高无暇学习。
也就是说大多数农民工还是希望通过参
加短期培训或参加院校的业余学习提升学历,学习一项或多项实用技术,从而谋取一
个稳定高薪的工作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
以及让子女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机会和
环境,而不再跟父母一样从事低收入工作。有
60% 的农民工希望提升学历为大专,只
有
5%
希望达到本科。多数选择科类为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在想学习的
农民工当中没有农民工选择脱产学习,60%
选择业余学习,10%
选择完全自学,30%
希望参加短期培训。
选择参加短期培训的较多专业为:
汽车修理、美容美发、机械加
工与制造、机电技术、计算机应用等。
(三)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在调查的
个人当中,他们担心的问题也不是都一样,但也不离开子女上学就业
问题、劳动报酬及时足额发放问题、签订劳动合同、社会保险问题、就业服务和培训
问题及改善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
这反映了农民工也需要被关爱,更需要社会去
关注和帮助他们,这样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整体民族素质。
四、社会调查的结论
:
(一)效果及体会
通过这次的实践我认识到必须亲身去接近去体验它,不要凭自己的想法去认知,这一次在接近,了解农民工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许多,关于“三农”中的问题,对
农民工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同时
他们也迫切需要社会给予关怀和帮助。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主要任务在如何解决好农
民工的一系列问题上,让社会平衡发展。
(二)建议和对策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
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
我们在解决农民工问题时必须更新思路,把
现有的思维定势打破,将农民工纳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因此,国
家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思路来解决农民工问
题,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突出工作重点,尽快落实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权,落实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权并非只是有
利于农民工个人的事情,它实质上是国家发展与强国战略的需要。
由于农民工素质的
提高与国家的核心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政府培训农民工以提高其技能素质显然责无
旁贷。
缩小城乡差别力、促进社会和谐、共建共享和谐。
应力争在建立和完善保障农
民工权益的各项制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真正为农民工解决实际性的问题提出几点个
人意见如下:
1)
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提供再学习机会,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素质技能。
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青年文化素质和技能培训,形成比较完善的外来务工人员服
务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
对外来务工青年进行市情教育,帮助外来务工青年了解我市
经济、人才的结构状况,以及在南京就业的职责和义务。
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
育,帮助外来务工青年了解劳动安全法规、交通法规、婚姻法、计划生育及有关民法、刑法等基本知识,促进外来务工青年同南京市民一起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推动我
市社会文明建设。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和具体要求,组织外来务工
青年参加相关文化、技能培训,并达到一定的等级水平。
实行外来务工青年职业技能
初次等级考试费用补贴,降低职业技能鉴定收费门槛,举办外来务工青年技能专场鉴
定活动,加快培养一批高、中、低级结构合理的青年人才队伍。
在外来务工青年中营
造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争当能手的良好氛围,发现和培育外来务工青年中的就业创
业典型,进一步增强外来务工青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动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
认同度。
2)
探索维权新途径,维护外来务工青年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市场的聚合、覆盖和辐射特点,结合招聘会、创业就业培训活
动等,广泛宣传维权知识,提高外来务工青年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推动维权关口
前移。以在民营、股份制企业工作的外来务工青年群体为重点,广泛开展维权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普及,重点包括劳动合同和用工协议的主要内容、期限、工资标准、安
全质量责任,非法用工的举报投诉途径,工资遭遇拖欠的合法处理方式等。
进一步完
善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救助机制和困难救助机制,健全完善劳动者投诉举报、受理查处
等各项制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及时纠正企业违反《劳动法》
和有关法律
法规的行为。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相关维权机构的作用,加强
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援助,畅通申请法律援助渠道,简化法律援助程序,加强法律
援助专职和志愿者律师队伍建设,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法律援助。
3)
丰富活动纽带,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精神文化生活。
要因地制宜建立青年文化广场、打工之家等文化宣传阵地,组建文学社、读书俱
乐部等,把有文学、艺术、体育等专长的外来务工青年组织起来,定期开展健康有益 的文体活动,发展兴趣爱好。
通过开展外来务工青年书画大赛、外来务工青年文化活
动月和社区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进友谊和联系,展示富有时代特征的打
工文化和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五、结束语: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
从这次的调查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 的人口众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非常之多,现在已经成为各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城市的建设做了巨大的贡献。
