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与展望之二“十二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及未来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展望课程考试

时间:2019-05-14 10:4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与展望之二“十二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及未来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展望课程考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与展望之二“十二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及未来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展望课程考试》。

第一篇: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与展望之二“十二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及未来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展望课程考试

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与展望之二“十二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及未来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展望 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根据郭小碚所长提供的数据,我国全国公路里程中铺装路面(沥青或水泥路面)从2006年的28.8%提高到2009年的多少?

A.44.6% B.54.6% C.64.6% D.74.6%

2.根据郭小碚所长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经国家批准和正在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多少个(含已有轨道运营的10个城市)?

A.25个 B.35个 C.45个 D.55个

3.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5.68亿吨,比上年增长了多少?

A.9.9%

B.10.9% C.11.9% D.12.9%

4.根据郭小碚所长提供的数据,2000-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年均增长了多少?

A.15% B.16% C.17% D.18%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下列各项描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城市规模扩大,更多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交通问题将越来越成为交通运输的难题。

B.我国城市群建设将产生新的运输需求和运输系统。

C.城镇化发展对我国的交通运输增长方式发展不会产生影响。

D.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正处于减速发展时期。2.在我国铁路规划的“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中,“四纵(南北向)”线包括下列哪些?

A.北京-上海

B.北京-广州-深圳-香港 C.北京-哈尔滨 D.杭州-福州-深圳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郭小碚所长认为,深化运输市场化改革,要在加强

行为规范的同时,进一步放松对运输市场的管制。

正确 错误

2.城市群内需要大容量的高速交通条件,高速公路是城市群交通的重要保障。

正确 错误

3.郭小碚所长认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速公路产生了巨大需求,快速、方便已经成为了交通出行的重要选择。

正确 错误

4.郭小碚所长指出,在过去的25年,我国城市人口增加了3.7亿,其中转移农村人口约1.5~2亿。

正确 错误

第二篇:黄石市阳新县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黄石市阳新县“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阳新县位于湖北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版图面积2800平方公里,现辖23个镇(区),总人口107万人,东临长江,西接京广,南通京九,北连武黄,大广、杭瑞、黄咸、麻阳高速在境内交汇,具有“吴头楚尾”承东启西、联南纳北的交通区位优势,同时是武汉“1+8”城市圈的重要出口与东南枢纽。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交通优势资源,发挥区域综合运输的整体功能,构建与阳新在国高网和城市圈中的区位相配套的公、铁、水、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支撑阳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基础。协调交通运输与鄂东区域的关系,落实区域交通辐射战略,整合交通运输资源,确定县域交通运输发展目标,制定交通运输发展方案,是制订阳新县“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根本任务。

一、阳新现状交通发展概况

目前,阳新的公路主骨架尚未形成“田”字网,尤其是以阳新县城为中心的腹地交通运输无法进行网状运行,急需贯通北部棋盘洲至大冶、咸宁高速公路,东部麻城至阳新高速公路,腹地阳新至(武汉)大广高速的一级公路,融入“1+8”城市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黄石至阳新快速通道的立项建设,以改变阳新到江西、九江比到武汉、黄石还要快捷的被动局面;必须建成县域内长江组合港、阳新富河81公里岸线的第一个港区——兴国港区;建成武(昌)九(江)高速铁路干线,构建“二环九射二桥三隧五码头”,初步形成阳新公、铁、水、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截止2010年底,阳新县交通运输线路里程达到3929.8公里(不含城市道路)。公路通车里程为3747.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516.2公里,区域内路网密度为134.6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比重为67.1%。长江和内河航道126.5公里,码头泊位88个。铁路营运里程57公里,区域内铁路路网密度为2.1公里/百平方公里。

(一)阳新公路交通发展现状。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747.3公里。其中,106国道过境段58.75公里,5条省道227公里,16条县道272.2公里,154条乡道1071.385公里,村道2117.93公里。通车公路总里程中,技术指标为二级的280.938公里,三级74.3公里,四级2160.869公里,等外级公路1231.2公里(通自然湾公路)。通车公路总里程中,沥青混凝土路面24.5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979.71公里,沥青碎石路面617.888公里,其余砂石路面或无路面公路2125.2公里。全县所有镇政府、管理区所在地都通了二级或三级公路,所有建制村村委会都通了沥青(水泥)路。大广高速和杭瑞高速两条国道主干线在阳新境内长100公里,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动工建设,2012年均能建成通车。全县有各型营业运输车4105辆,其中客车438辆,货车3283辆。有汽车客运站9座,其中二级站2座,五级站7座,有客运线路90条,远及深圳、上海、温州等地,县内遍及各主要农村集镇,日发客班900次,年客运量900万人次。乡村客运则延伸至村。全县年货运量630万吨,有城南货运站1座,乡镇没有正规货运站。区域有公共客运线路11条,客运出租车280台。

(二)阳新水路交通发展现状。全县航道有:长江过境段45.5公里,富河干流81公里。航道沿线港口划入鄂东组合港。县内共分棋盘洲、黄颡口、富池口和兴国等4个港区。港口自然岸线总长125.5公里,长江45.5公里为一级航道,富河富池至排市大桥59公里为五级航道,排市大桥至富水大坝22公里为六级航道。计有客货码头泊位88个,最大靠泊能力3000~5000吨级,年货运通过能力1500万吨。受富池大闸和富河航道的限制,富河只能进出100吨级船舶。全县注册营运船舶257艘,其中货船101艘,共2.6万总吨位,客船156艘3157座位,年客运量72.8万人次。位于棋盘洲港区的黄石新港(物流)园已获省政府批准,大棋一级公路

正在向棋盘洲港区延伸。

(三)阳新铁路交通发展现状。武九铁路阳新县境57公里,为国家一级干线。武九高铁是华中地区正在立项建设的首条全封闭高速铁路。阳新火车站为三级站,设计日发旅客量1万人次,年货物吞吐能力60万吨。2009年,火车旅客发送量51万人次,货物吞吐量34万吨。

