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联东U谷模式看产业园区节约集约土地利用

时间:2019-05-14 01:5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联东U谷模式看产业园区节约集约土地利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联东U谷模式看产业园区节约集约土地利用》。

第一篇:以联东U谷模式看产业园区节约集约土地利用

以“联东U谷”模式看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

徐州市 卓 磊

近年来,在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工业化发展极为迅速,工业化水平已达60%,在全国大建、扩建开发区、新城区的背景下,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特别中小制造企业发展面临瓶颈,推行土地集约利用势在必行。联东集团历经十载,研究、探索产业园区经营与土地集约发展,所创新的“联东U谷”模式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产业园区概况

(一)产业园区定义

产业园区是一个一般概念,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广泛意义上的产业园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在中国,产业园区是在2003年,由国内领先的产业园区运营商联东集团率先提出的,是工业地产的升级与换代。

根据联东集团对产业园区的定义,产业园区是围绕着微笑曲线,构建的产业价值莲一体化平台,以产业为依托,地产为载体,实现土地的整体开发与运营。以独栋写字楼、高层办公楼、标准化厂房、中试研发楼为开发对象,整合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打造产、学、研产业集群,帮助政府改善区域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帮助企业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发展力的新型产业形式。

实际上,确切了解产业园区的概念,还需要了解产业园区与商业地产之间的关系。

(二)产业园区与商业地产区别

1、客户。产业园区与传统商业地产的最大区别在于目标客户的不同,商业地产的客户在于商家,而产业园区面对的两大客户是 政府与企业。

2、选址条件。产业园区选址条件更为谨慎,产业园区首先要分析城市产业特点,城市产业的阶段未来培育产业的方向,如城市的影响力、吸引力等等,一般都是选址在一、二线城市的发展主轴线或者产业集聚的开发区。

3、功能类型。商业地产的功能比较多样化,例如:购物功能、餐饮功能、娱乐功能、休息功能、商务功能等等,但产业园区的功能更全面、更为突出,例如:打造企业集聚、提升城市形象、建立退出机制、提升企业竞争力等。

4、产品设计。商业地产的产品类型主要有:高层写字楼、购物中心、商铺等,产品设计主要是因为产品、功能而异。而产业园区的产品设计完全不一样,产业园区的产品类型主要有:独栋写字楼、高层写字楼、配套服务商业中心、标准化厂房等,产品设计主要考虑办公需求、机械需求等,主要解决满足企业生产、办公等需求。

5、招商类型。有一位专家曾经说过,产业园区是块高级蛋糕。如果说卖住宅的是小学生,卖商业地产的是大学生的话,卖产业园区应该算作研究生了,产业园区的招商范围很庞大,需求也更加多种多样,企业不仅要考虑企业的成长环境,还有更多的软性因素需要考虑,因为产业园区的招商人群不仅要了解企业需求,更要深入企业中来,对企业运营及未来发展有更加准确的把控。

(三)产业园区的优势

产业园区的发展,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及便利条件,降低企业成本,提供企业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概况来讲,产业园区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中小企业形成规模,向专业化、集成化发展,产生较 强的规模效应。

2、有利于促进产业区域分工和新型产业基地形成。

3、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节约治理环境的成本。

4、有利于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5、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

(四)产业园区中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1、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普遍较低

由于产业区园部分工业的性质决定了往往以单层厂房为主,其工业区容积率较低。同时也由于部分开发区建立较早,当时企业进区门槛低,集约用地意识不强。

2、部分开发区投入产出强度偏低

部分产业园区工业用地出让较早,土地价格不高,工业园区以引进项目为核心,侧重于满足企业要求,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控制用地规模,导致项目用地规模大,投入产出强度偏低。目前来看,开发区普遍的情况是,20%的土地产生了80%的需求。

3、土地闲臵问题明显

当前产业园区土地利用过程中,有的产业园区由于规模面积过大,点多分散,相对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土地闲臵。有的产业园区区位不理想,招商引资困难,无资金开发。有的产业园区投资商只炒地皮,不投资开发。也有的投资商开发资金不足或中途拆资,建设停滞。这些都致使产业园区大量土地处于闲臵状态。

4、企业退出机制不健全

一般来说,工业用地使用年限50年,而大部分产业生命周期短于50年。制造业不景气背景,会有大量的工厂倒闭或闲臵。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退出机制,存在大量的工业用地闲臵或低效低产出的状况。

5、只招商、不选商 由于大部分园区都有政府主导开发,出于政绩和招商压力,在招商过程中,不少园区违背产业规划,不加选择盲目引进,最终造成项目不落地形成企业空巢,或是产业链条混乱成为大杂院,带来土地资源的严重闲臵和浪费。

二、联东U谷模式

自2003年,联东集团进入产业园区领域以来,总结出了联东独特的发展模式,联东U谷通过搭建一个实体经济平台,实现企业、政府多方共赢。据集团负责人介绍,此模式不仅把政府从一种繁重的招商、服务这种经济活动中解脱出来,促进了土地集约和税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能将能源集约、中小企业选址难的两方面矛盾彻底解决。联东每进入一个新的城市,首先就是全方位调研当地企业的需求。

三、联东产业园区对集约利用土地的作用

1、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结构优化是系统优化的核心,通过合理优化园区内的产业结构,通过土地臵换等手段引入上下游产业延伸其产业链,在园区内部尽量减少生产运输交流等成本,可以在整体上提高园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在土地日益稀缺的今天,联东U谷在盘活存量用地节约利用土地方面颇有一套,在充分调研企业需求,满足企业实用性、舒适度的基础上,联东U谷还可以提高容积率,向空间要土地,进而提高土地使用率,一般企业拿地自建的容积率在0.5-0.8之间,联东的产业园区容积率一般建设在1.5以上。