但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有所欠缺,这抑制了城
市的建设,工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也是不利的。
从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工自己对学习的需求非常大,想通过学习,提升自
己的工作能力或其他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工资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农民工学习的
需求无论对国家的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的稳定有着很大的意义。
希望全社会
来关爱我们的弱势群体,关爱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们,真正创建和谐社会。
政府需要
有对农民工学习、培训的专项投入,只有加大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农民工的素
质才能得到提高,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生产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这是一个国家的核
心竞争力所在,也是中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
南京电大直属学院行政管理
姓名:
学号:
1234567890ABCDEFGHIJKLMNabcdefghijklmn!@#$%^&&*()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可能喜欢
外来务工 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报告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浅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陈化
3页 免费
城市外来务工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5页 免费
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工会的实施意见
5页 3下载券
关于外来务工青年学习状况的调查报告 李楝开
4页 免费
浅析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培训
6页 免费
更多与“外来务工”相关的内容>>
今日推荐
160份文档
2014年各行业从业资格考试
2014年国家司法考试案例分析模拟题 2014年证劵市场基础知识冲刺试题 2014年统计法基础知识精讲
81份文档
笑话大全集 笑话大全爆笑版 幽默笑话大全 全球冷笑话精选
90份文档
2014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复习资料 中医护理学基础重点
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模拟试题
您的评论
写点评论支持下文档贡献者~ 240 发布评论
用户评价
暂无评论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201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协议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微信
新版反馈
加入会员!送免财富值下载特权
下载1 下载券
/6
第二篇:行政管理专科综合实践环节实施方案
保定广播电视大学
2011年春季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实施方案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行政管理学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和素养,能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管理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求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综合实践环节教学紧密结合,为知识转化为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特依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要求制定保定电大2011年春季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实施方案如下。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两部分。
毕业论文实施细则
一、教学安排与要求
(一)毕业作业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毕业作业的时间为5周,5学分,不得免修。毕业作业的形式应为毕业论文。
(二)毕业论文应根据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要求,旨在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毕业论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
(三)凡修完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程,已修课程学分达到全部课程总学分80%以上的学生,经申请可参加毕业论文的写作。
二、选题
(一)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在行政管理专业范围之内(特别注意,不要选择企业管理方面的),并符合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
(二)毕业论文选题分为规定性命题和自选命题两种。选题需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三)毕业论文选题要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业务要求,难度适中,要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鼓励统筹兼顾,交叉创新。
(四)毕业论文选题不宜过大也不宜过窄。过大无法驾驭或者论述不清楚;选题过窄,则把自己限制住了,不能查到相关资料,无法展开论述。
三、毕业论文内容及格式要求
(一)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代笔等弄虚作假行为。
(二)毕业论文应做到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证有力,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语言通顺。
(三)毕业论文应为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出。字数一般不少于3000字,不超过5000字。
(四)毕业论文要统一格式,统一封面,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及装订(侧面装订),页面上下边距各2 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 CM,要求插入页码,居中对齐,从“正文”页开始设为第1页。定稿时要求有印刷稿和电子文稿。
