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走在相爱的路上——观梁林有感
行走在相爱的路上——观梁林有感 ——观《梁思成.林徽因》有感
初次听说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时,是在一节选修课上,老师大体讲了下情节,所以在我的脑海中,他们的故事,无非是偶像剧里的爱情故事一样,有经历的波折和童话般的结局。但是在看了《梁.林》纪录片后,有了不一样的、更加深刻的认识。
片子的第一集便介绍了两个人各自的父亲,梁启超和林长民,因为两个人共同的政见,使其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我认为,梁林二人正是有了如此好的父亲,才有那么好的童年。林长民曾经说过:“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受到如此的童年熏陶,是极少数孩子能够享受到的。此后,梁林二人在哈佛的学习生活为他们奠定了感情基础,因为缘分,他们拥有相似的家庭背景,读了同一所高等学府,喜欢上了同一个专业,他们的相遇相恋是命中注定。
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专业便是建筑。一本《营造法式》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古文化建筑的钻研和保护。一人倾注全心去研究,一人倾注全心去辅助绘制,天作之合。怪只怪他们出生的那动荡的年代,让他们颠沛流离,使他们的想法不被认同,甚至受到批判;但幸也幸在那段艰辛的岁月见证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他们的感情是行走的,是动态的。
我在想,当代的爱情故事大都是以轰轰烈烈才算刻骨铭心。但始终缺了点什么,在倾听观赏之余,却有点枯燥。在《梁.林》中,几
乎很少讲述到他们两个之间多么甜蜜的爱情故事,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在共同追求上的努力,使他们在共同信念上的坚守,是他们在漫漫人生路上淡淡的相守。我大概懂了,这正是我们当代人缺少的一种精神,真正的爱情不是爱情本身,而是爱情在彼此之间的反映。有一句话说得好,相爱不是我们相互凝视微笑,而是我们能够一辈子都注视着同一片天空。他们的流亡生活历尽艰辛,能够却默默坚守和陪伴。誓问,我们当代人在经历磨难困苦,谁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并一路走下去呢?能够彼此依偎在身边的又剩下几个呢?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种才情,这种气质,是我们学习很久都学习不到的,林徽因用它婉转的诗词述说她的心情,她的情感。梁林走在爱情的路上,用许多的不经意,照亮了行人的眼睛,让人羡慕不已,最终成为大家心目中永恒的四月天。
第二篇:行走在路上
行走在路上
——我校开展儿童阶梯阅读的思考、实践、再思考
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阚晓茵朱玮娟215621
【摘要】
我们学校在“新教育”的理念指导下,一步步进行着儿童阶梯阅读的探索,创设和谐、自然的阅读氛围;编印美观、适宜的阅读校本;开展丰富、活泼的阅读活动;设立多样、有效的阅读评价。儿童阶梯阅读,促进了书香校园的建设,润泽了师生家长的心灵,凸显了学校文化特色。
【关键词】儿童阶梯阅读思考与实践
题记:
那一天
我不得已上路
为不安分的心
为自尊的生存
为自我的证明
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
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
在路上 用我心灵的呼声
在路上 只为伴着我的人
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远行
在路上 只为温暖我的人
——摘自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主题歌《在路上》
4月23日,是全世界都关注阅读的日子,可是,据第四次全国阅读调查显示,中国人的读书率已经降到了自1999年以来的最低值,平均每人每年只读4.5本书。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快餐文化流行的时代,难以静下心来读书,无法领略阅读之乐。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忧虑的数字呀!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沉思的事情呀!
幸运的是,现在已经有许多学校在推动孩子读书的道路上默默前进着,更幸运的是,我们学校能在“新教育”的理念下,一步步进行着儿童阶梯阅读的探索,为引领学生走进阅读之门不断努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上路前的思考
从2006年开始,我校加入了新教育实验的行列,参与“新农村、新教育、新希望”的课题研究,从而接触到了“儿童阶梯阅读” ;
开始的我们一片惘然:儿童阶梯阅读与传统阅读区别在哪里?儿童阶梯阅读的书从哪儿来?教师怎么指导学生读好这些书?„„根本的两个问题:我们朝什么方向行走?用什么样的方式行走?
