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初高中考士官 考军校 一套6册 基础教材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指南
2015年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指南
《2015年教材》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各一册。
2015年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政治 2015年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语文 2015年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数学 2015年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物理 2015年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化学 2015年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英语
权威编写:继续保持高标准、高权威的出版风格,丛书仍由多年来参加该书编写的专家学者谋篇布局、精心策划。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兼顾了2014年正式考试的答题中发现的问题和2015年命题的可能趋势,做了近三分之一篇幅的修订。为适应考生的需求,今年还大幅度增加了练习题的数量,以便考生巩固掌握知识考点。
长征出版社作为独家出版发行《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指南》的出版社,将一如既往做好丛书的发行和后续服务保障工作,今年我们还将开辟网上答疑、视频辅导等延伸服务项目。
全新改版:《初高中生士兵用书》定价198元六册,适用于具有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的士兵考生报考军官或士官考试,丛书在以往基础上进行全新改版,将原书扩充为《基础教材》和《军考冲刺》两部分。《基础教材》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各一册。
《军考冲刺》定价150元三册,包括:《模拟试题和疑难精讲》,针对2014年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和2015年考试的趋势,增加了讲解知识难点及解题步骤的篇幅。《强化练习》,每一科都增加了大量的练习题,使丛书的习题量较以往增加了一倍。这些练习题都紧扣考点,实战性强。《历年考试真题汇编》,将近年的正式考试题,按科目划分,集中汇编,方便考生从多年的考题中寻找解题方法和出题规律。
年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指南
《2015年教材》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各一册。
2015年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政治 2015年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语文 2015年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数学 2015年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物理 2015年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化学 2015年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英语 郑重诚诺:本店所有图书均由出版社直接配送,保证正版全新,不必担心,请大家放心购买
(全国大部分地区货到付款,您收到书时满意再将货款给送货人员,让您买的放心)
权威编写:继续保持高标准、高权威的出版风格,丛书仍由多年来参加该书编写的专家学者谋篇布局、精心策划。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兼顾了2014年正式考试的答题中发现的问题和2015年命题的可能趋势,做了近三分之一篇幅的修订。为适应考生的需求,今年还大幅度增加了练习题的数量,以便考生巩固掌握知识考点。
长征出版社作为独家出版发行《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指南》的出版社,将一如既往做好丛书的发行和后续服务保障工作,今年我们还将开辟网上答疑、视频辅导等延伸服务项目。
全新改版:《初高中生士兵用书》定价198元六册,适用于具有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的士兵考生报考军官或士官考试,丛书在以往基础上进行全新改版,将原书扩充为《基础教材》和《军考冲刺》两部分。《基础教材》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各一册。
《军考冲刺》定价150元三册,包括:《模拟试题和疑难精讲》,针对2014年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和2015年考试的趋势,增加了讲解知识难点及解题步骤的篇幅。《强化练习》,每一科都增加了大量的练习题,使丛书的习题量较以往增加了一倍。这些练习题都紧扣考点,实战性强。《历年考试真题汇编》,将近年的正式考试题,按科目划分,集中汇编,方便考生从多年的考题中寻找解题方法和出题规律。
第二篇: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
政治
————复习材料
整理人:林本金 2012-04-09
第一单元 人生观常识
第一章 人生和人生观
第一节 人生和人观的内容
一.人生的含义
所谓人生,就是个人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二.人生观的形成
1. 他是个人所处的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2. 他是个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
3. 人生观的形成与社会的宣传教育给人的影响有关。
4. 崇高的人生观也是个人长期修养的结果。三.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1.人生目的 2.人生态度 3.人生价值观
第二节 革命军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 人生观的不同类型 剥削阶级的人生观
1.享乐主义人生观
2.厌世主义或悲观主义人生观 3.实用主义人生观 4.权力意志主义的人生观
真正科学的、高尚的、进步的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人生观即共产主义人生观。
二. 人生观在人生实践中的作用 1.人生观是人们选择生活内容的内在根据 2.人生观是人们选择人生道路的基本原则 3.人生观是人生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 军旅生涯需要正确的人生观 为什么?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产生献身国防的精神。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立志成才,早日成才。3.帮助我们辨别人生方向,少走弯路、错路。
第二章 理想和现实
第一节 理想的本质和结构
所谓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能够实现的远大目标的想象和设定,是人生目的的集中体现,因而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三个特点:
1.对现实超越性和完美性 2.实现的可行性 3.中长期性
二.理想的层次和结构
理想的内容和性质:社会理想、政治理想、经济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理想设定的主体:由低到高三个层次 个人理想、集体理想和人类理想。
四. 既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更要脚踏实地的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为什么?