(五)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封面、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必须注明引用教材(或著作、期刊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引用期刊的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其他参考资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具体要求如下:
封面: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
以下几项按列编排并居中
学生姓名:(××××××××三号宋体)
学号:(××××××××三号宋体)
指导教师:(××××××××三号宋体)
年级:(××××××××三号宋体)
分校/学院(××××××××三号宋体)
提交日期(××××××××三号宋体)
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三人称陈述。它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
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
摘要页置于封面页后。
中文摘要一般为300汉字左右,用5号宋体,摘要应包括关键词。
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每篇论文应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一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目次页(目录):目次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起一页排在摘要页之后。
正文:正文要另起一页开始。标题为小二号黑体字,顶部居中排列,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各级标题序号为“一”、“
(一)”、“1”、“(1)”、“①”,其中一级标题字号用黑体字。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是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业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
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
参考文献的表示格式为: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其他参考资料应注明资料来源。原则上不要引用互联网网页上的文章,如确要引用,一定要核实文章的可靠性,并注明网页地址、日期等。
社会调查工作实施方案
(一)安排要求
1、社会调查是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社会调查必须在学生学习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学分达到全部课程总学分60%以上的基础上进行。
2、社会调查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的了解。让学生接受行政管理思维和业务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和训练他们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同时也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3、社会调查的时间不得少于3周,3学分,不得免修。
(二)选题和形式
社会调查的内容应限定在本专业(具体指行政管理专业专科、专科的核心课程)实践范围内。学生要结合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以及一些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自主确定题目,报指导教师审核批准,并实施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三)报告内容与格式要求
1、内容要求:学生需要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实习、实地综合考察等活动,随后独立完成调查报告。完整的调查报告内容包括:社会调查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运用行政管理学理论去解决问题,形成相关结论。
2、字数要求:社会调查报告文字材料不得少于1500字。
3、格式要求:社会调查报告要有统一的格式。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及装订(左侧装订),页面上、下、右边距各2 CM,左边距2.5CM。报告标题为小三号黑体字,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要求插入页码,居中对齐。各级标题序号为“一”、“
(一)”、“1”、“(1)”、“①”,其中一级标题字号用黑体字。
第三篇:行政管理专科论文实践要求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集中实践环节实施细则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和毕业作业两部分。
一、毕业作业
1.毕业设计(论文、作业)选题原则
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题目大小适中,对实际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应结合当前科技和经济发展,尽可能选择与社会发展及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题目。选题应鼓励学术创新,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鼓励选择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鼓励解决实际问题。
专科的选题在深度和广度上要可以比较简单,但选题难度、大小适中,以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可完成为宜。
2.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作业)应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学生在专科学习阶段所作毕业论文不得直接或变相用作本科学习阶段的毕业论文。选题原则上一人一题,确实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综合性课题,必须明确分工,保证各自独立完成所分担的部分,杜绝抄袭、代笔等弄虚作假行为。
毕业设计(论文、作业)应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语言通顺。
毕业论文(作业)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作业)提出。
毕业设计(论文、作业)主要内容包括:内容摘要、关键词、目录(单独一页)、正文、参考文献(这些主要内容必须完整)。专业所需的图纸、测试数据以及计算机程序清单、软盘等相关材料。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必须注明引用教材(或著作、期刊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引用期刊的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其他参考材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毕业设计(论文、作业)字数专科一般不少于4000字,不超过6000。
毕业设计(论文、作业)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及装订(侧面装订),页面上下边距各2 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 CM。标题为小二号黑体字,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各级标题序号为“一”、“