无锡天一实验小学、昆山玉峰实验小学、海门市东洲小学、新教育实验小学„„乐余镇领导带着学校一行人到这些行走在前列的学校参观、学习,让我们渐渐有了自己的思路。
儿童阶梯阅读的顺利开展,“了解”是前提,“亲近”是关键,重要的是“行动”。因此,要让阅读能“深入人心”,激发孩子的兴致,实现灵魂上的“亲近”是首要的任务。只有让孩子们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也只有经常性的读书活动才能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形成“阅读情感场”,产生谐振,让学生期待。有这样的期待,学生的阅读才会旷日持久。在这样的思考下,我们学校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摸索与实践。
二、一路上的摸索与实践
1.创设和谐、自然的阅读氛围
2006年学校异地新迁,为我们创设学习化、人文化、潜移默化的校园阅读生态环境,让校园氤氲书香,有了很好的平台。
铭志楼上印上了醒目的阅读墙;楼宇之间的连廊上设置了阅读休闲区;办公室班级建有图书角,教室里有“诗文角”;学生阅览室墙面也充分利用了起来,好书推荐,阅读感言,每月一诗,阅读明星等闪耀登场;连我们的家长接待室,也摆上了家教报刊杂志。而温馨又活泼的开放式学生阅览室更是成了学生争相前来的场所。
这一切的一切为儿童阶梯阅读营造了和谐、自然的人文环境,让学生走进校园就感觉走进了浪漫的阅读世界。
2.编印美观、适宜的阅读校本
文章是语言、是形象、是情感、是文化、是人类心灵的歌声,只有在自主、自由的读书中,学生才能积累语言、积淀下智慧。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古诗文诵读》为晨读蓝本,随着对儿童阶梯阅读的逐渐了解,我们越来越觉得低年级小朋友应该有自己的童诗、童谣、童话,中高年级应该有名诗名篇名谣,还要有传统文化的滋养,我们需要有一本适合自己学校的阅读课本。于是我们开始了《诗诵晨韵》的编印。
《诗诵晨韵》的编印,以新课程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课外读物推荐,“毛
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书目为导向,栏目设置为古代诗歌(文),现代诗歌(文)以及成语集锦、名言荟萃、名篇欣赏和好书推荐等。
各年级精心梳理了必背的唐诗宋词,还汲取各种版本之精华,既有名作家叶圣陶、袁鹰、金波等儿童诗歌,也有周梦蝶、金子美玲等现代儿童诗。低年级还有谜语,低年级加入了《三字经》,中年级加入了《对韵歌》,高年级加入了诸子百家的短小散文,中高年级都有分类的成语和名言警句。
《诗诵晨韵》的编印让全体师生有了阅读的方向,给家长提供了阅读参考,为儿童阶梯阅读的行进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3.开展丰富、活泼的阅读活动
(1)阅读节活动
我校举办的第二届阅读节活动中,进行了读书知识竞赛、“故事大王”比赛、红领巾跳蚤市场的好书交换活动和以班级为单位人人参加了经典诵读比赛。每个班级开展“捐一读五十”活动,号召学生捐献曾经“最感动我的一本书”,作为班级图书角的图书来源,实现资源共享;班级的“好书推介”、“班级诵读会”等活动,让学生分享了读书的快乐。
(2)阅读专题研讨课
老师们充分利用《诗诵晨韵》,早读晨诵,午间自由读,并利用地方课程设置每周一节阅读课,开展阅读研讨课。
低年级的绘本课,范红的《猜猜我有多爱你》,新颖的形式,浓浓的爱意,飘溢的书香,让参与听课的学生、老师都沉浸其中。
更多的语文老师注重课内外延伸阅读,学了《三打白骨精》就组织学生阅读《西游记》,学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就发动学生买来《史记》《上下五千年》开展阅读活动。
(3)师生、亲子阅读活动
平时阅读活动扎实开展,低中年级借助家长的力量开展亲子阅读,三(1)六(4)班开展的“我和父母一起读”,“我们同读一本书”。在阅读手册上我们留下了“老师的话”“孩子的话”“父母的话”,这些话语见证了阅读中共同成长的大人小孩,因为阅读而感动的心灵独白。
(4)与作家对话
2007年5月著名女作家黄蓓佳走进我校,推荐校园系列书籍,并与学生进行对话,怎样学做好孩子,怎样关爱他人,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感悟。黄老师的签名售书活动,更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激情。
4.设立多样、有效的阅读评价
(1)争章夺星
我们为低中高年级分设了星级阅读评价目标,与少先队争章活动联系,设立了绿色、红色、金色阅读章,并把争章作为评比文明学生的必备条件,以此期待学生在争章夺星活动不断阅读进取。
(2)星级评比
年级开展阅读之星,书香之班评比,在此基础上推选出学校“十佳阅读之星”,校级书香之班,“阅读之星” “书香班级”的评比已成了促进阅读的经常化工作。
(3)书香家庭评比
借助“新父母学校”,我们要求每个家庭根据各自的情况建立“家庭藏书屋”和“家庭书架”,开展欢乐亲子家庭阅读和读书交流会。首届“十佳书香家庭”评比活动也在2007年11月初落下帷幕。