1.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我党既有最低纲领也有最高纲领,我们是他们的统一论者。
2.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实现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我们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的为实现党的现阶段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干好每一项工作。
4.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实现纲领而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未来。
第二节 理想的作用
一.理想对人生的导向作用 二.理想对人生的激励作用 三.理想对人生的支撑作用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革命军人更应树立远大理想 为什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远大理想有着更为紧迫而又特殊的意义.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的探索性实践,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重大挫折,只有树立远大理想才不会因为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而怀疑党中央决策的正确性,而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国门打开,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会影响我军官兵,只有树立远大理想我们才会一身正气,不被污染,保持革命军人的本色。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西方敌对势力总是不断伺机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只有树立远大理想,才能保持清醒头脑,牢记我军神圣使命,爱军习武,确保我国的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宁。
第三节 理想实现的现实性特点
一.理想实现的艰巨性 二.理想实现的渐进性 三.理想实现的曲折性
四.正确对待机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第四节 人情军旅优势,立足军营成才
一.岗位成才是军人实现理想的可靠方式(军校优势:1思想政治优势2.管理优势3.实践优势)为什么?
1.热爱本职工作,才有成才的强大动力。2.立足本职岗位,才有成才保证 3.钻研本职业务,才有成才的良好条件 4.献身本职工作,才有成才的知识源泉
二、培养奋斗成才的科学精神 要求:
1. 树立必胜信心 2. 选择切实目标 3. 制定可行计划 4. 锲而不舍的奋斗
第三章 公与私
第一节 公与私的相互关系
一、公和私的含义
一是存在上的意义上,公是指公共利益,私是个人利益;公属于社会或集体,私是属于个人或团体。二是行为关系的意义上,公是指为社会集体的行为倾向;私是指为个人、为小团体的行为倾向。
二、公与私的辩证关系
1、公与私的区别,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2、公与私的对立还有相对性一面
1随着范围的变化,公与私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2公与私是相互关联的,在各自的视线的过程中,又○有相互转化的可能。
第二节 处理公私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应服于集体利益
二、个人利益实现着集体利益,集体保障个人利益
三、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第三节 革命军人的价值在于奉献
一、人的价值
个人的价值说到底是个人对他人、集体、国家、民族和整个社会的存在、发展和进步所起的作用。
二、革命军人的特殊价值
题目+特殊内容:流血牺牲
三、大力培养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
内容: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
意义:对军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四章 荣与辱
第一节 荣与辱的辩证关系
一、荣与辱的含义
“荣”即“光荣”,与“耻辱”相对,是人们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价值的肯定评价而产生的自尊和欣慰。
“辱”即“耻辱”主观上讲个人对自己的和行为社会价值的否定的评价而产生的愧疚和羞耻感:客观上讲,他是社会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反社会价值的谴责或处罚。
二、荣辱观及其评价标准
荣辱观: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一损害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评价标准:一般来说,凡是受社会赞赏的道德行为就是荣,凡是被社会谴责和厌恶的行为就是耻。
三、荣与辱的相互影响
首先,荣与辱互为存在的条件,没有荣就没有辱,没有辱也就没有荣。
其次,荣与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成为各自向对方转化的条件。
第二节 革命军人要正确对待荣与辱
一、树立正确的荣誉观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核心是要端正对待荣誉的态度和目的,即革命军人争创英雄业绩、争创荣誉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本单位的名声,更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国家、党和军队荣誉。
二、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努力克服虚荣心
四、正确对待荣与辱
(荣誉的特点:1.荣誉只能说明过去,而不能说明永远
2、荣誉具有两面性
3、荣誉属于淡泊名利的人)对待荣誉的正确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热情宣传他人事迹,使其发扬光大。克服嫉妒心。
对待他人耻辱的正确态度:对那些恬不知耻、执迷不悟的人,要敢于斗争,帮助其认识错误。反对是非不辨,荣辱不分。对于那些蒙羞而知耻的人,要伸出温暖之手,帮助他们洗去心灵上的污垢和顾虑,重新做人。反对幸灾乐祸
第五章 做爱国主义的革命军人
第一节 爱国主义是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
一、爱国主义的内容
1、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爱国主义的心理基础。
2、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是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
3、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核心。
4、健全的民族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反思形式
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为什么?