(一)”、“1”、“(1)”、“①”。定稿时要求有印刷稿和电子文稿。
毕业设计(论文、作业)初稿提交时间为2011年7月1日以前完成初稿。
邮箱;769970462@qq.com电话:1363083172
4一、社会调查
(一)社会调查的要求:
社会调查的成绩考核以学生提供的社会调查报告为依据。参加行政机关实习、实地综合考察等活动的学生应独立完成调查报告,完整的调查报告包括:社会调查题目、(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调查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结论、效果和体会等。
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及装订,页面上下边距各2 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 CM。统一格式,报告标题为小二号黑体字,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各级标题序号为“一”、“
(一)”、“1”、“(1)”、“①”。
(二)社会调查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我国行政管理的了解,让学生接受行政管理思维和业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他们具有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通过社会调查,可以增加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了解,并为撰写毕业作业打下基础。
(三)社会调查的内容应限定在本专业实践范围内。各试点单位应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结合毕业作业的选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
(四)社会调查的可采取行政机关实习、实地综合考察等形式。
第四篇:行政管理专科论文
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类 别 站 点 年 级 2011专 业 姓 名 学 号 手 机 *** 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
级 行政管理 常丽娟 浅谈如何提高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目录
一、行政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二、当前行政领导者素质低下的表现
(一)观念陈旧,政治素质不高
(二)知识老化,能力不足
(三)情商低下,缺乏领导艺
三、行政领导者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在物质利益诱惑下政治立场不坚定
(二)不能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提高领导能力
(三)缺少对行政领导者的行政制约机制
四、提高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
(二)勇于实践与自省,不断更新知识
(三)注重情感沟通,掌握领导艺术
(四)完善对行政领导者的监督、制约机制
浅谈如何提高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内容摘要:行政领导者是行政领导活动的主体。行政领导者的素质是进行有效领导的重要条件。行政领导者个体和领导集体素质高低,直接决定行政效果的大小,以及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影响力的高低,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作为行政领导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对保证领导活动顺利高效进行,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行政领导者素质 必要性 途径
一个单位行政领导者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这个单位精神面貌和工作状况。行政领导者作为行政领导活动的主体,在行政领导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行政领导者个体素质的高低对行政领导活动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行政领导者素质的研究是新时期适应变革需要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实施和落实,对各级各类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行政领导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公共行政部门即政府的整体形象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因此,加强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一、行政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政治素质是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政治素质直接决定着其领导活动的方向,对其他素质正确地发挥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行政领导者要有坚定的信仰,较高的政治鉴别力,较强的政治敏感性;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有良好的公仆精神。
知识素质是增添领导才能和领导魅力的基础,是领导者适应复杂多变的领导环境和领导标准应具备的最主要的条件。知识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的深度、社会知识的广度、领导和管理知识的娴熟度。
能力素质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是一种内在的素质,主要包括:领导能力、思维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行政领导者提高领导效能和领导绩效的保障。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是行政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二、当前行政领导者素质低下的表现
(一)观念陈旧,政治素质不高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高科技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更为激烈,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选择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始终坚持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顶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做到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取。但当前一些行政领导者不能与时俱进,思想观念陈旧,固步自封,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的出现:官僚主义,管理成本无限
增长,贪污腐败,政府规模无限膨胀等等,在政府官员权力不断扩大情况下,体现权钱交易的寻租活动必然盛行于世,一系列的问题层出不穷。