2、建立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用地机制

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土地出让价格偏低,使企业缺少集约利用土地的动力,甚至出现“圈地”胜于生产的不正确发展思路。要以市场力量约束和激励用地。通过优化用地规划和征地机制,建立和完善土地出让的市场机制,建立土地转让和闲臵 的处理机制,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

3、建立企业退出机制,挖掘存量用地

按规定,城镇工业用地的最高年限是50年,但从1990年这个条例出台到现在,很多企业倒闭了,土地还在闲臵。根据联东U谷数十年运营产业园区的经验来看,产业园区在挖掘存量方面存在很大潜力,对中小企业实行灵活的进入、退出机制,将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持续化。如:联东集团北京金桥产业园区,依据园区发展和企业需要,采用土地逐级开发,金融、人才、产业链条、厂房面积等共同联动,促使企业有效发展。

4、建立产业园区土地效益的选择模式

效益不仅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表现在产业选择、投资标准和企业的臵换等方面。“联东U谷”模式之所以得以发展,就是得益于与传统开发区建设的差异化。一是设臵产业门槛,用于评判项目是否符合本地的产业政策和园区长远发展规划。大部分开发区在“初次创业”时往往为设臵产业门槛或门槛较低,一些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较差的项目得以入驻,占据了有限的土地资源。二是设臵投资门槛,入园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的投资强度才能进入园区落户,进入园区后又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享受联东平台服务的待遇,对不符合标准的项目一律不得入园。

以联东U谷为代表的产业园区不仅是一个集设计、策划、招商于一体平台,更实现了快速开发、整体运营的运作模式。联东U谷从土地签约到一期交付使用,实现18个月企业入驻投产,使企业缩短选址周期,专心发展企业。另外联东U谷还统一搭建配套,建立员工宿舍、高管公寓、食堂、运动场等解决企业的配套问题,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能更大集约资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高 运营效率。

第二篇:联东U谷永乐店项目销售话术

联东U谷永乐店项目销售说辞——赵浚洁(2012-03-05 14:09:24)转载▼标签: 房产

U谷永乐店项目,位于通州永乐店,走经京津高速直行,至德仁务收费站出,右转方,是继联东U谷金桥产业沿漷小路直行2公里。即到达项目现场。联东永乐店项目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约100万平园之后的又一鼎力巨作,及标准厂房,总部商务办公,企业定制,为一体,随着北京建设世界性城市、CBD东扩浪潮和聚焦通州建设新城的启动,使通州的发展如火如荼,日新月异,不断刷新着新的“通州速度”。作为通州新城重要组成部分的永乐组团近几年却由于位置较偏,一直偏安一隅默默无闻。然而近期随着香港协和集团、万科、联东u谷、奥特莱斯和五矿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关注,永乐板块一时成为各路投资商的新宠。联东永乐店项目打造通州地区生产研发办公一体的高新技术开发新城,蓄势待发的永乐产业园即是京东的一朵奇葩。

北京永乐经济开发区位于北京市东南端、京津冀三省(市)交界的通州区永乐店镇域内,是东南各省市进京的门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金三角”的美称。1992年9月,经批准成立的市级工业开发区;一期规划4.6平方公里,远景规划10平方公里;现有土地存量3平方公里,规划有工业、科研、住宅、商业服务用地,其面积和存量在北京市诸多开发区中位居前列,在区位、交通、环境、地热资源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2010年9月8日,作为中国产业地产专业运营商联东u谷率先与永乐店开发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永乐产业新城——联东U谷永乐园,拉开永乐店发展的新篇章。预计项目建成后近200万平米规模,入住企业1000余家,年生产总值约500亿元,年创税收约40-50亿元,各类产业聚集员工总数近10万人,其中管理类员工2-3万人,中高端人才近1万人,解决当地就业约1万人,依托永乐店巨大的区位优势,借助京津产业走廊的快速崛起和发展,联东U谷•永乐产业园必将成为区域发展的先锋园区。永乐店东部与天津市武清县为邻,南部和河北省廊坊市接壤,西南部与大兴区相接,西部和于家务乡相邻,北部与漷县镇相接,位居北京、天津、廊坊三市交汇的中心腹地,是东南各省市进驻北京的“桥头堡”,京津通道的中心节点。

区域交通以一个港口、二条高速、三个机场和四条铁路构成天地交织的立体交通网络。地块北侧有京沈高速公路,南侧有京津塘高速公路,西侧有六环路、七环路,东侧有103国道,京津高速公路和京津高铁从中心穿过。地块内部永乐大街、永新路、永德路和孔兴路。未来规划的交通线路还包括地铁S6线、七环大通道、北京大外环、京沪高速铁路、京唐铁路、京郊铁路等。

一个港口——天津新港

两条高速——京津塘高速、京津高速

三个机场——首都机场、天津机场、首都第二机场

四条铁路——京沪铁路、京津高铁、京郊铁路、京沪高铁 北侧:京沈高速公路; 南侧:京津塘高速公路; 西侧:六环路、七环路; 东侧:103国道;

中心:京津高速公路和京津高铁从中心穿过; 内部:永乐大街、永新路、永德路、孔兴路。

未来交通线路:地铁S6线、七环大通道、北京大外环、京沪高速铁路、京唐铁路、京郊铁路

联东集团

是一家集地产开发,建筑模板和钢结构研发、制造、租售,建筑总承包,金融投资等业务于一体的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注册资本6.2亿元,下辖十多家子公司,分布于北京、天津、沈阳、西安、唐山、成都等地,员工超过4000人。

