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应注意的问题(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1:5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历史应注意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历史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篇:高三历史应注意的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教师首先要认真解读考试大纲,因为它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广大师生复习备考的指南。有效的研究和解读考试大纲对提高备考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考试大纲应做到三要三不要;即要解读大纲中关于命题的指导思想,能力要求,设计目标,试题结构;要多研究大纲中与往年相比发生变划的部分;要解读大纲中能力示例的导向作用。不要只看大纲中增减多少个知识点;不要只看第一卷第二卷占多少分;不要重增加的内容轻减去的内容,因为有些删去的知识点却隐含在应考的知识之中。04年全国文综试题经济全球化问题就是一个例子。

考纲突出了一些主干知识,所以复习要建立起历史知识结构,注意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关注热点问题,突出一些专题的学习,关注古今中外的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制度创新、国际关系(包括中外关系)等。另外,还要重视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体例和样卷,重视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了解出题思路;从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以了解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试题[当然是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从八个谈方面 一.全面,系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习历史必须首先要掌握大量的基础历史事实。历史是过去的事,不能重演,不能试验,不能改变。研究它必须了解他、深知它。因此首先要记住它。而且要清楚准确。不得含糊,似是而非。

历史考试的特点也不同于其他的考试,无论回答什么问题都要靠史实说话,用事实论证。国家考试中心的专家说过高考试卷中其中20分是送分,一般学生不用费脑筋就能做出来,20分是难题,一般学生都做不出来,以拉开档次,绝大部分就不用说了。因此在高三的复习中,要以教材为主要依据,以透彻理解,牢固记忆,灵活运用课本知识为学习的原则。

例题如:第15题、鸦片战争后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C.姚莹的《康輶纪行》 D.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内容涉及国家政治建设,其要点不包括 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国民党结束“训政

C.保障人民享有民主权力

D.改组国民政府(2003)考的就是学生对书上基础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在这个问题上应注意

1.历史学科复习应注重基础性,但不宜过深过难。

在高考复习中,历史学科的内容较之地理和政治来讲,是最多也是最庞杂的,复习容量大。对这几年的文综考试的试卷分析,从出题形式、内容分配比例及所覆盖的知识点的广度上来看,实际上比以前历史学科单科命题考试的难度降低了,它更加体现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全面的综合素质。

在历史学科的科内复习中,不宜弄得过深过难,尤其是首轮复习时。知识点的覆盖面可全面些、宽展些,必要的引申、拓展和知识迁移是可取的。在复习试题的选择上,尽量形式多样、材料丰富,且一定要突出“双基”,难度适中。如果把历史单科复习搞得过深过难、理论性过强,一味向纵深的挖掘,就会忽略与其他学科间的有机联系,就会钻牛角尖,就会多少有些脱离实际。大量艰深生辟的习题训练也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力不从心,且高考命中率低,事倍功半。抓基础知识,尤其是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一般是按课本章节体例复习,它对第二、第三轮复习质量和成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这轮复习务必做到五点:①细:依照教学大纲、考试说明过细课本,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打实基础;注重基础知识,不是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掌握,而是应抓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就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知识,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内容涉及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政治制度,社会性质,经济状况,民族交往国家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等方面。它能起到总揽全局,纲举目张的作用。这是高考命题在选材上的主要依据。②准: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教师要准确阐释,学生要准确识记;历史概念是历史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学生学好了历史概念就掌握了历史现象和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内在规律。对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不仅是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精讲中紧扣概念,搞好概念教学,是从根本上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现行的文综试题也充分说明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2000年夏季文综高考,就考了“门户开放”这一概念,如没有对“门户开放”的含义、内容、原因、结果、实质的掌握理解是无法解答的。那么如何搞好概念教学呢?

一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要使学生在掌握足够的具体史实的基础上去分析概括而形成明确的概念,不能使学生对史实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面。如:“洋务运动”这个概念,先把洋务运动的产生、内容、经过以及本质影响等讲清楚,使学生初步掌握,然后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再对“洋务运动”的概念逐步充实加深。帮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从而更准确地掌握具体史实和更好地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是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掌握一个概念,最重要的是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属于抽象性的东西,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理解掌握了它,在解题中就能融会贯通、高屋建瓴。学生最初对概念的理解往往抓不住要领,不能区分哪些是本质的,哪些是非本质的。如: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概念的几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缺乏理论上的分析,由此造成一种现象,即从表面看,学生对某一史实概念几大要素的掌握毫无问题,而把这一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在学生的头脑里仍然是不清晰的,这样就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教师在讲概念时,必须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引导学生准确地抓住每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洋务运动”的本质属性可从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性质、结果、影响几个要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本质属性是封建统治者为挽救封建统治而实施的措施,是器物层次上学习西方的重大举措,最终失败,但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三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系统:历史课中有许许多多的概念,是相互联系,前后相承的,不能孤立地讲述各个概念,必须善于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使繁多的概念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系统,引导学生从概念系统中进行分析比较,把握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掌握它们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通过这样培养,使学生具有这样一些能力; 1能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定义。如19 95年高考历史试题第5题“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考的就是闭关政策的内涵。又如第 12题“皖南事变反映了

该题主要是考查皖南事变的外延,即结果:“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变‘不牵涉 党派政治’,并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这句话的意思清楚表明了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同中国 共产党决裂的反革命两面性。

2.能对某个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完整归纳。如1995年高考31题:“下列关于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的各 项表述,正确的有。此题已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了部分归纳,要求选出符合项选的过程,实际上有一个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归纳的过程。

3.能指出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或主要特征。如1993高考试卷第10题:1924_1926年的中国国民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党);1995年高考第7题: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控制和利用义和团)。4.能从对比中区别历史概念的异同。如1995年高考试卷20题: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之处。

5.能运用历史概念分析历史现象,解决新问题。如运用“分封制”的概念,来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实行郡县制,汉初分封等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来分析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③深:对重点知识要深入分析,上升到理论高度

历史高考命题对学生理论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注重和加强能力考查的定势。因为能力是从思维开始的,而理论是思维的灵魂、思维的武器。只有具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修养,才能真正达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所以,提高学生理论修养,已成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历史理论的应用必须坚持史论结合,即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则是由观点来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辩证统一。运用历史理论展开思维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历史辩证法

主要指辩证法对立统一观点的运用。包括一分为

二、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主要与次要、必然与偶然等概念与观点。如分析元朝社会矛盾时,应该认识到民族分化政策的实质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其本质还是阶级矛盾的反映。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2.历史唯物论

这种历史思维方式就是要坚持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的决定论,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其服从地位因素(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从根本点出发去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比如中国古代封建经济政策的调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虽然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社会经济却在发展,甚至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3.历史发展观

这种认识的出发点就是要明确历史发展的方向问题,即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普遍联系的,有其必然的规律。如,正确认识三国时代的进步性,在于局部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局面,为社会生产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加之统治者重视生产,所以这个时代还是分裂中孕育着生机,显示了历史的前进性。这样就在历史的动态过程中分析了历史现象。4.历史评价法

1995年《考试说明》指出要“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就要求评价历史问题要有历史感,放在特定的历史范围内去评析,以免评价肤浅、主观、偏激。如《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们如何认识?这就要在东汉末年特殊的社会背景下肯定其“能”,评析其“奸”。5.阶级分析法

这种思维方法的内容包括两个层次:

a阶级社会中的具体个人、团体都属于特定的阶级,并因其经济利益表现出其政治立场和社会活动,评价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影响要考虑到其阶级性、个人品质因素、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等。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

④新:注意变通,翻新内容,新角度分析,新情境命题;⑤结:每单元一小结,让学生把握每个历史阶段(单元)的知识结构与时代特征,把大量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2 牢固掌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 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由历史的阶段所组成的,不划分历史阶段,不研究历史阶段,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动向和特点,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那么如何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呢? 一是准确地概括并熟记历史阶段特征。