二、阳新现状交通问题分析

“十一五”,阳新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提升了交通运输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行作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累计完成建设投资8.5亿元(不含高速公路和棋盘洲港区),全力配合、精心服务省市重点建设项目杭瑞、大广高速公路和棋盘洲港区工程建设。全县国省干线路况明显改善:完成106国道、界浮省道、沿横省道等大修工程77.6公里,新增河金、阳枫省道干线二级公路49公里。农村公路变化日新月异:改扩建县乡二级公路61公里,改造县通乡公路100公里;农村公路“渡改桥”项目排市大桥已建成通车,荆头山大桥计划2011年底建成通车;完成危桥改造16座;改造省际出口及断头路18条计163公里;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1062公里;建成防汛通道10.9公里。运输站场、港口水运设施建设平稳推进:建成乡镇五级客运站14个、农村候车亭120个、招呼站150个;达标改造农村渡口34个;官桥二级客运站主体工程将于2011年7月投入运营;王英仙岛湖旅游码头工程及旅客接待中心,将于2011年10月前建设完成,兴国港区已完成“三通一平”工作。但阳新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与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与不足,交通运输对阳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还没有得到根本消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设施规模总量不足,交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对国民经济的制约仍然存在。对外快速运输通道缺失,主骨架公路网不完善,在与城市圈中心城市武汉、副中心城市黄石、鄂州等的道路系统衔接方面,都需要绕行大冶、黄石,线路迂回,缺乏有效的直接联系。全县公路等级偏低,二级公路里程仅占通车总里程的7.5%;高级、次高级路面总里程仅占通车总里程的43.29%;等外公路还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2.85%;低级路面、无路面公路还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56.71%。公路上等升级任务十分繁重。农村公路不通畅问题突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任务尚未起步。生态、红色旅游公路建设发展滞后。国省县乡村道危桥多、安保工程极不完善。

(二)港口开发力度不大,与重要港口城市地位相比,港口吞吐能力和机械作业程度还很不相符。部分港口作业区的功能混乱,设施简陋,机械作业程度较低。内河航道等级不高,受季节、富池船闸、航道上桥梁净高、航道淤塞影响较大,不能有效地与长江黄金水道连网成片。

(三)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将武汉至黄石高速铁路延伸至阳新乃至通达九江市,实现区域交通资源的有效利用,十分紧迫和必要。

(四)现有各交通方式自成体系发展与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阳新县境内公路、水路、铁路等交通方式各自发展,难以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运输结构;各交通方式的客货站场布局不尽合理,相互之间缺乏衔接配套,综合交通运输的整体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五)运输站场等级低,管理服务手段落后。突出表现在货运站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站场还未能形成合理衔接。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进展缓慢,还未向物流中心、物流园区转型。管理服务手段与装备水平比较落后。道路运输站场在信息管理标准化、经营运作网

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等方面差距大。

(六)综合交通运输各方式的发展不够平衡,各交通方式的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水路优势不优,成为我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短板”;管道运输基础较为薄弱;农村公路通畅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路运站渡一体化”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业没有形成体系,综合交通运输的整体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导道路运输市场的仍然是众多效率和素质较低的分散的个体企业、小型企业,大型骨干企业严重不足,运输生产的组织和集约化程度低。

(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养护、运输需地方配套大量的资金,由于投入不足,影响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与发展的进程。

三、“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为主导,认真贯彻落实建设、管理、养护、运输并重方针,着力构建网络完善、结构合理、衔接紧密、信息共享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依靠各级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通力支持,开创阳新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坚持从阳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依靠各级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原则;坚持与旅游开发,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与综合运输、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相协调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条快结合,分级管理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科技进步,注重交通安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三)发展目标。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省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规划投资232亿元,打造带动4条(大广、杭瑞、黄咸、麻阳)高速137公里(已建43公里,续建、待建94公里),1条(106)国道59公里(已建成),5条(界浮、沿横、阳枫、富阳、河金)省道241公里(已建成),8条(星肖、朱梅、阮殊、刘太、龙岩、黄太、大

三、大有)拟升省道95公里(待建),3条(杭瑞高速阳新连接线、武阳、黄阳)一级公路86公里(在建、待建),7个(阳新物流中心、城南客运站、城北客运站、中心客运站、龙港客运站、武九北站、武九东站)重要站场(已建成城南、中心客运站和武九北站),5个(棋盘洲港区、黄颡口综合码头、富池综合码头、兴国港区、王英中心码头)重要港口码头(续建、待建)以及主要农村交通设施的现代交通网络新格局。重点建设“二环九射二桥三隧五码头”,统筹养护、管理、运输协调发展,形成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国省干线、长江黄金水道、富河内河航运、快速铁路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公水联运、公铁联运、铁水联运、公铁水联运,基本建成现代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阳新新一轮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具体目标:

——公路方面。以打造“五纵三横”高等级骨架公路网(五纵:大广高速、麻阳高速、106国道一级公路、黄阳一级公路、兴国至浮屠一级公路;三横:杭瑞高速、黄咸高速、武阳一级公路)、“四纵五横”省道干线公路网(四纵:阳枫省道、富阳省道、河口至洋港省道、梅军省道;五横:界黄省道(界首至黄沙铺)、三通省道、沿横省道、河金省道、洋港至燕下省道),仙岛湖生态旅游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为着力点,实现通省达市公路高速、一级化;省道技术二级、路面

高级化;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化、路面高级化、行车安全化、养管正常化。重点建设黄咸高速公路、麻阳高速公路、武阳一级公路、黄阳一级公路、106国道一级公路、浮屠至兴国一级公路、仙岛湖生态旅游公路、梅军二级公路、农村公路等。

——公路客货站场方面。以打造“运输网络一体化、运输装卸一体化、运输站场一体化、运输辅助设施一体化和管理一体化”的新型联合运输系统为目标,构建“交通枢纽二级站、镇镇都有客运站、村村都有候车亭”的客运服务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提高物流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以及整体运行效率。重点建设龙港、浮屠二级客运站,排市、三溪、白沙、木港三级客运站、阳新物流中心等。

——水运港口码头方面。将以长江港口码头建设为主线,实施内河航道整治和完善兴国港区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长江、内河黄金水道的运输功能。重点建设富池港综合码头、兴国港区、富水河航道整治工程、黄颡口码头工程等。