联东模板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型现代化模板企业;业务分部北京、天津、天津百兴、西安、沈阳、成都等;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市场营销网络

在产业地方方面,联东定位为中国产业地产专业运营商,在北京上海天津无锡沈阳投资开发8个产业园区,规划建筑面积达1000多万平,是国内开发规模最大,产品系列最全,入驻企业最多的园区之一,奠定了行业的领先水平。这次联东投资100亿打造的联东永乐项目,凝结了联东8年的产业精华。势必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在整个项目中我们现在位于一期这个位置,一期规划建筑面积8万平米,在西面还有一块差不多大的地块,产品规划是用来做企业独栋。这期产品适合企业做

标准厂房、研发楼,很多企业喜欢既独立又商务的企业形象,您可以看到,我们这期产品都是独栋形态,而且是目前最受欢迎的1900-5500平米的户型。

首先,给您介绍下这个区域的整体情况:北侧为城市主干道,为园区主入口,南侧为园区辅助入口,入口设计尺度宽大气派,景观结合完美,气质形象大气。建筑设计以营造现代国际化工业园区为主题,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出低碳、生态环保、功能(生产办公、餐饮娱乐、休闲健身)齐全的工业化产业基地。园区整体绿化覆盖率高,注重人文景观的塑造.北侧主入口以石材铺装为主配以水景+草坪+成树+灌木,选择现代流行的石材进行特色铺装,其间并穿插一些木栈道,配入特色园林小品、休闲木凳以及常绿植物群落等。形成景观组团状、有层次的休息交流空间;自然形态的水系造景(水孕育着财富),以蜿蜒曲折的叠水为主要景观要素,点缀大花灌木,配合特色铺砖,加上各种文化浮雕景墙、景观花池、坐凳、小品等元素形成自然流畅的景观带。南侧入口景观为草坪+成树+灌木,简单大方,方便出行。主路两侧种植行道树+绿篱,营造一个自然低碳绿色的园区,与您私家花园里的绿荫草坪相互辉映。营造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生态型的国际化生产园区。各沿街立面以仿石涂料为主,配以局部玻璃幕墙和仿陶土板,风格现代新颖,简洁明快,建筑体量高大气派,彰显园区建筑品质,提升园区整体价值。

园区内部设置环形机动车路(兼作消防环路),南北十字交叉路和环路连接,园区环形主干道,宽7米,十字交叉支路为6 米,道路均满足消防和货运双重要求,可保证货运交通的需求。车行及货运出入口在主路的两侧,货运便捷。货运入口与货梯成组布置,人行主入口形象气派,与货运出入口互不干扰、所有次入口均通向私属的私家花园。从沙盘上您可以看到,周边建筑首先是与景观融合到一起,极大限度的分享园林。强调建筑作为景观的一部分

设计中,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概念,首先景观设计与园区的整体规划设计相结合,设计有沿街景观带、组团景观节点和私家庭院景观;把景观设计渗透到园区的每一个角落,重点部位(出入口主题景观节点)精细化处理,创造花园式生产办公建筑园区

建筑风格明快简洁,体量体块合理组合,色彩搭配鲜明,清新亮丽,外墙装饰以米黄色,仿石涂料为主,配以红色仿陶土板和局部的玻璃幕墙,颜色搭配清新亮丽,区别于传统工业园区严肃、冷峻的形象,打造时尚、高端产业园区新典范。

新的组团庭院理念。主要体现在将中国传统的“围和理念”运用到单体、组团、地块之间,自然形成“围合——半围合——开敞”的空间序列。

给您介绍下,我们这个单体通过庭院(尤其是主景观周上的建筑)形成围和小空间;每个组团是通过建筑群形成半围合状态;整个地块则以舒展大气的入口、流畅的交通组织形成一个完全开敞的空间,总体上追求的是人对建筑的归属感、从容感,进而达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总体上亲切和谐。

庭院的增值空间,体现了项目产品的高性价比和附加值。增值空间体现在这里(指屋顶花园),就是在每栋建筑顶层,施工标准为上人屋面,也就是说,这里可供企业开拓一个私密的屋顶花园,这个区域最大的亮点就是女儿墙的高度=我们标准层层高,3.6米,既开阔又私密。与旁边老板或高管所在的loft办公区相得益彰。(屋顶花园)

下面我给您具体介绍一下户型的特点:

A户型:单层建筑面积600㎡,层数3.5层,总建筑面积2070㎡,共计5栋

户型特点

1、独栋户型设计,平面呈矩形,南北朝向,标准8米柱距

2、辅助功能布置两端,保证双向24米完整使用空间,保证业主生产流线的需求,超高层

高,最大限度提高建筑高度及使用空间的利用率

3、首层建筑主入口内凹,可设计成企业形象墙或logo墙

4、顶层赠送屋顶露台(屋顶花园),单层建筑面积1524㎡(762㎡+762㎡)

层数3.5层,总建筑面积5096㎡(2548㎡ +2548㎡)共计3栋

户型特点:

1、双拼户型设计,南北朝向,标准柱距

2、该户型共设计三部疏散楼梯,其中一部为共用楼梯间,平时可关闭,既满足消防规范的要求又节省了一部楼梯,降低造价的同时,提高建筑面积的最大利用率。

3、保证双向24米完整使用空间,有利于生产流线的布置

4、首层南侧朝向设计成落地大玻璃,窗前点缀花草景观,光线充足,注重人文环境

G户型:单层建筑面积896㎡(448㎡+448㎡),层数3.5层,总建筑面积3230㎡(1615㎡+1615㎡),共计2栋 户型特点

1、同样为双拼户型设计,南北朝向,柱距8米为主,面积较E户型小,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2、共用楼梯间亦是该设计方案的特点