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们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是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尺度。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对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强大的作用。
三、我军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
1、热爱祖国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高度统一
2、热爱祖国与热爱人民的高度统一
3、热爱祖国同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4、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高度统一
四、爱国主义是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第二节 做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如何做?
一、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二、把祖国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1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摆正个人利益同祖国利益的关系
要求:
2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
三忠实履行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职责
1、坚持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
2、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大力培育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战斗精神
第三篇:2010年军队院校招生统考 部队考军校政治真题详解
★二〇一〇年政治真题与详解 二〇一〇年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一考试
士兵高中政治真题与详解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三个备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10年3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军队要充分发挥。
A.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作用,忠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职能 B.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作用,忠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职能 C.战斗队、生产队、救援队作用,忠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职能 2.2009年9月15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A.《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2010年3月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发言人宣布,2010年中国国防费预算为5321.15亿元,比上年。
A.增长7.5%,与前几年相比,国防费增幅有所下降 B.增长10.5%,与前几年相比,国防费增幅基本持平C.增长14.9%,与前几年相比,国防费增幅有所增加 4.2009年12月7日至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了。A.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B.联合国防止核扩散大会 C.联合国环境保护大会 5.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A.意识孤立于物质为条件的 B.意识与物质相分离为条件的 C.意识依赖于物质为条件的 6.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说明。A.事物首先发生质变,而后发生量变
B.事物发展变化首先都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有的事物的量变会引起质变,也有的事物量变不会引起质变
7.认识的具体过程分为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的形式包括。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表象、概念 C.概念、判断、推理 8.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坚持实行改革开放 10.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是。
A.制定和完备各种法制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二〇一〇年政治真题与详解 〖答案与详解〗
一、选择题 1.【答案】B
【详解】时政题目,革命年代军队是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新阶段我军仍是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故选B。
【点评】考查两会上国家领导人对军队建设方面的要求,属于时政题目,也属于军队常识,两会的重大决议属于时政考查的重点,应当予以特别关注。2.【答案】C 【详解】时政题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在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是在200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在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故选C。
【点评】本题虽为时政题目,也可通过常识进行判断,加以排除,党代会是时政考查的重点,应当予以重点关注。3.【答案】A
【详解】时政题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实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但中国的国防投入相对较低,中国政府一贯注重控制国防费用的规模,按照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合理安排国防费用,在国务院提请的审查的预算报告中,2010年中国国防费预算为5321.15亿元,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加371.16亿元,增长7.5%。其中,中央本级安排国防支出5185.77亿元,比上年增加360.76亿元,增长7.5%。国防预算占当年全国财政支出预算的6.3%,与前几年相比,国防费增幅有所下降,故选A。
【点评】时政题目,记住即可,本题考查两会的重大决议,属于时政考查的重点,应当予以特别关注。4.【答案】A
【详解】时政题目,记住即可,故选A。
【点评】考查与联合国相关的重大事件,属于时政常考的资料,应当予以特别关注。5.【答案】C
【详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辨证的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意识能动性的前提是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则属于唯心主义的错误。故选C。
【点评】考查哲学常识唯物论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属于重点知识,本题侧重考查考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应注意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难度中等,应当掌握。(详见《军考突破》中2-3-1)6.【答案】B
【详解】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会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A、C说
★二〇一〇年政治真题与详解 知识的记忆,难度较小,应当掌握。(详见《军考突破》中16-2-3)13.【答案】B
【详解】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B。
【点评】考查经济常识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属于重点知识、高频考点,本题侧重考查考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难度较小,应当掌握。(详见《军考突破》中14-1-3)14.【答案】C
【详解】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三个重要的世界性贸易金融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1月1日成立,被称为“经济联合国”,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故选C。
【点评】考查经济常识中国际性的金融组织,属于一般考点,本题侧重考查考生对于知识的记忆,难度较小,应当掌握。(详见《军考突破》中17-1-3)15.【答案】A
【详解】胡锦涛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一概括科学阐明了我军官兵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故选A。
【点评】考查军队建设常识中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属于重点知识、高频考点,本题侧重考查考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难度较小,应当掌握。(详见《军考突破》中21-1-1)
二、简答题 1.【详解】
矛盾的特殊性,或称个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矛盾与矛盾之间以及同一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就在于不同事物中的矛盾是不同的,同一事物中的同一矛盾在不同的运动变化阶段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同一矛盾的每一侧面及其每一侧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都各有其特点。【点评】考查哲学常识中矛盾的特殊性,属于重点知识,本题侧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难度中等,应当掌握。(详见《军考突破》中3-4-3)2.【详解】
(1)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
第一、独立权。指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第二、平等权。指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的权利。
第三、自卫权。指国家保卫自己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第四、管辖权。指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2)主权国家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和平解决国家间争端等国际义务。
第四篇:《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知识点归纳政治哲学部分(全)
《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丛书》知识点归纳
政治哲学部分(全)
第一章、物质和意识
1、什么是物质?