——铁路方面。修建武汉至九江客运专线阳新段及武九高铁东站,预留白沙(南)站,构建快速、便捷的铁路客、货运输体系。

(四)“十二五”的重点工程。县委县政府决定将2011年定为“交通运输建设年”,全面启动“二环九射二桥三隧五码头”的建设,为“十二五”阳新交通运输重点工程建设开创了先行条件。

二环——立项建设东部的麻阳高速、北部的黄咸高速阳新段,在建的西部大广、南部杭瑞高速与国家高速公路网、地方高速公路网贯通,构建阳新的高速公路外环圈;以106国道、沿横省道、三王路、农大路、石东路、界浮省道、阳枫省道、富阳省道、河金省道为基础,拟升等立项改造星肖线等8条95公里县乡道为省道,构成连接白沙、浮屠、三溪、军垦、王英、龙港、洋港、排市、木港、枫林、富池、半壁山、陶港、黄颡口、韦源口、金海、太子、大王的国省干线内环圈。

九射——以中心城镇、高速互通、过江通道、综合码头、公铁站场、物流园区等重要设施为节点,形成内联外射的便捷通道,辐射沿线及周边地区。一射:以城区兴国镇为中心射点,建设杭瑞高速阳新连接线15公里、杭瑞高速阳新互通、武阳一级公路、梁兴一级公路、黄阳一级公路、富阳省道、拟升省道二级公路95.4公里、兴国石孚渡改桥、阳新物流中心、城南客运站、城北客运站、武九高铁阳新段57公里、武九高铁阳新东站、拟请县政府组织交通、水利两家联手,加快启动富河81公里航道的疏浚工程,特别是赶在“十二五”前期做好富池大闸500吨级船闸改造工程的工可设计工作,力争早日消除富河航运的瓶颈,以低碳、低成本运输,造福富河两岸50万余人民,畅通县城高密度的人流物流。尽快建成兴国港区。构建以兴国城区为中心的公、铁、水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二射:以棋盘洲新港物流园为射点,建设黄咸高速阳新段26公里、棋盘洲长江大桥,联通沪蓉高速、棋盘洲港区、黄颡口综合码头、大冶湖港口河渡改桥、大冶湖大王大桥,升等立项改造大有线、大三线、刘太线,规划立项建设黄石至阳新一级公路及筠山隧道,山南铁路,构建公、铁、水枢纽,辐射兴国港区、黄冈和皖西。三射:以大王太子结合部为射点,黄咸高速与黄阳快速路构成“十”字对接,完善河金省道,立项升等改造刘太公路,规划建设大冶湖大桥,构建公、水枢纽,联通兴国、陶港、太子、大王、大冶大箕铺和黄石市黄金山工业园及市区。四射:以富池镇为射点,建设麻阳高速阳新段11公里、武穴(富池)长江大桥、富池综合码头、远大专用码头、华新骨料专用码头、富河水泥专用码头、阳枫线富池隧道、富阳省道、富河航道及沿河县道,建设公、水枢纽,连通兴国中心射点,辐射鄂东、赣西、沿江

经济带。五射:以枫林镇为射点,麻阳高速与杭瑞高速交汇,建设麻阳高速枫林互通、杭瑞高速枫林互通,改造界浮省道,构建公、铁枢纽,辐射赣西北。六射:以木港镇为射点,建设杭瑞高速木港互通,升等立项建设木洋公路及其桑树下隧道、龙岩公路,建设公、铁枢纽,辐射洋港镇及赣西北。七射:以龙港镇为射点,以大广、杭瑞星潭互通为枢纽,立项建设106国道一级公路梁公铺至贾家源段59公里、龙港孔志渡改桥、龙港二级客运站,构成公、水枢纽,辐射龙港红色旅游区、咸宁通山县及赣北。八射:以三溪镇为射点,武汉至阳新一级公路与大广高速交汇,建设公、水枢纽,辐射王英仙岛湖景区、大冶西和咸宁东。九射:以白沙镇为射点,规划建设武九高铁白沙(南)站、梁兴一级公路、立项改造良荐湖至七峰山二级公路、梁公铺至三溪国防战备公路,构建公、铁枢纽,辐射阳新北、阳新东以及大冶中东部。

二桥——棋盘洲长江大桥、武穴(富池)长江大桥。

三隧——黄阳一级公路筠山隧道、阳枫线富池隧道、木洋线桑树下隧道。

五码头——棋盘洲、富池、黄颡口、兴国、王英码头。

配套网络。完成县乡等级公路改造150公里;国省道大修改造135公里。

桥站渡场。拆渡(兴国石孚、龙港孔志、大冶湖港口)建桥3座,新建桥梁96座4381米,危桥改造90座2372米;建设龙港、浮屠2个二级客运站,三溪、白沙、排市、木港4个三级客运站,军垦、荆头山等10个五级客运站,阳新兴国公汽总站、城市客运站指挥中心、候车站台50个,农村候车亭100个、招呼站200个,阳新物流中心、富池物流中心和黄颡口、三溪、龙港配送中心,武九客专东站;建设富河航道整治,大冶湖金湖、莲花、刘寿渔业码头,大冶湖金海煤碳专用码头,王英旅游区船型改进以及港口支持保障系统工程。

养护管理。加强公路规范养护、日常养护;加大治超、清障管理力度;切实加强危桥改造;打造“洁、绿、畅、美、安”公路网;高质量、高标准实施大修工程,确保两年内全县国省干线路况全面恢复与改善。

运输管理。大力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实现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加强运输市场监管,不断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和依法行政能力。完成旅客运输量5377万人,货物运输量3876万吨。

(五)“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十二五”期,我县交通项目建设估算投资232.0775亿元,其中公路建设137.383亿元,站场建设13.8985亿元,水上港口、码头建设6.796亿元,铁路建设74亿元。建设资金来源:一是申请部、省、市投资182.2386亿元,二是地方自筹49.8389亿元。

(六)保障措施

1、紧抓国家实施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战略、湖北省实施武汉城市圈建设战略和阳新县享受“双比照”(西部大开发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的机遇,争取国家、部省市对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促进交通运输发展。