一定历史阶段的知识体系是由大量林林总总的史料有序构成的,阶段特征也就涵泳其中,采用归纳的主法,在对史实分析综合,去粗取精的基础上,逐一归纳出历史阶段的具体特征,在此基础上掌握这一阶段的总体特征。以《世界近代史》17-18世纪的东西方世界为例。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等史实可概括出政治特征是:欧美等地爆发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已逐渐取代封建统治。从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客观作用,殖民扩张的后果及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等,可概括出经济特征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欧美资本主义虽还无法战胜封建经济,但发展迅速占据历史的主流。从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及16-18世纪的亚洲等可概括出东西方关系的特征是:欧洲殖民国家大规模的殖民掠夺,东方国家闭关自守、腐朽衰败逐渐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从欧洲的启蒙运动、《独立宣言》及《人权宣言》等可概括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三权分立等新思想,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思想武器。总结以上的四个具体特征,尽管角度不同,但殊途同归,都反映了共同的时代特征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封建制度的衰亡。

二是从形成原因和各具体特征的关系上理解阶段特征。

任何一个阶段特征的形成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有其形成的具体原因,只有客观地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各阶段特征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阶段特征,才能超越机械记忆,在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更高层次上消化知识、运用知识。具体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为例:这一历史阶段形成的最根本原动力是工业革命的推动;具体原因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和工业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在这一具体原因之下出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①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浪潮的兴起和自由资本主义进入鼎盛时期(史实:维也纳体系的崩溃,美国南北战争、俄日改革、德意统一)。②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史实:19世纪30、40年代三大工人运动,法国六月起义,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建立,巴黎公社)。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迫使工业资产阶级需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这一原因导致:列强加紧殖民侵略。④由列强的殖民侵略扩张,这一原因导致: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亚洲革命风暴)。用简单的图例表示,即:

从上面四个基本特征形成的具体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分析,学生能充分地理解具体的阶段及各特征间的关系,也可推理出此阶段的总体特征:即资产阶级力量的急剧增长和封建制度的空前没落,资产阶级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

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由历史的阶段所组成的,不划分历史阶段,不研究历史阶段,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动向和特点,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这方面在复习中一定要加强。

3、注意对事物之间的 联系的认识

综合性考试出现了以某一种历史现象或某一个知识点为线索或中心,将其他相关的问题和知识点连带在一起进行考试,考察考生理解、归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命题。适应这种考试发展的要求,我们就有必要在复习中进行这种形式的复习。从而更清楚的认识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 举例:

“洋务运动”。与洋务运动有关的有:新思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封建顽固派、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清政府政局变动、甲午中日战争。还有与办洋务有关的各个人物。又如: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这一运动有关的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英国启蒙思想家;法国启蒙思想家;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美国宪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人权宣言》等文献;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国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日本“明治维新”;还可以与“文艺复兴”,马克思主义进行比较。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

二、加强专题复习、注意专题 拓展和广泛的联系

历史专题复习,一般在第二轮复习中进行。从专题划分的形式看,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历史知识的纵向结构。如:2001年夏季文综高考的两组组题式组合选择题,前一组考查了有关中国教育历史发展的纵向知识结构,后一组考查了有关社会改革历史的纵向结构。2002年夏季文综高考中的材料题“近现代史上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问题”。考查的也是历史知识的纵向结构的组合能力,以及与此有关的概括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是: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如:2002年的春季试题:考查的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横向联系。例如,19世纪中叶,世界上发生了许多大事,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或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意大利统一、得意志统一、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还有民族解放运动:爪哇人民起义、阿富汗反英大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如果从发展水平上进行对比,就会知道西方不但已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而且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基本完成,而中国则落后下来,处在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之下。这是对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当然也有考查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的试题,如03年上海高考试题:“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既考查了有关国际关系格局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考查了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横向联系。归纳时做到可“横”则“横”,能“纵”即“纵”,纵横交叉,建立专题知识结构,揭示或总结规律。从而形成一株网络化的立体知识之树,达到真正掌握学科体系和认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目的。

三是:区域专题,如:2002年文综夏季高考卷第40题综合题,考我国西北地区的历史知识;2003年文综夏季高考第37题材料题,以长城为切入点,考我国北部地区的历史知识与能力。准备一些区域专题的复习,02、03年两次夏季高考都涉及到我国北部地区的内容,就充分说明了准备这一专题的重要性。教师从历年高考的题型中去构思一些“准”热点地区,与学生一起探讨此类专题的设计、构思,如:南亚、东南亚、环太平洋地区、我国的东北、西南地区等,对提高复习质量是很有帮助的。那么又如何来确立专题呢?专题的确立又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按照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编写的《综合能力测试考核内容与要求》的提示,中国古代部分,可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作为主体内容;中国近代史部分,可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作为主体内容;世界近代史部分,可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作为主体内容。

二是:应有现实意义,文综历史部分的命题,更重视与现实的结合,注重历史的时代性,注重历史的史鉴功能和人文意识。如:中国古代史中,要注意古代科技思想、古代文化、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制度政策的沿革等,这些对现实有积极意义,富有教育性的内容,特别是符合中华民族凝聚力,能崔人奋进的内容,而且有一定的现实载体,如:2003年夏季文综高考中“长城”题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那些少数民族分裂活动等内容可不放入主要内容,现行的考试说明中取消古代史中的几个大分裂时期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三是:应有新意,要反映课程改革,体现0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内容改革的思想。如:以往中国近代史专题的复习比较注重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条线索,以及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但近几年命题始终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有关内容为重点,可以将此分解为:政治近代化民主化的历程,经济近代化工业化的历程,思想近代化西学东渐的历程,这种专题的划分与世界史的复习紧密结合,也与现代化建设、政治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性。在教学中用现代化的理念可构建一些历史专题,如: 三次工业(科技)革命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进程间的关系。

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以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在专题的复习要注意综合性,在时间上贯通古代、近代、现代的内容,在内容上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者的联系,在地域上要与同时代世界史上的同类现象进行比较,要注意从比较中认识有关现象的性质,并注意寻找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

在专题复习中,一方面要按照老师所给的专题整理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要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设想更多的专题,专题设计出来后,不管是老师布置的还是学生设计的,都要学生自己整理、归纳。决不能抄录别人的或看其他书籍的。只有自己劳动,自己动手、动脑才能对专题的问题产生深刻的体会保证将来在考试中正确灵活的运用专的知识回答问题。这是完全打破教科书原有体系,重新建立专题知识体系的教学过程。这种做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系统思维能力。这轮复习应做到三点:①粗:历史专题的划分宜粗不宜细,繁枝细节会冲淡主题;②横:专题复习要“纵中有横”。专题的深化不仅要注意同类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引导学生揭示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其相互之间的交叉影响;③导: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整理中外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形态、国内与国际、阶级与民族等矛盾各自的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

三、学习和复习中注意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分地域进行学习和综合复习.文科知识之间有着天然的综合性,尤其是历史和地理联系非常紧密,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具体的地理环境。古人曰:学历史要“左图右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思想的落后和学科分科的影响,历史和地理联系减弱,影响了学生科学知识体系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文综考试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具有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历史、政治和地理综合在一起出题,必然是考察某些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的情况。因此,适应这种要求,在历史学习中应该进行分地域学习和复习。03年高考中的围绕着长城一线、中国西部、英吉利海峡和美国西部命题,正说明了进行分地域进行学习的必要性习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确定区域,尽可能的细致一些。

第二、了解这一地区的地理情况和历史的沿革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三、研究和分析历史和现实的关系。这一地区现实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发展前途等等。

比如,中国历史复习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些区域:

东北地区、蒙古地区、中原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西部地区、新疆地区 西藏地区、台湾地区、西南地区、大运河地区等是高考文综跨学科命题的最好 合点。

四、进行比较复习

比较分析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印度三次民族解放运动比较,中共领导的三次统一战线比较,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比较;