3、屋顶露台属赠送面积,平均划分为两家,中间采用实体围墙分隔

建筑布局南北朝向为主,防

火间距大于10米,符合防火

规范要求

2、园区交通主干道为环路,同时可作为消防环形通道,路宽7米,交叉支路宽6米。符

合防火规范要求

3、建筑层高3层局部4层为主,配套服务楼6层,建筑高度小于24米,符合地方标准及规定保证每个单体建筑采光、通风及避免视觉干扰区内建筑南北朝向布置,间距宽阔,采光通风良好

招商代表 赵小姐 ***

第三篇:锡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联东U谷市关键...

锡 北 服 务 业 集 聚 区

一、集聚区成立背景

1、北塘经济面临转型挑战。北塘区是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老工业区,主导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行业主要是化工、金属加工、纺织业和传统物流业。这些传统产业层次低、技术含量低、可持续发展潜力弱,且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阶段,产业链的上下游发展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随着无锡工业布局的调整(“6699”行动和“退城进园”政策),大量工业企业和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退出了北塘经济舞台,北塘面临的产业空心化趋势日趋严重,产业断层所带来的压力前所未有。北塘区必须找到一条新的路来加大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发展转型。

2、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可行性。为寻找适合北塘发展的转型之路,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先后考察学习了全国8个地区25个重点产业经济园区,经过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北塘具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条件。

1)北塘制造业基础优势明显。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北塘及周边地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使其具备了发展性产性服务业的比较优势。

2)北塘区位优势明显。在无锡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速度加快和中心城区扩张的过程中,北塘具有明显的“中位”优势。北塘位于中央商务区和远离市中心的加工制造园区之间,可以向四周延伸,实现中央商务区与外围加工区产业园的无间隙连接。

3)北塘交通优势明显。距火车站、市中心5分钟路程,距沪宁高速、锡宜高速10分钟车程,距无锡机场25分钟车程,两条地铁线平行纵贯,周边设有4个站点,区位价值高,交通便利。

4)北塘土地资源优势明显。在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稀缺的现状下,北塘虽然经历了“退城进园”的阵痛,但这些搬离的企业腾出了2300多亩土地用于产业转型发展,这对于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来说弥足珍贵。

另外,上海、香港等地建设集聚区,促进经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经验。如深圳的天安数码城占地仅450亩,就聚集银行17家,餐饮企业80多家,年产值450亿元。我区集聚区与天安数城,具有位置优、面积大、可持续发展潜力强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在北塘区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可行的。

二、集聚区发展战略和建设模式

2008年7月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成立了锡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锡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总占地2.47平方公里,东至北新河,北起广石路,西临凤翔内环高架,南至江海内环高架。集聚区内主要由两个产业园区项目:无锡总部商务园项目、无锡智慧城项目。

锡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思路在实践中经历了几次调整,从“双重产业功能定位、双轨制开发建设模式”到“点和面的起头并进”到现在“政府整体规划、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从“分块建设”到现在的“整体开发”,从最初政府主导运作到现在政府企业合作开发、以企业为主的转变,都是集聚区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最终,集聚区确定了以发展总部经济为龙头,以中介商务业、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战略。政企合作,以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建设模式。

总部经济其属性包涵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属于现代服务业,也是一种城市经济。其资源利用小、产出大的特点是中心城区在资源要素约束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实现转型的有效途径。

目前,集聚区范围内已经启动的项目就是无锡总部商务园项目,该项目是无锡市唯一以“总部经济”命名的项目,已被评为2011年省重点服务业项目、市2011年重点工程,是无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规模载体。

三、无锡总部商务园项目建设情况

无锡总部商务园是北塘区政府与专业地产商--北京联东集团合作开发建设的以总部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主题产业园区,是政府与企业在区域产业转型过程中各自发挥优势,资源互补的一次有效尝试。政府管委会负责园区的整体规划引导、入园企业的把关服务、园区产业及企业的培育等,企业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和销售。

无锡总部商务园项目占地850亩,位于广石路以南,江海路以北,凤宾路两侧,总建筑面积将达到13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70亿元,开发分三期,采取整体规划、分期挂牌、滚动开发的模式,建设周期为五年。园区定位为总部企业的主题社区,园区内总部办公、人才公寓、配套商业的配比为7:2:1。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是园区一期,一期可建设用地为83亩,是三期中最小的一块(二期占地450 亩,三期占地288亩)。一期规划有1栋24层总部商务写字楼、1栋16层Loft创意办公楼、18栋33组低密度花园式独栋总部楼。一期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绿化率36%,综合容积率2.16,其中独栋总部楼占总体量的70%,商务写字楼占总体量的20%,商业占总体量的10%。一期的总体设计由德国ECS公司负责,设计理念是触手可及的绿色,优美而生态的“绿谷”理念,将充分引入低碳、环保、节能的元素。建成后的总部商务园主要引进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全国大企业长三角地区总部、退市入园企业的销售、研发、物流中心等,将打造成无锡市乃至长三角地区主导产业鲜明、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环境便捷、生活服务配套的现代企业总部商务办公聚集区。