(二)知识老化,能力不足
一些领导者走上领导岗位之后整天忙于事务,放松学习,知识老化,不能与时俱进。特别是在建设年轻化的干部队伍的初期,行政机关的领导者还是以年纪比较大的为主体,从而导致行政领导者整体队伍的素质普遍不高。还有不少行政机关的领导者文化素质本身不高,原因就在于有相当一部分领导者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他们虽然有本科或研究生文聘,但往往是党校或在职培训得来的,这种学习往往是走过场,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在知识积累方面他们往往是没有专长的。知识功底的薄弱,又不善于继续学习,这就大大削弱了他们的领导力。
(三)情商低下,缺乏领导艺术
一些领导者不善于与人沟通,工作方法简单生硬,与下属关系疏远,从不与下属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只会发号施令。他们不了解下属的工作状态、生活情况,出了问题只讲原则,不懂得变通。弄得下属都敬而远之,使自己变成了孤家寡人。有些领导干部,一遇到问题,就情绪失控,好冲动,感情用事,随意批评下属,根本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人际关系差,结果必将是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目标很难完成。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不会抑制自己情绪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
三、行政领导者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在物质利益诱惑下政治立场不坚定
改革开放以来,有许多领导干部抵御不住金钱、地位、利益的诱惑,走上了腐败堕落的道路。识人观人,以德为先。中国古代司马光认为:“取士之道,当以德为先,其次经术,其次政事,其次艺能。”在司马光看来,选用人才的原则,应当把德行的考核放在首位。但丁也认为:“道德常常能增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些论述都说明领导者的个人品德是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核心,同时也是形成领导威信的根本。相反,如果作为一名领导者,在品德上出现问题,不管他的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他的影响力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修身便是指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与人们常说的“要想做事先要做人”是一个道理。一些领导者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明白为官一时,为人一世的道理,在金钱、美色面前站不稳脚跟。
(二)不能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结构,提高领导能力
一些领导干部整天忙于事务,忙于应酬,不熟悉业务,不关注本领域的知识更新,不善于学习,吃老本思想严重,长此以往就削弱了自己的领导力。作为行政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是卓有成效地进行领导活动的必要条件。行政领导者在某一领域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知名度,便会产生一种“名人效应”、“专家效应”,他的言行举止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行政领导者所拥有的这种影响力,又成为“专长权力”。领导者如果拥有这种影响力,被领导者就会产生
一种荣誉感,愿意与他交流,获得有效信息,接受他的领导和管理,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促进工作目标的实现。反之,领导者由于缺乏“专长权力”而在许多问题上一筹莫展。下属们也会有外行领导内行的无奈。
(三)缺少对行政领导者的行政制约机制
现在的许多行政领导者独断专行,大事小情都是一个人说了算,不讲民主,不受监督,政务不公开。这种家长制的领导作风难免会助长领导者自我膨胀,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使领导者的素质滑坡。行政领导权力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公共利益。但如果缺乏相应的利益协调和权力制约机制,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就有可能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凭借机构或职务上的便利,非规范地运用或滥用公共权力满足私人欲望,管理者就变成贪官污吏。腐败行为对国家形象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严峻考验着社会的承受能力。当前我国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时期,相关的制度及法律还不健全,为权力腐败留下了生存空间。权力腐败现象涣散党心民心,损害政府公信力, 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四、提高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
领导者素质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和不断地学习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要不断完善各种教育与培训机构,以加强对领导者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国家为提高行政领导者素质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作为公共行政领导者,要不断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充分领悟十七大的精神,注重系统的学习与平时的积累互为补充,必须要时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具有远见卓识,放眼世界,预见未来,立足当前,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通过脱产学习和自学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一定要有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加强自身的党性锻炼和修养,严以律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制名利、金钱、女色的诱惑,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二)勇于实践与自省,不断更新知识
行政领导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认识水平。因此,领导者要以自省的态度,认识自己的知识缺陷和薄弱环节,在实践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这方面的才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领导者素质,增强其影响力和树立良好的领导形象。领导者亲自参加实践活动,可以不断加深和领会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并不断积累新知识、新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另外,行政领导者还应具备一种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领导者只有将自己置于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之下,勇于了解和接受来自外界的批评,善于自我批评,努力自省,这样,领导者才能不断认识自己,克服自身缺陷,发扬自身优点,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领导水平。