答: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首先,这里的物质概念指出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坚持了唯物论,同唯心论划清了界限。
其次,这里的概念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不等同于具体的事物,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本性。
再次,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物质本身能被人们所认识,只有尚未被认识的物质,没哟不可认识的物质,认识只是迟早而已。
2、什么是意识?
答: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在人们的时间中实现并随时间的发展而提高的。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的产生和存在。意识依赖于人的大脑这种高度完善、复杂而严密的物质器官。
第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第三、意识还是社会的产物。
总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地说明意识的本质。
3、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什么具体表现?
答:意识的能动性,贯穿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中。
第一、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首先,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选择过程。其次,意识是能透过现象,经过思维的分析和抽象,深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根据。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意识具有目的性;创造性;计划性;对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指导和控制作用。
4、为什么说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只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答:物质的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它只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因为事物的静止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我们可以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第一,物质在总体上是运动的,静止只是指它在此时此地、此种条件下没做某种形式的运动。第二,静止是物质永恒运动的实现环节,一系列的静止联系起来显示的不是静止,而是运动。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答: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二者的辩证关系表现为:首先,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没有运动谈不上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法证明运动。其次,运动和静止都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形式。最后,运动和静止是相互包含的。静之中有运动,静止只是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平衡中仍有运动,不然平衡无法维持;运动中又有静止,这才使得运动有确定的主体,保持并显示出物质的稳定性。
6、为什么说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物质存在形式?
答:运动的物质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
第一、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某一事物存在或运动过程的久暂,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种运动过程和另一种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时间间隔的长短。时间的特点是唯一性和不可逆性。时间同物质的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时间就是物质的运动过程或对其国产的度量。
第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这种广延性表现为:物质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物体的体积、容积、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维。三维空间的联结形成物体的客观形态,成为可以度量的客观实在。
第二章、联系与发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定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类型:按照联系性质区分,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3、联系理论的方法论(实践)意义
答:第一、我们要在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存在及其运动,反对孤立地看待问题。
第二、联系又是运动中建立的联系,事物变化了,联系也要变化,因此我们应该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绝不可墨守陈规。
第二节
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性
1、规律的定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量变质变规律的内容:事物的发展都是事物的量和质的变化,由量的变化引起指的改变,完成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然后再开始新的量和质的变化过程,这就是事物运动发展普遍存在的量变质变规律。
4、质: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的固有规定性。
量: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结构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容纳的量的变动范围,因此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答:质变和量变有着内在的联系,二者是相互转化的。
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变化超出度的范围,才会引起质变,也必然会引起质变。
另一方面,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质变是旧的量变过程的终结,又是新的量变过程的开始,新的量变是在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6、量变质变规律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启发意义有哪些?(方法论意义)
答、首先,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我们对事物的分析,既要认识事物的质,又要认识事物的量,才能认清事物的渐进和飞跃过程,把握事物的性质。
其次,既要做艰苦的长期的工作,又要在质变的条件成熟时抓住时机,当断则断,促使旧事物向新事物的飞跃。最后,把握事物的度,掌握“适度”原则。我们做工作,一定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过”和“不及”都是不合适的。
7、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①矛盾定义: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动力,就在于事物内部及其事物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是矛盾。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答:矛盾的同一性或是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它体现的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互吸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性质,它体现的是矛盾着的两个各方面相互离异的趋势。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各起什么作用?