②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一些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德、意统一的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③相同性质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英、法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④不同性质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巴黎公社革命的比较,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比较,俄国十月革命与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比较。

比较分析要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确立比较项目,再灵活变通,就可实现比较法的可操作性、层次性。例如:

①改革比较,可从原因、核心力量、目的、内容、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异同;例如:

比较李鸿章和俾斯麦活动,说明他们的改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国情不同

经济基础不同

目的不同

政策不同 道路不同

结果不同

②革命和运动比较,可从原因、革命对象、革命动力、领导力量、过程、斗争方式、成败原因、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异同;又例如: 例如:

比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说明中国革命的规律。相同:斗争性质和目的

不同:时代背景;斗争口号和纲领;参加斗争的力量;领导力量;斗争的姿态; 斗争的结果;产生的影响。

③历史阶段、历史朝代比较,可从政局特征、制度沿革、发展趋势、盛衰原因等方面分析,主要找出共性的东西,给人以启示;

④杰出人物比较,可从其产生背景、阶级立场、重大活动、个体品质特征、对历史的作用等方面比较分析异同;

⑤典章制度、历史文献比较,可从实施原因、目的、内容、性质、作用等方面比较分析异同。

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方式。比较分析法在历史复习课中的运用,能使学生发掘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隐性关系。归纳其共性与个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概括、综合、分析、鉴别能力。

五、加强对材料解析 题的训练

从04年高考试题看各种材料命题多了,以各种形式入题,有文字材料、图像材料、表格材料等。首先要训练阅读和分析各种材料的能力,看透各种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这是答好材料解析题的基础。其次要注意课本知识和材料结合。引导学生在面对新情景、新问题时,从有用信息的提取入手,然后根据题意认定解题所需要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再进行事实材料的分析与判断。要求学用语言描述思维过程,并且加以强化。

六.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学科基础知识有机结合。

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越来越追求平实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考查学生运用政、史、地各科综合知识来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那么学生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必须注意关注现实,不回避热点,但又不一味追逐热点,热点题可通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惩恶扬善的人文精神和经世致用的服务功能在热点问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要解决这些实践性很强的题目,基础知识的“内存”必须很大,还要擅于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问题,死记硬背明显已不能适应答题要求。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考查让书本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样的用途,让这些“必要的”知识变成“有用的”知识而伴随终身,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意历史和现实继承的 关系。吸收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现实社会发展服务。例如:

世界近代史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等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经验以及英、法等国发展缓慢的原因和教训;现代史上亚洲发展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就是值得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借鉴。这样的经验和教训是很多的,历史和现实结合,这是历史科学的生命的价值。

如果在最后阶段复习中以现实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丰富现实热点,就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们在复习中要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敏锐把握。常见的热点问题 比如

1、“三农”问题。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政府早已将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以前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已经多次体现,自2004年起,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和措施,力图改变农村现状。04年几套全国文综卷部分省级命题都曾涉及。“三农”问题不仅广泛反映在文综试题中,而且具有设问角度多、分值大等特点。因此,“三农”问题必然成为一个长期的热点问题,必须高度关注。

2、科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及其关系问题。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是古往今来的一个永恒主题,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社会进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而社会进步依赖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依靠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基于上述理由,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等问题成为长期以来高考命题的核心,是每年必考的问题,更应该高度重视。

3、改革开放、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问题。长期以来,改革开放是高考的焦点问题之一,主要涉及历史上改革和开放的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当今改革开放的新动向和新趋势等;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也是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是重要的时事热点;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呼声越来越高。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经济是当今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但是,只顾眼前利益和地方、行业利益,致使破坏性的开发自然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现象一度相当普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一度十分突出。因此,以保护环境和发展高科技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自然也成为重要的热点问题。2004年高考文综试题对这方面的考查也比较密集。如卷

(一)第36题;全国卷

(四)第40题;天津卷第31-33题、第39题;等等。

5、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边疆开发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是近年文综试题的重要切入点,也涉及重要的热点问题。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厦漳泉等传统经济热点地区;边疆开发、南方成为经济重心等历史问题;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现实问题。

6、国际关系与和平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和平问题又是国际关系的核心,还与发展问题密切相,关没有和平就难以发展;国与国之间密切合作、相互谅解,可以促进共同发展。在国际关系问题中,中美、中日、中俄、中欧、中国与东盟的关系问题都是热点问题;中东、南亚、朝鲜等地,是当今世界上的热点地区;欧盟、东盟是国际合作的典范;联合国又是世界上最广泛的国际组织。

7、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问题。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全球化”和“区域化”两种趋势它们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开放的中国置身其中,必然遇到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这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应对问题迎接挑战,才能掌握主动权。

七、教法选用

教学中可以选取以下几种教法

(一)结构分析法

近年的历史高考命题,注重对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结构的考查。历史知识结构就是各种历史概念间相互联系及其组合方式,它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表达了历史事实、历史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或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知识结构的类型有: 1.章节内知识结构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或原因、过程、结局、特点、影响等要点。如讲到清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可分析为四个方面:

①经济基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③思想基础;西学传入、早期维新派思想; ④组织基础:强学会成立。2.国别、专题知识结构

国别史分经济、政治、对外关系、阶段特征等几类知识结构;专题史在中外历史中可分大小专题若干条。例如:英国殖民帝国的兴衰过程可归纳为四阶段:

①18世纪中期,成为头号殖民强国;

②19世纪中期至一战前,殖民优势进一步发展,号称“日不落帝国”;

③一战后,殖民统治衰落;

④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

(二)矛盾分析法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中前进的,矛盾形成历史运动,把历史现象纳入矛盾运动中去分析,从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对历史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运用矛盾分析法要掌握四个方面内容:

1.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认识历史发展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各个历史阶段、各国家、地区、民族的矛盾又有特殊性。

如:①世界近现代史上的矛盾有:资本主义制度与旧制度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矛盾,殖民国家争霸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

2.抓住主要矛盾,分析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服从地位。如:世界现代史上

30年代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运动呈三角关系:英法美等民主国家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之间存在着矛盾,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矛盾,法西斯国家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矛盾。意识形态的对抗决定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两种势力共同对抗社会主义苏联是主要矛盾,所以 30年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是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企图祸水东引 3.弄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互相转化

当原来的主要矛盾已经解决之后,其他非主要矛盾就可上升为主要矛盾,或者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未解决,但由于客观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他矛盾也可上升为主要矛盾。如,二战前后主要矛盾转化轨迹:意识形态的对抗(即两种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反苏)到共同反对法西斯(法西斯势力与世界人民的矛盾)再到意识形态的对抗(即帝国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

4.注意分析历史现象的双重性,坚持“两分法”,必须看到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

如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进步性与侵略性、元朝统一的进步性与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等。

(三)因果分析法

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有其历史根源,有必然性因素与偶然性因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历史事件的产生、发展与消亡又必然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领域内对其他历史事件发生作用,产生直接或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索其规律,就必须探讨因果联系。我们应该努力转变重史实、轻分析的传统教学观念,优化“过程”教学,深化因果分析。这是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能力的切实做法。

(四)规律探讨法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复习中,在纵向或横向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我们从中提炼观点,提高认识,找出历史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然后运用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规律探讨法。如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总是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分裂中往往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统一总是人民的渴望,所以统一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历史的主流,分裂和民族间的斗争只是暂时的。又如,从中国古代经济恢复发展的分析可得出认识:统一稳定的政局、前代末农民战争的推动、统治者吸取前代衰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广大人民辛勤劳动等是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五)问题教学法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质疑问难,设置“悬念”,多问几个为什么、还有什么,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在设疑前,要做到对问题精心选择、精心设计;提出问题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要问到“点”子上;问题提出后,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矫正思维偏差。总之,要使教和学处于激疑→释疑→反馈→矫正的良性状态。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采取一题多练的方式来巩固知识,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达到对问题的深透理解。如:

①19世纪 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的?

②19世纪 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市场的?