目前总部独栋石材外立面及玻璃幕墙已完工,正进行园区绿化工程。预计2012年3月独栋总部楼全面竣工交付。总部商务园二期拆迁也于去年全面启动(占地450亩)、计划明年下半年全面完成二期拆迁,三季度完成土地挂牌。

在加紧载体建设的同时,去年7月份我们已经启动招商工作,截止现在共洽谈客户300余家,其中,中铁十九局、十局;蓝星石化等几家国内大型企业区域性总部已明确入园意向。为了把控好园区业态的发展方向符合无锡市及北塘区转型发展的需要,我们对无锡总部商务园的销售作了详细的规定,尤其对总部独栋的销售设定了较高的门槛,以真正引进总部企业和规模企业。今年我们的招商工作还将实现重大突破,主要是从量到质实现突破,从引入企业的区域范围实现突破。我们将“走出去”招商,招市外的企业,招跨国公司等大型国内外企业总部,目标是引进国外研发总部企业1-2家,引进国内或培育本市职能型总部2-3家,高新技术企业及新兴服务业30家。

第四篇: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工业项目用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工业项目用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对工业项目用地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工业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抑制投机性需求,促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项目准入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效率

(一)强化工业项目入园管理。新建或扩建的工业项目,原则上必须进入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以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和土地等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严格工业项目入园标准。入园工业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园区产业规划,达到国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有关要求。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等工业项目不予供地。国家明令禁止、严格限制的工业项目,一律不得供地。

(三)适当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各区县要根据基准地价的更新成果和征地成本适当提高工业用地挂牌价格,各区域工业用地挂牌起始价不能低于《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并应按不低于实际各项成本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出让底价。

(四)凡在泸州市参加竞买工业用地的,必须是在我市项目所在地注册并进行工商登记或者预登记备案的实体企业。

(五)各产业园区在拟报送出让工业用地计划前,应向区县政府报告。区县政府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审核把关,即:工业项目用地投资规模不得低于5000万元,或投资强度达到150万元/亩以上;用地创税率应达到5万元/亩·年以上;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等建设指标符合国土资源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低限以上;住房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出具的项目拟用土地规划设计条件、建设用地规模是否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上述标准要求需写进招商引资协议,报市工业项目用地监管工作小组备案。

二、严格土地用途管理,实行工业用地退出机制

(一)企业取得土地后两年内,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用地创税率、开竣工时间、投产时间等主要指标经区县政府工业项目监管工作小组考核,未达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按以下方式处理:由区县园区管委会责令企业在1年之内进行整改;到期整改仍不能达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由各区县政府工业项目监管工作小组将企业违约情况告知国土部门,由国土部门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对企业追究违约责任,土地由政府按企业竞买土地时的价格予以收回,对符合规划的地面建(构)筑物残值进行评估收购,动产部分由企业自行搬迁。

(二)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对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已闲置满1年不满2年的工业用地,按出让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闲置满2年以上的工业用地依法无偿收回。

(三)在各产业园区内,禁止土地使用者将工业用地改变用途,确保工业用地在园区的总规模。因城市规划调整需将工业用地变更为非工业用地的,一律由政府收回,并按该区域政府出让的工业用地平均出让价款支付企业土地成本,对符合规划的地面建(构)筑物残值进行评估收购,动产部分由企业自行搬迁。擅自改变工业用地用途的,土地一律依法收回。

(四)园区管委会应加强对企业工业用地转让的管理,企业工业用地转让时其投资额必须达到25%以上并形成工业用地条件。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不得转让的外,可以依法转让。受让方必须符合该地块确定的产业规划要求且工商注册应在项目所在地。以项目为单位整体报批开发的工业项目,其项目用地、地上建筑物均不得分割、转让。

(五)政府收回企业项目土地,所需资金由项目所在地的区县政府负责。

三、建立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奖励机制

各区县政府、园区管委会要大力宣传节约集约用地的目的意义,建立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奖励机制,千方百计采取措施鼓励工业企业做到土地利用率高、按时开工竣工、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率高。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企业建多层厂房,对容积率在1.0以上多层厂房项目,园区管委会可按从第二层起给予企业每个建筑平方米不低于100元的奖励,相关部门可给予减免规费的奖励。园区内原有工业企业在原厂房上建多层厂房,也享受同等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各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

四、加强工业用地监督管理

(一)企业在取得工业用地后,国土部门与其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时应将有关工业用地节约集约考核指标载入土地出让合同,作为日后监督管理的依据。

(二)市政府成立由市经信委牵头的工业项目用地监管工作小组(以下简称“监管工作小组”),由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部门组成。监管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日常事务。各区县政府应成立相应的工业项目监管工作小组。

(三)区县监管工作小组应建立工业项目用地管理台帐,加强动态监管,督促土地受让人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发利用土地。负责组织对本辖区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情况、项目建设进度、投入产出情况等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报市工业项目用地监管工作小组办公室备案。

(四)加强监督与考核。市工业项目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各区县园区检查考核,对各区县园区工业用地项目准入情况和工业项目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创税率、开竣工投产时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情况、闲置土地情况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市政府审定后与园区用地计划挂钩。对土地利用率高、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率高的产业园区,市政府每年专列10%用地计划用于考核奖励。对于上述考核指标差或者存在闲置土地情况的园区,市政府将核减或不再安排用地计划。

五、本通知自2012年7月19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凡原有市上出台的政策与本通知相抵触的,以本通知为准。

第五篇:0我国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_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

【摘

科学观察

2010 年第 6 期

TIANJINSCIENCE&TECHNOLOGY

戴东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430070)

我国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

要】以“产业集群”作为都市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的切入点,从产业集群模式的背景及意义出发,通过研究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模式的框架内容及运行机制,深入剖析我国都市园的发展模式,同时针 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进行实证分析。