领导者要干一行学一行,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要全面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系统地学习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工作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要
精研改革发展稳定的大政方针和本职领域的政策规定,对新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有预见、有对策、有抓手。当前,新科学、新知识、新观念层出不穷,我们不懂、不熟的东西很多,即使过去懂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领导者要时刻感到“知识恐慌”,对不断涌现新知识、前沿理念要及时跟踪、深入了解,避免在工作上出错误,发展上走弯路。特别要看到,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最现代化的手段,必需掌握网络这种学习手段,努力使自己成为使用网络的内行。
(三)爱民亲民,注重情感沟通,掌握领导艺术
领导者应重视发挥情感的影响力,主动与下属交流思想,谈心交心,以情感人,这样才能使领导效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除了命令与服从的工作关系之外,还有一种人际关系互动,良性的人际互动,能让被领导者在组织中有种归属感,它是形成组织的团体凝聚力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力是其它各种影响力不能相比的。领导者要爱民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近百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只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经受得住各种各样的考验和挑战,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从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在爱民为民的前提下还要掌握与民沟通交流的方法,不仅自身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自如应对各种复杂、棘手的工作环境。领导
者要努力成为下属的良师益友,与下属打成一片,要有亲和力。
(四)完善对行政领导者的监督、制约机制
对行政领导者的监督、制约机制是确保行政领导者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一个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可以使行政领导者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并能确保其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加强对行政领导者的法律制约,健全领导责任机制;增强领导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搞好自我制约;加强各级公共行政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惩各级行政违法行为。完善专门机构的监督作用。提高纪检、审计的独立性,使它们真正发挥作用;加大监察机构和检查机构的监督作用,搞好专门机构的制约。加强社会制约。赋予群众更大的监督与批评权利,进一步开放新闻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各种新闻监督的作用,真正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真正领会人本管理的要义,切实提高领导者人本管理的能力。
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下,现代行政领导者不但面临着执政党地位和权力的考验,而且经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因此,行政领导者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同各种腐败及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克服官僚主义,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真正成为“人民的服务员”。
参考文献
1、东方智 《领导者必备全书》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年5月1日第1版
2、潘云良 《领导者素质分析与测评读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2000年7月
3、郝懿,吴琼 《新时期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关系探究》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年3月
4、朱立言 《素质理论及公共行政领导者的素质——行政管理学的热点问题路》 《成人高教学刊》 2002年1月21日
5、李成言 《领导学基础》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1版 建议成绩
论文评语
答辩教师
年 月12
日
第五篇: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农村基层权力悬浮之本源与解决路径
【内容提要】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权力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呈现悬浮倾向,出现基层政府消极行政、动员和服务能力减弱、政府失信、基层矛盾上移等问题。其来源于基层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衔接机制空缺、压力型权力运行与基层民主发展矛盾、政府间利益权责配置失调、基层社会主体间利益链条断裂等多种因素。合理定位国家与社会关系,构建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合作机制、政府间协调机制、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等途径是解决基层权力悬浮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基层权力、悬浮、基层治理
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逐步凸显且日益复杂化,基层政权组织体系及权力运行生态在这场改革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基层权力悬浮现象引起了理论和实践界的关注。
一、基层权力悬浮之现状
(一)基层政府消极行政日益明显,贯彻中央和上级决策不力。政府其基本功能都在于维护公共利益,但地方政府对其局部利益、甚至成员个人利益的考量无法排除。税费改革推行使基层政权要钱要粮传统职能已经不复存在,基层权力搭便车机会减少甚至丧失;加上政企分开进一步深化,其发展经济空间急剧减少,导致其获取局部或个体利益可能性随之减少;同时,政府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过程中转型不到位,基层政府人员出现一定程度的思想迷茫和行为迷失,对自己应尽的职责因多是无利之事而显得格外消极。当基层政府行为失去利益驱动时,对中央和上级政策中软任务的执行更加消极,使中央声音有时难以深达基层。另外,税费改革后,乡村基层政权的行为正在发生改变,总的趋势是由过去的要钱要粮变为跑钱和借债,基层政府基本成为一种依附型政权守夜人,甚至基层政府出现等靠要现象,对中央和上级政府过渡的依赖,无法激发基层政府积极性。