③19世纪 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政治变动?影响如何?实际上都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命题,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

以上教法的恰当运用,有机结合,必然会产生明显的效果,那就是教材处理的系统化、网络化,知识传授的理论化、深层化,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八、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1.知识网络法。是指知识的内在联系——由点、到线、再到面。“点”是典型事件;“线”是指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是反映历史时期的整个内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点”,组成了由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条“线”。禁烟运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点”,组成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另一条线,上述两条线索就构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面。(2)以人带事法。在复习中可以围绕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串成线索。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克伦威尔,首先要认清他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人物,然后分析他在反封建中的革命性、革命发展中的保守性、牢固掌握其政权建立后的反动性等。

(3)以事带人法。例如德意志统一过程。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威一世即德意志帝国皇位,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了。

(4)比较复习法。马克思把比较方法视为理解历史现象的钥匙。例如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比较;秦朝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比较。

5)分析复习法。分析就是解剖。例如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问题。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次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革命要求。但是,由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产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又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6)联想复习法。联想法就是由此及彼。例如中国抗日战争是八年(1937_1945年),那么美国独立战争也是八年(1755_1783年),安史之乱也是八年(755_763)。当然,复习的方法各种各样。

第二篇:高三学生应注意

高三学生应注意的细节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除了知识和心理的准备以外,学习用具以及饮食、作息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就应该作充分的准备。

调整作息时间

在高一高二有不少同学已经习惯了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同时他们也觉得晚上的学习效率比较高,但是高三已经迫近高考,高考的时间大家都比较清楚了,为了让自己的学习兴奋点与高考同步,进入高三之后就应当有意识地进行调整,并逐渐养成习惯,以便在高考中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饮食

高三学生体力和脑力消耗都较大,因此营养必须要跟上,特别是要高质量地吃早餐,重点是每餐的营养要搭配齐全。

课本

高考试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其实就是课本和考试大纲,所以进入高三首先要把所学各学科课本备齐。只要第一轮复习吃透了课本、打好了基础,就能更好地应付各种考试,特别是高考。找一本当年的高考大纲仔细研读,看看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提高或培养,同时还要把考试内容与课本进行对照,看看哪些知识是自己忽略的,做到及时查漏补缺。

工具书

准备词典、考典等必备的工具书。因为高三复习的容量比较大,老师所讲的内容虽然占了一大部分,但是还有不少东西需要自己学习和掌握,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最方便的老师就是工具书。所以我们有必要提早准备,以便有效利用学习时间。

笔记本

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对高三学生来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方法之一。所以高三学生必须准备笔记本,而且最好是每个学科准备两个笔记本。一个是上课记老师所讲的重要内容,高三的老师每节课要讲很多内容,有些知识可能在课堂上消化不了,需要课下消化,当消化有问题时还需要向老师再请教。另一个用来记录典型题、新颖题、自己出错的题等等,记录时,一定要排除偏、难、怪题,重点记录典型例题、高考题以及处理错题的关键点,以便于复习、揣摩、探究以及错因分析。

一方面要准备两种颜色以上的笔,以便于把知识点勾画出来加以区别;另一方面要准备符合高考答题要求的笔,平时练习时与高考所用的笔尽量一样,在高考时更容易适应。2013届高三生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三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们复习时存在的问题有很多种,比如上课不会听讲、不会做课堂笔记、课下不会做复习、作业拖的时间过长,当前阶段还模糊自己的问题,盲目做题等等,尤其是高三学生的问题在高考考前的这段时间暴露的更加明显,在最后的的这一段的时间,高三学生只有把这些问题及时解决掉,才能为高考扫清障碍,顺利的升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高三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体现如下:

1、“高原现象”又称“瓶颈效应”。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很多同学都说,遭遇了学习瓶颈。

2、“舌尖现象”。高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也可能看见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

3、“克拉克现象”。一些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考前准备充分,对某些考试内容甚至可以倒背如流,然而到了考场,特别是到了高考这样的重要时刻,却发挥失常,往往表现为紧张、慌乱,甚至记忆骤退,脑海里似乎一片空白。此即为“克拉克现象”。

4、“心理饱和现象”。进入高三,大多数学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大学。为了这一目标,不再参与其他活动,只是重复地进行着大量的练习,由于活动单一,结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疲惫、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心理饱和现象”。

5、“阴影缠绕现象”对结果成败的过份关注,结果却让人失望。无论是平时的小考还是大考,过度的关注成绩,如果考不好了自信心受挫,长期走不出失败的阴影,这种现象暂且称之为“阴影缠绕现象”。

二、高三三轮复习方法及策略

以上高三学生存在的问题很普遍,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是否或多或少存在这类问题?

有的同学因为在高

一、高二落下的知识很多,进入高三尤其是最近的几次综合考试,对自己的成绩十分不满意,非常着急,但是又不知道如何高效的找出以前知识上的漏洞,只好每天都要做大量的题来查找漏洞,每天都要做到12点之后,可是效果并不好,而且在考试时经常出现“答案就在嘴边但就是写不出来”这种情况,成绩不理想、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相应的回报,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打算放弃学习了。

进入新高三总复习之后,可以预见学生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少了,绝大多数学校或同学给自己悬上了“高考倒计时。”但大多数同学们在这个阶段普遍感到比较茫然,无从下手。高三已经进入第一轮复习了,所以我们也应该利用好这一年的时间,有针对性的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为自己赢得迈向成功起点的机会。

下面说一下常规的备考阶段和学习目标,以及当前我们务必要做的几件事:

高三三轮复习按时间大致分为:

(一)第一轮复习(9月—3月初)基础能力过关时期

一边是高中三年课程的回顾,一边是知识遗漏的查找,这也是为高考总复习知识系统化、能力化做好准备的时期。高考是考三年的内容,而在高一高二落下的知识很多,而高考的其中的一个黄金定律“8020法则”,就是指高考试题的80%是基础知识,20%是稍难点的综合题,把这部分的基础做好的话,就可以上一所不错的大学。所以必须把这两年的基础知识补上,避免高考时这些知识变成失分点,自己通过做大量的题来找漏洞效果不明显而且又浪费了时间。最后以致于信心受挫,决定放弃学习了。这是学习中的最可怕的现象。我们做题不贵“多”而贵“精”。应该做囊括高考的重点、难点、考点的题和通过对照老师讲的具体内容检测出漏洞。

显然大部分学生已经完成了这个阶段,如果少部分学生基础没有掌握牢固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的按照第一轮的思想去备考,因为整个高考中,基础及中等难度的分数比例非常之高,抓好基础将能获取更多的分数。

(二)第二轮复习(3月初—5月中)综合能力突破时期

1、进行典型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高考黄金定律二就是典型题法则,其实如果我们把高考的方向把握准了,高考的出题模式弄清楚,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会很轻松。不只是在数学、物理这样的理科有典型题,文科的东西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比如语文的作文,一篇文章好的结构、好的句子,我们都可以用来模仿,比如“诚信是小朋友将拾到的一分钱放在警察叔叔手里时脸上的笑容,是少先队员宣誓时眼中的闪光。诚信是焦裕禄推开乡亲柴门送去的那一阵春风,它是孔繁森将藏族老妈妈冻伤的双脚捂进怀中的深情。”这是关于诚信的比喻,那我们就可以借鉴一下,仿造句子。如:诚信是开国领袖面对新中国第一缕曙光作出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召唤。诚信是继往开来的领路人俯瞰西部作出的“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定。学习就是一个由模仿到驾驭的过程,我们在借鉴别人精彩点的同时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最终由量变到质变,使我们成为一个出口成章、才华横溢的人,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2、构建知识体系,进行专项练习。体系是综合的根本,专题是提高的保证。我们在回忆信息过程中会出现的暂时性的遗忘。高三学生在考试时经常答案就在嘴边就是写不出来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舌尖现象”,它常会影响到考生的情绪、信心,所以必须加以克服。高三学生张扬在平时要扎实地学好知识,通过形成知识网络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体系,借助理解记忆等方式调动复习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有效的检索体系,在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能准确、及时地提取出来。当遇到舌尖效应时要保持冷静、放松,这样可有助于知识的回忆。