0 引言

【关键词】都市工业园 产业集群 上海张江

络形式的有机整体。[1]

产业集群模式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运用非常广泛,为世界各 国区域经济发展、行业部门规划、企业之间协作提供了一种全 新的思维方式。在我国也有许多都市工业园采用该模式进行园 区建设及产业发展,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连云港市工业园、滨海沿海工业园等。不同于传统都市工业园以政府为主导建设 而成,这些园区采取的是以政府引导、企业自身聚集的方式发 展而来的,企业的自主创新性、园区根植性更强,也更利于产业 集聚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发展。以下集中探讨在我国都市工业园 中逐步形成并有效运行的产业集群模式的内涵。

“产业集群”概念是 1990 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 中首次提出的,是指特定区域中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的企业、专业化和服务化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机 构共同组成的群体,同时还可延伸至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 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政府等社会团体与机构。而产 业集群发展模式则是通过产业成群集中发展的方式,将某一具 有优势的主导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并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以达到

降低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形成网

图 1 产业集群导向的都市工业园区发展框架结构图

收稿日期:2010-11-05

2010 年第 6 期

TIANJINSCIENCE&TECHNOLOGY

科学观察

产业集群模式内涵

1.1

产业集群模式框架

产业集群模式是在政府引导、企业自发的推动下,达到整 合产业生产网络和优势资源的目的。园区企业通过内外 因 驱 使,形成一种资源集聚、分工与协作、区域集聚和资源共享的长 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以推进产业规模发展。同时依托于产业 链上下游的链接及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多产业集聚,继而通过多 产业集聚的内部协同效应和自强化机制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 工业园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强化的多产业集聚促进多条产业 链的共同发展和产业联盟的增加,形成区域规模化发展,提升 园区品牌效应,框架图如图 1 所示。该产业集群导向模式适合 有一定企业、产业集聚基础,并且彼此间具有高度分工协作关 系的区域产业发展。1.2 产业集群方式 1.2.1

资金集群

园内主要通过政府政策导向、园外投资进

驻、园内企业合作、金融机构调配等方式实现资金的高度调动 和集中,并通过合理的二次分配促进园区资金得以有效利用,促进产业的集群式发展。1.2.2

技术集聚

园区技术集聚主要通过技术渗透形成。在园区资源集聚的基础上,通过新技术向传统产业和相关产业的 渗透,实现技术和创新技术在园区的共享,使园区逐步从要素 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1.2.3

人才集群

园区内人才的聚集主要是以地区丰富的高

学历人才数量为依托,园区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吸引更多科 技人才进入企业,并经由企业间有效的交流合作促进园中人才 的紧密协作。再通过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进驻实现产学研的有效 整合,达到园区内外人才资源的高度集聚。1.2.4

物流集群

园区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等方面的集聚并不是园区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实现园区产品的价值 和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园区的经济、社会价值。因此园区在原材 料供应、货物运输、销售站点等物流中间环节实现专业化分工 和规模化调运,实现园区物流集聚。1.3 产业集群路径 1.3.1

依托市场需求

该路径强调园区企业进驻并逐渐集聚的市场主导性。根据地区内消费者市场的新要求,园区设定相 应的政策扶持产业以鼓励相关企业进驻,而企业也由当地市场 及政策的吸引主动进入园区开展生产营运。逐渐增多的企业在 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受自身限制无法填补整个市场空缺,因而企业之间逐步形成相互协作的统一整体,促进企业间资源 的有效整合,实现产业集聚。1.3.2

依托产业链发展

在企业进驻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

中,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获得高效的资源利用率和飞速的发展。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上下游产业的关系日益紧密,于是 相关产业受到吸引陆续进驻,促使产业资源优势向产业链的上 下游延伸,从而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条,巩固产业竞争力,实现产 业集群发展。1.3.3

依托产业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都市工业园大多设立在具有产业优势的区域,因此园区在产业发展上既具有基础性,也呈现一定侧重性。基于传统优势产业的良好积淀,企业自主 进驻园区的积极性和技术研发的创新性也高于其他毫无产业 基础的园区,因此以园区产业现有状况进行深入发展也是形成 产业集群的有效路径之一。1.3.4

依托适应性技术企业集聚[2]

该路径主要针对技术优势

明显或无传统产业基础的园区。技术企业具有投入成本低,但 收益高、产品附加值高、环保节能等特点,一旦形成规模将对整 个地区乃至全国有深远的影响力,且不易被轻易超越。但由于 该路径技术要求相当高,采取该路径的园区一般数量较少但影 响深远。1.4

产业集群模式运行机制

在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园区新成立企业或 原有企业通过产业链分解,促使一些创业者创建新的公司并依 据产业链上的分工进行协作,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园区企 业的集聚。在协作和竞争的作用下,园区围绕主导产业的产业 链,形成上下游生产、产品采购、转包、研发、咨询、中间服务等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最终形成产业集聚。[3]

随着集聚效应的不断扩大,工业园的产业集聚吸引专业化 供应商和专业人才,聚集专业化信息,形成资源集聚效应,继而 推动专业化的市场和产业关联度,促进在产业链条上下的衔 接,强化园区支柱产业实力。[4]产业集群的竞争自强机制会引 起在区域的集聚,形成产业联盟。依托园区产业联盟形成以产 业价值链分工合作为主的产业关联、以企业间竞争合作为主的 企业关联以及生产要素、优势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依靠产业链 上下游的支持,配套相关产业在区域内集聚,形成多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关联性,从而较好地在企业间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 作,实现整个区域的聚集效应。