2、积极行动,尽快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研究,为各阶段规划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3、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消耗巨额的资金和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建议县政府给予土地、资金等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时建议我县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适应新机制,成立交通投资公司,构建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多元化投资新格局,形成全社会办交通的新氛围。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研究和争取一切可能的资金来源,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地筹措交通发展资金。

4、加强建设项目和运输市场管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确保生产安全,确保建设资金安全有效使用,确保运输市场秩序规范。

5、确立“科教兴交”的方针,注重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技术、管理、信息人才队伍,为交通科学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篇: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曹文烁 转载自:信用中国 2007/07/24

一、上海,北京、浙江、安徽、武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一)上海市。

1999年初,以上海市计委为主,会同上海市信息办、上海市信息中心等部门成立了一个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研究小组。1999年7月,经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上海市政府核准,在市计委、市信息办、市信息中心和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支持、参与下,上海市成立了一家资信有限公司,开展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业务。

该资信有限公司采取渐进方式推进业务的开展。最初以消费信贷为起点,为银行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提供同业征信和内部服务。到2001年 5月,与移动通信,联通,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单位,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先后确定了合作关系,从同业征信走向联合征信。同年6月,开展面向公众的资信服务,向个人开通报告查询服务,从行业服务走向社会服务。2001年11月,上海市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建设启动。该系统于2002年3月28日正式建成开通,标志着国内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包括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的区域内社会征信体系框架在上海已基本成型。目前,该资信有限公司正在探索介入租赁业(如个人租赁汽车)、百货业和拍卖等行业,并尝试电子商务和个人提供自己的信用基础资料供社会查询等新业务。

(二)北京市。

北京市计委于2000年8月底开始研究建立北京市信用体系。北京市政府指定北京的信用体系建设由政府研究室为主,计委、法制办等参加研究,并先后指定市工商局、市经贸委牵头组织,从实施企业征信起步。

目前北京市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2002年7月成立的某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其中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占60%,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占 25%,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占10%,北京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占5%。目前该公司正尝试开展企业征信工作。(2)2001年12月,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始进行企业信用制度试点,成立了企业信用信息服务中心,主要功能是整合政府各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资源,向社会公布信用信息,向指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提供信用信息。(3)北京市工商局2002年建立了“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开展重合同守信用、著名商标等企业良好信息发布和查询;同时建立披露负面信息的“警示信息系统”。此外,北京还活跃着一些自发成立的民营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

从总体上看,北京市各类信用中介机构较多,业务活动踊跃,但缺乏政府部门统一协调指导,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如上海。

(三)浙江省。

浙江省的信用体系建设起点较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信用浙江’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善发展环境的重点来抓”,将“信用浙江”摆在建设“信用浙江、绿色浙江、数字浙江”的首位。

2002年初成立了“浙江省建设‘信用浙江’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省长任组长,两位副省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计委。同时构筑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其中政府信用是表率,企业信用是重点,个人信用是基础,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是企业信用建设。2002年2月,省政府专题会议提出建设“浙江省企业信用发布查询系统”,作为“信用浙江”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企业信用发布查询中心在省经济信息中心内挂牌设立。查询中心实行理事会制,计委一位副主任任理事长,各提供信息的部门负责人任理事,由计委、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等作为第一期理事部门;后又增加了省高级法院、劳动社保厅、物价局、环保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杭州海关、宁波海关为第二期理事单位;11个省辖市政府以特别理事身份加入理事会。目前,浙江省11个市中10个市已建立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均由常务副市长担任,涉及信用建设的各部门领导为成员,办公室大多数设在计委,个别也设在政府办公室或工商局。

由浙江省企业信用发布查询中心建设的“企业信用发布查询系统”,其地域查询已经由11个市扩展到全省每个县(市、区);到2002年底,已拥有企业数据43.9万家,系统数据量1800万条,企业信息查询次数17.1万次。省国税局组织力量完成了国税子系统的设计开发和数据审检、录入工作。该子系统包含税务登记、重点企业纳税情况、欠税情况和税务违章等37万条数据。2002年8月份在“信用浙江”网上公示28家恶劣涉税案件,社会反响很大。2002年1~10月累计查补税款、罚款及滞纳金9.52亿元。

(四)安徽省。

安徽省计委财金处自2002年初以来围绕全省信用建设认真开展调研,努力搜集信用建设的政策动向和相关信息,先后向省政府提交过多篇加强信用建设的建议报告。2002年8月16日经省政府常务会讨论,同意计委提出的加强全省信用建设的政策建议,批准建立“安徽省社会信用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常务副省长任召集人,办事机构设在计委,并明确企业和个人征信工作由计委牵头。同时省计委按照省政府要求代拟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信用建设的若干意见》,也已经省政府讨论同意即将统一下发。

主要内容及具体工作安排:(1)成立由省政府领导牵头,计委、人民银行、经贸、外经贸、财政、公检法司、劳动、工商、税务、海关、质监、建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省信用建设领导小组。(2)进一步加强调研,借鉴上海、浙江、广东的经验,充实完善建设信用安徽的工作方案和联合征信机构的组建方案。(3)积极推进信用法制建设,拟定《安徽省联合征信管理条例》,研究制定《安徽省企业信用管理条例》、《安徽省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政策、规章。2003年上半年提出初步文件,年内完成。(4)召开省信用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汇报建设“信用安徽”工作方案、联合征信机构组建方案及信用建设试点工作。(5)召开建设“信用安徽”全省动员会,对建设“信用安徽”工作全面部署和发动,提交《安徽省联合征信管理条例》进行讨论。(6)组织信用知识培训,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7)全面实施建设“信用安徽”的各项具体工作,启动信用试点工作,在有条件的市开展信用建设试点,建立联合征信机构。(8)逐步建立全省联合征信体系,建成信用信息数据库、数据交换中心和全省统一的社会征信网络平台。