3、形成考试体系,训练解题思维(迅速做题技巧训练)。很多题型可以归类挖掘共性,尤其是理科题型,题目和条件都有其内在的关系点的,一般的解题入手方法不外乎为顺着题意来,或者以寻求的结果为出发点逆向推导,只有学会从题目本身寻找做题的入手点,或形成一定的解答思维步骤,才能在考场上适应任何题,立于不败之地。所谓的考试体系就是构建在考试时第一遍的做题思路,到这时候可以减弱我们研究题目本身知识点的比例,加强研究做题第一思维的比例,通过同类型套题来总结和调整第一次想的方向,及归纳其中解答的思维共性,是能够快速帮助我们获取分数的。

当我们处在第二轮末阶段时,很多同学就会发急。所谓欲速而不达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这时候千万不要盲目做题,看到什么题抓来就做,做对了不去总结提炼这种思想的话,只能说你会这道题而已。做错了看答案听讲解明白了而不去思考“凭什么这么解答”,到考试的时候还是不会的,做题千万不能和口渴猛灌水那样,除了肚子涨,啥味道都没留下。

4、此阶段的几种常见备考方法指导。此阶段备考方法不外乎是题海战术课本反复查看。较为科学的方法是归类解答,或归纳之前错误的题型。有技巧的一些学生已经开始进行构建类型模型(以典型题为原形),并开始渐渐网化知识体系了。我们的建议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自身获得最大的效果,适合随大流的跟着学校老师走,基础掉队同学们就该上课的时候记好笔记,其余时间多花些时间在课本与基础习题上(课本章节后习题练习),感觉在学校已经无法提升的同学,利用套题演练,类型归纳来总结和提高自己的做题精确度和速度,这时候往往是思维的比拼,而不是“努力程度”的比拼。与其花费大量时间盲目做题,不如多花点时间总结归纳会做的题型中的思维步骤,解答步骤。对于会做题,临场发挥不佳的学生,可以通过连续长时间的做套题,或者想办法耗尽精力后(如长跑后,冲刺跑后),再做卷子,或压缩做题时间(2/3~3/4的考试时间做完卷子),以训练考场状态。

(三)第三轮复习(5月中—5月底)应用能力提高时期

1、调整心理状态。对于每一位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谁都希望能获得成功,而要想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就应该具有“瓦伦达心态”。瓦伦达是美国走钢索的杂技演员。钢索一般悬在离地几十米的高空,没有任何人身安全保护措施,还有来自风雨等不利因素的干扰,人在上面行走,其现象可见一般,但他始终能获得成功。对此,瓦伦达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专心专意地走好钢索,不管得失。”后来,心理学上把这种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为赛事以外杂念所动的心理现象称为“瓦伦达心态。”面对高考,我们所能做的不是给自己加压,而是减压,既不要考虑高考成功后的鲜花和掌声,也不要过于关注考试的失败,要保持一种稳定的瓦伦达心态,使自己在复习、应考阶段,能够尽可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在高考中高水平发挥,考出理想的成绩。张扬过度的关注成绩和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她可以把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做个对比,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有收获,那她就是进步的,她就没有虚度光阴。

2、树立正确的高考目标。正确的目标是我们用力跳起来能达到的高度。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救哪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图。”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凭着我们的能力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我们也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合适的高考目标,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以上两个案例平时作文可以用)

3、检验复习,强化记忆。在这最后的阶段主要是通过做几套高考的真题,准确把握高考的出题方向,并注意一下规范的答案,以便自己在高考时能把答案做到规范、简练。

我们在高三这关键的一年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好复习时间,当时间的主人。忌为赶进度而“开夜车”“煮生饭”,也忌“老牛拉破车”,考试日期到了还未复习完一个循环;更忌无计划无目的,听其自然,复习到哪里算哪里,我在这里衷心的希望在高考的列车开来时,大家都能搭个顺风车。

(四)考前调试期(考前一周)

到了考前一周,尽量调整好心态上考场。平时不要钻牛角尖,以看题思考为主,切忌还在全力攻克陌生的超难题。应以回顾为主,课本知识点有无遗忘,平时常做题型熟悉与否等。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自信心最为重要。

三家长在高考阶段应该注意的事情

高三学生因为高考和升学的压力,总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往往容易出现学习自信心不足、焦虑急躁、注意力难以集中、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家长的言行也会传染给孩子,在最后这个阶段,家长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如从创造安静的复习环境、适当降低期望值、督促孩子娱乐与运动、不要对孩子过分关注、帮助孩子合理膳食等方面一起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关键时期。张扬的家长也应该根据她的具体情况给她制造学习的氛围,让她集中注意力去学习。

最后的胜利不是属于一直遥遥领先的人,而是属于坚持不懈、永不退缩、毫不放松的人,高三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目标,调整好心态,并借助好的学习的方法,来赢得成功!“世界上的事开始很容易,但却难成功。因为成功意味着必须学完知识的全程,意味着历尽千辛万苦,依然执着;意味着满身伤痕,也决不放弃;意味着受尽伤害依然心地善良;意味着在身体极限时,咬紧牙关,继续迈着疲劳的双腿向前迈进。不跨越极限,我们会吃尽苦头;要跨越极限,则要经受更多的考验,但只要你能忍受黎明前那黑暗的一刻,太阳一定会带着满天的朝霞为向着东方奔跑的你升起。”

第三篇:面试应注意哪些问题

面试应注意哪些问题

求职面试早已成为毕业生开启职业大门不可或缺的钥匙,能否熟练掌握和使用好这把钥匙,对毕业生能否 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影响极大。那么毕业生求职面试到底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注意非语言交流 一谈面试,人们一般想到的是怎样去对付用人单位的提问,如何巧妙的应答对方,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接受面试往往是第一次用人单位的主考官司见面,所谓“未闻其声,先见其人”。因此,首先进入主考 官视野的必然是你的仪表。这属于非语言交流。仪表并不只是简单地反映应聘者个人的修养,在主考官的 眼里,它还代表公司未来的形象。因此仪表往往会左右主考官对你的整体评价。一般说来,衣着不整、蓬头垢面,会被认为是邋遢窝囊,过于超前的服装,也会被认为不可依赖。总体来说,仪表应该给人以整洁、大方、朝气蓬勃的感觉。另外,面试的非语言交流方面还要注意回答问题的声音(包括语调、速度、音 量高低)、体态、面部表情、手势以及眼神等。

二、“听”、“说”得法

“听”话是否得法同样能在主考官的印象中打上深刻的烙印。善于倾听首先需要的是耐心,对对方提起的任何话题都不能心不在焉或表现出不而烦,更不能轻易打断或中途插话,除非是交谈需要的时候。其次要细心,时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善于理解对方的“弦外之音”。再次要专心,能抓住对方谈话的要点和实质。如果对方所谈之事本身不明确,你可以用委婉诚恳的语言指出,这样既能弄清问题的要点和实质,又能给对方以专心致志的好印象。“说”同样有一定的学问。初次参加面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如羞怯心理,因此不如先坦率地告诉对方:“对不起,我有点紧张,或“对不起,我缺乏经验,请您愿谅”。这对推荐自己不仅没有什么消极影响,而且由于自己的坦诚,将很容易获得对方理解。这是良好交谈的第一步。其次,在应试交谈过程中,应巧妙地引导话题,随时把对方的谈话内容从无关的事引回到你所关心的问题上来。介绍自己须用客观的语言,碰到对自己不利的问题,把回答的内容扯到远离有损自己的形象的范围;要么表示弥补缺憾的决心。