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中的作用是:
第一,矛盾双方连为一体,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事物新陈代谢的方向是新旧事物这一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融会贯通的同一性规定的,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发展的连续性。总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方法论意义。
答:第一、要学会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即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
第二、在处理社会矛盾时,要求大同,存小异,维护团结,解决矛盾。
⑤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矛盾无处不在;另一方面,矛盾无时不有。总之,矛盾呢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是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矛盾与矛盾之间以及同一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同一矛盾的每个侧面及其每个侧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都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是共性和个性,既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区别在于:普遍性只是体现着各个特殊矛盾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只是个别事物的部分或本质,仅大致地包括个别事物。联结在于: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智能通过特殊事物存在着,离开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⑥为什么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据。
答:这一原理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据。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要真正指导实践,必须把这些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⑦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内因的定义: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即内部根据,内在矛盾。
外因的定义:是指事物发展的变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条件,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的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但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它同样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速度和方向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影响事物的内部矛盾关系来实现的。内因和外因的划分是相对的。会随着考察范围的扩大或缩小而发生变化。
⑧为什么说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答: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表现了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方向、道路和趋势,即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原因是:
第一,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事物内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矛盾斗争。在新旧因素的斗争中,旧因素占上风的现象也是会发生的,所以曲折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四前进上升的。每一次否定都保留了事物的几级因素,又产生了新的因素,把事物推向前进。新事物总要战胜旧事物。
第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否定与曲折,总是前进中的曲折,前进又总是在曲折中实现的,表现为继承与变革、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三章 认识和实践
1、什么是实践?它有哪些形式?
答:实践的定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实践的特点:第一,直接现实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性。第四,历史性。实践的形式: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多种实践中,最基本的形式有三种:即生产实践、社会斗争和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
答: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在实践中,主体和客体才发生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才能接触客体,解剖客体,分析概括出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不断向人们提出新要求、新课题,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认识正确与否最终总是要由实践做出验证的。总之,认识的发生、发展、最终目的和检验标准都是由实践决定的,实践贯穿于认识全过程,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3、认识过程有哪两个飞跃?
答: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循环过程,就是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理论回到实践中去是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一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人们千百次地获得直观的感性经验,然后对感觉、知觉和表象之间的联系、关系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获得理性认识,离开这些感性经验,理性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由认识的任务决定的。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而服务于实践。
5、什么事真理?为什么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真理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所讲的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性质:
真理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还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只有实践才能判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真理的本性就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即检验人们的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到什么程度。
从实践的特性上看,实践是联结主观与客观的纽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对照,而且实践有一个根本特性,就是它的直接现实性,即它可以按照理论的要求创造出理论的现实来。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如果达到理论的预期目的,创造了理论所要求的实践结果,这种客观结果就表明了认识的真理性。
6、为什么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答: 我们党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人们的实践进入新的阶段,遇到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采取新的策略、方法和手段时,常常会遇到陈旧僵化的观念、传统的束缚。此时,只有解放思想,摆脱束缚,打破“左”的或右的思维定式,才能把握机遇,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地处理矛盾,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是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该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时间的要求进行创新。
第四章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一)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决定性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
第二,社会存在的状况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
第三,社会存在的阶级内容决定着社会意识的价值倾向。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不仅仅反映社会存在,而且反作用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批判或维护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通过调控人们的社会实践行为来调控社会存在。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起促进作用或阻碍作用。
2、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答: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首先,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实际上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基础决定的,而且要由这个基础得到说明。
其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第四,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
3、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是什么?
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谁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首先,表现在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关键作用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造就一代具有新的生产技能和精神风貌的劳动者;科学化管理可以使生产力要素得到合理组合,形成科学的劳动方式,这一切都将大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还表现在科学技术指导者社会的治理,使社会获得正常的发展。比如,社会科学能够知道人们按照社会发展规律改造社会不断地使社会理想化。所以,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
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人物的作用和人们群众的作用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答:人民群众的定义:人民群众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进步力量,在阶级社会里,它包括一切对社会历史前进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其所创造的生产工具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给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注入了原动力,也就给社会发展注入了原动力。
第二,人民群众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力量。
无论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运动,还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人民群众都是基本主导力量。
6、为什么说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答:群众路线概括起来说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这是因为:
第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无产阶级政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是否坚持群众路线,决定着党的根本利益和作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第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第三,群众路线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