三、践行中的收获
虽然走在儿童阶梯阅读这条新教育的路上才刚刚开始,但是我们已经闻到了渐渐弥漫开的书香:2位学生荣获市级“阅读之星”,2个班级荣获市级“书香之班”,2007年11月学校荣获“苏州市创建书香校园先进单位”。2007年11月市级新教育现场会也在我校召开。现场会上,无论是老师们表演的诵读还是学生们表演的诵读都赢得了一阵阵掌声,得到了教育局领导黄大龙的肯定与赞许。2008年4月24-26日我们学校还代表张家港市在省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联盟论坛上做了交流发言。
一位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课余时分,迎着习习秋风,捧一本书,让那些湿润的文字一点一滴地侵入我们的心底,慢慢地融入我们的语言、举止和气质。这是多么令人惬意的一件事。
另一位老师也写道:走在学校的“图书漂流区”,那一本本精挑细选的书籍是同学们阅读的见证;学生阅览室前的“好书推荐”、“阅读感言”是同学们捡拾的慧言;班队课上,琅琅的演讲稿讲述着同学们读书的喜悦。而回家和父母一起读书,这又是一幅多么美好、温馨的画面。这些读书活动似乎挖掘出了同学们文雅、聪慧、大气的一面。
也正如一位家长在《十佳书香家庭》评选后的感言:在每个静谧的夜晚,抛开世俗的应酬和烦扰,陪着自己的孩子在书的海洋钟遨游,那种感觉和亲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在读书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让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平和,女儿渐渐养成的睡前阅读的习惯一定会让她,让我们全家受益终生。
儿童阶梯阅读,促进了书香校园的建设,润泽了师生家长的心灵,凸显了学校文化特色。
四、前行中的思考
2007年12月读了干国祥老师——致毛虫与蝴蝶项目实验教师的一个短简《让我们走得更好》。干老师信中所谈到的问题也正是我校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们不断思考:
如何为孩子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那本书?在网络快餐的冲击下,如何让学生保持对阅读的“持久”热情?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如何从教师扶持阅读到自觉阅读?学生的阅读如何从“浅阅读”到“深阅读”?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还是在教师身上。为此,我校将不断组织教师学习儿童阶梯阅读理念,并且选派优秀教师前往新教育小学学习,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我们今后的儿童阶梯阅读工作。为学校教师寻找“先行者”,先亦步亦趋跟着走,直到教师能够超越他,自己走得更快,更远,更深。
结束语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希望能成为悬崖边的一个守望者,看护在悬崖边的麦田玩耍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
麦田里的守望者,其实守望的不是孩子,孩子终将长大,他们有追求,守望的是这片有着高高危崖却也因此能够看见希望的麦田。
守望——希望——信仰,我们追求的动力,执著的理由。我们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坚信:既然开始在路上,就执著地前行。
参考文献:
1.干国祥——致毛虫与蝴蝶项目实验教师的一个短简《让我们走得更好》
2.关于《儿童阶梯阅读丛书》使用意见
第三篇:行走在路上
行走在路上
这次视导,数学没有机会被检测,失去一次难能可贵的被引领、被指导的机会,有一点的遗憾,但更多是庆幸,数学的课堂结构,课堂模式,也远远达不到优课标准,小课题研究也是初步摸索阶段。如果这次抽到数学课,结果也不敢想象。
自从我担任数学教研组长以来,总有一种负疚感,教研方面确实疏于研究,没有理论高度,没有实践深度,工作更是力不从心。每次教研活动都会诚惶诚恐,既提不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也解决不了老师们的课堂困惑,还没有开始,就草草结束。致使两年来数学教研
毫无起色,为此,我深深自责。(还有一句话,不敢说。)
这次视导活动暴露出来的其他学科问题,也是我们数学的问题。对今后的数学教研、教学都是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我下一步的打算是教研活动中理论、实践和课题同时展开。
首先认真细致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高理论水平,认清教学方向。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每次教研的前十分钟为学习理论时间,每次截取对我们最有价值最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拿出来一块学习。