三、谦虚谨慎

面试和面谈的区别之一就是对方往往是多人,其中不乏专家、学者,求职者切不可息以为是,不懂装懂,讲话要留有余地。有过这样的实例:一位报考办公室秘书工作的中文系毕业生,在参加面试时开始都很顺利,可是当主考官请他谈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时,他便信口开河,自称自己对经济学很感兴趣,很有研究,在谈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等名词时,他不知道考官中就有公司的总经济师、总会计师、他们问这位大学生什么是宏观经济、什么是微观经济时,他无以作答,一时语塞。结果影响了面试成绩。另外在参加“集体式、讨论式”面度时,要正确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要随意攻击他人,以抬高自己,因为这样只能损害自己的形象。

四、机智应变

当求职者一人面对众多考官时,心理压力很大,面试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求职者是否机智果断,随机应变。首先,进入考场时要注意分析面试类型,如果是“主导式”面试,你就应当把目标集中投向主考官,认真礼貌地回答问题,如果是“答辩式”,你则把目光投向提问者,切不可只关注甲方而冷落乙方。其次要避免尴尬场面,在回答问题时常遇到这些情况:未听清问题便回答,听清了问题自己一时不能作答。回答时出现错误或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可能使你处于尴尬的境地。避免尴尬的技巧是:对未听清的问题可以请求对方再复一下或解释一下;一时回答不出可以请主考官提下一个问题,然后回过头来考虑成熟再回答;遇到偶然出现的错误也不必因耿耿于怀而打乱后面的思路。

五、扬长避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无论是在性格上,专业上都是如此。因此面试时一定要扬长避短。例如性格外向的人往往容易给人留下热情活泼、思维敏捷但不深沉的印象。这类性格的人在面试时要注意克服自己的弱点,讲话的节奏要适当放慢,语言组织得当,要注意给人以博学多才、风多识广的良好印象;性格时,这类性格的人要力争早发言,并就某一重大问题展开论述,以弥补自己性格上的不足。

六、显示潜能

面试的时间通常很短,求职者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才能展示出来,因此要抓住一切时机,巧妙地显示潜能。例如,报考会计职位的求职者可以将正在参加计算机专业的业余学习的情况“漫不经心”地讲出来,可以使对方认为你不仅能熟练掌握会计业务,而且有发展会计业务的潜力;报考秘书工作的求职者可以借主考官的提问,顺手递上去,以显示自己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显示潜能要实事求是,简短、自然、巧妙,否则也会弄巧成拙。

第四篇:辞职信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什么是辞职信

辞职信,也叫辞职书或辞呈,是辞职者向原工作单位辞去职务时写的书信。辞职信是辞职者在辞去职务时的一个必要程序。

二、写辞职信应注意哪些问题

1.理由要充分、可信。写辞职书,一定要充分考虑辞职的理由是否充分、可信。因为只有理由充分、可信,才能得到批准。但陈述理由的文字应扼要,不必展开。

2.措辞要委婉、恳切。用委婉、恳切的言词来表明辞职的诚意。

第五篇:教案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案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彭庆梅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不少教案设计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这里提出希望引起老师们注意。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重、难点不够突出。本套教材三、四年级的对话教学部分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的。由于是一个连续的情景,里面除了重点句型外有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非重点的新语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突出重点句型,不要把大块的时间花在非重点语言上。

2.热身活动与教学目标缺乏内在联系。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课的热身环节虽然形式上很丰富,既有歌曲、歌谣,又有TPR活动,但几个活动相互并无联系,也没有为本节课的新知识点起到铺垫的作用。热身环节的目的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建议这部分的内容应与新课的话题和知识点相呼应。

3.活动设计目标性不强。虽然活动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每个活动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也就是说这个活动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根据活动中涉及到的语言技能,可以把活动分成五类:

· 操炼“听”的活动; · 操炼“说”的活动; · 操炼“阅读”的活动; · 操炼“书写”的活动;

· 综合两种或两种以上技能的综合性活动。

有些活动创意很好,但是与语言点脱离,不能起到巩固、操练新语言的目的。建议教师设计一个活动之后确认它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活动的目标与语言点的学习没有关联,再好的创意也只好忍痛割爱。

4.活动之间缺乏层次性。活动的目标不同,活动的难易程度当然也不一样。上面提到了四种语言技能,实际上,这四种技能之中,听和读涉及到语言的输入,说和写涉及到语言的输出,很显然,输出的活动应该安排在输入的活动之后,综合性的活动要安排在涉及到单一语言技能的活动的后面进行。理想的活动安排应该是前易后难,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5.学生的参与面窄。对于大班教学而言,设计活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调动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的活动才能保证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有些活动参与面过窄,一个班上的多数学生都是观众,而不是参与者,这样的活动的教学效果肯定是非常有限的。小学英语探究式学习的模式及其教学策略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姜 南

一、小学英语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是在探究学习的相关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实际形成的一套程序化的操作模式。模式是由理论基础、教学目的、操作程序、实施条件组成的一个体系。

1.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的帮助,个人主动建构的结果。该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目的。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发现中学,即学生运用探究的方式,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着重培养学生发现的态度、发现的能力。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出一般法则,并用之来解决实际问题。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方法。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各教学单元及每节课的内容、学生认知发展的现状,做到既明确又要有可操作性。其实施条件包括教学策略,教师所处的角色等。

2.小学英语课堂探究学习的操作程序。

考虑到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和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笔者认为:在课堂探究学习中,以小学英语教材为基本内容,形成“激疑──探究──建构──迁移”的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过程是适宜的。“激疑”是指创设情、境(情景和语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刺激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现象的显著特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中心点以整合成课堂教学目标。“探究”是指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调查、资料分析、观察、思考、比较、推理、假设、验证、讨论和交流等方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自主中积极探究语言的相关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确定假设;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事实为论据验证假设,并引导学生不断地对假设加以修正和完善。“建构”主要是指通过归纳、内化(顺应、同化)、反思、评价等方法对语言运用的规律进行总结,用“再次发现”的方式以形成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迁移”是指将形成的认知结构或学习能力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应用到新的情景中,解决新问题或解释新现象,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科探究教学中可以根据知识侧重点和教学要求的不同分别采取三种活动形式: ·微型探究活动:是指利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开展的短时间的探究活动。

·课时探究活动:是指为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利用完整的课堂教学时间(1-2课时)开展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作业: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拓展学习内容而布置的课外作业。诸如设计“自助餐”式作业,生活型作业,创造型作业,调研型作业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笔者曾布置“找一找身边的英语”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并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渠道,增加信息的输入量,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通过完成该项作业,学生找到了“BS”,“WC”,“stop, pause, on, off”,“OTC”,“Dove”等表达;在网上收集到母亲节(Mother's Day)、圣诞节(Christmas)等节日的相关知识。

4.课堂探究式学习案例

词汇和语法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探究式学习的作用。在词汇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主动探究词汇音、形、义间的联系,总结英语字母和单词的发音规律,通过上下文去理解生词的意义等,不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词汇学习方法。语法学习则更适合采取从个别事例(通过观察、模型、检验)到一般语言法则的归纳探究方法。重点可以放在教给学生如何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归纳的过程上。这种“发现”语法的活动,可以将枯燥的语法训练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自己找到学习的规律。

[案例一] 微型探究型

·找出下面一组词的共同点,列出更多的词,并编成一句话。如: take(拿), cake(蛋糕), plate(盘子), make faces(做鬼脸)·

给出一个主题词,让学生写出相关的词汇,编成一个情景完整的故事。如:

[案例二] 课时探究型 语法教学(现在进行时的教学)

语法教学多数以小对话或主题的形式出现,一般可以在一个课时内完成,即通过激疑──探究──建构──迁移等步骤掌握语言知识,最终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步骤一:激疑(创设情境、目标导引)(1)歌曲:I'm Sleeping(2)教师出示一组动作图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描述正在做的动作?”

The girl is singing.The boy is studying English.(3))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和例句。

The girl is standing near the window.What's she doing? She's singing. 步骤二:探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例句描绘课文插图中的其他人物。(1)The man is sitting in the chair.What's he doing? He's reading.(2)The woman is sitting at the table. What's she doing? She's writing a letter.(3)The boy is sitting on the floor.What's he doing? He's playing with his toys.