(五)武汉市。

1998年以来,武汉市计委与政府其他部门、金融机构及信用管理公司就武汉地区社会信用问题以及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作了多方调研和前期准备工作。1998年2月,湖北省首家专业信用管理机构在武汉成立,挂靠市计委接受指导。该公司从信用风险管理角度,开发信用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信用消费和个人金融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资信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商账管理等信用管理服务。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已经为5万余名消费者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信用消费服务,累计形成的信用消费商品交易规模已逾3亿元。截552002年年底,通过“武汉信用”管理的累计3亿元应收账款中,逾期额仅为24万元,逾期率仅为0.8‰。该公司与武汉地区7家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了大额耐用消费品、汽车、住房、信用卡四大类个人零售业务品种,大大缩短了消费信贷办理周期,提高了消费信贷服务质量和风险控制水平,架起了融资和消费、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该公司创造了由信用管理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个人业务产品,发展消费信贷的有效模式。

在实践基础上,2001年6月,武汉市政府研究室、市计委、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管部等有关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并重点对上海市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召开了专家咨询会,为武汉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创造技术条件和理论基础。经市计委协调,市公安局、房地局、工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地税局、市房改委资金管理中心以书面形式确认,愿意提供信息,参与武汉地区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目前准备以武汉信用风险管理公司累积的5万多人的信用数据库为基础,扩建武汉市个人征信的平台。

二、当前国家有关部门信用体系建设的进展情况

近年来,社会各界日益认识到信用缺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高度强调社会信用建设的重要性,国家各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动此项工作。

人民银行在全国334个地级市建立全国企业信贷信用登记系统和相应的数据中心,1997年下半年开始全国联网,至2002年底归入400万个借款人的资信信息,金融机构查询用户6万个,月平均查询30多万次,现已覆盖了所有借款人及境内所有金融机构。从数据内容上看,该系统只收录了企业的金融信用信息,与社会信用信息相距较远。至于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人民银行仍在做论证工作。

2001年4月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尝试建立企业信用记录与公布制度。随后,经贸委在上海、北京、甘肃和江苏镇江启动了以企业征信为主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北京、江苏等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则以工商行政管理信息为基础数据,对企业“重合同、守信用”的良好行为以及失信行为给予公示,但系统本身不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价。

建设部2002年9月26日宣布全面开通房地产信用档案系统。该档案是覆盖房地产行业所有企业、中介和执(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凡是从事房地产经济活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及执(从)业人员,不论所在地域、资质等级、登记注册类型、规模大小,都属于该档案监督的对象。凡是可以判断信用状况的信息资料,包括基本情况、业绩及良好行为记录、不良行为记录、公众投诉及处理情况等,都是信用档案记录的内容。这是一个融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为一体的行业征信系统。

农业部正在组织指导全国乡镇企业信用建设工作,制定了《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认定办法》,推动实施乡镇企业“诚信工程”,要求“大中型乡镇企业在3年内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全面建立‘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即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机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内部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一般乡镇企业在5-8年内基本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东部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乡镇企业要在5年内率先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和企业信用管理体制”。

此外,国家税务总局正在建设纳税人信誉等级信息系统,国家工商总局正在建设工商登记数据库和工商年检数据库,最高人民法院正在整理建立判决文书基础数据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公安部、国家技术监督检验检疫局、海关总署、原外经贸部等部门在执法或行政管理过程中都形成并保留了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信息,均已不同程度实现计算机网络化运作。

三、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规建设进程迟缓,目前的草案尚不成熟。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运营全过程都需要法律、法规支撑。到目前为止,只有上海、深圳出台过关于个人征信方面的地方法规,国家层面尚没有统一的有关社会征信体系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这使得构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薄弱。大量可以开放的信息封闭在行业主管部门手中,部门之间因缺乏法规约束而难以协调。

当前制约联合征信开展的瓶颈问题是缺乏强制公开信息、有限制披露信息和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法规,而不是限制中介机构(特别是一些市场自发成立的从事信息增值服务的机构)发展的问题。根据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如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和欧盟的《数据保护纲领》等是所在国家信用立法的核心。而目前人民银行起草、正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征信管理条例》(简称《条例》),主要是对征信机构的市场准入和业务范围进行严格界定,体现了征信市场监管者立场,而对于信用信息占有者只有提供、披露义务的原则性规定,缺乏强制力。《条例》也缺乏信用信息开放范围、采集方式、信息处理和传播限制的界定,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此外,一些现行相关法规也亟待修改和补充完善。

(二)关于全国征信体系模式的选择问题。

首先,在全国征信体系构建方面,一种观点认为,征信体系建设应当自上而下开展,除上海之外不再搞其他试点,主要依托银行信贷登记系统,建立全国数据中心;但地方同志和许多专家认为,全国统一建设起步慢、立法时间长、数据更新效率低、协调管理有难度,应当在条件好的中心城市扩大试点,然后横向联合、互联互通、上下结合。其次,在基础数据采集方面,一种观点认为企业与个人信用数据库并立,由一个机构管理运营;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与个人征信差别很大,应仿效发达国家分立模式。再次,在征信体系的基础数据库平台建设方面,一种观点认为应由政府出资作为信息基础设施来建设;另一种观点认为完全可以市场化商业运作。上述观点都还有待组织专家科学论证。

近年来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征信体系建设,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开展了本地区征信试点或法规起草、征信机构筹建等实质性工作,对宣传引导企业和公民诚信观念、整治市场秩序、树立本地区诚信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实践表明并未出现财政资金流失、重复建设和重大违法违规的不良后果。由于一些特定原因,目前许多地方政府的联合征信建设组织指导工作陷于停滞,近一年来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地方积极性受到抑制。地方同志认为扩大试点本身并无风险,数据接口从技术上讲也没有障碍,应当保护地方积极性,适当扩大试点,继续摸索经验。

(三)关于征信机构的组建模式问题。

根据国际经验,建立社会征信体系应当遵循市场公平、公正和个人自愿的原则。上海试点表明,由政府指导推动联合征信、第三方中介按市场规律运行的模式比较成功。社会中介机构有能力开展联合征信。例如上海建成的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库系统,是目前上海地区规模最大、信息采集跨度最全面的综合性企业征信系统。现阶段的征信合作单位,包括上海市工商局、上海市技监局、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国资办、上海海关、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等,系统覆盖了上海全市所有拥有经营记录的企业,200)2年开通时入库单位数量达48万余家,超过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3万户库存量。