(二)基层政府在基层的动员和控制能力减弱。税费改革之前,基层政府为达到局部或自身的利益,甚至不惜将国家政策过滤、阻隔甚至扭曲,力图保持在基层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哪怕这种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来源是非正式的,但在一定意义上毕竟还在充当国家政策传话筒或代言人的角色,基层社会还能清晰感觉到政府的力量。在税费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之后,基层政府失去利益激励后消极行政,不仅正式的权力难以达到基层,就是以前惯以利用的非正式的权力传递模式也急剧削弱,其在基层社会的动员、组织和控制能力显得捉襟见肘。
(三)基层政府提供、组织公共服务能力弱化。农村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肩负有提供与组织公共服务职责。税费改革之后,基层政府主观上的消极行政,客观上财力薄弱而无力承担其公共服务职能;综合配套改革后,中央为防止地方截留和挪用转移支付资金,不得不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进行,而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很难兼顾各地区的具体化需求,甚至出现政府出力不讨好现象;同时也排斥了基层政府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使基层政府在自己所管辖领域无所作为,导致基层政府不想作为。总之,基层政府日渐游离于供给公共服务职责之外。
(四)基层政府失信于民与失信于上级政府并存。一方面,由于之前汲取型行政造成基层政府官员在民众心中形象受损,由于民众路径依赖式的思维惯性,加上上述消极行政、公共服务缺位、现实中腐败等现实因素存在,基层政府官员在民众心中形象仍没有根本改观,村里是恶人,乡里是坏人、县里是好人、省里是亲人、中央是恩人是基层民众的思维常态,这种对官员不信任很自然的移嫁或泛化到政府身上;另一方面,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如何有效制约仍是实践中的难题,加上基层爆出诸多腐败问题以及基层政府对上级决策的扭曲与变形,上级政府对基层政府也不信任起来。因中央和上级对基层政府的失信,中央和上级政府无法通过、甚至不愿意通过基层政府获得基层信息;基层民众因对基层政府的失信,也不愿意、或无法将民意反映给基层政府,而多寄希望通过越级上访或将事情搞大的非常规方式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五)基层政府减压阀或过滤网功能减弱,基层社会矛盾上移。基层政府充当着社会矛盾减压阀或过滤网功能,承担着绝大部分基层社会矛盾的预防、化解和调处任务,不仅减轻了上级或中央政府的负担,也符合矛盾解决规律。但由于诸多原因,基层政府无法、无力或者不愿意搅到复杂的矛盾冲突当中,甚至任由事态扩大,导致基层矛盾迅速向上移(最高到达中央)。矛盾上移,不仅带来有限行政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导致民众将解决矛盾的希望过多的寄于上级或中央,但由于基层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一旦上级或中央的处理结果无法让民众满意的时候,民众很容易将不满情绪、不信任之感也随之转移到上级政府身上,导致不信任的扩散和上移。简而言之,将上级或中央政府推到了社会矛盾的直接对立面、最前沿,对整个行政系统的高效运转和社会对政府的信赖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六)基层政府、村级组织与农民间利益链条断裂,彼此间失去了激励与监督的自动调节均衡机制。税费改革之前,基层政府与村级组织在汲取的同时与农民还存在一定的利益互惠性与依赖性,基层政府村级组织农民间因其利益的相关性和彼此依赖性,形成一种利益链条;各主体出于对各自利益的关切,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彼此互相牵制、互相约束、自动调节的均衡机制。税费改革以后,基层政府经济上依赖于上级政府,甚至村级组织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通过转移支付也吃上了皇粮;农民的实惠的获得更多的依赖于国家惠农政策的财政性补贴,对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的依赖性几乎不存在。于是,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与农民间关系日趋淡化,彼此间的监督因没有利益相关性而失去动力。
二、基层权力悬浮之本源
(一)基层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衔接机制空缺。基层政府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但离不开基层群众自治力量的有机配合。在我国实践当中,不论是在我国特有的基层社会乡土人情的意义上,还是在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已相当发展的层面上,群众自治力量都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不论是将这种基层自治力量融入到规范化、常规化、制度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之中,还是将政府管理力量通过有效途径,在合理限度内渗透到基层社会中,非常关键的就是要形成有效的基层群众自治与基层政府管理的有效衔接与协调机制。而当前,基层政府和基层群众都在为基层社会发展与稳定不断努力的时候,似乎在两条道上奔走的迹象十分明显。由于二者的脱节,导致二者力量无法形成合力的同时,还可能出现二者不协调、冲突,导致有限治理力量内耗,基层权力悬浮就成为一种必然结果。
(二)压力集权型权力运行与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形成了一种压力集权型的政权体系、权力运行系统及权力运行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制度内外对这种体制进行多方面改革,但由于制度与体制的路径依赖性及政治改革的复杂性,这种压力集权型的权力运行状态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依然存在。但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基层群众权利与民主意识的觉醒,催发了基层民主自治的大潮,其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实现对人员的任用从由上级决定到由基层群众选举产生,对基层政府考核从由上级检查考核到由基层民主测评决定。当靠上、唯上的权力与要求权力靠下、依下的基层民主力量相遇时,即压力集权型权力运行与基层民主发展相矛盾时,基层权力悬浮就不足为怪了。
(三)各级政府间利益分配失衡且模糊,权能职责配置失调。因各级政府在其行为逻辑中都存在自己行政利益的考量,中央与地方关系合理定位的核心就在于各层级政府间权责利益的合理分配。当前由于多方面原因,一方面政府间利益和职责分配关系本来就不平衡;一方面因政府间利益和职责分配模糊,上级政府多会利用其政治上的强势,通过或明或暗的方式获取权力,同时向下级推移责任。这种单向度的上收与下移必然引起基层政府权责配置失衡,责任重大而权力有限,导致行动能力不足。最为突出的就是基层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匹配,当基层政府因能力不足而无法有效行政时,权力悬浮就应运而生了。