课堂实践主要是研讨课堂实录,用时30分钟,截取我们自己的实录或优质课实录,反复研究同一节课。研究细节,从组织教学,到效果反馈,从小组合作的问题提出,到合作的具体要求。找准研究点,以点带面,细致内化,争取教研的高效有序。
小课题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理解上,课题来源于实践,问题就是课题,我们研究的是《小组合作遇到的困惑》,既有教师引 领技巧的困惑,也有学生倦怠消极的困惑;既有合作协调的困惑,又有反馈评价的困惑等等。我们研究时,问题不可以太笼统,就找准一个具体问题,大家讨论出针对性的解决意见,虽然捉襟见肘,但总比夸夸其谈没有实效的好。
关于今后的教研方向,我也处于迷茫中,数学教师的整体教学依然停留在落后的应试水平上,教学教研亟待创新,但却缺少方向,缺乏指导,闭门造车只能如同盲人摸象,一叶障目。数学教研要想创新,就必须注入新鲜血液,以此唤醒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总之,任重而道远,虽举步维艰,却依然努力前行
第四篇:行走在路上
行走在路上
我喜欢适度的孤单,心灵上最释放的一刻,总舍不得跟别人分享,事实上也很难与别人分享这绝对的个人财宝。——三毛
你割舍不下的,已经不是你喜欢的那个人,而是那个默默付出的自己。当你惊奇于自己的付出的时候,你爱上的人,其实只是现在的你自己。到最后,这场独角戏里,感动的人只有你自己。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要一起同行的人,一起走过年华,但终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竹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望,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第五篇:行走在路上
行走在路上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题记
大学一年快过去了,有没有感到很多东西正朦朦胧胧的向我们走来,也从迷茫中蜕变出来!
在我叹息时间飞逝的时候,这一秒又过去了,一直都记得那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句诗可以说是现在很深刻的一种体验。有时候感到异常的恐慌,人的30岁,40岁,50岁„时那么经不起岁月的推敲。我的一位大学老师,三十几岁还未结婚,她说:“现在总会觉得下半年比上半年过得快,每周的周三一过似乎这周就接近尾声了,是不是也有同感?现在,夜幕降临,我坐在教室里奋笔疾书,今早洗脸刷牙的情景,那么熟悉,感觉是昨日,前日都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做的,熟悉得有些遥远,分不清哪日是哪日,又好像就在前一刻发生的事一样,为这,我有些焦虑,曾多次怀疑是不是我脑子哪里出了毛病,因为这两种感觉都是那么的真实!
在回念时光时,有没有这样深刻的感受:我的前十年,似乎什么也没有给自己留下,回忆不了很多的人和事,又一次怀疑那个十年是否曾出现过,除了身体的茁壮成长外,我还获得了什么?而事实上它确实真切的出现在你的生命中,以流星般的速度划过。
当我20岁,回望我记忆中的第一个十年,留给自己的,是些许的遗憾,张望未来,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十年,小学时学过朱自清的《匆匆》,只道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背诵时朗朗上口,尚不能理解那
种感情,只听得年迈的老师饱含深情的讲述他的一些人生经历,却不懂走过大半人生旅程的老师的寓意,那是一种对生命怀着感恩的敬意。
越长大,日子越快。这种感觉,更是在你为了理想而奋斗时发挥得淋漓尽致,电视上看见创业的人说道五年十年的计划,于创业之人来讲,五年十年也就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吧。现在的自己却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挥霍。
昨日,走在校园湿润的路上,下雨后微凉的空气,让各个感官都敏感起来,一个人走在路上的姿态,让自己充满喜悦,也解除了多日的焦虑,我一直都在路上,“行走”便是生命的一种延续,坚定不移的脚步,哪怕在途中有过彷徨,那路始终在自己脚下,在未来的远方,仍会迈开步子向着未来的路。
如此,还有何担心,生命的长度或许在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能够做到的,则是感受在路上的那种喜悦,接受生命的喜悦和悲伤。
谨以此文纪念逝去的20年。
2012年0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