四、关于加快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受发展阶段所限,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都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来推动征信体系的建设,政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发展的重要部门,在建立诚信体制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统一管理,在发展初期通过制定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开放数据,组织建立基础数据库和检索平台,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以较低的成本初步建立起有效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

在2003年3月举办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发展”高级研讨班上,与会代表通过围绕信用管理法制基础、信用体系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信用体系发展规划等问题深入交流和研讨,提出了以下具体设想和政策建议:

(一)尽快明确信用管理总体协调部门。

从国际经验来看,建立、发展和规范国家信用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必要的法律保障和科学的行业标准,需要数据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需要有独立、公正、客观的第三方征信机构,还需要有完善的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这些都急需国务院确定有综合协调能力的部委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对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加紧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以避免条块分割、地区保护等体制性因素带来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当前,包括企业和个人征信制度建设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监管,应由政府推动,明确一个部门依法或授权协调好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民间机构之间的关系。在信用体系发展的初始阶段,政府的作用在于推动和规范,后期的作用在于监督与服务;待条件成熟、法律环境具备后,可以考虑由行业协会发挥自律作用。

(二)加快法规建设步伐。

建设征信体系应该有法可依。由于我国征信业发展历史不长,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许多相关的现行政策法规尚需要修改,因此制定专门法的时机还不成熟。建议将人民银行代国务院起草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尽快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争取早日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该法规应规范的重点:(1)强制有关行政机关和社会部门以商业化或义务的形式向信用中介机构开放;(2)规范信用资料的公开、合法、正当的收集与使用;(3)加强信用行业管理,监督中介机构,制裁各种违规行为。

(三)正确选择征信体系发展模式。

根据国际经验,建立社会征信体系应该遵循市场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则。建议在信用信息征集环节建立基础数据库,可考虑由社会公益性机构垄断运营;在信用信息评估等信用增值服务领域,目前可鼓励成立完全市场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实现有限度竞争,避免形成新的行业垄断。

当前建立完全由国家一级包办、上下一体的征信体系极不现实,特别是在个人征信领域难度更大。例如,美国目前的三大公司在信用建设初期都是地方性征信公司,直至现在,进行消费者信用评级的公司也只能建立区域性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当前我国许多公共管理职能都在基层,大量公共信息都存在于基层政府,特别是数量大、更新快的个人信用信息,所以不依靠地方政府不行,不发挥地方积极性不行。

针对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城乡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建议宜对法人和个人均实施信用记录属地管理,按省、市、自治区分立数据库,再行连接,实现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总的思路应当是按照“先中心城市、后边远农村,先发达地区、后落后地区,先地方、后全国”的步骤实施,加快建立起统一的社会征信体系。中央部门应当在推动立法方面多做工作,打破信息封锁,促进区域性、行业性的征信系统全国化、网络化,资源共享;近期应着手统一规划,并考虑在基础好的省市扩大试点。鼓励地方打破封闭,形成区域联合,按法律规范和市场需求逐渐统一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最终达到全国征信体系统一。

地方同志普遍认为,对于地方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启动的本地信用体系建设,中央各有关部门应该给予肯定,并应该适当地给予政策、资源和技术方面支持。但是,一个地方是否有条件提前全面地建立区域性的社会信用体系,还取决于它们自身的情况,基本条件是市场的实际需要。地方信用体系是国家信用体系的一部分,它在取得建设经验、减少中央财政负担、加快大体系建设速度等许多方面都会对国家体系建设作出贡献。同时,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应该注意与国家系统建设的衔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浪费。

(四)切实鼓励中介机构发展。

信用调查公司、信用征集公司、信用评级公司、信用担保公司、信用咨询公司等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是信用市场的主体。由于我国信用制度建设起步较晚,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也相应处于初始阶段,存在着信用中介机构运作不够规范、信用评估缺乏统一标准、信用中介机构的运作空间有限、定位不准确等问题。中介机构能否健康发展是我国能否尽快培育起信用市场的关键。当前条件决定我们既不能重复发达国家长期市场竞争的历程,也不能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或国有资本建立像邓百氏、全联那样超大规模的信用服务企业。建议一方面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培育中介机构,以设置市场准入条件来控制发展速度;另一方面以国民待遇引进国外资本、人才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促进竞争,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五)加快引导和培育市场对信用产品的需求。

市场需求是信用制度持续生存的基础。目前我国除了对发行企业债券有评级要求外,使用信用产品的领域很小。应参照国外做法,以政府立法、行业组织立行规来引导全社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同时加大对企业和公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制度的普及教育,使信用产品的运用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之,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各地方的协调合作,企业、个人和中介机构的参与也不可或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不仅仅是金融领域的工作,甚至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为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秩序、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制度保障工作,亟须打破各种利益壁垒。与会大多数专家和各地同志认为,现阶段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与市场两个双方面的积极性,是兼顾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的最优选择。

第四篇:谈我国诚信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

谈我国诚信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

在我国深化体制改革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背景下,诚信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专门论述,提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各地纷纷开始了对诚信体系建设的探索,有的地区以诚信教育为重点,有的以信用制度建设为重点,还有的以信用服务平台为重点,从诚信体系建设的各个角度来摸索我国诚信体系建设的发展道路,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诚信体系建设的诸多方面,包括领域、支撑要素、诚信业务、征信模式等的分析和探讨,阐述我国诚信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希望对我国下一阶段诚信体系建设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我国诚信体系建设的“三个领域”

完善的诚信体系建设应当包括三个领域的内容: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

在构建诚信社会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之际,作为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各级政府,应该应势而为,率先垂范,树立自己良好的诚信政府形象。这不仅要求政府的政务活动遵循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保证自身决策的严肃性、科学性、持续性,自觉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开透明、运转协调、管理科学、崇尚实干,还要求国家公务员要“遵守纪律和职业道德,诚信廉明,公道正派,甘于奉献。”

在加强经济领域的诚信建设方面,以防范企业经营中的信用风险为目标,以健全企业信用档案为抓手,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增强企业诚

信意识、法律意识和商德、商誉、职业道德教育,用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并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经营、服务行为,提高企业信用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