教师提出问题:①这四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又有何不同?②从这些异、同点,你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或大胆猜想、检验等逐步达成共识。步骤三:建构(成果展示、反思评价)

把上述句子写在黑板上或者通过屏幕显示出来。首先让学生熟读句型,然后看图连贯说出各人物的动作,最后找出句子的共同点并归纳总结。此过程体现了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主的原则。

句子结构:人物+BE+动词的ing形式+地点 stand ── standing(直接加ing)sit ── sitting(双写最后一个辅音字母再加ing)write ── writing(去掉不发音的c后再加)步骤四:迁移(拓展提高,课外延伸)

(1)教师出示简单的动作动画,学生尝试运用现在时进行描述。

(2)教师出示动作、人物相对复杂些的图片,学生继续运用现在进行时进行描述。(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现在进行时即兴描绘课堂情景。

[案例三] 课时研究型语音教学:“ee”(包含多个探究活动)

[目标] 从意义的角度,建立两个单词bee和seen的内在联系,从而确定学习的主题:即“bee”在劳动中可以为植物传授花粉,植物则要靠它们的传粉结出“seed”。先让学生熟识这两词后,对这两种事物分别加以评说,之后总结其内在联系(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表达)。

步骤一: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准备有关蜜蜂的视听材料,并收集一些植物的种子。

(1)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bees?(2)Do you know the word “seed”? How many kinds of seeds do you know? 步骤二:激疑

(1)创设情境,导引目标。教师打开电视,学生观看蜜蜂采蜜、筑巢及蜂后生子的录像。这个步骤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生成探究“为什么”的好奇心理。

(2)教师设问。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bees?” 步骤三:探究

(1)学生回答上述问题。S1: A bee is yellow.S2: A bee has wings, it can fly. S3: There is a queen.S4: A bee has six feel.教师及时将学生找出的包含“ee”的单词(green, feet等)写在黑板上。

(2)教师出示一些种子,请一名学生取一颗自己认识的种子向其他学生介绍:“This is a sunflower seed.We can cat it.”

...笔者及时提出了另外的问题:“What can we do with all kinds of the seeds?”一名学生总结了这些种子的共性:“We can plant them.”

步骤四:建构

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了一个新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对“ee”的了解,总结出曾经学过的包含这一字母组合的单词,并造句或编成一个小短文。(这是一个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并建构知识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更多的包含“ee”的单词,并学到一种记忆单词的学习策略。)

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翻生词表,有的查字典,有的和同学一起轻声讨论,总结出的词汇如下:

bee, feet, queen, sheep, meet, see jeep, feed, geese, need, beef, teeth 接着学生朗读自己的句子或小片段:

S1: The queen doesn't work.The bees work for their queen.S2: On a farm, we can see so many sheep, geese...We can get to the farm by jeep. 步骤五:迁移

课后,笔者布置了如下的课外作业:用一句话来帮助自己记忆字母组合ar和oa的发音(奇异联想法)。

ar: arm, car, park, farmer, garden oa: boat, goat, coat, road, soap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由思考问题或任务开始,经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适当的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相关方面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表达和总结。基本教学策略如下:

1.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适当情境以形成“问题中心”,激发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问题,使学生乐于进行探究性学习。情境设计的原则有:

① 紧扣教学目标,为学习新知服务;

② 要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易为学生理解,富有童趣。如在教学“The Four Seasons”时,可以这样操作:

① 借助多媒体逐个呈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图片。这种形式视听结合,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① CAI呈现问题:

What season is it now in Hang Zhou? 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hy do you like fall best? 问题难易程度不同,保证每一名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都有可能得到答案。③ 布置“描述每一个季节”和“听四季”两个任务型活动。教师用不同的词语来描述某个季节,开拓学生的思路。“听四季”通过录音,辨别季节,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④ 最后,设计小记者采访的任务型活动,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交际运用,获得情感体验。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不同的情境中,在一系列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完成的。

2.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小组讨论要有针对性。

探究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而展开,并随问题的解决而结束。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设计问题时,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① 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能够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机因素。② 问题难易适度,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或者说问题必须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③ 在形式上要更多地设计一些探究类和发散类问题。探究类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回答“为什么”“你猜想会发生什么?”等。发散类,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议论客观事物,其主要特点是具有思考性,能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如在教学“指路”等内容时,可用多媒体设计“一个男孩在校门口遇到一个拿行李的女孩”的情境。先让学生猜测“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的问题,在得到诸如“Welcome to our school!/ May I know your name? / Can I help you?”等不同答案后,再让学生阅读对话进行对比。然后教师再问:“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Where are they going?”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课后续编对话,使这些探究类和发散类的问题变成学生探究学习的持续动力。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恰当运用转移(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回答)、启发(处理不能正确回答的情况)、追问(回答正确但却不充分)、等待(促进学生真正地思考问题)等提问的技巧.

讨论是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的基本形式,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所有学生“卷入”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和社交能力。每一次讨论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和目标,要保证学生有话可说。例如,在一堂复习课中,笔者曾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并为各小组命名,如:先锋队,雄鹰队等,以此来引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和愿望。然后,笔者给各小组布置共同的任务目标,即讨论归纳所学名词的复数变化规律。学生先罗列出一系列名词的复数形式,如:books, desks, birds;buses, boxes, watches;potatoes, radios, wolves, knives, factories等,然后学生观察,发现其内在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组内成员相互补充,最后推出小组发言人进行汇报。其他组的参与者随时可以进行补充以形成一种热烈的、合作的、自由交流的气氛。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各小组合作、讨论、归纳中的成功点和闪光点进行表扬,对以后的小组讨论活动提出要求和改进的建议。

3.活动设计要具备有可操作性、拓展性,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本身就是通过观察、查找信息、设计调研方案、讨论、搜索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类型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的。活动的设计必须考虑实践性、探究性、拓展性。例如在教学故事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故事表演内容,让学生体会故事中角色的心理变化,在学生表演成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故事进行改编或创作出新故事,记录下来并配上插图。该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线索,让学生通过做事情(表演、讲故事、收集资料、表达、绘画)来体验语言,使学生在“用”中培养创新意识。

4.作业布置要有开放性,应该可以激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布置开放式的作业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性作业强调答案的多样性,获取信息的广泛性,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教完交通工具等内容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如下的探究性作业 ① 收集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名称; ② 为你自己设计一条假期出游路线,并说出为什么选择这些地点,应选哪种交通工具?为什么? 本作业通过让学生设计出游路线及出行方式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有关的地理知识及常见的交通形式,并用英语表达,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技能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5.探究途径要多样化──在学科联系中开拓领域去研究。

探究性学习在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上偏重于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爱玩好动,兴趣广泛。如果能将英语学习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构思、解决问题,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例如:教完“Where's...?”的用法后,笔者给出可供选择的家具及价格和房间的平面图,布置“I am a good designer.”的探究性作业:

① Do a survey.For example: What color do your family members like most? What kind of furniture do your family members need most? ② Decorate your home.(You have only 100 points.③ Design your home.④ Introduce your home.(Use the pattern: There's a...)⑤ Who's the best designer? 这个探究过程涉及到数学、美术等多种知识。首先学生必须通过数据统计选出家庭成员喜欢的颜色和所需家具,然后根据现有的资金,进行预算和统筹,然后通过量、画、剪、贴,科学合理地设计房间的划分、家具的摆放。

6.面向全体学生,关照多样化的学生个性,实行分层探究。

(1)探究性活动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享不同程度的探究成果。探究活动的设计要尽量照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让大多数学生都有事可做,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功感。

(2)活动设计要有拓展性,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有所发展。教材中的习题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对练习题的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知识储蓄”,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中有一个活动:将含有字母a,c,i,o,u的单词按读音归类。围绕这一题,可进行如下设计:

① 读单词:注意其中a,e,i,o,u的读音; ② 摘单词:按读音分别归类;

③ 析单词:如字母a发/el/的单词有什么特点;

④ 对单词:如教师读出一串单词,学生对出与元音字母发音相同的单词;

⑤ 念单词:教师出示学生不曾学过,但符合发音规律的单词让学生尝试拼读。

这个活动,层次清楚,由浅入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等。7.适时介绍探究性方法,引导学生探索。

探究式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教师必须适时地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其能够逐渐独立开展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探究式学习方法:

(1)联想、内化。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发散思维和记忆的基础,在语法、特别是词汇的探究学习(理解,记忆)中,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类联想:,earth → sun, moon, star; 关系联想:

book → storybook, bookmark, booklet, bookstore; air → airport, airplane, by air.对比联想:

big / small;long / tall;right / wrong. 奇异联想:

head, ahead, headmaster, headache低头在前面走,校长头痛。

(2)分析比较。分析是把一个事物分解开来,对其各个要素各个部分进行研究,找出它们的特点和联系。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抽象思维方法。其前提有二:一是英语材料间确有联系才可以进行比较;二是要在同一标准下来比较。

小学英语中涉及许多音、形、义相似的词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其音和形上的异同,探究记忆单词的方法。例如,学生通过观察eat,read,sea,speak,teach,tea后,发现它们都含有ea [i:]字母组合。再如,通过分析birthday(生日)→birth(生)+day(日);playground(操场)→play(玩)+ground(地),探究和发现这些构词性的规律有助于记忆单词。又如,在学习语法时,可针对以下两种现象进行比较:

① 语语法本身中相似但不同的语言现象(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形容词物主 代词与名词性物主代词等)

② 英、汉语言中相关的语法现象和结构规则的异同。

(3)分类归纳。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根据事物的异同程度而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其实质是为了认识事物之间种与属的关系和联系。归纳是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事物结合起来,以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到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在教学英语可数名词的单复数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以下词组:a book, an apple, one pen, a box, two pear, three boys, many students, some boxes, ten watches, a cat, an orange, eight dresses,然后让学生将它们归类。通过这几个步骤,学生经历了典型例子(观察、认识)──共同特征(分析、对比)──尝试应用规则(检验)──归纳(由感性到理性)的整个探究过程。例如:

A组:a book, an apple, a box, a cat, an orange, one pen B组:two pears, three boys, many students, some boxes, ten watches, eight dresses 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归纳出以下结论:

① 这些名词都是可数名词:A组表示数量为一个,是单数;B组表示数量为两个以上,是复数。

② 词的复数一般在单数词尾加“s”,以s,x,ch,sh结尾的词后加“es”。

教师也可以用归纳分类法让学生探究“have / has”和“There is / are...”用法。这种归纳的能力在语法学习(语法规则、惯用法、搭配)中尤为重要。

(4)理解猜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鼓励学生使用各种各样来自情境中的提示信息(如:语调、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视觉支持,上下文、信号词等)理解或猜测可能发生什么(或可能说什么)、理解或猜测词义等,然后再检验自己的猜测和实际情况是否一致。比如,在教学表示运动的单词swimming,jogging,running时,教师可以运用肢体语言让学生理解猜测词义。再如,利用多媒体展示“购物”、“谈论时间”、“会朋友”等主题情景,让学生根据场景设置和人物的表情、动作,猜一猜主题,人物谈话的内容等。类似的练习既能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又能训练其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模式及实施

(一)课题研究的一般模式

实施小学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另一途径是专门的课题研究。即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英语学科的内容、语言功能项目,从学习、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专题,以小组为形式,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的专题探究式学习活动。一般来说,小课题研究可以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1.呈现问题情境──选题。

呈现问题情境的两个决定性因素,一是教材内容,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内容。由于英语学习的特殊性,一般的选题是来自教材(存在着大量的可以拓展成为小课题的素材)或由师生共同提出的,当然有时也可由学生自己讨论选择。

2.在问题情境中展开实践活动──分组实践。这个阶段的重要内容是安排开展实践活动的计划和具体步骤,可能涉及到分组决定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的小项目内容、活动形式、观察以及收集处理信息材料、方法、选择总结和交流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拟定时间、分组进行实践等。

3.总结交流

首先,个人在完成分工任务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小结。然后,再在小组内讨论各自的成果、形成小组的小结。最后小组代表向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总结全班的收获。

4.在情境中评价

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评价内容主要强调学生课题活动的过程、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积极主动参与的探究精神。

(二)具体实施步骤

1.确定参与人员: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

2.营造研究氛围:为课题组成员组织相关讲座,通过实例介绍探究性学习的意义,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

3.选好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课题实施之初,给学生提供若干类可选择的选题: ① 常生活与英语; ② 单词科学记忆法;

③ 英语常用功能语言(如打电话、购等)的探究; ④ 中英跨文化交际的差异。

每一类又可分若干小选项。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填写研究意向书。在选题时,强调每名学生要在一个时期里确定一个重点;在组织形式上,以小组为单位,自愿组合,分工协作。最后教师分类汇总,明确小组负责人,制定方案,经论证后开始运作。选题是小课题研究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4.分组实践:各小组围绕本组的研究主题,通过查阅资料、收看相关节目、上网查寻等多种渠道,逐步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在实践阶段,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做好工作记录,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和成就感,特别是所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措施。

5.举行成果交流汇报。各小组完成成果汇报方案,自己选择展出活动成果的形式。

四、成果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本实践研究是由课堂渗透式探究学习和小课题研究活动组成的连续体。前者以课堂为舞台,以教材为内容,着重于探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与方法;后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对教材内容做进一步拓展,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年来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表现在:

1.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同时也帮助学生取得了丰富的学习体验。2.初步培养了小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对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创新的思维,发展了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逐步养成了合作与共享的习惯。

学会分享和合作是2l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探究性学习正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鼓励帮助、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使他们感受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并进而把这种精神延拓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4.本实践研究还存在若干问题,需加以改进。比如,有的学生收集的资料内容太杂,材料与课题内容不符,选题过于分散,时间难于掌握等。笔者认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案是:围绕教材的某一话题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即将选题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与本单元话题密切联系的小课题,分散在4—8次在课堂内完成。

下载高三历史应注意的问题(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历史应注意的问题(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教师上课要有“范儿”青县树人学校刘振清平常上课经常听到和看到学生不爱上某某老师的课,上某某老师的课,学生不是趴着就是睡觉甚至说话或私底下玩。这种情况一般多发生在新老......

    高三教师指导备考应注意的八个问题

    高三教师指导备考应注意的八个问题 一、教师在备考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在备考中扮演着“教练员”的角色,主要有以下作用: 1、交给、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2、对知识、试题......

    面试后应注意哪些问题(5篇模版)

    面试后应注意哪些问题面试对于求职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许多求职者通常只注意到面试前的准备和面试中的应对,对面试后该做的事情却忽略了。其实,面试后的工作做得好坏与否往......

    秘书应注意的问题

    身为秘书,在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与上司关系的处理: 1、秘书地位的特殊性,很多时候会尴尬。因此,要与上司成为朋友,但不能亲密无间,太随便,或是轻视上司,这是根本性的错误;不可涉......

    小孩看电视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孩看电视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有计划地选择节目内容。家长最好事先了解节目内容,选 择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与儿童年龄特点相适应的节目,如动画片、童话、木偶和儿童电视剧等,并要......

    论文答辩应注意的问题

    论文答辩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毕业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的实践和观察,我认为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提高成绩是有益的。......

    签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本文出自.cn/bbs 发自求职分舵签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目前,高校使用的就业协议书是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统一制订的,由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三方共同签署后生效。它具有一定的广......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应注意哪些问题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应注意哪些问题?相信这个问题,很多患者还不是很了解,做好患者康复期护理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们就请郑州精神病医院专家杨俊国主任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