通过产业链横向、纵向的延伸和企业间分工协作的产业联 盟,能够减少园区企业的盲目竞争,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 品竞争力,提升园区品牌影响力,推动园区的不断发展。产业集群模式实证分析—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 区为例

2.1 上海张江资源集群方式 2.1.1

技术创新深入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一直将技术创新作

为园区发展的核心。园区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 园区内各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协作进行技术吸收与创新,形成上 海张江独有的科学技术实力,并逐步铸就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 力。

①集成电路技术:自展讯通信有限公司自出研发中国第一 个 GSM/GPRS(2 G/2.5 G)起,上海张江便逐步成为集成电路 技术的积极创新者和行业领航者。2009 年园区给予集成电路 产业的科技研发经费达 30.5 亿元,较上年增长了 12.2%,而 集成电路专利申请达到 2 075 件,占专利申请数的 90% 以上,充分体现了园区对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和产业 强大的研发实力。

②生物医药技术:张江作为“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

基地”,随着近年来的迅速发展,现已为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数量 最多、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最多的生物医药基地。2009 年张江生

物医药产业共申请专利 466 项,其中发明专利达 413 项,占 88.6%。同时,园内制成医药新产品 229 个,获新药证书 50 多 个;在研药物 261 种,其中创新类药物品种 127 个,占比达到 48.7%。

③软件技术:上海张江专为软件企业建有浦东软件园,供 各类软件企业入驻。现在的上海张江浦东软件园已成为我国著 名的软件基地,园内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研发力和行业影响力 的企业,并参与了国际国内软件标准 SOA 的制定,为我国的 软件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2009 年,软件产业科研活动经费 支出达到 19.25 亿元,较去年增长了 39.0%。2.1.2

人才引入广泛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的发展离不开高科

技人才的大规模引入。通过上海市政府大量的优惠政策和园区 良好的发展前景的鼓励和吸引,张江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截 止到 2009 年底,张江从业人员已超过 14 万人,同比增加 13.4%,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 72%,同时园内已有国 家级专家 204 位,其中两院院士人数达到 26 人。此外,累计园 区内留学生人数达 6 000 余人,并创办创新型企业 600 余家,占全区总企业数约 1/3。人才的广泛引入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 有效的保证,通过人才资源的集聚能够有效推动产业向规模 化、专业化迈进。2.1.3

产学研联系紧密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一直致力于创新

技术的研发。除了依靠企业自身的研发中心进行设计与革新,园区还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机构、高校,以产学研结合 的方式促进技术创新的加速增长。2009 年,张江已经拥有 127 家研发机构,并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6 家,占我国 54 所高 新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总数的 7.89%。此外,园内已有 30 多 家知名企业与 12 所高校共同培养 300 名研究生,且数量还在 增加。可见,上海张江在产学研合作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企业 研发中心、研究机构、高校的三力整合能有效促使园区内产业 集聚效应的深化和提升,为产业及园区规模化发展提供良好的 技术创新的基础。2.1.4

投融资形式多样

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多类政策也吸引

民间资本投资、激活园内企业融资。如适时施行减税免税政策 及行政服务“零收费”政策以吸引企业进驻并引入资金;设立风 险基金,采用投资贴息、贷款贴息、补助资金等方式吸引企业或 组织机构投资融资;建立担保融资基金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的现状,为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担保等。2009 年上海张江高科 技园共吸引外资项目 90 个,合同金额达 9.4 亿 8 美元;引进内资企业 538 家,内资注册资本达到 18.43 亿元人民币,创历史 最高。同时,2009 年也已经为 30 家企业完成了总额达 2.353 亿元的融资担保。可见,上海在促进张江园区投融资问题上政 策类型多样,成效显著,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链支 持。2.2

上海张江产业集聚路径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导的国 家级高技术产业示范区。园区产业的发展主要根据自身现状和 市场需求,逐步经历了初期主要发展传统产业、中期重点开发 高新产业、后期积极拓展主导产业链 3 个阶段: 2.2.1

传统优势产业强化期(2000 年以前)生物医药与软

科学观察

2010 年第 6 期

TIANJINSCIENCE&TECHNOLOGY

3件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上海的重点支柱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 景,两大产业以其持续的增长力和突出的经济效益受到上海张 江高科技园的重点培养和扶持。2.2.2

高 新 产 业 市 场 机 遇期(2000—2004 年)2000—2004

年是上海张江的重要战略发展期。园区敏锐察觉到世界范围内 正不断兴起并壮大的一系列新兴产业,结合自身传统技术优势 和企业发展意向,提出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软件业统称为 上海张江的三大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国内外优秀企业进驻,同 时大力建设孵化基地,吸引大批中小企业入驻,有效促进三大 产业资源的高度集聚。此外,园区还积极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如 文化科技创意、信息安全、光电子及金融信息服务业等,大大推 动园区经济繁荣。2.2.3

主 导 产 业 链 条 扩 展 期(2005 年至今)自 2005 年以

来,园内在市场需求和产业自身发展的双重推动下,主导产业 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和拓展,有效推动了光电子、医疗器械、新 能源与环保、数字出版等多个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促使产业规 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产业链之间也形成了交汇,从而大大提 高主导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园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

张江一直紧跟时代脉搏和市场需要,逐步形成主导产业的 集群效应,达到产业的大规模生产和高效率发展,促进产业竞 争力的提升和园区品牌效应的推广。2.3

上海张江规模运行机制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依托于优越的地区经济社会条件、优惠 的政府政策扶持、企业的经济效益驱动,大批企业入驻园内,在 园内形成企业集群,并通过规模效应逐步形成集成电路、软件 与生物医药大三产业,在园内实现集群发展。