个人诚信的个人信用可以表现为个人消费信用和个人经营信用两种形式。个人消费信用是指个人以赊购的方式向商业企业购买商品,包括金融机构向个人提供的消费信贷。个人消费信用的对象包括耐用消费品,如房屋、汽车、家具、电器等,甚至包括教育、医疗及各种劳务。个人经营信用是企业信用的人格化和具体化,是企业信用关系在经营者个人身上的集中反映。

二、诚信体系建设的“三大支撑”

健全的诚信体系具有三大支撑:法律保障、道德自律与市场约束。

法律与法规是一个社会的行为准则、框架,它是社会信用制度的保障。一方面,要把诚实信用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各相关法律中作出明确规定,并制定相关信用制度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制度,使诚实信用受益、失信者受损、违法者受惩的机制在法律法规层面上得到确认和保障。另一方面,制定涉及信用信息采集、加工、传播、使用等各个主要环节的法律法规,界定和处理好政府行政公开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界限、商业秘密与公开信用信息的界限、以及消费者个人隐私与公开信用信息的界限。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实守信确定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作为思想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诚信是为人之本,使人与人交往的核心原则。发挥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提高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水准,在全社会形成作诚实人,办诚信事的良好风气,这是诚信体系的重要支撑。

建立严格的市场约束机制,形成对失信企业和机构的市场约束,使其失去扩大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和交易的机会。加强政府和专业协会的监督和管理,协调银行、工商局、税务局、公安局、法院、财政局、科委等部门的数据,结合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加大依法公布失信企业“黑名单”的工作力度,严格依法惩处“失信者”,使“失信者”举步为艰,“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付出应有的代价。

三、诚信体系建设的“三大业务”

目前我国诚信体系建设中主要包括三大业务或活动,即征信服务、信用管理和诚信活动。

征信服务是诚信系统的主要业务形式,它主要包括了征信数据的采集、征信数据的处理及评估(包括企业资信调查及评估,消费者信用调查及评估,资产信用调查及评估等)、征信数据的发布等。加强征信服务系统的建设,要以第三方征信服务机构为运作主体,通过整合分散在社会各方面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并对各种信用信息进行科学加工、有效披露和归档,切实解决信用信息不全、查询不便的问题,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和充分利用。

信用管理体系主要是协调征信服务机构和政府、企业、个人以及监管部门的关系,理顺数据采集、处理、发布的流程,恰当地进行信用数据共享或有偿数据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完善市场监管领域的信用管理和服务、完善国家重要经济监管环节的信用管理体系、加强行业管理领域的信用管理和服务和建立要素市场的信用服务系统。

而诚信活动则包括了信用制度的教育普及、研究和培训,以及积极开展社会诚信创建活动,深化试点区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专题宣传和以诚实守信为行为准则的诚信理念和道德情操的宣传,增强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和知法、守法观念,倡导“知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氛围,营造和谐信任的社会环境。

四、我国的诚信模式——“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征信行业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模式。其中,发达国家征信行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模式,以德、法等欧洲主要国家为代表的中央信贷登记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会员制征信模式。

发达国家的以上三种征信模式各有利弊,我国不能完全照搬,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基本国情及征信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征信发展模式。

通过对我国征信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的分析,结合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体

制,目前我国诚信建设比较适合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1、诚信建设应由政府主导

政府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力量,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初期,以信用的经济价值为导向,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信用制度,是一项调动社会各项资源的系统工程,任务之艰巨,情况之复杂,需要政府发挥力量,来主导社会各领域的诚信体系建设。另外,我国政府掌握了个人和企业的大量信用信息,从公民生老病死的各种记录,到企业的基本信息、纳税情况等,只有由政府来主导诚信体系建设,才能释放政府手中的各种信用信息资源,推动信用制度的完善和信用产业的发展。

2、诚信建设必须结合市场化运作

企业信用服务产业不论是美国模式、欧洲模式还是日本模式,联合征信与信用产品差异化服务生产是分离的,后者是绝对市场化的运营机制与行为,因此政府在前期主导后,不应大包大揽,需将信用产品制作与生产、信用市场推广与其它经济活动推向市场,交给目前在国内已经蓬勃发展的信用服务专业机构来操作,当然初期可以采用授权等方式保障行业服务水平,促进有序竞争。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已有民营企业资信调查公司 40 多家,已经初步具备民营征信机构的发展基础。这些公司按商业化原则在市场上展开竞争,向社会提供客观、独立的信用报告,表明我国企业征信行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已基本形成。

因此,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联合型征信发展模式对现阶段我国诚信建设是比较适合的。

五、结语

通过上面对我国诚信体系建设的相关探讨,可以得出我国当前诚信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即在法律保障、道德自律和市场约束三大支撑的基础上,通过征信服务、信用管理、诚信活动三方面的业务,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作用,在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人诚信三个领域开展诚信体系建设,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五篇: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轨迹、现实弊端与未来展望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轨迹、现实弊

端与未来展望(1)摘 要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了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发展。行政复议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行政法律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本文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成长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现实弊端,并对未来行政复议制度的完善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行政复议制度;发展轨迹;现实弊端;未来展望

一、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行政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其他法律制度一样,行政复议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其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标志着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日益健全与完善,在依法治国和行政法治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行政复议制度的恢复阶段

20世纪50年代,我国已有了行政复议制度,但没有专门的立法。60年代至70年代后期,由于左倾冒进和法律虚无主义影响,加之“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造成的破坏,行政复议制度与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步建立并正在发展中的其他制度一样,几乎夭折。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历史上第一次确认了法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战略任务。[ 滕明荣.《行政复议法》对我国现行行政复议制度的新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XX:75.]行政复议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重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得到迅速发展,行政复议制度由此进入复兴时期。据统计,至1989年4月4日《行政诉讼法》颁布以前,我国当时已有近百部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行政复议作了规定,其内容涉及公安、工商管理等20多种行政管理活动。行政复议作为一种制度具有的普遍性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行政复议制度对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行政机关自身的监督,树立政府的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一时期的行政复议具有以下缺陷:

第一,大多是原则性的规定,操作性差,而且每一部规范性文件只针对某一类型的行政行为规定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缺乏一部对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范围、管辖、程序等作出统一规定的行政复议基本法。