(四)基层政府转型不到位,职能定位模糊,基层政府实践中行为迷茫。政府从管理到服务的现代转型,其前提是要求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特别是具体微观领域的职能合理定位,只有政府明确知道我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后,其行使权力才会有目的而积极有效。但在当前实践中,不仅在宏观层面上政府职能定位不明晰,转型不到位,在微观领域的职能定位更是模糊,这种模糊造成基层政府在实践中十分迷茫:一方面是旧有行政惯性与现有行政理念的冲突,一方面是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的合理边界究竟在何处还十分模糊;一方面要求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型,一方面却不知道转型后政府所应肩负何种合理职能;一方面基层政府从传统行政领域和职能的退出,一方面对新的职能履行还不适应,甚至认识还很模糊。当基层政府对己职能定位认识不足的时候,其权力悬浮是必然的。
(五)农村税费改革是权力悬浮的导火线。因为基层权力悬浮发生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有学者认为是税费改革才引起基层政府财力不足和基层政府失去工作积极性,才导致权力悬浮。其实,税费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并非是权力悬浮的真正原因,恰恰是税费改革触及到农村基层社会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引燃了隐藏在基层社会里基层权力的矛盾和困境。从社会发展和改革趋势而言,这种矛盾迟早凸显且必须要解决。笔者同样认为,担心乡镇政权权力悬浮,不作为,使得基层治理能力弱化等,是没有必要的,恰恰是重新划分国家行政权力与民众自治权力边界的好时机,权力悬浮也许正说明乡村治理不一定非需要设立乡镇政权不可。因此,税费改革揭开了基层权力悬浮的大幕,而非内在根本原因。
三、农村基层权力悬浮的解决路径
(一)合理定位国家与社会关系,选择适合具体国情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为我们思考基层权力悬浮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尽管理论界也意识到该框架在应用到中国问题(特别是中国农村问题)时的局限性,但笔者认为,只要将国家社会框架的实体构建意义与解释模式意义,具有特定涵义的意义与常识性意义区别开来,此框架对农村基层权力悬浮现象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基层权力悬浮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国家权力与社会自治性的边界与关系问题。确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选择适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必须考虑到四个方面的因素:1主体因素,既要考虑权力主体的行政能力水平,也要考虑基层群众的素质与自治能力;2是客体因素,既要考虑基层社会现状与现实需求,也要考虑现代民主社会发展趋势与目标;3是制度因素,既要考虑到正式的、显性的制度作用,也要考虑基层社会中大量存在的非正式的、隐性的传统习俗力量;4是环境因素,既要考虑到国内基层社会环境的现实,也要考虑到国外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与趋势。
(二)构建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的信任和互动机制。基层政府权力只有和基层自治社会力量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政府权力才能获得基层社会支持和发展的土壤,才能深入其中而不致悬浮。要形成政府权力与自治力量的信任和互动,一方面要改革压力集权型权力运行体制,特别是改革当前用人制度和财政体制,改变基层政府唯上靠上的权力行使逻辑;一方面在加强基层民主基础上有序发展、壮大基层群众自治力量,构建基层群众有序参与的体制与机制。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政府权力与群众自治力量的无缝衔接,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合力和多元社会治理结构,基层权力才不会遭遇来自基层的不信任、各式各样的阻力而悬浮。
(三)理顺各级政府间关系,构建基层政府与上级政府间协调与监督机制。如前述,由于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都存在自我扩权与赢利的动机和空间,一方面造成权能的上收和责任的下移;一方面造成基层政府与上级政府间关系的非正常化,基层政府在依赖上级的同时也保持着自我利益选择的可能性。理顺各级政府间关系把握两个基本原则:1要保证上级政府对基层政府有足够的、合理的控制力和动员力,以确保政令统一;2要保证基层政府拥有相当的行政权能和一定的自主性,这是激发基层政府积极行政的需要,二者不可偏废。同时,在权责一致基础上,构建基层政府与上级政府间有机协调机制,职责权能互相配合,权力运行互相协调。只有基层权力获得整个权力系统支持时,才不会因权力内耗而悬浮。
(四)以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合理配置基层政府职责,加快政府转型和政府机构改革。起始于2006年的综合配套改革在很大意义上就是解决税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重大决策,当务之急是以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一方面对新时期新环境下的基层政府的职责进行反思和重新定位与分配,将基层政府职能进一步明确的同时,力争做到权能一致,权责一致;一方面加快基层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让服务行政理念贯穿于行政全过程,使基层政府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而不再迷茫。另要进一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巩固改革成果,防止因基层政府的反倒逼行为而使综合配套改革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只有当基层权力明白自己角色,并找到自己行为落脚点的时候,才不致于迷茫而悬浮。
(五)构建基层社会矛盾预防、调处与化解长效机制,解决基层权力运行重要领域的重点难题。社会稳定重在基层,基层社会矛盾的预防、调处与化解是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而基层权力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预防、化解和调处基层社会矛盾。近期基层权力在调处和化解基层矛盾过程中出现的无力无序和无效,不仅其自身感到无赖,而且导致社会对基层权力的失望和失信。必须构建基层社会矛盾的调处、化解的长效机制,特别要提高基层权力在调处和化解基层矛盾领域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另层面看,矛盾的调处和化解不仅是基层权力的应有职责,而且是基层权力有效渗透基层社会的一条最基本、最恰当的渠道,在调处和化解矛盾过程中,基层权力因其在基层社会中发挥重大作用而获得社会认可与信任,不致于无为、失信而悬浮。
参考文献:
①张勇:《农村基层权力的弱化及应对路径》,《理论探索》2010年第3期。
②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第3期。
③刘祖华:《中国乡镇政府角色变迁的财政逻辑.》,华网在线
④张德元:《民心困局:信任危机根源》,《人民论坛》2010年第1期。
⑤于建嵘:《后税费时代:基层权力悬浮之忧》,《人民论坛》2010年第1期。
⑥侯瑞雪:《国家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⑦张静:《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⑧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社会学研究》2005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