强大的企业集聚优势和完善的园区服务体系促使园内充 足的产业资源得以迅速集中并形成群体优势和规模优势,推动 三大主导产业与其相关行业的关联性提高,拉动产业上下游企 业的迅速发展和互补,从而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而各产业链的 延伸领域不断扩大利于形成各产业链横向、纵向的交叉关联,并结合产业联盟加深产业链的相关性,实现园区整体经济竞争 实力的提升。

产业集群与区域集群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上海高科 技园区实现园区整体的规模发展。在规模化园区内,园内各企 业得到更为有效的配套设施和机构的辅助,获取更充足的资源 配备并在更完善的技术研发平台上进行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技 术的自主创新速率;园内主导产业通过产业联盟进行有效的沟 通与合作,实现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展,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园 区自身在企业不断发展和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之下将赢得更高 的品牌影响力,为进一步提高园区综合实力提供了有力条件。目前,上海张江已获得“张江药谷”的称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 品牌效应。总结与建议

当前,我国都市工业园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

量,其发展模式与机制的探讨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选 取我国都市工业园当前广泛应用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深 入研究,从产业集群模式的主要框架内容及运行机制进行系统

2010 年第 6 期

TIANJINSCIENCE&TECHNOLOGY

科学观察

信松胜(天津市静海县中旺镇水利站 天津 301615)

节水灌溉技术在静海县的引进与推广

【摘 要】介绍了静海县节水技术的发展,该县节水技术先后经历了缸瓦管输水、低压塑料管、大明 槽输水、喷灌、滴灌、微灌、大型移动式灌溉、双水源大口径管灌等。这些技术的使用为农业发展做 出巨大贡献,同时为农业领域的节水工作做出表率。

【关键词】节水 灌溉 静海县

水源大口径管灌。

水资源紧缺这一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 注。对于我国来说,如何面对人口、耕地、水资源等条件较之世 界更加严峻的态势,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众所周知,由于农田灌溉用水占用水量总量的 80%,提高 水的利用效率,节约灌溉用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一项不 可替代的重大措施。但由于多种原因,尤其是传统的观念上的 原因,加之面广量大,又涉及到水资源调配、输水、灌水环境、作 物品种、耕作栽培等一系列工程的、生物的、技术的制约,虽然 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有很大的提升 空间。

我县节水技术应用情况为:静海县地处华北,行政区划面 积 1 414.9 km2,人口 54 万,耕地面积 6.93 万公顷,人均耕地 0.13 公顷。静海春季多风少雨,夏季雨量集中,年平均降雨量 495 mm,6~9 月份降雨量 464 mm,占降水量的 80%,多年平均蒸发量 1 850 mm,为降水量的 3 倍。我县多年平均水资 源总量 1.7 亿 m3,人均 340 m3,公顷均 10.7 m3,夏季雨量集中,也使境内水大量流失,这样的情况注定我县必须走节水之路。

我县节水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今约 20 年时间,技 术几经翻新,目前节水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其中有成功也 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节水技术先后经历了缸瓦管输水、低 压塑料管、大明槽输水、喷灌、滴灌、微灌、大型移动式灌溉、双缸瓦管

鉴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条件,我县采用的是缸瓦管,当时节水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我县农业 灌溉的主要输水手段是土渠输水,而土渠的输水利用率相当 低,经局部测试,由于土渠的渗漏和局部漏水、蒸发,利用率仅 为 40%~50%。缸瓦管的出现避免了土渠严重漏水的通病,使 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水的利用率达到 70%,并且缩短了灌溉 周期,相应节省了电和人工费用。但缸瓦管的不足也是显而易 见的,建设需要投入很大的劳动量,要求开沟平整、笔直;接口 多易漏水,需要高强度的水泥粘合;易破损,维修不太方便,承 受压力小。低压管道输水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低压塑料管道大量生产,在我县运 西地区及津浦铁路两侧被广泛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简称“管 灌”,是利用低压塑料管代替土渠的一种输水方式。管灌的特点 是投资少、重量轻、搬运方便、不怕撞击、施工简单明了、易于掌 握、埋于地下节省土地等,在地下长达几十年不损坏,维修也方 便。比土渠省水 40%,水的利用率达到 90%以上。省水、省电、省时、省工、省地,增产效果显著,深受群众欢迎。到目前为止,我县推广管灌达 2 407 km,控制面积 3 万公顷。

收稿日期:2010-11-09

探究,并以上海张江高技术园区为例进行分析。目前上海张江

高科技园区的产业集群模式发展的较为合理、富有成效,其成 功的产业集群模式对各都市工业园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 今后的发展中,上海张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链的交互程 度、园区文化的培养能力、企业自主研发地位等问题的重视,实 现园区更具科学化、规模化的发展。■

[J].中国科技论坛,2003(6):13-18.

[2]朱静芬,史占中.我国高科技园区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探析

[3]洪文生.产业集群成因研究管窥[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

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3-25.

[4]雷朋.产业集聚与工业园区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

版社,2009:81-93.

[5]庄谦汉,纪龙.产业集群助推张江新发展[J].中国创业投资

参考文献

[1]宁钟.企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J].武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11):687-696.

与高科技,2005(7):28-30.

[6]陈海婴.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竞争力研究

[D].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2006.

下载以联东U谷模式看产业园区节约集约土地利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联东U谷模式看产业园区节约集约土地利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