第二,行政复议的名称不统一,有的称申诉,有的称复议,还有一些其他的称谓。

第三,规定行政复议制度的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层级高低不同,有的是法律,有的是行政法规,还有的是部门规章。

第四,各个规范性文件对各种行政行为不服申请复议的期限规定也不尽一致。

第五,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上,没有一个概括和明确的统一规定,大部分采用复议前置的模式,极少数采用的是复议与诉讼选择模式,而且对复议后可否行政诉讼,除了《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两个出入境管理法明确规定不得再行提起行政诉讼外,其他规范性文件很少提及此问题。

(二)行政复议制度的规范发展阶段

1989年《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对依法行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配合《行政诉讼法》的实施,国务院于1990年颁布了《行政复议条例》。这个条例的颁布,标志着行政复议制度日趋成熟,改变了行政复议分散不协调的立法状态,在行政法规的层面上实现了行政复议制度的系统化,行政复议的准司法功能特性已被认识和接受,行政复议制度开始向大一统方向迈进。

虽然《行政复议条例》向建立独立统一的行政复议制度迈出了重大一步,对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行政复议条例》毕竟是《行政诉讼法》的配套制度,缺少独创性和独立性,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受案范围窄;申请复议的限制较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复议不方便;由于法律责任不明确,有的行政机关应当受理而不予受理,甚至官官相护,对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该撤销的不撤销,对不正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该变更的不变更;机构的不健全,人员的不到位,经费的不落实,难以保障复议制度的落实。据统计,在《行政复议条例》实施初期,各地的行政复议案件数量大增,不少地方甚至超过了行政诉讼案件。但是自1993年以后各地的行政复议案件就开始下降,在《行政复议法》颁布以前,再也没有达到《行政复议条例》实施初期的水平。内中原因,除了行政机关的法治意识增强和其他客观因素以外,行政复议制度的行政性过强,在制度设计上过于强调内部的自我监督,忽视纠纷的解决和相对人权益的保护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

(三)行政复议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阶段

在《行政复议条例》实施8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全国人大于1999年4月29日通过并颁布了《行政复议法》,并于1999年10月1日施行。这部法律在立法宗旨上突出了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强化了对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监督。它的公布实施对于完善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标志着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正式摆脱了配套地位,提高了立法层次,以法律的形式实现了独立和统一,成为与行政诉讼并列的行政救济制度。这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是我国政府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方面迈出的有力步伐。与《行政复议条例》相比,《行政复议法》扩大了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进一步加强了行政复议制度在解决行政争议方面的作用;拓宽了权利救济的范围;提高了行政复议主体的级别,增强了申请复议的选择性;完善了行政复议的操作程序,更充分地体现了便民、高效原则;严格了行政机关不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法律责任,加大了监督力度。行政复议案件的办理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绝大多数的行政复议案件实现了“案结事了”,申请人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从而及时化解了一大批复杂的行政争议,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然而,从具体的制度运作来看,行政复议的实施情况并不是很好。从总体上看,行政复议案件的申请数量并未象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增长,XX年全国行政复议申请数量较前几年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同期的行政诉讼案件增长明显,信访中行政纠纷方面的案件也节节攀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复议制度缺乏信任。同时,行政复议决定维持率极高,行政复议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全国行政复议机关维持率大约一直在50%以上。另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中,70%以上是没有经过复议直接起诉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行政复议的公正性是不被认同的。还有,行政复议效率低下、救济效果相对滞后。由于受“行政化”指导思想的影响,很多地方用办文的方式办理复议案件,复议案件往往要经过多道程序的审批,等到最后的批示下发给承办人,至少要白白花去半个多月的时间。

为了进一步完善行政争议解决机制,进一步增强行政复议制度的可操作性,修补复议制度在纠纷解决机制方面的不足,XX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XX年8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7章66条,以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为取向,其体系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体现了落实国家基本行政救济制度和保护人民利益并重的精神。[王雅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制度创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XX:120.]《条例》的制度设计,在许多方面体现了实用和创新的鲜明特点,对我国行政救济制度的发展以及民生的保护将会产生重大的作用。其创新集中表现在强化行政复议机构的建设,从组织上保证行政复议制度的有效运作;通过相关制度的健全和创新,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引入听证制度,健全行政复议的审查方式;确立了行政复议权利告知制度;规定了复议中的调解和和解制度,行政机关的“有错快改”制度等方面。

二、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现实弊端

尽管《条例》对行政复议制度作了深度完善,但囿于下位法无法根本弥补上位法的不足,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仍然存在以下弊端:

第一,行政复议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行政复议的本质内涵决定了其必须由一个统一的具有高度独立性的机构来实施复议行为。我国行政复议机构由政府法制机构或政府部门内设机构充任,缺乏一套统一和独立的行政复议机构体系。这样既不利于公正地进行行政复议,也不利于机构精简。同时产生了各种缺陷:首先,不能公正地进行行政复议裁决。主持复议的行政机构完全听命于所属的行政首长,没有自主决定权。其次,国家行政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在行政复议这一体系中,由于没有统一的复议机构体系,违背了行政机关的精简效能原则,造成机构臃肿,加重了各级各类行政机关的负担,造成了人员一定程度的浪费,不利于行政机关工作效率的提高。复议组织的超然、独立是作出公正复议决定的重要保障。

第二,行政复议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性。行政复议人员以行政复议机关的名义具体审查复议案件并做出复议决定,应具有与其职责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法律应严格规定行政复议人员的任职资格,保证复议人员尽职尽责,真正发挥行政复议制度的作用。实践中行政复议案件种类繁多,牵涉面广,行政复议人员若缺乏对法律精神、制度的宏观把握,不熟识各种法律法规,很难担此重任。各国均对行政复议人员任用资格作出严格规定,一般均要求精通法律,国外行政复议人员不少都是执业律师出身,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福利保障。但我国现行法律对复议人员任用资格无明文规定,许多复议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专门法律教育,同时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员又感到无用武之地,有的甚至因坚持依法办事而被调离,复议人员稳定性差,复议工作缺乏必要连续性。

(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下载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与展望之二“十二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及未来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展望课程考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与展望之二“十二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及未来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展望课程考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